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知识人中国梦以生态文明理论支撑美丽中国
知识人·中国梦:以生态文明理论支撑美丽中国
编辑:admin 时间:2013-5-10 21:27:00
前些时候,我们学校成立了生态文明研究院。有人说大喜事,怎么连个鞭炮都没放。2008年,校庆70周年,有校友愿意出资几十万元搞焰火晚会,我没同意,建议将钱捐给贫困学生。遇喜事放鞭炮是传统,现在,我们认识到放鞭炮不仅有安全隐患,更会带来环境污染。知道不好,为何不改进?
理论应为这类问题作答!20多年来,我一直在探索。今天,我欣慰自己的研究,能够为“美丽中国梦”提供理论支撑,这是学者价值的体现。
人与环境的关系,怎么处理?
上世纪80年代,我研究生毕业回到湖南师范大学任教。正值著名伦理学家唐凯麟举旗组建伦理学学科队伍,他邀我加盟,并十分信任地将生态伦理学这个新的学术领域交给我。
生态保护应该是科技、法制与伦理三管齐下,缺一不可。为什么要保护生态,需要在伦理学上提供依据。
当时图书馆这方面资料少,研究起步艰难。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回想起两件小事。一次,我遇到来中国旅游的日本学生团,我问对中国印象如何?他们告诉我:“中国好大好大!杭州西湖好美好美!环境好脏好脏!”短短三句话,让我久久不能平静。先富起来的同时,环境也开始脏起来,为什么会这样?而我在珞珈山下的武汉大学求学期间,校方为改善学生住宿条件,提出在一个山头上新建宿舍。有学生提出宁可住得差一点,也不希望砍掉一棵树!砍树凸显人与环境的相处问题,怎么处理?理论上最佳的答案是什么?这么一联想,我立马兴奋起来,迷上了生态伦理学这个选题。
1990年,我以“生态伦理学”为题,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申报时,我没把握。申报目录中没有这一项;之前没有这种课题申报成功过;我自己原来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成果,都跟课题申报没有关联。没想到这次竟然申报成功。这说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眼光也是超前的。有幸成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第一个生态伦理学课题的承担者,我备受鼓舞。《生态伦理学》书稿完成后,我找到出版社联系出版。编辑问:这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我答:是关于人与自然道德关系的学问。编辑不解。
书稿因此较长时间处于“待审”状态。这件事没有打击到我,相反,觉得生态伦理的研究势在必行。在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上,我们的选择需要提升。我们常以功利眼光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实,非功利往往才是最大的功利。
最终,书稿出版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开拓者罗国杰先生认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是在极为严峻的生态环境下进行的,保护生态,加强人与自然关系中的道德建设,十分重要。《生态伦理学》的出版提出了一个生态伦理学的体系框架,是我国生态伦理学研究的可喜成果。
必由之路,怎么走?
1994年,我的《生态意识论——现代文明的反省与展望》出版了。环境伦理学创建人余谋昌评价它“是国内第一本系统研究生态意识的专著”。在书中,我认为人类的生态意识应该具有强调整体、关注未
来、追求和谐三大特征,并从生产、生育、消费方面提出如何贯彻生态意识的见解,比如在消费上,要提倡适度消费。
人,应该成为自然的朋友,与自然和谐共存。以此为理论基点,1996年,我主持了原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生态文明研究”,1999年出版了《生态文明论》。著名科技哲学家朱亚宗认为作为大陆第一本关于生态文明研究的著作,将“生态”概念从一般科学概念与环保概念提升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高度,是人类文明研究的一个突破。
2003年,我和朱翔教授等撰写了专著《生态文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所谓必由之路,就是除此无他之路。有数据表明,我国GDP以每年8%—12%的速度增长,环境损失却占当年GDP的8%—13%。在GDP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之时,我们一些污染物的排放量也高居前列。唯GDP马首是瞻是不可持续的。生态文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很高兴地看到,我们的认识与党和政府的认识是一致的。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我和团队成员中标了200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研究”。我们的研究认为生态文明反映的是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和谐状态”,“和谐”构成了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并认为应该在思维方式、经济发展方式、科学技术、城乡建设、消费方式、人格等层面,落实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研究,最终以80万字的著作形式结题。付梓之际,党的十八大召开了。十八大报告用一个独立篇章论及生态文明。落实十八大精神要做的事情很多。我主编的一套关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的丛书正在撰写,美丽中国评价指标体系的调研也已展开。
生态文明,谁有责?
