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专著读后感
教育专著读后感
做一个明哲的班主任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引领我走向班主任专业化
沈永铭
2009年的暑假对我来说是带来颠覆性改变的一个暑假,因为我很荣幸地参加了市首届高中优秀班主任研修班的第一次培训。报到的第一天我就领到了班主任孙有福老师为我们精心挑选的教育名著,由著名教育专家王晓春老师集40年教育经验总结而写的一本适合班主任专业成长的优秀读本--《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这是一本真正实用且贴近一线班主任又能让人掩卷沉思甚至感慨莫名的好书。王晓春老师写这本书的宗旨是:把班主任工作真正作为一个教育专业,进行学术研究,追究其理念,探索其规律,构建其体系,寻找其方法,从而使更多的班主任从“知之”走向“好之”和“乐之”。读后,我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要做,就该做一个快乐明哲的班主任,走班主任专业化的道路。
1、思想上的转变。
这本书里没有套话、空话,讲的都很实在。正如王老师在书中讲到:班主任工作,内容没边际,责任没边际,如同一个无底洞,如同一个不断加压的水压机。对于这样的现状,王老师认为,“作为一个班主任,埋怨是没有用的,除了呼吁体制改革之外,我看重点应该放在提高自身素质上。”通过对第一章的阅读,我对班主任角色有了客观的认识。班主任无论从事任何学科,首先想到的自己是一名教育者,其次才是教学工作。在工作中不能就经验来处理事情,不能只看事情的表面现象,而要深入地考虑自己是否从科学的教育手段来解决问题。从事班主任工作,能让自己的教育人生更加完整、更加丰富,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促进专业成长,对学生的深入理解,引导班风的方法等。从阅读中,我的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转变,不再把班主任工作当做苦差使,不再认为班主任工作会限制自己专业的发展,不再讨厌做班主任工作,而把这份工作当作一种事业和专业来做了,主要可能是心中觉得更有底了吧,有了一套班集体建设的思路。
2、做一个快乐明哲的班主任。
书中引用了一个故事,一个工作了十五年的人从没被提升,而刚进公司一年的小伙子被提升了,他得到上司的回答是“您并没有十六年的经验,您只有一年的经验,只不过您把它用了十五次而已。”这段话发人深省,如果我们年复一年地走老路,总是一遍又一遍地复制自我,那收获的多半就是疲惫和焦虑,永远做不成快乐明哲的班主任。快乐的前提是明哲。
拜读了《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之后,我便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一定要从敬畏厌倦班主任工作的泥淖里跋涉出来,让自己从良心道德感性的层面走向理性科学的专业之路,让自己从“知之” 走向“好之”和“乐之”,让自己从终日忙忙碌碌急急挠挠被动招架焦头烂额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班主任工
作尽快的走向快乐明哲的专业的教育生活。于是,我明白了班级不等于班集体,所谓的班集体是经过班主任的各种教育力量的教育培养和引导而形成的具有正确的奋斗方向,具有较强的核心与骨干力量,具有良好的纪律﹑舆论﹑班风,具
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高层次的班级集体。而班集体建设的核心就是从班级上升到班集体,必须经过建设的途径,这种上升能使班级整体发挥更大的教育功能,实现解放班主任和实学生的自我管理的教育目的。于是,我把我的思考写进了《温州教育》编辑部在2009年第7~8期发表的《班主任专业化发展靠什么?》中,我提出了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学习共同体同伴互助促进班主任专业化的发展途径的观点,引发了温州德育工作者的深层次思考。
3、帮。
该书力图把班主任工作真正作为一个教育专业,进行学术研究,追究其理念,探索其规律,构建其体系,寻找其方法。用王晓春的话说:“主张班主任实现思路和工作方式的转轨。”从过去的“哄”和“管”的交替使用到逐渐更多采用“帮”的方法上来。这种点化,让笔者茅塞顿开而顿悟。平日里我们的教育有三种方式:管孩子、哄孩子、帮孩子。《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竭力介绍和推荐的是第三种方式。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本书的内容,那就是:主张班主任实现思路和工作方式的转轨,从只会交替使用“管”和“哄”的方式转变到逐渐更多采用“帮”的方法上来。在日常教育活动中,管孩子时,教师是指挥者;哄孩子时,教师是鼓动者;帮孩子时,教师是研究者。管孩子时,教师希望孩子害怕,恐惧是动力;哄孩子时,教师希望孩子欣喜,兴奋是动力——两者都主要诉诸感情,比较情绪化。帮孩子则不然。帮孩子时,教师是研究者;帮孩子时,教师希望孩子冷静、清醒,动力是智慧;帮孩子是一种平静的、理性的交流,当然“帮”也需要“管”和“哄”两种方式的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如果班主任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帮助学生寻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学生融入到集体且得到集体的认同,帮助学生在学校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以及自己追寻的目标,帮家长时有利于家长对孩子现状和教育现状的了解,就有利于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达到家长和学校对孩子教育目标的认同。两种方式的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作用,则“专业”已经根植于班主任的灵魂深处了。如今,我已经开始把帮孩子的理念运用到班集体建设之中,努力为孩子们创设一个更加和谐的发展空间。
4、通过“专业写作、专业阅读、学习共同体的同伴互助”,走向班主任专业化。又如在“学习者”这一节中,王老师讲到:一位班主任如果平时经常处于“非学习状态”,他的生活会越来越单调,他的心灵会越来越干枯,他的心态会越来越疲劳,他会感到自己“机器化”了,失去了生机。我不由想起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有几个人会静下心来好好的研读书籍、报刊呢?从走上工作岗位,我们站在教育者的位置上,习惯了教育学生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而忘记了自己更应该是个学习者。我们几乎是把自己圈在所教的几册教材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的惰性也让我们很习惯这样。最后使“活到老,学到老”沦为一句虚伪的谦辞。那么,以后的班主任工作该怎样给自己定位呢?我悟到:“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我是一个管理者,我希望我的管理中有更多的教育元素,我的管理是为教育服务的,是为学生的成长、学生的学习服务的,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个目标,我必须加强学习、勤于思考,把每一天的班主任工作,把与学生、家长的每一次对话与交流,班级组织的每一次活动作为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在此过程中用心享
