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奉节县农村小学德育实施现状调查报告[范文大全]

时间:2020-10-26 12:20: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重庆市奉节县农村小学德育实施现状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重庆市奉节县农村小学德育实施现状调查报告》。

第一篇:重庆市奉节县农村小学德育实施现状调查报告

重庆市奉节县农村小学德育实施现状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重点和方法 1、调查重点 在调查中,我课题组把调查学生德育教育活动现状,重庆市奉节县农村小学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态度及重视程度等问题作为调查的重点内容。

2、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为全校部分典型教师以及学生。

3、调查内容:

(1)教师访谈调查的内容:学期末老师如何检测学生德育情况以及学校是否将教师的德育工作作为考核指标等。

(2)学生访谈调查的内容:学校领导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他们对于德育教育的态度以及实施德育工作的途径。

2、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调查,分别对小学 1—6 年级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年龄段分布为 7—13 岁。调查内容涵盖学校领导对德育工作的态度、开展德育工作的途径以及学生对于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等。在调查过程中,我共发问卷 150 份,回收有效问卷 124 份。

(2)座谈会及个案调查 整个调查,我课题组组织召开了座谈会 1 个,访谈教师 20人次,学生 50 人次,家长 15 人次。这些座谈会、访谈,不仅为我课题组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农村小学德育实施现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其他调查方法:访谈法(教师访谈,学生访谈);听课(每一个年级选一节)。

二、调查数据与农村小学德育实施的现状 (一)现状分析 现在农村德育水平跟城市比较相对要落后的多。但当地的教育部门衡量评估一所学校工作主要是看考试成绩,这就造成了智育硬、德育软的态势。另外来自于学生家长传统观念的压力。多数学生家长认为,学生在学校搞好基础课学习是正事,与基础课无关的活动都是瞎折腾。学生家长的这种评价,也给学校带来了不敢开展多项有益活动的消极心理因素。再加上教师招聘、评优、晋级都与文化课教学成绩挂钩,所以,学校及教师只能紧跟应试教育的指挥棒转。

(二)农村小学德育实施的现状 (1)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分别有 37.9%和 37.1%的学生认为

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态度是“非常重视”以及“比较重视”的,23.39%和 1.61%的学生认为“一般重视”以及“不重视”。根据数据显示大约 75%的学生认为主管部门是重视德育工作的,但是有接近25%的学生认为主管部门并没有对德育工作很重视,所以主管部门应该更加注重德育工作的开展。

(2)学校对德育工作的态度趋向 农村小学没有设立专门的德育教育机构,而且仅仅有51.61%的学生说他们的有德育专职人员教学。德育教育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困扰着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现行德育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德育与学生兴趣相背离,多是硬性灌输,空洞说教;生搬硬套的多,“润物细无声”的少;喜欢搞短期行为,注重用说教的方式抓典型、树榜样、大张旗鼓地搞宣传,忽视了对良好习惯的教育养成。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缺少系统的深层次的研究。

三、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一)学校对于德育工作的重视情况

重视 比较重视 一般 不重视 37.9% 37.1% 23.39% 1.61%

学校领导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 小计 比例 A.高度重视 40 32.26% B.比较重视 62 50% C.一般重视 22 17.74% D.不重视 0 0% 所在学校的品德课都是由()担任

小计 比例 A.专职教师 64 51.61% B.班主任 48 38.71% C.学校领导 12 9.68% 学期末,如何检测学生德育情况

小计 比例 A.观察 27 21.77% B.描述性评语 36 29.03% C.谈话 9 7.26% D.成长记录 30 24.19% E.考试 22 17.74% 从上表综合分析学校还是比较注重德育工作的开展的,问卷表明近82%的学生认为我校对德育工作还是很重视的,只是大约18%的学生认为学校还不够重视,但是品德课的担任仅仅有51.6%是专职教师担任,学校德育教师资源明显不足,测试学生德育情况大多靠主观印象,没有形成完整的测试体系,所以就仍需要我 们将学校的德育工作进一步的落实到位。

(二)其他课程老师对于德育工作的重视情况 如果临近考试,品德课是否会被语文、数学或英语课所占用

小计 比例 A.是 69 55.65% B.否 55 44.35% 通过我们给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从中可以看出,55.65%的学生会因为即将考试的缘故,德育课程会被所谓的主要课程所代替,可能因为教师招聘、评优、晋级都与文化课教学成绩挂钩,但这足以说明其他课程的老师对于德育工作的态度是不重视的。

(三)德育工作的途径单一 ,德育主要通过()途径进行

小计 比例 A.《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77 62.1% B.其他学科教学中渗透 11 8.87% C.各类实践活动(如:班会、社区服务等)17 13.71% D.校园文化(宣传栏、文化墙等)10 8.06% E.升旗仪式 6 4.84% F.其他 3 2.42% 学校的德育渗透几乎只依靠思想品德课堂以及班会(近75%的学生),而而在其他方面却十分的少,这就说明了我们的德育工作多渠道的合力教育尚未形成。尽管一直强调学校、家庭、社

会三结合教育,希望通过合力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手段制约三者目前并未有机地结合起来,学校单一教育的局面并未改观,社会、家庭还不能为学校的教育提供有效的配合和帮助。

(四)学生对德育工作的态度 学生对待德育的态度

小计 比例 A.非常重视 26 20.97% B.比较重视 43 34.68% C.一般 47 37.9% D.比较不重视 8 6.45% E.特别不重视 0 0% 从上表综合分析只有近56%的学生是比较注重德育工作的开展的,但还是有一大部分对于这方面不是很重视。所以应该加强学生这一方面的教育,让他们认识德育的重要性,毕竟他们还小,需要学校、老师、家长的引领。

四、对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的建议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校又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近年来,我县学校德育工作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主题,坚持育人为

本,全面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队伍、课程、阵地、活动等各项建设,德育工作总体呈现积极向上的态势,取得了明显的收效。但是,也必须看到,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学校德育工作难度进一步加大,重“智育”轻“德育”、重形式轻实效、重言传轻身教、重制度轻关怀等现象依然存在,学生离家出走、群体斗殴等不良行为常有发生。为此,建议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

一是更新观念,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德育工作机制。要大力推行全员德育制度,加强中小学少先队和共青团工作,努力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各部门密切配合、教职工全员参与的德育工作长效机制。要坚持以实绩为导向,加大对德育工作的督查考核,切实做到“德育”与“智育”同等权重、同等赏罚。

二是落实“一岗双责”,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要坚持教书与育人并举,以师德、师风建设为重点,激励教师以身作则,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学生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力度,把上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作为教师的一项基本技能,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深入进行。

五、调查体会和建议 (一)体会 奉节县农村小学德育实施现状还存在大量的问题,小学生是

我们祖国的未来的栋梁,在德育工作方面万万不可懈怠。

(二)建议 1、加强学校德育专干队伍业务技能的提高培训。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培训部门制定详细计划,分期分批举办德育专干培训班。

