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入湖北钢结构产业采购联盟成立协议书
加入湖北##########协议书
甲方:湖北钢#####联盟
乙方:
甲、乙双方本着自愿、平等、公平原则,经友好协商,根据湖北钢结构产业采购联盟的章程规定签定本协议,由双方共同遵守。
第一条:协议范围内,双方的关系确定为联盟组织和联盟成员关系,其中甲方为联盟组织,乙方为志愿加入联盟组织关系成员单位。围绕湖北省###采购相关事宜,在乙方的自愿申请原则之下,甲方根据乙方的申请和对乙方的经营能力的审核评级,对达到甲方相关准入标准的乙方单位,予以同意乙方加入甲方组织。同意乙方在_______省(市、自治区)市(地区)县(区)_______地点加入甲方组织。
第二条:订立本协议的目的在于确保甲、乙双方忠实地履行本协议规定的双方的职责和权利。乙方作为单独的企业法人或经营者进行经济活动。乙方不是甲方的代理人,也不是甲方的雇员和合伙人。乙方不是作为甲方委托代表,乙方无权以甲方的名义单独签定任何协议,使甲方在任何方面对第三人承担责任,或由甲方负担费用,承担任何义务。第三条:加入甲方组织,乙方享受的权利:
1.优先享受参加甲方组织的联合采购活动的权利;
2.优先取得甲方的有关资料。
第四条:加入甲方组织,乙方需要履行的义务:
1.执行甲方的决议;完成甲方交办的工作;
2.向甲方反映真实情况,提供有关详细资料 第五条:甲方组织的义务:
1.根据湖北#######联盟的章程规定,整理收集乙方单位的意愿需求,组织落实集体采购事宜,并促进各乙方单位的交流合作。
第六条: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双方各备案一份,复印件无效。乙方兹承认签署本协议,并已阅读及明白本协议所列条款所包含的规定,并且受甲方条款的有效约束。
甲方(盖章):乙方(盖章):法定代表人(签名):法定代表人(签名):或指定授权人:或指定授权人:本协议于年月日签订。
第二篇:广东省3D 打印产业创新联盟成立
11月25 日,广东省3d 打印产业创新联盟成立仪式暨广东省3d 打印产业发展战略对话在广州举行。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龚国平、广东省科协书记何真、中科院广州分院副院长李定强、广东发改委高技术处处长李彬、广东省科技厅高新处处长林萍、广东知识产权局产业处处长黄文霞等领导出席会议。会上,中科院广州电子所所长、广东省3d 打印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李耀棠代表39 家单位发起倡议成立广东省3d 打印产业创新联盟,并将中科院广州电子所自主开发的10 台3d 打印机捐赠给广州市青少年科技中心。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龚国平为大会致辞,提出广东需要打造一个以市场需求为牵引,行业应用示范为核心,关键技术为突破重点和技术成果产业化为目的的3d 打印产业生态环境。希望联盟发挥在3d 打印产业的智库作用并积极承担省内3d 打印技术和应用产业发展的相关具体工作,加快我省3d 打印产业的发展和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联盟顾问钟世镇院士、瞿金平院士、颜永年教授均对联盟成立表达了热烈祝贺,钟世镇院士亲赴会议现场为大会热情致辞。中国3d 打印技术产业联盟秘书长罗军也到会议现场祝贺广东3d 打印产业创新联盟的成立。接着,召开了学术报告会。清华大学颜永年教授报告了计算机集成激光3d 打印制造平台;南方医科大学黄文华教授报告了3d 打印技术在医学的应用研究;李耀棠理事长报告分析了广东省3d 打印产业的机遇与挑战。之后,会议现场就“如何促进广东3d 打印技术产业发展”展开了战略对话,参与对话的嘉宾有广东省科技厅高新处副处长龚建文、华南理工大学汽车与机械学院教授杨永强、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袁玉宇、佛山峰华卓立制造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金枫、中国3d 打印技术产业联盟秘书罗军以及来自全省52 家3d 打印设备、材料、软件开发和技术应用服务的企业同仁。龚建文副处长通过对话介绍了广东省下一步对3d 打印产业的推进计划。本次会议由中科院广州电子技术研究所、华南理工大学联合主办,广东省发改委、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科协、中科院广州分院作为指导单位,特邀广东省知识产权局、广东省经信委、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广东省发展研究中心、广东省国税、广东省地税以及广州市、区有关主管部门领导,联盟成员单位、会员单位、新闻媒体等约200人参加了会议。(张天一 供稿)
第三篇:纺织安全防护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成立
纺织安全防护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成立
时间:2012年10月29日来源:作者:
