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德能教育模式下班主任德育工作思路初探李文燕
“德能教育”模式下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思路探析
(已公开发表)
作者:李文燕
内容摘要:“德能教育”模式是创新性的德育模式。在“德能教育”模式下中职班主任实施德育工作,不再拘束于过去“说教式”思想教育,而是转变为营造一种积极、向上、阳光的班集体氛围,塑造学生“谦恭有礼”的形象,培养学生的感恩、自信、自强的道德品质,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关键词:德能教育中职班主任实施德育
一、“德能教育”模式
“德能教育”由欧阳焕文①教授首创。德,作名词时,指一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践行时,其心中所得的东西,即德性;作动词时,德者,得也,“内得于己,谓身心所自得也;外得于人,谓惠泽使人得之也。②”有德的人,必然有能,德就是一种能力和能量。“德能”是相对于“技能”而提出,是道德的能力和能量,是做人做事的“观念”和“能力”。德能和能力、成就成正比。德能越高,能力就越强,成就越大。德能的力量是巨大的,无形的。“德能教育”就是做人做事的观念和能力的教育。它也是提升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及做人做事能力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而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为目标的教育③。
“德能教育”是传统德育创新性的一种提法。它与传统德育的区别在于,德能教育以学习落实《弟子规》作为抓手,要求学生传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更加专注于从学生的“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等日常生活中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从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现实存在出发,引导个体进行道德实践,将道德渗透到学习、生活中并最终达到美而善的道德人格。
2007年,欧阳焕文教授首次提出“德能教育”的概念,并逐步完善开展“德能教育”的方式、方法、步骤和目标,创全国德育之先河。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德能教育”的研究课题《中职学校“德技并重,德能为先”研究》在第三① 欧阳焕文,广东医学院兼职教授,高级政工师,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广东黄埔卫生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广东省工人医院院长。
②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02页。
③ 欧阳焕文,《德能教育实验教材—弟子规(解读篇)》[M],世界图书出版社,2013年8月,第1-2页。1
届广东省中小学德育创新成果展示活动中获得一等奖,并优秀结题,“德能教育”在推动中职德育工作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受到省内外众多教学机构的借鉴和推广,逐渐形成了“德能教育”的德育模式。
二、当前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困境
1.中职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不配合”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刚刚初中毕业的16、17岁的青少年,他们正处于心理学上界定的青春期叛逆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独立意识强,表现欲望高,喜欢标新立异来引起别人的注意;同时,他们已经有了独立行动的自由和思考的能力,但看问题过于简单或片面,因此,对于持否定态度的事物,他们会表现出强烈的叛逆情绪,甚至出现偏激的态度。他们对于班主任所实施的德育工作大多会表现为“不配合”。
2.综合素质普遍不高——“不自信”
近年来,在“普高热”的影响下,大多成绩好的学生都选择了读高中,考大学。大多中职生都是因为考不上高中而选择到中职学校读书。这些学生大多从初中开始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较差,不受教师的重视,再加上中考的失利导致了这部分学生缺乏自信。以广东黄埔卫生职业技术学校为例,根据入学前问卷调查(以下调查数据均以“广东黄埔卫生职业技术学校”为例),新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平均数为 2.18,明显低于全国常模,呈现出自信心不足的现状。
3.家庭教育的缺失——“不幸福”
根据入学前问卷调查,学生的父母为农民工所占的比例高达89.3%,父母离异的比例达14.5%。可以说,有一大部分的中职生在家庭教育方面有所缺失。许多家长由于长期在外打工,与学生共同生活的时间有限,在家庭教育方面难免顾此失彼,存在缺失;而离异家庭也会因为家庭的变故造成学生情感上的伤害。种种因素,造成很大一部分中职生在情感上未能得到满足而感到“不幸福”。
三、班主任德育工作新思路
“德能教育”模式以践行落实《弟子规》作为抓手,从“孝亲感恩”入手,注重在“谦恭有礼”方面塑造学生,培养学生孝道、感恩、奉献、利他的思想道
德,做适应社会和卫生事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在这种新的德育模式指导下,班主任德育工作探索出了一条新的思路。
1.以《弟子规》为抓手——增强合作意识。
《弟子规》是清代广为流传的儒家经典,原名《训蒙文》,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间的李毓秀。他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编成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弟子规》,共360句,1080字。具体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行为规范。因通俗易懂,说理透彻,容易落实,适合用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班主任可以围绕《弟子规》开展一系列的以“爱”和“团结”为主题的团康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爱和团结的重要性,领悟爱的真谛和个体的重要作用,转“不配合”为“合作”,唤醒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合作意识。
2.从“孝亲感恩”入手——提升“幸福感”
中职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最重要是要赢得学生的“心”,师生之间产生共鸣,学生才会把班主任当做“自己人”。”“孝亲”是最好的突破口。在新生开学之初,班主任可以通过“孝亲”的主题班会,通过讲述父母抚养孩子长大的艰辛和无私的付出,想象父母老去的画面,歌唱孝亲的歌曲如《孝敬父母》、《跪羊图》等,从而唤起学生对父母愧疚感,并由愧疚而产生要回报父母的强烈情感。在孝亲的话题交流中,班主任实施的德育工作更容易让学生全盘接受。
将“孝敬父母”的感受延伸到其他领域,那就是“感恩教育”。班主任可以在班级管理中,教育学生学会感恩身边的一切人一切事,学会宽容、乐观、自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友爱的班集体氛围,最终培养集体健康向上的阳光心态。“幸福感就是人们根据内化了的社会标准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肯定性的评估,是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及其各个方面的全面评价,并由此而产生的积极性情感占优势心理状态。”感恩可以使人拥有阳光心态,更容易得到别人的认同,从而获得更高的幸福感。
3.塑造“谦恭有礼”的形象——增强“自信心”。
班主任在实施德育过程要注重培养中职生的自信心,对学生的管理要变“惩罚”为“引导”,挖掘学生的亮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中华民族历来注重礼仪④④ 苗元江.幸福感的解释模型综述.[J]师范学院学报,200
2礼节,帮助学生学习日常礼仪的基本动作,塑造“谦恭有礼”的形象,既能迎合社会的需求,又能树立学生自信、乐观的形象。班主任可以要求学生在仪容仪表方面必须符合未来的职场需求,端庄大方,简洁干练,杜绝披头散发、染发卷发、涂指甲油、穿着暴露等行为。并通过“礼仪值周”让每个人轮流担当“礼仪人员”向其他同学鞠躬、问好、行礼。当学生“谦恭有礼”成为一种习惯,就会不断得到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肯定和表扬,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自信心。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不仅是学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的得力助手,更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骨干力量。在“德能教育”的模式下实施班主任德育工作,不再拘束于过去“说教式”的思想教育,而是转变为营造一种积极、向上、阳光的充满爱的氛围,培养中职生的感恩、自信、自强的道德品质,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文萍.做一名出色的中职班主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李海燕.中职班主任工作难点及应对[[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5)
4.林文萍;中职学校班主任角色的正确定位[J],《卫生职业教育》2011 年第 07 期
5.杨娥.以点带向:中职班主任工作的基本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