2、大兴学校德育研讨之风,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方法和路子,精心设计德育精品工程。建议制定常规化的学校德育研讨制度、全区研讨制度。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合作,开放校园德育精品工程。

3、整顿和建设好学生心理咨询室,配足配齐心理咨询专任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要提早介入,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4、学校多开展一些德育活动,将德育时刻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教育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该做的,什么不该做的。

5、利用各种法定节日和纪念日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等。

第二篇:农村小学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小学现状调查问题应该说是一个老话题,多年来,许多来自一线的教师以及教育管理人员、教育研究人员等都曾就此做过不少文章,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时,它又是一个新话题,因为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变化、国家及地方关于教育的决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调整,农村教育随之会呈现出新的特征,并暴露出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解决。下面,笔者谨以我镇小学教育为例,作简要调研分析。

一、基本情况

我镇地处建湖县西北部,与阜宁县毗邻,面积50.78平方千米,辖12个村(居),人口29820人,为盐城市最薄弱乡镇之一。全镇现有中心小学1所,定点村小2所。

1、办学条件

多年来,由于受到全镇经济薄弱、交通闭塞、教育投入相对较少等因素的影响,学校办学条件极其简陋。

(1)校舍。中心小学现有校舍2184平米,其中教学楼1020平米,为b级用房,其余平房校舍均为c级用房。目前现有校舍中,教室、办公室及生活用房严重不足,各功能室配套用房无一间达标。两所村小校舍总面积为1590平米,除增寿小学630平米简易教学楼为b级用房外,其余平房校舍均为c级用房.。经有关部门建筑安全性及抗震鉴定,全镇小学所有校舍均在“建议拆除”之列。

宝塔镇小学校舍基本情况统计表学校简易教学楼平房校舍面积(平米)建筑时间安全级别面积(平米)建筑时间安全级别宝塔小学10201997b116480年代c增寿小学6301992b19490年代c朦胧小学077680年代c注:校舍安全及抗震鉴定建议均为:建议拆除。

(2)办学设施。办公设施:办公桌椅基本达到教职工每人一套,但绝大部分为80年代所添置,陈旧、破损严重;目前因办公用房紧张,仍有部分教师在教室里办公。电教设施:全校现仅有多媒体教学设施4套,电视机、dvd等配套教学设施5套;电脑95台,45台为今年新配“龙芯”电脑机房,另50台方正电脑已届淘汰年限,大都不可使用;村小为中心校淘汰电脑,各15台,均已报废;教师用机目前才配至部门、科室,无教师办公用机。录音机、语音教学系统:无语音室及可用录音机。图书资料:中心校生均6册,村小生均20册。

宝塔镇小学办学条件统计表学校办公设施电教设施办公桌椅教师用机学生电脑(台)多媒体(台)电视、dvd宝塔小学36套(90年以后3套)部门科室有95(其中45台已届淘汰年限)45增寿小学13套(无90年后新置)无15(已报废)01朦胧小学13套(无90年后新置)无15(已报废)01电教设施教学仪器图书资料(生均)语音室可用录音机可用投影仪册数无无无仅省“四配套”b类器材6无无无仅省“四配套”c类器材20无无无仅省“四配套”c类器材20(3)公用经费。就目前公用经费的安排而言,我省在全国的排名约12位,小学生均370元,与江苏教育发展状况很不一致。同时农村小学由于生数相对较少,享受到的公用经费总额少,往往难以满足学校功用经费使用需求。

宝塔镇小学公用经费收支情况统计表学校公用经费总额(元)公用经费支出需求(元)生数标准总额代扣网络费征订电教等水电费电话费等维修费差旅费办公费宝塔小学560370元/人207201***0025000XX030000增寿小学65370元/人24050XX***0朦胧小学73370元/人27010XX***0学校公用经费支出需求(元)环卫费培训费征订报刊等参加县级比赛等特色发展费用招待费临工工资宝塔小学3500XX0XX***000增寿小学500XX***0朦胧小学500XX***02、学生状况

我镇原上报人口数29820人,剔除虚报和已外流人员,目前全镇小学施教区总人口约24000人,其中小学适龄儿童为1148人,在本镇就读671人,在县城、周边乡镇以及随父母、亲属外出读书567人。目前,全镇小学在校生698人,生源严重不足。

3、师资队伍

全镇小学现有在编教职工83人,借出1人,派出学习交流2人,因政策因素退二线11人,年老体弱休养未上班6人,在教育办、成人校工作5人。全镇小学实有一线工作人员58人。在58名学校一线工作人员中,全工、全合工7人,因接班顶替、民师转正等因素进入教师队伍15人,由师范院校毕业分配的36人,其中中师起点30人,无一名音乐、美术、科学等学科的专职教师。一线人数全工、全合工接班、民师转正等师范类分配中师起点音乐等专职5871536300

二、农村小学办学的优势与劣势

(一)农村小学的办学优势

相对于驻城及县直学校来说,一般农村小学几乎没有什么办学优势可言。如果勉强说来,大概有两点:

1、班额少。中心校各班级生数一般都在40人左右,村小各年级一般都在20人以下,有的班级甚至不足10人;而驻城及县直学校班额一般在60以上。应该说,在农村学校的教学过程中,为老师尽可能多地关注每一个学生,发现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体验提供了可能。

2、教学质量的压力小。虽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作为家长的共同心理,但总体来说,驻城及县直学校的家长这种愿望和要求显得更为迫切和强烈,不少家庭经济条件、社会背景等均相对较好,对子女教育培养的期望值较高。此外,一部分农村家庭,跳出“农门”心切,往往从幼儿园开始便在城里租房或买房供孩子读书。因此,农村学校在落实“减负”要求和贯彻“五严”规定方面面临的困难要比驻城及县直学校小得多。

(二)农村小学的办学劣势

相对于驻城及县直学校而言,农村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面临的矛盾和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办学条件简陋。一是教学及配套用房不足,且安全性及抗震要求不达标。二是教学及设备条件相对较为简陋,难以满足教学需求。三是学校公用经费相对不足,难以满足学校正常发展经费使用需求。

2、教师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一是教师人岗对应极不协调。一方面按师生比来说,在编教师总数明显超标;另一方面从学科教学的实际需求来说,人员相对紧缺、学科不配套的问题又较为突出。二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在教师队伍中,专业知识不强、业务能力偏低;缺乏工作活力,缺乏敬业进取精神,安于现状、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以及不安心从教,无病呻吟、小病大养等情况都有一定的比例存在。

3、学校的品牌效应及综合影响力较小。农村学校难以像县城学校那样对学生及家长有吸引力。在农村学校中,学生家长存在择校的心理和愿望还是较为普遍的,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无法进城读书的类型,一旦条件成熟,仍要想方设法进城里学校读书。

4、缺乏促进教育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社区及地方政府支持和重视教育的力度不够,学校在学生管理中的一些做法和学校组织开展的有关活动时常得不到家长足够的理解和支持。

