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组建设的基本思路

时间:2019-05-14 07:55: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班组建设的基本思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班组建设的基本思路》。

第一篇:班组建设的基本思路

班组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般来说,班组可以分为生产性班组和非生产性班组两大类。作为班组长,应根据本

班组的实际特点,结合上级部门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则。以下是两类班组的建设思路

提要。

一、生产性班组的建设思路:

1.要组织好劳动者。

2.要懂技术,会管理——作为班组长,懂技术才能“服众”,会管理才能“治众”

3.要认真执行职业道德规范。

4.要组织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开发——班组是企业生产的前沿,只有班组才最懂得

企业生产的“瓶颈”和问题,就像售货员比经理更懂得顾客一样。

二、非生产性班组的建设思路:

1.树立经营观念和效益观念。

2.实行一定风险的经济责任制。

3.学习和应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

4.提高班组人员的智力素质,增加技术含量。

总之,不管是生产性班组还是非生产性班组,都必须配套抓好三个方面的建设:一是

思想建设,即提高员工的思想素质;二是组织建设,选配好班组长和班组骨干(“五大员”);三是业务建设,搞好业务培训。

第二篇:关于文化中心建设的基本思路

哈尔滨文化中心“一主四辅”功能设计材料2

关于启动文化中心建设的汇报

市委、市政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区将规划建设“7个中心”。其中,2010年启动文化中心建设,占地面积1平方公里,计划投资总额约为15亿元。现将有关事宜汇报如下:

一、总体框架

一是实施人工堆岛工程,完成土建项目,构筑“一主四辅”文化中心发展格局。二是建设国内一流的文化设施和场馆,高水准完成综合大剧院设计,启动建设集歌剧、戏剧演出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大剧院。三是高标准设计建设美术馆、博物馆和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年内完成建筑主体工程。四是形成以广阔水域为主的文化环境和宽敞开放的公共空间,建设既能满足大型演艺需要,也能满足室外多功能表演需求,又能供市民休憩、观景、交流的大型“城市舞台”。

二、基本思路

一是定位。坚持“文化、人本、生态”为主题,坚持国内一流水准,将其建设成为哈尔滨的标志性区域。二是选址。选址在松北区“前进堤改线段和外贸堤合围处”,位于东北虎林园正门西南侧,北侧为前进堤防,南侧为太阳岛保护区,西侧邻三环路,东侧为黑龙江森警部队营区。三是功能。发挥城市文化公共空间功能,满足国内外最高级别的演出要 哈尔滨文化中心“一主四辅”功能设计材料2 求;开展群众文艺培训和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典藏展示哈尔滨历史;创作、收藏、研究展示美术作品。四是布局。形成“一主四辅”,即:以大剧院为主,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博物馆、美术馆、规划展览馆为辅,外加文化广场,总体轮廓近似扇形。多层和低层形成高低错落、建筑风格相互映衬的文化场馆群落。同时,实现便捷高效的公共交通服务,保证人流的快速集散。五是建筑设计。大剧院设计工作拟请加拿大著名设计师或大庆歌剧院设计师进行设计;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博物馆、美术馆、规划展览馆拟请中国建筑学会组织国内著名设计师设计,或由加拿大IBI北京分公司委托设计。

三、“一主四辅”概况

一是大剧院。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0平方米,总高度40米。剧场规模为大型,剧场等级为特等,耐久年限为100年以上,耐火等级为一级,抗震设防为8度。大剧院包括1500座位的大剧场、300座位的小剧场和化妆间、排练厅、练声房、练功房、布景仓库等,以及多功能宴会厅、咖啡厅、书刊、音像、纪念品超市、寄存处、票务中心等服务性营业设施和无障碍设施。二是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2000平方米,总高30米,按照动区、静区、服务区等分区设置,建设舞蹈、声乐、戏曲排练室、琴房、录音棚、文化娱乐室、综合展览馆、文化餐厅、多功能小剧场、图书阅览室,可以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和文艺培训、教学、辅导等工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三是博物馆。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0平方 哈尔滨文化中心“一主四辅”功能设计材料2 米,总高30米。按大型馆规范建设,耐久年限100年以上,耐火等级二级以上。以展示哈尔滨历史为主要内容,以文物展示、图文介绍、专题片播放等方式,集声光画于一体的电子编程,发挥博物馆典藏展示功能。四是美术馆。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总高30米。是聚集中外艺术交流的重要场所,突出美术馆展示城市文化艺术积淀的功能,以良好的环境吸引承接国内外高水准美术展,提升哈尔滨市城市艺术品位。五是城市规划展览馆。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总高30米。用以展示规划发展为主,记载城市发展变革,集声、光、画、先进电子技术于一体。设有以沙盘为主的大型展厅、多媒体及图文展厅,规划档案馆、洽谈厅、贵宾厅和其它较先进的公共服务设施。六是文化广场。占地面积拟定40万平方米,投资8000万元,包括绿化带、水系、文化雕塑、可移动大型舞台,大型停车场及其它服务设施。

