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点亮理想的明灯 郭文婷
点亮理想的明灯
作者:古敢小学五年级(37班)郭文婷
指导教师:尹锐
时光匆匆的过,转眼间我已走过了12个春夏秋冬。即将进入初中,也即将从稚嫩一步步走向成熟,即将品味酸甜苦辣,五味俱全的人生了。我们会哭泣,会疲惫,会迷茫,会不想前行。人生的道路总不会是平坦的光明大道,我们需要一盏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给自己点一盏灯,驱散路途上的迷雾,温暖迷失的心,照亮前行的路,这样我们才能够到达胜利的彼岸。
理想,就是我们的那盏灯!点燃理想之灯,我们便有了前进的方向和勇气。再大的风,再大的雨,我们都能迎着风雨前行。在漫漫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丢失很多的东西,但是我始终紧紧地把理想抱在怀里,贴在心炊。有了它我便不再孤独,不再寂寞,不再彷徨。理想是浩瀚海洋中一座灯塔,指明着人生方向!理想是茫茫沙漠中的一片绿洲,给你生的希望,不放弃的勇气!
一直很想说,自己是个“追梦女孩”很小的时候有这样那样的梦。会向划过夜空的流星悄悄地许愿,盼望将来的某一天理想能够实现。长大以后,才发现,不是对着流星许愿就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要靠自己不断努力,奋发图强,理想才会实现!五年级的时候我爱上了作文,也是从这时开始,我给了自己一个理想,尽管它离自己很遥远,但对我来说,那是希望,是前进的动力!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开始写作文,开始不断地参加作文竞赛,不断的去投稿。但是给予我却是两手空空。
无论我怎么付出也没有收获。我迷茫了,我失望过,伤心过,甚至曾经放弃过。一个人悄悄地在寂寞的夜里哭泣,泪水涟涟,在泪水中我仿佛看到了闪闪的灯光。真的,我看到了,透过微弱的光,我看到了前方黑暗中精灵在对我招手,就是那盏灯,在呼唤我勇敢向前。于是我擦干了眼泪,重新整理好自己的心情,坚定地向理想彼岸挑战。
只有奋斗,只有拼搏,理想之灯才会亮出绚丽的色彩,不仅可以照亮自己,也可以温暖他人。
给自己点一盏灯,当你在人生的道路上,找不到方向的时候;给自己点一盏灯,当你为一时的失败而痛苦的时候,便想想自己的理想,你就有了面对失败的勇气;给自己点一盏灯,当你为一时的成绩而沾沾自喜的时候,想想自己的理想,你就知道未来的道路还很长,很长;给自己点一盏灯,当你在因害怕前方的黑暗而不敢向前的时候,想想自己心中那盏灯,它一直在为你照明„„
人生的路,因为有了这盏灯便不再黑暗;生活,因为有了这盏灯而不再单调;再黑,再远,再难走的路我们都不会胆怯了!我们的青春会因理想而更加精彩,给自己点亮那盏理想之灯吧!
第二篇:点亮心中一盏明灯
点亮心中一盏明灯
——《林海雪原》读后感
在众多红书中,最先吸引住我目光的是《林海雪原》,是曾经我和爸爸一起观看过的电视剧,但《林海雪原》这本书是我第一次阅读,带着以往的回忆我翻开书。
一开始就把我带到了一个冰天雪地的东北大平原,这里有一支东北人民解放军小分队,在团参谋长少剑波的率领下,深入林海雪原执行剿匪任务。这股匪徒是原国民党的败兵,流窜到我军后方。侦察英雄杨子荣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打进威虎山内部,探得敌情,配合小分队里应外合全歼座山雕匪帮。一场斗智斗勇的故事就这样展开了。
书中战士们吃苦耐劳,在雪原中纵横,与敌人做艰苦的斗争,在斗争中,战士们高度发挥了军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战胜了常人所难以忍受的艰苦,克服了想像不到的困难,在冰天雪地里,侦察奔袭,斗智斗力。情节一环扣一环,精彩纷呈,我沉浸在这群英雄的故事里,跟着他们一道跨谷跳涧,滑雪飞山。跟杨子荣一起打虎上山,跟少剑波一道指挥战斗……我被这些英雄的故事深深地打动着。
书里的每一个人物都那么活灵活现,个性十足。如年轻有为的军事将领少剑波,他的沉着冷静、不骄不燥、英勇善战、足智多谋都令我钦佩。在我印象里最深还是杨子荣,从我观看过《林海雪原》的电视剧起,他就一直是我崇拜的英雄人物。为了彻底消灭最后也是最顽固的威虎山上的顽匪,少剑波和杨子荣数夜未眠,共同上演了一出机智壮烈的“智取威虎山”……
对他们来说,死,毫不可怕,鲜血,更是为着这一片他们深爱着的土地,为着他们那可亲可爱的乡亲们所流的。无论在多么危急的情况下,都吓不退他们,因为心中的一个信念——真正地解放人民,支持着他们在狂风暴雪中一次次站起,直至最后的胜利。他们对自己人生的目标,执着地追求着,不畏层层险阻,即使是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地步,也甘愿拼死一搏,也许他们认为:面对自己的人生,唯有拼过,才了无遗憾。如果一个人没有理想,便会对自己的前途、要走的路感到迷茫,徘徊不定,成为迷途的羔羊,在黑暗中消逝。
