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个人理解可以将邓小平理论对当代中国发展的影响划分为对中国当代中国社会制度

时间:2019-05-14 08:11: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据个人理解可以将邓小平理论对当代中国发展的影响划分为对中国当代中国社会制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据个人理解可以将邓小平理论对当代中国发展的影响划分为对中国当代中国社会制度》。

第一篇:据个人理解可以将邓小平理论对当代中国发展的影响划分为对中国当代中国社会制度

据个人理解可以将邓小平理论对当代中国发展的影响划分为对中国当代中国社会制度,政治思想,经济的的影响:

一,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概括,是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重大理论成果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这一理论概括,有着极为鲜明的特点和十分重大的意义。一是突出地强凋“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就纠正了过去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倾向,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尤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需要注重生产力发展的迫切要求。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标志和要求,为我们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的和根本的任务,毫不动摇地、一心一意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二是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属性和目标,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指出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生产力与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根本不同,反映了社会主义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和共同富裕的两个根本原则的要求。从而为我们始终坚持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以及完善和发展所有制结构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三是科学地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认识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的统一、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和最终目标的统一。

二,邓小平理论是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强大思想武器。党的基本路线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愈是深刻理解和掌握这个理论,就愈能深刻领会和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在理论和路线的关系上,我们党是有过教训的。党的八大曾提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与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尽快地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但是,八大以后不久,党就在指导方针上背离了八大路线,以至后来发展成为“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左”倾错误。八大路线为什么未能坚持下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我们在错误理论指导下,搞了阶级斗争扩大化。这种错误的理论最后发展成为所谓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我们终于从迷雾中解脱出来,找到了正确的理论,并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制定和执行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重新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国社会主义的命运归根到底取决于我们自己,取决于党的理论和路线,取决于党同人民的团结奋斗。”这里,路线是关键,理论是根本。理论和路线是党能够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基础。只要我们坚持邓小平理论,坚持以这个理论为指导的基本路线,坚持用这样的理论和路线去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团结起来,共同奋斗,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就是光明的。

三,邓小平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之日起,就不断强调只有坚持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统一,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他反复告诫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个坚持”是我们不可动摇的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邓小平指出: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就没有根,没有方向。“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一样,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赋予了四项基本原则

新的内容,同时也对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把坚持改革开放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辩证地、很好地统一于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之中。

邓小平经济理论如同邓小平全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样,是一个伴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体系。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特别是十四大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运用邓小平经济理论指导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作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在丰富、发展邓小平理论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党的十五大报告在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有一系列新的突破,这些都是对邓小平理论包括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因此,我们对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学习和把握,应当与学习、研究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决策和思想理论成果结合起来,特别要同研究和学习党的十五大精神很好地结合起来,完整、准确地掌握邓小平经济理论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尤其要学习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做到理论与实际、学习与运用、言论与行动相统一。全党全国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奋勇前进,就一定能够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更大胜利,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邓小平经济理论在阐明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辩证关系的同时,又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强调物质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上层建筑又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物质基础起巨大的反作用,强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同时并进。

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和实际活动的方式及其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作为世界四大 文明古国之一,早在数千年以前,中国就以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而闻名。其后,经过炎黄子孙长期的创造和积淀,中华文化愈丰富多姿、博大精深,其成就、其 影响,举世罕见。中国国土辽阔、地大物博,独特的地理造就了独特的中华文化,也就对中国的发展和人文历史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仅养育人的肉体,更滋养人的精神和灵魂。中国的传统 文化是地理因素,人文因素的综合结果。中国传统文化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特别注重道德修养。修身是立身之道,也是立国之道,主张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 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其最高目标和终极价值是实现人与群体,个体与社会的 统一及协调发展。孔子的儒家学说,确定以“仁”为核心,以“义”为价值准绳,以 “礼”为行为规范的道德模式,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价值实现定位在对他人、对群 体、对社会的关爱和奉献上。这一传统的积极意义在于造就了无数个像范仲淹那 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志士仁人,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产生了极 为深远的影响。这些优秀道德规范在建设和谐文化过程中,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仁的思想是有古代的大教育加大思想家孔子提出的,他的思想虽然在当时没有受到多大的重视,但在今天看来,对我们的社会生活和各个方面都长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仁者,爱人”,儒家思想首先强调家庭内部的和睦有序,强调家庭内部的父子兄弟的有序关系。儒家思想还把家庭内部的感情 交流推广到整个社会的人际交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与爱护。“己所不 欲,勿施与人,”在社会交往中,儒家思想强调换位思考,从别人的立场为对方 考虑,这是人际交往的理想境界,是我们形成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要求“克己复 礼为仁” 孔子的“仁”与“礼”是紧密联系的。“礼”是指统治制度,包括各 种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些特性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也会出现一些以前社会所没有的特性。但是,无论社会是怎么发展,有些东西在人的内心是永恒的,历史的思想我们可以按照当今的时代背景重新加以解释,它也能发挥时代的光芒。在现阶段中国社会政治发展阶段中对孔子仁的思想采取取其精华去其 糟粕的态度,可以加速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促进人文精神的发展。

