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后婷 教学札记《原来语言训练可以如此美丽》
原来语言训练可以如此美丽
——《伯牙绝弦》教学的几点体会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工具性又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因此,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是对语文学科本质属性的回归。下面结合一篇文言文的教学,谈一谈我在教学过程中尝试的几点做法。
《伯牙绝弦》是小学六年级唯一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教学本课,我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会上,通过诵读、联想,练笔,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体会句式精彩处,扎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1、品词析句与培养语感相结合,有效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词语教学是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学的需要,有选择地设立词语训练点,既帮助学生学习与积累词语,也为文本的学习奠定基础。本文在描述伯牙的琴声时,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个字,但是语言之精妙,用词之精当,堪称一绝。为了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感,我在课前热身中设计了这个环节:
课前热身:
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江水滔滔”,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
出示:【清风徐徐 杨柳依依 明月皎皎 炊烟袅袅 流水淙淙 芳草萋萋 霞光灼灼 春雨绵绵 】
这些词有什么特点,而且都是描写什么的?齐读这些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词语,对写作有一定的帮助。
本环节ABCC结构的词,难度不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累了词汇,为后文中仿句练习,词语的运用,打下基础。
2、读中感悟与想象运用相结合,有效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语言文字既是反映客观事物、负载文化的工具,也是人们表情达意的工具。小学语言教材中的诸多课文都是情文并茂的佳作。教学中指引学生学习这些语言,训练这些语言不应是机械的,而应当是充满感情的想象和练习。为了让学生体会伯牙琴声之美,伯牙与种子期的心有灵犀,我设计了一个仿句练习:
品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想象善鼓的伯牙,还会志在什么地方呢?善听的子期,又会怎样赞叹呢?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热身活动所说的词语,善听的子期又会怎样赞叹呢?出示例句:[仿句练习]师:“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于是,学生会发挥自己的想象,纷纷说出伯牙的琴声中会表现出哪些美景:春天里,百花争奇斗艳;秋天里,片片落叶在风中飞舞;树林里,小溪流水潺潺……
这是一幅幅五彩斑斓的画面。这些画面从文字引发,在脑海中描画。通过这样的想象,孩子们充分理解了“伯牙善鼓琴”,从而为“知音难觅”做了相应的注解。在惊叹孩子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力的同时,我还相机拓展:引导他们将这种想象化作语言表现出来:“现在我们都是钟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我们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于是我们会赞叹道:“善哉,徐徐兮若清风!”“现在你们都是钟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你会怎样赞叹?”学生练习说话。“好一个善鼓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这是想象的表达,这是语言的创造。这是以文言学文言,以心灵悟知音。而这一切,都是缘于美丽而自由的想象。通过想象,学生已经沉浸在美妙的琴声之中,这时乘机再做适度引导,帮助生进一步打开思维,并与课前热身相结合,环环相扣,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更活化了语言。教师又引导学生以排比的方式来说,文字的训练与情感的熏陶一旦找到契合点,二者就能完美的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同构共生”。
3、语言文字训练与文本拓展相结合,有效提升语言实践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文本拓展训练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资源。这样对学生提升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本课教学体会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为了让学生体会到那种知音情谊,特别是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我对文本进行了挖掘与扩充,引导学生想象伯牙作为一名著名的乐师,却无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无人理解他的心意,而唯一的知音也离他而去,伯牙的绝望之情,我设计了一处拓展性练笔:
品“绝弦”,谢知音
(1)无奈世事难料,一年后,当伯牙千里迢迢去江边赴约,却只看到了子期冰冷的坟墓。他从一位老人口中得知,子期不幸去世并留下遗言,把墓修在江边好听朋友的琴声。一瞬间,多少企盼、多少喜悦,都化为无尽的悲伤之中。伯牙此时心情怎样?他会做出什么样的举动呢?生说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齐读句子。如果你是伯牙,站在子期的墓前,你会对地下的子期说些什么呢?同桌交流,全班汇报。
