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生物与非生物》 教案(精选5篇)

时间:2019-05-14 09:00: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生物与非生物》 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生物与非生物》 教案》。

第一篇: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生物与非生物》 教案

“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一、导入

先提问学生,每天他们来上学的时候,在路上都能看到哪些东西呢?学生一般会回答(汽车,人,猫,狗,大树,马路„„)。然后点明,他们看到的这些东西,有的是有生命的,有的是没有生命的。科学上,我们将有生命的物体,称为生物,将没有生命的物体,称为非生物。这个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生物与非生物。

二、生物与非生物

给出一系列图片,让学生按照生物和非生物进行分类,分别填写在课本34页相应的框框内。然后点名学生做出回答,向另外的学生询问正确与否。

在将图片物体分类完成后,先初步询问学生他们是如何判断生物和非生物的,接着讲解课本35页图2-2的一系列图片,分别说明生物是可以繁殖、生长、排泄和呼吸,对刺激做出反应,其中,重点讲解第三幅图的新陈代谢,告诉学生新陈代谢的意义并记录。根据之前这系列图,总结生物的共同特征。再提问,除了图里涉及到的特征,其它还有什么特征。

接着给出生物必须有生命的特征、生物与非生物根本区别是新陈代谢;生物与非生物根本区别是新陈代谢这三个知识点,强调其重要性并分别举例说明。

三、讲解蜗牛

询问同学们对蜗牛了不了解,然后向告诉同学们蜗牛的一些知识。接着引导到蜗牛太小,如果要观察蜗牛,需要借助什么工具,然后简单回顾下放大镜的知识。接着给出蜗牛图片,分别让学生填图上的空格。然后结合课本36页的活动,讲解关于蜗牛的相关知识点。讲解完之后总结下蜗牛所具有的生物特征。

然后给出一些关于蜗牛外形特征与生物特征的填空题,最后对本堂课做一个简单的课后小结,若有时间多于则做适当的练习。

第二篇: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第一节 生物与非生物(1)

生化科教081 郭书涛

一、教材分析

《生物与非生物》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本节内容主要表现在认知和思维领域,对于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动物与植物的区别,背景性的隐含了分类的理念。首先通过学生对蜗牛的探究实验,获得蜗牛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各种感觉,引发学生观察生物的兴趣,并学会观察的一些基本技能。为第二课时讨论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动物与植物的区别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初一学生,对生物、非生物、动物、植物等学习内容已有一定的认识。所有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使学生的新知识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从而使新旧知识建立起实质的联系。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与讨论,能说出蜗牛的形态结构。2.知道蜗牛具有视觉、嗅觉、触觉,没有听觉。

3.明白蜗牛对一定的刺激做出反应,知道蜗牛依靠感觉和足四处觅食等生活习性。

4.说出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5.说出动物与植物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使学生知道一种研究问题的思维程序;初步学会建立假设、控制实验条件、设计对照等设计实验的方法;并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结论去解决某些具体实际问题。初步借助放大镜依据一定的次序观察蜗牛;初步学会用简单的表格、图画和文字等方法记录观察笔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蜗牛的的体验,引导和推动学生开展调查、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关注和爱护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激发珍爱生命的情感;激发科学兴趣,感受事实就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积极与他人合作并交流,学会倾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和建议。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观察技能,并能对蜗牛的各个方面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且能选择适合的问题进行探究;设计探究方案。

难点:对简单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课前准备

每四人一组准备:蜗牛、放大镜、酒精、白醋、浓稀蔗糖、玻璃板、棉花、手电筒、镊子;收集关于蜗牛的采集及饲养方法的小资料。

七、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引入

回顾旧知: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是观察与实验。

课件展示谜语:名字叫做牛,不会拉犁头;说它力气小,背着房子走。(打一动物)

生猜:蜗牛。

设计意图:渲染气氛,体会蜗牛的某些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揭示本节课的观察对象。

(二)新课展开

展示:课件展示几幅漂亮的蜗牛图片。设问:你一般能在哪儿找到蜗牛呢? 生答:草丛,墙角。

设问:说明蜗牛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 生答:阴暗、潮湿的环境里。

讲解: 蜗牛的生活习性:蜗牛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温暖、安静的环境内,如果空气湿度合适,除产卵时期以外,它都在空气充足的地方休息和活动。如果空气湿度过小,体内大量失水时,它便栖息于泥土中,蜗牛怕强光刺激,有明显的趋暗习性,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里,属于昼伏夜出的动物。它所能吃的东西特别多,如植物类、动物尸体、土壤中的残枝败叶等,甚至连土壤沙粒也能吃。蜗牛有特别的忍耐性,对冷、热、饥、旱,都有较强的忍耐性。当在休眠状态时,一般可达6个月之久的时间不吃不喝,有的甚至长达4年之久;蜗牛喜欢群居,特别是遇到不适环境的时候,它们会集成团生活在一起,相互保护。

设问:为了使我们更方便、更清晰、更好地观察蜗牛,需要借助什么工具? 生答:放大镜。

活动: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引导如何使用放大镜,归纳放大镜使用的要点。

一、放大镜的使用

放大镜的结构:放大镜一般用玻璃做成,用手摸可以感觉到它是中间厚,边缘薄。放大镜的作用和特点:放大镜能将观察现象放大,看到的是一个正立放大的像。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将物体放在放大镜的后方,前后移动物体,以获得大而清晰的图象。如果所要观察的物体不能移动,可以同时移动观察者的头部和放大镜,以获得大而清晰的图象。

学生活动一:学生明确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后试着观察自己的指甲、头发等。

二、观察蜗牛

学生活动二:把蜗牛放在培养皿上,用放大镜观察蜗牛,在课本图2-2中标出眼、口、足、壳、触角等部分。

蜗牛的外形特征

(1)壳:体外有一个螺旋状的外壳,它具有保护作用。(2)头部

触角:有两对,前一对较长,后一对较短。

眼:着生在长的一对触角的顶部,具有视觉作用。口:着生在触角的下方,具有摄取食物的作用。(3)腹部是较肥大的足,是运动器官。2.观察蜗牛的运动特点

学生活动三:观察蜗牛爬过的地方回答下列问题(1)蜗牛爬行时会在玻璃上留下痕迹吗?

会留下粘液,由于足内有足腺,能分泌黏液。作用是可以减小摩擦,传递某些信息。(2)蜗牛为何要四处爬行?

寻找食物,逃避敌害,繁殖后代等。3.蜗牛的生理特征 学生活动四:

用铅笔头分别清触蜗牛的触角,足和壳等部位,蜗牛有反应吗?哪个部位最敏感? 让蜗牛在灯光下爬行3分钟后,用书本遮在它的上面,使它的一半身体处于阴影中,蜗牛将怎样行动?

在正在爬行的蜗牛前方0.5米处,用力鼓掌,观察蜗牛有没有反应。在培养皿两边分别放一点米醋和几滴蔗糖,看蜗牛将怎么行动? 学生活动后要同学总结蜗牛的生理特性:蜗牛具有触觉,视觉,嗅觉和味觉,没有听觉。生物和非生物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还了解了蜗牛一旦受外界的刺激(如铅笔头触碰),蜗牛就会很快作出反应。

问:那么请问我用铅笔碰课桌,课桌有什么反应?

点拨:这是由于蜗牛是生物,而课桌是非生物,生物对刺激有反应,而非生物对刺激没有反应。这是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之一。在小学里我们已经知道:生物是具有生命的物体,非生物是不具有生命的物体。

讨论:

下面我们以蜗牛为生物的代表、课桌为非生物的代表说说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观察:借助放大镜观察蜗牛的结构,并指出眼、口、足、壳、触角等部位。请一位同学描述蜗牛的结构,最好是指着图片说明。等学生出现问题后,再做总结分析。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和对问题的归纳总结能力,从形象中抽象规律和答案。

设问:蜗牛为什么要四处爬行呢? 生答:找食物。探究:

(1)蜗牛在爬行的过程中怎样找到食物的呢?引导学生以人为例,得出人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感觉感知外界环境。蜗牛有这些感觉吗?

(2)给出实验器材,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3)交流、完善方案;

(4)学生实验,教师指导实验。

交流评价:引导各组间交流和合作,协调各组的优缺点,鼓励每一位同学上台发言、汇报、讲解、提问。在各组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蜗牛对外界刺激产生的特定反应。

小结:蜗牛有视、触、嗅、味觉,没有听觉。

三、课外探究

给你青菜的嫩叶、老叶、根、糖、肉,请你设计实验证明蜗牛喜欢吃什么?

五、板书设计 :

第一节 生物与非生物(1)

生物:能繁殖、生长、新陈代谢、生长 1.人类的自然环境 非生物

2.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植物

植物界 通过摄取食物获得有机物

动物

动物界

第三篇:三年级下科学 生物与非生物 教案

兴隆镇学区塔前小学科学学科教案

课 题

生物与非生物

课 时:1课时

备课教师

张驰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能描述生物的特征,能说出生物与主生物的主要区别。

2、科学探究目标:能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归納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

3、科学态度目标:能在探究过程中分工合作,乐于参加观察、记录等舌动。

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课学习之前有生活的基础。

教学重点

能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归納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能意识到机器人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

毛绒玩具、大豆、小石子、机器人、猫和蒲公英的资料卡、课件或图片资料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狗和玩具狗的图片,图片中两只狗,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哪个是生物,哪个是非生物呢?说说你的理由。

1.简单描述一下,填写到书上(如图所示)。找一位同学说一下。

2.通过比较我们发现狗和玩具狗有哪些不同点?在生长发育、繁殖、食物、运动等方面分析。

3.得出结论。狗能够生长、能够繁殖、会吃东西和喝水,会跑会跳;而玩具狗不能生长、不能繁殖、不会吃食物和喝水,有的玩具狗能会简单的动作。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活动一:观察豆子与石子的变化

实验任务单:

用放大镜观察大豆和石子,比较它们的不同。

取两个碟子或者两个纸杯,一个放入几粒豆子,一个放入几颗石子。向两个碟子里加入一样多的水,保持豆子湿润。连续观察几天,记录现象。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大家这几天已经进行了大豆和石子的实验,通过实验大家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请大家说一下你们观察到了什么实验现象?说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明了什么?

2.小结:豆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萌发,而石子不能萌发。说明豆子是生物而石子是非生物。

活动二:找出猫和蒲公英的相同点

师:猫是一种动物,蒲公英是一种植物,两个有没有相同点呢?

大家先思考一下,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比较:

(1)它们是否都能生长?

(2)是否都能繁殖?

(3)是否都需要水?

(4)是否都需要营养?

汇报:指定同学回答。

小结:猫和蒲公英都是生物、能生长,能繁殖,生长过程需要水和营养。

现在我们知道豆子、猫、蒲公英和狗都是生物,石子和玩具狗是非生物。我们现在试着说一下生物与非生物有什么特点?

生物:能生长能繁殖生长过程需要水和营养,非生物不能生长,不能繁殖,生长过程不需要水和营养。

三、拓展延伸

机器人是生物吗?说一下你的理由。

1.出示:机器人的图片。

2.判断:机器人是生物吗?并说明理由。

3.交流:集体交流判断的结果,并互相补充和评价。

如果学生们的意见有分歧,可以临时将学生分为正反双方两个组进行简单辩论,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判断依据和理由。对于个别学生可能会质疑机器人需要补充能量、根据指令完成动作,与生物特征混淆的情况,需要指出机器人并不具备的生命现象,如没有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等特征,所以不是生物。)

四、课下作业

1.举出生物和非生物各5个例子。

2.课后调查:同学们,校园中有很多的生物和非生物,让我们课下到校园中找一找吧!

