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辛德勒名单》影视鉴赏
《辛德勒名单》影视鉴赏
摘要:由斯皮尔伯格——犹太人的后裔,导演的《辛德勒名单》,是一部具有人道主义气息的电影。电影以二战时期为历史大背景深入展开,黑白对比的晦暗色调,一系列的残忍场景,精神上的摧残,唤起对犹太人深深的同情和对战争的悔恨。民族的歧视造成了一部血泪史,然而,一位“义人”的出现,让这个即将灭绝的种族存留了下来,散尽家财救出的1100个鲜活的生命告诉我们他是英雄!“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全世界!”求生的欲望,不屈的灵魂,自由的渴望,让委曲求全的犹太人拥有了鲜活的血液,民族之根得以延续。今天的犹太人献上感恩石,不仅仅是在感激辛德勒的救赎,更多的是透过辛德勒的态度转变,使我们达到一种对人性的解读和对和平的企盼!
一、影片信息
发行时间:1993年
电影导演:斯蒂文·斯皮尔伯格 Steven Spielberg
原著: 托马斯·肯奈利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出品公司:美国环球公司
上 映:1993年11月30日(美国)
地 区:美国(拍摄地)
对 白:英语 希伯来语 德语 库尔德语 门德语 瑞士德语 波兰语时 长:197 分钟
类 型:剧情 战争
演员:利亚姆·尼森--辛德勒本·金斯利--史顿拉尔夫·费因斯--歌德
获奖情况:最佳电影(Best Picture)吉罗 ·R.莫林(Gerald R.Molen)最佳导演(Best Director)斯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
最佳编剧(Best Writing, Screenplay Based on Material from Another Medium)最佳摄影(Best Cinematography)詹奴苏·卡曼斯基(Janusz Kaminski)最佳剪辑(Best Film Editing)迈克尔·卡恩(Michael Kahn)
最佳音乐-原作配乐(Best Music, Original Score)约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
最佳服装设计(Best Costume Design)Anna B.Sheppard
二、影片简介
1993奥斯卡最佳影片——《辛德勒的名单》根据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科内雅雷斯所著的《辛德勒名单》改编而成。
它是犹太导演斯皮尔伯格对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屠杀600万犹太人惨剧的回顾,影片以悲观阴郁的基调和富于强烈戏剧张力的惊悚元素,透过主人公辛德勒的经历,重回二战时克拉科夫,向人们展示这个城市由生灵到涂炭的一切,同时在那个没有人性的年代中努力寻找人性的微芒,揭示了主题——这个世界本身无比荒谬,但是人类的良知在任何恶劣的境况中都不会完全地泯灭。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真实的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护1100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的,真实的历史事件。
1939年9月,德军在两周内攻占了波兰,纳粹下令波兰全境的犹太人必须集中到指定的城市进行登记,每天有一万多名犹太人从乡村来到克拉科夫。在克拉科夫的犹太人推举了24名犹太人组成委员会帮助被集中到该城的犹太人解决住宿膳食,分配劳役和排解纷争等问题。刚从家乡来到克拉科夫的德国企业家辛德勒身材高大、相貌英俊、举止风流倜傥。他在酒店及各种社交场合慷慨地大量结交德国军官和党卫军。辛德勒也来到登记处,找一个曾在利勃兹一家搪瓷厂当过会计,名叫伊扎克·斯泰恩的犹太人。辛德勒有意买下那个经营不善的搪瓷厂以生产食用器皿,供应军需,发战争财。他要斯泰恩当他的会计师和助手来管理工厂。辛德勒赚了上千亿马克。辛德勒是个国社党(即纳粹党)党员。他好女色,会享受,是地方上有名的纳粹中坚分子。他善于利用与关系来攫取最大的利润。在被占领的波兰,犹太人是最便宜的劳工。因此,辛德勒的工厂只使用犹太人。然而这些人得到这份工作也就得到了暂时的安全,作为战争产品的生产者而免受屠杀。辛德勒的工厂成了犹太人的避难所。到了1943年,克拉科夫犹太人居住区遭受到残酷的血洗,使辛德勒对纳粹的最后一点幻想破灭了。他早就知道德国人建造的火葬场及煤气室,早就听说,浴室和蒸气室的喷头上流出的不是水,而是毒气。
