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人对生态平衡的影响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范文
浅谈人对生态平衡的影响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摘要:生态平衡是生物维持正常生长发育、生殖繁衍的根本条件,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只有在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才能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于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生态平衡和人与自然的利益关系的阐述,结合当前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的影响提醒人们在向自然索取的同时保护环境,科学发展。
关键词:生态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生存面临的威胁
生态平衡是整个生物圈保持正常的生命维持系统的重要条件,能为人类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和稳定的物质资源。如果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超过它本身自动调节的能力,就会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
生态系统的平衡往往是大自然经过了很长时间才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一旦受到破坏,有些平衡就无法重建了,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可能是人类无法弥补的。生态平衡与人类利益息息相关,甚至影响人类的生存和未来。因此,人类要尊重生态平衡,研究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以便更好地保护生态平衡。
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
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如水灾、旱灾、地震、台风、山崩、海啸等。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称为第一环境问题。它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使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甚至毁灭,其对生态平衡的影响,人类往往是无法抗拒的,但这种情况发生的频率不高,地域有限,只是偶然地在局部地区发生。而且一般说来受其破坏的生态系统经过一定时间是可以自然重建的。
由人为因素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称为第二环境问题。人为因素是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
人为因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使环境因素发生改变。如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产生大量的废弃物不断排放到环境中;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利用或掠夺性利用,使生态平衡失调。
(2)使生物种类发生改变。在生态系统中,盲目增加一个物种,有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受破坏。例如美国于1929年开凿的韦兰运河,把内陆水系与海洋沟通,导致八目鳗进入内陆水系,使鳟鱼年产量由2000万公斤减至5000公斤,严重破坏了内陆水产资源。同理在一个生态系统减少一个物种也有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3)对生物信息系统的破坏。生物与生物之间彼此靠信息联系才能保持其集群性和正常的繁衍。人为地向环境中施放某种物质,干扰或破坏了生物间的信息联系,有可能使生态平衡失调或遭到破坏。
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人是自然界的产物。
人必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人要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就必须服从自然规律,在自然界中确定自己的恰当位置。
二.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影响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条件中,不论是对整个人类历史发生永久作用的自然因素(如宇宙现象、地理、气候和生态平衡等),还是在人类历史的不同时期以不同的效能发生作用的自然因素(如矿产、燃料、水资源等),都对人类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因而,在社会进步的条件下,人们能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自然环境,如生态平衡、自然资源等,对人类社会长久存在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离开这些必要的自然条件,人类社会便无法生存和发展。
三.人通过自己的劳动与自然界发生联系,并协调与自然的关系。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首先必须能够生活,而为了生活必须进行物质生产劳动来满足自己的衣食住行等需要。
人类生存面临的威胁
人类过度的掠夺自然资源和在发展中对环境的破坏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已经将人类的生存逼到了绝路上。
首先是对于珍贵物种的掠取速度超过了一个种群繁殖更新的速度。当该物种受到法律保护时,这种掠取就成了偷猎,历史上不少大型动物就是因此而绝灭的。现在仍有不少生物因此而濒危,如虎、象、犀牛等。
其次,人类活动范围大肆侵占动植物生存区域,使得多样性极其丰富的自然生态系统向多样性极其单调的农业生态系统转变。
人类的最恶劣自然破坏行为是对环境的污染。它不仅使得动植物大量死亡甚至灭绝,还将人类自己的生活环境变成污水池,垃圾场,空气和阳光是有毒的。参考文献:
蒋志刚,马克平,韩兴国,《保护生物学》,杭州:杭州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第二篇:人与自然的关系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城市规划在人与自然关系协调中的作用
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自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呼吸空气,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饮水,那么,人类就将灭绝。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工业化以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不断改造自然,为人类创造大量财富,造福人类。但同时也掠夺自然,破坏自然,招来自然对我们的抱负。恩格斯的论断:“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这一著名论断已经成为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经典言论。