三、问题成因分析

农村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究其成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投入不足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随着“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施行以来,对促进教育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教育发展也随之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县级财政供给与全县教育发展的投入需求间仍有较大的差距,目前,按照省政府计划安排,应化解的义务教育阶段有关债务我县尚未完全拨付到位;县直较大规模的学校在建设发展过程中的债务等待政府偿还,同时,作为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教育重点工程建设急需政府大量资金投入。因此,尽管全县上下都在大谈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一定程度上讲,教育局、县政府均已无力兼顾面广量大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和发展。

此外,随着“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实施,镇级政府都迫不及待地甩开了教育这一包袱,不再承担自身在教育发展上应肩负的责任,使得农村教育的发展更加举步惟艰。

2、教育经费使用与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当前,我县学校公用经费是按生数多少为标准拨付的,即按每生每年370元的标准向学校下达公用经费总额,而学校公用经费的使用并不完全与生数成正比,就好比一个“三口之家”与一个“五口之家”的家庭开支一样,并不是“三口之家”只用“五口之家”的五分之三就够了。在这种经费管理模式下,对生数相对较少的农村学校而言,则必定在维修费、办公费、教师培训费、学校特色发展等方面的支出上大打折扣,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和制约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同时,目前学校经费支出采用国库集中支付、大宗物品由政府采购的模式,对于规范学校财务管理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审核支付手续烦、规矩多,集中采购耗时长、效率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经费使用的效益。比如,不少乡镇校在规定的报帐日报帐,往往一天时间无法完成,结果还要住到旅店等第二天再去继续排队。再如,我镇在4月份就上报计划,打算购买一台草坪机,但至9月低尚未落实到位,结果在8月底校园环境整理中,仅清除草坪杂草就花去3000元左右。

3、在农村未能真正形成“教育优先发展”的良好氛围。一是“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施行后,学校与社区、村(居)以及镇级政府的联系没有原来那样密切,镇级政府的教育责任相对减少,社区及地方政府对教育工作的关心重视显得相对不够。二是学校工作得不到家长足够的理解和支持。由于受到学生家长观念、文化素养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家长支持和理解教育的程度远不及城里家长。做同样一件工作,比如学生报刊杂志的征订、家校通平台的建设等,城里家长十分热心;而在农村,尽管这些做法对学生及家长来说是有益的,可真心支持者寥寥无几。再如,学校在学生到校时间管理、学生路队管理、家长接送学生管理等制度的实施方面,不少家长以自我为中心,不予理解和配合,不服从学校管理,我行我素,动辄因某一小事不如意,漫骂甚至扬言殴打老师。

4、在教师的使用与管理上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一是教师流动不合理。历年来教师“农进城”选调对象均为农村优秀教师,优秀师范类新生分配基本是驻城及县直学校优先,优秀教师外流,又得不到新教师补充,使得城乡教师队伍素质的差距逐步拉大。目前,我镇小学一线教学人员中,由师范院校毕业参加工作的仅36人,能胜任某一学科教学的不足45人。全镇小学无一名科学带头人或教学能手,无一名音乐、美术、科学专职教师。二是农村教师结构老化。我镇小学在编教师83人,其中年龄在55周岁以上达20人,因政策因素退二线或年老体弱生病休养的达17人,坚守教学一线的人员仅58人。三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①不少教师由于长期在农村工作,这里管理相对落后,工作、生活条件艰苦,社会、家长对教育的关注度低,甚至有的同志在某一学校一干就是10年、20年以上,导致部分教师不思进取,工作缺乏激情,养成松散习惯,难以专心教学。②对于一些中老年教师而言,因信息闭塞,学习、见识的机会少;加之思想封闭保守、教学水平与业务能力欠缺,尽管课堂教学、课程改革风起云涌,但他们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等方面依旧“风雨不动安如山”。对于青年教师而言,置身于镇校范围内,因教师整体素质和教研水平不高,几乎没有什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师间的传帮带流于形式,效果差,在专业成长等方面得不到有效的引领。③由于现行管理体制因素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很难贯彻落实有效的激励机制,干好干坏一个样,教师缺乏竞争意识,没有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当前,尽管已实行了教师绩效工资制度,但上上下下始终坚持“稳定压倒一切”,怕引发矛盾和问题,在绩效工资分配上无法拉开较大的差距。从而安于现状,不注重学习,不注意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水平者有之;摆老资格,以功臣自居,未到退休年龄不肯上班者有之;无病呻吟,小病大养,不安心工作者有之。上述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农村教师队伍的战斗力大打折扣。

四、加快农村教育发展的对策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以及国家、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的相继召开,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均衡教育的呼声逾加强烈,加快农村教育的发展成了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切实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

众所周知,当前农村学校与县城学校在学校硬件条件上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这也正是农村家庭择校县城的重要原因之一。要促进教育公平与均衡,在学校办学条件上的公平与均衡理应成为首当其冲的重要任务。

1、加快实施农村学校校舍改造工程。进一步加大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力度,按照原则上每镇举办一所小学的布局要求,对现有学校校舍情况作调研分析,立足学校实际,按照教学及配套用房基本满足教学需求的要求,对农村学校校舍进行全面改造,使农村学校在校舍条件上既满足需求,又达到整齐划一的程度。

2、加快推进农村学校办学设备条件达标工程。由于受到经费使用的限制,农村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自行添置设备、设施相对较少,“等、靠、要”倾向较为明显。目前,各校教学器材等主要是省“四配套”添置的,与教育现代化要求仍有教大距离。要组织对全县各学校办学设施设备条件的普查,立足县域实际,制订区域推进教育现代化标准,督导和帮助学校开展达标创建活动。

3、加大对农村学校的经费投入。教育主管部门要联合财政部门要深入学校作好调研分析,科学合理地安排学校公用经费,要保证学校经费总额能基本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求。

(二)进一步调优资源配置,努力促进全县教育均衡发展

加快农村学校发展步伐,是实现公平教育、均衡教育的紧迫任务。在这一过程中,除了加紧实施校舍改造工程和办学设备条件达标工程外,对全县教育资源进行重新“洗牌”,使得各学校在教育思想理念、师资配备、教学设施设备条件等诸多方面逐步趋于均衡,是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1、逐步建立起教师合理流动机制。目前,县城学校是全县优质师资最密集区,县城学校在师资配备上高出农村学校一个较大的层次;农村学校师资配备校际间又有较大的不平衡性。为促进师资合理流动,宜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实行全县教师统一调配制度。由教育局相关部门根据各学校规模统筹安排教师。二是实行教师轮岗制度。学校领导与教师在同一学校连续工作不得超过六年。三是选派县城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制度。在县城学校选派一定量的教师支援农村学校,做到县城学校教师原则上有不少于三年的农村学校任教经历。

2、建立起县城与农村学校对口支援制度。根据县城学校规模及办学实力等因素,确定其对口支援农村学校的数量,各援助学校要在办学思想、教学理念上对受援学校产生实在的影响,要在人员及设备上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以促进农村学校的加快发展。