中国古代思想提倡“天人合 一”,即人要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在尊重与保护自然中谋生存,求发展。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在不同民族和地域的 文化特点与差异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减少摩擦、增加共识,发扬“和为贵”、“和 而不同”的思想显得更为重要。为此,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存、共生、共赢的“和合”思想,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

中华文明自上古诞生之日起,就如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绵延至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 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产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 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

一个民族的支柱和灵魂,它对于塑造民族的品格和风貌,对于民族凝聚力、向 心力的增强,作用之大不可估量。而传统文化正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所以我 们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时,离不开传统文化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首先是要 弘扬爱国主义,这是民族魂。诸如“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各族一 家、协和万邦的宽容精神,忧国忧民、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等等。在市场经济的 负效应冲击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这些民族精神的精华,必须通过认真的梳理、挖掘,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激发人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热情,“使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释放、文化创新成果不 断涌现,使当代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三篇:邓小平对当代中国发展的影响

邓小平对当代中国发展的影响

【摘要】 邓小平理论是一场以“实事求是”为精神实质的思想解放运动过程中产生或引用的旨在打破精神桎梏,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指导思想的总汇。邓小平在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变化观,这就是识变、应变、求变。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时间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发展,共同富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一、黑猫白猫论

“不管黑猫白猫,会捉老鼠就是好猫。”这是邓小平同志曾说过的话。这样的“白猫黑猫”论,对传统身份社会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是对中国经济建设史上形形色色的形而上学价值观的否定,而“猫论”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观点。邓小平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大力发展资本和其他要素市场等一系列重大决策,这些都是打破传统的“唯身份论”,通过建立日趋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来让更多的“白猫黑猫”大显身手。

邓小平的“猫论”起源于1962年。在中共中央书记处开会讨论“包产到户”问题时,邓小平认为,哪种生产形式能够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应该采取那种形式。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他还打了一个比喻:“不管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一九六二年七月七日,邓小平接见出席共青团三届七中全会全体同志时,再次借用这句谚语,来表述他对恢复农业生产和包产到户的看法。“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本是四川农村的一句俗语。天府之国,田多粮多,鼠多猫亦多。农人养猫,为的是灭鼠护粮。所以,黄猫也罢,黑猫也罢,只要能捉住老鼠,就是好猫。“猫论”就是在这种共识的基础上,应运而生并逐渐流传起来的。

邓小平的“猫论”,却很快遭到批判,一度被视为“搞单干风”和“唯生产力论”。尤其是一九七六年前后,邓小平被点名批评。说他这个人历来不抓阶级斗争,还是白猫、黑猫。“黑猫白猫论”,也就此成名。

但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猫论”成为中国将社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发展上的一个理论标志。一九八五年,邓小平当选美国《时代》周刊风云人物,“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被摘登在《时代》周刊上。“猫论”的影响扩大到世界。

一句民间谚语,激活了一个社会时代。如今,“猫论”已经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各个阶段和各个领域,涌现了成群结队的“好猫”,也使人们的思维之门洞开。

二、发展才是硬道理

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发表重要谈话,提出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

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给中国人民留下的最重要的告诫之一。十几年后的今天,我们党对怎样发展的问题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统筹、协调、持续发展的新战略。鲜明地提出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从而更彻底地坚持了邓小平提出的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科学的求发展是硬道理”正在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发展理念。

