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命与教育 读书笔记
回归生命的教育
在这个技术宰制一切的时代中,教育封闭了通向灵魂的大门,对生命的异化和遮蔽使其迷失了方向,越来越远离生命的原点。一个以人为本的时代的到来,呼唤教育回归生命的本真。
冯建军教授的《生命与教育》这本书就是基于对生命与教育本体关系的理性思索,探讨了教育的生命本质和生命化教育的理念、特点,构建了生命化教育的体系,书写了有“人”的生命教育学。它让人们重新审思教育的过去,向着生命的未来行进。
此书的前言就点明了全书的主题——回归生命的教育。作者认为生命的教育要尊重个性,尊重儿童的自由,但并不是放任不管。要制定“保障自由”的纪律,同时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约束”,“学会自由”。他强调教育是最具生命的事业,生命是完整的,是自由的,是独特的,致力于生命全面而和谐、自由而充分、独特而创造地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使命。新世纪的教育应该走出“异化的洞穴”,回归生命本身。
读《生命与教育》的第一章“生命:教育的原点”中,我体会到冯教授以“人”的方式来认识人,指出人具有种生命与类生命的双重性。种生命是自由生命,是自在的;而类生命是价值生命,是自为的。所谓自为,就是自己做主,自己有所为。要实现自为的境界,达到种生命向类生命的超越,无疑,教育是关键。教育,就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当然,这种存在,并不单单在于“活着”,而更在于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回归生命的本真,实现生命的灵动。因此,对生命来说,最基本的原点便是教育。因为教育对人的生命来说确实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教育是基于生命的事业。教育除了有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有鲜明的生命性。在一定的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冯教授又归纳出生命化教育的四个特征:敬畏生命、解放儿童、融入生活、充满人文关怀。这每一个特征,都值得教育者去身体力行。同时,他还列举了关怀生命的研究方法,其中的叙事研究、行动研究和个案研究,是教师在平时的教
育教学过程中使用得比较多的方法,也是教师走进生命个体,关注生命成长,倾听生命律动,记录生命足迹的最佳方法。
第二章“生命在教育中的失落与反思”中,主要提出了两点,一个是有关于生命意义的消解的问题,里面提到了人文教育的失落,以及教育与生活的割裂,绝对主义的客观知识,极端的道德理想主义、规训这些影响生命教育的问题,他们泯灭了生命的灵性和创造。其中作者主要强调了有关于病理性教育的严重问题,关于教师的体罚对于学生的身体上的伤害和语言上的侮辱对于学生的心理上的伤害。从中让我更加深刻的理解到人不同于动物。动物没有意识,没有人格,更没有尊严。但人有,而且这是人的生命的根本,是人的深层的“脸面”。一个人可以忍受肉体的折磨和煎熬,但不可忍受人格的侮辱,生命尊严的侵犯。我们的教育要“以人为本”,首先要从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做起,给学生创造一个健康、和谐、愉悦、民主、宽松的生命成长空间。
第二点讲的是对于教育现代性的批判。总体内容就是说教育离不开内容,现代教育离不开现代科学知识。人们对知识观的认识,不仅决定着教什么,而且决定着怎么教。实证主义的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客观性而远离了生命的意蕴,他同样使教育活动丧失了生命的意义。所以,呼唤“课堂焕发生命活力”,首先要有知识观的转型。而反思教育的现代性,主题教育必然由主题性走向主题间性。
而后他又回顾历史,从中西方两个方面关于教育的探索,阐述了生命对于教育的在历史上的渊源,并且展望未来,认为在新的时代,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中,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强调了生命教育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重要性,甚至对中国、对世界的影响。
然后他重点解释了教育的生命品性,从中让我明白了教育在个体生命发展中的价值,其价值就在于为生命发展奠基。教育的过程就是生命不断积淀和否定、不断发展的过程。不断地受教育就是为了不断地发展。生命在发展中形成,也在教育中生成。教育生命价值的实现是有条件的,这就是树立生命化的教育观。
其中他提出了一点“教育即生命”。这是对教育本质的一种新认识,它不仅实现了工具式教育轴心的转换,而且深化和明确了“教育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因此,它表达的是“本真教育”的本质。他强调我们必须从以前对教育社会性过分强调的误区中走出来,回归其生命的本性。教育即生命,是对教育本质的一种
认识。这种教育是区别于以往的“社会的教育”、“物的教育”、“工具的教育”,甚至抽象的“人的教育”,而是一种生命化的教育。
此书的第五章讲的是“生命化教育的建构”,他把其分成了三点进行了全面的阐释。第一点是关于全人的教育内容。全人的教育内容包括自然、精神和社会的生命教育。其中每一种教育,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开放。所以,全人教育是个整体,每一种教育在这个整体中具有开放的自律性。其二是关于教育活动中的自由。教育自由是通过免除人为的干预,为学生提供平等、充分的条件,创造最大的个人精神成长的空间,使个人享有最大限度的自我创造。它是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的统一,是个性自由在主体自由和社会自由中的实现。在教育活动中,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自由和社会自由体现了生命的自由,也正是通过自由活动创造着自由发展的生命,实现着个性的自由。最后他论述了关于个性化的教育形式。他认为所谓个性,不仅指个人的个性,同时还意味着家庭、学校、社会、企业、国家的文化和时代特性。也就是说,既指单个人的个性,也指人之集合体的个性,包括学校的个性。所以,个性化教育的原则,既指向个体独特的生命,同时还指向学校的个性化,即“所有的学校都应办得富有个性化、特色化”,它要求学校教育特色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个体的个性化要求学校教育的特色化,学校教育的特色化促进个体的个性化。个体发展的个性化是目的,学校教育的特色化是个体个性化发展的手段和保证。从中还让我明白个性化教育不仅解放了学生,还解放了教师,给他们以教学的自主权,少一点要求,多一点自由,使他们的教育教学真正充满智慧的挑战,多一些创造性的内涵。