3、组建县域教育联合体。以县内知名校、龙头校引领,组建多个教育联合体,实行人才、资源共享与互动,组织开展帮扶与促进活动,实现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办学质量、师资配备、办学设备条件等方面高位均衡,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与繁荣。

(三)进一步改革教育人事制度,不断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当前,教育改革不断取得新的突破,突出表现在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果,产生了积极的效应和影响。但多年以来,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一直波澜不惊,教师岗位“铁饭碗”的倾向表现得依然较为明显,特别在农村学校,“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较为严重。

1、切实开展动真碰硬的师德教育活动。毋庸讳言,目前来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提法,我们作为教师本身已觉得不再是那么底气十足,以教谋私、有偿家教等诸多行为的存在使教师这一职业的崇高形象大打折扣。迫切需要展开一场至上而下的“整风运动”,通过展开深入有效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排查在思想上、行动上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上的存在问题及差距,并制订出台具体而明确的制度与规范,对新发生的违规行为作何处罚,进一步规范与约束教师的从教行为。

2、有效推进教师全员聘任制改革。制订与出台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实施方案,由县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按需设岗的要求,对各学校核编定岗,由学校组织实施民主公开、公平公正的全员聘任制改革,使能够胜任教学一线工作并享有较高的群众信任度的教师优先聘任到教学一线工作,享有高于教辅、后勤等岗位的待遇和报酬。促使不能胜任一线工作、不安心从教、以功臣自居不肯上班、小病大养不愿上班等各种类型的人员转岗或待岗。在实施全员聘任制的过程中,可允许农村学校依据工作实际需要,招聘一定比例的拥有教师资格的社会从业人员,方可保证农村学校全员聘任制改革不会因教学岗位人员不足而流于形式。

3、全面实行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当前,教育行业中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实施了绩效工资制度,但在目前的农村小学由于思想观念的束缚,他们所理解的绩效工资就是“涨工资”,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不少学校依然是“打和牌”,不能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得经济杠杆未能在调节与规范教师工作行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要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的调控,一是要保证绩效工资考核发放的民主性、真实性,二是要合理拉开工资差距,真正做到依据德、能、勤、绩等综合因素考核发放。做到有为才有位、绩酬挂钩、优绩优酬。从而形成勤于学习、乐于钻研、敬业爱生、廉洁从教的良好风尚。

第三篇:小学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报告

摘要:利用自行设计的“小学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问卷”,从新课程实施的保障体系、学校管理方式的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方式及教学观的转变、影响新课程实施的因素等方面,对山西省小学新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新课程;实施情况

Abstract:By using the questionnaire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New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in primary Schools”, we conducted a survey in some primary schools in Shanxi, analyzing the problems, and putting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The survey involves four aspects.They are guarantee systems of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the changes of school management style, the changes of teaching behavior, teaching approach, and teaching views,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new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Key words:new curriculum in primary schools;implementation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问卷主要从参与课改的教师和校领导对新课程实施的保障系统、管理方式、教育观念在认识和行为上的转变入手进行编制,对小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只是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进行分析。问卷分教师问卷和领导问卷,主要采用单项选择题和开放性选择题,为了广泛而深入地了解课改中的一些经验及问题,还设有部分开放性问答题。

调查实施时,我们以山西省教育厅的名义,亲自到学校,将问卷发放给学校领导和教师,讲清此次调查的目的、意义、方法和注意事项,问卷回答完毕当场收回。共收回有效问卷289份,其中校领导有效问卷46份,教师有效问卷243份,回收率100%。数据采用Excel、SpSS10.0社会统计学软件进行收集处理。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新课程实施保障系统

1.新课程实施环境

图1 小学师资力量基本情况

学校的硬件教学设施是保障顺利教学的必备条件。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各学校积极努力筹资进行硬件建设。其中,36.36%的校园网络已经开通;45.45%的学校开设了科学专用教室,并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77.26%的学校设有多媒体教室;84.08%的有图书馆;54.54%的开设有学生活动室。可见各学校在硬件教学设施建设上的确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校外资源的开发是教学设施的另一个有效途径。学校可利用的外部教学资源中主要是乡土资源、校外工厂、互联网、校外图书馆,而本地可利用的大学的教学资源、博物馆、科技馆却非常少。具体分布如图2所示。

图2 校外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分布图

由图2可以看出:可利用的校外的教学资源最主要的是乡土资源,其次是校外工厂、互联网、校外图书馆和书店。实际上各地区小学对本地大学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是非常低的。可见小学和大学之间的交流非常少,如何将高校教学资源充分开发出来,服务于基础教育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工程。

2.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新课程的课程资源与传统教科书相比是丰富的、开放性的,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1]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见,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频繁使用的课程资源来自:教师教学用书、师生讨论会以及计算机教学软件等,具体使用频率见下页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校内资源开发的相对多一些,其中主要是教师教学用书、师生讨论会等。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挂图、模型模具、实物展示的频率也非常高;信息化课程资源也已经被大多数教师接受,计算机教学软件频繁走进课堂;在校外教学资源的调查中,校领导认为可利用的乡土资源、校外工厂所占的比例相当大,而它们在教师教学中的利用率却非常低。这一现象告诉我们:丰富的可利用的校外资源并没有被开发出来,正处于闲置浪费状态。在教师中,有13.58%的认为学校的资源比较充足,只是利用率很低;35.39%的教师反映学校教学资源缺乏。我们需要再努力的是:如何使学校仅有的课程资源充分地实现其功能与价值,将丰富的校外资源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校教育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

图3 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情况

3.教师培训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保证新课程改革健康地推进、持续稳定地发展,各地轰轰烈烈地开展了教师培训工作,以实现教师理念上的转变、理论上的升华、实践上的超越。72.92%的领导认为,教师培训要假期与平时相结合;25%的领导认为,培训是利用定期的教研活动来进行;2.08%的领导认为教师培训一般安排在假期。培训主要是来自市(区/县)、学校组织的培训,极少数的教师接受国家级或省一级组织的培训。

(二)管理方式的转变

1.教研制度

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新教学观转变为教师的实践,是一场持久的、复杂的攻坚战,需要有相应的制度作保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校的教研制度是否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有力地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学习,不断提高教师收集、管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2.课程管理制度

为扭转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局面,实现学校课程类型多样化、课程内容精细化,在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对课程结构作了进一步的调整与完善。[2](64-65)

图4 没有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原因

从图4可以看出,没有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学校教学设备不足或没有相应教师上。在已经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中,87.83%的教师认为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64.78%的教师认为对教师的要求太高;34.78%的教师认为学生没有任何活动基础,活动搞起来困难大、见效低;4.78%的教师认为,活动搞起来特别浪费时间,影响学生学习;4.35%的教师认为对学生能力的发展起不到多大作用。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虽然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由于现在教师素质所限,操作起来实际困难很大。一些教师由于不能很好地把握该课程,造成课程实施效果差、学生收获不大的现象,教师教学技能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三级课程”的结构。校本课程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宏观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和世界课程行政主体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教育因应知识经济的挑战,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客观要求。[3]校本课程开设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校本课程开设情况

