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王出世》教学实录(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4 06:10: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猴王出世》教学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猴王出世》教学实录》。

第一篇:《猴王出世》教学实录

《猴王出世》教学实录

(人教版五年级下)

执教:浙江省金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王春燕

课前交流

(播放《西游记》动画片的片断。)

师:你们最喜欢西游记里的谁?

生:我最喜欢孙悟空。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神通广大,无所不能。

师:哦,这是你喜欢的原因——本领高强,神通广大。还有谁要说?

生:我也喜欢孙悟空,因为他惩恶扬善,有勇有谋。

师:你们班的成语学得真好啊!还有谁想说?

生:我也喜欢孙悟空,因为他非常厉害也心地善良,能够降妖除魔,还会72变。一个跟头就翻十万八千里。

师:你真厉害。

生:我喜欢孙悟空,喜欢他的勇敢无畏,喜欢他的积极乐观,喜欢他的神通广大。师:有不喜欢的吗?你们不喜欢这部作品中的谁?

(生摇头)

师:看来这部作品真把你们迷倒了。我们都喜欢孙悟空,那孙悟空是从哪儿来的呢?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呢?今天王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学习《西游记》中的第一个小故事,好吗?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您好。

师:看老师写课题。(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生齐读。)

师:课题的后面有个小①,表示这篇文章下面配有注解。这篇课文有很多注释,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它。昨天你们预习了吗?

生:(齐)预习了。

师:谁来说说你们是怎么预习的?

生:我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都画下来了,另外我还读了五六遍。

师:等会儿你要好好展示你的朗读好不好?

生:好。

师:你呢?

生:我先画出了好词好句,又把自己不认识的字加上了拼音。还找到了一些读不通、读不懂的句子,去查找了它的意思和如何断句。

师:厉害!不愧是师大附小的同学。你们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的前面有个“阅读提示”?“阅读提示”中有这样两个问题:

课件出示: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师:你思考过吗?下面请你快速浏览课文,在关键的语句下面画一画。待一会儿我们来交流。

学生自学。

师:石猴是从哪儿来的?谁能用文章中的话告诉大家?

生:(读)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suì)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师:你们跟她找的一样吗?简单说,这猴子是从„„

生:石头里蹦出来的。

师:了解了猴子的出生,你想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

生:神奇

生:奇妙

生:非同一般

师: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呢?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

生:石猴是因为自己有本领,帮助众猴找到了水源,可以使它们有安身之处,众猴就得履行自己的诺言,拜他为王,可以说他是凭着自己的本事成为猴王的。

师:这个本事,说具体一点儿,就是什么?

生:在这里是指他能进到洞瀑里又出来,带给大家一个安身之处。

师:回答非常完整。石猴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又能安然无恙地出来,当上了猴王。读到这里,这石猴又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生:石猴给我留下了“勇敢”的印象。

生:石猴勇敢无畏,一心为公。

师:一心为大家。

生:石猴给我的印象是他非常勇敢,而且有自信。

师:同学们,一蹦,蹦出了一只石猴,一跳,跳出了一位猴王。这猴王的形象已经活灵活现地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那么,吴承恩先生是用怎样的语言把它写出来的呢?请同学们放声地、自由地先读读第一自然段,感受感受。

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

师:同学们读书的姿势特别好,读书的声音也特别好听。哪一句话写石猴写得特别生动?

生:(读)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zhāng)鹿为友,猕(mí)猿(yuán)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有同感的请举手。

(生都举手)

师:那我们一起看着屏幕读吧!

(生齐读。)

师: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石猴在干什么?

生:石猴在山中活蹦乱跳。

生:我好像看见他在山中采树上的果子。

生:他在山中嬉戏玩耍。

生:他在山中自由自在、活蹦乱跳,左走走,右走走,采一朵山花,饮一点涧泉。师:呵,这山就是石猴的什么呀?

生:家!

师:快乐老家!自由天堂!谁再来读这句话?

(指名生读。)

师:谢谢你。同学们,请你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从怎么写的角度,你发现了什

么秘密?

生:我觉得这段文字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师:你能把这个排比句读给大家听吗?

生:(读)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zhāng)鹿为友,猕(mí)猿(yuán)为亲;

师:同学们,刚才这位同学发现了300多年前的排比句,两个排比句,真了不起!让我们来看看,作者吴承恩在写石猴时谴词造句上非常讲究,里面有很多秘密,你发现一个,我们就按照你的发现先走进去看一看。同学自己读,你还能发现什么?

(学生自读。)

师:你们有发现吗?

生:我发现每句话都是三个字,前一个字是动词,后两个字是名词。

师:是不是一个大发现呀?

生:(一些学生)是!

师:眼睛看上面,这几个词全都是写石猴的动作,如果把它读出来,会是一种什么样的一种节奏呢?

生:(读)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因为猴子在山中快乐地行走着,非常活跃,所以要活得有激情。

师:很有激情很活跃,那你为什么像打太极一样读出来?请你再试试。

(生再读。)

师:很有进步。谁能让这石猴的身影在我们眼前动起来?

(指名生读)

师:你的声音很好听,可我怎么也没有听出那石猴在山上行走、跳跃,只听到一群小学生非常遵守纪律地坐在教室里。我也来读一读,好不好?

生:好!

(师范读,语速稍快。)

师:你们也这样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

师:我看到这位男同学读的时候还带着动作,很有感觉。你来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读得轻快、跳跃)

师:这石猴跳起来没有?

生:跳起来了。

师: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生齐读)

师:同学们,三个字、三个字的短句有短句跳跃的节奏,让石猴地字里行间跳起来、动起来。往下读,你还会有发现。自己试试看。

(学生自读第二句。)

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我觉得这个是四个字的排比句。

师:四个字四个字的,但这四个字是随便排列的吗?

生:我还发现,前两个字都是一些动物,后面一个字是人和人之间的一些关系。师:这些动物是猴子的——

生:是猴子的亲戚朋友。(众笑)

师:是哪些动物?

生:狼虫、虎豹、猕猿、獐鹿„„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个“虫”字?这个“虫”,可不是我们玩的毛毛虫,知道是什么吗?

生:昆虫

师:是长虫,知道是什么了吗?蛇!

(生发出惊讶的声音)。

师:这石猴与狼虫——

生:为伴

师:虎豹——

生:为群

师:獐鹿——

生:为友

师:猕猿——

生:为亲。

师: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呀?请你把他读出来。

(指名生读)

师:同学们,往下读,更有意思了,自己试试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就像诗一样,对得非常整齐。

师:它们就像一对对子,你们朗诵过古诗文,一定有感觉。我们来对一对。夜对—— 生:朝

师:宿对——

生:游

师:石崖之下对——

生:峰洞之中。

师:谁能读出这样的石猴?

生:(带着古诗文的韵味读)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众笑声、掌声)

师:你们真是太厉害了,让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如果把这三个分句,连成文中的长句子,你还能读好它吗?自己先试试。

(学生练习自读。)

师:谁向我推荐一位?自告奋勇也行。

(指名生读。)

师:最后一句读得最好。这三个分句,第一个分句要读得跳跃,老师建议你读后吸一口气,再读下面的句子。

指名生读。(全场掌声)

师:非常非常好!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这一段好不好?我来起头,你们接着读。师:(读)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生:(接读)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读到这儿,你读到了一只怎样的石猴?拿出笔,在这个句子边上写下批注,写过批注吗?把关键词语记在旁边。

学生默读、批注。

师:我来了解一下,你写的是——

生:友善

生:活泼

生:有亲和力(众笑)

生:活灵活现

师:好的,老师也写了一个,(师写:活泼可爱)同学们,写的是活泼跳跃的石猴,用的语言也当短促、有节奏,也很跳跃,反过来说,正是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读到了一只顽皮可爱、活泼跳跃的石猴。内容、语言高度融合,这就叫经典。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研读第二个问题,读(屏幕出现阅读提示)

生:课文怎样写石猴成为猴王的?

