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村振兴之路”调研报告
(篇一)
五月下旬,根据湖北省统计局关于开展“乡村振兴之路”调研活动的通知要求,市统计局与十堰市统计局组成调研组对丁家营镇乡村振兴工作进行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入户访问、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进行。调研组随机抽取了饶祖铺村和铜架山村,进村入户调查乡村振兴实施情况,30余名村民、村干部、镇干部参加了乡村振兴问卷调查。同时实地了解了饶祖铺村和铜架山村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情况及在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一、乡村振兴农村居民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访问对象的基本情况:
接受访问的30人中,从性别来看,男性14人,占比46.7%。女性16人,占53.3%。从年龄来看,20-35岁8人,占比26.7%;
35-50岁15人,占比50%,比重最高;
50-60岁7人,占比23.3%。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小学学历3人,占10%;
初中学历13人,占43.3%,初中学历占比较高;
高中或中专4人,占13.3%;
大专及以上10人,占33.3%。从被访的身份看:村组干部6人,占20%,镇干部10人,占33.3%,村民14人,占46.7%。
您是否知道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回答知道有25人,占83.3%,比例较高;
回答不知道有5人,占16.7%。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您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回答产业兴旺有9人,占30%;
回答生态宜居有4人,占13.3%;
回答乡风文明有8人,占26.7%;
没有人回答治理有效;
回答生活富裕有9人,占30%。
您认为家乡变化最大体现在哪些方面(多选)?认为工作机会多了有17人,占56.7%;
认为房子大了有19人,占63.3%;
认为村里道路变好变宽了有28人,占93.3%;
认为医疗方便了有18人,占60%;
认为上学容易了有8人,占26.7%。
您认为家里每年负担最重的是什么?回答医疗保险有6人,占20%;
回答请客送礼有10人,占33.3%;
回答教育费用有6人,占20%;
回答生活费用有7人,占23.3%;
回答农业生产投入有1人,占3.3%。
您认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什么?回答培育新型产业有6人,占20%;
回答发展集体经济有7人,占23.3%;
回答提高居民文化教育素质有9人,占30%;
回答优化居住环境有1人,占3.3%;
回答增加就业有1人,占3.3%;
回答提高居民收入有6人,占20%。
您认为影响乡村振兴的因素有哪些(多选)?回答资金有24人,占80%;
回答人才有27人,占90%;
回答土地有3人,占10%;
回答技术有28人,占93.3%;
回答市场有8人,占26.7%。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您最期盼的是什么(多选)?回答提供资金扶持有17人,占56.7%;
回答提供技术帮扶有22人,占73.3%;
回答提供就业机会有14人,占46.7%;
回答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有8人,占26.7%;
回答提高养老保障水平有8人,占26.7%;
回答改善住房条件有2人,占6.7%;
回答提高收入水平有4人,占13.3%;
回答处理好垃圾和污水有7人,占23.3%;
回答提高村务公开的透明度有1人,占3.3%;
回答改善孩子教育条件有2人,占6.7%;
回答保护发扬乡村传统文化有5人,占16.7%。
如有培训,您最想培训的是什么内容?回答农业生产管理技术有13人,占43.3%;
回答外出打工的技能有4人,占13.3%;
回答国家有关政策有7人,占23.3%;
回答销售、营销技术有3人,占10%;
回答借贷知识有1人,占3.3%;
回答环保知识有2人,占6.7%。
从问卷调查的总体情况看,多数被访者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实施充满了希望和期待,希望发展产业、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收入水平;
期待培育新型产业,发展集体经济,提高居民的文化教育素质,优化居住环境,增加就业,提高医疗、养老保障水平,改善住房条件。
二、**镇乡村振兴战略具体措施
通过座谈,丁家营镇将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项目建设为“主抓手”,依托产业发展、环境卫生、精神文明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落地生根。
(一)抓项目强经济。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都必须通过抓投资、上项目来实现。一是抢抓十淅高速建设机遇,镇内三清庙、丁家营两村找准发展定位、立足镇情村情,按照丁家营镇西部片区发展规划,着眼吃、住、休、养、娱项目,打造丁家营镇高速公路经济区。二是建设公交换乘中心,对接武当,策应周边,辐射鄂西北,拓展工业物流、旅游人流资源整合布局。三是以丹江口轻工服装产业园为建设重点,盘活存量、扩大增量,着力打造“满园工程”,做深做细轻工服装产业,在实现量变的基础上,向优质高效发展,着力培育一批特色产业链,促进轻工服装产业园提档升级。四是大力发展全镇旅游。坚持“全镇景观化、旅游品牌化”理念,利用武当山、丹江水资源优势和土武一级路、汉十高铁、十淅高速等交通优势,在今年“五一”期间成功举办首届“武当园林杯”盆景艺术节和“均州八大碗”美食活动的基础上,着力打造优美闲适的魅力乡村,以旅游带动全镇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抓产业促脱贫。丁家营镇正视人均耕地面积少、农业基础薄弱的客观因素,依托服装工业基础雄厚、服装产业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以轻工服装加工为主导产业,依托轻工服装扶贫产业基地,加快轻工服装小镇建设,推动轻工服装、互联网及物流、休闲健康养老等重点方向项目的实施。目前,以“市场主体+贫困户”方式开办扶贫车间2家,已吸纳500余名贫困村民到轻工服装产业园就业,以产业促脱贫初见成效。
(三)抓环卫保生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推进绿色生态建设,形成空气清新、水质洁净、充满绿色的城乡环境。一是创新开展“农家小院环境整治活动”,并将农家小院环境包保责任纳入扶贫包户干部工作职责,进行“最美农家小院”评比,营造美丽乡村。二是在全镇开展“文明树新风,治乱创卫生”为期两个月的环境卫生突击整治活动,使脏乱现象得到明显改善。三是开展全民植树、全镇绿化、精准绿化行动;
深化“清水行动”,严格落实“河长制”,巩固网箱清理成果,污水处理厂提标扩能,确保水质持续达标。
(四)抓乡风树文明。树立“项目化”的理念抓精神文明建设,借鉴抓项目建设的方式方法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办好办实“新农民讲习所”、五型党小组等活动,大力开展“最美丁家营人”、“文明家庭”、“整洁庭院”、“好婆媳、好妯娌”等评比活动,发挥榜样模范带动作用,宣扬“好家风、好家训”弘扬主旋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充分发挥乡村舞台、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作用,广泛开展农民乐于参与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移风易俗,充分发挥新乡贤、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等作用,引导农民大力弘扬时代新风,自觉抵制封建迷信等腐朽落后文化侵蚀。坚决落实“扫黑除恶”行动,匡扶正义,打击邪恶;
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以优良党风政风带动民风改善,营造风清气正社会局面,打造文明的社会风尚。
三、几点建议
(一)科学规划是前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把发展产业放在首要位置。如果不谋划发展,不谋划产业,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建议以乡镇为单位,制订乡镇振兴发展规划,以村为单位,制订村级振兴发展规划。乡镇振兴发展规划和村级振兴发展规划要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结合当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依据规划,稳步推进,分步实施。
(二)自然资源是基础。大力开发农业资源,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采取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扩大土地流转面积,让农民从土地中解脱出来,鼓励镇内务工,让农民分享土地流转收益。实施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提质升级行动,建设一批特色旅游示范村镇和精品线路,打造乡村绿色旅游景点,推动农家小吃提档升级。
(三)人才技术是支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有人才、技术、资金作支撑,补齐乡村振兴的人才短板就需要引进和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企业家式的人才。要以“三乡工程”为抓手,用足用活各项优惠政策,引导人才、技术、资金向农村流动,形成人才、技术、资金、产业焊接的良性循环,实现农民在家门口就业。
(四)实体经济是载体。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辐射带动下,推动了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加快了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积极扶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大户、经济能人带头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合作社+农户”等多种经营管理模式,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提供生产社会化服务,加速农村经济建设,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五)农民群众是主体。乡村振兴必须补齐补足农民自信自强的“精神之钙”,将乡村振兴与扶智、扶志紧密结合起来,充分激发农民的内身动力,教育引导农民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乡村振兴。
