玛利亚与布劳恩的婚姻观后感

时间:2019-05-14 06:17: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玛利亚与布劳恩的婚姻观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玛利亚与布劳恩的婚姻观后感》。

第一篇:玛利亚与布劳恩的婚姻观后感

《玛利亚与布劳恩的婚姻》观后感

这是一个不熟悉的题材,女权主义电影,不能说完全没有接触,但总体来说还是陌生的。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看过《钢琴课》,可能是语言的原因,《钢琴课》是英语对白,我听着习惯些,这部德语片,我觉得跟上字幕都有些困难。由于对女权主义这个概念也没有深入的了解,所以我在看了这部电影之后只是很浅显的有些个人感受,而无法将思考上升到女性主义的高度。这是没法避免的。如果没有去更深的了解这部电影的导演法斯宾德和这部电影创作的背景,我可能就不会看到那么多独特的见解,深刻的分析。看了别人对这部电影的阐析之后,我不禁对玛利亚这个女人有了更多的想法。一开始我只觉得她可怜,她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在婚姻与爱情之间不断做出错误的判断,以致最后的悲凉。后来我想想,其实也是,将责任完全归咎于玛利亚个人是不公平的。她有错,错在不能认清自己,错在自己对爱情的误解,错在对与赫尔曼婚姻的愚昧坚持,但是,在德国那样动荡的社会环境下,当生存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时,心灵的养护是注定要被拋在脑后的。人其实就是这样一种生物。没有适当的物质基础,你的心灵层次不可能有多么的高。心灵的滋润需要精力,当你连生存都有危险时,就不能再顾及那么多了。这是能够理解的。所以,玛利亚是一个悲剧,但也是当时德国那种社会环境的产物。经济状况的波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左右了玛利亚的行为。当个体被放在大环境下,个人的渺小便被凸显出来。你再挣扎也只是徒劳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同样,孕育了可怜之人的社会也是可悲可恨的。这种无奈也无处抒发,怪只怪生错时代,别无他选。

目光聚焦在玛利亚个人身上,关于女性女权主义的概念才能被触发。玛利亚其实还是一个比较有斗争想法的女性。或许很多女性在那样的环境下都会做出与她同样的抉择。但还是不得不说,她是聪明的。她没有成为祥林嫂,没有在哀叹中终了此生,她选择发挥自己作为女人的优势,用女人的魅力换取生存的可能。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女性的社会地位了。在这个社会中,女性由于生理和心理有不可避免的脆弱性,而不得不屈服于男性,这是男权社会的特征,也是女性的悲哀。古往今来,女性要想取得与男性一样的成就,得付出比男性多的多的努力,有时候,你付出了还未必有收获,社会认不认可你还是一个问题。就如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代中国,你即使有做出一番作为的想法,也会被无情抨击否定。男性的权威让你只能成为他们的附属品,这是时代的局限性所带来的偏见,只能说没有办法。我也迷糊于玛利亚对爱情与婚姻的选择。她说她喜欢比尔,她也能做别的男人的情人,但她只能做赫尔曼的妻子,因为那场战乱时期的婚礼把她的一生都钉在了赫尔曼这个柱子上。她这种保守的婚姻观在现在是难以接受的。其实,她爱的不是赫尔曼,只是被与赫尔曼名存实亡的婚姻所枷锁。我也不认为她爱别的男人,若不是他们有物质,能给她带来好的生活,她也不会跟随他们。她谁也不爱,她又谁都可以喜欢。这是玛利亚的悲哀。

我想我们应该清楚的一点是,女权主义,女性主义应该建立在女性有独立的经济物质基础之上。男权社会为什么能够持续存在如此之久,很大原因就是男性控制着社会的经济力量。而想要获得独立的经济,就必须有独立的思想。用思想的独立去赢得经济的独立,反过来,经济的独立进一步推动思想的独立。这样你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女人。女性再怎么样,如果经济不能独立,也还是在建空中楼阁,一旦经济受威胁,将像玛利亚一样将人生依托在一群男人身上。我稍微有点了解的波伏娃是女权运动的创始人。波伏娃自己的一生是与众不同的,也让很

多人难以想象。不是每个人都有她那样的思想,所以只有一个波伏娃。我想她之所以能作为女权运动的发起人,与她独立的思想和经济是密不可分的。没有这两点,你注定只能是一条寄生虫,永远辗转于不同的男人身边。