兴隆镇学区塔前小学科学学科教案

课 题

树与草

课 时:1课时

备课教师

张驰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能说出植物都有根、茎、叶、花、种子及它们的生长都需要适宜的温度、阳光、水、空气和营养物质等共同特征。

2、科学探究目标:能运用感官并选择恰当的工具,观察树和草的外部形态特征。

3、科学态度目标:能对植物的特征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日常生活学习本课有一定的基础。

教学重点

能说出植物都有根、茎、叶、花、种子及它们的生长都需要适宜的温度、阳光、水、空气和营养物质等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能以实验现象和结果为依据,实事求是地记录科学事实。

教学准备

课件、大蒜、花盆、喷壶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一、新课导入

大家认识下面的这些植物吗?简单的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呢?(出示课件)

二、新课学习

(一)观察草和树

同学们,想一想要想寻找树和草的共同特征,我们需要观察什么呢?

我们首先要观察草和树各自有什么特点,然后比较草和树有什么相同点。

观察方法和注意事项:

(1)对植物的根、茎、叶、花和种子这些器官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

(2)采用看、闻、摸、测量等方法观察植物,可以参考如下表格,绘制轮廓图时,要实事求是地描绘植物的根、茎、叶等主要器官特征。

名称照片根、茎、叶等器官的主要特征

蟋蟀草根比较细、比较多。

叶片平展,细长条形。

茎秆丛生,茎的顶端有2-7个指状花穗。

小草的相同特点:

名称照片特征

桃树树的主干不太高,茎比较硬。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叶子为长椭圆形。

通常花瓣为5片,也有很多桃树品种为重瓣花,果实里有硬核。

大树的相同特点:

师:大树与小草有哪些共同特点?

树与草都是植物,都有根、茎、叶、花和种子,它们的生长和生存都需要阳光、水和营养物质。

通过我们的观察和思考,植物一般都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呢?

植物是由_______、茎、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思考题:

什么叫草质茎?什么叫木质茎?

草的茎很软,叫草质茎。树的茎和枝干很硬,叫木质茎。

(二)探究大蒜的生长条件

【实验任务单】

实验目的:探究大蒜的生长条件。

实验方法:对比实验。

实验材料:4个同样材质、同样大小的花盆(也可以使用碟子或者纸杯),每个容器里放2-4株大蒜苗。

试验步骤:将四个花盆(碟子或纸杯)标上1、2、3、4号,按着下面的方法进行实验。

无光组:将1号蒜苗种在土壤中,浇水后用一个不透光的纸盒罩住,确保蒜苗不照到阳光。

无水组:将2号蒜苗种在土壤中,有光照,不能浇水。

无营养组:3号盆不加土壤,有光,只浇无营养的蒸馏水(在家中用矿泉水代替)。

正常培养组:4号盆的蒜苗种入土壤中,有光照,要浇水。

在表格中记录大蒜苗的生长情况:(此表需要记录在科学本上,也可以拍照记录,但是表格也要填写)

大蒜苗无光无水无营养正常培养

第一天

第三天

第五天

第八天

……

课前同学们已经种植了大蒜,下面就一起来展示一下大家的实验结果。汇报时可以根据蒜苗的高度、颜色等特征来描述。

思考:无光照和正常培养的蒜苗生长情况有哪些不同?无水与正常培养的蒜苗生长情况有哪些不同?无营养与正常培养的蒜苗生长情况有哪些不同?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大蒜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和营养物质。

(三)小结与实践运用

通过活动一和活动二我们发现植物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兴隆镇学区塔前小学科学学科教案

课 题

植物与我们的生活

课 时:1课时

备课教师

张驰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能列举出三种以上的经济作物。

2、科学探究目标:能围绕植物的用途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3、科学态度目标:能对生物资源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产生探究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对本课有一定的基础,学习起来并不算很难。

教学重点

能列举出三种以上的经济作物,能列举玉米作为生产原料的实例。

教学难点

能围绕植物的用途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出示多种经济作物,如水果、蔬菜的图片或者实物)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植物吗?它们都有哪些用途?

2.学生观察后交流。

3.提问:我们本地有哪些重要的植物呢?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调查当地植物的种类。

(1)整理课前搜集的资料。

①讲解:同学们搜集的资料内容丰富,为了便于查找,我们可以将资料整理成卡片保存。准备几张同样大小的卡片纸,最好有横格线;先写上植物的名称,然后填写植物的主要特征、分布和用途等信息,每一张卡片填写一种植物,多张卡片编号排列。

②整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记录植物的资料卡片,并粘贴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4页中。

(2)汇报:指定小组代表展示制作的资料卡片。

(3)分类:引导学生比较调查的植物与经济作物的区別并进行分类。

①讲解:有些植物具有特定的经济价值,如大豆是中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种子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和油脂,常被用来做各种豆制品、榨取豆油和提取蛋白质;花生是优质的油料作物,对人体心血管有益,能降低人体的高血脂、有害胆固醇,有很好的药用和食疗价值:棉花能制成各种织物,棉织物坚韧耐磨、穿着舒适,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它既是最重要的纤维作物,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还是含高蛋白的粮食作物和重要的战略物资等。人们把这类农作物称为经济作物。

②学生根据经济作物的特点,先判断当地的植物哪些是经济作物,再根据具体用途进行分类,最后进行全班交流。

(4)总结:植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许多种类的植物属于经济作物,这些经济作物可分为油料作物、药用作物等,可以食用、药用、观赏,也可用作工业原料等。

2.植物为人类生活提供原材料。

(1)引导:一种植物作为原料可以生产出多种商品,你们知道玉米可以用作哪些产品的原料吗?

(2)阅读:学生阅读教材第9页活动2“植物为人类生活提供原材料”的资料,将阅读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4页中。

(3)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阅读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

玉米能够食用、制药、制成饲料、酿酒,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玉米茎和叶编制成椅垫、笔筒、拖鞋等手工艺品。

(4)总结:播放其他植物可以用作多种产品原料的视频(甘蔗、大豆等)。

植物为人类生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原材料,它们制成的产品应用到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因此我们要更加珍惜植物资源。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引导:很多植物有防病、治病的药用价值,比如人参、枸杞、薄荷等。我国是药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对药用植物的发现、使用、栽培都有悠久的历史。

播放:体现植物药用价值的课件。

作业:课后查阅有关植物药用价值的相关资料,制作成药用植物资料卡片与大家分享。

兴隆镇学区塔前小学科学学科教案

课 题

种类繁多的动物

课 时:1课时

备课教师

张驰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能识别常见动物的类型。

2、科学探究目标: 能通过观察、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动物某些特征的信息。

3、科学态度目标:能对动物的类别产生探究的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的基础上学习本课并不困难。

教学重点

能说出某一种动物的共同特征,能列举两种以上我国珍惜动物。

教学难点

能利用表格等方式记录整理动物特征的信息。

教学准备

人体骨骼、青蛙和鱼等骨骼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导入: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动物,你知道它们是如何分类的吗?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用手摸一摸你的后背中间,是不是有一根硬硬的脊柱呢?

人类的脊柱是由33块椎骨组成的,脊柱是身体的支柱,位于背部正中,上端接颅骨,下端达尾骨尖。

观察书上(10页)图片,看看那些动物也具有类似的脊柱。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图中的动物,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它们分别是:鱼、乌贼、蝴蝶、蝗虫(蚂蚱)、蜈蚣、青蛙、蚯蚓、蜘蛛、蜗牛、猎豹、海螺、女巫骨螺、螃蟹、蛇

我看到的有脊柱的动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们都是 脊椎 动物。

思考:脊椎动物和其他动物的区别是什么?

小结:动物分为有(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是:脊椎动物有脊椎或脊柱,而无脊椎动物没有。

脊椎动物的例子有人类、狗、猫和鸟。无脊椎动物的例子有扁虫、软体动物、海胆和昆虫。

2.给小猴子找亲戚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1)提出问题,明确任务

师:小猴子大家都很熟悉,它有什么特征呢?

哪些小动物和小猴子相似呢?首先我们先把掌握的资料进行整理,看看哪几种动物和小猴子有相同的特征。(出示表格)

小猴子体温恒定,有牙齿和骨骼,皮肤上有毛。以上表格中有哪些动物和小猴子具有相同的特征呢?就把这些动物与小猴子归为一类。

狗和兔子与小猴是亲戚,它们具有相同的特征。同属于哺乳类动物。

三、搜集资料

课下搜集珍稀动物资料

兴隆镇学区塔前小学科学学科教案

课 题

种类繁多的动物

课 时:2课时

备课教师

张驰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能识别常见动物的类型。

2、科学探究目标:能通过观察、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动物某些特征的信息。

3、科学态度目标:能对动物的类别产生探究的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学习本课并不困难。

教学重点

能说出某一种动物的共同特征,能列举两种以上我国珍惜动物。

教学难点

能利用表格等方式记录整理动物特征的信息。

教学准备

人体骨骼、青蛙和鱼等骨骼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出示动物图片,同学们都认识课件中的这些动物吗?如果我们给它们分类,你觉得哪些动物可以分为一类?同学们根据上节课帮小猴子找亲戚的方法试着说一说。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给动物分类

如何给动物分类:

(1)制定标准:比较几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特征有什么不同,根据不同点制定分类标准。

(2)分类:判断某种动物是否符合该标准,如果符合该标准就归为一类。

学生汇报,其他人判断是否与自己的结果一致,并进行补充和修改。

2.调查我国的珍稀动物

查阅资料或向他人请教,调查你生活的地区有哪些保护动物。制作资料卡片,说出它们分布区域和生活习性,填写下面的资料卡片。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我国都有哪些珍稀动物,除了上面的几种在列举三种:

3.猜动物名称

(1)是熊爱吃素,常在竹林住。整天睡不醒,六指能爬树。()

(2)不论平地与山川,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3)粽子脸,梅花脚。前面喊叫,后面舞刀。()

三、拓展延伸

1.认识珍稀动物

为什么动物会这样稀少?

一是自然环境的变化,例如温度、湿度的变化,植物生长不好致使食物减少;二是一些不法分子的乱捕乱杀,致使数量逐渐减少。

2.提出保护建议

讨论:我们应该怎样报数珍稀动物呢?

兴隆镇学区塔前小学科学学科教案

课 题

昆虫

课 时:1课时

备课教师

张驰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能说出昆虫的共同特征。

2、科学探究目标:能用分析、比较、归纳的方法得出昆虫共同特征的结论。

3、科学态度目标:能举例说出昆虫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的基础上学习本课,有一定的基础。

教学重点

能根据常见的昆虫提出可探究的问题,并制订观察、调查昆虫的计划。

教学难点

能通过观察和调查的方式搜集有关昆虫的科学事实,并用资料卡的形式呈现调查的结果,用分析、比较、归纳的方法得出昆虫共同特征的结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具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我们身边的昆虫是非常多的,它们形态各异,但彼此又有很多共同之处。看,这些昆虫你都认识吗?(教师课件出示蟋蟀、蝗虫、蜻蜓、青刺蛾等图片。)

2.提问:你认识哪些昆虫?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观察昆虫的形态。

(1)提出问题:蝗虫、金龟子、蜻蜓和黄蜂的外部形态和结构有什么特征呢?

