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调研报告
“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调研报告
根据全县“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统一安排,我3次深入自己的联系点—星火乡王家庄村,围绕该村发展的“家底”是什么,制约因素有哪些,脱贫的出路在何方等一系列问题,采取发放调查问卷征求意见建议、召开不同层次座谈会交流等形式,在对王家庄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剥茧抽丝”式的分析思考中,形成了发展规划和帮扶对策。
一、牢牢把握村情分析发展现状
王家庄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200户811口人,耕地面积2175.1亩,塬面面积821亩,仅占37.7%,山地1354.1亩,占62.3%,人均2.68亩,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定植果园687亩,退耕还林面积2216亩,三荒造林面积2100亩。农业种植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小而杂,主导产业以苹果业为主,养牛业没有形成规模,农民收入主要依靠传统农业和外出务工,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以农为主、以粮为纲的贫穷村。从事二、三产业人数较少,全村从事建筑业的30户,从事运输业5户。2011年,农民人均收入2994元,低于全县人均收入18.8个百分点。
摸清底子只能找对路子。在调研的过程中,我重点走访了14个因不同原因而致穷的贫困户,召开了不同层面的座谈交流会。在交谈中,农民普遍反映,虽然村上整体比较贫困,但近年来发展变化比较大,他们有着深切感受。综合各方面反馈的情况,我认为王家庄村有四个方面的发展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为实现小康目标奠定了殷实基础。
——农民求富愿望比较强烈,发展思想内力集聚。从座谈情况来看,贫困户虽然因各方面原因处于贫困状态,但是求发展、求富裕、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比较强烈,或抓好果园培植管理、或修建住房民居、或购置现代化农具、或外出务工创收,对家庭收入项目和居住条件改善都有着明确打算。由于塬地大面积种植苹果,粮食种植逐渐向条件艰苦的山地靠拢,耕作中存在诸多不便,农民饱受劳苦,进行梯田整修、改造产田的愿望强烈,自主投工投劳的热情高涨。粮食种植投资大、效益低,农民自己也有了一本“收支账”,对于经济作物种植和农业新技术应用所带来的实惠,感同身受。绝大多数群众求富思富的思想“内驱力”,必将成为尽早脱贫致富的动力之源。
——苹果产业发展势头较好,增收渠道有望拓展。王家庄村属于星火乡苹果产业起步最早、发展势头最好、最有望率先产生经济效益的村。据统计,全村塬面耕地已有83.7%纳入苹果栽植范围,苹果产业户人均占有果园面积0.85亩,最多的户达到11亩。2011年,已经有少数果树零星挂果,预计在2012-2013年将开始大面积挂果,届时苹果产业将成为农民家庭收入的重要渠道。在座谈中,我向23名群众发放了调查问卷,其中92.9%的群众最关注苹果产业发展,认为最急需措办的实事是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在即将挂果的攻坚期,农民在果园管理方面投入精力多、时间长,如白银科户苹果种植面积达到11亩,今年他放弃了外出打工的念头,专心进行果园管护,有他这种念头的农民在王家庄村不在少数。村上加大了果园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投入,2011年,采取贷款和自筹等方式,投资32万元,在292亩果园完成了引水通电和防护栏安装,有效解决了果园浇灌难、管护难的问题。
——生产生活条件逐年改善,发展基础不断夯实。2005年以来,村上先后实施了扶贫开发
整村推进项目、农电线网改造项目、自来水入户项目和村级道路硬化项目等,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较之以前有了较大改善。全村目前建成牛棚80座,72户建成了沼气池,接通了沼气。除庄湾社外,其它6个社全部重新布设了高压线路和入户线路,新安装了2台大功率变压器,电力不足的问题有效解决。190个户接入了供水管网,从临近的罗家坡水厂引入了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5%,人畜饮水不再困难。2010年,村上多方筹措配套资金,投资85.4万元,水泥硬化村级主干道路3条4公里,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同时,实施了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广播电视入户率达到100%。
——村级班子能够履职尽职,组织保障比较有力。一个坚强有力的村级班子,既是一面鲜明的旗帜,也是一种无声的号召。在调研过程中,我对该村班子履职情况进行了重点了解。王家庄村现有村干部4人,担任村干部年限最长的已达到30年,最短的也有14年,普遍具有多年的村级事务管理经验和较强的群众组织能力、社会管理能力以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从调查问卷结果来看,85.7%的群众认为村干部能够胜任目前工作,78.8%的群众希望本届村“两委”班子继续留任,群众普遍认为村班子坚强有力、团结协作,热心村级事务,模范带头作用发挥较好,在村中威信较高。去年果园引水时,村班子成员主动跑部门、搞衔接,申请县上水利部门免费投放水利管道5700米,有效缓解了资金压力。
二、抓住发展瓶颈深挖致贫根源