最后一章他写了生命的品质及其教育意蕴。他认为必须把“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建构”这一教育活动的本质属性体现在课堂教学和班级活动之中。所以我们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把班级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主管理。一句话,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评价,并在这些活动中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实现精神生命的自主建构和自我超越。
其中,他特意对现在青少年出现的自杀的行为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这些自杀行为,除了心灵的冷漠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耐挫能力太差,经不起一点痛苦和磨难。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还应该加强生命磨练的教育。及早地让他们适
度经历一些诸如挫折、苦难、打击、逆境等,给他们一些挑战生命极限的心智运动,这样即使到了山穷水尽之境,还可以点起心中的灯,照亮自己的道路。教育要创造一定的逆境,磨练学生的意志,使他们体会生命的艰辛;要透过对死亡的了解,使他们看到生命的有限性,从而能够更加欣赏生命、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向死”而“思生”,挑战苦难而获取欢乐,这是生命发展的必然路向。
综上所述,生命是有限的,有限的生命却要创造出无限的光辉,这就是基于生命有限性的教育要求。因此,我们的教育首先应该关注儿童。
首先我们要关注儿童:要把握儿童的今天。要把每一个学生看作一个需要生命关怀的生命个体,一个需要细心呵护的儿童。有一个诗人说过每个人只有三天:昨天、今天、明天。要把握儿童生的今天,因为昨天的明天就是今天,明天的昨天就是今天,把握儿童的今天就是把握儿童的未来。
我越来越认识到今天给少年儿童的教育应该是:学会做人比学会做学问更重要。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千教万教,教人为真;千学万学,学会做人。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从古至今概莫如此。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说:“一味的抱着慈悲心肠为子女牺牲一切的父母,可以算得上最坏的教育者。”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如何使学生成为一个适应社会的人呢?
3、学会学习方法比学会知识更重要。让学习生活和生命更有意义,更应该:和书籍交朋友,经常和同学交流读书的收获及感受,养成买书、藏书、读书的习惯。微笑面对同学及他人。记住亲人的生日,并用自己的方式向他们表达节日灯祝福,经常向父母介绍学校及个人的学习情况,并问候他们。有健康的身体和美好的心情,不伤害别人也不伤害自己,养成锻炼身体及讲究卫生的习惯。珍爱动物花草树木,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亲近山水,关心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读书、作业、唱歌、练字、谈天„„学会安排课外时间,学会安排生活。理解他人的喜怒哀乐,懂得安慰他人,帮助他人,认识到自己在他人心中的重要位置。有一些要好的伙伴,在烦恼、委屈,困难时可以向他们倾诉求助。培养自己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表现自我的勇气和能力,多说“请、谢谢、对不起”等文明用语,善于人际交流。课前备好学习用具,带着好奇及良好的情绪上课,认真倾听,积极思考,热情参与课堂。迟到要说明理由,请假要老师和家长签名。认真、及
时、独立地完成作业,要求每次作业都能做到整洁、正确,做好作业要自查,并与同桌或好友交流。善于捕捉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养成写周记、日记的习惯。考试不作弊,对自己充满信心,养成分析自己的优缺点,扬长避短,不断努力。至少有一种自己的兴趣爱好。了解自己的家庭收入及处境,正确看待自己的生活,不攀比,有忍受磨难与克服困难的毅力。认识自己的身体,了解自己的脾气。有上网查找资料的能力及习惯,遵行网络规则,不查看少年儿童不宜的内容。每天有四问:学习有没有进步,身体有没有进步,有没有进行课外阅读,有没有做错什么事。
要让学生生命更有意义,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教师角色应该是:教师的自我塑造。自我认识,作一名创新型的教师。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教师还要应拓宽视野,扩大知识面。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眼里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经常具有反思自身的教学。教师应每天读一点教育论著;每天写一点教学日记;每天想一点教学反思。而经常反思一下自身的教学尤其重要。作为教育者,关注生命的完整性,凸显生命的灵动,还要张扬生命的个性,这也是我们教师所需要的,回归生命本位,让孔子教育思想与我校教育密切融合起来,让教育孕育一个个更富意义的生命
读完此书,我们会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尊崇,以热切而理性的思索努力追寻教育的本真,引导教育的实践:将生命融于教育,将教育融于生活,让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凸显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并以此渐臻生命的完满与幸福。
第二篇:《生命与教育》读书笔记
《生命与教育》为我们描摹了生命与教育的一个理想风景--生命应该在教育中诗意的栖居。全书分为前言和六个章节及结束语。
第一章、生命:教育的原点。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社会的教育。教育固然对社会发生作用,但这种作用必须通过培养的人参与社会实践而实现。所以,人是教育的根源,教育是关乎人的教育。对人的认识,成为教育活动和教育学的前提。想想:自己对学生都有哪些认识?平时并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其实这个“认识”既有群体的也有个体的,细细思量“认识”并不简单啊!
