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调查报告
农业废弃物的管理与利用的情况调查
学校:湖南师大附中 班级:1417班
作者:郭潇逸 罗宋 陶椰 舒一 邓楚依
摘要:
在农业废弃物的,利用方面,优与劣的处理方式并存。
从正面看,对人与牲畜排泄物的处理方式沿袭了过去的优良传统,有利于变废为宝,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
从反面看,焚烧(秸秆、塑料制品)仍然是农村处理垃圾的主要方式,不仅容易酿成火灾,而且是农村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
关键词: 农田与果园残留物 人与牲畜排泄物
生产过程中所需的生产工具(地膜、抛秧盘等)
1.问题的发现
200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 》,其中关于“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的规定,强调“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村庄、集镇、建制镇中的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 2.课题的确定
本小组在拿到学校给出的资料后,通过上网查询,深刻理解每一个课题中的关键词,同时与结队伙伴商榷后,参考当地实际情况,决定选择关于农业废弃物的调查。
3.课题的研究与实施过程 活动计划:
① 指导思想:深入了解农业、农村、农民,提高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质 ② 任务及目标:走访各地农户,采访其对农业废弃物的管理及利用方式;了解现代农业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③ 活动措施:小组分工合作,走访各地农户 进度安排(实施步骤):
7月12日下午,到达农村,适应农村生活
7月13日上午,小组集合,讨论并查阅资料,进行分工
7月13日下午,到达各成员所在农村,帮助结队伙伴家庭做农活(种菜、浇水、收晒稻谷、扯插秧、锄草)7月14日-15日,正式开始调查,实地考察,走访群众,发放问卷;同时帮助结队伙伴家庭做农活(种菜、浇水、收晒稻谷、扯插秧、锄草)7月16日,小组会和,总结成果,起草报告
组织方法:通过现代通讯设备(手机),由组长总领,联系成员,检查进度,约定集合。4.课题的研究结果
一、调查的经过
“罗宋陶椰”分队在大片稻田中遇见了正在大棚外劳作的张奶奶。以此询问秸秆等农田和果园残留物的处理方式。在调查中,张奶奶笑得和蔼,用晦涩的宁乡话说焚烧是主要方式。
沿途走下去问了何爷爷地膜、大棚膜的处理方式,得到的回答是:用完扔了。“郭潇逸”分队是沿路挨家挨户进行调查。沿途发现了积粪、发酵池等处理人牲畜排泄物的地点,结合常识判断农家肥是处理农业废弃物的方式之一。
二、结果与分析
农业废弃物分为四大类: 1农田与果园残留物 2人牲畜的排泄物
3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 分别举出一例以进行概括。1秸秆
秸秆是水稻收割后留下的,在中国南方需要进行焚烧。焚烧秸秆是一种自古以来的习俗,一方面农民迷信烧秸秆可以使下一季稻谷长得更旺,另一方面其燃烧后的黑灰确实有做肥料的效果。但是秸秆燃烧后产生大量烟灰,小组认为这也是农村的天空一直呈现白灰色的原因之一。
我们无法就此得出解决方案,因为这已经成为收割水稻后的一种惯性,燃烧秸秆这种处理方法具有双面性。2基塘生产
利用地形条件,在低洼地方挖泥成塘,四周堆积成基,塘中养鱼,基上种植果树、桑树、赶着,桑叶养蚕,蚕蛹、蔗叶等用来养鱼,塘泥肥鱼,形成了三基鱼塘,是生态农业的典型代表。人和牲畜的排泄物可以聚集起来,发酵后作为肥料,浇灌农田。
基塘生产结构可以改善因地势低平、河道纵横而产生的积水过多、耕地偏少的问题。
3地膜
地膜是用于抑制杂草生长,保持土壤水分的一种塑料膜。使用一次一般已作废,无法重复利用。农民通常将其直接丢弃,从正面看塑料膜没有被丢弃在农田中,从反面看塑料膜的最终归宿是聚集后焚烧。
大多数生产中所需工具(抛秧盘等)都如地膜一样,是由高分子有机物(塑料)制成的。
焚烧后产生大量颗粒物、有毒气体、废气,在乡村随处可见滚滚浓烟,对农村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三、利用典型照片说明什么问题(秸秆被焚烧后的图片)
由图片知,南方(例如宁乡)秸秆是普遍燃烧的,燃烧后产生大量黑灰物质,用作下一年的肥料。(焚烧浓烟图)
由图片知,在农村仍保留了焚烧这一不得当的垃圾处理方式。(农村便池图)
由图片知,该对动物排泄物的处理方式沿袭了过去的惯性,符合生态文明观念。
四、初步调查结论
在农业废弃物的,利用方面,优与劣的处理方式并存。
从正面看,对人与牲畜排泄物的处理方式沿袭了过去的优良传统,有利于变废为宝,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
从反面看,焚烧(秸秆、塑料制品)仍然是农村处理垃圾的主要方式,不仅容易酿成火灾,而且是农村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
因此,我们建议:1.完善垃圾管理与处理方式,禁止焚烧塑料制品,以保持空气洁净
2.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 3.乡政府对不得体的处理方式进行管理,科学民主行政
第二篇:农村调查报告
农村调查报告
李荣强 200433005188 机械工程学院
04级机电(2)班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自从十一五规划以来,已经在全国各地红红火火地开展开来,农民增收、农业的发展也再次获得新的机遇。在此之前,关于“三农”的问题已成为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也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农民的切身利益问题是当前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根据我此次回家对乡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的访谈式调查情况以及我自己的亲身体会,感到我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
我的家乡是著名的“金柚之乡”,现在,几乎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坡地山岭都种有金柚,以金柚为主的水果业已成为我村的主要经济支柱、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大家都采用科学的栽培和管理方法,及时从镇上和县里了解最新的金柚信息。当然,在扩大种植面积的同时,村和镇的领导还指导农民实行适度的规模经营,将零星分散的柚园连片规模经营,同时优化品种结构。经过多年的发展,我村的沙田柚已有相当的规模,成为了我们的致富之宝。不过近几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沙田柚的价格有所下降,农民的增收之路变得艰难了许多。现在,在县领导的关怀下,我们重新明确了发展的道路。在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时,我们还扩大了金柚的销售市场,不但销往外省,还打通了销往国外的道路。现在,农民又兴起了种植金柚的热潮。
今年回去又听到了一个好消息,农村的义务教育费用终于免了。村里的农民无不大加赞赏,大家都说这是继税费改革后,国家给农民办的又一件实事。想起自己当年念小学和初中时,每个学期都要交几百元的费用,有时家里还要为我们两兄妹的学费费神。而今,义务教育在农村终于实现了免费,我为村民感到高兴,也感激我们的政府对农民的真切关怀。就像村里的一个村民说的:“税费改革给我家增加了近千元的收入,现在小孩上学又不用交钱了,家里又多了近千元的收入,真的要感谢恩人共产党啊!”
