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理想》读后感
有时候,常常会觉得,自己其实只是一艘船舶,而生活则好比是一片茫茫的大海,当我们行驶在茫茫的大海上,眼前一片迷茫.因为没了理想,就仿佛徘徊在海中央,找不到方向……
人生,我们人的这一辈子,就是那么一条路,一条坎坷曲折漫长无尽的路,而每当我们茫然地走在十字路口,却不知向哪走,只因为我们的心中却少了那份不可抛弃的理想!没有了理想,便没了希望,没了目标,没了目标,也就没了前进的方向,只能站在原地,不知所措,碌碌终生.其实,一个有理想的人,就不会有空虚的时间用来荒废,作者流沙河,在自己的写作生涯中,曾屡次“碰壁”,也曾多次遭受不公正的待遇,在种种原因的迫使下,流沙河被迫停止了他的写作生活.但流沙河并没有放弃他所爱的,理想之花也尽管暂时被无情地摧残了,可那份信念,那份执着,依然支持着他,因为理想已在他的心里扎下了深根!
是啊,人的一生就是为理想而奋斗,为理想而存活,当理想已在你的心中不复存在的时候,那么,你的生命也将失去其本身的意义与价值,把握住现在所拥有的理想,就是把握住了现在的生命!
当我们依靠理想而得到了荣誉,也请你集注,千万别被理想冲昏了头,一但沉浸在荣誉的海里,便无法自拔,忘记了自己本身的理想,也便堕落了……
第二篇:理想读后感
转眼18年过去,我离开了我的家乡,我的父母,来到了北京,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活。原以为大学生活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自己想干什么就可以随时随地干什么,但现实总是无情的把我从美梦中拽出来。
激烈的竞争完全不亚于高中,全国各地优秀的学生汇聚在林大,生活学习都要自己打理,自己要考虑的事情有很多很多。俞敏洪从A班被调到C班,一开口就被老师误认为在说日语,自己的读书量完全比不上其他同学……每个人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我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心态,虽然自己的聪明比不上别人,但我还有一种能力,那就是不懈的努力。别人五年干成的事情我干十年,十年干成的我干二十年,二十年干成的我们干四十年。我们做不成雄鹰,我们可以做蜗牛,一样可以到达金字塔顶端,一样可以实现我们的理想。
理想,我的理想是什么?仅仅是几年后抱得研究生回吗?考完研究生呢?万一考不上呢?进了大学就是大功告成吗?未来的路就一定平坦吗?俞敏洪说,实现理想这个过程要有艰苦奋斗、忍受挫折和失败的能力,要不断地把自己的心胸扩大,才能够把事情做得更好。
其实一开始大学生活给我的印象不是麻烦,而是感动。感动学姐每天都陪着我们,不怕头顶着烈日;感动班委毫无怨言的组织班级活动,做好班级工作;感动室友们的嘘寒问暖。。。俞敏洪说过,“如果我们的生命不为自己留下一些让自己热泪盈眶的日子,你的生命就是白过的”。我在大学收获了很多感动,收获了就应该有所奉献,把自己的感动传给更多更多的人。
俞敏洪定义了良心的概念,他说,良心就是要做好事,要做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别人的事情,要有和别人分享的姿态,要有愿意为别人服务的精神。有良心的人会从你具体的生活中间做的事情体现出来,而且你所做的事情一定对你未来的生命产生影响。其实分享很简单,分享你所拥有的东西,感情、思想、财富,哪怕是一个苹果也可以分成六瓣大家一起吃。大学让我体会到了分享的幸福。
大学里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看书。俞敏洪用五年时间读了八百多本书,几乎是一个图书馆。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如此好的资源,我们没有理由拒绝,没有理由不屑。进大学不是仅仅来学专业知识的,要读大量大量的书,才能够有资格把自己叫做大学生。
大学绝不是我们学习的终点,而是我们生命的起点。人的进步是一辈子的事情,在挫折中进步,在感动中进步,在奋斗中进步。俞敏洪说,如果我们有一个伟大的理想,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一定能把很多琐碎的日子堆砌起来,变成一个伟大的生命。
第三篇:读后感 理想语文
读《理想语文》有感
利用这个假期,我读了倪江老师的《理想语文》,看到这个题目我也在思考,什么样的语文才算是理想语文呢?打开这本书前我认为,就是对学生有用的语文、让学生感兴趣的语文。我很好奇书中会是怎么解释理想的语文呢?
