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霸王面”之后——大学生就业维权提醒

时间:2019-05-14 09:07: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吃了“霸王面”之后——大学生就业维权提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吃了“霸王面”之后——大学生就业维权提醒》。

第一篇:吃了“霸王面”之后——大学生就业维权提醒

问正在求职的大学生们,今年最流行的职场食品是什么,恐怕新新人类们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霸王面”。

在寒气逼人的职场严冬里,吃一碗“霸王面”,就算不足以果腹,暖一暖身也可精神为之一振。好之者众,亦情有可原。

问题是,吃了“霸王面”之后,会有哪些情况发生,众学子们恐怕还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古语云:谋定而后动。让我们来看看,“霸王面”成功之后,可能发生的情况。

A

拿了offer做“面霸”

“面霸”是前几年流行的职场食品。一些条件比较好的毕业生手握7、8张offer,仍然在各面试现场里冲杀,以求充分的选择自由。随着职场竞争白热化,现如今要修炼成“面霸”,“霸王面”恐怕是少不了。“霸王面”固然勇气可嘉,“面霸”就不值得提倡了。

在变成“面霸”之前,让我们先说说offer是什么。所谓offerletter,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名字,有人称之为“录取通知”,有人谓之“录用信”。Offer在法律英语中的含义是“要约”,根据《合同法》的规定,“要约”就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即表示当内容具体确定,并且要约人一旦作出了承诺,就要受到意思表示的约束。因此,offerletter一旦发出,就对用人单位产生法律约束。这种约束是单方性的,也就是说offerletter对用人单位有法律约束,而在劳动者承诺之前没有约束力。

打个比方说,offer就像一封求婚信,里面只写了一句话,“你愿意与我缔结劳动关系吗?”同不同意,就看劳动者是不是点这个头。如果劳动者没有点头,这张offer就是废纸一张。只有劳动者点了头了,offer的内容才生效。而一旦劳动者点了这个头,用人单位就必须对offer中所写的内容承担法律责任。若用人单位未按offer内容执行,劳动者可追究用人单位相应的赔偿。

因此,offer是一条射线,发出去了,就难以收回。Offer约束了用人单位的行为,但却赋予了求职者充分的选择权。这里反映的是,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尊重与诚信。年轻的“面霸”们,是否应该珍视手里的这份诚心呢?

Tips:offerletter并不等同于劳动合同,不能有了offerletter就不签订劳动合同。offerletter是用人单位愿意同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的意思表示,劳动者可以选择接受或不接受,劳动者一旦承诺同意按offerletter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则offerletter的内容对双方都有约束力。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同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的法律文件。offerletter包含了劳动合同的部分内容,双方应当按照offerletter的内容签订劳动合同,但也可以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予以变更。一方不同意按offerletter上载明的条件签订劳动合同,另一方有权追究其违约责任。

在劳动合同签订后,用人单位可以选择使offer

letter失效,或将其作为劳动合同附件,继续有效。在存在offerletter和劳动合同有不一致情形时,offerletter失效。

B

签了就业协议有点后怕

正当前辈“面霸”向学弟、学妹们传授“骑驴找马”、“良禽择木而栖”的时候,越来越多用人单位开始意识到offer对用人单位的负作用。只具有单方约束力的offer,管住了企业却管不住大学生。企业一番招聘、笔试、面试之后,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用人单位纷纷转而选择签订“就业协议”。

就业协议是由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统一制订的,由毕业生、学校、用人单位三方共同参与签订的协议书。主要是由于应届毕业生在寻找工作的时候该毕业生还是学生身份,不符合签订劳动合同应有的主体条件;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往往是在学生毕业以前就已经与其确定了签订劳动合同的意向,在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以前,考虑到求职者毕业后可能与其他条件、待遇更好的企业签约,为确保毕业生毕业后能与其签订劳动合同,而订立的协议。

就业协议不同于劳动合同。劳动合同一经签订,就业协议的效力应当丧失。签订就业协议应当注意以下事项:

一、毕业生应在与用人单位充分协商后签订就业协议,并应对用人单位有全面的了解。

二、签订就业协议的目的是最终签订劳动合同。毕业生尽可能要求单位提供正式劳动合同的文本,仔细阅读其中的内容。同时,最好在就业协议中明确签订正式劳动合同的期限,一般应当在毕业生到用人单位报到后,即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或聘用合同。

可以说,“就业协议”就像是一个三角,形成的是一种稳定的关系。一旦大学生签订了“就业协议”就必须如实遵守。不仅因为协议有了学校的见证,更是由于协议中有违约金的约定。所以,在签订“就业协议”之前,大学生们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啊。

Tips:毕业生要特别注意就业协议中的违约条款。违约条款设置目的就是防止毕业生随意改变就业意向,且多由用人单位决定违约金数额,往往数目较大。为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防止部分用人单位设置不合理的违约金。最新版的《200X年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明确了,违约金不得超过毕业生一个月的月收入。这一款大学生要尤为注意。

C

落户手续是特殊福利吗

很多大学生在面试通过后就会开始在用人单位实习,很多用人单位也会开始为未来的员工作准备。比如为非本地大学生办理落户手续。在办理手续之前,用人单位通常会要求大学生签订“服务期协议”,并解释这是由于办理落户属于特殊福利。这是为什么呢?

