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全诗赏析
古诗文网 http:///cj6编辑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全诗赏析
出自唐朝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zhěn),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ōu)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fān)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huáng)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qǐ)戟(j ǐ)遥临;宇文新州之懿(yì)范,襜(chān)帷(wãi)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lǎo)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yǎn)骖騑(cān fēi)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ē);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tīng)凫(fú)渚(zhǔ),穷岛屿之萦(yíng)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tà),俯雕甍(mãng),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yū)其骇瞩。闾(lǘ)阎(yán)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gě)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zhú)。云销雨霁(jì),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wù)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l ǐ)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chuán)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â)。睢(suī)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zūn);邺(yâ)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dì miǎn)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jiǒng),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kuài)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míng)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hūn)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呼!时运不齐,命途多舛(chuǎn)。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hã zhã)以犹欢。北海虽赊(shē),扶摇可接;东隅(yú)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quâ)之长风。舍簪(zān)笏(hù)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tāo)陪鲤对;今兹捧袂(mâi),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zǐ)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赏析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
他修建滕王阁,也是为了歌舞享乐的需要。这座江南名楼建于唐朝繁盛时期,又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而很快出名。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说:“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序》《宴滕王阁序》,写于何时,有两种说法。唐末五代时人王定保的《唐摭言》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那时,王勃的父亲可能任六合县(今属江苏)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又这篇序文中有“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之语,也可佐证。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认为《滕王阁序》是上元二年(675)王勃前往交趾(在现在越南河内西北)看望父亲(那时他父亲任交趾县令),路过南昌时所作。从这篇序文内容的博大、辞采的富赡来看,更像是成年作品。“童子”不一定就是指小孩,也可以是表示自己年轻无知的谦词。何况序文中有“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的话,“弱冠”是指二十岁。所以,关于写作时间,课文的注释解说采用后一种说法。《新唐书·文艺传》记滕王阁诗会为:“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可见当时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语惊四座的情景。
关于《滕王阁序》的由来,唐末王定保的《唐摭言》有一段生动的记载。原来阎公本意是让其婿孟学士作序以彰其名,不料在假意谦让时,王勃却提笔就作。阎公初以“更衣”为名,愤然离席,专会人伺其下笔。初闻“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公觉得“亦是老生常谈”;接下来“台隍枕夷夏之郊,宾主尽东南之美”,公闻之,沈吟不言;及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乃大惊“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出立于勃侧而观,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以下内容为繁体版 出自唐朝詩人王勃的《滕王閣序》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zhěn),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ōu)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fān)之榻。雄州霧列,俊采星馳。臺隍(huáng)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都督閻公之雅望,棨(qǐ)戟(j ǐ)遙臨;宇文新州之懿(yì)范,襜(chān)帷(wãi)暫駐。十旬休假,勝友如雲;千裡逢迎,高朋滿座。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傢君作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lǎo)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yǎn)驂騑(cān fēi)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ē);臨帝子之長洲,得天人之舊館。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鶴汀(tīng)鳧(fú)渚(zhǔ),窮島嶼之縈(yíng)回;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