书中解释说理想的语文就是要自由地阅读,自由地教学,自由地鉴赏。
下面就谈谈我对这自由阅读和自由教学的理解,首先是自由阅读,书中批判了一些学校家长为了孩子的考试成绩而限制孩子看课外书的行为。我们小学阶段升学压力并不是很重,孩子们的业余时间比较丰富,倒是可以给孩子们各式各样的阅读机会。但是现在孩子们缺少的是阅读的兴趣,贪玩是孩子的天性,他们不喜欢看书本是太正常的事情了,所以老师的引导就很重要。听说这学期我们要开展读书指导课,我也是非常赞同觉得很有必要的,对于刚上学的一年级的孩子,我觉得给孩子们看一些优秀的绘本作品是非常有宜的,绘本中的文字非常少,它用简短的文字构筑出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它风趣活泼,给孩子们营造出温暖的环境,交给孩子绘本中要读的绝不仅仅是文字,而是要从图画中读出故事,进而欣赏绘画。绘本中高质量的图与文,对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想象力、创造力,还有情感发育等等,都有着难以估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最重要的是能从小培养孩子对读书的兴趣。或者教师可以去选出一些适合孩子,孩子可能感兴趣的小故事,读给孩子听,然后引导孩子谈谈感受,启发孩子从中得到一些体会和收获。接下来说说自由教学,书中说语文教学中渐渐出现了一种“潜规则”,甚至连作文都有所谓的标准答案。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也的确是给孩子们出示范文,给他们总结一些写作结构,孩子们按部就班的去写作。作者认为语文应该有“私人性”。每个人对对一篇文章都有不同的理解,每个人写一篇文章也都有不同的风格。还记得曾经看过一篇报道,某省的高考阅读题这样问“为什么文章中窗外下着雨?”我们制定的标准答案是:衬托出作者当时忧伤的心情。可是原作者解释说:文章中写了下雨,是因为当时真的下雨了。我们总是给语文强加一些观点,比如秋天就是悲凉的,那如果作者就是一个乐观向上的人呢,他就是一年四季都很开心快乐呢?还记得我听过一节课,二年级的《丑小鸭》,课堂上老师提出了问题“孩子们,那现在你们知道了吗?为什么丑小鸭最终能变成白天鹅呢?”很多孩子都照着老师预设的答案回答“因为她坚持自己的梦想”“因为她有坚毅的精神,永不放弃”,突然有个孩子说“因为丑小鸭就是一个遗落在鸭蛋里的天鹅蛋,她是天鹅所以会变成天鹅。”孩子说的对啊,的确是这样的。我想这要是在我们有着标准答案的卷面上肯定能留给孩子的就是一个大大的红叉。在倡导素质教育已久的今天,我们却仍然做一些
遏制孩子思维发展的事情。书中说“应试扭曲了语文的面目,但是语文的面目却可以由我们自己去塑造。”在课堂上我们要习惯说“不”,因为“不”中隐藏着创造性的因子在教师的鼓励下浮上水面。自由的语文课堂应活泼,充满“人”的气息,允许错误的课堂,面对鲜活的学生个体,我们的教学也应该新颖多变,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前更下功夫,多思考多钻研,更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
第四篇:《理想教师》读后感
与名著牵手做理想教师
------《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
莱西市店埠镇中心小学李香英
做为一名教师,哪怕工作再忙,也必须多读书,与名著牵手,与经典为友。因为每天读书能让我们更真切地感悟生命、感受生活。这个寒假,我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本书谈到了理想的德智体美劳教育,也谈到了理想的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等等,其中最让我深有感触的是“理想的教师”这一个章节。朱永新教授认为:“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教育家和教书匠,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教育家有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做一名理想的教师,一直是我努力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那么,如何能成为一名理想的教师呢?
一、胸怀理想,充满激情
从事着教师这个平凡而又伟大的职业,如果没有理想,没有激情,我们拿什么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有了目标,有了理想,我们就会不断增强使命感,就能不断地进行自我挑战,生命也就会充满激情。但是理想又不等于空想,给自己设置的理想必须要
切合实际,最终能充分实践。就如朱先生在文章中提到的那样,人来到世上并不知道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去撞击每一个可能成功的暗点,才能擦出火花。教师有这样或那样的冲动,有这样或那样的撞击,是难能可贵的。当一个教师停止了撞击,就意味着他对生活失去了意义,对自己的存在失去了自信。
二、充满爱心、可亲可敬
师爱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亲其师,信其道”,只有爱护和关心每位学生,学生才乐于接受他的教育和管理。关爱孩子,是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挫折时,你伸出援助之手,他会取得优异的成绩;当学生有少许进步时,你投去赞赏的眼光,他会产生自豪感、成就感;当学生做了错事时,你用和蔼的语调指点迷津,他会轻松改之。面对着一个个性格各异、爱好不同的孩子,作为一名教师无疑就要爱上他们中的每一个,在平时处处播洒暖人的话语、露出会心的微笑、投去赞许的眼神,时时校正自己的爱,不要让它偏离航道,让学生感到老师不但“可敬”而且“可亲”。
三、执着追求、勇于创新
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说:一个理想的教师,他应该是个天生不安分、会做梦的教师。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的内涵与主题都不同,只有具有强烈的冲动、愿望、使命感、责任感,才能够提出问题,才会自找“麻烦”,也才能拥有诗意的教育生
活。写诗是要灵感、悟性和冲动的,真正的教育家也应具备这样的品格,永远憧憬明天。冲动停止,教育就会终结。他还说: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不断地给自己提出追求的目标,同时又要有激情。对一个成长中的教师来说,平静的思考是需要的,但更要富有激情。人要会做梦,优秀的教师要永远伴随着自己的梦想。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就没有了意义。
四、勤于学习、不断充电
