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年青海省玉树县抗震救灾爱国演讲稿
请地震灾区的同胞相信,13亿兄弟姐妹将在这一刻再一次紧紧相依,温暖并护佑着灾难中的玉树。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一次7.1级强震,再一次撕裂中华民族刚刚开始愈合的、源自汶川大地震的深创巨痛。
这一次,是青海的玉树,那是格萨尔王的故乡,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保存着中国最美最纯最宝贵的风景和记忆
……
时隔两年,罪恶的地震波,从四川盆地激荡到青藏高原腹地,同样是山川壮美、历史悠久、藏羌文化交融的仙乡,同样是淳厚善良、安居乐业的百姓。据报道,当地85%的民房垮塌,更让人揪心的是,地震发生时,孩子们已经在上课或是早自习,而70%的校舍已经变成废墟,废墟下孩子们的命运更是让人肝肠寸断……
一个伟大的民族,再一次陷入悲痛之中。
汶川大地震留下的精神财富和救灾经验,让整个中国的救援系统以最快的速度,从震惊和伤痛中清醒,迅速投入抗震救灾的救援之中。
正在美国进行访问的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于第一时间分别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做好抗震救灾工作,千方百计救援受灾群众。
17分钟后,中国地震网发出准确的地震消息;不到一小时,民政部启动4级应急预案,救灾司赶赴青海;两个多小时后,玉树成立震后应急指挥部……中国地震局、民政部、发改委、中国红十字会等紧急行动起来,救人救人救人,一切围绕着救援第一要务展开。
更令人感动的是,刚刚走出大地震阴影的四川人民成为反应最快的救援力量。仅仅八小时后,四川携带救援物资的第一支救援队、四川的志愿者队伍都已经出现在灾区,可以想见,对玉树人民而言,这是多么及时且巨大的精神慰藉和有效援助。
这一切,将温暖并护佑着灾难中的玉树。
一天之中的有效救援,告诉我们,尽管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中国在汶川大地震之后仍然取得了可贵的进步。比如,及时、沉着而有序的救援表明,汶川大地震留下的精神遗产正在转化为一整套有条不紊的抗震救灾的制度性安排,社会主义中国拥有迅速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抗灾救灾的效率和力量;对任何生命坚决不抛弃,不放弃,举国期待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的发生;同胞相亲,守望相助,显示了中华民族亘古相传的大善与大爱,这善良与爱,将凝聚全国民心。而汶川曾经留给我们的血的教训、泪的经历、与灾害抗争的经验,也将凝聚成抗御灾害的坚固堤防,护佑生命,改写生离死别的天灾剧本。
让我们和两年前一样,迅速擦干眼泪,英勇地直面灾难的挑战,在13亿人伸出的手臂上,让玉树可爱的孩子们和他们的亲人尽快绝处逢生,让格萨尔王美丽的故乡尽快重新焕发生机。请玉树的同胞相信,13亿兄弟姐妹将在这一刻再一次紧紧地、紧紧地相依,我们同悲恸,共命运,我们手挽着手,向突如其来的夺命大灾,宣告一个五千年来压不倒、击不垮的民族,拥有怎样生生不息、万众一心的勇气和信念。
第二篇: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演讲稿
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演讲稿
(征求意见稿)
序 曲
有些往事,会牢记一生;有些精神,会鼓舞万世。
今天,当我们再次回望玉树,蓝天白云下,灿烂阳光里,宽阔的大道、明亮的校园、别致的村落、繁华的街市、悠扬的歌声……当新玉树巍然展现在我的面前时,心中交织了两千个日夜的激情与悲壮、欣慰与痛楚再一次奔涌而出。
请允许我们含笑为玉树而歌。
六年前“4·14”那个黑暗的清晨,强烈地震降临在三江源头,降临在玉树草原,山动地摇,三江呜咽。从那一刻起,玉树成为世人揪心瞩目的焦点,从那一刻起,一场凝聚爱心和真情、跨越地域和民族的伟大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在生命极地全面展开。
风雨之中见彩虹,危难之时显本色。玉树地震是人民之殇、国家之痛、民族之不幸。正是这样的殇、这样的痛、这样的不幸,激起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顽强斗志,无数铁血儿女远离亲人,奔赴玉树,挑战生理极限、挑战生命极限、挑战意志极限,在鲜血与汗水的交织中,谱写了一部波澜壮阔、感人肺腑的壮丽诗篇。
请允许我们流泪为英雄而颂。
雪山见证,三江有据。为了新玉树,无数英雄付出了心血,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韩慧瑛、才仁松保、昂尕、王成元、李成环、阿福、杜金玉、李德业……他们的名字我们无法一一列举,但英雄留给我们的感动永在。他们的行为中没有掺杂丝毫功利目的,他们的大义和勇敢,是英雄的生命基因,是勇者的本色体现,也是对玉树人民大爱的宣言。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的天地丰碑,我们将永远铭记他们的名字。
请允许我们以感动者的名义铭记、奋进。
山河可以改变、道路可以阻断、房屋可以摧毁,但摧毁不了我们的坚强决心,英雄筑就的丰碑是我们前进的航标,英雄凝成的精神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让我们沿着英雄的足迹和指引,继承英雄的情怀和意志,在党的领导下,大力弘扬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把知恩之心、感恩之情转化为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发展动力,转化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转化为推进“四个扎扎实实”、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实际行动,努力使青海各族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幸福成果。
第一章 和人民在一起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强烈地震。
同胞罹难,家园被毁,“三江”泣血,大地呜咽。
救人!救人!不惜一切代价救人!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生命高地——青海玉树,一场气壮山河的生命大救援全面展开。人民子弟兵、各级干部、共产党员、社会各界人士,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万众一心,同舟共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爱心用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用生命拯救生命的壮歌。
“同人民在一起!”胡锦涛、习近平、李克强、吴邦国、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同志情牵玉树震区心系灾区人民,或亲临一线指挥救灾,或部署各方力量投入抗震救灾战斗,第一时间部署这场营救生命的艰巨斗争。
地震发生的几个小时内,国务院迅速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下设抢险救灾群众生活卫生防疫基础、设施保障和生产恢复,地震监测、社会治安宣传综合等8个工作组。
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分别作出重要指示。
震后的几个小时内,国务院有关部门和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负责同志紧急赶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
“在这一困难时刻,我需要尽快赶回国内,同我国人民在一起,投入抗震救灾工作。”胡锦涛同志提前结束访问回国,于4月18日亲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
在简陋的救灾帐蓬前,他对围拢过来的受灾群众大声说,“乡亲们,你们受苦了!玉树地震发生后,中央的同志忧心忡忡,听到你们有的失去了亲人,有的失去了家园,我们和你们一样难过。今天,我特地来这里,向大家表示亲切的慰问!”
在帐篷医院里。他把受伤的小卓玛楼在怀里,和蔼地安慰她:“你放心,政府会给你进行精心治疗,将来胳膊骨头长好了,一切会正常的,不会留后遗症,我知道你是个好孩子,也是个勇敢的孩子,要坚强,要有信心。”
在受灾严重的扎西科村,他鼓励大家发扬不畏艰险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出色完成各项抗震救灾任务。“我相信,只要我们发扬伟大的杭震救灾精神,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就一定能够夺取杭震救灾斗争的胜利!”
4月18日,胡锦涛在玉树州孤儿学校板房教室的黑板上,用力写下:新校园,会有的!新家园,会有的!