都说“要致富先修路”。我们村在几年前就已经铺上了水泥路,但由于村里有一个水泥厂,村里的公路都被那些水泥厂的载重货车给压坏了。在镇和水泥厂的领导的共同努力下,村里开通了另外一条公路,主要用于水泥厂的货车通行,此外还修整了村里那些坏了的公路,把连接另外一个村的泥路也铺上了水泥,从而全面实现了村里的公路水泥硬底化。来往于村里的车多了,村民的致富路也宽了。村里的摩托车逐渐多了起来,连小轿车也在村里出现了。现在村民们再也不像以前要在圩日才去镇上,有了摩托车,随时都可以去镇上买卖。有几户村民还在镇上做起了生意,全家也都搬到镇上去住,不过有时还会回村里来和村民拉拉家常。
村里十几年前建有一座水泥厂,这座水泥厂为我们村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水泥厂里招收的工人很大一部分都是我们村的,那时村里还没有广泛种植沙田柚,因此那时水泥厂是我们村的一条生命线。虽然现在村民主要以种沙田柚为主,但还有一部分村民在那里工作。现在这个水泥厂已经承包给私人了,给水泥厂输入了新鲜的血液,近两年水泥厂还搞了扩建和更新设备,年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为活络村里的经济继续贡献她的力量。前两年,我们村还将村里的山地承包给了梅雁集团,这不但增加了村里的收入,还因为梅雁集团在承包的山上种植了很多的经济树苗,绿化了我们村的环境,水越来越清了,空气也越来越清新了,每次回家都能感受到广州和家乡的环境差别。
村里有巨大的变化,有一部分还得感谢海外的华侨和在外地的乡贤。前年,村里的小学的月英综合大楼改建工程奠基,这座大楼造价120多万元,三层总面积1800m2,由乡贤梁学琳、王月英先生伉俪之子------广东超华集团董事长梁俊丰及总裁梁健锋兄弟捐资兴建。梁先生家族对教育事业情有独钟,曾在松南中学捐资70余万建起学琳教学楼。当其了解到村里的小学的老教学楼已成危房时,主动提出拆危房新建综合楼,使目前列为县一级学校的溪南小学再上一个新台阶。另外,村里的“伍潘群健寿中心”是由现任泰国泰华妇女慈善会会长、广东妇女海外联谊会第一届名誉会长伍启芳女士捐资,广东妇女海外联谊会、省妇联牵线搭桥兴建的。长期以来,伍启芳会长热心公益事业,多次慷慨解囊支持家乡建设,积极为妇女儿童办好事实事,先后捐资兴建了松南镇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幼儿园等公益事业,仅这间以她母亲的名字命名的“伍潘群健寿中心”,就捐资近20万元,建筑面积有320多平方米。伍潘群健寿中心的落成并投入使用,为村里的老人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进展的同时,村里也传出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一是地下六合彩仍很猖獗。听村里的老人说,村里的人聚到一起,谈得最多、谈兴最浓的就是买彩票。农民们反映,现在比以前好一点,投注额小了一些,买的人少了一些。原因有三:一是近两年的连续打击,一些写单做庄的受到了打击;二是写单做庄风险增大。由于私彩是违法的,一些人抓住这一点,到处投注,中了要,没中就不给钱;三是大家变得理性一些了,确实很多人买穷了。从与村民的交谈中,我得出的结论是,私彩猖獗最根本的原因是村民认为自己处置自己的钱是他们的权利,而不认为买私彩是违法犯罪行为。
第二个就是外出打工似乎成为一种潮流,村里的许多年轻人都到外地去打工,甚至有不少40岁以上的村民也赶着外出打工。没有文化,没有技术的他们几乎所有的人都靠出卖苦力赚钱,而且是加班加点地干,省吃俭用地过,而真正能赚到的钱又少得可怜。结构还造成村里的劳动力减少,有些田地也没人耕种,甚至还会耽误小孩的教育。
第三个是从村里的基层干部中了解到他们对乡镇、村组干部队伍状况堪忧,村组干部老化,能力差。由于外出的人多,要求入党的人少,党员老化严重。现在留在家中的,一部分是有能力能够赚到钱的,不愿当干部。一部分是能力差表现不好的,群众不愿选。原有的村干部尽管不叫人满意,也只好将就。我接触到的那些村组干部普遍感到利益难协调,事情难办。
通过这次调查,我感受到中央对农民的切身关怀,国家的政策温暖了农民的心,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我们当下工作的重中之中。农民是纯朴的,他们只是衷心希望国家的好政策能切实落实下来,自己的日子能过得越来越好。当然,农民的好生活还要靠村里的好干部,农民们都希望能够有一只有能力,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来引领他们建设小康社会。我真心希望我们的党能够继续关怀农民,通过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使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能够真正牢记党的根本宗旨,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这样,农民的日子就会越过越好。
第三篇:农村调查报告
集中反映了近年来农民的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等相关方面的发展特征和变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进而从宏观层面上对我国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事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亟需解决的问题进行思考总结,以得出相应的科学结论。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是我们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抓住了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栩本,事关我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这项重大战略部署的推进,不仅是亿万农民的福音,是田野大地的希望,也使我国农丒䆜村发展࿎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党和国家一直都十分重视农村工作,始终把解决好农村问题放在一个全局的高度来抓,近年来更是着眼于深化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把握时代的发展趋势,接軞两年发出两个“一号文件”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并最终适时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
紧随其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挅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则被确定为国家“十一五”规划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方向。“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重要时期。
从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从农村服务城市,到城市带动农村。工与农、城和乡,这两大关系正在实现着从未有过的历史性转变。我们正在寻找破解“三农”难题的“金钥匙”。党和国家对农村工作和三农问题的重视和推出的一系列利农政策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农村和农民的美好未来,也看到了政府和全国人民在新世纪大力发展各项事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决心。
三农问题的根本在于农村的发展进步,而农村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通过不断提高农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活水平来实现。考察农民在经济生活和精神娱乐中的行为特点,有助于分别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把握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寻找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而春节期间的农村社会无疑是农民生活的最真实写照,因此,选择春节这个能够集中反映农民消费特点和娱乐方式的时段来研究农村的发展特点和农民生活水平的变化趋势,就有了比较科学和现实的意义。
1、收入过低
据调查,大约有70%的农民认为收入过低是导致其消费心理和行为不积极的主要原因,很显然,本年收入低是影响农民消费的主要因素,也是根本因素。究其原因,部分农产品价格下降导致一些农民通过农业生产获得的收入较低;市场经济不发达,就业和致富门路有限也使农民改变低收入境况的能力十分贫乏;农村劳动力自身文化和观念因素的限制也是限制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原因。对于农民增收困境的分析,详见下文。
2、虽然本收入不错,但是有债务负担
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农村家庭都存在负债现象,债务反映的是往期预支的收入,债务负担很明显减少了农民本的实际收入,因此,这也成为了影响农民消费的重要因素。
3、赡养老人和子女教育的负担过重
“上有老,下有小”是很多农村家庭沉重负担的重要原因,其中尤其以子女教育支出为最。最近有调查显示,教育花费已经成为城乡居民致贫的首要原因。城市、小城镇、农村的贫困人群中均有40%~50%的人提到家里穷是因为“家里有孩子要读书”,特别是农村家庭,教育花费是他们的头号家庭开支。调查还发现,在2004年10月~2005年10月,在拥有就学阶段孩子的农村家庭中,子女教育花费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达到了32.6%;城市和小城镇家庭中,子女教育花费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也分别达到了25.9%和23.3%。但是令人振奋的是,2005年12月24日,国务院发出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决定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央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适当兼顾东部部分困难地区。这让人们看到了农村和全国义务教育真正 1 实现免费的希望。
根本说来,要真正从源头上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给农民带来的沉重负担,就应该加快建立农村养老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实际收入。
4、来年有重要事情需要用钱
由于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农民对改善生活条件的预期消费也在逐渐增长,而一些诸如医疗费用的支出也是使农民不敢轻易花钱的重要因素:
(1)提高生活水平如住房、家居条件等的支出:这是随着农民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对提高生活水平的预期消费期望增长的正常现象。这种对未来的期望必然会使当前的消费力度受到影响。
(2)医疗费用支出:这方面的影响尤其明显地体现在家中有长期卧床病人的家庭。
5、消费观念倾向保守,准备把收入节省下来存钱
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农民的收入增长变得更加容易了,但是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收入变化的不稳定性。这使得农民在消费行为中也更加关注收入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暂时收入对其消费的拉动作用十分有限。而农村社会的低市场发育和农民生活的诸多非正常因素使得很多农民依然会选择储蓄,以防不时之需和进行预期消费。
(三)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
1、农村集市市场的发展及其作用
农村集市是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第一主要阵地。在我国,大部分乡镇农村地区都有或大或小的集市,占总人口80%以上的众多农业人口主要都是通过集市来进行交易和消费的。从生产资料的购进到农副产品的销售,使农村集市成为流通领域最大的市场。从集市的消费对象来看,众多的农业人口手里付出的花消,加上农村在外打工人员的收入主要还是带回或寄回农村,通过集市消费出去的,累计起来其销售额确实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农村集市的繁荣兴旺和健康发展,可以激活潜力巨大的农村市场,为加快农村的现代化、工业化进程服务。当前农村集市在促进商品流通、发展地方经济等方面也都发挥了很大作用。
农村集市在农民的各项经济社会生活中向来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所处地域比较偏远的农村,集市不仅是一个占据当地特定地域范围内中心地位的经济活动场所,还是一个进行文化交流的地方,农民的日常经济生活多在这里得到实现,也有相当多的村民把逛集市当作娱乐。对那些很少到城里来的农民,集市就是一个开展经济活动、获得各种信息、进行文化娱乐消费的重要场所。因此,繁荣农村集市市场,保障农村集市市场的健康发展,对发展农村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来说,也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2、工商业从业人员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在农村市场上进行工商业活动的人,农村集市的工商业从业人员按其身份特征大致可以划分为两部分:
(1)完全的工商业从业人员:主要指那些没有土地,家住在农村集市等地域经济中心的工商业从业人员。其主要经济来源就是这些经常性的工商业经营收入。其特点是商业意识、经济实力和从事工商业活动的条件等都比较强。
(2)不完全的工商业从业人员:主要指那些尚在耕种土地,但是在农闲时或者特定时期进行工商业活动,以取得农业收入以外的收入的农民。与前一类人员相比,其特点是商业意识、经济实力和从事工商业的条件等都比较差。
3、市场管理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出于扶持发展农村经济为目的,对农村集市的管理一直采取宽松政策。但是也正因如此,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农村集市管理出现诸多混乱现象甚至严重破坏农村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管理漏洞和问题,突出的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集市市场的环境:由于经济条件、管理制度和地方政府管理部门等方面的原因,“脏、乱、差”现象很普遍,道路等硬件公共设施年久失修的现象也很常见,尤其是赶上阴雨天气时更是严重;经营秩序和交通秩序的混乱是另一个突出问题,春节期间,农村集市人和各种车辆鱼龙混杂,堵车现象几乎天天都有。
2(2)行政管理部门的执法:在笔者亲自走访的几个集市中,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收取“管理费用”的现象。一些身份和形象令人怀疑的执法人员乱开发票乱收费,令人十分痛心,这种“管理费用”也和事实上的疏于管理形成鲜明对比。
(3)治安等问题:由于春节期间集市上人员尤其多,环境混乱,所以时有口角、斗殴、偷盗现象发生,但是却很少见到有效的管理。
从农村经济来源分析,农民收入分为工资性、家庭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四个方面的收入。工资性收入主要是劳务收入,家庭经营收入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如种粮、饲养畜禽等的收入,财产性收入主要是对外投资和财产租赁等取得的收入,转移性收入与国家的支农政策等有关。从全国的情况看,在各种收入来源中,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所占比例最大,增长势头也比较好。一)农民收入来源分析
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市场的变化以及农民工在城乡之间、不同地区间的流动,使得农民收入来源结构摆脱单一形式,出现了多元化构成格局。
1、收入构成
从目前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角度,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有以下5个部分:
(1)家庭农业生产经营收入:这是实行家庭承包制后农民取得收入的最主要方式,也是最稳定的方式。根据数据统计,2000年农户家庭农业生产经营收入仍占家庭总收入的65.5%,由此可见,这部分以农业种养业为主的收入来源仍是目前农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基本部分。
(2)家庭在乡从事非农经营收入:这是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化农民收入多样化的一个新亮点,主要包括农民在家庭农业经营之外进行的诸如工业、商业等第二、第三产业收入。这是在乡农民的一个重要增收点,也是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内容。
(3)外出务工收入:伴随着80年代末90年代初“民工潮”的出现,改革开放浪潮下,外出务工成了农民获得农业收入以外收入的新选择。这是一种工资性收入,2000年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这项收入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4.7%、14.5%、15.4%、14.2%。这种收入以其广阔的增长空间成为了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切入点。而大量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也成了我国实现城市化、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
(4)集体经济收入:集体经济收入曾是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等集体经济刚刚兴起时农民的重要增收来源,但是由于近年来各种形式的农村集体经济都遇到了资金、技术、管理、人才、市场等问题,这种收入的增长逐渐开始乏力。
(5)其他各种收入:包括来自于各种财产投资性的收入、政府财政或支农政策的转移性收入、租赁变卖财产收入、亲友赠送等各种收入。
阻碍农民增收的因素与提高农民收入的出路
1、阻碍农民增收的因素
(1)农业生产成本高,收益少
农产品市场的长期供大于求必然导致价格下跌。由于信息不畅通,分散经营的小农户很难根据市场的供求变化理性地调整自己的生产,这使得供大于求的局面短时难以改变。而同时随着农产品市场供大于求局面的出现,城镇居民的消费习惯也发生了变化,更加剧了价格的下跌趋势。这是导致农业生产收益少的直接原因。虽然政府也曾为改变这种局面而提高农产品价格保护农民利益,但是同时也对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产生刺激,造成农资价格也随之上升,结果依然是增收空间十分有限。另外,农民人均占有资源太少,也是造成农业生产成本高的重要原因。农业是耕地密集型和水资源密集型产业,但农民人均耕地严重不足,使得农户经营规模小,生产成本明显偏高。
农产品价格下降,或者虽然农产品价格上升但是农资投入成本价格过高,这两种因素直接导致了农民增收的困境。
(2)市场经济不发达,就业和致富门路有限
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完善、农民资金积累不多,影响了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农村市场不发达,小的集贸市场多、上规模的市场少,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全、流通不畅。由于农民积累的资金不多,没有能力进行农产品深加工或投资其他生产领域,这使农民通过市场增加收入的可能受到阻碍。
(3)农村劳动力自身文化和观念因素的限制
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科技素质低,在观念上往往会有很多局限性,这些限制因素既影响了在农村科学种田,也难以找到其他就业机会实现劳动力的转移,这是来自于农民自身的阻碍农民增收的原因。
(4)农民负担过重
农民负担过重是造成农民增收困难的主要政策性原因。要真正把增加农民收入落到实处就必须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政府的很多改革措施让减轻农民负担开始见到实效。
农民负担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1994年分税制改革是其分界线。政府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控制并减少农民税赋、确定农民应承担的劳务、精简机构和人员、财政转移支付和限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成本。从政策实施过程来看,农民负担的增减交替进行、农民负担增也政府减亦政府、农民负担项目日益合法化、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制订多落实少;从政府措施上看,减轻农民负担为改革开放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也有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措施“单兵突进”、农业税等据实征收不可操作、只给政策基层无法持久执行。减轻农民负担公共政策再决策应该做到:构建城乡统一的公共财政体制、构建财权与事权统一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构建乡村良性发展的制度变迁机制。
2、提高农民收入的出路
(1)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提供更多致富门路
虽然乡镇企业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已经大不如前,但是科学发展乡镇企业,使之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吸附器依然有着重要意义。在总结乡镇企业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推进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提高技术含量,完善管理制度,引导乡镇企业布局适当集中,走集约化、集团化发展的道路;理顺产权关系,转换经营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对乡镇企业的财政和金融支持力度,建立乡镇企业持续发展的机制;调整乡镇企业产业结构,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进一步发展的重点来抓,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和开发,加速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这样有利于帮助农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之余有更多的致富门路可以选择。
(2)减轻农民负担
农民负担是指农民向国家、集体和社会无偿支付和承担的一切费用、实物、劳务和压力的总和。农民负担问题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农民负担减轻后,使其更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生产活动,进一步增加收入,因此,减轻农民负担实际上就是增加了农民的实际收入。
(3)为农民进城务工提供政策保障,加快城镇化进程
解决农民收入问题需要城乡统筹发展,根本的出路还是要走城市化道路。为了实现城市化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要进一步改革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消除农村地区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障碍,为农民工进城务工提供政策保障;改革公共财政和社会保障制度,充分体现“城乡公平”;改革农村市场制度,打破农业生产资料和主要农产品购、销双重垄断的市场结构,同时,将政府补贴直接与农户棉粮产品挂钩;改革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加快农地使用权的市场化流转。
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在于逐步改变中国的二元社会结构。二元户籍制度及粘附其上的二元社会福利制度的存在,在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壁垒,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正常流动,剥夺了农民分享现代工业、城市文明和社会福利待遇的权利,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造成了城乡发展的两极分化。因此,应当尽快废除二元户籍制度,实行城乡一体化的户口登记制度和居民身份证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要素市场。这是加快中国城市化进程,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关键一环。也是提高中国的消费率,加速第三产业发展,缓解就业压力的基础。
(4)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科教兴农,知识富农
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促使农民转变落后观念,落实科教兴农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
针对长期存在于我国的城乡教育不均衡问题,在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必须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逐步实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的同时,不断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其教育质量。加大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新机制。
(三)农民整体生活水平分析
1、经济条件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的整体经济状况大大改善了。这也是农民改善自己各项生活需要的根本保障。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依然突出地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农民增收遇到各种困境,农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农村小康的全面实现依然面临巨大挑战。
2、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是促进新阶段农村居民生活走向高水平“小康”的客观需要。公共产品的供给和消费水平是居民生活综合质量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的主要标志。目前,城乡居民在吃、穿、用等方面的个人消费水平差距正趋于缩小,而在公共产品消费,尤其是享有的社会保障、公共福利方面的差距在拉大,公共产品的严重短缺,已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居民生活综合质量的提高,生存、发展、健康、文化娱乐等多层次和多样化需求的满足,甚至在不少地区,“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等问题依然存在,一些地方因缺少基础设施,仍不能消费现代家用电器,使用现代通讯手段,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新生活。在我国农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许多地区基本达到初步“小康”的情况下,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结构正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因而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就成为新阶段全面“小康”建设所面临的一项主要任务。
同一种公共品,在城市,基本上是由政府支付其成本,市民免费或少量交费享用;在农村,则基本上是由农民支付成本,政府只给予少量财政补贴。这种“一品两制”的公共商品供给机制不改,“减负”政策不仅不会持久有效,而且还将进一步拉大城乡居民间收入、消费、储蓄、公共福利等方面的差距,并影响社会稳定乃至整个国家城镇化、工业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统筹城乡发展,必须从统筹城乡居民公共品成本分摊与收益分享的“二元”财政结构制度入手,在减轻三农公共品成本税费负担的同时,还农民公共品消费的正当权益。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在现行的家庭承担制的制度环境下,使农户成为直接的资金供给者,这使得农民负担由隐性转为显性。所谓的“农民负担”问题,其实质可能是原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再适应新的制度环境的一种表现,只要公共产品的筹资方式不规范,公共产品的供给者(基层政府)就可能有扩大筹资规模的动机,并且对需求方的需求考虑不足,使得农民负担加重。这促使政府必须对农村公共产品的制度进行相应的变革,必须争取取消公共产品的制度外筹资方式,将之纳人制度范畴内而趋于规范化,在村级公共产品的决策规则上,则必须强调决策的自下而上性,以使公共产品的供求相衔接。事实上,这也就是正在进行的农村税费体制改革和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要点。
3、农村社会保障
长期以来由于特殊的政治经济条件,我们实行的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在这个制度下,涵盖社会救济救助、养老保险、合作医疗三个主要方面的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国家社会保障的边缘。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经济、政治和文化诸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比如,全国农村建立社会保障网络的乡镇数较之于改革开放初期大大增加,以村合作医疗为重点的医疗保险有了较大进展,部分地区解决了部分群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问题等等。但是,城乡之间的不公平状况依然保持。在国家对农村的支出中,只有少数用于农村扶贫和社会救济,而在农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上,国家几乎没有承担责任。这对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的农民来说是极不公平的。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让农民能够得到比较可靠的社会基本保障,不仅是现实的农村经济和社会现状以及农村人口结构变化的需要,更是发展农业,从根本上解决好“三农问题”,维护农村大局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四、结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在城乡关系、工农关系上的第三次重大调整。第一次调整是指1980年代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承包给农民,分权是其核心。2003年开始的农村税费改革为第二次调整,这次调整的核心是减负。作为第三次大调整的新农村建设,是实现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方案,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实际措施。三次调整内容和意义不一样,过去政策是单向的,而新农村建设是系统性、综合的政策。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晓山认为,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全方位政策设定。在以往的农村发展研究中,三农问题研究专家已经达成共识: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不在于三农本身,而是与之相关的整个宏观经济政策,所以要“跳出三农看三农”——我们要解决农业问题,就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要解决农村问题,就要促进城镇化进程;要解决农民问题,就要大量的转移农村劳动力。所有这些问题都涉及到宏观,整个国家的格局问题。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部署的提出,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客观规律的要求。