第二章、生命在教育中的失落与反思。这一章真是在说明一开始的那个案例。教育的职业性和社会性诚然重要,但舍掉其精神性则是致命的,它之所以致命,是因为可能长时间都看不到缺少精神性,就如同一种不知不觉加重的病患一样。一个国家也会因此受苦,直到病入膏肓才认识到病情的严重。这是理查德·利文斯通的一段话,真是让人警醒!可是我能改变什么?我改变不了什么,只能影响自己的学生,教会他们在歌唱中释放负情绪,积累正能量。教会他们结交益友,与朋友敞开心扉地交流,教会他们乐观的面对问题……别人小看音乐学科,自己可不轻视音乐学科,想:为什么很多发达国家这么强调艺术学科?因为他们比我们早知道艺术教育的价值,我只能尽我所能。
第三章、教育对生命的祈求与追寻。这一章的开篇正是我现在的思想状况。“多少世纪以来,教育的车轮在缓慢地移动着。当读着过去时代里所提出的精湛理论而又不见将其实施时,却是令人灰心沮丧的。”想想在几十年前冰心就担忧的教育问题现在依然存在,这些过程西方世界也曾经历过,看来事情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希望这个过程再短些,我要耐心追寻我的教育梦想。
第四章、教育的生命品性。这一章印象深刻的是关怀生命的教育研究方法。“理解的研究范式是人文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在这种指导思想下的研究,都可以归为质化研究之中。质化研究不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而是体现人文精神的一套研究方法体系。下面有各种各样的研究类型,包括观察研究、实地研究、访谈研究、内容分析研究、人种学研究、民族志研究、生活史研究、口述史研究、传记研究、常人方法学研究、现象学、解释学、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等等。”看完后筛选了一下,我能够操作的研究方法只有叙事研究、行动研究、个案研究和传记研究,对我来说比较容易的是叙事研究。
第五章、生命化教育的建构。“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可能以前我会对“审美意识”这样的词比较敏感,自认和学科结合的紧密,但是现在我觉着我的学科、我的课堂是整个教育的一部分,在音乐学科中也要关注学生的智力成长、丰富学生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个人责任感、给学生崇高的精神价值追求方向。而且当你有这个意识的时候,这些都不是空洞的,是实实在在可以在教学活动中落实的。
第六章、生命的品质及其教育意蕴。“促进生命--让它自由地发展、展开--这便是教育家的首要任务。教育家必须能被对生命的深刻崇拜所激发、必须通过这种崇拜,尊重儿童生命的发展。”这是蒙台梭利的话。听过钱志亮做过的一场报告以后,对这段话的理解就更深刻,知道生命来之不易才能敬畏生命、崇拜生命!才能尊重生命!以前在工作中尊重学生是出于师德,觉得自己作为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现在尊重学生是因为对生命的理解和敬畏!不只是尊重学生,也要尊重和我接触的任何一个“人”。
结束语: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栖居。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分,把对教育的憧憬写得像诗歌一样美妙。生命在教育中的诗意境界,是一种生活的境界。什么叫生活?陶行知说,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就叫生活。生活作为人的一种存在形式,并不简单地是“生存”“活着”,单纯地“生存”“活着”动物也会具有,人的“生存”“活着”要显示人的意义,这就是陶行知所说的对生命“生生不已”的追求,教师的责任是要让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生活。可以说通过这本书的阅读对“教育即生活”有了一次认识上的飞跃,对教育的意义有了觉解与体悟。
我向他学习,他为我们指引了的理想方向,尽管路上会布满荆棘,我想只要路是正确的,坚持下去总会收获精彩的。
第三篇:生命与教育读书笔记
生命与教育读书笔记
生命与教育读书笔记1
在这个技术宰制一切的时代中,教育封闭了通向灵魂的大门,对生命的异化和遮蔽使其迷失了方向,越来越远离生命的原点。一个以人为本的时代的到来,呼唤教育回归生命的本真。
冯建军教授的《生命与教育》这本书就是基于对生命与教育本体关系的理性思索,探讨了教育的生命本质和生命化教育的理念、特点,构建了生命化教育的体系,书写了有“人”的生命教育学。它让人们重新审思教育的过去,向着生命的未来行进。
此书的前言就点明了全书的主题——回归生命的教育。作者认为生命的教育要尊重个性,尊重儿童的自由,但并不是放任不管。要制定“保障自由”的纪律,同时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约束”,“学会自由”。他强调教育是最具生命的事业,生命是完整的,是自由的,是独特的,致力于生命全面而和谐、自由而充分、独特而创造地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使命。新世纪的教育应该走出“异化的洞穴”,回归生命本身。
读《生命与教育》的第一章“生命:教育的原点”中,我体会到冯教授以“人”的方式来认识人,指出人具有种生命与类生命的双重性。种生命是自由生命,是自在的;而类生命是价值生命,是自为的。所谓自为,就是自己做主,自己有所为。要实现自为的境界,达到种生命向类生命的超越,无疑,教育是关键。教育,就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当然,这种存在,并不单单在于“活着”,而更在于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回归生命的本真,实现生命的灵动。因此,对生命来说,最基本的原点便是教育。因为教育对人的生命来说确实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教育是基于生命的事业。教育除了有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有鲜明的生命性。在一定的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冯教授又归纳出生命化教育的四个特征:敬畏生命、解放儿童、融入生活、充满人文关怀。这每一个特征,都值得教育者去身体力行。同时,他还列举了关怀生命的研究方法,其中的叙事研究、行动研究和个案研究,是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得比较多的方法,也是教师走进生命个体,关注生命成长,倾听生命律动,记录生命足迹的最佳方法。
