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材料作文 水的思考阿富汗寓言
材料作文([阿富汗]乌尔法特《生活》)解析
(2013.4.26)
【一.总体印象】
1.本次作文偏题较多,审题这一块上问题很大,许多学生打擦边球,写成“水”、“珍惜水资源”、“劳动最光荣”、“珍惜”、“珍惜拥有”、“知足常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等。
2.材料作文如何使用材料?
①、材料是由头,是引子,引出论题,引出观点。对材料要概括,能证明自己观点的部分,要引用要进行阐述,来论证观点。但不可囿于材料就事论事,不可评述材料本身,不可扩写材料为故事。②、绝不可照抄照搬原材料。③、也不可完全脱离原材料。
【二.存在问题】
1、偏题严重,对材料作文理解能力欠缺,对材料作文的立意缺少方法。
2、题目拟得不好,不能直接显示文章中心主旨,显示拟题能力欠缺,有的甚至忘记拟题。
3、记叙文写作能力缺失,选材老套,远离生活,思想单薄。
4、写议论文,文章缺少章法,结构混乱,说理空洞,有人甚至大段引用提供的材料来敷衍字数。
5、语言基本功差,病句较多,错别字多,缺少文采。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一逗到底,问号、感叹号,该用而不用。
6、滥加题记。一些同学加了一些毫无哲理、毫无文采、毫无必要的题记。如“没有付出,便没有回报的价值。——题记”、“成功的花儿,人们只记住它的美丽,却忘记了它背后的汗水和血水。——题记”
【三.原始材料】
同是一条溪中的水,可是有的人用金杯盛它,有的人却用泥制的土杯子喝水。那些既无金杯又无土杯的人就只好用手捧水喝了。水,本来是没有任何差别的。差别就在于盛水的器皿。君王与乞丐的差别就在“器皿”上面。只有那些最渴的人才最了解水的甜美。从沙漠中走来的疲渴交加的旅行者是最知道水的滋味的人。在烈日炎炎的正午,当农民们忙于耕种而大汗淋漓的时候,水对他们是最宝贵的东西。当一个牧羊人从山上下来而口干舌燥的时候,要是能够趴在河边痛饮一顿,那他就是最了解水的甜美的人。可是,另外一个人,尽管他坐在绿荫下的靠椅上,身边放着漂亮的水壶,拿着精致的茶杯喝上几口,也仍然品不出这水的甜美来。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旅行者和牧羊人那样的干渴,没有在烈日当头的中午耕过地,所以他不会觉得那样需要水。无论什么人,只要他没有尝过饥与渴是什么味道,他就永远也享受不到饭与水的甜美,不懂得生活到底是什么滋味。
【四.文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70分)
在烈日炎炎的正午,当农民们忙于耕种而大汗淋漓的时候,水对他们是最宝贵的东西。
当一个牧羊人从山上下来,口干舌燥的时候,要是能够趴在河边痛饮一顿,那他就是最了解水的甜美的人。
可是,另外一个人,尽管他坐在绿阴下的靠椅上,身边放着漂亮的水壶,拿着精致的茶杯喝上几口,也仍然品不出这水的甜美来。
(选自[阿富汗]乌尔法特《生活》)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五.材料解读】
⑴当一个牧羊人从山上下来,口干舌燥的时候,要是能够趴在河边痛饮一顿,那他就是最了解水的甜美的人。
可是,另外一个人,尽管他坐在绿阴下的靠椅上,身边放着漂亮的水壶,拿着精致的茶杯喝上几口,也仍然品不出这水的甜美来。