6月1日,总书记(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专程赶赴地震灾区,看望慰问灾区各族干部群众和灾后重建人员,考察群众安置情况和灾后重建工作。
习近平刚一飞抵玉树,就来到玉树州红旗学校,亲切看望正在简易板房里学习的孩子们,同小朋友们一起唱起《北京的金山上》,嘹亮的歌声飘荡在雪域高原。
在玉树体育场济南军区野战方舱医院,习近平走到正在接受治疗的群众床边,一次次俯下身子关切询问伤情和治疗情况,鼓励他们好好养伤,争取早日康复。
沿着颠簸山路,习近平来到结古镇甘达村灾后重建施工现场,认真观看工程规划展板,详细了解工程建设情况,亲切看望正在施工的建设者。他强调,灾后重建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精心规划、精心组织、精心实施,建设更加结实的城乡居民住房,更加先进的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更加合理的产业结构,更加繁荣的民族文化,更加和谐的生态环境,更加文明的社会秩序。
看到沿途处处闪现着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紧张忙碌的身影,习近平停车走到官兵们中间表示崇高敬意,勉励大家为夺取抗震救灾斗争全面胜利再立新功。在结古寺大经堂,习近平看望慰问宗教人士,仔细察看寺庙损毁程度,了解文物保护情况。
在加吉娘村帐篷社区党支部,看着一张张风尘仆仆的脸庞,听着一段段感人肺腑的经历,习近平动情地与基层党员干部一一握手,希望大家继续扎实做好安置受灾群众、维护灾区社会稳定、组织群众重建家园等各方面工作。
傍晚时分,习近平在青海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帐篷会议室主持召开会议,听取青海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后指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是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阵地。要有计划安排机关干部特别是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的年轻干部、后备干部,到灾后重建一线经受锻炼、增强本领。他强调,玉树是民族地区,信教群众多。要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广泛开展多种形式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使灾后重建过程成为加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互助、促进民族和谐的过程。
温家宝同志于4月15日下午飞抵灾区,考察灾情,慰问各族干部群众,指导抗震救灾工作。
在坍塌的废墟上,在安置点的帐篷里,在医院,在学校……处处留下了他亲切的话语:
“乡亲们的灾难就是大家的灾难,乡亲们的痛苦就是大家的痛苦,乡亲们失去的亲人也是大家的亲人我们共同对他们表示哀悼当前。当前,第一位的工作是救人,我们已经派出了大批救援队伍,还在陆续增派,只要有一丝希望,就要尽百分努力,决不放弃。”“当前,抗震救灾第一位的工作是救人只要有一丝希望,就要尽百分努力,坚持下去,决不放弃。”“我们一起悼念失去生命的亲人吧,过段时间按照你们的习俗安葬他们转到西宁救治的亲人我们一定会千方百计治疗好,等他们病好了请你去西宁看他们。”“爷爷看你来了,不哭,不哭,要坚强!”
在西宁,时任省委书记强卫、省长骆惠宁的思路高度契合!成立省委省政府抗震救灾领导小组,成立青海省玉树抗震救灾指挥部,并设立有关部门、军队、武警部队和地方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参加的抢险救灾组、群众生活组、地震监测组、卫生防疫组、基础设施和保障生活组、社会治安组、宣传组、综合组等8个抗震救灾工作组。
省委在第一时间向全省发出了抗震救灾的要求,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战士公安干警要立即行动起来,抢救生命、救治伤员,保护人民!全省各部门要立即行动起来,投入到杭震救灾的斗争中去!全省广大领导干部要立即行动起来,坚守抗震救灾的各个岗位!全省广大共产党员要立即行动起来,勇敢投身抗震救灾中,冲锋在前,发挥作用!全省各族群众要立即行动起来,全力以赴支援灾区抗震救灾,共克时艰!没有任何困难能够击退我们!让我们团结起来,行动起来,万众一心去夺取胜利!
人员、装备、物资集结!军队、武警、地方联动!全力以赴,不惜一切代价救人。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一道道指令从指挥部迅速发出,一条条讯息向指挥部高速回馈,科学依法统一,有序有力有效,救灾工作在这样的理念下迅速展开。每一个人都不由自主地被调动起来,抛掉最初的茫然和惊恐,向灾区挺进!
党和政府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鼓舞着人民子弟兵机关干部和各族人民战胜自然灾害的斗志,“感谢党”“感谢政府”“夺取抗震救灾胜利”的声音在灾区久久回响。
2010年6月,国务院批准的《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描绘了这样的蓝图:居民拥有新家园,生态迈上新台阶,设施得到新改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城乡呈现新面貌,社会和谐新局面。
第二章 爱心穿越时空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
不管山有多高,路有多远,爱的力量,不分民族,不分职业,向着同一个目标—玉树,进发!
第一时间,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各地的救援力量向灾区集结
第一时间,各种救援物资以最快的速度向灾区运送
第一时间,各族群众以不同的方式为灾区人民祈福
第一时间,全国各地和海内外同胞捐款捐物,奉献爱心……
当日9时50分,65名救援人员和地震专家从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出发赶往玉树。
13时,青海省军区独立团1002人向灾区昼夜机动,解放军第四医院医疗队31人6台车随队出发。
几乎同时,空军3架伊尔—76运输机紧急起飞,执行空运救援任务。
紧接着,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医疗队首批49名先遣队员带着药品和急救车紧急出发,抵达赛马场的受灾群众安置点后迅速展开救援。
甘肃省人民医院的39名医护人员和10台装满了药品器械和生活物资的急救车,翻山越岭向玉树进发。
公安部紧急调集1630名消防特勤、特警边防医疗人员,携带生命探测仪等搜救工具赶赴灾区救援。
国家地震灾害救援队60名救援人员到达结古镇开展救援。
800公里,1500公里……再远的路,挡不住驰援玉树的步伐;余震频发,阻不了营救生命的行动;高寒缺氧,动摇不了战胜灾难的信心和决心。
结古镇、隆宝镇、仲达乡、上拉秀乡……这些受灾严重乡镇成为救援的主战场。
中华大地上,从东到西,一架架满载食品和饮用水的飞机腾空而起,向玉树飞去;
中华大地上,从南到北,一列列装满帐篷和棉衣被的列车呼啸前行,向灾区方向疾驶。
无数人不能到抗震救灾的第一线,但心已与灾区同胞一同跳动。不论是中央领导,还是普通群众;不论白发苍苍的长者,还是天真无邪的孩童;不论是拥有雄厚资产的企业家,还是收入微薄的拾荒者……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对受灾同胞的深深关切。
滚滚人流,滚滚物流,从四面八方向玉树汇集。我们不知道他们来自何方,也不了解他们是何民族,但我们知道,他们是为玉树的兄弟姐妹而来,是为同胞的骨肉亲情而来。
这人流、这物流,汇成了爱的海洋,汇成了强大的中华民族的力量,越过平原,越过丘陵,越过高山,汇集在玉树,绽放在玉树2009年8月刚刚通航的玉树巴塘机场。空军紧急派遣指挥小组,调运夜航灯光系统,使只能在白天开放的这一高原机场具备了24小时起降大型运输机的能力,以最大负荷承载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员物资,以最快的速度把一批批期待救治的重伤员运往外地。
震灾发生后,爱心的数据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在刷新。
大灾大难时,人民的生命,是心中最重的挂牵。地动山摇后,抢救生命最前沿,绿色橘黄色和白色在闪耀。
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的服装是绿色的,绿色充满着无限希望;消防官兵和救援部队的服装是橘黄色的,橘黄色跳动着生命火焰;医护人员和志愿者的服装是白色的,白色象征着守护生命。
“应到101人,实到101人,请指示!”震后不到10分钟,玉树军分区机关和所属骑兵连全部人马,在漫天烟尘中站在了时任军分区司令员吴勇的面前。
“救人要紧!”站在生死与共的战友面前,吴勇作了简短的战前动员。
随后,全体官兵编为4个战斗小组,分别负责抢救被困群众,勘察震后灾情,警戒弹药库、油库、银行等重要目标。
机场,机场怎么样了?地震中的玉树机场与外界联系中断。机场情况不明,军分区立即派出3个侦察小组分别乘汽车、摩托车和战马向机场方向搜索前进。不到1小时,“玉树机场损伤不大,可以起降大型飞机”的消息就传到西宁,传到北京,为中央和省委及时准确作出抗震救灾决策部署赢得了宝贵时间。
在随后召开的玉树州抗震救灾协调会上,考虑到随即将有大规模部队赶到,为避免忙乱,救援行动应实行划片负责制,指挥部把受损严重的结古镇和附近2个乡镇划分为19个搜救片区,为后续救援快捷科学地展开提供了依据。
也是在地震那一刻,武警玉树州支队350名官兵正在出早操。
地震后3分钟,人数清点完毕,无一人伤亡。
支队长石华杰高声疾呼:“同志们,地震了!越是这个时候,越要体现出军人的价值,越是这个时候,越要让群众看到军人的身影,立即行动,抢险!”
