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银行理财经理不会告诉你的10个秘密
银行理财经理不会告诉你的10个秘密
字号
欢迎发表评论2012年05月28日00:59 来源:三秦都市报
纠错|收藏|订阅将本文转发至:
|
|
|
|
|
|
|
说起理财,银行的理财经理一直是大家信赖的专家。然而你有所不知的是,他们的话在很多时候并不靠谱,甚至为了达到自身的目的,会把许多不明就里的投资者引入误区。这次本刊就为你揭开他们时常会隐瞒的10个秘密。
这些理财经理的小秘密,严格意义上说并没有违规,但是从“把正确的产品卖给正确的人”这一点来看,这些秘密在不同程度上给个人客户带来了隐性的损失。事实上,这是个循环的死结客户不愿意为理财服务付费,导致理财经理的服务只能以产品销售为导向,他们必须向客户重点推荐对自己更有利的产品。因此,在市场环境不改变的前提下,这一现象不可能得出完美的解决方案。但是对于个人客户来说,相信我们在文章中所揭示的10个秘密,能够为你了解各种理财产品、提高理财专业知识带来一定的收获。
为“高收益”资金搬家并不合算
一些银行推出短期高收益产品以吸引投资者资金搬家,但是考虑到投资的起算时间等,产品的实际收益往往低出不少。尤其是在季度末、月度末,银行往往会推出高收益的产品以达到完成考核的目的,投资者还需认真比较,不要被数字所迷惑。
【案例】王女士是A银行的客户,这天,B银行的理财经理向A女士隆重推荐了一款他们银行即将推出的理财产品,产品的投资期为1个月,预期年化收益率达到了4.2%,“如果投资金额达到50万元的话,能有4.5%的收益率”。
【点评】出于应对监管考核的目的,不少银行都会选择在月末、季末发行一些高收益的产品以达到“冲时点”的目的。尽管银监机构已经加强了这方面的监管,但这样的现象并未得到彻底杜绝。
而对于银行资金搬家来说,可能涉及到转账费用、交通成本、新开户费用等,可见为一些临时性的高收益产品动辄资金搬家并不明智。
有些“存款”不是存款
一些理财产品或是投资工具冠以了“存款”的名称,但它们并不是存款,有的还具有较高的风险。如一些银行推出的“投资存款”,是将普通的外汇存款与外汇期权合二为一。
【案例】由于人民币升值,一些手中持有外币的投资者陷入了两难,他们迫切需要寻求到为外币保值增值的渠道。然而,选择了“高收益”的投资存款,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亏损。“存款”也不安全了吗?
【点评】事实上,这种“存款+外汇期权”的双货币理财产品在2009年时就给投资者带来较大损失。然而记者发现,仍有一些同样的产品被冠以“存款”的名称,加上理财经理对风险揭示的缺漏,导致仍有投资者对此类产品产生误解并直接遭致投资损失。
房贷理财收益低于市场水平
并非所有存入“房贷理财账户”的资金都可以用来抵减房贷余额,而是采用按比例提取一部分资金的方式获得贷款利率与活期存款利率之间的息差收益。如果分摊到所有资金上,这一收益率并不具备优势。
【案例】前几年刘先生买入的一套房产还有80万元的贷款余额。银行的理财经理为刘先生推荐了“房贷理财账户”,50万元的资金不用提前还贷,却可以抵减房贷余额降低利息支出。可是,几个月下来,刘先生却发现“房贷理财账户”的运作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情。
【点评】银行推出“房贷理财账户”这样的产品是非常讨巧的,在没有降低贷款余额的同时,银行增加了存款额,在业务指标考核时起到了“存贷双收”的目的。对于贷款客户来说,选择这样的产品则需要了解的是理财账户收益的实际计算方式。不同的银行对于资金的分档、收益的计算各有其详细的规定,银行之间收益差距也很大。
被隐瞒的贷款利率往往很高
一些消费贷款、无抵押贷款的利率通常较高,为了吸引贷款人,理财经理通常会使用一些小的花招,如选择“还款计划表”作为替代答案。贷款人不具有专业知识,很容易被不同的利率计算方式所混淆。
【案例】“我想申请20万元的贷款,2年还清,理财经理为我试算了一份还款计划。按照这一计划,使用等额本息还款法,每个月还款9984元就可以了。”马女士觉得,每月还款额属于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但是这笔贷款的利率究竟是多少?
【点评】如果我们知道了理财经理的秘密,那么在申请贷款时,你一定要掌握其中的要领。是的,没有错,无论理财经理使用怎样的替代答案,我们必须要求理财经理准确告诉我们贷款的实际年化利率是多少,并把这一利率写入到我们的贷款合同中。请记住,这并不是一个过分的要求。
“精品基金”只是噱头
当理财经理经常推荐与客户风险偏好不匹配的基金产品时,或者经常出现投资计划的调整,没过几个月就向客户介绍新的基金以取代原来的投资对象,你就有必要怀疑他的真正动机了。
【案例】在很多银行网点,一些理财经理会重点推荐一些“精品基金”。然而,一些投资者也会发现,“精品基金”的表现并不如理财经理所宣传的那么出色,有时候还会落后于其他的基金品种。
【点评】对个人投资者来说,面对理财经理的建议,也需要具备一定的自我判断能力。首先,理财经理所推荐的产品类型是不是投资者所需要的?比如理财经理一味向追求稳健收益的投资者推荐风险较高的产品,或者经常出现投资计划的调整,没过几个月就向客户介绍新的产品以取代原来的投资对象,你就有必要怀疑他的真正动机了。
银保产品并非包治百病
选择保险产品应以保障为先,保险产品在其功能上的一些特殊性和局限性需要我们有全面的认识。从这一点来说,许多所谓的银保产品并不适合我们。
【案例】“我真的需要这么多保险吗?”秦先生是一家外资银行的新晋客户,不过理财经理为他打造的一份财务规划却让秦先生产生了不解分红险、年金险、教育险……
【点评】那么,理财经理为何要鼎力推荐保险产品呢?其中不乏营销的成分。我们并非全盘否认保险产品的多种功能,但是对于投资者来说,选择保险产品仍应以保障为先,保险产品在其功能上的一些特殊性、局限性需要我们有全面的认识。
品牌金条不是好的投资工具
对投资黄金而言,账户金更适合交易;溢价较低的金条适合作为实物投资的对象;工艺精美、溢价高的品牌金条并不算好的投资对象。
【案例】黄金热带动了黄金投资市场的发展,我们在理财方案中也越来越多地看到黄金的身影。其中,最受欢迎的当属各家银行推出的品牌实物金条,卖点在于同时满足了投资和收藏的需要。
【点评】尤其想指出的是,黄金尽管具有保值增值、抵御风险的作用,但是作为投资对象来说,是一种高风险属性的投资产品,金价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对个人投资者来说,又缺乏较为可行的风险对冲机制。因此,除了在资产中配置一定比例的黄金外(通常不超过资产的10%~15%),不建议个人投资者过多地参与黄金的短线搏杀。