师:请你抓住一两个关键的句子进行研读。用心体会语言的艺术,做下记号,待会儿我们进行交流。

(学生自读课文、自学。)

师:我看同学们都很有收获,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不要怕出丑,要勇敢。

生:我找到了这一句:

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他住了身,定了神,仔细再看,原来是座铁板桥。

首先,从这么多的语句中,我感到,吴承恩在写这里的时候用了拟人的手法。猴子是不会说人语的,但是他却把人语用在了猴子身上,他把这个猴子说得活灵活现,再加上“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这里的“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和“跳”字把石猴的动作描写得十分生动。(众掌声)

师:我要拜你为师。(众笑)你姓什么?

生:周师:周老师,请坐。(众笑)

师:同学们,你也找到这句话的请举手。好,我们就把这句话读一读,来感受感受。(生齐读:“连呼了三声„„径跳入瀑布泉中。”)

师:刚才他说得非常好,我还想建议你们再读读猴子的语言,读读他说的话,看看又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读:“我进去!我进去!”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这猴子非常自信,感到对这件事情很有实力。(众笑)

师:是啊,生:他很有活力,我进去,我就一定能(掌声)

师:很有实力,有自信。从字数上看看,他显得非常的——

生:他显得非常有活力。

生:他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我进去,我就一定能出来。我就是猴王了!(众笑,掌声)师:如果换一种写法,还会不会有这样的感觉呢?(改成:我去,我去。)

生:我感到他好像是强人所迫的样子。

师:勉强

生:我感到他犹豫不决。

生:我感到他是被逼出去的。(众笑)

生:我感到他没刚才那样自信。

师:所以呀,一听就不像从石猴的嘴里放出来的。让我们再读课文里的语句。“连呼了三声„„”读。

(生读)

师:难怪有一位大师说,一流作品与二流作品,它们之间往往只差几个字。同学们,像这样描写石猴的语言还有几处,你读一读,再感受感受。谁读到了?

生:(读)石猴喜不自胜,急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

师:同学们,什么是大造化?

生:在这儿指福气和运气。

师:大家都有运气了,不用再受老天之欺了。怎么读呢?

(生齐读此句)

师:还有吗?

生:(读)众猴把他围住,问道:“里面怎么样?水有多深?”石猴道:“没水!没水!” 师:一听又是石猴的语言。还有吗?

生:(读)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

师:请你关注这个“都”字,可以加上动作。试试

生:都随我进来,进来。(做动作)

师:像不像猴王啊?

生:像!(笑)

师:让我们一起来一遍,加上动作。“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 生:(边做动作边读)“都随我进来!进来!”

师:同学们,读到这里,你又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石猴呢?请你把批注写在相关的句子边上。

生:我读到了它是一个有自信、有勇气、茅随自荐的石猴。

生:我读到了勇敢。

师:我们每个人都读到了自己心中的石猴。我也写。(师板书:神通广大)

师:(边总结边板书)同学们,读了《猴王出世》,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猴王形象,他不仅仅是一只猴子,他更像一个人,他敢作敢为,智魂超群。如果你走进《西游记》,你会更强烈地感受到,它是一位神,他神通广大,神力出众。喜欢这样的猴王不需要理由,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在这部经典的名著里,语言的珍珠随处可见。请同学在最后的时间里,再挑选自己认为最精彩的语言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书)。

师:同学们,40分钟的时间很快就到了,我想,上了这堂课,大家一定发现,读经典,不仅要读懂写什么,更要去思考作者是怎么写的,因为——(出示课件)

生:(齐读)写什么人人看得见,怎么写,对于大多数人却是个秘密。

师:希望同学们一生都与经典相伴。(掌声)

第二篇:《猴王出世》教学实录

经典回放

一、把握总体叙述结构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说——《猴王出世》!在家读熟了吗?你们不读出味道,我是没兴趣讲的!

生:读熟了!

师:问!本文四个自然段,讲了关于猴王的哪四件事?张旭升你说。

张旭升:第一件事是花果山上有一块石头,那块石头……

师:拜托,我们说的是猴儿,不是蜗牛耶。拜托,你能不能用一句话给我说明白了?张旭升:第一件事是花果山上石猴出世。

师:石猴出世!就行了!第二件?

严丹妮:石猴跳进瀑布,找水的源头,发现了水帘洞。

师:石猴探洞!第三件——江嘉辉。

江嘉辉:石猴告诉大家水帘洞里的情景,让大家都搬家进去住。

师:那是一处美不胜收的猴间天堂啊!报告喜讯!你说第四件事。

江嘉辉:石猴称王。

师:总算有人给我一个利落的有猴气的答案了,再想一想,是石猴自称的王吗?

江嘉辉:不是,是大家先说好谁能安全出入就拜谁为王。石猴安全出入了,大家就拜他做了王。

师:对。不是自称,是拥立。拥立为王。你们认为石猴该不该做王?为什么?生1:该,因为他很勇敢。

生2:他很聪明。

师:勇敢、聪明,仅仅有这两条就足够了吗?或者说石猴仅仅有这两条优点吗?生3:他给大家带来幸福生活!

师:对!这一条十分十分重要。如果有了足够勇敢和聪明而没有一心为大家的好思想(师生一起笑),那他也能做王,不过,那很可能是一个欺压大家的暴君、恶王,一个丑陋的统治者,而不是世世代代为我们所喜爱的——

生:美猴王!

二、读议第一段

师:熊伟你读第一段。

熊 伟:“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多么流利。这即是喜欢诵读《水浒》的美丽成果。估计你们也知道,我是特意找他读的,我怕有同学读得啃啃巴巴坏了我的情绪,因为,关于这个猴子,我有一肚子的话要跟你们说!

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有两处让老师我最为动心,一处是唐僧与女儿国国王游园的情景。我还记得那歌词呢:“鸳鸯双栖蝶双飞,满园春色惹人醉。悄悄问圣僧,女儿美不美——女儿,美不美?”在我看来,《西游记》的故事到了师徒聚齐,登程取经,就没有意思了。都是一个公式下来的,打不过就求助。

杨默然:而且那些妖怪都是神仙下凡变的。

师:白骨精就不是啊!大多数妖怪都是神仙下凡变的!神仙妖怪打来打去,真没意思。所以,在我看来,女儿国的故事,是取经路上最美丽也最令人遗憾的故事!

还有一处,就是孙悟空被压五行山下那段。你们记得当时的歌声、当时的镜头吗?500年啊,天性最是好动的猴子,一时一刻都坐不住的猴子,生生被寸步难移地压了500年。我还记得那首歌是郁钧剑唱的:“五百年桑田沧海,顽石也长满青苔,长满青苔。只一颗心儿

未死,向往着逍遥自在。哪怕是野火焚烧,哪怕是冰雪覆盖,依然是志向不改,依然是信念不衰。蹉跎了岁月,激荡着情怀。为什么,偏有这样安排!”