披繡闥(tà),俯雕甍(mãng),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yū)其駭矚。閭(lǘ)閻(yán)撲地,鐘鳴鼎食之傢;舸(gě)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舳(zhú)。雲銷雨霽(jì),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wù)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l ǐ)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遙襟甫暢,逸興遄(chuán)飛。爽籟發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雲遏(â)。睢(suī)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zūn);鄴(yâ)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四美具,二難並。窮睇眄(dì miǎn)於中天,極娛遊於暇日。天高地迥(jiǒng),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望長安於日下,目吳會(kuài)於雲間。地勢極而南溟(míng)深,天柱高而北辰遠。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懷帝閽(hūn)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
嗟呼!時運不齊,命途多舛(chuǎn)。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hã zhã)以猶歡。北海雖賒(shē),扶搖可接;東隅(yú)已逝,桑榆非晚。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quâ)之長風。舍簪(zān)笏(hù)於百齡,奉晨昏於萬裡。非謝傢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他日趨庭,叨(tāo)陪鯉對;今茲捧袂(mâi),喜托龍門。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鐘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
嗚呼!勝地不常,盛筵難再,蘭亭已矣,梓(zǐ)澤丘墟。臨別贈言,幸承恩於偉餞;登高作賦,是所望於群公。敢竭鄙懷,恭疏短引,一言均賦,四韻俱成。請灑潘江,各傾陸海雲爾。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朱簾暮卷西山雨。
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賞析
滕王閣因滕王李元嬰得名。李元嬰是唐高祖李淵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驕奢淫逸,品行不端,毫無政績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畫蝴蝶,很有藝術才情。他修建滕王閣,也是為瞭歌舞享樂的需要。這座江南名樓建於唐朝繁盛時期,又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閣序》而很快出名。韓愈在《新修滕王閣記》中說:“愈少時,則聞江南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有瑰偉絕特之稱。”
《滕王閣序》全稱《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又名《滕王閣序》《宴滕王閣序》,寫於何時,有兩種說法。唐末五代時人王定保的《唐摭言》說:“王勃著《滕王閣序》,時年十四。”那時,王勃的父親可能任六合縣(今屬江蘇)令,王勃赴六合經過洪州。又這篇序文中有“童子何知,躬逢勝餞”之語,也可佐證。元代辛文房《唐才子傳》認為《滕王閣序》是上元二年(675)王勃前往交趾(在現在越南河內西北)看望父親(那時他父親任交趾縣令),路過南昌時所作。從這篇序文內容的博大、辭采的富贍來看,更像是成年作品。“童子”不一定就是指小孩,也可以是表示自己年輕無知的謙詞。何況序文中有“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的話,“弱冠”是指二十歲。所以,關於寫作時間,課文的註釋解說采用後一種說法。《新唐書·文藝傳》記滕王閣詩會為:“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閣,宿命其婿作序以誇客,因出紙筆遍請客,莫敢當,至勃,泛然不辭。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輒報。一再報,語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請遂成文,極歡罷。”可見當時王勃年輕氣盛,才華橫溢,揮毫潑墨,語驚四座的情景。
關於《滕王閣序》的由來,唐末王定保的《唐摭言》有一段生動的記載。原來閻公本意是讓其婿孟學士作序以彰其名,不料在假意謙讓時,王勃卻提筆就作。閻公初以“更衣”為名,憤然離席,專會人伺其下筆。初聞“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閻公覺得“亦是老生常談”;接下來“臺隍枕夷夏之郊,賓主盡東南之美”,公聞之,沈吟不言;及至“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句,乃大驚“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出立於勃側而觀,遂亟請宴所,極歡而罷。
第二篇:残且益坚 不坠青云志
残且益坚 不坠青云志——采访市自强不息残疾人
2007年12月14日 作者:本报记者段裕祥 王少飞
采访之前,我们首先接触了一组数据:根据 2006年进行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全国残疾人人口比例为 6.34%,也就是说,在 13亿多人口中,残疾人的总数超过了 8000万。在广西,就在你我的身边,平均每 100个人中就有 7.23个残疾人。在我市,各类残疾人总数为 36.1万,其中,肢体残疾人 8.9万、听力残疾人 9.1万、视力残疾人 5.7万、精神残疾人 2.0万、智力残疾人 2.1万、多重残疾人 8.3万。按城乡范畴划分,城镇残疾人 7.2万、农村残疾人 28.9万。
庞大的残疾人总数,让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对这个特殊的群体多一份关注、多一份关怀。
几天的采访中,我们强烈地意识到,关心残疾人,帮助残疾人,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长期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庆幸的是,在市委、市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市的残疾人事业已经有了迅速的发展,我市残疾人的生活状况正在不断改善。在我市,已有 3.12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 0.92万城镇残疾人就业在岗; 0.43万残疾人参加了社会保险,5.1万残疾人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 0.77万农村贫困残疾人通过扶助解决了温饱问题; 1450户农村贫困无房残疾人住房得到了解决;残疾人的文化体育活动也更加丰富多彩。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市广大的残疾人仍然不同程度地面临康复难、上学难、就业难、住房难、脱贫难等现实问题;残疾人的总体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改善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长效机制还有待建立和完善。我们这次走访的几名对象,无疑都是残疾人群体中比较幸运的。他们或有一技之长,或凭着辛勤的努力获得了物质和精神的回报。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成功有两个共同的因素:一是他们身上都具有自强不息、超越自我的奋斗精神;二是他们都非常幸运地拥有一群关心他们、支持他们的亲人和朋友。
在与他们的交谈中,记者深深体会到:他们最渴望得到的,并不是社会给予他们多大的物质资助,而是一个真正能接受他们、认可他们、给他们以平等机会的社会环境。对于更多的残疾人来说,他们的贫穷并不是因为没有自力更生的能力,而是缺乏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平等就业的机遇。关心残疾人、爱护残疾人,有时并不一定要我们捐献什么。对于残疾人这个特殊群体来说,他们所需要的,或许仅仅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友好的微笑,一个小小的善意,也许就会成为他们受用终生的精神财富!
