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课程论文-中国生态旅游发展演变和趋势文献综述

时间:2019-05-14 08:50: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京林业大学课程论文-中国生态旅游发展演变和趋势文献综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京林业大学课程论文-中国生态旅游发展演变和趋势文献综述》。

第一篇:北京林业大学课程论文-中国生态旅游发展演变和趋势文献综述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演变和趋势

班级:风园硕11姓名:XXX指导教师:蔡君 摘要:在当今许多国家和地区,生态旅游正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发展,并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旅游开发和经营活动的重要发展趋势。积极开展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持续利用研究,建立现代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对促进生态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资源意义重大。本文主要从中国生态旅游现状分析,国外生态旅游发展,中国生态旅游发展演变趋势三个方面阐述该问题。

关键词:生态旅游;现状;国外发展;趋势

一、生态旅游概况

生态旅游是指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

“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在当今许多国家和地区,生态旅游正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发展,并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旅游开发和经营活动的重要发展趋势。据世界旅游组织WTO估算,1997年的6亿多国际旅游者中,有20%参加了生态旅游,目前正以年均6.7%的速度增长。生态旅游业必将在21世纪成为一个极重要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开展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持续利用研究,建立现代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对促进生态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资源意义重大[1]。目前我国生态旅游研究主要集中于生态旅游的概念和内涵,区域生态旅游规划的理论方法,旅游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旅游立法研究等,尚缺乏对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本文主要从中国生态旅游现状分析,国外生态旅游发展,中国生态旅游发展演变趋势三个方面阐述该问题。

二、中国生态旅游现状分析

1.生态旅游的实质

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活动,对于“什么是真正的生态旅游”,当前国内外的说法颇多,譬如:生态回归是回归大自然的旅游;生态旅游时那种对保护环境及维护当地居民正常安逸生活承担义务的旅行;生态旅游是一种既能满足游客观光旅游,又能通过旅游探索自然奥秘,了解和认识自然,进行环境教育的特殊旅游方式。而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忧郁不知道如何理解生态旅游的概念,而只能把生态旅游当做一种招牌或者一种虚饰,甚至在试剂操作过程中与生态旅游的目的背道而驰。一些不良经营者恰恰利用“生态旅游”这个概念的不确定性而大做文章,推出了各式各样的标新立异项目,极力强调鼓励生态旅游,其实只不过是对老项目的重新包装而已[2]。

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针,以自然生态环境和相关文化区域为场所,体验,了解,认识,欣赏,研究自然和文化而开展的一种对环境负有真正保护责任的旅游活动[3]。研究真正的生态旅游是要在保护地球自然生态,保护人文景观方面去做实实在在有益的事,并愿意为之做出贡献,这与减少工业污染,制定相应法律规范同样重要,尤其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生态旅游只有在当地增加足够的就业机会,并同时为当地创造足够的经济效益,进而防止生态环境进一步遭受破坏的情况下,才真正显示它的意义[2]。

2.中国生态旅游现状分析

我国国土辽阔,有从海洋到内陆的各种地貌,有从热带到寒带的各种气候,有极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有些地方还保留着原始的风貌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确立了生态旅游资源的特殊地位和发展生态旅游的巨大潜力。到1992年,全国已建立708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600万亩,陆地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5.6%,其中61处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白山,梵净山,卧龙,神农架,武夷山,博格达峰,锡林郭勒,鼎湖山已加入MAB保护网。到1996年,林业部已批准建立森林公园266处,经营总面积480多万亩,分别为4年前的26.6倍和50倍。初步建成了山岳森林型,海滨森林型,沙漠森林型,冰川森林型,溶洞型,火山迹地森林型,森林草原型,热带雨林型等风格各异,特色鲜明的森林公园体系,我国已有三级风景名胜区469处,其中国家重点85处,省级247处,县级137处,并且有长城,故宫,敦煌石窟,秦始皇陵,北京猿人遗址,泰山,黄山,武陵源,九寨沟和黄龙呗UNESCO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为我国发展生态旅游展现了广阔的前景。

而国内生态旅游者们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据李燕琴,蔡运龙研究表明[4]:

(1)严格的生态旅游者、经常的生态旅游者和偶尔的生态旅游者在人口统计、动机、环境态度、管理倾向等行为特征方面存在差异;

(2)严格的生态旅游者、经常的生态旅游者和偶尔的生态旅游者对自然环境态度都很友好,而严格的和偶尔的生态旅游者NEP分数更高;

(3)不同的生态旅游者来源有不同;

(4)与国外的生态旅游者相比,百花山生态旅游者更年轻,男性更多,但受过很好教育的游客数量不及国外。这一研究结果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我国生态旅游者的特点。

三、国外生态旅游发展

陈忠晓等人的研究[5]表明:作为可持续旅游的实现形式,生态旅游一经提出就迅速引起了旅游学界,生态学界和相关学科的极大关注。生态旅游橇念提出后受到国际旅游组织和学术界的广泛重视。从研究层面来看,表现出2个主要特征:

(1)各类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2)涉足学者越来越多,国际组织机构应运而生。

世界上第一个明确的生态旅游规划项目1987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组织进行的。在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伯里兹,哥斯达黎加,多米尼加,厄瓜多尔和墨西哥5国进行了系统调查和研究后,于1990年出版了《生态旅游:潜能与陷阱》的研究报告对这些国家的生态旅游规划与管理提出了建议。此后,越来越多的国家进行了生态旅游的规划和管理实践,突出强调生态旅游地社区居民的参与和对生态旅游区环境和特色文化保护的重要性。

加拿大要求游客在享受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同时要自觉保护它们;充分尊重旅游地居民的风俗习惯;避免从事一切可能造成环境危害和威胁野生动物的活动;选择有益于环境,社会和经济和传统文化相一致的旅游产品。

澳大利亚政府自从90年代以来就一直很重视生态旅游的发展,出台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生态旅游战略。要求经营者必须确保生态旅游地生态的完整性;提高自然资源(能源和水)的利用效率;支持生态旅游教育和培训;所雇佣导游必须尊重当地文化习俗等。政府对于生态旅游的优先项目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有的州还制定了区域的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瑞典,英国和荷兰等国家在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中强调尊重地方文化传统,注重社区参与,增加当地人管理旅游业的权力。

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一些非洲国家,如肯尼亚,赞比亚等以生态旅游为主的国家,政府采取一定的经济补偿方式,将社区的经济利益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紧密地结合起来,引导社区成员自愿参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勒比海沿岸各国从90年代初开始实施区域性的生态旅游战略,定期举行生态旅游会议,调整传统海滨胜地旅游内容与方式,以适应改善环境的要求。

四、中国生态旅游发展演变趋势

1.生态旅游市场发展趋势

1)数量变化趋势

目前,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重要的组成成分,在中国旅游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世界旅游业每年以4%的速度增长,而生态旅游业以平均20%的速度增长。由此推测,中国生态旅游的人数逐年增加。

2)结构变化趋势。

生态旅游市场十分脆弱,证据动荡、客源国旅游趋势的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发生都可能成为影响生态旅游的因素。

生态旅游发展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有关。欧洲、美洲、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仍是生态旅游消费市场的主流,随着世界经济发展,中国在世界旅游业中的地位会大幅提升,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生态旅游消费市场结构将进一步优化。

邻近城市的乡村和自然的旅游目的地将增加,人们越来越趋向于希望在短距离、短时间内体验生态旅游带来的乐趣;遗产成为旅游热点,包括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及自然文化双遗产;产品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针对生态旅游市场需求差异性,推出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的需要。

2.消费特征变化趋势

生态旅游客源市场不同于一般旅游客源市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己不是区分生态旅游者与一般旅游者的显著标志,生态旅游将逐渐趋于大众化;旅游者消费能力越来越强,希望在短的时间段内获得强烈刺激的生态旅游经历;将出现更加细化的专项生态旅游市场,如探险生态旅游市场等。

3.生态旅游规划和开发趋势

生态旅游规划和开发应符合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我国未来生态旅游规划和开发趋势主要体现在:

1)风景名胜观光旅游。风景名胜资源,系指富集着以独特自然景物和悠久历史文物古迹取胜,以景物环境为载体,人类实践创造的,有普遍社会价值的优秀财富。我国山河壮丽,景观奇特,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具有丰富的风景名胜资源。