根据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林毅夫的估算,到2020年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即使降到45%,仍会有近7亿人,到2030年这个比例下降到30%,还有5亿人生活在农村。
那么,有着大量人口生存其中的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了,农业怎么办?农业如何具有竞争力?如何使农业和国际接轨?城镇化之后,农村怎么办?农村是否能够成为繁荣的、农民能够享受和城市一样公共产品的、安定繁荣的农村,而不是凋敝的农村?留在农村的农民能不能过上富余安定的生活?这些问题都要认真思考。所以,正如张晓山所说:“跳出三农之后,还得回到三农。”
农业、农村、农民的载体最终还是农村,因此,将三农政策统一到新农村建设,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出三农政策的目标和未来的追求”。张晓山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在农村找到的新质点。”
其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政策选择还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这就是当前农村发展面临的困境。日前,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在2005中国最发达县域经济论坛上指出:当前农村发展最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包括农村的交通、通讯、自来水、农田水利设施等;二是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三是农民收入水平明显偏低,增收难度明显偏大。而这些,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差距,影响社会和谐。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在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多一些科学的思考和现实的对策。
(一)着力解决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1、增加财政投入,减轻农民负担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加大财政对我国农村公共品的投入,让农村也逐渐享受到“公共财政阳光普照”的温暖,这对于缓解“三农”困境中农民最迫切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困难具有关键作用。但是,我国现在有2.4亿农户,国家资金难以满足大量小农户的分散需求,只有在农村形成必要的承接投资的组织载体的条件下,才能把国家的支农资金落到实处。因此,各地必须转变单纯追求GDP的增长目标,把工作重点下到基层,努力为发展农民合作经济创造条件,才能落实中央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要求,也才能真正解决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加快农村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财政投入在整个支农体系中应起主导作用。当前,健全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机制应重点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坚持支农投入与减轻农民负担并重。要努力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投入,随着经济的发展,不仅要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的总量,而且要提高财政支农资金在总支出中的比重,逐步形成国家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同时,要积极推进和巩固农村费改税的成效,逐步削减农业税种,千方百计减轻农民负担。二是合理调整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方向。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需要,今后财政支农资金应逐步退出一般经营性和竞争性领域,增加社会性关键项目投入和非建设性项目投入,重点支持大中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重大或重要农业科技项目、扶贫开发、生态保护和建设、重要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以及农村公共事业等事关农业和农村全面发展的项目。三是积极改进财政支农资金扶持方式。要遵循世界贸易组织的 6 有关规则,适应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要求,退出对农产品流通环节的补贴,改为直接对农民补贴,以有效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使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另外,国家在加大支农资金投入的同时,必须建立健全资金使用和管理机制,加大对支农资金的统一监管力度。比较现实的选择是把国家对农业的政策性补贴和各种形式的支农资金全部归口农业发展银行统一监督拨付、统筹管理,以确保专款专用,严防挤占挪用,使支农资金更好的发挥整体功能,产生最大的使用效益。
2、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加农民收入仍是一条主线。新农村建设意义上的增加农民收入,是作为和公共品建设,公共服务提供相连的整体性措施。而产业发展就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基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的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实现农民的富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有基础。因此,要把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基本目标,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把农民的持续稳定增收建立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
3、完善农村社会制度,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
新农村建设也涉及到农村体制改革。只有通过全面综合配套的改革,逐步解决深层次的体制问题,才能真正形成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体制和机制。五中全会强调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在新形势下,县乡政府应把新农村建设明确为自己的主要职责,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农村服务体系,特别是要重构农村金融保险、科技推广、农机服务、信息物流等现代农业服务组织和服务体系。
此外,与农业经济问题相比,农村的社会问题显得更为严峻。一些地方不仅生产靠老人妇女,而且出现了许多“留守儿童”,家庭内部的很多矛盾很难协调;再加上一些基层组织松懈、制度涣散、文化生活缺失;农村的治安、社会保障、养老、救助等等问题日趋复杂。我们应逐步建立起比较符合农村实际的社会保障体制,逐渐把在城市中已经相对过剩的社会文化资源引向农村,适当地引入外来志愿者帮他们提供一些卫生知识、文艺知识等,帮助农民把各种社会文化组织发展起来,比如成立老年协会、妇女协会,这些工作到位了,就能率先在农村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二)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十六届五中全会要求,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根本上说是亿万农民的事业。其最终目的在于,从根本上转变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引导农民通过投身新农村建设,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转变观念、走向富裕、迈向文明,在建设自己的家园中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优秀的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共享现代文明的成果。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现实选择,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因此,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在实践中切实尊重和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以农民为主体,必须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让农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这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也是多年来农村工作经验的深刻总结。建立村民理事会,放手让农民自我组织、自主管理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事务,积极推进农村社会自治,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办法。
在新农村建设中,强调农民的主体作用并不排斥政府的管理职能,农民的主体作用发挥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引导和激励。这就要求各级党政机构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准确进行角色定位,不断完善激励政策,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诠释,是一种全新的科学的发展观,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重要升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已经从一般的经济技术层面上升到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高度。牢固树立和 7 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要求,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伟大事业的要求。
1、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发展是促进环境保护的前提条件。环境与发展相互依靠、相互促进,这是千百年来人类与自然界不断冲突的历史中得来的血的教训。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是基本国情。而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又长期存在着资本驱动型、资源消耗型的特点,经济增长与资源保障、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当今世界存在着的工业化过程中排放大量废水、废气、废渣带来的环境问题和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导致的森林锐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物种灭绝等生态破坏问题,在我国都十分普遍和突出。人口增加、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土地退化、森林锐减、沙漠扩大、酸雨危害等环境问题都在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全国每年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则高达近万亿元。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愈来愈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粗放型的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因而,如何树立科学发展观,以最小的社会、经济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走上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的经济发展之路,已经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
从科学的发展观出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环境保护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定要注意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环境保护的协调。不能以农村环境的牺牲换取眼前经济的发展,要树立长远的发展意识,保证农村经济社会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2、把经济建设与全面改善农村社会环境和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结合起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仅是农村经济水平的发展提高,它同时还包含着全面改善农村社会环境和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等要求。
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和农民生活环境紧密结合,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不断改善农村社会的治安、文化、公共设施等环境条件。真正把农村建设成能够为农民提供高水平生活条件的新农村,让农民切实体会到新农村建设对自己生活水平的影响。