生命与教育读书笔记2
我校把生命教育作为特色,开展生命教育,并请著名教育家冉乃彦为我们解读他的著作《生命教育课》,我也认真的读了书中重要的一些篇目,作者在这本书中深刻反思了当前的生命教育现状和危机,不仅有生命教育的基本理论,还有生动的事例,深入探讨了对生命的了解与珍爱、对生命潜力的使用与开发等内容。使我对“生命教育”的认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生命教育问题有了更多的思考。
生命教育是在生命活动中进行教育,是通过生命活动进行教育,是为了生命而进行教育。从事生命教育的肖敬认为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让青少年认识生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还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因此,生命教育应该成为指向人的终极关怀的重要教育理念,是在充分考察人的生命本质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人性要求,它是一种全面关照生命多层次的人本教育。“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教会青少年珍爱生命,更要启发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告诉青少年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青少年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惠泽人类的教育,还应该让青少年明白让生命的其它物种和谐地同在一片蓝天下;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命和珍惜生命成为这一活动的重中之重。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人生活得更好,使人的生命更有尊严,更有价值。因此,珍视、发现、发掘生命的价值,也是教育的根本之道——这是这本书的主要的观点,是我十分认同的教育观。 在当前,无论是从自杀率的急速增高,还是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对人生意义探索的紧迫需要,都可以感到生命教育应该是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开展生命教育,培养学生强烈的`生命意识,激起学生关注生命、热爱生命的激情。培养学生珍爱生命、构建生命意义的能力,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的意义,使学生的生命能够在自由和谐的环境中自由和谐地发展。
在学校的教育中,教师的生命面对学生的生命;教师的教育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生命发展的质量;学生素养的水平体现教师生命的价值。的确,当教师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教育事业中时,这个生命本身的内涵将会因为这项事业而丰富,这个生命本身的价值将会因为这项事业而升华。“教育为了明天。当我们用生命来理解教育时,当教师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时,当学生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时,中国教育的生命将更充满活力!”教育的步伐是不能停息的,她需要我们不断的创新和前进。
生命与教育读书笔记3
《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是天津市南开中学校长康岫岩所著,南开中学由我国前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在19建立,曾因出了共和国两任总理而闻名于世。在南开办学这100多年来,有许多内涵丰富的教育格言和办学理念,对当今的教育事业仍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现简要摘录部分观点如下:
南开创办人、被誉为南开校父的严修老先生亲自书写的40字的“容止格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南开学子的行为端庄,与容止格言的规范要求是分不开的。
张伯苓校长倡导的南开精神即“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所谓允公,是大公,只有这样,才能高瞻远瞩,正己教人,发扬集体主义的爱国思想,消灭自私的本位主义。所谓允能的能,是智能、体能、技能、才能等的综合体现,要通过实干、苦干,达到获得各种“能”的目标。所谓日新月异,是指不但每个人要接受新鲜事物,而且要成为新事物的创始者,不但能赶上新时代,而且还要能走在时代的前列。
康校长在书中也特别强调:教育的对象是人,只有以人的健康成长为目的`的教育,才是正确的教育、科学的教育,才能体现教育的真正价值。教育是生命的引导,教育的目的应是人的整体素质均衡发展,它涵盖了显于外的生理层面,蕴于内的心理成长以及社会文化知识素质等。要相信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们的潜力实在是不可低估的。
生命与教育读书笔记4
“生命在教育中的失落与反思”中,主要提出了两点,一个是有关于生命意义的消解的问题,里面提到了人文教育的失落,以及教育与生活的割裂,绝对主义的客观知识,极端的道德理想主义、规训这些影响生命教育的问题,他们泯灭了生命的灵性和创造。其中作者主要强调了有关于病理性教育的严重问题,关于教师的体罚对于学生的身体上的伤害和语言上的侮辱对于学生的心理上的伤害。从中让我更加深刻的理解到人不同于动物。动物没有意识,没有人格,更没有尊严。但人有,而且这是人的生命的根本,是人的深层的“脸面”。一个人可以忍受肉体的折磨和煎熬,但不可忍受人格的侮辱,生命尊严的侵犯。我们的教育要“以人为本”,首先要从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做起,给学生创造一个健康、和谐、愉悦、民主、宽松的生命成长空间。