美国作家海明威说:作家从事创作,自己要有一口井。今天教育学生我们也要有自己的一口井,只有勤于学习,不断汲取知识的源泉,这口井才不会枯竭,也才能让我们的学生拥有源源不断的清水。教师作为专门从事人才培养的职业,从业者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而应该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教学艺术,才能担负起为祖国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信息时代,科技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教育者必须日新其德、日勤其业,才能学为人师,身为世范。荀子在《劝学》中写道:学不可以已。意思是说,学习是一件永远也不能停止的事情。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导 “ 活到老,干到老,学到老,用到老 ”。总之,学习是教师为可持续发展获取持久的动力和源泉。所以教师要注意不断地补充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更新观念,拓展知识面,不断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始终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
五、充满正义、心存责任
正如书中所说“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朱教授认为,教师应该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命运,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只有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才能塑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此我们必须首先自己要做到心存责任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经常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互相讨论,这样既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明确对错是非,做一个善良正直的人。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富有良好社会责任感的下一代。我想教育的成功在是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去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对未来社会的理想的追求”。
风风雨雨十一年,踏踏实实走过来。一路上虽然有苦、有甜、有悲、有喜,但是有理想信念的支撑,有经典名著的指引,我感到充实而快乐。今后会更加努力,更加勤奋,争取做一名学生喜欢的理想教师。
地址莱西市店埠镇驻地
邮编266607
电话82461162
第五篇:读后感- 理想之道
理想之道
中华民族的瑰宝《论语》在2500百年后的今天,仍然闪烁着它智慧的熠熠之光,于丹教授用其精辟的言语,深入浅出的讲解,结合当代的各种社会现象,诠释了《论语》的精髓,犹如一缕清风吹开了眼前的迷雾,让更多的人以更简单朴素的方式,得以聆听那么久远的心灵之声。哲学心语,重新走进古圣先贤的思想世界,从中获得心灵的快乐和生命的从容淡定。
正如于丹所说,“这个世界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是一个人生动态的系统,我们不可以断章取义,不可以僵死的理解。这些古圣先贤的思想精华,当在你的血液中流动起来的时候,你欢心的态度本身就是我们今人对于古典最高的致敬!”于教授简明的话语解开我多年的困惑,原本晦涩深邃的宏篇巨著,在我看来是许多杂乱文章的无序记录,现在结合起来阅读才获得的进一步理解与内心的共鸣。
于教授在谈到理想之道时曾说:“理想和行动的关系,就如同引线和风筝的关系,这个风筝能飞多远关键在于你手中的线,而这条线,就是你的内心愿望。你的内心越淡定,越从容,你就越会舍弃那激烈的、宏阔的、张扬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这会使你走到社会角色中的时候能够不失去自我,能够有担当,能够做到最好。”我深切地感受到这番话的真诚、朴实,正是这份内心的从容和对于自我的把握,使我们每一个人在自己担当的职业角色中得以胜
任,得以认可。孔子在《论语》中有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
学生子贡去问老师:“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士”在当时代表的是知识分子阶层,是种无恒产有恒心,以天下为己任的阶层,是一个很崇高的名誉。
孔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这是对士的最高评介。
子贡又问:“敢问其次”?(还有没有低些的标准啊?)
孔子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宗族称赞他孝敬父母,乡里称赞他恭敬尊长,他能够从身边做起,把你那种人伦的光芒放射出来,用这种爱的力量得到周边人的认可,不辱祖先,这就是次一等的“士”。)
子贡又接着问:“敢问其次”(还有没有更下等的呢?)
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次矣。”(说话信用诚实,行为坚定果决,这是不问是非黑白只管自己贯彻言行的小人啊,不过也可以勉强算作再次一等的“士”了)。
这“士”的三个标准是孔子对一个成熟,能够在社会职业岗位上有所担承的人的质量描述。“不辱君命”是“士”的最高标准,也许在今天的社会谈 “士”有些不合时宜,但从中可以体会到做一个有教养,有修养,有能力受人尊敬的人的共鸣,工作认真负责,学会自我约束,忠于自己担当的责任,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说到做到,正是当今社会大力提倡的荣誉观。
虽然比起先圣古贤,当今能仁志士,各种杰出人才,我十分渺
小,只是一名普通的员工,但这并不影响我对“士”的追求。普通人有普通人的生活,在岗位上我尽心尽力的地完成每项工作,在社会做一个守法的公民,对朋友做到真心诚意,我觉得我就做到“士”的标准。或许这大大降低了古圣对“士”的标准,但作为个人,结合我的实际情况,它也同样适应我的要求,同样为我建立了道德准则和个人坐标。
观〈于丹《论语》心得〉不仅仅让我重新理解了《论语》博大精深的内涵,更让我找到了生活、工作中的许多支点,我在学习中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朴素和从容,“授人玫瑰,手有余香”,让我感受到将这份朴素和温暖传递也给大家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