王发旺:养猪书写别样人生
王发旺,名字充满了财气,事业也充满了财气。12月 10日下午,记者匆匆赶到灵川县城见到王发旺时,他正在一个文印店里准备材料,原来他准备申报与发展养猪业有关的一个项目。然而,这个在灵川乃至桂北小有名气的养猪手,却是一名残疾人,去年获得“全区自强模范”称号,今年又被评为“全国先进科普带头人”。他说,敢拼敢做、善于经营是他这位残疾人企业家的成功之道。
王发旺出生在灵川县灵川镇王家村委王家村,1986年,他开的拖拉机被一辆大卡车撞成两截,自己被抛出 10米开外,当场昏迷不醒。由于抢救及时,虽保住了生命,但却落下了终身残疾。尽管腿是残了,但生活还得过,精明的他看到王家村委勃岭山下有一片荒地,土质肥沃,山上有泉水,很适合大面积开垦,发展种养。于是他找到村委干部,把自己的想法全盘托出,得到村委干部的大力支持,并与村委签订了开垦 70年的合同。在种下速生白果林的同时,他还建造猪舍,开始了母猪的养殖。王发旺的养猪业发展很快,在别人养猪赚不到钱的情况下,他却能赚到钱,是因为王发旺善于开拓,致力于养二元杂交猪、三元杂交猪和纯种猪等好品种,取得很好的效益。
为扩大生产和保证饲料的质量,1999年,王发旺办起了自己的饲料厂。饲料通过国家质检,冠以“发旺”牌的饲料正式创牌上市,事实证明,用发旺牌饲料饲养的发旺良种种猪场的猪花,生长速度快、体型好、健康。一家集良种种猪饲养、饲料加工、白果种植一条龙的综合立体养殖场已初步形成。
这时的王发旺,已经充分认识到科学指导对养猪的重要作用,为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他积极与广西大学等大专院校和全国机械养猪协会、广西养猪协会进行科研和技术上的交流与合作。在县残联、县畜牧水产局和水果特产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种猪场大规模从全国各地优秀原种猪场引进新品种,同时猪场还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扩建和改造。2002年,原王家庄种猪场、王家白果场、发旺饲料厂正式统称灵川县发旺良种种猪场、灵川县残疾人养殖示范基地。今年 11月 29日,更是发展成为灵川县发旺养殖有限公司,总场 1个,分场 10个,年出栏 2万多头猪,被评为桂林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王发旺本人也被选为桂林市养猪协会副会长。
经过多年的精心经营,现在他的瘦肉型猪和生产模式,已经辐射到整个桂林市各县区,发旺良种猪场“公司 +农户 +基地”联结农户 326户,安置本市县农民工 53人,为做强瘦肉猪种猪业,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途径。2004年春,桂林市残联领导带领叠彩区残联组织的 6个残疾人到王发旺的良种种猪场参观,其中有 3人开始养起了王发旺的良种母猪,取得了良好的收效。王发旺事业发展起来了,立即想到要帮助残疾人和困难群众。他用自己的“公司 +农户 +基地”经营模式,扶持残疾人和困难群众发展瘦肉型猪生产,帮他们请北京养殖专家授课,让他们走上致富的道路。蒋连友是灵川镇民治村委的一名残疾人,一直靠到各村帮人理发为生,由于行动不便,走村串寨很困难,一天下来理不了几个头,生活十分清苦。