对孙悟空而言,500年是生不如死啊,我认为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残忍的了。你们还记得吗?孙悟空捶打地面,揪着乱草,无限伤心地看鸟飞在天上,看叶飘在空中,看牧童骑着牛,吹着竹笛,在夕阳映照下慢慢归去。

师傅把孙悟空从五行山下救了出来,那是救吗?不!五行山只是从他的身上换了一个位置,而且是一个更可怕的位置,五行山变成了紧箍咒,套在了孙悟空的头上。十万八千里的漫漫长途啊,一次又一次念动咒语一次又一次痛到生不如死。就这样,猴性,也就是师傅和佛和玉皇大帝痛恨的野性,在头痛欲裂中一点一点地消失,终于,当取经大功告成的时候,孙悟空也修成了正果,紧箍咒从他头上自动消失——因为这时候他已经彻底脱胎换骨,他将不再顽劣,不再造反,不再做令所有大神害怕的事情,在他成了斗战胜佛的那一刻,他其实就死了!看过动画片《宝莲灯》吗?记得《宝莲灯》里沉香求助的情景吗?面壁而坐,一意念经诵佛的,那还是我们心目中大闹天宫的孙悟空,踢翻炼丹炉的孙悟空,天不怕地不怕的孙悟空吗?不是,那只是孙悟空的躯壳而已,孙悟空早已在取经途中一点一点被杀死了!于是我想到你们,想到自己。每一个孩子,背着书包来上学的那一天,也就是套上紧箍咒的开始啊,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一次次的表扬与惩罚,一次次的考试与评价,十九年或者更多年之后,能保持当初天真烂漫的还有几个?大人也一样啊,兴致勃勃走上工作岗位,若干年后,经历无数,见闻无数之后,能保持当初激情的还有几个?

所以在老师看来,《西游记》其实是一部伟大的悲剧。我们每个人都是孙悟空,不过不同的是,还有极少数的顽强者,最终保持了自己的思想独立和精神的清洁。

所以,第一段是我最喜欢的段落,也是最令我伤心的段落。“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多么舒展的文字,多么动人的情景。这就是天性啊,这就是猴性!这是石猴短暂的美好童年,这是最终消失的幸福时光。请你们读,眼睛看书了——开始!(学生读)

师:请读“那猴在山中”到结束,让我听见石猴的自由自在,再读!

(学生读)

师:前面的文字,是石猴的来历。他是大自然的孩子,他是天地精华的结晶,请读出赞美的感觉。

(学生读)

师:连起来,读全段。

(学生读)

二、读议第二段

师:方思佩,你读石猴探洞。

方思佩:“一朝天气炎热,与群猴避暑……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流畅舒展,有情有韵,无一字之误。)

师:众猴兴致勃勃找水源,允诺谁能平安出入就拜谁为王,这说明什么?(学生面面相觑)我换一个说法,这说明猴子们顽皮好动之外,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生1:好奇心强。

生2:热爱真理。

师:哈,说的好。真理是具体的,对于猴子而言,确确实实明白了水的源头,就是找到了他们的真理。他们对于水源的兴趣,就是他们对真理、智慧热爱的表现。然而,寻求真理和智慧是要付出代价的!摆在他们面前的是要智慧还是要生命的选择,在严峻的考验面前,谁跳出来了?

生:石猴!

师:告诉我,石猴探洞是否是为了当王?

生:不是,因为他很可能死掉,死掉了怎么当王?我觉得他是猴子中最勇敢的也是对智慧最有热情的。

师:同意!所以,我要说:众猴的选择是没有错的。同学们啊,追随勇敢和智慧也是没有错的!因为他将给你带来精彩美丽的人生!注意了,眼睛看着第二段,齐读——开始!(学生读)

师:这段文字,我可以分为众猴探源和石猴探洞两部分,知道分在哪里吗?生(看一下):知道。

师:好!现在读众猴探源,读出热闹和急切的情景,让我听见到该结束的地方,你们齐刷刷,戛然而止!

生:“一朝天气炎热,与群猴避暑……我等即拜他为王!”

师:太好了。请读石猴探洞,读出对石猴、对水帘洞的赞叹。

生:“连呼了三声……„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三、读议第三段

师:本段前是对话。我读引言,你们读冒号里的话。注意区分众猴和石猴的语气。(读)师:注意到了吗?众猴的话都是问号,石猴的话多是感叹号!崇拜和惊奇,自豪和喜悦,都在这小小的标点符号里了!再来!(读)

师:“真个是我们的安身之处。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我们”“千百口老小”“我们”读重音)你们听出来了吗,石猴为什么这么高兴?仅仅因为自己安全出来,将做王吗?生:他为大家找到了一个家。

师:这是他冒着生命危险找到的好去处啊,他首先想到的是——

生:大家!

师:为人民服务!多好的领导啊,他不做王谁做王!读段落后面石猴的话,注意“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的不厌其烦的点数里流露出的喜悦。

(学生读)

四、读议第四段

师:一直是你们读,你们辛苦了,这段我来读。“众猴听得,个个欢喜……遂称美猴王。”(学生边听边笑)老师读得好不好?

生:好!

师:想不想试一试?

生:想!

师:好,捧书,坐正——开始!

(学生读)

师:多聪明的石猴,他等大家忙累了才说话,而且这也说明他对大家很了解——他自己就是一只顽劣的猴子嘛!我们怎么看这里的众猴?

生:可爱,守信用,说话算数。

师:石猴的王位既是靠自己的智慧、勇气、爱心换得的,也是大家信守诺言的结果。石猴也好,众猴也好,聪明勇敢的程度各有不同,但是他们都一样的光明磊落,对比人间争权夺利,他们是纯洁的,也是美丽的,当然最美丽的还得数聪明的、勇敢的、自由的、一心为大家谋福利的——

生:美猴王。

教育观点

一、实录的“实”

当课堂出现不期而遇的精彩,我会一下课就将刚刚经历的高峰体验整理成文字——当天发到教育论坛——让我的学生网友及其家长网友看见。而这些学生及家长呢,也习惯了每天上网遛一趟,看看老师又写了什么新文章。于是我们的教学场景,还有我们的班级故事,都会在第一时间经由网络,再通过家长与家长、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口耳相传,成为包括家长在内大的“广义班级”的班级新闻。

长此以往,对于“广义班级”而言,教师文字就有了特殊的凝聚和净化作用。在我看来,写作应当成为教师的基本生存和工作方式。只要你写,哪怕是流水账呢,也必定要在头脑中把教学和教育事件重演一遍。在这一过程中,你不可能不想“怎样做更好”。这就是反思。而反思,是教育智慧和教学机智的重要源泉。

一个问题:是否你的课堂教学真的就如你自己所记录的这样干净顺畅?当然不是。实际情况要乱得多——活泼得多。不仅一问激起众多抢答,而且教师也是想到哪问到哪,若干问题往往问了又问。家常课嘛,哪有那么严谨缜密?虽然总体过程也是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但教学实况无论如何也不是文字呈现的条分缕析;师生原话无论如何也不是实录这样的滴水不漏、文从字顺。在现场,好的讨论往往热闹有如鸭塘。

所以,这篇实录,其实是记忆自动加工润饰过的课堂教学纪要。所以要用“实名制”,一是为了激励孩子,二是为了让学生监督教师——保证实录的真实性。这里的真实,不是物理意义上的真实,而是心理意义上的真实。几乎是强迫性和无意识的——富有文采的心灵,能够命令大脑围绕句意,对原本杂芜零乱的语言做自动加工润饰。我以为,如果不具备这种自动整理润饰的机能——大脑就完全不能做语义记忆。对于教师而言,这种无意说谎的“不真实”的实录,也许更益于个人的专业成长。