导读:2012中国安全防护纺织服装产业创新发展论坛在陕西西安举办,由上下游产业13家成员共同组建的“产业用纺织品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安全与防护纺织品专项联盟”成为此次论坛当之无愧的焦点。
10月17日~18日,2012中国安全防护纺织服装产业创新发展论坛在陕西西安举办,由上下游产业13家成员共同组建的“产业用纺织品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安全与防护纺织品专项联盟”成为此次论坛当之无愧的焦点。这是我国纺织领域首家以产业基地为依托、协会深度参与的产业联盟,凸现“十二五”发展机遇期的价值创新理念。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由企业、大学、科研院所、联合会等机构,以共同的发展需求为基础,以重大产业技术创新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作为一种中观组织形态,它通过相应的运作机制,将微观层面的经济主体有机地联系起来。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高度评价了产业联盟的现实意义。他说,由于受到跨行业壁垒、技术壁垒、市场准入壁垒以及传统供应链制约等影响,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在拓展应用领域、市场控制、产业链配套上存在严重不足,价值链高端竞争优势远未建立。产业联盟的成立,有助于行业从分散重复、粗放发展的生产方式转向自主创新、集成创新、战略合作的集约发展模式。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司副司长王伟表示,“十二五”期间,产业用纺织品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就是产需衔接不足,专用纤维原料、装备、制品及应用领域不能形成有效对接,影响着未来的市场开拓;生产领域的产品标准与应用领域的使用规范不够协调统一,权威检测和认证机构的缺失制约着产品进入高端领域。因此产业联盟的运作应当是“以产品为核心的产需衔接”。
据了解,产业联盟一般分为研发合作型、技术标准型、市场合作型、产业链合作型等四种类型。针对安全防护用纺织品的产业现状,产业链合作联盟成为解决当前问题的主要着力点。其主要任务体现在:核心技术研发,行业标准研究,公共创新平台建设,扩大应用市场,建立诚信机制。
安全与防护纺织品专项联盟的主体——陕西元丰纺织技术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傅恩福从“规模经济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的角度阐释了产业联盟的战略价值。他说,产业联盟是科技经济和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产学研结合的新型技术创新组织。当遇到行业共性问题时,单个企业往往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足够资源,而产业联盟则成为企业共同投入资源发挥各自优势解决公共问题的有效工具。
政策方向和市场容量始终是产业发展的航标。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邬燕云、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施楣梧博士现场演讲,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信心。调查显示,我国每年因生产安全问题造成的非正常死亡超过20万人,受伤超过300万人,有毒有害企业超过1600万家,接触粉尘、毒物和噪声等职业危害的职工逾2500万人,各类生产伤亡中有15%的事故与安全防护用纺织品有关。我国防护服年需求量超过8000万套,劳动保护用品的市场需求达到500亿~800亿元,安全防护用品潜在的市场容量达到1000亿元。
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认为,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安全防护用纺织品行业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已经奠定了规模化发展的基础。目前产业用纺织品存在的问题是,它们往往比其所取代的材料昂贵,使用新材料增加的成本明显大于收益,不利于打破市场平衡形成对传统产品的突破。技术优势如果能和创新、品牌、终端等因素结合在一起,将大大增强综合竞争力,这也正是产业联盟的重要职能所在。
针对产业联盟经验不足的隐忧,陕西元丰纺织技术研究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普选代表联盟企业宣读誓词,号召大家在全行业的监督下相互尊重、自律协调,努力实现企业目标、联盟目标、产业目标的长远兼容,充分发挥价值链创新的示范效应。