(2)听了班上这么多个“小伯牙”的深情诉说,我真感动。
同学们,明年,我们就要毕业,各奔东西了,面对离别,你和你的好友有什么知心话要说呢,试着写一写。
(3)学生练笔,写下来。
学生汇报,老师评价……
学生此时已经完全沉浸在伯牙与钟子期的凄美故事当中,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创设了这个情景,给学生良好的写作氛围,不要求他们写多长篇幅,但一定是真情流露,写出真情实感来,目标就达到了。
课堂中好的拓展训练方式,能将情感、感悟沉淀下来,能凝结成学生的思想,化为语言实践的能力,能将学生融入文本角色中,将个性化的感悟表达出来,释放自己的情感。这样的语言文字训练,融会文意,展示想象,模仿借鉴,抒发感受,产生情怀,从而达到了“工具”与“人文”和谐统一。
原来语言训练可以如此美丽 ——《伯牙绝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作者:后婷
单位:高山学校
时间:2013年7月
第二篇:原来语言训练可以如此美丽
原来语言训练可以如此美丽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的几点体会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文章,很难找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契机。”集体备课之后,几个同行都深有感触地说。
一篇课文教下来,才发现其实不然。
下面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尝试的几点做法。
一、调动学生的古诗积累,强化学生对“苍凉”的感受
只要读过这篇文章的人都知道,作者称“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那是因为它能在荒凉的、长年冻土的青海高原上长成参天大树。因此,感受高原特殊的气候就成本节课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了。我首先让学生找出第三自然段中描写青海高原的句子——让学生读,谈谈印象;再联系插图加深感受,然后再读;然后出示几首边塞诗词,让学生自由读并说说诗里所描写的环境给你的感受
从军行 凉州词 别董大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王昌龄 唐 王之涣 唐 高适 唐 岑参
青海长云暗雪山,黄河远上白云间,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卷地百草折,孤城遥望玉门关。一片孤城万仞山。北风吹雁雪纷纷。胡天八月即飞雪。
黄沙百战穿金甲,羌笛何须怨杨柳,莫愁前路无知己,忽如一夜春风来,不破楼兰终不还。春风不度玉门关。天下谁人不识君? 千树万树梨花开。
学生自由发言后,再来读课文中描写高原环境的句子,仿佛一曲哀伤的《折杨柳》回荡在教室里。
二、找准文眼,进行语言训练,“情”与“言”相得益彰
感受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的顽强生命力,无疑是本课教学的最重要的情感教学任务。文中的第七节这样写道:“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地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里作者只是用简洁的语言描写了自己对柳树生长中经历的苦难进行的想象。很显然,高原柳树的顽强就浓缩在以句中的加点字里。我想,如果能够让学生围绕这些关键字进行细致的想象,再按以下句式来说一说:
当暴雪来临时,柳树被,后来它 ;当狂风横扫而来,柳树,后来它 ;当雷电轰击时,柳树
,后来它。
学生说得很生动,而且说着说着动了情,再读第七自然段,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这株顽强的柳树敬佩与赞美之情。此时,我沉浸幸福的喜悦之中,文字的训练与情感的熏陶一旦找到契合点,二者就能完美的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同构共生”。以情促想,以想促说,在想和说中受到情感熏陶,“情”与“言”相得益彰。
三、借文中语言,表真情实感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对小学生来说,运用语言就是用课文中比较规范的语言来规范学生不够规范的语言,就是用课文中比较丰富的语言来丰富学生不够丰富的语言。一课下来,我引导学生:这篇课文让我们认识了这棵了不起青海高原上的柳树,我相信此时在我们的心里,它已不再仅仅是一棵柳树,他是人,是我们敬佩的人。让我们拿起笔来,写一写我们对他的敬佩之情吧。(友情提醒:尽量借用课文中的语言)
十几分钟以后,站起读写话的同学滔滔不绝,精彩纷呈。那些情真意切、词语丰富的话语远不是平时的他们所能说出来的。
回首往日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苦思冥想,对精彩课堂的执着以求,忽然想起了一句诗: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真的,当文字训练与情感熏陶融为一体时,变成一曲优美的交响乐,那种感觉真好。
第三篇:教育原来可以如此美丽
教育原来可以如此美丽
——读《我的教育理想》有感
《新教育之梦——我的教育理想》,一拿到朱永新教授所著的这本书,这样醒目的书名,我就自问:我的教育理想是什么?从开始读它的第一天起,这个问题就一直挥之不去。而这个挥之不去的问题,或许是这么多年来一直逃避追问自己的。问又何益?自己早已经只是个一年又一年重复,迷迷糊糊过日子的教书匠了。
“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书中的这句话似一阵风,扬起我理想的风帆,让我接受了一次又一次心灵的洗礼,给予了我莫大的信心和希望。
朱永新教授心目中“理想的智育,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谈到智育很多人认为就是传授知识,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我们要给智育来个观念上的更新,智育离不开传授知识,但传授知识并不是智育的真正目的,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像力和创造能力,为他们今后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智力基础和能力基础。
“理想的智育,应该面对个性,没有失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享受学习的快乐”!