最后借用他人的一句评价:一个女人奇妙的爱情经历,古怪、沧桑,又有一种神秘感。这是玛利亚与众不同的与悲剧的一生。生在这样一个时代,经历这样一种生活,不知道能不能算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第二篇: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的影评

《玛利亚布莱恩的婚礼》影评

《重庆森林》看了三遍,而《玛利亚布莱恩的婚礼》我却看了五遍,不是不懂,也非不理解,只是惊叹法斯宾德的视听表现手法,从导演到风格到影片到主人公再到视听语言,这一连串生产线我看到了很多也想到了很多。

首先,从导演法斯宾德来看。

法斯宾德的情节片,通常的品论都认为:它在高压艺术与通俗艺术两座相峙的山峰间寻到了一条“相得益彰”的通幽之径。而一般的理论阐释又进一步将其归究为:情节片程式与中断叙事的间离手段的双重作用。他的电影充满了痛苦。生存境遇的痛苦,情感领域的痛苦。他是一个外科医生,而且是一个冷静的外科医生,不动声色地拿起手术刀,如庖丁解牛一般划开我们的身体,我们感到一阵寒意,随后就可能看到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部分。这与张艺谋有所不同,在我评论张导的《山楂树之恋》时,我曾这样说过:“张艺谋就是在卖弄人性中最脆弱的东西,你觉得她好她美是吧,那他就撕毁给你看。”但法斯宾德不同,他不是在卖弄也没有博取,小时候单亲家庭长大后同性恋倾向让他比一般导演多了几分异类风。

法宾德经常变换镜头角度:从片中人物的主观视点变为一位可能是全知观察者的、几乎不带主观色彩的视点,然后再变回来。他通过这种镜头角度的频繁交换,合成了一种具有如此多解性的视点。这种变换透视造成观众的惶惑,使观众的预期受挫。它向观众表明:那些似乎是开放的、非限定性的空间实际上并非如此。就很多方面而言,法斯宾德的影片是有关语言的影片。在法斯宾德的世界中,那些拙于言辞的人物通常是最令人同情的人物。这些影片将语言——即“正式的”、规范化的语言,呈现为社会政治的压迫手段。现代社会将人和语言扭曲到这种地步,以致言语间的交流几乎成了不可能的事情,而语言则成了某种社会武器、成了某些强者用来践踏弱者的侵略工具。在导演与观众这一层面上,语言保有一种反讽意义上的交流功能;但在影片中人物与人物这一层面上,语言用于交流的本来目的几乎丧尽殆始。

法斯宾德擅长运用长镜头。在法斯宾德静态的长镜头中,我们被迫面对着片中人物冷酷而沉默的凝视,这种镜头的风格化妨碍我们从感情上完全认同于人物。法斯宾德创造了一个几乎完全人为的、贫瘠的银幕世界。但人工化是他借以表达更为真实、完整的现实的一种手段:“我所说的,所要实现的现实主义是产生于观众头脑中的,而不是出现在银幕上的。对后者我全无兴趣,人们每天都会面对它。

法斯宾德多描写社会敏感问题,他善于捕捉,更善于刻画。尤其是女性心理的刻画。这点与中国丁玲相似,对女性的描摹一一毕现。是的,似乎女性主义的电影所沾染的色彩总是非常的香艳,而在香艳的外表下又流露出冷色调的惨淡,一种无奈的悲哀,究竟是女性社会身份所决定的宿命还是其他,很难说。至少莉莉玛莲还是玛利布郎,她们的结局很悲哀。

其次,从影片分析来看(包括视角,镜头语言,人物设定等等)。

《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始于一片战时炸弹的爆炸声,这声音与战后重建的音响、与玛丽娅的计算器和打字机的音响、最后则与影片结尾时煤气爆炸的音响融合在一起。这是一部非常戏剧化的作品。影片中随处可见的巧合既强化了故事的紧凑感,又赋予影片以审视的内省的意义。在战争中吃了败仗的民族在战后重建过程中,经历了极其痛苦的精神历程。在丧失了做人尊严的情况下,一切常规的生活就失去了往日的景象。这无疑为戏剧化的故事提供了坚实的依据。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玛丽娅个人的生活经历折射出战后德国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