信用卡分期付款利率超过10%
理财经理通常建议对于大额消费可进行分期,分期付款虽然免息却需要收取费用,特殊的收费方式使分期付款的实际成本远高出费率的水平。
【案例】“关键是费用很低。”小苗就很喜欢用分期付款应对大额消费支出,小苗说,虽然信用卡中心会收取一些费用,但在他看来完全可以承受,“分期一个月的费率是0.6%,6个月也就3.6%。”
【点评】当然,和拖欠信用卡欠款、被高额罚息相比,信用卡分期付款能够在现在的消费与未来的现金流之间实现平衡,帮助消费者在支付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达到提前消费的目的。不过,持卡人也需要真正认识到信用卡分期付款、现金分期中产生的实际成本,并慎重作出选择。对于一些大额消费,建议你可以参加到信用卡与商户所推出的优惠分期活动,其分期的费率往往较低,甚至在厂商的贴补下会有零费率的活动,这样才能真正降低我们的分期付款成本。
失卡保障并非万无一失
理财经理在推荐信用卡时,经常把“失卡保障”当做卖点。但持卡人没有被告知的是,信用卡的失卡保障针对的仅是签字消费,使用了密码的消费并不在列,且失卡保障在赔付时需要经过多道繁琐的手续。
【案例】“您的信用卡消费25000元。”一条短信提示让白小姐惊出了一声冷汗,她意识到,自己的信用卡被盗了!
但是让白小姐没有想到的是,打电话进行挂失和申请失卡保障时,信用卡客服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白小姐,由于白小姐的信用卡开通了密码功能,在刷卡时需要提供密码,并不属于失卡保障的保障范围,由此发生的损失要由白小姐自己来承担。
【点评】因此,持卡人在保管、使用信用卡的过程中,对于密码的保护仍然是个重要的环节,切不可以为信用卡拥有“失卡保障”就认为万无一失。
这也引发了对信用卡要不要使用密码的争议。尽管从“失卡保障”的角度来说,信用卡不设有密码更有利于获得失卡赔付。但是,从我国目前的用卡环境、安全措施防护来看,建议持卡人消费时选择“密码+签名”的方式,并对密码进行安全防护。
理财规划雷同居多
在理财经理的实际咨询、建议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思路”变“套路”的情况,制订出的理财建议千篇一律。
【案例】傅先生请银行的理财经理为自己做了一份理财建议,但是发现,很多理财经理的理财建议、理财规划都很雷同,“无非是收入的能力不一样,投资的金额不同”。他很想了解的是,理财规划是如何制订的呢?
【点评】对于客户来说,在请理财经理为自己制订理财规划时也有一些诀窍。一是对自己的财务状况如实相告。由于涉及到金钱这样的敏感信息,很多客户往往只告诉理财经理局部的信息,这就为制订出完整、合适的理财规划增加了难度。二是与理财经理充分沟通,包括自己的投资经历、偏好、未来的需求等,让理财经理更加了解你。在理财经理的选择上,客户也可以多加观察,最好选择实战经验丰富、金融知识全面的理财经理,他们制订的理财规划往往更加实用、具备可操作性。(本文有删节,详文见理财周刊566期)文/本刊记者尹娟
将本文转发至:
|
|
|
|
|
|
|
第二篇:银行理财经理不会告诉你的10个秘密
说起理财,银行的理财经理一直是大家信赖的专家。然而你有所不知的是,他们的话在很多时候并不靠谱,甚至为了达到自身的目的,会把许多不明就里的投资者引入误区。这次本刊就通过仔细分析,为你揭开他们时常会隐瞒的十个秘密。
谈到理财,你可以不去基金公司,可以不去信托公司,可以不去保险公司,甚至也不用去证券公司,但你不能不去银行。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银行几乎是个人客户接触金融业务的窗口。尽管我国还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制度,但是银行几乎是大部分金融业务的平台和渠道。尤其是随着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不少商业银行把“零售银行”业务作为了重要的发展战略,建立起了从大众客户、贵宾客户到私人银行客户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
从“高柜”到“低柜”
从“高柜”到“低柜”的转变,正是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写照。伴随着财富增长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传统的银行业务也在进行转型,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把“零售银行”写进了自己的发展战略中,在传统存贷息差收入之外,中间业务收入的占比逐年提高。银行从清一色的“高柜”经营,到在银行网点设置为个人提供理财服务的“低柜”。在此基础上,只设有“低柜”服务的理财网点、装修豪华的贵宾理财中心、私人银行也应运而生。
随之提高的是银行在个人理财业务中的地位。“渠道之王”,有人这样形容银行。除了自有的存款、贷款、信用卡、银行理财产品,银行平台上代理的产品包括开放式基金、保险、信托、贵金属等等,打造出了全面的“理财超市”。“全能型”的设置打造了银行在个人理财中不可动摇的位置,这是证券、基金、保险等其他金融行业完全不可匹敌的。
与之呼应的,理财经理这个职业也开始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他们不再坐在高高的柜台后面,他们是“低柜”工作人员;他们和客户聊天,他们主动推送信息给客户;他们是综合金融服务的提供者,从个人理财规划、银行理财产品到基金、股票、保险、黄金、信用卡,他们必须无所不知;他们拥有较高的学历,通过了各种从业资格考试,不少人还拥有AFP、CFP,甚至CFA证书。
如果我们把银行比作“金融超市”的话,那么理财经理相当于超市的销售员。也有人把理财经理比喻为客户的“保健医生”,和基金经理这些“专业医生”的职责所不一样的是,“保健医生”为客户们提供日常的健康护理,维护客户的财务健康。从某种意义上说,身为“保健医生”的理财经理们与客户拥有更加紧密的关系。
从纠纷看理财经理影响力
理财经理必须拥有严格的道德操守,这是理财经理守则中的第一条。然而,从理财业务的兴起开始,客户与理财经理之间产生的纠纷就没有停止过。近期,诉诸报端的两则理财纠纷就与理财经理相关。