受其中的乐趣。因为班主任的工作对象和任务无法选择,而完成任务的方式和工作态度是可以选择的,即“心态决定状态。”
5、我的班主任专业化探索之路
所谓的“班主任专业发展就是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的“三专”来实现班主任的专业成长。
5.1专业阅读
从2009年7月开始我坚持每天阅读一万字左右的教育名著或文学作品,并及时在教育博客里写好阅读笔记,作好阅读记录,提出自己读后的理解,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以下是我的教育日志中的一篇阅读笔记的部分内容:
《班主任专业成长的途径》读后感
案例
2、陈艳:我是一株幸运草
案例介绍了作为年轻班主任,陈艳如何幸运地遇到了给她压力从而让他变得自信的家长,她开的家长会的套路是:汇报班级现状;分析班级的问题;给出她的承诺;对家长提出要求。通过统计家长的电子邮箱,通Email进行家庭教育的交流,这样的班主任与家长的关系自然会密切,得到家长的支持也更大了。读书让她在高山中行走,读书使她成长,睿智,知识的富有让她感受到心灵上的满足,充实、快乐。“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让她增长了专业的智慧,使自己的教学闪耀着睿智的光彩;读书,让她提高了班主任的专业水平,把班级管理做得井井有条;读书让她涵养了丰富的情感,生活得更加有滋有味。
为了更快地促进班主任专业化最好的途径--读书!从今开始要坚持读书,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读书,让我与明师交友,发现了不足;读书让我明确了努力的目标。通过阅读,我领悟到了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基本途径:专业写作、专业阅读、学习共同体的同伴互助。
5.2 专业写作
班主任的专业写作就是市教师教育院吴思孝老师在为班主任研修班学员作讲座时所倡导的通过写班级日志的方式,记录班级成长的点点滴滴,及时用相机和文字记录班级成长的历程,不断总结班级管理的成功经验,与同伴共享成功的乐趣,及时反思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或失误的模式。工作中的失误并不可怕,最可怕的就是对自己错误的茫然或麻木,对学生终身幸福的无视。我是从2006年11月16日开始在温州博客开博,当年12月在市直教师博客大赛中获得三等奖,从此爱上写博客。2007年底在市第二届教师博客大赛中获得二等奖;2008年一月在第二届博客大会被授予“保质保量奖”;2008年在市第三届教师博客大赛中获得二等奖;2009年在市第四届教师博客大赛中获得一等奖。我会把写博客当成生活的一种乐趣和享受,用班级日志记录我的志远班的成长历程。我的教育博客:访问量: 1181337;日志数: 4193。
专业写作有以下的好处:便于查找资料和信息;论文和案例的源泉;班级总结和团支部总结的来源;班集体建设的过程体现;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的见证。
本学期的专业写作成果:《温州教育》第7-8期发表 “《班主任专业化发展靠什么》;《青春期心理》今年第9期发表《中学生上网现象的诠释及心理矫正策略》;主持2009年省、市教育科研课题:《对90后高中进行班集体团队心理辅导模式的研究》;《温州商报》(教育博客)发表了教育随笔《爱的付出创造奇迹》、7月31日发表《班主任写评语的基本原则》;2009年7月19日在温州市首届
高中班主任研修班第一次集训中应邀作了《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课题的实践与思考》的专题讲座;9月29日作《我的班主任专业化发展之路的探索》的专题讲座;心理论文获得2009年市直教科研心理论文评比三等奖;2009年浙江省省“改进教学管理”征文评比三等奖、2009年省优秀教育论文评比三等奖、省“改进教研”征文评比三等奖,温州市第17届科技辅导员论文评比二等奖,2009年温州市教师教育论文评比三等奖(《“三专”引领我走向班主任专业化》);2009年温州市教师读教育名著征文评比三等奖(《做一个快乐明哲的班主任》;中国教育技术学会2009年年会征文评比一等奖。12月22日,在市首届教师博客大会上我作为获奖代表作了《教育博客引领我走向教师专业化》的主题发言,引发了到会教师博友的反思。
5.3学习共同体同伴互助
5.31通过教育在线和K12班主任论坛,得到专业引领。
从今年8月底开始,我每天都到教育在线和K12班主任论坛学习,每天都认真读贴、发贴和回帖,从中学习其他老师的带班的经验和理念。特别是通过学习张万祥老师、王晓春老师和红霞斑竹的主题贴,从中受到了很多的启发。例如,我的开学第一讲就借助了暑期培训班从孙老师、唐云僧老师和论坛中的很多先进的做法,取得特好的教育效果。
5.32同伴互助,成就幸福的班主任旅途。
理解、尊重、体谅等都能成为人生中最可贵的财富。我很幸运,在我的身边,就有互相学习、相互尊重的同伴。我们办公室的四位班主任常常坐在办公室里“华山论剑”,或为文件和规定的解读产生分歧而讨论不休,或因班级学生的事情处理办法不同而争吵不止。。。,在“刀光剑影”的背后,涌动的是真诚、关怀与互助。我们可以毫无留情地指出缺点,可以在曲终人散之后还坐在办公室里“窃窃私语”,可以在山穷水尽的时候指点柳暗花明的前方。。。有了同伴的一路相扶,在班主任专业化的旅途中,哪怕荆棘满地,我也会坚实地将它们踩在脚下。一路走来,一路风景。当我们细细地品味每一个脚印时,前方的路还在无限地延伸。。。
5.33向研修班同学学习。
我们研修班的同学就是我班主任专业成长的最大资源库。暑期我从同学们的培训体会里学到了大气和婉约;同学的讲座让我学到了最实用的班级文化建设和德育的科学;同学的博客让我产生了努力奋进的动力和学习的榜样。今年暑期我去得最多的就是张以得同学的博客。我从“聚草园”里看到了一位潜心于专业阅读和专业写作的优秀班主任,看到了是一位学以致用的市高中班主任研修班优秀学员。
5.4、我的远志班集体建设初步成果
我带的远志班在班集体建设理论指导下成绩显然。例如,获得2009年温州市直属学校优秀团支部、2009年温州市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温州市暑期生活学生博客征文三等奖;市首届科技创新暨环保在我心中环保大赛科技小论文一等奖一篇、二等奖一篇、三等奖两篇,优秀指导师奖,科技小制作比赛二等奖一个;绿化摄影比赛三等奖一个温州十四中优秀团支部、学习进步星级班级、遵规守纪星级班级、活动积极星级班级、关注社会学以致用特色;星级班级等荣誉,郑约丹被评为温州直属学校优秀团干部、苏翔和陈伊依同学获得温州市直属学校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陈巧娟同学获得温州商报同题作文大赛中获得高中组冠军,本班学生还参加了省环保征文评比、省未成年人电脑作品的评比。《温州日报》党报热线记者李艺在10月21日采访了远志班,在22日的报纸刊登了新闻报道
《温十四中远志班 53名同学联手推好书》,介绍了我们为贫困学校送好书、推荐好书活动。我指导的三个课题小组在今年市高中研究性学习成果评选中分别获得一个一等奖、两个三等奖的优异成绩。2010年2月6日温州电视台记者专门报道了远志班参加“爱心过大年—关爱空巢老师志愿者文明爱心活动,报道了孩子们在扬名老人公寓为老人送过年的食品、贴年画、表演节目,陪老人做游戏与聊天的活动过程。同天下午孩子们还去浙江创业园参加“过大年 学瓯绣、表孝心”亲子活动,学习瓯绣艺术,了解家乡文化艺术奇葩,温州网作了专门的报道。
6、结语
感谢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引领着我走上了班主任专业化的光明大道,尽管我的班主任专业化发展探索才刚起步,在路上,在探索的路上,我们会不畏艰险,勇敢地走下去,努力做一个快乐明哲的班主任!
