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中二次事故导致的犯罪结果如何定性.doc[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06:00: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交通肇事中二次事故导致的犯罪结果如何定性.doc》,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交通肇事中二次事故导致的犯罪结果如何定性.doc》。

第一篇:交通肇事中二次事故导致的犯罪结果如何定性.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交通肇事中二次事故导致的犯罪结果如何定性

作者:吴斌 孙慧敏

来源:《中国检察官·经典案例版》2012年第07期

一、基本案情

2009年11月28日17时许(当天下雨,天色已黑,事发路段无路灯),犯罪嫌疑人史某某无照驾驶无牌摩托车由东向西行驶至某村某路段,因观察不够,遇情况措施不当,撞到前方同向非机动车道上蒋某骑行的电瓶三轮车尾部,致电瓶三轮车斜向路南冲出约47米停在路边绿化带中,蒋某摔倒在距撞击起点26米左右由西向东行驶的靠双黄线的机动车道中间路面上。犯罪嫌疑人史某某在和被害人蒋某交谈后驾车逃离。当时现场有两名目击证人:史供“问被害人有没有事,被害人说腰疼”,证人张某某印证史某某走到被害人面前,但说什么没有听到;证人苏某某证实“人躺在马路中间黄线的位置,还在动,想爬起来,半撑着没有站起来”。被害人称腰疼还得到另两名证人的间接印证。

上述事故发生后约5至8分钟左右,犯罪嫌疑人赵某持C1驾驶证驾驶中型普通客车由西向东行驶至该地段,由于对路面观察不够,碾压到先前因上述事故摔倒在路面上的蒋某,致其当场死亡。物证鉴定书证实蒋某因复合性创伤死亡(不能区分出撞击伤和辗压伤)。责任认定书认定,犯罪嫌疑人史某某、赵某都负此事故的全部责任。

2009年11月28日和30日,犯罪嫌疑人赵某、史某某分别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罪行。

二、分歧意见

对犯罪嫌疑人史某某行为的定性以及是否具有加重处罚情节等问题分歧较大。以下列出几种不同意见:

(一)因果关系

观点一:被害人蒋某的死亡与史某某的行为之间因果关系被赵某的行为阻断,史某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观点二:被害人蒋某的死亡与史某某的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史某某的行为构成犯罪。

(二)构成何罪,如何处罚

观点一:犯罪嫌疑人史某某构成不作为故意杀人罪。

观点二:犯罪嫌疑人史某某构成交通肇事罪,并存在“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加重处罚情节。观点三:犯罪嫌疑人史某某构成交通肇事罪,并存在“逃逸”的加重处罚情节。观点四:犯罪嫌疑人史某某构成交通肇事罪,但无加重情节。

三、评析意见

(一)关于因果关系的认定,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因果关系的断绝是指条件关系本身被切断,即前条件对某一结果还没有起作用时,与此无关的后条件导致了该结果的发生。犯罪嫌疑人史某某的第一撞是前条件,其对被害人的死亡结果还没有起作用时,与此无关的后条件犯罪嫌疑人赵某驾车辗压被害人的后条件导致了被害人的死亡。犯罪嫌疑人赵某之介入因素是异常的,异常因素必然阻断史某某的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的因果关系。故而犯罪嫌疑人史某某不构成犯罪。这种观点对因果关系的断绝认识并没有错,错误在于把因果关系认为是包括了原因和结果,而因果关系本身是不包括原因和结果的,只是包含了二者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笔者认为,犯罪嫌疑人史某某对被害人的第一撞本身并不一定包含着被害人死亡结果的根据(只是将被害人撞倒在机动车快车道的中间,且当天下雨,天色已黑,又无路灯,被害人无力依自身的力量离开此险境),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偶然介入了赵某驾车辗压被害人致其死亡的因素,此介入因素合乎规律地引起了危害结果。应当说犯罪嫌疑人史某某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偶然的因果关系,犯罪嫌疑人赵某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偶然因果关系和必然因果关系都是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赵某的行为是条件,史某某的行为是根据,条件是相对于根据而言的,条件和根据都是原因,只是处于不同的层次而已。从重要性来说,与根据相比,条件是次要的、第二位的。但就必要性来说,条件与根据都是不可缺少的,只有根据和条件相互作用,才能产生结果;只有根据没有条件,结果就不会发生,也就谈不上原因。