建设新农村,离不开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努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造就一大批具有一定专业技能、较高思想道德水平和良好守法素养的新型农民,这是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也是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这就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1)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抓紧抓好“普九”工作,大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统筹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把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与危房改造结合起来,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新建、扩建和改建农村校舍,彻底改变农村学校小、散、差的状况。进一步完善城乡学校对口帮扶制度,组织城市学校选派校长、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不断提高农村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学生的帮助力度,避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2)要大力推广农业适用技术,增强农民致富本领。充分发挥城市的教育资源优势,依托农业科技企业、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农民科技协会,建立一批科技示范基地和研修基地,广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推进实用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每年推出一批星火带头人和科技示范户。积极探索建立农民专业技术和技术职称评定制度,对达到一定专业技术水平和具备技术职称条件的,颁发专业技术职称证书,并优先扶持其产业项目发展。引导广大农民加快由体力型向技能型、专业型、知识型转变。增强广大农民走向市场的信心和决心,成为自我创业、自主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动者。
(3)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当前的重点是解决就医及养老问题。加强县级医疗机构、乡镇中心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建设,创新卫生支农和扶贫机制,加快形成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发展和老有所养问题。
(4)要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农民素质修养。扎实开展普法教育,提高文明村镇、星级文 8 明户和信用村、信用户的创建水平,加强村镇文化设施和文体队伍建设,不断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农民树立新风,破除陋习,远离迷信,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个方面清晰勾画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前景和实现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凭着自己的智慧、能力和汗水,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也初步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广大农民群众在改革发展的实践中,迸发出无穷智慧,创造了无数奇迹。今天,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只有真抓实干、不懈奋斗,才能真正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地方财政研究中心杨灿明,刘京焕主编:《中国地方财政发展研究报告——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2]杨朝英著:《福建农村居民收入对消费影响研究》。福建农林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文献来自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
[3]中国消费网:《调查显示教育花费成为城乡居民致贫首因》。
直接来源:http://finance.sina.com.cn/xiaofei/consume/20060208/0832539574.shtml
[4]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决定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
直接来源:http://news.xaonline.com/gnxw/436/287368.htm
[5]谢成光著:《增加农民收入的“四则运算”法》。中国农村研究网。
直接来源:http://
第四篇:农村调查报告
关于寒假农村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调查地点:太原市 阳曲县 东凌井乡 后街村
阳曲县乃太原市的一个农业县和市级贫困县,地处忻州与晋中盆地之脊梁地带,全县辖4镇6乡:黄寨镇、大盂镇、东黄水镇、泥屯镇、东凌井乡、西凌井乡、北小店乡、高村乡、侯村乡、杨兴乡。东凌井乡共有23个行政村,后街村则是东凌井乡的一个行政村之一,全村共有80户人家254口人。
此次调查中的主要目的是对农村集体经济与农民自身发展情况的考察,采取的调查方式主要是问卷调查,并结合走访问谈的调研方式。在这里谈下在走访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此报告主要从农民的政治诉求、社会保障诉求、文化娱乐设施、村民的社会交往范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农村农民的风土人情和教育来谈谈农民自身发展的情况。
从农民自身发展来说,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谈:
(一)从政治诉求来说,主要是从对村干部选举这方面来说,后街村每三年选一次村干部,但对于村干部选举这件事情却持一种无视态度,村民的参与度不仅不高,而且民主意识特别缺乏,法制观念淡薄。他们持着一种不管你是否是谁,不管你是否做实事的态度去选举。他们觉得天下乌鸦一般黑,不论谁为村干部都和你自己的关联不大。村干部不会把财务透明公布,不会让村民知道资金的具体走向,花了多少剩余多少,村干部贪污腐败的现象是存在的。
(二)从社会保障方面来说,后街村村民的社会保障意识还算强的。
村里总共有80户人家,254口人。从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方面来说,村里大部分人都积极的参加了新农保,都缴纳了一定的保险费。缴费情况虽然高低不等,但可见农民的参保意识和养老意识、经济水平还是有所提高的。虽然有的村民对政府的公信力产生质疑,担心政策随时改变,但大部分人在村干部的号召下加入了新农保的行列。在调查过程中,经济富裕的村民和快接近60岁的村民,大部分选择500元/年的缴费标准,一次性缴纳。在新农保中,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而对于家庭条件一般的村民大部分选择100元/年的缴费标准,对于稍微有点闲钱还算富裕的人选择200元/年、300元/年、400元/年的缴费标准不等。有的是一次性缴纳,有的是缴了一年的分期缴纳。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占30%以上的老人就可以每年领取55元的养老金,他们都挺满足的。从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调查来说,每家每户都办了医保卡,但村民一般不去买药只有住院时采用,因为买药挺贵的一年才能报销五十元。在以上问题中发现经济条件决定了农村居民的参保度与认可率。
(三)从文化娱乐设施方面来说,村民基本上是满意的。去年村委会领导给村民修建了篮球场和配套的健身器材,这与以前比起来,村民在文化娱乐上得到了满足。
(四)从村民的社会交往方面来说,大多集中在本市范围内。但有少数人尤其是老年人的社交范围就狭窄了,他们只在本县或者本乡活动。但还有一些人的社交范围在本市外,本省外,很少的。
(五)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来说,村民对去年硬化的街道和重修的桥梁还是相对满意的。过去的村庄都是土路,一刮风到处都是土,而现在不用担心这些了。
(六)从风俗习惯来说,后街村有一个玉皇庙,每年阴历6月26日都会有庙会,那时乡里各个村的人都会来看庙会,走亲戚,看戏,非常热闹。还有每年的初一、十五人们都会去庙上上香拜佛,为了图个出入平安,身体健康,总之,虽然迷信,也是为了在外打拼、跑车的家人图个吉利。
(七)从农村教育来说,后街村有个中学,是曾经整个乡所有的学子念书的地方,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教育意识的增强,都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镇上最好的中学去上学了,即使在镇上租房,他们都离开了这里。所以这个曾经很“繁华”的中学,现在变得“冷冷清清”。所以对于这所学校来说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留住人才,留住民心。
还有,在调查中,后街村曾经的农村集体经济目前已经不发挥任何作用了。不像过去的农村,大家在一个生产大队一起种植、收获、生产,把集体粮部分交给大队,剩余粮食集体分配。而现在的农村已经不存在集体经济,农民都是个体承包土地经营种植,主要以粮食种植为主,包括谷子、玉米、黄豆、黍子、土豆等粮食作物,留出一部分供自己家人吃,一部分余量卖给商贩,补贴家用,这是农民一年的经济收入来源之一;第二个经济收入来源是每年夏天农民通过种植豆角、西葫芦来获得额外的经济活收入;其他收入经济来源就是每年农闲时年轻力壮的中年人会出去打工,比如烧锅炉等,还有就是修路、种树得到额外的补贴。
以上就是我在此次调查中,对后街村农民自身发展与农村集体经济的调查中一些总结与心得。
第五篇:农村调查报告
农村调查报告范文(精选5篇)
想要了解一些情况或事件时,我们常常要开展全面的分析研究,最后用调查报告将调查成果展示出来。那么调查报告要注意什么内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农村调查报告范文(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农村调查报告1本次对调查过程中农民朋友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作了必须的探讨和分析,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
1、农田断水频繁,尤其是在干旱季节,更为严重。
2、公路等交通设施的建设不是很完善,农民的出行很不方便。另外,由于公路等的不完善给当地的经济也带来了必须的影响。
3、农产品的价格较低,农产品给农民带来的收入甚微。虽然近年来农产品的价格有所上扬,但是农业生产资料也在不停的上涨,与农业》投资相比,农产品的价格较为低迷,长此以往将对农民不利。关于问题的分析根据当地政府的基本状况而言,由于在该地区设立的工厂和企业较少,所以税收来源就不多了,另外又加之中央实施的税费改革,对农业税的免除,政府的财政收入就存在必须的问题。
农产品的价格持续低迷的问题在全国的范围内都普遍存在,这主要是由于农产品的供求关系所决定的。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众多,这势必会导致农产品的供大于求的情形出现,从而出现“谷贱伤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作为地方政府如果采用宏观调控的手段来解决这一问题的话,可能性不大,效果可能也不会很明显,毕竟地方政府的管辖范围有限,调控潜力也有限。对于贴合实际状况的经济发展之路,有下列几个:花大力气招商引资对那些拥有丰富的资源的地区,农民本能够很好的利用这些资源来发家致富,但是由于资金不足,无力投资而使得资源无法很好的开发,为了很好的开发利用这些资源,招商引资当为首选。
另外,招商引资的另一个较大的项目是对农产品的生加工等方面。该地区的农产品在销售的过程中几乎没有产生多大的附加值,然而,该地的农产品质忧、产量佳,所以如果再对其进行生加工,则会有很大的潜力。政府应当制定必须的优惠政策,力争建立几个龙头企业,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用心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用心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为农民增收注入活力。
一、是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引导生产、加工增值、为农服务的作用。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并致力于组建农业龙头企业集团,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潜力。
二、是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然后我们要把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与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结合起来,用心引导,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要以鼓励引导广大农民开展产销联合,组建多种形式的技术协会、信息协会、流通协会为重点,透过这些市场中介组织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政府要适当引导农民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尽快调整农产品品质、品种结构,发展特色产业。
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立足资源优势,突出抓好品种、质量的结构调整,使农业由市场决定产量、需求决定品种质量的轨道上健康发展。同时也应当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务必强化市场第一的观念,下大气力研究市场信息、市场动态、市场容量和供求关系,超前预测,科学分析,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农业生产,利用时间差、地区差,扩大农产品销售半径,扩大农产品集散量。突出优质抓特色,狠抓调整促增效在市场经济的形势下,有特色,才能有效参与市场竞争并立于不败之地。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农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是新时期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一)抓高效特色种植业。
(二)抓绿色农产品加工业。
发展壮大农产品经营队伍发展壮大农产品经营队伍,一个产业能不能持续持久活力,还得看产品的销路是否畅通。农业产品销售要有超多的农产品经纪人,政府要针对本地区的具体状况,培养农产品经纪人,扩大流通渠道。随着农产品的价格上升,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农资市场管理,防止恶意哄抬农资物价,使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防患于未然发展农商经济合作社现阶段,土地全部承包到户,在土地不能大规模集约经营的状况下,另辟途径,透过农商合作社,关键要让农民参与和经营,把一个个单一个体有组织的联合起来,使某一特色产品构成规模、在规模的基础上进行产业化经营,才能尽量降低市场风险,在产品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然后蔬菜、、生猪、家禽、等都能够透过合作形式构成拳头产品,在市场上占一席之地。只有到达产业化、规模化,才能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培育品牌农业产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另外,在某一产品到达必须规模、知名度后,政府要引导树立名优品牌,进行注册保护,以品牌开辟市场、拓展销路。总结农村的繁荣,经济发展刻不容缓。“三农”问题的核心在于“农民增收”,这一重大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政府也作了超多的工作已改善农民收入。我就本次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
所调查的资料作了必须的总结和归纳,然后针对我地的实际状况做出了发展经济的几看法:
1、花大力气招商引资;
2、用心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3、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4、突出优质抓特色,狠抓调整促增效;
5、发展壮大农产品经营队伍;
6、发展农商经济合作社;期望能够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尽一番力!