(2)掌握方法:教师讲解观察的方法。

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观察。先观察它们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再分别观察每个部分有哪些特征;最后根据资料了解昆虫吃什么食物等其他特点。教学中观察昆虫标本时,可以使用放大镜观察;另外不要直接触碰到昆虫标本,因为有些昆虫自身有刺或者有毒。

(3)观察记录:学生观察,并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6页中。教师巡回指导,适当给予帮助。

(4)分析比较:组织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比较蝗虫、金龟子、蜻蜓、黄蜂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5)归纳总结:

昆虫的共同特征是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具有3对足,2对翅,1对触角。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2.调查当地常见的昆虫。

(1)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当地有哪些昆虫呢?这些昆虫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2)整理资料:学生在小组内把搜集到的资料制作成资料卡。

(3)汇报交流:组织学生进行汇报,统计当地常见的昆虫约有多少种,并分析对人类有益的昆虫有哪些,有害的昆虫有哪些。

(4)归纳结论:昆虫的种类很多,有些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益处,如蜜蜂、蚕、七星瓢虫等;有些会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害处,如青刺蛾、蝗虫、蚊子等。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明确任务。

引导:同学们,你们见过这种虫子吗?(出示面包虫图片)它叫面包虫,它也是一种昆虫。有的同学会产生疑问,它怎么没有昆虫的特征呢?让我们通过饲养来观察它们的变化吧!

2.掌握方法。

讲解:每组准备一只广口瓶,向其中加入麦麸,然后往瓶中放入5只面包虫。瓶中麦麸基本吃完时,要筛除虫类(可用细窗纱当筛子);以后每3-5天筛除一次虫粪,同时投喂1次麦麸,投入量以3-5天能被食尽为准。

提示:不要伤害面包虫。

3.饲养观察。

饲养面包虫,并观察它的生长变化,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6页中。

4.汇报交流。

等待面包虫成虫之后,集体交流观察的结果。

兴隆镇学区塔前小学科学学科教案

课 题

仙人掌与莲

课 时:1课时

备课教师

张驰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能说出仙人掌和莲的外形及内部结构特征。

2、科学探究目标:能根据植物生长的环境提出探究性问题,并进行假设。

3、科学态度目标:能在好奇心驱使下,表现出对实验的探究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的基础上学习本课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教学重点

能根据植物生长的环境提出探究性问题,并进行假设。

教学难点

能根据仙人掌和莲的形态与结构,分析它们是如何与环境相适应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具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两个谜语。

(1)四季常青绿,只是花开难。摊开一只手,尖针已扎满。(打一植物)

(2)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打一植物)

2.引导:在自然界中,仙人掌生活在干旱的沙漠里,莲生活在水中(出示沙漠里生长的仙人掌、池塘里生长的莲的图片),这是怎么回事呢?

3.提问:仙人掌的哪些特点能帮助它适应沙漠生活?莲有哪些特点能帮助它适应在水里生活?

(二)联系实际,猜想假设

假设:仙人掌的叶子和茎可能让它适合在沙漠里生活;莲的叶子和茎可能让它适合在水里生活。

(三)实验操作,观察现象

1.掌握实验方法。

(1)出示图片,讲解实验方法。

①选择两盆长势相似的盆栽仙人掌和盆栽莲,分别浇透水。

②分别给盆栽仙人掌和盆栽莲的叶片套上透明塑料袋,把袋口扎紧。

③将两盆植物放在阳光可以照射到的窗台上,每隔3小时观察一次,并做好记录。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2)思考:实验时能不能用塑料袋将花盆一起套上?

(不可以,如果将花盆一起套上,花盆中土壤里的水分也要蒸发,对实验会造成干扰。)

(3)温馨提示。

①仙人掌有很多刺,实验过程中要小心,防止被扎伤。

②透明塑料袋应比盆栽植物略大一些。

③实验过程中,当看到两组塑料袋上小水滴多少的明显区别时,即可停止实验。

④实验结束后,要及时去掉套在植物上的塑料袋,以免因过度蒸腾导致植物枯萎,甚至死亡。

2.学生实验,将实验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8页中。

此环节可以安排在课前进行,教师也可以提前做实验并每间隔3小时进行拍照,用照片的形式将实验现象展示出来,以便学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四)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1.汇报:说说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2.讨论:

(1)仙人掌上套的塑料袋内的水滴比莲上套的塑料袋内的水滴少,说明了什么?

(2)为什么仙人掌蒸发的水会少一些?莲蒸发的水会多一些呢?

水、空气是植物生长必需的外界条件,仙人掌生活在干旱的沙漠,通过减少蒸腾作用,为自身保存水分;莲生活在水里,水里空气比较少,通过加大蒸腾作用,可以从水里吸收更多的空气。

(五)课堂小结,综合评价

1.思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需要进一步努力的地方?

2.评价:表扬做得好的小组或个人。

兴隆镇学区塔前小学科学学科教案

课 题

仙人掌与莲

课 时:2课时

备课教师

张驰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能说出仙人掌和莲的外形及内部结构特征。

2、科学探究目标:能根据植物生长的环境提出探究性问题,并进行假设。

3、科学态度目标:能在好奇心驱使下,表现出对实验的探究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的基础上学习本课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教学重点

能根据植物生长的环境提出探究性问题,并进行假设。

教学难点

能根据仙人掌和莲的形态与结构,分析它们是如何与环境相适应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具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观看图片(出示仙人掌和莲的各部分结构图),大家找一找仙人掌和莲的根、茎、叶这些部分。(仙人掌的刺是它的叶子,莲的根状茎是藕。)

2.提问:仙人掌和莲的根、茎、叶是怎样帮助它们适应沙漠或水中生活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探究!

(二)联系实际,观察研究

1.讲解:今天,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盆栽仙人掌、盆栽莲和藕,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它们的形态和结构吧!

2.出示:观察方法。

①看外观:颜色、形状、薄厚、大小等。

②手感:软硬、粗糙程度等。

③看内部结构:从不同的角度切开,观察颜色、纹理等。

(可以用小刀把仙人掌的茎、莲的叶柄、藕分别进行横切和纵切,观察内部结构。)

3.出示:注意事项。

①仙人掌有很多刺,实验过程中要小心,防止被扎伤。

②使用小刀切开植物时,注意使用安全。

③用小刀切开仙人掌的茎时,可以选择茎的一小节,分别进行横切和纵切。

4.学生观察仙人掌和莲的根、茎、叶的特点,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8页中。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如果条件不允许,准备观察材料困难,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进行教学。)

(三)交流讨论,归纳总结

1.汇报:说说仙人掌和莲的根、茎、叶各有什么特点。

2.讨论:(1)仙人掌的刺、肉质茎、发达的根系是怎样帮助仙人掌适应沙漠环境的;(2)莲薄而大的叶子、叶柄和藕中的小孔是怎样帮助莲适应水生环境的。

3.总结:仙人掌的叶子变成了刺;茎肉质充当“水库”;根系发达,能多吸水。这些特点有助于仙人掌保持水分维持生存。

莲的叶柄和藕中有很多孔,孔与孔彼此相通形成一个气体通道,即使在缺氧的环境中仍可生存。

(四)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推想植物的生活环境。

①出示:生石花、水瓶树、棕树的图片。

②推想:它们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③交流:学生推理它们的生活环境,并说明理由。

2.种植仙人掌和莲。

(1)谈话:我们知道仙人掌适合生活在干旱的沙漠,莲适合生活在水里,如果它们的生活环境对调一下,会怎么样?

(2)出示:实验方法的课件。

①在一个花盆中种植仙人掌,另一个花盆中种植莲。

②每天给仙人掌浇大量的水,不给莲浇水。

③将仙人掌和莲放在有阳光照射的同一环境中。

④连续观察一周,每天记录仙人掌和莲的生长变化。

(3)实验:课后学生动手实验,并坚持观察记录。

(4)展示:安排合适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评价。

(5)总结:植物需要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如果我们改变了植物生长的环境,可能会危及植物的生命,因此我们要保护好植物生长的环境。

(教师注意适时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

兴隆镇学区塔前小学科学学科教案

课 题

燕子南飞

课 时:1课时

备课教师

张驰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能说出燕子迁徙的过程及其作用。

2、科学探究目标:能通过分析综合得出燕子为什么要迁徙和怎样迁徙的结论。

3、科学态度目标:能对燕子南飞的原因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的基础上学习本课比较容易。

教学重点

能说出什么是迁徙,以及迁徙的过程和作用。

教学难点

能通过查阅资料、走访调查等方式了解燕子的生活规律及生活习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科学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一、情景与问题

师:冬去春来我们看到成群结队的燕子飞回了北方,大家知道为什么燕子要从北飞到南,又从南飞到北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活动一 调查燕子生活规律

1.根据课前阅读的资料,将燕子的生活习性和特点记录下来。

2.提出问题

提问:燕子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燕子的食物是什么?燕子在什么时候北迁,南迁和繁殖?

3.快速阅读自己整理的资料找到答案。

4.汇报交流

5.将我们获得的信息填写到科学活动手册第9页中

6.得出结论

燕子生活周期图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北迁 求偶 筑巢 孵化

越冬 南迁 集群 育雏

播放:燕子迁徙规律的录像。

师:每到天气变冷的秋天,燕子总会成群结队地飞往天气温暖的南方;每到天气渐暖的春天,燕子又成群结队地从南方飞回北方,我们把动物的这种因季节不同而变更栖息地的行为叫做迁徙。

活动二 查阅燕子迁徙路线图

1.提出问题

燕子是怎样迁徙的?在迁徙过程中,燕子在繁殖地、迁徙距离、越冬地会进行哪些主要活动?停留多长时间?

请大家根据视频和阅读资料完成书中的表格。

2.汇报整理后的资料

“"

3.得出结论

讨论:迁徙对燕子生存有什么意义?

小结:迁徙是鸟类对不断变化的环境的一种积极适应的本能,鸟类迁徙主要是为了躲避寒冬的低温和食物短缺。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请大家设计一份爱鸟宣传语。

兴隆镇学区塔前小学科学学科教案

课 题

动物的换毛与换羽

课 时:1课时

备课教师

张驰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能说出动物换毛、换羽的原因。

2、科学探究目标:能观察、比较绵羊的绒毛和针毛以及雷鸟四季羽毛的区别。

3、科学态度目标:能对动物换毛、换羽的原因产生探究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的基础上学习本课比较容易。

教学重点

能通过观察羊换毛的照片,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教学难点

能运用比较、推理等方法,得出动物换毛、换羽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具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春天和冬天绵羊换毛的图片。

2.引导:冬去春来,气温上升,绵羊脱下了旧的“衣服”,换上了“新装”。隆冬季节,寒风刺骨,绵羊又换上了“棉衣”。绵羊春天穿上“新装”和冬天换上“棉衣”都是绵羊在换毛。

3.提问:绵羊为什么会在春天和秋天换毛呢?

(二)联系实际,观察研究

1.引导:今天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羊绒衫(毛毛衫)和羊毛衫(针毛毛衫),它们都是用羊的毛织成的,它们的保暖程度一样吗?让我们一起通过观察来发现其中的秘密。

2.观察方法:用手触摸绒毛毛衫和针毛毛衫,用放大镜观察绒毛与针毛的形态。

放大镜使用方法:将放大镜靠近所要观察的物体,沿着眼睛和物体的直线方向,缓慢移动放大镜,直到观察到清楚的物体为止。

3.注意事项:使用放大镜时,要轻拿轻放,不要触碰到桌角等坚硬物体;不要在强光下对着自己的皮肤或者易燃品,防止灼伤或者使易燃品燃烧。

4.学生观察,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0页中。

(三)交流汇报,归纳总结

1.汇报: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绒毛和针毛的形态、触感。

2.讲解:针毛长而坚韧,具有保护作用。绒毛位于针毛的下层,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保温性强。冬天,动物的绒毛会增多,以适应寒冷的环境。

3.讨论:绵羊冬天换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小结:冬天天气寒冷,绵羊换毛时,绒毛增多,保温性更强,可以抵御寒冷。

(四)结合实际,应用拓展

1.提问:除了绵羊外,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会在冬天换毛?