纳粹对犹太人的残酷迫害使辛德勒越来越不满。1943年,他清楚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和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可怖。从那时起,辛德勒只有一个想法,尽可能多的保护犹太人,使其免受奥斯威辛的死亡。他制定了一份声称工厂正常运转所“必须”的工人名单,通过贿赂纳粹官员,使他们得以幸存下来。他越来越受到违反种族法的怀疑,但他每次都很机智地躲过了迫害,一如既往地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营救犹太人。当运输他的女工的一列火车错开到奥斯威辛时,他还破费了一大笔财产把这些女工又追回了他的工厂。不久,苏联红军来到了克拉科夫市,向在辛德勒工厂里干活的幸存的犹太人宣布:战争结束了。下大雪的一天晚上,辛德勒向工人们告别,获救的1000多名犹太人为他送行。他们把一份自动发起签名的证词交给了辛德勒,以证明他并非战犯。同时,有人还敲下自己的金牙,打制了一枚金戒子,赠送给辛德勒,在戒子上刻着一句犹太人的名言:救人一命就等于救全人类。辛德勒泪流满面,他为未能救出更多的犹太人而感到痛苦。辛德勒为他的救赎行动,已竭尽所能。他的全部财产都已用于挽救犹太人的生命。大雪之中,犹太人目送辛德勒离开了城市。他的义举将永远被犹太人们铭记在心。
三、黑白色彩
影片除了开头一个彩色的烛光,结尾切换到今天场景的时候是彩色画面,以及影片中一个红衣女孩给辛德勒留下强烈印象,整部影片均为黑白色处理。影片中有三段彩色片段。开片是划着火柴,点燃烛光。伴着颂歌,安详,美丽,温暖。柔和的黄色火焰绕着一圈淡蓝的光晕。然后,蜡炬成灰,灰飞烟灭处,引出火车轰鸣的汽笛,拖出的尾烟,也引出一个惨烈的时代。常有比喻——时代的列车。很形象,一个时代就那样轰隆隆的开来,人是无力阻挡和抗拒的。就那样碾过。重现那段历史是不需要色彩的,那也是一个荒诞的岁月,那种畸形的人性根本就没有色彩,只需要黑白,冷静,阴暗,沉重的黑白比所有的色彩更能说明那个年代。但还是点染出了一个小小的红色身影,是一个小女孩,一个穿着红衣服的小女孩,象苦难的土地上捧出的一朵小花,可爱,美丽,让人触目惊心处最终宣告着在劫难逃。电影《辛德勒名单》就是一部以黑白摄影为主调的影片,其思想的严肃性和非凡的艺术表现达到了罕见的深度。犹太民族终于迎来了
他们的黎明,一个黑暗的时代终于终结了,遥远的地平线上走来了劫后余生的犹太人。人们也在压抑中透出了气。他们从黑暗中走来,就如同从黑夜走向黎明,象曙光一样,天慢慢的变蓝了,先是黯蓝,然后是淡蓝,最后是明丽的蓝。犹太人终于走到了明丽的蓝天下。
四、电影主题细节刻画
1、名单——生命
在战事发生变化,犹太人将要被迁往奥斯维辛时,辛德勒散尽家财,买下1100条鲜活的生命。史顿敲击键盘的声音急促而紧张,辛德勒不断的吸着烟。画面中显现的名字的特写让人感觉到时间真的犹如生命,他们在分秒必争着,生怕落下某个人,因为,“这份名单就是生命!”
2、红衣女孩的灾难
1943年葛夫开始屠杀犹太人,混乱的街道,嘈杂的人群,密集的枪声,红衣小女孩在灰暗的街道上走着,她没有在意周围的一切,按着自己的路线走着,逆着人群走着,最终,她躲在一床板下,脸上微笑淡然的表情似乎把这场屠杀的战争当成一种游戏,不会在意身边发生的一切!最终,她还是死了,在焚烧犹太人的死人推车上,然而,女孩的可爱、善良、无知的一面仍然留在我们的心中!
1)红色,代表着希望,代表着永恒,红色在黑暗时代中显得格外耀眼,红衣女孩代表的不仅仅是犹太人的求生,更多的是对和平时代的向往!
2)红衣女孩,一个年轻生命的陨落,说明在那个时代,几乎没有人可以逃脱战争的阴影,也预示着战争的可怕和对战争的批判!