一是“宋文洲事件”。个人投资者宋文洲2008年经理财经理推荐,投资于渣打的两款结构型产品,投资金额达到了6400万元。据宋先生向媒体介绍,他之所以购买渣打银行的巨额理财产品,一个原因是自己此前在中国银行的客户经理跳槽至渣打银行,他也是典型的“跟着理财经理跳槽”。而且,理财经理对这款产品的承诺是“基本上是可以随时赎回”,“利润比较好”。但是理财经理没有向宋先生说明的是,他所购买的产品分为A计划和B计划两个部分,其中A计划不得提前赎回,在一定的市场条件下产品自动转为B计划,而B计划是一款无止损机制的产品,但投资者可以提前赎回。
产品进入投资期后,不明就里的宋先生屡次向银行提出了提前赎回的要求,却多次被客户经理“挽留”并拖延客户指令。然而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宋先生所投资的这款产品已经出现了巨额亏损,本金只剩下零头。
另一起理财纠纷来自山东青岛,王女士在深发展银行购入180万元的理财产品后亏损成1万多元。这宗不可思议的亏损,实质是理财经理“赤裸裸”的欺骗。理财经理不仅将高风险的黄金T+D业务描述为“百分之百的本金保证、最低5%的收益回报”产品,并违规地进行代客操盘。
诚然,这两起理财纠纷都是个案。在严格的监管体制下,合规销售是各家银行的重中之重。与保险代理人松散的管理体制所不同的是,理财经理作为银行正式员工,所受到的约束、监管要严格得多。加上如有违规行为,对银行的声誉将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银行在内部管理上有较为严厉的惩罚手段。对于理财经理来说,违规成本是非常高的。但是,从这些理财纠纷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作为直接与客户面对面的银行工作人员,理财经理的推荐、建议会对个人投资者产生极大的影响力。
是理财经理还是销售经理
正是基于理财经理对客户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在注重零售业务的银行体系中,一线的理财经理成为了为银行带来中间业务收入的主力军。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财经理就是销售经理。“卖基金、卖保险、推销信用卡”,一些理财经理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内容。
一方面,这与理财服务的特点有关。作为理财经理,当然希望自己的服务得到应有的回报。但是理财服务的对象——个人客户极少愿意为服务付费,“买产品,而不是买服务”,这是客户的普遍心态。因此,理财机构和理财经理只能够通过产品的销售获得佣金回报,佣金报酬既是银行,也是理财经理重要的收入来源。如基金公司叫苦不迭的渠道费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基金公司除了要向银行支付销售费用外,还需按照基金份额的总量支付一定比例的尾随佣金。对银行来说,要提高中间业务收入,谁出的佣金更高,就重点销售谁的产品。这就导致了在理财服务的过程中,很难做到“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而是一种典型“销售型导向”机制。
另外一方面,也与银行的考核机制有关。对于大部分银行来说,所销售的产品都是同质化的,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环境下,必须不断推进销售,加大考核力度,以提升银行的市场份额。存款有指标、贷款有指标、理财产品销售有指标、基金销售有指标,指标从分行分解到支行,最终落在第一线的理财经理身上。在银行越来越赚钱的同时,竞争也越发残
酷。如某银行所采用的考核方法为,将业绩相近的几家支行分作一组,每日考核支行在组内的排名,支行行长、理财经理们的压力可想而知。在上海的银行业,已经开始引入“心理辅导”的做法,银行员工、理财经理每周必须参加心理辅导,以提高应对压力的心理素质。
“秘密”给客户带来隐性损失
要完成各种各样的指标,要获得更高的佣金回报,加上银行严格的监管制度,这就导致了理财经理在面向客户进行产品建议和推荐时不得不使用一些“技巧”。
如在外资银行,由于产品线的缺乏,既没有作为基本投资工具的开放式基金,又缺乏能够和中资银行竞争的理财产品,加上结构性理财产品和QDII的“声誉”不佳,只得把重点放到了回报较高的银保产品上。与中资银行相比,外资银行的理财经理在理财规划和产品建议中,会更多地使用到各种投资型保险产品。
在中资银行销售基金的过程中,理财经理们更愿意向客户优先推荐考核指标较高、佣金回报较多的基金,甚至为了赚取佣金,理财经理经常建议客户调整自己的投资计划,使客户们无所适从。
有时候,理财经理们为了争取更多的贷款,在进行产品介绍时会使用一些花招,如担心客户被较高的利率吓跑,就使用“还款计划表”来作为替代,缺乏专业知识的客户们往往不明就里地签约。
这些理财经理的小秘密,在下面的文章中将有具体的介绍。严格意义上说,理财经理的这些秘密并没有违规,但是从“把正确的产品卖给正确的人”这一点来看,这些秘密在不同程度上给个人客户们带来了隐性的损失。事实上,这是个循环的死结——客户不愿意为理财服务付费,导致理财经理的服务只能以产品销售为导向,他们必须向客户重点推荐对自己更有利的产品。因此,在市场环境不改变的前提下,这一现象不可能得出完美的解决方案。但是对于个人客户来说,相信我们在文章中所揭示的10个秘密,能够为你了解各种理财产品、提高理财专业知识带来一定的收获。
第三篇:犹太人理财不会告诉你的10个赚钱秘密专题
犹太人理财不会告诉你的10个赚钱秘密
犹太人理财不会告诉你的10个赚钱秘密
世界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最精明、最勤劳、最坚忍。他们在世界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仅为0.3%,但却掌握着世界经济的命脉,获得了l7%的诺贝尔奖,赚取了世界上30%以上的财富。他们是谁?他们就是犹太人。
犹太人的确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在美国200名最有影响的名人中,犹太人占一半;在美国名牌大学教授中,犹太人占三分之一;在美国律师中,犹太人占四分之一;在美国文学、戏剧、音乐的一流作家,犹太人占60%。