只有把致贫的原因找准,把根源挖深,才能把思路理清晰,把措施定具体。导致该村贫穷的原因不是单方面的,制约因素诸多,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从群众素质来看,受教育程度低、致富技能欠缺导致农民致富能力不强。在调研中,我发现,该村农民整体受教育程度不均衡、产业技术掌握不到位、致富技能欠缺的问题比较突出。村上统计数据显示,该村小学文化程度以下的人口达到407人,所占比例高达50.2 %。文化程度偏低,导致农民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新技术过程缓慢,在学习产业技术、掌握致富技能上事倍功半、提升过慢。全村现有的320名青壮年劳力中,能够熟练掌握建筑、运输、养殖、餐饮等实用技术的仅有35人,占10.9%。绝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因缺乏一技之长,一些收入高、待遇好的行业进不去,只能选择从事建筑小工、餐饮服务等劳动强度高、工作时间长、收入低的重体力工种,严重地制约了农民增收。就果产业而言,全村能熟练掌握果业技术的人屈指可数,多数农民在果园管理和技术关口只能依靠县、乡技术人员,甚至由乡、村干部及果业技术员代劳,日常管理和技术要求跟不上。同时,由于农民自学能力弱,对于农村实用技术教材和农家书屋藏书读不懂、学不会、用不上,虽然求富愿望强烈,但是苦于创业无门,只能盯着几亩地,守成有余,闯劲不足。
二是从产业发展来看,投入高收益低、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导致增收效益不高。国家税费改革后,不再向农民征收税费,并且每亩补助52元的粮食直补,但近年来,化肥、地膜、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节节攀升,而粮食价格却基本保持平稳不变,种粮只能让农民停步在吃饱饭、满足基本生活的阶段,致富奔小康无从谈起。我与农户粗略算了一账,按照今年的农资价格,种植一亩小麦除投劳外,投入高达240元,以目前的粮食价格,每亩地净收益只有350元左右。在收获季节,因劳力不足,如再雇劳收割、打碾,每亩地的收益将更加有限,这种高投入、低收益的农业模式,使得土地产出在农民收入方面所占比重非常小。果业发展上,群众将大部分劳力投入果园管理中,既没有资金、也没有精力从事其他创收项目,苹果产业前期投入大,见效慢,在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情况下,增收渠道非常有限。定植苹果后,全村“果粮争地”现象较为突出,果农种粮吃饭只能依靠山地,但山地地质不好,耕作难度大,投入成本高,粮食产量低,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农民负担。
三是从基础设施来看,发展相对滞后、生产条件较差导致村级发展基础不牢。据村干部介绍,全村1354亩山地,其中25°以上的陡坡地面积达到1004亩,15—25°的坡地也将近350亩,这些土地进出道路不畅,现代化农具进不去,产出的粮食回收难,种、收全靠畜驮人背,老百姓只能自我调侃地称之为“扁担庄稼”。郭前沟社1.5公里的主干道路至今仍是土质路面,排水不畅,坑坑洼洼,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群众意见很大。庄湾社45户的用电线路仍为低压线路,电力故障时有发生,电压过低时农户夜间的基本照明都成问题,并且输电线路老化严重,安全隐患比较突出,给农户生产生活用电及安全造成了很大威胁。村上主干道路宽度仅为3米,双向车辆交汇基本要“你躲我让”,随着村上的发展,以目前的路面,难以大型汽车通行和果品外销运输的需求。目前仍有395亩果园没有通电引水,也没有安装防护设施,用水用电跟不上,果园管理难度大,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四是从经济状况来看,集体经济收入过低、无力措办实事导致改善民生实力不足。村上无村办企业,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依靠部分集体用地退耕还林补助、公用地承包费和转移支付的村级办公经费,全年仅为1.39万元,除去每年的报刊征订和办公运转等费用后,所剩寥寥无几。但每年村上办公费用、农民培训、果园管理等支出都在10万元以上,尤其是果园管理方面,乡村两级采取各承担一半费用的方法,每年都为农户无偿投放化肥、农药、地膜、套种作物籽种等,在集体收入不能保障的情况下,只能采取贷款的措施来解决,这对于本就薄弱的村集体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重重负债之下,村两委班子虽有心干事,但无力办事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比如,近几年,周边许多村都建起了文化活动广场,村上虽也有设想打算,但苦于没有资金,只能望而兴叹。全村虽然有95%的农民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但由于医疗报销需要接通互联网,4.8万元的接口费用农民无力承担,村上也无力承担,群众看病、买药费用无法就近报销,只能年底到乡卫生院“算总账”。
五是从家庭支出来看,婚嫁看病建房支出大,负债过多导致农民收支失衡。该村近年来因结婚、患病、子女教育、修建房屋导致贫困或返贫的现象比较普遍。据统计,全村现有在校大学生和高中生65人,供读一个大学生每年支出在1.5万元以上,供读一个高中生每年支出在1万元左右,过高的教育支出使许多家庭陷入了困境。由于该村所处地理条件较之塬区乡镇较为落后,加之受社会风气影响,近年来结婚所需彩礼节节攀升,去年已经高达9万元,123户因儿子结婚而债台高筑。还有部分家庭因患重大疾病不得不四处举债,以我联系的王润堂家为例,王润堂因患腿部恶性肿瘤,先后3次在西安等医院住院进行手术治疗,前后花费15万多元,除新农合报销4万多元外,至今还有11万多的外债,这对一个本就收入微薄的农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同时,由于受近年“5.12”地震、“7.23”暴雨等自然灾害影响,农户举债建房的现象也比较多,这些都是导致贫穷的重要因素。
