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经典琵琶曲《十面埋伏》
浅析经典琵琶曲《十面埋伏》
琵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也是最富特点的民族弹拨乐器之一,有着丰富的演奏技巧和独特的表现力。《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乐曲的内容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它是传统琵琶曲中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音乐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十面埋伏》又名《阳平楚》,其曲谱最早见于清代华秋平编译的《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简称华氏《琵琶谱》)。乐曲壮丽辉煌,风格雄伟奇特,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生动地描绘了“楚汉之争”的故事情节,着力刻画了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十面埋伏》是以楚汉相争为背景,公元前202年,神州原野上爆发一场声势浩大、残酷悲壮的决战,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经过五年逐鹿中原,双方一决雌雄的战斗最后在垓下展开。拥军10万的项羽渴望绝处求生,统率10万大军的刘邦欲置人于死地,在短兵相接的激战中,两军直杀得天昏地暗、血肉横飞,尸横遍野。尽管项羽勇猛异常,但终究寡不敌众,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最后项羽慷慨悲歌,身负重伤,在乌江面对重重包围的敌军,毅然把剑自刎。
明王猷定(1598—1662)著《四照堂集·汤琵琶传》一文中记述琵琶家汤应曾奏《楚汉》:“„„楚汉一曲。当其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击声、人马群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涕泪之无从也,其成人如此。”文中所描写的《楚汉》一曲之情景、声色,与今之《十面埋伏》甚近似。由此可见早在十六世纪之前,《十面埋伏》已在民间流传。
《十面埋伏》采用了我国传统的大型套曲结构的形式。全曲共有十三个小段落,每段冠以概括性很强的标题。这些标题是:
一、列营;
二、吹打;
三、点将;
四、排阵;
五、走队;
六、埋伏;
七、鸡鸣山小战;
八、九里山大战;
九、项王败阵;
十、乌江自刎;
十一、众军奏凯;
十二、诸将争功;
十三、得胜回营。
全曲可分为三大部分 :
第一部分:描述汉军大战前的准备,着重表现威武雄壮的汉军阵容。共包括前五个小段。
“列营”实际上是全曲的引子。节奏比较自由而富于变化。开始就使用“轮拂”手法先声夺人,渲染了强烈的战争气氛。铿锵有力的节奏犹如扣人心弦的战鼓声,激昂高亢的长音好象震憾山谷的号角声,形象地描绘了战场特有的鼓角音响。此后用种种表现手法表现人声鼎沸、擂鼓三通、军炮齐鸣、铁骑奔驰等壮观场面,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古代战场紧张激烈的典型环境。
“吹打”是全曲中唯一的旋律性较强、抒情气息浓郁的段落。琵琶用轮指奏出的长音,模拟了古代管乐器演奏的行进曲音调。这段间乐极象古代行军时笙管齐鸣的壮丽场面,刻画了纪律严明的汉军浩浩荡荡、由远而近、阔步前进的形象。这段音乐在乐曲艺术形象的塑造上具有高屋建瓴的气魄。
“点将”、“排阵”、“走队”三个段落在实际演奏中是有所变化和取舍的。它们的相同特点是节奏整齐紧凑,音调跳跃富于弹性,表现了刘邦汉军战斗前的高昂的士气,操练中队形变换的迅速和士兵步伐矫健的形象。乐曲有条不紊的结构安排,使得情绪的发展步步进逼,为过渡到激战场面作了充分的铺垫。
第二部分:包括六、七、八三个小段落,是全曲的中心部分。它形象描绘了楚汉两军殊死决战的激烈情景。
“埋伏”这段音乐和它描绘的意境都很有特色,它利用一张一弛的节奏音型加以模进发展的旋律,造成了一种紧张、恐怖的气氛。它给人以一种夜幕笼罩下伏兵四起,神出鬼没地逼近楚军的阴森的感觉。