我体会到作为青年,一定要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具备坚强的意志力、勇于拼搏的气魄,决不放弃的信念,那么在精神上永远是无法被击倒的,不会因中途的失败而放弃自己的理想。理想,是人生的灯塔,更是人生的彼岸。有了理想这盏明灯的指引,我们才不会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前进的方向。
细细品味《林海雪原》一书,发现它讲述的不仅是解放战争初期的剿匪斗争,它所表现出的更是一种智慧,一股勇气,使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
《红岩》读后感
我阅读了《红岩》这本书,它带领我重温了解放战争走向全面胜利的辉煌路程。文中的主人公——江姐,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江姐原名江竹筠,1920年8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江家湾的一个农民家庭,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夏,她经组织安排入四川大学农学院学习,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48年6月14日,由于叛徒的出卖,江姐不幸被捕,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受尽了国民党军统特务的各种酷刑,老虎凳、吊索、带刺的钢鞭、撬杠、电刑……,甚至竹签钉进十指。特务妄想从这个年轻的女共产党员身上打开缺口,以破获重庆地下党组织。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江姐始终坚贞不屈。1949年11月14日,在重庆即将解放的前夕,江姐被国民党军统特务杀害于歌乐山电台岚垭,为共产主义理想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
江姐面对国民党的酷刑,坚贞不屈,誓死不肯透露共产党的秘密,她的精神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面对江姐,国民党只能给她肉体上的折磨,却动摇不了她精神上的一分一毫。和江姐大无畏的精神相比,我感到深深的愧疚。我只要遇到小小的挫折,就会想到放弃。读了红岩之后,我懂得了:越是充满困难的路我们越要勇敢去走,越是艰巨的任务我们越要坚定不移。
“晨星闪闪,迎接黎明。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这是《红岩》中新中国成立时一个黎明的描写。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是无数位革命烈士用鲜血换来的,他们血染红岩,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应该倍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永远不忘那些伟大的烈士,将他们铭记在心!
第三篇:点亮心中一盏明灯
点亮心中一盏明灯
——《林海雪原》读后感
在众多红书中,最先吸引住我目光的是《林海雪原》,是曾经我和爸爸一起观看过的电视剧,但《林海雪原》这本书是我第一次阅读,带着以往的回忆我翻开书。
一开始就把我带到了一个冰天雪地的东北大平原,这里有一支东北人民解放军小分队,在团参谋长少剑波的率领下,深入林海雪原执行剿匪任务。这股匪徒是原国民党的败兵,流窜到我军后方。侦察英雄杨子荣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打进威虎山内部,探得敌情,配合小分队里应外合全歼座山雕匪帮。一场斗智斗勇的故事就这样展开了。
书里的每一个人物都那么活灵活现,个性十足,书中战士们吃苦耐劳,在雪原中纵横,与敌人做艰苦的斗争,在斗争中,战士们高度发挥了军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战胜了常人所难以忍受的艰苦,克服了想像不到的困难,在冰天雪地里,侦察奔袭,斗智斗力。情节一环扣一环,精彩纷呈,我沉浸在这群英雄的故事里,跟着他们一道跨谷跳涧,滑雪飞山。跟杨子荣一起打虎上山,跟少剑波一道指挥战斗„„我被这些英雄的故事深深地打动着。