全球最有钱的企业家,犹太人占一半;美国的百万富翁中,犹太人占三分之一;《富布斯》美国富豪榜前40名中,犹太人占18名;美国国会参议员中,犹太人占10名;美国国会众议员中,犹太人占27名。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金融大鳄索罗斯,华尔街的金融巨子摩根,红色资本家哈默,报界之王普利策,……这些站在金字塔尖的人都是犹太人的杰出代表。这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背后都有一个传奇的财富故事。
所以,正确把握金钱的密码和价值,懂得赚钱的哲学,对于每个人都至关重要。犹太人作为全世界公认的“世界第一商人”,几千年历尽艰辛和屠戮,掌握了丰富而系统的赚钱经验和智慧,对于每一位读者都会产生巨大的启发。
1、想办法赚女性的钱
犹太商法认为:要想赚钱,就必须瞄准女人。因为,男人赚钱,女人花钱。男人的兴趣根本不放在保管与使用(采购家庭物资)金钱上,而是放在赚钱上;保管与使用(采购家庭物资)都是女人的事。
现实生活确实如此,不光是采购钻石、珠宝、金银、服装等饰品是女性的事,就是家庭食品、用品也大多由女性操持。所以,更多重视女性市场,为女性服务是营销人获取成功的一条重要路径。如大凡节假日举家上街,通常都是男人与小孩在择地嬉戏,而女人却不厌其烦地在挑选产品,一直挑到小孩或男人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全家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2、为钱奔走世界各地
为钱走遍全世界是犹太人天生的特性。他们不仅自己天马行空、四处奔忙,贩进卖出,而且还鼓励别人这么做。因为犹太人长期没有国家,这使他们生来就是世界公民;犹太商人没有固定的市场,这使他们生来就是世界商人。犹太商人声东击西、转战南北、广为联系,做成了一笔又一笔的大大小小的贸易,只要和犹太人做生意,谁都是朋友。营销也需为钱走四方,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营销应该以全球为市场配置资源,“做四方的生意,赚取八方的钱财”。不断寻求新的市场和转移市场重心,如进军国际市场,在全球背景下寻找新的市场机会或者从竞争激烈的市场向不激烈的市场转移。3、78∶22法则
78∶22法则是一个自然法则,如服饰、餐饮、建筑、珠宝、药物等22%的行业,基本上占了约78%的生活消费,因此,犹太商人的传统经营领域大多集中在餐饮、服饰、珠宝、建筑、药物方面,尤其集中在妇女和儿童用品上了。
男人挣了这个世界78%的钱,女人则消费了这个世界的78%的钱。78∶22法则在营销中普遍存在,如22%的客户创造了企业78%的利润;22%的产品是企业的核心产品等等,因此,在营销活动中,应该实施大客户营销战略,以客户价值为基础,把握重点产品和重点客户,从而提升营销的效率与效益。
4、为嘴巴服务
犹太人认为经销过程中应瞄准人们的嘴巴,做“嘴巴”生意,也就是同吃有关的生意。小而言之,犹太人主张经营蔬菜店、鱼店、酒店、杂货店、米店、点心铺及水果店等,因为做这些生意一定会赚钱。大而言之,犹太人主张开饭店、酒吧、夜总会等。
犹太人甚至认为,做嘴巴的生意,连毒药在内,也会赚钱。营销也需要围绕嘴巴服务,因为吃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吃也在与时俱进,消费者不满的地方就存在需求,只有满足大众基本需求的产品才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5、用脑去赚钱
只有赚钱的智慧才是真智慧。犹太人认为赚钱是天经地义、最自然不过的事,如果能赚到的钱不赚,那简直就是对钱犯了罪,要遭上帝惩罚,犹太商人赚钱强调以智取胜,用脑去赚钱,因为智慧是能赚到钱的智慧,也就是说,能赚钱方为真智慧。
这样一来,金钱成了智慧的尺度,智慧只有化入金钱中,才是活的智慧,钱只有化入智慧之后,才是活的钱;活的钱和活的智慧难分。
营销也需要用脑去思考,分析消费者消费行为,如消费者的怀旧情结;消费者渴望不朽;消费者的权力支配欲望、消费者的好奇、恐惧、不安心理等等,需要关注消费者的情感需要,关注营销利益相关者,如影响者、决策者、使用者等等。使消费者的价值确认;满足消费者的自尊;使消费者创造性的释放等等;需要不断创新,无论是产品、价格、渠道还是促销,创新都是必然,如发现市场机会、引导和创造市场需求;优化渠道组合,寻找战略终端等等。
6、节流更需开源
财富是赚来的,而不是靠省吃俭用积攒起来的。立足于赚,是犹太商人不可动摇的信念。营销活动的高回报需要高投入,开源是根本。
如维系客户的同时去开拓新的客户;进行有影响力的传播;通过事件策划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等等,当然,也需要节流,在营销活动过程中,强调效率和效益,一方面要制止浪费,另一方面要打造“营销生态系统”和“和谐营销”。
7、惜时如金
犹太人经商格言中,有一句叫“勿盗窃时间”。这句格言,既是关于赚钱的格言,又是犹太人经商礼貌的格言。所谓“勿盗窃时间”,是告诉犹太人不得妨碍他人的一分一秒时间。
在犹太人看来,时间就是生活,时间就是生命,时间还是金钱。犹太人信奉“时间就是金钱”的信条。犹太人重视时间,它的另一层意义是抓紧一分一秒可以抢占商机。
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快鱼吃慢鱼”,因此,营销活动需要快速反馈,争取竞争的主动权,以变制变,不断动态调整。
8、善于整合资源
正如犹太经济学家威廉立格逊所说,一切都是可以靠借的,可以借资金、借人才、借技术、借智慧。这个世界已经准备好了一切你所需要的资源,你所要做的仅仅是把他们收集起来,运用智慧把他们有机的组合起来。
营销活动同样需要整合资源,无论是营销传播还是价值链管理,均需要整合资源和“借势”,如事件策划需要借势,品牌打造需要借势,终端促销需要借势,营销传播需要整合资源等等。
9、靠信息抢占先机
商场是个机会均等的地方,在相同的条件之下,谁能捷足先登,抢占先机,先发制人,那么谁就能稳操胜券了。在营销活动中,同样需要不断分析市场资讯,靠信息抢占先机,快速制胜,如需要对宏观环境(如政策、法律、自然、科技、政治等)的分析,需要获取竞争情报,需要快速出击把握市场机会,需要对竞争者分析和消费者分析,获取相应的资讯,从而快速行动,抢占先机。
10、诚信是根本
犹太人在经商中最注重“契约”。在全世界商界中,犹太商人的重信守约是有口皆碑的。犹太人一经签订契约,不论发生任何问题,决不毁约。
他们认为“契约”是上帝的约定,犹太人由于普遍重信守约,相互之间做生意时经常连合同也不需要。口头的允诺也有足够的约束力,因为“神听得见”。犹太人信守合约几乎可以达到令人吃惊的地步。
在做生意时,犹太人从来都是丝毫不让、分厘必赚,但若是在契约面前,他们纵使吃大亏,也要绝对遵守。