世界上一切文明的共同基础是生态文明,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的兴衰存亡,无不与自然生态环境的优劣、消长密切关联,顺自然生态规律者兴,逆生态规律者亡。正如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人类进入现代社会,“生态与环境已成为人们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第一要素”。人类需要冷静地反思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应该从经济理论上、从经济、社会、科技、环境协调发展的高度.研究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与自然和平共处,保护生态平衡,增加自然对我们的赐予,避免自然对我们的报复。
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当今世界城市化趋势加剧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协调程度。我个人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城市规划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例如:城市工业化生产引起的环境污染与生态失衡、城市化建设造成自然界原始布局的不断破坏、城市经济效益的驱动与生态效益的忽视等城市化因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影响不可忽视。进而指出解决的出路在于科学的城市规划,它将有助于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有益于城市的合理布局与各项建设的发展、促进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我们得进一步强化我国城市规划的功能提出建议性的意见:以现代科技为基础进行科学管理,形成科学的城市规划现;加强领导意识,制定科学的城市规划政策和原则,大力进行宣传和教育;加强法制建设,以求城市规划的落实。
第三篇:协调人与自然关系
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加快建设生态城市
——学院资源学院专业 资源勘查学号 411111010205姓名黄紫硕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分秒也离不开它。他们相互之间构成了一个统一又相互矛盾的整体,相互影响、依存和发展。由此构成我们人类丰富多彩的社会。萧灼基在《人民日报》中指出,自然界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不管我们人类的明天多么的发达,我们的科学技术有多么先进,我们人类永远也离不开大自然。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基础,即使现在我们人类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在加速发展,但是我们现在依然不能忽视我们和大自然的关系,如果大自然被彻底摧毁了,那么我们今天所追求和强调的都是空的,所以今天我要论述的是:在全面发展的今天,我们一定要协调好与大自然的关系,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城市。
一、一起从实际出发。一起玩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从实际出发说道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正如邓小平说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 实事求是 四个大字。”
二、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认识和改造自然,要尊重社会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就当今世界发展形势来看,很不乐观,摩天大楼,城市开发,道路建设,城市化建设,各种工业化建设等都不符合大自然发展需求,造成生态不平衡,环境恶化给我们自己也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威胁。如果我们不能协调好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我们人类就会和几亿年前的恐龙一样,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美丽的乡村在一点一点消失,一片片森林都倒在人类的斧头下,现在不少农村人一窝蜂的加入到城市的舞台中来,使城市不断的膨胀,所以城市在不切实际的扩大。占领着原来美丽富饶的大自然。邓小平说过:“实事求是。”可是,我感觉现在不能从实际出发,才导致大自然在一点点被破坏。另一方面,现在人们盲目的 开采资源,比如地面塌陷,这都是盲目区开采资源带来的恶果。更值得注意的是:总有一天这次经过上万年的资源会被我们剥夺完的。不要说到时候人们会找到东西取代它们,万一技术还不够成熟,实现不了取代,我们的社会会受到多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正确认识和改造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跨世纪重大关系,而且是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基本关系。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 “要在调整人和自然关系的若干重大领域,特别是对人口控制、环境保护、资源能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扎实的成果.”感悟:即使当代社会飞速发展,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不断的发展、完善。我们也必须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不能以牺牲自然为前提而去谋求人类自身的发展。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有一个就是在城市化发展的今天,应该加强环境的建设,不要让原始的环境被一点一点破坏,如果城市化的环境跟不上去,工业污染日益加重,这不仅会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而且会导致自然从根本上被毁灭。试想,如果地球上不再有绿地、森林。我们人类何以生存在这个星球上?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和大自然具有一体性,我们应该去认识、改造和合理运用大自然,让它更好的为人类服务,把握自然规律,不要过分陶醉与我们对大自然的胜利,因为那只是短暂的,它必会报复我们人类,只有我们和睦相处才能营造出一个温馨的环境,自然给了我们很多,人类就应该回馈给它,尽力去保护它,而不是孼待它,对于这位人类的慈母——地球。我们应该孝敬她,可是我们还是和孩子一样叛逆,肆无忌惮的破坏她,自然用各种的自然灾害为我们敲响警钟。而我们却不加理会,甚至有的人还愚蠢的认为我们有宰割地球的权利。
愿我们的地球越来越年轻!明天越来越美好!