理论不是用来束之高阁的。理论要能说服人,才能变成人的自觉行为,产生力量。生态保护人人有责,为什么呢?因为生态破坏人人难辞其咎,难逃其害,加上生态保护人人可为,所以才人人有责。
生态文明的研究者,理应是生态文明的传播者。我校生命科学学院,有个馆藏丰富的动植物标本馆,成立以来,已经接待了十多万人次的参观。我自己也承担了相关课程的教学和专题讲座,主持并完成了“以‘多学科交叉与开放性’行为教学为特征的环境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我校每年毕业学生有8000人以上,其中相当一部分从事教师职业。倘若我们的毕业生都具有生态文明素养,他们今后在岗位上就能够释放出一种类似微博的“指数传播效应”。
生态文明的研究者,还理应成为生态文明的践行者。我从2000年4月担任学校校长以来,一直重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建设。学校有个岳王亭景区,湖光山色,鸟语花香,自然与人文历史融为一体,是学校投资修建的,被师生评为校园八景之首。改造以前堆满了建筑废料,破败不堪。现在,它已成为学校开展环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我们还大力推行用电改革。开始阻力大,我们坚持了下来。一算账,好家伙,学校一年可节约数百万元的开支。2012年学校被财政部、住建部批准为全国高校节能监管平台建设示范单位。改革节约了开支,还达到了管理育人的目的。
讲述人:刘湘溶 职业:生态文明理论研究者、湖南师范大学校长 来源:刘湘溶
第二篇:“美丽中国梦”生态文明调研
广州华夏职业学院车辆与信息工程系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社 会 实 践 调 研 报 告
学
院
广州华夏职业学院 专
业
车辆与信息工程系
年
级
汽营121班
组
长
陈继往
组
员
彭家林、黄俏如、吴浩谦、周志标、唐焕标
日
期
2013 年 7 月 18 日
广州华夏职业学院车辆与信息工程系
目录
调研主题........................................................................................3 调研目的........................................................................................3 调查时间........................................................................................3 调查对象........................................................................................3 调查方式........................................................................................3 摘要...............................................................................................3 关键词...........................................................................................3
一、“追寻发展印记”中国梦寻访....................................................3
1、城市发展寻访......................................................................3
2、传统文化寻访......................................................................4
3、红色之旅寻访......................................................................4
二、社会文明建设调研..................................................................5
1、科技创新.............................................................................5
2、医疗卫生.............................................................................5
3、城市建设.............................................................................5
4、绿色低碳.............................................................................5
5、文化建设.............................................................................5
三、公益服务实践..........................................................................5
1、教育帮扶服务......................................................................5
2、科技支农服务......................................................................6 2
广州华夏职业学院车辆与信息工程系
3、基层医疗卫生服务...............................................................6 “美丽中国梦”生态文明调研
调研主题:“美丽中国梦”生态文明调研
调研目的:为了努力为“十八大”建设做出积极贡献,我院今年将组织大学生开展以“美丽中国梦”生态文明调研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旨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服务学校发展,培养个人品格。
调查时间: 2012年6月 20日 — 2012年 7 月 19 日
调查对象:社会生态文明 调查方式:实地调研、网上查阅。
摘要: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使得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一起,被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格局之中。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中国梦;文明建设
正文:
一、“追寻发展印记”中国梦寻访
1、城市发展寻访
本次“城市发展寻访”实践活动以十八大召开以来各城市具有进步意义的首创性、标志性事件和人物为主要内容,同学可通过亲身
广州华夏职业学院车辆与信息工程系
实践寻访城市发展历史,了解城市变化,从中感受家乡和社会进步、时代变革呈现的勃勃生机。寻访对象可以是对城市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标志性事件和人物,也可以反映为城市发展默默无闻做出奉献的优秀人物自强不息、建立功业的感人事迹。
2、传统文化寻访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今天的许多传统节日与习俗,都是传统文化的凝结,都有着特定的思想内涵。在中华大地上,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都有着各自独特的传统文化。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可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并激励我们去创造更大的辉煌。“传统文化寻访”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继承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3、红色之旅寻访
广泛开展“红色之旅”学习参观活动,组织学生到革命纪念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地方参观学习,深刻领会过去几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寻访祖国各地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意义、发生过典型事件的红色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和重大建设成就等,以及不同时期做出突出贡献的老党员、老英雄、老模范和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默默奉献的青年典型。深入了解先辈的红色青春,更加坚定跟党走的理想信念,自觉按照党的要求树
广州华夏职业学院车辆与信息工程系
立远大理想,承担时代使命。