第四篇:关于成立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产业联盟的建议案
眼科和视光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介绍
“眼科和视光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筹备工作组在科技部和中国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指导下,从今年3月开始开展了大量的关于我国眼科和视光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发展的调研工作,就成立联盟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充分的论证。2009年8月2日,眼科和视光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温州正式成立。
一、视觉保健、诊疗、康复和疾病预防的重要性
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功能,外界信息有82%通过视觉系统获得,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视频终端、网络等现代视觉传播方式的迅猛普及,与视觉相关的疾病和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疾病谱从原先以外伤、感染为主的“红眼病”逐步转变为以屈光、视觉效率、功能性视觉问题为主的“白眼病”。白内障是全球首要致盲眼病,在我国现有500多万人因此受到严重视力损害,且每年新增60万白内障患者。角膜疾病是全球第二大致盲原因,我国每年有500多万名患者因角膜疾病而损害视力,约20万人因缺乏合适的角膜修复材料而无法手术。近视作为一种伴随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视觉问题,正呈现低龄化、进展性的特点,不仅影响视力、损害视觉功能,而且有潜在致盲危险。我国近视发病率居世界第二,近视人口约3亿多人,为全球第一。
传统眼科学关注眼病处理,但要有效地解决视觉质量和视觉效率问题,非视光莫属。在西方发达国家,视光已经有100多年历史。美国2002年的相关数据表明,每年10000亿美元的医疗费用中,3600亿和视觉健康相关,其中又有70%为视光首诊范畴。我国实践证明,有效地将眼科学和视光学在学术和产业化上有机结合,形成现代眼视光模式,具有更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能够更好地实现提供清晰、舒适、持久的高质量视觉矫正,这与现代医疗模式从“看病”到“看健康”的发展相一致。
二、医疗器械在眼科和视光产业和临床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视觉系统结构精细,在解剖、生理、功能上均具有与身体其他器官不同的独特性。视觉系统疾患种类繁多,不仅具有生物器官的特点,同时具有光学器官的属性。理想的视觉疾患的治疗,不仅要达到满意的结构修复,更加重要地要实现功能修复,即获得“清晰、舒适、持久”的视觉矫正,这正是现代眼视光学的发展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基于光学工程、激光技术、超声技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材料和组织工程、基因治疗等前沿高技术的诊疗设备、器械的快速发展。20多年来,这是由于相关学科支撑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眼科激光、眼科超声、光学相干成像技术、波前像差技术、纳米生物技术、基因治疗等检查设备、治疗设备、眼内植入体等现代眼科和视光医疗器械,极大地促进了现代眼科和视光临床技术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使得视觉诊疗从传统的“五官科”中分离开来,形成独立、完整的学科领域和产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随着人们对高质量的视觉需求日益增加,对高质量的眼科和视光临床诊疗服务需求也迅猛增长,独立的眼科(或眼视光)医院在大中型城市纷纷出现,许多高等级医院相继成立相对独立的眼科(或眼视光)诊疗中心,一些基层医疗单位也积极开展视光诊疗业务。据中华医学会眼视光学组估计,全国现从事眼科和视光诊疗活动的机构(包括各级医疗单位和非医疗的视觉保健机构)近1万家,从业人员达10万人以上。与此同时,现代眼科和视光技术和诊疗器械装备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任务也空前迫切。2008年的数据表明,视觉临床诊疗设备、量大高价耗材等我国眼科和视光产品市场容量约300亿元,如在2020年前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视觉保健标准,其市场规模潜力至少10倍,考虑到附加值的提升,国产产品产值潜力至少还有50-100倍!
