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广州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比较
上海、广州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比较
背景
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高度发展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电子信息高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而发展起来的服务业。具体可划分为四大类:基础服务、生产和市场服务、个人消费服务、公共服务。在当今和未来世界经济中,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兴旺发达程度,已成为衡量整个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总体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与发达国家乃至部分发展中国家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从各地的情况来看,依然存在诸多制约服务业发展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表现在: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不高,不能像制造业那样很好地吸引外资及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服务业的供给、服务质量和服务手段也不能像制造业那样迅速改善;城市化总体水平不高带来的城市规模偏小和居民对服务需求不旺等。此外,土地和水、电供应的紧缺,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等因素,也成为制约服务业进一步发展的不利因素。
今年2月22日,上海市率先出台了《上海市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11月14日,广州市《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正式公布。对比上海、广州两地加快服务业发展规划思路的异同,对其他城市更加科学地规划布局“十一五”期间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内容
上海:六大重点领域“3带19区”布局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
11月1日,上海市委听取了该市发改委、市经委关于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和编制《关于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意见》的情况汇报。据透露,《关于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意见》共分8个部分,包括降低准入门槛、加快改革开放、推动技术创新、聚焦重点领域、建设重点区域、构筑人才高地、实施品牌战略、营造发展环境等,共30条。
此前的今年2月22日,上海市正式发布了《上海市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实施纲要》提出,将根据“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结合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基础和条件,按照“突出重点、分类推进”的原则,选择发展潜力大、产业关联度高、面临良好发展机遇的六大重点领域,集中突破,带动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加速发展。具体为:
1.以资源集聚和金融创新为抓手,大力发展金融业。力争至2010年,基本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市场体系、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体系以及规范有序的交易制度和法律体系等金融发展环境。
2.以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积极扶持发展文化服务业。力争至2010年,在主要文化产品消费量、外国留学生拥有量、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拥有量、大型体育赛事举办量等核心指标上处于全国前列。
3.以扩大“两港”开放为突破口,加速发展现代物流和航运服务业。力争到2010年,确立上海在全球物流的重要节点地位,争取成为全球重要的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和亚太航空枢纽港。
4.以举办世博会为契机,整合发展会展、旅游业。力争至2010年,建成亚太地区国际会展旅游大都市,举办的国际展览达到500个/年,国际会议达到1000个/年,接待入境过夜旅游者550万人次/年。
5.以城市信息化为抓手,培育壮大信息服务业。力争至2010年,把上海建成全国信息服务中心、国际性信息服务集团的主要聚集地和亚太地区最重要的电信枢纽之一。
6.以市场化、专业化为方向,着力提高专业服务业水平。力争至2010年,基本形成种类齐全的现代中介服务业体系框架,建成面向国内外的中介服务重要基地。
目前,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已相对集中,中心城区已成为上海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根据《纲要》,上海市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布局将在三个层面上展开。第一个层面是上海市一级的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带,要打造三条“二横一纵”的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带;第二个层面是依托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突出强势产业,在中心城区规划建设12个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第三个层面是依托重大功能性基础设施项目、大型交通枢纽和产业基地,在郊区规划建设7个以生产性服务业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上述思路概括为构建“3带19区”。
广州:“十一五”期间50%的人搞服务
根据11月9日印发的《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未来5年,广州服务业发展的重点是将广州构建成辐射全省和泛珠三角的区域性金融中心、中国南方国际现代物流中心、华南会展之都、中介服务强市、全国重要文化产业基地、华南现代化商都、亚太地区国际旅游城市。将坚持“市场化、规范化、现代化”的原则,重点加快发展金融、物流、会展和中介四大生产服务业,同时推动发展信息和文化两大新兴服务业。“十一五”期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将达到12%,服务业从业人数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比重将达到50%。按照《意见》,“十一五”期间,广州市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围绕以下八大产业展开:
1.金融业:努力建设“四个中心”,即辐射全省和泛珠三角的区域性银团贷款中心;辐射全省和泛珠三角的区域性人民币结算支付中心;辐射全省和泛珠三角的区域性保险市场中心;辐射全省和泛珠三角的区域性产权交易中心。
2.物流业:到2010年初步建成整合珠三角、服务华南、辐射大西南和东南亚、面向全国和全球、国际国内双向物流整合和海陆空物流相结合的中国南方国际现代物流中心。
3.会展业:以筹办2010年亚运会为契机,以建设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第二期)、完善配套设施为切入点,未来5年内基本实现“场馆现代化、品牌专业化、管理规范化、运作市场化、服务国际化”,把广州建成亚洲主要会展城市、国际会展中心城市。
4.中介业:在行业协会中推行“自愿入会、自理会务、自聘人员、自筹经费”制度。同时,将制定《广州市行业协会(商会)管理办法》或《促进广州市行业协会(商会)发展的意见》以规范市场中介组织行为。引导现有中介机构调整重组,建立综合信用体系,优化中介服务环境。
5.商贸业:遵循《广州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2003-2010)》,合理布局和建设大型购物中心,适度发展大型综合超市。大力发展中高级批发市场,创建交易平台,增强集聚辐射能力。突出发展社区服务型连锁超市。积极培育一批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流通企业。
6.信息服务业:2010年信息服务业占生产总值5%。2010年,以软件业为支撑、以数字内容产业和电子商务服务为特色的信息服务业将占广州地区生产总值5%,形成服务广东、带动华南、辐射东南亚的软件服务中心、电子交易中心和信息资源中心,推动广州成为具有信息时代特色的现代化大都市。
7.旅游业:进一步整合完善红色旅游产品和亚运系列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珠江游,办好广州国际旅游展销会,广州国际美食节等传统大型旅游会展、节庆活动。根据经济条件和发展需要,到主要客源国和地区设立旅游推广宣促中心(办事处)。规范整合各公寓、培训中心、疗养基地和度假村。逐步实现“泛珠三角”旅游区域一体化。
8.文化业:将重心放在公益文化、文化设施、名城文物、文化产业、文化节会、文化人才六大体系。优化市、区、街、村四级群众文化设施网络。
案例分析:
服务经济是城市的重要经济形态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研究员认为,现代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城市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京、沪、穗等国内领先城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较早,并渐成规模,但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体制机制约束、投资主体单
一、资源集聚不足、发展环境欠缺等多种制约瓶颈。有鉴于此,上海市在“两个
优先发展”的发展战略下,出台了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及相关配套政策。北京、广州等已经紧随其后,正在加快酝酿或出台相关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
对比上海和广州两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显而易见,都将金融、物流、会展、中介产业列入了各自的重点发展产业,表明以金融、物流、会展等产业为重点进行现代服务业的规划与布局,应当成为城市编制“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的核心内容。从两地规划的不同来看,最大的不同有两点,一是相对来说,上海市已经形成了较为健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体系。其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既有“两个优先发展”中长期发展战略为大背景,又有相关配套的产业发展指南为基础,还有正在酝酿的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意见》为依托,这是包括京、穗等国内其他城市都应加大力度学习跟进的最重要一点。二是从产业布局上来,作为长三角龙头城市,上海市的现代服务业已经呈现出了聚集发展的态势,因此其规划的内容显得更具有操作性。而广州市在建设区域性金融、物流中心等方面一直受到来自深圳、香港等城市的竞争与挤压,其规划更多表现为政府在未来5年的一种产业发展构想。规划能否落到实处,除了需要配套的政策推动外,还有赖于作为省会的广州市对自身定位的一个再认识。
现代服务业是都市经济转型的关键,建设现代服务业中心是未来城市竞争的制高点。以“十一五”为新的起点,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许多城市将进入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期。其他城市要以此次“十一五”规划为契机,借鉴上海、广州等城市经验,把做好现代服务业规划作为城市产结构优化的一个重要抓手,强化政府指导,突出行业重点,推动服务业结构优化,品质升级。
相关链接:
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若干政策意见》重点内容
根据12月14日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陈寅在市政府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的消息,为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上海市编制的《关于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意见》,将围绕上海未来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对上海加快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作进一步的政策细化:
新政策规定,在允许各类资本进入法律、法规和规章未禁入的现代服务业行业和领域的基础上,对文化、教育、医疗等领域,全面落实国家关于放开市场准入的相关规定,简化行政审批,推进体制改革。同时对外资和民资积极参与国企和事业单位转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推进服务业“引进来、走出去”,以形成多元所有制主体共同参与服务业发展的格局。