①上述材料的出处是乌尔法特的文章《生活》,暗示材料里的“水”应当喻指“生活”。②不同的人品味水的滋味不同,由此提炼出立意的角度“生活的滋味”。
⑵在烈日炎炎的正午,当农民们忙于耕种而大汗淋漓的时候,水对他们是最宝贵的东西。当一个牧羊人从山上下来,口干舌燥的时候,要是能够趴在河边痛饮一顿,那他就是最了解水的甜美的人。
农民是在“大汗淋漓”之后,方知水的宝贵;牧羊人是在口干舌燥的时候,才“最了解水的甜美”,他们都是经历过困境,才品出 宝贵、甜美,由此提炼出立意:经历磨难、苦难才能够懂得幸福,苦过方知甜。
⑶可是,另外一个人,尽管他坐在绿阴下的靠椅上,身边放着漂亮的水壶,拿着精致的茶杯喝上几口,也仍然品不出这水的甜美来。
从这第三则材料中的“另外一个人”的角度分析,“尽管他坐在绿阴下的靠椅上,身边放着漂亮的水壶,拿着精致的茶杯”,外在条件很好,可是他“仍然品不出这水的甜美”,可见生活中,我们应当摒弃外在的喧嚣浮华,追求本真的东西,由此提炼出立意:追求本真。
⑷材料的三段话中有三个角色:农民、牧羊人和另一个人。综合这三段话,可以看出,三种人在不同情境下,对同一事物的心理感受不同,由此提炼出立意:体悟随境遇而改变,一心一境,心境与环境。
⑸材料中的三个角色,农民、牧羊人因对水有切实的需求,所以品出水的滋味,“另一个人”因对
水没有需求,所以品不出水的滋味,由此提炼出立意:需要才珍贵,美好源于需要。【六.审题指导】
一:筛选信息,压缩材料,把握材料内容。
材料① 农民——忙于耕种,大汗淋漓——感到水是最宝贵的;材料② 牧羊人——从山上牧羊归来,口干舌燥——感到水是最甜美的;
材料③ 另外一种人——坐在绿荫下的躺椅上,有漂亮的水壶,用精致的茶杯,喝上几口———品不出水的甜美。
材料①、材料②是并列同类关系,与材料③又是对比关系。二:展开联想思考,提炼材料主旨。
(一)从“人物”的角度立意
①、只有经历辛勤劳动(艰苦的劳作、生活历练),才能品出生活的真滋味(生活的甜美、幸福)。②、只有经历人生磨难、苦难,才能真正品味到人生的幸福甜美(人生滋味)。
③、只有经历过,付出过;才能真正品味到生活的甘美香甜,才能真正品尝出生活的滋味。④、只有经历风雨,才能真正感受到(欣赏到)彩虹的美丽。
(二)从对比关系的角度立意
①、不同情境下的人、不同类的人,对事物的认知标准不同,所以感受不同,认知结果不同。②、对于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因为情境不同,而有不同的看法。
(三)从事物“水”的角度立意
①、因为真正需要、真切的需要,所以才会懂得珍惜;②、因为最需要,所以才会觉得最宝贵,最有价值;③、任何事物,在最需要的时候,才会显示出宝贵的价值;④、最需要时才能真正感受到美;⑤、最需要时才觉得最宝贵。
⑥、投身于祖国建设的需要,生命才会有意义,人生才会实现最大的价值。
在人们大汗淋漓、口干舌燥的时候,水才是最宝贵、最有价值的。任何东西,都是在最需要的时候,才最具有价值、最宝贵。联系到人,联系到人的生命意义、生命价值,人该如何生活、如何活着,才最具有生命意义、生命价值?因而,可以探寻人生意义、人生价值这个人生命题。衡量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生命价值的标准又该是什么呢?是个人的功名利禄之追求?还是社会的,民族的,国家的需要?这样,个人的生命意义、人生价值,与国家、民族的责任道义紧密相连,立意就更为深刻。