北极熊、狼、狗熊、马、牛等。

2.讨论:牧民一般会在什么时间给绵羊剪毛,为什么?

绵羊剪毛的时间与次数,应根据气候、品种、生理特点和饲养管理的好坏等条件来决定。一般每年剪毛次,第一次在4至5月份,第二次在9至10月份,剪毛主要是为了防止寄生虫和虱子的滋生,让羊毛不会缠绕在一起。春季剪毛过早容易使羊受凉生病,过晚会使剪下的毛变短,被蚊蝇叮咬,影响绵羊吃草和休息。秋季剪毛会增加绵羊换毛的速度,短毛换成长毛,身体会加速贮存脂肪。

3.总结:教师总结本课学生的学习情况,表扬优秀小组和个人。

兴隆镇学区塔前小学科学学科教案

课 题

动物的换毛与换羽

课 时:2课时

备课教师

张驰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能说出动物换毛、换羽的原因。

2、科学探究目标:能观察、比较绵羊的绒毛和针毛以及雷鸟四季羽毛的区别。

3、科学态度目标:能对动物换毛、换羽的原因产生探究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的基础上学习本课比较容易。

教学重点

能通过观察羊换毛的照片,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教学难点

能运用比较、推理等方法,得出动物换毛、换羽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具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

①燕子、绵羊会通过什么方法来适应季节的变化?

②动物还有哪些方法来适应季节的变化?

(二)观察现象,获取事实

1.提问:雷鸟的毛色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原因是什么呢?

(出示图片,展示冬季的雷鸟、春季的雷鸟、秋季的雷鸟。)

2.学生观察并描述雷鸟的羽毛颜色与环境的底色。

(三)交流讨论,归纳总结

1.汇报:学生汇报观察到的雷鸟的羽毛颜色与环境底色有什么相同之处。

2.讨论:雷鸟换羽的原因是什么呢?

3.小结:冬天雷鸟毛色为雪白色,春季为灰褐色,秋季为黄栗色,都和所处的环境颜色保持相近。像雷鸟这样,为了适应生活环境、避免受到天敌攻击而具有的与环境相似的色彩,被称之为保护色。

(四)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提出问题。

提问:北极熊是如何御寒的?体型的大小与散热快慢有关系吗?

2.掌握方法。

出示:实验方法课件或视频。

①组装实验装置,利用铁架台将温度计悬挂,温度计下方分别放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置50mL、200mL的烧杯。

②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倒入相同温度的热水,水面距离烧杯口1厘米左右。

③用温度计每隔3分钟测量一次水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注意事项:

①烧杯、温度计是玻璃仪器,使用时要轻拿轻放。

②使用温度计时,温度计下面的红色液泡不要触碰到烧杯的底和侧壁。

③使用温度计读数时,眼睛应该平视。

3.实验观察。

学生进行实验并将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0页中。

4.汇报交流。

①组织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②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推测不同地域的熊的体重与周围温度有什么关系。

(出示标示北极熊、黑熊、马来熊的生活地区和体重的图片。)

5.得出结论。

①总结:体重最大的北极熊散热慢,能抵御寒冷,适宜生活在北极。体重最小的马来熊散热快,能抵御炎热,适宜生活在东南亚。体重居中的黑熊散热能力居中,适宜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

②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自评。

兴隆镇学区塔前小学科学学科教案

课 题

动物的特殊感官

课 时:1课时

备课教师

张驰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能说出鱼通过侧线,蝙蝠通过喉发出的超声波,响尾蛇通过“热眼”来感知环境。

2、科学探究目标:能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获取蝙蝠、响尾蛇靠什么感知环境的事实。

3、科学态度目标:能对探究动物靠什么器官感知环境产生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的基础上没有积累到这些知识,学习起来较为陌生。

教学重点

能按照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获取鱼通过什么感知环境的事实。

教学难点

能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获取蝙蝠、响尾蛇靠什么感知环境的事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具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在自然界中徒手抓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使我们蹑手蹑脚地靠近水塘,鱼儿还是迅速地逃离了。

2.提问:水中的鱼是如何感知危险的?

(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

1.探究鱼如何感知危险。

(1)观察图片,认识鱼的侧线。

观察鲫鱼的身体,寻找鱼的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尾鳍,用放大镜观察鱼的侧线。

(鱼的侧线在鱼身体的两侧,由许多小孔组成。)

(2)实验观察,探究鱼侧线的作用。

①掌握实验方法。

A.将两条鲫鱼同时放入鱼缸中,用手拍打水面,观察两条鱼的反应。

B.取出一条鱼,将凡士林涂抹在它的两侧侧线处,再放回鱼缸。

C.重复三次用手拍打水面,观察两条鱼的行为变化。

②温馨提示。

A.两条鲫鱼应大小相似。

B.前后几次用手拍打水面时应保持用力大小一样。

C.涂抹凡土林时,掌握好用力大小,以免用力过大造成鱼鳞脱落。

D.实验结束后,要及时用温水洗掉涂抹在鱼侧线处的凡土林。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③学生实验: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1页中。

④得出结论:鱼的侧线是一种特殊感官,不仅能感知水体的震动,还能感知水温和水流的方向。

2.了解蝙蝠是如何感知环境的。

(1)提出问题:蝙蝠能借助“回声定位”在黑夜中捕捉飞蛾,它是靠什么器官来感知环境的?

(2)阅读资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图片、阅读资料,查找问题的答案。

(3)整理资料:学生根据阅读的结果将蝙蝠“回声定位”的器官画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1页中。(如图)

(4)得出结论:蝙蝠在黑夜中捕捉飞蛾时需要喉、耳朵的参与。一边飞,一边从喉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作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可以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传播,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可以根据反射回来的超声波感知物体,改变飞行的方向了。

蝙蝠飞行时,常常是张着嘴的,如果堵上它的嘴巴或耳朵,它便会撞到墙上。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等科技产品。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提出问题:响尾蛇是怎样敏捷地捕食田鼠和其他小动物的?

2.查阅资料:是不是所有的蛇都有“热眼”?“热眼”在仿生学上有哪些应用?哪些动物可以感受到红外线?

3.得出结论:响尾蛇有一种特殊感官,被称为“热眼”。不是所有的蛇都有“热眼”,“热眼”的仿生学应用有红外成像仪、红外传感器、响尾蛇导弹等。绝大多数的变温动物都可以感受到红外线。

(四)课堂小结,评价反思

1.引导:说说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需要努力的地方?

学生进行反思与自评。

2.教师综合评价各组的表现,并对优秀的小组给予表扬。

兴隆镇学区塔前小学科学学科教案

课 题

蜜蜂传粉

课 时:1课时

备课教师

张驰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能列举动物帮助植物传粉或传播种子的实例。

2、科学探究目标:能借助工具进行观察并获取蜜蜂的身体结构和虫媒花特征的相关信息。

3、科学态度目标:能表现出对蜜蜂帮助植物传粉的探究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对本课知识有生活常识的积累,学习起来较为容易。

教学重点

能制订简单的观察蜜蜂身体结构的活动计划。

教学难点

能利用分析、比较、概括的方法得出蜜蜂的传粉结构可以帮助植物传粉等结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具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蜜蜂在花中采蜜的图片。

引导:蜜蜂总是在花丛中飞来飞去。这是它们在采集花粉与花蜜。蜜蜂采蜜的同时对植物的花朵有哪些影响呢?

(蜜蜂可以帮助花朵传粉。)

提问:蜜蜂是如何帮助植物传粉的?哪些花朵需要蜜蜂的帮助?

(二)观察现象,获取事实

1.掌握方法。

(1)出示观察方法:

①将捕捉到的蜜蜂放到一个透气的透明玻璃瓶中。

②用放大镜观察蜜蜂的身体部位(重点观察蜜蜂的后腿部位),找出它的传粉结构。

(2)出示注意事项:

①观察过程中不要将瓶打开,以免蜇伤自己。

②观察后将蜜蜂放回大自然。

2.观察记录。

根据观察方法,小组合作进行观察,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

(三)分析事实,得出结论

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讨论:蜜蜂使用身体上的哪些器官传播花粉?

小结:蜜蜂的传粉结构是后脚膨大的附节与外侧的凹槽形成一个“花粉筐”,蜜蜂利用“花粉筐”采集和传播花粉。

兴隆镇学区塔前小学科学学科教案

课 题

蜜蜂传粉

课 时:2课时

备课教师

张驰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能列举动物帮助植物传粉或传播种子的实例。

2、科学探究目标:能借助工具进行观察并获取蜜蜂的身体结构和虫媒花特征的相关信息。

3、科学态度目标:能表现出对蜜蜂帮助植物传粉的探究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对本课知识有生活常识的积累,学习起来较为容易。

教学重点

能制订简单的观察蜜蜂身体结构的活动计划。

教学难点

能利用分析、比较、概括的方法得出蜜蜂的传粉结构可以帮助植物传粉等结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具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一)提出问题

引导:想一想蜜蜂是怎样为花朵传播花粉的,蜜蜂是为所有植物的花传播花粉吗?

提问:蜜蜂喜欢为哪些花朵传粉呢?

(二)猜想假设

学生对蜜蜂可能喜欢的花朵进行大胆猜想。

(三)掌握方法

1.出示观察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花的结构。

(2)利用感官观察花的颜色和气味。

2.出示注意事项。

观察过程中不要用手触摸花朵,以免刺伤手。

(四)观察现象

出示:万寿菊、紫菀、大波斯菊、迷迭香等盆栽。

(有条件的可以每组至少准备三种不同的花,观察后进行交换。)

要求:小组分工明确,认真观察和记录。

观察:学生合作进行观察,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如下表)中。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在下面表格中记录吸引蜜蜂的花的颜色、气味。

花朵颜色气味

海棠粉红色甜味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花朵

颜色

气味

海棠

粉红色

甜味

(五)得出结论

汇报:小组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思考:蜜蜂喜爱的花有什么相同点?

总结:蜜蜂喜欢颜色鲜艳,能散发出香味的花朵。

(六)应用拓展

提问:动物除了可以帮植物传播花粉,还可以帮助植物做些什么呢?

观察:(出示小鸟传播种子的过程图或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思考从图中发现了什么。

交流:指定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提示其他学生注意倾听,然后进行补充和评价。

总结:动物除了帮助植物传播花粉之外,还可以帮助植物传播种子。

兴隆镇学区塔前小学科学学科教案

课 题

喜鹊筑巢

课 时:1课时

备课教师

张驰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能说出喜鹊筑巢所需要的材料及巢的结构。

2、科学探究目标: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寻找鸟巢的简单计划。

3、科学态度目标:能在好奇心驱使下,对喜鹊筑巢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的基础上积累了常识,学习本课并不困难。

教学重点

能根据生活中见到的喜鹊筑巢现象,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教学难点

能根据调查、观察的结果,运用分析、推理等方法得出动物筑巢依赖物的结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具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引导:喜鹊是人们喜爱的鸟类之一,它们的巢不仅能为自己遮风挡雨,也是它们哺育后代的家。

播放:学生课前调查的鸟巢图片或者视频。

提问:喜鹊的巢建在什么地方?喜鹊筑巢的植物材料有哪些?

