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民工低保申请书
低保申请书
尊敬的各级领导:
您好!我叫XXX,1964年生,47岁;妻子XXX1962年生,49岁;是XXXX的农民,现在家务农,全家五口人。父亲80多岁,年老多病,没有劳动能力。1998年,妻子患胆囊炎动手术后一直无法干农活,并且花去了大量的医药费,长年服用药物维持身体。两个孩子大的叫XXX,2010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XX师范大学上学,小的叫XXX,在XXX读高二。
目前,全家仅有我一个劳动力,靠农业种植生产维持生活,没有任何固定经济来源,每月人均收入只有150元左右。今年迫于生活外出打工近半年,由于本人年龄偏大,工作不好找,而且工资低,家中生活十分困难,妻子动手术后一直不能断药,昂贵的医药费让生活难上加难;再加上每年一个大学生和一个高中生的学费、生活费等入不敷出的开支,都是通过向亲戚朋友东拼西凑借来的,好不容易凑够交上了去年的学费;现在,邻里亲戚知道我们家的情况后,都不愿借钱给我们,我真不知道下一学期还有没有钱送他们上学。在这种上有年迈的父母需要赡养,下有尚未独立生活的孩子需要抚养的情况下,全家人的生活没有着落,让我非常揪心,不知道明天的路在何方。幸好,我听说中央对特殊困难的农民可以申请低保,我异常高兴,好似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看到了一线黎明的曙光,可以救我们的家庭于水火。特请求政府给我们解决实际困难,给予我们最低生活保障,以度过目前的艰难时日。
申请人:XXX
二〇一一年六月十八日
第二篇:农民工低保申请书
农民工申请书
兴海县城北社区:
您好!我叫李成昌,1964年生,50岁;家庭人口2人。目前,全家仅有我一个劳动力,靠农业种植生产维持生活,没有任何固定经济来源,每月人均收入只有150元左右。今年迫于生活外出打工近半年,由于本人年龄偏大,工作不好找,而且工资低,家中生活十分困难,幸好,我听说中央对特殊困难的农民可以申请低保,我异常高兴,好似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看到了一线黎明的曙光,可以救我们的家庭于水火。特请求政府给我们解决实际困难,给予我们最低生活保障,以度过目前的艰难时日。
申请人:李成昌 二0一四年十月十五日
第三篇:农民工低保申请书1(精选)
农村低保申请书
尊敬的各级各位领导:
您们好!
我是申请人周锡东,现年**岁,民族瑶,职业务农,家住广西百色田东县作登乡坡教村二良屯属石山特困地区。
我家有四口人,、妻子(患病在身)、辍学外出打工的女儿、儿子和我。我妻子早年辛苦在外卖苦力赚血汗钱,近年来由于身体不支病魔常年缠身,经常住院,2011年做手术,负债几万元。高昂的医药费加上各种生活费用对于农村出身的我已经无力承担这使得整个本就十分困难的家庭难以支掌;两个子女虽然还小,但因为家庭经济非常的困难不得不早早的辍学外出打工,因学历不高也挣不到多少钱。负债几万元,对于我这样经济困难的家庭来说,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家庭经济收入少,支出远远大于收入,使使我家在经济上陷入严重困难的境地。总为它伤透脑筋。家庭生活费经常是东拼西凑,通过亲戚支援,妻子虽辛勤劳动,仍不能勉强过日,生活难以维持.在我一筹莫展之时,不幸的我看到了幸福的希望,赶上以“以人为本”和谐的社会形态,党的恩惠如同阳光一样照耀大地,惠民政策似甘泉一样滋润着弱势群体,给予了弱势群体以最大的生活保障。患病的妻子,后期治疗还需要很多钱,经过几番斟酌,我特向您们申请我家为农村低保户,希望获得政府的补助,以此
缓解我家在经济上面临的特困境地,在此我家表示衷心感谢。此致
敬礼
申请人:周锡东2012 年6月 6日
第四篇:低保申请书
低保申请书
新华社区:
我叫锁成礼,鞋厂下岗工人,现年60岁,因患各种疾病,十多年来在家养病,挣不来钱,生活的确困难。妻子,马丽花,家庭妇女,夏天在工地打工,冬天在家休息。妻子,马丽花,家庭妇女,为了维持生计,夏天在工地打工,冬天在家休息。长子,锁男(收养的),现年18岁,长期在外流浪。长女,锁佳欣,现年13岁,在县城二中上学。二女,锁玉洁,现年11岁,在县城六小上学。
全家生活全靠三个人的低保和老婆打工维持,生活确实特别困难。请组织审查,特此申请批准两个女儿的低保。
申请人:2012年3月5日
第五篇:低保申请书(精选)
低保申请书
尊敬的领导:
我叫,1976年11月出生,现年34岁,是胶合板厂职工,现住公路管理段。现有一个三口之家,丈夫,1974年10月生,现年36岁,农村户口,无稳定工作,长期靠四处打工维持生活。儿子,2009年3月生,现年一岁半。因胶合板厂经济效益低,工资相当微薄,家庭所有收入还不够维持日常生活支出,又遇近几年物价飞速上涨,因此家庭生活十分困难。而且,一家人仍无自己的住所,一家三口仍借住于父母家。幸好,现在国家关爱弱势群体,共产党的政策好,听说有最低生活保障金,为此,特向社区居民委员会申请低保。实在是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希望领导们能体察和批准。我将感激不尽!
此致
敬礼!
申请人:
二〇一〇年九月二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