(四)典型文题举隅
①用汗水浇灌甜美的种子;②在艰辛中品味生活之美;③苦涩中的甜美;④懂得生活的甜美;⑤别
样的生活滋味;⑥苦中有甜;⑦自苦中来;⑧品味生活滋味;⑨品味人生滋味;
(五)好题目,好的立意,必须紧扣核心关键词:
①品味、生活、人生、滋味;②需要、需求、价值、珍贵、宝贵。③不同情境、不同的认知标准、不同的感受结果。
(六)偏题、走题作文:
①阳光总在风雨后;;②苦尽甘来;③失去了才懂得珍惜;④学会珍惜;珍惜拥有;⑤知足常乐;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⑥梅花香自苦寒来;⑦付出才有快乐;⑧经历磨难,才能成功。
【七.例文选读】
1.需求营造美感
身处**时代,戴望舒却期许在雨巷中逢着一位丁香般的姑娘。《雨巷》所营造的忧伤美感,不可说不是戴望舒需求安定生活心境的真实写照。
迟子建于《伤怀之美》中感叹道人生伤怀时刻极少,但那种美感动人心腑。少,才会去需求,需求才会想象,而想象便营造了美感。
口润时不解水味,口渴时方知水的美味,道理如出一辙。所以说,需求营造美感。
古人曾戏谑地说道:“书到用时方恨少”,这虽带有些悲情,但也深刻指出了人们拥有时不懂珍惜,需求时后悔不已的普遍现象。作家林清玄有言:“用心活在当下”,告知人们要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但生活的快步伐易教人忘却了我们所有的,渐而被忽视的逐渐消逝,蓦然回首,斯物已去,只能让人光去需求它们重新回来,却不可得,有人会悲悯地直叹可惜,但实际上它恰恰不显可惜,何哉?因为有了需求,才会丰盈想象,从而珍惜其余一切。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热爱跑步,当被问及为何不将跑步时间也用在构思上时,他说:“不去会死。”可见,他是需要跑步的,这与写作无关,跑步充实了他的生活,给他营造了更多创作的美感,所以他才会写出极有哲意的文字:“不管别人怎么说,我都不打乱自己的节奏,自己不喜欢的,自然长久不了”。当大诗人李璟听得一曲清箫便有梦回鸡塞之远的思乡之情时,他那极需回故国的情怀和所作诗境的美感,便更好地诠释了需求营造美感的真谛了。
该如何才能避开消极需求而选择积极需求来营造美感呢?梭罗于哈佛毕业却选择隐居瓦尔登湖,这便是一种纯净的心灵需求。林徽因倾诉自己欲预支一段如莲的时光的心事,他们都需求一种精神上的安宁,于是美感便从此荡漾开来,多少人步入隐居便可避开喧嚣的误区,其实,大隐隐于市,真正的隐居,是在心中修篱种菊、消除执念,便有寂静安然。选择平常心,有着一份安宁的精神,便有了需求的桥,通往美感的世界。
欧立希需求成功,钟在第607次实验中获得成功的美感。西西弗斯往复推动巨石上山,他需求成功,心中有了向往自由的美感,所以才用不放弃。
千百度的蓦然回首,原来只为求得一次灯火阑珊处的光景。故,需求营造美感。(65)2.如桂人生
外婆住院的这个春节,一大家子的年夜饭吃得格外的寂寥,舅舅时不时想讲些他店里的趣事,想缓和缓和,却总是像咕咚一声跌落水底的石头,没了下文。我知道,大家心里抱着心事,其实舅舅又何尝不挂心呢?
“不知道外婆和小姨在那边怎么样了,唉„„”小弟突然的一句话击中了大家所有人的心事。妈妈站起来张罗大家吃菜,“别担心了,会好起来的,外婆不是让我们在家过个热闹的春节嘛,吃菜吃菜,来,多夹点,我手艺不好,赶不及外婆的„„”妈妈说着顿了一下,我见她别过脸,又说“就将就将就吧!”