第四篇:人与自然的关系
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院 - 系: 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专 业: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年 级: 2011 级 学生姓名: 朱 丹 学 号: 2011204082 任课教师: 樊勇
2011年11月
摘要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但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却严重失衡。所以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缓和人与自然的矛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人与自然 和谐发展
引言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技术的创新,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越来越强。人类的智慧创造了经济的奇迹,但无知与贪婪却留下了可怕的后果。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地球发出了痛苦的呻吟„„在我们经历了禽流感、非典、海啸、地震等天灾之后,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人们普遍认识到,人类目前所面临的人与自然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但是人类绝不可能退回到被动适应自然的道路上去,只有依靠科学发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是一个从和谐到失衡,再到新的和谐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类历史的不同发展时期会发生性质上的巨大变化,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过程实质上是人与自然矛盾不断展开和不断解决的循环过程。马克思曾说过:“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本质的统一,才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不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最终归宿。
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纵观人类历史,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远古时期:在远古时期,人们尚未形成对自然界的深刻认识,认为大自然都是神创的。面对变幻多端的外部世界:电闪雷鸣、地动山摇„„充满畏惧和恐慌。对于自然界,只是单纯的屈服与膜拜,为自然界的力量所左右。人类也只是主动地去适应它而不是改造。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使用木器、石器、骨器等直接从大自然中获取食物和其他生活资料,人口较少。对自然界的破坏也不大,而自然界对人类的惩罚也微乎其微,人与自然还处于原始的统一体中。
2.农业文明时期:到了农业时代,人们对自然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自然界改造的能力也有所提高。人们开始使用铜器、铁器开垦农田,砍伐森林。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初步对抗,出现了相互竞争和相互制约的局面。在这一时期,由于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初步开发,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了很多冲突。如刀耕火种的农业技术,使许多森林消失。总的来说,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界的改变还未超出自然的负荷,在某种程度上,环境可以自行恢复,人类大部分的活动仍受自然因素制约,人与自然的关系尚处于平衡时期。3.工业文明时期: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把人类带入了工业社会,18世纪以来,世界各主要国家先后走上了工业化道路,人类利用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提升改造自然的能力,试图征服自然,成为自然界的主宰。在这个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为了生存,人类不得不向自然界过度索取,积累巨大的物质财富,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不协调,人与自然的矛盾空前激化。环境污染、生态危机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全球臭氧层严重耗损,温室效应加剧,土壤退化严重,能源资源危机等等。大自然对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给予了严厉的惩罚,人类的生存面临着威胁。这一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矛盾冲突时期。
4.生态文明时期:工业文明的到来带来了社会的进步,也带来了生态的破坏,随之,一种新的文明—生态文明呼之即出。它要求人们通过对生产和生活方式进行生态化的改造,以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也要求人们转变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制定相应的环保法则,保障人与自然关系的良性发展。在生态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缓和,人类致力于自然环境的净化与美容,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生态链条的完整,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一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和谐共处关系。
二、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所以,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还要对自然进行涵养保护。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应是共生、共赢、共荣的伙伴关系,必须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前提,克服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并进的科学发展观。
三、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审视
1.树立正确的观念
首先,要改变传统的自然观,建立生态的自然观。人类一直以为社会要发展就要不断征服并改变自然,人类社会要发展进步,就得向大自然不断的索取,索取的越多,发展的程度越高,物质财富越丰富。这种建立在人与自然对立基础上的传统的自然观,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界无休止的掠夺,资源日益枯竭,造成生态危机,进而也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这完全违背了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内涵。其次,要改变传统价值观,树立生态价值观。人类的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受一定的意识和观念指导,要改变人与自然的对立局面,必须转变过去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然而,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我们追求人与自然、人的身与心、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文明。这无疑使人类社会文明发生根本转变,它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也随之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再次,要改变传统的发展观,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传统的社会生产只强调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以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为日标。仅仅通过经济的增长来衡量和评价一切发展,其结果必然是全球性生态危机和人类的毁灭。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又能满足人类的长远利益及子孙后代利益需求的发展,是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十分明确的选择。