种福利不是每个员工都享有的,具有特殊性。由于其存在特殊性,所以享有该福利的特定员工往往与用人单位有特别的约定。在大多数用人单位,每年录用的大学生毕竟不多,而可能涉及到的落户上海的又占少数,属于特殊的一群。按照《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第十四条的规定:“劳动合同当事人可以对由用人单位出资招用、培训或者提供其他特殊待遇的劳动者的服务期作出约定”,用人单位可以以此与劳动者订立特别约定,并在此基础上约定双方的违约责任。

“服务期协议”是一根直线,连接着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也约束着双方。对双方而言都是权利与义务同在。如果用人单位为劳动者办理了特殊福利,而劳动者没有履行服务期的话,用人单位可以追究劳动者的违约责任。同样,如果用人单位没有履行协议约定的内容,劳动者也不必向用人单位履行任何义务。

Tips:“服务期协议”是劳动合同的附随,如果用人单位最终未按offerletter或“就业协议”与大学生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可以主张“服务期协议”无效。

不管是“霸王面”也好,“面霸”也罢,最终都是要开始劳动关系。其实,面试对整个劳动关系而言只是前奏,真正重要的还是劳动关系的建立。

试用期顾名思义就是劳动关系的试验阶段,但绝非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试用”。试用期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为了相互了解而约定的考察期。在这段期间内,用人单位考察员工的工作能力,员工也考察用人单位的情况,是双方互相试用的过程。

在试用期内,用人单位只要有证据证明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可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由于在试用期内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关系的,负有举证责任,因此很多用人单位在试用期内会对劳动者开展考核。

劳动者接到录用通知,开始试用期,也就同时开始接受试用期考核了。而试用期考核其实仍是整个招聘录用的再确认过程。要通过试用期考核进行再确认,只有通过了试用期考核,才最终证明了你是符合录用条件的。

试用期考核可能会是指导带教式的,安排试用期工作计划,进行试用期的新员工培训,并通过有组织的笔试或日常绩效评估等方式对试用期的劳动者进行考核,考核的结果可以用明确计分的方式来体现,也可以由新员工的指导人的评估及所在部门的绩效评估来体现,可由新员工的内部外部各类客户的综合评价与反馈体现。最终的考核成绩,可以是一个简单的分数,可以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考核结果,也可以只是上级或指导人的一句评语。无论何种形式,试用期考核都是一个严肃的评估过程,是用人单位通过各种方式对你进行一次为期较长的再评估,评估你是否符合岗位要求是否符合录用条件。试用期考核,在很多单位不仅应用于新员工试用,还会应用于升职、转岗等试用。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维权

大学生就业维权

摘要:目前,大学生就业已经日益成为一个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以某大学生在实习期内工资待遇问题作为案例,用不同的角度分析案例,总结 出当今大学生实习与就业时应该注意的维权问题,和呼吁健全 中国 法律 以保护大学生的就业权利。

关键词:实习;大学生;维权;劳动者主体资格

一、案例的简述

2009年5月,河南某大学与某市某 企业 签订了实习协议,双方约定:该大学向这家企业提供实习学生58名,企业对实习学生进行实习教学,实习期限为2009年5月8日至11月7日。今年5月郑某等3人被学校委派到该企业实习,从事技术员工作。7月1日,3位学生在学校正常领取了大学毕业证书。随后3人提出,他们已经属于毕业生,而不再是学校委派的实习生,企业应当给予他们正常劳动者的待遇,但此要求遭到企业拒绝。学校和企业都认为只有实习期满才能获得正式员工的待遇。9月24日,3位毕业生决定离开该企业,但该企业坚持不向3人发放9月份工资,双方为工资给付等问题产生了劳动争议。此后,3位毕业生向该市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该委员会认为此案不属于其受理范围,于10月23日发出不予受理通知书。10月26日,3人向该市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受理案件后,办案法官最终使双方达成调解协议。12月27日,郑海等3位毕业生拿到了应得的工资。

二、研究的目的作为一位在校大学生,实习期是大学生学习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环境的关键时期。但是在这个关键时期内,很多大学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侵权”,也有不少企业在看中大学生这个实习期,把大学上当做廉价劳工,在实习期内以种种理由把大学生辞退。不过,因为很多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不强,法律知识不够结实,经常不能主动维护自己的权利。笔者认为要维护大学生的就业权利就要认定大学生劳动者的主体资格,不仅对大学生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而且对推动我国法制的进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以案说法

上述的案例中,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说法,一下笔者用不同的说法分析此案例。

说法一:“实习协议”不是“劳动合同”

案例中某大学跟某企业签订了实习协议,为企业提供58名大学生进行实习。在这案例中,他们所签订的是实习协议,这是有别于劳动者与企业所签订的劳动合同,是属于劳务合同。

劳务合同是一种以劳务为标的合同类型。而《劳动法》第十六条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劳动合同与劳务合同经常被人所混淆,但其实它们之间是存在这区别的。其中劳动合同与劳务合同在确定报酬的原则上有不同。在劳动合同中,用人单位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及国家的有关规定给付劳动报酬,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而劳务合同中的劳务价格是按等价有偿的市场原则支付,完全由双方当事人协商确定。