附件:我的教育博客:天生我才:http://blog.66wz.com/?uid-199634
第二篇:教育专著读后感
《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
马安镇小 刘婷婷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没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也不可能有优质的教育。为了未来的教育,我们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是,光有满腔的热情和远大的理想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认真思考,什么是教育?教育为了什么? 通读全书,我们认为它有如下几个明显特点:第一,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相结合。第二,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实践性与科学性、整体性与开放性的统一。再次又切入对中国德育改革与创新的关注,提出了中国道德教育目标、内容、方法、体制等创新的具有较强实践价值的具体构想。第三,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第四,教育热情与教育沉思相结合。
朱永新教授说“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教育家和教书匠,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教育家有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他们以不教之本为基本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追求的是一种充满灵性与智慧的教育教学。而教书匠往往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灌输作为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的教育教学手段。接受教育的时间越长,却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单一,视角更加狭窄,更加缺乏想象力,更加不自信,这难道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吗?我们该如何人保护儿童的想象力与好奇心呢? 我想,或许我们会从中获得一些启示。我觉得像这样的教育才称得上是让人终身受惠的教育。其实这种教育也在进行灌输,但它不同于传统的灌输,它充满着灵性与智慧,能给每个孩子以深深的心灵震撼,又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给每个孩子树立起远大而切实可行的目标。“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教师,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教师,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教师与一个教了一年却又重复了一辈子的教师,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因此,作为一个教师,我觉得应该具有不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做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千万不要成为一个高高在上的教书匠。此乃感触一。
感触之二:师德是教师之魂,完善的思想道德修是驱使教师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教育作贡献的动力。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生式的教师”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与学生的对立关系,教师的作用不再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使用,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教师既是学生的伙伴,又是教学的组织者,诱导者,促进者;教师是“学生式的教师”,学生是“教师式的学生”,相互影响相互探究,相互学习,共同发展。课堂上,不仅仅学习书本上前人创造的知识,也学习师生共同探究,发展,创新的新知识,使学生的认知解决,实用,贴近。教师要学会合作,要善于向别人学习,要学会支持,教师要善于运用支持的策略,使儿童获得更多的探究机会。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让我们携手,更加努力,更加勤奋,充满了爱,充满了知识,充满了对工作的满腔热忱,无愧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做新时代的好教师。
行耐心教育,以知心、爱心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宽容、信任为桥梁,经过耐心、细心的转化工作,并持之以恒,后进生的病态心理是可以转化为健康心理的,我们所作出的努力一定会收到成效。转化后进生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只要教师用满腔的爱心,春风化雨,让爱之花常开在后进生心里,那么,转化后进生就不是一件难事了。让我们以春天般的温暖,使后进生不断取得进步,尽快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让“迟开的花朵”也和其他娇艳的花朵一样吐露芬芳。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到自己过去似乎都在沉睡之中,而这本书一下子就把我唤醒了。尤其是第二章“我心中的理想教师”中的内容,更是感触颇深。“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朱教授在论述这些理想教师特点的时候,不但在精神上给我以鼓舞,而且在研究的方法上也给予了无形的指点。比如,他在论及“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的时候,他就说到了我们现在的很多老师充当的是“教育警察”和“刽子手”的角色,无限地放大学生的问题,在我们手上,失去了很多诺贝尔获奖者。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心,才会去赏识他们,激励他们,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读了他的这些论述,想想自己对学生的态度,看看周围的大多数同事对学生的态度,尤其在考试到来的时候,我和我的许多同事真的扮演着朱老师所说的那些可怕角色。读了他的论述以后,我决心改变自己的形象,只有真心爱学生、赏识学生,学生才会真正得到发展,这也是我读后最深刻的一个体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没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也不可能有优质的教育。为了未来的教育,我们这些做教师的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也许我们离人们心中的理想教师还有一段距离,但我们有决心更有信心将这段距离逐渐缩短。我深信:“教育的理想会奏响新世纪中华民族的英雄乐章,理想的教育会开创新世纪中国文明的灿烂辉煌!”
第三篇:教育专著读后感
倍的 认识
第1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3页的例
1、例2以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的:
1.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
4、对学生进行爱护花草树木的教育
教学重点: 进一步感知除法的意义,感悟乘、除法 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难点:会用乘法算式求商的方法。教具准备:圆片、小棒、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设计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2只白羊和6只小兔
教师:我们学习过比较两个量多少的知识,谁能根据这幅图说一句话?(小兔比白羊多4只;白羊比小兔少4只。)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也说一句,小兔的只数是白羊的3倍。他们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在学生感到迷惘时,揭示今天的学习内容。板书:倍的概念。)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1)动手操作。(指名学生上台摆。)第一行摆
第二行摆:2个3根(教师只说2个3根,让学生思考2个3应怎样摆。)(2)教师揭示倍的含义,指着学生摆的两行小棒小结:第一行摆了3根小棒为一份,第二行摆了2个3根是2份,我们就说,6里面有2个3,6是3的2倍。
(3)教师在第二行添上3根小棒,问:第二行里有几个3根?第二行的小棒数是第一行的几倍呢?
让同桌学生两个互相说一说,然后指名说。再添上3根呢?
(4)摆一摆,说一说。8是4的几倍?8是1的几倍? 2.教学例2。
(1)教师 摆。
第一行摆: 2 片枫叶
第二行摆: 4片叶子
问:第二排是第一排的几倍?你是怎样知道的?怎样挪动第二排的树叶就可以一眼看出两排树叶之间的关系?摆一摆。你发现了什么?(把4片叶子每2片分一份,可以分两份)用除法怎样表示?
