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奋力推进富民强市新跨越——写在全国第22个土地日

时间:2019-05-14 09:11: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快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奋力推进富民强市新跨越——写在全国第22个土地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快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奋力推进富民强市新跨越——写在全国第22个土地日》。

第一篇:加快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奋力推进富民强市新跨越——写在全国第22个土地日

加快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奋力推进富民强市新跨越

——写在全国第22个土地日

今天是第二十二个“全国土地日”,宣传主题是“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举国上下积极应对经济下滑因素不断增多,齐心协力稳增长、调结构的新形势下,确定这一宣传主题,旨在促进全社会更加充分认识土地基本国情国策,更加重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最近一个时期以来,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就加强土地管理工作密集表态,强调要坚决落实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农业固本、工业强市,是奋力推进ⅩⅩⅩ富民强市新跨越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在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持续抓好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不放松,连续ⅩⅩⅩ年实现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升,有力支撑了全市粮食增产增收。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市现有耕地ⅩⅩⅩ万亩,人口ⅩⅩⅩ万,人均耕地仅有ⅩⅩⅩ亩,已经远低于全国人均耕地水平,耕地保护形势异常严峻。加之当前全市正处于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关键时期,一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大项目急需落地。可以预见,“十二五”期间,全市建设用地需求将集中喷发,建-1-

设用地供求矛盾将更加突出,土地问题将成为贯穿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始终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

当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好时期。但同时,资金、土地等各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凸显,机遇与困难并存,“老难题”和“新问题”叠加,特别是土地开发利用面临着“两难境地”和“双重压力”。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统筹解决好保发展和保红线的难题,加快推进富民强市新跨越。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和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全市各级政府要牢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规划、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等四条“高压线”,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监管职责,大力支持耕地保护工作,确保耕地占补平衡。要认真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订与对接工作,统筹考虑各种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充分发挥规划的统筹和管控作用,进一步强化土地用途管制。要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确保农民权益不受侵犯。要探索完善征地补偿制度改革,逐步缩小征地范围,尽可能压缩各种建设占用耕地的空间。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探索集体建设用地退出与流转机制,全面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

稳增长、调结构,需要落实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要探索产业集聚区节约集约用地新机制,建立完善节约集约用地的标准体系。适度、适时提高投资准入条件,建立健全低效用地退出机制,继续大力推广多层标准厂房,严格控制非生产性用地规模,不断增强土地承载能力。要围绕全市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大局,严格按照节约集约用地标准和禁止、限制供地目录,在切实保障重大工业项目、重大民生工程和重要客商、重点单位用地的同时,从严核定各类建设用地规模,严禁向“两高一资”项目供地。近期要特别做好囤地圈地违规用地土地闲置浪费专项治理工作。通过治理,集中收回一批闲置土地、盘活一批存量用地、调整一批低效用地,促进一批项目开工,查处一批违规用地及土地闲置浪费背后的腐败问题。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财富之母。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任务异常艰巨,责任十分重大,影响极其深远,需要各级各部门的不懈努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让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力保护好每一寸耕地,合理利用好每一寸土地,为加快全市富民强市新跨越做出新的贡献!

第二篇:工作经验交流发言材料:加快转变 奋力推进拉果发展新跨越

工作经验交流发言材料:加快转变

奋力推进拉果发展新跨越

工作经验交流发言材料:加快转变

奋力推进拉果发展新跨越

各位领导:

按照日程安排,下面,我就拉果乡工作开展情况,向大家作一简单的汇报,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拉果乡位于凉山州布拖县南部,距县城35公里,东隔西溪河与金阳县梗堡乡相眺,南跨金沙江与云南省巧家县茂租乡相望,西阻泥古河与牛角湾乡相邻,北与洛古乡相接,境内最低点554米,最高点为3898.5米,常年均温10.1℃,全乡幅员面积41.2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36个村民小组,981户4100人,年末实有耕地6945亩,上全乡人均收入为2530元。马铃薯为主要粮食作物,青花椒、白杨和畜牧产业成为农民群众致富增收的重要途径。