邓小平的发展理论首先把“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作为“压倒一切的标准”。这个标准就已经刻意模糊了生产力靠什么得到发展,人民收入靠什么增加的马克思的阶级观点:“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共产党宣言》)。然而经验教训已经表明,并且还会进一步表明这样的阶级观点是不可以回避的。至少,在目前美国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肯定比中国高,国民的收入水平肯定比中国高。但是,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渐渐加快脚步,向着发达国家发展。我相信,在边发展边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更好的发展中,中国会愈发强大直至超越美国成为世界强国。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想,不仅从理论与实践上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而且也从理论与实践上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基础和科学的操作指导。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我们开创了并将继续推动我们开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即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转到实行改革,从封闭半封闭转到实行对外开放等等,进而形成了今天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我们形成和发展了并继续推动我们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率领全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第一次初步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奠基性理论——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率领全党在新的实践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同时,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率领全党在新的实践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基本问题的同时,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做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决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总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把我们党从“两个凡是”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现了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历史发展的一次伟大转折,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把我们党从苏联那种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坚持走自己的道路,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主题;把我们党从超越阶段的“左”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坚持一切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真正扎根于中国大地而不断呈现勃勃生机;把我们党从抽象谈论姓“社”姓“资”的思维定势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把我们党从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坚持“老祖宗不能丢”,又要讲新话,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富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

〔新形势、实践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经过60年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的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决定我们必须把我国发展的新起点同时作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新起点,用与时俱进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作指导,推进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来越宽广,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越来越丰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越来越兴旺发达。

四、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收入差距拉大的情况下,研究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有着重要意义。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的共同富裕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有先有后的允许有差别存在的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富裕。从本质属性上讲,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落脚点;从发展途径上讲,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理解共同富裕思想的丰富内涵,有助于我们深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有助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1976年以前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1978年以后的三十多年里,在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从综合国力的明显增强到贫困人口的逐年减少,从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到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国,正在快速的发展。

共同富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邓小平共同富裕的成功实践,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科学社会的重大发展,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利益观,指明了中国奔小康、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心愿和根本利益,是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关键话题。邓小平不但把握住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根本利益的正确内涵——“共同富裕”,而且探索到了一条使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当然,随着时代和国情的变化,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过程中,还会出现新的情况、新的问题,需要具体分析、及时解决。而邓小平的共同富裕的思想也会随着

时间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结语】在纪念邓小平百年诞辰时,国家主席胡锦涛曾说过:“邓小平同志为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一生,为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和开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充分展现了一位伟大领袖的崇高品德、博大胸 怀、卓越胆识和革命风格,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

邓小平这一生为中国人民做过许许多多的贡献:带头建立退休制度,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创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定“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构想,为祖国统一事业指明方向等等。每一项都与国家昌盛息息相关。上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作为国家领导人实现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开辟了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1997年,邓小平在北京逝世。从他逝世至今,中国社会稳定,政治昌明,国民经济欣欣向荣。尽管邓小平同志没能亲眼看见,但是他的许多政治梦想和战略构想在他逝世后都得到实现: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科技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2003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到1000美元,是上世纪70年代末的4倍,中国正在集中精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等。无论过去多少年,我相信这位“打不到的东方小个子”都会一直活在我们心中。

参考文献:

1、徐亚娜;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其意义[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5年04期

2、齐雪峰;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丰富内涵及其实践意义;山西大同大学政法学院

3、罗汉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哲学意义

4、蔡良志 朱显林 邓万琼;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思想路线的思想及其理论实践意义

5、赵建华;邓小平的发展观对当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第四篇: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企业文化的影响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企业文化的影响》

摘 要:任何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都会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并体现出鲜明的国家和民族特色。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它对中国当代企业文化的形成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将其内在精神、行为准则、价值观念融入企业文化,成为企业发展的指引力与推动力;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中与时代相悖的消极观点理念也给企业文化带来负面影响,产生一系列文化矛盾冲突。辨证对待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解决企业文化冲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展性吸收和运用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并去除其糟粕,是推动有中国特色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企业文化 文化建设

企业腾飞,文化先行。企业文化作为社会大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客观地存在于每一个企业之中。优秀的企业文化,将极大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反之则将削弱企业的组织功能。从80年代中后期,企业文化理论传入中国以来,便得到迅速发展,企业界争先恐后引进,学术界有关理论也纷至沓来。国内外关于企业文化这一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说法,但从根本上对其内涵的理解还是一致的。可以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从事经济活动组织内部的文化,它所包含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均为该组织成员所认可。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必然受到传统文化、地域、政治、经济、法律、时代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传统民族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是必然的和巨大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处于亚文化地位的企业文化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中,这就使得企业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等无不打上民族文化的深深烙印。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在历史长河中价值不断体现,在当今时代又以多种无形或有形的方式渗透到各个文化领域,发挥其强大的精神指导作用。我国当代企业文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企业文化的积极影响