2002年,通过县残联的介绍,蒋连友找到了王发旺,王发旺二话没说,就将两头种母猪赊给蒋连友饲养。2003年,蒋连友养猪获纯利 5000元,蒋连友说,他一辈子也没有得到这么多的钱。王家村的王初喜夫妇都是残疾人,有两个小孩,靠开小卖铺为生,生活过得吃了上餐没下餐。王发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04年动员他饲养瘦肉型母猪,并赊了两头种母猪给王初喜养,让他更快地走上致富路。
近年来,王发旺作为县肢残协会主席,经常对周围村屯的残疾人进行调查,对那些积极向上又能吃苦耐劳的残疾人,他都去动员他们养猪致富。王发旺为农民增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王佶:一条腿撑起冠军梦
这对夫妻,男的叫姜文俊,女的叫王佶。因为患过小儿麻痹症,他们现在一个只能拄着拐杖依靠一条健康的右腿生活,一个只能常年与轮椅相伴。你也许会觉得上天对他们不公平,也许会默默地同情他们的遭遇。若是你认识了他们,与他们交谈过,你会发现:他们因为有了彼此的扶持,过着虽不富裕但很幸福的生活。
2000年的 6月,29岁的王佶一个人摇着轮椅在街上散心,忽然间轮椅不知怎地坏掉了。王佶心里着急却使不上力,轮椅坏掉的地点离家还有一大段距离,如果等到家人来还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王佶自己也没有想到,那天帮她摆脱困境的,竟然就是她现在的丈夫姜文俊。原来姜文俊的修车摊就在附近,他看到王佶遇到了麻烦束手无策,又是个残疾人,不免同病相怜。王佶的轮椅很快就被姜文俊修好了,但姜文俊不放心,又坚持送王佶回家。聊天的过程中,王佶得知姜文俊是东北人,而她自己小时候也在东北住过十几年,两个人还算是半个老乡。两个人的话题一下子多了起来。后来大家都说,他们两个是真正的有缘人。
当时王佶是市里的举重运动员,而姜文俊也是篮球等体育活动的爱好者。借着对体育的共同爱好,两个人的交往多了起来,终于在 2001年喜结连理。结婚后的两人更是相敬如宾,为了照顾王佶,姜文俊放弃了收入还算不错的修车摊。虽然收入少了,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两个人谁都没有怨言,特别是当健康可爱的女儿出世后,小家庭里的欢声笑语更多了。
2002年,在社区的帮助下,两个人搬到了现在的住处,房子是市政府为五保户和贫困残疾人免费提供的,这对两人来说,生活的负担又减轻了不少。
日子悠闲了,两个人反而闲不住了,听说市里面要组织残疾人参加比赛,在姜文俊的全力支持下,王佶重新回到了举重队,姜文俊也如愿参加了市里的篮球队。训练虽然辛苦,但通过两人的不断努力,在 2003年全国第六届残运会上,两人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王佶更是第一次参加全国比赛就取得了铜牌的好成绩。在 2006年广西第六届残运会上,夫妻俩更是双双捧回举重冠军。今年的全国第七届残运会,王佶又得了一块银牌。现在,教练又帮王佶定好了新的奋斗目标,要在 2010年广东举办的亚运会上冲击前三名的成绩。一说到未来的奋斗目标,姜文俊忍不住开玩笑地对王佶说:“我一直这么默默地支持要有我 2/3的功劳哦!”王佶也幸福地笑了起来,大声说“没问题!”