第二点讲的是对于教育现代性的批判。总体内容就是说教育离不开内容,现代教育离不开现代科学知识。人们对知识观的认识,不仅决定着教什么,而且决定着怎么教。实证主义的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客观性而远离了生命的意蕴,他同样使教育活动丧失了生命的意义。所以,呼唤“课堂焕发生命活力”,首先要有知识观的转型。而反思教育的现代性,主题教育必然由主题性走向主题间性。
而后他又回顾历史,从中西方两个方面关于教育的探索,阐述了生命对于教育的'在历史上的渊源,并且展望未来,认为在新的时代,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中,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强调了生命教育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重要性,甚至对中国、对世界的影响。
然后他重点解释了教育的生命品性,从中让我明白了教育在个体生命发展中的价值,其价值就在于为生命发展奠基。教育的过程就是生命不断积淀和否定、不断发展的过程。不断地受教育就是为了不断地发展。生命在发展中形成,也在教育中生成。教育生命价值的实现是有条件的,这就是树立生命化的教育观。
其中他提出了一点“教育即生命”。这是对教育本质的一种新认识,它不仅实现了工具式教育轴心的转换,而且深化和明确了“教育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因此,它表达的是“本真教育”的本质。他强调我们必须从以前对教育社会性过分强调的误区中走出来,回归其生命的本性。教育即生命,是对教育本质的一种认识。这种教育是区别于以往的“社会的教育”、“物的教育”、“工具的教育”,甚至抽象的“人的教育”,而是一种生命化的教育。
此书的第五章讲的是“生命化教育的建构”,他把其分成了三点进行了全面的阐释。第一点是关于全人的教育内容。全人的教育内容包括自然、精神和社会的生命教育。其中每一种教育,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开放。所以,全人教育是个整体,每一种教育在这个整体中具有开放的自律性。其二是关于教育活动中的自由。教育自由是通过免除人为的干预,为学生提供平等、充分的条件,创造最大的个人精神成长的空间,使个人享有最大限度的自我创造。它是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的统一,是个性自由在主体自由和社会自由中的实现。在教育活动中,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自由和社会自由体现了生命的自由,也正是通过自由活动创造着自由发展的生命,实现着个性的自由。最后他论述了关于个性化的教育形式。他认为所谓个性,不仅指个人的个性,同时还意味着家庭、学校、社会、企业、国家的文化和时代特性。也就是说,既指单个人的个性,也指人之集合体的个性,包括学校的个性。所以,个性化教育的原则,既指向个体独特的生命,同时还指向学校的个性化,即“所有的学校都应办得富有个性化、特色化”,它要求学校教育特色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个体的个性化要求学校教育的特色化,学校教育的特色化促进个体的个性化。个体发展的个性化是目的,学校教育的特色化是个体个性化发展的手段和保证。从中还让我明白个性化教育不仅解放了学生,还解放了教师,给他们以教学的自主权,少一点要求,多一点自由,使他们的教育教学真正充满智慧的挑战,多一些创造性的内涵。
最后一章他写了生命的品质及其教育意蕴。他认为必须把“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建构”这一教育活动的本质属性体现在课堂教学和班级活动之中。所以我们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把班级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主管理。一句话,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评价,并在这些活动中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实现精神生命的自主建构和自我超越。
其中,他特意对现在青少年出现的自杀的行为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这些自杀行为,除了心灵的冷漠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耐挫能力太差,经不起一点痛苦和磨难。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还应该加强生命磨练的教育。及早地让他们适度经历一些诸如挫折、苦难、打击、逆境等,给他们一些挑战生命极限的心智运动,这样即使到了山穷水尽之境,还可以点起心中的灯,照亮自己的道路。教育要创造一定的逆境,磨练学生的意志,使他们体会生命的艰辛;要透过对死亡的了解,使他们看到生命的有限性,从而能够更加欣赏生命、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向死”而“思生”,挑战苦难而获取欢乐,这是生命发展的必然路向。
综上所述,生命是有限的,有限的生命却要创造出无限的光辉,这就是基于生命有限性的教育要求。因此,我们的教育首先应该关注儿童。
首先我们要关注儿童:要把握儿童的今天。要把每一个学生看作一个需要生命关怀的生命个体,一个需要细心呵护的儿童。有一个诗人说过每个人只有三天:昨天、今天、明天。要把握儿童生的今天,因为昨天的明天就是今天,明天的昨天就是今天,把握儿童的今天就是把握儿童的未来。
我越来越认识到今天给少年儿童的教育应该是:学会做人比学会做学问更重要。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千教万教,教人为真;千学万学,学会做人。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从古至今概莫如此。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说:“一味的抱着慈悲心肠为子女牺牲一切的父母,可以算得上最坏的教育者。”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如何使学生成为一个适应社会的人呢?