(篇二)
**县统计局根据市局安排,抽选**镇原李村和**村作为乡村振兴之路调研点,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调研村的基本情况、产业发展、从业情况、农村环境、乡村治理、农民增收问题等开展调研,着重研究我县乡村振兴需要解决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
一、“乡村振兴之路”调研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镇位于**县城东南20公里处,与****接壤,素有“鸡鸣一声闻四县”之称,是富平县的东大门,辖区面积41.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5万亩,下辖11个行政村,10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万人。张桥镇原李村和巨贤村,均属非贫困村。其中原李村为富平创建标准化、规模化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产业发展示范样板村,该村“三变”改革工作开展顺利并取得较好成绩,是张桥镇乃至富平县样板村。巨贤村现已成立了产改小组,工作即将陆续开展。
(二)产业发展情况。原**和**村以甜瓜种植和畜牧养殖为重要增收产业。富郁香甜瓜是当地农民增收主要途径之一。截止目前,原李村甜瓜种植面积800亩,单产1500-2000公斤,实现产值280万左右。其中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占地120亩。现代设施畜牧养殖设施3个,占地15亩。目前两村剩余劳动力在内部实现转移,主要从事种植业与畜牧业。
(三)农村环境问题。通过对两个村的调研了解,目前两个村正按照**市相关政策和经验模式,结合我县实际情况,鼓励企业家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把民营企业作为全面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政策引领,充分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污水治理净化,垃圾处理利用,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两个村基本上完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保护好农村特有的生态环境的同时,进一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实现国家引导、企业投资、群众受益的发展目标。
(四)乡风文明和乡村治理。近年来,张桥镇立足乡风文明和社会治理实际,以问题为导向,先行先试,通过规范乡规民约、整理家风家训等开展一系列活动举措,继承和弘扬乡贤文化,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引领文明新风尚,提升全民的文明素质。通过成立红白理事会等多种措施提倡红白喜事简办,不仅减少了攀比浪费之风,也实现了“两降一省”,即降低了村民负担和亲友负担,做到了省时省事省力。同时也推动村民将孝道尽在平时,带动乡村更加文明和谐,营造健康有益的文化氛围。
(五)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等情况。近年来,张桥镇紧紧围绕“建基地、兴市场、扶龙头、促营销、树品牌、保增收”的工作思想,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甜瓜种植,使原李、原马、三合、华张、巨贤、铁门、念田等村从传统、零星、分散种植向规模化、区域化、科学化种植转变。甜瓜面积、产量逐年迅速增长,农民收入明显提高。甜瓜作为支柱产业,经过多年的不断改良,甜瓜品质逐年提升。同时我县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坚持把甜瓜生产作为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紧抓不放,重点扶持,强力发展,在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上下功夫,采取举办技术讲座、大型瓜菜推介会、致富能手表彰会、创建绿色通道等形式,大大地激发了群众种植甜瓜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甜瓜产业的发展,从而使全县甜瓜不出产地就卖上好价钱,甜瓜真正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更是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方式。**年取得了省农业厅无公害产地认证,**年2万亩甜瓜被中国果业协会命为优质甜瓜生产基地,**年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富郁香”甜瓜商标,产品远销全国22个省、市。**年已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二、**县“三变”改革现状
(一)产改工作开展情况。
**年我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村3个、千村试点百村示范“三变”试点村16个(其中齐村镇董南村同时为产改村)共计18个,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18个(其中贫困村12个),**年产改及“三变”工作做的好的镇(街道)有庄里实验区、宫里镇、齐村镇。
(二)当前产改工作现状。
1、**年**省农村“三变”改革“千村试点”行动,我县确定了18个村即:资源性资产村是庄里试验区三河村,到贤镇西仁村,张桥镇原李村,老庙镇老庙村,留古镇惠高村,淡村镇都村,薛镇赵老峪南村,流曲镇大岗村,曹村镇大渠村,宫里镇大樊村;
经营性资产村是城关街道办南韩村,东华街道办怀阳村,齐村镇董南村;
集体资产“空壳村”是刘集镇街北村,美原镇团结村,梅家坪镇车家村,薛镇安党村、赵老峪北村。要求以上各村,按照省市产改工作部署和安排,制定具体工作实施方案,统筹推进“三变”改革工作,确保改革工作按时间节点完成任务。各镇(街道)结合各自实际,创建1--2个标准化、规范化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产业发展示范样板,如宫里镇大樊村、淡村镇中**、张桥镇原李村,使镇域内其它村学有样板,做有模式,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推进产改工作。
2、根据脱贫摘帽工作要求6月底以前,82个贫困村集体经济组织全覆盖;
不涉及贫困村(或贫困村较少)的镇(街道)要安排3—5个非贫困村在清产核资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完成产改及“三变”试点工作,为**年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打好基础,**年10月底前全面完成清产核资工作任务。
(三)“三变”改革取得成效
1、**村模式。“三变”试点村宫里镇大樊村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由第三方机构介入,进行清产核资、成员界定、折股量化、股权设置,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各项工作开展顺利,该村模式有可复制、可借鉴之做法。该村现正在申请省级产改试点村。
2、城中(郊)村模式。**镇庄北村为城中村,积极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学习**市高陵区的成功经验,结合本村实际完成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成立了富平县庄里实验区庄北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庄北村模式的缺点是集体资产评估、财务审计等均无《评估报告》和《审计报告》。
三、富平县“三变”改革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工作任务重
1、通过实施**年度产改试点工作,全县大部分镇(办)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及“三变”改革工作仅有粗浅认识。同时,今年产业扶贫办整合产业发展资金4100万元,先期安排82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但目前仅有12个贫困村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其余70个贫困村未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直接影响贫困村产业脱贫项目实施。
2、根据农业部等九部委联合发文《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的通知》(农经发[**]11号)文件精神,渭南市产改办要求全市每个县**年底全面完成村级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3、产改及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涉及到农业、财政、国土、水利、林业、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诸多部门,目前仅有农业部门全力以赴抓此项工作,其余各部门认识尚未到位,工作中以参与或应付为主,没有形成工作合力。特别是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其他部门对农村的投资、税费减负、项目建设及文化古迹(古树)评估等工作,农业部门无法独立完成。建议县上统筹将清产核资具体业务工作,交由相关部门单独完成,最终以镇(办)为单位交产改办汇总上报国家系统。
(二)工作时间紧
按照脱贫攻坚摘帽工作要求,**年10月前,82个贫困村必须村集体经济组织全覆盖(现在仅12个贫困村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受村级“两委”换届影响,目前贫困村仅有庄里镇、薛镇等召开了业务培训会,但尚未开展实质性工作。
(三)资金短缺