企业不愿支付大学生的工资就是凭着他们之间签的不是劳动合同,雇主不需按照国家规定的《劳动法》为大学生提供报酬,和按照正式员工的待遇对待大学

生。

但如果按照案例中的“实习协议”约定,学生只有等实习期满后才能获得正式员工待遇。双方约定的所谓“实习期”,既包含了毕业前的时间,又包含了毕业后的时间,这显然违反了《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实习学生毕业后若继续在企业工作,应当签订劳动合同,按照相关规定享受正常劳动者待遇。《合同法》规定,合同如若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应属无效。

说法二:诉求有法可依

1995年原劳动部颁发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条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这一条文实际上明确否认了实习生的劳动者地位,因此在我国,实习生不享受正式劳动者地位、一般没有工资也就成了大家默认的一条“潜规则”。本案中,3名大学生从2009年5月到2009年6月30日属于实习生,企业不按正式员工为其发放工资并不违法。但自2009年7月1日3名大学生拿到毕业证之日起,他们就属于毕业生,不再是学校委派的实习生,如果他们继续为其企业工作,那企业就必须给予他们正常劳动者的待遇。

《劳动合同法》第7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劳动合同法》第10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签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这一规定改变了以往以签订劳动合同作为建立劳动关系的标志,而以用工事实发生作为劳动关系的起始时间。因此,只要企业用工开始,即认为劳动者与企业已经确定了劳动关系,不管双方是否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劳动者都应享受正式员工的待遇。

四、大学生的劳动主体资格问题

大学生在就业时经常遇到“侵权”的问题,这也归咎于大学生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到现在很对法律都未对大学生在实习期是否具有劳动者主体资格做出明确的规范。

在传统的劳动思想中,大学生属于未成年人,不能承担劳动法律所带来的责任,这样大学生也就不包含在劳动者的主体资格范围之内,那怎样才能拥有劳动者的主体资格呢?劳动者的主体资格是指 自然 人依法成为劳动关系中的主体条件。它包括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两个方面。劳动权利能力是指自然人依法能够享有劳动权利并承担劳动义务的资格。劳动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依法能够以自己的行为行使劳动权利并承担劳动义务的资格。还有目前我国自然人要成为劳动者及劳动关系的主体,需具备四个条件:(1)年龄条件;(2)体力条件;(3)智力条件;(4)行为自由条件。

但大学生就真的不具有劳动者的主体资格了吗?笔者认为是否定的。

首先从年龄条件讲上看,我国《劳动法》第15条第1款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第58条第2款规定:“未成年工是指年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的劳动者。也就是说,满16岁,但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在特殊情况下,在劳动合同的权利义务不违背相关 法律 法规的情况下,可以成为劳动者。在高校里,绝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是满18岁的成年人已达到《劳动法》规定的年龄条件。

然后从体力条件上看,主要是指健康条件,这包括劳动关系建立前后的体力条件。而一个健康的大学生一般都是符合这一条件的。

接着从智力条件上看,劳动法所确定的智力条件和民法是不同的, 劳动法的智力条件不仅指精神健康与否,还包括文化条件和职业资格。绝大部分的大学生在高校的 教育、学习之下,已经积累的不少的文化知识。而且在一些专 科学 校,学生已经具备跟社会上的职业人员差不多的职业工作水平。

最后从行为自由条件上看,即 自然 人是否具有人身自由。前三个条件主要是从自然人是否具备劳动能力的角度来衡量的。第四个条件主要是从自然人是否有权支配劳动能力的角度来衡量的。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已经具备自我支配劳动能力的权力。

从上述可看出,大多数大学生是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即具有劳动者的主体资格。而且对于一些全日制脱产学生来说他们不仅具有学生的身份,还具有劳动者的身份。

五、大学生的维权法律空白

全文通篇都在讲大学生,近年来,在校大学生利用课余和假期打工的现象也日益普遍,每年都呈扩张趋势,我国各类院校的大学生在正式走向工作岗位前,绝大多数也都有一个实习的过程。但是,面对如此庞大的在校学生打工群体,关于在校学生打工维权的劳动法律却出现了空白。大学生的就业、实习时遇到的法律问题在现阶段的社会上还是一个灰色地带,法律上还没有明确的规定与保护大学生就业的权利,这样大学生兼职或实习时遇到的工伤、劳动待遇(包括工资或试用期等的合法性)、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险缴纳就没有得到法律的保护。所以,笔者认为要呼吁各方,尽快填补大学生就业维权的法律空白。完善大学生的劳动者主体资格认定制度。

大学生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而始终处于法律保护的边缘地带。事实上大学生的学生身份与劳动者身份并不会发生冲突,承认其劳动者的地位,将之纳入劳动法律的调整范围在当前看来是十分必要的。当然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事社会工作是否一律认定为劳动关系,这是要按具体情况而定的。在市场 经济 体制下,大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上去参加实践活动,不仅通过打工能够增加自己的收入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更重要的是通过一些劳动增强大学生自食其力的劳动意识和观念。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法律法规来规范大学生兼职与实习。

