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玉米免耕技术推广促进我市农民增收河池市农业局

时间:2019-05-14 06:13: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抓好玉米免耕技术推广促进我市农民增收河池市农业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抓好玉米免耕技术推广促进我市农民增收河池市农业局》。

第一篇:抓好玉米免耕技术推广促进我市农民增收河池市农业局

抓好玉米免耕技术推广促进我市农民增收

河池市农业局

(2005年6月28日)

2005年是我市推广玉米免耕栽培的第三年。今年来,我市按照自治区农业厅和推广总站的工作部署,落实在11个县(市、区)146个乡(镇)实施玉米免耕推广项目,参与农民67.3万人,建立500亩以上中心示范片22个,辐射带动面上27.26万亩,占春玉米免耕原计划面积20万亩的136.3 %。其中推广面积较大的有大化、都安、东兰、巴马、金城江和宜州等6个县(市、区)。如大化县今年早玉米推广免耕5.96万亩;都安县推广面积6.41万亩;东兰县推广面积3.15万亩。在推广过程中,我们以市、县政府牵头,采取行政促动、农业与科技部门联动的办法,大造声势地宣传玉米免耕的好处。在栽培措施上,我们实行良种与良法相配套的技术路线,集成组装优质、高产、节本、增效技术,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在创新模式方面,一是扩大研究玉米免耕节本增效范围,如在凤山、宜州开展“玉米免耕+油葵免耕”、“玉米免耕+棉花免耕”等试验示范。二是在大化、东兰、都安、金城江区等县开展免耕良种优选、新型肥料、不同播期、除草化控、不同土壤条件下的对比试验,为完善我市玉米免耕栽培积累了经验。经过全市各县的共同努力,我市春玉米免耕呈现出“多”(农民参与多)、“快”(推广速度快)、“好”(免耕效果好)、“省”(生产投入省)的良好局面,实现了三年三大步的推广目标。目前我市各县的玉米免耕核心示范区已成为当地农民的“田间学校”,辐射带动区成为农村科技成果展示、农民增收培训、“三新”技术推广的闪光点,带动了面上玉米增产和农民增收。

一、主要做法

(一)采用高产良种

经过几年来的良种筛选,适合我市免耕推广的玉米品种有正大619、正大818、迪卡007、临奥1号、桂单

22、隆玉2号等。综合各县的高产经验,山地(含石芽地)免耕以正大619最好(主要是抗旱性强),其次是临奥1号。平地或坡地免耕以正大818最好(主要是大穗),其次是迪卡007。上述品种在我市表现为:高产、抗虫、抗旱、适广等特性,比本地当家品种亩增产30-40公斤,增收10%以上。在各县实施中,示范区良种覆盖率达100%,辐射区占95%以上。

(二)集成配套技术

1、抓好适时播种。据多年来的春播调查,我市春玉米免耕气温稳定在12-13℃以上播种才安全。如播种过早,会遇上寒潮低温冻害,造成烂苗、死苗、缺苗。若播种太迟,会影响到后造生长期与产量收成。综合我市各县(市、区)春玉米免耕的播种经验:平地早玉米在2月3—8日播种、坡地早玉米在2月15—20日播种、高寒山区中玉米在3月25—30日播种才安全避过低温天气,保证玉米生长出苗。此外,春玉米适播期的确定,还视降雨及土壤水分而定,一般土壤持水量在60-70%(田间处于湿润状况)播种最好。在适播期内若遇上特别干旱天气,播种时应施足水粪,保证一播全苗,提高玉米整齐度。

2、实行配方施肥。为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成本,在施肥上应以有机肥为主,实行氮、磷、钾配方施用的原则,遵循每百公斤籽粒施纯氮2.6公斤、五氧化二磷0.9公斤、氧化钾2.6公斤的规律,对严重缺磷(10PPM以下)、缺钾(100PPM以下)的土壤应增磷补钾。在高产栽培时,基肥亩施腐熟牛栏粪1000—1200公斤,水粪20-25担,复混肥30-40公斤。攻苞肥在玉米11-12张叶时亩施复混肥25-30公斤,尿素20-25公斤。

3、因品种合理密植。“适当”密植是玉米高产的重要关键。综合各县的密植经验,正大619、正大818、临奥1号、迪卡007等平展、大穗型品种,种植密度在3200-3400株/亩较合适。而桂单