二、工作成效

在工作中,我乡始终把经济提质提优作为工作重点,把稳定列为党委政府的首要位置,始终紧密团结和带领全乡各族群众,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奋力攻坚,在全乡人民的共同的努力下,积极培植和挖掘新的经济增长极点,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几年来,累计还清各类债务11余万元,争取建设配套资金500多万元,建成乡机关至伟木村通村公路、乡中心校改扩建、村级组织活动室、乡卫生院新办公用房等公益设施,5个村委活动室得到新建或维修,推进农村两保(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303人和3772人,参保率为54.5%和92%,开展能繁母猪保险862头,1780亩退耕还林得到巩固,465名低保和25名农村五保对象得到保障,累计改造中低产田1800亩,发展特色经果林800亩,年均四大牲畜保有24530头(只),人均占有粮食1200KG,修建垃圾池5个,年投入保洁经费5700元(其中乡政府专项投入3200元,村级组织投入2500元),完成彝区三房改造405户1150人,改造人畜饮水工程274户1350人;建立村民义务森林扑火队5支50人,落实森林防火两项制度125户,完成门诊快诊260人,CD4检测25人,加强48名艾滋病感染者的跟踪随访工作,完成妇检610人次,开展面对面宣传教育583人次;进行重点疾病健康教育培训2924人,推行集中戒毒与家族家园戒毒相结合的方式,利用盟誓等方式强化乡、村、组、户和家支家长的禁毒责任与措施,外出务工人员管理机制逐步健全,有计划、有步骤的在全乡范围内开展基本道德规范、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文明礼仪、公共秩序、保洁卫生等行为规范教育。目前,全乡GDP达到5400万元,农业生产总值2300万元,是2005年的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50元,是2005年1.6倍。

三、主要做法

一是强化干部管理,健全管理机制。

结合实际,我乡采取了非常规手段,完善了考勤考核制度、责任倒查制度,完善“三书制度”

(年初有任务书、年中有督查书、年终有报告书),并与各村委签定建设目标责任书5份,同时签订村委负责人目标承诺书10份,着重健全建立群众来访制度、重大工程资金使用管理会审制度,特别注重村民一事一议制度、村务公开制度,高位推进政策运行阳光化,有效拓宽群众参政议政渠道。同时,对全体干部职工按照岗位设置和分工情况进行优化重组,把干部的评先评优和工作成绩考核全部下放村组一级,由村民进行评定,有效拓展人民群众参与管理决策、参与行政执行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不断强化、提升干部工作使命感和巩固工作的责任心,确保每个职工人尽其用,都能在工作中有所作为。

二是以重点工程为依托,突出阶段工作的统一性。

结合我县开展的禁毒摘帽、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农业发展体系等工作,我乡将经济发展作为维护稳定的主要途径,将全体干部职工按照行政管理权限,进行划片区定职责分工合作,把群众需求与工作要求、与工作重心有机结合,在建立领导小组、签订责任书、落实工作措施的前提下,将权利下放到具体人头,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确定工作时限,认真开展好惠民工作,执行每周工作定时汇报制度和工作结果全乡通报制度,同时在全乡范围内推广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农户回访制度。

三是加强督导力度,狠抓领导责任落实

结合工作重点,狠抓各级领导责任落实,重点强化执行措施的贯彻落实,落实副职以上领导干部包片负责,定期不定期深入农户走访,确保农民在政策执行中得到实惠,在经济上得到增收,在发展上得到满足,将领导干部的调研成果作为评优评先提拔任免的重要依据。

四、主要不足及对策

随着各项工作的深入,我乡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提升,社会治安得到明显好转,人民群众对工作成就明显满意,但工作中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一是人民群众思想认识不到位,观念陈旧、落后。首先,我乡属于民族聚居村落,受信息取得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其认识范围局限于自身成长环境、本地生活习俗等狭小空间,村民脱贫致富能力差,上级要求做什么就做什么,工作主动性、积极性不强,办法不多;其次,受耕作方式的制约,现有知识和能力不能及时更新,导致我乡经济生产步伐始终落后于市场需要的配置,良好的资源得不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二是人力资源后备不足。随着广大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的逐渐增多,我乡经济发展运行中所需的人力资源,得不到及时补充,并且这些流动人口中在外从事何种工作,是否违法乱纪等都会直接影响到我乡发展的外部形象和社会稳定。三是经济基础薄弱。交通、通讯、卫生、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欠缺和覆盖面不高,无法从根本上改善群众看病难、出行难、信息获取难、喝水难的问题,直接导致我乡经济提升步伐放缓,举步维艰。