外婆每年过春节,刚进腊月就开始准备,如今不比以前,大家平时不饿着不冻着,过年了就聚一聚图个热闹,就劝外婆别那么的忙活了,可外婆不听。从蒸包子,搓汤圆,到熏腊肉,灌香肠,事事都要办。也就由着外婆去。再不就各自回家时,再带上大包小包,带走的反到比带来的年礼还要多。但这些个年货,却熏香了各自好久好久的年月。
可是今年,没到冬月,外婆突发脑梗,蓦地住进了医院,她总算可以在一个春节里休息休息,却竟是在„„仿佛大家一直依赖仰仗的东西就这么倒了,大家都还没意识到,大家依旧以为外婆永远是外婆,那个为大家子烧饭洗衣劳作的外婆。外婆从不言语,这让我们以为,心安理得以为,外婆就是一块地,我们可以在上面种种挖挖,然而,不是了。
“以前,我都不吃这种大肉的。”小弟看着妈妈夹给他的一块肥肉说,我抑制了已久的情感终于决堤了。以前,以前,我们不爱吃的东西就夹给外婆,外婆就笑着,还说“外婆就是个猪食桶”,虽是打趣,我们也跟着赖赖笑,不想做的事就推给外婆,外婆说:“我来做。”干了坏事,外婆溺爱地说,“没事的,有外婆呢!就说我叫的”。
外婆如同一株桂树,漫长的春夏,我们从不注意,可到秋天,就香飘万里,那掩映在绿色花叶下的星星点点的小花,虽然为人遗忘,却依旧留香人间。
外婆虽有一次牵着我,说:“老了,不中用了。”我庆幸,我还有机会,外婆,是吧!
3.苦 · 甜
捧一杯香茗,呷一口,舌尖的苦,舌根的甜,流入喉中,这便是生活。
苦是生活的底色,婴儿刚出生是哭,不是笑,这是我们一生苦痛的开始,学走路,跌倒了,哭!学骑车,摔倒了,哭!求学了,离家了,哭!考差了哭!失职了哭!亲人“走”了,亦是哭。这哭便是苦,苦在心里,心不畅,事不顺,溢在眼中,泪便落下。堵在喉头,便只剩哽咽。有人消极了,有人迷惘了,那甜,在哪?
甜是生活的点缀。这时,我们醒悟,苦终不是生活的全部,那跌倒后,再爬起来,脸上洋溢的是笑;
那数次摔倒后,驾车如飞时,脸上又有笑;离家后,那第一封家信,那第一次“长途”,那第一次“千里回家”脸上,嘴间,都是甜蜜。于是我们发现,原来生活中也有笑,也有甜,我们更明白哭不只是苦,亦有甜。
因苦而甜,这便是苦的底色与甜的点缀的关系。
在中国,忆苦思甜一辈,正在老去,那革命岁月中不可磨去的苦正在淡去,人人似乎都成了大舌头,那根部的甜已快将舌尖占据。于是乎,甜亦非甜。在哈根达斯和蜜饯中长大的孩子失去了苦的感觉。因而有了“我爸是李刚”的放肆叫声,有了“我爸是李双江”的低质言论,有了炫富的郭美美。令人痛心,更令人反思,中国,怎么了!我们,怎么了!孩子,怎么了!
深究其因,便是他们缺少了对苦的感知,从而亦不知甜的滋味。大学生“炫富帖”,令人感动无比,从收棒子的苦,到珍惜亲情的甜,这才是真正的感知生活,享受生活。
同时,大热的文化,似乎也在向甜腻区迈进。易中天的《三国》,于丹的《论语》;电影版的《茶馆》,冯小刚的“哈姆雷特”(《夜宴》);鉴宝节目的古董知识,青歌赛的文化常识······我们热热闹闹的将文化“教育”向前推进,却不知此时,文化已成为“伪文化”。当众人相争潘金莲的故乡,南天一柱改名“哈利路亚山”时······我看到了传统文化的迷失。这时我们需要哭,需要一场文化苦旅,重新走一走丝绸之路,走一走长征之路,走一走改革开放之路,感受文化的苦。甜。
北宋学者张载有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做为青年的你我更应忆苦知甜,知苦思甜,享受生活,感悟生活,传承文化。
4.要做就做牧羊人
牧羊人口干舌燥,河边痛饮,品出水之甘甜。另一个人手持精致茶具,却觉察水之无味,甚至有点苦涩。或许,河边水抵不上壶中茶一半的质量,却比壶中多飘逸出阵阵芳香。