(二)探究发现,获取新知

1.寻找喜鹊的巢。(建议该环节在课前进行。)

(1)掌握方法:

①确定地点。发现喜鹊巢所在地点,确定喜鹊巢所在树的种类。

②观察记录。用望远镜仔细观察喜鹊的巢是用什么植物材料搭建的,估测喜鹊巢距离地面的高度。

(2)注意事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给找到的喜鹊巢拍照,注意爱护鸟巢,不能上树拆喜鹊巢。

(3)寻找鸟巢:以小组为单位或在家长的带领下去寻找和观察鸟巢。

(4)讨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树上发现了喜鹊巢?喜鹊巢距地面有多高?用什么植物材料搭成?

小组讨论,并将讨论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14页的下表中。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序号

发现地

树木

离地高度

吴庄村东南100m

杨树

约18m

……

2.找出喜鹊筑巢的植物材料。

(1)提出问题:喜鹊巢用什么植物材料筑成?结构有什么特点?

(2)掌握方法:①用放大镜由外到里仔细观察喜鹊巢所用的材料。②从整体到局部观察鸟巢结构特点,如:形状、大小、所用材料等。

(注意:如没有实物鸟巢,可以让学生观察鸟巢图片或视频。)

(3)小组观察:请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观察,教师提示学生观察时要注意安静、有序、合作,并给予指导。

(4)得出结论:喜鹊喜欢在高大树木上用枯枝、杂草、树叶等筑巢。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谈话:小鸟是人类的朋友,让我们做一名小工匠,给小鸟安一个家吧!

2.设计方案:

(1)思路:出示几种鸟巢图片,引领学生分析鸟巢的结构特点。

(2)设计:指导学生从形状、材料等方面设计鸟巢制作方案。

(3)交流:指定学生汇报自己设计的方案,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

(4)总结:找出几种比较科学、适合学生操作的制作方案,提出具体的制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3.制作:学生根据制作方法,选择制作材料,制作1-2个鸟巢。(要求:安全、有序、分工合作。)教师巡视,适当给予指导。

4.展示: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进行展示,用简练的语言对作品进行介绍。

5.评价:学生从结构合理、造型美观、有创意、有实效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评价,教师对设计具有独特性的学生或小组进行表扬。

6.安置鸟巢:把制作的鸟巢安置到小鸟喜欢筑巢的位置,定期去观察小鸟是否喜欢它的新家。

兴隆镇学区塔前小学科学学科教案

课 题

杀虫剂对生物的影响

课 时:1课时

备课教师

张驰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能举例说出2-3种杀虫剂的名称和作用。

2、科学探究目标:能归纳出辩论双方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收集论据。

3、科学态度目标:能根据有说服力的证据及时调整自己的观点。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本课生活中积累的较少,学习起来较为陌生。

教学重点

能用调查的方法查阅杀虫剂的种类和作用,并整理制作资料卡。

教学难点

能通过辩论赛搜集信息、整理信息、阐述信息、倾听信息,并能归纳出辩论双方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收集论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具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一)提出问题

1.出示:蝗虫吃庄稼和用杀虫剂消灭害虫的图片。

2.引导:从前,我国农村很容易发生蝗虫灾害。蝗虫所到之处,遮天蔽日,寸草不生,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后来,在杀虫剂的控制之下,蝗灾再也没有大规模爆发。杀虫剂在消灭害虫的同时,会带来负面影响吗?

3.提问:用杀虫剂消灭害虫,会给生物的生存及环境带来哪些影响?如何避免杀虫剂的危害?

(二)获取事实

1.提出问题。

提问:杀虫剂有哪些种类和用途?

2.掌握方法。

(1)快速浏览,及时发现自己所需的内容。

(2)将有用信息用笔勾画出来,圈一圈重点的词和句,以便进行分析、概括等。

3.阅读资料。

学生根据要求阅读资料。

4.整理资料。

根据杀虫剂的名称、作用方式、毒性、残留进行归类,并制成资料卡。

(三)形成知识

1.汇报:指定学生展示制作的资料卡,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和评价。

2.讲解:杀虫剂主要有用于防治农业害虫的农药和用于防治城市卫生害虫的药品;杀虫剂能够很快地消灭害虫,保护农作物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但由于杀虫剂都有一定的毒性,会对周围的生物造成危害,比如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会杀死益虫;有的杀虫剂会在植物体内形成农药残留;有的会对水源、空气造成污染等,严重时会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要尽量减少杀虫剂的使用。

(四)运用知识

1.讨论:日常生活中可能用到的杀虫剂有哪些?如何尽量减少杀虫剂的危害?

学生分组讨论。

2.交流:指定小组代表汇报自己的讨论结果,提示其他学生注意倾听,然后进行补充和评价。

3.作业:组织成立“辩论杀虫剂的利与弊”辩论队。

明确正方观点为“杀虫剂的利大于弊”,反方观点为“杀虫剂的弊大于利”。

正方和反方根据自己的论点提前查阅资料、整理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5页中,形成自己队的观点,以备辩论赛时发言使用。上课前,组织学生按辩论赛的座位形式就座,有正方席、反方席、评审席、观众席。

兴隆镇学区塔前小学科学学科教案

课 题

杀虫剂对生物的影响

课 时:2课时

备课教师

张驰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能举例说出2-3种杀虫剂的名称和作用。

2、科学探究目标:能归纳出辩论双方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收集论据。

3、科学态度目标:能根据有说服力的证据及时调整自己的观点。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本课生活中积累的较少,学习起来较为陌生。

教学重点

能用调查的方法查阅杀虫剂的种类和作用,并整理制作资料卡。

教学难点

能通过辩论赛搜集信息、整理信息、阐述信息、倾听信息,并能归纳出辩论双方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收集论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具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一)提出辩题

引导:本节课我们开展一场“辩论杀虫剂的利与弊”的辩论赛。课前正方和反方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接下来我们就进入比赛。

(二)组织辩论

1.明确辩论流程。

出示具体的辩论流程,学生观看。

(1)立论阶段。

首先正方和反方一辩开篇立论,各自围绕自己的观点,陈述证据,时间3分钟以内。

(2)驳立论阶段。

先由反方二辩驳对方立论,再由正方二辩驳反方立论,时间2分钟以内。

(3)质辩环节。

先由正方三辩提问反方一、二、四辩各一个问题,反方辩手分别应答。每次提问时间不得超过15秒,三个问题累计回答时间为1分30秒。

再由反方三辩提问正方一、二、四辩各一个问题,正方辩手分别应答。每次提问时间不得超过15秒,三个问题累计回答时间为1分30秒。

最后,正方和反方三辩质辩小结,时间各为1分30秒。

(4)自由辩论。

根据双方的发言情况,进行自由辩论,时间为2分钟以内。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5)总结陈词。

反方、正方四辩总结陈词,时间2分钟以内。

2.明确注意事项。

(1)在辩论时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话。

(2)不可进行人身攻击。

(3)尊重评委的评判。

(4)辩论开始时,一辩必须说“老师、评委,大家好”,其余皆可省去。

(5)在辩论中,辩手可以使用道具、图表和物品作为辅助手段以强化自己的陈词。

3.组织开展辩论。

(三)评价总结

1.观众评价:观众可向正反方各提问题,由双方选派辩手作答。

2.评审团评价:结合观众的意见及评审团的意见,宣布获胜方,并简要说明理由。

3.教师总结:点评整场辩论赛,指出哪一方辩得好。

(四)拓展延伸

1.引导: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不仅使一些害虫产生了抗药性,还污染水体、大气和土壤,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的身体健康。那有没有其他可以防治害虫的方法呢?

出示:菜蛾绒茧蜂防治小菜蛾的资料。

2.提问:生物防治的类型和生物防治的优点都有哪些?

3.阅读:学生阅读有关资料,并将有关知识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5页中。

4.交流:将整理的资料

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总结(要求从防治方法、防治类型以及生物防治优缺点三个方面进行概括总结),并与同学交流。

5.作业:课下将生物防治病虫害的知识做成手抄报或海报,张贴在校园公告栏,增强师生的环保意识。

兴隆镇学区塔前小学科学学科教案

课 题

筑路影响生物生存

课 时:1课时

备课教师

张驰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能说出公路、铁路等建设对动植物生存产生影响的实例。

2、科学探究目标:能利用阅读资料、观察等方式获取筑路对生物产生影响的事实。

3、科学态度目标:能与他人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务。

学情分析

本课知识有点复杂,学生学习起来会有些困难。

教学重点

能针对修建公路的负面影响提出探究性问题。

教学难点

能设计、搭建减少生物负面影响的公路模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具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出示中国公路的图片)你知道吗?我国公路总里程已超过400万千米,其中高速公路已突破13万千米。400万千米有多长呢?地球赤道的周长是40076千米,我国公路的总里程已经能围绕地球99.81圈了!修建公路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还会带来负面影响吗?

2.提问:修筑公路对动植物会产生哪些影响?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探究动物穿越公路的事例。

(1)提出问题。

①动物是怎样穿越公路的?

②动物为什么要穿越公路?

③动物穿越公路可能会导致什么情况发生?

(2)阅读资料。

学生阅读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或教师提供有关资料。

(3)得出结论。

①推测:根据动物穿越公路的事例,推测可能导致的事件。

②小结:动物穿越公路的行为可能会导致交通事故。

学生将活动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6页中。

2.人类筑路对生物的影响。

(1)提问:人类筑路对动植物有哪些影响?

(2)阅读: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资料或教师补充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3)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阅读结果,提示其他学生注意倾听,然后进行补充和评价。

(4)小结:人类筑路可能会对动植物造成影响,如破坏原有动植物生存环境、造成水土流失、造成气温升高、伤害小动物等。

3.建立一个公路模型。

(1)引导:如果你是一个工程师,需修建一条新的公路,如何设计一个模型来减少筑路对生物生存的负面影响呢?(出示公路通过的几种地理环境图)想一想要帮动物通过这几种环境,应该设计怎样的动物通道呢?

(2)设计:出示地道桥、过道桥等图片,引导学生构思设计,并将设计的方案画下来。

(3)搭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制作,选择木板、纸板、积木等材料进行搭建或制作,将自己搭建或制作的模型拍摄下来,并粘贴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6页中(如下图)。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

(4)展示: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进行展示,用简练的语言对作品进行介绍。

(5)评价:教师引领学生从科学、美观、有创意等几个方面对作品进行评价,并对设计具有独特性的小组进行表扬。

(三)拓展延伸,实践应用

1.提问:野生动物通道有哪些类型?我国的青藏铁路沿线建设了哪些野生动物通道?

2.阅读:阅读教材中的资料,思考每种动物通道的特点。教师讲解每种动物通道的名称及特点。

3.作业:课下搜集我国青藏铁路沿线建设的野生动物通道的数量和类型,并制成资料卡。教师选择合适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兴隆镇学区塔前小学科学学科教案

课 题

风的形成

课 时:1课时

备课教师

张驰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能归纳出风是有力量的。

2、科学探究目标:能从生活体验中提出风是怎样形成的问题。

3、科学态度目标:能对探究风的成因产生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风并不陌生,本课学习起来较为容易。

教学重点

能从生活体验中提出风是怎样形成的问题。

教学难点

能按照制作方法制作风车模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具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引导:(出示风吹物动的情境图)为什么柳树枝条在飘荡,湖面能掀起波浪?