3、门铰工人的奇迹
在普瓦所夫集中营的金属加工厂,当葛夫在此查看时,由于制作门铰的工人被调派去挖煤而延误了制作门铰的时间,于是,死亡在那一刻降临。然而,出奇的是,当葛夫叩响扳机的那一刻,没有我们在之前电影中所看到的画面似的:枪声响起,人应声倒下,随即血顺着头部流了下来!画面展现的是:葛夫不停地扣扳机,但就是没有打响,气愤失控的他愤愤的走了。一位军官的“奇怪”让工人免于死亡!这说明了什么呢?
1)犹太人终将取得胜利,获得自由的人生,上天对犹太人的同情和怜悯!
2)从侧面对葛夫暴行的批判和控诉,揭示电影的主旨,枪声打出的将是“罪恶”,而不是“胜利”。
4、悲哀的躲藏
1)美娜——向舍友诉说自己听来的消息,大家都在讨论,对她的说法产生了很大的质疑。随即,集中营的喇叭响起让犹太人集合,随之而来的,就是美娜之前所描述的情景:脱掉衣服、剃光头发、毒气室等。为了能够让自己躲过这一节,她们刺破自己的手指用血涂抹自己的脸部,为的是增加一些生气,不至于被残害或是运到别的地方。裸体在操场上的赛跑,他们痛苦的表情,求生的欲望在这一刻展现的淋淋尽致。他们,就像牲畜一样忍受着耻辱!当淋浴室内流出的是水而不是毒气时,她们干净而又激动的笑容,是感动?还是悲哀?“宁愿苟且的活着,也不选择自杀!”是她们的信仰。
2)孩子们的躲藏,孩子是最天真的,当音乐想起他们还跟着一起哼唱,然而在那个时代也是他们心灵受迫害最深的,孩子与其亲人分离时的惨叫,失控的场面,悲惨的生存环境让他们不知道该怎样躲闪。奥历——跳进粪池,为了生存!这也是他找了好久才找到的唯一可以躲藏的地方!无知的眼神带着恐惧,很可悲!
5、亲吻犹太女子
1)辛德勒的生活宴会上,有两名犹太女孩作为代表端着自己亲自制作的蛋糕送给辛德勒时,辛德勒走上前,吻了她们,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状况女孩有些慌乱,匆匆走掉了。然而,辛德勒的坦然让其他德国军官吃惊,尔后又恢复了平静。
2)这一细节的刻画,突出说明了辛德勒对于犹太人的尊敬,没有了先前的歧视,他已不在乎其他人怎么看了,慢慢的他与犹太人民融合在了一起!
五、背景颜色、音乐反衬
1、背景颜色
1)电影的主色调——黑白,凝重、深沉而压抑,烘托出战争的恐怖惨烈,人性的扭曲和纳粹党人的罪恶。
2)红衣女孩的出现——新生的希望,孩子的朝气蓬勃,但却要忍受战争的残害!一抹红色在黑白的映衬中表现出了人们求生的渴望!战争结束,和平时代到来,犹太人获得永生!
3)蓝色的天空——清新爽朗、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让人倍感温暖,衬托出人们的幸福生活已经到来!
2、背景音乐
一批新人到达后,犹太人被迫集中到操场上接受检查,赤裸的身体,站成一排,痛苦的表情,残忍的场面,尖利的叫声!葛夫别墅楼上传出的却是优美的乐声,与阳台下的犹太人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现出同一世界下的不公平,德国纳粹的残暴行径,犹太人的惨痛遭遇!
六、电影总结回顾
电影以时间顺序展开,情节波澜起伏,给人的心灵以巨大的震撼!战争的背后是什么,是无尽的杀戮,是畸形的人性,是痛苦的延续。我们得到的是什么,是良心的谴责,是世界对犹太民族的亏欠,是对辛德勒的感激!“人类的良知在任何恶劣的境况中都不会完全地泯灭。”在我们安慰着已经逝去的灵魂时,我们记录着战争带给我们的记录与忠告,警醒着幸存的生者,传递给不曾经历的人。“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次全新的体验,这次我感到重要的不是我的想像力,而是我的良心,突然间,我一惯用来逃避现实的摄像机直面现实,在拍摄中我哭了,我每天都流下了热泪。” 这是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拍摄时说的一段话,让我们明白那份记忆无疑是痛苦的,是一辈子也抹不掉的!