读到这里我思绪万千,心中有无数感慨:我们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吗?我们有没有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享受学习的快乐?诚然,人的天赋、能力和爱好是各不相同的,每个人的表现也是千姿百态的,有的孩子活泼好动,有的孩子内向文静,有的对知识掌握快一点,有的对问题理解得可能就要慢一些,我们不应该用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学生,要看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针对每个孩子的实际实施教育,让每一个孩子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这才是真正的教育的成功,也是每个孩子的成功。开学初我接到这个整体班级学习习惯差、成绩差的班级后,我就对学生提出“每天进步一点点”,经过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班里原本学习基础不够理想的学生,在期末检测中他们都取得了令自己满意的成绩。只要能看到他们的点滴进步,我们的教育就收到了效果。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享受学习的快乐。
当读到“理想的教师”那部分时,我陷入了沉思。在书中,朱永新教授这样说:“我心目中的理想教师,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非常尊重他的同事,非常尊重他的领导,非常善于调动帮助他成长的各方面因素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读完之后,我不由得按着书中理想教师的“标准”去叩问自己:我是不是一个理想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不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感觉自己还相差甚远,特别是:“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去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对未来社会的理想的追求。试问自己,我所教育的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能够带去他对未来社会的理想的追求吗?面对这个问题,我惶恐之至。幸亏朱教授的书及时提醒了我。于是,我开始思考: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课本教学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上,把自己局限于学校这个小范围,认为只要学生考出好成绩,身体和心理健康就是自己的成功了。极少去关心自己生活的这个社会,更不用提给学生进行相应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了。试想,连我自己都不去关心这个社会,关心人类的发展和命运,又怎么能够让自己的学生去关心这个社会,又怎么能够让自己的学生长大后成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又怎么能够让他们为了自己生活的这个星球的未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王夫之也曾经说过:身教重于言传。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首先加强自身素养,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为学生负责,为社会负责。勤于学习,充实自我,奠定作为一名对社会负责任的优秀教师的基础。有了这样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得心应手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我的教育理想》让我对理想的教育充满了憧憬,也对我们的教育充满了信心,原来教育可以如此美丽:“教孩子六年,为孩子想一生,为国家想一百年。”
第四篇:原来语言可以这样教学
原来语言可以这样教学——读刘仁增《“语用型”教学的整体框架》
近日,我拜读了刘仁增老师撰写的《“语用型”教学的整体框架》,豁然开朗。“语用型”教学,是刘老师提出的,是指小学生学习语文后的“语用”,即: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合理、恰当地进行表达,并将已学过的字、词、句、篇等内容,根据语境的需要加以规范、恰当、个性地运用。
而《“语用型”教学的整体框架》这篇文章主要阐述的是:它具体由四个方面构成,其一是课前备语言,讲究一个“准”字。其二是课中教语言,体现一个“足”字。其三是检测考语言,突出一个“活”字。最后,是课外用语言,落实一个“广”字。其中给我启迪最大的是第二个方面,也是我们在教学中最应该注重的。
其二、课中教语言,体现一个“足”字。这个方面,刘老师分成四个小点来加以阐述。
1、设计将内容理解转化为个性语言的练习。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回答老师的问题,并设计一些相应的练习,帮助学生把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转化为具有个性地语言以提高他们组织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刘老师以教学《鲸》一课为例,让学生充当动物法院的法官,为鲸鱼写一张判决书,说明它是哺乳动物。学生需在理解、掌握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表达。
由此,我想到了《太阳》一课,在学完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后,可设计一练习:假如后羿再次出现,带着神弓而来,想射掉这唯一的一颗太阳,你该怎么劝说他呢?