六是从劳作投入来看,青壮年劳力外流,老龄化比较严重导致发展劳力供给不足。目前该村16岁以下的人口有173人,占全村人口的21.2%,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有120多人,占全村总人口数的14.8%,下剩的劳动年龄人口,40%选择外出务工,实际留在村内的劳力少之有数,绝大多数家庭中只剩老人、妇女和儿童,这部分人体力不足、劳动效率不高,但
却承担着家务、种养和果园务作等多项繁重的劳动任务。同时受年龄、教育程度等各方面条件所限,自我发展的能力不强,劳作技术掌握不够。随着村内苹果产业快速发展,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劳动强度越来越大,目前劳力现状显然远不能满足果园管理需求。在调查中,我了解到,有一户3口之家,儿子长年在外打工,两位老人年龄都在50岁以上,家中定植了9亩果园,种植20亩山地,还养了3头牛,这么重的劳动量,让我在对他们身体能否承受充满担忧的同时,也对耕作和果园管护质量产生质疑。
第二篇:调研报告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设计中的应用
——细谈3dmax 从事室内设计的人都知道,3DMAX是制作室内效果图非常实用的三维设计软件,如果运用得当,可以为室内设计提供极好的展示手段。
通过实践与调查,从实际出发,力求将室内设计理念与3DMAX的操作技巧融为一体。在制作过程中除了吸取别人意见外也穿插了自己的构思和审美观点(如建筑的风格、造型、观点、色调、环境等的协调),提高了自己室内设计效果图的创作水平。
优秀的室内设计作品,其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因为它们都有一个完善合理的整体布局。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与环境协调、构思独特、布局完善的设计方案。然后,根据设计方案,制作与整体布局有关的局部建筑构件,如室内中的沙发,电视背景墙,茶几。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制作的每一个局部造型必须与整体造型协调一致。也就是说,必须在设计整体思想的指导下,来制作每一个具体的造型,这个思想将惯彻始终。在效果图制作时,应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从一开始就要把握全局,做到整体构图合理,局部建模精致细腻。总之,将建筑和室内布局、环境绿化结合起来,使建筑空间与室内空间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是我们制作室内效果图时自始至终的观点。
三维多媒体表现这个新的技术就正好可以把设计师的设计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用来投标的传统方式就是一边看效果图,设计师一边在旁边解说,但这个毕竟是静态的,不够直观,也不容易理解。近年来,很多的设计师都在着力商讨,在设计的投标上,怎样才能更加直观去表达一个设计方案,因为这个直接可以影响到投标结果。根据这一点,我们就开始实行使用动画的方式,进行动态的展示,即是把漫游动画与多媒体动画相结合,实现对设计方案进行包装制作,在每个作品中,甲方就可以更加深入去关注它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特征,更加了解到设计师的意图,这样一来,设计的作品更活跃、更强烈起来。使每个场景都具有艺术的感染力。它可以解决方案设计者与甲方之间存在着一个沟通的问题,这个就是有一个非常合适的交流方式,可以使设计者的意图尽可能准确完整的传达给选用者.设计者也可以充分地表达自己本身的设计创意,从而让甲方接受这个设计。效果图、多媒体相结合进行了效果图和动画漫游这两种效果表现制作,既保证了对建筑装饰设计在效果表现的完整、和谐和统一,同时也能更好地和设计单位进行沟通,及时地对效果制作进程或原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即使地进行修改和调整,这个是制作整个三维多媒体的一个基础,比如光线的处理、材质的调整和动画脚本的制定等等,都是一环接一环紧靠而不可以分割。每个项目作品我都更加关注它的文化内涵很人文特征,努力使设计的各个元素更活跃起来、更强烈起来,使每一个场景都具有艺术感染力三维多媒体最能表现的就是“直观”,用这种方式能将设计思路、空间表现等等大量的信息按照设计师希望的方式、强化的传达给甲方。其实动画包装对室内设计起了很大的辅助作用,使室内设计成果更为完整的向外界表示,尤其是在激烈的设计竞标中其优势更为突出,通过片头、片尾及镜头在建筑空间内合理的流线组织,再配以优美贴切的音乐旋律几详尽的解说,经常使其方案成果在众多设计竞选方案中处于优势的地位,给专家、评委及业主和甲方留下深刻、强烈的冲击,同时也使设计师的设计概念得以充分表达。到现时为止,三维多媒体的技术在装饰设计界的领域里面已经开始占据了不少有力的地位,利用多媒体技术去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的设计师也越来越多。由于多媒体的技术成熟,渐渐地,甲方也变成了主导地位,许多的工程标书都把三维多媒体的列为主要的一条。我个人认为,由于三维动画在建筑设计表现上的独特,不久的将来,将会全部融入到设计领域去。
在室内设计种所总结的一些设计方法: 一 室内设计的方法;
1.大处着眼、细处着手,总体与细部深入推敲
2.从里到外、从外到里,局部与整体协调统一
3.意在笔先或笔意同步,立意与表达并重
二、室内设计的程序步骤
室内设计根据设计的进程,通常 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设计准备阶段
2.方案设计阶段
3.施工图设计阶段
4.设计施工阶段
三、室内设计风格
室内设计风格的形成,是不同的时代思潮和地区特点,通过创作构思和表现,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室内设计形式。一种典型风格的形式,通常是和当地的人文因素和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又需有创作中的构思和造型的特点。形成风格的外在和内在因素。风格虽然表现于形式,但风格具有艺术、文化、社会发展等深刻的内涵;从这一深层含义来说,风格又不停留或等同于形式。室内设计风格的分类