二、教师的议论

再说教师从“女儿国”到“伟大悲剧”的那番侃侃而谈——很多人必定以为这是典型的自说自话。其实,每一个种着“自家园子”的教师都知道,如果没有对面那些热气腾腾的渴想的、倾听的、懂得的耳朵,这样的滔滔宏论是难以涌现的。真实的情况乃是:恰是学生的渴想、倾听和懂得,激发了教师的言说和灵感。

一切富有生机的教育,都是双向的。在课堂上,教师如果没有受到学生的激活和启发,那么教师期待的对于学生的激活和启发,必是一厢情愿。当教师拿自己的见解与孩子做真诚的交流——甚至倾诉,即便有些孩子不太懂得,他们也能从这种倾诉中体会到教师把自己当成大人,当成知音的那份尊重——那种需要。这种被尊重被需要的感觉,是难能可贵的。学生——孩子,一旦拥有了这种感觉,必定将以童年特有的生机与活力反过来浸润教师、滋养教师。而今,由于种种顾虑和限制,很少有教师敢于在学生面前袒露自己了。有一个封在“教师”盔甲里的教师,就有一个班的封在“学生”盔甲里的孩子。包括教师在内的班级,应当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共同体,僵固与隔阂,从来都是学习与成长的对立面。

当然,教师的议论不能脱离学生的认知和感悟水平。需要说明的是,张旭升,这个语文成绩并不太好的男生,当时正读泰戈尔的《新月集》。语文教师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成为终身读者,成为优秀读物的终身消费者。在我看来,作为语文教师,当班上大多数的学生因了他的引导一生一世与好书结缘的时候——课堂教学,人褒人贬——何必挂怀。

三、分段落重层次

某日某地,某教研专家的讲座课一结束,下面就议论开了:“语文课不该讲分段?这叫什么话?”“感悟就是一切吗?逻辑思维能力难道就一点都不重要?”“分析概括能力难道不需要培养?”

我回过头去,笑着参加议论:“专家意见,姑枉听之。来到这里,我们有耳可听,更有脑可以思考。总之呢,你的课堂你斟酌。对于不站课堂的专家的关于课堂教学的意见,我们尤其当抱审慎的态度。当然,如果他是一位作家或者诗人,那又另当别论。为什么?个

人以为,关于语文教学的真知灼见,主要来自两种人:班级实践者和文学写作者。因为他们一头连着具体的儿童的成长,一头连着鲜活的母语的建构。至于研究者的意见,能接受的就接受,不能接受的——姑枉听之啦。”

感性是血肉,理性是骨架。不能想象滋润健壮的肌肉,可以长在枯瘦病弱的骨骼。诗意和思维,感悟和分析,从来都不是分割对立的。在教学中,它们应当水乳交融、阴阳合抱——共同成为滋养和促进儿童精神成长的丰润圆满的一。

我们说母语具有母性,根据就在于此。

然而,如今的考试不考分段,却是十分正确的。因为考试对于教师来说,是不能违抗的指挥棒。当名利乃至生存所系的大棒指向分析和知识的时候,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要变成骷髅地和标本间了。

然而教师也需明白,如果你当真为考而教,考什么就教什么的时候——考试也难考得很好。

好文章其实在动笔之前已经预先睡在作者的潜意识里了,就像一尊佛安详地端坐在整块的璞玉之中。作者要做的,就是唤醒文章、呈现文章。就像玉工从璞玉中认出佛、请出佛。作者写作未必是列提纲、分层次的,可是好文章必定是脉络清晰,不惧分析的。正如一气呵成的美文,恰恰最不怕推敲。

尊重自然段落,划分意义段——遇到值得背诵的美文,我还会带领学生给自然段落分层次。没有适当的结构分析,背诵就会成为零乱散漫的硬记;提升审美水平的努力,也成了对于高处的没有阶梯的徒劳的腾跃。

但是,有“标准答案”的段落分析试题却是万万不能出现的。“死答案”害死人啊!

第三篇:五年级语文《猴王出世》教学实录

五年级语文《猴王出世》教学实录

背景

《猴王出世》是人教版五年级(下)的一篇略读文。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能根据文前“阅读提示”,自主学习文,了解文主要内容。

2、用精读、略读、跳读、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发现语言秘密,感受石猴形象,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

3、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一、了解大意,初步感受猴王形象。

师:题的后面有个小①,表示这篇下面配有注释。这篇文有很多注释,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它。昨天你们预习了吗?

生:(齐)预习了。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预习的?

生:我把文中的好词好句都画下来了,另外我还读了五六遍。

师:等会儿你要好好展示你的朗读,好不好?

生:好。

师:你呢?

生:我先画出了好词好句,又把自己不认识的字加上了拼音,还找到了一些读不通、读不懂的句子,去查找了它的意思和如何断句。

师:厉害!你们有没有发现,这篇文的前面有个“阅读提示”?“阅读提示”中有这样两个问题———(出示: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师:你思考过吗?下面请你快速浏览文,在关键的语句下面画一画。呆会儿我们来交流。(学生自学。)

师:石猴是从哪儿来的?谁能用中的话告诉大家?

生:(读)盖自开辟以来……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师:你们跟她找的一样吗?简单说,这猴子是从———

……

师: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呢?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

生:石猴是因为自己有本领,帮助众猴找到了水源,可以使它们有安身之处,众猴就得履行自己的诺言,拜他为王,可以说他是凭着自己的本事成为猴王的。

师:这个本事,说具体一点儿,就是什么?

生:在这里是指他能进到洞里又出来,并能带给大家一个安身之处。

师:回答非常完整。石猴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又能安然无恙地出来,成就了他当王。读到这里,这石猴又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

师:同学们,一蹦,蹦出了一个石猴;一跳,跳出了一位猴王。这猴王的形象已经活灵活现地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那么,吴承恩先生是用怎样的语言把它写出来的呢?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读读第一自然段,感受感受。(学生读。)

二、细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师:同学们读书的姿势特别好,读书的声音也特别好听。哪一句话写石猴写得特别生动?

生:(读)那猴在山中……朝游峰洞之中。

师:有同感的请举手。(学生部举手。)

师:那我们一起来读读!(出示这句话。)(学生齐读。)

师: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石猴在干什么?

……

师:呵,这花果山就是石猴的什么呀?

生:家!

师:快乐老家!自由天堂!谁再来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快乐来,读出他的自由来!(指名读。)

师:谢谢你。同学们,请你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从“怎么写”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生:我觉得这段文字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师:你能把这个排比句读给大家听吗?

生:(读)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

师:刚才这位同学发现了四百多年前的排比句,两个排比句,真了不起!吴承恩先生写石猴,遣词造句非常讲究,里面有很多秘密。你发现了一个,我们就按你的发现先走进去看一看。(出示第一分句: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同学自己读,你还能发现什么?(学生读。)

生:我发现每句话都是三个字,前一个字是动词,后两个字是名词。

师:真是大发现呀!这几个词全都是写石猴的动作,如果把它读出来,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节奏呢?

生:(读得慢)“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因为猴子在山中快乐地行走着,非常活跃,所以要读得有激情。

师:很有激情很活跃,那你为什么读得像打太极呢?请你再试试。(该生再读。)

师:有进步。谁能让石猴的身影在我们眼前跳起采?(指名读。)

师:你的声音很好听,可我怎么也没有听出石猴在山上行走、跳跃,只听到一群小学生非常遵守纪律地坐在教室里!我也来读一读,好不好?