中国的企业文化拥有传统文化的天然优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一种重视伦理、追求和谐、含蓄深沉的文化,它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国当代企业文化以民族文化传统为背景,长期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其熏陶和影响,并从中不断提取养分、吸收精华,使得自身发生嬗变和升华,从而得以茁壮成长。因此企业文化在传统文化积极因素影响下所展现的民z

族特色是显而易见的,表现在: 1.中华民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道德对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

集体主义道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基本特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整体观念,把全局利益看得高于局部利益,把整体利益看得高于个体利益,突现了中华民族以小我成全大我,以牺牲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去维护整体利益的独特品格,形成了以国家、民族利益为上的思想风貌。《礼记?礼运篇》明确提出了“天下为公”的命题,其基本含义就是自觉地为整体利益而献身的精神,可以说这是我们民族的民族魂。这种整体为上的集体主义道德,积极影响着当代以培育企业精神为核心内容的企业文化的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树立。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当绝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积极向上时,就能够使职工把维护企业利益,促进企业发展当作有意义的工作,从而激发出劳动热情和工作主动性。在我国作为企业文化内涵之一的企业精神,虽然因企业门类有别性质各异而有所不同,但共性的东西却是“团结”、“厂兴我荣,厂衰我耻”等,这实质上就是集体主义道德在企业文化中的延伸和体现。

2.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准则对企业文化的升华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和”为中心的人际关系准则,对于凝聚人心、集中力量、维护统一都有着积极作用。而重视人际之间情感的交流和情感型的管理,成为企业文化民族化的突出表现。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证明,现代企业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企业管理的纯理性的制度、计划、生产技术,而是与人的情感需要、审美向往、对人情味的追求的企业文化密切相关。企业应当重视运用社会精神的力量去形成共同的意识形态。孔子的由“仁”所具体展开的恭、宽、信、敏、惠五德构成的最早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完整理论,今天应用到企业文化中仍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主要不在于对员工的控制、驱使和责罚,而在于能通情达理、与人为善,善于激发员工的热情,协调员工之间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中影响较大的儒、道家思想,在其理论和运作方法上都不主张走极端,庄子的“守中”,儒家的“中庸之道”,都提供了自处和处人时持中正、不过激、留余地、善自足的方法。遵循这一原则,在企业内部营造团结和谐的文化环境,从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出发,点燃职工心中之火,为职工排忧解难,让全体员工参与管理,无疑会极大地激发职工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3.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社会责任感对企业文化的保证作用。

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推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十分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这有助于促进企业认识和承担社会责任,培养企业全体员工关心社会的伟大胸怀,在社会的认同下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和企业形象的高扬,并使企业为推动全社会的繁荣发展竭尽全力。以孝悌、仁义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思想,主张修身为本,以维护社会集体利益为上。深刻认识传统文化的人本精神,将传统伦理美德之礼义仁爱精神渗透到竞争机制中,可以在生产者和经营者当中培育以天下乐为乐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无私奉献精神,摒弃唯利是图,鼓励生财有道。当代中国企业文化要不断地从传统文化中获得思想保证和营养元素,坚持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倡导爱国爱岗的社会责任感和勇于奉献的价值观,努力培养“敬业报国”的意识,这对员工、企业、民族都有重

大的意义。

4.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对企业文化的指引作用。

中国人历来重视道德情操、行为举止、品行意志,“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历览前贤家与国,成由勤俭败由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敏于事而慎于言”等所体现出的思想内涵被不断继承并得以丰富,逐渐形成了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爱岗奉献、诚实守信等众多的优良传统。这些传统美德在现代企业文化当中对员工的行为品德仍然起着约束、激励和引导作用,中国的企业员工在其影响下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显现出了兢兢业业、敬业爱岗、乐于奉献;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这种天然的素质优势为企业发展赢得了珍贵、可靠的人力资源。我国企业现在坚持开源节流、勤俭办企业的方针也是对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对于物质利益至上的当今社会,将传统美德所体现的内在精髓加以丰富并融入到现代管理的行为模式当中,必将有助于企业脚踏实地开拓进取,走稳定、健康发展之