(学生可能会回答是因为风。)

提问:你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吗?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感受风。

(1)引导:风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能感受到风的存在?怎样制造出风?

学生交流想到的方法。

谈话:让我们用刚才想到的这些方法试一试吧。

学生在小组内制造风,并进行集体交流。

(2)猜想:想一想,风的形成可能与什么有关?

(引导学生猜想风的形成可能与空气流动有关。)

2.观察热空气的流动。

(1)引导:空气受热后会发生什么现象呢?让我们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2)方法:教师出示三个实验模型图片,讲解实验方法。

实验(一):将两个相同的纸杯挂在简易天平两端,调节天平,使之平衡,在一个纸杯的下方点燃蜡烛给空气加热,观察有什么现象。

实验(二):在没有风的环境里,点燃一支线香,观察线香烟柱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的流向。

实验(三):剪一个蛇形纸带,用细线悬挂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有什么现象。

(3)提示:①纸带和火焰要保持一定距离;②注意安全,避免烫伤。

(4)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把实验结果填写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8页中(如下表)。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学生操作是否规范,有无安全隐患。

(5)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6)思考:三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7)结论:空气受热后会上升。

3.观察风的形成。

(1)提问:自然界中的风是如何形成的?

(2)方法:①出示实验模型,让学生观察其构造,介绍实验模型组装方法;②出示实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记忆。

A.在管口A处点燃线香,观察烟的流动方向。

B.点燃实验箱内的蜡烛,再将线香放在管口A,观察烟流动的方向。

(3)出示注意事项。

①该实验为对比实验,在前后两次实验中,除了蜡烛燃烧与不燃烧之外,其他条件均应相同。

②组装过程中,尽量保证实验模型的密闭性。

(4)实验:学生小组实验,观察实验中线香烟的流动方向,推测实验箱内外的温度,将实验结果填写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8页中。

(5)讨论:风箱内烟的水平流动与什么有关?为什么点燃蜡烛后烟会水平流动?

(6)小结: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使空气流动,形成风。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讨论: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引导学生结合风的成因实验结果,推想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2.总结:自然界也有一个大大的蜡烛,那就是太阳。地球上任何两个地方都可以看成是一个“风箱”,由于“风箱”内两个地方受热不均,造成温度高低不同,温度高的地方,热空气上升得快,另一个地方的冷空气会从地面流动过来补充,从而形成了自然界中的风。

兴隆镇学区塔前小学科学学科教案

课 题

风的形成

课 时:2课时

备课教师

张驰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能归纳出风是有力量的。

2、科学探究目标:能从生活体验中提出风是怎样形成的问题。

3、科学态度目标:能对探究风的成因产生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风并不陌生,本课学习起来较为容易。

教学重点

能从生活体验中提出风是怎样形成的问题。

教学难点

能按照制作方法制作风车模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具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引导:(播放风力发电视频)风能让风车转动说明了风有力量。下面我们制作一个风车来感受风的力量。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制作风车。

(1)掌握方法。

出示风车制作方法图片或课件,讲解制作方法。

①将一张方形纸沿两条对角线分别对折,以两条对角线交叉点为中心,沿对角线从中心到顶点的这段距离取三分之二,用剪刀剪开,对角线的其他三个方向同样剪开;然后折成风车的形状,用双面胶粘住;②用3个大头针把风车固定在轴上;③在一个纸盒上,垂直打两个小洞,将风车的轴穿过小洞;④将一段细线固定在小风车的轴上,另一端系一个小篮。

(2)制作风车。

学生分工合作,每人负责其中一项内容。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制作中的问题。

2.实验观察。

(1)提问:怎样让风车提起重物呢?

(2)方法:①调试风车,让风车能够灵活转动;

②风车与电风扇保持30厘米的距离,小篮中的硬币由少到多逐次放置。观察在弱风下风车是如何提起硬币的;③距离为30厘米,改变风力的大小,观察在强风和弱风下风车提起硬币数量各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是多少;④风力大小相同,改变风车与电风扇之间的距离(由30厘米调整到50厘米),观察可以提起硬币的数量。

(3)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9页中。

3.得出结论。

(1)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2)讨论:风车提起硬币的多少与什么有关?

(与风力大小、风车到电风扇的距离、风车的结构有关。)

(3)思考:怎样改进才会使风车提起更多的硬币?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提问: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哪些是有利的?哪些是有害的?

2.阅读: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9页中(如下图)。

”“

3.交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根据交流结果进行评价。

兴隆镇学区塔前小学科学学科教案

课 题

气温的变化

课 时:1课时

备课教师

张驰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能说出气温计的使用方法。

2、科学探究目标:能运用气温计观测并描述不同时段气温的变化。

3、科学态度目标: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

学情分析

学生有生活的常识,对于本课的学习并不太难。

教学重点

能从生活体验中提出气温变化的问题。

教学难点

能运用气温计观测并描述不同时段气温的变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具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引导:(出示早晨和中午学生衣着不同的图片。)通过两幅图片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说同一地点在一天内的不同时刻气温是不一样的。)

提问:一天中气温是怎样变化的?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确定测量气温的环境。

(1)猜想假设。

猜想:同一时间不同环境的气温相同吗?

(学生可能会说夏天在树阴下会觉得很凉快,而在太阳下觉得很热;在柏油马路上觉得很热,而在草地上比较凉快。)

(2)掌握方法。①认识气温计。

出示:气温计的图片,要求学生仔细观察量程与刻度。(测量范围一般为-30℃—50℃,每一小格为1℃。)

②掌握观测方法。

A.气温计的使用方法:

a.手持气温计的上端,不要直接与液泡接触;

b.气温计要离地面1.5米;

c.液柱静止时再读数。读数时,要让视线和气温计的液柱顶端相平。

B.使用气温计分别观测相同地面上方,阳光下和背阴处的气温。

C.使用气温计分别观测阳光下,硬化地面和草地上方的气温。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3)观测气温。

学生分组观测,并把观测数据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教师要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测量结果

环境

气温(单位:℃)

阳光下

背阴处

硬化地面

草地

(4)得出结论。

①思考:比较观测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阳光下和硬化地面上方测得的气温值偏高,背阴处和草地上方测得的气温值偏低。)

②讨论:在什么环境下观测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比较合适?

③小结:同一时间不同环境中的气温是不一样的。通常测量气温需要在通风、无阳光直射的草地上方,气温计液泡离地面1.5米。

2.观察一天中气温的变化。

(1)做出假设。

提问: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认为一天中气温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对问题进行假设。(学生一般会认为早晚比较凉,中午会热一些。)

(2)制订计划。

讲述:你们的假设是否正确,需要进行实际观测,在观测前需要先制订计划。计划的内容包括观测日期、观测地点、观测工具、观测时间间隔等。

组织学生根据要求制订观察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计划,并填写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

(3)观测记录。

组织学生课后按照计划进行气温观测,并将观测数据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

兴隆镇学区塔前小学科学学科教案

课 题

气温的变化

课 时:2课时

备课教师

张驰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能说出气温计的使用方法。

2、科学探究目标:能运用气温计观测并描述不同时段气温的变化。

3、科学态度目标: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

学情分析

学生有生活的常识,对于本课的学习并不太难。

教学重点

能从生活体验中提出气温变化的问题。

教学难点

能运用气温计观测并描述不同时段气温的变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具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一)整理数据

讲解:绘制曲线图的方法。

(1)描点。在坐标图中根据数据进行描点,先用一个与纵轴平行的直尺落在时间点上,再用一个与横轴平行的直尺落在某个具体的温度数值上,这样它们的交点就是这组数据的点。

(2)连线。用光滑的曲线将各个点连接起来,这就是曲线图。

学生在小组内根据观测数据绘制曲线图,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

(二)得出结论

讨论:一天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什么时间?

小结: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是:中午气温高,早晚气温低。14时左右气温最高,日出前后气温最低。

思考:晴天和阴天气温变化规律相同吗?

(三)拓展延伸

1.引导:(出示藏袍图片)藏族人穿藏袍时,有时两只袖子都穿着,有时只穿一只袖子,你知道为什么吗?

2.阅读:学生阅读教材“气温变化影响生活”资料。

3.小结:藏袍的穿着方式,说明了一天中气温变化大对人们穿衣有直接影响。

4.引导:一天中气温变化大除了对衣着有影响之外,你知道对生活还有哪些影响吗?

5.交流:学生先分组交流,再进行全班汇报。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6.总结:气温变化大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和活动等都有直接的影响。我们要根据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情况,及时增减衣物、调节饮食等,保证健康。

兴隆镇学区塔前小学科学学科教案

课 题

认识天气

课 时:1课时

备课教师

张驰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能利用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可测量的量描述天气状况。

2、科学探究目标:能通过观察、阅读等方式获取天气不同要素的事实。

3、科学态度目标:能在观察、描述天气活动中以事实为依据,面对有说服力的数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生活的常识对本课学习有一定的帮助。

教学重点

能利用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可测量的量描述天气状况。

教学难点

能运用分析、判断等方法分析天气现象,概括出天气状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具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引导:(教师课件播放天气预报的视频)我们经常收看天气预报,大家是否注意到天气预报是如何描述未来的天气状况的?

(学生可能会说气温、风力、风向、雨量等。)

提问:每种天气是什么样的?如何更准确地进行描述呢?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描述天气。

引导:同学们,请你回想一下今天的天气是怎样的呢?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才能更科学准确地描述天气呢?

播放:介绍气温高低、云量多少、风力大小、风向等的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识记描述天气内容,并进行交流。

小结:我们通常从气温、云量、降水量、风向等方面描述天气。

谈话:我们如何来描述各种天气现象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资料。

阅读:学生阅读教材内容。

思考:云量、降雨、风各分为几种具体的天气现象?每种天气现象用什么符号来表示?

讲解:根据空中云量的多少,将天气分为晴、多云、阴;根据24小时降量的多少,可以将降雨分为小雨、中雨和大雨。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风向有8个,分别是东风、南风、西风、北风、东北风、西南风、西北风、东南风。风向符号的“风向杆”表示风向。风速分为18级,符号的“凤羽”的(风杆右边的横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或三角)表示风速的大小,3横为6级,4横为7级,三角表示风速为8级或8级以上……

总结:天气是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数值来进行描述的,这样做的目的是更加精确地描述天气的状况,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

2.学做天气播报员

(1)提问:怎样观测和预报天气呢?

(2)观测:组织学生观测天气以及收集天气预报的数据,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1页中。

(3)整理:将观测和记录的天气状况,整理成天气预报资料的形式。

(4)播报:组织学生播报天气。要求呈现天气符号、使用科学语言、声音洪亮。

比一比谁播报的天气报内容具体、准确。声音洪亮。

(三)实成应用,拓展延仲

1.教师出示两则谚语及图片提问:想一想,这两则谚语分别根据什么现象,预报了什么天气?

学生交流谚语的内容。

小结:“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意思是早上空中出现朝霞,今天会下雨,就不要出门了,晚上天空出现晚霞,第二天将是个大晴天,可以放心大胆出门。“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意思是日晕预示下雨的可能性大,月晕预示着刮风的可能性大。

2.组织学生搜集谚语,将搜集到的谚语及其含义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1页中。组织学生交流。

提问:想一想,利用谚语描述或预测天气,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总结:谚语的优点是通俗易懂、简单明了、使用方便,缺点是有些片面并不准确。

兴隆镇学区塔前小学科学学科教案

课 题

天气与气候

课 时:1课时

备课教师

张驰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能简要说出本地区一年中气温和降水的变化情况。

2、科学探究目标:能通过分析数据归纳出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

3、科学态度目标:能在探究过程中乐于与同学分享自己熟悉的天气和气候情况。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学习本课,较为容易。

教学重点

能简要说出本地区一年中气温和降水的变化情况。

教学难点

能通过分析数据归纳出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具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引导:(出示学生讨论天气的图片)同学们,这样的讨论情景你们熟悉吗?