“鸡鸣山小战”中琵琶运用了特有的“刹弦”技巧,形象地表现了双方短兵相接小规模战斗的情景。“刹弦发出的声响不是纯乐音,而是一种含有金属声响的效果,犹如刀枪剑戟互相撞击。逐渐加快的速度和旋律的上下行模进,使情绪更为紧张。
”九里山大战“是整个乐曲的最高潮。这段音乐家中运用了多种琵琶技巧手法描绘了千军万马声嘶力竭的呐喊和刀光剑影惊天动地的激战。琵琶对喧嚣激烈战斗音响模拟十分出色,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整个乐曲描绘楚汉两军的冲突,发展至此,胜负已定,矛盾已获解决。
第三部分:包括最后五个小段落,前两段写项羽失败后在乌江边自杀,低
沉的音乐气氛与前面的高潮形成鲜明的对照。其中”乌江自刎“这须旋律凄切悲壮,塑造了项羽慷慨悲歌的艺术形象。后三小段描述汉军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的种种情景。但目前演奏一般都作删节,有的省略整个第三部分,有的删节去”众军奏凯"后三小段,目的是使乐曲情绪集中,避免冗长。
我们可以知道《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武曲的代表作。传统的琵琶曲中文曲一般旋律抒情优美、节奏轻缓、技巧多用左手推拉吟揉手法。善于描绘优美的自然景色或表达内心细腻感情。而武曲情绪激烈雄壮,节奏复杂多变,富于戏剧性,多用右手力度较大的演奏技巧,擅长于表现强烈的气氛和情绪。因而这首乐曲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
而琵琶古曲《十面埋伏》历来被人们所赞赏,演奏该曲的音乐家、艺术家更是层出不穷。他们在演奏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曲的艺术魅力又受到当代人的青睐。《十面埋伏》是我国优秀的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武曲的代表作,以琵琶所特有的左右手技巧圆满地表现了一段真实而又非比寻常的历史故事。情绪激烈雄壮,节奏复杂多变,富于戏剧性,多用右手力度较大的演奏技巧,善于表现强烈的气氛和情绪,因而这首乐曲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此曲汇藏着中国古代琵琶艺术的丰富宝藏,不愧为中华民族器乐的优秀代表作。
第二篇:论文琵琶曲
“声、曲、语”中品琵琶
---------浅谈《琵琶行》中白居易情感的变化奎屯市第三中学余小燕
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是作者被贬江洲的第二年写的,在我国古代文人诗歌中,它是艺术上很完整很成熟的流传千古的佳作。诗中通过对一个歌女沦落身世的生动描写,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被排挤的悲愤之情。
作为一首优美动人的叙事诗,叙述中饱含着作者白居易浓烈的感情。而作品中白居易的情感并没有一泄而出,通过诗歌中“声、曲、语”三个词,分三个阶段,情感如甘泉缓缓涌出,积势而发。
“ 忽闻水上琵琶声”
白居易江边夜中送客时,“举酒欲饮无管弦”,举杯饯别时,却连助兴的音乐也没有。“醉不成欢惨将别”,因为无乐,所以醉不成欢,分别本来触人愁怀,无乐就更使人感到心境悲惨。“忽闻水上琵琶声”,正在感到无乐的孤寂时,忽然水面上传来琵琶的声音,真不啻空谷足音。
此时的白居易因身贬异地,又与从京城来探望自己的友人分别,主客凄凉伤别情绪不言而喻。白居易的内心因被贬而有伤感,更想借酒与乐消愁。无疑在孤独无助的时候,“忽闻水上琵琶的声音”,那是求之不得的。在常人听来这本是曲是乐,而白居易耳中听到是琵琶“声”。这既表明了白居易对乐律的谙熟,也可见他察觉京都之声的敏锐,仅一个“声”字,却已表明此时白居易情感的孤独、寂寞。也渗透了白居易渴求知音的强烈欲望。
“曲终收拨当心画”
盛情难却,琵琶女终于开始了弹奏。先是转轴、拨弦、调音,很利索的三两声,虽然未成曲调,却已是脉脉含情了。每一根弦、每一个音,都压抑着、幽咽着,显出沉思的样子,好像在倾吐自己的失意。她的弹奏自然,没有一点矜持,没有一点做作,也没有一点取悦于人的意思,只是借琵琶来诉说自己的往事和心中无限的感触。她轻拢慢捻,左手的指法很能传情,又抹又挑,右手的动作十分准确。先弹了一首《霓裳羽衣曲》,紧接着又弹了一首《绿腰》。大弦嘈嘈,沉着而雄壮,宛如一阵急雨,小弦切切,细促而轻幽,宛如一片私语。嘈嘈切切交错着,就好像大珠小珠落玉盘一般。一会儿像花下的莺语,宛转流走,一会儿像冰下的泉水,幽咽难通,曲调是多么富于变化啊!渐渐地,泉水冷涩,好像弦被折断了似的,声音凝结休止了。但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那弦外之旨,那若断若续的余音,似乎更能撩动人的情思,引起人的回味。忽然,如银瓶乍破,水浆进泻,如铁骑突出,刀枪齐鸣,音乐又以极快的速度和极大的力度展开着,进入了高潮。这时她忽然用拨子一划,四根弦一起发出声响,好像猛力撕开丝帛一般,乐曲就在高潮中戛然而止了。周围的听众被琵琶曲深深打动,东舶西舫全都像着了魔力一样,沉浸在乐曲的余音里默默无言,只见江心的秋月闪着皎洁的清辉。
