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淮阴师范学院2012年09级毛概复习重点
淮师综合社区整理发布
淮阴师范学院2012年09级毛概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5×4’=20’)
民族区域自治,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谐社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事求是,科学发展观,毛泽东思想
简答(6×5’=30’)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3)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p9)
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做出最新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绩是因为我们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三、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p36)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四、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p48)
1.一切从实际出发。2.理论联系实际。3.实事求是。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五、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p55)
1.十七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2.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解放思想包含两种情况:一是对原先的认识进行再认识,对正确的坚持和对错误的纠正;二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形成新认识。
3.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
六、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苦(p59)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
1.走自己的路,在思想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的统一。
2.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3.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无论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还是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都意味着对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和不符合实际的主观偏见的突破,同时意味着开拓创新。
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p69)(名词解释、简答题)
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2.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根本动力是工人和农民。
3.领导:帝国主义要将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中华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无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中国无产阶级的强大和革命的彻底性,只有它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
4.性质和前途: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八、党在过度时期的总路线(p92)
“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九、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p108)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3.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占世界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十、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p117)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社会主义目标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第一,(理论意义)社会主义理论把我们对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第二,(实践意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十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p137)
1.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3.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长期性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p138)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贫穷、摆脱落后的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变为非农产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的工业国的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变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阶段;是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
十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p153)
“老三步走”:邓小平根据我国国情不但确定了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而且设计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战略步骤,这就是著名“三步走“发展战略。具体地说: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实际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
础上继续前进。
“新三步走”: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报告中,根据邓小平关于分阶段、有步骤实现我国现代化战略思想,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即”小三步“: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三步走“的战略和步骤更加具体明确。
十三、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p161)(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开放?答案P161第二段)改革开放的特点?P162-163三段开头第一句
十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p179)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奠基人。江泽民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并在党的十四大得到确认。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创新意义: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观点,是邓小平同志长达十三年理论思考的结果,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了基础。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不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探索出一条新路。
十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十六、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怎样理解)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的两个发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十七、名族区域自治制度(p231)
1.名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名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名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各少数名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驶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名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名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P232第一第二第三
十八、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p235)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意义?P237
十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p27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与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二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p278)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二.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环境局面,有利于增强名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二十一、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p323)(什么叫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把中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
为什么要走和平发展道路?
1.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2.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3.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二十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p382)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通过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模范作用,使我们党永葆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
如何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P382-383五点)
材料分析题(2×10’=20’)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p45)
1.“文化大革命”后,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一关键环节,大力提倡实事求是。
2.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邓小平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p209)
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新的基本途径。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
三、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p248)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p25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第二篇:毛概复习重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历史进程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
①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②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③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④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阶段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梳理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任务,继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2.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3.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政治路线,主要内容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4.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5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发展先进生产力。②确立这一任务的主要依据是:
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决决定力量,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只有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力率,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最终结果。
三、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并为将来向共产主义过渡奠定必备的物质条件。
6.一化三改造
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二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们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
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8.独立自主
主要内容:我国一向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①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③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的基本立场;④维护我国的独立与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的基本目标。
9.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此,毛泽东思想不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所谓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这种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又完全是中国的,毛泽东思想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
10.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毛泽东以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总的来说,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他在这个问题上是有得也有失的;邓小平同志则在总结社会主义事业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完善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提出在社会主义建设基本完成以后,思想阶级斗争仍然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它已不是主要矛盾。由于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矛盾、基本矛盾,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
1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形式。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社会主义经济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12.发展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
中国共产党要承担起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
①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②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③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客观要求。④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的深化。
13.许多国有中小企业不断被私营企业并购,将来一定会影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此观点错误。首先必须克服过去在公有制认识方面存在的单纯强调公有制在数量上的绝对优势的倾向。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就全国而言,要坚持公有资产在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所以在让一些经营效益不好的企业转归私人企业经营,这是经济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况且目前就全国范围而言,我国公有制经济仍占很大比例,这个主体地位不会动摇。我们的政策是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动摇的前提下发展非公有制。
14.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各种形式的集体经济,都要努力寻求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实现形式。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应当多样化,而不是“单一化”,这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现代经济中一切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规模的经营方式和经济组织形式,都是适应市场化发展需要的管理形式,如公司制、承包租赁、兼并、收购等。对公有制来说,什么形式更有利、更有效,就可以用什么形
式。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的多样化,有利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