这两位同学在讨论什么内容?“全年都比较热”也是在描述天气吗?

学生思考并交流。

提问:生活中,我们经常说起“天气”和“气候”,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描述家乡不同时期的天气。

提问:你的家乡(或常住地)一年中不同季节的气温和降水量是如何变化的?交流: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将交流情况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2页中。

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说一说本组同学熟悉的地方气温和降水量有什么特点。

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大家发现某地一年中的不同季节的气温和降水量是不同的。

2.认识气候。

(1)提问:不同地区一年中不同季节气温和降水量有什么不同呢?

(2)分析:(出示当地一年气温和降水情况图表。)请分析下面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一组关于“当地一年中平均气温和降水情祝”的参考数据,看一看与我们交流的结果是否一致。

(3)建立气候的概念。

讲解: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几个月或更长时间的气温、降水量等特征。科学家常用“气温”和“降水量”这两个量来描述一个地区的气候。比如通过表格中的数据,我们能分析出石家庄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降水少,四季分明,春秋季节较短的气候特征。

(4)认识不同地域的气候特点。

引导: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发现某地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请大家阅读记录哈尔滨和海口“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统计表。统计哈尔滨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月份,海口平均气温在20℃以上的月份,各有几个?降水量有哪些不同?

阅读:学生阅读统计表,获取相关信息,然后进行交流汇报。

小结:哈尔滨和海口两个城市的气温和降水量有较大不同:哈尔滨有5个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说明很寒冷海口有10个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说明很炎热;哈尔滨降水量在30mm以上的月份有5个,说明雨水较少;海口降水量在30mm上的月份有10个,说明雨水较多。

3.比较天气和气候。

提问:天气和气候各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包括:

①天气和气候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

②天气和气候都会影响动植物的生存;

③都可以用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等气象要素来描述。

不同点包括:

①用气温、风向、风力、阴晴来描述天气,用平均气温和降水量来描述气候;

②一个地区的天气是多变的,一个地区的气候一般变化不大。

交流: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将交流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2页中。

引导:通过上面的学习和总结,大家对天气和气候认识得更深刻了,请你试着写出描写天气和气候的词语,比一比谁写得多。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描写天气和气候的词语,然后进行交流、评价。

(三)案例分析,拓展延伸

引导:我国幅员辽阔,许多地区四季分明,依季节不同,气候差异明显。那么,气候对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呢?请大家看一段视频,找一找不同季节的气候特征,以及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

总结: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天气和气候在时间长短、范围大小稳定性、周期性等方面是有所不同的,它们对人类生活都会产生一定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兴隆镇学区塔前小学科学学科教案

课 题

气象灾害

课 时:1课时

备课教师

张驰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能说出常见的气象灾害的特点。

2、科学探究目标:能从气象灾害的观察中,提出可探究的问题。

3、科学态度目标:能在探究过程中与人交流、分享自己所知的气象灾害和自救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学习本课还是比较容易的。

教学重点

能说出常见的气象灾害的特点。

教学难点

能通过观察、阅读等方式获取气象灾害的信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具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播放:不同气象灾害片段的视频。

讲述:常见的气象灾害有台风、洪涝、干旱等。当天气发生异常变化给人造成损失时,我们就说发生了气象灾害。

提问:你知道哪些气象灾害?当发生气象灾害时,我们应该怎样做?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了解气象灾害的危害。

引导:(播放气象灾害的视频)如何了解这些气象灾害的危害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交流:学生们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并将交流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3页中(如下表)。

查阅资料,了解气象灾害的危害、预防措施及灾害发生时自我保护的方法,将你知道的填写在表格中或画出来。讲述:这些事实让我们看到台风、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对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确实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破坏,但是它们带来的都是危害吗?有没有可能还存在着益处呢?学生分组交流。

播放:关于这些气象现象益处的视频和课件。

讲解:看来,自然界发生的现象都有正反两面性,我们要学会多角度地观察、思考和理解自然界中的事物和现象。还有一些气象灾害破坏力极强,比如:龙卷风和沙尘暴等。

学生阅读资料,了解龙卷风和沙尘暴的特点和危害,并将阅读的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3页中。

2.预防灾害,保护自己

读话:让我们阅读教材中的图片,了解当灾害来临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阅后,整理资料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3页中学生汇报交流,并做出评价。

小结:看来,当灾害无可避免地到来时,只要我们在有效的时间范围内,科学积极地应对是能够将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小到可以控制的范围内的。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引导:同学们,你们想把今天所学的气象知识,以及防灾、减灾等自救知识分享给更多的小伙伴吗?这里有几幅关于气象灾害的宣传画,里面图文并茂,可以帮助更多的人了解相关知识,提高生存机率。请你也设计并制作一幅吧。

学生观察,学习交流。

2.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制作一幅主题为预防气象灾害的宣传画,让更多的人了解防灾、减灾和自救等知识。下节课,我们将一起把优秀作品张贴在礁石的橱窗内。

兴隆镇学区塔前小学科学学科教案

课 题

小小气象站(一)

课 时:1课时

备课教师

张驰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能说出气象站部分仪器的作用。

2、科学探究目标:能根据活动任务,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3、科学态度目标:能对设计、制作简易观测仪器感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本个知识来说,制作起来还是有些困难的。

教学重点

能说出气象站部分仪器的作用。

教学难点

能用身边的材料制作简易雨量器和风向标,并能对制作的简易观测仪器进行检测与改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具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一)明确问题

1.引导: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了《气象灾害》一课,了解了常见气象灾害及其危害。要减少极端天气的危害,我们就要及时收听、收看天气预报。你知道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播放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视频。

2.引导:如果我们能够利用简易观测仪器,在校园内建一个小小气象站,可以及时了解天气变化,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3.讨论:我们要建立小小气象站的话,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呢?

4.小结:要建立小小气象站需要解决的问题有:

(1)小小气象站建在哪儿?

(2)怎样制作简易观测仪器?

(3)怎样摆放观测仪器?

(二)获取信息

1.引导:要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参观气象站、观看视频、上网搜集资料、阅读书刊等方式来获取相关信息。

2.播放:气象站视频。

(提示学生关注气象站选址、仪器的摆放顺序、主要仪器的结构和作用等。)

指定学生回答问题。

(1)小小气象站建在哪儿?

(2)怎样制作简易观测仪器?

(3)怎样摆放观测仪器?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3.出示:风向仪、雨量器、百叶箱等仪器或课件。

4.提问:这些仪器的结构是怎样的?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三)得出结论

小结:小小气象站一般选在校园里比较开阔的地方。高的仪器安置在北边,低的仪器安置在南边。风向仪、雨量器、百叶箱(气温计、湿度计)等是气象站的主要观测仪器。

(四)拓展延伸

布置学生课下准备制作雨量器、风向仪的材料。

兴隆镇学区塔前小学科学学科教案

课 题

小小气象站(一)

课 时:2课时

备课教师

张驰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能说出气象站部分仪器的作用。

2、科学探究目标:能根据活动任务,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3、科学态度目标:能对设计、制作简易观测仪器感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本个知识来说,制作起来还是有些困难的。

教学重点

能说出气象站部分仪器的作用。

教学难点

能用身边的材料制作简易雨量器和风向标,并能对制作的简易观测仪器进行检测与改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具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一)明确任务

引导:课前我们准备了制作材料,下面开始制作雨量器和风向仪。

(二)掌握方法

1.制作雨量器的方法。

(1)播放:展示制作雨量器方法的视频。

(提示学生关注:制作分几步完成?每步的制作关键是什么?)

(2)汇报:指定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3)出示:制作方法的课件。

①先在塑料瓶身上部三分之一处画线,然后用剪刀剪开。

②将剪下的瓶顶倒扣在瓶的底部,用胶带封好。

③向瓶内倒入少量的水形成清晰的液面,以此为起点向上粘一条胶带,比着尺子,每10毫米画一条刻度线。(教师帮助学生找出关键词,进行记忆。)

2.制作风向仪的方法。

(1)播放:制作风向仪方法的视频。

(提示学生关注:制作分几步完成?每步的制作关键是什么?)

(2)汇报:指定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3)出示图片,讲解制作关键。

①确定带箭头吸管的平衡点,可以用一条细线将吸管悬挂起来,左右移动吸管,使其平衡,线的捆绑点就是平衡点。

②测定带箭头吸管是否垂直底面的方法,可以将三角板的一个直角边平放在底面上,用另一个直角边从不同角度观察与吸管是否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平行,如果平行,说明吸管与底面垂直。

(三)制作模型

1.出示注意事项:

①不同学生可以制作不同模型;

②使用工具要注意安全,要保持安静。

2.学生分工协作,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

3.展示交流。

(1)出示:评价标准包括结构合理、造型美观、转动自如或刻度线准确。

(2)小组展示,学生评价。

(四)拓展延伸

1.讲述:除了制作雨量器和风向仪之外,你还可以制作风力计、晴雨花等。

2.交流: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并把自己的想法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5页中。

3.作业:课下选择地址,摆放或安装观测仪器,建立“小小气象站”。

兴隆镇学区塔前小学科学学科教案

课 题

小小气象站(二)

课 时:1课时

备课教师

张驰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能说出观察天气的内容。

2、科学探究目标:能利用绘图等方法整理气温信息。

3、科学态度目标:能对观测、预报天气感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学习本课还是不太困难的。

教学重点

能说出观察天气的内容。

教学难点

能制订计划,观测、记录天气信息,利用绘图等方法整理气温信息,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气温变化的趋势。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具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一)提出问题,制订计划

1.引导: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完成了简易观测仪器的制作和改进,课下又建立了“小小气象站”,我们怎样利用“小小气象站”来观测天气信息、预报天气呢?

下面我们先来制订观测计划。为了便于观察我们将全班分为7个组,比如,天气组(阴晴组)、气温组、风向组、风力组、雨量组、典型动植物变化组等,还应该有一个组记录天气预报结果,以便进行对照。(各组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观测任务)

2.制订观测计划。

(1)讨论:制订观测计划包括哪些内容?指定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2)讲解:制订计划主要包括观测内容、观测地点、观测日期、观测时间、观测工具、小组分工、观测步骤等。

学生分组制订观测计划,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5页中。

(3)思考:小组观测计划是否可行?

(提示学生逐条分析它的可行性,比如观察时间是否科学、可行)

(4)交流:指定小组代表,汇报观测计划,提示其他同学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价。

(二)观测记录,收集信息

1.掌握方法。

(1)提问:我们怎样科学地观测天气而获得信息呢?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2)播放:观测天气视频(提示学生关注观测中应注意的问题。)

(3)讲解观测方法。(出示多媒体视频)

2.观测记录。

学生小组按计划分工合作,坚持两周内每天定点、定时、定内容进行天气观测,并将观测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6页中。

(三)分析信息,预报天气。

1.引导:我们通过两周的天气观测,获得大量的信息。要通过这些天气信息发现天气变化的规律,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

2.提问:你知道有哪些整理信息的方法吗?