琵琶女借琵琶来诉说自己的往事和心中无限的感触。她精彩的表演折服了听者。之前,白居易并不知此女子的人生经历,然而从乐曲声中,却分明感受到了:似在倾诉平生不得意的无限心事。表明了白
居易辨律知音之造诣。音乐在白居易心头卷起哀伤。不过方才都被带入音乐境界之中,一切都不在视野之内了;乐声一停,才如梦初醒,感到置身于秋江月色里面。能撩动人的情思,引起人的回味。白居易只是被琵琶曲深深打动,所以他从琵琶女的演奏中能体会到女子的丝丝思绪和凄苦,还未能真正将自己的经历与琵琶女的曲中意旨结合,即白居易的被贬谪的幽怨之情,没有融入琵琶曲中,而只是从琵琶曲中读出了琵琶女的哀愁。可见,一个“曲”字,已表明此时白居易情感的渐进。
“今夜闻君琵琶语”
琵琶女思忖着,迟疑着,把拨子插入弦中,站起来整理一下衣裳,从刚才的激动中恢复了常态。遂即说起自己的经历:她本是京城长安人,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岁就学得一手好琵琶,列名教坊,属于第一部。她的演技曾使著名的琵琶师曹善才叹服,她的美貌曾引起长安名妓秋娘的忌妒。每当她演奏的时候,住在五陵一带的豪门子弟都争着给赏钱,一支曲子弹下来不知道要得到多少红绡。他们如痴如醉,一边听一边打拍子,镶金镶玉的云篦不惜打碎,鲜红的罗裙也沾了酒污。就这样,一月又一月,一年复一年,在欢笑中轻易地抛掷了自己的青春,不知不觉已经衰老,那些醉心于她的公子哥儿便抛弃她另寻新欢去了。她的门前冷落,不得不委身于一个重利寡情的商人,跟他离开长安来到这浔阳江边。丈夫经常外出经商,抛下她一个人在江口守着空船,只有绕船的月光和寒冷的江水为伴。每当深夜梦见年轻时的生活,不禁妆泪纵横,从梦中哭醒过来。
琵琶女的昔盛今衰身世与诗人贬官谪降的遭遇何其相类,怎能不引起诗人“迁谪意”呢?
听琵琶声已经悲感,再听琵琶女言说身世更增悲感。将琵琶女的身世与自身遭遇相比照,使诗人写下那感慨深沉、动人心弦的名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河必曾相识!”这两句概括了人生一种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遭际。诗人感到自己的心和这琵琶女的心是相通的,忍不住也向她述说了自己不幸的遭遇。他说:“我从去年离开京城长安,被贬谪到浔阳,又患病卧床,心情十分凄苦。这里一年到头听不到丝竹之声,住的地方低洼潮湿,房子周围长满了黄芦苦竹,从早到晚听到的不过是杜鹃的啼血和猿的哀鸣罢了。每逢美景良辰往往取酒独酌,可是没有什么悦耳的歌曲可以侑酒,那些山歌村笛实在是难以入耳啊!今天晚上听到您的琵琶语,如同听到仙乐,两耳为之一新。
白居易在此时已将自己的经历和琵琶女的遭际、乐曲所表现的情感融合。白居易认为琵琶女的弹奏既是在表达女子自身的昔盛今衰身世的感叹,也是自己被贬官后冷落、孤独,寂寞的心绪的写照,好似白居易在与琵琶女通过琵琶互诉同病相怜的心境。可见,一个“语”字,已表明此时白居易情感的高起。“琵琶语”这是白居易听了琵琶女的演奏和诉说之后,感慨万端,将“声、曲、语”概括而成。
所以,诗歌中“声、曲、语”三个词,将白居易的情感分三个阶段,并没有一泄而出,而是情感如甘泉缓缓涌出,积势而发。让诗歌在白居易情感的渐进中显现诱人的气息。
第三篇:十面埋伏教案
十面埋伏
课时:1课时
授课:戴滢滢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乐器琵琶,感受琵琶的音色特点及其丰富的表现力,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喜爱。
2、欣赏琵琶曲《十面埋伏》,了解楚汉战争的故事,了解琵琶的各种演奏技法,熟悉乐曲各主题,感受乐曲描绘的各种战争场面。
教学重点、难点 欣赏《十面埋伏》,了解琵琶音色并熟悉乐曲各主题。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提问:著名诗人白居易写到“大珠小珠落玉盘”,诗中描述的是什么乐器?引出弹拨乐器——琵琶。介绍传统文化乐器琵琶。
三、欣赏《十面埋伏》
(一)讲故事,赏全曲。
(二)分段赏析 战前准备