“五虎将”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不同的人物,英勇俊俏的少剑波有胆有谋的杨子荣,骁勇威猛的刘勋苍,粗俗诙谐的栾超家,坚韧忠诚的孙达得,这五个人物虽然各有各的特点,但他们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忠诚,对于党的忠诚,对于人民的忠诚,他们一切行动都服从命令和组织的安排,考虑问题从大局出发,少剑波在自己的亲人被杀害后强忍住内心的悲痛,将它化为愤怒,服从党的安排;杨子荣只身一人进入匪窝,献礼座山雕时,想的是如何通知首长,如何不被发现;攀爬能手栾超家跨越涧谷时,想的最多的仍是怕自己的失误会造成剿匪的失败。
每个人都让自己的特长成为战斗中最有力的“武器”,他们的所思所想体现的都是一种奉献与军人精神。这里面还有甜美热情的白茹,为民牺牲的高波,机智聪颖的董中松……个个都是英雄,如年轻有为的军事将领少剑波,他的沉着冷静、不骄不燥、英勇善战、足智多谋都令我钦佩。在我印象里最深还是杨子荣,从我观看过《林海雪原》的电视剧起,他就一直是我崇拜的英雄人物。为了彻底消灭最后也是最顽固的威虎山上的顽匪,少剑波和杨子荣数夜未眠,共同上演了一出机智壮烈的“智取威虎山”
对他们来说,死,毫不可怕,鲜血,更是为着这一片他们深爱着的土地,为着他们那可亲可爱的乡亲们所流的。无论在多么危急的情况下,都吓不退他们,因为心中的一个信念——真正地解放人民,支持着他们在狂风暴雪中一次次站起,直至最后的胜利。他们对自己人生的目标,执着地追求着,不畏层层险阻,即使是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地步,也甘愿拼死一搏,也许他们认为:面对自己的人生,唯有拼过,才了无遗憾。如果一个人没有理想,便会对自己的前途、要走的路感到迷茫,徘徊不定,成为迷途的羔羊,在黑暗中消逝。
我体会到作为青年,一定要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具备坚强的意志力、勇于拼搏的气魄,决不放弃的信念,那么在精神上永远是无法被击倒的,不会因中途的失败而放弃自己的理想。理想,是人生的灯塔,更是人生的彼岸。有了理想这盏明灯的指引,我们才不会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前进的方向。
细细品味《林海雪原》一书,发现它讲述的不仅是解放战争初期的剿匪斗争,它所表现出的更是一种智慧,一股勇气,使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
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 2010级6班 尚威 10304026
第四篇:让我们点亮心灵的明灯
让我们点亮心灵的明灯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有人说:“心灵不会是一块闲置的空地,你不种庄稼,它就长满杂草。”也许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着一片长满杂草的荒野。那些杂草可能是懒惰,可能是贪欲,可能是自私,也可能是虚伪……我们竭尽全力,想要将他们彻底清除,却往往力不从心。其实,要除去心间的杂草,唯一的方法便是用美德将荒野占据,用明灯将心灵点亮!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就是:《让我们点亮心灵的明灯》。2010年10月20日晚上,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汽车肇事杀人惨案。药家鑫驾车将张妙撞伤后,看见她在记车牌号,竟然拿出水果刀残忍地将受害人连捅八刀,将其杀死。作为西安音乐学院的高材生,药家鑫为什么会如此泯灭人性的呢?只因他的心理不健康,心间长了疯狂的杂草!
我的父亲经常教育我:“做人,最重要的是要心理健康,第二重要的是身体健康,然后才是学识和才华。”我认为,心理健康就是心灵中拥有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
面对人生、事业、爱情,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过彷徨,有过迷惘,如果迷离的纷华遮住了我们的望眼,纷乱的声音笼罩住我们的耳膜,苦苦的求索而找寻不到心灵的净土,此时杂草就很容易侵占我们的心灵,若不能及时的作认真的自
我审视与剖析,则我们的心灵很快就要荒芜。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心灵的杂草,归结为一点那是凝结在你心底的痛。我们只有彻底地摒弃它,才能给这个世界一方洁净的空间。
让我们将功名利禄看透,将胜负成败看穿,将荣誉得失看破,我们定能铲除心间的杂草!用真诚去做肥料,用纯真去当作阳光,用善良去充当新鲜空气,你会得到一个心灵中的美丽芳香的大花园。那么,你心灵的明灯将会点亮,你的人生必将绽放异彩!