1、**年开展产改及“三变”工作以来,县产改办牵头负责落实产改各项工作,到**年元月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18个(含非贫困村)。**年县委、县政府两办下发《关于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128号文件,要求由县财政拨付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启动资金150万元,但到目前为止没有落实到位。今年产改及清产核资工作各项费用仍无着落。
2、今年农业部等九部委要求开展的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由于该项工作量大面宽,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省市会议要求,由县级部门具体业务指导、镇办配合、第三方机构具体实施(政府购买服务),该部分资金也需县财政予以解决。
(篇三)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大学习、大调研、大落实”活动精神,响应党中央关于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号召,进一步提升统计改革发展事业水平,推动农村统计调查工作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战略服务,我局积极开展了“乡村振兴之路”调查研究活动。
一、乡镇振兴调研工作情况
(一)调研安排部署
**县统计局根据市统计局安排,经分管领导审批并安排部署调研工作,我局积极组织成立调研组,确定调研时间、地点、形式,统一组织填写问卷、入户调查、座谈分析、走访调查等;
完成乡村振兴相关统计指标(村级)表1张,乡镇振兴农村居民调查问卷50份,最后汇总分析,形成调研报告。
(二)开展组织调研
**年5月22日,调研组深入乡镇、村社,集结乡镇、村、社干部及部分村民,统一填写乡镇振兴农村居民调查问卷,并对村民宣传介绍乡村振兴战略,耐心解答村民的问题,在友好活跃的气氛下完成了部分问卷调查。调研组继续采取入户调查的形式完成剩余调查问卷,根据样本数量合理分配问卷调查人的身份,结合脱贫攻坚选择部分贫困户和非贫困户挨家挨户实地填写,保证样本的多样性和代表性。
(三)汇总研究分析
**县统计局积极联系调研涉及部门、村村社干部、乡镇统计站人员协调调研工作,结合三农普等资料通过实地走访、抽样调查、部门查询、村镇调研、企业调查等方式收集完成了乡村振兴相关统计指标。调研组按照调研提纲要求分条收集基础资料,针对调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具体分析研究,最终汇总分析形成调研报告,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夯实了“理论+实践”的双基础。
二、乡村振兴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问题
1、乡村振兴不知晓,外出务工人增多
根据问卷反映,多数人不知乡村振兴战略,知道的大多为乡镇、村、社干部或者有识学的年轻人为主,乡村发展环境较局限;
农村农业发展的症结在于劳动力及人才的流失,多数年轻人不愿从事农业生产,导致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居多,农业生产发展滞缓。
2、创收手段有局限,农民增收成问题
乡村农民主要创收手段为种养殖和外出务工,收入手段较有局限,种植业发展易受天灾人祸和病虫害影响,且养殖业大头生猪市场不景气,增收可能成空谈。
3、技术培训待落实,脱贫攻坚抓实效
我县部分乡镇、村社农耕技术还较落后,部分乡镇因地势等自然因素,机耕技术覆盖难实现,脱贫攻坚应重实效根据各乡镇、村社实际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二)建议意见
1、乡村振兴勤宣传,专业人才要引进
加大力度宣传乡村振兴战略,利用多种渠道提高宣传效果;
引进专业人才,确保农业发展水平由低到高发展的过渡基础;
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强化农业生产技术发展,为农业生产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2、农业生产重发展,惠农助农促增收
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政府加大财政投入,积极引导发展新型产业,发展集体经济;
加强惠农助农政策,积极宣传民生政策,落实到农业生产发展的具体项目中来。
3、农业生产抓技术,脱贫攻坚相结合
加强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引导乡贤、致富能人带领乡民学习培训,提供多种渠道和机会培训村民农业生产技术,利用农技人员积极宣传先进农耕技术,形成良好农业生产学习风潮;
结合脱贫攻坚丰富农业生产扶持项目,从脱贫攻坚决胜期过渡到乡村振兴关键期。
第二篇:乡村振兴战略 调研报告
按照市委统一要求,市疾控中心与华融湘江银行邵阳分行联合组队到邵阳县下花桥镇正兴村开展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工作队3人于5月7日正式入驻正兴村。进村后,我们立即认真对村民村情概况、组织建设情况、经济发展情况、社会事业情况等各方面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其间,通过与村“两委”班子座谈、实地走访察看、听取党员和群众意见等形式,基本掌握了正兴村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整体现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正兴村现状
(一)村情概况
正兴村位于邵阳县下花桥镇东部,东临和平村,南界五峰铺镇双和村,西接大观村,北连又新村,距镇政府4公里、县城34公里,是一般贫困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地处衡邵干旱走廊,是典型丘陵山地,平均海拔350米,全村行政区域面积为3000亩,即大约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52亩(水田1152亩,土地500亩),山林面积1000亩,山塘面积186亩,房屋建筑面积200亩。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大约3余万元。全村共11个村民小组,530户,2052人;党员47人,预备党员2人;村支两委干部6人,6名同志都很年轻,6人中年级最大的是1976年出生,最小的1996年出生,平均年龄只有36岁多一点,村支部书记郭芳其同志年龄也只有30岁。主要姓氏有黎、蒋、郭、昌、金、赵等姓,全部是汉族,没有少数民族。全村总人口530户,2052人,常年居住在村里的共计180户,600余人,在外地居住生活打工1400余人。全村面积不大,人口相对集中,经济发展薄弱,公共服务设明显改观,村民生活水平通过精准扶贫已有较大改善,村民住房主要是砖混结构和土砖房。山林主要种植油茶,村民和村集体共计已经种植1000余亩;水田主要种植水稻、油菜,土壤主要种植花生、玉米等农作物,田土通过整顿基本消除荒芜现象。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9户,263人,异地搬迁扶贫18户,其中村内集中安置13户,镇集中安置4户,县城安置1户。五保户14人,享受低保31户45人,其中低保兜底4户8人。2020年底整村脱贫摘帽。
农村养老保险和新农合完成率达百分之百,202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0500元,近年来,在上级政府的支持和关心下,争取一事一议项目资金,完善了村主干道及部分通组道路的硬化公路,出行比较方便。很多老百姓家门口打了压把井,村内修建了一座自来水厂,基本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问题,饮用自来水到组到户,但自来水水质感官性状较差,特别是洪水季节不适合饮用,枯水季节没有水饮用,村民有意见,水费收缴困难。居民用电全部是高压照明用电,电力设施做了更新。通讯网络基本建成,但有时信号不强或不稳定;宽带网络已经建设完工,全村人民都可以连接宽带;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较大改善。
村落宜居。村交通便利,村民出行购物方便,村内设卫生室1个,方便群众就医,基本满足群众医疗需求,距学校、幼儿园2公里,村民孩子上学方便快捷。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村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为解决环境脏、乱、差改善村居环境和生活环境,按照建设宜居农村要求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设施完善,环境整洁,社会和谐的标准,通村路、通组路硬化路面平整与外界交通通畅,出行方便,道路两边进行植树绿化,村道卫生状况良好,垃圾做到日产日清。
乡风文明。村一直以来不断探索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传播文明新风尚,强化宣传,让文明之风在农村广泛传播,充分利用广播、板报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涌现“文明家庭”“和谐农家”户数増加,让文明之花在农村盛开,大部分组邻里之间相处融洽。
村级治理有序。村支两委坚持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的原则,各项工作坚持四议两公开制度,通过召开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党员代表大会,落实各项工作的实施。制定了村规民约制度,选出保洁员4名,建立清洁队为宜居乡村建设夯实基础。为打造宜居村寨,全村重点落实“"绿化”、“净化”、“道路硬化”等工作,同时我村积极推进“改厕”工作,现已改造完成200多户,在推动宜居乡村过程中实施网络化管理机制,网络员积极开展宜居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生态理念。村内无“村霸”等黑恶势力,违法犯罪发生率低。
(二)经济发展情况
村集体经济种植200余油茶,油茶要到明年才能出产,还成立了盛民种养合作社和村办榨油坊、木炭生产加工厂已对外承包每年大约有2万多元租金,每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共计约3万余元,今明两年计划再种植200亩。
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种养殖收入和劳动力外出务工,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民收入主要是外出务工以及在家从事农业生产,全村村民人均纯收入2020年达到10500元。全村医疗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5%以上,村内低保、特困人员救助措施到位,落实各项帮扶政策。本村的产业结构,是以种植业为主,占总数大部分的土地,土质较好,适合种植水稻、玉米、花生、红薯、萝卜等农作物。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村民经济意识的提高,种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单纯的粮食作物种植,转变为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同时种植,且经济作物占到一定比重。主要的种植经济作物有油茶、水稻、玉米、花生、油菜、红薯、萝卜等作物。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养殖业也成为种植业之后的又一个主导产业,养鱼、养猪、养鸡、养鸭、养牛散养业得到较好发展,成为农户经济收入的另一个来源。