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乡将继续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继续抓好稳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强化管理、强化职责,积极争取工程项目和配套资金,认真抓好禁毒工程、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彝家新寨、农业体系发展整体工作,沟通与县级业务部门联系加大对科技知识的普及培训,有计划、有步骤、有条件的开展务工农民回乡创业项目,深化干部职工绩效管理机制,健全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人民高度满意的现代综合管理体制,抓管理、重成效、确保上级下达给我乡的各项任务指标及时、圆满的完成。

我们相信,有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有县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我们将更加团结和带领全乡人民群众,开拓创新、勇于拼搏、积极进取,为巩固人文拉果、和谐拉果、生态拉果,奋力推进美丽富饶和谐文明新拉果建设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第三篇:土地与转变发展方式——纪念第21个全国“土地日”

土地与转变发展方式——促节约 守红线 惠民生

——纪念第21个全国“土地日”

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 徐绍史

今天,我们迎来了第21个全国“土地日”。今年“土地日”的宣传主题是“土地与转变发展方式——促节约、守红线、惠民生”。土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的重要载体。土地管理涉及各行各业,关系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发展。在国家的发展战略中,土地问题始终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根本性。当前,我国已进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新的发展阶段,土地管理面临着时代赋予的新的历史使命。以“促节约”为手段,加快推进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以“守红线”为硬任务,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以“惠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调整理顺土地利益关系,是新形势下土地管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土地管理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保障和服务科学发展目标的重要抓手和途径。

节约集约用地既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不可或缺的手段。我国人多地少,后备耕地资源不多,特别是耕地资源不足,人均耕地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与此同时,我国用地总体上依然粗放浪费,许多地方新城、新区快速扩张,城镇低密度、分散化扩张态势明显,工业用地容积率仅为0.3~0.6,农村地区空心村、闲置废弃地普遍存在,空闲用地占村庄用地比重达10%~15%……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加快推进,建设用地需求刚性上

—1—

升,土地资源的刚性约束进一步显现,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特定发展阶段决定了我国未来用地形势更加严峻,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依靠“投资拉动、资源投入、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过度消耗和低效利用土地资源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唯有切实转变管理理念、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全面落实资源节约优先战略,着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逐步减少经济发展对土地的资源性消耗,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土地资源供需紧张的矛盾,更好地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将有利于节约集约用地机制的健全和完善,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土地管理方式转变的良性互动。

节约集约用地是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破解“双保”两难局面的必由之路。我们要立足“适度扩增量,重点放流量,集中挖存量”,统筹安排建设用地规划空间和计划指标,充分发挥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的管控和引导作用,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要充分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建立和完善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需求状况的价格机制。要实行供需双向调节,在继续加强和改进供给的同时强化需求侧管理,以土地供给结构调整推动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要素投入结构全方位调整。要实行差别化管理,结合产业特点、区域实际和土地利用绩效制定差别化的供地政策,遏制“两高一资”、产能过剩、重复建设等违反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项目用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要挖潜、盘活存量用地,当前特别要重视盘活低效利

用、批而未用、用而未尽土地,严控新增用地,建立和完善节约集约用地的倒逼约束机制、政策激励机制、考核奖惩机制和共同责任机制。要以全面推进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活动为契机,探索建立行政区域、产业园区、规划审批、项目审查等多层次节约集约用地评价体系,完善并严格实施节约集约用地标准,通过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保障。“为政之要,首在足食。”在拥有13亿多人口的中国,耕地始终是我们必须坚守的“生命线”,耕地保护始终是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课题。要确保我国95%的粮食自给率,18亿亩耕地红线是必须坚守的底线。然而,由于多年高强度的土地开发,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已经十分有限,扣除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区域,可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已由2000年的700多万公顷锐减至不足500万公顷,且分布不均衡,依赖大规模开发后备资源补充建设占用耕地的模式已难以为继。加之,依赖出让土地促进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的模式,刺激了新增建设用地需求,客观上加剧了供需矛盾,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发展缺规划空间,用地缺计划指标,补充缺后备资源”的困局。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压力和潜力俱在,我们必须胸怀全局、积极应对,毫不动摇地把“两个最严格”土地政策摆到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落实。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是土地管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担当的硬任务。守住红线,要求我们坚持管控激励、开源节流并举,落实