四、推进时序

在二年内完成文化中心项目。其中:2010年3月份完成功能设计,开始堆岛、围堤、打桩,6月份完成大剧院规划设计,“四辅”开工,8月份大剧院开工,12月末完成规划展览馆主体建设; 2011年完成大剧院主体建设,完善各场馆内部设施、配套设施,文化中心投入使用。

五、资金及竣工后运营方式

一是大剧院建成后,交市文化部门或聘请大型文化企业、专业演出管理机构管理运营,市政府提供相应的资金补 哈尔滨文化中心“一主四辅”功能设计材料2 贴;二是群众文化活动中心交给市文化部门管理运营;三是博物馆可考虑由有实力的专业人士投资建设管理运营,黑龙江谦复文化发展公司明继学个人投资2亿元建设并运营。主要是以民俗历史文化为主,具备实力。四是美术馆可以考虑由卢禹舜美术馆承担,由政府投资建设,由其管理运营;五是还可考虑成立哈尔滨文化中心管理运营公司,由公司统一管理运营文化中心各场馆。六是以上各场馆无论由谁管理运营均由政府统一设计。

六、建议

文化中心建设规模大、投资大、工期紧、要求高,为确保项目顺利推进,按期峻工使用,建议由市委市政府组成文化中心建设工作推进机构,将宣传、文化、水务、规划、发改、土地、建设、环保等部门统一组织协调,确保高质量高效率完成文化中心建设。

第三篇:XX区建设和谐社区基本思路

近年来,我区社区建设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充分重视和正确领导下,通过广大社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社区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为了加快我区社区建设步伐、促进城市化进程,充分发挥社区组织的作用,加快我区政治、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推进我市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意义

社区是生活在一定地域空间内的居民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构成社会的重要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对于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1、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目前,城市社会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城市中的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困难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城市外来人员管理等问题日趋突出。创建“和谐社区”,就是要通过社区这一基础平台,关心和帮助困难群体,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治安,保持社会稳定。

2、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和谐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社会管理体制运转有序。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城市社区这一层面,社区作用发挥是否充分,对于城市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构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健康运行和秩序良好的社会,社区是一条有效途径。

3、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

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活而不乱、稳定有序的社会,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党和政府就必须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以民主的方法,以协商沟通的形式,来增强党和政府对整个社会的凝聚力。充分尊重群众在法律范围内的表达自由,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合理解决利益诉求,倾听群众呼声,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以凝聚人心,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当前构建和谐社区的主要内容

一个健康的、成熟的和谐社区,应该是社区与社会、社区与自然、社区与政府、社区与企业、社区与群众处于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区,具体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1、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知度高,参与广泛。社区居民当好“主人翁”、共同参与,实现社区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这是构建和谐社区的生命线,是促进政府民主管理和社区自主管理的重要途径,是构建和谐社区的力量源泉。

2.驻社区成员单位共建积极性高。驻社区内的各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自觉融入社区参加社区建设,积极主动为所在社区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共驻共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得益彰,融合共通。

3.社区服务功能完善。有一个功能较全、设备较好的社区服务中心;有一支由社区工作者、志愿人员、社区居民群众组成的社区服务队伍;面向广大居民的便民、利民、爱民、护民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传统与现代的服务方式有机结合。社区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生活能得到保障,社区单位和一般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能得到基本满

足。

4.社区人际关系和睦,人文环境和谐。社区居民家庭和邻里之间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尊老爱幼、和谐相处,扶贫济困基本形成风气,老有所乐、幼有所教、残有所助,自然与人文环境健康发展。

5.社区管理有序,居民安居乐业。社区居民遵纪守法,干群关系、警民关系密切,诉求渠道畅通,调解工作到位,一般的矛盾和问题都能在社区内得到消化和解决。应急机制健全,社会秩序良好,打击防范有力,社区安定稳定。

6.社区组织结构合理,规章制度完善。党的核心领导作用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好,在居民和辖区单位中有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社会组织和中介组织健全,经常开展活动。居民自治意识强,社区民主化程度高。

三、构建和谐社区的工作构想

构建和谐社区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维护稳定为基础,以创建活动为载体,以强化共建合力为保障,以夯实和谐社会基础为总体思路,建设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睦的和谐社区,为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构建和谐社区,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区组织建设,促进党群、干群关系的和谐;逐步完善城市社区居民自治,促进基层社会管理的和谐;不断强化社区服务功能,促进社区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大力加强社区治安建设,促进社会秩序的和谐;努力繁荣社区文化活动,促进社区居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和谐;深入开展优化社区环境活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构建和谐社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加强组织建设,为构建和谐社区提供政治保障

