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中学生生命教育的意义
关于中学生生命教育的意义
辉县市胡桥乡中心校郭新童
正确的生命意识与生命信念的缺乏是当前中学生中存在的一个普遍而严峻的现实。这个问题已经引起教育界普遍的关注和重视,关涉中学生的自杀行为,重在预防,破除中学生自杀的诱因是必要的直接的措施,但要从根本上对中学生自杀进行防控,生命教育能从观念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死、正确对待生命中的苦难和挫折、养成一种对生命的敬畏感。
一、生命教育的内容:生命教育就是培养、发展、提升生命认识、生命情感、生命意志和生命行为亦即生命意识水平和价值的教育。
(一)了解生命:就是要了解生命的来源、组成、特点、规律、价值和真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生物课堂上及其它活动中传授有关生命科学的知识。
(二)敬畏生命:“敬畏”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情感。生命是大自然中的神妙、美好、伟大之物,所以就对他产生敬畏的情感。这种敬畏感不是迷信,而是一种值得培养的高尚的社会情感。
(三)尊重生命:尊重生命也是一个种情感。在这个世界上,最可贵、最有价值的就是生命。一个人不仅要尊重自己的生命,而且也要尊重他人的,乃至一切动物和植物的生命。
(四)热爱生命:在敬畏生命与尊重生命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热爱生命。热爱是一种稳定、深厚的情感,它只会加深、加固,而不会淡薄、消失。每一个人既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爱他人的生命。而且,只有热爱自己生命的人,才懂得对他人生命的热爱;也只有热爱他人生命的人,才能真正地热爱自己的生命。生命的真正价值体现在相互热爱之中:充分理解和把握自我生命的人,就一定会对他人的生命负责.(五)保护生命:在敬畏、尊重、热爱生命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对生命加以保护。只有真正爱生命的人,才会自觉地保护生命;同样,也只有注意保护生命的人,才会有对生命的真正的爱。
(六)提升生命:就是要提升生命的地位、作用、价值和质量。
二、中学生对生命漠视原因的分析
为何有些中学生未能走完自己的全部生命历程,却在如梦般的青春岁月里,选择了轻生?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1.中学生身心特点以及对生命的漠视。
在他们眼里,生命不值得敬畏,与自已所面临的困境(学习、心理负担)相比,生命显得太渺小。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期,是个体从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他们具有半儿童、半成人、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充满着独立和依赖、冲动和冷静、成熟和幼稚等错综复杂的矛盾。随着生理上的迅速成长,心理发展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明显变化,观察力增强了,注意力较前有了进步,思维力有了全面提高,自我意识也得到了迅速加强,而思维的批判性尚待成熟,容易造成主观和片面。情绪情感日渐发展,但两极性严重,因而也最容易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
2.中学生挫折承受力过于脆弱。
现在的中学生,挫折承受力脆弱,一旦遇到挫折,他们往往就会采取极端的行为。
3.当前我们学校教育的缺失。
当前,学校教育存在德、智失衡,重智轻德状况;在德育内容上,心理健康教育严重不足。同时,中学教育中法制教育的缺位,导致中学生的法制观念淡薄,内心缺少对法律的必要敬畏。中学生漠视他人生命,甚至伤害他人生命正是法制教育缺位的结果。
4.家庭教育不当。
家长的教育态度、教育方法失当,一方面家长过度娇惯孩子,造成孩子任性、自私,使孩子情感脆弱,承受力差。另一方面斥责、苛求、打骂,或家长期望值过高,一旦高期望变成高失望,付出与收获的巨大反差常导致父母心理严重失衡。由于学生阅历浅,对问题的分析认识能力低,方法少,易陷入束手无策境地,倍感孤独无助,苦涩、迷茫,便轻率地选择了不归之路。
三.教育的的具体措施
面对当前中学生生命意识的现状,不少有识之士已开始对我国教育本身进行深刻地反省,认识到生命教育已成为青少年思想素质教育中刻不容缓的一个全新教育课题。
生命教育是一种旨在帮助孩子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目的是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一代新人。生命教育的内容涉及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生命与关怀等。那么,如何对中学生开展生命教育?
