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

时间:2019-05-14 06:36: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

第一篇: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

建设xxx小康社会

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

市委一届四次全委会议讨论通过的全面建设xxx小康社会是我们市贯彻十六大精神的重大举措。我认为,建设xxx小康社会,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重要的位置。

古河东山明水秀、鸟语花香、自然和谐、环境优美、资源丰富、气候适宜,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即便是在三十四年前的上世纪中叶,人们仍然可以看到乡村山间泉水叮咚,河水荡漾,鸟鸣山涧,果压枝头,绿染遍野。然而,当我们xxx在由传统的农业大市向工业强市和经济强市的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也付出了沉痛的环境代价,极大地妨碍了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进步伐。发展经济,对我们这个经济欠发达的中部地区来说,完全是正确的,但片面理解小康,而忽略前面“全面”这个特有的限定词无疑是不可取的。这里,仅以刚结束的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结果来说明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正受到来自环境保护方面的严竣挑战。

首先是国土安全问题。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森林草地是我们悦目的风景,现在正承受着水土流失、土壤污染、草地退化等多方面的威胁。据统计,全市水土流失面积达8456平方公顷,占总面积的59.63%;每年土壤侵蚀总量4110.6万吨,地表土平均每年损失1.6毫米;农药施用量为6860吨,施用农药面积占全部耕地的77.9%,农药污染面积约为23公顷;草地(与森林一起被称为地球之肺)面积呈减少趋势,1999年草地面积为20.7公顷,比1986年减少了2000公顷;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面积1999年为116496公顷,1996年为176666.7公顷,相对减少了60170公顷。由此可知,全市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退化,其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下降,因土壤质量和生产力下降导致人民居住环境和生产条件恶化,有效生存空间逐年减少,过去的风景正在淡出人们的视野。

其次是水安全问题。山西省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在全国排倒数第二,而我市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是全省最低的。一方面全市地表水量逐年减少,汾河、涑水河断流现象逐年严重。汾河从1972年开始有了断流记载,一般每年断流4~5次,每次断流时间为4~17天不等。1990年至2000年,每年有4次断流,但间隔却长达2个月。涑水河在1956年以前无断流记录,1957年断流2次,共32天,以后断流天数逐年增加,自1992年以来全年断流。另一方面,全市地下水资源总量为144445.1万m3,可开采量为122485.3万m3,实际可采量为80700万m2,占到67.7%,严重超采(超采率达115%)面积逐年扩大。随着我市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农业、工业和城镇用水呈快速上升趋势,缺水现象日益突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群众正常生活的主要因素。在缺水的同时水又脏,涑水河水质级别劣于五类,汾河水质级别也劣于五类,而地表水一般超过三类的水质对农业和工业用水都失去了任何使用功能,更谈不上人畜饮用。更为严重的是,全市地下水污染严重。据市环境保护监测站监测数据表明,xxx市城区地下水从1991年至2002年间,硝酸盐10年有7年超标,氟化物12年有11年超标。另据卫生防疫部门调查,全市供给人畜饮用的地下水有84%是不合格的。地下水污染与滥施农药化肥、水土流失和地表水污染都有一定的关系。由于超采和水污染挤占了生态平衡所必须的生态用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面下沉,植被破坏,水生生物灭绝。

第三是环境安全问题。近年来,我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仍处于相当高的排放水平,远远超过环境承载能力。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要控制在环境承载能力之内,则分别需消减40%和60%。我们更要看到,随着一批规模企业的相续建设和投产,全市排污总量正在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全市的污染总量控制工作就显得更为严竣,环保工作就显得更为艰巨。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我市的环境已经遭受到相当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一般和较差的县(市、区)已占全市的总县(市、区)数的53%,严重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威胁着人民的健康,阻碍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限制着绿色农业的发展,而且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初步估算,2000年全市仅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经济损失总计为87.73亿元,约占全市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50.89%。由此可知,加强环境保护不再是可有可无,可重可轻,可紧可松的事情,而是必须高度重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为保障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我们只有把优美的环境资源视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命线,把环境保护放到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改善相适应的位置,立足于建设,着眼于发展,从基础做起,从具体事情做起,大力强化环境意识,积极发展生态产业。为此,我建议:

一是加强环境警示教育。坚持不懈地开展环境宣传教育,重点抓好环境市情、国策和生态破坏警示教育,广泛宣传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不断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主动性和积极性,共同为建设优美的河东大地而奋斗。

二是切实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各级领导重视和支持环境保护工作是搞好环境保护工作的关键之所在。我们需要将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切实纳入全市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之中,实行严格的考核与奖惩制度。同时,建立起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组织各类专家对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和重大开发建设项目进行论证和评估,为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是全面实施分区推进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战略。就需要对黄河小浪底水库、涑水河源头区、中条山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护重点预防区及重点监控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实行严格保护下的适度利用和科学恢复制度,尽快遏制生态恶化的趋势;对重点自然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管辖区,要认真做好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保护工作,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规范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管理。同时,加强全市各类生态示范区、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科学研究投入,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法制机构和科研机构建设,为逐步建立高标准、高质量的生态示范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提供必要的保障。

四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经济政策和生态保护投入机制。就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的导向作用,对实施退耕还林的地区,实行承包到户,确定林草权属,及时足额兑现补助政策;按照“谁利用、谁补偿”的原则,建立环境效益补偿制度,实行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同时,市县两级政府要采取多种方式,鼓励社会各类投资主体向环境保护投资。

五是强化农村生态环境和城镇环境管理。农村环境整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农业污染和城镇污染是全市环保工作的难点。我们需要开展认真的城镇和农村污染调查,加强环境管理,通过发展无公害农作物,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倡导绿色消费,转变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建立起节约型和循环型社会,因地制宜地加强城镇和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流域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综合整治,确保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持续健康发展。

总之,环境保护是21世纪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建设优秀旅游城市的需要,是整个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让我们加强合作,尽快行动,为建设经济发达、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的绿色xxx而不懈努力。

第二篇: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

市委一届四次全委会议讨论通过的全面建设xxx小康社会是我们市贯彻十六大精神的重大举措。我认为,建设xxx小康社会,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重要的位置。

古河东山明水秀、鸟语花香、自然和谐、环境优美、资源丰富、气候适宜,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即便是在三十四年前的上世纪中叶,人们仍然可以看到乡村山间泉水叮咚,河水荡漾,鸟鸣山涧,果压枝头,绿染遍野。然而,当我们xxx在由传统的农业大市向工业强市和经济强市的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也付出了沉痛的环境代价,极大地妨碍了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进步伐。发展经济,对我们这个经济欠发达的中部地区来说,完全是正确的,但片面理解小康,而忽略前面“全面”这个特有的限定词无疑是不可取的。这里,仅以刚结束的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结果来说明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正受到来自环境保护方面的严竣挑战。

首先是国土安全问题。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森林草地是我们悦目的风景,现在正承受着水土流失、土壤污染、草地退化等多方面的威胁。据统计,全市水土流失面积达8456平方公顷,占总面积的59.63%;每年土壤侵蚀总量4110.6万吨,地表土平均每年损失1.6毫米;农药施用量为6860吨,施用农药面积占全部耕地的77.9%,农药污染面积约为23公顷;草地(与森林一起被称为地球之肺)面积呈减少趋势,1999年草地面积为20.7公顷,比1986年减少了2000公顷;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面积1999年为116496公顷,1996年为176666.7公顷,相对减少了60170公顷。由此可知,全市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退化,其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下降,因土壤质量和生产力下降导致人民居住环境和生产条件恶化,有效生存空间逐年减少,过去的风景正在淡出人们的视野。