2)红色旅游。“红色旅游”是指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实现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红色旅游资源”指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新中国成立以前,包括红军长征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重要的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

3)民俗旅游。民族旅游以观赏、理解以及参与地域性风土人情为目的,特别适合于较短时段、较短路途的乡村旅游。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及支系,都有自己传统的民族文化,富有极为强烈的可视性和独有的观光魅力。

4)体育旅游。体育旅游在发达国家开展得十分普遍,人们不满足于周末逛公园,而是通过旅游参与一些体育活动,比如骑自行车郊游、上山滑雪、山间旅游,周末的时候到海滨冲浪、游泳、乘游艇出海等,既达到健身目的,又实现了对大自然的回归,使身心彻底放松。

5)考察/探险旅游。我国的探险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依托丰富的探险旅游资源,能够开发的旅游项目繁多,主要有秘境旅游、海底旅游探险、沙漠旅游、斗兽娱乐旅游、狩猎旅游、体育观战旅游、激流探险、洞穴探险、矿井探险、高山探险、森林探险等。

6)观光农业旅游。在我国发达地区的一些大中城市周边交通便利的农业地带开展的”当一天农民”、”插队落户”等观光农业旅游已搞得红红火火。

7)湖泊湿地旅游。湿地生态系统的景观单一,景观结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进行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时,要注意开发项目的特色性。开发项目包括观鸟、水上体育运动、垂钓、捕鱼等活动。重点开发项目为观赏鸟类。

8)山地旅游。山地是综合型的极具生态价值的生态旅游资源。我国地貌的区域的界山往往具有东西或南北自然环境的过度性质,不仅出现生态的、物种的多样性和特殊性,而且造就了生物景观、水文景观、气温景象的多样性与特殊性,对生态旅游者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9)草原旅游。我国有60亿亩草地,约占国土面积的40%。我国不仅有大面积辽阔的温带草原,更有世界独一无二的分布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草原,还有热带、亚热带草地。

10)森林旅游。我国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从森林面积的绝对数量来讲,居世界第五

位。特别是我国地跨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等众多气候带,林区自然景观多姿多彩[6]。

4.生态旅游经营发展趋势

随着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研究人员、企业、当地居民、非政府组织等介入生态旅游的实践与探索,生态旅游的概念不断清晰、完善。在对诸多成功或者失败的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人们对生态旅游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展望未来,生态旅游经营会朝着以下方向发展: ①针对客源市场细分化的特点,将出现大量旅游市场研究机构,成为旅游企业和行业管理部门开展工作的“智囊团”;②旅游企业行为生态化,生态旅游标识的认证将受到旅游企业普遍关注,他们将普遍采用对环境影响最小化的设施和新技术;③注重生态旅游人才的培养,生态旅游目的地生态向导将越来越多,他们兼导游和环境保护宣传者于一身;④绿色营销的理念被广泛应用到生态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中,利润不再是企业追求的唯一,将环境和生态保护列为企业经营的目标之一。

五、结语

中国的生态旅游业还刚刚起步,目前生态旅游在中国国际旅游业体系中所处的地位还不高,在生态旅游日益受到各国普遍关注的今天,发展中国生态旅游势在必行。西方生态旅游发展较早,经验丰富,在借鉴外国发展经验的同时还得联系中国的国情,开拓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旅游道路。

相信通过再多几年的努力,采取相关的科学举措: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矛盾,强化法制管理和注重生态保护,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工作,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和生态氛围,加强对生态旅游者和投资者的教育管理,加大经济和科研投入,积极发挥导游在旅游活动中的生态导向作用,努力开展国际交流和国际合作,中国的生态旅游事业会跨上一个新的台阶。参考文献:

[1]鄢和琳,包维楷.川西山地生态旅游开发及其持续发展初步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1,11(16).[2]张延毅,董观志.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J].经济地理,1997,17(2).[3]王伟,乔兴旺.中国生态旅游法律保障初步研究[J].重庆社会工作职业学院学报,2005,1,28-34.[4]李燕琴,蔡运龙.北京市生态旅游者的行为特征调查与分析[J].地理研究,2004,23(6),863-874.[5]陈忠晓,王仰麟,刘忠伟.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1,16(4),556-562.[6]罗清.中国生态旅游发展前景分析[J].消费导刊,2008.8..