社区建设的基本立足点,就是要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这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体现。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为居民群众服务作为社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优良的服务惠及社区群众。要把社区的困难群众作为社区服务的重点对象;要以环境的美化优化为特征,以优美的环境促进社区居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要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先进的文化凝聚人心、占领社区阵地;要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良好的参与机制推动社区民主政治建设。要实现上述目的,必须要“以人为本”,促进观念的转变和工作的落实。

1、加强社区党建,创新形式、寻求突破。

在构建和谐社区中,我们应努力在社区党建工作上有新的突破,在能力上有新的提高,在体制机制上要新的探索,在工作上有新的作为。

2、社区居委会在创建和谐社区中要有新作为。

社区居为会在构建和谐社区各项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领导核心作用,要从实际出发,积极主动地深入到为群众办实事的具体工作中去,通过开展各种活动,进一步增强社区的依法自治功能、管理服务功能、社会保障功能、治安防范功能,不断增强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二)、增强服务意识,为构建和谐社区提供服务环境

社区服务是社区最基本的功能,是和谐社区的主题和生命力所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完善服务设施,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质量。

1、拓展社区服务领域。

要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社区资源,重点发展面向广大居民的各项便民、利民、护民、爱民服务,面向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

2、拓展社区服务方式。

要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多渠道的社区服务投入机制,鼓励个体、私营、民营等企业通过投资入股、合伙经营等形式,开办社区服务项目,促进社区资源最大限度的整合,加快社区服务产业化步伐。

3、拓展社区服务队伍。

广泛吸纳社会各界特别是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建立起一支由专职、兼职和志愿者组成的素质较高的社区服务队伍,实行专业工作者和社区志愿者队伍共同协作的活动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快捷和周到的服务。

(三)、推进居民自治,为构建和谐社区提供民主机制

构建和谐社区是居民自治发展的内在要求,居民自治的推进又要以和谐社区为基础,二者是辨证的统一体,不可分割。只有让社区居民和社区单位充分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才能调动他们建设社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进一步落实社区自治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实现依法行政,保证和谐社区建设的健康发展。

1、城市基层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依法行政。

要加强和改进对社区居委会工作的指导,用民主、法治、引导的方式方法取代过去简单的行政命令。各政府职能部门和街道办事处要面向社区,明确与社区之间的职责和关系,做到人员配备、工作重心、服务承诺、监督考评、工作经费到社区。通过努力,实现政府由注重微观、直接、行政手段、权力性管理,转变为宏观、间接、政策、引导、自治型管理,使政府管理社区的模式达到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组织合理、运转高效的理想目标。

2、社区居委会要完善自治功能,依法自治。

社区居委会要坚持社区居民自治的性质,懂自治、敢自治、会自治,依法行使自治的权利,对社区自身的事务,敢于管理、敢于负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通过各种形式教育、启发、引导居民群众认识到自己是社区的主人,将“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口号变为实际行动。强化居委会的自治功能,保障居民的权利和权益。

3、社区居民要增强自治意识,广泛参与。

要不断扩大基层民主,增加透明度,让社区居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维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要健全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制度,定期召开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对社区内的重大事务进行民主决策,凡是社区的大事尤其是与社区居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都要广泛征求居民群众意见,充分尊重大多数居民群众的意愿,真正做到由民做主。

(四)、深化创建,丰富内涵,为构建和谐社区提供运行活力

深化各项文明创建活动,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是把构建和谐社区任务落实到基层的有效载体。要按照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市、区委相关文件精神的要求,在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特别是在提高居民素质上加大工作力度,不断采取新的措施,赋予新的内容,取得新的成效。

1、努力繁荣社区文化,建设学习型社区。

要充分利用社区服务中心和文化站(室)及社区单位的各类文化设施,在社区持续、深入地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社区是我家、文明靠大家”等社区文化活动,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开展创建文明小区、文明楼院、文明家庭活动,加大对社区居民尤其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力度,把社区建设成为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阵地,以此推动社区向着和谐、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2、深化社区治安活动,建设平安型社区。

社区稳定是整个城市社会稳定的前提,维护社区稳定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内容。要坚持打击与防范并举,治标与治本兼顾,防范为主,治本为上。社区管理与社区治安紧密结合,建立社区安全防范的长效机制。要坚持社区管理与社区治安相结合,增强治安防范的整体效能,充分发挥社区内单位组织的作用,尤其是单位保卫组织,公共场所、特种行业、物业管理部门的保安队伍,在社区民警的统一协调下开展联防,把综合治理工作延伸到社区内各个单位、各个角落。