1、听听、说说
2、听听、奏奏
3、听听、演演
4、听听、动动 战争场面
1、听听、辨辨
2、说说、演演
3、听听、比比
4、以组为单位,用身体律动,对比表现“小站”与“大战”的场景。
四、复习拓展
1、播放弹拨类乐器(如:古筝、琵琶)的演奏片段,让学生模仿乐器的演奏姿势来回答是那种乐器发出的声音,由此观察、了解学生对弹拨类乐器——琵琶的听辨能力。
2、请学生复述琵琶曲《十面埋伏》的故事梗概,介绍每个故事场景。
3、出示音画图片,听音乐片段,找出匹配的图片。
五、小结
第四篇:琵琶曲爱情诗歌
琵琶入歌,勾弦三声,荡漾月色三生浮。
素色轻纱缎飘动,似风涌月夜,银光流淌,犹见你舞动。
银纱轻撩,探手抚影,指尖涟漪断今生。
泪湿琵琶弦滴泪,是你离别影,咫尺小桥,如隔天涯痛。
月夜 如梦 如幻 如画
静如歌 你心在何处。
琵琶撩动,伴奏小溪曲,流放思念,去寻你的脚步。
只愿琵琶弦动三生,为今世祈福。
琵琶泪,书写情史,腐卷残字韵更真。
琵琶泪,千古流痕,孕养痴情青苔深。
万世情,亦如故,琵琶曲动,情之殇,真爱不回,月夜琵琶银弦动,梦回千古。
琵琶泪,浸湿断桥,今世抚弦等你归。
琵琶泪,千古流传,泯灭化蝶盼双飞。
今生缘,三世修,琵琶抚曲,曲悠悠,明月千秋,今夜琵琶银弦动,缘回今生。
第五篇:《十面埋伏》
《光明行》这首二胡独奏曲,系已故民族音乐家刘天华于一九三一年春天写成的作品。乐曲旋律铿锵有力,气势雄壮豪迈,富于激情。它是我国近现代民族音乐中一首独特的,富有进行曲风格的民族器乐作品。它表达了作者及知识分子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变革现实的抱负、理想,以及不怕挫折,坚持探索光明和进步之路的信念和意志。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是琵琶武曲的顶峰之作,它结构完整,用音乐叙事的手法完美地表现了名闻古今的楚汉之战,琵琶的演奏手法在此曲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那激动人心的旋律令听者无不热血沸腾、振奋不已。
《金蛇狂舞》是一首民族管弦乐曲,由我国著名的人民音乐家聂耳创作的。乐曲是三段体结构,旋律始终具有鲜明的节奏特点。该乐曲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情绪欢腾激越,表现出我国传统节日中舞龙耍狮时火热欢腾的情景,象征了中国人民对未来的信心与期望。
(3)民族管弦乐曲:《瑶族舞曲》、《春江花月夜》
由民族乐器组成的乐队称为民族乐队,也叫民族管弦乐队,通常由以下几组乐器组成: 1)吹管乐器组:笛、箫 2)弓弦乐器组:高胡、二胡 3)弹拨乐器组:柳琴、琵琶、阮
4、打击乐器组:板、鼓、锣 民族管弦乐曲《瑶族舞曲》
1、作者:彭修文,指挥家。指挥、创作并改编过大量的民族管弦乐曲。如:《瑶族舞曲》、《彩云追月》、《步步高》、《月儿高》、《春江花月夜》等。
2、表现内容:生动地描写了瑶族的青年男女在节日的夜晚,身着盛装聚集在月光下边歌 边舞的欢乐场面,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
3、结构:复三部曲式(带再现A+B+A,)。 引子:舞蹈性的:表现青年男女拍击着长鼓从四面八方汇聚在一起。 第一大部分:
1、高胡主奏主题:“少女独舞”。 主题出现第二遍时,运用了功能分组的手法:(吹管组齐奏旋律,组齐奏旋律华彩)“姑
娘加入”。
2、中音芦笙主题:“小伙加入”,粗犷、热烈。 第二遍出现:加强浓度、舞性高涨,第三遍:奔放热烈。 第二大部分:音乐转入另一个抒情、安宁的境地,“静中有动”。 第三大部分是第一大部分的再现。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
1、这只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是由琵琶独奏曲《夕阳箫鼓》改编而来的。 箫鼓:我国古代排箫,笳和鼓作为主奏乐器的一种音乐组合形式。
2、重点、难点:“换头合尾”。 主题旋律尽管有多种变化,新的因素层出不穷,但每一段结尾都采用同一乐器出现。 它听起来十分和谐,能从各个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深化音乐表现的内容。
3、演奏形式灵活,演奏人数可多可少。大规模乐队:三四十人;小型:用琵琶、二胡、洞箫三件乐器也可以演奏。
4、多段体曲式结构。 全曲一共分为十段。标题依次是: 1)、一江楼钟鼓;2)、月上东山;3)、风回曲水;4)、花影层叠;5)、水深云际;6)、渔