二、社会文明建设调研
1、科技创新
探讨以科技创新引领未来发展,优化城市创新环境,完善创新服务体系,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创建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
2、医疗卫生
着力关注食品安全和抗生素滥用等问题,研究如何应对城市化进程加快给市民健康带来的挑战,大力倡导健康城市建设。
3、城市建设
从五个方面为建设管理现代都市贡献智慧:如何确保城市安全平稳运行,如何保障城市设施有序运营,如何保持城市面貌文明整洁,如何强化城市资源供应保障,如何实现城市交通方便快捷。
4、绿色低碳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着力推进节能减排,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参与低碳实践。
5、文化建设
关注和研究文化新业态的发展,设法提高文化原创能力和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辐射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着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塑造时尚魅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
三、公益服务实践
1、教育帮扶服务
广州华夏职业学院车辆与信息工程系
组织学生深入基础教育薄弱、教育资源匮乏、留守农民工子女相对集中的乡(镇)村学校等开展支教服务活动。为当地中小学生特别是农民工留守子女提供课程教授、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文体活动、爱心捐赠等志愿服务;探索高校与落后地区学校结对帮扶的长效机制,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调查和相关志愿服务。
2、科技支农服务
重点发挥学生志愿者的学科专业优势,组织学生根据前期基层需求调研结果选择服务地,通过举办农业知识培训班、远程信息服务、现场技术指导等方式,传播推广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解决农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探索利用互联网平台举办农产品营销比赛等活动,协助解决基层农产品销售的具体困难。
3、基层医疗卫生服务
重点发挥医学专业大学生志愿者的作用,在农村基层广泛开展流行性疾病防治宣传、基本医疗卫生知识普及活动,为农民进行健康普查和常见病治疗,结合基层实际需求培训当地医务人员,捐送部分药品和医疗器械。组织学生在基层宣传新医改方案,帮助农民全面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的政策和具体内容。
第三篇:以生态文明托起美丽中国
自然辩证法
学院:理学院
专业:运筹学与控制论 学号:S***
联系方式:*** 姓名:王丽敏
用生态文明托起美丽中国
摘要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依托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恰逢其时。美丽中国,是我们未来的目标和希望。生态文明,是托起美丽中国的强有力的臂膀。
关键字:十八大 生态文明 美丽中国 环境建设 经济建设 永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要实现真正的国富民强,必须守住青山绿水。那么,如何实现“美丽中国”?报告也给出了答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不仅是当今世界的主流观念,也越来越受到我们党的重视。
纵观党的工作报告,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将到2020年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之一。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绿色经济、绿色矿业、绿色消费模式、政府绿色采购不断得到推广。“绿色发展”被明确写入“十二五”规划并独立成篇,表明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首次被写入党代会报告,就是向世界宣告:我们要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降低能耗和物耗,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我们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
用生态文明托起美丽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和演化逻辑的必然要求。文明的发展形态从来不是个人意志的体现,它既是现实化的历史运动,也是最广泛的社会共识。迄今为止,人类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工业社会在创造辉煌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进一步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冲突,使人类陷入了空前的资源紧张、环境恶化
[1]和生态危机的泥沼当中。人类要摆脱这场危机,呼唤一场文明形态的全面变革。
这场变革就是生态文明的转型,以生态文明取代工业文明成为人类历史发展不可逆的必然选择。从文明的演化逻辑来看,虽然根据人类文明在不同时期所表现的特质可以将文明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或阶段,但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演化是一个有机统一的过程,期间有转折却并无断裂。透过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发现生态文明从萌芽到发育、成长的过程。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实际上是人类文明发
展积淀的一种必然结果。尽管在以往的文明阶段,生态文明并未获得显性的内涵或形式,但是它已经在以往的文明母体中悄悄地孕育着。从文明的实践维度来看,伴随着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到了20世纪60年代,全球关于生态与环境的话语表达愈益活跃,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生态环境保护实践运动。在我国,1973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环境保护被确立为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成为了由政府主导的社会实践运动。1983年,保护环境被确立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环境保护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到2007年,建设生态文明写进党的十七大报告,并且提出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上升为执政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组成部分。继十七大报告之后,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生态文明战略地位的提升,一方面体现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党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在不断深入,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在不断增强。绿色发展道路是通向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如同经济建设一样,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实际也是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初级阶段。因此,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这条路注定不会平坦,注定要经历各种阵痛,各种曲折。但是,我们的方向是明确的,信念是笃定的,就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体落实到生态文明建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走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发展道路。