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强化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要大力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确保耕地面积有增长、质量有提高、产能有增加、生态有改善。尤其要以保护基本农田为重点,加快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实行永久性保护,严格控制征地范围和规模。当前,耕地保护工作要由数量管理向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管理转变,坚持数质并重,以建设促保护,在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上下工夫,为稳定粮食生产奠定坚实基础。我们要加强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工作,实现耕地占补数量质量双平衡,保证建设占用耕地严格做到“先补后占”、“占一补一”。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抓实、抓好农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农村土地整治示范省份建设工作,实施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充分发挥其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质是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发展成果。土地涉及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惠民生”是土地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土地资产、资本属性不断显化和强化。在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城乡人地格局和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地方政府、企业、集体、个人等多元利益主体之间的土地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土地利益调整引发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凸显。在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尽快实现从单纯的资源管理向资源、资本、资产三位一体管理转变,高度关注土地资产和资本化背景下的经济社会问题,不断增强土地管

理的权益保护意识、民生保障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要因势利导,改革创新,不断转变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强化服务监管,确保土地政策惠及民生。

土地管理“惠民生”,要求我们始终把保障民生和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放在突出位置。要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探索缩小征地范围途径和方式,提高征地补偿标准,拓展安置途径,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的生产生活,确保被征地农民“当前生活不下降,长远生计有保障”。要立足社会发展保民生,加大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去年,全国保障性住房供地25万亩,同比增长51.3%,各省(区、市)保障房供地做到了“应保尽保”。从今年的计划指标来看,各地保障房建设用地也有充足的保证,重点是要加强监督确保落实。要立足从长远和根本上保护权益,加强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建设。要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从长远看,要通过健全土地产权制度,统一交易规则,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实现城乡土地权利主体平等,交易公开、公平、公正。惠民生,还要确保农村土地整治真正惠及“三农”,土地整治后的土地增值收益必须足额返还农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土地是万物生存之源、立国富民之本,承载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发展和变革的时代。土地利用与管理,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维系着国之命脉、民之根本,也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和质量。虽然全国

“土地日”每年只有一天,但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思索却贯穿着每一天。“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我们每一个人都应牢记,“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一项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国家长远发展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共同参与。愿“促节约、守红线、惠民生”成为我们的共同责任和自觉行动,让我们携起手来,为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和谐、美好、可持续发展的家园不懈努力。

第四篇:中共泉州市委关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经济强市 推动泉州跨越发展的意见

中共泉州市委关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经济强市 推动泉州跨越发展的意见

(2010年8月5日中国共产党泉州市第十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

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策部署、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认真贯彻省委八届九次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经济强市(以下简称“两个加快”),推动泉州跨越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全面把握实施“两个加快”、推动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八届九次全会精神,围绕“先行先试、加快转变、民生优先、党建科学”和建设现代化泉州的总要求,深入实施项目带动,着力加快产业、港口、城市发展,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和对台交流合作,着力统筹城乡发展和民生保障,着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经济强市,推动跨越发展,努力把泉州建设成为经济总量大、产业结构优、综合效益好、发展后劲足和人民生活质量好、受教育程度高,城市宜居宜业,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高的海西中心城市,力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东部先进地区平均水平,“十二五”期末财政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2%以上,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万亿元以上,综合实力继续保持全省前列。

实施“两个加快”、推动跨越发展,必须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坚持先行先试。大力弘扬爱拼敢赢、敢为人先的精神,进一步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大力破除不利于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障碍和思维定势,锐意进取,敢闯敢试,努力探索符合泉州实际的发展路子。