对服务业确定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给予重点支持。结合6个重点领域各自不同的发展特点,在办公用房、财税政策、知识产权投资入股、工资收入及项目用地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等重点区域建设,侧重于在规划、动迁、市政公用配套等方面给予重点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硬件环境。
为解决高端服务人才相对匮乏问题,对重点领域的人才引进,吸引跨国公司总部、研发机构等高层管理人员,以及现代服务业紧缺人才培训等方面,都给予政策支持,以形成人才的高地。同时,对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培育发展出口品牌等,也从多方面给予支持。
据悉,《政策意见》的相关政策将首先在浦东先行先试,并重点加快金融业向浦东的进一步集聚。浦东先行先试的政策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以央行上海总部落户浦东为契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吸引各类金融机构入驻浦东,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把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建成国家金融改革先行试验区和金融资源集聚高地,同时加快张江银行卡产业园区的建设,将之作为上海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二是扩大浦东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的对外开放试点,积极探索社会事业部分领域的体制改革;三是对浦东新区工商分局登记权限内的外商投资现代服务业企业,实行直接登记办法。
第二篇:新罗区十三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
新罗区“十三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
二○一七年十二月
—1—
目录
第一章
发展基础..............................................................................................................................3
一、发展现状..............................................................................................................................3
二、存在问题..............................................................................................................................5
三、机遇和挑战..........................................................................................................................6 第二章
总体构想..............................................................................................................................8
一、指导思想..............................................................................................................................8
二、基本原则..............................................................................................................................9
三、主要目标............................................................................................................................10 第三章
空间布局.............................................................................................................................11
一、总体布局.............................................................................................................................11
二、区域指引............................................................................................................................12 第四章
生产性服务业....................................................................................................................14
一、商贸流通业........................................................................................................................16
二、现代物流业........................................................................................................................18
三、大数据与互联网+产业......................................................................................................19
四、科技信息与中介服务业....................................................................................................19 第五章
生活性服务业....................................................................................................................21
一、教育培训产业....................................................................................................................21
二、房地产业............................................................................................................................23
三、健康养老产业....................................................................................................................25
四、旅游产业............................................................................................................................26
五、文化体育产业....................................................................................................................28
六、居民和家庭服务业............................................................................................................29 第六章
保障措施..........................................................................................................................31
一、加强组织协调....................................................................................................................31
二、完善基础设施....................................................................................................................31
三、拓宽融资渠道....................................................................................................................32
四、培育龙头企业....................................................................................................................33
五、提升服务质量....................................................................................................................34
六、推进项目建设....................................................................................................................34 新罗区“十三五”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情况表…………………………………………………37 —2—
为统筹规划“十三五”期间龙岩市新罗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根据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结合《龙岩市新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是指导未来五年全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以来,新罗区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区位优势,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来抓,全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为“十三五”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规模总量快速增长
“十二五”以来,新罗区服务业总量规模不断扩大,服务能力逐步提高。2015年,新罗区服务业增加值达148.8亿元,年均递增11%,三产比重由2011年的37.7%提高到2015年的4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55.6亿元,外贸出口总额5年累计29.5亿元,两者分别是“十一五”时期的2.3倍、3.2倍。
(二)内部结构有所改善
“十二五”期间,全区服务业结构逐渐改善,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2015年,龙岩电商产业园、阿里巴巴农村淘宝新罗服务中心顺利开业,全年
—3—
电子商务交易额实现30.4亿元,新罗区还入围阿里巴巴全国县域电子商务30强。旅游集散及综合接待能力不断提升,2015年全区接待境内外游客609.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6.6亿元,分别增长16.7%和19.6%。
(三)投资规模比重扩大
2015年,在城乡500万以上投资构成中,新罗区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已超越工业、农业,达359.6亿元,年均增长10.3%。服务业投资比重的上升,增强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后劲,对新罗区整体服务业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四)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十二五”以来,服务业集聚发展态势逐渐明显,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达629家,海西龙门物流园销售额突破90亿元,二期加快推进,三期启动开发,闽西交易城商贸中心功能不断增强,中心城区西南翼商贸物流圈初具规模,龙岩大数据产业园建设稳步推进。
二、存在问题
“十二五”期间,虽然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总体水平较低,企业规模偏小,综合竞争力不强,发展不够充分,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现代服务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应引起高度关注。
(一)产业结构有待提升
全区服务业主体仍然以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4—