(三)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首先表现在人民生活的提高,随着国家土地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农民对土地的投资信心增加,部分农户水田对外进行承包。水稻产量年年增长,水稻从87年的每亩250公斤,增加到现在的750-900公斤,人均收入也由87年的600元,增加到现在的10500元。全村90%的户有手机,电视拥有率达100%。村庄建设有了巨大的变化,村民多数房屋宽敞整齐,但也有部分村民居住在几十年前修建的土砖房里,存在安全隐患。村主干道和通组路已经硬化,一改过去的脏乱差、出行难的问题,总的来讲,村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
二、正兴村发展的优势
(一)民情优势
一是正兴村民风淳朴,绝大多数村民民主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较好,政治意识较浓。二是群众求富心切,大部分人各自都在积极寻找致富门路,因而易于引导。三是经过近几年县扶贫工作队帮扶,群众的生产、生活观念有了很大转变,已从单纯种田的束缚中走了出来,解放了生产力,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创新意识明显提高,乡村振兴前提条件基本具备。
(二)区位优势
正兴村位于邵阳县下花桥镇东部,东临和平村,南界五峰铺镇双和村,西接大观村,北连又新村,距镇政府4公里、县城34公里。地处衡邵干旱走廊,是典型丘陵山地,地势较平坦,山清水秀,区位优势较为明显,具有良好的种植、养殖生产条件和基础。
(三)人才优势
正兴村人杰地灵,从这里走出了一大批高材生和许多政府官员干部,乡贤们都非常关注、关心家乡的乡村振兴建设。他们为正兴村的振兴提供了智力优势和人才优势。
三、正兴村发展的劣势
近几年,在上级部门的帮扶下,正兴村农业资源得到有效地开发,农田设施得到改善,全村基础设施条件及社会事业有了一些改变,群众收入也得到一定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利因素,直接制约着正兴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发展基础还很薄弱。正兴村属丘陵地区,地势海拔较低,客观上对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带来一定困难;村内没有主导经济产业和支柱产业,油茶种植虽然初具规模,但经济效益还不明显。农业生产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农产品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上,科技含量低,竞争力较弱;劳务经济没有特色,劳动力主要是在外面从事苦劳力,致富项目作用发挥不明显,农民增收困难;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实体没有做大做强,主要依赖政府过日子,不但拿不出资金引领经济发展、用于社会事业的投入,有时连正常工作运转也有很大的困难,产业发展和资源开发等受到资金制约。
2、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农村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具体有:农田排灌设施老化,羊角组至虎形组1公里水渠合家组内有800米的水渠急需修建;道路交通设施还需进一步完善,矮山组机耕道2公里没有硬化,全村还有2.5公里的通组路、断头路需要硬化,需要资金;社会事业进步缓慢,文化生活单调,农民文化、教育、卫生还需投入大量资金;脏乱差现象时常出现,垃圾分类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居民生活环境需持续改善。
3、有用人才资源较为匮乏。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缺乏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由于经济条件落后,人力资源水平较为落后,在家劳动力年龄普遍较大,没有经过相应技能培训,层次低,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有农业科技知识、管理知识和经营知识的人才非常少。即便是具备一定文化水平的村民,也基本上是离开家乡,外出闯荡,很难留在本地就近创业,产业发展没有真正的带头人。
4、基层组织建设有待加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党员平均年龄偏大达59.5岁,文化程度低。多数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明显,多数党员带领其他村民发家致富的能力不强;二是没有充分发挥村民小组长的工作积极性,许多工作最后一公里没有打通;三是村干部待遇太低,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工作上有畏难情绪,遇事不够积极主动,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难以起好带头作用。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建议
正兴村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分步实施的原则,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以构建富裕和谐农村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以加强村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经济发展模式为手段,全力促进全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一)抓好基层组织建设。
针对目前村党组织现状,精心设计一套党建工作制度,规范党员会议内容,召开支部委员会议,组织党员上党课。加强完善村级各项制度力度,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选好村民代表,健全村级重大事务民主决策程序。针对党员思想存在的问题,加强组织学习,并进行认真整改。同时,加强村民自治,修订完善村规民约,认真落实村规民约,保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良好。真正使我村乡风文明、家风良好、民风淳朴。
(二)加快产业发展。
1、针对集体经济收入低的问题,搞好村属油茶基地的管理,确保村集体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搞好榨油加工房和木炭加工房的承包及后续管理,确保承包款及时到位。同时,可采取“近”和“远”的两项措施。所谓“近”,就是一方面帮助村进一步挖潜现有资源进行增收,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第一书记”优势,争取后盾单位、相关部门和企业等社会各界加大对村的帮扶力度。所谓“远”,就是与村里共同谋划好未来发展规划,使村庄发展有强劲的发展后劲,实现可持续和跨越式发展。具体说就是充分发挥村庄自然地理优势,依托环境好、资源好等优势做好种植养殖业这两篇大文章,为村庄发展奠定基础、蓄足后劲。
2、针对农民增收和生活问题,一是引导帮助村民继续发展附加值较高的油茶、水稻、油菜、花生、玉米、养鱼种养殖业;二是积极联系推荐村民到效益较好企业务工;三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使更多人员成为技术型人才;四是建立防贫返贫监测机制,力所能及帮助困难家庭。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较差的问题,发挥最大能力争取各级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解决村庄实际问题。能够立项的要尽快立项,大力争取政府专项资金的支持。完善自来水工程配套实施建设,保证村民用上安全清洁的自来水。
(四)着力改善民生。
积极推进文化建设。积极推动文化下乡。充分挖掘村传统特色文化、体育项目,组织群众参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传统特色文化、体育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体育生活。
(五)着力建设美丽乡村。
1、加强环境保护
加大饮用水源地保护力度,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监督和管理,制定保障饮用水安全应急预案;积极推进农饮工程及引用水源保护工程建设,确保村民引用水安全、清洁、卫生。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建立“户保洁、村收集、乡转运”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和保洁制度。
2、努力实现乡风文明
按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求,以“文明户”评比、文明创建等为载体,大力弘扬“三苦精神”;深入推进文明节俭操办婚丧事项;深入开展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文明创建和建立农民书屋,大力宣传好人好事,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尚,农村赌博、迷信活动明显减少,农民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3、加强农村民主与法治
开展多种形式培养村干部,努力提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两委”班子整体素质,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大力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不断提高村民自治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一事一议”制度在民主决策中的作用;开展经常性的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农民学法、懂法、守法,按法律法规办事,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五、保障措施