实施“两个加快”、推动跨越发展,必须以转变提升为主线,坚持“好”字优先、能快则快。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激发比学赶超的热情,牢牢把握“两大重大历史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发展,切实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突破性进展,努力开创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实施“两个加快”、推动跨越发展,必须以利民惠民为根本,坚持民生优先。真正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优先解决、重大民生项目优先安排,切实让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

实施“两个加快”、推动跨越发展,必须以党的建设为保证,坚持党建科学。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始终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持续增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努力为推动跨越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实施“两个加快”、推动跨越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泉州最为重要、最为紧迫的任务,必须精心组织、全力实施支撑跨越发展的“百千万亿倍增计划”,经过不懈努力,5年内实现超百亿企业15家以上,形成5个超千亿产业集群,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万亿元以上;必须争分夺秒,大干快上,持续打好重点项目建设、新增长区域发展、城市建设、小城镇改革发展、民生工程“五大战役”,超常规发展,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继续在加快推进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先行先试中发挥支撑带动作用。

二、着力先行先试,增创跨越发展的新优势

1.突出项目带动先行。以推动产业、港口、城市、交通、能源、市场的大发展带动大投资,立足高起点,抢占制高点,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带动力和集聚力的重大项目,以项目壮大经济总量、提升产业层次、增强发展后劲。着力打好重点项目建设战役,做好项目的策

划、生成、落地、投产,做到投产达产一批、开工建设一批、储备报批一批,争取一批重大项目列入国家、省“十二五”规划。充分发挥投资拉动作用,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力争投资增速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达44%,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以上。抓紧规划建设上市公司创业园,引导本地上市企业返程投资。坚持内外资并举,大招商、招大商,大力引进一批大央企、大国企、大民企,支持国内外优势企业来泉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拓展与跨国公司的战略合作,力争五年内新引进一批台湾百大企业、10家以上世界500强企业。

2.大力创新体制机制。率先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建立有利于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逐项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民间投资新36条政策,争取在支持民营企业进入金融服务、参与大规模城市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国有资产、交通基础设施等投融资平台有序运作,推动上市融资,做大做强国有投融资平台。积极稳妥推进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执法,推行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办事效率。积极推进简政强区、简政强镇,按照“宏观决策权上移、微观管理权下移”的要求,进一步理顺事权、明确责任、创新机制,将部分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到区,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到重点小城镇。进一步优化投资创业环境,继续清理和规范收费,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营造亲商、安商、富商氛围。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和发展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3.全面提升开放水平。加快纺织服装、石材及制品、陶瓷树脂工艺品、箱包(伞)四个省级重点商品出口基地建设,进一步扩大特色优势商品出口。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稳步提升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积极开拓东盟等自由贸易区市场与中东、非洲、南美等新兴市场,巩固欧美等传统市场。扩大重要资源、关键设备和技术的进口。推动泉州出口加工区向综合保税区转型,加快晋江内坑、安溪“陆地港”建设。加快“走出去”步伐,支持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资源、供应链和价值链整合,参与国际并购,拓展海外营销网络。提升泉港澳合作层次和水平,重点引进港澳高端服务业项目。深入实施“回归创业工程”,鼓励泉籍企业家回乡投资兴业。发挥海内外泉商优势,大力推进“泉州经济”与“泉州人经济”融合发展。

4.深化泉台交流合作。抓紧落实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第一批早期收获产品清单,扩大对台贸易,争取特定领域在后续补充协议中先行先试。按照“最开放、最优惠、最高效”的要求,加快泉州台商投资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抓紧启动保税物流中心(B型)申报工作,争取尽早设立泉州保税港区,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功能叠加和政策效应,全力打造以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为支撑的滨水生态新城。实施台资企业转型升级试点工程,做好以企引企、以台引台工作,推动园区、行业协会对接,加快建设光电、装备、石化等两岸产业对接集中区,打造大陆台资企业所需的零部件、原辅材料配送中心,促进泉台产业紧密对接。构建更加便捷的直接往来综合枢纽,促进更多大陆居民和台湾民众从我市口岸往返两岸。充分发挥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郑成功文化史迹的作用,加快建设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深入开展泉台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人才等方面交流合作,推动民间交流交往和对口联系交流活动常态化。支持泉商泉企“上岛”拓展发展空间。