所谓“绿色道路”,是指“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可循环、高效益、可持续”的道路。它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曾经走过的“黑色道路”,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循环、低效益”的道路。“黑色道路”不可持续,中国不能走也走不通这样的道路,它不仅为国情所不容——中国的人均资源少和环境容量小,加上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而非资本主义国家,不能搞生态殖民主义,而且为世情所不容——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制定好了有利于他们自己的各项国际规则,使中国的污染成本不可能转移出去。“绿色道路”是一条通向生态文明的道路,一条我们正在探索的道路。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沿着这条道路,扎实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基本形成了主体功能区布局,初步建立了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应该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是正确的,切实有效的,为迈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深刻把握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决策部署。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现实意义进一步凸显。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没有生态文明的小康社会是不全面的小康社会。“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生态文明建设只能进一步加强,而不能削弱;只能进一步抓紧,而不能丝毫放松;只能进一步加快,而不能放缓步伐。正是站在这样一种时代高度,党的十八大首次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科学回答了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什么、基本要求是什么、基本任务是什么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应积极探索和遵循科学的发展思路。一是要以坚持生态文明理念为前提。生态文明的理念有三个层次: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人是自然之子。面对自然,人类必须
始终怀持一颗感激之心、忏悔之心、敬畏之心、谦卑之心。二是要以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为保证。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是党的理论体系不断继承创新、科学发展的过程,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三是要以“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目标。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要使这个延续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国度天更蓝、地更绿、山更青、水更净,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这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落脚点和归宿,也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必须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明确要求。概括来说,就是要做到“两个坚持”、“一个着力”和“两个为了”。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政策和根本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这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的生动体现。[2]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当前最为迫切的基本任务有四个方面。一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这是解决我国国土空间开发中存在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任务。二是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坚持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通过调整结构、改进技术、强化管理、深化改革、强化法治、全民参加等多种手段,切实节约能源资源,同时贯彻清洁性和可持续性原则,走多元化之路,致力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三是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四是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着力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进行统筹协调的科学性、有效性;要制定并完善环境税收、生态补偿、绿色贸易等环境经济政策;要加强环境保护的立法与执法,尤其是环境评价法的立法与执法;要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和干部考核标准。
依托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恰逢其时。
美丽中国需以生态文明孕育形象之美。美丽中国要有秀丽的形象。坐着宝马喝污水,即便兜里的钱再多,房子盖得再漂亮,与美丽中国终归是背道而驰。建设美丽中国,就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让人们过上既有“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又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生活。美丽中国需以生态文明铸就体魄之美。美丽中国要有健康的体魄。[3]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美丽中国,强大富裕而环境污染同样不是美丽中国。
建设美丽中国,就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环境保护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助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彻底扭转传统粗放型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4]美丽中国需以生态文明催生行为之美。美丽中国要有文明的行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美丽,既体现在他的整体形象上,也反映在每一个公民的行为中。
建设美丽中国,就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宣传环境文化,创新开展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教育,让每一个公民都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需以生态文明凝练气质之美。美丽中国要有优秀的气质。[5]社会的气质取决于制度建设和道德涵养。内在的气质之美,是凝聚和升华外在之美的保障和灵魂。
建设美丽中国,就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深化生态文明道德培养,以制度维护环境公平,以道德规范环境秩序。美丽中国,是我们未来的目标和希望。[6]
生态文明,是托起美丽中国的强有力的臂膀。所以,让我们共同努力吧,托起祖国灿烂而又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杨多贵,周志田,陈劭锋.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其战略选择[J].上海经济研究,2012(4):6-12.
[2]林红梅.“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5):92-93.