生:好!(师范读,语速稍快,节奏跳跃。)

师:你们也这样读一读。

师:同学们,三个字的短句,有跳跃感,让石猴在字里行间跳起来、动起来!往下读,你还会有发现。自己试试看。(出示第二分句: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学生自读这一句。)

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个“虫”字?这个“虫”,可不是我们玩的毛毛虫,知道是什么吗?

生:昆虫。

师:是长虫,知道是什么了吗?蛇!(学生发出惊讶的声音。)

师:这石猴与狼虫———

生:为伴。

师:虎豹———

生:为群。

师:獐鹿———

生:为友。

师:猕猿———

生:为亲。

师: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呀?请你把它读出来。(指名两个学生读,读得很有感情。)

师:同学们,往下读,更有意思了!(出示第三分句: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自己试试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就像诗一样,对得非常整齐。

师:一对对子!你们经常诵读古诗文,一定有感觉。我们来对一对。夜对———

生:朝。

师:宿对———

生:游。

师:石崖之下对———

生:峰洞之中。

师:谁能读出这样的石猴?

生:(带着古诗文的韵味读)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你们真是太厉害了,让我们一起来读。(学生齐读。)

师:如果把这三个分句,连成文中的长句子,你还能读好它吗?自己先试试。(学生自由练习。)

师:谁向我推荐一位?自告奋勇也行。(指名读。)

师:最后一句读得最好。这三个分句,第一个分句要读得跳跃,老师建议你读后吸一口气,再读下面的句子。(再指名读。)

师:非常非常好!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这一段好不好?我来起头,你们接着读。

师:读到这儿,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石猴?拿出笔,在这个句子边上写下批注。(学生默读、批注。)

师:同学们,作者写的是活泼、跳跃的石猴,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跳跃、有节奏。反过来说,正是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读到了一个顽皮可爱、活泼跳跃的石猴。内容与语言高度融合,这就叫经典。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研读第二个问题(出示:文是怎样写“石猴成为猴王”的?)。请你抓住一两个关键的句子进行研读,用心体会语言的秘密,做下记号,呆会儿我们进行交流。(学生自主研读,同桌讨论。)

师:我看同学们都很有收获,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不要怕出丑,要勇敢。

生:我找到了这句:(读)“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首先,从这么多的语句中,我感到,吴承恩在写这里的时候用了拟人的手法。猴子是不会说人语的,但是他却把人语用在了猴子身上,他把这个猴子说得活灵活现。再加上“他瞑目蹲身……”这里的“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和“跳”字把石猴的动作描写得十分生动。

师:我要拜你为师!你姓什么?

生:周。

师:周老师,请坐。

师:刚才他说得非常好,我还想建议你们再读读猴子的语言,读读他说的话,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齐读)“我进去!我进去!”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师:如果换一种写法,还会不会有这样的感觉呢?(出示,改成:我进去吧!我进去吧!)

生:我感到那好像是强人所难的样子。

师:勉强。

师:难怪有一位大师说,一流作品与二流作品之间的区别,往往只差几个字。同学们,像这样描写石猴的语言———短促、重复,文中还有几处,你读一读,再感受感受。(学生跳读文,感受石猴的语言特点。)

师:谁读到了?

生:(读)石猴喜不自胜……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

师:同学们,什么是大造化?

生:在这儿指福气和运气。

师:大家都有福气了,不用再受老天之气了。怎么读呢?(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此句。)

师:还有吗?

生:(读)石猴却又暝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

师:请你关注这个“都”字,可以加上动作,试试。

生:“都随我进来!进来!”(做动作。)

师:像不像猴王啊?

生:像!

师:让我们一起来一遍,加上动作。“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

生:(边做动作边读)“都随我进来!进来!”

师:读到这里,你又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石猴?请你在相关的句子边上写下批注。

师:我们每个人都读到了自己心中的石猴。我也写一个(师板书“敢作敢为”)。

三、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

师:在这篇经典名著里,语言的珍珠随处可见。请同学在最后一点时间里,再挑选自己认为最精彩的语言读一读,背一背。(学生自由朗读、背诵。)

师:同学们,上了这堂,大家一定发现:读经典,不仅要读懂“写什么”,更要去思考作者是“怎么写”的,因为———(出示)

生:(齐读)“写什么”人人看得见,“怎么写”对于大多数人却是个秘密。

师:希望同学们一生都与经典相伴。下!

第四篇:《猴王出世》教学实录及点评

《猴王出世》教学实录及点评

执教:浙江省金华师范附属小学 王春燕 点评: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王崧舟

一.了解大意,初步感受猴王形象

师:看老师写课题(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生齐读)

师:课题的后面有个小①,表示这篇文章下面配有注释。这篇课文有很多注释,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它。昨天你们预习了吗?

生:(齐)预习了。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预习的?

生:我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都画下来了,另外我还读了五六遍。师:等会儿你要好好展示你的朗读,好不好? 生:好。师:你呢?

生:我先画出了好词好句,又把自己不认识的字加上了拼音,还找到了一些读不通、读不懂的句子,去查找了它的意思和如何断句。

师:厉害,不愧是师大附小的同学!你们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的前面有个“阅读提示”?“阅读提示”中有这样两个问题:(课件出示: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师:你思考过吗?下面请你快速浏览课文,在关键的语句下面画一画。待会儿我们来交流。(学生自学)

【妙哉!全课由“阅读提示”楔入,看似平淡,实乃奇崛!何故?“阅读提示”也是教材,就像课文、就像插图、就像注释、就像各式各样的课后思考题、练习题。可惜,现如今,“教材”一说早已被我们窄化为“课文”二字了。课文要细读,其他教材焉能一扫而过、浮光掠影?比如,此课的“阅读提示”,细读,则至少蕴涵下述信息:其一,课文写了石猴来历和石猴成王的经过,这是主要内容;其二,课文先写石猴来历,后写石猴成王的经过,这是写作顺序;其三,带 1 着这两个问题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便不攻自破;其四,这两个问题表露了编者以“故事情节”为取向的阅读理念。其实,小说的阅读还存在另两种取向,“人物形象”取向和“语言表达”取向。如:“石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所体现的就是“人物形象”取向,而“作者是怎样写石猴成王的”则反映了“语言表达”取向。此课教学,正是以“人物形象”取向为经,以“语言表达”取向为纬,构建了一个有别于传统小说教学的新范式。此乃解读本课的不二法门。】

师:石猴是从哪儿来的?谁能用文章中的话告诉大家?

生:(读)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师:你们跟她找的一样吗?简单说,这猴子是从—— 生:石头里迸出来的。

师:了解了石猴的出生,你想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他? 【四两拨千斤!拨到“人物形象”的感知上来,自是正事!】 生:神奇。生:奇妙。生:非同一般。

【神性,乃猴王形象的一个侧面。】

师: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呢?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

生:石猴是因为自己有本领,帮助众猴找到了水源,可以使它们有安身之处,众猴就得履行自己的诺言,拜他为王,可以说他是凭着自己的本事成为猴王的。

师:这个本事,说具体一点儿,就是什么?