这其实是生活中的两类人,用网络流行语来区分便是二青年与伪文艺青年。前者不是什么贬义词,他们崇尚真养育善美,不伪装不作作;后者不是什么褒意词,只是一帮盲目追逐,自命不凡的孩子罢了。
牧羊人保持着自己的情操,即使职业没有太多的光辉,然而他们保持着出世的纯真,看到自己需要的,便会扑上去,哪怕并不干净。
而另一个人,明明自己不渴,还有精美的茶具来掩饰内心的空虚,他们自命不凡,追赶所谓的时尚,却把自己丢在了人生人海里,找不到踪影,灵魂失去了方向。
在这个物欲流的世界上,牧羊人少了,另一个人多了。人们被欲望与名利掩盖了视线,只想拥有精美的茶具,却忘了水的味道,一味追求奢华,一心朝着富贵,再回首时,想品一品水的甜美,却再也感受不到了,匆匆一生,自以为惬意,却迷失了自己。有时甚至视牧羊人为另类,嘲笑他们的一无所有,殊不知这是谁的时代。
我愿学鲁迅,呼唤迷失的人群,即使千夫所指,我也要呐喊:要做就做牧羊人。
李白是个牧羊人。在那个风雨摇荡的年代里,“酒入愁肠,三成诗,七分化为剑气,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他豪迈,放荡不羁,但从未屈服过,纵使被放逐,也要“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于是,他看到了自己的甜美,品尝到了酒的甘甜,即使自己曾经也惆怅过,但却从来不曾有过追寻世俗的脚步。
陶渊明是个牧羊人。退隐田园中,他看到山的灵气,水的灵动。“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轻视权贵,只做自己,不要精美的茶具,只有几亩薄田来“种豆南山下”。于是,他也品尝到了水的甜美,即使置于河中,我自悠然快活。“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这是他眼中的生活,没有家财万贯,没有侍女书童。
在纷繁的世界里拿着茶具饮水,这叫作活着。在入世的情况下仍做着出世的梦,这才是生活。要做就做牧羊人。瞧,陌上花开,我们去痛饮一顿吧!
5.水韵人生
一瓢水,并不是所有人能品出其内在的甘甜与醇美。一个生命的旅程,更非所有人都能获悉平淡背后那份来之不易的幸福。我想,这便是“水韵人生”。
摆脱了像1942那段艰涩性酸、不堪回首的岁月,我们迎来的是摩天大楼拔地而起的辉煌绚丽。过去那段时光的消逝,是否就意味着我们可以遗忘那段记忆,过上甜美的日子呢?消逝的不等于消失的,我们只有铭记那份苦涩,才能咀嚼出现世的甘甜。
当自甘沉沦、不思进取的90后被冠以“垮掉的一代”;当无数人因为现实生活的安逸无聊而追逐低俗搞笑之风;当一句“今天你幸福吗?”引起无数的热议。我想,静下心来去感悟那段所谓的不堪回首的历史,静下心来去体会那曾经汹涌澎湃中的无限凄凉,我们会发现此刻淡泊如水的人生将是怎样的一种韵味、一种幸福。
因为铭记,我们要更加珍惜这份甘甜。我们总是以为什么都是理所应当的,总是忙碌地追逐,固执地认为前方就是最好的,而忽视了身边细微的美好。有位名人曾说:你所苦苦追寻的明天,正是无数后来之人苦苦寻觅的今天。珍惜你所拥有的一切,当你发现小麦只花开十秒的惊喜,你将不会因为它没馥郁芳香而伤怀;当你发现“疑是冰消雪未融”的玄妙,你将不会因为它只是一池水而定位它的平凡。只有珍惜,才能发现这其间的美好。
除此之外,我想我们更需要一种低配的人生态度。物质的繁华上演,名利总裹挟着无尽的喧嚣,我们不甘于现实的平淡,我们想要一种“登泰山而小天下”的纵观人生。但是物质的富饶并不能衡量精神的富有。倘若有一种低配的人生态度,以精神的享受坦然于物质的清贫。我想,中国近百年来,不会只出现一个莫言。因为更多的作家总是将利益凌驾于文学之上,这种功利之心怎么可能会引导出一个文学巨匠的诞生。学会一种低配人生,“不汲汲于名利,不汲汲于富贵”,生活在一种清澈如水的境界中,又怎会无法察觉其中的甘甜。