在体现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的同时,相对地说,可以认为风格跨越的时间要长一些,包含的地域会广一些。室内设计的风格主要可分为:传统风格、现代风格、后现代风格、自然风格以及混合型风格等。
四、室内设计原则
1、功能性原则:包括满足与保证使用的要求,保护主体结构不受损害和对建筑的立面、室内空间等进行装饰这三个方面;
2、安全性原则:无论是墙面、地面或顶棚,其构造都要求具有一定强度和刚度,符合计算要求,特别是各部分之间的连接的节点,更要安全可靠。
3可行性原则:之所以进行设计,是要通过施工把设计变成现实,因此,室内设计一定要具有可行性,力求施工方便,易于操作。
4、经济性原则:要根据建筑的实际性质不同和及用途确定设计标准,不要盲目提高标准,单纯追求艺术效果,造成资金浪费,也不要片面降低标准而影响效果,重要的是在同样造价下,通过巧妙地构造设计达到良好的实用与艺术效果。
第三篇:调研报告
包孝肃公祠实地调研报告
前言
在本次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中,我们团队以“中国传统法治精神”为中心,归纳并总结了从先秦时期至新中国时期一系列有关法治的案例,以便于能够更好发掘出传统法治精神在历史中继承和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在归纳总结中,我们发现在历朝历代的法治案例中,北宋时期的包拯以及其个人的一些断案思想在整个中国历史的法治进程中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包拯的断案思想以及他的法治精神,本人于暑假期间亲自拜访了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包孝肃公祠,分析了包拯在执法过程中的法治精神与办案特色,并且对于其个人官德修养与法治精神的关系进行了总结。希望能够借此更好的理解中国传统法治精神在历史中的传承与发展。
包拯个人简介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年),卒于宋仁宗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享年64岁,谥号孝肃。
包拯29岁考中进士,为尽孝两度辞官,39岁始登仕途,首任天长县知县,此后历任端州,瀛洲,扬州,庐州,池州等地知府,江宁和开封知府,京东路,陕西路,河北路转运使,监察御史,知谏院,天章阁侍制,龙图阁直学士,御史中丞,三司使,累官至枢密副使。
他以廉洁公正,刚直不阿,断案英明而著称于世,世间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尊称为“包公”,“包青天”。时至今日,包拯仍受到人民群众的尊敬与爱戴,他的思想与文化也得以发扬与传承。同时代的人为他写的《孝肃包公墓志铭》中说,他是宋仁宗朝著名的“劲正之臣”,“其声烈表爆天下人之耳目,虽外夷亦服其重名。”直至现在,可以说,包拯不但在中国妇孺皆知、家喻户晓,而且在韩国、日本、新加坡等东方国家,知道者也很多。当然,大家所知道的包拯,大多是戏剧舞台上或影视屏幕上的“黑脸包青天”,是铁面无私、断案如神的“清官”。如著名学者胡适所说:“包龙图———包拯———是箭垛式的人物,古来有许多精巧的折狱故事,或载在史书,或流传民间,一般人不知道他们的来历,这些故事遂容易堆在一个人身上。”千百年来,广为传颂的包公断案故事就有上百个,明代《百家公案》说包拯破过一百个案子,而实际上,包拯亲自断过的民刑案件,史书中有真实记载或有据可考的不超过十个(如果宽泛地将宋人笔记小说中所涉及的与包拯相关的民刑案件全部包括在内,也不足二十个),其他都属于民间传说及各种文学作品虚构的。包孝肃公祠简介
(平面图)
包公祠为白墙青瓦构筑的封闭式三合院组成。主建筑是包公亭堂,端坐包拯高大塑像,壁嵌黑石包公刻像,威严不阿,表现了“铁面无私”的黑脸包公的凛然正气。亭堂西面配以曲榭长廊;东面有一六角龙井亭耸立,内有古井,号“廉泉”。198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风阁坐西朝东,与包公墓遥对呼应。阁高42米,明五暗四,共九层,登顶可俯视城市风光及整个包公文化旅游区的秀丽景色。一层为官德厅,二层为正直厅,三层为清心厅,四层为勤业厅,五层为孝亲厅。五个大厅展示了包拯的生平事迹以及个人的为官之道,从不同方面对其进行了评价和概括。包公墓全称包孝肃公墓园,与包公祠紧紧相连。整座墓园面积1200平方米。包拯病逝于北宋嘉七年(1062年),次年由开封护丧归葬在今合肥市东郊大兴集。1973年建于此,1988年竣工。墓园内迁安了包拯及其夫人、子孙的遗骨。包公曾言:“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故有“不肖子孙,不得入墓”的传说。墓园由主墓区、附墓区和管理区组成。主墓呈“覆斗型”,墓室内安放有包拯墓志铭和2.4米长的金丝楠木棺,棺内安放包拯遗骨。
清风阁简介
在本次包孝肃公祠的参观中,清风阁给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此阁共九层,其中可供游客游览的共五层,一层为官德厅,二层为正直厅,三层为清心厅,四层为勤业厅,五层为孝亲厅。五个大厅通过图文说明,文物展示向我们阐述了一系列有关包拯的形形色色的案例,并且对包拯的为官之德,为人之正,为人之清,为官之勤,为人之孝进行了详细而又精确的归纳总结。
清风阁-官德厅
古时门第观念极强,官僚出身分士庶,职务分清浊。然而,此时的清官指的却是地位显贵而政务不繁的官职,一般都由士族垄断。直到晚宋时期和金,元之际,清官才指那些清正廉洁的官。清官文化始于宋朝,由民间创造 而其精神原型则正是包拯。包拯由于其廉洁奉公,心清如水而成为了清官代表,树立起了清官史碑。
大厅中同时也列举了自宋朝以后的许多清官的名称: 况钟(明朝)-况青天 张淳(明朝)-张一包 鲁穆(明朝)-鲁铁面 金光悌(清朝)-清代包公 海瑞(明代)-海青天
通过历朝历代人们对于这些清官的评价不难看出,包拯已然成为了清官的代名词,成为了后世清官们所学习的对象。
那么,如何成为一个清官呢?