生:在这里是指他能进到洞里又出来,并能带给大家一个安身之处。师:回答非常完整。石猴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又能安然无恙地出来,成就了他当王。读到这里,这石猴又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三句不离“形象”!趁热打铁,点到为止。】 生:石猴给我留下了“勇敢”的印象。生:石猴勇敢无畏,一心为公。师:一心为大家。

生:石猴给我的印象是他非常勇敢,而且有自信。

师:同学们,一迸,迸出了一个石猴;一跳,跳出了一位猴王。这猴王的形象已经活灵活现地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那么,吴承恩先生是用怎样的语言把它写出来的呢?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读读第一自然段,感受感受。(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

【至此,以“故事情节”为取向的阅读模式落下帷幕,闪亮登场的,乃是以“语言表达”为取向的课堂实践,而以“人物形象”为取向的教学主线则一以贯之。正所谓,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行所当行,止所当止。】

二、细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师:同学们读书的姿势特别好,读书的声音也特别好听。哪一句话写石猴写得特别生动?

生:(读)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有同感的请举手。(生都举手)

师:那我们一起来读读!(课件出示这句话)(生齐读)

师: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石猴在干什么? 生:石猴在山中活蹦乱跳。

生:我好像看见他在山中采树上的果子。生:他在山中嬉戏玩耍。

生:他在山中自由自在、活蹦乱跳,左走走,右走走,采一朵山花,饮一点涧泉。

师:呵,这花果山就是石猴的什么呀? 生:家!

师:快乐老家!自由天堂!谁再来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快乐来,读出他的自由来!

(指名读)

师:谢谢你。同学们,请你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从“怎么写”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只此一句,“课眼”也!何等明朗!何等脱俗!“课眼”者,“语文意识”也!“语文意识”,说白了就是关注“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的意识,就是将阅读旨趣由“思想内容”转移到“语言表达”上来的意识。通览全课,以教师的“语文意识”唤醒学生的“语文意识”,从而传递课程的“语文意识”,正是其教学脱俗于传统语文的心气所在!“语文意识”实乃本课教学的价值皈依!】

生:我觉得这段文字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师:你能把这个排比句读给大家听吗?

生:(读)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

师:刚才这位同学发现了四百多年前的排比句,两个排比句,真了不起!吴承恩先生写石猴,谴词造句非常讲究,里面有很多秘密。你发现一个,我们就按你的发现先走进去看一看。(课件出示第一分句: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同学自己读,你还能发现什么?

(学生自读)

生:我发现每句话都是三个字,前一个字是动词,后两个字是名词。师:真是大发现呀!这几个词全都是写石猴的动作,如果把它读出来,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节奏呢?

【发现什么?构词方式,语言节奏。而这,正是“语文意识”烛照下的“语文发现”!】

生:(读得慢)“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因为猴子在山中快乐地行走着,非常活跃,所以要读得有激情。

师:很有激情很活跃,那你为什么读得像打太极呢?请你再试试。(生再读)

师:有进步。谁能让石猴的身影在我们眼前跳起来?(指名读)

师:你的声音很好听,可我怎么也没有听出石猴在山上行走、跳跃,只听到一群小学生非常遵守纪律地坐在教室里!我也来读一读,好不好?

生:好!

(师范读,语速稍快,节奏跳跃。)

师:你们也这样读一读。(学生自由读)

师:我看到这位男同学读的时候还带着动作,很有感觉。你来给大家读一读。(生读,读得轻快、跳跃)

师:这石猴跳起来了!我们一起来试试吧!(生齐读)

师:同学们,三个字的短句,有跳跃感,让石猴在字里行间跳起来、动起来!往下读,你还会有发现。自己试试看。(课件出示第二分句: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学生自读第二句)

【其实,语文存在就像一只手,手心是内容,手背是形式;手心是思想情感,手背是语言表达;手心承载人文性,手背体现工具性。他们是一体两面、合二为一的,可谓手心手背都是肉。在这里,语言的跳跃感正好切合了石猴顽劣、活泼的性格特点,内容与形式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我觉得这个是四个字的排比句。师:这四个字是随便排列的吗?

生:我还发现,前两个字都是一些动物,后面一个字是人和人之间的一些关系。

师:这些动物是石猴的—— 生:是石猴的亲戚朋友。(众笑)师:是哪些动物?

生:狼虫、虎豹、猕猿、獐鹿。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个“虫”字?这个“虫”,可不是我们玩的毛毛虫,知道是什么吗?

【细!古今词义有差别,点到为止。】 生:昆虫。

师:是长虫,知道是什么了吗?蛇!(生发出惊讶的声音)师:这石猴与狼虫——

生:为伴。师:虎豹—— 生:为群。师:獐鹿—— 生:为友。师:猕猿—— 生:为亲。

师: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呀?请你把他读出来。(指名2生读,读得很有感情。)

师:同学们,往下读,更有意思了!(课件出示第三分句)自己试试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欣喜地)它们就像诗一样,对得非常整齐。

师:一对对子!你们经常诵读古诗文,一定有感觉。我们来对一对。夜对——

生:朝。师:宿对—— 生:游。

师:石崖之下对—— 生:峰洞之中。

师:谁能读出这样的石猴?

生:(带着古诗文的韵味读)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众笑声、掌声)师:你们真是太厉害了,让我们一起来读。(生齐读)

师:如果把这三个分句,连成文中的长句子,你还能读好它吗?自己先试试。(学生自由练习)

师:谁向我推荐一位?自告奋勇也行。(指名读)

师:最后一句读得最好。这三个分句,第一个分句要读得跳跃,老师建议你读后吸一口气,再读下面的句子。

6(再指名读)(全场掌声)

师:非常非常好!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这一段好不好?我来起头,你们接着读。

师:(读)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

生:(接读)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读到这儿,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石猴?拿出笔,在这个句子边上写下批注。

【猴性,乃猴王形象的又一个侧面。不可不点,不可多点。】(学生默读、批注。)

师:我来了解一下,你写的是—— 生:友善。生:活泼。

生:有亲和力。(众笑)生:活灵活现。生:活泼可爱。

师:老师也写一个(师板书:顽皮可爱)。同学们,作者写作的是活泼、跳跃的石猴,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跳跃、有节奏。反过来说,正是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读到了一个顽皮可爱、活泼跳跃的石猴。内容与语言高度融合,这就叫经典。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研读第二个问题,读(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结合具体语言现象,渗透“语文意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强大的“内容”惯性,极易将学生的阅读视野撞离“形式”的轨道。故此,“语文意识”需要过来人不断提醒、不断召唤。】

生:(齐读)课文是怎样写“石猴成为猴王”的?

师:请你抓住一两个关键的句子进行研读,用心体会语言的秘密,做下记号,待会儿我们进行交流。

【再次提醒!再次召唤!注意,要研读的,不再是习以为常的“写什么”,而是正在“语文意识”烛照下明朗起来的“怎么写”。所谓语言的秘密,就是怎么遣词造句、怎么谋篇布局、怎么剪材、怎么修辞的秘密,这正是语文课程的独 7 担之任。】

(学生自主研读,同桌讨论)

师:我看同学们都很有收获,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不要怕出丑,要勇敢。生:我找到了这一句:(朗读)“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首先,从这么多的语句中,我感到,吴承恩在写这里的时候用了拟人的手法。猴子是不会说人语的,但是他却把人语用在了猴子身上,他把这个猴子说得活灵活现。再加上“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这里的“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和“跳”字把石猴的动作描写得十分生动。(众掌声)

师:我要拜你为师!(众笑)你姓什么? 生:周。

师:周老师,请坐。(众笑)

师:同学们,你也研读这句话的请举手。好,我们把这句话读一读,再来感受感受。

(生齐读:“连呼了三声„„径跳入瀑布泉中。”)

师:刚才他说得非常好,我还想建议你们再读读猴子的语言,读读他说的话,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建议”一说,妙不可言!即便是对语言秘密的研读,也有一个相对集中、突出重点的问题。尽管学生的研读取向不离语言表达,且条分缕析、有理有据,但,这种研读,是散漫的、无界的,东一榔头西一锤。教师的建议,及时将学生的目光拉回到猴王的话语特点上。正所谓,伤其十指,莫如断其一指。】

生:(齐读)“我进去!我进去!”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这猴子非常自信,感到对这件事情很有实力。(众笑)生:他很有活力,我进去,我就一定能!(掌声)

生:他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我进去,我就一定能出来。我就是猴王了!(众笑,掌声)

师:如果换一种写法,还会不会有这样的感觉呢?(课件出示,改成:我进去吧!我进去吧!)