三、强化集聚辐射功能,全力建设海西中心城市

1.建设现代化海湾型城市。按照《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的要求,聚焦98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统筹2980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发展,力争三年上新台阶,五年见大成效,至2015年,环泉州湾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200平方公里左右,人口200万人左右;至2020年,建成区面积达250平方公里左右,人口250万人左右。坚持交通先行、撑大骨架、连片开发,加快环城高速、城市快速干道、城市轨道交通、跨江跨海通道等环湾主

干路网建设,促进城市核心区与各组团的紧密连接。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要求,依托城市山水资源,加快推进总部经济区、商务集中区、城市综合体等城市新区建设,统筹实施古城保护利用改造复兴工程,推动城市更新和“三旧”改造,扎实推进“数字城市”试点工程,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充分发挥区级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除市级统一组织实施的项目和现有城建指挥部继续履行建设职能外,城市建设项目由区级组织实施。适时启动行政区划调整,探索建立有利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财政体制。加快构建大泉州城市公交体系,加快环泉州湾城市同城化管理步伐。大力培育城市教育、文化、卫生等优质资源,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顺应人口空间集聚、结构变化趋势,进一步放宽城市落户条件,加速人口向中心城市、重点镇聚集。加强社区管理,着力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水平,努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按照中小城市标准,全方位提升县城品位,规划建设一批新市镇,稳妥推进3个省级、12个市级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力争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

2.拓展新的经济增长区。抢抓高铁时代、信息时代带来的新机遇,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港口、机场等重要交通节点为依托,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圈”、“高速经济走廊”和“道口经济”,进一步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着力打好新增长区域发展战役,重点推动环泉州湾中心增长区、北翼增长区、南翼增长区、安永德增长区“一湾三区”建设。发挥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台商投资区等“国”字号优势,发挥各县(市、区)的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带动作用,吸引大企业、大项目、大产业入驻,推动产业、人口、技术、资本集聚,带动周边地区快速发展。支持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飞地园区”,支持洛江经济开发区、晋江经济开发区、泉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升格扩区。实施重点区域发展规划,加快泉港和泉惠石化园区、晋江和南安装备制造业基地、泉州软件园、南安光电产业基地、惠安绿谷高新技术园区、海西茶业基地、永春生物医药基地、国际陶瓷艺术城等的开发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推动区域发展一体化。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整合全市港口、旅游景点、产业园区、展会展馆等各类资源,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着力推进以港口为取向的集疏运体系建设,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岸线资源,加大港口投资建设力度,统筹推进公用码头、业主码头建设,构建西进东出的现代化枢纽港;加快泉州晋江机场改扩建步伐,做好新机场规划选址工作;大力推进“一环两纵三横六联”高速公路网、“一横三纵八支”铁路网建设,规划建设若干个综合交通枢纽项目,着力打造“15’、30’、60’”三大交通圈。加快输变电工程建设,尽早形成“一特双廊、环湾互联”坚强智能电网。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沿海地区产业向山区有序转移,强化山海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借力珠三角和长三角,主动融入海西城市群,构建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

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海西先进制造业基地

1.推动主导产业转型提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落实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意见,大规模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抢占研发、设计、销售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做强纺织服装、鞋业、石化3个千亿产业集群;以延伸产业链、推进企业集聚为重点,着力建设大项目、培育大企业、打造大基地,新增建筑建材、装备制造2个千亿产业集群。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和中小企业联合成长计划,支持中小企业做精做专、发展壮大,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专业化配套的规模经济优势。鼓励企业强强联合、兼并重组,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大力推进企业改制上市“121工程”,做大做强资本市场“泉州板块”。加强品牌创立、品牌提升、品牌扩张、品牌输出,做大做强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推动小品牌发展成大品牌,单一品牌发展成系列品牌,国内品牌发展成国际品牌,打造中国世界名牌。积极推广整体连锁经营等新型商业模式,把握消费升级向中低收入群体和二、三线区域梯度转移趋势,开展“泉州名品进名店”和泉货网上销售活动,进一步开拓