三、建立眼科和视光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重要性 在西方发达国家,眼科和视光已成为成熟的行业和产业。美国视觉健康从业医生有5.5万人,每年1万多亿美元医疗费用中,1/3和视觉健康相关。在西欧、澳大利亚、日本,视觉健康也已成为重要的医疗行业和产业。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视觉健康问题已经成为政府和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我国青少年近视发病率高达50%-80%,近视人口数量为全球首位;干眼症成为现代社会三大健康问题之一;白内障、眼底病变、老视等问题也成为城乡常见多发健康问题。眼科和视光诊疗器械主要包括关键诊疗设备和重要耗材两大类,前者如准分子激光治疗机、角膜地形图仪、眼科超声设备等,后者如人工晶状体、人工玻璃体、角膜接触镜等,都是与高质量的眼科和视光临床诊疗密切相关的。因此我国在眼科和视光临床上要实现“清晰、舒适、持久”的视觉矫治目标,同时有效降低大量依赖进口产品造成的高昂诊疗费用,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创新机制、促进产学研合作、开展眼科和视光关键诊疗设备和重要耗材的自主研发。
目前,我国国内眼科和视光器械市场仍为日本、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行业巨头所垄断。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在眼科和视光“下游”技术和产品研发方面仍有一定差距:
(1)多数研发单位规模较小,自主创新能力弱,无法形成规模参与国际竞争;
(2)缺乏中远期总体研发规划,过度重视短期利益;
(3)多数研究、生产单位习惯被动应用国外技术标准,易陷入国外知识产权陷阱;
(4)缺乏国家行业层面的共性关键技术创新联盟,技术标准管理不统一、重复建设、浪费资源、信息不能共享,引起临床和市场的混乱,如屈光手术由于早期无有效的标准规范,一度导致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受到显著影响;
(5)自主标准缺失,严重妨碍自主知识产权研发和创新体系建立,遏止核心竞争力提升。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在眼科和视光产学研结合实现自主创新方面已经具备了实现突破的条件。1988年以来,温州医学院、中山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等高校成功地将现代眼科学和视光学有机融合,创建现代眼视光学科和技术、产品研发,获得较高的发展起点和目标定位,其发展模式得到国内外同行广泛赞同。浙江、广东、北京、天津、江苏等一批科技型企业研发的眼科准分子激光治疗机、超声生物显微镜、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等已经掌握了相关核心技术,具备了打破国际垄断的基本条件。眼科和视光领域标准化研究也已实现突破。卫生部视光学研究中心主任、温州医学院眼视光研究院院长瞿佳、浙江省医疗器械检验所所长何涛、上海新中佳精密光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忠等专家、企业代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眼科光学和器械、设备的国际标准起草和修改中。
因此,通过建立与国际对接并能为行业提供共性关键技术服务的创新联盟,是我国在眼科和视光领域进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可大规模推广或产业化的技术和产品研究、开发、推广的前提和动力,是形成完整的学术-产业链的扳机点。联盟建成后将与国内产业密切衔接,促进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水平的提升,逐步形成视觉健康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群和产品群,实现在领域内技术标准领域的领先地位和主导权,打破国际巨头的标准垄断和技术壁垒,不仅能够极大改善我国人民群众的医疗质量降低医疗成本,而且能积极促进我国本土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建立眼科和视光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第一届理事会组成
经选举产生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和副理事长为: 理事长:温州医学院眼视光研究院 瞿 佳
副理事长:周永耀(苏州六六视觉科技有限公司)、王宁利(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同仁医院)、奚廷斐(北京大学)验所)、何涛(浙江省医疗器械检
第五篇:物联网产业联盟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朱炎:
各位来宾、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对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也向关心和支持北京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各位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天是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成立的日子,其实也是我们纪念互联网诞生40周年,40年前10月29日,人类利用两台计算机联线进行了第一次信息传递“L、J”,传递了两个字母。实际上40年前互联网就和物联网进行了紧密的联系,最终实现两台计算机使用,所以我们到了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不光把人连在一起,还要赋予我们很多物件有一定的秩序,把它们连在一起,我想这是信息产业发展和拳头信息化的又一次发展战略。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的意义。为推动我们国家信息产业从大到强,实现自主创新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对于促进信息技术更广泛的应用,保障社会更加有效运行,维护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安全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积极发展物联网产业是北京信息产业发展新阶段的现实要求,是北京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信息化与城市发展融合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建设数字城市、信息城市、网络城市、可信城市的关键基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对“感知北京”,“感知中国”的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北京市经信委、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等部门支持组建物联网产业联盟,这是落实总理提出“感知中国”的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北京市
物联网战略的重要举措。借此机会,我简要的向同志们、向各位同仁报告一下北京在促进发展联盟产业的相关举措。
首先是大力集成已有的技术和产业联盟,积极打造中国的物联网产业中心之一。物联网既是一个新的发展趋势,是一个重要的机遇,同时它也跟我们过去的工作有紧密的联系。单从物与物联系,北京的资源发展十分优势,技术源头方面有科学院、清华、北大、北邮等大学,特别是在TD—SCDMA、闪联信息技术等相关领域拥有独立的自主知识产权,在产业方面有传感器、网络传输、数据处理等基本完善的产业链,有清华同方、时代凌宇等一大批领先企业,在应用方面,城市网络管理、网格管理、智能监控、食品追溯、水质监测等系统都有典型的应用管理。特别在北京奥运会中,物联网技术发挥了重大作用,支撑了安全保障、物资管理等方面。所以在北京物联网的现实基础十分雄厚,我们有条件抓住当前的战略机遇,进一步集成产业资源,将北京打造成中国物联网产业的中心区域。我们已将促进物联网产业纳入相关发展规划,正在制定物联网产业实施方案,下大力气推动这一产业在北京发展,使之成为带动高端制造、北京创造、北京服务的新的引擎。
第二北京物联网产业发展要有传感器、传输网络、集成服务三大领域为核心,成为产业链和产业支持。传感器的发展重点是高端化,有清华同方、微电子、京仪集团、昆仑海岸等公司,发挥高端芯片研发生产,拿出一批国家急需的高端传感器产品,进而发展具有智能化的各种装备。传输网络的发展重点是自主创新,积极推动3D发展,特别是要推动把握TD—SCDMA为自主产权的3D网络,在传感器方面,下一代物联网方面要加快形成一批新的技术标准。集成服务的发展重点是成套化,目前一大批公司和研究部门都已经有了经过实验验证的解决方案和软件平台,下一步要进一步加强产业整合力度,提炼高水平的应用发展,面向市场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发展起来。第三是要应用为先导。北京是全国信息化的领先城市,也是目前利用物联网进行城市管理,推动城市运行的一个重要的城市。我们要发挥这一优势,大力推动物联网重大示范工程的开展,加快物联网的应用,这是适应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北京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我们正在制定“感知北京”的示范工程建设方案,计划在公共安全、城市交通、生态环境、流通供应链、社区综合服务综合管理等领域开展一大批利用示范工程。同时将会同有关区县和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合作,建设物联网产业综合利用的示范基地,探索在城市安全运行,居民便利生活方面的服务新模式。相信通过物联网重大示范应用的开展,将有利的推动提升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加快信息社会的发展步子。我们还将在12月初联合工业信息化部和北京市有关委办局召开“感知中国”、“感知北京”的城市高端论坛,进一步提炼我们的思路,凝聚我们的力量,为北京打造物联网中心城市之一做出努力。以上是我们在物联网产业和应用上已经做的一些工作部署,今年成立的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对形成产学研用一体的产业联合关系,加快落实北京物联网产业发展战略必将产生积极的推动意义,希望产业联盟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吸收更多的单位参加,提高产业研究,资源整合和服务企业的能力,不断探索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推动资源共享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北京物联网产业加速发展,成为中国物联网发展的一面旗帜,为物联网产业发展和北京经济和社会发展,城市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