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实际开展生物科技活动,建立科普特色生态园(苏敏娜)(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4 08:50: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结合实际开展生物科技活动,建立科普特色生态园(苏敏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结合实际开展生物科技活动,建立科普特色生态园(苏敏娜)》。

第一篇:结合实际开展生物科技活动,建立科普特色生态园(苏敏娜)

东莞市2010年中学生物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

结合实际开展生物科技活动,建立科普特色生态园

作者姓名:苏敏娜

单位:东莞市谢岗中学

联系电话:***

E-mail:634808968@qq.com

东莞市2010年中学生物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

结合实际开展生物科技活动,建立科普特色生态园

【摘要】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开展生物学课外活动,对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但课外活动课的开展,总是受人员、场地、时间、材料和经费等条件的制约,而结合本校实际建立特色生态园来开展课外活动,则能较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为广泛、持久和深入地开展生物学课外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近年来,我校生物科组老师在不断提升学科教学质量的同时,特别注意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及课余时间,以生态园为依托,结合校本教研,带领学生开展大果红花油茶引种试验、保护大树古树及榕树引根实验活动、观鸟护鸟活动、五谷杂粮实践活动、桑蚕实践活动、乡土民俗植物实践活动等一些富有特色生物科技活动,使生态园成为开展生物学课外活动的重要基地.并有效解决了中学生物教学中教材内容与生活生产实际容易脱节的问题。

【关键词】 结合实际生物科技活动科普特色实用型 生态园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开展生物学课外活动,对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但课外活动课的开展,总是受人员、场地、时间、材料和经费等条件的制约,而结合本校实际建立特色实用型生态园(或称生物园)来开展课外活动,则能较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为广泛、持久和深入地开展生物学课外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可是,据调查发现,目前许多学校对生物园(或称生态园)的建设和使用情况并不乐观。许多学校只是把具有一定面积的生物园地当作中学等级评定的硬件之一,生物园建设形式化,缺乏实用性,评过等级之后,生物园并没有很好用于教学,成了无用的附件或成为漂亮的摆设。将生物园的功能如此定位,是对这一硬件的浪费。怎样才能使生物园发挥其较大的作用呢?近年来,我校生物科组老师在不断提升学科教学质量的同时,特别注意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及课余时间,以生态园为依托,结合校本实际,带领学生开展大果红花油茶引种试验、保护大树古树及榕树引根实验活动、观鸟护鸟活动、五谷杂粮实践活动、桑蚕实践活动、乡土民俗植物实践活动等一些富有特色的生物科技活动,并在生态园建立了相应的功能区,以期提高学生生物学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习惯,以学科教学促科技活动,以科技实践活动促学科教学,已取得了很好的科普效应。现生态园已成我校的一大亮点,并于2009年被评为“东莞市十佳科普基地”之一。现将我校生态园建设的做法总结起来供大家参考,旨在对生态园的建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生态园科普特色区建设

飞鹅山是我校内的一座小山,我校的生态园就是根据飞鹅山因地制宜而建。飞鹅山生态园是生物园和地理园的结合体,除了美观的绿化、进门墙上有进化树、动物屋、生态池、各种模型和各科代表植物等传统生态园基础建设外,我校生物科组老师带领学生在生态园开展了许多生物科技活动,增设了许多具有我校科普特色的功能区域,除了利于教学,还达到科普的目的。下面介绍我校几个科普特色区。

1.1建立观鸟护鸟区,利用生物园进行环境教育

为了更好的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让学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我校在生态园开辟了观鸟护鸟区。学生还在观鸟区周边设置了喂鸟台、自动喂鸟器,观鸟队学生每天专人换鸟食。学

校还开设了观鸟课,买来望远镜,组建观鸟队,生物老师经常带学生来生态园观鸟,认识各种鸟类形态及生活习性,举行观鸟比赛。“身临其境,观察体验”,是观鸟活动与传统课堂教学最大的区别。观鸟活动遵循教育学的内在规律,强调让学生到大自然中亲身体验,去发现、观察、欣赏自然状态下的鸟儿,感受自由生命所展现出的绚丽多姿以及鸟儿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现在爱鸟护鸟已深入人心,尤其是大雨过后,学生经常会把捡到的受伤小鸟交给老师,因此我校在生态园动物屋设立了“动物医院 ”,让学生医治喂养收留的小鸟。学生在此基础上开展的《池鹭保护科技实践活动》获省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池鹭习性研究及人工孵池鹭蛋》获市科技小论文一等奖。