22、桂单

30、农大108等半紧凑型玉米种主要靠群体产量收成,种植密度为3600-3900株/亩较宜。

4、注重病虫草防治。我市玉米免耕虫害主要是螟虫、铁甲虫,病害主要是纹枯病,草害主要是白花草。针对病虫草害,首先搞好预测预报,铁甲虫在我市玉米7-9叶期、螟虫在大喇叭口期、纹枯病在中后期注意防治,白花草在播种后至出苗前,喷施除草剂(如阿特拉津或乙草胺)一次,可防除田间杂草,减少中耕操作,降低用工成本。两天喷药化控。其次选用高效低毒农药进行防治,效果提高9-10%。

5、推广秸杆还地。为实现免耕生态良性循环,改善土壤结构,在前作玉米收获后将30-50%的秸杆还田覆盖于玉米大行间。通过实施秸秆还田,免耕地实现保湿抗旱,抑草保土。该技术在我市各县普遍推广,中心示范区推广70%以上、辐射区推广50%以上。

(三)整合推广力量

乡、村技术骨干是我市农业推广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农村新技术传递最直接、最有效的重要载体。为整合市-县-乡-村四级推广力量,我们与科技部门合作,把免耕技术与“科技下乡”、“绿证工程”“阳光培训”结合起来,形成以市牵头、以县带动、以乡、村农业科技人员为主体的一个强大的科技队伍,弥补农村基层推广力量的不足。在工作中,我们充分发挥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的“现身示范”作用,市、县、乡科技人员住村蹲点,与群众打成一片,既当宣传员,又当指挥员。

(四)强化组织领导

1、及早部署抓落实。早在去年11月份,我市就召开了各县推广站长会议,把全市免耕任务分解到县。在今年春播期间,我市四家班子领导分赴各县督查农业生产,把免耕任务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进行检查,促进了各县免耕技术的推广。

2、成立机构强服务。市、县、乡成立强有力的免耕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的领导牵头,上下联动,分工负责,组织示范区与玉米加工企业协作(如巴马县长寿食品公司与农户签订玉米生产“订单”,生产玉米面等系列产品),帮助农民解决销路问题,调动了当地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时县、乡农技部门积极开展技物结合,在示范区实行

“四统一”(即统一供种、统一施肥、统一配药,统一指导)服务活动,保障物资供应,农民买得称心,用得放心,物化技术农民非常满意。

3、利用媒体搞宣传。通过广播电视、光盘录像和科技明白纸等形式搞好免耕宣传。今年来,利用市、县广播电视这一媒体,先后播放免耕技术 56次,广播电视讲座 22 次;组织科技人员下乡1.2万人次;举办免耕咨询134场次,听众约13万人次;发放挂图、资料

5.6万份(册);展示图板、宣传栏164块。此外,金城江区农业局还利用“乐百姓”(固定电话每月只交2元话费便可查询各类农村实用技术)电信服务功能,把免耕技术输入网中,农民在电话里就可学到免耕技术。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强化宣传,玉米免耕已家喻户晓,深入民心。

三、有关免耕问题探讨

近年来玉米免耕在我市推广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农民自发性参与越来越多,推广面积逐年扩大,科技含量不断提升,特别是晚玉米推广成效更加显著。但目前仍有一些问题需要研究解决。一是在施肥技术上,按传统的“基肥+秆肥+穗肥”方法,田间操作环节多,劳动强度大,不利于提高工效。如把传统施肥法改为“一次性基肥法”,可大大减省劳动力,农民很乐意接受。据部分县的成功经验,免耕玉米选用长效有机复混肥(缓释肥料)作底肥,可实现施肥、播种一次过,达到省工、节本、增效目的。二是推广免耕技术后,晚玉米面积扩大,玉米有待“订单”生产,建议走“领导+专家+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解决企业与农户、生产与市场之间的衔接问题。三是加强组织协调,采取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行政领导、科技人员和农民群众“三方”参与的积极性,只有“三赢”才能持久推进玉米产业的发展,最终实现玉米高产、农民增收。

四、下一步打算

(一)及早宣传抓培训。按照自治区推广总站的部署,6月底至7月初在全市开展一次玉米免耕技术培训,计划培训县、乡技术骨干

1200人,科技示范户5万人。

(二)集中力量树典型。市、县联办玉米免耕中心示范3个,面积5000亩以上,县级示范10个,面积1.5万亩以上。

(三)多方争取求支持。积极争取政府、科技及其他涉农部门的工作支持,解决示范推广经费投入问题。

(四)创新模式促增效。引进产-加-销经营和生态种养模式,如“企业+基地+农户”、“玉米+灯+鸡”,“地头水柜+灯+鱼”等,不断提升免耕科技含量,提高我市玉米产业化水平。