国内市场。

2.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抓好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的规划编制,集中力量扶持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力争“十二五”期末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认真实施国家创新基金微波通信产业集群试点,建设好国家火炬计划泉州电子信息特色产业基地,加快形成海西电子信息产业带。发挥太阳能级多晶硅物理提纯技术和非晶硅薄膜技术的核心竞争优势,大力推进企业集聚发展,构筑较为完整的光伏产业链。大力推进永春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药用植物开发等产业技术实现跨越,形成海西生物医药产业重要基地。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按照高新化、低碳化发展方向,加快发展新型纺织面料、新型建筑材料、新型化工材料等产业。积极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发展海水淡化等海洋新兴产业。

3.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以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商务会展、旅游服务、信息服务、文化创意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构建若干个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力争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GDP增速2个百分点以上。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支持泉州银行等地方性银行发展壮大,引导城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积极推进村镇银行试点,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尤其是台湾银行来泉投资发展,打造海峡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大力建设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加快培育以第三方物流为主体、以第四方物流为平台的现代物流体系,打造海西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借鉴广交会、世博会等办会理念,加快推进东海会展中心建设,扩大专业会展辐射范围。加快服务外包平台建设,支持国内外知名服务业外包企业来泉建立分包中心和承接基地。打响“海丝文化”、“闽南文化”和“海峡旅游”品牌,做足泉州南音“非遗”文章,加快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步伐,新建一批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和高星级酒店,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和精品路线,扩大泉台双向旅游规模,着力建设知名旅游目的地。围绕推动十大文化产业发展,制定出台动漫产业扶持措施,加快时尚创意园、动漫城等文化创意产业综合功能区建设。

4.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跨越发展的中心环节,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推进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争取中科院重大创新平台落户泉州,推动形成富有创新活力的科技企业孵化集群。加强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6•18”平台,大幅提高项目的履约率,促进项目、技术、资本、人才的有效对接;鼓励企业创建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各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行业技术开发中心等研发机构,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创新联盟,力争五年内培育300家以上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深入开展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设立知识产权专项资金,建立知识产权人才库和专家库,壮大专利和版权代理队伍,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发挥泉州市科技创业投资基金作用,鼓励境内外股权投资机构来泉设立分支机构;探索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机制,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政策。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抓紧编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量身定造各类专门人才特殊政策,落实好引进人才的相关政策,培养、吸引、留住一批高端人才,着力构建海西人才高地。

5.积极推行绿色增长。编制生态市建设新的五年规划,保护青山绿水、碧海蓝天。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严把新上项目的产业政策关、资源消耗关、环境保护关,落实环境保护“一岗双责”制度,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加大制革、电镀、石材、建陶、漂染等重点污染行业及工业污染集控区清查整治,依法取缔污染严重的企业。扩大差别电价政策实施范围,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大近海水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力度,努力把惠安崇武至秀涂海岸带、晋江衙口至石狮黄金海岸旅游带打造成闽南滨海生态旅游休闲带。积极盘活存量闲

置土地,探索推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考核制度。科学合理推进湾外围海造地。完善“两江”流域生态补偿政策措施,下大力气抓好饮用水源保护。统筹做好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的新、改、扩建工作,加快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建设,切实提高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加强城市绿道网、城乡绿地系统、生态廊道和森林生态保护体系建设,增加森林碳汇。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建设一批循环型产业、循环型行业(企业)、示范性工程,着力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单位。抓好太阳能、风电等新能源示范项目,探索清洁能源综合利用模式,争创全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建设一批建筑、交通、公共机构以及商贸、酒店节能示范工程,打造低碳型城市最佳实践区。

五、统筹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建设独具侨乡特色的新农村

1.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坚持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坚持“抓龙头、建基地、打品牌、拓市场、深加工、扶协会”,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信息化,打响特色农产品品牌,提升茶叶、水产品、果蔬、花卉和食用菌等优势特色产业综合发展能力,不断扩大农业特色产业经营规模。积极推广农业“五新”工程,鼓励工商企业参与发展现代农业,继续扶优扶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国家中心渔港建设。提升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辐射带动功能。加强“三大基地”、“四大平台”建设,抓好台湾农业技术交流推广中心和泉台农业合作重点项目建设,提升海峡两岸(泉州)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水平。