生命与教育读书笔记5
昨天,我们学习了《生命生命》这篇课文,读完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息。
文中的飞蛾在那种险境的地方求生,估计它早已知道逃不过人类的手掌心了,但它还是不浪费一丝一毫的希望,努力挣扎。砖缝中掉进的香瓜子,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恶劣环境的.地方还能冒出小瓜苗。里面有多么强的生命力呀!动植物有如此强的生命力,用行动无声的告诉我们,它们多么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啊!
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最令我感动。作者杏林子12岁患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关节大部分遭到损坏,致使她腿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抬,头不能转动。小学毕业后,因病情而辍学的杏林子,数十年来坚持自学,最终成为文坛上的著名作家。惨而不废的杏林子,凭着她坚强的毅力,笔耕不辍,著有40多本著名的散文、小说、传记、剧本。被称为最具影响力的作家,曾当选为十大杰出女青年。
学了《生命生命》这一课以后,就让我们像课文中的飞蛾、小瓜苗、杏林子一样学习吧!
生命与教育读书笔记6
学会学习方法比学会知识更重要。让学习生活和生命更有意义,更应该:和书籍交朋友,经常和同学交流读书的收获及感受,养成买书、藏书、读书的习惯。微笑面对同学及他人。记住亲人的生日,并用自己的方式向他们表达节日灯祝福,经常向父母介绍学校及个人的学习情况,并问候他们。有健康的身体和美好的心情,不伤害别人也不伤害自己,养成锻炼身体及讲究卫生的习惯。
珍爱动物花草树木,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亲近山水,关心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读书、作业、唱歌、练字、谈天……学会安排课外时间,学会安排生活。理解他人的喜怒哀乐,懂得安慰他人,帮助他人,认识到自己在他人心中的重要位置。有一些要好的伙伴,在烦恼、委屈,困难时可以向他们倾诉求助。培养自己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表现自我的'勇气和能力,多说“请、谢谢、对不起”等文明用语,善于人际交流。课前备好学习用具,带着好奇及良好的情绪上课,认真倾听,积极思考,热情参与课堂。
迟到要说明理由,请假要老师和家长签名。认真、及时、独立地完成作业,要求每次作业都能做到整洁、正确,做好作业要自查,并与同桌或好友交流。善于捕捉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养成写周记、日记的习惯。考试不作弊,对自己充满信心,养成分析自己的优缺点,扬长避短,不断努力。至少有一种自己的兴趣爱好。了解自己的家庭收入及处境,正确看待自己的生活,不攀比,有忍受磨难与克服困难的毅力。认识自己的身体,了解自己的脾气。有上网查找资料的能力及习惯,遵行网络规则,不查看少年儿童不宜的内容。每天有四问:学习有没有进步,身体有没有进步,有没有进行课外阅读,有没有做错什么事。
要让学生生命更有意义,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教师角色应该是:教师的自我塑造。自我认识,作一名创新型的教师。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教师还要应拓宽视野,扩大知识面。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眼里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经常具有反思自身的教学。教师应每天读一点教育论著;每天写一点教学日记;每天想一点教学反思。而经常反思一下自身的教学尤其重要。作为教育者,关注生命的完整性,凸显生命的灵动,还要张扬生命的个性,这也是我们教师所需要的,回归生命本位,让孔子教育思想与我校教育密切融合起来,让教育孕育一个个更富意义的生命
读完此书,我们会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尊崇,以热切而理性的思索努力追寻教育的本真,引导教育的实践:将生命融于教育,将教育融于生活,让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凸显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并以此渐臻生命的完满与幸福。
第四篇:生命教育读书笔记
《活在当下》读后感
——有关“生命、生长、生活”的思考
美国知名的人际关系专家芭芭拉•安吉丽思(Barbara De Angelis)博士的《活在当下(Real Moments)》一书,是一本文笔优美、充满诗意的心灵散文集,而因此书她也被称为当代个人成长与灵性成长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导师之一。该书由华文出版社于2010年2月在国内出版。全书分四篇15章:当下省思、生活憬悟、人际体验、用心实践。
生命其实可以被看作一种物质,它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我们大部分人的生命长度看似相近,但是在这相近数量的生命里,我们能够萃取的精华却是大相径庭。生命的宽度与高度取决于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方式。在“当下省思”、“生活憬悟”、“人际体验”、“用心实践”四个篇章中,安吉丽思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带领读者在每一个生命的片刻,每一桩人生中都带着爱、带着欣赏、带着觉察去全身心地品味。