犹太人从来都不毁约,但他们却常常在不改变契约的前提下,巧妙地变通契约,为自己所用。因为在商场上,在犹太人看来关键问题不在于道德不道德,而在于合法不合法。在营销活动中,同样需要诚信营销,遵守游戏规则,与营销利益相关者建立互信的合作伙伴关系,用真诚去打动顾客,以诚信为根本。
第四篇:银行理财经理和保险经纪人都不会告诉你的
银行理财经理和保险经纪人都不会告诉你的理财经理不会告诉你的预期收益率达10% 实际收益率亏9%
每个行业都有属于自己的“衣橱里的骷髅”,金融理财行业也不例外。为了达到自身的目的,这些行业也不乏一些或明或暗的潜规则或秘密,这些小把戏会把不明就里的投资者引入误区,如银行为销售理财产品往收益率注水、机构荐股实质盯上股民频繁买卖股票的交易佣金、保险公司借助各种讲座忽悠市民购买不适合自己的产品等等。本报将通过各种案例,为你揭开他们时常会玩弄的十个小把戏。保本浮动收益产品本金会损失
案例:2007年1月份,一位投资者在某银行购买了人民币理财产品,申购金额10万元。该产品为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本金100%全额保证,可能最高收益率封顶为18%,最低收益率为0%。眼看该理财产品快到期,这位投资者致电银行的理财经理询问,却被告知产品的预期收益可能为零。这位投资者表示,在牛市行情中出现这样的收益让人难以接受。提醒:只给出预期最高收益率的保本浮动型产品,看似既能保证本金安全又有机会追求最大收益,但投资者购买的保本型理财产品存在着保本到期日仅能收回本金,或未到保本到期日赎回而发生亏损的可能。
保本型理财产品对本金的保证有“保本期限”,即在一定投资期限内(一般为3年或5年),对投资者所投资的本金提供100%保证。因此,投资者在保本到期日,一般可以收回本金;如果提前赎回,且在市场走势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存在本金损失的可能。
其次保本不保盈利。保本型理财产品的保本只是对本金而言,并不保证产品一定能够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此外,保本型理财产品对本金的承诺保本比例可以有高有低,即保本比例可以低于本金,如保证本金的90%,也可以等于本金或高于本金。短期理财产品收益水分多
案例:有投资者国庆前在银行看到一款33天期限的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高达
4.2%,面对诱人的收益率,该投资者立刻认购。买后才知道,按照合同规定,这款产品到期日为9月29日,但理财产品资金至少也得次日到账,而今年国庆、中秋假期从9月30日开始,该产品的实际到账日最早也要到10月8日。业内人士称,根据“理财收益及理财本金在投资到期日与资金实际到账日之间不计利息”,33天年化收益率4.2%和8天的“0利息”综合计算,实际收益只有3.38%左右。
提醒:理财产品的资金占用天数绝对不只是计息的那几天,加上募集期和到账日,资金的实际占用天数往往会多出5天至9天,长短不一的“资金募集期”和“清算期”利率一般
按照活期存款利息或者不计息,摊薄了名义上的“预期收益率”,是收益率注水的元凶。因此购买短期理财产品,不能只关注它的实际投资期限,还要看资金的实际占用时间,以充分提高资金的时间利用效率。预期收益不是实际收益
案例:最近媒体报道,烟台市民王女士听信银行的一位理财经理的介绍,称某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最高可以达到10%,比银行利率高得多,因为认购起点较高,王女士和她的几个朋友一起凑了100万,购买了该银行的一款理财产品。过了一年,不仅没多,连本都赔进去了,100万只剩下差不多91万,亏了9%。王女士经历了这次“理财”之后,很“受伤”:“我们哪里知道收益和预期收益的区别?这不是误导是什么?”
提醒:2006年10月份,中国银监会发出警示:预期收益是银行认为的在“正常”的市场走势下获得的收益。银行都不具有保证支付义务,最终的实际收益率可能与最高或预期收益率出现偏差。实际上部分银行为了销售顺畅,在发行投资较激进的理财产品时,故意只公布最高预期收益率,投资者需注意预期收益率只是用于宣传的一个数字,它并不等于实际收益率。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要有正确的判断,投资前一定要全面了解投资对象,一定要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提前还贷需预约排期
案例:近日,市民黄先生反映,几年前他因购买房屋向某银行申请贷了17万元款,9月27日,他准备一次性将余款还清时,却遭到银行拒绝,表示如果要提前还贷,必须提前一个月向银行申请,在银行同意后才能提前还贷,对此,黄先生难以理解:“预约可以理解,为什么排期这么长?”黄先生认为,这是银行拖延时间以收获房贷利息的一种手段。
提醒:提前还贷是一种违约,它打乱了银行的资金运转安排,而且许多贷款人多次提前还款,银行在受理该项业务时,需要付出额外的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提前还贷在为客户省利息的同时,就等于银行减少利息收入。对于银行来说,增加贷款回收,也就增加了再次投资的压力和风险。在目前银行投资渠道非常少的情况下,提早还款,不是他们所乐意看见的。我国现行法规中没有对提前还贷的具体规定,这也是各家银行对于提前还贷设置障碍的重要原因。我国对拖欠银行贷款有严格的处罚法规,可对提前还贷却没有相应的优惠规定。由于提前还贷还要收费,如果有投资创业的机会,就没必要提前还贷,因为银行一般商业贷款利率要远远高于房贷利率,再贷款不划算,或者有其他投资机会,能拿到超过5%的收益,也没有必要急着还款。信用卡分期付款费用比利息高
案例:看到银行推出的刷信用卡免息分期付款购电脑宣传广告,吴小姐刷信用卡分期付款购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事后才知道原来所谓的免息分期付款,实则比银行的正常贷款利率收费还高。“我买的电脑价格15600元,申请的是12期分期付款计划,根据银行规定,每期需要按照消费总金额的0.6%来缴纳分期付款的手续费。”吴小姐算了一笔账,自己每期需要支付本金1300元和手续费93.6元,12期分期付款共需交纳手续费1123.2元,而按银行同期贷款利率,一年利息仅为898.56元。