运输业等传统服务业为主,2015年上述三类行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41.5%,仍是全区服务业的主要推动力量。相比之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科学技术、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低,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不到10%,说明新罗区现代服务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二)融资难问题较为突出
一方面,大部分服务业企业在资产结构方面以流动资产为主,固定资产所占比重较少,而近年来全市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又导致企业固定资产进一步缩水,企业可抵押物少;另一方面,相对于工业企业而言,商业银行针对服务业企业开发的贷款项目少,加上贷款审批周期长、附加条件多等因素的影响,企业融资难问题越发突出。
(三)品牌企业严重缺乏
服务业总体呈现“弱、小、散”的特点,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不高,缺少领军企业、龙头企业,特别是缺乏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示范作用大的大中型企业。交易方式基本上为传统方式,委托制、拍卖制、仓单交易、网上交易等现代交易所占比重较小。
(四)仓储配送设施落后
作为现代服务业重要支撑的仓储配送行业规划建设滞后,已有设施老化,现有物流工具和管理手段落后,服务水平低下。如闽西交易城作为全区最重要的闽粤赣边物资集散地,由于缺乏现
—5—
代仓储配送设施,许多企业只能租用周边民房、闲置厂房和老国企的旧仓库,增加了企业的营运成本。
(五)经营业态普遍雷同
近年来迅速兴起的城市综合体普遍存在模式单一化、业态雷同化、品牌同质化的“三化”问题,发展定位上鲜有亮点,在“重地产、轻商业”的理念指导下,发展商几乎都是沿用一个套路来打造项目,呈现恶性竞争态势,不少企业经营举步维艰,甚至破产或转型,如世纪天成莱雅百货倒闭、万阳百货和麒丰百货经营困难以及万达百货转型等。
三、机遇和挑战
“十三五”时期,新罗区将处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关口,处于动力加快转换、“五化”深度融合的重要关口,处于体制机制变革、发展活力释放的重要关口,服务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
(一)发展机遇
1.重要政策出台创造新机遇。中央支持福建加快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和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等系列政策的出台,为新罗区发展碳汇交易、绿色金融、节能环保、健康养老、旅游、体育等产业提供了新机遇。随着“新古田会议”后续效应的持续显现,红色旅游、创意设计、教育培训、影视文化等相关服务将进入快速发展期。另外,随着2016年龙岩市被正式列为中欧区域政策合作试点城市,也为新罗区加强与欧洲城市现代服务业合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6—
2.消费结构升级释放新机遇。“十三五”期间,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稳步增长和消费观念改变,人民群众消费需求将不断升级,消费结构将不断优化,旅游休闲、健康养老等服务性消费需求将不断上升,高端金融服务、数据服务、信息消费等新兴领域必将成为热点。
3.产业结构转型激发新机遇。“十三五”期间,新罗区将全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工业、农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从而为现代物流、研发服务、创意设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4.对外开放加大蕴藏新机遇。作为厦漳泉龙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福建自贸区的邻近地区,新罗区能较为方便地与自贸区开展深度对接,为深入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国内外对接融合创造条件。同时,新罗区毗邻泉州、厦门主要枢纽港口的区位优势,将极大激发在“海上丝绸之路”上拓展对外经贸合作,扩大改革开放的发展空间。
(二)面临挑战
1.如何处理好供需脱节问题。适应消费加快升级趋势,以消费环境改善释放消费潜力,以供给改革创新创造消费需求,不断增强消费拉动经济的基础作用,是“十三五”新罗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当前,全区服务业有效供给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不够,主要表现在:生产性、流通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偏低,传统低成本比较优势逐步弱化,新的比较优势有待于培育发展;产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强,知识和技术高度密集的服务供
—7—
给严重不足;不少个人服务业的发展还无法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高质量、多样化、便利化的服务供给不足,进一步凸显了服务业供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2.如何处理好邻近地区竞争问题。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全省各地“十三五”期间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之一。2015年,新罗区第三产业产值达到232.67亿元,取得不俗的成绩,但与省内其他同类中心城区相比,如福州市鼓楼区、台江区、晋安区,厦门市思明区、湖里区、集美区,泉州市丰泽区以及漳州市芗城区等,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新罗区要在同类城区中实现服务业赶超必然面临更加激烈的区域间资源、资本、人才等要素竞争。
3.如何处理好长期与短期问题。长期以来,新罗区服务业一直发展不充分,不仅传统产业占比过高,集聚度低、转型升级困难,而且新业态增长缓慢,产业基础薄弱,技术含量低,市场规模小,缺乏竞争力。面对现有发展态势,如何在较快时间内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呈现新亮点、新突破,任务十分艰巨。
第二章
总体构想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及来闽来岩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省、市、区关于“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的工作部署,坚持“创—8—
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按照“服务全市主导产业发展、辐射周边区域产业”的要求,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现代物流业、大数据和互联网+产业、科技信息与中介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形成龙岩产业服务基地;积极发展教育培训产业、房地产业、健康养老产业、旅游产业、文化体育产业、居民和家庭服务业等生活性服务业,形成龙岩最具城市中心区标志性功能的生活服务中心,加快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努力打造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示范区。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统筹发展
坚持市区一体,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发挥优势,补齐短板,将服务业发展与城市竞争力提升、城市能级增长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产城互促、产城共融。
(二)坚持融合发展
坚持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的融合互动,发挥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促进现代农业的服务化转型。
(三)坚持集聚发展
按照“重点集聚、产城一体、彰显特色、功能互补”的原则,推动现代服务业产业布局合理化、发展集聚化、结构高端化,力争建成一批省级以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区。
(四)坚持创新发展
—9—
把创新驱动作为引领服务业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推进理念创新、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激发服务业发展的创新活力与创造潜能。
三、主要目标
(一)产业结构优化取得新成效
服务业总量持续扩张,占比稳步上升,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与吸纳就业的主要动力。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规模达到27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6%,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比重达到55%。全区社会商贸物流交易额达1000亿元,限上企业达1200家以上;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4000亿元,游客接待量突破1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00亿元,文化产业收入100亿元。
(二)创业创新体系实现新突破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机制取得新突破,建成一批对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有较强支撑作用的服务平台,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服务企业,中小服务企业创新活力进一步激发,培养和聚集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互联网普及率超过80%;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
(三)集群集聚发展形成新格局
打造一批以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商贸流通、文化创意、科技信息、金融商务等为代表的高端特色服务业园区,服务业集聚—10—
区的辐射带动效应凸显,并带动形成协作配套、协同发展的区域产业格局。到2020年,力争建成5个左右功能突出、要素集聚、特色鲜明、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省级以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区。
(四)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
服务业利用外资水平不断提升,互联互通能力显著增强,服务贸易实现突破。“十三五”期间,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2亿美元左右。
第三章
空间布局
一、总体布局
基于新罗区“十三五”发展规划以及龙岩市“十三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形成“一核、两带”的服务业空间布局。
(一)一核:中心城区
中心城区(含东城、西城、南城、北城、中城、西陂、曹溪等街道)主要是集聚高端服务要素,完善和提升城市功能,强化中心城市的地位,形成带动闽西、对接沿海、辐射闽赣的城市综合服务中心。该区域以发展金融、商贸、会展、商务、科技研发、信息、文化创意等高端服务业为主,主要承担总部经济、金融服务、信息中心、交易中心等区域组织统筹职能,是龙岩市服务业核心功能的集中体现和主要载体。
—11—
(二)两带:东北翼产业服务聚集带和西南翼商贸物流聚集带 ——东北翼产业服务聚集带(含铁山、雁石、白沙、苏坂等镇)。以福建龙州工业园区、龙雁经济技术开发区、厦龙山海协作经济区等为主体,依托国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核心区建设,重点发展生产服务、生产物流、商贸物流、电子信息、养生医疗、旅游休闲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对接沿海产业转移与产业合作,形成服务业扩展空间。
——西南翼商贸物流聚集带(含龙门、小池、大池、红坊、东肖等镇)。以龙岩“陆地港”、“公路港”物流项目、海西龙门物流园、闽西交易城为主体,依托闽粤赣边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建设,重点推进龙门物流园扩园建设,打造建设一批以家居建材、汽车、纺织鞋帽、小商品批发为主的区域性批发市场,构建集商贸物流及配套服务为一体的西南商贸物流聚集带。
二、区域指引
依据“一核两带”的总体布局,新罗区服务业在区域发展上可划分为核心区、毗邻区、延伸区3个层面。
(一)核心区
核心区主要包括东城、西城、南城、北城、中城、西陂、曹溪7个街道,着力发展各具形态的都市服务业,提升中心城区的辐射能级。东城街道要加快恒亿文化产业园、龙岩洞文化主题公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东部城区文化产业名片。南城街道要做—12—
强做活夏商百货、新华都、见福连锁等大型商贸和连锁企业,激发中心城区商贸业活力。西城街道要积极推进富山国际、莲花大厦和西城电商大厦等楼宇经济发展。北城街道要以推进闽西交易城转型升级为契机,积极发展小型购物天堂、服装展示定制业、大健康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现代酒店业。中城街道要围绕提升改造中山路商铺商圈,打造集行业辅导、创业培训、人才招募、投融资对接、商务办公、学术交流为一体的中山路综合性互联空间创业孵化器。西陂街道要依托万宝、万阳等商业广场,打造“居家首选、购物天堂、商务中心”。曹溪街道要持续推进龙岩美食城、万达广场等特色商业区建设,大力发展楼宇经济。
(二)毗邻区