路,这也是中华民族品格的体现。

优秀的企业必然需要优秀企业文化的支持,中国现有的优秀企业文化从多种角度体现出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性运用。例如:“长虹”的“以产业报国”的企业文化口号;清华紫光集团的企业文化可以概括为:“大事业的追求、大舞台的胸怀、大舰队的体制、大家庭的感受”;海信的核心理念是:“创造完美、服务社会”;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始终倡导艰苦创业精神;海尔集团的“真诚到永远”的对待顾客理念等。事实证明,中国的企业文化在国际交流中最有生命力的还是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影响的那部分。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企业文化的消极影响

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我们必须辨证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企业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融合到企业文化中,使企业文化显现出民族化的、特有的、可贵的闪光点。但是民族文化传统原本就是一把“双刃剑”,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迁,难以避免其负面性的或者比较生硬过时的东西沉淀到企业文化中。一些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之糟粕即企业的病根子。事实让我们看到:中国当代企业在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下出现了许多有悖于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消极文化和冲突现象。尽管它相对于主体的积极的方面来说是次要的,但却是不可忽视的,同样需要我们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保持清醒。可以将我国传统文化对

企业文化的主要消极影响概括如下: 1.家长制观念仍在很大程度上存在。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是建立在家长制基础上的,这是 种“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为其人”的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尽管中国企业努力推行民主管理,但是家长制的残余和观念并未完全根除,对企业管理及企业文化产生多方面负影响:企业领导独断专行,缺乏民主意识和民主作用,不善于听取职工意见;企业员工盲目服从上级,缺乏主动精神;企业在人员使用上任人惟亲。市场经济越发展,这种专制型制度与民主要求冲突越明显,从而

影响到企业的生机和活力。2.个性发展意识受到大一统观念限制。

大一统观念直接来源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它强调高度集权化与社会成员思想行为一致性。这种观念引入到企业文化虽然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企业整体性管理及得到和谐稳定发展环境,但是在现代化生产条件下在企业内部进行这种模式的管理与要求,限制了员工的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在企业之间也缺乏针对性,使“企业精神”趋同,从而不能灵活发

展。

3.中庸之道压抑创新、竞争和冒险精神的发展。

中庸之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占有重要地位,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民族精神。这种中庸文化渗透到现有企业文化中,一方面不可否认它对创造和谐的企业环境及调整人际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它致使很多企业领导者因循守旧,不思改革和创新,竞争意识不强。企业干部员工强烈压抑冒尖、进取欲望。创新是企业生命力的源泉,冒险提供发展机会,竞争推动社会进步。不消除中庸之道消极影响,中国企业就不能适应现代社会激烈竞争环境,不仅影响企业长远发展,也不利于领导者和员工成就意识和进取精神的形成和发挥。

4.封闭保守意识仍然不可忽视。

中国传统中的封建保守意识和求和、求静、安贫心态对中国企业文化影响深刻。在民族文化心理中,“离经叛道”最为世情所不容,也最伤当权者、管理者的感情和神经。即使在改革开放已成为时代主旋律的今天,封建保守观念依然在一定的范围内存在,在一些企业的生产经营中,以“我”为中心,追求“全”,限制人才、技术交流,企业领导员工容易满足、安于现状,对新方法及变革持抵触态度。摒弃封建保守意识必须要引起企业足够重视。

5.人治传统影响法制观念的加强。

中国作为礼仪之邦,非常重视人际关系,人治观念较强,法制观念淡薄。长期以来“人治”传统对企业文化影响深刻,中国的企业管理也是偏重人治,法制观念不强,这样使得现代企业优势发挥不出来,而且容易导致管理的混乱局面。市场经济需要法制精神和科学理性,一味地讲情面、论关系是与市场竞争背道而驰的,在国际市场上也是行不通的。因此,还需付出艰辛努力培制符合中国企业现状的法制文化。

6.重言轻实的旧习削弱了实践意识。

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言与实,志与功,始终存在冲突。人们为免除遭到嫉妒或责备的风险,有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意识,逐渐形成多说少干的习性。目前,企业中存在的议论多行动少,计划多检查少,会议多执行少等不良现象皆受这种传统影响。崇尚空谈,形式主义使得人们产生懒惰心理和虚伪作风,限制企业和员工对成就的实际追求,也使得企业中的人际关系复杂化。加强实践意识必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另外,传统文化中的消极无为思想、重义轻利观及重仁轻商观等思想观念也在中国当代企业文化中存在踪迹,对企业的管理及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阻碍作用。