图5 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困难

在图5中可以看出,48.62%的教师反映开设校本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设备匮乏;40.83%的教师认为,校本实施过程中的主要困难是没有可模仿的样本;38.99%的教师则认为相应的教师缺乏。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主要集中在:教学设施的缺乏与落后,教师的缺乏,没有可模仿的样本及学生的不适应上。

虽然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种种困难,但是不断开发和完善校本过程,是发展学生的特长、兴趣和爱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保证。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就需要不断开发与优化校本课程,使学校的办学特色得到切实的保证,学校的办学质量得到稳步提高。

3.考评制度

课程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即建立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现了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最新思想,同时又是针对我国现行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对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意义深远。[2](301)了解并掌握发展性课程评价是新一轮课改中必须开展的工作。调查显示:39.13%的校领导声称对学生能力的评价制度已经成型,并开始执行;30.43%的正在设计,还没有出台;19.57%的认为对学生进行能力评价太难把握,此工作无法开展,需要有关部门的指导;10.87%的认为教育部门以成绩定学校的优劣,学校的工作主要是把学生的成绩搞上去,可见从能力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为了适应课程评价的改革,现行小学采用多元评价制度,对学生考评的主要方式见图6。

图6 对学生的考评方式

在对教师的评价标准的调查中发现:69.57%的校领导把学生的学业成绩排在首位,70.00%的教师把学生的学业成绩排在首位。从表2可以看出,教师和校领导在诸方面的观点基本相符。总的来讲,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是在保证学生成绩的基础上,从多方面促进教师发展。但只有20.00%的教师希望用学生的成绩来评价自己,65.00%的教师希望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评价,50.00%的教师希望从参加课改的积极性、投入的精力等方面进行评价,42.50%的教师希望用在课改中取得的成果来评价,30.00%的教师希望从师生关系来评价,17.50%的教师希望从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来评价,只有极少数的教师希望从综合实践活动的参与情况和校本课程开发情况来评价。由此可见:教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很高的热情参与到了课改当中,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可以看出各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艰难。

表2 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方式

(三)教学观念和行为的转变

不管是课程实施的保障系统,还是课程管理制度的变化,要想把课程改革落到实处,最关键的还是要教师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

1.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来源于教学实践和个人经历,主要是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教学本质及其特征的一般性的主体认识。在此次调查中发现:93.00%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82.72%的教师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79.84%的教师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74.90%的教师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60.91%的教师重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58.85%的教师重视学生特长的有效培养。可见,绝大多数的教师已经做到从多方面关注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思维方法的训练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状况。

从课堂活动的培养目标和课堂教学方式,可以看出,教师在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逐步将教学转向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主动活泼的发展。把学生从机械的学习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在愉悦的活动中获取丰富的知识,培养各方面的能力。

2.课程观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81.48%的教师反映负担加重,76.95%的教师认为工作量增加,86.01%的教师认为工作难度加大。可见此次课改给教师带来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对教师的培训还需要进一步深入,使教师尽快适应此次课程改革,完成角色转换。教师在如此重负下进行工作,效果怎样?我们对新课程计划目标的达成情况作了调查,其中达成较好的项目如图7所示。

图7 新课程计划目标的达成从图7可以看出:教师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的培养以及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发展,而注意学生德、体、美、劳的教师却很少。这一现象告诉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教师由单一的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逐渐开始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个性的发展。但是,教师仅仅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在以后的教学当中,还应关注学生审美能力、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培养,为培养新一代全面发展的人才付出更大的努力。

3.学生观

新课程确立了新的学生观,从而使个性发展成为课程的重要目标。新课程认为,学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驱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特生命,学生即目的。因此,个性发展是课程的重要目标。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中,教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自己最大的成绩是:88.07%的认为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提高,65.02%的认为扩大了学生的视野,56.38%的认为提高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且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态度,55.56%的认为使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51.85%的认为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技能,49.79%的认为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47.74%的认为使学生的特长得到了发展。可见教师用一种整体的观点来全面把握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新起点。

4.教学行为

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首先必须了解和熟悉学生,深入地研究学生的个性差异。只有深入了解和熟悉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发展水平、学习态度、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情况以后,才能有效地实行因材施教,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优点和闪光点,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在此次调查中,93.42%的教师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89.30%的教师通过批改作业来了解学生,67.49%的教师通过学生的反映来了解,63.79%的教师通过课后对学生的询问来了解学生,57.61%通过随堂小测验来了解,53.91%的教师通过期中期末考试来了解学生。可见教师已经注意从多渠道、多方位了解学生,进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备课是教师做到因材施教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从各方面收集并整理材料。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仅依据教科书和教学辅导书,教师和同事交流获得的资料、网上资源、各种形式的教科书也成为教师备课时参考资料的重要来源。另外,学生提供的资料也是一种丰富的可利用的备课资源,在调查过程中看到,这部分资源还没有被有效地利用到教学当中。

三、问题与建议

(一)问题

笔者通过调查分析发现,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如下五种问题。

第一,认识问题。多数教师和校领导大都非常赞成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46.27%的课改教师认为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非常大,19.61%的教师认为此次课改中的教学要求远远超出学生的实际,过于理想化,在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下,课改最终有可能流于形式。

第二,师资问题。在此次调查中师资问题表现得比较严重,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都有所体现。首先,从样本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教师结构不合理,在各类型小学中均存在同一个问题,即男教师数量极少,这也是现在培养出的男孩子普遍缺乏阳刚之气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教师受年龄结构的限制,部分中老年教师(40岁以上的教师占到27%)受传统应试思想的束缚,难以摆脱已有的教学模式。其次,教师数量短缺、包班现象严重,专职教师非常少,一个教师从事多门学科的教学,教学精力严重不足,用于学习研讨的时间不足,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又少,致使科研能力普遍比较差;在开发校本课程和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校普遍反映没有相应的教师,操作起来困难太大。再次,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教师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理论培训,专业素养不足,在此次调查中校领导反映自己学校教师知识短缺、教学技能较差、驾驭教材能力较弱、观念调整不及时等普遍存在。由于师资问题(教师数量和质量问题)引起的班容量及教学效果等一系列问题给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很大的困难。

第三,资源问题。教学资源匮乏、教学设施配备不齐全。例如:在硬件设施上,学校图书馆、实验室、科技馆、活动场所等短缺;在网络建设上,可供观摩共享的先进的教育教学软件不足,使得教师不能有效利用网上资源,无法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课堂教学实际联系起来,无法及时搜集新信息;在校外资源的开发上,教师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对校外资源开发得很少,教师依然以教学用书及师生讨论为主要教学资源。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集中在学校资金不到位的问题上,同时与教师普遍反映的教学难度加大、教学负担加重、工作量加大有关。教师在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下,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无从去开发更多的教学资源,造成丰富的教学资源没有被开发出来,闲置现象严重的局面。