1.教育学生珍惜生命,欣赏生命,引导他们感受生命之宝贵。
让学生认识生命,感悟生命,敬畏生命,显得尤为重要,并应成为我们教育的主旋律,因为没有了生命,一切美好的未来都将成泡影。
生命教育本质是一种生死观的教育,生命教育要让青少年懂得“生命无价”、珍爱自我以及顾及他人生命;同时,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挫折承受力,要引导他们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从而关注生命,珍爱生命。
教师在生物认识生命课上,可以让学生追忆一位自己所熟悉的并且已经离开这个世界的人,在内心想像着与这位逝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使学生感悟到:每个人都不可能拥有两次生命,生命失去了就永远不会再来。生命与世界上的其他事物相比,正因为其有限且不可逆转,所以才愈发显示出其珍贵。
当学生真正发自内心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时,他们在遭遇挫折的情况下,通常是不会轻易放弃生命的。当然,在引导学生感受生命可贵的同时,教师还要尽可能地培养他们的生命意识,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各种生存的基本技能,掌握遇到突发事件时简单易行的自救方法,以避免危险和伤害,以此来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这是培养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必要前提。
2.教育学生知恩感恩,让他们体味生之不易。
如果中学生对生命产生的过程、生命的价值没有太深的感性认识,就很难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很难拥有自觉的人文关怀意识。为此,教师要善于发掘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教学资源,寻找适宜的切入点,对学生适时地进行知恩感恩教育。教师可让学生了解生命产生的过程,使他们认识到:天下所有的母亲为了养育儿女都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与艰辛。让学生明白:创造一个生命还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要把这个小小生命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还
要历经千辛万苦。教师还要将知恩感恩教育进一步深化,让学生懂得:人的一生中应该感谢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父母,还有很多人,如亲友、老师、朋友、同学甚至是陌生人„„正是由于有了这些人的付出和爱心,我们的世界才能变得如此温情、和谐、丰富多彩。
知恩感恩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懂得和领悟爱,学会爱惜自己的生命,同时也尊重和爱护他人的生命。
3.磨砺学生的耐挫力,打造他们坚强的意志。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人生历程都不可能万事如意,都难免会遇到挫折。而今天的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亲友的呵护下成长。一旦遭遇困难和挫折,就会有人来为他们排忧解难。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耐挫力一般比较弱。升入中学后,随着人际交往的扩大和学业的加重以及承受的压力日益加大,社会对其独立性要求也与日俱增,如果遇到挫折,得不到他人及时的帮助,部分学生很容易烦恼,甚至方寸大乱、不知所措。所以,让学生掌握心理自我调节的方法,使他们遇到挫折时能积极自主地摆脱困境,并使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免于失常。
对中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使他们能拥有健康心态,以较强的承受力去应对突如其来或不易战胜的挫折。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通过认知行为疗法、角色扮演法、合理情绪疗法等,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摩擦、小冲突、小委屈„„从中认识到挫折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让他们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随时去接受生活的锻炼和考验。
4.引领学生升华生命,促使他们感悟生命的价值。
众所周知,人是自然人和社会人的统一体,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统一体。自然生命是社会生命的载体,社会生命是自然生命的灵魂,两者缺一不可。生命教育的主旨不仅在于使学生形成科学的生命观,还在于帮助他们在此基础上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促使他们感悟生命的价值,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利于国家、社会、他人的人。
5.生生命安全的“制度建设”
6.保学生生命安全的“校园环境建设”在校园醒目处设置安全警示标语如“人人把好防火关,有备无患保平安”、“珍惜生命,远离火灾,消除火患,国泰民安”,以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在实验室、电脑房醒目处悬挂“安全操作须知”;严格执行“学生出入校制度”;配备数量足够、质量保证的楼道应急灯、灭火机等安全设备;确保各安全通道、消防通道畅通无阻。