15.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二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三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16.如何理解“总体上的小康”和“全面建设小康”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①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全面小康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小康水平有一个从高到低的发展过程,总体小康只能说是刚刚跨过小康的门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宽裕。②总体小康 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追求的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目标是实现社会全面进步。③总体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惠及十几亿人口。
联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以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为基点的,是总体小康的进一步发展,是高水平、发展均衡的小康,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之中。总体上的小康水平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有的成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则是进一步的目标,是需要我们努力去实现的。
17.三大改造完成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Ⅰ.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能够比较顺利地实现消灭私有制这样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但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并且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用户而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Ⅱ.社会主义改造的的基本完成,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基本上被消灭,社会主义经济成了国民经济中的主导成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它与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一起,完成了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Ⅲ.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以新的经验和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Ⅳ.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1世纪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这是中国从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大胜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前提,奠定了基础。
18.简述基层民主政治的性质、内容和实现形式
内容:基层民主是我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阶层人士,在城乡基层政权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的民主权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民主权利,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全体公民广泛和民族参与的特点。性质:它不仅是一种基层自治和民主管理制度,而且作为国家制度民主的具体化,和社会主义民主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实践形式:建立了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对所在基层组织的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实行民主自治。
19.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社会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一,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三,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四,发展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五,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六,要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搞好基金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七,把解决住房问题放在首要位置。
第三篇:毛概复习重点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毛概复习重点
概论考试题型:选择、判断、简答、案例分析 概论复习要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2、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 第一次飞跃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实事求是也内在地包含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
4、中国近代起止时间为1919——1949年,近代中国的开始以五四运动为标志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无产阶级领导的资本主义革命
6、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8、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起止时间为1949——1956年
9、从性质方面回答,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型社会?
10、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及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1、社会主义的本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12、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
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1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17、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18、改革开放的目的:
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富裕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19、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20、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2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目标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二、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第三、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23、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24、我国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5、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
26、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30、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31、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32、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33、对台方针:
解决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我们要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绝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绝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34、新世纪新阶段对台方针(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35、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级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36、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37、我国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38、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第四篇:毛概复习重点
第八章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他们都是经济手段;2.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的两种手段,他们对经济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共性:1.从资源配置方式来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2.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3.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4.从经济运行看,法制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4.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是: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注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5.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6.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通过竞争,促进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加速市场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会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还会带来一些与社会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可谓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
7.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的必然性: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3.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这决定了社会还不具备实行按需分配的条件。
8.按生产要素有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就其内容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2.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3.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9.正确认识先富和共富的关系:先富是实现共富的捷径,共同富裕并不等于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奔向富裕是一个有先有后、有快有慢逐步实现的过程,要求所有人、所有地区同时、同步、同等富裕起来是不切实际的,必须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共同富裕的构想正是这样提出来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先富不是目的,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和手段;强调共富并不是要否定先富。
10.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距的必然性:1.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不同;2.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4.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11.分配理论的的发展过程:党十四大以来,提出兼顾效率和公平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方面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十六届五中全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12.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与实施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工业化,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第九章
13.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2.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14.我国现阶段人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的共性:1.性质相同,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都是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权利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新型民主;2.作用职能相同,都承担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扩大人民民主,镇压敌对势力反抗,保卫和巩固革命成果,领导和组织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职能;3.历史使命相同,都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逐步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社会不平等,为未来过度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15.人民民主专政的个性:1.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来看,在过渡时期,参加国家政权的不仅有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还有民资资产阶级;2.从党派之间的关系来看。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3.从概念表述上看,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的表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16.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中国共产党和个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个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17.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是因为:一方面,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另一方面,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发展基层直接民主,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民主素质,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创造条件。
18.法治国的含义和意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得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民主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19.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0.如何深化政治体制改革:1.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一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为根本,以曾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民主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2.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既要态度积极,又要步子稳妥;3.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绝对不能照搬西方政治模式。
第十章
2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马列、毛邓三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这里培育四有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4.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意义: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它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有发扬了我们党优秀革命道德传统概括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鲜经验,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风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的结合,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第十一章
2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与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26.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2.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3.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2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一,理论意义: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二,实践意义: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2.使社会更加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3.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的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2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5.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第十二章