这次早已已结束,但它给我留下了许多思考,使我们这些读圣贤书的人也开始关心窗外事。它时时刻刻提醒我,在生活着九亿多农民的广大农村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问题,经济还不够发达,政治体制还不够健全,十分需要我们这些大学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尽自己应尽的一份力,作出自己应做的一份贡献!
农村调查报告2调查对象:
宗址村三队村民
调 查 人:
潘xx
调查目的:
了解有多少人了解“低碳”的含义,又有多少人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低碳”。
调查方式:
口头访问
访问的内容:
1、你知道“低碳”是什么意思?
2、你在生活中如何解决衣、食、住、行中的节能低耗的问题。
3、家里新增添了什么家用电器,会正确节能使用吗
4、近距离外出和远距离外出时,分别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
调查分析:
1、本次调查中,一共访问了五十多位村民,其中分老年人、成年人和未成年人。
2、在对老年人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老人都不知道“低碳”是什么意思,但他们从小吃过苦,生活大多很节俭,因此其实一直在过着低碳生活。比如:
在天黑之后他们才会开灯;米和菜都先拿到池塘洗一遍,回家再用自来水清洗一遍,用过的水也不浪费,用来浇花洗菜、喂性畜等;常把细小的肥皂收集起来,装到丝袜里,捏成大肥皂再用;上街时,除步行外,一般骑自行车或电动车;买菜时会自己带篮子,不用塑料袋。
3、成年人爱看报纸,所以对于低碳还是比较明白。可他们身强力壮,挣钱相对容易。为图方便快捷,出门就骑摩托车或开车,喜吃夜宵,常使用一次性筷子、餐盒;夏天图舒服,就把空调温度打得很低,整天呆在空调房里,玩电脑时电视也同时开着;手机常换新的,各种锂电池、镍电池也随手丢弃。
4、未成年人中,除了几个在校的高年级学生知道低碳,就是少排二氧化碳外,其它年龄小同学都不知道。所以他们用电、用水则更加浪费。刷牙时,水龙头开着刷牙;小孩子喜欢吃棒冰,常常在冰箱里面折腾半天,也没找到自己想要的;他们不喜欢喝白开水,只喝冰的饮料;他们最好一天24小时呆在空调房里。
调查建议书:
1、打空调时,温度最低控制在26℃
2、尽量少开冰箱门。
3、带上小手绢、小毛巾,尽量不使用纸巾、一次性筷子、餐盒、杯子、鞋套等,为地球添一份绿。
4、上街购物、买菜,自己备带布袋、菜篮子,不要使用塑料袋。
5、把家里的白炽灯换成节能灯。
6、外出时,最好使用自行车或电动车,以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的排放。
7、大力推广并使用太阳能,使用太阳给我们带来的免费资源。
调查总结:
我们应当学习老年人的某些良好的生活习惯,每一个人能在生活中自觉地做到低碳生活,让我们的天更蓝,水更绿,生活更美好。
农村调查报告3调查地点:
调查目的:调查和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让社会各界关注、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调查内容:包括五方面的内容。
1、村民的文化娱乐;
2、村里的党政建设;
3、村民的收入和消费;
4、新农村建设情况。
调查范围:该村15岁以上村民。
调查途径:随机调查,以实地走访调查为主;
调查时间:
问卷填写及回收情
一、村基本情况:
村位于雁门关旅游路,距县城约7公里,比较偏僻没有公交车通行。全村国土面积,共五个村民小组,190户,总人口684人,实住人口480人,党员16人,可用耕地面积亩,其中玉米面积面亩,2007年玉米产量达到3100吨。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万元,人平纯收入实现元。村级公路硬化累计达到公里,基本实现组组通公路。该村地域宽阔,有平原、山坡,可开发的潜力很大,林地面积地多亩,养猪、养羊、养牛的条件得天独厚。2005年生猪出栏头。
二、新农村建设情况
所谓“新农村”包括几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
(一)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绩
1、村容村貌有了新变化。通过环境整治,道路的硬化、村庄的绿化、路灯的亮化以及断墙残壁的拆除,基本改变了农村的“脏、乱、差”现象。
2、群众环保意识有了新提高。通过净化、绿化、亮化工程,群众不但对庭院卫生意识有了转变,对公共卫生也有了讲究,树立起讲卫生、美环境的新意识,形成“人人讲文明、个个爱清洁、户户讲卫生”的良好氛围。
3、团结协作精神有了新突破。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群策群力,齐动手,齐出工,做了大量的工作。集体出资和群众集资紧密结合,全村上下拧成一股绳,团结协作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挥。
4、村班子号召力、战斗力、凝聚力有了新转变。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通过各项方案的实施,进一步体现了党员干部的战斗力;在各项实事工程的建设中,进一步提高了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凝聚力。干部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增强,村班子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作风得到了明显转变。
(二)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乡、村资金缺乏,如何用有限的资金去创建更大的成绩是一个难题。
2、部分群众的认识还不到位,环保意识有待加强。
3、农民劳动力素质较低,运用科学技术的方法耕种较低,且对新技术缺乏认识,阻碍了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同时农民的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普遍存在,存在着“小富即安”的心理,对进一步开展农业产业积极性不高。
4、农产品的加工还处于原始的阶段,对农产品的精加工较少,因而对农产品在科技的含量及对外竞争力是严重的阻碍。
5、在调查中85%的村民对国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不了解的态度。
三、村民的收入和消费
通过村书记以及对部分村民的询问,本村60%村民的主要收入是种植玉米及其它家产品。38%的村民农闲时节到附近的工厂做工。村民的主要消费是学生,35到55岁的村民一年的大部分收入用来支付学生的各项费用。有的家庭一年收入根本不够支出。
四、村民的文化娱乐
村内没的专门的娱乐场所,也没有可供休闲的场所,村民基本上没有什么娱乐活动。
通过这次调查以下是对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1、抓好村级干部队伍建设。实施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工程,拓宽选人用人的渠道和范围,实行大范围、宽领域选拔村级干部;改进管理办法,推行干部岗位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管理,将工作绩效与干部待遇挂钩,每半年考核一次,年终兑现奖惩。
2、加强党员干部教育。一是建立干部定期培训制度。每年对村级党员干部分期分批培训一次;二是鼓励党员干部积极参加党校、农函大的学习,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素质;三是建立党员干部自学制度、理论学习考核制度,把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村级干部的重要依据,帮助农村党员干部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四是教育党员干部争做致富能力强、帮富能力强的双强型党员干部,提升党员干部自身文明素质,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
3、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支持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创办乡镇企业,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按照“转移农民,富裕农民”的要求,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工作,搞好信息网站建设,支持农民本地创业与外出务工相结合,要培育一批能人带动农民转移。
4、加强对农村科技文化教育等各项政策的投入,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加大农村教育工作的投入,对农民进行多方面的投入使他们能够掌握新技术,了解新信息,增加致富的本领,同时,也要加强农村法制的建设,供他们能够到懂法、知法、守法、用法。
5、增加农村的娱乐设施,为农民提供休闲场所。
6、多向农民提供小额贷款,扶持农民发展农副产业,并为其提供技术指导,以解决农民创业的经济忧虑和技术忧虑。
我们作为大学生村干部应该加大对新农村政策的了解和“三农”的认识,政府、给予我们大学生村官的支持,要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积极发挥大学生村官的各种优势,为农村干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做出贡献。
农村调查报告4作为农村出生的孩子,我对现在农村发生的变化感到非常高兴,当然农村的发展仍然存在严重的不足。
我从我寒假在家里的调查以及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所看所见全面的分析一下我所了解的农村。
二十年来自从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实施以来,农民的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农业并没有摆脱为别的行业服务的地位,农业创造的财富无情的转移到别的行业,这和别的国家争相补贴农业形成了鲜明对比。农村的变化远远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我就农村的经济,教育,卫生保健,治安,信息化的调查大概谈一下我的看法。
农村变化最大的应该是房子,从小的时候的土坯房到平房,到现在二层的楼房,但是人们的收入并没有实质上的增加,我大概调查了一下,在我们那里,现在一般的家里都是三口人,每家有四五亩的地,每年种地的收入只有两三千元钱,这里面有农民买种子(大约要一两百元)和买化肥(也要一两百元)的钱,还有自己亲自劳作,节省了耕地和丰收的花费,所以如果一普通农家只种地的话,除去日常的生活花费将所剩无几,所以我们那里的农民一般都要去干零时工。
在20xx年后,突然流行了外出打工,这是中国的大势所趋,沿海的发展给大量的农民工提供了打工的机会。现在我们村子只要有一定劳动力的人都在外打工了,虽然收入也增加了,但是和中国经济总体水平相比,我觉得还是远远不够的,现在有的家里只有丈夫在外打工,每年能够带回五六千的收入,多点的七八千元的收入,家里的收入也就是自给自足,也就是现在每个家庭平均每年有两三千元的收入,但是每个家庭都有孩子,每个父母都要赚钱为孩子盖房子,现在农村一般都盖的是两层的楼房,如果不盖的话,自己的孩子将很难找到老婆,而且会被人耻笑,而盖一个二层的楼房一般都在两三万,所以丈夫辛辛苦苦储存的钱也就是为给孩子上学的费用,以及将来孩子长大了,给孩子盖房子。
这样一个普通的家庭也就陷入了这样一个循环,父母储存的钱给孩子盖了房子,孩子又要养活自己的父母,又要储存钱为了自己的孩子,这里面不能发生任何的以外,包括家人得了什么重病。再看一下我们那里的村的集体经济,没有一个村办的企业,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只能到沿海打工,农民没钱,村的办公机关没有收入,举债运行,到达破产的边缘,农村的问题是非常严峻的问题,农村问题不解决中国不可能富裕,中国不可能实现现代化,不过中国在发展,农民问题也慢慢的解决。