所谓“当下”,简单地说就是指现在正在做的事、所在的地方、周围一起工作和生活的人;所谓“活在当下”就是要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这些人、事、物上面,懂得抓住真实的刹那,全心全意认真地去接纳、品尝、投入和体验这一切。道理看似简单,大多数人却无法真正做到专注于“现在”,引用书中的一段话:起初,想进大学想得要命;随后,巴不得赶快大学毕业好开始工作;接着,想结婚、想有小孩又想得要命;再来,又巴望小孩快点长大去上学,好让自己回去上班;之后,每天想退休想得要命;最后,真的老得生命快要终结的时候,忽然间才明白,自己一直忘了真正去活。这就是许多人一生的写照,他们劳碌了一生,时时刻刻在为未来做准备,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现在”,殊不知自己已经失去了每一天、每一个真实的刹那,失去了欣赏和领受快乐的能力。恰如海德格尔说:“人生的本质就是‘烦’”。但这是悲观主义者的生命哲学,笔者并不欣赏。
初读此书,感悟有四:
第一,“活在当下”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生活方式,不纠结于过去的种种包袱,不迷茫于以后的种种未知,感受春风的吹拂、阳光的温暖、如画的美景,体验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真正的满足就在现在,人生的意义就在眼前,生命的喜悦俯拾皆是。
第二,“活在当下”是一种豁达坦然的人生态度,在黑暗与光明中,既不回避,也不逃离,在顺境中学会珍惜与感恩,在逆境中学会忍耐与包容,过一个充实的人生。
第三,“活在当下”是一种清醒现实的生活态度,“知否世事常变,变幻原是永恒”,生命变化太快,每一秒的我们都不尽相同,正是这种人所不能控制的不确定性,更显得现在此刻的重要性与价值性。昨日已成历史,明日尚未可知,只有今天才是我们唯一可以把握、可以改变、可以用来超越对手、超越自己的一天。
当然,“活在当下”所倡导的并不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无酒明日忧”这种挥霍青春、透支未来的享乐主义思想,而是让我们不被过去未来所束缚,把握当下的快乐,把握今天的机遇,并用及时的行动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做自己想做的事,认真地活在当下,真实地活在今天。那么,总有一天回望此生,想必会不留遗憾……
第四,书中还让我感觉到,过度的追求自己无法承受的东西,而不计后果的追逐,最后受伤害的还是自己和自己的后代,毕竟一个事物有好的一面,也会有弊的一面,当你享受完后必须去解决它的弊面。一直苦苦追寻的,可得到了才明白那并不是我们一定要得到的!我们一直以为成功就会快乐了,可是当站在成功的台阶上时我们却觉得那么的失落?快乐真的如书中所说“是不能计划的,不是你经过努力之后就能得到,而是要你在生活生命中用心时刻的体会。”这是一种心态的调整,正如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荣格所说:“有多少个白天,就有多少个黑夜,一年之中,黑夜与白天所占的时间一样长。没有黑暗就显不出欢乐时刻的光明,失去了悲伤,快乐也就无由存在了。”
所以,我想向前方奔忙,无休止追求而不停脚步的人要学着给自己一点时间,什么也不做,才能在生活里为“真实的刹那”留出一点空间。这就是书中所说“每个人都要停下手中的活,给自己一些时间静静的反省,慢慢的体会自己的种种。”
最后我想借用书中的话以自勉:
生命的意义只能从当下寻找。
逝者已矣,来者不可追,如果我们不反求当下,就永远探触不到生命的脉动。
第五篇:读书笔记--生命与使命
生命与使命同行学习心得体会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似一位长者,谆谆教导;似一位导师,循循善诱;似一位知己,心心相印。手捧《生命与使命同行》一书,轻轻翻开,细细品读,用心体味那些宝贵的教育箴言,用情感受每位楷模教师的教育事迹,每个名字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我爱不释手地拜读着这本好书。合上书本,细细回想,一句句智者的名言,一种种教育的智慧和艺术,一颗颗一心为学生、为教育的真心,顿时让我感到教育真的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对于初出茅庐的我,在此只能蜻蜓点水地结合其中一两个案例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讲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书中的任维鼎就是这样一位“永远跟学生在一起”,用一颗坦诚的心赢得千千万万个学生的心的四川教师。对于工作十年的我,还在为当下教育模式所困时,任维鼎老师的事迹顿时让我豁然开朗,观念决定一切,只有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为了自己的事业而工作的人,才能在你的工作领域发光发热。正因为任维鼎老师热爱自己的事业,有一颗永远跟学生在一起的心,才使他冒着生命危险紧急疏散和抢救地震中的师生;正因为任维鼎老师热爱自己的事业,有一颗永远跟学生在一起的心,才使他在震后积极投身到灾后复课和恢复重建工作中;正因为任维鼎老师热爱自己的事业,有一颗永远跟学生在一起的心,才使他积极引导学生坚定信念,走出地震的阴霾……记得当记者问任维鼎支持他坚持不懈做好教育工作的信念是什么时,他坚定地答出了“喜欢与责任”。是啊,难道不正是因为这种观念,才让他为学生找到被孤独、被冷落流淌的出口,为他们撑起一把躲风遮雨的大伞,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种上一片希望的花园。