一颗假牙锻造一枚戒指,“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全世界!”承载着犹太人的祝福和希望!电影结束了,战争也宣告结束,那个时代也早已离我们远去,当辛德勒告诫并劝走了那些卫军,残杀犹太人的血泪史也告一段落。犹太人民迎来了黎明,他们又重获一片蓝天——这片慈悲而宽广的土地。当犹太人民为辛德勒献上感恩石的那一刹那,我们除了铭记惨痛的历史,更重要的还是对人性的感恩与诠释!我们祈祷和平,永远没有杀戮与歧视的社会!愿那些在二战中逝去的600万人的灵魂都能够得到安息,让亏欠他们的德国纳粹永远跪拜!愿犹太人获得永生!
第二篇:辛德勒的名单 音乐鉴赏
辛德勒的名单主题音乐听后感
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班级1201新闻班 学号1230230020 姓名:何安娜
想起《辛德勒的名单》,耳畔就开始萦绕着那段将悲伤与绝望表达的淋漓尽致的旋律,也许在上小提琴鉴赏课之前,我并不熟悉《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的具体情节,并不了解导演斯皮尔伯格是犹太人血统,也并不了解小提琴家帕尔曼,然而现在因为那一段小提琴的乐段已经让我深深的记住了他们。
一部影视作品如果没有配乐的渲染,我想它一定是没有生命力的,一直以来我认为最能让人产生共鸣,能够震撼人心的音乐,一定是音乐之王钢琴和音乐之后小提琴的演奏,虽然我从小并没有机会学习乐器,没有听过多少名曲,但我对它们的喜欢一分不减,也许那就是当音乐一响起的时候,就会让我感受到一种置身世外的感觉,走进一个故事,品味一种悲伤,分享一份喜悦,聆听一份感动。
就像《辛德勒的名单》,帕尔曼演奏的这段优美抒情的小提琴旋律被放在了这部反映二战时期法西斯迫害犹太人的电影中,当犹太人一个接着一个被夺走了生命,当那些到处躲藏的犹太人被搜杀的灯光照亮而绝望的举起双手,当那到处寻找藏身之处的孩子跳进井下的脏水却被其他孩子用嘘声驱赶,小提琴如泣如诉地表达了犹太人已经近乎麻木的悲伤,细致地刻画了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饱受煎熬的心理历程。这部影片这段旋律让我们深切体会到了这一位在身体中流着犹太人血液的导演在创作此片时沉重、凄凉的心情,也只有他拥有这份深之入骨的民族的感受,才能导演出这部无与伦比的影片。
帕尔曼,这位著名小提琴家,也是一位犹太人,“Simply just knowing the history,and为feeling the history,and indirectly being the victim of the history.” 这是他在为《辛德勒的名单》演奏时说的一句话,也是让我最为感动的一句。作为一个犹太人,他对历史的领悟,对这部影片的领悟以及他演奏的诠释了他的情感灵魂的乐曲的领悟。影片贯穿始终的小提琴配乐将残酷战争阴影下犹太人凄凉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不是对人间悲剧的控诉,而是对历史错误的沉思,充满了省思和缅怀的温淳气质,让音乐成为深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历史独白。影片中犹太人的尸体堆积如山,尸体如同柴火一般被扔进火中焚烧,一辆接着一辆的运尸车驶来,而在我们眼前的真真切切就是曾经无数鲜活的生命,震撼人心的感官刺激让人更加体验到这场大屠杀的残酷与真实,此起彼伏的枪声、刺眼的火光,遍地的尸体深刻地让我们感受到了战争中被埋没的人性。影片中营救犹太人的辛德勒在最后说的那句“我还可以做更多”,让我们在那悲伤的小提琴配乐中听到了更多的感动,感谢辛德勒的犹太人告诉他“救一个人等于救了一个世界,”也让我们“听”到一种绝望过后的希望与温暖,感动与感激过后,是充满希望的未来。
此时此刻,那段旋律依然萦绕在耳畔,久久不肯离去,它掠过黑暗、阴影、悲伤,正在向阳光,温暖,与希望慢慢前进。
第三篇:《辛德勒名单》
Whoever saves one life,saves the world entire."救人一命就等于救全世界“
—The Talmud
——犹太法典