提醒:目前银行在分期付款业务上,打出的最大卖点无疑就是零利率分期付款,让不少人误以为信用卡分期付款是不用任何费用的。其实,分期付款虽然免息,但并不等同于免费,显然,消费者需要支付一定比例的手续费。目前一年期贷款利率是6%,按大部分银行分期付款手续费率每期(即每月)0.6%—0.7%来算,折算到年利率一般都在8%左右,远远超过贷款利率。银行之所以大力推广分期付款业务,正是看中了其带来的丰厚手续费收入。
不过消费者可以参加到信用卡与商户所推出的优惠分期活动,其分期的费率往往较低,甚至在厂商的贴补下会有零费率的活动,能真正降低我们的分期付款成本。失卡保障保障范围有限
案例:郭小姐的钱包被偷了,钱包里的1张信用卡已经被人盗刷了5000多元。郭小姐听说过,信用卡“有失卡保障”一说。于是,她去办卡银行咨询相关情况。可最受打击的是,郭小姐竟然不能享受“失卡保障”。银行的信用卡业务负责人告诉她,“失卡保障”多针对非密码交易。小郭选择的是凭“密码+签名”的交易方式,这并不在银行提供的失卡保障范围之内。
提醒:理财经理在推荐信用卡时,经常把“失卡保障”当作卖点。但持卡人没有被告知的是,信用卡的失卡保障针对的仅是签字消费,使用了密码的消费并不在列,且失卡保障在赔付时需要经过多道繁琐的手续。事实上,信用卡中心规定,使用密码的交易及网上交易、电购、邮购交易产生的损失,都不属于被保障的范围。原因在于,使用密码进行的刷卡消费,都视同持卡人的操作。因此,切不可以为信用卡拥有“失卡保障”就认为万无一失。
保险经纪不会告诉你的宣称分红率保持在4%以上实际两年分红仅几十元分红计算基数不是投保金额
案例:市民李先生2009年购买了一款缴费20年的寿险产品,在投保的时候,保险业务人员介绍了产品的特点每年都可获得分红,他介绍,公司这几年的分红率都保持在4%之上,“如果你的分红不取出来,不仅可继续分红,还可有复利”。李先生觉得,现在一年定期存款利率才3%左右,如果分红有5%,还可复利,这个收益比较可观。“我每年缴1万元,分红就有500元,再加上复利,20年之后很可观。”李先生投保后也没有特别关注,今年他搬家的时候才翻出了保单,打电话到保险公司咨询,发现自己两年的保险分红不过几十元。李先生听到这个数字觉得不可思议,“几万元保费放在银行里做活期储蓄,也不止这么点钱!”
提醒:“一方面,分红险的分红是不确定的,是保险公司根据自己的经营情况将部分利润分配给投保人,保险公司不能向投保人承诺分红比例,保险宣传中提到的只是演示分红,并非实际的分红。另一方面,分红不是说你缴纳了1万元保费,分红率是4%,就能分到1万元的4%的红利,而是要靠分红险对应的现金价值来计算红利。”保险专家解释称,所谓现金价值是一个逐年递增的资产,而且现金价值是可以随时支取的,也可以留存在客户的保险账户里,还可以用来抵交保费。“正因为如此,不少投保人在投保了分红险等长期保险后,发现自己头几年几乎没有红利收入,或者很低。”他提醒称,在每份保单的计划书上都会详细列明投保人不同年份的现金价值,可以自行查看。保险专家讲座实为推销会
案例:罗小姐收到代理人致电,称有某位理财专家的讲座,业内一张门票被炒到上千元。到现场后果然讲座上有一位专家,罗小姐当时对保险产品一无所知,印象深刻的是投资收益相当高,因此动心购买了,不过随后的收益非但没达到专家所说的数字,账户更是一亏再亏,最后只剩下本金的30%都不到。
提醒:会议营销是保险公司惯用的一种营销方式,通过该方式获得的销量占其总销量的三成以上。会议营销本身无可厚非,但有保险公司不诚信,经常连哄带骗,骗消费者参加各种酒会、推介会、答谢会、回馈会、养生讲座、风水讲座等时,忽悠不恰当的消费者购买保险的。保险公司的这会那会,消费者要问清楚之后参加,小心遭忽悠。如接到上述邀请,应及时同保险公司取得联系以证实集会的真实性。如已去参加或者已上当受骗的消费者,应及时收集证据,与保险监督部门取得联系,积极投诉,讨回公道。电话回访,不要随便回答“是”
案例:上面案例中的王婆婆,在发现自己投保的保险产品“货不对板”,就打电话到保险公司去投诉。但对方告知王婆婆,保险合同是王婆婆签名确认的,而且保险公司对王婆婆进行过电话回访,对王婆婆提到的保险期限、保险利益都进行过告知,王婆婆也予以了确认。这时候王婆婆才想起来,当年购买保险的时候,销售人员曾经跟她说过,“她说保险公司过几天会给我打电话,主要是介绍一下产品,到时候让我就随便回答知道了就行了,我也没有多想。”王婆婆回忆说,时隔三年多,她已记不清当时保险公司跟她询问的内容了,但自己应该都是顺口应承下来。
提醒:根据现在的保险销售规定,除了要投保人亲笔书写保险风险提示、签字确认保险合同之外,保险公司还必须对投保人进行投保回访。“因为保险产品基本都是由保险营销员销售出去的,在销售中很难避免存在描述错误、故意误导或双方对某些意思理解有误差等问题。所以这个程序的设定就是为了公司要确认,投保人确实是自己投保,并且确实知道保险的保障内容和各种风险。”保险专家解释称,一般电话回访中都要确认投保人是否投了这份保险,是否知道这份保险的保障内容,是否知道这份保险的风险,比如提前退保有损失等等。
很多投保人在接到此类电话的时候,为了避免麻烦,回答问题也是敷衍了事。殊不知,这种顺口回答已经成了自己确认知晓各种风险的证据。人人都是贵宾,喊停的产品未必要停
案例:刘总正想给家人买保险,林先生是经朋友介绍的代理人,双方就约见沟通。见面后,林先生就表示他们有一款非常好的产品,只销售给VIP客户,有多项优惠及特别的保障,而且很快就要停售。该款万能险,每年存进去1万元,每年都有利息拿,而且很灵活,想取就取,想存就存。刘总对保险不熟悉,心想反正也要买保险,既是朋友介绍,而且说就要停售了,所以很快就签约了。事后才得知自己买的万能险是要扣除初始费用、管理费等杂费,第一年的扣除比例达保费的60%,所谓的想取就取根本就不是取出本金。知道实情后,刘总大呼上当。
提醒:保险公司的销售人员在接受培训时,除熟悉保险产品、了解一些保险基本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背诵许多标准化的“话术”,所谓“保险公司的贵宾客户”很可能只是他们推销“话术”的一部分。保险公司销售产品时,有人群定位,但没有说定位高端人群的产品,一般人就不能购买,所以不管是电话销售与代理人所说的“贵宾待遇”,都只是销售手段。至于产品停售,那说明会有更好的产品面世,而且保险公司经常天天喊停,却迟迟不停,因此不必急着购买,还是要多考虑产品是否适合自己。出了意外,并非获赔意外险总保额
案例:大学毕业工作两年多,作为公司销售业务的小张经常在外出差,偶然一次差点遭遇意外车祸的他,开始对各种意外险产生了兴趣。“因为我说要便宜实惠的,他就给我介绍了一种产品A,这一款产品,保额是100万元,什么坐飞机、坐汽车、坐火车,甚至坐地铁都有得赔,保费一年200多元。”为了保险起见,小张也上网去搜索了同类产品,他发现有另外一款类似的意外险产品B,“保额只有60万元,也都是保这几样,但保费要将近千元。”小张有点纳闷,难道真的是朋友给他打了折扣?