[3]李培超.自然的伦理尊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16.[4]林红梅.试论拯救环境危机的多维视角[J].行政与法,2010(1):97-99. [5]何怀宏.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3:15.
[6]李明华等著,人在原野——当代生态文明观,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
联系方式:***
第四篇:以生态文明托起美丽中国
中国环境报评论员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大在报告中提出的温暖、形象而又富于诗意的理念,内涵丰富,令人精神振奋、耳目一新。
从可持续发展到科学发展观,从建设小康社会到建设美丽中国,在引领中国改革开放、建设发展的实践和探索创新过程中,党对社会建设的部署越来越全面,对发展规律和深层次矛盾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未来目标和方向的把握越来越明确。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对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回应,标志着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大提升。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党顺应国际国内形势、站在发展全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建设美丽中国是改善民生创造幸福的时代要求。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健康水平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逐渐从“求温饱”转向“盼环保”、从“谋生计”变为“要生态”。建设美丽中国,必须积极回应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强烈的环境诉求,才能全面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指数,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目标。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报告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5方面充实和完善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内涵更加丰富,范围更加扩大。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抓住这些紧迫任务和关键环节,持续加以推进和完善,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文明的全面进步、社会的全面和谐。
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列为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将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再一次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列为前进道路上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抓住这些核心问题和主要矛盾,下大力气加以解决,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发展中的阻碍,保障发展的持久、稳定、协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建设美丽中国,恰逢其时。
美丽中国,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的总和。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在巩固既有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尽快弥补不足,补齐短板。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
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论述,深刻而准确地抓住了建设美丽中国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充分体现出生态文明在建设美丽中国过程中的基础和保障作用。
美丽中国需以生态文明铸就体魄之美。美丽中国要有健康的体魄。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美丽中国,强大富裕而环境污染同样不是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中国,就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环境保护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助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彻底扭转传统粗放型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美丽中国需以生态文明孕育形象之美。美丽中国要有秀丽的形象。坐着宝马喝污水,即便兜里的钱再多,房子盖得再漂亮,与美丽中国终归是背道而驰。建设美丽中国,就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让人们过上既有“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又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生活。
美丽中国需以生态文明凝练气质之美。美丽中国要有优秀的气质。社会的气质取决于制度建设和道德涵养。内在的气质之美,是凝聚和升华外在之美的保障和灵魂。建设美丽中国,就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深化生态文明道德培养,以制度维护环境公平,以道德规范环境秩序。
美丽中国需以生态文明催生行为之美。美丽中国要有文明的行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美丽,既体现在他的整体形象上,也反映在每一个公民的行为中。建设美丽中国,就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宣传环境文化,创新开展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教育,让每一个公民都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环境保护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建设生态文明,环保系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必须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努力做建设美丽中国的引领者和实践者,先行一步,走在前列。探索环保新道路是通往美丽中国的一个路标。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指导思想,遵循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形成节约环保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融合。
美丽中国,是我们未来的目标和希望。生态文明,是托起美丽中国的强有力的臂
第五篇:生态文明 美丽中国
热点专题复习:生态文明 美丽中国
苍山县卞庄街道办事处第二初级中学梁蕾
一、【热点点击】
材料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材料二:中国水资源总量的1/3是地下水,中国地质调查局的专家在国际地下水论坛的发言中提到,全国90%的地下水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60%污染严重。据新华网报道,有关部门对118个城市连续监测数据显示,约有64%的城市地下水遭受严重污染,33%的地下水受到轻度污染,基本清洁的城市地下水只有3%。中国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主任指出:“要想净化已渗透到深层的地下水污染需要1000年时间。”
材料三: 2013年1月19日,全球气候改善高峰论坛在山东德州召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在论坛中表示,日前中东部出现大面积的阴霾天气,都是因为人类活动影响到气候发生变化,而在雾霾中,50~80%的颗粒物均来自于燃煤排放。
雾倒是其次,主要是霾,对呼吸道是有伤害的,而且其中有些物质譬如PM2.5可以闯过人体的重重防线,直达呼吸道末端也就是肺泡,造成呼吸道的损伤,一些肺功能差的人或原本就有呼吸系统基础疾病的人,在这种天气里就容易出现症状或加重病情,感冒是最常见的症状。