热爱教育事业的任维鼎老师让我们为之感动,而把细节当成一种习惯的特级教师于漪却让我受到了深深的启发。她的故事平淡而朴实,没有太多的跌宕起伏,有的只是平静的坚守和不变的衷肠。然而,她那注重细节的习惯和永不满足的信念,让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至今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从对教育的“不得门径”到“登堂入室”,到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细节始终是她所注重的。备课中,她“一步一陟一回顾”,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语言上,她的“废话记录”使她的课让学生听起来“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行动上,她伴随着“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逐成丈匹”的“笨”功夫,终于在语文教育的茫茫田野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我们的教育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因为教育的细节集中而鲜明地体现着教育理念,是透视教育理念的放大镜。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只有细节,才能让教育真实;也只有细节,才能让教育生辉!所以,在教育中,我们要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有做到的。以小事为突破口,在细节上下功夫,在别人没有注意到的地方做文章,这样才能成功。
于漪老师曾经给贵州边远山区一位中学语文教研员写过一封信。信中,她动情地写下这样的一句话:“我上了一辈子课,教了一辈子语文,但还是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我深切体会到要想教好一门课,“永不满足”的精神是必须遵循的信条。“永不满足”这个坚定的信念,让于漪老师不断地向外,拓展世界;向内,发现内心,也让我深受启发。
首先,永不满足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教师的道路是一条充满荆棘的光荣之路。为什么非语文“科班”出身的于漪老师能在语文教育领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于漪老师有一颗永不满足的心。于漪老师曾说过:“语文教师要有拼命汲取的素质与本领,犹如树木,把根须伸展到泥土中,吸取氮、磷、钾,直至微量元素。只有自己知识富有,言传身教,才能不断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从《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到《世说新语》、《世界教育史》、《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等,于漪老师广泛品读,享受着读书之乐。拓宽视野广泛地学,在某个意义上说,对语文教师更加重要。语文教师的知识仓库里货物不能不“杂”,而且要杂而有章。这就需要广泛地阅读,有条理地储存。
其次,永不满足还要进行不断地回顾与反思。当有记者问于漪老师“对学生最大的影响是什么”时,她做出了这样的回答:“做了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我认为于漪老师“学做教师”中关键一环就是要不断地进行回顾与反思。教案改了又改,教后记录下自己教学时的点点滴滴,她的成长过程很好地体现了“实践+反思=成功”的教师发展公式,也让我深受启发。作为已出茅庐的多年仍在学科研究方面毫无建树的我,教学回顾和反思可以激发我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地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发现一个个陌生的我,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书海寻宝。教学回顾和反思也可以激活我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
读着这本书,看着这些与我们同行,走在前面为我们开路领航的人,品味着这些让我们为之感动的事例,我顿时体会到教育真的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对于刚加入教师队伍的我们,不需要荣誉的光环,因为那只代表你的过去;不需要为自己夸夸其谈,因为与这些优秀教师相比,我们差距甚远。然而我们还年轻,我们要乘着现在、还有以后的每一天,扮演好教师的角色,做一个无愧于自己,无愧于孩子,无愧于社会的人民教师。当我们挥手告别又一个四季轮回时,不说疲倦,因为生命之舟又要重新启航,让我们迎着初升的红日踏歌而行,生命与使命同行,人生因进步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