3.讲解:绘制图表是常用的整理信息的方法,绘制图表包括数据表、柱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等。整理气温数据一般果用折线图。绘制折线图,需要先对数据按照日期依次整理在数据表中,然后绘制折线图。

4.出示:绘制折线图的方法。

(1)在作图纸上画一条水平线(横轴)和一条垂直线(纵轴)。

(2)给横轴标上日期,纵轴标上气温和单位。

(3)在横轴上标上具体的日期,纵轴上标上具体的气温数值(℃),如果观测到的气温数值较大或较小,坐标系原点应选择大于0或小于0的数值。

(4)把每天的气温标在坐标格上,然后连成一条折线,即随着时间变化而呈现的气温发生变化的曲线。

5.学生分组设计图表,整理数据,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7页中绘制气温折线图。

6.论:分析两周以来的气温变化情况,预测未来一段时间气温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

7.指定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或评价。

(四)反思评价,交流总结。

1.讲述:“小小气象站”活动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本次活动中你有哪些收获和贡献?又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呢?让我们进行一次自我反思吧!

2.学生反思:将反思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7页中。

3.小组互评。根据《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8页“单元评价表”中的标准进行互评。

4.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活动总结。

第四篇:“生物与非生物”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生物与非生物”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思路

通过第一课时观察蜗牛的学习,学生对生物特点已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生物与非生物具体实例已司空见惯,积累了零散的、无系统化的形象认知,本节课借助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借助实物、贴图、媒体等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铺设问题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步步引导学生自主渐进地学习知识,辨别比较生物与非生物差异性,归纳出它们的区别特点,在丰富多样的生物实例中进行共性分析,形成初步的生物概念,引导学生借助生活实例,通过对生物共同特征比较,概括归结出生物的基本特征,并在此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动物、植物进行差异比较,得出动物和植物的特征。这样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地深化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堂的气氛轻松、活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同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生物打下基础。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能说出生物与非生物、动物与植物的主要区别。

2.2技能目标

通过对具体事物回忆、图片的观察思考、讨论辨析,培养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分析归纳能力。

2.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用辨证观点区分动植物,渗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珍爱生命的思想教育。通过小组合作养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助的习惯,从中体会探究、合作学习的乐趣。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动物与植物的主要区别。

难点:生物的基本特征、动物与植物的主要区别。课前准备

课外活动中亲身体会观察不同地点蚱蜢、一盆含羞草、两条红色的金鱼、打印下来的各种彩色图片、双面胶、活动单、生物适应性录像。教学过程

5.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讲课开始,教师示意端一下讲台桌上的金鱼缸、含羞草花盆,用直观的实物创设问题情境:你们看到了哪些东西?学生说出:金鱼、含羞草。此时部分同学纷纷举高手示意补充回答,学生补充:还有金鱼缸、缸里有水、有两条金鱼是红色的,一大一小在水中游动,含羞草在开花、一盆土、白色的塑料花盆。(不同的学生的观察角度、能力存在差异,通过回答补充,使学生意识到如何养成仔细全面的观察能力,培养思维广度,另一方面激起课堂学习气氛。)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再次设计问题:在看到的这些物体中,又有哪些是活的?根据回答,学生自主初步归纳出生物、非生物概念,自然地引出课题。(板书)

自然过渡:生活中你熟悉的生物、非生物有哪些?

生物:___________

非生物:_____________

(让学生记录生活中熟悉的生物、非生物,激思引趣,同时为后面的讨论埋下伏笔。)

5.2巧用贴图,激起矛盾

在你们熟悉的生物中有牛,明年又是牛年,今天老师很凑巧带来了两头牛的图片,你们想想看,要把它贴在哪里?(学生可能回答:生物)借机让一学生上台贴图:牛、石雕牛学生可能疏忽差异对比,将两头牛都贴在生物栏上,此时会激起问题矛盾,引起学生争论:石雕牛是没有生命的,是非生物。借此时机,让学生展开讨论:生物与非生物到底有什么区别呢?(此环节是本节课设计的一个高潮,有意选择不同牛图片,利用学生粗心疏忽,激起问题矛盾,借此让不同层次学生发表见解,自然过渡到问题的讨论,同时培养学生平时要养成仔细全面观察、认真仔细思考的学习态度。)

5.3讨论差异,达成共识

活动1小组合作讨论:生物与非生物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并把它记录在活动单的表格中。(我组织小组合作,充分展开讨论,使学生肤浅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见解,得到相互启发交流,加深了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活动2交流汇报:在表格中归纳了它们还有哪些区别?(学生的汇报中可能语言描述不是很精确:如生物能运动,非生物不能运动等,通过争论达成正确观点,也使学生养成谦虚的个性品质。)

活动3共同协商,归纳结论:你们归纳出生物与非生物都有哪些共同区别?你们认为生物有哪些共同基本特征?扬弃错误的观点,层层深入分析,共性归结得出生物基本特征。

对于有难度三大特征,通过引导、借用实物、媒体降低学习难度。

如:播放图片一家三口,儿子长的更象谁?――得出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特点通过播放各种动物适应性录像―_辅助解决生物具有适应环境的特点。

创设实物情境:让学生用玻璃棒赶金鱼、用手摸含羞草、用玻璃棒敲桌子,观察变化,比较分析――悟出生物对环境刺激有反应特点。(本环节通过合作学习,争议差异,对比归纳,共性归结,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突破化解重难点,使学生的创造力、积极向上的态度、团结协作的人际关系得到培养和提升。)

5.4循序渐进再探新知

活动1再次设计贴图:根据你们这节课所学的生物与非生物区别的特点,请两位同学快速把讲台桌上图片贴到相应的位置。(这样通过分类粘贴,不仅可以起到巩固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又为下面活动埋下伏笔。)

活动2针对生物栏上的图片进行分类:让学生交流能否进行分类,可分为哪两大类?(学生:动物与植物)再设计活动让他们将贴在生物栏上的图片、及讲台桌上生物进行分类。(在图片上我有意选择珊瑚,我想学生对它可能陌生,可能绝大多数同学认为它是植物,投石起波引起争论,是本节课我有意设计的另一个学习高潮,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顺势利用学生可能提出将珊瑚要贴到植物栏上,小组展开讨论:你们是根据什么理由对动植物进行分类的?并记录在活动单的表格中。

活动3汇报交流评价:在学生汇报结论中,可能误以为动植物的主要区别是动物会动,植物不会动,但借助于含羞草会收拢叶片现象,学生很自然提出反驳,马上就明白了。

活动4由易到难分层设计问题,小组协商解决。

①各种不同种类、形态结构的动物有哪些共同点?植物又有哪些共同点?

②你们认为动物与植物根本的区别是什么?(通过分层次设计问题,降低了难点,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突破化解了本节的难点。)

5.5应用知识。巩固深化

媒体播放――海底世界

擦亮眼睛,大搜查:哪些属于生物?动物、植物分别有哪些?珊瑚属于动物还是植物呢?。(学生感悟:动物,不会进行光合作用,它靠捕捉食物来提供所需的营养。)(学生对珊瑚可能太陌生,在课堂上通过录像的观察,结合动植物特点;珊瑚及其他生物的判断自然而然就明了,既化解了课堂疑点,又进一步巩固知识)

5.6课堂小结,情感升华

“请说出一种你最喜欢的生物,结合今天所学的知识对它进行具体形象的描述。”(这样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使每二位学生感受知识就在身边,再次激起学习兴趣,大家畅所欲言,巩固拓展了本节的知识,还影射出大家要珍爱生命,保护环境,实现情感升华。)

5.7布置作业,拓展提高

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特点,结合本节教材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特点,我给初一学生学习新知识后布置的作业题目:①节后1、2题,②课后查阅资料――猪笼草:它有哪些特征,属于哪一类,为什么?使知识进一步拓展深化。板书设计

采用这种脉络式的板书设计,便于教师总结归纳,也便于学生学习的系统化、网络化。课后感悟

兴趣是学习科学最直接和持久的内部动力,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起重要作用。浙教版科学教科书中有许多彩色插图,充分利用图片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也是新课程教学激趣的一大特色。本节课主要借助贴图游戏,精心挑选图片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形象思维转到抽象思维,讨论归纳生物的特征及动植物的区别,特别是石雕牛、珊瑚图片的出现,引发了问题的焦点矛盾,学生高举双手“我来,我来”展开了别开生面激烈的答辩,使各教学环节更加紧紧相扣,学生积极融入主动探究讨论活动中,从而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主动积极投入学习发现知识,在探究中体验学习乐趣,突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珊瑚学生很陌生,因此我在课堂做了调整,先留着疑问,讨论动植物的区别后再穿插录像展示,能及时解开迷惑,效果较好。

第五篇:2.1 生物与非生物》说课稿7 浙教版

观察蜗牛说课稿

这次活动的主题是探究,七年级第一章已学了探究的一般步骤,所以就选了蜗牛的探究。虽然这是学生第一次用科学的方法来观察、研究一种小动物,但是在日常的生活里,学生早就开始留意小动物了,对小动物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

本节课的观察对象──蜗牛是一种比较静态的动物,观察起来较方便。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采用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从科学知识、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三方面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 科学知识目标:通过对蜗牛的观察,使学生获得蜗牛的有关知识。

二 过程方法目标:1使学生掌握按一定的顺序观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观察对象的方法。

2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推测、设计实验、实验观察、表达与交流、提出进一步研究问题的探究过程。

三 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与创新意识。

2使学生逐步养成积极参与学习探究、独立思考和发表自己的见解、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在教材的使用上,我没有完全按照教材编排的内容和顺序进行教学,而是采用了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有研究意义的问题进行研究。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采用谈话导入:同学们,你观察过蜗牛吗?关于蜗牛你知道些什么? 来激起学生观察的渴望。要求用放大镜来仔细地观察蜗牛的身体,观察时按照一定的顺序。如果有什么发现,你可以用文字、图画或其他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并汇报交流,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同时告诉学生在观察任何一个生物体时,都要从这个生物体的外部特征着手,按照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或由前向后的顺序仔细地观察它。但如果又仅仅停留在外部形态特征的描述上我觉得是不够的,还得作进一步探究,那么你还想了解有关蜗牛的什么情况呢?”自行探究活动,选择一到三个你感兴趣问题研究,各组的材料员到“材料超市”挑选本组需要的材料,然后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法进行研究并交流汇报。由于时间关系,对于意犹未尽的学生提议下课继续研究。最后让学生谈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学到了什么本领或方法。

这就是我的教学设计思路,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导,谢谢。

用心

爱心

专心

下载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生物与非生物》 教案(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生物与非生物》 教案(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年级上册生物《蘑菇》教案

    七年级上册生物《蘑菇》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蘑菇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了解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真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2.通过观察蘑菇的形态、颜色,继续培......

    《七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教案》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教学目标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④形成爱护实......

    七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教案

    七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教案 七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教案1 实验目的探究绿色植物的叶片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时,可以产生淀粉。背景资料叶绿体中的叶绿素,是叶片呈现绿色的主要原因。叶......

    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圈》教案

    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圈》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第一节。人和其他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延续和发展与生物......

    七年级上册实验教案——生物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实验教案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教学设计―――调查校园的生物种类一、教学目标: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2、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

    七年级生物上册 实验教案(推荐)

    生物七年级上实验教案 调查校园的生物种类 一、教学目标: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3、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

    生物七年级上册《开花和结果》教案

    生物七年级上册《开花和结果》教案一、教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中的第三节的内容。本章以被子植物为例讲述......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大全)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6 37 38 39 40 51 52 53 54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