毗邻区包括江山镇、铁山镇、龙门镇、红坊镇、东肖镇,为核心区提供产业配套服务,共同构建产业发展聚合平台。江山镇要围绕打造都市旅游休闲度假地发展目标,加快环线旅游公路、观景平台、景观轴带、旅游服务中心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铁山镇要依托区位和产业基础,规划建设工业物流配送中心和钢材物流加工配送市场。龙门镇要依托海西龙门物流园区,加快完善汽车后市场、物流配套和城市配套服务,全力打造区域性服务型现代智慧园区。红坊镇依托龙岩陆地港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商贸物流和保税加工项目等业务,拓展保税加工增值服务和商贸物流功能,建设完善物流服务功能的国际物流中心。东肖镇要将依托老
—13—
区红色资源、生态资源优势,重点打造东肖新城,努力建设现代化国际养老休闲居家社区和中心城市南翼学村。
(三)延伸区
延伸区包括雁石镇、白沙镇、苏坂镇、岩山镇、万安镇、小池镇、大池镇、适中镇,作为中心城区服务业发展的后备区和潜力区,着力打造特色小城镇。雁石镇要充分发挥雁石交通优势和现有服务业基础,规划建设集运输物流、公共信息、仓储配送为一体的雁石综合物流基地和电子商务产业园区。白沙镇要围绕建设龙岩中心城市东部卫星城的发展目标,着力打造九龙江源“慢调小镇”。苏坂镇要以“采茶灯+”模式延伸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努力打造龙岩中心城区城郊旅游目的地。万安镇要围绕建设龙岩“慢生活”小镇的发展目标,打造集休闲、养生、会务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集散中心。岩山镇要围绕风景区旅游、寺庙文化旅游、乡村生态旅游,大力发展农产品生产、推介、包装、加工及旅游产品销售。小池镇要加强与龙门镇的融合发展,打造龙门——小池装备制造业商贸物流产业带。大池镇要主动接受邻近小池镇农村电商产业和上杭县铜产业发展辐射,建设农副产品贸易集散地、矿产品物流基地。适中镇要利用水泥建材产业集聚的优势,着力发展仓储货运物流。
第四章
生产性服务业
以产业转型升级和提高专业化水平为导向,以支撑本地制造—14—
业发展、降低工业企业生产运营成本、促进制造业服务化为目标,大力发展商贸流通、现代物流、大数据与互联网+、科技信息与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一、商贸流通业
(一)发展目标
围绕构建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业态先进、特色鲜明的现代商贸体系,大力推进中心城区商圈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发展新业态,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品牌专业市场,提质发展电子商务产业园,构筑闽粤赣边区域性商贸流通中心。
(二)发展路径
1.优化商业网点布局。以龙岩大道两侧商务板块、金融板块、城市综合体为核心,向龙腾路会展中心、龙岩经济开发区南方总部经济区延伸,重点发展商务服务、高端商贸、金融、总部经济、会议展览、文化传媒、科技研发、星级酒店、高端居住等。到2020年,打造形成龙岩大道核心商务区等一批商务服务主题楼宇和总部经济区。继续推进海西龙门物流园和闽西交易城建设,海西龙门物流园以汽车相关产业为主体,突出抓好金弘达汽贸综合体、亿富龙建材综合体、闽西重卡汽车服务中心等一批重大物流项目建设;闽西交易城以红星美凯龙、卡麦龙商业广场、浙商国际商贸城、机电五金市场、新发现国际广场等为基础,大力推进商贸物流产业升级行动计划。到2020年,力争全区商业流通
—15—
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
2.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继续抓好龙岩电商产业园建设,推动猪八戒网、尚云亿家、微医集团等企业尽快入驻我区并开业运营,积极配合邮政部门推动跨境电商基地建设,深化与淘宝、京东、1号店等知名第三方平台在农村电子商务市场合作。以互联网思维推动中山路传统商圈的升级换代,大力发展O2O体验店、跨界商业等新型商业模式,促使其在业态、管理、经营、技术等方面的创新。推进闽西交易城、闽西饲料城等传统商品交易市场建立健全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交易,拓展线上业务。以城区新建写字楼宇、闲置大楼等为载体,加强与产权主体的协商合作,大力引进市内外专业电子商务企业、信息服务企业、互联网金融服务企业等,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规模化的技术研发、金融结算、数据处理、营销传播等服务。
3.加快外向型发展。加快推进出口基地建设,重点建设机械装备产品出口基地、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医药化工产品出口基地。大力培育外贸出口增长点,着力培育2至3家年出口额在1亿美元以上的龙头企业,着力引进培育一批外贸出口龙头企业。推动外贸出口转型升级,加大出口品牌建设力度。加强出口通关环境建设,完善涉外部门协作机制,促进通关便利化。
二、现代物流业
(一)发展目标
优化空间布局,拓展物流通道,加快信息化建设,建立布局—16—
合理、技术先进、便捷高效、绿色环保、安全有序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把新罗区打造成为连接海峡两岸的区域性物流节点、辐射闽粤赣的重要物流枢纽中心,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型综合物流企业集团,到2020年打造收入过亿元企业10家,发展3A级以上物流企业20家,引进5家国内100强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新罗区建立区域总部、区域分拨中心,建成至少1个省级物流示范园区。
(二)发展路径
1.健全完善物流体系。依托龙岩规模庞大的矿产装备市场,在东城和铁山交界处规划建设工业物流配送中心和钢材物流加工配送市场,承接辖区内的工业物流配送,辐射龙岩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龙厦经济合作示范区。积极发展装备制造业商贸物流产业,规划建设以海西汽贸城为延伸的龙门——小池装备制造业商贸物流产业带。完善农产品物流产业链,建立以泰华、森宝为龙头的农副产品加工、冷链物流配送产业链,提升区域对外冷肉运输配送规模。优化传统交易市场发展空间,在闽西交易城319国道北侧建立集合现代物流、仓储及车辆停放为一体的现代物流配送停车场,提升交易城档次,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拆除整顿闽西饲料城外部沿线的小旧店铺,布局建设“粮食交易中心”,建立龙岩农副产品加工流通交易市场。
2.加快产业融合发展。全力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鼓励大中型生产制造企业剥离物流业务独立经营,支持物流企业
—17—
承接单家制造业的采购、运输、仓储、货代、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等两个环节以上物流服务外包。重点推动闽盛物流与龙马环卫、鸿雁物流与龙工、龙雁运输与龙化化工、卓信物流与龙岩烟草等4个制造业—物流业联动发展项目申报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项目。加快物流管理与服务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企业信息系统、行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同物流管理与服务公共信息平台以及其他应用信息平台对接。
三、大数据与互联网+产业
(一)发展目标
围绕打造全国领先云计算产业基地、福建省大数据产业聚集中心、省内信息消费中心,支持云计算与物联网、移动互联、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技术和服务的融合发展与创新应用,加强大数据在工业、新兴产业、农业农村等行业领域应用,大力拓展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到2020年,基本建成应急电源车等特色领域国家级数据处理和备份中心,力争完成华为东南节点(龙岩)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
(二)发展路径
1.持续深化项目对接。围绕北上广深等经济发达地区及周边福州、厦门大数据和互联网企业,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进一步拓展对接合作领域,对引进的龙头产业项目、产业带动性强的优质项目可采取“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等方式加大支持力度。积极做好已签约项目的跟进、对接和服务,重点推动华为云计算数据—18—
中心、华唐大数据及服务外包产业示范基地、微总部龙岩创新基地、“互联网+”型创新创业示范区、残疾人互联网孵化基地、腾讯龙岩中国互联网代运营中心、龙岩十一维度VR等项目的开工建设。
2.加快形成产业集群。继续抓好龙岩大数据产业园建设,加快实施数据存储、分析应用、数据备份、配套服务等大数据项目,完善成果转化、企业孵化、技术服务、人才培训交流等功能设施,力争到2020年引入大数据企业30家,产值30亿元。以华为龙净环保云为试点,积极推动区内重点企业智能制造大数据云平台建设,并适时申报国家大数据产业基地。加强与三维云、十一维度等公司的合作,打造应急产业和机械设备、电子商务、农产品、旅游景区等重点领域的VR数据库与演示平台。充分利用龙岩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大数据应用中心平台,开展大数据应用工程师培训、共享车位社区试点、教育大数据分析等一系列大数据应用项目合作。
四、科技信息与中介服务业
(一)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以科技创新、创新创业、检验检测、知识产权为重点,构建特色化、集群化的科技服务业产业链,并基本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合理、功能完善、诚信规范、运转协调的现代中介服务体系。到2020年,全区力争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1-2家、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8家;全区中介服务业市场主
—19—
体增加1倍以上,中介服务业门类进一步拓展。
(二)发展路径
1.大力发展科技信息业。支持各类社会主体利用闲置办公楼、商业设施、老旧厂房等,采取独立创办、连锁经营、委托运营等多种模式,打造运行模式先进、配套设施完善、服务环境优质、影响力和带动力强的品牌示范创新创业中心。鼓励对已有的孵化器进行升级改造,提升孵化水平,开展国家级、省级孵化器申报认定工作。依托龙工、龙净等大中型企业研发中心以及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鼓励发展专业化的科技研发、工业设计、技术推广、节能减排等服务,并培育衍生一批提供公共检验检测服务企业。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建设一批上规模、有特色的重点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重大关键技术创新平台,在实现对全区主导产业全覆盖的同时,为全区全市广大中小科技企业提供项目、资源、资金、孵化、交流、评估、认证等一系列服务。市区两级联合与龙岩学院共建龙岩大学科技园。
2.积极发展中介服务业。规划建设“龙岩创业资本园”,引导各类金融机构、风险投资、私募基金进驻,为创客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平台。积极争取相关期货交易所进一步在我区设立农产品、矿产品现货交割仓库。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合作,重点发展产品技术研发、信息技术外包、技术性业务流程外包等领域的中介服务,到2020年力争全区培育10家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服务外包企业。
—20—
第五章
生活性服务业
以服务精细化、智慧化和生活高品质为导向,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发挥禀赋优势,立足地方特色,加快教育培训、房地产、健康养老、旅游、文化体育、居民和家庭服务业等生活性服务业的升级发展。
一、教育培训产业
(一)发展目标
深入贯彻《关于创建教育名城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着力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到2020年,区域内校际差距明显缩小,小学综合差异系数小于0.5,初中综合差异系数小于0.45,教师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配置均衡、素质明显提升,学生全面发展,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率达95%以上,基础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力争在85%的学校通过“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评估验收的基础上,创建“教育强区”、“教育名城”。
(二)发展路径
1.统筹推进优质学校布点。全面实施教育扩容、民办教育引进、教育人才引进、名师名校长培养、书香城市、教育实践基地、学生健康促进、教育信息化与技术装备、基础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教育对外开放等10大工程,重点推进区教师进修学校、新罗区
—21—