这样,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既能激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又能掌握课文内容,一举多得,效果良好。
2、设计情节分析转化为学习语言的练习。教读课文时,必须彻底纠正脱离语言文字进行教学的种种弊病,把内容学习纳入语言教学的正确路子上来。刘老师以教学《赵州桥》一课为例,设计了:初读课文,用词概括赵州桥的特点;再读课文,画出表现赵州桥的“美观”、“坚固”特点的有关词句;读一读这两个自然段的课文,背下来;找出过渡句,并说明它的作用。这一练习设计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感知、学习语言表达上来,使学生知道这一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并对这种写法留下比较深的印象。由此,我想到了《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可设计这样的练习:初读课文,用四个字的词语来概括西沙群岛的特点;再读课文,画出表现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特点的相关词句;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部分背下来;找出最能体现每个自然段内容的中心句。
3、设计语言感悟转化为语言内化的练习。积累语言材料是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刘老师以教学《爬山虎的脚》第三自然段为例,设计了:勾画关键词句;借助表演,直接理解往上爬的原理;揣摩品味,内化语言。
由此,我想到了《荷花》一课的第二自然段。可设计这样的练习:画出描写荷花的关键词句;借助表演,理解“冒出来”的状态;说说这段文字中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通过换词比较加以体会“冒、饱胀”的生动状态,并对照板书背诵本段内容。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是课文语言的转化训练,促进了学生对这些精当语言的积累和内化。揣摩语言,背诵语言,使学生对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有了深刻的领悟,有助于语言的迁移运用。
4、设计从理解语言文字向运用语言文字转化的练习。学习语言文字的最终目的,就是运用语言,能表述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刘老师强调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自觉地进行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他以教学《镜泊湖奇观》一课为例,让学生学习文中总分段落的描述方式。概括地说说自己感兴趣的景点,再动笔写下来。
由此,我想到了《翠鸟》一课,在第一自然段中,描述翠鸟的外形特点是按照从远到近、从头——背——腹部、从点到面的顺序来写,很有特点的表达。让学生反复读本段内容,对这些描写顺序了然于心。接着让学生想想平常熟悉的小动物,先按照一定的顺序说说它的外形特点,再动笔写下来。让这些描写顺序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当然,因为自己的学识尚浅,所以领悟也不够深刻、通透。但我相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要我认认真真地学,吸收一点,再吸收一点。终有一天,也能汇成一条小溪流。向刘老师等教育前辈学习!
第五篇:2011论文识字教学原来可以如此有趣
小学语文科教学类论文
识字教学原来可以如此有趣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段的教学重点,也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但识字本身是枯燥的,如果孩子们一味地被动识字,不仅识字的效率低,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思维的发展。程颐曾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因此,只有把识字课上得有趣、好玩,才能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
一、在游戏化课堂中巩固生字
儿童喜欢模仿、喜欢玩乐,喜欢表现,加上年龄比较小,注意力不集中。因此,在教学中要经常变换不同的新鲜 “好玩”的游戏来刺激他们的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识字,使枯燥的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如:
1、找朋友。
这种方法学生很愿意接受。有时我利用找朋友的歌词来认字,如:找啊,找啊,找朋友,谁是我的好朋友,我是“shān” 来你是谁,谁是我的好朋友。学生拿着字卡说:你是“shān”我“山”,我是你的好朋友。
2、开火车游戏。
开火车(分小组进行)其他孩子学发火车开动的“呜--咔嚓、咔嚓” 的声音,教师出示生字,问:小火车开起来?生:一开开到我这来!让一组学生按顺序读字音、认字及分析字形。谁说错了,火车停下,选其他组的修理员修理(重读字音),修理好了继续开(读错的学生再读两遍)。
3、大转盘。
大转盘转盘周围生字字卡排成一圈,转盘指针转向哪个字,就读出哪个字。也是学生轮流读,读错的同学站起来,读对在坐下。
4、摘苹果。
我在小黑板上准备一棵苹果树,挂上生字词,读对的就摘走,快速的读,谁读得多,读得对,谁的苹果就多,换得红花就多。
二、激励性评价,激发识字兴趣
1、情真意切的言行激励可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学生学习汉字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启发和点拨,更离不开教师的激励。《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悉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这为教师激发学生学习汉字,提供了很好的方向性引领。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利用 语言激励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认识汉字。这是我上了公开课后,大家给我的建议。我觉得是个不错的方法,以下是在本班课堂上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大家都学过“青”字,老师知道这个“青”字与其他部首组成很多不同的字,这种方法容易,又有趣,你们想一想,应用什么方法来识字呢?