第四,评价问题。评价制度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每位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同和参与到新课程改革中的热情和积极性。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单一的评价制度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精神存在冲突,大多数学校放弃原来单一的从学生成绩来评定学生与教师的方式,尽量采用多元评价制度。在操作过程中,由于评价制度不健全,操作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对学生能力方面的考评制度,大部分学校还没有出台,希望得到有关部门的帮助。

第五,教材与教辅问题。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凭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具体依据,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想品德觉悟的重要工具。在此次调查中不少教师反映实验年级使用的教材与本地实际存在偏离,要做到因材施教还存在很大困难。同时,教师用书编写空洞,教学辅导资料跟不上课改理念。此外,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材开发困难,乡土教材缺乏层次性、系统性,很难适应各年级学生的真实需要;地方课程开发中,出现的课程标准如何审定,教材质量怎样验证,教材发行公平性如何监督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明确规定。

(二)建议

针对以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四条建议。

第一,进一步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现在多数教师的知识欠缺,没有达到21世纪教师知识结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文化知识)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学科知识不足,教学技能较差、难以灵活地驾驭教材等问题。培训方式开始可以少一些集中讲授,多一些现场观摩;少一些理论性知识的传授,多一些有指导性的讨论与研究。在教师基本素质有所提高的基础上,再逐渐地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指导,并引导教师用理论性知识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将具体的教学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逐渐培养出一批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这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具体实施操作过程中切忌急于求成。

第二,大力开发教学资源。针对教学资源与教辅资料相对缺乏的困难,教师自制教具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良策,同时可以发动学生自制学具,带动家长探究、收集资料,丰富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参与到新课程改革实践中,身体力行并呼吁家长和出版社等收集与课本相配套的学生阅读材料,提供尽可能多的教学资源。与当地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制度,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教学资源。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可利用的乡土资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几乎没有用到,合理利用这部分资源是解决教学资源紧缺的有效途径。

第三,完善教学管理体系。针对教师质量问题和学校教学资源问题,建议建立大学、教研机构与中小学的合作研究制度,不仅可以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还可以对教师进行理论指导,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同时还可以与大学进行研究课题的合作,促进教师的科研能力,使教师在研究中得以发展,逐渐培养出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科研性教师。

第四,采取多种途径进行教材开发。很多学校都提出当前教材只适合大城市小学的教学,在小城市或乡村小学使用起来存在很多问题,一些内容偏离学生实际。由此也可以看出地方课程教材开发的必要性。开发地方课程教材对普通教师来说困难可能太大,地方可以组织当地的骨干教师进行开发,可以征得当地高校的支持和帮助进行开发,教育部编写教材的工作人员也可以深入地方协助地方学校开发。地方课程的教材同样会出现一些不适合学校实际的部分,这就需要学校结合本校情况,开发适合本校的校本课程教材。在开发过程中,学校同样可以征得多方的援助,通过多种途径来完成。

参考文献:

[2]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陈玉琨,沈玉顺,等.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11.

[4]张华.现代课程观与我国当前课程改革[EB/OL].湖北教研网,2004.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第四篇:小学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报告

小学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报告

利用自行设计的“小学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问卷”,对湖北省十堰市小学新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并分析存在的问题。本次调查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十堰市随机抽取2所城市小学和3所农村小学,调查问卷主要从参与课改的教师和校领导对新课程实施的保障系统、管理方式、教育观念在认识和行为上的转变入手进行编制,对小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只是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进行分析。问卷分教师问卷和领导问卷,主要采用单项选择题和开放性选择题,为了广泛而深入地了解课改中的一些经验及问题,还设有部分开放性问答题。

一、新课程实施环境

对课程改革的态度,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隐形条件。调查结果表明:在校领导和教师中,有近100%的表示赞成或非常赞成,教师中出现极少数的对课改表示无所谓的态度,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60.87%的校领导表示此次课程改革执行起来有很大困难。教师中有46.27%的认为理念很好,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重重; 9.2%的认为一些教学要求远远超出学生实际,过于理想化;10.59%的认为在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下,新课程改革最终将有可能流于形式;只有34.12%的教师认为课改理念很好,实施效果也不错。可见我们的校领导对课改很乐观,但部分一线教师──新课程实施的实际工作者反映出来的却并不是那么乐观,也有少部分表现出消极状态。

学校的硬件教学设施是保障顺利教学的必备条件。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各学校积极努力筹资进行硬件建设。其中,36.36%的校园网络已经开通;45.45%的学校开设了科学专用教室,并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77.26%的学校设有多媒体教室;84.08%的有图书馆;54.54%的开设有学生活动室。可见各学校在硬件教学设施建设上的确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校外资源的开发是教学设施的另一个有效途径。学校可利用的外部教学资源中主要是乡土资源、校外工厂、互联网、校外图书馆,而本地可利用的大学的教学资源、博物馆、科技馆却非常少。

二、管理方式的转变

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新教学观转变为教师的实践,是一场持久的、复杂的攻坚战,需要有相应的制度作保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校的教研制度是否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有力地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学习,不断提高教师收集、管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为扭转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局面,实现学校课程类型多样化、课程内容精细化,在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对课程结构作了进一步的调整与完善。

此次调查发现:学校教研活动的 内容 以集体备课、讨论交流以及讲授公开课为主,以会议的形式渗透课改思想为辅,部分学校还开展教学反思、教学法研讨等活动。在新课程改革中,32.92%的教师每周参加两三次教研活动,63.79%的教师每周参加一次,只有极少数教师表示很少参加或几乎不参加教研活动。当教学中遇到问题时,97.93%的教师选择与同事交流,94.61%的教师同时选择了自己查找一些相关资料来解决问题,只有2.07%的教师选择了不采取任何反应或其他的态度。可见绝大部分的教师遇到问题时能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不管是从同事那里学习还是自己查找资料,都是在主动地学习。

为完善学校教研制度,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同样也非常重要。在此次调查中,30.43%的学校经常与当地兄弟学校间组织一些教学设计大赛,54.35%的学校常常邀请兄弟院校的教学能手过来讲授示范课,还有13.04%的学校认为兄弟院校间的竞争特别激烈,在教学方面的交流很少,2.17%的表示在兄弟院校之间只有竞争没有合作。

三、教学观念和行为的转变

不管是课程实施的保障系统,还是课程管理制度的变化,要想把课程改革落到实处,最关键的还是要教师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

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课堂上除利用讲授法外,83.13%的教师采用了讨论、辩论的辅助教学方式,70.37%的教师开始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58.44%的教师鼓励学生阅读有关教学辅导书,55.56%的教师引导学生现场观察,44.03%的教师组织课外兴趣小组,41.15%的教师有时会组织一些 科学 游戏,只有2.88%的教师依然采用布置大量作业的辅助教学方式。我们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多数教师已经放弃原来单一的讲授法以及配合布置大量作业来完成教学任务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是采用鼓励学生阅读有关材料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开展讨论、辩论等多种辅助教学方式。