板书 :第二行 的个数是第一行的___倍。4÷ 2=
教师提问:你能将空填完整吗?第二行要怎样摆,才能清楚地看出是第一行的2倍呢?
(2)教师 摆第三排叶子
问:第三排是第二排的几倍?你是怎样知道的?怎样挪动第三排的树叶就可以一眼看出两排树叶之间的关系?摆一摆。你发现了什么?(把12片叶子每4片分一份,可以分三份)用除法怎样表示?
板书 :第三行 的个数是第二行的___倍。12÷ 4=
3.新课小结 :这节课你都知道了什么?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我们就说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4. 课堂活动
(1)学生自己画示意图,并完成填空。(2)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5倍呢?
三、巩固练习 1. 课堂活动2题。摆一摆,说一说。2.口答
12里面有()个6,12是6的()倍。42里面有()个7,42是7的()倍。25里面有()个5,25是5的()倍。18里面有()个3,18是3的()倍。21里面有()个3,21是3的()倍。30里面有()个5,30是5的()倍。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知识呢?
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我们认识了倍,知道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还知道了倍不能带单位名称。
第四篇:教育专著读后感
教育专著读后感
篇一:教育著作读后感20篇(2万字)
一、读《爱心与教育》有感(1049)说实话,我才只看完了他的手记一,就被其中所记录的教育故事深深地
打动,几次不知不觉地热泪盈眶。如果说,单纯的理论套套谁都懂,那么李镇西老师触动读者心弦的则是
一个个朴实真挚、载满真情的案例,记录着他与学生之间的情与爱。
李镇西老师说,素质教育绝不仅仅是教育技术层面的事,他首先是一种充满感情的教育,是充分体现
教育者爱心与童心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因为有了这颗爱心与童心,李镇西老师几乎整天都和学生泡在一起,把一位学生家长送给他的一筐鸡
蛋用煤油炉一天煮一个,全部又让这位学生吃了;他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里,背着一位患病的学生步行
上医院,他还在每一个学生的生日里给他们送上自己的贺卡……老师在用爱心感动着学生,学生同样用童
心来回报老师。
是的,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这首先让我联想到
了我的中学班主任老师,他和李镇西是属于同一个年代的人,对待学生严格,有爱心,有着满腔的热情,他把正直、善良传授给学生,他把青春把爱心统统奉献给了学生。回忆十几年的学生生涯,我很自豪成为
了老师的学生,尽管十几年过去,当初老师眼中那个单纯朴实的学生已经为人妻为人母,可是,我永远都
会记得老师的崇高形象,人的一生能够遇到几位这样的老师呢,然而我却遇到了,我是幸运的。老师的一
生很平凡,但他的教育人生却是永远星光璀璨,在他的生命中能够拥有像我一样牵挂他的学生,他也是幸
福的。
读着李镇西老师的故事,回忆着最尊敬的老师,我不断地衡量自己,其实,我真的差得太远了,自认
为自己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也接受着家长和孩子们的对我的“有爱心的老师”的赞许,可是,当面对这样
一面镜子的时候,我真的觉得很惭愧,如果我真的有爱心,班级里就不会有像小雯那样一个特殊的孩子,因为我的爱心不够,导致与其家长产生的问题也就存在;如果我真的有爱心,班级里那些特殊生就不会一
直那样没有起色;想想我曾经的工作,想想我曾经的失败,对比李老师这颗高尚的仁者之心,真是相形见 绌,惭愧万分。
冰心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只要心中有爱,这个世界上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那么对于教育
也同样,只要自己有充分的爱心,就没有解决不了的矛盾,如果问题依然存在,只能说明爱心不够。
“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这是李镇西老师的教育名言,也是其教育的宗旨和指导思想。《爱
心与教育》这本书也正是作者爱心与智慧的升华,也是一曲用爱心来谱写的教育之歌!
二、《窗边的小豆豆》(970字)读了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豆豆》一书,感慨万千。书中记载了作
者(豆豆)经历过的一段真实故事。当豆豆的妈妈听老师说孩子在学校是个“怪怪的人”、“捣乱”、任性,会影响别人,建议转学时,她想:一定要想办法找到一所能够理解这个孩子的学校。
“巴学园”真是一所奇妙的学校,当小豆豆第一次来到这里,校长就和蔼可亲地让她介绍自己,“随便怎
么说都行”,小豆豆看到校长聚精会神地听自己讲了一个上午,心情好极了。
“巴学园”的孩子可以坐在用废旧的电车改做的教室里,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想学的课目,也可以跟自己喜欢的同伴坐在一起。音乐课,孩子们不仅用耳朵听,更是用心去体会,他们光着脚跳来跳
去,感受着节奏、韵律。学校运动会上,身体有缺陷的孩子总能拿到第一,而这一切都是校长的精心设计。
“不要把孩子束缚在老师的计划中,而要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孩子们的梦想比老师的计划,更要远大
得多。”这就是小林校长的办学宗旨。
一段“巴学园”的生活,让在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一个让大家接受的好孩子,奠定了她
一生的基础。
我将书中感悟到的见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在实践中真正体会到与孩子平等互动的快乐。比如:我
班的陈志刚小朋友,聪明、调皮,在别人的眼里他是个典型的多动症孩子,整天摸这动那,一刻也停不下
来。他一天到晚就用彩笔到处乱画乱涂,经常与别人说反话,老师说请小朋友坐好,他却接话说看谁坐得
不好。老师对他说服、教育、引导都不见效,不少家长要求孩子远离他。我通过与志刚的家长谈心,知道
孩子在家也是如此。我对其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他十分喜欢车,也爱画车。投其所好,我们两人共同探
讨与车有关的话题,他兴趣猛增,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我发现他真是个“车行家”,知道那么多名车,他
所画的车,部部形色兼备,十分漂亮。
我试着与志刚小朋友进行了几次谈话,将他的优点告诉全班小朋友,请他自己讲他最喜欢做的事,将
车的有关情况说一说,将他的画贴出来。小朋友们这才发现志刚很了不起,自然改变了对他的看法和态度,慢慢与他接近,接受了他。志刚小朋友融人到集体怀抱,各方面都有很大进步。
通过读书,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教育不应是僵硬的教育,而应是互动的充满生气的教育。世界上最可
怕的事情,莫过于有眼睛却发现不了东西,有耳朵却听不到声音,有心灵却无法理解真、善、美,这是值
得我们幼儿教师深深思考的。
三、《守望教育》教育名著读后感(962)哲人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
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仅将“在我心中的道德法
则”与“头上的星空”亦即无限的宇宙相提并论,甚至认为道德法则要高于自然法则。那么,在目前一些领域
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
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
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
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
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
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
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