第二篇:南宁市2005年上半年玉米免耕栽培技术推广情况汇报

南宁市2005年上半年玉米免耕栽培技术推广情况汇报

南宁市农业技术推广站(2005年6月28日)

玉米免耕栽培技术是一项集除草技术、节水保墒技术、秸秆还田技术的节本增效轻型栽培技术。具有保护土壤耕层结构和农田(地)生态环境等特点,符合可持续农业发展的要求。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区农业厅、区推广总站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广大农技工作者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因地制宜,通过试验、示范,结合技术培训和宣传发动,让农民认识、了解玉米免耕栽培技术,逐步掌握其技术要领并应用到农业生产中, 使我市玉米免耕栽培技术推广工作得到稳步发展。2005年我市计划完成玉米免耕栽培技术推广面积10万亩、力争完成15万亩。现在将我市免耕技术推广情况汇报如下:

一、免耕技术推广工作进展情况:

05年上半年,我市春玉米种植面积97.43万亩,其中推广玉米免耕栽培技术面积6.76万亩,其中:马山2.51万亩、横县2.5万亩、隆安1.5万亩、武鸣0.25万亩。

二、主要技术措施

(一)免耕地杂草处理:在播种前7-10天喷施除草剂,选用除草剂一种是内吸型广谱灭生性除草剂,如草甘膦、农达等,10%草甘膦每亩用1500毫升,41%农达每亩用300克,另一种是触杀型广谱灭生性除草剂,如20%百草枯、20%克无踪等,每亩用200毫升。要求每亩兑清水50-60公斤全田喷施。秋玉米免耕,在春玉米收获后,每亩选用草甘膦50O克或克无踪2OO克或百草枯70—8O克兑水6O公斤喷雾杀灭杂草,然后开穴施肥播种。

(二)品种选择:选用高产优质,抗逆性强,根系发达的玉米单交种。如正大619、迪卡007、隆玉2号、西玉3号、桂单系列、超甜20号、华珍一号、美珍等品种。

(三)合理密植:春玉米一般平展型品种要求每亩种植3000-3500株,半紧凑型品种亩植3600-4200株。

(四)科学施肥:施肥遵循“以有机肥为主,长效专用化肥为辅”的原则,可采用一次性“基肥”法或“基肥+追肥”法。一般高产栽培每亩施用优质农家肥1000-1500公斤,玉米专用有机肥复混肥70-80公斤,再加尿素12-15公斤。采用一次性施肥时,把所有肥料用作种肥,但有机复混肥与种子须间隔2-3寸。在采用“基肥+追肥”方法时,基肥除重施有机肥和施中有机复混肥外,至大喇叭口期每亩施用尿素12-15公斤,在玉米株间打洞10-15厘米深施。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精心部署

玉米免耕栽培技术具有节本增效等特点,该项技术的应用对提高农民群众种植玉米优良品种的积极性,加快我市玉米优良品种的更新换代,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促进稳定粮食面积,提高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为切实加快玉米免耕技术推广步伐,市农业局成立了以分管副局长为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并要求各县、城区农业推广部门把玉米免耕技术作为粮食生产工作的重点、亮点来抓,认真做好示范推广工作。

(二)实行目标化管理,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到位

2005年我市将玉米免耕栽培技术的推广列入各地粮食生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南宁市农业局与自治区推广总站签订目标责任状,并和各县(城区)签订目标责任状,明确目标任务,明确职责范围,明确工作重点,明确监督管理 措施。同时组织广大农技推广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广泛开展技术培训,狠抓各项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的落实。

(三)以免耕栽培技术为支撑,建立玉米无公害产业化基地 甜玉米作为新的果蔬型食品,近年来已逐步发展成为横县新的农业推广项目,针对传统甜玉米种植过程中,肥料、农药使用不规范、管理粗放、复种指数低等问题,经过小区试验示范,今年在横县校椅镇那罗村、竹花村建立2个千亩的无公害甜玉米生产基地,试验示范甜玉米免耕栽培技术、频振式诱虫灯诱杀害虫和黄板粘虫等技术,并开展新品种对比示范。推广高效节本无公害栽培技术,示范片一年三熟(部分四熟)。主要品种为:台湾华珍一号、泰国201、美国黄金二号、先甜5号;引进试种甜玉米新品种,如台湾八珍、甜密密、泰国超甜等。同时在校椅镇草衣村建立2000亩甜玉米高产优质示范基地。采用营养杯育苗、集中连片、施用有机生物肥料,利用物理及生物防治病虫害,推广应用生物农药、低残留农药、规范甜玉米采收时间等一系列标准化操作规程,提高甜玉米产量,使质量达无公害标准。