歌晚唱;7)、回澜拍岸;8)、棹鸣远濑;9)、欸乃归舟;10)、尾声。
5、分段赏析: 第一乐章:具有引子的性质:“鼓声、回响、水波”。 第二乐段:全曲的主题段落。形象地表现了一轮明月从东山开起,在云层中游移出没的美
丽景致。
随着音乐主题的不断变化发展,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也在渐渐变换,时而幽静,时而热烈,显示了大自然景色的变幻无穷。
第九乐段:是全曲的高潮段落。旋律节奏由慢而快,力度由弱而强,乐器由少到多,逐一
加入,使得曲调紧凑有力,激动人心。
这段音乐描绘小船向归途划去时欢乐的声浪响彻江面,达到了情绪的顶峰。 随后音乐在快速中陡然而止,又回复到平静、轻柔的意境之中,转入“尾声”。
尾声像轻舟在远处的江面渐渐消失,使人沉缅于迷人的诗情画意之中。
(4)管弦乐曲:《春节序曲》、《北京喜讯传边寨》
由西洋管弦乐器组成的乐队称为管弦乐队,也叫“交响乐队”。近代大型的交响乐队通常由
列几组乐器组成:
1)弦乐器组:包括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低音提琴等;
2)木管乐器组:包括短笛、长笛、单簧管、双簧管、英国管、大管等; 3)铜管乐器组:包括圆号、小号、长号、大号等;
4)打击乐器组:包括定音鼓、三角铁、大鼓、锣、排钟等。
注:有时根据作品需要对上述乐器可进行增减,如加用钢琴、竖琴、木琴等或是加入民族乐
器。
人数:由数十人到百余人不等。管弦乐曲《春节序曲》
1、作者:李焕之
2、《春节序曲》是采用我国民间的秧歌音调、节奏以及陕北民歌为素材创作的管弦乐曲,它
旋律明快、优美,富有民族风格和特色,节奏鲜明热烈,因为作品是根据延安过春节时的情景而来,所以非常富有节日的喜庆气氛。
它生动地体现了我国人民在传统节日里热闹欢腾、喜气洋溢、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情绪。
3、曲式结构: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
4、分段赏析:
第一大部分的音乐,通过多种音乐表现手段,使人联想到节日期间热烈、欢腾的群众性集会
场面。
第二大部分音乐,主题采用陕北秧歌调《二月里来打过春》,抒情优美,亲切动人。 这段旋律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和对好前程的憧憬。由双簧管、大提琴、小提琴分别
主奏,三次出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第三大部分是第一大部分的缩减再现,乐曲在欢乐沸腾的情绪中结束。管弦乐曲《北京喜讯到边寨》
1、作者:郑路、马洪业。
2、背景: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全国人民欢欣鼓舞,热情地庆祝。郑路
创作了管乐合奏曲,后与马洪业共同改编为管弦乐合奏曲。
3、表现内容:乐曲表现了当特大喜讯传到祖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边寨时,万民欢腾,热
烈庆祝的情景。
4、主题取材于苗族和彝族的民间音乐,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
5、多段体曲式结构
引子:小提琴微弱的震音仿佛是传来了北京喜讯的电波,圆号优美辽阔的旋律,象征着小伙
子激动地吹起了“牛角号”,号声在山谷中回荡,喜讯传遍了千家万户,山寨顿时沸腾起来,人们愉快地跳起了欢庆胜利的舞蹈。
主题一:热情奔放、高亢矫健的曲调。展现出一个只热的群舞场面。重复出现,舞兴更加高
涨。
主题二:曲调活泼、诙谐。可以想象:这是姑娘们在纵情欢跳,脚脖上一串串小铃铛在哗哗
作响。音乐力度忽弱忽强,犹如人们的歌声笑语忽高忽低,此起彼伏。
主题三:旋律抑扬流畅,灼热的情绪进一步高涨。主题四:
突然乐曲的力度减弱,双簧管吹出了苗族民间音乐中独有的,包含降3的优美、轻飘而
色彩的音调,好象是一位美丽的姑娘在独舞。
小伙子与姑娘们的对舞开始了:小号在B调上吹出的曲调粗犷豪放,象征着动作的健美、豪
壮;小提琴则在降B调上用跳弓演奏出了姑娘们对以的轻快活泼的舞蹈。 对舞越跳越起劲,乐曲向高潮发展。
最后,鼓乐齐鸣,以宏伟的音响再现了主题一,乐声辉煌灿烂,把万民欢腾的热烈情绪发展 到了顶点。结尾时,圆号再次吹响,象征着人们决心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胜利前进。乐曲在高潮中结束。