【比较,只有比较,才是发现语言秘密的无上秘法!语言的张力在比较中激活,语言的魅力在比较中彰显,语言的生命活力在比较中熠熠生辉!大道至简!】

生:我感到那好像是强人所迫的样子。师:勉强。

生:我感到他犹豫不决。

生:我感到他是被逼着进去的。(众笑)生:我感到他没刚才那样自信。

师:所以呀,这话一听就不像是从石猴的嘴里蹦出来的。让我们再读课文里的语句。“连呼了三声„„”读!

(生齐读)

师:难怪有一位大师说,一流作品与二流作品之间的区别,往往只差几个字。同学们,像这样描写石猴的语言——短促、重复,文中还有几处,你读一读,再感受感受。

【高品位的“语文意识”,正是在对语言细节的细腻、细密品读中,得到砥砺和提升的。】

(学生跳读课文,感受石猴的语言特点)师:谁读到了?

生:(读)石猴喜不自胜,急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

师:同学们,什么是大造化? 生:在这儿指福气和运气。

师:大家都有福气了,不用再受老天之气了。怎么读呢?(生有感情地齐读此句。)师:还有吗?

生:(读)众猴把他围住,问道:“里面怎么样?水有多深?”石猴道:“没水!没水!”

师:一听又是石猴的语言。

生:(读)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 师:请你关注这个“都”字,可以加上动作,试试。生:都随我进来!进来!(做动作)师:像不像猴王啊? 生:像!(笑)

师:让我们一起来一遍,加上动作。“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 生:(边做动作边读)“都随我进来!进来!”

师:读到这里,你又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石猴?请你在相关的句子边上写下批注。

【人性,猴王形象的第三个侧面。感悟形象,可谓“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生:我读到了一个有自信、有勇气、毛遂自荐的石猴。生:我读到了勇敢。生:我读到了大胆。

师:我们每个人都读到了自己心中的石猴。我也写一个。(师板书:敢作敢为)

三、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

师:(边总结边板书)同学们,读了《猴王出世》,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猴王形象,他不仅仅是一个猴子,顽皮可爱;他更像一个人,敢作敢为;如果你走进《西游记》,你会更强烈地感受到,他是一位神,他神通广大,神异出众!喜欢这样的猴王,真的不需要理由,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神性、猴性、人性,集于一身,“猴王”形象,神采飞扬。】

师:在这篇经典名著里,语言的珍珠随处可见。请同学在最后一点时间里,再挑选自己认为最精彩的语言读一读,背一背。(学生自由朗读、背诵)

【感受语言、领悟语言,最终要落实在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上。否则,感悟到的东西往往是过眼烟云、转瞬即逝。】

师:同学们,40分钟时间很快就到了,我想,上了这堂课,大家一定发现:读经典,不仅要读懂“写什么”,更要去思考作者是“怎么写”的,因为——(课件出示)

生:(齐读)“写什么”人人看得见,“怎么写”对于大多数人却是个秘密。【一语道破,天朗气清!捅破了窗户纸,开启的却是一个本真、绚烂、充满着语文气息的课程世界。想起了徐志摩的诗,“为要寻一颗明星,我冲入这黑茫茫的荒野”,“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芒!”善哉!】

师:希望同学们一生都与经典相伴。下课!(掌声)

语文意识和小说教学的阅读取向

《猴王出世》一课,以其锐意的创新意识、鲜明的课程主张、娴熟的教学艺术、扎实的课堂效果,受到了与会教师的积极评价和普遍首肯。这一课带给我们的课程启示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对课程内容的重新加工和处理上。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说白了就是两件事,第一,“教什么”,即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处理;第二,“怎么教”,即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就语文教学而言,教学内容永远是第一位的、本质的、决定着课程价值的。然而,很不幸,迄今为止,出现问题最多、最严重、又最不为广大语文教师所觉知的,恰恰就是“教什么”的问题。《猴王出世》一课,正是对“教什么”的问题做出了自己独到的思考、展示了自己充满胆略、闪耀智慧的实践。

一.拨云见日,以“语言表达”为取向的本体观

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既非工具性,亦非人文性,而是其独一无二的“言语性”。言语性,“是指语文课程所独具的学习‘个人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的语言运用和表现’的特殊属性”(潘新和先生语)。这才是语文课程、语文教学的“独担之任”。《猴王出世》一课,其彰显的教学主张正是这种以“语言表达”为价值取向的课程本体观。从教学时间的配置比例看,全课四分之一的时间用于梳理故事情节和主要内容,四分之三的时间则是用来品读、咀嚼、领悟、积累课文的语言和表达范式。从教学语言的意图指向看,诸如:

‚猴王的形象已经活灵活现地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那么,吴承恩先生是用怎样的语言把它写出来的呢?‛

‚请你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从‘怎么写’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作者写作的是活泼、跳跃的石猴,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跳跃、有节奏。反过来说,正是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读到了一个顽皮可爱、活泼跳跃的石猴。内 容与语言高度融合,这就叫经典。‛

‚难怪有一位大师说,一流作品与二流作品之间的区别,往往只差几个字。同学们,像这样描写石猴的语言――短促、重复,文中还有几处,你读一读,再感受感受。‛

‚上了这堂课,大家一定发现:读经典,不仅要读懂‘写什么’,更要去思考作者是‘怎么写’的,因为——‘写什么’人人看得见,‘怎么写’对于大多数人却是个秘密。‛

这些教学语言,是教师的“语文意识”在课堂实践中的一种自觉表现,它们的意图是语言表达,它们的指向是语言表达,它们的回馈也是语言表达。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目标、教学意图、教学的价值取向大多体现在教师的教学用语上。

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则是学生的学习表现,他们悟到的是什么呢?是语言节奏和人物特点的有机统一,是语言表达的准确、细腻和传神,是“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这个对多数人来说的语言秘密。

二.独辟蹊径,以“人物形象”为取向的文体观

从教材的“阅读提示”看,其对小说这一文体的阅读取向定位于“故事情节”上。自然,这一定位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毕竟,小说能够吸引人读下去的首先在于它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但,这一取向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语文课上成了“情节分析课”,语文本体的落实往往成了空中楼阁、天方夜谭。《猴王出世》一课,贯穿始终的不是情节分析,而是对猴王这个人物形象的感悟、解读。从“了解大意,初步感受猴王形象”,到“细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最后在“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上收官,其以“人物形象”为取向的文体观明明朗朗、一以贯之。

以“人物形象”为基本取向的文体观,符合小说创作的主要意图,符合小说阅读的根本原则。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情节叙述、环境描写,无不以刻画和塑造人物形象为旨归。抓住了“人物形象”这个纲,就能有效举起小说阅读的所有目。《猴王出世》一课,对猴王这个人物形象的解读,可谓独辟蹊径、独具慧眼。对人物形象的特性把握,教师抓住了不可思议的神性、活泼顽劣的猴性和敢作敢为的人性,三性合一,形成一个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对神性的解读,立足于石猴的来历叙述;对猴性的分析,立足于石猴的动作刻画; 对人性的把握,立足于石猴的话语描写。总之,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取舍有度、主次分明,不枝蔓、不板滞,灵动而不失稳重,细腻而不失大气。