(四)加强试验示范、树立典型

在抓好面上推广工作的同时,各县(城区)还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通过试验、示范,对玉米免耕栽培技术进行探索和完善。在武鸣县两江设立了200亩的免耕技术研究区,设有南校

18、南校

15、农大108、农大68、桂单

26、桂单22等品比试验;针对免耕植株易倒伏的特点,通过喷施“玉米矮丰素”,促进玉米气生根发生早、多、壮,根层多,防止根倒伏;另一方面喷施“矮丰素”,玉米果穗以下茎秆节间短,穗位降低,株高降低,可有效预防茎倒折,取得了理想的试验效果。在隆安县雁江,设立了“免深耕土壤调理剂对不同玉米品种产量影响”试验示范片,对免深耕土壤调理剂对正大999、登海11等该县主要种植品种的产量影响进行了研究。马山县白山除了设立“玉米免耕、免 耕秸秆还田、玉米常耕”小区对比试验外,还设立新品种高产栽培、测土配方精准施肥等多项试验示范区。

(五)创办示范样板,带动面上技术推广

典型引路,示范先行是农业新技术推广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也是搞好玉米免耕栽培技术推广的重要手段。因此,各县、城区都加大工作力度、增强技术力量搞好重点示范样板的建设。全市在马山、武鸣、横县、隆安等地建立了玉米免耕示范片6个,分别在:马山县白山镇合作村、古零镇古统村;武鸣县两江镇两江社区、陆斡镇陆斡社区;横县校椅镇那罗村、校椅镇草衣村;隆安县雁江镇镇龙庄村等。

(六)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扩大技术普及面

为进一步加深农民对玉米免耕栽培技术的认识,广大技术干部积极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并通过发放宣传资料、技术培训、有线电视等多种形式,宣传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的优点,并制作 “玉米免耕栽培技术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以授课的形式在部分县、乡向农民群众介绍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及相关生态栽培模式,让农民树立了信心。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共技术培训班40多期,培训、咨询人数5万多人次,发放技术资料3万多份。

四、下一步计划

(一)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拟在7月初,召开一次各县(区)农技站长、中心主任会议,进一步明确下半年推广工作任务。

(二)加强对项目实施的检查、督促、指导等工作,狠抓各项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的落实。

(三)加大宣传、发动工作力度,做好技术培训,组织广大农技推广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广泛开展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民对玉米免耕技术的认识。

(四)抓好示范样板,带动面上技术推广。下半年除继续巩固抓好上半年在马山、武鸣、横县、隆安等建立的6个玉米免耕示范片外,在青秀区长塘镇新建一个千亩玉米免耕示范片,扩大示范的影响力,推动面上工作的全面展开。

第三篇:发展玉米机械促进农民增收

一号文件助农发展玉米机械促农增收

甘州区农机局学习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发展玉米 机械化生产列为重点项目实施。

玉米是甘州区第一大粮食(经济)作物,年种植面积40万亩,是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三年来,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的实施,甘州区农机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5﹪以上。但从整体看,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仍然滞后,尤其是收获环节机械化水平很低,成为玉米生产发展的“瓶颈”。人工收获和秸秆处理已成为农民最繁重的体力劳动,不仅农时紧、强度大,而且用工多、成本高。人工收获一亩玉米(摘穗加收运秸秆)至少需要5个工日,花钱雇工,一亩玉米的收获成本至少在100元以上。

加快发展玉米收获机械化是广大农民的迫切需求,是兴区富民之举;搞好玉米机收,不但确保玉米及时颗粒归仓、免遭天灾受损、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农民劳作强度,还能够将玉米秸秆粉碎回收,及时青贮氨化,促进畜牧养殖业发展。

愿我们农机部门和广大农机大户、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携起手来,共同加快推进玉米生产机械化,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葛荣生

第四篇: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思考(农业局)

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思考

(县农业局长彭新平)

一、农民增收发展现状

近段时间,我们通过开展“如何促进农民增收”为主题开展调研活动,通过深入村组农户,进行走访、座谈,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全县粮油产量的逐年增长使我县农民增收的基础更加牢固,特色骨干项目使我县农民增收的优势更加显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我县农民增收更加显著,在惠农政策支持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驱动下农民增收的幅度更加提高,农业农村经济实现恢复性稳定,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幸福指数日益趋高。

同时,竹溪是山区农业县,因受土地、交通等纲性制约,农民增收与其它县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在基层调研中发现,农民收入主要由种养业收入和打工收入构成。并呈“三个特点”:

一是粮油种植增收保稳定。全县粮油因为产量、价格同步恢复增长,增收作用不断增强;但相对而言,粮油是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增收幅度较小、利润小,一般仅满足于自给自足,保持生活稳定,现金收入较少。一家老小仅靠粮油种植,生活将十分困难。

二是特色产业增收促进步。全县的茶叶、药材、蔬菜等特色作物产量增、效益增,增收作用也非常明显,但由于市场供应份额较小、产品加工粗放,仅仅处于原料生产,拉动全县人民大幅增收还有一定距离。

三是外出务工增收强支撑。外出务工增收对我们经济收入和状况来讲,仍是农民增收的主动力。但仅靠务工,由于受农民文化素质、技术水平的制约,挣得钱也只是辛苦钱、低收入。

所以,全县农民增收仅靠一个产业、一个行业、一种方式是十分有限的,我们必须采取“九牛爬坡、个个攒劲”的方法,加强对促进农民快速增收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二、制约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

1、农业灾害应对措施积极,但自然灾害可控性差。农业大多数是靠

天吃饭的产业。近年来,农业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影响农业丰收的不可预测性增加,再加上我县县级农业基础设施滞后、农业防灾减灾能力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县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影响了农民增收。需健立健全农业防灾减灾预警体系,加强农业防灾减灾投入力度,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2、国家惠农政策措施好,但倾斜山区农业发展较少。政策投入是农民增收的关键措施。但我县粮油总量偏少,特色产业规模不大,国家扶持粮油产区和省里扶持板块经济的政策对我们支持不多;再加上农业用地越来越少,农业产业板块总砣子小,导致国家惠农政策倾斜力度不够,扶持力度不大、增收空间缩小。建议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和涉农项目,多向山区贫困县倾斜,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增强山区农民增收渠道。

3、特色农产品初具规模,但产业化发展不够。近年来,虽然经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在基地建设、产品加工、品牌开发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进步,为农民增收做出了很大贡献。但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来看,还存在着基地建设质量差、产出效率低下;加工水平低、还处于卖原料和加工初级产品阶段;龙头不强,龙头企业发展处于“小的长不大、大的做不长、长的没做强”状况;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等组织发展不够,社会化服务方式有待改进。

4、科技创新推广有效果,但整体应用水平仍然较低。近年来,我们大力推广了覆盖工程、良种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等系列科技创新工程,并在粮油高产创建、轻型简化栽培、生物防控病虫害、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为提高粮油产量、调优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农技推广应用的普及率、转化率、贡献率还很低,在广度和深度上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试点示范还没有真正走进千家万户、到边到角;从推广方式上,还存在两条腿、一双手、凭着一张口的古老方法,从而降低了科技推广应用力度。还需在研究和探索创新机制、创新推广方法、增加科技投入上下功夫。

三、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工作措施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促进农民增收,我们必须避危寻机、发挥后发优势,坚持“弯道超越”战略,举科技发展大旗、用发展现代农业的新思路,把活农、壮农、兴农、护农、强农、保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重要时期的任务抓好、抓落实。

1、项目活农,加大农业投入。建立和完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农业投入体系。一是鼓励民间投资。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规范承包地转包、租赁、入股方式,加快土地流转,允许农户将土地入股参与农业投资。二是抓好项目建设,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建好农业项目库,加强项目的申报、储备和管理,做到争取项目不掉队、不断档。三是增加财政投入。要稳定提高农业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要根据资金性质和用途,继续向优势农产品基地、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重点龙头企业倾斜。金融机构专项贷款和小额贷款也要突出支柱产业和产业带基地建设,对农产品的加工、销售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要不断加大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额度,实行以奖代补,不断推进我县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建设进程。四是不折不扣落实各项惠农补贴政策。

2、龙头壮农,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一是要抓好产企对接。积极推广企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围绕龙头建基地,围绕订单抓生产,建立一批与企业需求相配套的优质原料基地,实现企业与产业的有效对接。二是打响品牌促对接。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实施的“四个一批”战略机遇,立足现有的茶叶、魔芋、黄姜、药材、果蔬和粮油等产业龙头,进一步搞好精深加工、产品开发和品牌争创工作,进一步发展壮大我县特色产业。三是抓好园区建设促对接。进一步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链长、关联度大的农产品加工建设项目入园发展。积极引导加工向农业主导产业集聚、企业向园区集中,形成集聚效应,把县工业园区真正建成农产品加工专业园。四是进一步科学规划产业板块布局。要紧紧围绕“南特北茶”的长期发展战略,按“短期烟、魔、芋,中期药,长期干鲜果”的思路规划南部山区乡镇产业发展,北部乡镇继续主抓茶叶、鲜果、黄姜、蔬菜产业发展,努力在优化布局、扩大规模、提高效益上下功夫。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建有机绿色板块,打造生态品牌竞