最后,要改变传统的生产观。自从人类文明产生以来,生产就被当做是人们谋生的手段,用来获取满足自身需要的生活资料。然而,就是这种以工具性为基础的生产的发展及人们对工具理性的宣扬与膜拜,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对大自然的破坏。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里,发展生产应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前提下进行物尽其用,避免对自然的破坏和浪费。
2.依靠科技进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当然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带来人类财富的同时,却也对自然生态造成了破坏。为此,我们就要进一步的发展科技,利用新技术消除旧技术对环境的破坏。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的那样:“要探索整个自然界,以便发现物的新的有用属性„„采用新的方式加工自然物,以便赋予它们新的使用价值„„因此,要把自然科学发展到它的顶点。” 而要使物尽其用及把浪费降到最小,就要利用科技发展应用低耗、高效、无污染、可再生和替代技术。例如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实现社会经济向低能耗、低碳排和高能效转变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3.控制人口增长,发展绿色科技
要通过制定合理的社会制度来约束人类活动,把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是我国领导人作出的一项英明正确的抉择。因此,要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尖锐矛盾,就要有效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一方面要继续加强生态科学、环境科学、环境资源学、生态经济学、生态伦理学等绿色科学的研究;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可以保护环境的绿色技术。
4.改造和引导人性 我们每个人,不论高低贵贱,对物质需要的满足实际上是有限的。人吃饱了,即使山珍海味摆在面前也难以下咽;房子装修得豪华无比,人也只能睡在床上。因此,我们的文化要引导人类选择健康适度的物质消费,追求健康高雅的精神生活。要把人的思想从过分追求物质需要的满足、物质财富的占有的贪婪中拉出来,引向更多地追求人的精神生活,满足人健康、理性、高雅的精神需要。这既是人性改造的出发点,也是人性改造的归宿。只有守望好精神生态,才能保护好自然生态,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总之,在我们倡导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必须认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综合体,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好事,需要全人类联合起来共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未来社会里,人类应该主动地、自觉地、积极地保护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的平衡。
参考文献
[1] 蔡晶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原因及出路[D].西安社会科学,2011(2).[2] 李慧勤.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与当代价值[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1).[3] 冯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哲学思考[D].吉林大学.2006.
[4] 郭玲玲.自然主义环境伦理学的伦理基础与环境问题的解决[J].辽宁大学学报,2008(4).
第五篇:试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
自然科学概论
试论人类与自然和谐关系
姓名学号:王佳佳20130140336
焦亚菲2013014031
5付莹莹20130140312
班级:13文科三班 专业:财务管理 系别:文理基础学院
自然科学概论
试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
王佳佳20130140336;焦亚菲20130140315;付莹莹2013014012
13级文科三班 财务管理专业
摘 要: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决定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和谐,同样,人与自然关系的对抗也决定着人与社会关系的对抗。人类只有通过改变其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将人与自然的这种对抗性关系转向和谐性关系,进而才能建立起一个美满和谐的社会。
关键词:人与自然; 人与人 ;人与社会关系 ;和谐社会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在工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引人瞩目,而发展中国家因人口迅速增长与经济发展迟缓同样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据研究,全球每年有超过300多万5岁以下儿童因日趋恶化的环境二死亡,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研究认为,现今全球大约百分之四十的死亡病例应该归咎于环境因素。尽管在过去30年中,国际社会在环保领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全球整体环境状况还在持续恶化,例如空气污染、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正使人类面临空前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落实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的社会与自然关系。
1、人与自然的本质是利益
人类文明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就紧紧地依靠大自然而发展,人类使用最简单的石块和木棒进行采集狩猎活动,生存资源仅限于自然产品。旧石器时代过迁,新石器时代到来,人类开始模仿大自然进行生产活动,开始“刀耕火种”。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进入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人类开始不满足于简单的耕作,开始利用土地,生物,陆地水体和海洋等自然资源,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便出现垦荒,兴修水利工程等改造活动。从工业革命开始持续至今,人口增长迅速,自然资源已满足不了人类的需求,于是人类将眼光渗透到整个土壤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和大气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大自然,与大自然息息相关。
2、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在需求是和谐
在人类发展的各个时期,人类在处理和自然的关系上也采取了不同的态度。从人依附于自然,人类被动的适应自然,到人类开始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改变自然,以至于要征服自然,统治自然。但是正如恩格斯所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特别是发达国家经历的“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发展过程是得不偿失的,自然科学概论
因此,我们需要从源头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生产力和资源的配置更加科学合理,并通过科学来调整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最小代价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3、社会发展带来的自然问题
在人类文明社会发展早期,就从采集狩猎社会阶段讲起,这段时期,人类活动的目的是适应不同生存环境,该阶段人类与环境是和谐的,其基本的环境问题是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同样的,在原始农业社会阶段是,人与环境的关系也是和谐的,基本的环境问题也是自然界各种自然灾害对生存环境的破坏。从5000年前一直延续到产业革命前,社会处于传统农业社会阶段,这时,部分地区开始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态退化。但总的来说,这一阶段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还是局部的,环境问题也局限于土壤圈,还没有达到影响整个生物圈和大气圈的程度。工业革命以后,我们的地球母亲收到了严重的创伤,人口聚集,城市受到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垃圾污染之苦,酸雨、臭氧层破坏和全球变暖等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生物圈对人类社会的支撑已接近她的极限,同时,环境问题的影响范围已渗透到整个土壤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和大气圈。