第二篇:《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趋势变化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趋势变化

摘要:建国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飞速状态,随着经济一年一年的大脚步迈进也奠基这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名族复兴。回望改革开放六十几年的过去,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单一的农业大国发展到轻工业,又由轻工业慢慢渐变到重工业,到现在的工业多重化,经济多样化。中国经济形势四个基本“没变”,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

关键词:经济 多样化

正文:二十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球金融危机,希腊经济崩溃等一系列的经济危机,在这样的全球大环境下,我国尚能踏着稳定的步伐在危机大环境下发展前进。我国在习近平主席带领下向多元化的经济体系迈进,并保持稳定发展。

一、中国经济四“没有变”。

2015年11月18日国家领导习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峰会演讲到,中国经济依旧面临这复杂的内、外经济压力,正在经历改革震痛,前所未有的机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长期发展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这就是习主席阐述的四“没有变”。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对经济的信心与努力不变,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全国人民跟这党的的路线下。并提出了四个“坚持”,第一、坚持推荐改革开放。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单纯靠货币刺激政策是不够的,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作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第二、坚持构造开放式经济。多年来,亚太坚持大开放、大融合、大发展、走出独具特色、充满活力的区域经济合作道路,堪称发展水平悬殊的经济体共同推进一体化的典范。第三、坚持落

实发展议程。要富国必先富民,这是古人留下来的经验。第四、坚持推进互联互通。互联互通的根本目的,是使亚太经济血脉更加通畅,从而扩大经济社会发展潜力。最后习主席还提出来了五个“注重”。我们将更加注重效益治疗,创新驱动,公平公正,绿色发展,对外开放。

二、近年国内经济增速下降的因素。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国经济持续上涨已成为人们饭后聊点,但是近年经济增速持续下降的问题也成为了各个媒体,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在“大国远见”财经峰会上表示连续13个季度经济增长下滑,这是78年的改革开放以后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经济下滑,原因是什么?作为一个发展中转型中的国家,我们肯定有体制问题,也有机制问题,但是经济出现这么长时期下滑的原因,不是我们的体制机制造成的,是国际经济周期的因素造成的。从中我们能够从专业人士的角度了解到,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经历啦长时间的增长所留下的问题是非常多的,但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全球经济大环境的衰败。我国的经济在此还是保持性很高的。根据查文献,在2008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很多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很慢,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无法回归到正轨上,在这条经济列车上,我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定会收到这些国家的影响,导致增速下降。但是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在很多发达国家的比较当中我国的生产劳动力还是很发达的,需要把这些机遇转化为增长就必须深化改革,消除双轨制遗留下来的收入分配问题,消除腐败等影响经济秩序、社会稳定的问题,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不久前,习主席访问新加坡落定中新政府的第三个工业园区于西南重庆,这也将会增加内陆地区尤其西南地区的发展。也将对于西部大开发的工程添色添彩。

三、要准确把握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

11日在北京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首次明确的确定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国的九大趋势性变化。并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我国当今与往后的中国经济大逻辑。我们以此从九大趋势来了解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一,从消费需求来看,过去我国的消费方向是明显模仿式的,什么东西火啦大家都争先恐后的去消费,我们应该树立争取的价值观,会议提出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解放人民的购买力。二,从投资需求看,经过啦几十年的大规模政策帮扶,传统行业已经接近饱和,新型产业将成为未来的经济主要发展方向。三,从

出口国际收支看,随着国际金融危机,我国的出口产量日益降低,拉低经济发展,应选择新方向把出口经济握紧,使出口继续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撑。四,从生产能力与产业组织方式看,过去供给不足长期困扰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产业需求的减少,使其供大于求。智能型,小型产业,新兴产业,微型企业将会在增长经济发展的路上起重要地位。五,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廉价劳动力是很大的优势,但是现在人口日益老年化,农业劳动力的减少使很大的问题。往后应当创新成为发展的驱动。六,从市场竞争来看,过去主要是价格的竞争与数量的扩张,现在正在逐步的转型向质量型,市场统一,改变久市场竞争的坏习惯,加快形成透明,有序的市场大环境。七,从环境约束看,过去的发展占用环境很大,现正在向更加绿色化的方向发展。八,从经济风险累积和化解看,伴随着经济增速的下降,各类经济风险逐步显现化,但是要化解这些风险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九,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政策刺激应经不在那么明显,应全面调控与配置,进行科学的分配。从这九点了解到国家对于经济的新风标已经树立我们应该把握新常态的趋势变化去了解我国的经济。