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着,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
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正如刘教授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
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
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而其中的关键,应该是让德育从神坛走向下界,回到人间,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这路途中的一把钥匙。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 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
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
四、读《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有感(1274)当我手捧《做一个聪明的教师》阅读的时候,我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亲切”;当我在每次合上这本书反思我一年工作的时候,就会有当头一棒的感觉;当我在写这篇读
后感的时候,我如同在黑暗中行驶的小舟朝着那点点光芒的方向前进……
如果将我们在学校学习的教育理论联系我们的实际工作,教学中往往将简单浅显的问题变得复杂,往
往将现成的问题肢解细化,细嚼慢咽的灌输给学生,往往有“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渠沟”的感慨,让我们这些青年教师有点儿不知所措。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老师》给像我这样的新教师送来了一
剂沁人心脾的良药。
王晓春老师认为“教育科学研究的内容不外乎两个方面:客观世界的研究(教育规律的认识、教育对象
的认识等)和主观世界的研究(教师的自我认识)。”我们在这两个方面的研究都很薄弱,而第二个方面尤
其薄弱。教师普遍缺乏反思意识,很少有“解剖自己”的认知冲动,结果就是严重缺乏自知之明,不是盲目
自信,就是盲目自卑。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思想的芦苇。”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教师应该是个思
考者。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做个有心人,去认真总结教育的得与失,要经常有解剖自己的认知冲动,要善于思考。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认识自己比了解学生更重要。
在初登讲台的一年里,很多老教师就会发现我老是和学生较劲,他们就会开玩笑的说我,像孩子一样老是和学生吵,说以后心态变了,连吵的劲都没有了。当时听到这些话,我会觉得和学生吵也是需要激情的,我甚至还洋洋自得的认为,我的激情要一直保持下去。就从来没有反思过自己,这样的激情是不是有作用,有多大的作用呢?难道在很多问题的处理上,靠着这样的激情和学生较劲,就能完全解决吗?直到,我看了这本书,我开始反思我这一年的幼稚行为,我发现我的思维方式是单一的、主观的,甚至是狭隘的。总是以我的要求为准,学生做不到,我就在那干着急,结果是学生觉得我莫名其妙,我自己气的跳脚,旁观的人无奈的摇头。那么改变我的思维方式究竟有多难呢?其实,只要我将“你怎么可以这样?”“你为什么不按我的要求做?”这样的话省去,换一种逻辑,换一种语气,事情处理的结果完全不一样。比如,以前在教学结束的时候,学生乱七八糟的就出机房了,有的椅子就这样散落在各个角落,装鞋套的袋子也满天飞,学生在机房里就把鞋套脱掉了,还有追逐打闹的,那个场面简直可以用混乱来形容。以前我总是在那大叫大喊的,收到的效果是微乎其微,学生根本不听我的,我的威信自然也降低了很多。这学期开始,我要求学生听到我说“准备下课”的时候,就把椅子和书归位,在身边寻找垃圾抓在手里准备带出机房,然后那一小组表现好,就哪一小组先出门,在走廊上脱鞋套。这样一来,混乱的场面没有了,我也用不着在那拼命的指挥了。要求也深入学生心中,长此以往,我相信会成为一种习惯的。
“我是一个行者,步履轻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脸上带着笑容,我的心中充满阳光,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澎湃的热情、宽容的胸襟、迷人的书香、思考的大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更应严格要求自己,学会反思和改变自己,向做一个智慧的教师这个方向而努力。
四、《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855)再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源于自己对工作的倦怠,感觉自己每天在做着重复的事情,似乎进入了工作的倦怠期,热情淡去,烦恼倍增。感觉像是撑船,沿着同一条水道,从这个渡口到那个渡口,只是所载的人不同而已。而《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本写给“教育者”的书,它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入手,然后分析其弊端,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教育。他道出了教育成功的前提,也点明了许多人失败的根源。如一剂良药,为我的教育导航,给予我工作的动力。
该书的作者为肖川博士,作为教育学领域的青年学者,肖川博士在他的研究领域内建树颇多,他的文章朴实、优美、新锐、独到。这本书收入了他近十年所写的教育随笔50余篇。
“与经典为友”、“教育的意蕴”、“教育给了我们什么”、“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完美的教学”、“教育的期待”、“有所执著”……那一个个直抵人心的话题,说出了我们的心理话。书中许多经典的表述,让人感到思想力量的强大。
此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对教育世界中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学理上的解释,并发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从而得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效果,使读者在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的同时,领略到文章的理趣、情趣、与文趣,既有助于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又有助于教师们确立对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帮助教师生成教育的智慧和提升对生活的热爱。
读书的过程是与读者对话的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无时无刻感受到肖川博士那质朴与豪放、灵性与率真、睿智与宽厚集与一身的学者风范,还有他那颗对教育事业无限无限热爱的赤子之心。在这里,我真正体会到什么是诗意教育,也渴望着自己去发现、去体味教育中那如诗如画的意境。
我相信,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依据书中的教育理念,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会发现,其实现实中的很多问题会随着阅读、交流与沟通迎刃而解,进而树立起自己的教育理想与信念。虽然梦和理想,理想和现实之间还有距离。但读了这些文字,你会憧憬着幸福的教育生活,心灵沐浴在思想圣洁的光辉中,自由地舞蹈。
五、《做最好的家长》(993)
读后感我读完了《做最好的家长》一书,这本书所记录的不仅仅是李镇西老师和自己的女儿一起成长的故事,而是提供给所有的家长,也包括老师教育孩子的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操作模式。