争优势。

3、科技兴农,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继续大力推广实用农业新技术,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应用率和转化率,提升农业科技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是继续引进、推广一批名、优、特、新品种,提高优质良种普及率,使全县农、特作物良种普及率达95%以上;二是推广一批成熟的粮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如:薯稻两膜栽培技术、玉米综合配套技术、有机贡米生产集成技术等;三是加大对油菜免耕、水稻抛秧、一次性施肥等轻简栽培、节本增效技术的普及力度;四是强化病虫防控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五是积极发展循环农业,搞好农业面源污染,推广种—养—沼模式,搞好秸杆还田技术的推广应用。六是强化特色生态农业的辐射力,大力推广茶鸡共生、虾稻共养模式,实现生态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现代农业的可比效应。

4、执法护农,加强农业法制建设。一是加强法律知识宣传。广泛开展农业政策法规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干部群众的依法治农、兴农、护农意识。二是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加强对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的监管、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等坑农害农行为。三是进一步抓好植物检疫和农业环境保护工作,严防重大植物危险性病虫的传入和蔓延。四要逐步建立农业投入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运用现代工业标准管理手段,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监督、检测和认证服务体系,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建设。通过大力发展高产、优质、生态、安全农业,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5、素质强农,加大农民知识培训力度。一是强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通过不断创新培训机制和培训主体,不断更新培训内容和制定培训计划,以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率为目标,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提高科技入户率。以实施增温、植保、测土、农科教、信息工程为重点,重点抓好主导品种、主推技术,采取科技培训、示范、宣传、技术承包、办示范点、扶持示范户等方式,提高入户率、到田率。三是实施田间培训的纵深发展。培训跟着季节走、课堂不局限于室内,引导农民自觉、自发、主动接受新事物,促进农业成果转化。并进一步加强技术研究和试验,提高农业科技的渗透力。四是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培训机构,进一步探索贷款培训、就业还贷,校企联合、订单培训,就业培训、就地转移的新办法、新机制,形成农村人流、物流、信息流双向流动机制,改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环境,实现稳定就业。

6、生态保农,加强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一是坚持标准化生产。要完善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技术、质量标准,建立绿色农产品示范、生产基地,坚持以标准化生产促增收,推进标准化生态示范区建设。二是培植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坚持种植原种优质化、种植布局区域化、生产过程标准化和产品品牌化模式,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增强土地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污染、优化农业生产环境,从而实现生态循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竹溪县农业局

二〇一一年七月三十日

第五篇:我市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增收的做法与成效

我市促进农业稳定发展 农民持续增收的做法与成效

鄂尔多斯市农牧业局

近年来,为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全市农牧业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城乡统筹、集约发展”的战略要求,大力转变农牧业生产方式,全面推进现代农牧业、农村牧区人口转移、生态文明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等农牧业重点工作,狠抓落实、强化服务,各项工作推进顺利。

到2011年全市农作物总播面积567万亩,较2005年增加5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59万亩,较2005年增加86万亩。粮食产量达到28.5亿斤,较2005年增加5亿斤。牧业牲畜总头数达1213万头只,较2005年减少了170万头只。全年肉类总产量14.5万吨,较2005年减少1.6万吨。羊绒产量2642吨,较2005年增加919吨;羊毛产量12001吨,较2005年增加2882吨。全市一产增加值达到83.2亿元,较2005年增加42.6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47元,较2005年增加5446元。

一、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现代农牧业建设,农牧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

(一)土地规模经营:为推进土地规模经营,2007年以来,我市在优化开发区为主的农区,通过土地有效整合及整理、配套高标准节水灌溉设施、全程现代农业作业机械、推广综合农艺措施、转变经营体制机制等措施,累计建成土地规模经营面积167万亩。其中,2011年建成44.8万亩,购进各类大中型喷灌设备1400台,配备各类农机具1155台套,其中大型玉米联收机220台,耕、种、收、运等主要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建成养殖园区76处、养殖大户158个。经营方式以大户、联户经营和企业承租为主。通过5年的实施,项目区经营体制和机制逐步完善,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农牧民群众所接受,项目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劳动力转移,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