乡村振兴建设覆盖区域广,是一项投入大、期限长的系统工程。应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参与、金融支持、依靠群众的共建原则。
(一)加强领导,统筹推进。为全面贯彻落实上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关文件精神,切实抓好我村振兴重点建设工作,健全机制成立建设领导小组,形成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高效务实的队伍,科学推进各项工作。
(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规划是乡村振兴建设的龙头,必须结合我村实际,始终把高标准、全覆盖的理念融入到规划中,以规划设计提升建设水平。坚持“小尺度、融自然承乡愁”的原则,求精,不贪大,求好,不图快,把我村建设成一个山水人文特色的“美丽宜居乡村精品村。
(三)保护生态,改善环境。乡容乡貌的打造能间接影响招商引资吸引力。要把垃圾、污水、绿化等基础建设作为我村乡村振兴建设的重点环节抓实抓好。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功能配套;加强村庄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工作。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处理、农户用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和农村污水治理。村庄绿化实现森林围村,注重房前屋后、庭院内外的绿化、美化工作,积极发展庭院经济。
(四)产业支撑,增收致富。继续扩大油茶种植规模,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油茶产业园区,适度推广规模化经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促进农业现代化。
(五)强化宣传,营造新风。加大乡村振兴重点建设的宣传力度,营造广大村民关心、关注、关爱乡村振兴建设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发挥《村规民约》在乡村振兴重点建设和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应用《卫生公约》、《文明公约》、“六好”标准等有效手段,促进幸福美丽乡村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井然有序的新村新秩序。发挥好“三讲三爱两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内容的年画、宣传画引领好风气,引导群众形成和展现“四好”新村新农民的精神风貌,形成广泛的社会主义农村新风尚。
(六)整合资金,撬动资本。实施涉农资金整合计划,用好惠农支农政策,应遵循“性质不变、用途一致”原则归类整合各部门涉农政策资金,向乡村振兴倾斜,各类建设项目、资金优先安排,切实提高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率,真正发挥有限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带动作用,充分撬动社会资本。
(七)加强督导,抓落实。严格落实村乡村振兴工作的职责和任务,强化督导,落实人员,压实责任,确保正兴村乡村振兴战略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
第三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分析“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政策,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贯彻新发展理念,勇于推动“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农村改革取得新突破,到城乡发展一体化迈出新步伐、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达到新水平,再到66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只有立足国情农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有力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才能补齐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农业农村短板。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正确路径是根本。会议提出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循道而行,功成事遂”。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我们就能稳扎稳打,“分三步走”如期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目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制度创新是重点。乡村振兴,根本在政策支持,出路在制度创新,要害在人才支撑。应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产品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农业农村“放管服”改革,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更好发挥人才作用,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建设;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只有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人才支撑和投入保障,才能给乡村振兴注入更多动力,让乡村振兴的活力竞相迸发、源泉充分涌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党的领导是关键。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工作要抓实,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公共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责任要压实,明确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领导责任制;队伍要带实,把到农村一线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任务要落实,部署若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确保工作实效,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四个伟大”: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
党的十九大报告鲜明提出,进入新时代,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这就明确回答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和国家全部工作将围绕什么样的主线往前推进、向前发展。“四个伟大”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协调统一于新时代党和国家全部事业发展的伟大实践。
伟大梦想是总牵引,这是新时代我们党凝聚民族精神意志的力量源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和国家拥有着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艰巨考验。要抓住这个机遇,通过这场考验,就必须凝聚全民族的精神意志,汇聚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力量。正因为伟大梦想符合了全民族的普遍利益和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才产生出如此强大的聚合力和驱动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劲有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伟大斗争是总抓手,这是新时代我们党战斗品格的集中体现和完美彰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矛盾存在,就必然产生斗争。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斗争、勇于战斗、敢于战胜前进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伟大政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为我们党打下了深刻的斗争烙印、锻造了坚强的战斗品格。进行伟大斗争,是新时代我们党实现伟大梦想、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所要采取的实践路径和现实抓手。
回顾我们党90多年的成长历程,可以说是一部顽强拼搏、勇往直前、持续胜利的光辉斗争史。一路走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先后进行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以及改革开放等伟大斗争,赢得了一系列伟大胜利。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新矛盾的形成、新征程的开启,党必须保持一贯的战斗品格和斗争态势,克服一切贪图享乐、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以新的伟大斗争去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