教育孩子是责任、是艺术、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下面,我谈谈我几点体会。
教育需要恒心和毅力:李镇西老师和女儿晴雁小学三年级时订的《晴雁学习、生活常规》。这是他和女儿一起商量定制的,我相信许多家长都做过这样的事,但多数可能是一厢情愿,而且能够坚持下来的可能没有几个,我就是这样的。李镇西老师却能始终坚持下来,一朵小红花或者月末一本书一张碟,打造一种习惯一种精神。正如他自己所说:“好习惯养成了,不用奖励她也会保持好习惯。”其实要培养孩子的恒心和毅力,首先更是考验家长和老师。
鼓励孩子增强自信心:肯定孩子的成绩,夸大他的光荣和自豪,不惜用善意的谎言鼓励孩子,及时抚慰孩子受伤的心灵。要客观对待孩子的优势和缺陷,客观对待成绩和失败,懂得进步是和自己的昨天比,只要做最好的自己就足够了。
李镇西老师的女儿第一次语文考试只考了77分,他克制住自己的情绪,在心里告诫自己千万不要把他自己的难过无意中传染给女儿。他故作轻松地说:“呀,第一次考试就得了77分,下次争取上78分”没有哪个家长不希望孩子考试成绩好,但是,面对已经很糟糕的考试成绩,如果家长一味地责怪,那么孩子的自信心必然会受到挫伤,这比糟糕的考试成绩更糟糕。还有李镇西老师让女儿小学三年级就背《赤壁赋》而保持了学习快乐的感觉,没有被层层加码的学习压迫而丧失学习的兴趣等等。对孩子的鼓励对孩子的信心的培养方面,李老师给了我们最好的榜样。做为家长的李老师他以自己的人格对孩子进行着无声的感染,这是家庭教育的上乘境界。
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成绩永远不满意,这是因为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总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天才,而不把孩子当成一个普通人。是天才,每次考试都应该满分,所以家长永远对孩子表示失望。一个人不应该简单的与别人相比,而应该跟自己比,用昨天的我跟今天的我相比,看是否有进步。不要对自己的孩子太苛求,只要你在同个领域,自己一天比一天进步,长此下去,你就是最好的自己。
我想:本着“让我们的孩子自信快乐地成长!”这个理念,与孩子共同努力,相信我们的孩子也能克服成长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困难,一步一步地成长起来
六、《陪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1105)孩子是父母手心里的宝贝,养育他们不像养活一株草,一盆花那样简单,呵护、陪伴、指引、欣赏......无论哪一样都不可或缺。
此从有了女儿,我就不失时机地阅读各种育儿经典,希望可爱的女儿能快乐的成长并且有一个幸福的童年。
上学期,从幼儿园买回一本《陪孩子一起成长》的书,我如饥似渴的读了一遍,很多生动活泼的案例提出了各种简单实用的教育方法和技巧,我真正的用心品读,收获了很多理性的教育观念。其中“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文引起了我心灵的共鸣。
人们常说:“书籍是人最安静、最永恒的朋友,也是人最容易接近、最智慧、最耐心的老师。” 作为老师的我深知幼儿读书的益处,因此从女儿牙牙学语开始,我就有意识的和女儿一起看图读故事、一起享受在温馨、快乐、充满爱的故事中。直到现在,每晚读书是我们的必修课,语气故作夸张的爸爸、讲述娓娓动听的妈妈,都让女儿陶醉在美丽动听的故事情节中,常常被快乐、明朗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为了晚上能多读几篇故事,女儿会主动承担一些责任;为了能多听几个故事,女儿宁愿答应一人独立睡觉等条件。开始是妈妈读给她听,听熟悉了自己会读给小玩具朋友听,而且是以幼儿园老师的身份。现在女儿对认字有了强烈的欲望,读书时,自己用小手划着指,指哪里我读到哪里,在享受故事情节的过程中也认识了字。阅读变成了女儿睡觉前不可缺少的一件事,也成了女儿生活的一部分,女儿房间一只小小的书架上放满了各种精美的幼儿读物,充满了书香气息。
很小的时候,女儿只知道享受故事带来的乐趣,而不懂保护书,《东方宝宝》、《幼儿画报》《故事大王》《睡前故事》等精美的书经常女儿我弄得支离破碎、皮肉分离。
现在女儿懂得爱惜书了,读过的书基本上完好无损,从上幼儿园托班开始就成功地讲《小兔咕噜噜采蘑菇》、《三只小猪》、《小蛋壳托儿所》、《小壁虎解尾巴》等故事参加比赛,这都让女儿很有成就感,但女儿最喜欢的是《豌豆花儿》的故事,第一次听《豌豆花儿》,女儿很投入,走进了豌豆花儿的对话情景中,当听到豌豆花儿为了实现想有四个宝宝的愿望,竟然不怕干枯、凋零、变成黑色的粉末悄无声息的落入泥
土时,女儿竟然趴在枕头上擦拭者同情的眼泪并哽咽着说:“妈妈,豌豆花儿太可怜了”,我劝她说:“别伤心,豌豆花儿很伟大”,“什么叫伟大?”女儿疑惑的望着我,“所有的妈妈都很爱自己的宝宝”我说。从那天起,女儿就喜欢上了《豌豆花儿》的故事,豌豆花儿的美丽、伟大、豆茎豆叶的无私都深深的吸引着她,美丽动听的故事引领着女儿成长,再大点,女儿就自己能认字读书了,我想象着她自己亲自读故事的美好......虽然我们不是最佳最好最棒的父母,但是我们可以努力去做,去实现孩子这些小小的愿望,陪孩子一起成长,无论生活发生了什么改变。
七、《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1272)白老师经常会给同学或家长推荐一些书,前不久推荐的这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我是特别的喜欢知道别人是怎样教育孩子的,喜欢接受比较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方法。自己的教育女儿的方法不得当,很是想用比较科学的方法“洗脑”这本书拿到后,几乎一口气把它读完的,被里面的一些教育方法,深深的打动,感觉人家再教育孩子上“费尽心思”“绞尽脑汁”应了那句话“人家是把孩子教育大的,而我只是把孩子养活大了。”感动我的是里面诸多的方法,应该是细腻到家了。给刘心武研究红楼梦有一拼。太独到了。
印象最深的就是作者提倡的适当使用逆向思维。她讲了一个故事:三位无聊的年轻人,闲来无事时经常以踹小区的垃圾桶为乐,居民们不堪其扰,多次劝阻,都无济于事,别人越说他们踹的越来劲儿。后来,小区搬来一位老人,想了一个方法让他们不再踹垃圾桶。有一天当他们又踹时,老人来到他们面前说,我喜欢垃圾桶被踢时发出的声音,如果你们天天这样干,我每天给你们一美元报酬。几个年起人很高兴,于是他们更使劲的去踹。过了几天,老人对他们说,我最近经济比较紧张,不能给你们那么多了,只能每天给你们50美分了。三个年轻人不太满意,在踹时就不那么买劲了。又过了几天,老人有对他们说,我最近没收到养老金支票,只能每天给你们10美分了,请你们谅解。“10美分?你以为我们会为了这区区10美分浪费我们的时间?”一个年轻人大声说,另外两个人也说:“太少了,我们不干了!”于是他们扬长而去,不再去踢垃圾桶。老人是位攻心高手,他把几个年轻人的“乐趣”变成一种“责任”他用减少支出刺激他们对踹垃圾桶产生逆反心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适当的使用逆向思维,刺激孩子的热情,不要刺激孩子的厌恶之情。
“人是很容易受到暗示的如果一个人总被别人暗示为品行端正,善良有爱,他就会在这种氛围里渐渐生出自我肯定的意识,相反如果一个人总被暗示为由某个问题,她就会在这方面不断的自我否定,逐渐丧失自信,向坏的方向滑去。
我尤其是出现这样的错误。
人最难抗拒的就是”诱惑“,最讨厌的是”强迫“大人和孩子都一样。在教育中,想要孩子接受什么,就去诱惑他;想要他拒绝什么,就去强迫他--这是非常有效的一招。如果你想让孩子喜欢课外阅读,就千万不要直接要求他”读书去“,也不要总拿他爱不爱读书这事当话题来聊,更不要用阅读的是来教训他。
孩子说谎不外乎两个原因,一个是模仿大人,一个是迫于压力。每个孩子最初的谎言都是从这里来的。许多家长的失误就是容不得孩子有任何错误,所以批评一直贯穿在生活中,似乎家长不说,孩子就不懂事的改变,不说就没有尽到做家长的责任。
我的这个观念根深蒂固。
在习惯养成中,如果总是制造孩子的主动性和成就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一个好的习惯,如果经常让孩子又不自由感和内疚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坏习惯。
使教育变成一种破坏性的行为有两个最根本的原因;意思不信任孩子,二是太相信自己。被罚写作业,就是弄坏胃口的最有效的一招。
作者在书中列举了很多的实例,看的我心服口服。我真的认为这本书可以作为我的一个教育孩子的工具书,读一次根本不够,值得反复读。只恨没有早读到这些文章。
八、《教师十大素养》读后感(1395)在接触“人文素养”这个词的时候,概念是模糊的,也从未考虑过与我有多大的关系。开学初的第一次教师会议上,学校发了本《教师十大素养》。翻开第一页,“人之为人,如果没有人文的素养,则与动物无异”几个字着实让人惊了一把。大学毕业,老老实实工作,何为素养还真不是很清楚,更不用说反观自己,以此律己了。篇二:教育教学专著读后感 教育教学专著读后感