其次是水安全问题。山西省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在全国排倒数第二,而我市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是全省最低的。一方面全市地表水量逐年减少,汾河、涑水河断流现象逐年严重。汾河从1972年开始有了断流记载,一般每年断流4~5次,每次断流时间为4~17天不等。1990年至2000年,每年有4次断流,但间隔却长达2个月。涑水河在1956年以前无断流记录,1957年断流2次,共32天,以后断流天数逐年增加,自1992年以来全年断流。另一方面,全市地下水资源总量为144445.1万m3,可开采量为122485.3万m3,实际可采量为80700万m2,占到67.7%,严重超采(超采率达115%)面积逐年扩大。随着我市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农业、工业和城镇用水呈快速上升趋势,缺水现象日益突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群众正常生活的主要因素。在缺水的同时水又脏,涑水河水质级别劣于五类,汾河水质级别也劣于五类,而地表水一般超过三类的水质对农业和工业用水都失去了任何使用功能,更谈不上人畜饮用。更为严重的是,全市地下水污染严重。据市环境保护监测站监测数据表明,xxx市城区地下水从1991年至2002年间,硝酸盐10年有7年超标,氟化物12年有11年超标。另据卫生防疫部门调查,全市供给人畜饮用的地下水有84%是不合格的。地下水污染与滥施农药化肥、水土流失和地表水污染都有一定的关系。由于超采和水污染挤占了生态平衡所必须的生态用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面下沉,植被破坏,水生生物灭绝。

第三是环境安全问题。近年来,我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仍处于相当高的排放水平,远远超过环境承载能力。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要控制在环境承载能力之内,则分别需消减40%和60%。我们更要看到,随着一批规模企业的相续建设和投产,全市排污总量正在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全市的污染总量控制工作就显得更为严竣,环保工作就显得更为艰巨。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我市的环境已经遭受到相当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一般和较差的县(市、区)已占全市的总县(市、区)数的53%,严重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威胁着人民的健康,阻碍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限制着绿色农业的发展,而且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初步估算,2000年全市仅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经济损失总计为87.73亿元,约占全市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50.89%。由此可知,加强环境保护不再是可有可无,可重可轻,可紧可松的事情,而是必须高度重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为保障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我们只有把优美的环境资源视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命线,把环境保护放到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改善相适应的位置,立足于建设,着眼于发展,从基础做起,从具体事情做起,大力强化环境意识,积极发展生态产业。为此,我建议:

一是加强环境警示教育。坚持不懈地开展环境宣传教育,重点抓好环境市情、国策和生态破坏警示教育,广泛宣传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不断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主动性和积极性,共同为建设优美的河东大地而奋斗。

二是切实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各级领导重视和支持环境保护工作是搞好环境保护工作的关键之所在。我们需要将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切实纳入全市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之中,实行严格的考核与奖惩制度。同时,建立起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组织各类专家对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和重大开发建设项目进行论证和评估,为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是全面实施分区推进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战略。就需要对黄河小浪底水库、涑水河源头区、中条山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护重点预防区及重点监控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实行严格保护下的适度利用和科学恢复制度,尽快遏制生态恶化的趋势;对重点自然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管辖区,要认真做好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保护工作,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规范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管理。同时,加强全市各类生态示范区、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科学研究投入,健全生态环境保~制机构和科研机构建设,为逐步建立高标准、高质

量的生态示范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提供必要的保障。

四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经济政策和生态保护投入机制。就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的导向作用,对实施退耕还林的地区,实行承包到户,确定林草权属,及时足额兑现补助政策;按照“谁利用、谁补偿”的原则,建立环境效益补偿制度,实行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同时,市县两级政府要采取多种方式,鼓励社会各类投资主体向环境保护投资。

五是强化农村生态环境和城镇环境管理。农村环境整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农业污染和城镇污染是全市环保工作的难点。我们需要开展认真的城镇和农村污染调查,加强环境管理,通过发展无公害农作物,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倡导绿色消费,转变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建立起节约型和循环型社会,因地制宜地加强城镇和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流域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综合整治,确保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持续健康发展。