三、汲取传统文化精华,推动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

中国企业文化良莠并存,尽管优秀进步文化明显占上风,但是仍处于传统与现代、进步与保守、先进与落后等矛盾冲突的不稳定状态,没有形成自己的稳定的模式。认识并解决企业文化的冲突,重塑与再造有中国特色企业文化,必须把传统文化放在举足轻重的位置。传统民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价值母体,是企业文化的根,中国的企业文化建设要继续从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企业理念取材于民族传统,并不是“照单全收”,而是要结合时代精神,赋予其新的内涵,丰富其内容。我们要善于扬弃,抑制糟粕,弘扬优良传统,从中找到

推进企业文化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1.发扬团体利益为重的团体意识和群体精神,加强团队文化的建设。在现代化社会生产中,是否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儒家思想作为一种伦理规范进入企业,经过调整与现代经济运行机制相协调,可以在培养企业的群体意识上发挥重要作用,使得企业内部人人都能克尽职守,人人具有主人翁思想和意识,从而形成企业内部的和谐风气和团队精神。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集体主义观念在现代企业文化中得以灵活性地延伸和发展,它主要表现为强烈的团队意识。在现实的企业竞争环境下,团队力量的发挥已经成为赢得竞争胜利的必要条件。团队理念能否发挥好,直接涉及到企业能否充满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建立高效的团队就必然要求高效团队文化的支持。中国的企业管理者应根据企业的经营理念并结合我国社会文化的传统及现状建立起支持

团队目标的团队文化。

2.倡导以人为本,深信价值之源内在于人心的人本思想,突出人本管理。

孟子的“仁者爱人”,老子的“域中有四大(道天地人),而人居其一焉”,管子的“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等,都是对人贵思想的较早诠释,人本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人本主义管理在我国的企业文化中没有受到足够关注,其建设也还处于萌芽阶段。在知识经济端倪初现的今天,在许多国家,企业之间抢占人才制高点早已在业内形成共识,创建人本主义的员工队伍更是所有企业家的共同心声。在所有的企业要素中,人是最关键的,员工是企业的核心和支柱,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员工的文化。人本主义管理理念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也是未来企业管理的必然趋势,坚持人本主义人文化理念是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之所在。中国当代企业要在更高的程度上意识到人本管理的重要性,把员工的价值与利益放在首位,创造真正以员工为核心和载体的企业

文化。

3.在注重人与人关系谐调的同时,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积极引入生态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以“和”为贵,它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讲求和谐;第二层含义则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要达到和谐统一。道家、《周易》及荀子的思想中都明确提到“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相融合的观点。在当代企业中,我们往往注意到人际关系的重要,而相对容易忽视人与自然这个层面,也因此而付出了一定的代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生产技术的引用,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显得迫切而重要。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能注重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一种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型的管理理论。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要保护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企业文化的培育,在诸多方面要于生态文化相结合,这样可以更好地维护环境,减少末端治理的代价;同时能够通过“绿色浪潮”提高产品的生态含量,更好地满足现代消费者需求。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化”是必由之路。生态文化融入到企业文化后,不仅可以扩大企业文化外延,而且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形

象。

4.企业文化中发扬谦虚好学的传统美德,推动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发展。

尽管近代中国闭关锁国,盲目自大,曾一度丢下了“谦虚好学”这个中华民族的传家宝,但是“善思而好学”、“学而不倦”的精神品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始终闪烁着光辉。在现代社会,学习的含义越来越丰富,范围也越来越宽广,学习重要性更是得到一致认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学习与创新已经成为企业文化的主旋律。未来企业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有能力比自己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并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不断创新的思想意识和文化氛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必须吸收外域文化的先进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变革和创新。事实证明,当今世界最成功的企业是学习型组织,它业绩最佳、竞争力最强、生命力最旺、最具活力。日本企业就是典型,依靠学习外来先进而取得飞速发展。当代中国企业要充分意识到学习对组织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新经济环境中发展学习型组织,通过多方面的学习借鉴使企业获得强大的发展动力,以求更新更快的发展。