2、尽快完善相关法律的规定,使之与时俱进。

原劳动部颁发的《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第十二条成为“明星条款”:“在校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经常被许多 企业 相关负责人援引,用来作为不把大学生作为劳动者主体对待的理由。但“若干问题”颁发与1995年,具有强的时代性,与当代社会经济 发展 状况已经不符,不能完全适应现在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如今大学生兼职的种类和广度深度与以往已大不相同,在校大学生兼职是否属于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不能一概而论。因为“若干问题”的表述不清,极易被用人单位误解为在校大学生兼职不成立劳动关系,使一些用人单位利用法律的漏洞或空缺在与大学生建立劳动关系时不签订劳动协议,拒绝承担法律责任。

第三篇:《劳动合同法》劳动维权对大学生就业影响调查

关于《劳动合同法》劳动维权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参加者:xx 实践主题:《劳动合同法》劳动维权对大学生就业影响 时间:2008年8月 地点:盐城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近日对盐城市几所大学的400名毕业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60.2%的大学生就业困难,25.2%的大学生知识面过窄、实践能力差,影响了择业,52.6%的大学生由于社会上狭隘的人才观阻止了他们的合理流动,30%的大学生被一些盲目提高用人门槛的用人单位挡在门外。

在竞争压力日益扩大的现代社会中,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各方面的因素都在影响着他们。国家出台的《劳动合同法》劳动维权对大学生的就业有了一定帮助,当然,我们也应该用一分为二的眼光来看待一件事物。以下就是我们做的关于大学声就业影响因素、大学生就业应了解的一些基本知识以及《劳动合同法》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利与弊„„的一些调查总结。具体如下:

一、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因素影响着大学生顺利就业:

1.首先,狭隘的人才观阻止大学生合理流动,减少了他们的就业机会。记者在河北省一些高校采访时了解到,一些地方为了留住人才,不允许肥水流入外人田,对大学生到本地以外的地方就业进行限 制,大学生就业机会减少。河北科技大学一名学医药的应届毕业生对记者说,他与山东省几家大型医药生产企业联系,有两家企业都愿意接收,但因出省指标限制,他无法到山东的药厂就业,至今仍没有落实工作单位。一些高校的老师对记者说,一些地方留住人才、招收人才的动机是好的,但用限制流动的做法不妥当。他们希望政府不应对大学生就业进行过多限制,而应把精力用到为大学生就业服务上。

2.其次,一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用人门槛,把许多毕业生挡在就业大门之外。河北科技大学一些同学对记者说,一个只有十几号人的普通日用化工企业,虽然没有任何境外业务,竟然也要求应聘大学生有六级英语水平。稍微大一点的企业就盲目要求应聘者为硕士研究生。不少同学反映,现在大学生多了,一些企业选人的条件也苛刻了,有的企业甚至不从实际需要出发,盲目招收研究生、博士生为其装门面。许多大学老师和学生希望,用人单位应从实际需要出发,把真正学有所长的大学生招收到单位来。

3.除以上两个方面客观因素的影响外,一些主观因素也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障碍。首先是大学生知识面过窄、实践能力差,影响了择业。有着多年指导大学生就业经验的河北科技大学学生处副处长刘成龙对记者说,多数用人单位都希望大学生参加工作后能够迅速适应工作需要,对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大学生特别欢迎。现在不少大学生存在的问题是知识面比较窄、实践能力不强,影响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就业期望值过高,使不少大学生错过了就业机会。大学生希望自己能够到待遇好、工作环境好的单位就业,这本身无可厚非,但一些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对就业抱有过高的期望就有些不切实际了。石家庄铁道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岳森说,大学生择业不应盲目提高就业目标,而应以适合自己的工作为标准。

此外,大学生不愿离开家乡就业、不愿到基层就业等因素,也影响了一些大学生的及时就业。有关方面和大学生本人,都应正视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困难,努力排除不利于大学生就业的各种障碍。

二、大学生就业应知道的《劳动合同法》的基本知识

大学生在实习、求职以及就业过程中要签订各种协议,如实习协议、就业协议、劳务合同、劳动合同等,如何在签约时保护好各项权益,这是在校大学生应该及时了解和注意的问题。

(一)、实习协议

一般是指在校学生通过参加实习单位的实际工作进行实践学习,并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对用人单位而言,实习只意味着企业给在校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和学习的机会,并不存在着应聘和聘用关系。学生参加实习是为了积累实践经验,实习一般属于教学过程的一部分。所以,实习的大学生与学校有着教育的关系,接受实习生的单位不与实习大学生建立劳动关系。特别是实习期间的学生并不能享受到工资、最低工资、工伤、社会保险等劳动法法定的保障,双方权利义务基本靠实习协议来自行约定,只受《教育法》等教育法规、《合同法》等民事法规的保护。

因此签订实习协议,要明确以下几点:学校、企业及学生的权利和责任;实习期限、作息时间、工作地点、实习内容以及预期效果;住宿、饮食、劳务费、安全责任、用人单位有关管理规定;发生争议时解决办法等。特别提醒的是企业以提供实习机会收费的做法应当是被禁止的,学生参加这样的实习需要警惕,要做好自我保护,保留相关证据,以便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受到法律的保护,得到相应赔偿。