总之,环境保护是21世纪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建设优秀旅游城市的需要,是整个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让我们加强合作,尽快行动,为建设经济发达、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的绿色xxx而不懈努力。

第三篇: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

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重要

位置

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

市委一届四次全委会议讨论通过的全面建设xxx小康社会是我们市贯彻十六大精神的重大举措。我认为,建设xxx小康社会,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重要的位置。

古河东山明水秀、鸟语花香、自然和谐、环境优美、资源丰富、气候适宜,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即便是在三十四年前的上世纪中叶,人们仍然可以看到乡村山间泉水叮咚,河水荡漾,鸟鸣山涧,果压枝头,绿染遍野。然而,当我们xxx在由传统的农业大市向工业强市和经济强市的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也付出了沉痛的环境代价,极大地妨碍了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进步伐。发展经济,对我们这个经济欠发达的中部地区来说,完全是正确的,但片面理解小康,而忽略前面“全面”这个特有的限定词无疑是不可取的。这里,仅以刚结束的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结果来说明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正受到来自环境保护方面的严竣挑战。

首先是国土安全问题。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森林草地是我们悦目的风景,现在正承受着水土流失、土壤污染、草地退化等多方面的威胁。据统计,全市水土流失面积达8456平方公顷,占总面积的%;每年土壤侵蚀总量万吨,地表土平均每年损失毫米;农药施用量为6860吨,施用农药面积占全部耕地的%,农药污染面积约为23公顷;草地(与森林一起被称为地球之肺)面积呈减少趋势,1999年草地面积为公顷,比1986年减少了XX公顷;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面积1999年为116496公顷,1996年为公顷,相对减少了60170公顷。由此可知,全市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退化,其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下降,因土壤质量和生产力下降导致人民居住环境和生产条件恶化,有效生存空间逐年减少,过去的风景正在淡出人们的视野。

其次是水安全问题。山西省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在全国排倒数第二,而我市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是全省最低的。一方面全市地表水量逐年减少,汾河、涑水河断流现象逐年严重。汾河从1972年开始有了断流记载,一般每年断流4~5次,每次断流时间为4~17天不等。1990年至XX年,每年有4次断流,但间隔却长达2个月。涑水河在1956年以前无断流记录,1957年断流2次,共32天,以后断流天数逐年增加,自1992年以来全年断流。另一方面,全市地下水资源总量为万m3,可开采量为万m3,实际可采量为80700万m2,占到%,严重超采(超采率达115%)面积逐年扩大。随着我市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农业、工业和城镇用水呈快速上升趋势,缺水现象日益突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群众正常生活的主要因素。在缺水的同时水又脏,涑水河水质级别劣于五类,汾河水质级别也劣于五类,而地表水一般超过三类的水质对农业和工业用水都失去了任何使用功能,更谈不上人畜饮用。更为严重的是,全市地下水污染严重。据市环境保护监测站监测数据表明,xxx市城区地下水从1991年至XX年间,硝酸盐10年有7年超标,氟化物12年有11年超标。另据卫生防疫部门调查,全市供给人畜饮用的地下水有84%是不合格的。地下水污染与滥施农药化肥、水土流失和地表水污染都有一定的关系。由于超采和水污染挤占了生态平衡所必须的生态用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面下沉,植被破坏,水生生物灭绝。

第三是环境安全问题。近年来,我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仍处于相当高的排放水平,远远超过环境承载能力。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要控制在环境承载能力之内,则分别需消减40%和60%。我们更要看到,随着一批规模企业的相续建设和投产,全市排污总量正在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全市的污染总量控制工作就显得更为严竣,环保工作就显得更为艰巨。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我市的环境已经遭受到相当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一般和较差的县(市、区)已占全市的总县(市、区)数的53%,严重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威胁着人民的健康,阻碍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限制着绿色农业的发展,而且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初步估算,XX年全市仅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经济损失总计为亿元,约占全市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由此可知,加强环境保护不再是可有可无,可重可轻,可紧可松的事情,而是必须高度重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为保障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我们只有把优美的环境资源视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命线,把环境保护放到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改善相适应的位置,立足于建设,着眼于发展,从基础做起,从具体事情做起,大力强化环境意识,积极发展生态产业。为此,我建议:

一是加强环境警示教育。坚持不懈地开展环境宣传教育,重点抓好环境市情、国策和生态破坏警示教育,广泛宣传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不断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主动性和积极性,共同为建设优美的河东大地而奋斗。

二是切实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各级领导重视和支持环境保护工作是搞好环境保护工作的关键之所在。我们需要将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切实纳入全市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之中,实行严格的考核与奖惩制度。同时,建立起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组织各类专家对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和重大开发建设项目进行论证和评估,为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是全面实施分区推进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战略。就需要对黄河小浪底水库、涑水河源头区、中条山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护重点预防区及重点监控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实行严格保护下的适度利用和科学恢复制度,尽快遏制生态恶化的趋势;对重点自然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管辖区,要认真做好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保护工作,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规范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管理。同时,加强全市各类生态示范区、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科学研究投入,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法制机构和科研机构建设,为逐步建立高标准、高质量的生态示范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提供必要的保障。

四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经济政策和生态保护投入机制。就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的导向作用,对实施退耕还林的地区,实行承包到户,确定林草权属,及时足额兑现补助政策;按照“谁利用、谁补偿”的原则,建立环境效益补偿制度,实行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同时,市县两级政府要采取多种方式,鼓励社会各类投资主体向环境保护投资。

五是强化农村生态环境和城镇环境管理。农村环境整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农业污染和城镇污染是全市环保工作的难点。我们需要开展认真的城镇和农村污染调查,加强环境管理,通过发展无公害农作物,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倡导绿色消费,转变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建立起节约型和循环型社会,因地制宜地加强城镇和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流域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综合整治,确保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持续健康发展。

总之,环境保护是21世纪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建设优秀旅游城市的需要,是整个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让我们加强合作,尽快行动,为建设经济发达、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的绿色xxx而不懈努力。

第四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可持续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可持续发展

陈陵 2010800521

摘要:

在国社会我主义建设过程中,怎样处理和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使社会和谐发展,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经过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的不懈探索,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理念,进一步丰富创新了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这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开创性探索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对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各种矛盾及其解决办法进行了最初的探索。1956年,毛泽东写了著名的著作《论十大关系》,在这篇文章中,他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十个重大关系的基本原则。同年召开的党的八大明确宣布,国内的主要矛盾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们需要之间的矛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1957年,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强调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要学会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以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思想,使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上取得了更大的进展。

关键词:

二、邓小平和江泽民的不断探索与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做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决策,他指出现代化不仅包括农业、工业、国防和科技这“四个现代化”,还要包括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等内容。他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他认为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什么事也干不成。根据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的一系列重要论断,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包括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在内的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强调要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做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继党的十三大在阐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时,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之后,党的十五大制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纲领,从而使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格局更加明晰和深入。为了推进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江泽民指出,要充分调动各

个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要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他的这一系列论述,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认识,丰富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适应党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江泽民提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把治党和治国、执政和为民结合起来,成为加强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关键词:

三、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不懈探索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同时,各种矛盾和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在某些方面和领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现象,促使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和落实“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领导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历史任务时,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同“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一起提了出来,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党中央根据现阶段社会矛盾发展的特点,2004年9月,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首次完整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并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强调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决定》指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安定团结。而且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同“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并列提出来,深化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2005年2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会上发表讲话,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他指出,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他还明确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就决定了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仅要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而且要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并使它们相互配合、相互促进。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2007年,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指

出:“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再一次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了全面部署,这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现实的重大任务,没有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将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小康社会。没有社会的安定和谐,很难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到新的更高的阶段提供更加和谐、更加充满活力、更加稳定有序的社会条件,并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不断获得新的内容和经验,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我们还要继续为构建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长期奋斗。