29.“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基本内容: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2.实行两种制度3.保障台港澳高度自治繁荣稳定。4.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5.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武力。重要意义: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会造成的不良后果。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5.“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30.胡四点: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2.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3.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4.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31.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1.明确提出反对和遏制“台独”是新形势下两岸同胞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2.提出两岸关系现状的定义,丰富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内涵;3.提出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和平友好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4.强调和平统一工作也要体现以民为本、为民谋利;5.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将中央对台方针政策法律化。
第十三章
32.邓小平时代主题的判断的依据:1.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2.和平发展是当今两大带有全球性战略的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3.和平与发展史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4.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问题已经解决。
33.为什么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1.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2.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3.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34.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1.坚持独立自主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2.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3.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第十四章
35.怎样理解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1.我国是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在国家的领导地位;2.中国工人阶级 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3.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
36.为什么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1.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是时代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2.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3.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目的在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党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4.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有利于增强全社会创造的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37.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政治联盟。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服务。
第十五章
38.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为什么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1.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2.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在要求;3.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要求。
39.为什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1.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2.从国内看,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要求;
3.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40.党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1.这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应对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顺利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2.这是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相继丧失政权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历史警示;3.这是进一步提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第五篇:毛概复习重点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第一节,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来说,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第一节,四)
道路: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了明确界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理论: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十七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坚持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第一节,三)
多长:从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算起,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时间。
原因: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现实要求)决定的。
历史条件:近代中国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只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经过新民主注意走向社会主义。所以改变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的基本状况,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现实要求: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是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经济和社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提高的。
第七章
8,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第三节,一,易出材料题)
改革和开放紧密相连,对外开放和改革成为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点。
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对外开放列为基本国策,其最重要的依据就是邓小平关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两个重要观点。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两个坚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三个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什么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1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四节,六,结合雾霾,易出材料题,结合现实)
含义: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怎么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 文化制度和社会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十八大理论创新聚焦于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本体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
3,邓小平理论(第三节,二)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理论:主要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基本理论问题。
理论内容:主要包括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我国处于初级阶段,方针政策应该依据国情。)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必经之路)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总结: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个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4,科学发展观主要内容(第五节,二)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一要义是发展——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所以以发展为第一要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核心是以人为本——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即各方面都发展;协调,即各个发展方向相互适应;可持续,即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联系性。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的利益的突出问题。
5,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第五节,三)
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在前面的基础上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的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思想战略。——深刻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一系列重大问题。
第五章
6,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第二节,二)
理论意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提出把我们对社会主意的认识深化到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标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实践意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紧密结合起来,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做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第六章 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中国实现现代化需要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行对外开放,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
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第八章(易出材料题)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二)邓小平与92年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论述,从理论上破除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制度属性的陈旧观念,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0,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第二节,三)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守的又一基本原则。原因:
1,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根本上说是由它们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2,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还因为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方法:
促使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既要对他们鼓励和支持,又要对它们进行引导。一方面要放宽市场准入,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另一方面要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11,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第三节,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要注意两个问题。1,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关系。
邓小平提出大政策: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的带动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要处理好先富共富关系,只谈共富,会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导致共同贫穷;只谈先富,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的目标。
在一定时期内需要着重强调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而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就应该把共富作为重点。2,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十七大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总之,我们必须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实现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由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12,创新型国家(第四节,二)
什么是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
原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迫切要求。只有通过大力推进科技技术进步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才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增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怎么做: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1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第四节,三,今年转型年,易出材料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两个坚持,三个改变:
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率,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十章
15,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三节,三)?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创造生产更多更好适应人民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产业快速发展。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
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参与的方针,努力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根本任务是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十一章
16,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第一节,二)
总的来说,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这六个方面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1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第一节,三)构建社会主义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构建社会主义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2,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3,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4,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18,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第二节,二)基本要求: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