(二)、就业协议

是指在校学生毕业前与学校、用人单位3方签订的协议,是为了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3方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权利和义务的书面表现形式,作为办理报到、迁转档案和户口关系的依据,并起着约束学生和用人单位在毕业后建立劳动关系的作用,该协议受到《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的保护。签订就业协议时,要明确单位是否具备办理学生落户和接收档案的资格。明确到用人单位报到前有关违约的责任,还要对报到日期、未来劳动合同的期限、试用期、薪酬、岗位、福利等涉及未来劳动合同的内容给予尽量详细的说明。

(三)、劳务合同

学生从事自由职业,如家教、翻译、软件设计等类似的工作,一般要与雇主签订劳务合同。劳务合同通常意义上是指雇佣合同,是平等主体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以提供劳务为内容而签订的协议,是受雇人为雇佣人提供服务的合同,是当事人平等协商一致的结果,双方之间不存在劳动关系,一般受雇方只获得劳动报酬。发生争议时,法院可直接受理,适用民事法规,如《合同法》;合同解除时,双方均可随时根据合同的约定解除雇佣关系。

签订劳务合同时,应本着合法以及平等自愿的原则,要搞清楚合同每条条款的确切含义,若有不清楚的地方,应向有关部门或人员提出疑问和咨询,在涉及个人利益时,一定不能马虎从事。

(四)、劳动合同

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并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即劳动者必须加入某一个用人单位,成为该单位的一员,参加单位的生产劳动,遵守单位内部的劳动规则,同时,用人单位必须按照劳动者的劳动数量或质量给付其报酬,这样才构成了双方的劳动关系。

签订劳动合同时应注意,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程序、形式以及内容(权利与义务)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和劳动政策。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讲,实习期、见习期就是试用期,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劳动合同期限3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1个月;劳动合同期限1年以上不满3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2个月;3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6个月;同时用人单位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

《劳动合同法》还对签约、违约、劳务派遣等方面都给出了详细的限定,因此毕业生在签订劳动合同前要及时了解《劳动合同法》的相关内容,以便必要时会用法律的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五)、解决纠纷

实习协议、就业协议、劳务合同的本质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合同关系,劳资双方发生纠纷时在学校或相关鉴证部门调解不了的情况下可直接诉请到法院,法院处理的依据是《合同法》及其他民事法律,不适用于劳动法;劳动合同发生争议时,必须经仲裁前置程序后,司法机关才能介入,争议应适用劳动法的规定处理,特别是今年5月1日开始施行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对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的劳动争议又做了进一步明确的规定。

我国今年相继施行了《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以及《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加上现行的《劳动法》以及《合同法》等诸多法律都对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做了重要规定。因此,同学们只有提前对相关法律有所了解,才能在签订各种协议的时候明确其性质及法律适用性,在践行义务的同时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三、《劳动合同法》对大学生就业的利与弊

2008年1月1号新的《劳动合同法》的生效,让企业对招聘员工变得非常谨慎。这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劳动合同法》对大学生就业的法律保障有积极作用.滥用试用期得到遏制,学生不再是企业廉价劳动力.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需先签合同再试用,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大学生就业因此有了法律的保障,过去存在滥用试用期的问题。很多企业利用实习把大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开始许诺干得好就录用,但干了一段后一个人都不留。这种做法在今后都是违法的。而且,大学生只要被雇用就要签订劳动合同,这对于大学生初次就业、灵活就业、稳定就业是有积极意义的。另外,按照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如实告知用人要求、工作岗位及内容、劳动报酬、劳动条件、规章制度等与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有直接关系的事实情况,这对大学生就业的权益也是一种保护。

但是,《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后,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竞争会更大,因为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单位不能随便辞退员工,对企业用工的规定也更加严格。这将提高企业的用工成本,因此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会比以前更谨慎、理性,严把进人口。大学生将来要争取一个好工作就更不容易了,还会增加随便跳槽的难度。

因此,作为大学生,我们要很好地利用《劳动合同法》对我们有利的一方面,有效地利用它来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其次,我们也要尽量避免它的不利的一方面,任何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我们要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从而更有利于我们以后的工作。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纠纷与维权案例及相关法条

大学生就业纠纷与维权案例及相关法条

每年毕业的时候,大四的毕业生就开始忙着找工作,参加一轮又一轮的招聘会。招聘会中鱼龙混杂,可以说是机遇与陷阱并存。据调查,有七成求职者曾落入就业陷阱。那么,在今年即将到来的招聘高潮中如何避免上当受骗,成为值得借鉴的惨痛教训?也许几位受骗生的经历能作为前车之鉴,提供有价值的经验。以下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就业陷阱和几种情况较复杂的就业陷阱,希望能给初涉职场者以帮助。

以下几种常见的陷阱,另初涉职场者一不小心就上当受骗,因此极具危害性。求职者请务必小心防范。

陷阱一:不通过正规渠道招聘

2006届毕业生小张在人才招聘会上找工作时,一个中年男子出现在她面前,说他们单位正在招聘一批业务经理,请小张有空到他们单位去看一下,留给小张一份岗位要求及联系电话,同时主动要小张将简历及联系电话给他。

专家建议:人员招聘是单位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企业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单位对该项工作是非常重视的,会派专人通过各类正规渠道招聘。像小张遇到的招聘单位就需引起毕业生注意和警惕,不要毫无防备地就把自己的简历等材料交给这样的单位。因为这样的单位其内部管理很可能存在问题,甚至还存在欺骗毕业生的可能或是以招聘之名盗取个人信息。当对方要求你提供证明材料时一定要多留个心眼,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向只有一知半解的“招聘单位”透露有关任何你的隐私信息,一旦发现侵权迹象应当即报案。?