(5)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1、作者简介:何占豪、陈钢。
2、作品创作于1959年,乐曲内容来自一个古老而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
3、作品以浙江的越剧唱腔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中国民间戏曲音乐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深入而细腻地描绘了梁祝相爱、抗婚、化蝶的情感与意境。
4、曲式结构:奏鸣曲式结构。 呈示部:引子写景。 主部是单三部曲式,表现的内容分别是:爱情主题,草桥结拜和主题再现。 连接部是独奏小提琴的自由华彩。 副部是回旋曲式结构,表现了梁祝二人三载同窗、共读共玩的情景。 结束部:十八相送、长亭惜别。 展开部:抗婚、楼台会、哭灵、控诉、投坟 再现部:(再现爱情主题)化蝶。
(6)大合唱:《黄河大合唱 》
1、曲作者:冼星海,作曲家(抗日救亡运动先驱) 作品有《黄河》、《生产》等四部大合唱,歌曲《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 等数百首,交响乐《民族解放》、《神圣之战》、《满江红》等。
他坚持继承和发展聂耳的战斗传统,为人民的音乐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词作者:光未然,诗人,文学评论家。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人。1939年1月率领抗敌演剧
三队由晋西抗日游击区赴延安。作品有《五月的鲜花》、《三门峡大合唱》、诗集《五月花》,长篇叙事诗《屈原》等。
2、作品简介: 黄河大合唱》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的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它以我们伟大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现黄河两岸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启迪人民起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3、特点:气势磅礴,强烈地反映了时代精神,并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4、全曲共有八个乐章:每章曲首有配乐诗朗诵。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 整个乐章有两个音乐形象:一个是黄河船夫拼着性命与惊涛骇浪博斗的形象。另一个表现出 船夫对斗争前途充满胜利的信心。
第二乐章:黄河颂(男声独唱) 整个乐章分为两大段。 第一段:歌唱黄河的雄姿。 第二段,以热情、奔放的旋律赞美我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 第三乐章:黄
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略)
第四乐章:黄水谣(混声合唱) 这是一首叙事性的抒情合唱曲,用歌谣式的三段体写成。音调朴素,平易动人。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男声对唱与混声合唱) 是一首朴素的叙事对唱歌曲,采用山西民间音调,用对形式写成。表现了在黄河边上,两 个不期而遇,背景离乡的老乡,互诉衷肠,终于一同踏上了战斗的道路。
第六乐章:黄河怨(女声独唱) 歌曲表现了一个失去丈夫和孩子,并遭受敌人蹂躏的妇女,对敌人的残暴兽行,发出的强烈
控诉。通过强烈的控诉来激发全国人民奋起战斗的豪情。
第七乐章 :保卫黄河(齐唱、轮唱) 此段生动地表现了游击健儿的英雄形象。 第八乐章: 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 这是大合唱的终曲,也是整个合唱的高潮。它概括了全中国人民为取得最后胜利发出的战斗
呼喊。
《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近代大型声乐作品的典范,也是我国近代合唱音乐创作史上的一座光
辉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