“拯救一人,即拯救全世界!”这样的话听来,和我们中国人常常听到的“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有着不谋而合的道理,救命的意义不是在于救命的行为,而是带来的心灵净化,他首先是拯救了自己。
导演斯皮尔伯格为拍摄这部影片,首次放弃了惯用的电影特技,并拒绝邀请好莱坞明星主演,而是收集了大量相关资料,请来当年集中营的幸存者作副导演,并请被辛德勒拯救的犹太人作影片顾问。虽然《辛德勒的名单》以黑白摄影为主调,但其制作规模却不亚于任何一部大制作的彩色影片。影片共有126个角色,动用了3万名临时演员。如此宏片巨制斯皮尔伯格只花费了2300万美元,并谢绝了片酬而将全部个人盈利捐献给美国大屠杀博物馆。
影片故事是对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屠杀600万犹太人惨剧的回顾,以悲观阴郁的基调和富于强烈戏剧张力的惊悚元素,透过主人公辛德勒的眼睛,重回二战时波兰的科拉科,带领人们经历这个城市从繁荣到废墟的一切,同时在那个没有人性的年代中努力寻找人性的微芒,最终揭示了一个主题——人类的良知在任何恶劣的境况中都不会完全地泯灭。
用旷古铄今来形容这部影片的造诣毫不为过,其思想的深邃性和非凡的艺术表现力都超出人们的想象。虽然影片中的经典镜头不胜枚举,但以黑白为主调突然出现的一抹红色却着实堪称神来之笔。在纳粹屠夫杀戮犹太人的场景中,小女孩的红色上衣与画面形成了极其强烈的视觉对比,她蹒跚的躲进街边的店铺,转眼间却出现在运尸车上,目睹这一切的辛德勒也同样经历着剧烈的心理变革。这个过程是情节中至关重要的转接,其深刻的内涵和艺术价值几乎无人企及。值得一提的是,斯皮尔伯格并不想以历史仇恨或历史批判的眼光来处理这个题材,不是要揭开历史的伤疤,加深它的痛楚,他只是想通过讲述一个普通人在充满敌意和荒谬的世界中挣扎的超道德的故事,来检视这个事件和它对当事人以及整个时代的影响,并且将这个影响化做忠诚的记录与忠告,安慰着逝去的灵魂,警醒着幸存的生者,传递给不曾经历的人。
战争已经结束,光明已经来临,没有什么是永恒而不可化解的,世人应谨记犹太人为了感恩而送给义人辛德勒的戒指,还有那上面一句古老的希伯来经文:凡救一命,即救全世界。
第四篇:英语影视欣赏期末论文 辛德勒的名单
福建农林大学
英语影视欣赏课程期末影评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学院:艺术园林学院
专业:2012级风景园林 学号:3126618011 姓名:吕心远 得分:
2014年5月10日 Genre and Introduction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是美国著名电影导演、编剧和电影制作人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根据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科内雅雷斯所著的《辛德勒名单》改编而成的。影片真实的再现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叫奥斯卡·辛德勒的德国投机商人,希望利用廉价的犹太劳动力来帮助自己在战争期间大发横财。然而在亲眼目睹了德国纳粹军官暴虐杀戮大量犹太人之后,他意识到自己的工厂能够保护那些无辜的犹太人。辛德勒内心深处的善良被战争的无情唤醒,他利用自己的资产和力量,保护了1100余名犹太人在大屠杀中免遭法西斯杀害。而那些被他所救的犹太人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辛德勒犹太人”。
作品以纪实的风格真实再现的当年的恐怖景象。作品中人类的丑恶面目与伟大人性都充分的得到体现。作为美国最出名的科幻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在这部作品中丢掉了他以往最拿手的特技,以纪录片的风格拍摄了此片。
Theme 《辛德勒的名单》从主人公辛德勒的视角以及情感经历揭开了纳粹在二战期间屠杀犹太人罪行的内幕。主人公辛德勒心路转变历程、人性的复苏以及在二战中为犹太人所作出的贡献是《辛德勒的名单》中的故事主线,给予了观众一次关于人性的洗礼。