当前,我们所进行的这场斗争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斗争,而是为推进伟大事业所实施的一系列重要举措,是为实现伟大梦想而同一系列宏观制约、深刻矛盾、焦点问题、突出短板等进行的不懈斗争。这些斗争涵盖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各个领域,集中体现在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维护人民利益,投身改革创新时代潮流,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防范各种风险等各方面。进一步归纳,主要表现为:与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作斗争;与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作斗争;与阻挠、迟滞改革的顽瘴痼疾作斗争;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作斗争;与人民当家作主的主要障碍作斗争;与法治建设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作斗争;与腐朽落后文化作斗争;与群众反映的痛点、难点问题作斗争;与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作斗争;与各类安全威胁作斗争;与“台独”等分裂势力作斗争;与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作斗争;与党内存在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问题作斗争;等等。这些斗争在总书记过去5年的讲话中多次提及、反复强调、不断丰富,逐渐形成了系统化、层次化、体系化的架构。深入推进伟大斗争必将为我们党在新时代统一新思想、解决新矛盾,扫清各种内外环境阻碍、体制机制障碍和发展建设制约,使伟大梦想的实现呈现出更加光明的前景。
伟大工程是总保证,这是新时代我们党发展壮大的“核心密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国家全部事业的领导核心。离开了党的领导,一切都将是空谈。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取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就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保证党和国家发展朝着既定的目标不断迈进。
作为一个最初仅有50多名党员的小党,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逐渐成长为拥有8900多万名党员、领导13亿多人的大党强党,其中最关键、最重要、最核心的“密码”是党自成立之初就高度重视自身建设,确保自身思想常新、组织常新、肌体常青,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人民核心。关于加强自身建设,我们党有着一系列成功经验和一整套有益做法,包括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提高全党的政治理论水平;坚持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同步推进,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提高管党治党水平等。
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应当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统筹推进各项建设全面发力,重点在四个方面实现突破。要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持之以恒加强党的政治锻造、灵魂锤炼和本领升级能力,提高应对多样化风险矛盾的能力和水平,坚持把自身建设同国家事业紧密相连,确保党始终成为国家和人民的坚强领导核心。要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旗帜鲜明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党的思想深入人心、形成共识、融入实践。要增强党的群众组织力。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沟通联系,通过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和多种手段,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着力打造党群干群关系的命运共同体。要增强党的社会号召力。大张旗鼓宣传和弘扬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提升党在全体人民心中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让传播党的思想成为风尚、贯彻党的路线成为惯性、落实党的指示成为自觉,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伟大事业是总任务,这是新时代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谋求幸福生活的目标导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这个事业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我们党存在的核心意义和价值,就在于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深情热爱和自觉追随,关键就是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的愿望可以满足、目标能够实现、生活得到改善。当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克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发展的总任务。回望来时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演进过程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密不可分、相互融合、共同成长。展望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这个事业与中华民族未来走向息息相关,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息息相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需要我们这代人义无反顾、坚定执着地往前推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传承好历史的接力棒。增强道路自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为基础,继往开来、开拓创新,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宽广的实践路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增强理论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承前启后、勇于创新,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的指导地位和在人民心中的坚定信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正确指导。增强制度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和提升制度的鲜明中国特色、明显优势和强大自我完善能力,探索人民当家作主的多种实现途径,全面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的比较优势,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根本制度保障。增强文化自信,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注重从5000年中华文明、从党领导国家90多年的奋斗历程、从改革开放近40年特别是过去5年的伟大成就中汲取养分,提炼、浓缩、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并在全社会乃至全世界大力推广,全面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综合影响力,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四个伟大”协调统一,贯穿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过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伟大工程,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来进行,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致力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致力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致力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致力于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成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入新时代。对于正处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稳步迈进关键时期的党和国家来说,推进“四个伟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贯穿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过程的一项神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需要全部共产党员和全体中国人民携手同心、共同努力。“四个伟大”科学总结了新时代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是新时代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根本,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走过了历经苦难、饱经沧桑的光辉岁月,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上了通往幸福的光明大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一切光荣和美好都等待着我们去拼搏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正向我们逐渐靠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在远方深情召唤。面对历史的重托,面对民族的希望,面对人民的期盼,我们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必须坚决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力以赴推进“四个伟大”,向着党制定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第四篇: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国商151 张一鸣 20***