7.丰富多彩的生命教育“实践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还要求教师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人文素养。心灵需要心灵的碰撞,道德需要道德的儒化,教师惟有加强自身专业修养,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不断更新观念,密切关注社会生活、关注学生,才能以其深厚的知识底蕴、丰厚的人文素养、高超的教学机制,自如地驾驭教学过程,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过程,成为师生互动、共创分享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升华生命,感悟生命的价值,以广阔的心境、博大的胸怀去应对人生的风风雨雨。
第二篇:浅谈中学生生命教育
浅谈中学阶段的生命教育
摘要: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学阶段则是实施生命教育最有利的时机。如何有效的在中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是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学学校教育的一项崭新课题。本文针对中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生命教育的内涵、目标以及我校生命教育的实施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中学生 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实施
中学生正值人生的花季,中学阶段应是学生憧憬美好未来,焕发生命活力的美好时期。然而近年来,中学生轻视与伤害生命的现象却屡见不鲜。中学生自杀的比例逐步上升,我国某权威部门最近一份对部分中学中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10.71%的中学生表示当遭遇挫折时想到用结束生命的方式来解决,28.6%的中学生“偶尔有”或“经常有”自杀念头(比例高于国内其他报告),5.79%的中学生认为死亡是解决一切痛苦的办法。[1]中学生中自杀、自残、漠视他人生命、伤害他人的案例也很常见。这些现象反映出中学生对生命的漠视。加强对中学生的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已刻不容缓,引导学生走出生命的误区,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已成为现代教育不可忽视的一环。
一、中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一)社会的发展不断呼唤对中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中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陷入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他们看似获得了空前绝后的自由,但也陷入了失去人生路标、没有人生参照系的苦恼,无法在新的生产及生活方式下找到行为的方向和准则,导致他们生命存在的价值难觅,生活的意义呈现为空白。另一方面,教学内容越来越庞杂,使学生应接不暇,对学习产生了深深的恐惧感。当学生感到升学无望、前途渺茫时,面对外在的压力和内在的恐惧,他们体验不到生活的快乐和意义,就会产生为何而生的追问,产生生不如死的念头。于是,不少中学生彷徨、无奈、消沉也就不足为奇。学生需要宽松的发展空间和对压力的疏导。令人遗憾的是,整个教育过程中,往往是把学生当作知识的 “容器”,对其机械地填充,忽视了引导学生对人生意义、价值和尊严的思考,学生的个性、情感、心灵被忽视,学生情感的麻木和责任感的丧失最终导致了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幻疑、虚幻与破灭。
(二)教育的本质决定了要加强对中学生的生命教育
教育的本质应该是让受教育者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和就业的困难,现代教育越来越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使受教育者越来越缺乏人文关怀、价值关怀和意义关怀。于是,不少青少年的道德品质、文化素质、人格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有些还相当严重。[2]多少年来,我们的教育没有把学生领入生命领域的探寻和思索,生命到底意味着什么?生命对自身、对家人和朋友、对社会究竟具有怎样的意义?课堂没有告诉我们的中学生。教育尚缺乏足够的人文关怀、价值关怀和意义关怀。人的生命是道德的载体,没有生命,自然就无道德可言;从而也就可以说,不讲生命教育,道德教育自然也会落空,要改进道德教育,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方面。
(三)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要求重视中学生生命教育 中学阶段是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生理发育逐步成熟,但心理发育相对滞后。在这个时期,中学生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如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交往需要与自卑闭锁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等。青少年时期,正处于心理学家所说的“风暴期”、“精神饥饿期”、“第二反抗期”。他们不能明辨是非,遇事好冲动,对自己的行为不计后果,如不及时引导、教育,很可能会走上歧路,甚至是不归路。教育要与时俱进,完成教育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它呼唤生命教育理念的构建,呼唤生命教育在中学生根开花。