辛德勒起初是麻木不仁的,因贪婪更多的利益而雇佣犹太人,也并没有意识到人性的沉沦。继而,或许是茫茫灰色中那一抹鲜亮却又黯淡的红色,或许是漫天弥漫的尘埃,或许是前途未卜、生死难料的会计师斯泰恩眼中滑落的眼泪,辛德勒忽然唤醒了什么。在工厂的办公室里,辛德勒一支接一支地吸着烟,一面向正在打字的斯泰恩口授着名单,他终于用钱买通了戈特和朱利斯,他留下了全部儿童,他拯救了一个又一个无辜的生命。他开列的名单越来越长,他表现出异样的“贪婪”,他一次次地去见朱利斯,尽量力争多一些名额。从沉沦中复苏的人性就像原本平静的海面掀起了滔天巨浪,汹涌澎湃,一次又一次地冲击、鞭笞着心灵的堤岸。到最后,当工人们从牙齿上取出金子打铸成一个质朴的戒指,用希伯莱文刻了一句经文:“凡救一命,即救全世界”,送给他时,辛德勒激动得热泪奔流、难以自持。早已彻底觉醒的人性此时更是再一次升华,海啸般呼啸扑来。
人性,这一深刻的问题毫无疑问成为电影的主题。
Character and Performance 对于犹太人来说,“奥斯卡·辛德勒”这个名字理应获得至高无上的尊敬。这个曾以一己之力去努力拯救犹太人于水火的男人,确实可以用伟大来形容。身为犹太人的导演斯皮尔伯格也完全有理由去无限度的夸赞、美化他甚至将其奉为一个神。但当欣赏完整部电影过后,却惊奇的发现导演给观众所展现的辛德勒既不是一个无所不能的“圣人”,也不是一个慈悲为怀的“菩萨”,而是一个“人”。
导演始终站在一个人的角度去塑造他。他有感情也有欲望,他好色、贪婪、爱耍手段,却为黑暗中的人们点亮了一丝温暖的光亮。
一个真正的商人,这是我对辛德勒初次登场时的第一印象。他西装笔挺、分度翩翩、善于发掘商机。他直白的告诉斯泰恩,他为发战争财而来,这是一个狡猾的商人,他只是单纯的为了利益和金钱而来。
辛德勒从一个一心想发战争财的投机商人到成为犹太人的避难所经历多次重大的转折点,而这每一次重大的转折点都给其心灵产生巨大的震撼。导演从没以一个圣人的角度去描述过辛德勒,他始终是一个人。一个人他便会有自己的私欲同样也会有自己的良知。即便,当他第一次从火车上救下没带劳工证的助手斯泰恩时,他始终还是以不愿损失自己利益为目地。
可以说对于辛德勒心灵的第一次触动是在山坡上看到纳粹士兵疯狂的屠杀犹太人。此时一个身穿红色外套的小女孩进入视线,在灰茫茫的人海中,依然存在着这样一片鲜红的颜色。而从监狱中出来时看到的大量犹太尸体烧尽所化成的“尘埃”,成为他又一次重大的转折点。他看到红衣女孩再一次出现,她却静静地躺在运送尸体的推车中„„他终于决定尽可能的拯救犹太难民,内心中人性的一面也随之更上了一层台阶。
辛德勒扩大制造厂,并谎称制造导弹,从而保护更多的犹太人,并拟定了著名的“辛德勒名单”。此刻辛德勒才真正成为了我们从开始所预期的英雄形象。他不惜重金去赎回难民,不允许士兵踏进工厂残杀犹太人,倾尽家产只为避免生产导弹。此刻,商人狡猾投机的影子逐渐褪去,而人性中善良的一面灿烂绽放。当得知德国战败,所有人为感谢他所打造了一枚金戒指。收到戒指的辛德勒反而开始忏悔,忏悔他未能用尽所有资源去拯救更多人。他始终是一个“人”,他在设法拯救难民时,依然保持着自己该有的生活,他没有卖掉自己的车,没有卖掉自己的衣服,他依然住着豪华的房子。这才是人,人就应该有自己欲望和准则。这样的“善人”才是被观众所信服和认可的。他超越了平凡却依然贴近于现实。他是个了不起的人却不是一个圣人。
这就是整部影片最伟大的地方,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伟大的“人”而非“圣人”。
Art Skills 在《辛德勒的名单》中,有许多值得一说的艺术手法。①镜头:
导演利用相似蒙太奇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影片的结尾,德国纳粹失败,战争结束之后,幸存的一千多名辛德勒犹太人,手挽着手向村庄走去,镜头中他们由远至近走来,随后下一个镜头是现实中年迈的幸存者缓缓的走来。两个镜头拼接起来直接实现了过去和未来的转换,承接自然,简洁,场面过度得十分流畅。导演没有设计一句语言,只是两个镜头,便实现了过去到未来的转换,激发观众的联想,也给观众带来了深深的感动。②色彩:
采用纪录片式的黑白拍摄手法,使影片具有更为真实的效果。影片充分地掌握了黑白摄影的画面质感,在沉重中的黑白画面中突显了厚重的味道,特别是在拍摄波兰韵贫民区时,矮墙、砖块、潮湿气息„„黑白叙事的张力给观众还原了时代的真实氛围。这样凝重阴霾,惨淡绝望的画面,只有过滤掉了多余的色泽的更接近真实的黑白格调,才能强化战争的残酷性及对美好的和平生活的向往,也才能使影片具有史诗的格局和撼人心魄的情绪力量。而黑色和白色,在对于生与死来说,也一直以来都是用来对逝者表示沉痛哀悼的两种颜色。黑白色用于体现战争,更能够显示出生存者对于在这场残酷屠杀中逝去的灵魂的沉痛悼念,更具有历史的凝重感和生命的庄严感。③音乐:
影片将近两小时的配乐多为提琴独奏。大提琴沉郁哀婉的厚重,小提琴如泣如诉的穿透,旋律在不经意间渗入内心的每个角落,笼罩在你的周围,温和细腻,挥之不去。尤其是在那一段,钢琴家在面对死亡时镇静娴熟地弹奏一曲象征着愤怒与尊严的曲子,没有死亡的恐惧,亦听不到外界的喧嚣,钢琴的旋律与人融为一体。钢琴家被射杀后钢琴的旋律依旧不停,强有力的钢琴节奏与此起彼伏的枪声和在黑暗中显得异常刺眼的火光结合。感官的震撼让人更加体验到这场大屠杀的残酷与真实。④台词:
Oskar Schindler: I could have got more out.I could have got more.I don't know.If I'd just… I could have got more.Itzhak Stern: Oskar, there are eleven hundred people who are alive because of you.Look at them.Oskar Schindler: If I'd made more money… I threw away so much money.You have no idea.If I'd just…
Itzhak Stern: There will be generations because of what you did.台词并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感人至深。每一词一句,都有震撼心灵的力量。
Summary
在他简单的墓碑上,摆满了按照犹太仪式放下的石头,最后一位缅怀者放上了鲜花。当罪恶横行霸道妄图,正是辛德勒先生的人性绽放的光芒,让我们在漆黑里苦等也不至于彻底绝望。
主人翁奥斯卡.辛德勒的人性的复苏与觉醒,即使在和平的岁月里,也提醒我们不能回避一个重锤之音——我们呼唤着人道的不朽,人性美的长存。
我们不能不为辛德勒而动容。走出屏幕,环视现实,电影人物“奥斯卡.辛德勒”的人性的升华或价值观的变更恰恰揭示了我们在任何时代都尚行的人性之美。我相信至善之行一定可以越过人性的困扰。我也相信善行终会战胜一切。
第五篇:《辛德勒名单》感后感(精选)
辛德勒名单观后感
对这样一部无论主题或艺术性都登峰造极的影片妄加评述,实在是很需要一点勇气的。关于《辛德勒的名单》的大小闪光点被提及的最多的就是那个红衣女孩,无奈色盲色弱如我者茫然而淡定地飘过,还回头再调出视频仔细端详,仍一无所获…然后就是那个被枪毙的女大学生… 我看完电影后立马回想出的画面的有:地下室“爱情”,“烟灰”和割喉礼那一段,墓碑前那个露出安然笑容的女人——辛德勒夫人。丹卡和亚当手牵手。钢琴和枪声,黑夜中闪光的窗户。“淋浴”时的肆意大笑。Good bye Jews.God bless you.。辛德勒的“浇水”,“You are so cruel.”.各种行李——德国式的严谨。开头的寂静和擦火柴的声音。烛光与牧歌,象征着希望和信仰。医院里的安乐死。…… ……
接下来,咱们说说本片的叙述策略。
首先,电影的主要叙述形式是“展现”和非“讲述”。摄影机相当于文本中的“叙述者”(除了人物以画外音的方式),“聚焦者”与“行为者”常常相重叠或对立,不断变换。