5.博采传统文化的其他多种优秀的、有特色的内容,并将之灵活融入当代企业文化建设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对当代企业文化的现实价值体现在方方面面,它能够为构建企业价值体系、培育企业精神及企业建设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在建设有中国特色企业文化中,要对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大力发掘、借鉴与弘扬。将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脚踏实地和扎扎实实的求实精神以及朴实无华的民族性格引入到企业文化当中,可以在企业内形成活泼又不失沉稳的环境氛围,有助于我国企业在保持民族优秀特质的同时吸纳最新的现代化理念;传统文化所倡导的 “富天下、强天下、安天下”,变革图强,追求自由,追求社会进步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及自强不息、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民族性格对于培育当今的中国企业文化仍然具有重大意义,它对私欲过度膨胀、惟物质利益至上的不良社会风气起到纠正作用,促使企业的发展上升到为国为民的高度,走上健康发展轨道;将传统民族文化中具有鲜明特色的内容如讲诚信、求完美、重深度等以多种形式融入到企业文化的广告、品牌、价格、营销等方面,并不断予以选择、创新,展现资深文化的延展性与可塑性,打造东方活

力文化的优势与魅力。

深刻认识并设法把中国的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融合到现代企业文化模式之中,中国的企业文化才有特色,才有生命力。当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要从中国的国情和文化背景出发。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要体现时代精神,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并勇于借鉴国外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和指导思想,逐步建立适应于改革开放需要和现代

化进程的中国式企业文化。

综上,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企业文化的影响既有积极性,也有消极性。在中国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对传统文化应当采取批判地吸收继承并灵活发展运用的态度。需要提出的是:企业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企业是否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鉴于当代中国企业文化仍以弱势文化(指一个企业没有典型的可以指导员工各项行为的理念,企业的文化现象大多来自于社会文化)占主导地位,加强对企业文化理论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艰巨而紧迫的任务。有关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企业文化的关系还有待与进一步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连玉明.学习型企业[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2]陈亭楠.现代企业文化[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3]戴纲书.现代企业文化新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4]朱义禄.诸子百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5]张德.企业文化建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6]王成荣,周建波.企业文化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7]李天锡.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对李光前的影响[J].南宁:大桂侨刊,1994.[8]张德,吴剑平.企业文化与CI策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9]赵建平.企业文化——管理的灵魂[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2.[10]申望.企业文化实务与成功案例[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3.[11]魏杰.企业文化塑造[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12]陈鼓应,白奚.老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13]范喜贵.无形有形——企业文化:管理的第四阶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14]张俊峰.20世纪90年代关于“天人合一”的讨论状况及其内涵分析[J].天府新论, 2004,(2).[15]郭克莎,刘光明.企业文化——世界名著解读[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16]向世陵.中国哲学智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7]王璞.企业文化咨询实务[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企业文化的影响的延伸阅读——试论中学生的写作能力

中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写作能力呢?张志公先生曾描述:“他们普遍需要的将是„„那种‘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写作能力,因为他们的时间很珍贵,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写出他们生活和工作中需要写的东西。那时候社会上还需要有‘低吟长啸’的诗人,‘斟词酌句,反复推敲’的作家,或‘婉约’或‘豪放’或‘典雅’或‘诙谐’的语言大师,人们还需要文学。不过,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敏捷准确的高效率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能力,将成为每个人的需要。‘假、大、空’的东西将被社会无情地淘汰。能用尽可能经济的语言材料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达到尽可能高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收到尽可能强的表达效果,将被认为是写作的高手。”[1]他认为“我们下一代”的写作能力是,能“写出他们生活和工作中需要写的东西”,应成为“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写作高手”。同时,还需要作家、诗人和语言大师。这就说明,写作能力是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能力。但是,写作能力对于不同的人则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内涵。一般人所需要的写作能力与“智力超常的才子们”不同,与文学家、诗人等专业作家的写作也不同。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不同于一般人的写作能力,不是成年人的写作能力,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是“中学”阶段;兼有层次性,是“基础”的能力。所以,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种学生继小学之后、进大学之前的承先启后的基础能力。这个标准不能过高,否则,大多数中学生高攀不上,给中学作文教

下载据个人理解可以将邓小平理论对当代中国发展的影响划分为对中国当代中国社会制度word格式文档
下载据个人理解可以将邓小平理论对当代中国发展的影响划分为对中国当代中国社会制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