3、深化环境卫生创建活动,建设美居型社区。

社区环境是居民群众关注的热点,是提高居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内容。社区居委会对本社区的环境整治要切实负起责任,动员、组织广大居民积极参加社区环境卫生活动,义务植树、种草、护绿,义务打扫居住区环境卫生,使美化社区环境变为居民的自觉行动,使社区环境净化、绿化、美化,成为干净、整洁的美好社区。

(五)、加强领导,密切协作,为构建和谐社区提供合力支持

构建和谐社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关系居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也是需要动员全社会支持、参与的社会工程,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需要加强领导,各方配合,通力合作。

1、切实加强领导。

进一步加大城市社区建设工作力度,把构建和谐社区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摆上党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经常研究构建和谐社区中的重大问题,及时解决构建和谐社区中的困难,切实做到思想上重视、组织上保障、工作上落实,做到常抓不懈、常抓常新。

2、营造浓厚氛围。

要加大构建和谐社区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面,强化广大干部群众构建和谐社区的意识,营造“社区是我家,和谐靠大家”的浓厚氛围,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和参与构建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良好局面,使构建和谐社区深入人心,成为居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自觉行动,做到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受益者。

3、密切部门合作。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找准自身在构建和谐社区中的优势和位置,切实履行职责,指导做好社区党建、教育、文化、劳动就业、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工作。要树立一盘棋的思想,既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又积极配合、密切协作。

四、社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区大力加强社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随着社区建设向深度和广度推进,不少深层次问题逐步显现出来,并影响到社区建设的进一步开展。

(一)、负担过重

(1)工作任务多,《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会员组织法》规定社区的任务是6条,但实际工作量较高;评比检查多。有的部门利用行政权力或以评比为压力,强制或半强制性地迫使社区订阅部门发行的报刊,社区干部反映,应付日常事务都来不及,文化也不高,哪有时间去看这么多报刊;除街道按要求进行的常规检查考核外,许多部门都自行直接下去组织单项检查评比,有些检查评比已落后于形势的变化,如环境、卫生、绿化、治安、就业等项目。

社区工作日益行政化,有的社区干部说,社区已成为除街道办事处之外的又一个政府派出机构。工作负担重的结果,使社区干部忙于应付事务,对真正应承担的社区建设等工作却无法投入精力、财力。在真正没法解决经费的时候,有的社区便厚着脸皮四处请求支援,一些社区也能要到钱物,解去了燃眉之急,可是有些社区根本无法要到,但这些也终非解决方法。

(二)、管理机制不完善

1、社区居委会职责不清。按照我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社区居委会只是协助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工作。政府各职能部门都强调“工作向社区延伸”,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只是简单地把工作推给了社区,相应的职能、权利却没有明确,这些工作逐渐成为了社区的“份内事”,并要接受各有关部门的检查和考核。一些具有行政执法权的部门将工作难度大、管不过来和不愿管的工作交给社区居委会,要求居委会进行管理,如 “四小车”整治、“拆违”等问题。

2、职能部门协调指导不到位。社区的发展需要形成“多方参与,齐抓共管”的合力,但一些部门对社区建设的协调、指导、帮助工作力度还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仅把本职工作交到了社区,但经费、人员、指导不到社区,对社区的工作情况偏重于检查评比,导致社区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应付检查、评比活动上。二是社区向职能部门反映居民群众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往往得不到回复,部分职能部门和驻区单位对居委会开展的一些工作不支持、不配合。

3、社区干部管理机制不完善。社区干部管理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一是对社区干部没有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干好与干不好一个样,工作量大,人员少,时间紧迫难以执行,更使社区干部身心疲惫。

4、社区干部整体素质有待提高。近年来新招聘录用的社区干部,在社区工作经验上有待积累和提高。而目前老的社区干部又缺乏强烈的创新意识。目前,我区社区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与社区建设要求之间的尚有差距,广大社区干部都渴望得到系统的学习和培训。

(三)、社区的经济力量与承担的任务不相适应

aa 在社区的自治体制和机制没有充分形成之前,在社区工作日益行政化的趋向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之前,社区就必须要有一定的财力保证各项任务的完成。这是无法回避的问题。过去一个社区每年约需经费,多数是靠社区自己创收以弥补财政支持的不足。然而,新的问题是:

1、现在财政对社区的补贴、干部配备数量用用房是以社区为计算单位而不是以社区管辖的居民户数为基准,存在工作量大小不均,报酬苦乐不匀的情交,有的只能几个社区合署办公,以解决工作经费和各种配套用房不足的困难。