现在随着校园绿化和观鸟护鸟活动的开展,常驻留校园的鸟有30多种之多,数量常在数百只之上,然而,在学生中却至今未出现伤鸟、掏鸟窝的事件,校园内人鸟和谐共处、其乐融融。“让校园成为小鸟的天堂,师生的乐园”成为我校师生的共同愿望。观鸟护鸟区已成我校开展校本课程不可缺少的特色区,并对环境教育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1.2建立五谷杂粮实践基地,利用生态园进行实践活动和劳动技能教育

“五谷”是养育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各族人民的物质食粮,随着今天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学生忘了什么叫“五谷”,真是有点“五谷不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校利用校园里的生态园为依托,结合生物教学、组织学生种植和识别“五谷”,因此我们在生态园成立了五谷杂粮实践基地。

具体做法:

(1)各班成立学生参与的常规性种植管理小组。

(2)全程参与各种种植方案的制定与种植(包括整地、播种、浇水、除草、施肥、除虫、收获等)。

(3)观察、记录种植过程,写观察日记,学生分组交流,最后认识“五谷”的生长过程及果实形状和用途。

(4)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以学“五谷”为依托延伸的活动,学生们学习了许多与“五”(如“五湖四海”“五光十色”等)有关的知识延伸。

学生们在实践中掌握五谷种植的一般技能,切身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效解决教材内容与生活生产实际容易脱节的问题,并进行有效的劳技教育。在校园进行五谷杂粮实践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和对学习的兴趣,充实了校本教研,还为探索中学校园进行有效的素质教育开拓了一个新的途径。

1.3建立桑蚕实践基地,使生态园变成立体的教科书

为了让我们的生态园变成立体的教科书,我校生物老师带领学生进行桑蚕养殖实践活动。由于城市化速度的加快,生物课本里一些内容学生变得陌生,如八年级下《生物学》里的《昆虫的生殖发育》选以家蚕为例来说明的,桑树是养蚕的必须树种,我们小时候大多养过蚕,可是现在许多学生不知什么是蚕,什么是桑叶了,更不要说养蚕,古诗“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意思学生只能靠死记硬背。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在生态园引种一些这样的树种,就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了。今年我们已在学生中开展养彩色蚕的实践活动,并带领学生对桑树进行扦插实验,在生态园种了桑树100多棵,根据生态园地理环境建立一个梯田式桑树园区,使桑蚕养殖实践活动成为校本课程。学生养蚕后还举行了“养蚕成果展示交流会”,养蚕观察日记评比,通过养蚕,学生不再“读死书”,认识了昆虫的变态发育,对我国的国粹丝绸的来源有了更深的了解,对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的良性生态模式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们还把桑蚕生活史及学生的活动照片做成宣传栏立在园区边供更多的学生参观学习,达到科普的目的。

1.4建立乡土民俗植物区,利用生态园进行乡土文化教育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许多乡土民俗植物逐渐淡忘甚至不了解。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民俗,认识乡土植物,发扬乡土文化,让本土植物发扬光大,我们生物科组老师带领学生在生态园建立一个乡土民俗植物区,在生态园原有本土植物:荔枝、龙眼、芒果等的基础上把一些具有乡土民俗特色的植物(如莞香、莞草、红花荷、艾草等)引种进来。我校还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乡土植物与民俗的征文比赛和乡土植物认图竞赛,让学生活学活用,并提高学生对热爱家乡的情感。开展乡土民俗实践活动,不但对学生进行了乡土文化教育,而且乡土植物由于是土生土长的植物,其抗病能力强,并且对气候变化有很好的适应性,成活率更高,大大提高了生态园的绿化率,也给我们今后的绿化树种提供了好的选择。如98年寒冬,市区绿化带许多外地物种被冻死,而我校生态园引种的绿化树种大多是本地物种而幸免遇难。因此生态园的绿化,我们选种植物时充分体现了植物本土性原则。