“抢险!抢险!抢险!”
短短几分钟时间,迅速编就的40个救援小组奔赴临近的居民区、银行、医院、学校、宾馆等重点目标。
短短几分钟时间,由50名官兵组成的增援组,在参谋长范玉龙的带领下,奔赴玉树县看守所,防止在押人员的脱逃。
短短几分钟时间,成立了医疗救护小组,由15名官兵组成“敢死队”,在石华杰的带领下,冲到危楼中抢运出急救药品,迎来第一批求救的群众和伤员……
“救人!救人!还是救人!”决心已在官兵心里下定。
从一个藏族妇女那里得知,她的孩子被压在废墟下,战友们立即展开救援,手挖,铁棍砸,最终挖出一条通道母亲要进去救孩子,直属大队战士谢宇一把拦住,大声说:“这里太危险,让我来!”瓦砾不时砸在谢宇身上,他全然不顾,直到把一名只有两三岁大的孩子救出。
就在他抱着孩子要冲出来时,余震突然袭来,一块带钉的木板掉下,朝孩子的脸砸来,千钧一发,谢宇本能地勾头含胸,死死地护住孩子,任凭带钉的木板重重砸在后脑勺……
从清晨到天黑,这些可爱的子弟兵来不及向亲人报一声平安,顾不上吃一口饭喝一口水,始终在废墟中救人,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就绝不放弃努力。
“部队来了!我们有救了!”大震初过,在村社、在学校、在居民区,子弟兵震天的口号声,给惊慌失措天的受灾群众带去了生命的希望。
在玉树,这绿色、橘黄色和白色,不讲条件、不顾安危、不怕牺牲、义无反顾,顽强地在废墟中搜救每一名幸存者,抢救每一名伤员。这绿色、橘黄色、白色,是主力军,是突击队,是攻坚勇士,听指挥,肯吃苦,能承受,能战斗!他们以实际行动证明,国难当头,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当兵的,一看见他们的军装,心里就踏实了!”“我相信你们一定会来救我的,谢谢!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知道你为了谁。”
在灾难袭来的日子里,玉树人民记住了那一双双被十字镐磨得血迹斑斑的手,那一个个在无影灯下忙碌的身影,那一架架在狂风和飞沙中振翅的军机。
第三章 托起生命的绿舟
玉树是“三江”源头、中华水塔,玉树的生态环境关乎“三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关乎“三江”流域乃至东南亚诸国的生态安全。
为保护玉树的生态环境,留住那生生不息的水脉,一辈子又一辈子,玉树人民以他们特有的善念与信仰,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着这片生态的处女地,像小草般无私地生活着、奉献着。小草是温情的抑或是柔弱的,可当巨大的灾难降临时,他们不屈不挠,自救互救,患难与共,自强不息,表现得那样坚强。
天崩地裂的那一刻,玉树县结古镇党委书记尼玛扎西和妻子冲出房屋,不幸被掉下的玻璃击中,血流一地,心里一直念着灾情的尼玛扎西,不顾亲友的劝阻,稍事休息,简单处理伤口后,赶紧打电话召集全镇干部开会,布置抗震救灾工作。
结古镇每个村社都成立临时抗震救灾领导小组,组建的11个地震救援队和地震救灾应急队,迅速展开自救。
结古镇新寨村1500名群众组成的救援队,带着各种救援工具开展自救,两天一夜时间,新寨村被埋人员全部找到,随后又转入邻村开展救援。
尼玛扎西拄着拐杖,一只脚穿着旅游鞋,一只化脓的脚拖着一只凉鞋,一瘸一拐地为灾区群众来回奔波,不时鼓励大家——“有党和政府以及全国人民的帮助,我们一定能够渡过难关,重建家园!”
从地震发生后到4月16日下午,期间,50多个小时,尼玛扎西仅仅休息了不到4个小时,饿了啃啃方便面,渴了喝口矿泉水,身体承受力已达极限……
也就在天崩地裂的那一刻,结古镇甘达村,当时已60岁的党支部书记叶青一家7口被深埋在了倒塌的房屋下面。
叶青在儿女的帮助下从废墟中爬了出来。那时,他的三根肋骨被砸折,妻子已永远离去。
强忍悲痛和伤痛,叶青艰难地在废墟上站了起来,他想到了向外界和上级求援,可是手机无信号、道路已中断。
时间就是生命。早一分钟,就多一分挽救生命的希望。叶青迅速组织伤情相对较轻的党员干部和群众组成救援小组,第一时间展开救援行动。
没有任何搜救工具,就靠一双双手不停地在废墟中刨挖……
114名被废墟掩埋的群众在第一天成功得救了。
第二天天刚亮,叶青无暇顾及料理亲人后事,在子女的搀扶下,转移重症病人,由于行动迅速,赢得了救治的最佳时间,百余名群众的生命得以挽救。
几天下来,尽管身体已极度疲惫、疼痛难忍,但他仍坚持到救灾物资分发点,主持分发救灾物资。村民说,叶书记是个好人,天底下最好的人,群众信赖他支持他,村里的事情有他去处理,群众就会放心。
各项救灾物资井然有序地分发到群众手中,可叶青的伤情却越来越重,大家都劝他赶紧去治疗,他却迟迟不肯去他说:“没什么,慢慢就会好了。”
与叶青相似,无情的大地震顷刻间将扎西大同村全村263户村民的房屋变成一片废墟,三社社长才哇带人不停地用手扒着刨着,群众一个个从废墟中被救了出来。
“才哇,你们家的三个人全被倒塌的房屋压死了,你快去看看吧!”一名村千部带来的这一噩耗如晴天霹雳,他的眼泪夺眶而出,然而,继续在废墟里刨挖的双手却一直没有停歇下来……
此刻,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群众最需要我的时候,我不能扔下他们不管!
正在灾区现场慰问受灾群众、视察灾情的原省委书记强卫,听到才哇失去了三位亲人,顾不上料理家人后事,依然奋战在救灾现场的感人事迹后,拉着才哇的手硬咽了:“我特别感动,特别要感谢你,地震夺去了你的三位亲人,而你顾不上自己的家庭,整日整夜为村民奔波忙碌,在你的身上,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
其实,在玉树,在抗震救灾中,有许许多多的尼玛扎西、叶青、才哇……从他们身上我们读到更多的是伟大的情怀,伟大的奉献。是他们,把党旗插在了玉树群众的心中!