2、街道给社区的任务过多,但给予很少,即使能给点补贴也受自身经济实力的制约,补贴多少不平衡,有些补贴得不到落实。

aaa3、社区干部的待遇和他们的付出不相称

3344、社区理念还没有真正深入人心,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社区理念没有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区精神没有真正深入人心,没有形成对社区深厚的认同感、归属感的良好氛围。

aaa5、社区各种关系还没有真正理顺

在社区诸多关系中,主要是社区与街道的关系、与物业公司的关系、与社区单位的关系、与社区其他组织的关系等还没有真正理顺。虽各部门都各有自己的职责,但很不协调,各自为政、各干各的,没有形成合力,没有形成联动、协调的运作机制。特别是与物业之间的关系,很难理顺,调查组发现有几个情况。

a

(四)、硬件设施有待进一步改善

aa 硬件设施主要是指办公用房和服务活动用房,社区居民委员会作为负责社区日常事务的管理机构,需要有相应的办公用房来办公、开会、开展活动等,以保证社区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我去部分社区配套不足(以本人在周家河社区为例),设施简陋,不能适应当前镇江市民生活的要求,与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水科很不相称。

当前社区的社会服务功能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除过去城管、治安、计生、绿化、卫生有规定外,妇女、党员、老人、文化、体育、社区保健、劳动就业等都要求在社区有个“家”。所以办公用房显得更加重要。

五、加强社区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我市社区专职工作者管理。

1、减轻社区工作负担。社区沉重的工作负担,严重制约了社区快速、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挫伤了社区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必须尽一切可能排除所有不必要的工作任务,使社区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

2、完善社区干部教育管理机制。针对社区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与社区建设要求之间的差距凸显的问题,建议建立和完善四种机制,通过加强对社区干部的管理和教育,提高社区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使之能适应当前社区建设的需要。一是完善选聘机制。二是完善考核机制。三是完善培养机制。四是完善服务机制。

3、提高社区干部福利待遇。实行合理的工资制度。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工资由基本工资、岗位工资两部分构成,合理提高各项标准。社区干部合理的福利待遇,有利于稳定整个社区干部队伍,让他们能安心社区工作,应尽可能使社区干部的待遇和他们的工作量等价。一是按照“效率优先、奖优罚劣”原则,增加社区干部补贴。同时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建立健全社区干部工资逐步递增制度。二是需要较长时间占用社区干部休息时间的,应由有关部门适当发放加班补贴。三是增加社区办公及活动经费。社区专职工作人员(除有职业人员和退休人员外)在受聘期间,应按规定建立养老、医疗和失业等社会保险,并享受国家规定的休假、探亲假、婚丧假和实行计划生育的优待等福利。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工资,根据社区建设事业发展情况和本地工资水平适时调整。市区范围内的社区工作者的工资和社会保险经费由市财政予以补助。社区专职工作者达到退休年龄,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

4、理清社区与街道的关系,做到职责明确。

(二)、加强我市社区用房配套建设

加强社区组织的工作用房和配套设施建设,对于改善社区组织的工作条件,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城市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有着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市社区用房配套建设工作,充分发挥社区组织作用,做好我市城市基层管理和服务工作,更好地为居民服务,促进社区和谐稳定,社区是城市基层管理、为居民服务和社会工作的平台,具有便民服务、救助保障、医疗保健、社区治安、居民教育、普法维权、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环境保护、评议监督等功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区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社区用房是社区开展各项活动的基础设施,关系到社区功能的完善。依照上级有关文件规定,社区用房建设的要求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完善社区功能,坚持统一规划、多方筹资、以点带面,把社区用房建设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力争2006年全部完成。

(三)、加强社区对物业的管理。

1、物业管理纳入社区建设应坚持四个原则:一是要做到居民自治与行政管理相结合;二是要做到业主自主管理与社区管理相结合;三是要做到物业管理与社区管理相结合;四是要做到“条专块统”,各司其职。以街道办事处为中心,政府各职能部门在加强专业管理的同时,与街道办事处紧密联系,互相配合,对辖区内物业管理进行统一协调和管理。

2、必须要有操作性较强的相应政策出台。

3、社区居委会要认真落实好把物业管理纳入新型社区建设的有效组织(即三位一体)形式。努力为社区居民提供文明和谐、安全方便、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实现社区管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第四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是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建设新村镇;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培育新农民;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新风尚。