1.5建立大果红花油茶引种试验基地,利用生物园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校内的飞鹅山生态园,我校在生态园建立了大果红花油茶引种试验基地,为促进当地农业发展、生态旅游作前期研究。为了充分凸现我校生态园科普教育功能,根据其得天独厚的生态地理位置,结合我镇各果场庄园单一农作物荔枝的栽培丰产不丰收的现状,特别是银瓶山风景区的开发需要,希望能引进一种集观赏、经济价值于一体的经济作物。经过认真的考察论证,大果红花油茶成为首选。大果红花油茶花期长、产油量高,该植物11月至次年3月开红花,花期140天,花色艳丽,花径6~10厘米,果实形如柚子,产油量高,经济效益可观,尤其是其油质优,是当今世界最优质保健食用油,被誉为“油之珍品”,是理想的观花、观果经济作物。如果能够引种成功并推广,无疑对当地的经济有很大的改善。目前我校已在生态园建立大果红花油茶引种试验基地,从广西原生态地引进大果红花油茶500多棵。同时,为加强科普教育,充分利用校内生态园的优势,让生态科技兴趣小组学生(120人)全程参与,体验农作物的引进、栽培、应用推广全过程,有效地将课堂知识转化为生产应用,积极参与家乡的经济建设,提高了广大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目前,大果红花油茶基本成活,并且长势良好,有些已经提前开花,我们期待着“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景象早日到来。

1.6建立保护大树古树及榕树引根实验区,提高生态园区绿化率和为生物知识的实践运用提供场地

由于经济的发展,周边道路、高楼的新建,许多大树古树面临被砍伐的处境。为了更好保护、利用古树,提高我校绿化率,我校师生决定对周边面临砍伐的树木进行抢救性保护,在生态园建立古树移植区。由于事先坚持了调查研究,分析了同一原生地不同树木种类,不同原生地的同一树木种类的根系根群分布情况,拍下原始照片资料,采用了各种科学有效的截枝、挖掘、吊装、运输、枝干保水、开穴、定植消毒等措施,完全依靠我们生物科组老师及学生自身的技术力量,克服了科学移植上的重重困难,大胆突破了许多古树移植上的多个禁区,目前移植的大树古树成活率达百分之百,让专业园林企业和研究单位也惊叹不已,很多同学由于积极参与校园大树古树的定植过程,归属感大大增强,自觉地对这些古树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管理,守候它的发芽,并经常会因发现了新芽而奔走相告,拍下照片,因为来之不易啊,师生们都倍加珍惜。我们根据古树独特的神韵,一树一景的特点,动员全校师生开展我为大树景点命名和征文活动,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一绝无仅有校本资源,进行生物教学和环境教育的延伸。生物老师又适时的在生物与环境、植物结构、植物的生理特性方面进行科学引导及系统的归纳,促使了一股热爱科学、相信科学、应用科学之风在广大的学生中间蔓延。有学生向带领活动的老师提出问题来,我们移植的老榕树能否做到象新会市的小鸟天堂那样“独树成林”?一来提升学校景观,二来可促榕树生长,特别是解决榕树现时的生存问题。因此,我们建立了榕树引根试验区对此课题进行研究,现已初具成效。

在活动中我们非常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树立环境意识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生态园的管理办法。

为了让生态园更有科普性,让更多学生参与,我校采取了一些常规的管理办法。

2.1开放时间:全天。

刚建园初期,生态园设计是有不锈钢大门锁住的。怕学生损坏,后来考虑到科普性,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学习,我们去除了大门,并对学生进行爱校园的宣传教育,如今生态园已成为学生学习、休闲的好去处,而且许多学生参与生态园的建设,主人公精神大大提高了。

2.2参与人员:全体学生。

以班为单位建立生物兴趣小组,并把各区域分给学生管理,减少了学校的负担,也提高了学生参与管理的热情和劳动技能,更增进了学生对生态园的感情。

3生态园建设原则

科研促教是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策略,学校的基础设施,教学设备也要为此服务。基于这些,当前我校生态园的建设遵循以下原则:

3.1为教学服务的原则

生物园是中学生物课的室外教室,它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条件,使学生有机会走出教室,进入充满生机的自然环境中接受现场教学。因此,园地的规划必须适应教学的需要,为教学服务。因此要多引种一些于生物教学有关的植物,园内有针对性地种养许多动植物,可为教学活动提供实物观察和实验原材料。例如种一些大红花,可作为做细胞质壁分离的理想材料,对讲授花的结构也是很好的材料;又如种桑树,可为学生养蚕实践活动提供饲料,还是很好的扦插材料;种植乡土植物荔枝、龙眼是很好的嫁接材料;种银杏等树种,利于讲解不同的叶脉。生态池除了让学生学习淡水生态系统构成外,还可为实验室提供草履虫、水蚤、小鱼等实验材料,并且还可把生态池当作大鱼缸,进行探究鱼鳍作用实验,实验效果非常明显。