四、唱空中国经济?你错了。

2014年两会召开之际,境外一些机构与媒体对中国经济发起一轮“唱衰论”,妄图影响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从各大论坛可以看到细心的博主发现,每逢我国有重大政治会议召开之际,境外一些机构总会发表一些中国经济将崩溃的谬论,并且夸大的大肆唱空中国经济,而且这些谬论如出一辙,毫无依据与新意。例如2013年外境机构判定中国经济将很难增长,结果下一个季度中国经济实实在在的增长速度达到百分7.8,实现了止跌回升。我国经济学家发表“不要听信境外唱衰中国论调,他们并不掌握中国的情况”。在这些谬论下,我国经济用事实实力的反驳啊境外的唱衰论。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相信国家经济调控,用事实去验证理论,不要轻信对中国的经济谬论,坚信我国经济正在大步的迈进中。中国经济已骤然成为啦时间经济列车的最重要支撑部分,中国经济的一举一动都将引起世界的关注。

第三篇:试论建国前中国新闻教育课程设置发展研究文学论文

【摘要】中国的新闻教育事业是从西学东渐开始的,从20世纪初至今,中国的新闻教育经历了一个艰难而又曲折的过程。虽然现今中国新闻教育事业呈现高速度大规模,多元化的发展,但是在这种繁荣气象下却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以时间为脉络,在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下,通过课程设置来研究中国教育的发展与演变,希望从中可以为现今的新闻教育提供借鉴,对中国新闻教育未来发展找到恰当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新闻教育 课程设置 发展

从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到现如今新闻教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我国的新闻教育走过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路程。随着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新闻教育的重要性,新闻教育研究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早在1912年,我国的报界就有一种认识:“欧美名记者,往昔佥谓报馆为最佳之报学馆,实用方法恐难于教室内教授。故报业教育初兴之时,颇遭报业之轻视。然自此种人才(受过新闻教育)加入报界之后,觉成绩优良,远过于未受专门训练者,于是报界之怀疑始去,而乐与教育界携手。”①由此可见,我国早期对于新闻教育就有了较深的认识。本文将从中国新闻教育不同阶段的课程设置情况来分析其发展状况。

一、萌芽及创立时期(1918~1927)

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成立,它是我国新闻教育的一个开端,标志我国新闻教育从此步入正轨。

在这期间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燕京大学。燕京大学的新闻教育得益于与有着世界上第一所新闻学院的美国密苏里大学的合作。燕京大学新闻系的《本系学则》指出:“新闻学乃多方面之学科,与人生任何部分均有关系。因此,新闻人才,不但具有专门的知识与训练,对于各种学识皆宜有清晰之概念。所以本学系对于专门学识极为注重,而同时对于其他与新闻有特殊关系的学科亦为重视”②

燕京大学新闻学课程,按这一要求分为四类:

1、必修基础课:国文一年、英文两年,16学分;法学院政治、经济、社会学基础课2门;理学院数、理、化、生物基础课选一门;历史基础课一门;共20学分。并按全校本科生必修体育的规定,修完三年体育,共6学分。

2、主修课:新闻专业课程,包括实习(共有三方面:(1)本学系之刊物;(2)报纸杂志之投稿;(3)假期间及毕业后在报馆之实习。)和论文,共44学分。

3、副修课:选定一门学科,不得少于20学分。

4、选修课:依本专业学习需要及本人志趣选修其他学科,约30学分以上,4年修满136学分。学生编级,按各人所得学分编定。

当时美国新闻教育已经开始融合多学科,这种理念也影响了中国的新闻教育。燕京大学新闻专业课程约只占全部课程的三分之一,而副修课相当于让学生有了第二专业,多学科的选择非常符合美国当时的通识化教育。而多方位的实习理念,就更加贴近密苏里大学新闻教育的特色,它的创始人沃尔特·威廉对于新闻教育的思想和原则就是:最好的学习新闻和广告的方法就是实践。③由此可见,在中国新闻教育发展之初,是完全沿承美国的教育模式,通识化和职业化教育十分明显。