二、生命教育的内涵
关于生命教育的内涵,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学者都没有形成共识。追溯生命教育的源头,最早提出生命教育的学者是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他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出版了《生命教育》一书,探讨必须关注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谛。综观目前国内外关于生命教育的论述,生命教育有狭义与广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是指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一般来说就是尊重生命主体,为其创设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和健康发展的教育。
针对当前频频出现的中学生自杀现象,我们最迫切的任务就是使学生学会珍惜生命、理解生命、尊重生命,使他们认识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笔者认为,自我认知、生命价值和生死观教育就成为当前中学生生命教育最迫切的内容。
自我认知,主要包括对“生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的认知,其中对“生理自我”的认知是基础,而正确、科学的“自我认知”是面临困境时,做出理性选择的基础和前提。对“自我认知”的错误,会导致人在面临困境时不能客观分析,[3]做出非理性选择,这是促使中学生做出自杀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认识,是生命教育的又一重要内容。生命价值是人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是生命意义的体现。当外在价值难以实现时,许多茫然的中学生也否认了生命的内在价值,产生了活着没意思的想法,于是出现了消极、厌世等情绪和现象。生死观是生命教育的基础内容,也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前提和关键。只有正确的生死观才能正确理解生命,正确对待生命中出现的挫折,进而珍惜生命。生命对于人是最首要的,是一个人的全部,是不可重复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孝之始也”,对于生命,个人不应随意处置,而应加倍爱护。
三、中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
有的学者认为,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生的价值、目的和意义,进而珍惜生命和人生,并能够尊重自己、他人、环境及自然,促进自我能力的充分发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如台湾学者郑崇珍认为,教育的目标有三个层次其最基础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中间目标是“增进发展生涯”,最高目标是“促进学生自我实现”。[4] 再如台湾学者吴清基认为,生命教育的目标有三,即“深化学生人生价值观与理想”,“培养学生尊重生命与关怀他人”,“发展学生多元智慧潜能”。[5] 还有的学者从预防学生自杀、揭示教育真谛角度出发,提出生命教育既是预防中学生自杀的有效手段,也是揭示教育真谛、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有的学者指出,教育的真谛就是“一提四发”,一提就是提升人的地位,四发就是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发挥人的力量。以 上关于生命教育目标的相关研究,可谓全面、系统且具有可操作性,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针对性上。在确定生命教育目标时,首先,应该针对生命教育出现的背景去思考生命教育的目标;其次,要针对每一个个体的心理机能和行为特点确定生命教育的目标;第三,应该针对每一年龄阶段青少年的实际,考虑要确定的生命教育目标实施后的效果。根据上述研究结果以及关于生命教育的目标的相关研究,确定中学生生命教育的总体目标应该是发掘、培养、提升中学生的生命智慧。具体来讲:
(一)认识和理解生命。认识生命就是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人、人性,解决“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等问题。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特别是认清自己的优点、缺点,看到自己与别人的差异,给自己的生命价值一个科学的界定。理解生命就是要了解生命的组成、特点、规律、价值和真谛等有关生命科学的知识。
(二)尊重和珍惜生命。充分理解和把握自我生命,也要对他人生命负责;人死不能复生,对我们每一个人而言,没有了生命,就没有了一切。假如明天不再来临,我们所拥有的只是今日、当下,所以应该及时把握、珍视此刻,踏踏实实地过好今天。学会调控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需要个体具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要控制不良情绪,调出最佳心境,在加强思想品德和个性修养的基础上,生命教育还应做到:帮助中学生学会延缓过激情绪的产生。
(三)保护和延续生命。每一个人都要千方百计地保护自己的生命、保护他人的生命、保护大千世界的一切生命。生命教育既要关注中学生自身精神发展的规律,防止来自外界的任何可能性的伤害发生。同时,又要通过各种方式,尽力[6]延续生命。一方面,努力增强抗挫折能力。首先要提高中学生的心理承受水平,使他们形成对刺激的适宜的反应方式;其次要提高中学生的心理调节水平,使他们正确地认识与评价自己和现实,掌握正确的认识、评价方法;最后要提高中学生的心理活动的状态水平,进而提高他们的自信水平。另一方面,提高适应能力。对刚刚入学的中学生来讲,他们在适应学习和生活环境之时,个人对社会、学校的期望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者要在短期内帮助中学生尽快适应,并完成个人角色的转变。