一段时间以来,我认真拜读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专著,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其中,最受启发的是陶行知先生的两段名言:
1.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科书与以往传统教科书有很大改变,多以学生生活、活动为主,但是每个学校每个年级的学生认知情况不同,因此在教材的选用上也不同。教材内容是死的,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来创新教材,自主创新“活教材”,以实现创新教育。
2.“五大解放”:一是解放学生的头脑,就是要鼓励学生敢想、善想,敢于动脑,善于动脑;二是解放学生的眼睛,就是鼓励学生敢于观察、善于观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三是解放学生的嘴巴,就是鼓励学生敢说、善说,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四是解放学生的空间,就是要扩大学生的活动领域,不把他们局限在狭小的课堂里,也不局限在学校中;五是解放学生的时间,就是要保证学生有时间去独立学习、活动和创造,不要把课程排得满满的,也不要让课外作业多得做不完。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在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它仍历久弥新。他的思想与我们今天课程改革所提出的观点可谓不谋而合陶先生说:”有了这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及挥出来."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我们只有改变自己的观念,树立创造意识,实施创新教育。彻底的解放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创造能力。让我们的学生走上创造之路,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素质教育才不会是一句空话。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教育理念可谓极富前瞻性,一些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理论,无不闪烁着创造的光芒。相信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在新课改中的渗透与运用,会让课程改革更好地发挥出实效,促进新课改的推进。
2013-3-18 篇三:教育专著读后感
教育专著读后感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仅用两天时间就读完了作家王宏甲的著作《中国新教育风暴》。它深深地吸引了我,虽然看得眼睛发胀,仍然手不释卷,用废寝忘食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这部类似于长篇报告文学的教育专著作,在我的脑海里、内心深处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
一、茅塞顿开——走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尴尬境地 新课程改革、新课标的说法已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了。作为教师,我们从2001年甚至更早的时候就不断接触这些字眼了。在认真阅读了《中国新教育风暴》这本书以后,我从宏观理论的高度认识到教育改革是世界潮流,我们中国正处在教育转型的历史时期,而课程改革正是教育转型的关键所在。课程改革的最集中体现就是综合课程的使用。透过课改实验区的种种现象,我深刻认识到那些勇挑实验重担的教师是中国教育改革的英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最优秀的老师。这些认识犹如一阵阵清风,拨去我眼前的团团迷雾,使我对全国上下正在进行的课改热潮,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走出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尴尬境地。
二、一个变教师为导师的时代
“导师”的理解应该为“引导型”老师,就像《中国新教育风暴》一书中王能智老师所倡导的教师要“设一个圈套让学生去钻”,“让学生把手放开,把脑放开。”新教学理念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
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就要求我们教师做一个引导型教师,而非“输灌型”教师。新形势下的教学主体在这里发生了改变,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这里,不再是老师怎么教我就怎么学,因为老师说的与专家说的可能有很大分歧,专家说的与网上最新出现的也可能有很大不同。到底谁是正确的呢?现在,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于每个学生。学生就在我与课本、我与课堂、我与老师、我与同学、我与学校、我与家、我与人们、我与社会、我与环境、我与未来、我与……中认识我,建设我。这就要求老师是个“通才”,不仅能引导学生学习课本适应,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把课本知识延伸到课外去,到生活中去。在这个变教师为导师的时代,我们老师最应该做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三、学习是最好的阶梯
要做好以上这一切并产生效果,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养,扩展知识面,培养学生佩服的、过硬的教学业务水平,提升教学艺术,完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机灵,使自己在学生心目中成为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个性魅力的人。这个目标很高,因此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我相信,树立明确的目标是成功的第一步。没有目标,偶然的收获只能是昙花一现。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首先,我们应该向书本学习。书本是我们永远的老师。只有不断研究、体会、反复感悟,才能深刻理解并把握教材。其次,作为老师,要向学生学习。有多少学生就有多少本活的书
本。他们有不同的知识水平、思维方式、行动方式、学习方式。第三,同行之间,我们应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特别作为青年教师,就更应该向年长的老师学习。因为他们有许许多多的经验,有些是书本上学不到的。另外,老师要向社会学习。社会是一个大课堂,有好多东西需要我们去学习。我们要多看报、听广播、看杂志等。要通过各种途径来拓宽自己有限的知识面,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养。
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做老师的往往自己寻找客观理由,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去看书,没有时间去和学生交流。同事间往往不能坦诚相待等等。我们正在自我封闭,停滞不前,跟不上时代。
作为一个教师,平时光读自己所订的教育教学杂志如《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高瞻远瞩,要适时阅读一些大部头的,专家著作的、前瞻性较强的有关教育方面的书籍。我们要做真正为工作而生活的事业人。
四、勇做课改前沿的弄潮人
新课改是一种新理念,新思想。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进行各种尝试,在不断的探索中成长。课改要改革,但也不能把过去我们所有的做法都抛弃,任何事都有它的两面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活用好的东西,因为课改与传统教学不是对立的。新型课堂应该是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课堂的气氛应是祥和