说起两人的生活,他们最感动的就是亲人、朋友,以及邻居们一直以来对他们的照顾,使他们能够乐观地融入到与大家同步的社会生活当中,特别是教练的支持,不断地帮王佶确定新的奋斗目标,实际上等于帮助他们两个描绘了新的梦想,让他们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也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听说他们的女儿就快上小学了,残联的同志说,会尽快帮姜文俊找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也好贴补些家用。看着他们其乐融融的生活,记者真替他们高兴。
刘建桂:修车铺办成“聋哑人俱乐部”
在东江菜市口旁边,有一家很不起眼的修车铺,店铺是老房子,而且门上也没个招牌。不过,附近的居民却都知道———要修车就到这里来。店铺主人叫刘建桂,是一名普通的聋哑人,今年 53岁。
刘建桂原来是桂林市二阀门厂的一名职工,10年前下岗后,闲不住的他便办起了这个修车铺。凭着精湛的技术和热情周到的服务,修车铺的生意红火了起来,衣食无忧的老刘给自己定下了几条规矩:如果有残疾人上门修车,他分文不收;尽可能帮助周边的残疾人兄弟。为此,他默默地做了很多“不起眼”的好事。
10年间,老刘先后收了 7名聋哑人徒弟,手把手地将自己的技术倾囊相赠。他的徒弟中,有的已经开起了自己的修车铺,有的“赖”在老刘的店里舍不得走。同是聋哑人的龙二生、龙桂生兄弟,原来都是种地的菜农,生活比较贫困,跟了老刘学修车以后,现在每人每月都有七八百元的收入,看到他们俩憨厚的笑容,你就知道他们对自己现在的生活很是满意。
老刘的善良渐渐地在聋哑人当中传开了,老刘的修车铺也渐渐成了聋哑人的俱乐部。在修车铺的里间,老刘特意支起了一张四方桌,周围还摆放着 10来把小板凳,别看地方小、条件简陋,这里一天最多的时候要迎来三四十个客人,一般都是住在周围的聋哑人,大家用手语告诉记者,到了老刘这里,就好像到了聋哑人自己的家园,大家平时在这里打打牌,聊聊天,讲讲发生在身边的大事小情,每天还都要来这里看报纸呢!说到这里,一个小伙子马上捧过来一摞的《桂林日报》和《桂林晚报》,还说这些都是老刘花钱订的。
老刘的修车铺不仅是聋哑人的娱乐室,而且还成了聋哑人的教育课堂。通过大家的监督和正面引导,几年里,先后有五六名年轻聋哑人重新找回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几年前,有个小伙子没有正式工作,偶尔做些小偷小摸的事,通过大家的不断开导,小伙子再也不做违法的事了。
徒弟小曾曾经喜欢打架,老惹是生非,现在成了店里有名的好伙计,大家都夸他又肯学又勤快,看到大家用手语表扬,正在修车的小曾不好意思地笑了。
修车师傅刘建桂在聋哑朋友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今年 9月 9日,老刘提议原来市聋哑学校毕业的同学组织一次谢师会,本来是桂林范围内的小聚会,没想到消息越传越远,等到聚会那天,不仅桂林市的聋哑人来了,连河池的、柳州的、南宁的、梧州的,最远的一个远嫁到南昌的女同学也特意赶了回来。
其实残疾人更需要认同感和相互之间的关怀,刘建桂师傅的修车铺,为残疾朋友擎起了一方互助友爱的天空。
李玉息:一片丹心报社会
儿时,因护士的不小心将一截针头留在他的肌肉里让他终身致残;穷则思变的商海闯荡岁月让他勇立事业的巅峰;乐于助人的心肠令多名失学儿童的命运发生了根本转变。他,就是临桂县会仙镇残疾人李玉息。记者于 12月 10日晚,在李玉息的制衣车间采访了这位好心肠的残疾人。李玉息干过农活、做过水果生意、贩卖过竹片、开过小饭店,丰富的阅历练就了他吃苦耐劳的本领,聪明的头脑又令他捕捉到了多次的商机。他在边境城市东兴经营过的摩托车、啤酒、日用品等打入越南市场,成为了小有名气的老板。最终,思乡心切的他还是回到桂林办企业。
万事开头难,李玉息的成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回到桂林后,他和两个朋友闯进了服装行业,开办了丽华服装厂。但由于 3个人都是服装行业的门外汉,没技术,没规模,没管理经验,一连串的问题接踵而来,李玉息的两个朋友提出退股另谋发展,李玉息毅然决然地将面临倒闭的工厂接了下来,他四处求援、筹款还钱给股东。他反思过去,意识到技术、人才、市场是工厂的基本要素,是工厂兴旺的关键,于是聘请了两个来自广东的服装技术员。同时,他又把目光瞄向市场,千方百计寻找新客户。为了寻找销售渠道,他在酒店门口对一服装老板守株待兔,苦等 8个小时,最后该老板被他的诚心所感动,答应考察他的工厂并同意帮助销售丽华服装厂生产出来的羽绒服产品,工厂由此起死回生。
丽华服装厂走出困境后,李玉息并未因此松懈下来,他狠抓服装质量,以优质产品供应市场,以诚信经营赢得客户的信誉。产量不断翻番,规模不断扩大,产品也向日本、韩国和欧美市场进军。
李玉息自己发展起来后,并没有忘记回报社会,工厂优先安排残疾人就业,只要他们来求职,李玉息都给予安排,并且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自由选择工作岗位,工资待遇与生活待遇和其他员工一样。工厂先后安置了 16名残疾人就业,为当地提供了 200多个就业岗位。
李玉息经常讲的一句话是:“人活着,不应只为自己,还要为社会多做贡献。”李玉息富起来后,对自己和家人都很“抠门”,但对社会却是慷慨解囊,他赞助社区成立联防队,赞助残联组织的“漓江之声”演出活动,赞助农村修路,资助困难户,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特别是赞助 30余名贫困学生上学的义举,更是令人感动。他说:“过去家里穷自己上不了学,千万不能让穷人的孩子重走我的路啊!”