用生命拯救生命,是玉树抗震救灾的主旋律。嗓子喊哑了,呼唤生命的声音依然那样响亮,十指挖破了,瓦砾上留下鲜红的印记,有人倒下了,把大爱留在了玉树。
他们中间有工人,有农民,平常的日子里,他们精打细算着一分钱一两米,为自己的衣食住行奔波忙碌,可在大灾大难降临到同胞面前时,他们特别地大度,大度到可以抛弃生命,抛下深爱的父母妻儿。
他们,感动着我们,感动着玉树,也必将感动中国。是他们构成了我们民族的精神脊梁,重塑了我们的民族精神。
在玉树,有一个电工的故事,主人公叫杜金玉:
“4·14”地震发生后,当地供电系统全部瘫痪。
青海火电工程公司送变电分公司送电工程处高空线路作业技工杜金玉主动请战,16日跟随抗震抢险队抵达玉树灾区后,他不顾旅途疲劳和高海拔地区带来的不适,马上投入抢险。
作为一名老师傅,他和年轻人一起挖坑、立杆、放线、上塔、放线,直到医生发现他脸色苍白劝他休息时,他仍在坚持工作。
4月21日凌晨2时1分,同事们发现他恶心呕吐,医生给他做体检,发现心律不齐,当即进行了吸氧治疗并观察。3时15分,杜金玉病情突然加重,经抢救医治无效,于4时左右停止了呼吸。年仅42岁。
噩耗传来,杜金玉的家人和同事都无比悲痛,杜金玉的儿子杜延辉无法接受眼前的事实,但这位与父亲一样坚强的儿子说:“我一定会努力的,我一定不会辜负我爸爸对我的期望,我因为有这样一个好父亲而感到自豪、骄傲!”
在玉树,有一个义工的故事,主人公叫黄福荣:
黄福荣,一个普通的香港人,曾与朋友合伙开过运输公司,后来转行做货车司机。他长期患有糖尿病,需要定时服药,却在四川汝川大地震时,为灾区运送救灾物资来回多次,又在灾后重建时奋战汶川震区3个月,并获当地颁授的志愿者荣誉证书;他曾徒步穿越中国大江南北为中华骨髓库募捐……人们亲切地称他“阿福”。
2010年4月8日,他到玉树孤儿院做义工,谁曾知,玉树之行竟成了阿福最后的行善之旅。
地震发生后,黄福荣带着孩子们迅速从摇晃的房屋中跑出,但是,有3个孩子和3个老师没有出来,阿福和其他人立即返回去营救。
10时许,3个孩子和1个老师获救。救援另两位老师时6.3级的余震突然发生,阿福不幸被掩埋。人们将阿福和两位老师救出来,两位老师幸免于难,但阿福却身受重伤,半小时后,不幸去世。
在玉树,有一个“最美新娘”的故事,主人公叫李成环:
“最美新娘”李成环,1987年6月15日出生于甘肃省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2012年11月22日,李成环与新婚爱人筹措资金,和其他爱心人士一同前往玉树结古镇孤儿院奉献爱心。在返回途中,因下雪路滑,遭遇车祸,受到重伤,抢救无效离世,年仅25岁。
12月7日,甘青两省为“最美新娘”李成环在西宁市殡仪馆举行隆重的追悼会。在灵车通往殡仪馆的路上,挂着很多横幅,“大爱震撼高原,江源永将铭记”、“爱心使者一路走好”、“美丽新娘李成环一路走好”,寄托着对这位最美新娘的无限哀思。
在玉树孤儿院,孩子们亲切地称李成环为“李妈妈”。他们得知要给“李妈妈”开追悼会时,纷纷来到李成环把棉衣、棉鞋交给他们的地方——学校操场,写下了一幅幅的祝福语,祝福他们的“李妈妈一路走好!”在八一孤儿学校的操场上,孩子们相约:“我们要一起去送李妈妈。”感动、悲伤情绪流淌在孩子们的心灵里,这是李成环给他们最后的馈赠,让他们从小就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
第四章 英雄的足迹
地动山摇,毁灭的是家园,催不残的是意志。我们知道,众志成城,折翅的高原雄鹰必将重新展翅翱翔;我们知道,明天,才是永恒的主题,玉树不倒,青海长青。
回望玉树,情系玉树,让我们记住韩慧瑛同志。她用藏家女儿的热血,谱写了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
韩慧瑛,女,藏族,共产党员,1962年11月生,1979年9月参加工作,玉树州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不幸于2010年8月逝世,她生命定格在了48岁。
强烈地震发生时,饱受过敏性紫癜、高血压、心脏病、黄疸型肝炎、腹水折磨的韩慧瑛,正在千里之外的西宁接受治疗,听到地震消息,她当即拔下点滴药瓶,半小时后,踏上返回玉树的道路。
她自己也是灾民,没有了家。以后两个多月时间内,一直住在又冷又挤的救护车上,哪里有困难她就会出现在哪里。
同事们这样描述韩慧瑛留给世间的最后身影:无论多么困难,她都是带着笑容,不断鼓励大家。透过救护车的窗户,经常看见她一个人在里面吊着瓶,过敏性紫癜对饮食很苛求,但是她吃不上蔬菜,营养跟不上。
长时间在恶劣环境下超负荷工作,对于本身患有重病的韩慧瑛来说,结果可以想见。6月底,过敏性紫癜再度复发。7月初,多种疾病并发导致出现昏迷状态,不得不转往青海省第四人民医院。住院第二天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随后紧急转送北京治疗。
没有人能回忆起韩慧瑛告别时的任何细节,没有人相信她一去不回还!当远行成永逝,告别成诀别,这无声一去,让人无法释怀!
8月23日凌晨,韩慧瑛因抢救无效在北京逝世。
回望玉树,情系玉树,让我们记住才仁松保同志。他勤奋好学,爱岗敬业,把一腔热血献给了玉树的医疗事业。
才仁松保,男,藏族,共产党员,1963年12月生,1984年7月参加工作。生前为玉树八一医院(原玉树县妇幼卫生综合医院)院长。
他参加工作28年来,视病人为亲人,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和医德修养,努力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竭尽全力为患者服务,摸索总结出一套医治农牧民群众常见病的方法。在担任医院院长期间,带领职工攻坚克难,大力改善医疗设施,全面提高医疗水平。
抗震救灾期间,由于不能按时服药,加之过度劳累,本已病重的他多次晕倒在工作岗位上,后被医院诊断为丘脑梗塞。虽然经过救治病情逐渐好转,但他的左下肢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作为医生,他很清楚自己的病情,却从不把自己当病人,经常一边吸着氧气拎着点滴,一边和同事们研究工作、制订手术方案。在灾后重建中,他为医院的重建废寝忘食、昼夜奔波,最终因劳累过度、旧病复发、医治无效,于2012年10月25日逝世,年仅49岁。
回望玉树,情系玉树,让我们记住昂尕同志。他知恩、感恩、报恩,用一颗赤子之心,回报党、回报家乡和人民。
昂尕,男,藏族,共产党员,1950年5月出生,1968年5月参加工作。历任玉树州广播电视局局长,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部长,政协玉树州委员会副主席等职,2011年1月退休。
昂尕是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人,他和每一个藏族人一样,心中始终装着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感恩回报是工作的动力、学习的目的、生活的源泉。他常说:“是党让我们翻身当了主人,有了自己的牧场,有了旧社会百户头人一样的牛羊和酥油糌粑,农牧民的后代才有机会上学参加工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没有共产党就不会有玉树农牧民群众的幸福生活。”
在玉树灾后重建期间,他以感恩党、感恩祖国、回报社会的心胸,心系玉树、心系灾区,发扬老干部、老同志、老党员“政治坚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的优良传统,身患肝癌仍然参与灾后重建征地拆迁、规划落位等重大工作。
他主动担负起大型歌舞剧《玉树不会忘记》的策划和编排重任,参与“玉树精神”的提炼、锻造。在病入膏肓时,依旧坚持筹备灾后重建竣工大会。终因劳累过度于2014年1月12日不幸去世。
回望玉树,情系玉树,让我们记住王成元同志。身患胃癌的他,一边积极治疗,一边坚持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超强的毅力诠释了坚守的力量。王成元,男,汉族,中共党员。1984年参加公安工作,历任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公安局交警大队民警,格尔木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副大队长、大队长,青海省公安厅交警总队高速公路支队副政委,玉树州公安局副局长兼交警支队支队长。
2007年,王成元因工作业绩突出,被提任玉树州公安局副局长。然而,就这一年的夏天他被诊断出胃癌。病情严重,医生决定立即实施胃部切除手术。
都是平凡人,遭此一劫,死神的镰刀夺走了王成元的健康,但没有摧毁他的坚强信念,他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调整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手术后,他的身体大不如以前,时时显得疲惫不堪,但他说,“忘我,是最好的治疗。”妻子魏晓心疼丈夫,看着他为了工作消耗着自己所剩无几的健康,忍不住冲他“发脾气”,让他别太拼。“既然去上班,就该尽心尽职,不能稀里糊涂混日子。”他每次都是这么理直气壮。
自从知道自己的生命已进入倒计时,王成元恨不得将一天当作两天用。结束化疗10多天后,他便带着药品匆忙赶回玉树。刚到单位,就带着工作组沿214国道和318线走了个来回,行程1000多公里。回到玉树的王成元,继续走在履行人民警察职责的路上,这一干又是3个年头……
8年来,从玉树地震到灾后重建,从警27年的王成元婉拒组织工作调动,始终坚守在玉树大地。为不影响工作,2014年8月他主动辞去领导职务。
王成元太累了,需要休息。他留下的不是孤单的背影,而是精神的力量。
在玉树,默默坚守、奉献、牺牲的党员干部还有很多很多,需要我们永远记住的还有很多很多。他们有家,也有情,有年迈的父母,也有年幼的孩子,他们也希望多陪陪家人。可是,高原地区情况复杂,单位人手少、事情多,缺一个岗就可能“塌”一个角。多少年如一日,他们只能克服个人困难,顶着,盯着,定着,做好自己那份工作。
我们想,一个人的名字可以承载着岁月的重量,也可以散发着坚忍不拔的光环。这样的人,就是我们的楷模、榜样,是他们,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光和彩,是他们,让我们坚定着自己的想信念不断前行!