是的,每个人的心灵也是一片田野。如果没有美德的阳光照耀,人的心灵便会被丑恶的黑暗覆盖;如果没有真理的清泉流淌,人的心灵便会被漫漫黄沙湮没。
那么怎样才能点亮心灵的明灯呢?
要点亮自己心灵的明灯,就应该及时反省自己,去除心灵的杂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正是因为孔子能不断反省自己,才使他成为了无忧之仁者、无惑之智者、无惧之勇者,才使他成为了后世景仰的大圣人。
要点亮自己心灵的明灯,就应该不断学习正确的知识,为自己的心灵种上美丽的花。汉代学者王符曾说:“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宋代朱熹也曾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他们两人都在不
断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找到了快乐,也净化了心灵。
要点亮自己心灵的明灯,更应该时时从人民的角度出发,让自己的心灵结满累累硕果。“芸芸众生,孰不爱生?爱生之极,进而爱群。”秋瑾正是因为“爱群”,爱所有的人,才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为自己的心灵谱上了一曲最美的赞歌。
名满天下的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为了自己毕生的梦想——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他放弃了安逸的生活,每天专注于田畴。即使是曾经受人非难,人民的好总理温家宝秉着“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的想法,思民之所忧,行民之所思,带领着十三亿中国人跨过了一道又一道的坎,使整个国家迈入了一个春天,也使他自己的心灵迈入了一个硕果累累的秋天。
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只有用心点亮自己心灵的明灯,你的心灵才会阳光普照,清泉淙淙,生机盎然。
“太阳是幸福的,因为它光芒四射;海也是幸福的,因为它反射着太阳欢乐的光芒。”作为21世纪的青年,让我们铲除心间的杂草,点自己心灵的明灯,照亮我们的幸福人生吧!
第五篇:点亮心中的明灯
点亮心中的明灯
我刚走上讲台参加工作的时候,是在一所大山大里的小学任教,因边远而道路崎岖,这里的人们很少与外面接触。那时候,山里普遍存在生源多,教师少,且学历低状况,我中师毕业是那里最高的学历了。
第二年春,我校的一位老教师到县城进修去了,我因年轻、学历又高,顺理成章被安排接受了老教师那个班,加上我原带的班级(不同年级),名副其实成了双班主任,尝试了复式教学的滋味。经过几周的教学,我观察到班里有个姓刘的同学总是逃学、旷课,几乎每周周日到校周三四就逃了。我领着几位大同学登上陡峭的山路,穿过密密森林,三番五次到十里之外的他家做家访工作,苦口婆心总收不到效果。作为班主任,我绝不放弃、丢下任何一位学生,使他们再成为一代新文盲。我要用心去帮助他,找到他逃学的秘密,点亮他心中的明灯。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交谈我发现他并不笨,做事也很认真,经过多次用心交谈,他终于告诉我逃学的秘密:“我们这山里多少人读了书都一样回家耕田种地,读好书和不读书也一样”。我终于知道了他弃学、厌学的原因,那就是没有走出大山的勇气和信念。根据他狭隘、短浅的心理,我决定为他树立起走出大山,走向远方的志向。我首先在语文课教学中专门设计了一些如何树理想立志向的内容和案例。如童第周从小如何抱志向苦读书等案例。其次是在少队活动中增加一些故事会内容,给他们讲一些历史上、现实中一些山里孩子如何勤奋学习实现抱负的成功事例和人物。再次是组织他们到离校十多公里的国家级电站施工地参观学习,给他们介绍那些先进机械设备、车辆,以此激发他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一定要走出去外面闯闯的激情。经过多种不同形式活动、学习、参观、实践,很多同学明确了学习目的,树立起走出去看看的欲望。特别那个姓刘的同学转变很大。从弃学、厌学一下子转变成爱好学习的好同学,也彻底改变了弃学、旷课的现象。学习成绩也直线上升。第二年他被同学们选为学习委员,第三年他又被选为班长;两年后他以学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乡初级中学;三年后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省内重点中专。毕业后又被安排在县城某家单位工作,真正实现了他走出大山的抱负。
人生就是这样,师长的器重,别人的关注,往往是促使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关键。教育家也好,校长也好他们都像一株株稚嫩的幼苗,在阳光的点照下,长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