农村的教育问题也非常的严峻,因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农村的人口占我国人口的决大部分,可能农村的孩子不能决定祖国的未来,但是也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乡原来每个村都有自己的小学,而现在好几个乡才有一个小学,而我们市的高中也只有两所高中,而只有一所每年有两三百个考上大学,另外一所只有几十个,这样的状况怎么可能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很多家长还有孩子不是不想上学,一是考不上,二是考上了也可能没有钱上。现在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但是我问过很多人,普遍的反映却是用处不大。政府要加强对学校的投入以及扶持一些社会急需的行业培训结构。还有就是现在经济的发展使很多的孩子辍学去打工,我们村现在一个村只有两三个上高中的,其余十五六岁的孩子都去打工了,如何让这些孩子重返学校,也是社会要关注的问题。
农村的卫生保健就更差了。农民以前没有医疗保险,而现在突出的问题都是看病贵,所以农民只能是小病抗着,大病等死。还有就是农村没有自来水,随着环境的污染,自己井里的水到了不能食用的地步,就那我们村和附近几个村为例,普遍存在井水过咸的状况,而且杂质过多,越喝越渴,没有人去关注,农民选择了沉默。
农民看病贵,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因素构成的:
一是农民收入水平不高,抵御疾病能力太弱。由于经济条件差,很多农民大病往往错过了治疗时机,一旦发现已经成了绝症,而且治疗费用高,造成许多家庭因病致穷、因病返贫,债台高筑。
二是农村“三级卫生网”功能萎缩,农民健康无制度保障。随着农村实行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集体经济实力下降,依赖集体经济运转的农村合作医疗名存实亡,农村“三级卫生网”功能逐步萎缩,农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得不到满足。
三是国家卫生投入不足,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多年来,国家对卫生的投入不足,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卫生资源的配置明显存在着倾向城市而忽略农村的趋势。
四是医疗市场竞争无序,医院运转成本增高。由于财政投入少,医院的正常运转主要靠提供医疗服务收取的费用,添置大型先进设备主要靠自筹资金。这种机制实际上把医院完全推向了市场,其后果是形成医疗市场的无序竞争。
五是医院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医德医风与日俱下。由于医疗制度的弊端,我市大多医院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公益性质和群众利益,医疗行风出现滑波,医疗服务质量下降。
六是医药进货渠道不畅,中间环节多费用高。有的医院的药品进货渠道不正规,伪劣药品鱼目混珠,药品入库价与出厂价的差价悬殊。
七是地方疾病防治不力,血防工作形势严峻。我市地方疾病中要数血吸虫病对群众健康危害最大。一旦患上血吸虫病,将伴药终身,若延误治疗到晚血后期将会丢掉生家性命。
解决群众看病贵问题非小事,直接关系到人民健康水平和社会进步,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委员们建议:
第一、坚持办医的公益性和服务宗旨,加快医疗体制改革发展。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市卫生工作,围绕如何完善医院的运行机制,维护医院的公益性质,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加快医疗制度改革。
第二、加强卫生宏观调控管理,合理节约优化医疗资源。市、县(市、区)两级卫生主管部门要加强宏观调控综合监管工作,合理调配优化医疗资源,认真实施卫生区域规划,引导医疗市场健康发展。
第三、加大卫生事业投入,重点倾斜农村卫生。政府对卫生投入应逐年增加,增长幅度应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且应倾斜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真正落实“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卫生方针。
第四、办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牢固构筑农民健康屏障。切实抓好XX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行工作,关键是政府的补贴要及时到位,提高农民的参合率,扩大覆盖面,防止出现“三起三落”。
第五、切实办好惠民医院,真正服务好弱势群体。要使惠民医院真正“惠民”,拿出医疗惠民的硬措施,以解决低收入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第六、大力加强医德行风建设,切实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卫生主管部门和医疗机构要重点抓好医疗机构医德行风建设,使医院为社会服务,医生为病人着想,医疗为病人满意,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彻底扭转过去偏重经济创收的倾向,重塑健康卫士的良好形象。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改革,农村的治安也成为要关注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我们村的治安越来越差,前年村里的牛差不多都被人盗了,今年家家养狗,但是却被不法之徒给毒死了,村里的青壮年少了,也助长了不法之徒的气焰,甚至达到了明抢明夺的地步。现在这个问题一直没有人去重视,而这个问题却和农民的生活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造成农村治疗安恶化的因素有:
一是贫困与摆脱贫困的矛盾比较突出。大多数农民仍然处于贫困之中。为了摆脱贫困只好外出打工,很难靠当地条件致富,部分人就把牟取不义之财作为致富之道。因而,在农村的犯罪中,盗窃、抢劫、诈骗等侵财案件占相当大的比例。
二是有的基层政权组织弱化,客观上助长了农村不安定因素。一些农村基层政权组织职能处于半瘫痪状态,对一些民间纠纷置若罔闻,制止不力,估计不足,任其发展,酿成事态;一些农民的矛盾纠纷无法排解,致使农村治安管理的第一道防线失去作用,预防和控制违法犯罪的能力降低,上访、聚众闹事、阻塞交通等事件时有发生。
三是执法力量严重不足。农村警力严重不足,与日趋繁重的社会治安形势任务不相适应,基层执法人员顾此失彼,疲于奔命,无法投入繁重的治安工作中去,加之装备落后,人为造成处理不及时,打击不力,不能有效震慑犯罪。
四是黑恶势力和邪教组织屡禁不绝,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因素。
现在是信息化的时代,但是如果和我的父亲说农村的信息化时,他可能认为我在开玩笑,至今为止,我们村还没有建立有限的电视网络,我在家里只能看一两个自己市里的两个台。而安装一个电话不仅要给安装费,还有每个月交月租费,这极大的阻止了农村的信息化,在信息化的今天,农村被屏蔽。
新时期,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三农(农业、农民、农村)问题高度重视,在党的十八大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要求更加关注农村、农民和支持农业,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村庄也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比如已经不再交农业税,农民都加入了医疗合作,看病能够报销60%,而且农民的思想也开放了,很多都为自己买了保险,尽量减少天灾人祸造成的不幸。
但是这些只是农村的部分问题,完全解决农村仍需要党中央更加关注三农问题,大力扶持农业的发展,如果占全国70%以上的农村人口富裕了,中国才真正富裕了。
农村调查报告5按照我局周五调研日工作总体安排及主要课题分解要求,我们采取走下去、请上来等方式,对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工作进展
大庆市现辖五区四县、58个乡镇、482个行政村。全市人口281万,其中农村人口138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49%。由于县域经济条件限制和历史欠账,我市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较差、环境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我市多年来坚持以生态建设示范区创建为载体,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区域生态,见到明显成效,让胡路区、杜蒙县成为省级生态县(区),49个乡镇被命名为省级以上生态乡镇,383个乡镇村被命名为市级以上生态村。
(一)建立机制,强化基础。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重心为县区,为此,我们重点实行了“四个强化”。一是强化四级管理。在全市58个乡镇设置了环保助理,380多个行政村配置了环保监督员,实现了市、县(区)、乡镇和行政村的四级管理机制,把环境监管触角延伸到每个角落。二是强化能力培训。专门编制了有关农村环保工作的讲义,组织县区、乡镇和行政村环保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增强基层环保队伍的知识储备。三是强化载体带动。通过生态县区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创建的具体实践,基层环保队伍的能力水平逐步提高。四是强化目标考核。全面实施生态县(区)建设目标责任制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高标准、严要求,农村环境监管有效加强。(二)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为了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我们重点在规划设计上狠下功夫。首先,是纳入总体规划。把生态示范创建和农村环境保护纳入《大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我市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和生态市建设规划中都明确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目标任务。第二,是制定实施方案。制定实施《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生态市建设实施方案》,以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联合行动实施方案》,进一步落实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责任、实施进度和推进措施。第三,是科学谋划项目。按照全省统一安排,建立我市“十二五”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库,入库项目61个,并对入库项目进行了初步设计。(三)各负其责,合力推进。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十二五”以来,环保、林业、畜牧、水务、建设等行业主管部门多措并举、合力攻坚,取得较好效果。自然生态有效保护。累计造林4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1.5%;禁牧草原1034万亩,累计治理“三化”草原(场)60万亩,草原“三化”比率降到29%;大同西大海湿地、林甸东兴草甸草原晋升为市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16个。