提醒:意外险产品属于消费型的保险,当年缴费,保障当年。虽然都是保障意外风险,但其保费却可能产生很大差别,关键就在于保额和具体的保障内容。“保额越高,保费一般也就越高,这点大家都可以理解。但为什么有产品保额也差不多,但保费却差了很多?”保险专家解释称,以小张挑选的A产品为例,保额是100万元,但对于不同的风险,其保额并非都可以达到100万元。“它的保额设计是,坐飞机发生风险,身故或全残赔付50万元;火车30万元;汽车和地铁等公共交通,各10万元,所谓的100万元保额是这样累计的,但显然不可能有人发生全部风险。另外一个保险,它的60万元保额是按照飞机60万元,汽车60万元,公共交通60万元来保障的,也就是说无论发生哪种风险,都可以获得60万元的赔付。而显然,普通人使用公共交通发生风险的概率,明显高于坐飞机,而前一份保险的保障更适合那些‘空中飞人’。”投保后可取回本金,其实是退保
案例:2009年,王婆婆在银行存钱的时候,银行里一位驻点的保险公司营销员向她推荐一款保险产品。“工作人员当时说,这个产品跟存钱差不多,但收益又高一些,而且过两年我就可随时取出来,而且如果觉得每年存一两万元太多,过两年还可自己减少,保险继续有效。”于是,王婆婆就按照工作人员的指引购买了这份保险。但是今年,王婆婆联系保险公司想把这笔钱取出来,对方告知她,钱是可以取,但只能算是退保,而且计算了一下,如果现在退保,她已经缴纳的5万多元保险费,只能退回来不到3万元。王婆婆一听傻了眼,怎么说好的可以支取本金,现在却变成了退保。
提醒:投保后需要长期投入,这是不少人对购买保险产品比较谨慎的原因之一。正因为如此,部分保险营销人员就在推介时故意强调保险产品可以灵活支取,以此打消投保人的顾虑。尤其是当投保人把保险与银行储蓄相比较的时候,一些保险营销员就会用“可以随时支取本金和利息”来描述保险产品。保险专家解释称,事实上,缴纳保费购买保险产品之后,保险费要被用于支付各种成本,包括保险营销员的佣金、风险保费等等,如果此时想取出,得到的只能是扣除了这些成本后的本金和相关收益。当然,随着保险投保的年限增长,缴纳保费中的成本部分逐渐减少,剩余部分逐渐增加,再加上分红等收益。“长期寿险产品,一般到第10年左右退保才不会损失本金。”而同样,减少保费投入是减额投保,实际上就是将部分保险提前退保,退保部分的本金和收益都同样会受到影响,保险整体的保障额度也会相应减少。
第五篇:如何玩转信用卡 银行不会告诉你的十个秘密(本站推荐)
如何玩转信用卡 银行不会告诉你的十个秘密春天万物复苏,商家打折活动也开始隆重登场,不少人又免不了用信用卡血拼一把。在了解那些银行不告诉你的信用卡秘密之后,可以给我们的消费带来更大的实惠;如不了解,则有可能让实惠变负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揭开信用卡的各种秘密吧。01账单分期提前还款仍收手续费
李莉在几个月前用华夏银行信用卡买了一台9000元的数码相机,因为数额较大,一时无法全额还款。随后,她向银行申请账单分6期还款,计算下来,每期还款1555.8元,其中每期手续费55.8元。3个月后,当她准备把剩余的钱全部还上。此时,她发现仍要还剩余3期的手续费167.4元(55.8元*3),还要外加20元的提前还款手续费。
据《投资与理财》记者了解,信用卡账单分期后,决定提前还款时,如果是按月缴纳,需要把剩余月份的手续费都补齐;如果是一次性缴付手续费,也不会因为提前还款而将手续费返还。也就是说,在客户申请分期付款完成后,无论如何,这些手续费都必须承担。另外,一些银行还要加收“坑爹”的提前还款手续费。
小编提醒:办理账单分期之前,应将提前还款等事宜咨询清楚,避免申请期限不合理,多缴手续费。目前也有银行规定,提前还清账单分期付款余额,剩余的月份不需要继续缴纳手续费。
02最低还款全额利息照收
进行了大额的消费,一时无法全额还款,不少人选择了最低还款额还款(一般为总欠款的10%),这样可防止不良记录产生。但算利息时,很多人才发现,利息是从消费的那天就开始算了,没有了免息期,并且采用全额计息,已还款的部分在全部额度未还清之前,仍算计息基数。以透支1万元计算,虽然已经还了9900元,算利息时还是按1万元算,而且利息还是“利滚利”。
不过,目前已有银行取消了此项“霸王条款”,只对未还款部分计收利息。
小编提醒:想法很美好,现实很骨感。在决定以最低还款额还款之前,还是要把情况搞清楚了。
03信用卡不能当储蓄卡
不少刚办信用卡的人都会往信用卡里面存钱,因为这样,刷卡消费也会获得积分。但这时候银行就在偷着乐了,因为损失的是持卡人。
张泽在年前申请了一张招商银行的信用卡,往里面存了2000元。可当他在ATM机上取了1000元后,发现竟然扣了10元钱。去银行咨询后才发现,他当时存的2000元不但没有利息,而且取现必须掏手续费。
《投资与理财》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各家银行取现收费标准各不相同,有的银行收取1%,最少要收10元;有的银行收取2.5%,最少要收50元。
小编提醒:往信用卡里存钱,“进去”了,就没那么容易“出来”了,这种无私奉献的“蠢事”还是少干为好。