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和基本保障。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三农”倾斜。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伤事故缺乏保障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投入力度,在农村建立大病、重病统筹机制。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探索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总的要求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形成总量平衡、品种多样、安全可靠和营养丰富的农产品生产格局。要加快发展农区和牧区畜牧业,保护和利用好渔业资源,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广良种良法,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的节约型农业。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支撑。要坚持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性质,全面落实二轮土地承包政策,依法确权、确地到户,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在此基础上,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土地使用权依法流转的机制。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快推进以乡镇机构为主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乡村债务化解工作。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整体改革,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发展农村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这是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增加投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明显改变农村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增加农民收入,既要从“三农”本身考虑问题、寻找出路,更要跳出“三农”,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思考问题,研究对策。既要大力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增收潜力,又要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既要从当前出发采取尽快见效的具体增收措施,又要着眼于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个长期过程,“十一五”期间关键是要开好头、起好步,打好基础,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规划先行、因地制宜。二是突出重点、示范引路。三是政府支持、农民建设。

事实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丰富,涵义深刻,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各方面的要求下,既要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又要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既要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

第五篇: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同时借鉴国外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进经验,我国建设现代农业应以科学化为核心,以商品化为特征,以集约化为方向,以产业化为目标。

(一)适度集中土地规模

一是应制定灵活的土地政策。首先,加强征地管理,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界定公益用地和经营性用地,同时要通过法律法规、合同约定、宣传解释等途径。解除流转出土地的农户的后顾之忧,确保流转出土地的农户能够按照流转协议或合同按期收回承包权:其次,以法律形式确定给被征土地农民的公平、合理的补偿办法。提高每亩征地补偿标准,获取应有的流转费,得到土地被征后应得的补助费,享受“土保”等其他有关权益;最后,明确政府对失地农民的责任,将失地农民纳入社会统筹保障体系。

二是拓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渠道。在现阶段,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流转主要以季节性、兼业转移为主,这种转移无法解决土地的规模经营问题,只有实现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变,才能促进农业发展模式的转换。只有降低劳动力转移成本,才能加快城镇化进程。所以说,要大力推进小城镇和工业化进程,形成吸纳和转移农业劳动力的巨大“磁场”。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增强农民向第二、三产业流动的能力,鼓励部分农民自愿离开土地,摆脱土地束缚。

三是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土地规模的适度集中可采取多种流转模式。其一,租赁开发型。以租赁协议、合同的方式把土地经营权租赁给其他农户或经营单位从事绿色经济开发,农户收取一定租金;同时,原土地承包者还可以在新租赁的业主单位务工,获取劳务收入。其二,股份合作型在农民土地承包权不变的情况下,农民按照利益均等、按股分红的原则,将承包权入股,对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价值化,使集体土地的权益以价值形式得以实现。其三,买断经营型。主要是对荒山、荒坡、荒滩、荒水等“四荒”资源和集体低产林果园等公开拍卖,将土地使用权拍卖给经营者,使其获得长久拥有土地使用权的稳定感和权属感。使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流动和优化组合。其四,户际联营型。农户间出于共同发展和利益需要,自愿以特色产品为主导建立专业合作社,实行产、供、销一条龙。

四是建立中介组织。培育和发展中介组织是现阶段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有效途径。要抓紧研究扶持政策,鼓励各类农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参与经营性活动。同时,加强理论探讨,尽快明确农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的合法地位,取得法人资格,以确定其参与组织活动的合法性,促进中介组织健康发展。

(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一是培育龙头企业。建立一批规模大、势力强,辐射面广的现代农业龙头企业。首先,采取“四个一批”,壮大龙头企业。其一是扶持壮大一批。把国家和省(市)级龙头企业作为重点,选择有一定知名度企业加以扶持,使之成为农业产业化的脊梁。其二是嫁接改造一批。加大资本运作力度,对经营一般,但有一定实力的企业,通过注入资金,引进机制,使其尽快壮大起来。其三是开放引进一批。主要是制定优惠政策,创造环境,选择优势项目,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其四是大力发展一批。主要是创造条件。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其他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吸引一批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化项目。其次,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提高产品质量。龙头企业应用“公司+基地”或农户的组织群体,纵向实行种养加、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横向实行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集约化经营,从而建立农副产品生产、深加工和市场销售相结合的生产经营关系。龙头企业还应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名牌意识,采用国际标准以及出口目标国的标准组织生产、加工农产品,并在包装、储运方面狠下工夫,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同时龙头企业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要进行严格的标准化管理,尽快推进标明农产品产地、质量、等级的标识。再次,协调处理龙头企业与基地或农户的利益关系,不断完善和创新利益联接机制。从企业发展的长远着眼,正确处理好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全面推行契约化经营,合同化管理,组织龙头企业与基地或农民签订产销合同,用法律形式明确和界定产销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建立风险基金和最低保护价收购等方式。与基地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机制。龙头企业与农户要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发展订单农业,通过订单规范产销双方权利和义务。最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龙头”企业家队伍。一方面,积极引进人才,只要能壮大发展企业,发展经济,就要以优厚的待遇大胆引进其他行业优秀人才参与农业企业经营。另一方面。对现有的农民企业家进行提高其素质的培训,把培养一支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懂经营、会管理、重信用的企业家队伍列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