职教中心实训基地、小洋小学扩容、实验小学铁山分校、实验小学东山分校二期、北城小学、铁山实践基地、紫金山实验学校、月山小学、北大附属实验学校分校等10个教育项目建设。优化民办教育资源配置,支持新建龙岩北大附属学校城北分校,探索社会力量领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路子,在东山片区、市行政中心附近、城北片区各规划布点一个高端民办幼儿园。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以优质品牌学校为龙头,组建3个学前教育集团(市实验幼儿园、市第一幼儿园、市第二幼儿园集团),5个小学教育集团(市实验小学、莲东小学、溪南小学、西安小学、市第二实验小学集团),3个中学教育集团(龙岩初级中学、莲东中学、龙岩二中教育集团),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倍增。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教师编制动态管理机制,探索实行编制“区管校用”,促进校长教师合理流动。全面实施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培养工程,分层分类建立“三名”人才库。制定出台教职工奖教促优和贯彻市政府加强基础教育十条措施实施意见等绩效系列方案,每年财政预算5000万元,专项用于奖励成绩突出、师德师风优良的校长及教师。加强与市人才发展集团合作,拓宽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引进渠道,尽快出台《新罗区教育系统专业技术职务聘后管理考评办法》,不断激发教师队伍的活力。尽快将乡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切实改善乡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
3.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义务教育入学政策措施,坚持以—22—
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政策,将常住人口全部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将随迁子女全部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依法保障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通过财政拨补,设立民办教育发展基金,为新罗区义务教育阶段非营利性民办教育发展提供政府补贴、基金奖励、贷款贴息等扶持。鼓励具有一定规模和发展潜力的学校建立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除享受原有优惠政策外,并给予一次性奖励。进一步支持中小学开展对外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二、房地产业
(一)发展目标
紧密配合中央、省、市的总体部署,创新房地产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不断优化住房供需结构,不断完善房屋全生命周期信息系统建设,全面推进“互联网+房管”业务升级,实现居民住房条件提升、产业服务能力提升、行业管理水平提升,力促我区房地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
(二)发展路径
1.优化住房供需结构。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通过投资建设、提供市场化租赁房源、参与经营管理及捐赠等多种方式进入住房保障领域,打通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房的通道。推行“以购代建”,采取阳光操作并通过招标方式择优选择户型合理、功能齐全、配套完善、质量合格、价格优惠的普通商品住房作为安置房房源。鼓励房地产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将库存商品房转为企业
—23—
总部、软件产业、电子商务、众创空间和旅游、养老、文化创意等符合市场需求的其他项目用地。支持引进专业性强的地产企业开发工业园区。培育和发展楼宇经济,整合现有楼宇资源,改造提升专业型楼宇档次,加大招商力度,形成商务楼宇、总部楼宇集聚态势;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推进以商业建筑、办公建筑和住宅建筑为主的“互联网+智慧楼宇”建设。加大绿色建筑推广力度,重点做好政府办公建筑、公立学校、医院、保障性住房等公益性建筑强制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工作,力争到“十三五”末建筑产业现代化建造项目占当年开工面积的比例不低于30%。
2.推进房屋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快建立房屋全生命周期综合管理平台,统筹房屋全生命周期建设各阶段业务数据,加强数据关联和共享,形成集中统一的数据管理体系,建立全区智能化的房管数据中心。进一步加强全区房屋管理基础图建设, 全面应用基础信息调查成果,固化全区房屋幢层图,不断完善房屋新建、改扩建、征收灭失等环节修测管理更新机制,实现房屋图元、测绘、交易、权属登记业务的动态更新。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和数据交换接口,实现信息资源跨部门、跨行业共享,为各类智能应用和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房屋基础数据支持。深化应用全生命周期管理成果,建设新罗区“互联网+房管公共服务”综合平台体系,推进全区“互联网+房管”大数据公共服务应用,为社会提供全方位创新公众服务。
—24—
三、健康养老产业
(一)发展目标
因地制宜,科学确定健康养老产业发展重点,引导特色优势领域优先发展和集聚发展,以点带面,通过骨干企业、重大项目的示范带头作用,促进健康养老产业的有机融合,构建“医、养、健、智”四位一体的大健康产业链,打造“健康新罗”品牌。
(二)发展路径
1.推进健康服务名城建设。加快推进龙岩市人民医院全科医生培训大楼、西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异地新建、万安卫生院改扩建、龙门卫生院异地新建、岩山卫生院综合楼改扩建、北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等项目,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以微医集团落户新罗建设“闽粤赣边互联网医院项目”为契机,支持国内外知名互联网企业与区内医疗机构合作,积极推进“智慧医疗”服务。规划建设以失能失智老年为服务对象,以康复医院、老年康复护理院、康复医养互联网平台等项目建设为内容,集老年医疗、康复、护理及舒缓医疗为一体的智慧型康复医养中心。依托机械、中草药种植、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在城区近郊以新建或“园中园”等模式规划建设龙岩市健康产业园,着重吸引药品医疗器材、保健食品、保健用品、健身产品等企业入驻。
2.加快养老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冠虹老年颐养公寓、天喜温泉养老中心、海峡国际养生养老基地、阳光托老院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推行公建民营、民办公助、医养结合等多种模式养老服
—25—
务,扶持社会力量兴办中高端养老服务机构,并在供地方式、用地价格、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支持。建立公共财政补贴机制,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社区建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当完成建设任务并验收合格的,在省、市补助的基础上,区财政再给予一定奖励。加快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每年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行政村或自然村规划建设农村幸福院等互助养老服务设施,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就餐等照料服务,并逐步向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服务延伸,到“十三五”末全区80%的行政村建成农村幸福院。推动“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社区的专业化居家养老信息呼叫中心,为老年人提供24小时全天候即时应答、定期上门回访、远程定位、应对突发事件等服务。
四、旅游产业
(一)发展目标
围绕打造闽粤赣区域性游客集散中心和九龙江源慢生活圈的发展目标,重点抓好龙岩中心城市都市休闲环境建设,切实推进新罗区旅游休闲城市和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步伐,加快“旅游+”新业态发展,力争“十三五”末,旅游人次突破13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百亿元,实现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两项指标翻一番的目标。
(二)发展路径
1.重点抓好都市休闲环境建设。完善提升都市休闲型旅游景区,整合新罗区城市旅游资源点,积极推进东肖国际康养城建设,—26—
提升天马山休闲公园和石锣鼓湿地公园旅游(景)区档次,加快建设龙津湖公园、西湖山植物园、奇迈公园等,打造城市旅游。拓展城市休闲空间,建设提升石锣鼓湿地公园、咖啡酒吧一条街、风情街、商业水街、精品街、红色文化游览街、澳洲风情园等商业休闲街区,提升旅游购物功能,建成具有龙岩地方特色的城市休闲空间和休闲设施、城市公共场所,构筑城市休闲空间体系。强化城区购物功能,“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特色商业休闲街和城市休闲购物中心等都市乐购旅游场所,重点打造升格龙岩旅游集散服务中心、万达广场商圈等旅游购物街区,为闽西特色与休闲商品消费提供足够的平台与空间。
2.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平台建设。打造无障碍旅游交通网,着力构建以城市旅游集散中心为基地、旅游巴士为串联、旅游休闲景区为节点、绿色自行车为补充的低碳生态旅游交通体系,加快建设主客共享的城市休闲慢行道路系统,加快完善旅游交通引导标识系统,为游客出行提供更加便利的交通引导服务。建设全域性信息化智慧型旅游都市,构建“平台+应用+终端+内容”四位一体的智慧云服务体系,建成全覆盖的全域旅游信息平台,实现全区旅游企业在线服务、网上预定、网上支付、网络营销,为游客提供最为便捷的智能化旅游信息服务,并实现与周边地区旅游信息互动。
3.积极发展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切实把中心城市周边乡村旅游打造成为城镇居民周末放松休闲度假的主要载体。一是提升老
—27—
品牌,重点抓好培斜、东肖桫椤谷、竹贯、洋畲、黄坑七彩蓝田、山塘、村美等乡村旅游老品牌的提升改造工程;二是开发新亮点,加快万安旅游特色小镇、江山运动休闲小镇、小池养生小镇以及黄地、南卓、玉宝、双车、科桃、黄洋等生态优美、文化传承好、进出方便等新乡村旅游景点的开发,突出发展有机农产品订单式种养及销售、农事体验等项目,打造九龙江源“慢生活”圈。
五、文化体育产业
(一)发展目标
以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为指针,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分层次、分类别实施有针对性引导和扶持政策,形成点、线、面全面发展文化产业新业态,到2020年力争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6%以上。立足龙岩“冠军摇篮”优势,加快培育特色体育用品制造业,因地制宜发展体育旅游业,分类推进体育健身休闲业,推动全区体育产业规模和质量新突破,到2020年力争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以上。
(二)发展路径
1.全面实施文化 “310”工程。通过实施“310”工程(即“3项融合、10个文化项目”),重点建设龙岩东宝晴云文化公园建设项目、万阳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大力发展创意设计、文化旅游、动漫网游、演艺娱乐、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等产业。到2020年,力争引进文化法人企业或文化个体经营户(工作室)100家以上,实现产值超20亿元,将新罗区打造成中心城区文化创意产业集—28—
聚区。加快建设龙岩洞文化主题公园,力争纳入“龙岩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龙岩博物馆”等项目,建设龙岩文化传承基地。
2.着力打造“运动之城”。深化“冠军摇篮”的城市品牌优势,与龙岩籍优秀运动员合作,进一步挖掘其品牌价值,助力龙岩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因地制宜发展以运动体验、运动休闲度假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旅游,打造一批体育旅游示范项目,至少培育1个省内外知名的体育旅游品牌。规划引进全国性连锁体育健身机构,推动体育健身休闲与其它相关产业有机结合,形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娱乐、餐饮、房地产等多行业共同发展。
六、居民和家庭服务业
(一)发展目标
适应家庭小型化、单位功能社区化、居民生活方式多元化的趋势,积极推进居民和家庭服务业大发展。到2020年,全区100%的社区拥有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和建立卫生服务中心,100%的乡镇建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100%的农村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力争培育形成5家以上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强、年营业额超2000万元的家政服务龙头企业。
(二)发展路径
1.完善便民生活服务。全面推广新罗区中城街道北门社区服务居民的先进经验,整合综合服务站、社区工作站、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站等相关职能,充分利用“互联网+”服务平台,推广服务预订、在线支付、服务受理、质量回访全程数字化可追溯等服务
—29—
模式,综合履行网格指挥调度和“一站式”便民服务窗口职能,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全方位的服务。发展特色餐饮业,推动龙岩国际美食城申报省级美食街,在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客家美食小吃一条街。传承保护“龙岩老字号”,实行成熟一批推一批,并围绕中心城区西宫巷、石埕巷、东关楼巷等美丽巷道改造提升工程,引导老字号进入美丽巷道,丰富美丽巷道的内涵。开展发掘“龙岩巧匠”活动,对获评的“龙岩巧匠”给予店铺装修奖励。