(四)激扬和丰富生命。生命力是鲜活的,是富有潜力的,生命教育除了要使中学生尊重珍惜生命外,还要激活中学生的潜能,唤醒他们的生命,激扬他们的生命,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成长,使生命更加充实丰富,有激情,更加有意义。教育要使中学生幸福地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从而达到“完善自我,造福人类”的境界。
四、我校生命教育的实施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地域经济和文化相对比较落后。有些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水平跟不上社会进步的速度,及时补上学生对生命认识这一课便提上了学校的议事日程。
(一)教师努力培养自己的生命情怀,尊重学生,热爱学生
教师是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如果采取反生命教育,如体罚、心罚会造成学生严重的心理问题。我校教师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性格、气质差异,积极思考:像张飞那样胆汁质的学生犯了错怎么办?象林黛玉那样抑郁质的学生犯了错又该怎么办?如果不因材施教,给每人两巴掌,那后果可想而知。
(二)以学科渗透式的教学方式开展生命教育课 语文、地理、音乐与美术等学科,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属于生命教育的隐性课程。将生命教育内容渗入其中,对提升学生的生命意识将有更加深远的影响。我校教师结合本学科教学内容,深入挖掘蕴涵其中的生命教育内涵,富有艺术性地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渗透教育,提高学生的生存艺术和生命质量。比如,语文课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名人伟人传记等资源,联系现实生命,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调适,感悟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心灵,形成热爱生命的强烈意识。地理课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人类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之间的紧密关系,学会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观。音乐与美术课借助艺术美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使学生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之情和对生活的创造热情。体育学科传授给学生生命运动的常识、保健的方法。各学科课程都有机地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并且力求做到这种渗透是一个自然的融入过程,切不可为了生命教育而“喧宾夺主”。
(三)通过专题活动进行生命教育
学校进行了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对人对事的科学态度;环境教育, 开展环保知识竞赛、海啸等图片展览或废物再利用比赛,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对周围的环境现象及各种环境问题开展调研,思考各种“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对环境的影响,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分析和解决身边的环境问题;法制教育, 遵守校规校纪,进行在校一日常规训练,普及法律基本常识,结合青春期特点进行宪法和基本法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知识的教育;禁毒教育, 认识毒品的危害,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探究性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培养学生健康的生命情趣、毒品预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青春期教育, 开展性生理知识教育、性心理教育、性道德教育、性法制教育和性美学教育等,帮助青少年掌握缓解青春期压力的方法,使他们具有处理各种矛盾、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知识、技能,学习健康的异性交往,分清友情、爱情和迷恋的界限;安全教育, 遵守交通法规,避免交通事故,安全使用水、电、煤、气,学会拨打常见的求助电话,了解典型灾难事例的起因、严重后果和社会危害性,积极应对灾难,使学生避免危险,学会保护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自我认识、自我调节的操作原理和方法,提高对校园生活的适应能力,培养开朗、合群、乐学、自助的独立人格;善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克服孤独、依赖、由学习与环境的不适应带来的困惑和交往障碍,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这些都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生命的质量。