学会铭记,学会珍惜,学会低配自己的人生,我相信,每个人都能品出那份淡而会心的甘甜,那份简单纯朴的韵味,我想,这便是“水韵人生”。
8.品味生活
我们不是毕加索,秀不出多变的画风;我们不是洪默尔,摆布不了钢琴:我们不是国际巨星,舞不出梦幻的脚步。我们只是平凡之人,可是我们依然可以,品味生活。
风流潇洒的李太白,行走官场,让杨贵妃研墨,让高力士脱靴,得罪了皇上身边两个最密切的人,因此长期得不到重用,郁郁不得志。被放逐出长安的李太白,并没有消沉,不改其文雅风流,于花间酌酒,于月影下舞剑。轻摇小舟,自得其乐,旁若无人。这是他对生命的另一种体验,他看透了世间的浮沉。于是他放荡游侠,品味生活,斗酒成诗篇。
相貌丑陋的魏晋文学家左思,艳羡美男子潘安被美女簇拥的丽景,不禁东施效颦,却遭讥讽,狼狈
而归。生活之美仅仅是外表之美吗?显然不是,内在的才情比外表更重要,更有吸引力。幸而,之后的左思未有去追逐外表上瞬间即逝的虚幻魅影,凭借自我才情,拥有了自己的文学粉丝团。他追求本真,历经十年,写成凝结着心血的《三都赋》,风靡京都。
当年天天想出名的陈子昂,在长安城十年不为人知。找到机会分发自己的诗文给来访的客人,人们喜欢他“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意境,于是陈子昂一夜之间震动长安。他不是哗众取宠,而是凭借这个方式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吟诗作对,便是他的生活,他的本真。
品味生活,品出李太白的放荡不羁,品出左思的内在才情,品出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傲骨。
追求本真,去盛唐领略陶渊明的高风亮节,去魏晋品味咏絮才女谢道韫,谁说女子不如男的豪情万丈,去宋元品读扣人心弦的词曲戏剧。
如此这番。你品味到生活的甜美了吗?一捧平淡无奇的清水对于老农来说便是上天的恩赐。带着你的渴望,品味生活,追求本真,做一个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老农。若是你拥有精美的茶壶,拥有上乘的茶水,那就让这些丝丝缕缕的茶香包裹着你,深深地,用心地感受那沁人的茶香。
总之,品味生活,追求本真,平凡之人亦有美妙人生。
第二篇:成功寓言:一个会思考的脑袋
有一个人披着狮皮走到野地里,有一只老虎看见了,以为是一头狮子,吓得转身就跑。这个人以为是老虎怕自己,心里非常得意,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居然能把老虎吓跑,就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了。
第二天,他又穿着狮皮去了野外,又见到了那只老虎,奇怪的是他发现老虎并不像初次见自己时那么畏缩,而是死死盯着他。这个人非常恼火,大声训斥老虎,结果老虎猛地扑了过来,把这个人吃掉了。
分享留言:
只有靠自己的实力,才有可能成为强者,并获得伙伴的尊重。即使再会伪装的物种,迟早有一天也会露了马脚,而那一天也就是他的厄运来临之日。
一只狮子深深爱上了一个樵夫的女儿。姑娘的父亲说:“你的牙齿长了。”狮子就去找牙医把牙齿拔了。它回来后又找樵夫提亲,樵夫说:“还不行,你的爪子太长了。”狮子又去找医生,把爪子也拔了,然后回来要姑娘嫁给它。樵夫看到狮子已经解除了武装,就把它的脑袋打开了花。
分享留言:
再尖锐的牙齿,再锋利的爪子,也比不上一个会思考的脑袋。
狮子想出一个计策,准备害死一头大公牛。