2.提升发展家庭服务业。全面落实《新罗区推进家政服务业补短板的实施方案》,每年重点培育1-2家管理规范、运作良好、示范性强的保洁、保姆、月嫂、育婴等家政龙头企业,并逐步实现连锁化、规模化和品牌化发展。支持中小家政服务企业在有条件的街道、社区创建省级、市级示范性家政服务站。积极探索“准员工制”管理模式,鼓励家政企业将员工个人身份、健康、培训等相关信息录入家庭服务业协会诚信服务平台,推广家政诚信服务卡的应用,推进家庭服务诚信体系建设。以家庭服务业公益性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为载体,支持家政、养老等生活服务业充分利用“互联网+”服务平台,促进家政服务业线上线下融合。设立家政服务健康发展引导资金100万元,专项用于培育优质家政企业、明星家政员、打造示范家政服务站、开展技能大赛以及家政员的岗位培训等。对在家政服务业发展上做出贡献的可推荐参加“五一”劳动奖章、“三八”红旗手等评选。
—30—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一)强化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新罗区第三产业发展委员会的统筹协调作用,强化“每月一调度、每季一分析、半年一小结、一考核”的工作机制,强化三产指标各相关部门、责任单位与镇街的沟通联系,及时研究解决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增速。
(二)加强考核评价
对镇街限上批零住餐指标分解落实到月份指标,督促完成。重新建立对三产各相关部门的考核,完善第三产业发展评比考核机制,明确分解七大三产指标各牵头部门任务,将三产指标纳入到各相关部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并对牵头部门进行考核评价。
二、完善基础设施
(一)加强信息设施建设
加快信息设施建设,打造“固网更宽、无线更快”的综合通信服务,创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重点实施“无线城市”工程,加快推进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建设。实施“三网融合”普及工程,推动数字电视、互联网、通信网相互融合创新的全媒体、数字化服务,加快实现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城乡全覆盖。
(二)完善地方标准体系
深入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建立完善服务业标准体系,提
—31—
升服务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推进企业开展服务标准化示范试点建设,规范服务流程和服务内容。研究制定地方标准或企业标准,重点围绕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行业,有效提升服务业领域标准的覆盖率。积极拓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商贸、电信、社区服务等领域的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示范工作,努力争取开展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广泛推行服务承诺、服务公约等制度,努力提高服务质量。
三、拓宽融资渠道
(一)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根据国家、省、市相关政策,结合服务业项目库情况,引导社会资金进行服务业的重大项目建设。支持金融部门创新金融产品,优化业务流程,加大对基本面较好、信用记录优良、市场前景看好的企业和项目提供信贷支持,提高项目贷款审批效率。推动政府与商业银行签订信贷合作协议,定期组织现代服务业各行业银企对接会,加强银企交流与合作,建立银企政三方良好合作关系,保障重点项目建设资金来源。
(二)加大直接融资力度
支持重大项目采取债券融资、BOT、PPP等多种形式筹集建设资金。支持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重组、兼并和战略合作,引导企业通过股权置换、资产重组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企业债券。支持有较大发展潜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上市融资。
—32—
(三)设立专项产业基金
建立新罗区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产业基金,用于商贸流通、现代物流、大数据与互联网+、科技信息与中介服务、教育培训、健康养老、旅游、文化体育、居民和家庭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加快全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资金保障。
四、培育龙头企业
(一)建立跟踪协调制度
主动帮助区内龙头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凸显其引领示范作用。完善龙头企业奖励政策,重点跟踪新增龙头企业,及时向企业宣传各项政策,并帮助落实,力争每年培育至少20家左右的龙头或骨干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开展企业并购和资产重组,特别是物流、商贸、文化、旅游等行业的兼并重组,增强行业竞争力。
(二)健全扶持政策
一方面,鼓励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等绿色服务业发展,积极引导企业通过土地整理、盘活存量土地等多种方法,着力挖掘自然资源潜力,拓展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加强服务业资金整合,对涉及服务业发展的各类专项资金,统筹协调,监督调控资金使用,提高资使用效率。
(三)实行品牌战略
开展服务业品牌培育工程和商标发展培育工程,培育国内、省内知名、行业领先的品牌企业,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创建一批
—33—
国内著名乃至国际知名的重点品牌。加强品牌整合和宣传力度,支持品牌宣传、驰(著、知)名商标创建、地理标志商标培育,形成特色品牌竞争优势。完善服务业产品及服务质量自我声明平台建设,引导企业通过自我声明提高质量水平。
五、提升服务质量
(一)集聚高端领军人才
全面贯彻落实《中共龙岩市委关于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决定》,制定新罗区具体实施细则和方案,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来区内创新创业,深化“人才强区”战略。围绕全市全区产业发展需求,以科技型企业家和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重点,发挥市区两级联动作用,通过政府“引智工程”和内生培养两种方式,建设一支服务业领军人才队伍,引导和鼓励领军人才积极投身新罗区各项建设。
(二)加快培养本地人才
充分发挥龙岩学院、闽西职业技术学院、龙岩技师学院、龙岩华侨职业中专学校等大中专学校在培养本地化服务业人才的作用,通过职业教育培训,为全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技能支撑。广开校企合作渠道,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专业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提升全区现代服务业队伍整体质量。
六、推进项目建设
(一)加快示范园区建设
引进和培育以龙州工业园、雁石开发区为核心,加强与邻近—34—
的龙岩经济技术开发区、龙厦产业合作示范区合作,建设工业总部园区和现代服务业总部园区为重点的总部经济,通过引进、回归、培育,打造服务业总部企业聚集区。充分发挥园区基础设施完备、产业优势明显、科技人才集聚等优势,大力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加快科技服务、现代物流、金融等服务业向园区集聚,加快建立检验检测、信息物流、科技服务以及融资、法律、会计中介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
(二)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推进规划项目化,强化重大项目的策划包装,完善服务业重大项目库,实施重大项目信息动态管理,及时全面掌握项目建设动态。根据规划目标任务和实施计划,筛选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力强的重点项目,落实责任单位,实行专班推进。落实“一月一协调、一季一督查”的项目推进机制,重点做好市、区重中之重项目的跟踪对接工作,帮助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产生热点、难点问题,确保项目按时序进度顺利推进。
—35—
—36—
抄送:区委,区人大、政协。
龙岩市新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12月11日印发 —56—
第三篇:万年县现代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万年县现代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前言
现代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服务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而且为农业和工业发展提供智力、劳务、技术等多方面的服务,满足人民生活多方面的需求。“十一五”以来,特别是近二年来,万年县现代服务业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调整经济结构,拓展经济增长空间和吸纳就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县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现代服务业远远不能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求。特别是没有形成对全县的第一、第二产业强有力的支撑。为加快发展我县现代服务业,建设中国贡米之乡,全面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特编制本规划。
第一部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机遇
(一)发展现状
1、总量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我县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3.59亿元,增幅在16%以上,保持着总量快速增长态势,有力地推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我县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得到增强,产业地位也不断提升。
2、产业层次逐步提升。我县已基本形成比较完整的服务业发展体系。除软件业和高科技产业之外的服务业门类均在我县涌现。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多方位的市场需求。整个产业结构正逐步向新领域,高层次发展,旅游业、信息传输及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社区服务业等正迅速崛起,成为我县服务发展极具潜力的新行业。
3、构筑劳动就业的主渠道。服务业行业门类较多,劳动密集,可以广泛提供各种就业机会,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力和城市下岗职工方便提供了宽广的平台。2010年,我县城镇职工18.5万人,其中:从事服务业人数约6.9万人,占全部城镇职工人数的37.3%,服务业已成为我县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
4、服务业对经济贡献显著。2010年我县服务业产业贡献率达到25.5%,产业拉动率达到5.3%,我县服务业对地方税收贡献超过7343万元,占地方税收总额的41%,可见,我县服务业已成为地方税收的重要来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服务业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从总体要求看,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仍难以满足人民生活提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1、服务业比重有待提高。我县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为13.59亿元,占GDP的27.1%,处于偏低水平,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值45%相差较大,与沿海发达城市有大的差距,与三次产业的合理比重结构“三二一”的战略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2、服务业结构有待优化。我县服务业结构仍然是以传统服务行业为主,而影响经济持续发展和竞争力的科技、教育、信息、中介服务、现代物流等新兴行业的比重、附加值、层次和科技含量较低,同时为生活性服务行业相对完备,而为生产性服务行业却发育不足,尤其是与产业群聚集服务的生产资料、零配件、仓储物流、科技研发等生产性公共服务业非常薄弱。
3、人才素质有待增强。近年来,我县“人才强县”战略已初见成效。但总体上仍存在引进人才不多,甚至有人才外流现象。专业人才的存量与增量都不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现代物流、国际商务、中介咨询、网络服务,以及为生产专业技术性服务行业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专门人才十分匮乏。另一方面,服务业技术熟练职员严重短缺,有些服务行业出现“招工难”现象。