二、【知识链接】
1.美丽的大自然给我们无穷的精神享受,带给我们欢乐,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精神
生活。
2.自然物种在减少;自然景观遭到人为破坏;环境状况不容乐观。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
题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尊重生命,保护生物多样性;善待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美化自然,让大自然美丽永存。
4.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5.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还表现为农村人口多,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人口分布不平衡等)。
6.我国资源的基本特点:总量大、种类多,人均占有量少、资源相对短缺;开发不合理,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
7.我国环境形势的总特点(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8.我国存在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正确处理好三者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就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走生产发展、生
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9.实行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10.青少年应从现在开始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积极向公众宣传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培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习惯,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做贡献。
三、【追踪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2013年1月8日《山西晚报》讯,近日山西省森林公安局关帝山分局破获一起特大非法猎售野生动物案件,在非法商贩的仓库里,民警查获了23类400余只野生动物尸体。目前,4名嫌犯全部落网。2012年,山西省共查处各类森林和野生动物案件2995起,打击处理各类违法犯罪人员5621人次,共为国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10余万元。据此回答1-2题:
1、山西省森林公安局的这些做法是为了()
A.尊重生命,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B.善待自然,杜绝生物物种的灭亡
C.让地球上的生物物种越来越多D.为国家挽回更多的经济损失
2、下列对猎兽、食用野生动物的危害认识正确的是()
①破坏自然生态环境②传染多种疾病③损害生物多样性④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新华社北京2013年1月12日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予中国三大著名景区湖南张家界、江西庐山和黑龙江五大连池黄牌警告,督促三者不要一味注重旅游收入,而忽视对景点原貌的维护、对环境的保护。这体现了三大景区的()
A.吸引力有所下降B.自然景观遭到人为破坏
C.没有任何环保自然的措施D.游客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2013年1月14日,一份名为《迈向环境可持续的未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指出,尽管中国政府一直在积极地运用财政和行政手段治理大气污染,但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之中,仍有7个位于中国。中国500个大型城市中,只有不到1%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标准。这份报告由亚洲开发银行、清华大学等主办和国家发改委、环保部、财政部等官员、专家参与的跨国研讨会上发布。据此回答4-5题:
4、上述材料直接表明()
A.我国的环境治理成效显著B.我国的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C.我国的城市发展都不注重环保建设D.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继续加剧
5、环境是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场所,环境问题的存在()
①威胁生态平衡②危害人类健康③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④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6、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
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请回答:
(1)建设美丽中国,需从建设美丽家乡做起。请想一想,自己的家乡在生态文明方面还存在哪些不美丽的地方?
(2)建设美丽家乡,针对上述(1)的问题,你有哪些好的建议?
(3)自然环境美丽了,如何让家乡的内涵也美呢?
7、近段时间来,国内多个城市和地区均遭遇“十面霾伏”。今年春节期间,74个城市PM2.5平均超标率为42.7,最大日均值为426微克/立方米。按照国务院《环境空气质量标准》,PM2.5日均浓度限值为75微克/立方米。这意味着这些城市的空气质量,已经达到了严重污染。“雾霾这个话题已经谈了六七年,但当时没有这么严重,现在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是GDP第一还是健康第一?以牺牲国民健康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没有任何意义!”钟南山谈到雾霾神情凝重,“要着力解决经济发展方式过于粗放的问题。”
“雾霾飘在天上,根子却在地上”,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环保厅副厅长潘碧灵呼吁,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权写入我国宪法,并确保每年生态环保投入增幅高于财政支出增速。请回答:
(1)“雾霾飘在天上,根子却在地上”,请举例说明生活中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的行为或现象?
(2)“以牺牲国民健康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没有任何意义!”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一、1.A 2.D 3.B 4.B 5.D
二、6、(1)略。
(2)答案提示:围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环保意识、科学发展、低碳生活等展开即可。
(3)答案提示:围绕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明和谐风气、民主法治、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展开即可。
7、(1)根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于环境污染的所见所闻,去列举即可(如汽车尾气、高耸入云的烟筒、工业废水排入河流等)。
(2)①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口增长过快、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随之增大,就会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破坏;而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破坏又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和危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就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②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③以牺牲国民健康为代价发展经济,看似经济发展了,实际上严重违背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于国于民有百害而无一利,因而是没有任何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