官德兴,国必兴;官德衰,国必衰。此时此刻,“官德”已经被提到了兴国安邦的地位。因此,欲做清官,必修官德
大厅中总结道:官德有三用六则。三用有:以德正君,以德治官,以德化民;六则有忠孝,清廉,公正,勤勉,谨慎,仁爱。为官者,唯有做到以上的三用六则,方可成为清官,为民做主。
清风阁-官德厅-包拯与清官文化
研究包拯的法律思想与实践 ,绝不能忽视这一历史人物在中国清官文化中的影响和地位。可以说 , 包拯是中国清官文化的代表人物 ,其影响之深 ,流传之广 ,几乎无人能与之匹敌。具体而言 ,包拯身上所体现出的清官的特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 ,不畏权贵 ,刚直不阿。《宋史· 包拯传》记载“拯立朝刚毅 , 贵戚宦官为之敛手 ,闻者皆惮之” ,开封的百姓皆赞曰: “关节不到 ,有阎罗包老。”包拯七弹张尧佐就是显例。张尧佐是宋仁宗宠妃张美人的伯父 ,他依裙带关系掌握了财政大权 ,此人昏庸无能 ,贪婪成性 ,导致民怨沸腾。包拯不顾个人安危七次弹劾 ,迫使宋仁宗免去其职位。
其二 ,清廉自恃 ,严于律己。包拯一生以“正人先正己”为自己的座右铭。把正己而扬正作为自己的理想。《宋史》里这样的记载很多 ,如包拯在端州任职时 ,那里特产端砚 ,许多官员都大肆搜刮 , 而官拯直到任满 ,也未持一砚归。《五朝名臣言行录》称赞包拯“居家俭约 ,虽贵 ,衣服器用饮食如初官时”。而且 ,他晚年时还立家规: “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者 ,不得放归本家 ,死不得葬大茔中 ,不从吾志 ,非吾子孙也。”可见他不仅严于律己 ,还能严格要求子孙 ,这种精神实在难能可贵。
其三 ,铁面无私 ,执法如山。包拯曾被誉为“包青天”,这是对其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最恰当的评价。他秉公执法 ,不留情面 ,纵使属吏从舅犯法 ,也予笞挞。特别是在法律与个人或家庭的利益发生冲突时 ,能够舍私而为公 ,抛私利而守法 ,在法律面前不徇私情 ,能够对自己的亲属依法论罪 ,几乎六亲不认;其四 ,爱民如子 ,为民请命。民本主义贯穿于包拯法律思想的始终 ,并落实在其司法、执法的实践中。包拯爱民如子 ,舍身为民请命 ,替百姓伸张正义。如他主张免除常赋以外的一切临时加派 ,他上奏朝廷 ,要求减轻灾害地区与贫困地区的田赋 ,对重灾区要罢除一切无名科率 ,减免百姓对官府的积欠 ,并开仓济贫等。
清风阁-正直厅
包拯生性耿直,入仕以来,无论面对官职调动,面对皇族权臣,他都不改初衷,刚正不阿,直言敢谏,宋仁宗曾亲口称其为“劲正之臣”,这也正是“包青天”之称的由来。
大厅中列举了许多被包拯弹劾过的重要官吏,惩王莽(江西路转运使),责昭亮(宋太宗李后的侄儿),杖从舅(包公的堂舅)……
由此可见,正,乃立身之本,官德之根。《论语.子路》曾言:己身正,不令而行;己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为人官者,都需要立身以正,刚正公直,做到为人以真,处事以正,为官在正,行权在公,方可做到像包拯一般直道而行,无私公正。
清风阁-清心厅
亮曾曰“非淡泊无以宁静,非宁静无以致远”,包拯亦是如此。包公为官清廉俭朴,首次赴任天长县时便作诗《书郡斋壁》明其志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包公为官多年,位尊名显,但依旧节俭如初,衣服,器用,饮食皆和布衣时一样,欧阳修曾赞包公“清节美行,著自贫贱”。包拯在任端州知府时,更是由于其“不持一砚归”的美行,得到了当时天下人的赞誉。
为何清心如此重要?
因为对于官员而言,只有保持清廉品行,才能做到行直无私。而一旦私心萌动,难免会利令智昏,徇私枉法。故“公生明,廉生威”堪称为政的不变之道。
而官员正直清廉,为民表率,民风自然淳朴。反之,官员贪腐成风,以权谋私,势必上行下效,以至举国贪贿之风蔓延,民风日败,政教必失。
清风阁-勤业厅
包公任职时期,正值社会矛盾趋于尖锐,改革呼声日趋高涨。包公关心百姓疾苦,洞察社会矛盾,积极参与改革,兴利除弊,提出很多务实措施。正如《孝肃包公墓志铭》中提到“公所莅职,常急吏宽民,凡横敛无名之类,多所蠲除。”
由此可见,勤为百业之基。为官要勤于政务,方能政有条理,事无留带,勤勉尽职。要求官员在其位谋其政,恪尽职守,勤政敬业,造福于民。而包公的治国理念正是以“安民固本”为核心,紧紧围绕“民本”的理念,用人得以民心,法治取信于民,理财舒缓民力,国防旨在卫民。
清风阁-孝亲厅
包拯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考中进士,本可早入仕途,但因父母年事已高,且不愿随包拯远离故土,故为尽孝两度辞官,待双亲去世后又在墓旁守孝,前后共计十年。此等孝亲之举深得朝野好评。
孝,乃立身之本,家和之本,国安之基。孝亲持家,则家政修明,内外无怨。可见,包拯能够得到历朝历代民间百姓的认可,不仅仅在于他为官清廉,勤业爱民,更是由于他在任职期间能够做到恪守忠孝之道,能够做到尽瘁于君,尽孝于父。包拯对于民本思想的贡献
为民制产 ———耕者有其田
包拯着力于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必要性 , 尽其所能 , 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 做了一些这方面的工作 , 值得重视。例如 , 他多次请求将牧马地改令农民佃耕 , 就是明显的事例。北宋前期 , 政府为了养马曾将河北漳河左右的良田一万五千余顷 , 划作牧场 , 设立广平二监。广平监后来停废一监 , 退出草地七千五百余顷 , 令百姓租佃。对发展农业生产本来是好事 , 可是事隔多年 , 牧地已成熟田 , 当地官府却又下令要将这些佃户赶走 , 收地入官 , 使近万户农民丧失生计。包拯发现此事后 , 立即上了 《请将邢名牧马地给与人户依旧耕佃》 二疏 , 说明 “河北人户累值灾伤 , 流亡未复 , 岂忍更夺其衣食 , 俾之失所 , 有伤和气 , 无益仁化” , 存在严重的隐忧。因此请求 “且令人户依旧耕佃 , 供纳租课。公私大利 , 莫胜于此。”又如 , 京西多闲田 , 知州赵尚宽大兴水利 , 将召信臣渠及境内众多陂堰修复 , 灌溉民田数万顷 , 使荒瘠之地变为沃壤 , “非独流民自归 , 又有淮南河北之民 , 至者万余户。” 把农民与土地结合起来 , 做的很有成效 , 包拯请求仁宗特加表彰。
