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联系实际说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问题:
联系实际说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答: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定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马克思明确指出,判断一个变革时代不能以该时代的意识为依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正是根据上述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正确阐述了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及其历史正当性问题;正确评价了历史和现实中的事件、人物以及各种社会集团的理论、主张等,为正确认识社会和历史提供了基本观点和方法。其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自觉地认识和把握这一规律,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作为自觉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我们应该认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这个矛盾统一体中的对立双方。它们之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其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作用。首先,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建立起来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它的性质必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最终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生产
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经常处于变化和发展之中。
与生产力相比较,生产关系则更具有相对稳定性,一种生产关系一经
产生,就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形式。但是,生产关系
也不是凝固不变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在相对稳定中也会
发生部分的、某些方面的重要变化。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来的生产关系再也容纳不下它的发展时,就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
变革,使旧的生产关系为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重大的反作用,它会起着束缚或
解放生产力的作用,起着阻碍或发展生产力的作用。当生产关系与生
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时,它会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
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合时,它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
展。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有时会十分突出。例如,当生产关
系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时,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生产
力的发展,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不过,即使在这种状况下,生产关
系仍然是由生产力所决定的,因为生产关系之所以要变革,归根到底
还是由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决定的。不论在何种情况下,生产关系反作
用的发挥,都是以适应一定的生产力状况为前提的,都是建立在生产
力决定作用的基础之上的。现在的房地产泡沫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所以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
义和现实意义。
第二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01
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
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在哲学上,生产力是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它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
1、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是人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它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
2、劳动对象。它是指人们通过自身劳动对之进行加工,使之变为使用价值用以满足社会需要的那一部分物质资料,包括未经加工的自然物和已经加工的物体。一方面,劳动对象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劳动只有同劳动对象相结合,才构成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劳动对象又是人们改造自然的程度和生产力发展状况的一种标志,不同的劳动对象直接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为生产资料。
3、劳动者。它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并从事生产活动的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相结合,才能变为现实生产力。
4、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即一般生产力,它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 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02
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它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物质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虽然是一种人和人的关系,但它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一,生产关系具有客观性,本质上是生产力的社会存在形式,人们不能离开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自由地选择生产关系,也不能任意改变生产关系。
第二,生产关系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它体现着人们之间的物质经济利益,不是人们的主观愿望和要求。
0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一,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当一种生产关系还能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它是不会灭亡的;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当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继续发展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得尤为突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的实际过程和情形是十分复杂的。新的生产关系总体上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但并不排除它的某些环节或方面不适合生产力状况而阻碍其发展;旧的生产关系总体上基本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但也不排除它的某些环节或方面的调整和改变,能够暂时地、局部地对生产力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固然会阻碍其发展,而由于人为的原因使某种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水平,这种“拔高”了的生产关系也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但是,不管哪种情况,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到底还是由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的性质也是取决于它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因此,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标准,在于这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是适合的还是不适合的,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不能离开生产力的状况和要求,孤立地、抽象地看待生产关系。
04
社会发展第一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更高阶段。05
方法论意义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其次,这一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是我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科学依据。最后,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保持自己先进性质和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
第三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主要表现为:当生产力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阻碍。理论意义:1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批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定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度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主要依据。现实意义:在当前,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原理,就要敏锐地把握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1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2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1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2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1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2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2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3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4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5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6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否定之否定规律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性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辨析: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英雄史观及其根源 英雄史观是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
1、认识根源:英雄史观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停留于历史现象的表面,把活动在历史舞台前面的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尤其是他们的意识作用加以夸大并绝对化,而把默默无闻的广大人民群众及其历史活动置于视野之外
2、社会历史根源:英雄史观的产生同社会生产了水平较低,大多数人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活动,少数人从事政治统治、垄断精神文化生活有关。
3、阶级根源:剥削阶级的思想家为了维护阶级的利益,处于阶级偏见,不敢承认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而需要用英雄史观来为自己服务。
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1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2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不变、可变是根据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划分的。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意义: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生产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余价值。m’=m/v m’为剩余价值率,m为剩余价值,v为可变资本。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垄断产生的原因 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作和控制。原因:1在生产集中发展的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2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3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金融寡头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四种:1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2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3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4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微观规制类型:反托拉斯法、公共事业规制、社会经济规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部分质变,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1、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2、跨国公司的发展。
3、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表现:生产、贸易、金融、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影响:1经济全球化是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2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3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4发展中国家还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消极后果: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2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3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4经济全球化是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的依赖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