在这个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中,我们学习的第二个主题是“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结合在考研复习中对政治这门课更系统地复习,我认识到作为大学生的我们,面对现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世界,不但要关注外面的世界,也要心系中国广大农村。大学生群体是一群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人,是中国特色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通过这次学习,我也有了许多心得体会。
乡村振兴战略,是三农工作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点工作。党和国家以农村经济发展为基础,对农村整体发展水平进行提升,文化上建立乡风文明,经济上兴旺产业,生态上建立绿色文明,民生上使人民生活富裕,治理上更加有效。进行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第一点,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乡村现代化的新起点。作为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迫切需要,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断创新。我们也取得了许多成就,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的进展,城乡一体化不断发展,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达到新水平,六千六百万贫困人口脱贫。
但是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这些问题非常突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是最值得关怀的最大群体。到2020年,中国城镇人口将达60%,基本实现了城镇化,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即便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也仍将有数量庞大的农民。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要依靠自己力量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所以乡村振兴关系到亿万农民的美好生活,关系到粮食安全这个国计民生的基础,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我们要避免乡村的衰退。
城乡发展不均衡是市场配置的规律,在其他国家,城市化过程伴随着乡村衰败。但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乡村振兴战略能够解决这一矛盾,以城带乡、以工补农,解决城乡之间发展极度不平衡的问题。
第二点,我们要坚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党的领导是我们最大的政治优势,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发挥党管农村工作的优良传统肯定不行。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工作要抓实,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公共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
我们的重点是城市和乡村的关系,我们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走共同富裕之路,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我们要发展乡村文化,发掘乡村文化的传承者,建立精神基础。也要加强教育,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让农业和乡村进行发展的工作落到实处,更好地面对新时代。
这里有四个优先,要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必须真正做到这“四个优先”,真正抓住大局,让乡村振兴成为现实。
对于乡村和农民之间的关系,乡村是农民的立足之基和生活之本,同时农民是农业乡村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
第三点,我认识到乡村振兴需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走共同富裕之路,走质量兴农之路。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五大振兴”的乡村振兴要素建设:即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村生态振兴、推动乡村组织振兴。
作为大学生,我们应当重点关注乡村振兴的人才问题。人才支撑是关键之处,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建设。让人才给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让乡村振兴的活力竞相迸发、源泉充分涌流。
这次专题学习告诉我们,以“五大振兴”为行动纲领,总书记为我们制定了清晰明确的乡村振兴战略。
首先所有工作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中心,让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立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这样可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全要素生产率。
然后是做好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做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教育工作。用各种优惠政策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我们在合适的时间也要投身其中。
最后是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深入挖掘传统农耕文化中的优秀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做好乡村环境问题的实质治理,完善农村生活设施,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
这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需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重塑城乡关系。乡村重点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
学习中我了解到,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和退伍军人返乡,为乡村带去互联网思维。他们将文化创意引入农业生产,利用电商平台销售特色农产品。促进农林牧渔业和种植业创新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稳定和优化粮食生产,发展“互联网+农业”。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我们不断改善供水、供电、信息的服务提供,新建改建农村公路,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推进“厕所革命”。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面对现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世界,不但要关注外面的世界,也要心系中国广大农村。大学生群体是一群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人,是中国特色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我们应当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选择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身心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
第五篇:乡村振兴调研文章
以产业振兴为引领,促进乡村全面发展
试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我见—财政三处邓朝庆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建设,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通过对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的深入学习,我们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题,分别采取调研问卷、现场走访等方式,对北界镇王宅桥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情况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概况