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来源于马克思关于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经济和社会协调进步的社会发展观,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为出发点,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涵盖了生态可持续改善、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进步等丰富内容,是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指南。本文试图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系统分析方法对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做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论梳理,以期从一个新的视角深化对邓小平理论及其发展观的理解和研究。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可持续发展述要。主要从可持续发展概念、定义、基本原则等方面简要介绍可持续发展的一般理论。第二部分为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必然性。主要从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思想来源、时代主题、历史背景、现实国情等方面系统分析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第三部分为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从生态可持续改善、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进步三个方面阐述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第四部分为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中国特色及其理论特征。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为逻辑原点,坚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是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中国特色;战略性、协调性、持续性、全面性、公平性、系统性是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主要理论特征。第五部分为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新发展。主要论证在新的历史时期,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对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丰富和创新。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胡锦涛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注释:[1]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相关论文

[2] 对和谐社会的了解与调查

第五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把群众工作放在首位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把群众工作放在首位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一个政党能不能长期执政,关键取决于能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能不能惟民所止,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是老百姓拥护不拥护的原因所在。我们党90年风雨历程,最大的政治优势之一就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并保持长期执政的最大风险之一也正是脱离群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如果不能继续保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执政地位就必然丧失,甚至党就可能走向毁灭。

密切联系群众,关键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基层组织是党在人民群众中的主心骨,也是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既能及时反映群众的诉求,又能及时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的具体问题。人民群众看发展繁荣、看和谐稳定、看党的作风,首先从基层看起。党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愿望,关心群众疾苦,也要由基层对接。胡锦涛同志指出:“只有党的基层组织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的基层干部都充分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全体党员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才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为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不断凝聚强大力量。”而如何让380多万个基层组织充满活力,8000多万名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这始终是党建工作一项基本而必须长期坚持的任务。

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密切党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第一,要加强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党员的党性修养和思想政治水平,不断增强党员的宗旨意识和使命意识。第二,要形成全方位的组织覆盖体系,优化组织设置,拓宽工作领域,完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体制和城乡统筹机制,增强基层组织的影响力。第三,要切实加强党员的作风建设,以教育为基础,按照“为民、务实、奉献”的要求,强化进取与责任意识,发挥先锋与模范作用,把作风建设抓紧抓实,密切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第四,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创新工作思路,探索科学途径,活跃工作载体,有效应对新形势、新任务带来的新挑战、新要求,切实提高基层组织的生机和活力。

下载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生命最宝贵,安全大过天。保障生命安全是人民幸福的基本要求,是改革发展稳定的基本前提。近期发生的多起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令人痛惜,催人警醒:要始......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必须把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放在首位[最终版]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必须把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放在首位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在任何一个企业中不争的事实。但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很多,办法很多,企业管理者如何去认识和把握,却有着很大......

    建设小康社会

    建设小康社会,是由小平同志提出的。1979年,dxp同志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方的时候说, 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最低目标是实现小康社会。后来,小平同志又进一步说小康社会就是要在 20世纪......

    树立正确利益观切实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树立正确利益观切实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胡锦涛同志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上强调,领导干部要着力树立正确利益观,切实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这一论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

    把祖国的利益放在首位——读《视死如归》有感(范文大全)

    把祖国的利益放在首位——读《视死如归》有感 我终于含着泪读完了这一篇激动人心的文章。这篇文章讲的是这样一个感人的真实故事:宁波籍党员王鲲被国民党反动派抓了起来。反......

    建设小康社会心得体会

    对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几点思考8月31日上午,在县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上,认真听取了省统计局夏心旻副局长作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指标体系监测实践与思考》专题讲座,讲座结合......

    关于建设小康社会演讲稿

    关于建设小康社会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们来宾,朋友们: 上午好!很高兴今日能在这里和各位一起畅谈学习十七大的心得。说真的对于演讲来说,我是麻布袋绣花儿——不是那块料。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怎样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11秋船舶与海洋工程(船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