二、初步发展时期(1928~1949)

北伐战争之后,******于1928年在南京建立的国民政府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承认,中国至此实现了名义上的统一。在这期间,战乱平息,内外政策重新制定,使得新闻教育在这一时期有了一个较为宽松的发展环境,中国新闻教育由此得到了初步发展。这一阶段一共创办了33所新闻科系和院校,超过了以往的总和。④虽然此时新闻院校数目繁多,但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是燕京大学和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在1929年9月调整科系,原中国文学科分为中文和新闻两个系,新闻专业从中文系独立出来,谢六逸担任新闻系首任系主任。当时的《复旦大学新文学系简章》规定4年制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为:“养成本国报馆编辑人才与经营人才”。施教方针“则在灌输新闻学知识,使学生有正确的文艺观念及充分之文学技能,更使之富有历史、政治、经济、社会与各种知识,而有指导社会之能力”。⑤课程设置本着“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精神,安排4类课程。第1类为基础知识(必修课),如中国文学、英语、第二外国语、心理学、伦理学;第2类为专门知识课,如报学概论。新闻编辑、新闻采访、报馆组织与管理、广告学、发行、照相术、绘画、印刷术;第3类为辅助知识课,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地理、外交概论、法学概论;第4类为写作技术课,如评论练习、通讯联系、新闻写作、速记术、校对术等。一二年级主要学习基础知识与辅助知识课,三四年级注重专业知识与写作技术课。在业务实践方面,低年级结合课程学习,去报社参观;高年级学生,课堂学习时间减少,除去报社实习外,在校要参加校刊《复旦五日刊》的采编工作。从上述的课程设置中我们可以看到,相比较新闻教育初创时期,此时的新闻教育更加注重专业课的技能训练,比如速记术,照相术,绘画术之类的技能也首次在课程设置中出现。但是,我认为,由于专业技能课程的增多,减少了相关扩展学科比如自然学科的安排,美国的通识化教育在此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值得提出的是,复旦大学的实习安排相对合理,明确指出了不同年级的学习重点,为以后其他学校的课程安排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1942年9月,陈道望代理新闻系主任。他主张“做一个记者,除熟悉新闻业务之外,最好还掌握一门专长”。这个时期的课程设置增加了政治外交和三民主义等政党性课程,从一定侧面开始体现中国特色的新闻教育,到现今,这种政党特色依然鲜明。另外,调整后的课程设置出现了按兴趣分组这一全新理念,这种设置可以让学生们真的“有所专长”,在现今的大学中也很值得我们借鉴。

综上,这一阶段的新闻教育是以技能化教育为主,出现了很多专业性强的课程,专业性记者的培养初见端倪,政党性教育也开始发展但是相比萌芽时期通识化教育有所淡化。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新闻教育是在不断发展完善的,在战争频发的年代,这种发展也是得来不易的。

中国的新闻教育在曲折中开始,也在曲折中发展,虽然经历各种难关但依然顽强发展。回顾这近百年的新闻教育发展史,每个时期都有各自的特色。我认为初创和发展时期的课程设置是我心目中的理想模式,这个时期的新闻教育,沿袭了西方教育界的职业化和通识化教育方法,培养出来的新闻人才是全面的,可以直接上手的,也是现今社会急需的。所以我认为,各个高校应该重新审视各自的新闻教育课程设置,精心研究出一份适合当下的新闻课程安排,为学生的未来做好科学的准备。

参考文献

①李建新:《中国新闻教育史论》,新华出版社,200

3②李寿朋、王士谷等:《燕京大学史稿》,人民中国出版社,1999

③黄鹂:《美国新闻教育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④方汉奇:《新闻史的奇情壮彩》,华文出版社,2000

⑤陈桂兰:《薪继火传》,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下载北京林业大学课程论文-中国生态旅游发展演变和趋势文献综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京林业大学课程论文-中国生态旅游发展演变和趋势文献综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