为民请命 ———轻徭薄赋
在薄赋敛方面 , 宋王朝奉行 “恩逮于百官者惟恐其不足 , 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余” 的政策 , 赋税名目繁多 , 除夏秋二税外 , 最令人难于应付的是 “折变” , 包拯认为 “祖宗之世 , 所输之税 , 只纳本色” 的办法是好的 , 可是后来 “用度日广 , 所纳并从折变 , 重率暴敛 , 日甚一日”。据他调查 , 陈州将夏税应交之麦折成现钱 , 每斗纳钱150文 , 市价实只50 文。蚕盐每斤折钱100文 , 再折成小麦2斗5升 , 每斗纳钱140文 , 反复折变的结果 , 蚕盐每斤需纳钱 350文。因此他请求 : “令民取便 , 送纳现钱 , 或纳本色 , 庶使不济人户 , 稍获苏息”。连续上了4封 《请免江淮两浙折变》 疏 , 一再要求 “权免诸般折变 , 只令各纳本色”。
在宽力役方面 , 宋朝百姓纳税的时候 , 官府常常命令 “移此输彼 , 移近输远” , 有时不得不 “往返千里 , 耗费十倍” , 以致 “怨苦悲叹 , 充塞道路”。包拯看到陈州遭灾以后 , 便请求 “将今年夏税大小麦与免支移 , 只令就本州送纳现钱”。后来发现河北沿边地区 “连年淹涝 , 民力重困” , 当地官吏强迫人民 “依自来体例 , 二税一切折变支移” , 结果造成 “输纳不逮 , 流亡者甚众” 时 , 他又请求允许当地人民 , “只纳本色 , 更不得一切折变及支移”。特别是 “职役” , 更是一般百姓难以应付的沉重负担。例如 , 衙前役是主管官物的 , 运输损耗 , 保管不善 , 必须按规定赔偿;因此 “所差衙前例各赔钱一二千贯 , 前后人户破荡家产不少”。包拯发现后便建议缩短充任衙前役的时间 , 每两年替换一批 , 使应役者有喘息的机会。里正役是督赋税的 , 要为逃户代纳租税 , 应此役者也常致破产。此役规定应派上等人户 , 但有的县却以中等户充 , 还有以里正 “充衙前 , 应付重难之役” , 结果造成 “例皆破荡 , 逃亡非命者 , 比比皆是” , 因此他请求 “罢里正充衙前 , 庶几凋残之民 , 稍获存济”。
在救饥馑方面 , 包拯看到 “江淮六路连岁亢旱 , 民食艰阻流亡者比比皆是” 的时候 , 就考虑到 “若不速令赈济 , 必致流亡 , 强壮者起盗贼 , 老弱者转死沟洫 , 因此生事 , 为患不细”。他一再 “请支义仓米赈给百姓”, “请差灾伤路分安抚”, “ 请救济江淮饥民”。这样的奏章很多。
为民父母 ———整顿吏治
选任贤俊 :包拯对仁宗说 :“臣闻王者之总治天下也 , 内则宰臣、百执事 , 外则按察之官、刺史、县令而已。若中外各得其人 , 协心以济 , 则陛下垂拱仰成 , 无为无事矣”。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选拔官吏。在 《论委任大臣》 中 , 他说 :“帝王之德莫大于知人。” 希望仁宗对中外臣僚的才与不才 , 要仔细考察。发现好的 , “敢任天下之责者 , 即当委而付之;设或拱默取容 , 以徇一身之利者 , 亦当罢而去之”。指出 “大抵今之居位者 , 挟奸佞则蔽善而背公 , 溺爱憎则卖直而嫁祸 ,” 政风极为不正 , 必须亟加整顿。“振举纪律 , 杜绝萌渐 , 正是可为之时”。只要选拔一批 “廉直退让有才之士 , 择焉而用 , 置诸左右 , ” 就可使政风大大改变 , “向日之失立可矫正 , 而邪谄苟且忌刻奸险之徒当不令而去矣”。
知人用人 :包拯说 :“今天下不患乏人 , 患在不用。用人之道 , 不必分文武之异 , 限高卑之差 , 在其人如何耳。”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皇帝 , 其责任就在 “能知人 , 能官人” , “若知而不能用 , 用而不能尽其才 , 何以致理哉 ?”要想人尽其才 , 作皇帝的应该让臣下心情舒畅 , 大胆处理问题。充分信任是很必要的 , “以四海之广 , 不患无贤 , 而患在信用之不至耳。” 特别是 “顷岁以来 , 凡有才名之士 , 必遭险薄之辈假以他事中伤 , 殆于屏弃 , 卒不得用” , 若不特加信任 , 人才怎能出得来呢 ?只要 “进用贤俊 , 广公正之路” , 就可 “振举纲目 , 使教敦于上 , 民悦于下 , 召天下之和气 , 致邦国于永宁。”
反腐倡廉 :政风的好坏 , 与考核是否严格有很大的关系。表扬先进 , 鼓励后进。对错误严重构成犯罪的 , 应该加以必要的惩罚。包拯说 : “廉者 , 民之表也;贪者 , 民之贼也。” 针对 “今天下郡县至广 , 官吏至众 , 而赃污揭发 , 无日无之” 的严重情况 , 应该引起各级领导的密切重视 , 依照法律严肃处理;可是有人却寻找种种理由 , 从轻发落 , “或横贷以全其生 , 或推恩以除其衅 , 虽有重律 , 仅同空文。” 这样一来 , 影响当然极坏 , “贪猥之徒 , 殊无畏惮” , 政治上的腐败现象怎能制止得了呢 ? 因此 , 包拯请求 “今后臣僚犯赃抵罪 , 不从轻贷 , 并依条施行;纵遇大赦 , 更不录用;或所犯若轻者 , 只得授副使上佐。如此 , 则廉吏知所劝 , 贪吏知所惧矣。”《 包拯集》 中 , 此类请求严惩贪污的奏章很多 , 不需详述。
紧缩开支 :为了解决财政困难 , 包拯主张 “节用度 , 若冗杂不减 , 用度不节 , 虽善为计 , 亦不能救也。” 具体说来 , 就要 “ 省禁中奢侈之僭 , 节上下浮枉之费”。把那些 “土木之工不急者悉罢之”。例如 , 上清宫被火焚之后 , 他就乘机上疏说 :“风闻道路云 , 陛下似有缮修之意 , 未辨虚实 , 咸怀危惧。况天下多事 , 调发旁午 , 帑藏未实 , 边鄙未宁 , 岂可先不急之务 , 重无名之率哉”!不能让老百姓再吃大兴土木工程的苦头了。
为民作主 ———改革法制