第五章 伟大的国家力量
“4·14”这个原本普普通通的日子,与玉树、与地震、与大爱联系在一起,就有了无数的故事、无数的感动、无数的力量。当时,一组数字让世人震惊:重灾区面积4000平方公里、极重灾区面积1000平方公里,24万多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610多亿元。受灾最严重的结古镇,平房基本全部倒塌,楼房倒塌过半,基础设施大面积损毁,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这一组数字表明,解放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倾力建设的玉树县结古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在地震的一瞬间几乎化作了乌有。
地震无情,人间有爱。地震发生的第一时刻,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亲切关怀,人民子弟兵英勇冲锋、无私奉献,全国人民倾力支援、大力支持,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保障和支持。
说不清有多少个第一时间,说不清有多少心在为玉树哭泣,也说不清有多少人为玉树重建流血、出力,但有一点可以说清楚:这一切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全国各族人民对玉树各族人民的特殊关怀,对藏族同胞的特殊厚爱,对灾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特殊支持,体现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的血脉亲情和感天动地的无疆大爱。
玉树灾后重建是迄今为止,我们在高原开展的最大规模的灾后重建,是在制约条件最为突出的地方开展的灾后重建,是在生态保护最为重要的地方开展的灾后重建,是在民族宗教工作最为繁重的地区开展的灾后重建,也是难度极大的重建。
2010年6月,根据玉树地震灾区的实际,中央决定这次灾后恢复重建主要采取对口援建的方式,由北京市、辽宁省、中国建筑总公司、中国铁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等六家地区和单位承担援建玉树的任务。
长期以来,辽宁省一直承担对青海省进行东西协作对口帮扶的任务,地震发生后,辽宁省在积极支援抗震救灾的同时,又主动承担援建巴塘乡的任务。北京市也是高度重视,决心“打一场玉树援建攻坚战,确保按时、高质量完成援建任务”。
四家参与援建的中央企业,更是久经考验、实力雄厚、豪情满怀。他们当中,有建设北京奥运会场馆的主力,有建设上海世博会的王牌,有参与汶川灾后重建的铁军,有在千里青藏铁路无私奉献的开路者,也有在三峡大坝筑起世纪丰碑的水电人。
面对繁重的重建任务,省委省政府郑重向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民和灾区人民承诺:要不留遗憾、不留败笔、不留骂名,要坚持科学重建、依法重建、高效重建、和谐重建,要发扬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追求更高的顽强作风,要“苦干三年、跨越二十年”。目的只有一个,早日让一个更加美丽、更加富饶、更加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玉树伫立在雄伟辽阔的青藏高原。
建设者从四面八方赶来,在青藏高原腹地发出了铮铮誓言:“为玉树建设最安全、最牢固、最放心的精品工程,建成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优质工程!”
从那时起,他们在震后废墟上不顾疲劳、日夜工作,用央企人的执著和豪情,创造了玉树速度、高原奇迹,以顶天立地的豪情,以坚韧不拔的意志,以朴实无华的行动,谱写着一曲曲充满无私精神和大爱的壮丽诗章。
时至今日,我们还常常不由自主地回想起在玉树耳闻目睹的一个个场景:
遍地的残垣断壁,指挥部里通明的灯火,废墟上救援的人们,还有默默垂泪的远山;风雪中开工建设,昼夜不歇挑灯夜战,“党员突击队”、“青年突击队”和“工人先锋号”的旗帜飘扬;藏族群众给建设者倒一杯热茶,给建设者唱一曲山歌,以最朴素的形式来表达对建设者的感激之情。
记得有一年国庆期间,当淡淡的夜色如纱般覆盖在结古镇上空,一天的忙碌和喧嚣渐渐归于静谧时,我们参加了中国中铁灾后重建现场指挥部党工委副书记柴泽杰的生日“聚会”,一个没有烛光的生日“聚会”。
桌上只有简单几样菜肴,没有蛋糕,没有蜡烛,没有平日里过生日时那邀朋呼友的喜庆,参加的仅有两名干部,其中一名干部还因工作忙碌来迟了。
生日里的柴泽杰看上去很是疲惫,说话的声音也似乎没有以前那么富有磁性,“现在,工程很紧,实在没有心思在过生日这样的事情上动心思,再说,来玉树援建两年了,不过生日,过生日没有烛光,大家都已经习惯了。”
也是啊,在玉树,一天紧似一天的建设工期,谁还顾得上自己的生日,谁还顾得上有没有烛光呢?
没有烛光营造生日的温馨和幸福,千千万万的建设者却心连心传递关爱,手挽手共建家园,用双手抚慰受伤的大地。
没有烛光营造生日的温馨和幸福,千里外、万里外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妻子、儿女却会打来温馨的电话,简单的祝福后,是深深的期盼,“玉树下雪了吗?天气冷不冷?什么时候回来啊?”
