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全科型乡村教师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为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并列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七大战略之一,将为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农业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农村教育的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快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在于乡村教师队伍的现代化。
我国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离不开乡村教师的推动,乡村教师是教育的工作者,是乡村文化的延续者,是乡村科技普及的推动者,更是新时代乡村思想精神的引领者。乡村教师的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是我国乡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因此,解决乡村教育振兴中乡村教师的困境,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乡村的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全科型乡村教师对乡村学校的意义
发展农村教育,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根本在教师。长期以来,农村中小学尤其是偏远农村地区的村小学、教学点师资弱,是一个共性的问题,也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定向培养全科型乡村教师的政策,将彻底解决乡村教育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失衡的难题。其意义在于:一是展开了对乡村学校的“精准扶贫”。扶贫必先扶智,全科型乡村教师的培养,补齐了乡村教师这块短板,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和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是提高乡村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从根子上解决了教育如何扶贫的问题;二是进一步推进了教育公平。培养全科型乡村教师将缩小城乡教育水平差距,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产生深远影响。
全科型教师培养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首先,能解决农村学校特别是教学点学科教师不齐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能满足这些学校特别是教学点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的基本需求,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是教育公正、公平的需要。其次,能缓解农村学生因为选择教师而集中涌向城镇的趋势,减轻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给教育带来的压力。第三,为暂时无能力进城的偏远乡村农民家庭减轻经济压力。这些贫困家庭的孩子如果不能就近读书而要到城区的话,异地读书产生的相关费用,再加上家长陪读丧失就业的经济损失,很可能使这些家庭因孩子读书而致贫。
教育最大的不均衡就是师资的不均衡,对于乡村学校来说,音乐、体育、美术等小学科师资尤为紧缺,但是,乡村学校学生数量较少的现实又不允许配备专职的艺体类教师,否则又造成极大的师资浪费。乡村学校极其渴望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这几年,我所在的区,乡镇越来越多的年轻家长为了孩子接受更为全面的学校教育,选择流向镇上或者县城就读,这就是一个明显的标志。所以,全科型教师填充到乡村学校,会极大地缓解这种状况。从另一个角度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学科之间的整合,如语文和地理、数学和实践、美术和语文等学科之间的关联越来越紧密,单科型教师已经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全科型教师有助于打破学科之间各自为战的弊端,使学科的互补性得到体现。
二、培养全科型乡村教师的途径
针对农村小学的实际需求,进行精准培养。乡村学校需要什么样素质的教师,教育主管部门就培养什么样的教师;哪里需要教师,教育主管部门就给哪里培养。让培养出的合格全科型乡村教师,具有承担乡村小学所有学科教学任务的能力。其手段:一是抓招生质量,从源头上确保生源质量,进一步优化政策,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有志于师范教育的优秀学生报考全科教师。二是抓教学质量,制定全科型教师培养方案,构建“课证融合,岗位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师范教育的特色,培养专业素养高、专业思想牢、专业情意深的全科型乡村教师。三是抓实习质量,实行“全程实践教育”新模式,即课程上到一定程度有见习和小实习;知识达到一定程度有1个月的中实习;毕业的最后一年安排顶岗大实习,统一组织学生到实习实训基地开展教育实习一学期,实习成绩不合格的不准毕业。狠抓实习质量,实行“双导师制”,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目的是让学生一毕业立即上手,并且很快成为乡村学校的骨干。
培养全科型教师的责任主体应该是高校,高校应该为教育主管部门提供“订单式”服务。首先要通过“占编定向分配”这样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优秀毕业生报考全科型教师,从而确保全科型教师的生源质量。高校要根据全科型教师培养的要求调整课程设置,使全科型教师专业得到全方位的成长,从而适应乡村学校特别是教学点对不同学科教师的专业需要。其次,全科型教师服务的学校和所在地教育主管部门要为这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生活提供优质服务,使这些教师能安心并乐意在乡村学校教书。
培养全科型乡村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一、在师范院校开设招收全科型乡村教师班。现在很多院校大量招生,没有规定培养模式,同一所院校、同一个专业毕业后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都可以去教,这很不利于教师、学生的教学、学习,每个学段的教学方法、孩子的心理结构都不一样,所以要定好学习方向,要么毕业后教小学,要么教初中或高中,这样有利于毕业后有针对性去教学。二、在全科型乡村教师班,语文、数学、外语、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都要学习,并在考试时算入总成绩,没有主课、副科之分,只有师范生学会了毕业后才能很好地教学生。
培养全科型乡村教师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主要责任还是师范院校承担的多一些。既然是全科教师,那么在课程的开设上,所有学科都要开足、开齐。可以借鉴20年前“普师”的培养模式。让教师首先要具备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等这些基本技能,学校对所有学科进行严格考核,使之具备合格的全科型教师资格。地方教育部门在接收乡村全科型教师时,最好要经过考核,避免出现合格不合格都能安排工作的情况,则就背离了全科型教师培养的初衷。
三、让全科型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
如何“下得去”,可以实施定向本土化培养制度。通过定向培养的专科和本科毕业生,毕业后由生源地县级教育等部门按照定向培养协议占编分配到指定的乡村学校任教。一句话,本土选拔,定向培育,解决了乡村教师“招不来人”、“留不住人”的尴尬。
如何“留得住”,利用政策措施留住乡村教师。要提高乡村教师工资待遇,实行城乡教师差别工资制度,吸引人才终身从教;要统筹解决居住困难问题,让乡村教师住有所居,安心从教;要适度倾斜职称资源,给予乡村教师更多实惠,留住乡村教师;要适度倾斜荣誉资源,给予乡村教师更多鼓励。
如何“教得好”,实行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在职前培养上,乡村教师除了有“扎根乡村”的做乡村教师愿望,还要具备“素质优良”的做乡村教师能力,即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深厚的乡村文化底蕴,娴熟的乡村课堂教学技能,宽广的国内国际视野和朴实的乡村道德情操。
在教育局对全科型乡村教师管理上,首先,全科型教师高校毕业后必须按照合同约定到指定的学校任教,教育主管部门在执行合同时不能有任何例外。其次,在周转房分配、偏远地区教师津补贴发放、教师培训、评先评优、职称评定等方面,对全科型教师实行倾斜。既然是乡村学校或教学点,那里的生活设施、通信、交通等条件,相对于城区学校来说比较落后,要针对这些问题拿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措施,让全科型教师安心本职工作,无后顾之忧。第三,对全科型教师的考评机制必须建立起来,要体现干好干坏不一样。要大力弘扬全科型教师中的先进典型,向社会传递正能量,树立教师良好的社会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