从课堂活动的培养目标和课堂教学方式,可以看出,教师在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逐步将教学转向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主动活泼的发展。把学生从机械的学习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在愉悦的活动中获取丰富的知识,培养各方面的能力。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81.48%的教师反映负担加重,76.95%的教师认为工作量增加,86.01%的教师认为工作难度加大。可见此次课改给教师带来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对教师的培训还需要进一步深入,使教师尽快适应此次课程改革,完成角色转换。

四、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一,认识问题。多数教师和校领导大都非常赞成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46.27%的课改教师认为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非常大,19.61%的教师认为此次课改中的教学要求远远超出学生的实际,过于理想化,在考试指挥棒的 影响 下,课改最终有可能流于形式。

第二,师资问题。在此次调查中师资问题表现得比较严重,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都有所体现。首先,从样本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教师结构不合理,在各类型小学中均存在同一个问题,即男教师数量极少,这也是现在培养出的男孩子普遍缺乏阳刚之气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教师受年龄结构的限制,部分中老年教师(40岁以上的教师占到27%)受传统应试思想的束缚,难以摆脱已有的教学模式。其次,教师数量短缺、包班现象严重,专职教师非常少,一个教师从事多门学科的教学,教学精力严重不足,用于学习研讨的时间不足,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又少,致使科研能力普遍比较差;在开发校本课程和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校普遍反映没有相应的教师,操作起来困难太大。再次,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教师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理论培训,专业素养不足,在此次调查中校领导反映自己学校教师知识短缺、教学技能较差、驾驭教材能力较弱、观念调整不及时等普遍存在。由于师资问题(教师数量和质量问题)引起的班容量及教学效果等一系列问题给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很大的困难。

第三,资源问题。教学资源匮乏、教学设施配备不齐全。例如:在硬件设施上,学校图书馆、实验室、科技 馆、活动场所等短缺;在 网络 建设上,可供观摩共享的先进的教育教学软件不足,使得教师不能有效利用网上资论文联盟www.xiexiebang.com整理源,无法把 现代 化教学手段与课堂教学实际联系起来,无法及时搜集新信息;在校外资源的开发上,教师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对校外资源开发得很少,教师依然以教学用书及师生讨论为主要教学资源。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集中在学校资金不到位的问题上,同时与教师普遍反映的教学难度加大、教学负担加重、工作量加大有关。教师在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下,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无从去开发更多的教学资源,造成丰富的教学资源没有被开发出来,闲置现象严重的局面。

第四,评价问题。评价制度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每位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同和参与到新课程改革中的热情和积极性。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单一的评价制度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精神存在冲突,大多数学校放弃原来单一的从学生成绩来评定学生与教师的方式,尽量采用多元

评价制度。在操作过程中,由于评价制度不健全,操作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对学生能力方面的考评制度,大部分学校还没有出台,希望得到有关部门的帮助。

第五,教材与教辅问题。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凭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具体依据,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想品德觉悟的重要工具。在此次调查中不少教师反映实验年级使用的教材与本地实际存在偏离,要做到因材施教还存在很大困难。同时,教师用书编写空洞,教学辅导资料跟不上课改理念。此外,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材开发困难,乡土教材缺乏层次性、系统性,很难适应各年级学生的真实需要;地方课程开发中,出现的课程标准如何审定,教材质量怎样验证,教材发行公平性如何监督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明确规定。

第五篇: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网吧对青少年的影响调查

摘要:随着电脑的日益普及和网络信息技术大众化,青少年学生已成为互联网用户的主力军,因不当上网而引发的问题日渐突出。中小学生网络行为现状总体情况不容乐观,网络安全隐患严重,网络孤独症有所上升。面对网络时代的严峻挑战,学校作为网络教学的主战场,应当趋利避害,加强引导,把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与现代网络结合起来,利用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寓教育于网络,通过网络来开展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工作,特别应加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素养,建立一种“教会选择”的教育观念,使青少年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加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帮助学生正确处理虚拟与现实的差别,警惕网络“虚拟现实化”,使学生养成道德自律的习惯,并在网络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家庭和社会则应积极配合学校开展教育工作。同时,三者应共同致力于建设更多更好的教育网站,在全社会倡导网络文明,形成健康的网络文化,培育先进高效的教育网络,加强技术研究与管理,以技术控制有害信息的传播。

关键词:网络安全 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文明

现代社会,科技突飞猛进,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随着电脑的日益普及和网络信息技术大众化,青少年学生已成为互联网用户的主力军,据统计,截至2005年底,我国25岁以下的用户占上网人数的93%以上,被称为“网上的一代”。与此同时,因不当上网而引发的问题日渐突出。据了解,自1986年起我国每年计算机犯罪发案率以30%的速度递增。特别是近年来,由于“网吧”遍地开花,学生上网行为日渐频繁,不良影响严重,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那么,中小学生网络行为现状究竟如何?面对网络信息时代出现的新情况,我们该如何应对?本人就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得到的体会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中小学生网络行为现状分析:

1.总体情况不容乐观。

有人曾对城镇某些学校的300名中小学生做过调查。调查形式采取大面积问卷与个别谈话相结合,发出300份问卷,收回有效卷300份,成功率100%。

统计结果表明,晚自习后有过溜出去上网行为的有139人(占46.3%);深夜凌晨上网有18人,有的甚至在网吧过夜,通宵上网(占6%);一次上网时长超过2小时的有86人(占28.7%);超过4小时的竟有109人(占36.3%)。特别是城区的中小学生情况更为严重。在接受调查的班级中,有10多位“网虫”因经常上网导致上课迟到、打瞌睡、精神不振、成绩退步、与同学关系疏远等。通过谈话,我们还发现,这些小“网虫”大多沉溺于网上自由聊天或网上互动游戏,并由此产生精神的依赖,继而发展成为躯体的依赖,表现为情绪低落、头昏眼花、食欲不振等,同时由于眼睛长时间注视电脑显示屏,导致视力下降、眼痛、怕光、暗适应能力降低等。

2.网络安全隐患严重。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学生上网,除聊天之外就是 “玩!”调查中有41.6%的同学常常观看宽带电影,而60%以上的同学则热衷于玩互动游戏,且其中玩上瘾的为数不少。35%以上的学生经常上网聊天,特别是女同学。例如,承认“上网成瘾,欲罢不能”的有49人(占16.5%)。“每天都想上网”有108人(32.3%)。有的学生早上早早来到网吧完电脑游戏,甚至利用午间休息的时间溜出学校去上网玩游戏。可见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学生游戏娱乐的新场所。然而,由于网上信息繁杂,上网的人也复杂,未成年的学生在网上更容易受到色情、暴力等不良影响。据了解,不计“误击”比例,曾经主动访问色情网的有88人(29.3%)。其中经常访问的有8人(占2.7%)。事实证明,目前的网络监管技术有相当的局限,网络安全很难保障。