曾越:“青”字与“日”字部首组合变成一个“晴”字,就是“晴天”的“晴”。师:很不错,还有吗?
曾越:把这个“青”字与“目”字部首组合成一个“睛”字,就是“眼睛”的“睛”。师:你回答很好,你平时一定很注意积累词语,还能够与其它部首组成新字吗? 曾越:“青”与“ 三点水 ”这个部首,组成一个“清”字,就是“清水”的“清”。师:你真是个识字能手。还有吗?
师:(这时很多同学举起小手)梓峰你来说一说? 梓峰:我有更好的方法。
师:(我装着震惊的样子)噢,你有什么更好的方法? 梓峰:我用编字谜的方法来记汉字。
师: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快说给老师和同学听一听? 梓峰:(有点不好意思,想说又不好意思说的样子。)
师:梓峰,大胆地说,老师相信你,同学们信任你,就是说得不好,老师和同学们都支持你,帮助你,说吧,同学们都等急了。
梓峰:(他环视教室的同学们,看到老师相信的目光,他鼓起勇气)猜着一半是“睛”字。师:讲得太好了。一个汉字就有一个谜,你真了不起,真是我们班的谜语大王。师:同学们,这两个同学都说出自己学汉字记汉字的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你们认为哪一位同学的方法最好?
生1:我认为第一种方法好,直截了当。
生2:我认为第二种方法生动、有趣,我喜欢第二种方法。
师:你们都说得有道理,老师认为你觉得哪一种方法好记,你就用哪一种记。在这个教学片断中,当梓峰得到教师对他的激励,看到同学对他的信任和支持,于是他大胆地说出了自己这种猜谜语的识字方法,不但值得同学学习,而且让学生体会到在激励中增强信心,在激励中学会汉字的动力。
2、实物奖励激发识字兴趣。对一年级学生而言,“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奖品常常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一张精美的图片,一面小红旗,一颗小星星,一朵小红花„„都能让他们拥有很强的成就感。在识字过程中,适时使用实物奖励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机智妙评,保护学生的自尊。
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的识字兴趣在老师的呵护下茁壮成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差异和能力区分,在识字过程中,“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的情形时常发生,低年级儿童奇特的思维难以预测,识别形近字、多音字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教师应该巧妙的引导,避免学生出洋相。教师要用博大的胸怀去“宽容”学生的“错误”,并顺势给他们一个“学习的阶梯”,让其顺“梯”而下,步入新的学习空间,从而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识字课外化,增加识字量
识字教学需要课本,这是学习语文的凭借。然而识字仅仅靠几册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课本能容纳的东西实在是太有限了。尽管大部分生字要先后在课本上几次出现,但绝大部分仍达不到让学生形成永久记忆的次数。至于生字的多义性,要在有限的课本中多次体现,更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因此,我引导学生把教材的学习向课外延伸,把学生学习生字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如《我在街上识汉字》这课就是引导学生利用爸爸、妈妈带他们上街、旅游的机会,看到街上各式各样的广告牌,问问爸爸妈妈牌子上写的是什么?那个店叫什么名字?达到认读生字的目的。一次可能记不牢,但次数多了,与那些字见面的频率也多了,不知不觉中学生就认识了很多字,如“农业银行”“麦当劳”等,增强了学生生活的能力。让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广告牌、商品包装物,还有各种报刊杂志都成为学生识字的好材料。让他们收集起来,剪剪、画画、贴贴,就成了图文并茂的“识字课本”。把收集到的“课本”拿到学校展览,看谁认得字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体会收集、整理、编排的创造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收集材料的能力,同时加大了学生的识字量,效果很好。
当然,游戏式的识字教学和激励性评价方式有很多很多,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要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的前提下进行评价,同时还应该关注学生个体的处境和需要,注重发展和变化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多用激励的语言,少用简单、生硬、粗暴的语言。对优秀的学生,除了激励之外,更主要的是帮助他们找出不足之处,客观地认识自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对学习和表现略逊的学生的评价,应该更加慎重。低年级学生的表现欲极强,只要你给他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平等、愉悦的表演平台,他就会给你一份惊喜,一份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