象山区初三学生麻程,自己有心脏病,父亲残疾,母亲失业,李玉息了解到这个消息后,不仅捐钱帮麻程治好心脏病,而且掏钱资助他继续上学,为这个贫困之家带来了希望的曙光。象山区二塘乡的伍玉秋,从小失去双亲,只能与两个姐姐相依为命,李玉息知道后,一边资助伍玉秋上学,一边安排她姐姐到厂里工作。灵川中学的莫荣凤,由于家境贫寒,面临失学危机,当她看到《桂林日报》报道李玉息助人为乐的先进事迹后,怀着试试看的心情向李玉息电话求助,李玉息二话没说,不仅资助现金和文具,让她读完中学,还准备资助她上大学。莫荣凤说:“李叔叔亲如父母,我要好好读书,以优异的成绩报答李叔叔的恩情!”
廖仿斌:盲人摸出致富路
廖仿斌原本不是盲人,但 10年前的一场病,让他眼睛老是胀痛,视力逐年减退,7年前,终于因眼球严重萎缩导致双目失明。致残后的廖仿斌,并没能因此丧失对生活的信心,而是用自己的双手和毅力,摸出了一条科技致富的道路。
虽然眼睛不再光亮,但生命可以重放光芒。4年前,他以种果树为突破口,把家里的水田全部种上夏橙,感觉不够,还租用别人的土地增加了种植面积,县残联更是资助他部分肥料等,把他定为科技致富带头人。
但一个盲人要像正常人一样干农活,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廖仿斌毅力惊人,他逐渐用心去熟悉环境,用心记,用耳听,一遍又一遍训练,一次又一次摔跤,一年多的努力,他终于熟悉了村子里的一草一木、一沟一坎、一桥一路,走在田野上,他像正常人一样,健步如飞,双脚生风。学习种果技术更是如此,他主动向有经验的人请教,通过用手触摸,刻苦探索,很快就掌握了一手好技术,从栽种到剪枝,从除草到喷药,他都得心应手。辛勤的努力终于换来了回报,他种的夏橙,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销售十分走俏。
廖仿斌自己富了以后,还将种果技术无偿地传授给别人,特别是对残疾人的支持,他更是尽心尽力,同村的廖仿文、廖仿清也是残疾人,当看到廖仿斌种果成功后,也激发起创业的热情,但却遇到许多困难。廖仿斌知道后,给了他们每户 100株果苗,帮他们赊农药、化肥,还在技术上手把手地指导他们,终于使他们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自力更生的道路。
同村的吴洁兰种了 5亩多的夏橙,但家里的青壮年都在外面打工,自己又不懂管理,感觉非常无奈。廖仿斌知道后毫无保留地把技术传授给她,吴洁兰感动地说:“我家果子种得好,全靠廖仿斌一手教出来的,真的感谢他的好心肠。”廖仿斌自己更是主动找到县残联,要向更多的残疾人免费提供果苗及栽种技术,以让他们早日脱贫。
在廖仿斌的带动下,全村人看到了种夏橙致富的希望,全村 900亩水田,已种下果树 600多亩,其中大部分为夏橙,成了远近闻名的夏橙村。县农业局经调查踩点,准备将连片种植夏橙的西隆村作为全县水果套袋样板点,建立无公害水果基地。廖仿斌又带头实验,把自己种的 3.5亩夏橙全部套袋,成了全村敢吃螃蟹的第一人。全村人看到廖仿斌这样做,也纷纷效仿,廖仿斌成了全村人的风向标。
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盲人,却敢于向生活要光明,成为村子里带头致富的大能人,但凡认识他的人,对这一点都感到佩服。
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