3.网络孤独症有所上升。由于网络上的对象只需通过数字和音像就可以进行进行聚会交谈,减少了现实中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与他人交往的欲望,社交程度被大大地削弱了,并慢慢失去了对现实社会的感受力和参与感,堕入了情感交往上的“网络漂移”症,出现了“精神真空”。他们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情感交流,而更愿意去体验虚拟的网上交往,并常常深感孤独而不能自拔。

二、中小学生网络行为应对策略。

面对中小学生网络行为的现状,面对网络时代的严峻挑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绝不能对此掉以轻心。但是,网络归根到底是一种新的技术工具,它给我们提出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机遇。我们应当趋利避害,加强引导,把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与现代网络结 2 合起来,利用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寓教育于网络,通过网络来开展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工作,特别应加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素养。唯其如此,才能使青少年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加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养成道德自律的习惯,并在网络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1、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堵疏并举,共同创设“三位一体”的网络文明系统。首先,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各司其职。学校作为网络教学的主战场,应该大力加强中小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家庭和社会则应积极配合学校,开展教育工作。同时,三者应共同致力于建设更多更好的教育网站,培育先进高效的教育网络,加强技术研究与管理,以技术控制有害信息的传播。

其次,建立健全网络立法,使网络发展健康有序。在全社会倡导网络文明,形成健康的网络文化;加强网吧管理,关闭不良网站,取缔违规网吧,禁止未成年的青少年学生进入营业性网吧,遏制网络污染的形成与传播,严惩网络违法犯罪,净化网络环境。

再次,家长作为学生的监护人,应提高其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道德意识。在家期间,应把好学生上网的质量关,严格控制上网时间,多关心和了解子女上网的情况,帮助子女处理上网遇到的问题,使上网成为“亲子活动”的一部分。

近几年来,报纸、电视上多次报道过中小学生上网成瘾以致造成身体伤害的事,对此,广州大学一位心理学专家唐教授孩子患的是“互联网成瘾综合症”(简称IAD),其最主要的表现是:对网络操作出现时间失控,而且随着乐趣的增强,欲罢不能,难以自拔。他认为一旦孩子患上“网络成瘾症”,家长就要把它当成一种病,先要接受它,而不是一味地阻止孩子上网,或者是要求孩子遵守某种规定,因为此时孩子已经失去了自控能力,对孩子要有耐心和爱心,应该避免和孩子正面冲突。同时,由于患有这种病的人常常是现实中受到消极评价的人,他们不愿意接受别人,自己也很自卑,家长应该注意正确地评价孩子。当孩子意识到自己需要帮助时再对其进行引导和帮助,这样效果会更好。

2、学校应调整德育战略,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

现在的孩子心理思维活跃,求新而好奇。互联网上的信息便捷,能看能玩的东西应有尽有,学生上网无疑可以大开眼界,丰富课余生活。然而,青少年毕竟在认知水平、辨析水平等方面都不成熟,面对多彩的世界往往容易迷失方向,陷入其中而无力自救,我们应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辨析判断的能力,指导他们选择正确的路线。

建立一种“教会选择”的教育观念是学校教育适应网络社会的首要措施。学校应积极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把它作为日常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公民道德教育,普及网络道德知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规范学生上网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获取、筛选信息的能力和正确的网络道德观,使学生面对各种信息时能够明辨是非,自觉排除垃圾信息,学会自律和自我保护。

同时,必须提高教师的网络素养,增强对学生网上生活和网络道德发展的指导。教师应当主动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做学生的表率。现在许多学校都非常重视校园网络的建设,要求全体教师参加计算机知识培训及计算机等级考试,出台了奖励措施,同时为每个部门、每位教师都配备了电脑,组建局域网,许多学校还建立了自己的网站。这些措施,对于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提供了保障。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防止网络“虚拟现实化”。

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是引发网络道德失范的重要根源。青少年时期既是人生最重要的发展期,也是人生一个最为脆弱和危险的时期。现代社会的青少年在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滞后、生理心理需求与现实状况、生理心理发展与社会环境教育等方面往往会产生矛盾,从而使青少年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应该看到,现在的孩子因受学习压力影响,实际交往的时空有限,他们更加渴望友谊和关爱。而互联网是一片没有国界、没有传统藩篱、没有师长管束、崇尚自我和可以标新立异的“飞地”,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有别于真实世界的虚拟空间,学生隐身于这个虚拟世界,聊天交友,谈情说爱,体验虚拟情感。正如有同学说“上网可以在聊天室里发泄情感。”“适当的上网可以轻松、解压。”然而,他们一旦走下网络,仍要面对学习和生活的压力。这需要心理的调节。倘若调整不好,就容易引发心理问题。有许多中小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与他人相处时很不融洽,总觉得别人不能理解自己,有一种莫名的孤独感,因而上网寻求慰籍,极易产生心理偏差。报纸上就曾刊登某中学女生在网上与人聊天认识一人后,千里迢迢去找人,结果被骗,造成终身遗憾的事。对此,我们应适当开展相关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正确处理虚拟与现实的差别,警惕网络“虚拟现实化”,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网上网下都时刻保持平常心,聊天交友要谨慎,不轻信网友,更不乱交、滥交朋友。

“路漫漫漫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面对五彩斑斓的网络世界,我们既不可避而远之,也大可不必迷失方向。重构网络时代青少年道德与管理教育对策,的确是摆在我们学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当前,全国不少地方的教育管理部门、教育科研单位以及中小学都不遗余力地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网络道德教育”热潮方兴未艾。有鉴于此,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结合本校实际,在探索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方面做一些积极有益的尝试。网吧对青少年的影响调查

学院:物信学院 班级:09电信2班 姓名:安亚龙

学号:291060210

下载重庆市奉节县农村小学德育实施现状调查报告[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重庆市奉节县农村小学德育实施现状调查报告[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教育改革的春风已吹遍中国大地,基础教育工程已经被列入国家教育的重中之重,新一轮课程改革已付诸实施。发展要讲究科学,社会要讲求和谐。在科学发展......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教育改革的春风已吹遍中国大地,基础教育工程已经被列入国家教育的重中之重,新一轮课程改革已付诸实施,素质教育的号角早已奏响,可是,当前农村小学的教......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今年暑假,我去家乡的县底镇联合学校进行了实地调研,虽然学生已经放假回家,但留校值班的王副校长还是热情接待了我,带我参观了校舍,还带我走访了几位农......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一,概述 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我们党和政府也十分重视,2007年,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1 按照《关于开展xx活动的通知》,我采取个别走访、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作了深入细致的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农......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按照《关于开展**活动的通知》,我采取个别走访、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作了深入细致的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一、概述 教育是强国兴邦之本,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因此,抓好教育是国家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打好小学教育的基础,......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摇鞍镇乡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杜立国 【摘要】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小学教育阶段是对每个人踏入知识大门的启蒙教育时期,固此称作为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