4、人类应该如何处理与自然的关系
第一、热爱大自然。自然环境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须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都是自然环境提供的,我们周围的河流山川,阳光温度,鸟语花香,虫蚁鸟兽,瓜果矿产等,都和我们一起存在,都是维系生物圈的宝贵资源,热爱自然就是热爱我们自己,爱护自然,就是我们人类爱护自己的生命。
第二、选择绿色生活方式。生活在“地球村”的每一个普通“村民”,至少可以选择一种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绿色生活方式。有人把它概括为5个R:节约资源,减少(Reduce)污染;绿色消费,环保(Reevaluate)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use);分类回收,循环再生(Recycle);保护自然,万物共存(Rescue)。这种绿色生活方式无疑是生态文明得以良好发展的最广泛而坚实的根须。
第三、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我们既要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又要正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实施可
自然科学概论
持续发展战略,逐步以循环经济、绿色产业取代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和生态高破坏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创造必要的条件。
第四、按照生态规律改造自然。人类不应该从属听命于自然,应当大胆的改造自然,但不要是建立在人定胜天的狂妄之上和多分敬畏自然的畏手畏脚之中,这种改造是按照生态规律基础的。
第五、树立全面的道德价值观。道德,是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指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需要每个公民都能够发自内心的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努力实现的,自然的美好环境是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共同构建的,只有每个人真正意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我们才可以与自然和谐发展。
5、在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
一、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区域和全球性问题也日益突出,并严重阻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今儿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使社会陷入了空前危机。因此,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适时提出为当今世界各国找到了唯一可选的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不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事情,而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在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一次环境与发展大会,会议通过了著名的《21世纪议程》。在《21世纪议程》中,各国政府一起提出了详细的行动蓝图,希望改变世界目前的非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一,改变单纯的只重视经济增长而忽略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二,由资源型经济过渡到技术型经济综合考虑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效益;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开发应用高新技术,实行清洁生产和消费文明,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废物排放等措施,协调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使社会经济的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至于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最终达到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在我国,大力发展经济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对此国家领导人也做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和政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本次三中全会最大的亮点在于超越以往以经济改革为主题,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五位一体”体制改革。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重要一环,成为重要的改
自然科学概论
革议题之一。
《决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健全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
《决定》提出,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稳定和扩大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范围,调整严重污染和地下水严重超采区耕地用途,有序实现耕地、河湖休养生息。建立有效调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合理比价机制,提高工业用地价格。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发展环保市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决定》提出,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健全国有林区经营管理体制,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时公布环境信息,健全举报制度,加强社会监督。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
面对人与自然,我该怎样做?
一、国家制定了详细的方针政策,需要我们去了解并去深入学习。我个人认
自然科学概论
为,我们大学生要利用各种平台去了解,去认识,去学习国家颁布的方针政策,不断地去充实自己的文化水平,和对国家方针政策的学习。
二、同时,保护环境,爱护自然是每一个人的事情。在20世纪的那个年代,人们接触的这方面先进的文化不多,所以存在老一辈的人认识不到目前险峻的形式。我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为了传播先进的文化,我们党始终代表着中国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因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例如:“电影下乡”,要求每个月有工作人员深入到农村,乡镇去播映电影,我认为可以利用这个很好的机会来放映一些关于保护环境和目前环境恶化的视频给大家看,激发起大家主动去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企业,工厂等更加需要学习国家出台的关于保护环境,转变绿色经营方式的知识,让每个领导者,每个工人都能够从自身做起,献出自己的力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人与人和谐发展,为了构建和谐社会,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 [2] 廖元锡,比和平.自然科学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自然科学概论
姓名学号:王佳佳20130140336 焦亚菲20130140315
付莹莹2013014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