二是建立产业化经营的合作组织。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应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多类型、多层次、多领域推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首先,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着力搞好专业合作社建设。推动农村各类生产大户、贩运大户和经纪人利用其生产、经营、购销的优势组建。加大力度扶持基层农业部门和农技人员利用技术优势组建。积极引导各类龙头企业、工商企业利用其资金、信息、管理和加工、流通优势组建。鼓励基层供销部门、科协和其他部门,利用人员、场地、经营优势组建。同时,突出培育一批加工、流通、信息型的专业合作组织,在强调数量扩张的同时实现质量的新提高。其次,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搞好标准化的推广和运用。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坚持以质取胜,注重农业的标准化体系建设,按照市场准入制度要求,统一制订实施产品质量和安全卫生标准。在合作社内部统一注册商标、统一包装。同类产品的不同合作社之间要互相协调、互相沟通,逐渐形成良好的价格运行机制。最后。努力提高运行水平,着力开展经营活动,向经济实体型上过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只有向实体化过渡,才能增强服务实力和能力,其自身也才会在带领农民致富的同时得到发展壮大。明晰产权关系,使社员的利益得到充分保护和体观,把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办成一个实体化的市场主体。

三是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体系,坚持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种国际性的理念和行为。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首先,建立相应的农业支撑体系。如科研、教学、农技推广、培训与生产者相结合的人才网络体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创新和生产推广相结合的应用体系,农产品生产监测监管体系,人才培养与使用。劳动者职业培训与素质教育等。其次,制定土、水、气、生物多样性和食物安全性等资源和环保方面标准。这些标准,既包括产品本身。又包括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既包括对某地某国的地方环境影响,也包括对相邻国家和相邻地区以及全球的区域环境影响和全球环境影响。最后,围绕设施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储备,立足于我国自然气候条件。如光照时间、风雪冰冻期,以及自然灾害的实际,加强设施农业的栽培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环境控制及环境保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以科技推动设施农业的发展。

(三)创新农业发展模式

一是集约农业。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调整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配置。依靠生物技术的突破,提高土地生产率,同时通过转变增长方式、进行精耕细作来提高农业产出效率和效益。

二是循环农业。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建立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增长模式。目前,主要是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是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技术和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积极组织实施生物质工程,推广秸杆气化,团化成型、发电、养畜等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培育生物质产业。同时,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以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它最大优势就是科学地安排不同生物质在系统内部进行循环、利用或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环境条件,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产品。简单地说,就是资源——产品——资源的闭环型经济模式。

三是设施农业。采用现代工程技术、电子机械技术和信息技术,通过改变局部自然环境,为动植物生长提供相对可控制最适宜的环境条件,实行集约化生产,并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式和模式,从而提高生产效益。农业设施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流。改变目前传统的生产方式,实施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重要方向,这主要是我们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来调节生物体生长和储藏运输环境的设施农业发展模式,如蔬菜、动物、花卉、食用菌等进行工厂化生产,温室及畜舍的补光、加温、通风、微滴灌,以及贮运中运用空调、冷藏设备等。

四是精准农业。运用3S技术,即: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监测系统(RS)等先进技术,进行定时、定位、定量地实施现代农业操作技术与管理程序。对主要优势农作物土地精确定位。如法国、德国等国运用3S技术,按肥力轻重程度确定播种量和施肥量,可节约10%肥料和23%的农药。依据精量播种,每公顷可节省25%的种子。

五是特色农业。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或者创造条件,以一定的资源为依托,以建立农业为主导,产业为重点,突出地方特色,适时调整农业机构,通过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使产品在数量、规格、规模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并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优势。同时,瞄准国际市场。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培育国内和国际知名特色农产品品牌,从而获得很高的经济效益。首先。改进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名、特、优、稀产品的开发与发展;其次,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通过嫁接改造落地生根,形成新产品,填补空白;最后,对原有的农产品,通过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使其品质上档次、功能升级,形成新产品来占领市场。

六是生态农业。即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农业,最大优势是在于避免了现代石油农业对石油、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物资的依赖。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又减少了污染。保护了土壤,维护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如我国目前的稻田养鱼、养萍,林粮、林果、林药间作,农林牧结合,粮桑渔结合,秸杆作饲料养猪,猪粪养蛆喂鸭、鸡,禽粪施农作物等。同时,用物质循环、能量转换原理,实施腐殖肥和物理及生物驱虫技术,生产品质好、无污染、无残留、无公害农产品。