她的第一个男人是约瑟夫·布劳恩。但是约瑟夫婚后第二天就上了战场。可是玛丽亚说她是爱约瑟夫的,这给她一种强烈的信念:我有爱情。这一个信念对于玛丽亚来说非常重要,这可不是中国式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一棵树上吊死,最后立一块贞节牌坊。每个人或者的目的不尽相同,回答“为什么活着”的问题的时候,答案也会不一样。玛丽亚是一个为爱而活着的女人,她与约瑟夫虽然只做了一天的夫妻,但是已经足够,这样就不会有足够多的时间来发现对方的缺点,反而可以凭空增加对方的优点,保存他在她心目中的美好形象。玛丽亚明白自己对比尔是有感情的。她告诉比尔,我已经结婚了,所以不能嫁给你。这时候不在场的约瑟夫就成了她的理由。实际上,约瑟夫只是一个丈夫的称号。玛丽亚需要有一个人在这个代号旁。这样她就可以随时拒绝别人,不是拒绝别人想要与她一起快乐,而是拒绝以爱情的名义将两个人捆绑在一起生活。比尔要的事那种世俗的生活。生一堆孩子,每天吃得饱饱的,晒太阳。这样的一种生活不是玛丽亚想要的,那简直是一种无期徒刑。存在主义在德国有着最为深厚的基础,因此,探讨情感问题更加是一件必须的、然而是件困难的事情。她和比尔在一起,除了解决生活需要之外,还有那么一些互相取暖的意思。毕竟她也是个有着普通肉身的女人。这点与《马路天使》是一样的,这样的感情俨然成为一种生存方式,只能习惯但不能依赖,她们都有自己的尺度与把握。在玛丽亚第一次约会比尔的时候已经注定了自己的失败和死亡,并且宣布了传统婚姻观念的死亡,只不过死亡是一次慢性自杀,到了最后,当一剂猛药服下之后,就到达了死亡的临界点,玛丽亚的一生就像被自己吹灭的煤气火焰一样,一闪念间,灰飞烟灭。

长镜头的运用。很多地方,影象的方式,交代了民众在战争,交代了战后经济复苏中所拥有的生活,侧面的把这些时代元素展示了出来。法斯宾德似乎从不把视角焦距在对社会的控诉上,至少他所拍的电影,从没有强烈的控诉感,似乎他的电影总是在轻快的节奏以游戏的方式,更确切的,似乎是戏剧的方式,交代了故事,而把故事中所涵盖的内容一股脑的灌输给观众,自己并不做解答,也无主观色彩的主张,更多的还是由观众在观赏影片之后,所细细剥离出的回味。马丽娅在火车站背着一个贴着照片的牌子找寻丈夫的时候,摄影机使用无目标的跟拍和摇镜头,在一个小小的破旧的火车站台就展现出德国战争时期的普遍状态:站台上有许多举着牌子、照片找人的人,又匆匆忙忙的青年军人,也有伤残的退伍军人,镜头从贴满寻人启事的栅栏开始环摇一周,到处呈现的是破旧、伤痕累累,马丽娅只是这些人中普通的一个人,她只是为人新娘仅一个黑夜和半个白天而已,因为她的丈夫也去参军了,但她又是不普通的,因为从她的生活可以折射出站后德国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

最后,从影片的结局设定来看

结尾玛利亚.劳恩和丈夫霍夫曼,当然还有她的婚姻被煤气爆炸产生的火舌瞬间吞噬了。虽然这个结局是悲剧性的,但这却成了玛利亚.布劳恩的救渎.因为她有生之年经历的婚姻之路过于坎坷。她一直以来对爱的不懈追求换来的却又是一场变质成欺诈性交易式的婚姻。爱带给她过快乐,但相对她所经历的感情生活上的痛苦,那些快乐似乎过于短暂“爱比死更冷酷”。

是的,这样的结尾正如《最后一篇叶子》令人出乎意料。突然想起最近才看的戛纳奖的《列车进站》那样的设定那样的结局完全跳跃着我们的思维。我们不是简简单单的观众,笑一笑哭一哭就行,我们要做的事进去看懂,然后跳出影片理性分析。是的,仔细想想,赫尔曼的两次归来,都打破了一种新的平衡,大大推动了故事的发展,更是对玛丽亚婚姻观念的考验。毫无疑问,赫尔曼代表着传统的婚姻观念。第一次,玛丽亚虽然坚定了自己的立场,但是,肉体的出轨已经在她的潜意识中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影响。赫尔曼的第二次回归时他自己已经打破了传统的婚姻观念,加上玛丽亚日积月累的变化,终于在知道自己被法律上的丈夫出租之后,婚姻观念彻底遭到颠覆,生活失去了意义,悲剧也就在所难免。