1.环境状况:王宅桥村位于北界镇东北部,地处遂昌、衢州、金华三市交界。距龙丽高速公路北界出口13公里,杭金衢高速金华西出口35公里,与金华市婺城区塔石镇张村毗邻,距交界处1.5公里。平均海拔396米,森林覆盖率为89.6%,是一个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古村落,至今仍保存有王宅桥通往遂昌县城古称“七上八下的马戌岭”官道。在村内寨下自然村保留下来的历史300多年古村寨。
2.人口现状和产业基础:全村共有240户752人(其中:劳动力人口486有),农村党员38名。耕地面积608亩(其中:水田536.4亩),园地155亩,并且大多数是海拔400米以上的山垅田,一类畈田仅人均0.12亩,林地面积16620亩。本村产业除以保障自给自足的粮食外,农产品商品率极低,20—60岁的青状年劳动力绝大多数出门在金华、义乌、武义、龙游等经商或打工为主,2017年村民人均纯收入16082元。村级集体经济十分落后,属于村集体经济薄弱村,2015年村集体经济收入6.1万元。
3.乡村建设状况:近年来该村积极响应遂昌县提出并实施“经营山水、统筹城乡,全面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的发展战略,以绿水青山依托,进行村庄整治、农村污水处理、村内步行街和休闲区以及原生态石斑鱼等打造文化休闲旅游区建设。曾先后被评为丽水美丽乡村,市级卫生村,县级先进党支部、五星级勤廉村、生态公益村建设先进单位,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十佳洁净村庄、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达标村,农村五好党支部、人口与计划生育规范化建设示范村及创业好搭档示范村等荣誉。
二、乡村振兴发展的制约因素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必须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对制约农农业村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了解,找出差距,补齐短板,逐个问题逐个环节地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总的来说,该村主要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善。由于国家投入和社会各界支持力度有限,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本村地处山区立地环境差的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尤其是与高标准的、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基础设施还有较大的差距,规模经营、机械化施工都存在较大困难,农业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优质耕地数量减少、耕地地力质量下降等问题凸显,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成为突出短板。
2.城乡缺乏双向流动。人才难以流回农村、农业,在外人才返乡积极性不高,缺乏有知识、有技能和有一定经济实力,示范带动人才,成为制约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乡村振兴中的一个短板。这在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些优秀典型案例中充分体现出来,在外人才返乡带动,往往能成就一个乡村的振兴发展。他们利用在外学到知识、技能和管理经验,凭着一腔对家乡的热情和情怀,为家乡注入了活力,带动了百姓致富。
3.农民思想观念陈旧、落后,制约乡村发展。历代以来,人们骨子里“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潜移默化的渗透着当农民没出息的一种观念。导致在村的农民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鲜事物能力差。主要体现在农村承包责任田流转返租中,有部分老农民怕别人先富起来的“红眼病”就是不肯流转承包土地。这样的现象虽然略显极端,但却是当前社会上的一种普遍观念。
三、工作思路
2018年全面实施党的十九大报告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第一年,必须牢牢把握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忍劲,进一步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振兴农业产业,促农业增效,增加农民收入,促城乡和谐,带动绿色发展,促乡村美丽。
1.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以完善承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三权”分置制度为契机,采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返租或以租金入股的形式,充分利用“绿水青山”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加强集群发展主导产业建设。以苏村灾后重建培育发展起来的现代设施农业(大棚蔬菜)为示范,培育发展更多的农户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投入到钢架大棚蔬菜种植基地。通过进一步完善“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以1992—2002年打造的苏村王坞“香菇之乡”和2005—2015年的“北界红提之乡”和“猕猴桃之乡”的成功经验,以彰显农产品规 6 模效应。
2.充分利用加快特色产业建设的扶持政策,以我县“全国农村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赶街网”线上交易为营销平台,走“一村一品一特色”的道路,鼓励更多农户充分山区“青山绿水”的自然优势,参与特色农业(如铁皮石斛、三叶青)等珍稀“中草药”种植和“中华蜂”养殖。围绕以大榆、布岱山、三十罗头等丘陵地带为中心示范基地,鼓励、促进农民将自己手中有限的土地进行流转,盘活土地利用价值,建立500亩以上的集约化连片珍稀“中草药”种植基地。通过农户-合作社-公司的产业链发展模式,带动农业种植规模化、产业化升级,促进传统农业向增产农业、现代农业的跨越。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探索出一条“你无我有、你有我优”的以质取胜的特色发展道路。
3.以绿水青山的自然资源秉赋为依托,打造民宿休闲体验区和文化休闲旅游区。紧紧抓住2017年9月30日浙江省建设厅、省文化厅、省文物局、省财政厅联合发文公布的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名录中王宅桥村寨下自然村被列入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的机遇,以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为主体,大力宣传推荐开发引进社会资本和民间资金,鼓励村民资金或资产租金入股的形式开发(王宅桥寨下自然村)历史文化村落保护,打造民宿休闲体验区和文化休闲旅游区。通过保护利用 好自然生态资源,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打造“美丽幸福后花园”来振兴生态、绿色、和谐、美丽新农村。
四、几点建议
1.农村的发展、农业产业的振兴,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保障作用,因此,必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三农”知识培训,使农村一线党员锻炼成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并把优秀党员培养成行业领头羊,充分发挥优秀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二是重点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的财政投入,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水平。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
三是强化技术服务,增强科技人员的服务意识。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项目试验示范活动,县级首席科技专家,充分利用自已的专业技术建立示范实验园,开展科技攻关和科技咨询服务,乡镇(街道)农技人员开展经常性的“跑地头、跑田头、跑山头”的深入一线进行技术指导,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示范效应,以求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促进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和资源均衡配置。
2.在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上,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以及涉农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政策普惠力度,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强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同时,建议加大农产品冷链设施的扶持力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解决农产品旺产期增产不增收的问题,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持续发展。
3.强化对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的技术水平,管理经验和市场开拓能力。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强联合,开展品牌创建,基地或产品认证,共建共享农业产业联盟或农产品营销促销中心,农业生产资料联合采购平台,探索现代农业提质增效节本升级的路径。
二〇一八年五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