治国之要 , 莫大于法 :包拯认为治理国家离不开法 , 法令的地位和作用极其重要。他在 《上殿扎子》 中对仁宗说 :“臣闻法令者 , 人主之大柄 , 而国家治乱安危之所系焉 , 不可不慎。” 唐文宗问宰臣李石 :“天下何以易治 ?” 李石说 : “ 朝廷法令行则易治。” 包拯大加赞赏说 : “诚哉!治道之要 , 无大于此。” 他认为 : “法令既行 , 纪律自正 , 则无不治之国 , 无不化之民 , 在陛下力行而已。”他希望通过改革法制 , 改善君民关系 , 只要认真坚持抓到底 , 必有好的结果。
秉公执法 , 铁面无私 :包拯身体力行 , 在这方面也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实践。史载 , 他性格严毅 , 不肯与人苟合 ,平生不作私书 , 不接受干请 , 哪怕是故人亲党 , 也全都拒绝。当时 , 官场的风气很坏 , 案件经常不通过正常的渠道 , 不按正规的条文处理 , 而是拉关系说人情 , 进行幕后交易 , 谓之 “ 通关节”。包拯却不接受这一套 , 老百姓中流行一句谚语 :“关节不到 , 有阎罗包老”。他守法持正 , 知庐州时其从舅犯法 , 他不循私情 , 依法严厉杖挞 , 亲旧莫不畏服。后来 , 他担任开封府尹 , 更是立朝刚毅 , 一身正气 , 不苟言笑 ,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因而胡作非为的达官贵人都很怕他 , “贵戚宦官为之敛手 , 闻者惮之”, 再也不敢横行霸道、为非作歹。
开门办案 , 体察民情 :在诉讼的审理程序方面 , 包拯也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当时 , 封建的等级观念非常严格 , 官民隔阂 , 不能处于平等的地位说话。“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 , 老百姓告状 , 必须呈递状牒 , “府吏坐门 , 先收状牒 , 谓之牌司” , 得到允许之后 , 才能来到庭下申诉。包拯认为这样的规定 , 不能直接了解案情 , 官民之间隔着属吏 , “吏缘为奸” , 容易作弊。于是命令 : 大开正门 , 百姓得径造庭下 , 自陈曲直。缩短了官民的距离 , 直接听取两造对案情的申诉 , 了解真实情况 , 察言观色 , 辨别真伪是非 , 作出的判决可能更加符合案情的实际。实行的结果 , “吏民不敢欺” , 官民 “无复隔阂” , 解决了老百姓见官难的大问题。当时的 “童稚妇女亦知其名 , 呼曰包待制”。官民关系得到了改善。
观包孝肃公祠感
本次对包孝肃公祠的实地调研中,我们小组以“法治精神”为核心对于包拯的治民,断案以及为人的思想进行了系统的记述,认识到了包拯个人在整个中国法治进程史上所做出的伟大贡献。其中,“以民为本”“执法为民”的思想更是与我们当代民主法治思想有很大的相似性;同时,包拯严惩贪官污吏,弹劾皇亲国戚的行为更能够体现出他执法过程中不惧皇权,不惧权贵的大无畏精神,这一点与古时那些以维护封建专制皇权为目地的法治是有很大区别的。
然而,在对包公的进一步了解之后我们发现,包拯虽然作为一名执法人员,但是其贡献却早已远远的超出了法治的范畴。他的思想,不仅仅对于当时法治体系的完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当时人们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更有着深刻的影响。
不同于现在的民主法治,古时社会的治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吏治,所谓“吏治坏,国家坏”指的正是这个道理。所以,上至吏部尚书,下至七品芝麻官,作为朝廷与民众老百姓之间的桥梁,任何一个地区官员道德品行的好坏都将影响一个地区的民风民俗。
但是,廉洁的吏治从何而来?也许会有很多人回答:执法清廉,断案公平即可。答案却并非如此。法律作为约束人们行为准则的最后一道防线,在当时所要完成的工作仅仅是维护社会的稳定而已,在法律之外的道德层面,人们的行为是不受法律约束的。以“铡美案”为例,在当时男尊女卑,皇权至上思想的压迫之下,陈世美的行为虽然会在道德上受到人们的非议,但他的行为在法律上却是无罪的。再以“杨玉环”为例,身为李瑁王妃,遭到公爹唐玄宗的公然抢夺,虽然在现在看来闻所未闻,但在当时王权的压迫之下却仍然顺理成章。
可见,古时的法治虽然有法律的支撑,却仍然要受到权力以及思想的压迫。而且更多道德层面上的问题,仅仅有法律这个武器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就引出了以下关于“成文法”与“非成文法”的概念。
在这里,我们可以将“非成文法”理解为没有以法律形式所表现出来行为标准。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法律所能倚靠的仅仅是“成文法”,而“非成文法”则不受到法律体制的约束,这就造成了许多官员在当时变成了“法治上的巨人,道德上的小人”。官德不修,官操不正成为了古时许多官员的通病。以嘉庆,乾隆晚期时期为例,当时的吏治官员出入赌场,青楼,待父不孝者数不胜数,谎报官绩,欺君罔上者更是层出不穷。正是因为当时官场道德风气糜烂,为官风气不正,才使得当时的吏治一片混乱。
而包拯,不仅仅在法治层面上给人们留下了刚正不阿,大公无私的印象,更在道德层面上,通过其个人的勤业精神,孝亲精神,清心精神,正直精神为其他的为官者树立起了官德的好榜样。而正是因为他对于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的严格职守,才使得他能够在法治上做出了如此大的贡献。
可见,法治与道德二者是紧密不可分的,失法治者道德沦丧,失道德者法治难成,二者浑然天成,不可缺一。而包拯,正是因为他法治上公正,道德上的清廉才得到了民心,得到了后世对他及其高的评价。
第四篇:调研报告
关于对军转干部自主择业实践的调研与思考
中国消防在线 | 时间: 2007-12-11 | 文章来源: 贵州 | 作者: 谢国华
