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蒋建平-社会主义本质是实践基础上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蒋建平,吕红征.社会主义本质是实践基础上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J].前沿,2003(3).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包括了二个层次,即生产力层次和生产关系层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属于生产力层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属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层次。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统一。这二个层次内在的统一、辨证综合,全面揭示社会主义本质内涵。
一、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内涵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揭示了生产力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联系。把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内容具有实践依据。
1、在社会主义以前特别是私有制条件下生产力不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和发展。在生产力要素中,人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解放最根本的是人的解放,生产力的发展最根本是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原始社会,人刚从自然界分离出来,人的自由程度非常有限。私有制的出现是历史一大进步,客观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由于劳动者与剥削者处于对立两极,人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解放。所以,在以人的依赖和物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阶级社会里,劳动者的被奴役地位决定生产力不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和发展。
2、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最伟大、最深刻的实践。第一,无产阶级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无产阶级以暴力彻底摧毁私有制和旧的国家机器,剥夺剥削者,从根本上改变劳动者被奴役的地位。这种劳动者地位的改变正是生产力解放最深层次的内容,是最高意义上的生产力解放;第二,社会主义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环节和方面,需要在坚持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调整。这种调整、变革的内在要求和现实表现就是改革,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第三,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不仅要建立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建立高度的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物质文明就是以生产力发展为根本标志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落脚点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提高劳动者素质,这是生产力全面进步的根本所在,也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全面发展与私有制社会生产力片面发展的界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既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前提,也是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的条件。
3、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过去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和现实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要重视生产力的发展,并把它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在以往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上,我们偏重于从生产关系或社会关系的角度探讨“什么是社会主义”,忽视生产力和社会主义的关系,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结果极大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针对过去忽视生产力的根本失误,明确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样既把科学社会主义与“四人帮”的贫穷社会主义加以区分,又把科学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充分地揭示出来。邓小平把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不仅体现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而且特别指出了生产力在当今世界高科技革命和世界范围内综合国力竞争的条件下,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由此可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贯穿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各个阶段,体现在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整个过程之中,它构成了社会主义实践的主题,是社会主义本质内涵,而且是社会主义本质核心的观点。
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内涵的实践依据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必然要求,把它作为社会主义本质内容具有实践依据。
1、社会主义社会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自从私有制产生以后,剥削和两极分化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并随着私有制社会的发展而日益加剧,成了私有制社会一切不合理现象的基础和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当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家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剥削手段虽然和过去有所不同,但其剥削本性并没有改变。西方国家劳动者的生活水平从整体上说比他们的前辈已经显著提高了,但远未达到社会生产力所允许的高度。脱胎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应该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社会。因此,不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为目标的社会主义,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既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又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肯定。这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成为社会主义本质内涵。
2、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落后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实践的物质基础。据此有人就把贫穷和社会主义联系起来,结果导致社会主义整个经济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社会主义实践遭到了极大的挫折。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社会主义要实现共同富裕,这就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和贫穷的社会主义区分开来。
3、社会主义实践过程就是一个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共同富裕不是乌托邦,社会主义不断在创造共同富裕的物质条件,它具有现实的要求和现实物质基础。公有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要求,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物质基础。社会主
义实践表明,公共财富的增长和扩大,不仅意味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意味着按劳分配的扩大,意味着共同富裕的增长和扩大。至于当前出现“先富”和“后富”的现象,不是社会主义的两极分化,而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上的有快有慢,有先有后的差别。同时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实的要求,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才能振奋民族精神,聚集人民的力量,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是我们最终要实现的目标。社会主义实践过程就是一个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
三、社会主义本质是实践基础上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邓小平论社会主义本质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内在规定性的有机统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联系着生产关系讲生产力,揭示了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则是联系着生产力讲生产关系,体现着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邓小平之所以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来界定社会主义本质,是因为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方式,同其它社会方式一样,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统一。只有联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谈生产力才能明确社会主义社会与其它社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质的区别;只有联系社会主义生产力来谈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才能明确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其它社会经济制度的本质区别。如果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割裂开来,那么不仅在思想方法上是行而上学的,而且会带来一系列理论上的混乱,就讲不清社会主义本质。如果离开生产关系,仅仅从生产力方面谈论社会主义,就会得出谁发展了生产力谁就是社会主义的结论;反之,如果离开生产力,仅仅从生产关系方面谈论社会主义,就可能主观随意地变更生产关系,就会陷入某种空想。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之所以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是因为他强调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避免了社会主义的空想成分;是因为它所奋斗的一切都是为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否则它就不是社会主义,而是别的什么主义。