2.持续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乡村规划建设管理,以农村社区和中心村建设为重点,每年培育一批新农村建设典型示范村。加大农村危旧房、石结构房改造力度,有序推进农村低保家庭安居房建设。加快农村公路提级改造,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沼气工程,统筹抓好农村电信、邮政、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资源规划管理,适时建设碧坑水库等重要水利工程,打通沿海水库输水通道,科学调配水资源。关注农村困难群体,帮扶市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继续实施“造福工程”,做好地质灾害危险点群众搬迁。深入开展“家园清洁行动”,加强以“三清六改”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

3.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立健全土地流转配套措施,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森林采伐管理新机制。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扶持一批 “五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探索建立农村资金互助组织,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大力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农村劳动力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积极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转变职能,构建新型“三农”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进一步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加强农村(社区)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监管。

六、突出民生优先,建设文明和谐幸福家园

1.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优先安排惠民利民项目,提高民生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确保财政支出向民生工程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教育事业发展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倾斜、向困难群体和困难地区倾斜。全面落实积极就业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着力帮助城乡各类劳动者提高创业就业能力,实现较充分的社会就业。推进和谐企业建设,协调健全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切实保障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建立有利于提高劳动报酬的职工工资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加快保障性住房特别是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发展,扩大经济适用住房供应范围。以非公有制企业和外来工、农民工为重点,加大职工五险扩面征收力度。完善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制度,加快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探索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十二五”期间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全覆盖。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大力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探索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与新农保、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新农合合并实施;加快实施职工医保、工伤、生育保险市级统筹。探索各种医疗保障制度衔接和异地结算制度,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实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动态

管理、应保尽保。推动慈善事业快速发展,构筑完善的灾害救助、教育救助、医疗救助等综合救助体系和针对特殊人群的福利体系。着力提高为老年人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扎实做好人口和计生工作,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2.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扎实推进医改、校舍安全、文化、养老“四大民生工程”。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把更多的新增财力投向农村,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接轨。促进教育资源公平配置,鼓励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类民办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点提高农村学校、薄弱校办学水平,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公立医疗机构改革试点,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文化体育惠民工程,加快泉州市图书馆新馆等大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改造提升乡镇综合文化体育站、村文化体育活动室等公共设施,率先建成普惠型、全覆盖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

3.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稳定,紧抓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夯实综合治理维护稳定的基础,扎实推进新一轮平安泉州和法治泉州建设。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加快建立重大项目建设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力度,及时化解苗头性问题,依法依规处置群体性事件。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试行居住证制度。加强对特殊人群的教育管控,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工作体系。健全和落实各项安全防范和管理制度,加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整治,确保校园及周边地区的安全稳定。健全和落实各项安全生产制度,提升风险防范和危机管理能力,有效防范和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有效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

七、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实施“两个加快”、推动跨越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1.提升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加强学习研究,继续做好大规模干部培训工作,不断提高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进发展的本领。进一步健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建设坚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领导集体。精心编制“十二五”规划。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基层组织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长效机制,激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内在动力和创造活力。

2.增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战斗力。各级领导班子要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面提高执行力、落实力。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完成重点任务、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科学发展上比学赶超,创先进、争优秀、当模范。坚持科学的选人用人导向,注重在项目建设、基层工作一线培养、锻炼和选拔年轻干部。建立和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探索建立各级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奖励制度,探索建立市对县(市、区)、泉州开发区、台商投资区财政收入增长考核奖励制度。大力弘扬“惠女精神”,着力改进文风会风,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强化督查督办,深入破解“熟人经济”现象,加大治庸、治懒的力度,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和领导干部问责制,营造雷厉风行、立说立行的工作氛围。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3.凝聚推动跨越发展的坚强合力。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协同协作,主动靠前,强化服务。充分激发全体党员干部创业激情,鼓足干劲,只争朝夕,奋勇争先。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强化政策引导,大力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构建世界泉商联络平台,加强与海内外泉籍乡亲的沟通联系,凝聚海内外泉州人推动跨越发展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职能作用,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群众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齐心协力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下载加快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奋力推进富民强市新跨越——写在全国第22个土地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快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奋力推进富民强市新跨越——写在全国第22个土地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