(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体悟生命的价值
生命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是认知、体验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中,不能仅限于对孩子进行生命知识的传授。要想使生命教育触及灵魂,必须让学生亲身体验。为此,学校开展了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如学校为让学生同情、关爱残疾人,用布把一些学生的眼睛蒙起来,让他一天都扮演盲人,尝尝没有视觉的感受。组织学生观看一段真实的剖腹产全过程录像,他们由此了解到,一个生命的诞生是多么的艰难,生命是如此的宝贵。让学生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如回忆自己去世的亲人),以此唤起参与人员深切的情感体验,树立生命的意义和生存的责任,能够体会到生命受之于父母,形成于社会,凝聚众多情感,寄寓无限希冀。利用各种节日和纪念日,如世纪环境日、植树节、禁毒日、预防艾滋病日和清明节、重阳节等节日,整体设计,开展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活动,帮 助学生解决各种困惑。5.12地震后,组织全校师生捐款捐物,给灾区同学献爱心,各个班开展了题为“对生命价值的思考”的主题班会和论坛,撰写心得体会,并邀请消防队官兵指导组织应急疏散、演练,在实践活动中,加深了广大师生对于生与死意思的理解,珍爱生活,关心他人。
初中阶段的班团队活动,运用自主活动和同伴教育的形式帮助学生学会建设性地与他人勾通与交往;高中阶段的班集体和团组织活动,针对高中生思维日趋活跃、思想日渐成熟的特点,通过团校学习等途径,让学生学会规划自己的未来人生。
五、学校的变化
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还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因此,生命教育应该成为指向人的终极关怀的重要教育理念,是在充分考察人的生命本质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人性要求,它是一种全面关照生命多层次的人本教育。在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探索与尝试只是刚刚开始,依然有很多问题需要去克服与面对。通过“生命教育”系列活动,学校已经牢固树立起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的教育理念得到了超越和提升。学生也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不同的学生找准了人生的坐标,学生各尽所长。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学生对生命有了更深刻、更理性的认识。在未来的生命旅途中,我们将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形成符合学校学生具体状况的“生命教育”,让在我们校园中生活的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真实、鲜活、丰满的。
参考文献
[1]洪奕宜 林亚茗 刘中元 孙晓素.中学生自杀率升高[N].南方日报,2008年1月21日.[2]朱巧.关于“生命教育”的思考.www.xiexiebang.com.[3]郑林娟.从中学生自杀现象谈生命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7).[4]郑崇珍.生命教育的目标与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02,(1O).
[5]王北生.论教育的生命意识及生命教育的构建[J].教育研究,2004(5).[6]张旭东.中学生生命教育目标探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7(4).
第三篇:中学生优秀作文:生命的意义
张家界市第二届中学生作文大奖赛优秀作品
中学生优秀作文:
生命的意义
作者 :张家界永定中学83班唐祺涵
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珍惜它,生命才会有意义有价值,珍惜它,生命才会绚烂多姿;否则,暗淡无光。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生命就像品尝咖啡一样,刚开始微有些苦涩,但当你品尝过苦后,你就会感觉到一丝香甜。当然,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品尝得到的,有资格的只有那些顽强的人,那些有坚定信念的人,那些经得起烈火焚烧、痛苦挫折的人„„
大雨过后,天边出现一道彩虹,空气中迷漫着泥土的芬芳,被洗涮过的大地没有一丝灰尘。偶尔地,脚下冒出了一两块石头,光滑、湿润,仔细看,细缝间还悄悄地露出几丝绿意,原来这是一颗刚刚钻出泥土的小草嫩芽。在这个生命诞生之前,它曾付出了多少?可想而知,它经历了千千万万的风雨,它曾想过如何搬弄这两块石头,如何让自己的头探出,如何看到那片自己头上的蓝天,如何克服风雨吹打。命运使它不得不变得顽强,为了生存,它只能面对,然而在这一切的一切过去之后,它终于钻了出来,挺着身子,尽情地吮吸着甘甜的雨露,阳光大片大片地撒落在叶子上,它欢快地享受着。这本是一颗普通平凡小草应有的享受,可这对它来说确实是晚了点,但它比任何一颗小草都要成熟,它明
白了生活的真谛,明白了如何创造生命的价值,他是顽强的,坚定的,不屈的。它用生命展现着它的风采,它是生命的象征。