她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炮火中的爱情注定最终将以在炮火中消亡的方式离开。唯一的丈夫也好,第一任丈夫也罢,也许玛利亚从没认真理解参透过婚姻的真实意义,不是一张纸一个宣言,那是一个坚守,一份承诺。是的,玛利亚只结过一次,但即使这样也不能洗脱她善变的心。这样的结果是出乎意料,但细细想想,这一步步似乎又在情理之中。悲剧性的收场是对玛利亚生命最好的诠释。

第三篇:《布恩的微笑》读书笔记

《布恩的微笑》讲述:一天,布恩去访问一位客户,但是很可惜,他们没有达成协议。布恩很苦恼,回来后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经理。经理耐心地听完了布恩的讲述,沉默了一会儿说:“你不妨再去一次,但要调整好自己的状态,要时刻记住微笑,用你的微笑打动对方,这样他就能看出你的诚意。”

布恩试着去做了,他把自己表现得很乐观,很真诚,微笑一直洋溢在他的脸上。结果对方也被布恩感染了,他们愉快地签订了协议。

布恩已经结婚18年了,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去上班。忙碌的生活让他顾不上自己心爱的太太,他也很少对妻子微笑。布恩决定试一试,看看微笑会给他们的婚姻带来什么不同。

第二天早上,布恩梳头照镜子时,就对着镱子微笑起来,他脸上的愁容一扫而空。当他坐下来开始吃早餐的时候,他微笑着跟太太打招呼。她惊愕不已,非常兴奋。在这两周的时间里,布恩感受到的幸福比过去两年还要多。

布恩现在经常真诚地赞美他人,停止谈论自己的需要和烦恼。他试着从别人的观点看事情。这一切真的改变了他的生活,他收获了更多的快乐和友谊。

这则故事给我的启示是,做什么事情都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时刻记住运用微笑,用你的微笑打地动对方,这样他就能看出你的诚意。微笑可以带来温馨、友谊,可以带来幸福。所以在工作、生活当中都要微笑面对,以好的心态来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第四篇:《婚姻保卫战》观后感

《婚姻保卫战》观后感

09注会三班 胡千秋

当现代社会对婚姻的理解越来越模糊地时候,一部《婚姻保卫战》的电视剧诠释了婚姻的内涵。《婚姻保卫战》中的四个家庭成员对婚姻的不同态度和做法,代表着现代中国社会中几种最突显的婚姻家庭观念。人物在生活中面对婚姻所出现的矛盾,而进行的理性或感性的对话使得这部都市家庭影视独具一种人性教育意义。它将婚姻和家庭的问题摆到了社会浪潮的前端,让人们在追求高物质和名利的同时,逐渐认识到婚姻和家庭文化的重要意义。这部具有时代印记的中国影视,对于物质欲望越来越强烈而精神追求越来越暗淡的现世际中国社会来说有着巨大的影响。