社会主义本质是实践基础上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就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过程。在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强调生产力的发展,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提供物质基础;又要按照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改革生产关系的某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方面,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讲社会主义要坚持两点论,避免一点论,要把社会主义看作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反对一点论。
有人认为生产力不能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理由有两点:(1)生产力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没有阶级性,不能把它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而与其它社会相区别开来。(2)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形态都有的现象,是社会发展的共性,认为社会主义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无疑是说资本主义不能解放和
发展生产力。这种观点把社会主义本质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割裂开来,孤立地考察社会生产力理论上是错误的,实践上是有害的。
邓小平讲生产力是作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来讲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最终实现的目标是实现广大人民的共同富裕,与其它社会有着根本的区别。而且社会生产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进行的,讲解放生产力,就意味着对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的否定,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的肯定。所以,发展生产力并不只是讲人同自然的关系。
有人认为解放生产力不能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理由是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中最深刻、最根本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它必须是贯穿社会主义发展始终的东西,而在社会主义的高级和更高级的阶段,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已完全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那时不可能存在从不合理生产关系中解放生产力的问题,因此认为解放生产力是社会历时性的存在而非共时性的存在。其实“生产力是最革命的因素”,总是经常变动和发展的,随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和内容总是从适应到不适应,通过改革又重新适应,这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事实也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其体制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我们也意识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存在既相适应,又不相适应的方面。但把不相适应的方面理解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尚未扫清私有制残余和公有制范围不够大、程度不够高造成的,因而要人民公社化,要割资本主义尾巴,想通过进行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斗争来解放生产力,这是我们今天针对束缚生产力发展的落后、僵化的体制来讲生产力是根本不同的。解放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中最具有时代意义的内容,它着眼于改革和发展的统一,从发展生产力和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阐述生产关系改革的重要性,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的社会主义本质,提高了不断进行改革的自觉性。
四、社会主义实践中需要解决的三个理论问题
社会主义实践过程就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过程,在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出现了看似于社会主义本质相矛盾的几个问题,有人就据此否定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性。解决这些疑虑对进一步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1、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否要坚持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本质中有没有,有什么样的地位问题。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本质中没有直接提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公有制不需要坚持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1)在社会主义本质的表述中,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和保证隐含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和实现共同富裕之中的。如果实行私有制和按需分配,那么无论如何也实现不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
同富裕的目标。由此可见,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与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2)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前提是公有制的建立和完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两个最重要的标志和特征。邓小平没有将其概括在社会主义本质之内,并不是它无关紧要。因为虽然它们本身都属于特征的范畴,但又都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和要求,惟有实行它们,才能够实现社会主义本质。所以,坚持社会主义本质与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是不矛盾的。
邓小平在阐述社会主义本质时,为什么不明确提出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呢?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在《共产党宣言》中,把共产党人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这就是“消灭私有制”。但是私有制的消灭和公有制的实现,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为前提的,即使在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的具体形式以及公有制的实现程度,也必须建立在现实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按照现实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社会主义不可能只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它还允许其它形式的所有制和分配方式存在。这样,把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作为前提和保证蕴含在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中,比把社会主义规定为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传统做法更科学,更加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更具有时代特色。
2、当前存在剥削现象和社会主义本质消灭剥削是否矛盾的问题。
社会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独立阶段,必然带有它产生的母体的许多痕迹。由于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和公有制本身的不成熟,决定了剥削现象还会长期存在并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加剧,据此认为现实中鼓励私有经济和外资经济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本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要求矛盾。
实际上两者并不矛盾。社会主义本质实现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是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壮大、成熟的过程,是社会主义制度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是剥削和两极分化现象从强到弱、从弱到无的历史过程。并不是消灭了剥削,消除了两极分化以后才是社会主义。另一方面,在初级阶段一定时期允许一定范围和程度的剥削,在客观上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有利于方便人们的生活,归根到底会有利于最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利用剥削,创造消灭剥削的条件,最终消灭剥削,这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剥削演变的辩证法。
3、当前存在贫富差距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是否矛盾的问题。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共同富裕会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成熟和完善愈益充分地体现出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解决一个模糊认识,就是把社会主义理解为就是共同富裕,不富裕或者有富裕程度的差别就不是社会主义。这种观点是把社会主义理解为一种静态的东西。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必
然使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断涌流,剥削的消灭和两极分化的消除必然使广大劳动群众分享生产力发展的成果。但是仅仅把共同富裕看作是结果还是很粗浅的。社会主义体现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1)共同富裕并不意味着没有差别。我们尊重和承认剥削,由于自然历史基础不同,人们的劳动贡献、劳动成果不同,客观上形成了收入的差别。(2)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实际上社会主义是体现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过程之中的。一方面要朝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否则就背离了社会主义;另一方面,又要看到这是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同步前进。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只是基本上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消除了产生两极分化的社会根源,而要彻底消灭剥削现象和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有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精神文明水平的极大提高。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由于各个地区、各个部门生产发展的条件和基础不平衡,这就决定了实现共同富裕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提倡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所谓合法经营,就包括多种经济形式,包括允许一定范围和程度的剥削。因此作为过程,它不是径直实现的,而是包含似退实进的迂回发展。所以说,邓小平提出的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到达共同富裕的道路是正确的。从哲学上看,这符合量变和质变的辨证法。如果把共同富裕看作是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质变的话,那么,“先富”和“后富”就是量变。没有这个量变,就没有共同富裕的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