由于现代城市建设多以高楼和人工植被覆盖地面,难以种养生物,也难以见到多种动植物,更难了解它们的形态结构及生活习性等。使学生对生物知识缺乏直接经验,只能死记硬背,所以在学习《生物学》觉得困难。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就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于实践的能力。在讲授某一方面知识时让学生到生物园去观察及实践,把生态园当做室外实验室,让学生学以致用。如讲“种子的萌发”时让学生去生态园尝试播种,探究“种子萌发类型与播种深度”的关系;讲“根毛的作用”和“蒸腾作用”时,让学生去生态园尝试移栽幼苗,学会“尽量根部带土坨和去掉部分叶片以提高成活率”。讲到人工授粉时让学生去给玉米人工授粉。通过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帮助他们巩固和深化知识,掌握技能,举一反三,并为进一步学习新知识创造条件。

现在我校初中生物教学中许多调查、观察、探究、课外实践和各种活动等都可在生态园完成,生态园为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场所。

3.2科普性原则

在当前的生态园建设中,要将为科普性原则落实到位。作为生物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选好科普课题,确立科普项目,让生态园充分发挥作用。近年来,我校生物科组老师以生态园为依托,带领学生开展的大果红花油茶引种试验、保护大树古树及榕树引根实验活动、观鸟护鸟活动、五谷杂粮实践活动、桑蚕实践活动、乡土民俗植物实践活动等一些富有特色生物科普活动,使生态园成为开展生物学科普活动的重要基地,并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取得不少佳绩。

我校生态园是普及生物学知识的场所,生态园中每次的活动和开放,都要尽量让学生受到教育,充分体现生物园的科普性原则,在园地规划的开始就要贯彻落实。为了教育学生,生物园内的每种生物,尽量标明其科、属、种的名称,使学生一进入生物园内就处于一种新颖的教育环境中,自然地接受教育。在每一个活动区,都能树立一块宣传栏,介绍每个活动区的内容及开展的科普活动,随着活动的进展不定期更换宣传内容,达到科普的目的。

3.3 自力更生,因地制宜的原则

建设生物园还要从学校实际出发,自力更生,因地制宜,分段、分期建设,逐年提高和完善。若片面追求大而全,一步到位,反而不符合实际,不符合生物学的发展规律。分段、分期的建设,也可为学生在校参加园地建设和管理提供条件,使学生在参与中提高科技素质和劳动素质。生态园建设不应该千篇一律、统一模式,应因地制宜,如我校的桑树园区就是根据飞鹅山的形状设计成梯田式,不但美观还利于浇灌和排水,提高成活率。

4激励办法及取得的成绩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便于生态园的管理,让生态园更有效发挥作用,我校还制定了一些激励机制。如定期对责任区进行评比,对评比结果列入文明班的参考依据之一。并举办一些“鸟巢设计大赛”、“观鸟比赛”、“植物挂牌制作比赛”、“生物摄影大赛”、生物科技小论文比赛等,对成绩优秀的学生、班级进行颁奖,并推荐优秀学生参加市级的、省级的比赛。

近几年来,我校的观鸟实践活动、大树保护实践活动、五谷杂粮实践、大果红花油茶实践活动、桑蚕实践活动、乡土民俗植物实践活动等已借生态园为依托开展起来了,并逐步被开发成为校本课程,在市里得到同行和专家的好评,学生们积极参与科普活动,也取得不少好成绩,如2009年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我校《池鹭保护科技实践活动》获市优秀实践活动一等奖,《五谷杂粮实践活动》获二等奖,《大树保护实践活动》和《大果红花油茶引种实践活动》获市三等奖。我校《池鹭保护科技实践活动》还代表东莞市参加25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荣获优秀科技实践活动二等奖。观鸟队学生李小龙等学生写的科技小论文《池鹭生活习性及人工孵蛋研究》等两篇科技小论文双双获市生物科技小论文一等奖。2009年我校生态园被评为市的十大优秀科普基地之一,我校观鸟护鸟实践活动和五谷杂粮实践活动受市科协专项资金资助。以科普促教学,以教学促科普,结合实际开展生物科技活动,建立科普特色生态园成为我校一大亮点。

参考文献:

1、廖晓东 《把观鸟活动引入中小学环教育的思考》http://gzbirdman.blog.163.com2、冉圣宏,文宏为.基础教育新概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3-8.

3、顾明运.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认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5-38.79-90.

4、汪忠,刘恩山主编.2002.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P15.

下载结合实际开展生物科技活动,建立科普特色生态园(苏敏娜)(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结合实际开展生物科技活动,建立科普特色生态园(苏敏娜)(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