(二)现代草原畜牧业示范户:在西部牧区限制开发区,通过牧民插花式搬迁转移和草牧场、水浇地的有效流转,选择培育沙区300亩饲草料地、5000亩以上草牧场,软梁区200亩饲草料地、7000亩以上草牧场,硬梁区100亩饲草料地、1万亩以上草牧场的牧户,每户牲畜饲养量1200只绵羊单位以上,按照每户50万元的投资标准,全面装备现代农牧业机械,全面组装推广包括划区轮牧、牧草补播、改良配种、防疫、配方饲喂、快速育肥等现代农牧业技术,不断提高生态型草原畜牧业发展水平。目前全市共建成现代草原畜牧业示范户775户、配套饲草料地19万亩、经营草场 面积453万亩,示范户人均收入达到4.4万元,比建设初期增加了1.25万元。

(三)设施农业:为促进就业,增加农牧民收入,我市出台优惠政策,在城郊及工矿区周边,发展以绿色有机果蔬为主,兼顾休闲、观光、餐饮功能的设施农业。年内开工建设1.4万亩,其中温室3174亩、大棚2893亩。开工建设大型蔬菜仓储保鲜物流园区4个,建成3个。聘用289名社会蔬菜生产专业技术人员常驻各地进行技术服务与指导。累计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到5万亩。

总计现代农牧业面积达到191万亩。

二、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牧区人口转移力度,转移农牧民、致富农牧民。

一是继续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大力拓展城市人口承载能力和就业空间;二是加强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对农村牧区中高考落榜生,免费送入职业技术学校培训。对拟转移的农牧民劳动力有针对性地免费培训,平均每人补贴3000元,使之掌握非农产业劳动技能,实现就业。“十一五”以来,全市累计培训农村牧区劳动力近30万人次;三是实施“四个一”工程,解决了进城农牧民后顾之忧。即为转移进城农牧民提供一套住房,找到一份工作,落实一份社保,发放一份补贴。“一套住房”指为每户无偿提供1套70平米左右住房;“一份工作”指培训过的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一份社 保”,指稳定就业的,纳入城镇职工社保体系,未稳定就业的,大部分由政府出资,纳入城镇无业人员社保体系;“一份补贴”,即为转移进城农牧民5年内每人每年补贴6000元生活费,补贴期满稳定就业的,取消补贴,未稳定就业的,纳入城镇低保体系。2007年-2010年底,全市生态自然恢复区累计完成人口搬迁2.8万户、8.1万人,涉及区域面积2.2万平方公里。通过移民小区、旗区自行建设及现金补贴共落实住房3.1万套。2011年全市生态自然恢复区人口搬迁转移项目完成1486平方公里、4712户、11213人,完成职业技能培训2.2万人,引导性培训4.1万人。

三、顺应自然规律,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夯实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基础。

一是继续全面推行严格的禁牧、休牧、划区轮牧、以草定畜政策,使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和恢复。全市禁牧草原面积达到4621万亩,占草原总面积的52%,750万头只牲畜实现了舍饲。二是积极争取、精心组织实施重点生态建设工程。近年来累计完成退牧还草工程5033万亩,总投资10.9亿元,其中2011年完成520万亩。2011年落实草原生态补奖面积9713万亩,国家补贴4.3亿元,我市在国家补贴的基础上,禁牧草原每亩每年增加2元、草畜平衡草原每亩每年增加1元,增加补贴1.3亿元。三是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舍饲畜牧业。经过多年的保护与建 设,目前全市植被盖度达到70%以上,比2000年提高了30%,生态状况实现了由严重恶化向整体遏制、大为改善的历史性转变。

四、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深入推进。

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方面,一是编制汇总了《鄂尔多斯市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产业、村镇和人口布局规划》,各旗区也按要求完成了该项规划。二是经过近三年建设和完善,建成4个新农村试点,试点内均配套建设卫生室、幼儿园、超市、会所等公共服务设施,现房屋已分配到户,共安置农牧民3293户。三是2011年启动了21个新农村新牧区中心居民点建设,整合100个嘎查村,惠及农牧户1.3万户、4万人,总投资33.45亿元。目前,已开工10个居民点,建设4000余户,完成投资3.56亿元,其余11个点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具备开工条件。四是2010年开展了村容村貌“大整治、大见效、大变样”整治行动,累计投入资金6.78亿元,解决了1.3万户老百姓住新居的问题,全市重点区域村容村貌实现了较大改观。五是2011年认真组织实施了3000户国家危房改造工程,工程已竣工约1500户。