04信用卡取现不免息
有些人认为信用卡取现和刷卡消费是一样的,都可以享受免息期待遇。
杨婷1月30日用中信银行信用卡取了10000元急用。2月6日,她在网上登录还款时,竟然发现要多还330元。这330元是怎么回事?后来打电话给银行客服才知道,取现利息从取现日当天起算,到缴款前一天止,按日息万分之五计收,另外还要加收3%的取现手续费。以此计算,为10000元*0.05%*6天(5月30日-6月5日)+10000元*3%=330元。
目前各银行都规定,信用卡取现要付利息,不享受免息期待遇,大多数信用卡都是按每天万分之五的利息算,折算成年息超过18%。另外,大多信用卡取现还要缴纳高额取现手续费,只有少数信用卡免除手续费。
小编点评:想要“算计”银行的免息期,那就让身边朋友把现金给你,借用你的卡消费吧。
05分期付款难捡便宜
目前各家银行都和商家推出了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让持卡人用信用卡在商场购物后,与银行约定分为多少次还清透支金额,银行在约定还款期内不收透支利息。这看上去很美。
业内人士称,银行并不是白白地把钱借给持卡人用,只是把信用卡透支利息变了个花样而已。持卡人在办理免息分期还款时,银行每月要收取一定的手续费,一般比同档次的贷款优惠利率高得多。
小编点评:天上是掉不下馅饼的,对零利息噱头背后的“陷阱”要小心。
06信用卡并非越多越好
一些信用卡“专业户”可能会办多个主题的信用卡,如航空主题卡、汽车主题卡、商场主题卡、理财主题卡、淘宝主题卡„„这样,在不同的消费时段,积分可以翻倍。
理财专家表示,手头的信用卡太多,持卡人容易混淆各张信用卡消费了多少金额、还款期是什么时候,从而造成还款拖欠等现象,而且积分也会散到各个卡里,并不划算,也给自己造成了不小的“理财负担”。
小编点评:多多益善,这不是谁都能驾驭的。信用卡多了,玩不好,优惠变负担。07与储蓄卡绑定也不能高枕无忧
如果担心忘记还款日,从而产生逾期等不良记录,那么办信用卡的时候,就选择与已经办理储蓄卡的同一银行。这样,信用卡就直接和储蓄卡挂钩,到还款日就会自动全额还款,而且不收取手续费。或者办个跨行转账不收手续费的储蓄银行卡,然后绑定所有信用卡,这样就不用担心忘记还款日了。
康志霞经常出差,工作比较繁忙,有时候就会忘记信用卡的最后还款日,这让原本给生活带来方便的信用卡反倒成了她的负担。有次去银行办事,她向银行的工作人员诉说了这个困惑。工作人员建议她办一个与储蓄卡相关的信用卡,这样就会在最后还款日从储蓄账户自动扣款还款。只要储蓄卡里有足够的钱,以后就不用操心还款逾期的问题了。
小编点评:在这里友情提醒一下,用信用卡消费的时候可要悠着点,如果储蓄卡里的还款金额不够,未能一次全额还款照样要付利息。
08密码比签名更安全
关于信用卡的安全,可是大家讨论最多的。目前以签名作为信用卡的消费凭证是国际银行业的主流,而在国内却是相反,密码比签名更安全。按照国际惯例,对于信用卡,使用签名、核对签名的责任在商家;而使用密码、保管密码的责任则在持卡人。在国内没有多少人去验证签名,除了信用卡被盗刷的事,处理起来和国外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因此,更为保险的还是采用密码+签名的形式。
小编点评:国外的经验还是算了吧,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在国内,还是老老实实地使用秘密+签名的传统模式吧。
09超额刷卡有“超限费”
信用卡超限费,估计很多卡民们没有听说过,但这项费用确实存在。
吴楠下个月要买装修材料,就打电话到银行客服,要求提高信用额度。她的交通银行卡原本2.5万元的额度,被调高到5.5万元。买装修材料花了5万元,到还款日,吴楠按以往最低还款额的经验,只还了5000元(欠款额的10%),结果收到银行收取了超限费的通知。
银行人士提醒,为了避免产生超限费,持卡人必须在临时额度结束期限之内(一般为一个月),将超出原本额度的部分还清,否则就会多出一笔额外的开支。
小编提醒:提高信用卡临时额度,确实可以给我们带来不少方便,但不要忘记这个额度是临时的。还款前要向银行咨询清楚,不要让临时额度“坑”了你。
10积分可能让你空欢喜
很多人用信用卡刷卡消费,最大的诱惑就是积分可以换礼物,但就在你为了某个礼物而努力刷卡赞积分时,却有可能悲催地发现你的积分却被清零了。因为很多银行的信用卡积分都是定有效期的,一般两年期限较多。
除了这些,越来越多的持卡人反映,自己积分的价值越来越低,而且积分也越来越难获得,目前大部分银行就把购房、购车等大额消费排除在积分范围之外。小编就告诉你个数据吧:在信用卡积分兑换礼物方面,就算最划算的招商银行、中国银行,消费400元获得的积分也只可能兑换价值1元的物品,而最小气的光大银行则需要消费1310元,才能兑换价值1元的物品。
小编提醒:信用卡积分越来越像“鸡肋”了,如果积分有效期都没弄明白,还是建议你早早把信用卡注销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