人居环境有效改善。累计完成泥草房(危)房改造5。7万户,14万农村人口受益;绿化村屯746个,村屯绿化达标率76%;实施畜禽三进三退工程,新建、改扩建养殖场(小区)538个,16.2万畜禽退出散养、退出庭院、退出村屯。面源污染有效治理。大力开展秸秆禁烧环境监管,提倡秸秆综合利用、变废为宝;推广测土配方500万亩,有效控制了化肥和农药的施用强度;建设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基地600万亩,获得“三品”标识490个。功能设施有效增强。我市四个县在全省率先建设生活污水处理场和生活垃圾处理场,实现了“两厂(场)市域全覆盖;强化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监管,建设33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407处,22.08万农民喝上放心水;将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向农村延伸,实现了统一收集、统一运输、统一处理。(四)突出重点,连片治理。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关键是整治,重点在村屯。一方面,争取项目推动整治。国家和省从20xx年开始,针对各类突出的环境问题,启动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截至目前,我市列入中央和省计划项目16个,总投资2374.93万元,其中,中央投入797万元,地方配套700万元,村民自筹877.93万元,整治村庄16个,受益人口5.8653万人。另一方面,借助减排促进整治。两年来,全市列入全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的农村畜禽减排项目共160个,去年完成项目76个,减排化学需氧量4415.62吨、氨氮174.94吨;今年,由于洪水影响,我市计划项目84个,到年底可完成项目77个,将进一步为全市污染减排工作做出积极贡献!二、主要问题
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对照先进地区经验,结合调研情况,我们深深地感到,尽管我市农村环保工作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但对照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对照国家和省关于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目标任务,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需要进一步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一是基层环境管理水平低。在农村基层环保队伍建设上,我国很多地区走在了前面,积累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山西省阳城县把环境监管的触角向农村延伸,全县18个乡镇467个行政村全部配备了持证上岗环保监督员,在山西省率先实现了环境监管县、乡、村三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在乡镇层面,实现了“五有一专一保障一开展”。“五有”,就是有场地、有牌子、有办公设施、有制度、有工作职责;“一专”,就是乡镇配备了1至2名专职环保监督员;“一保障”,就是工作经费和人员待遇得到了保障;“一开展”就是有效开展工作。在行政村层面,实现了“六有一保障一发挥”。“六有”,就是有场地、有牌子、有人员、有办公设施、有制度、有工作职责;“一保障”,就是工作经费和人员待遇有保障;“一发挥”,就是能够发挥作用。我市虽然在乡镇、行政村环保队伍的建设和能力提高上,做了大量的工作,短期内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由于没有工作经费和人员待遇保障,且环保工作人员多为兼职、非专职,素质偏低、流动性大,水平提升难度很大,难以适应日益繁重的工作需要。
二是农村环保激励机制弱。为了加快生态建设示范区创建,持续改善农村环境,我国一些地区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相继出台了“以奖代补”、“以奖促治”政策,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村改善环境的积极性。河南省三门峡市农村环境保护生态示范创建以奖代补考核办法中规定,对于国家级生态县、区创建,完成规划编制并通过专家评审的奖励县、区政府3万元,通过环保部验收命名的奖励县市、区政府10万元;对于生态乡镇创建,完成环境规划编制并通过专家评审的奖励乡镇政府1万元,获得省级生态乡镇命名的奖励乡镇政府3万元,获得国家级生态乡镇命名的奖励乡镇政府5万元;对于生态村创建,获得省级生态村命名的奖励行政村1万元,获得国家级生态村命名奖励行政村5万元。同时,为鼓励对生态示范创建工作的探索和创新,对生态示范创建中在环境改善、污染治理、生态建设等方面具有推广、示范、借鉴意义的生态工程予以褒奖,奖励最高金额为10万元。由于我市没有建立农村环境保护“以奖代补”、“以奖促治”政策,乡镇和行政村的创建热情不高,创建质量得不到到保证,不能充分的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三是治污项目建设推进难。20xx年以来,环境保护部、财政部相继制定了“以奖促治”加快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实施方案、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及其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以及加强“十二五”资金管理的指导性意见,对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村庄实行“以奖促治”,对达到生态建设示范区标准的实行“以奖代补”。同时,明确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参照国家政策,安排本级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补助资金。由于历史欠账和县域经济紧张,我市虽然在四县分别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但乡镇和行政村的生活污染治理还没有全面展开,生活污水管网尚未铺设到位、生活垃圾存贮和收运体系尚不健全,规模化养殖场粪便污染还没有得到根本治理,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区建设还存在差距。按照省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联合行动的要求,到20xx年,全市具备条件的小城镇要完成污水处理及垃圾处置设施建设,60%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要配套完善固体废物和污水贮存处理设施,困难很多,压力巨大,迫切需要稳定的资金投入,市级农村环保专项资金的建立迫在眉睫。
四是生态示范创建差距大。省政府将我市、杜蒙县、肇源县列为全省生态创建试点,对我市生态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给予厚望,对照生态市考核标准,特别是国标中规定的“三个80%”,我市达标难度很大,目前我市9个县区,还没有一个国家级生态县区,58个乡镇仅有4个获得国家级生态乡镇命名,482个行政村中国家级生态村还是空白,此外,在具体指标上,我市的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单位GDP能耗、森林覆盖率等指标还远远达不到国标要求,要想在“十三五”期末实现国家级生态市创建目标,尚需加大推进力度,加快创建步伐。
三、对策措施
“十二五”已经走过三分之二时间,即将进入冲刺之年、收关之年,形式严峻、任务繁重、责任重大。我们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战略思想为指导,持续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着力解决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为进一步巩固环保模范城市成果、加快生态市建设进程做出积极贡献。具体工作上力争实现四个新突破:
1、超前规划研究,力争在顶层设计上实现新突破。在系统总结评估“十二五”农村环保工作的基础上,做好“十三五”规划课题研究。一是现实基础专题研究,系统全面掌握我市农村环保基本情况;二是制约瓶颈专题研究,调查分析制约我市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关键影响因子,确定需要整治的重点环节;三是治污技术专题研究,调查论证适合我市农村实际的生活污染、面源污染和生态修复的先进技术;四是引导政策专题研究,探讨工业反哺农业、社会资金吸纳等有利于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制度、政策;五是目标任务专题研究,确定我市“十三五”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六是管理机制专题研究,研究制定强化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保障措施。
2、深化监督管理,力争在项目建设上实现新突破。项目建设是改善农村环境的有效途径,重点是把握好四个环节。一是做好项目。对于已经入库并有希望获得支持的项目,抓紧可研和方案设计,落实项目前期。二是争好项目。对于没有入库,但却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项目,组织县区积极向上争取,争取列入计划,获得支持。三是建好项目。对于已经列入计划获得支持的项目,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保证进度、保证质量、保证达标。四是管好项目。对于建成投产项目,要加强治污设施环境监管,确保稳定运行,达标运行;对于在建项目,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实施督察督办,规范建设、规范管理,确保项目建成运行后达到设计目标。
3、搞好协调推进,力争在综合治理上实现新突破。主要是协调有关部门,加快推进农村环保联合行动,确保实现既定目标。努力修复自然生态。通过植树造林,综合整治土地沙化、盐渍化,治理水土流失;通过草原修复,促进草原改良、草原植被恢复;通过保护湿地,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全面控制面源污染。推进整治畜禽养殖污染减排项目,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强化“三区”管理、推进“三区”治理;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行测土配方,控制农药和化肥施用。三是改善居住环境。继续强化农村生活污水和农村垃圾治理,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推进村屯绿化、道路绿化,深入开展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
4、创新管理模式,力争在队伍建设上实现新突破。积极探索符合我市实际的农村环境管理机制模式,加快基层环保队伍建设。一是纳入目标管理。将农村基层环保机构建设列入生态县(区)建设和环境保护目标考核,做到有场地、有牌子、有人员、有办公设施、有制度、有工作职责、有工作经费和人员待遇有保障,在乡镇政府设置环保办公室并配备1至2名环保管理员;在行政村设置一名环保监督员。二是强化素质教育。实行环保管理员和环保监督员持证上岗制度,20xx年上半年完成58个乡镇环保管理员的岗位培训,下半年完成482个行政村环保监督员的岗位培训,合格的分别核发环保管理员和环保监督员上岗证。三是实施工作考核。环保管理员和环保监督员由县(区)环保部门和乡镇政府双重管理、双重考核,由市环保部门制定工作考核办法,县(区)环保部门具体实施考核,并将考核结果通报县区政府和乡镇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