“快了,快了,完成今年的重建任务就回来。”无数的建设者这样说。但为了早日让灾区人民和孩子们入住新家园、新校园,他们依然以百米速度冲刺,依然奋战在一线工地。没有烛光的生日,缺少了温馨与浪漫。新修的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车灯明亮。远处的新居、板房、帐篷的灯火若隐若显。工地上还有建设者在挑灯夜战。在玉树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日子里,有多少人的生日在劳作中度过,有多少人的生日没有烛光?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浩瀚宇宙的星星,万家明亮的灯火,就是他们最好的生日烛光。
我们很多次去过学校。玉树州红旗小学独有的抗震设计,可以保证“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教学楼主体结构抗震防烈度为7度,正常情况下,抵抗9级地震没问题。玉树县第一民族中学最吸引人的则是浓浓的文化氛围。宽大的门廊上,镶嵌着两幅15平方米的黄铜材质浮雕,精心制作的浮雕在阳光下闪着金光。而每一所学校的多媒体远程互动阶梯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语音教室、电子阅览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就是省会西宁也没有几所学校能与之相比。
我们很多次去过村庄。你会发现不管是平房、还是小楼,一应橘黄色外墙、双层玻璃窗、波礼尕层(藏族特色的房檐),房顶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院内还有一台太阳能发电器。屋内布置虽各具特色,但也有一些共性的东西:家家户户的大烤箱,茶壶里的熬茶冒着热气,木制藏式沙发、茶几、柜子宽大洁净。
如今的玉树,以县城为中心,小城镇为节点,骨干分路为发展线的城镇体系基本形成,城镇建设实现一区一景,农村建设实现一村一景,纵横交错的道路将让玉树更加通达……
看着新校园、新家园,藏族小学生吉拉措格外高兴:“我们的新学校、新家很结实,很漂亮,谢谢来给我们修房子、修学校的叔叔阿姨,他们是我心中最可爱、最可敬的人,等他们离开玉树时,我要给他们送上大大的鲜花!”
看着新校园、新家园,感动在玉树人的心田流淌。干部群众给建设者献哈达、赠送锦旗、唱民族歌曲,以表达对援建工作者的谢意。
玉树灾后重建的重大胜利,再一次印证了一条真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再一次彰显了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优良传统,中华儿女血浓于水、爱重于山、情深于海的骨肉感情。
实践证明,实施对口援建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具体体现,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体现,是推进灾后重建顺利实施的重要举措。这种援建方式,在西方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不可能的!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只有在社会主义中国、只有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才有可能,才成现实。
在大难国殇面前,每一个中国人的身上都闪耀着熠熠生辉的精神品质,这品质可以概括为十六个字“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这就是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同时,玉树重建也让世人领略了一个民族的坚强与不屈,感受了大气磅礴、大智大勇、大爱无疆,展示了勇往无前的中国力量!
大难国殇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中华民族威武不屈,人民解放军无坚不摧!这一切,汇聚成浩浩荡荡的中国力量,挽狂澜于既倒,救人民于危难!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破浪前行的中国经济,为中国在海内外赢得了应有的尊重。
大难国殇告诉我们,中国力量,就是党中央砥柱中流、引领航向的领导能力,就是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无私奉献,就是人民军队冲锋在前、无往不胜的战斗意志,就是我们党员干部身先士卒、无私无畏的模范作用。中国共产党具有突出的先进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能够有效动员和组织人民不断创造伟大业绩;民族大团结具有特殊的凝聚力,是维护祖国统一、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灾难铸就民族风骨,困苦砥砺民族精神。推进“四个扎扎实实”,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征程已经开启,无论事实多么纷繁复杂,无论发展多么艰难曲折,我们都应该把梦想和希望,把光明和微笑,带给即将来临的美好明天,因为我们的身旁始终有共产党的力量、社会主义的力量、改革开放的力量、伟大祖国的力量、各族人民的力量。
第六章 永恒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
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产生伟大的力量。“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为“中国力量”增添了新的精神动力,而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正是由无数人的心血和汗水凝结成的,他们中每一个个体的努力,都是“中国力量”的“源头活水”。
中华民族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气壮山河的玉树抗震救灾实践,处处凝聚和折射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伟大的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动员群众、组织群众、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体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体现了人民军队钢铁长城的伟大力量。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是大爱同心的精神,充分彰显了全世界所有炎黄子孙戮力同心、携手互助、共克时艰、战胜困难的奉献精神和坚定信心。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团结就是力量,这是中国人民战胜各种灾难的坚强信念。大地震发生后,“玉树不倒、青海常青”,立即成为全国全民大援救的主题。13亿颗心,顿时凝聚成一颗共同的中国心。危难面前,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赴灾区,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人民军队冲锋在前、无私奉献,全国人民包括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大力支持、千里驰援,全省上下风雨同舟、协力同心,灾区各族群众不分民族、不分宗教、不分地域,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众志成城、共克时艰,显示出空前的团结,再现了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动人场景。中华儿女以血浓于水、爱重于山、情深于海的骨肉亲情,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是坚韧不拔的精神。玉树抗震救灾是在特殊的地区、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条件下,进行的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也是人类历史上在高海拔地区与重大自然灾害抗争的伟大实践。救援队伍以顽强的意志和昂扬的斗志,用鲜血、汗水和生命创造了人类抗震救灾史上的众多奇迹。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五个特别”青藏高原精神再次得到极大弘扬,广大军民泰山压顶不弯腰,千难万险不放弃,用钢铁意志和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道保护生命的长城。许多党员干部舍小家、顾大家,以顽强的意志带领群众抢险救灾。灾区各族群众临危不惧、奋起自救,同灾难进行了殊死抗争,展现出了自强不息、敢于胜利的坚强品格。
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是挑战极限的精神。因为生命至上,所以必须科学高效,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挑战许多意想不到的极限。从拯救生命到伤员医治、群众安置、灾区重建,党和政府一系列有效措施,始终彰显着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核心主题,凸显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鲜明的实践特色。这其中多少千难万险需要我们面对,需要我们不畏高寒缺氧、顽强拼搏,挑战体力极限、生存极限、甚至设备极限。
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是感恩奋进的精神。玉树人民深知,感恩祖国、感谢同胞的最好方式就是把知恩之心、感恩之情转化为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发展动力,转化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转化为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实际行动,以“苦战三年,跨越二十年”的雄心壮志,迅速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按照国务院批准的重建总体规划,奋发进取,勇闯难关,不仅要让灾区人民生活上一个大台阶,而且要让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上一个大台阶,让古老的玉树书写新的传奇!玉树抗震救灾精神与唐山、汶川抗震救灾精神既一脉相承、相互融通,又相互辉映、相互补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玉树抗震救灾精神造就了一个崭新的玉树。而社会主义新玉树,早已不只是三江源头崇山峻岭间一个小小的县城,它是一种象征,一种印证“中国力量”的象征;它是一把钥匙,一把解读“中国力量”的钥匙。
如果说,一个政党,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历史重任摆在面前时,在国家和人民面临危难时,能够挺身而出、冲锋在前,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走向胜利,那么,这个政党就是最先进的政党。
如果说,一种制度,在成千上万的人无家可归甚至被埋在瓦砾下命悬一线的时候,能够以最广的动员范围、最大的投入力量最快地救人、最快地安置灾民、最快最好地帮助灾民重建家园,那么,这种制度就是最优越的制度。
如果说,一个民族,当一方有难时,全体人民能够感同身受、休戚与共,能够同舟共济、生死不离,能够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能够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能够迸发出巨大的凝聚力、承受力、向心力,那么,这个民族就是最优秀、最伟大的民族。
我们有理由自豪地说:中国制度所产生的中国效率,最能为人民遮挡灾难的风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战胜的一个又一个困难,夺取的一个又一个胜利,最能给人们带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这一切,天地可鉴!