五、继续强化畜种改良工作,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为推动牲畜种子工程建设,2007年,市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全力推进牲畜种子工程的实施意见》,对全市种公 畜进行了全面的普查鉴定,对不合格种公畜进行了淘汰;对白绒山羊、细毛羊、肉羊开展了个体鉴定、生产性能测定和绒、毛综合品质分析工作;进一步加强了牲畜良繁体系建设,继续推进肉羊新品种培育及绒山羊细毛羊选育提高工作,组建三大畜种核心群。“十一五”以来,累计新建和完善配种站2123处,完成了5400枚绒山羊胚胎移植、1209枚细毛羊胚移及600枚肉羊胚移工作,采集分析绒毛样1.7万份,普查鉴定种公畜38.6万头只,淘汰不合格种公畜5.1万只。全市大小畜良种及改良种比率达到98.1%,绒、毛、肉综合品质有了显著改善。

六、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为畜牧业生产保驾护航。“十一五”以来,我市为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一是对兽医管理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成立了市、旗区兽医局,拔付专门资金建立健全了乡村两级动物防疫体系,共建设乡级动物卫生监督站52处,村级防疫室761个,村级防疫人员实行聘用制,免收防疫费,由国家和地方财政给予补贴,2011年人均年补助达到8500元,稳定了防疫队伍。二是在疫病防控方面,坚持“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方针,重大动物疫病采取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常年实施补针的措施,免疫率达到100%。按照农业部相关要求,建立了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全面开展了奶牛健康普查。落实了检疫报批报检制度,强化屠宰检疫工作索证验证入场关。加强跨省调运动物检疫,公路消毒检查站执行24 小时值班制。动物及其产品检疫做到了屠宰检疫、上市动物产品持证率100%。基本经验:“十一五”以来,我市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在破解矛盾和难题中坚定改革发展信心,使农牧业工作取得历史性新变化,实现了重大跨越。实践证明,这些年来,市委、政府确定的农村牧区发展战略思想和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符合市情、顺应民心。总结农牧业改革发展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把改革创新作为破解农村牧区发展难题的重要法宝。近年来,我们坚持不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规律,创造性地落实党在农村牧区的方针政策,走富有鄂尔多斯特色的农村牧区科学发展道路。从制定农牧区经济三区发展规划,收缩转移、集中发展,到率先探索土地和草牧场经营权的多种实现形式,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统筹城乡,集约发展,无一不是解放思想的结果。实践证明,只有思想大解放,才能引领农村牧区改革大推进、经济大发展和社会大进步。

——必须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这些年,我们顺应自然,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创造条件,大规模转移农牧民,实施禁止发展区人口整体退出,从减轻生态压力上促进生态平衡;实施严格的禁牧休牧、划区轮牧、以草定畜政策,合理确定草牧场载畜量,大面积推广舍饲圈养,加大生态建设力度,从变革生产方式上促进生态恢复;走出了生态文明、和谐发展新路子。实践证明,只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 7 的关系,自觉承担绿色责任,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和发展模式,才能在更高水平上建设生态文明。

——必须始终坚持发展农村牧区生产力,把农牧业现代化作为繁荣农村牧区经济的根本方向。这些年,我们始终把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三农三牧”工作的核心,运用工业化、市场化的理念来谋划和推进农牧业工作,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形成了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新格局。实践证明,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牧区生产力,才能夯实农牧民持续增收基础。

——必须始终坚持减少农牧民、致富农牧民,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解决“三农三牧”问题的根本出路。这些年,我市始终坚持解决农牧业问题从非农产业上找出路、解决农村牧区问题从加快推进城市化上找出路、解决农牧民问题从减少和转移农牧民上找出路的发展方向,出台促进人口转移的相关配套政策,使大量乡村人口由农村牧区向城镇转移,与城市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同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践证明,只有跳出“三农”抓“三农”,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才能打破城乡二元分割,从根本上解决“三农三牧”问题。

——必须始终坚持执政为民,把维护农牧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农村牧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些年,我市着眼于建立完善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加强农牧业执法工作,切实维护农牧民利益,使农牧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实践证明,只有着力解决好农牧民最关 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牧民群众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

2012年全市计划完成现代农牧业47万亩;完成生态自然恢复区建设6563平方公里,搬迁转移安置农牧民1.8万户、4.8万人,新建移民住房9010户;继续实施国家草原生态奖补机制,完成国家退牧还草项目340万亩;继续建设完善2011年开工建设的21个中心居民点,年内力争完成全部工程量的80%左右。同时,努力推进马铃薯、蔬菜、葡萄花卉、肉牛、肉羊、生猪、渔业七大产业发展,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力促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

下载抓好玉米免耕技术推广促进我市农民增收河池市农业局word格式文档
下载抓好玉米免耕技术推广促进我市农民增收河池市农业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