《婚姻保卫战》中讲诉了四个家庭夫妻之间的种种对婚姻的态度和做法的故事。每一个家庭婚姻理念都有着独特的代表性。像郭洋和李梅的家庭,加上他们可爱的儿子郭小洋,他们本来是一个健全,温暖,和睦的白领家庭生活模式。郭洋是一个有能力,有气质和对家庭有着高度责任感的男人,而李梅则是一个贤惠,温柔,而又能干的模范妻子。他们的婚姻和家庭是很多人所向往的,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欠缺这种简单又温馨的家庭环境。然而在这样的家庭中也不可避免的存在彼此之间的家庭矛盾。引起他们之间不断产生猜忌和纠纷的矛盾源头,仅仅是因为一个离婚了的才貌双全的叫张谨的女人。郭洋是一个理想远大,才华横溢的建筑设计师,他的梦想就是亲手建起自己梦想中的“家居体验馆”的新型建筑理念。然而张谨则是那个能够给他的理想插上腾飞翅膀的人。可是恰恰因为张谨的美丽和才干,使得郭洋的妻子李梅对于丈夫与其共事的恐慌,以至于造成种种的猜忌。也许这是在一个婚姻中的女人对于保卫自己丈夫和家庭的必要意识。正是因为李梅的这种猜忌,将家庭的矛盾推向了口头,从而引出了李梅和郭洋之间的家庭协议,到底我们要把多少精力放在家庭的问题上。在他们婚姻的斗争过程中,郭洋作为一个男人退到了当一年家庭煮夫的地位,而李梅则是感到一个女人身份和地位对于自我价值的意义,走向了当女强人的道路。张谨在故事中始终扮演的是一个离婚后的弱势女性和赏识郭洋才华的伯乐。同样是一个女人,对于郭洋的优秀她难免不心动,然而出于对郭洋家庭的尊重,她始终以一个朋友的态度帮助郭洋实现他“家居体验馆”的梦想。但却免不了李梅对于他们之间关系的猜疑。在郭洋和张谨的共事中,他们彼此也都承认相互之间的好感,但他们知道这也仅仅是出于好感,并不代表爱情。最终张谨为了成全郭洋继续在“家居体验馆”工作的机会,放弃了公司45%的股份,出国生活。从这个家庭中,我们可以看到,郭洋似乎没有错。一个有才华的男人,追求自己的梦想,虽然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美丽的女上司,但基于他对家庭的高度责任感,李梅应该建立对他的信任和支持。对于李梅,似乎她也没有错。面对自己的丈夫整天早出晚归,并没有将多少精力放在家里,而丈夫面对的却是漂亮有钱的女上司。女人的直觉告诉她必须质询郭洋的家庭意识和婚姻观念。对于张谨,站在郭洋和李梅的角度,很多人认为她是婚姻的第三者。但是站在一个离婚后的女人对于寻求生活的依靠的角度,她并没有错,而且她并没有做出对不起他人的事。错与对很难说,也在乎不同人的观点。

第二个家庭是许小宁和兰心的家庭。兰心的强势和许小宁的全职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家庭的和谐。首先对于兰心来说,作为一个女强人确实没有多少时间顾及家庭,而许小宁则恰恰是一个合格的家庭煮夫,满足了她在公司忙事业的追求。兰心向往有钱人的生活,在她的世界里,没有钱就没有一切。也许总是在她遭遇挫折的时候才感受到温馨的家庭对于生活的重要意义。然而,当一切都风平浪静的时候,她又回到了她的原点。而许小宁则是一个处事乐观,积极向上的人。他爱兰心,爱他的女儿乐乐,爱他的家庭,以及美好的生活,所以他很满足,不希望自己的妻子每天都忙里忙外,顾不上家庭。一方面,他将家庭的家务处理的妥妥当当,每天都能给妻子兰心一个舒舒服服的家庭环境,另一方面,他又全力组织兰心在事业上盲目抬头,玩命收购,争创一个和谐、平静的家。我们可以说他只是一个没有远大理想的男人,但我们不得不说他也是一个优秀的好丈夫。兰心有着男人一般的理想抱负,她追求的是挣不完的钱,而许小宁则是一个懂得享受生活,乐观积极地人,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思考。兰心和许小宁到底谁对谁错?人的生活是为了无休止的奋斗,还是要停下来好好看看生活的风景?家庭的意义是什么?对于现在的人来说真的需要好好探讨一下。

第五篇:经营婚姻观后感范文

经营婚姻观后感

今天看了电视剧《经营婚姻》后,我忍不住要立即写下我的一些感受,这部电视剧我从刚开始就是笑着看的,里面人物很逗,表情也很丰富。长辈说的话都很现实,感触最深的是想说他们婚姻中的不开心吧,婚姻中难免会有些鸡毛蒜皮的事儿,这时候千万别太较真,要“留有余地、难得糊涂”,小鸟爸爸在结婚前跟他们说:婚姻需要经营,说简单也简单,因为那么多人走过来了,说复杂也复杂,那么多人败下阵了,婚姻中不可能没有争吵和矛盾,在双方争吵时要学会冷静,给婚姻留有:余地,糊涂,信任,我感觉这六个字真的很有道理。有时候,有些事情可能本来就没有什么,只是自己太小题大做了,弄得大家都不开心。这一点要好好学学。即将结婚和没结婚朋友们好好看看电视剧《经营婚姻》以便得到启发。

结了婚的人才会有真正的感触。婚姻不是过家家,不是想象中的二人世界,要面对的是双方的两家老人和姑、姨、兄妹等人。由于有代沟,长辈们的想法与小辈们肯定不一样,何况夫妻双方的想法还不一样呢!经过磨合期,总要有一方强势一方妥协才会达到某种“平衡”……婚姻犹如一个合资公司,是需要经营的,但没有统一的婚姻“经营之道”。