三.对症下药,以“唤醒意会”为取向的主体观

在学生的课程经验中,“语文意识”是一位沉睡的魔法师。沉睡是因为被催眠,被谁催眠?被自己的常态阅读催眠,被平时的常态课堂催眠。常态阅读,注意力的分配往往在文本内容上,形象、情节、环境、情绪、细节等等,学生透过语言这面镜子,看见的是纷纭繁杂的大千世界,是语言所指向、所表现的那个对象性存在,而语言这面镜子本身,则往往熟视无睹、习焉不察,即通常所谓的“得意忘言”;常态课堂,因了本体意识的失落、课程理念的滞后,往往将教材内容、课文内容当做教学内容,以为读懂、读深、读透了文本内容,就是完成了语文教学的任务,殊不知这个任、那个务,往往是替人作嫁、自食苦果。

其实,语文学习必须同时睁大两只眼睛,一只眼睛注视思想内容,一只眼睛聚焦语言形式,得意又得言。但是,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眼龙”,睁大了注视内容的眼,死闭着本该聚焦语言形式的目。怎么让学生睁大这只眼?靠学生的自得自悟恐怕为时已晚,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我们这些过来人结合具体文本、具体语言、具体情境,在语言表达处、在文本秘妙处、在遣词造句处、在谋篇布局处时时唤醒、常常提示,庶几方能使学生双目炯炯、切实受用。

《猴王出世》一课,正是在唤醒意会中实践着自己的课程主体观。师生的平等,在人格、在制度、在权利。毕竟,在知识、经验、能力、学养、智慧上,教师就是“教师”,教师必须“教师”。诚如潘新和先生所言:“读多少书,读出了什么,读出了多少自己的发现和创造,永远是衡量一个语文教师智慧水准和教学效果的潜规则。”

读什么?读什么更有价值?怎么读?怎么读更有成效?这些,是《猴王出世》一课中教师在不断唤醒学生去警觉、去思考、去感悟、去发现的问题。

“从‘怎么写’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这是“读什么、读什么更有价值”的意识唤醒和提示。

“如果换一种写法,还会不会有这样的感觉呢”,这是“怎么读、怎么读更有成效”的意识唤醒和提示。

学生的“语文意识”,正是在教师这个过来人、个中人的一次又一次唤醒、提示、传递、激活、启示、引领中,得到了切实的感悟、澄明的觉醒。

此乃语文之幸!此乃学生之幸!此乃教师自己之幸!

第五篇:《猴王出世》[范文]

21*猴王出世(略读课)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4、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及复述。巩固对课文人物形象的认识。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及复述。巩固对课文人物形象的认识。教具准备:课件、歌曲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

点。

教学重点: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

特点。

教学方法:引导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方法:质疑法、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电教平台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简洁的导入。

播放歌曲《猴哥、猴哥„„》。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人物?(孙悟空)

2、简介《西游记》。

作者吴承恩,取材于唐玄藏上天竺取经的故事,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唐僧的形象。故事写四人一路取经,一路降妖的经历,是一部神话小说。

3、小结过渡:

大家谈得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西游记》中第一回——《猴王出

世》。请大家翻开课本67页,自由读读阅读提示,看看,它给我们提了几点阅读的要求。

二、读提示,明要求。

1、读课文,看看石猴是哪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跟同学、老师讨论。

3、把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也可抄下来。

三、交流自学情况

1、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主要解决字词问题,扫清文字障碍。)

名曰:名字叫。

腹目:闭上眼睛。

石碣:石碑。

镌:刻。

拱伏无违:伏在地上,朝上礼拜。

序齿:按年龄的大小顺序。

遮阴:遮挡阳光。

造化:课文中指福气;运气。

家当:家产。

石窍:石头边隙。

力倦神疲:指人太累了而全身无力,精神不好。

天造地设:自然形成而合乎理想。

喜不自胜:欢喜得自己不能控制。形容非常高兴。

抓耳挠腮:乱抓耳朵和腮帮子。形容焦急、忙乱或苦闷得无法可施的样子。返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迸裂(裂开)炎热(酷热)呼唤(召唤)安身(安家)

食(吃)饮(喝)觅(找)与(和)

反义词:

炎热------寒冷欢喜-----难过宽阔------狭窄避暑------取暖抬头-----低头闲------忙

四、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

学生交流。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石猴”的个性特点。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及复述。巩固对课文人物形象的认识。

3、总结全文。

教学重点:

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美猴王顽强、无私无畏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及复述。巩固对课文人物形象的认识。教学方法:引导法、迁移法

学习方法:读、划、思结合法

教具:多媒体电教平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二、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请大家找出与石猴出生有关的词语,再想一想通过这些词语可以看出石猴出生时有什么特别之处?

(“东胜神州”、“仙石”、“仙胎”、“石卵”、“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等词语,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石猴是天地生成。)

2、石猴一出生就会做什么?

(“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这些词句。)

3、这只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众猴在游玩中发现一处瀑布飞泉,约道:谁有本事进去,就推它为王。结果,石猴应声而出,经入瀑布,发现了花果山这块福地,乃为一座石房,房内有天地设的家当。石猴引众猴入洞,众猴便拜石猴为王。)

三、自由读课文

你喜欢哪些句子,画下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把它们有感情的读出来。

四、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1、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

(活泼、可爱、敢作敢为、机灵、快乐„„)

师:说得好极了,看来这只石猴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文中,你喜欢哪些句子,请把它有感情地读出来,并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2、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这些段落。交流时教师相机点拨,让学生领悟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

(1)四面更无树木遮阳,左右倒有芝兰相衬„„通灵之意

(这几句交待顽石生成的环境,文字清新,很美)

(2)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朝游峰洞

之中。

(这几句写石猴活动,机灵可爱,语言对仗工整很有意思。)

(3)“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这一段写石猴入洞的情景,敏捷可爱。)

五、拓展迁移:

《西游记》共有一百回,在其他的几回里,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塑造了孙悟空、沙僧、猪八戒、唐僧的形象。重点塑造了孙悟空这个大胆、富有反抗性的神话英雄形象,他敢于反抗天宫,反抗地府的统治,能上天入地,能呼风唤雨。下面,就请同学们将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个小故事说给同桌听。

下载《猴王出世》教学实录(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猴王出世》教学实录(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猴王出世(范文)

    《猴王出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继续练习引导学生抓住事情的前因后果。 3、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 4、理解“石猴”勇敢顽强......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猴王出世》是第五组“中国经典名著之旅”中的一篇略读课文。在阅读理解方面,第三学段的重点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基本......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1 小语第十册《猴王出世》这篇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文言痕迹很重,学生不易理解,这就会给他们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读懂课文是教学的重......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10篇猴王出世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1、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2、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揭示课题1、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猴王出世》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组“中国经典名著之旅”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21*猴王出世 (教学设计) 主备人:李永菊 参与人:葛金波裴兴艳何志芬时间:2014年4月29日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8个要求会认的生字。 2.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有关语句,了解石......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最终定稿)

    《猴王出世》微课教学设计 凤凰池学校 张学品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石猴”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个性特点 。 2、通过指导学生回顾、归纳本单元其他课文的学习方......

    《猴王出世》 教学反思范文合集

    《猴王出世》 教学反思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