轻松的,师生之间的关系应是融洽的。而这种课堂气氛的创造,就需要我们具备三心:仁者之心、智者之心、宽容之心。仁者之心就是要爱学生。学生的行为有时确实让我们做老师的很生气,但此时我们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感,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看待,不能动气,要心平气和的看待这些事。
而智者之心就是要看教育的智慧,教育的艺术,教育的美。要懂得运用学科的美丽所在,以美育德,让学生较好,较容易受到感染,才能使之更快更好融入到学习中。宽容之心是什么?我每个人都是非常清楚的。
在如今的形式下,我们要真正的做到这三心,用真心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无时无刻不处于新型课堂的环境中,感受到教师的真心和爱心;在这个美丽的大环境中,依据新课标的内容,运用新课改的新理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和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要不断回顾反思自己的教学,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对新课改的认识,使自己的思想和教学都上一个台阶。为了推进新课改,让我们共同进步,勇立课改潮头,共同撑起小学课改的一片蓝天。
教育专著读后感
最近,我开始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读着他的《给老师的建议》一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忧解难,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者,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老师的时间从那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这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常我也是这样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各小时挤的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给学生谈心等,还要抽出时间搞教研;下班回家还要忙家务。可是教师的时间到底从哪里来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和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天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扣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上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
《教育专著读后感》
第五篇:教育专著读后感
教育专著读后感
江滨小学丁丽丽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活动空间有限而闲暇时间也极少 的教师来说,读书无疑是开阔视野最好的捷径。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便常常感叹于“开卷有益”的道理所在。读书是一种享受,可以暂时忘却自己所处的空间位置,忘却繁杂的琐事。尤其是读教育类的书籍时,经常对号入座,感觉身边发生的好多事和书上讲的比较类似,在书中 可以学习怎样教育教学,能从中获得许多启迪,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加从容,这样的感觉很真实也很充实。“做一个有智慧、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过一种有尊严的教育生活。”是我作为人民教师的一个目标。读了《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感触颇深。感受之一:作为教师,应该多读书,读各种各类的书,尤其是文学名著更要捧读不辍。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确实有这 种感觉,读书不仅增长见识,还可以在写作时有所借鉴。李镇西老师经常向学生推荐各种有意义的课外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的动力。当然,推荐给学生读的书李老师都是先读过的,有的 学生甚至从李老师的书架上借书去读。这一点特别值得我学习,虽然我是教英语的,但我本身一直认为读书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丰 厚,能够承载更多生命的底蕴。读书伴随着积累,然后在需要的时候才能“厚积薄发”,在课堂教学中就能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精神营养。
对于师生来说,开学都是一个特别的时刻。怎样营造良好的氛围?怎样鼓舞学生的士气?怎样让学生很快喜欢上自己?《彼岸的教育》开篇便介绍了5个成功的创意。首先吸引我的是“是对还是错”。活动先从教师开始,由教师在幻灯片上写出4句关于自己的话,其中3句是与事实相符的,另一句则是错误的。让学生对这4句话进行判断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向学生进行自我介绍的最佳时机。随后,每个学生也以此形式来让大家做关于他自己的“判断题”。其实像这样的“介绍彼此”的活动,我们很多教师也进行过,可大多有点严肃,有点拘谨。而这个活动显然情趣万千,能让师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了解彼此,亲近彼此。接着,书中又介绍了“他是谁”,“猜,猜,猜”等游戏,目的只是“让新同学尽快互相认识,让学生明白我们从错误中学到的并不比从正确中学到的少。”
而一学年的最后一天该怎么过?当这个问题横在我面前的时候,我的脑中映出的是一些忙乱的画面:表扬进步的学生,寄语调皮的孩子,发放喜报及奖品……值得回味之处甚少。而美国教师贝丝·刘易斯的经验之谈让我大开眼界。“给下学年的学生写一封信”是让学生把在课堂上获得的成功窍门,值得珍藏的回忆和笑话,以及任何一个新同学需要或希望知道的写下来。透过文字,我们可以想象到学生采撷记忆中珍宝时的喜悦,可以想象到教师阅读时那难以名状的快感,更可以想象到下学期的学子拿到这份“秘籍”的惊喜,真是一举多得,其乐无穷!
《我在成长,我在写》中告诉我们:“要立足课堂„„并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的心得”。随时随地地记录,就意味着要随时随地地思考,思考我们的教育生活,思考我们的人生。
同时书中窦老师毫不吝啬地道出了颇含人生哲理的四条建议: 一是改变态度。“我们改变不了事情,就改变对这件事情的态度。”是啊,“再伟大的人物,历史也不能为你折腰”,重要的是我们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自己只是“沧海一粟”,只是繁花盛叶中弱不禁风的一叶草儿,理性做事,理性做人是保护自己的最好办法。二是享受过程。“生命是一个括号,左边是出生,右边是死亡,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填括号。要学会享受这个过程——无论是精彩还是糟糕。”窦老师的这句话说得多好!每一个人都有着独特的人生过程,有风景如画,也有的残页败笔;有繁花似锦,也有落叶纷飞;有春华秋实,也有杂草枯荣„„只要我们仔细品尝,品出它的意义,即便过程有些艰辛,即便其间会遭遇痛苦,我们就会感到不枉到世上走一遭。三是活在当下。“要相信每一个时刻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都是最好的,要相信自己的生命正以最好的方式展开。”这句话,听起来有几分禅意,但如果真具备了这样的心态,人生的快乐便是无处不在了,知足长乐嘛!四是学会感恩。“怀着爱心吃菜,胜过怀着恨吃牛肉。”这是西方的一句格言,朴实中却道出了幸福的本质意义。我一直认为幸福只是一种感觉,一种源于每个人心底的一种暖暖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