电视剧中罗爸爸说:“我送你们俩,三个词六个字,算是给你们俩以后如何经营你们的婚姻提个建议吧。头两个字叫余地,要学会给对方留有余地。再激烈的冲突都能够及时化解。两口子过日子啊,最怕的就是两个人之间没有空间、没有缝隙、没有余地,时间长了就会感到窒息。有的时候松散一点没坏处。比如说我跟你妈争执一旦开始升级我们就立刻停下来,谁也不再说了,就怕说出来以后后悔的话。你们俩也一样,遇到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放下,先别管,俩人出去玩玩,享受一顿美餐,心情好了,很多矛盾都化解了。还有两个字叫糊涂。有的时候对一件事情的判断呐,模糊一点没什么坏处,不必非得那么较劲、较真,非要争出个子丑寅卯,不把对方逼到墙角不算完。最后两个字是信任,女人跟男人不一样,女人最渴望的是被爱,最忌讳的是男人感情上的背叛。信任是一种能力,是经营婚姻中最需要的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是需要培养和锻炼才能获得的。如果妻子具备了这种能力,而且被丈夫感受到,那他在以后的日子里,万一遇到感情上的困扰,丈夫就会立刻想到妻子得信任,自觉地约束自己,对妻子的爱就会不断地增加。”

对罗爸爸的话总结一下:

一、留有余地。

罗爸爸说,不管怎样吵架怄气闹矛盾,都要给对方留有余地。如果没有余地,两个人就可能把本来简单的矛盾升级到无法调和的高度。所以,如果产生了矛盾,不妨把矛盾放放,换个轻松的方式调节下心情,再静下心来解决问题。

二、难得糊涂。

罗爸爸说,有三种表情是不应该出现在家里的,是最伤害感情的,包括蔑视、鄙夷、和不屑一顾。一定要避免着三种表情。然后呢,在不违反原则的事情上,要学会糊涂。很多事情本没有是非对错,不必分要分出青红皂白。

三、相互信任。

罗爸爸说,两个人一定要相互信任,尤其是女生。当然,信任是一种能力,男生一定要在生活中不断地培养女生的能力。相互的信任,是维持婚姻的基础。

下载玛利亚与布劳恩的婚姻观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玛利亚与布劳恩的婚姻观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经营婚姻》观后感

    [《经营婚姻》观后感] 今天看了《经营婚姻》中的一个片段,有点感受,是我二十年从来没有过的感受,希望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心得! 婚姻要想不败,要想走的长远,就得想办法处理婚姻中......

    马克 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

    [英]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阅后感 张宝华21220027 2013-4-9 马克布·劳格的经济学方法论是证伪主义方法论的捍卫者,证伪主义思想成为贯穿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的......

    浅谈爱情与婚姻

    浅谈爱情与婚姻问世间,情是何物?直叫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其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缈万里层云,千年慕雪,只影为谁去?这是金代大诗人元好问的一首《......

    婚姻与继承法材料

    第一章 婚姻家庭法概述 第一节 婚姻家庭和婚姻家庭制度 一、婚姻、家庭的一般概念 1、婚姻的一般概念(P1):婚姻,是为当时社会制度所确认的,男女两性互为配偶的结合。 具有以下含......

    婚姻与继承法

    上了婚姻法这门课,看了《谁说我不在乎》这部电影,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法律的重要性,明白了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维权,维护自己的利益。然后在此同时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证据,不然一切都......

    劳恩思科技有限公司业务工作计划样板

    ****科技有限公司业务工作计划 一、以下几点我们必须清楚: 1. 2. 3. 4. 明确业务范围; 如何整理范围客户资料? 认真分析客户的任何顾虑和异议; 我们的优势在哪里? 二、客户在哪里......

    公民凯恩观后感

    《公民凯恩》观后感《公民凯恩》是美国一个伟大的导演奥逊.威尔斯的作品,讲述了一个在美国舆论的喉舌产业报业此吒风云的人物查理.凯恩去世了。留下了一个令人费解的一句遗言......

    《百年恩来》观后感

    《百年恩来》观后感 他是我们永远的总理,即使在他去世后的这么多年,他仍活在很多人心里,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他说:“我们这一辈子和这一个时代的人多付出一点代价,是为后代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