相关法条:《劳动合同法》第十七条 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 ?

(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 ?

(二)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 ?

(三)劳动合同期限; ?

(四)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

(五)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

(六)劳动报酬; ?

(七)社会保险; ?

(八)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 ?

(九)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

如果不是正规渠道的应聘,不仅社会保险等劳动者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而且求职者的相关身份信息也有可能因为信息管理不善而被泄露,到时悔之晚矣。

陷阱二:骗取劳动力

有的公司纯粹出于节约劳动力成本的打算而招取工作人员,在试用期后又将其辞退。有些企业在招聘时,并不明确告知试用期,试用期的工资往往很低,企业承诺转正后工资会大幅度上涨。但是,试用期即将结束时,企业便以各种理由炒求职者的“鱿鱼”。如果长期耗在某个企业的试用期内,不仅会让求职者蒙受很大经济损失,同时也对求职者的职业发展不利。?

专家建议:在确定去这家公司之前,最好找到该公司的员工打听消息,询问那里的工作情况。如果已经去了公司,更应该主动多和同事交流这些情况,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做“冤大头”。一般同一单位在短时间内连续刊登相同的招聘广告,说明该企业招聘的人数多且急,求职成功的可能性较大。若一个单位数周后再次刊登同样的广告,说明该单位可能在用人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另一种骗取劳动力的方式则是粉饰招聘岗位,提供不实的招聘信息。招聘单位在招聘广告上把职位写成是“市场总监”“保险事业部经理”,结果到了岗位,应聘者却发现其实是去做“业务员”“保险代理员”等。有的单位也会以“到基层先锻炼锻炼”为幌子,欺骗求职者,使他们继续工作下去。粉饰招聘岗位使得求职者就职后往往大失所望,心理落差很大。但是有些求职者由于种种原因,可能选择了安于现状,继续这份工作,从而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产生了很大负面影响。

专家建议:在求职的时候要搞清楚职位的具体内容,仔细分析,询问工作细节。某些用人单位提供的虚而不实的职位,常常冠以好听的头衔,但是却强调无需经验,这里面肯定大有文章。有一些招聘单位虽在招聘广告中列出要招聘的多种职位,其实这些职位都是做业务的,甚至是没有底薪的业务。?

相关法条:《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第二十条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最低工资不少于当地最低水平。

第二十一条则规定,在试用期中,除劳动者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在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说明理由。这一条规定可以说是给广大处于试用期的新手吃了颗定心丸。

《劳动合同法》第八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以往那些以粉饰招聘岗位,提供不实的招聘信息来吸引求职者的手段被法律明文禁止,为求职者的就业路铲除了障碍。

陷阱三:不签订就业协议书

2005届毕业生小宋通过招聘会进入杭州一家公司,当小宋提出要与公司签订就业协议书时,公司表示不与小宋签订任何书面协议,甚至不签订劳动合同。小宋觉得公司给出的薪水不错,就同意了公司的做法。

又如2004年,长春市某大学10名学生集体到广西的一家民营企业做食品检验工作。当时该企业给学生的口头承诺是:月薪4000元,外加年终分红;工作满一年,分房;工作满三年,配车。所有人都认为这几个学生遇到了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这10人没有和该企业签订任何的书面合同,就去了广西。

到了广西之后,急于求成的学生们草率地与该企业签订了工作合同。一个月之后,所有人都大呼上当。他们的月薪确实是定在了4000元,但是在工作中他们经常违反合同上的“霸王条款”。例如,迟到一次罚款500元;在食堂吃饭,剩饭、剩菜罚款100元。结果,大家一个月工作下来,扣掉各种罚款,实际发到手里只有可怜的三四百元钱。学生集体反抗,说要辞职不干了,该企业拿出工作合同,要求每个学生交8000元的违约金。学生说,在学校谈的时候可不是这么说的,该企业则表示,请拿出证据来,众学生木然。

专家建议:就业协议书是转递毕业生人事关系的依据,如果不签订该协议,毕业生的人事档案、户籍等人事关系就无法转入工作单位及所在城市。而这些关系的办理涉及毕业生切身利益,如办理社会保险、购买经济适用房、评审职称等。因此,单位不与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书,对毕业生的工作、生活、职业发展是不利的。毕业生应主动要求单位解决这些问题,并可通过当地的人才交流中心协助办理人事档案、户口等关系的接收。在招聘环节就应该多加注意,求职在与用人单位洽谈时,要大胆地和用人单位商谈有关工资、保险等相关内容,洽谈成功后,一定要和他们签订具有法律效用的书面合同,与用工单位签订用工合同,对双方权、责、利等有所规定;对一些远期承诺,也应写进合同中,合同可办理公正手续;签订正式工作合同时,要注意条款的设置,切勿签订“霸王条款”。

相关法条:《劳动合同法》第十条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劳动者要积极为自己争取权利,在法律相对完备的情况下,求职者要大胆主张,争取劳动者应得的法益。因为合同是劳动者的保障,是对合同双方中较为弱势一方保护的依据?,所以应该得到特别的重视,求职者要大胆商谈。

陷阱四:以招聘为借口骗取财物

此种类型皆属以招聘的名义施展骗术,种类之多让人防不胜防。华南理工大学某同学收到某公司的一条短信,请其尽快到公司来面试,但该同学都没投过这个公司,就打电话去询问,对方答复在某人才网上看到的。同学按时赴约,但找不到地方就再次联系公司。很快一个骑摩托的人过来接同学。车刚开,骑摩托的人就让同学通知公司说很快就到了,在电话中公司对同学说让骑摩托的人接电话另有事安排。同学刚把电话递给骑摩托的,一份文件就从车上落了下来,出于礼貌同学下车帮忙捡文件,等捡起文件,摩托车已经不见了,手机和包也跟着去了。?