七是观光农业。它主要是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把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发展旅游结合起来,通过产业化农业生产经营和品种结构,合理规划布局,起到美化景观、保护环境,提供观光旅游、趣味性劳动、学习及享用新鲜食物的一种融直接效益与长远效益、观光效益与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模式。具体是利用地域优势和现代科技手段,建造生态园、科技园、展览园或园艺园,集科研场所、种苗培育、展览展示、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观光农业模式。我国幅员广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必须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把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统一起来,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发展方向,选择最具优势的发展模式。

(四)注重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一是提高现有农业劳动者素质。首先,选准培训对象。目前,我国农村已拥有一批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工作经验农业技术人才,这些人才文化水平相对比较高,容易接受现代科学技术,再培训成本较低,示范效应强,有以下三种对象:第一。农民技术员、科技户、专业户。他们可以直接传播农业科技知识,示范农业技术,带动农业产业化,起到以点带面、以一带百的巨大作用。第二,农村初高中毕业回乡的青年农民。他们年轻,且有一定文化,同时非常欠缺农业生产和科技知识,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及信息知识需求迫切,求知欲望和接受能力强。第三,农村干部。他们是农民群众发家致富的领头人,其综合素质决定了他们是否能带领大伙奔小康。其次,拟定培训模式。培训模式应因人而异,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可以采取就地培训,异地培训,远程培训,其他培训等方式。培训内容要顾及到当地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一方面,我们必须对整个农民群体提出统一的要求,对不同的农民层次制定不同的培训标准。无论哪个地区,同一层次的农民经过培训必须达到统一的要求。据此设置的培训内容应该是统一的,一致的。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以要实事求是地从当地的具体情况出发进行内容设置。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www.xiexiebang.com网。

二是从源头上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首先,抓好农业高等教育。农业高等教育中的人才培养要充分体现和发挥农业院校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领头羊”作用,特别是在新知识的创造、传播、应用方面的作用。对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一方面,需要培养拔尖人才,研究高端问题;另一方面,培养农业、农村、农民迫切需要的实用技术型人才,研究中国农村的实际问题,并努力促进研究成果的推广、转换和应用。其次,抓好农技人员的职业教育。要鼓励更多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进入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学校学习,农业职业教育开设的课程及教学内容不仅与教育、科研、推广和农业经营紧密相关,而且可根据学员的具体要求开设新课程。以满足农业生产、经营与发展的需要。最后,尽快创造有利于吸引人才的机制和环境,积极向农村引进人才。政府部门应在财力和政策上加大投入力度,鼓励大学毕业生和有农业技术专长的人才到农村开发创业,对以各种形式到农村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工资、福利待遇方面予以补助,努力改善农业技术人才的创业环境。同时,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创造吸引人才的良好条件,把招商引资与招贤引智结合起来,努力把城市工商企业和城市人才吸引到农业领域中来,把城市人才尽可能多的吸引到农村来。做到真正把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上,以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下载班组建设的基本思路word格式文档
下载班组建设的基本思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班组建设

    经办字第(2011)18号 开展班组建设活动实施方案 公司各直属厂(矿)、机关、处室: 为进一步提高我公司班组建设的质量水平,推动班组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和民主化,增强班组的......

    班组建设范文

    开磷社会服务总公司班组长培训 班组建设讲义 (2016.9) 讲课人:李卫东 1 内容介绍 第一节 班组建设概述 一、班组建设的概念 (一)360百科观点 (二)八九点班组建设专家团队观点 (三)北......

    2012班组建设

    班组管理体系 班组安全组织: 一、班组长是班组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班组安全工作负责。 二、人数多的班组可以设一名副班长,协助班长全面开展安全管理工作。 三、班组分散作......

    班组建设

    班组建设班组是企业的细胞,是企业安的最小安全单位。使每一个班组安全,也就是保住了企业的安全。因此对班组的安全建设就相当重要。 一、选拔好的班组长和安全员 班长时班组的......

    班组建设材料

    现有员工20人,平均年龄42岁,通过深入开展班组建设,班组员工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逐步成为一只充满活力、善于学习和创新的优秀团队。 一、加强基础管理,实现班组建设规范化 班组始......

    班组建设浅谈

    班组建设浅谈 一个卓越的企业必须拥有一支训练有素、干劲十足的基层员工队伍,只有基础扎实,才能成为一个卓越的企业。目前,国内一些行业已经意识到基层建设的重要性,甚至将“三......

    浅谈如何加强班组建设

    浅谈如何加强班组建设在上级领导的重视和关心下, 11月21日,《湖南省高速公路收费及监控员技术等级考核培训班》正式起航。本人非常荣幸的参加了这次为数不多的人员培训,在培训......

    浅谈班组建设

    浅谈班组建设 班组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单位,是企业最基层的生产管理组织。能否将企业管理的有效性深入到班组的建设,是企业实现安全有效生产的关键。班组犹如大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