狮子对公牛说,它杀了一头绵羊当祭品,请公牛一起共享。其实狮子是准备在公牛躺下来吃饭时,趁机将它杀死的。公牛赴约了,但是看到很多铜盆和大铁叉,却没看到绵羊,就一声不响地回去了。狮子因此责备公牛,说自己并没失礼之处,为什么你毫无理由就走了呢?公牛说: “这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我看不到绵羊,却只看到准备烤牛肉的工具。”
分享留言: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没来由的请柬说不定就是鸿门宴。
猎人看见一只受伤的小狮子嗷嗷待哺,觉得很可怜,于是就把它抱回家喂养了起来。这只小狮子在猎人细心的照料下长得很强壮,而且和猎人亲密无间,就像一只忠实的狗——扒他的肩膀,舔他的手脚,陪他打猎、散步。
等到最后,小狮子长成了威猛无比的雄狮,也很温顺。很多人争相前来观看,引为奇事。有人担忧地问:“狮子本性凶残,你小心它有一天兽性发作,把你吃掉。”
猎人笑而不答。
一只狗也好奇地问狮子:“你又不是狗,怎么对他这么忠诚?你会吃他吗?”
狮子温柔地摆摆头,说:“我才不吃他呢!”
猎人听了更是得意,面对别人的疑问,他总是高声地回答说:“那是不可能的!”
一个寒冷的冬天,猎人骑着狮子去打猎。不幸的是,他们遇到了雪崩,随身带的食物和枪支都在慌乱中遗失了。在行走了两天后,他们找不到路了。狮子不愿意再驮着猎人走了。猎人赶紧跳下来步行,并安慰狮子说:“等我们回到家,我让你饱吃一顿。”
狮子开始围着猎人打转,一会儿就不住地舔他的手脚,然后,瞪起了血红的眼睛。猎人有些惊恐,问道:“你不会吃我的,是吗?”
狮子奋力一跃,将猎人扑倒了,撕下胳膊上的一块肉。
“为什么?”
“你不要忘记了,我在本质上从来就是你的对手,只是以前我们在一起很快乐有吃有喝,现在情况不同了。”
和本质上就是对手的人合作是危险的,随时随地警惕这个对手。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狮子年老体衰,无法击败对手获取食物,便在心里盘算着要靠智慧来取得。
于是它躺在洞穴里装病,遇有动物来探病,就吃掉它们。
许多动物就这样成了狮子的食物。可是狮子的企图被一只狐狸看穿了。它来探病时,站在离洞穴很远的地方,问狮子身体好不好?狮子回答说:“不好!”然后问狐狸为什么不进来?狐狸回答说:
“我看到许多动物的脚印都是朝里面走进去的,却没有一个是走出来的。如果这种情形反过来的话,我就会进去了。”
分享留言:
时刻关注着自己和周围以及对手的情况,你就会知道你下一步的行动和出路在哪里。现在的行动取决于周遭的现状。
狮子在偶然间看到正在睡觉的野兔,正想把它吃掉,却又看到有一只鹿从旁边经过,就丢下野兔去追鹿。野兔被这个声音惊醒就逃走了。狮子追了很远,可是还是把鹿追丢了,于是又回到野兔呆的地方,但野兔早已跑掉了,狮子很难过地说:
“我真是活该,丢下已经到手的佳肴,偏去追求更大的对象,结果当然两样都得不到了。”
分享留言:
生存中最忌讳的是舍近求远,舍本逐末。到手的猎物如果当时不吃,也许以后机会永不再来。
三头牛经常在一起吃草,一只狮子蓄谋已久很想吃这些牛。可是因为三头牛的心紧紧结合在一起,所以狮子无机可乘。最后,狮子想出一个办法来,以巧妙的话来欺骗它们,使三头牛彼此误会,发生争执而不再团结一心,然后狮子把它们一只一只吃掉了。
分享留言: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想将对方打败的唯一致胜法宝就是:破坏对方的内部军心,让他们互相残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