小刘很顺利通过了一家公司的面试,并参观了公司,觉得很正规。很快公司通知其到参加培训,并要缴纳250元的培训费。小刘觉得机会难得,交了钱并参加了培训。培训后公司又组织进行体检,体检费100元,但却因为视力较低公司拒绝录用。后来小刘发现差不多每次招聘会这个公司都在招人才知道受骗。

暨南大学韩同学在一招聘会上投了一家科技公司,经过简单的现场面试,即被通知下午去公司面试。下午,接待的她还是上午的招聘人员。招聘人员把她领进一个办公室,当着她的面给“经理”打电话,然后对她说“经理”要等会才来,让她先等一会。过了约五分钟“经理”还没过来,招聘人员就欲再次打电话给“经理”,不巧他手机没电了,随就借小韩手机一用,小韩也没多想就直接给了他,招聘人员称室内电话听不清楚就出去了,结果一去不复返。?

专家建议:首先,大学生找工作时,一定要了解清楚所求职单位的真实背景和性质。投简历前,可以通过自己的朋友、工商部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等各种关系核实单位的真实性。其次,应该进入信誉度高的招聘会和专业人才网站应聘。但对自己的一些个人信息做必要的保留,尤其是在网络上。现在好多毕业生都通过网络找工作,但有些专业人才网络缺乏严格的审查制度,容易出现违法招聘。而且学生的个人资料也是公开的,甚至于自己的详细住址和手机号码也是公开的,这为骗子提供有利的条件。?再次,国家明令禁止在招聘过程中以任何的名义收取费用,包括培训费等。但凡要求缴纳费用的都应该警惕。但凡学历要求过低,而薪酬却高的要注意。

初入职场的新手面对的是无处不在的陷阱。求职人员屡屡中招的原因除了缺乏工作、社会经验以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面对就业的巨大压力时,许多人都失去了冷静的判断力,慌不择路,最终导致陷入了精心设计的陷阱之中。以下就让我们来听听就职方面的心理咨询师的经验之谈。?

结语:以上我们分析了就业时常见的陷阱和专家的点评希望能为同学们求职提供有用的建议,千万不要被眼花缭乱的表面现象迷惑了理智,陷入陷阱之中。而毕业生们也可不必过分担心,畏手畏脚,以至于停滞不前,失去了年轻人果断、热血激昂的优势。毕业生在求职时只要适当注意即可。不要相信天上掉馅饼的神话,但遇到好的机遇时就要毫不犹豫地及时出手。避开就业陷阱,每个求职者都能在事业之路上走出一条优美的弧线。

第五篇:分析当前就业形势谈谈大学生应如何面

分析当前就业形势谈谈大学生应如何面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差距太大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这个数字是令人无法想像的。所以,根本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都有自己的岗位。换句话说,也就是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正在逐渐减小。而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却是逐渐增加的,而且,增加之势远远大于减小之势。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年年在扩招,毕业生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多,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2.扎堆现象严重

专业扎堆,热门专业人才过剩。前些年,出现了几个热门专业,如计算机,土木工程等等。不可否认,这些专业至今仍然是热门专业,仍然是社会的焦点问题。致使众多考生纷纷报考这些专业。虽然需求量大,但学习这些方面的人才更多,已经超过饱和。这也就是为什么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们找不到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3.薪水与自己心中的希望值不符

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4.各企业选人挑剔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5.其他原因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有许多各方面的因素影响着大学生就业问题,如性别问题,相关资料表明,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比男性毕业生低6.4%。还有,城乡区别问题。据报道,来自农村的毕业生的就业率比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低10.09%。

二、面对这严峻仍至残酷的形势,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该如何应对呢? 1.要调整好心态

保持处惊不乱清醒的头脑,既然“寒潮已经袭来,就要有“过冬”的准备。认真分析近几年的就业形势,转变观念,正确审视自己。因为你可以不了解别人,但必须了解你自己,对自己剖析的深度和广度比以往时候更重要,如自己的优点、缺点、能力、性格及弱点,切忌好高骛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尤其需要改变错误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2.准确的职业定位

近年来,“职业定位”、“职业生涯规划”已经不是什么新鲜名词,多数大学生在走进校门的第一天就被辅导员灌输了“职业生涯”的理念。每个职业人都要有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定位,大学生正处于职业发展的探索期,在择业方面容易迷茫,更需要有一个适合的正确职业定位。职业定位要结合自己的性格、兴趣、价值观、能力等综合信息进行分析考虑,大学生在为自己进行职业定位时,不能抱着完美主义的想法,一开始的要求不能过高,最好是围绕自己的专业,不要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或者不要从事自己不适合、不擅长的工作,那是没有发展空间的。3.要注重掌握专业技能