尾 声
今天,回首新玉树的崛起,玉树不仅建设了一座崭新的物质家园,更树起了一座大爱镶嵌的精神丰碑。
在抗震救灾的危急关头,经受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严峻考验,带领群众化悲痛为力量、从废墟上勇敢站立起来,奋勇夺取抗震救灾斗争重大胜利,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凯歌。
在灾后重建的非常时期,玉树坚持规划引领、政策支撑、机制创新、科学管理、廉洁重建、优化环境,挑战极限、顽强拼搏,在极度浓缩的建设期内,全面完成上千项重建项目,如期交出了“拥有新家园”的合格答卷。在转型发展的新起点,玉树深刻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梳理发展思路,明确工作重点,全力改革攻坚,加快商贸文化旅游“引擎式”发展、加速农牧业回暖升温、统筹非灾区发展、保持投资高位运行、改善民生和社会服务、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效加快维稳常态化转变、着力夯实基层工作基础,呈现出经济起跳跨越、社会和谐和顺、生态创新发展、民生稳步改善的崭新局面。
面向未来,在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的鼓舞下,玉树人、青海人必将再接再厉,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作出不懈努力,也将取得辉煌成就。
第三篇:青海玉树抗震救灾演讲稿
一衣一物皆心意,一元一分总关情---青海玉树抗震救灾演讲稿
4月14日7时49分,我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北纬33.1度,东经96.7度)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截止4月17日17时,14日发生的玉树7.1级地震已经造成1484人遇难,失踪312人,受伤12088人,重伤1394人。1.5万
户民房倒塌,有10万户灾民需要转移安置。这场地震给灾区的群众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和痛苦,灾害突如其来,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中国人民在经历了今年的西南旱灾之后,面临又一场严峻的考验!
中华民族素有扶危济困、行善积德的传统美德。玉树灾区人民的痛苦和面临的巨大困难,深深牵动着我们的心。看着受灾现场的残垣断壁,看着被埋生命在废墟中挣扎,看着数10万灾区人民缺衣少药,我们心中都涌起无限悲情。
天灾无情人有情。为做好青海玉(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树抗震救灾工作,学校已经组织我们捐款捐物。在此,我也希望大家伸出援助之手,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踊跃捐款捐物,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帮助灾区群众渡过难关,早日赢得抗震救灾的胜利!
一衣一物皆心意,一元一分总关情。
“伸出双手,奉献爱心”,以捐款方式为灾区困难群众提供关怀和援助,为灾区重建贡献我们的力量。您所捐助的每一分钱都饱含着无价的爱心,都将化成一缕缕阳光,汇成一条爱的河流,给灾难中的人们以无限的力量!
我们的心连在一起,就是一座爱的堤坝;我们的手牵在一起,就是一座情的长城。因为您的援助,受灾群众将感受更多温暖,失屋者将得到更安全的庇护,灾区学生将得以重返校园,灾区重建将得到更多保障……
那一颗颗期待帮助的心会永远记住你们!灾区的群众会永远记住你们!历史会永远记住你们!
青海玉树抗震救灾演讲稿
第四篇:抗震救灾爱国演讲稿
抗震救灾爱国演讲稿
目录
是的,在这一刻,除了哀伤,我们更应积极奉献出爱心。
每当灾难降临,总有许多有责任感的企业,踊跃捐款捐物,他们的爱心融化了苦难,给困境中的人带去温暖和希望,我们永远记得那种超越金钱与利益的温情。
同胞的生命,更值得我们珍惜,他们是我们的亲人啊!
凡是多灾的地区,往往是贫困地区。他们因多灾而贫困,而承受各种苦难,他们又因贫穷更恐惧灾难。当我们的同胞在悲痛和无助中呻吟的时候,我们的企业更应该主动伸出援手,只有爱心,才能打破那种恶性的循环。
爱心是照亮世界、驱走苦难的最强大力量。这次,当灾难降临,当神州大地在震颤中感受痛苦。我们呼吁所有的企业,积极奉献爱心,用对社会责任感的担当,塑造中国企业的崭新形象。同时,呼吁每一位同胞,力所能及,伸出援手。
让我们用爱心,为灾区撑起一片温暖的天空!
让我们用爱心,感动上天,赐福给我们的同胞,让他们永享幸福与安宁!
愿这块多灾多难的土地永享太平!
献给坚强的中国:
当风雪阻断归路,我们彼此取暖!
当主权面对挑战,我们亮出利剑!
当圣火遭遇屈辱,我们义无反顾!
当病毒吞噬生命,我们用爱弥补!
当列车冲出轨道,我们竭诚互助!
当震撼撕裂大地,我们开山辟路!
勇敢面对磨难,挺起中国人的脊梁!
加油,同胞!加油,中国!
政部启动4级应急预案,救灾司赶赴青海;两个多小时后,玉树成立震后应急指挥部……中国地震局、民政部、发改委、中国红十字会等紧急行动起来,救人救人救人,一切围绕着救援 和信念。
青海省玉树县抗震救灾爱国演讲稿
震后应急指挥部……中国地震局、民政部、发改委、中国红十字会等紧急行动起来,救人救人救人,一切围绕着救援 夜幕悄悄的落了下来。李波、黎勇、刘晓东老师忙着搭帐篷。可40几个人的晚饭怎么办,厨房已经倒塌,我和李校长冲进厨房,找出了早晨剩下的20多个鸡蛋、7、8个馒头。李校长说:先发给学生每人一个鸡蛋,有剩余的再发给老师。夜很快的笼罩了整个小山村,学生安排到帐篷躺下以后老师们疲倦的身心才稍稍放松一下。在小山村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静的能听到每个人的心跳,男老师们静静的坐在帐篷的边缘,象一尊尊雕塑,守卫这个曾经秀丽的校园。
余震不断的发生,随时从地下传出轰隆隆的声音,午夜十分又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不停的刮风下雨,帐篷一次次被吹翻,恐惧充斥着整个校园的上空。老师们站立起来用双手牢牢的抓住帐篷的边沿,为孩子们撑起一片晴空。
地震发生后,黄老师的姐夫双腿被压在了倒塌的石板下,已经骨折,姐姐留着泪再三请求他留下,黄老师来不及想什么,边走边说:去找邻居帮忙,我得马上赶往学校。牛建明老师到因明村小学查看灾情后回来的路上,听见路旁的房子里传来呜呜的哭声,他和黎勇老师寻声望去,看见一位村民被重重的水泥块压在了下面,腿部已经骨折,他们急忙用双手把那位老乡从笨重的石块中挖出来,手上鲜血直流,他们顾不了自己的疼痛,立即把老乡送往医院。张寿碧和其他几个同学一直没人接,李校长——在余震不断发生、随时都可能出现山体滑坡的荒芜的山野里徒步走了几十里山路,挨着挨着把他们送回家。她也有需要她的孩子,也有需要她照顾的年迈的父母,此时她也需要丈夫的关心,但她的心里只装着眼前的孩子。这力量来源于长期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师生感情。
很多老师家里房屋倒塌,他们没有时间查看自己的房屋,没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家人,心里只装着学生、学校。陈校长天天驻扎在学校,他没时间照顾自己的家人,一心牵挂着学校的安危。巩兴刚老师把村子里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天天给他们补习功课,他说:“就算天塌下来,也不能耽误了孩子们的功课。”很多老师早晨6:30就来到学校用手搬运着一块块重重的石块,手上起了一个个大大的血泡,烈日下,却只能啃着方便面当午餐,他们没有一点怨言。这一切只是为了让孩子们能早一点复课,学校、学生成了我们生命的全部。