2010年4月14日,一个不幸的 日子,玉树发生了7.1级特大地震,这里被地震摧毁成了一片片废墟,但玉树人民没有放弃,中华民族没有放弃。时间一天天的过去,但生命的奇迹仍在不断发生。第六天,在废墟中历经123个小时后,一对祖孙成功获救,其中一位年迈的老婆婆,床板死死的压住了她的腹部,而旁边一位三四岁的小女孩齐胸压住。由于老者的体型大些,支撑了一个小空间出来,小孩正好被卡在细缝中。他们的头发及脸上全是灰尘,嘴唇已经干裂,一动不动。救援人员惊奇的发现,两人还微微的睁着眼睛!她们还活着!这些天来,祖孙两就仅靠着亲戚们给他们发放的救灾面包和牛奶为食,由于上半身都没被压着,可以勉强的把食物捡来使用,冷了,亲戚们扔来被子给她们御寒,因为环境非常的危险,屋顶随时都有垮塌的可能,所以亲戚们每次尝试着救援但都无功而返。就这样,祖孙俩经历了123小时的与死神搏斗,最终奇迹般的活了下来。
生命看似十分脆弱,又是何等的顽强。一位英国海军上将曾说:“没有播种,何来收获;没有辛苦,何来成功;没有磨难,何来荣耀;没有挫折,何来辉煌。”是啊!生命之所以变得如此顽强,都是因为考验和困难。水果不仅需要阳光,也需要琼液,寒冷的雨水使其成熟。人的生命也是如此,不仅需要欢笑,也需要一种逆境中的成长。
是的,生命于人只有一次,生命该何时何地何因终结,谁也无法预料。但伟人在身后留下一座丰碑,哲学家在身后留下博大深遂的思想,诗人在身后留下慑人心魄的情感,画家在身后留下瑰丽珍贵的遗产„„
“天空虽然有乌云,但乌云下面,永远会有太阳照耀。”困难并不只是一件坏事有时它是一件好事,我们要正确面对生命的挫折,理解生命的真正含义,不要仅为了一点挫折就退缩、逃避,我们不但要勇敢的战胜它,还要为自己的生命创造价值,命运永远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因为我们是芸芸众生里的一员,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就应该让自己生命里的一切思想、情怀、品格盛开成三月如诗如画的原野,在寂寥的人生路途上,用生命去唱一支热烈而充实的歌。这样,才算得上是善待生命,不负年华,最终的最终,你会发现,生命的意义。
第四篇:生命教育的意义的教案
教学课题:生命意义教育 课时安排:1个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生命(知识)、认识生命(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珍爱生命、发展生命的教育
教学重点:
教学的重点在于生命教育的实施原则难点在于生命教育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
难点在于生命教育的现实意义
授课类型:讲授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什么是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生命教育的原则是什么?
(二)新课讲授
1、生命教育的含义及内容
含义: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
生命教育的内容极其丰富,涉及到健康、生死、生活、职业、生涯、伦理、道德、宗教等多各方面,涉及到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关系,他需要解答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生命与关怀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其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⑴小学阶段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自身的生长发育特点,初步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⑵初中阶段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掌握自我保护、应对灾难的基本技能;学会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悦纳自我、接纳他人;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学会欣赏人类文化。
⑶高中阶段着重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引导学生形成文明的性道德观念;培养对婚姻、家庭的责任意识;学会用法律和其他的方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会尊重他人、理解生命、热爱生命;提高保持健康、丰富精神生活的能力,培养积极地生活态度和人生观。
例子:美国的生命教育起初是以死亡教育的形式出现的,美国的死亡教育名为谈死,实则通过死亡教育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以正确的态度保持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死亡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形式。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明确提出生命教育思想,并且在美国加州创建阿南达村、阿南达学校,开始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思想。到1976年美国有1500所中小学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20世纪90年代美国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基本普及。为推广生命教育,美国成立了各种专业协会,出版了许多专业及普及性的书籍和杂志。目前美国的生命教育大致分为品格教育、迎向生命挑战的教育、情绪教育三部分。
2、生命教育的意义