(三)发展机遇
1、在加快推进经济全球化、市场化进程中,为我县服务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随着经济国
际化步伐加快,国际国内服务贸易大增。国际制造业大规模转移和升级的总趋势下,使我县有更多机会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经营理念、资金、业态,全方位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提高竞争力和拓展市场容量两方面激发服务业发展内在动力。
2、在推进工业化、产业结构升级进程中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供新机遇。当前,我县工业化进程加快,在这个阶段,服务业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工业部门服务业中的分离,大量的生产性服务需求,是这一阶段服务业发展最主要的动力。因此,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下,大力发展我县工业,必将对我县加快现代物流业、科研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广告营销、工业设计、金融服务、教育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十分巨大。按照制造业与服务业并生、互动的内在机制,生产性服务业将因此获得发展的重要支撑和良好机遇。
3、在推进城市化、人本民富的进程中为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产生新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性服务业的消费需求将从基本的生存资料过渡到发展性和享受性生活资料,将会为生活性服务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县正逐步进入城市化加速推进、城市文明加速普及、城乡加速融合的城乡一体化新阶段,城市框架正在进一步拉开,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以及其他生产要素向城市聚集,城市成为服务业产业化的重要载体,也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新的需求。同时,从人本民富角度看,随着不同职业的各个阶层收入水平提高,对食品、耐用消费品等物质产品的需求趋于饱和,而对居住、文化、体育、旅游、休闲、娱乐、保健等精神服务产品的需求日渐增长和持续扩张,并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等新特征。
第二部分现代服务业发展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方针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建设大市场、发展大商贸、搞活大流通,以改善消费环境、完善服务功能、扩大消费需求为目标,立足现有优势,加快实施一批服务业重大项目,积极培育先导型、支柱型、保障型三类服务产业。努力把我县打造成环鄱阳湖东岸区域服务业中心。
(二)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强化政府对服务业的宏观政策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市场主体作用,以市场竞争促服务业效率提高,推进服务业市场化、社会化进程。
2、提升总量,突出重点。针对我县服务业总量偏小的实际,进一步拓展领域,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分层次、有重点地推进市场前景好、成长性强、科技含量金高、产业关联强的服务产业的发展。
3、产业联动,优化结构。以生产性服务业为纽带,结合全县工业园区经济和产业集群特征,突出培育金融、物流、仓储、原辅材料的配套,以及产品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二、发展目标
围绕建设我县为中国贡米之乡,力争把万年县建成宜居宜业城市和鄱湖地区生态工商业物流中心城市。
——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到十二五末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5亿元,实现年均比幅达21%以上,服务业在国经济中的地位得到显著提升。
——从业人员 进一步增多,服务业人员总量达到15万左右,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在达到30%左右
——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传统服务业的竞争力得到进一步增强,旅游业,信息服务业,社区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使新兴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
达35%以上.——运行机构进一步完善,在全县基本形成开放、公平、有序的服务业发展体系,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到十二五末初步建设与国际接轨的服务业运行环境。
第三部分主要任务
按照服务业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区域经济的拉动和生活质量的提升的要求,加快形成以“先导型”服务业为引领、支柱型服务业为重点,“保障型”服务业为基础的服务产业体系,实现我县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一)优先发展先导型服务业
先导型服务业对于整个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和幅射作用,是经济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
1、信息服务业。
以网络建设为基础,以信息技术应用为先导,以信息内容开发利用为重点,提升产业水平。到十二五末,全县信息服务业增加值达3548万元,年均递增15.8%。
——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成先进适用的电子商务网,积极引导企业加快经营管理的信息化进程,实施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工程,将信息化贯穿于开发、生产、销售、服务和管理的全过程,提高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
2、中介服务业
着力提高中介服务行业的执业水平和服务水平,努力使中介服务行业变成三次产业的“媒人”和“保姆”,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与国际通行规则衔接,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中介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中介行业。确保中介行业的管理体制,市场准入制度和行业管理组织的职能,发挥中介服务机构在市场运行中的服务,公证、监督、咨询等功能,为政府、企业和家庭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服务。
(二)跨越发展支柱型服务业
1、商贸流通业
积极推行现代商贸流通方式,全面扩大流通业的对外开放,到十二五末,商贸流通业增加值要超过20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突破49.8亿元,实现年均增长20%。
——全面优化商业网点布局。组织编制并实施《万年县城市商业网点规划》,逐步建立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善、规模适度的城乡商业服务网络。
——进一步推进商业特色街的建设。调整经营结构、整合商业资源、提升品位档次,完善购物、观光、休闲等综合服务功能,在错位经营,营造特色上下功夫。
——紧紧抓住开拓农村市场的薄弱环节,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工程,大力发展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发展乡、村两级连锁超市,彻底改变农村消费环境,提高农村消费市场安全度,促进农村市场的全面升级。
——全面调整、整合、改造、提升各类商品市场。对发展空间大,产业依托强,具有一定辐射功能的米业市场和珍珠市场应进一步做强做大,到十二五末,二个市场成交额要分别突破15亿元和5亿元大关。对城区各类日用品市场要尽快向连锁配送方向转型;对农贸市场要强化改造,进一步优化环境,逐步向“农改超”方向转型。
2、现代物流业
完善现代物流支撑体系,建设现代物流聚集区,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企业,大力推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到十二五末,我县现代物流业增加值达到14亿元,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0家;第三方物流市场占有率达20%,物流业实现的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到15%。
完善现代物流支撑体系。大力建设物流信息系统,推广先进的物流技术,进一步扩大仓储容量,提高储运能力,努力提高物流企业货物存储、分拣、加工、再包装、保鲜、配送等环节的服务效率和质量。
——为工业化创造一个高效的物流基础。对物流骨干企业实行优惠扶持政策、重点扶持贸易运输与加工工业、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给予适当的优惠。进一步放开物流运输和物流信息服务市场,吸引外资和社会资金参与建设物流基础设施,开办物流企业,鼓励外商在我县开展各类型的物流服务,同时也鼓励本地物流企业开拓县外物流业务。
——加大专业批发市场建设改造力度。有市场就有物流,鼓励投资建设重点批发市场。未来五年,我县要建成年交易量超100吨的江南淡水珍珠集散地、年流通50万吨粮食物流节点,年出口10万吨供港基地和交易量10万吨鄱阳湖肉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兴建改造一批专业批发市场,如万年春小商品市场、宝润商业广场、户外用品交易市场。
——加快建设现代物流聚集区。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分层次建好综合物流基地、物流产业园和商贸物流配送中心三大类物流园区。加快建设石镇工业物流园区的建设以及汪家物流园区的兴建、新建二个县城物流配送中心。
——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企业。整合现有资源,推动传统运输、仓储、流通等企业加快资产重组,延伸服务功能,尽快向新型、高效、有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转型。鼓励和引导物流企业向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第三方物流发展,使其成为社会物流资源的组织者和高质量物流服务的提供者,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一定规模、核心业务能力较强的物流主体,进一步完善和扩大万年贡米集团、珍珠集团优势,彰显米业市场和珍珠市场的龙头老大作用,加快组建物流运输集团。
3、社区服务业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加快推进社区服务网络化、社会化和规范化的发展,构建覆盖全县各个社区的服务体系,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到十二五末,全县社区服务业增加值达到0.8亿元,从业人员6000人。
——加快发展社区便民利民服务业。按照一定比例设置以经营粮油、副食品、小百货等生活日用品为主的综合超市、便利店、快餐店和综合便民商业服务点。通过直营、特许或连锁等方式,大力推进社区便民、便利连锁网络建设,增强商业网点服务功能。
——积极培育社区家政服务。创立服务品牌,发挥示范作用,形成规范有序的家政服务市场。建立若干个具有保健护理、营养配餐、家电维修等技能家政服务业。
第四部分保障措施与政策
服务业是成长性巨大的朝阳产业。加快发展我县现代服务业,要进一步强化政府对服务业发展的宏观管理、环境营造和规划引导,支持服务业做大做强。
一、组织保障
(一)加强政府对服务业的扶持指导。
一是强化行业引导。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服务业发展方向的引导,建立重点服务企业联系制度,加强在投资、市场运行、行业动态发展趋势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减少盲目投资和无序竞争,促其做大做强;二是设立服务业发展专项基金。对全县服务业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的企业,建议政府拿出一定资金予以表彰奖励;三是建议政府在税收、信贷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通过小额信贷、扶贫贴息贷款、零地价出让等措施,支持服务企业实施改造扩建,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完善功能。
(二)规划统计调查制度,完善决策与考核体系
1、增强对全县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跟踪、监测和调研,及时协调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难点、热点问题。
2、适时或定期召开我县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关会议,研究制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和相关政策的调整。
3、建立现代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规范统计口径。力求如实地反映不同时期我县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全貌,为县委、县政府及时了解进程、发现问题、作出决策,提供可行、详实的依据。