乔五一老师在地震发生的 我是一名普通教师。5月12日,地震袭来的那一刻我们学校正是下课时间,我和几个老师正站在二楼楼梯口,忽然脚下晃动起来,李校长立刻喊到:“地震了,大家快往操场跑。”紧接着对面房屋上的瓦片哗哗的坠落,厨房的烟窗在摇晃中倒塌,三层的教学楼不停的摇晃,门窗框框铛铛的响起来,操场上扬起浓浓的烟尘。惊慌失措的同学们吓的哇哇直哭,乱作一团。老师们一边把学生喊向操场,一边冲向教室去。
说时迟那时快,所有的同学很快聚集到了操场上,清点人数,一个也不少,所有的人悬着的心顿时放了下来。学校领导立刻成立紧急抗震指挥小组,积极开展抗震工作。同学们个个面色苍白哭个不停。我抚摸着哭的最伤心的几个孩子的头,让大家手牵手,说:“大家不要哭,不要惊慌,我一直会陪在你们身边,即使有再大的困难我们一起想办法,一定会挺过去的。”同学们在我的安慰下,围着我做游戏、讲故事。家长们惶惶张张的跑来,看见自己的孩子安然无恙这才平静下来,孩子被陆陆续续接走了。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间已是下午6:40。这时我才恍然想起自己的儿子还在几十公里外的学校没人接,可电话怎么也打不通,再看看眼前这些孩子甜蜜的依偎在家长怀里,我内心深深的内疚:我是一位多么不负责任的妈妈呀。可是我班上还有两位同学没有接走,看着他们无助的眼神,心灵深处传来一阵阵熟悉的声音“老师!老师!”我毅然留了下来。
夜幕悄悄的落了下来。老师们忙着搭帐篷。可40几个人的晚饭怎么办,厨房已经倒塌,我和李校长冲进厨房,找出了早晨剩下的
20多个鸡蛋、7、8个馒头。李校长说:先发给学生每人一个鸡蛋,有剩余的再发给老师。夜很快的笼罩了整个小山村,学生安排到帐篷躺下以后老师们疲倦的身心才稍稍放松一下。在小山村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静的能听到每个人的心跳,男老师们静静的坐在帐篷的边缘,象一尊尊雕塑,守卫这个曾经秀丽的校园。
余震不断的发生,随时从地下传出轰隆隆的声音,午夜十分又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不停的刮风下雨,帐篷一次次被吹翻,恐惧充斥着整个校园的上空。老师们站立起来用双手牢牢的抓住帐篷的边沿,为孩子们撑起一片晴空。
地震发生后,黄老师的姐夫双腿被压在了倒塌的石板下,已经骨折,姐姐留着泪再三请求他留下,黄老师来不及想什么,边走边说:去找邻居帮忙,我得马上赶往学校。牛建明老师到因明村小学查看灾情后回来的路上,听见路旁的房子里传来呜呜的哭声,他和黎勇老师寻声望去,看见一位村民被重重的水泥块压在了下面,腿部已经骨折,他们急忙用双手把那位老乡从笨重的石块中挖出来,手上鲜血直流,他们顾不了自己的疼痛,立即把老乡送往医院。张寿碧和其他几个同学一直没人接,李校长——在余震不断发生、随时都可能出现山体滑坡的荒芜的山野里徒步走了几十里山路,挨着挨着把他们送回家。她也有需要她的孩子,也有需要她照顾的年迈的父母,此时她也需要丈夫的关心,但她的心里只装着眼前的孩子。这力量来源于长期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师生感情。
很多老师家里房屋倒塌,他们没有时间查看自己的房屋,没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家人,心里只装着学生、学校。陈校长天天驻扎在学校,他没时间照顾自己的家人,一心牵挂着学校的安危。巩兴刚老师把村子里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天天给他们补习功课,他说:“就算天塌下来,也不能耽误了孩子们的功课。”很多老师早晨6:30就来到学校用手搬运着一块块重重的石块,手上起了一个个大大的血泡,烈日下,却只能啃着方便面当午餐,他们没有一点怨言。这一切只是为了让孩子们能早一点复课,学校、学生成了我们生命的全部。
乔五一老师在地震发生的 小学抗震救灾演讲稿 抗震救灾的演讲稿:牵手 5.12抗震救灾演讲稿 护士七一演讲稿:党点燃我心中的火种
1938年6月,我刚刚从南京中央高级护士学校毕业。一天,我在长沙聆听了共产党人徐特立的演讲:“青年学生们,到西北,到延安去,保卫和建设我们的大后方。”徐特立的演讲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正在徘徊之中的我,点燃了我心中的火种。
1942年9月,我来到兰州,自己动手创办西北第一所高级护理学校。从此我一直从事护理事业,直到全国解放并担任西北高级护理学校校长。记得一次彭德怀同志问我入党没有,我回答:“成份不好。”彭老总笑着说:“我们党讲成份但不唯成份,重在个人表现嘛。只要你积极要求进步,党是欢迎你的。”一句话,使我为之奋斗了一生,也为此追求了一生。
1952年7月12日,我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那时我刚过而立之年。
不久,中华护理学理事会在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周恩来总理一眼就认出了我:“你姓黎,还在西北工作吗?西北需要像你这样的人才。”从总理的话语中,我又一次获得了力量。于是,我再次写了入党申请书。
“文革”开始,我被关进了“牛棚”。我也曾想了却一生,可周总理和彭老总的话,时时回响在我的耳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回到兰州军区总医院工作。我再次向党组织倾诉了自己的心愿,递交了第六份入党申请书。
1978年7月1日,当我61岁时,夙愿终于实现了。站在鲜红的党旗下,我眼含热泪。
我有68位亲人在海外,只有父亲的坟墓和我留在国内。我虽然独身,可并不孤单,逢年过节,学生们总要和我一起吃顿团圆饭。80岁那年,我荣获全军第一个“南丁格尔奖”。如今我已立嘱身后将遗体供医学研究,再为党作最后的一点奉献。
第五篇:抗震救灾爱国演讲稿
每一次灾难,都让我们揪心的疼痛!
2008年5月12日,我国汶川县发生地震,那一刻,全国人民感受到了大地的震颤。据民政部统计,截至13日7时,四川汶川县地震已造成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山西、贵州、湖北8省市共9219人死亡,倒塌房屋50余万间。
失去亲人的人在哭泣,失去家园的人在哭泣……
中华民族,再一次在天灾中承受苦难。
我们为不幸遇难的人哀悼!
我们为困境中的老人、孩子、伤者和所有的人祈祷!
除了悲痛,除了祝福,我们更应该关心伤者和活者的人:失散的孩子,你找到母亲了吗?孤苦的老人,您还在含泪凝视倒塌的家园吗?
身陷困境中的人啊,千万别放弃希望,有爱心的人正在伸出援手!
是的,在这一刻,除了哀伤,我们更应积极奉献出爱心。
每当灾难降临,总有许多有责任感的企业,踊跃捐款捐物,他们的爱心融化了苦难,给困境中的人带去温暖和希望,我们永远记得那种超越金钱与利益的温情。
同胞的生命,更值得我们珍惜,他们是我们的亲人啊!
凡是多灾的地区,往往是贫困地区。他们因多灾而贫困,而承受各种苦难,他们又因贫穷更恐惧灾难。当我们的同胞在悲痛和无助中呻吟的时候,我们的企业更应该主动伸出援手,只有爱心,才能打破那种恶性的循环。
爱心是照亮世界、驱走苦难的最强大力量。这次,当灾难降临,当神州大地在震颤中感受痛苦。我们呼吁所有的企业,积极奉献爱心,用对社会责任感的担当,塑造中国企业的崭新形象。同时,呼吁每一位同胞,力所能及,伸出援手。
让我们用爱心,为灾区撑起一片温暖的天空!
让我们用爱心,感动上天,赐福给我们的同胞,让他们永享幸福与安宁!
愿这块多灾多难的土地永享太平!
献给坚强的中国:
当风雪阻断归路,我们彼此取暖!
当主权面对挑战,我们亮出利剑!
当圣火遭遇屈辱,我们义无反顾!
当病毒吞噬生命,我们用爱弥补!
当列车冲出轨道,我们竭诚互助!
当震撼撕裂大地,我们开山辟路!
勇敢面对磨难,挺起中国人的脊梁!
加油,同胞!加油,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