如今,很多企业在招聘中越来越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对于大学来说主要就是专业能力,而非学历。一般来说,学历仅意味着更雄厚的理论基础和技能,然而,对于那些学历不高或学校一般的大学生,如果能在大学期间利用业余时间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并参加专业的培训,我们的实际技能并不一定比名牌大学的学生差。而很多的企业在用人方面是很实际的,会综合考虑一个人学历和技能。所以,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要把自己的专业技能的提升作为重点来考虑,不断强化自己专业能力,从而提高就业的含金量。4.提高社会实践经验,很多公司在招聘都有一条“要有几年的工作应验”,这是现在社会的就业准则,很多公司都希望能招到能马上胜任工作的人。因此,大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一定要能把理论技能应用到实践中,一定要参加社会实践。大学生要围绕自己的就业目标来参与目标行业或职业的实践,通过实践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素质。6.综合素质的提升

虽然学习和专业知识很重要,但社会中需要的是复合人才,职业中更是非常看重情商和逆境商。如果能力太单一,那么职业发展也会很受限制。所以,大学生还需要掌握其他综合能力。如掌握一些工具类的技能,如网络、外语、谈判等。提高自己在人际交往、沟通协作方面的能力。大学生应该通过几年的学习,让自己能真正独立和成熟起来,能通过在学校中参与处理各种关系,参加各种活动来提升自己的沟通技巧、人际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让自己具备自信、谦让、果断、责任心等美德,以良好的形象进入职场。

三、总结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时时审视内外环境 的变化,根据反馈的情况作出相应调整和修订。事业的成功需要正确的规划,充分认识自己, 客观分析环境,科学树立目标,合理选择职业,最终促进事业的发展。同时,做好大学生职业生 涯规划教育工作也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内涵、为社会培养高质量毕业生的迫切需 要,是提高学校就业率、促进社会稳定和繁荣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保证。注释:

①职业生涯:职业生涯就是一个人的职业经历,它是指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职业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连续性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一生中职业、职位的变迁及工作、理想的实现过程。职业生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并不包含在职业上成功与否,每个工作着的人都有自己的职业生涯。

②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依法从事某种有报酬或劳动收入的社会活动

三、专业视点 职业规划评估是人生发展重要环节—理性选择职业

职业选择是人们从对职业的评价、意向、态度出发,结合自己的兴趣、能力、自身条件和职业期望等社会现有的职业中挑选其一的过程,职业选择的目的是使自身的人格特征及职业素质和职业需求特征相符合,以便能胜任该职业,取得职业发展。

职业选择是一种主观行为,是由个人发动和掌控,而非他人强制的结果。因此,个人不必看到公务员这一光鲜的职业外表和旁人“跟风”决定选择此职业,应该是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慎重选择。

调整职业期望

职业期望是个人对自身就业前景的一种估计和预测,主要反映在对所要选择职业的收入水平、工作地点、用人单位状况及个人今后发展等方面的愿望和要求。

职业期望越高,个人就会涌向该职业,形成人才规模的扩大、人才配置的失调,从而激化就业供需矛盾。国考热正是如此,多数人争抢一个职位,必然导致大部分人落马。所以,能否适时调整好职业期望关系到个人能否顺利就业。

四、评估职业规划路线

职业生涯路线评估是人生发展的重要环节,必须对此作出选择,以便安排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在进行职业生涯路线评估时要考虑三个问题,即“希望”、“适合”、“能够”。一是希望向哪一条路线发展?主要根据自己的理想、价值观、需求、动机、成功目标来确定;二是个人适合哪一条路线发展?主要是根据自己的人格类型、经历、经验、能力来确定;三是个人能够向哪一条路线发展?主要根据自身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组织环境来确定。综合考虑以上三个条件看自己适合走哪条路线,是公务员、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医生、律师还是技术人员

一、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之前,每个大学生应明确“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将来想做什么、我能干什么、环境能支持我干什么”等问题。

二、确立目标,规划未来。在认识自我、了解社会的前提下,大学生应从自身实际和社会需要出发,确定职业发展的方向,明确达到职业目标需要具备的素质和实现目标的优劣势。

三、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大学生不仅要具有相当数量的知识,还必须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四、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知识面是用人单位选择的依据。用人单位不仅考核其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考核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文化的整合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等。

五、积极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和职业训练,增强适应工作的能力。职业训练包括职业技能的培训,对自我职业适应性考核,职业意向的科学测定等。

六、加强自我修养与锻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未来职业生涯的成功,首先应该确定一个切合实际的职业定位和职业目标,并且把目标进行分解,然后设计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图,并且付诸行动,经过不断努力和调整,直到最后实现我们的职业发展目标。同时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赖于政府、社会、高校以及学生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需要多方面的紧密配合与全面推进

下载吃了“霸王面”之后——大学生就业维权提醒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吃了“霸王面”之后——大学生就业维权提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就业政策解析与法律维权(5篇范例)

    1、 劳动合同法从用工之日起生效。各种方式收取钱和物都是违法,私法、公法、社会法、 合同法是民法。 2、 劳动合同法必备条款: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