辛德勒对待犹太人态度转变的成功展示,很大程度上源于“不同的看,以及看的不同使素材转向另一面,是人物变得不一样”。在影片前半段,从之前挑选秘书、为斯特恩留下独臂老人而生气、对来访朴素的女子视而不见等细节中,我们看到辛德勒浪子和奸商的嘴脸。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惨绝人寰的场景,如独臂老人被枪决。然而此时的辛德勒只是在高高在上的办公室里听到枪响,冷静而略带愤恨地说:“I lost a worker.I expect to be compensated.”影片避免了他对这一事件更丰富的感知,这时的辛德勒仍然是唯利是图的商人形象。在转折性的“山顶俯视”画面中,辛德勒才第一次(之前他要么沉溺于歌舞升平,要么在家尽享床第之欢)目睹犹太人被大肆屠杀的惨状。我们都通过他的目光“俯瞰”,并觉察了镜头特写下辛德勒神情的凝然骤变,并随着他的眼睛捕捉到逃窜的人群中一抹亮丽的“红色”。等到这抹红色再次出现,我们又一次跟着辛德勒注视她的目光,随着污秽不堪的推尸车远去……这时的辛德勒和我们一样,被这唯一的彩色的消逝震撼了,他不仅怀着良不安、愤怒和无奈的情绪,而是确定下了拯救受害者的决心。在这两个关键场景及之间的多数场景,导演都是尽可能多地以辛德勒为“聚焦者”,使得他的心理转变清晰而悄然地在我们面前,态度的转变才得以顺理成章。这一转变在以显示辛德勒作为“不完美的英雄”的可能性。
其次,影片的最明显的叙述策略即是“对偶诗学”的使用:如真实历史与《圣经》(影片中辛德勒就曾被士兵谑为“摩西”)中暗指的东西的交织发展。这里的“对偶诗学”有几分巴赫金“复调理论”和西方文论中“镜像说”的意味。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葛斯向海伦表白一段。面对心爱的姑娘,他竟大改往日的暴戾猖狂,他冷漠深邃的眼神掺杂着难得的温柔,又显得很是窘迫……镜头不停地将镜头切换到辛德勒在宴会上的场面:他以高贵而绅士的姿态注视着妖娆多姿的歌女——阴暗的地下室里回响着优雅的歌声,葛斯深情地注视着颤抖的女仆,伸出无所适从的手,撩动她潮湿的头发……歌女妩媚地将手伸向(同一个角度)辛德勒,捧起他的头献上甜蜜的吻——葛斯猛然间醒悟,轻声咒骂一句“ bitch”,瞬间变回恐怖的面貌,残暴地将海伦掷倒在地……犹太区的小伙子和姑娘按传统的礼俗举行婚礼,军官舞会上的男女开始亲吻……在阴暗的地下室里,美好的爱情却演变成丧心病狂的残暴与触目惊心的鲜血。这些场景的精妙设计与穿插堪称完美。在叙述策略上,导演有意安排了很多辛德勒与葛斯的相似与对立。如辛德勒与葛斯都有“主人式”、“殖民者式”意味的俯视,导演正是用对偶的策略展示出好的与邪恶的在邪恶一面的范围内作为两种可能性的平行发展。尤为出彩的还有关于power的定义纠正:趁着酒醉,辛德勒隐射地指出葛斯拥有的只是justice(制裁——他用了个相对有“正义感”的词),而“Power is when we have every justification to kill and we don’t.Pardon is power.”酒醒后的葛斯似乎真的受到影响,一连饶恕了几个犹太人,他指着镜子说I pardon you.的刹那,我们仿佛觉得镜子中的人才是他本身,镜子前的是辛德勒的化身。
最后,关于大屠杀的电影大都运用普遍的悲剧作为背景,或通过个人证实的方式以一种柔弱的感情来表现人为灾难的恐怖。影片最感人处是片尾,当德国宣布投降,辛德勒在自己工厂里向工人们告别时的情景。"It says whoever saves one life saves the world。"此是希伯来圣经中的一句:"它说,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了整个世界。"这一句话是那些为辛德勒所庇护的所有犹太人的一句肺腑之言。他们以自己最神圣的经文中的一句来赞颂他,一个德国人,一个纳粹人。他们对他只有无尽的感激,没有丝毫的民族仇恨。他们知道他与别的纳粹党徒不一样。他有着仁慈的心,他有怜悯,有同情。在他散尽家财援救了1100多犹太人后,还在为自己未能再多救几个人而感到痛心。当他在大雪中远去时,他已被所有犹太人铭记于心。
这部成功的电影所带来的荣誉,不仅属于斯皮尔伯格一个人。也属于托马斯·肯尼利,是他写出如此优秀的小说;属于连恩·尼森、本·金斯利(饰犹太人会计伊扎克)、拉尔夫·费内斯(饰德国军官歌德)等等这些称职的演员们。尤其是尼森对辛德勒这个人物的塑造,虽然他没能夺得当年的奥斯卡奖,因为被“阿甘”夺走,但是他在这部电影里的精彩演出绝对有影帝的风范。
时至今日,依然历历在目的是那个身穿红衣的犹太小女孩,她是影片最鲜亮处,也成为观众心中的最灰暗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