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建立在正确的生命观这块基石上,才牢固而可靠。一个人必须拥有正确的生命观,才有可能看清这个世界,才有可能明确自己的价值追求,才有可能形成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才有可能真正的立于天地之间。生命教育的价值、意义正在于此。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中,“生命”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在物欲横流之中迷失了自我。这些都在相当的程度上消蚀了人类的生命活力,进而使个体生命堕入一种分裂、迷茫、虚无的境地。就今天的学校的教育而言,在追求形式化、制度化、标准化、高效率的同时,严重忽略了人性的涵养,严重窒息了教育所应有的活力。就课堂而言,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常常游离于教育的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之外。
例子:一个被扣上“差生”帽子的十四岁学生,留下了这样的一段遗书:“我曾经不止一次想死,但是我还是不愿意过早的死,但是,这一次,我已经彻底地绝望,并不是什么原因,而是我已感到,我是一个废物,样样不如别人。”他最后留给爸妈的祝福是:“你们尽情的玩吧。” 教育研究早已表明,如果学生知识的增长以情感的麻木和冷漠为代价,如果学生情感、个性和心灵长期被忽视,甚至被压抑的话,最终必然导致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怀疑、虚幻与离弃。总而言之,我们反思教育,使教育重新担起拯救生命、呼唤生命意识的责任和使命,这就是时代急需的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现代教育不可缺失的关键一环,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未来公民的必要部分。
3、生命教育的实施原则
首先,实施生命教育应该坚持生命性的原则。生命教育的基础是尊重生命。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他立足生命、发展生命、完善生命的基础是尊重生命。生命教育应该是富有人性的教育,应该认同个性差异、注重个性发展、强调特色培养,应该充分开发学生的发展潜力,应该重视师生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应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促进其全面、和谐的发展,应该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其次,实施生命教育应坚持科学性的原则。生命教育要注意因材施教,应该根据个人的年龄特征,遵循不同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采取不同的方法,讲授不同的内容。再者,实施生命教育应该坚持生活性原则。注意体验,适时地进行开发和引导。
最后,实施生命教育不应该因循守旧、僵化教条,而应该坚持开放性、生成性和系统性原则。尊重每一个生命主体的思想和发展是教育的初衷。在实施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无论是方法、内容,还是时间、地点以及受众等方面,都应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
(三)课堂小结
唯有将生命作为教育的内在品质与精神,从本质上将生命与教育统一起来的生命化教育,才是最为深刻和可靠的教育。但是,生命教育是生命化教育的天然组成部分,生命化教育绝对少不了生命知识与生命内容的传授。只有在真实的生命体验中开展生命知识、生命内容和生命观教育,生命教育才能够取得其完整的意义。
国内外生命教育在具体议题上固然有不同的侧重,但面对这些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则是互通的。LEC相信,要让孩子远离毒品,就要给他们一个正向而积极的生命起点;台湾社会从反暴力或自杀防制的观点出发也一样肯定,反生命行为的真正制止并不在于防堵、监测、打击犯罪或通报系统的建立,而在于根本的防患未然。防患未然之道在于正面人生观的建立以及家庭社会的互助互爱。依此,真正的生命教育应从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着手,帮助青少年从小开始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并发展每个人独特的生命,并将自己的生命与天地人之间建立美好的共融共在关系。
(四)课后思考
1、在你看来,生命化教育应该有哪些基本规定?应该具有哪些核心理念?
2、怎样看待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的自杀现象?预防自杀是开展生命教育的缘由吗?
第五篇: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
——《海伦.凯勒》有感
《海伦·凯勒》这本书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感人肺腑的故事。我一口气读完了他,从中得到了许多教益。
这本书记叙了美国聋盲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的一生的事迹。海伦一岁半因病丧失了视力和听力。在这种一般人都不能忍受,无比痛苦的情况下,她没有向命运屈服。在老师的帮助下,她与病魔抗争,掌握了五种文字。在24岁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弗大学拉德克利女子学院。以后,她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位世界盲人、聋人谋福利的事业中。受到许多国家的政府和任命极高的院校的赞扬和嘉奖。
一个盲人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是何等令人敬佩!她以超人的毅力、顽强的精神,走完了一生之路,并以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一个知识广博、受人尊敬的人。
掩卷沉思,我深深地认识到;一个人能不能取得成就,不在于先天的条件有多坏,而在于有没有奋斗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