4、建立健全服务业统计制度以及服务业发展信息的监测、预
警和发布制度,不断完善服务业发展目标考核体系。
二、资金保障
1、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广开服务业投融资渠道,积极利用各种融资手段,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服务业投融资体系,支持鼓励国有集体、个体、外资等各方以资金、房产、设备、技术、信息、劳务等多种形式投向服务业。
2、设立服务业产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主要用于建设相关的基础设施及回报率高、成长性好、带动性强的大型项目。
三、体制保障
建立和完善人才招聘制度,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引进一批具有专业知识较强、职业素质较高的现代服务业专业人才和管理队伍。来我县开办高层次的服务业,提升我县现代服务业的外向型发展水平。
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及各类社会机构的作用,大力培养急需人才。积极发展职业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建立现代化培训基地。
四、人才保障
一是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及各类社会机构的作用,大力培养急需人才,积极发展职业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二是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建立各类现代服务业培训基地和培训点;三是依托劳动力市场平台,及时向外发布招录信息,通过各种渠道解决服务企业专业技能人员短缺的矛盾。
第四篇:南昌市东湖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
南昌市东湖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2006-2015年)
南昌市东湖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
(2006-2015)
项目主持单位:
中共南昌市东湖区委南昌市东湖区人民政府
规划编制单位:
南昌市东湖区商业贸易委员会江西财经大学
规划编制领导小组
总负责:高鹰群区委书记
组长:邹传坚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区长 副组长:陶志区委副书记
黄国农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王志勤区政府副区长
规划编制小组
项目负责人:陈新农东湖区商业贸易委员会主任张焰东湖区商业贸易委员会副主任黄建军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院长 项目参加者:柳华南昌市发改委助理调研员
南昌市十五规划办公室副主任
朱明江西省国内贸易管理办公室副主任
陈明远南昌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院长
黄新建南昌大学财务处长博士生导师
黄细嘉南昌大学经贸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廖军东湖区政府法制办主任
万晖东湖区发改委副主任
万勇东湖区财政局副局长、协税护税办主任
涂韶勇东湖区统计局副局长
熊跃华东湖区商贸委副主任
范洪东湖区商贸委副主任
龚文辉东湖区商贸委党政办公室主任
马赣生东湖区商贸委三产办主任
规划课题研究小组
课题组长:黄建军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院长 课题研究人员: 厦业良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教授
宋华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教授
周翼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
吴晓东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
汪颖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
超红燕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
叶绍义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
康珊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
蔡歆翔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
雷蓓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
刘泉水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
许纪
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 二00六年十二月
目录
一、总则
(一)规划范围与重点
(二)规划依据与原则
(三)规划期限
二、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发展基础
(二)发展机遇与资源优势
(三)存在的不足
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规划理念
(三)规划总目标
(四)具体发展指标
四、现代服务业市场需求分析
(一)生活性服务需求
(二)生产性服务需求
五、未来10年现代服务业规划布局及功能配置
(一)现代服务业总体布局
(二)新增现代服务业设施布局与功能配置
六、对策措施
(一)政策层面
(二)操作层面
第五篇:广州开发区鼓励发展现代服务业暂行办法
广州开发区鼓励发展现代服务业暂行办法
穗开管〔2011〕35号
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广州出口加工区 广州保税区 中新广州知识城鼓励发展现代服务业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十二五”时期,是广州开发区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时期,加快发展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出口加工区、广州保税区、中新广州知识城(以下简称“开发区”)现代服务业,优化区域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动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扩大本区的经济总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从而进一步增强本区的竞争力和辐射力,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开发区范围内注册的重点现代服务业企业。
第二章认定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重点现代服务业企业是指工商、国税和地税注册登记地在开发区范围内,纳入开发区统计口径,有健全的财务制度、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实行独立核算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内资企业。
第四条本区鼓励发展以下三类重点现代服务业企业:高端服务业企业、商贸服务业企业、综合型企业。
(一)高端服务业企业
高端服务业企业是指境内外投资者在本区投资设立从事设计研发、文化创意、服务外包、检测认证、品牌会展、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业的企业,注册资本达到3000万元以上,且上一财政营业额达到9000万元以上或上一财政在本区入统纳税额达到1000万元以上。
(二)商贸服务业企业
商贸服务业企业是指境内外投资者在本区投资设立从事批发、零售、商业连锁、酒店、餐饮、现代物流的企业,其中,从事批发、零售、商业连锁的企业注册资本达1亿元以上,且公司上一财政营业额达到9亿元以上,或上一财政在本区入统纳税额达到3000万元以上;从事酒店、餐饮及现代物流的企业注册资本达5000万元以上,且公司上一财政营业额达到1.4亿元以上或上一财政在本区入统纳税额达到1500万元以上。
(三)综合型企业
综合型企业是指境内外投资者在本区投资设立从事符合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向,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具有决策管理、行政管理、资产管理、资金结算、研发管理、采购管理等综合职能的大型企业。注册资本达1亿元以上,且公司上一财政营业额或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或上一财政在本区入统纳税额达到5000万元以上。
第五条投资者申请认定所投资企业为重点现代服务业企业的,应当向开发区经济发展局提出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被认定为重点现代服务业企业的法定(授权)代表人签署的申请书及其身份证明文件;
(二)申请被认定为重点现代服务业企业的批准证书、营业执照、国税登记证、地税登记证及验资报告;
(三)申请被认定为重点现代服务业企业上一的纳税证明、公司会计报表、纳税清缴报告和审计报告;
(四)提交企业场地(经营场所或住所地)合法来源证明;
(五)其它有关材料。
非独立法人企业,上一财政在本区入统纳税额达到2亿元以上的,也可参照本办法规定向区经济发展局申请重点现代服务业企业的认定。
第三章措施
第六条开发区对经认定的重点现代服务业企业给予一次性扶持发展金:
(一)新引进“世界500强”内、外资高端服务业企业、商贸服务业企业或综合型企业,给予一次性扶持发展金400万元至500万元。
(二)新引进除“世界500强”以外的内、外资高端服务业企业、商贸服务业企业或综合型企业,给予一次性扶持发展金200万元至300万元。
第七条符合上述规定的企业可优先申请购买土地自建办公写字楼。上一财政在本区入统纳税额达到5亿元以上的企业,经区项目评审领导小组会议同意后可优先申请用地,土地出让程序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八条对在本区新引进的上述重点现代服务业企业,其本部在开发区内购置已建成办公场所(不包括附属和配套用房)的,按建筑物办公用途部分的建筑面积计算,给予每平方米500元扶持资金,扶持资金在3年内分期支付完毕,并且3年内办公用房不得对外租售。以优惠价格购买管委会自有物业的,3年内办公用房均不得对外租售。
其本部在开发区内租赁自用办公用房的(不包括附属和配套用房),在3年内每年可享
受租金价格30%的租金扶持,具体租金标准可参照市房管部门每年公布的当年、本区域、本地段的房屋租赁市场价格。
重点现代服务业企业可以申请以优惠价格租赁管委会自有物业。以优惠价格租赁管委会自有物业的,享受租金扶持或租金优惠期间不得转租,不得改变办公用房的用途。
以上扶持期限自企业被认定为重点现代服务业企业之日起开始计算。
被认定为重点现代服务业企业购置已建成办公场所和租赁办公用房给予资助的建筑面积以区房管部门核定为准。
违反上述规定的重点现代服务业企业,如有租售、转租办公用房或改变办公用房用途,应当退还已经领取的资助并按银行同期贷款利率补交利息。
第九条经开发区认定为重点现代服务业的新引进企业,由区经济发展局在优化产业结构、拉动经济增长、形成规模效应方面对其进行量化考核,根据其对开发区贡献予以扶持。
第十条在开发区内经营且已达到重点现代服务业企业标准的企业或同一投资者在本区设立的企业,以增资、新成立企业、合并广州市辖区外企业的任一种方式在我区新增注册资本超过1亿元的,根据其对开发区的贡献予以扶持。
第十一条对就职于新引进重点现代服务业企业的执行总裁、财务总监、运营总监及以上级别的高级管理人员,根据其对开发区贡献予以奖励。
第十二条本章中所指新引进重点现代服务业企业是指在本区办理工商、国税、地税注册登记,纳入开发区统计口径,并在本办法颁布后新批准设立及新迁入的企业。
第四章配套政策
第十三条被认定为重点现代服务业企业及其在本市所属的研发机构引进的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确实属于本市紧缺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经有关部门批准,可以享受下列政策:
(一)办理人才引进手续;
(二)解决本人、配偶及其未成年子女的常住户口;
(三)子女入学可享受居民待遇。
第五章附则
第十四条开发区鼓励发展的重点现代服务业企业为各种形式的综合经济主体,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
第十五条重点现代服务业企业应承诺在享受本办法各项扶持和奖励资金后在开发区经营期限不少于10年,经营期不满10年的,追缴在开发区已获得的扶持和奖励。
第十六条经认定的重点现代服务业企业及在符合本办法扶持的同时又符合我区其它政策中对应本办法扶持的条款,按照从高不重复的原则申请资金扶持。
第十七条本办法中提到的货币单位,均以人民币计算,涉及“以上”的货币单位均含本数。在政策执行中,如涉及外币与人民币计价的,按中国人民银行当天外汇牌价计算。
第十八条开发区经济发展局负责认定重点现代服务业企业和核发重点现代服务业企业的各项扶持发展金,并进行后续监督管理,每年根据企业实际的产值、税收及经营状况进行审核,对不再具备重点现代服务业企业条件的,终止其继续享受相关扶持政策的资格。
第十九条项目引进单位应对所引进项目严格把关,核实项目的真实性及可靠性,并负相关责任,对恶意包装项目产生不良后果的,将追究引进单位相关责任。
第二十条对本办法相关扶持的兑现将按开发区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本政策中涉及对重点现代服务业企业扶持发展金列入开发区财政预算安排。
第二十二条在广州市萝岗区、广州国际生物岛内注册的企业符合本办法认定标准的,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三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有效期至2015年12月31日,有效期届满,将根据实施情况予以评估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