另理论界普遍认为,行为制造了法不允许的现实危险,且这种危险越来越大,行为人有能力排除而未排除,最终导致危害结果的出现,就认为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犯罪嫌疑人史某某对被害人第一撞使其处于高危状态下的行为就是制造了法不允许的现实危险,而被害人的危险在当时的情况下是越来越大的,史某某未选择排除危险而选择逃离,最终导致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出现,违反了刑法对生命权的保护,故而具备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二)对史某的定罪处罚

笔者同意第四种观点。现由是:

观点一认为,犯罪嫌疑人史某某因先行行为导致被害人处于高危状态,此高危状态就是被害人躺在公路机动车道的中间,当时天黑下雨,又无路灯,且处于下班的高峰,来往车辆多,很可能被车辆再次辗压,因而犯罪嫌疑人史某某负有采取有效措施排除危险或防止结果发生的特定义务,且其有能力履行该义务,但其没有履行,致使被害人因此高危状态而被后来的车辆辗压致死。其主观上是放任,结果应当在其预料之内,符合不作为故意杀人罪成立的条件。此观点涉及到犯罪行为能否成为先行行为的理论。通说认为,根据我国刑法分则具体规定,可以分为两种情形处理:一是在刑法上就某种犯罪行为规定了结果加重犯或者发生严重结果而成立重罪时,由于可以将该加重结果评价在相应的结果加重情节或者另一重罪中,故不宜另作评价;二是在刑法没有就某种犯罪行为规定为结果加重犯,也没有规定发生严重结果而成立重罪的情况下,如果先前的犯罪行为导致合法权益处于危险状态,则应另作评价。本案中犯罪嫌疑人史某某的行为触犯的是《刑法》第133条的规定,立法者已将因逃逸的不作为行为致人死亡规定为结果加重犯,故本案不宜评价为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

观点二认为,犯罪嫌疑人史某某构成交通肇事罪,客观上也逃逸,且被害人因其逃逸未得到救助而死亡,故应认定具有“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加重处罚情节。是否认定“因逃逸致人死亡”,关键是看“被害人是否是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且高法将“救助”作了限制解释,解释为“救治”,本案中被害人的死亡并非因得不到救治。另从法理上讲,“因逃逸致人死亡”必须在逃逸时行为人的行为已构成交通肇事罪,本案中因无法对被害人在第二次辗压前作伤情鉴定,且最终的物证鉴定也不能确定哪些伤是因犯罪嫌疑人史某某的行为造成的,故认定此情节的证据不足。

观点三认为,“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不包括其他原因致死。本案是因二次事故致被害人死亡的,不能把第二个肇事者致被害人死亡的原因强加到第一个肇事者身上。本案可以把被害人死亡的结果看成是犯罪嫌疑人史某某和赵某共同过失行为造成的,因此种过失犯罪不是共同犯罪,应分别对犯罪嫌疑人定罪处罚,犯罪嫌疑人史某某构成交通肇事罪,主观上为逃避法律追究,客观上其有逃离的行为,故应将“逃逸”作为加重处罚情节。此种观点仍存在第二种观点中的证据不足的问题。

笔者认为,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必须出现相应的结果,即本案中必须有被害人重伤或死亡结果的出现。本案中犯罪嫌疑人史某某的逃离是结果出现的根据,因其逃离行为致被害人死亡前无法对被害人的伤情作出鉴定,犯罪嫌疑人史某某的逃离行为只是致被害人处于高危状态,而正是此高危状态下才导致被害人死亡结果出现,故只能将此情节作为入罪条件,认定犯罪嫌疑人史某某构成交通肇事罪,无加重处罚的情节。对于故意犯罪共同导致的结果,共同犯罪的每个人都不能因一个结果减轻责任,而本案中因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出现是两个人共同过失行为导致的,对于过失犯罪应分别减轻各行为人对结果出现的责任。

下载交通肇事中二次事故导致的犯罪结果如何定性.doc[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交通肇事中二次事故导致的犯罪结果如何定性.doc[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