2001年颁布执行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对转业干部的安置政策进行了改革,首次实行了自主择业安置方式,为转业干部各得其所,人尽其才提供了新的舞台,也较好地缓解了地方政府计划安置的压力,但近年来,转业干部选择自主择业的越来越少。从贵州省公安消防部队2001年至2007年的转业干部选择自主择业的情况看,逐年呈下降。2001年自主择业占符合条件的68%,2002年自主择业占符合条件的60%,2003年自主择业占符合条件的53%,2004年自主择业占符合条件的48%,2005年自主择业占符合条件的50%,2006年自主择业占符合条件的24.3%,2007年自主择业占符合条件的35%。对此,笔者就全省公安消防部队转业干部选择自主择业的情况进行调研。
一、直接影响转业干部自主择业的原因
一是自主择业政策宣传引导不够。据调查了解,大部分现役干部,甚至包括一些领导干部和少数业务部门的同志,对当前的安置政策处于一知半解或不了解的情况,对明确批准为转业干部的对象没有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掌握了解安置政策,对相关政策法规了解不多,理解不深,特别是对有关自主择业干部的优惠政策和待遇知之甚少,从而直接影响转业干部对安置方式的选择。
二是部分优惠政策的吸引力不大。军转安置政策以来,国家和有关部门都出台了很多关于自主择业干部的优惠政策,但有些政策较为原则、笼统,有的规定并没有能真正体现对自主择业干部的照顾,对转业干部的吸引力并不是很大。比如,对创办企业的自主择业干部税收上的
优惠,必须是该企业使用或招聘60%以上的自主择业干部才能享受,而吸纳地方下岗再就业人员占30%的企业就可以享受。这项优惠政策在我们的调研中就基本没有自主择业干部能有这种机会去享受,可以说,这项政策对自主择业干部并不十分优惠。又如,关于银行提供低息贷款问题,如果各地没有明确的细则规定,银行不可能给没有抵押资产的自主择业干部视情提供低息贷款。因此,自主择业干部也就为筹措“基础资金” 而发愁,难以享受落实这项政策的优惠,从某种程度上降低了自创企业的积极性。
三是部分转业干部择业观念比较陈旧。调查中发现,部分干部“官本位”思想仍然较重,他们把“是否做官、官做得大小”作为衡量一个人的成就、价值的唯一标志,对自主择业存在着一定的“失衡感”,一时很难承受“削官为民”、无职无权的现实,为了谋一官半职而选择计划分配。另外随着地方“阳光工程”政策出台,公务员的政治待遇和福利待遇大副度提升,公务员工资高,生活稳定,是“金饭碗”,选择自主择业不仅少了“票子”,还失了“面子”,既无权又没钱,以后啥事也办不成,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特别是部分团职干部对此的疑虑显得较为突出。
四是部分转业干部年龄和知识结构缺乏优势。政策规定团职或营职军龄满20年的干部才能选择自主择业,而这些干部年龄大都36岁至45岁之间,除有一技之长单纯的部队工作经验的干部外,大多数转业干部对自己参与就业竞争的能力和信心不足,不敢轻意冒险,不情愿之中选择自主择业,自主择业确定后,又因各种原因的限制,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有的即使暂时找到了临时性工作,收入也比较低,这种经济上和理想上的失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干部选择自主择业的信心。
五是部分先期自主择业干部服务保障不到位带来的影响。由于各种自主择业的相关配套政
策和保障措施还没有完全跟上,一些涉及到转业干部的切身利益的优惠条件还不明晰,在某种程度上使已选择自主择业的干部不能完全满意。从调查中发现,多数自主择业干部在政治上有失落感。干部选择自主择业后,虽然组织关系在街道社区,但有的街道社区收取一次性交纳一年的党费,组织生活就更难参加,其他政治待遇更难以落实;有的地方在慰问军烈属时也没有把自主择业干部列在其中;有的市(县)自主择业干部落户时,因政策宣传不够,派出所只同意在户口薄职业一栏中填写“无业”。另外,医疗保障和住房补贴落实上也存在较大问题,许多地方存在着自主择业干部自己花钱看病,将来再报销的现象,有的看了病一年半载找不到报销的地方,或找到地方因各种理由又不能报销,使自主择业干部产生很大的怨气。其次,随着国家公务员的素质要求和企事业单位人员的裁减,我们有些干部家属也随着大的用人政策趋势被裁减下岗,而我们的转业干部是好不容易努力才提为一名干部,这一下子要面临着“夫妻双双下岗”,这种现实上难面对祖宗,下难面对子女,所以也只好硬着头皮要挤进国家公务员机关当干部。
上述几种情况,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存在,确实让军队转业干部在择业安置时产生了较大顾虑,也是近年来军转干部选择自主择业下降的一个基本现象。
二、加强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工作的建议
一是加强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政策宣传。首先是地方有关部门应把相关政策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宣传,引起军转干部的关注。部队更是要积极主动做好关于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政策的择业就业观念宣传工作,特别是对那些符合当年转业条件的干部,要让他们领会精神,吃透政策,早作安置思想准备,最后被组织决定为转业对象的,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选择安置方式时,有一个明智的、准确的选择,不吃“后悔药”。
二是适当放宽选择自主择业安置的时间。在安置择业时间上,按规定干部在确定转业组织谈话时就必须选定是否自主择业安置,此后不能更改。实际上,许多转业干部在计划安置后的单位或岗位不如意时,想改为自主择业已经没有机会了。因此,建议在转业安置后期可确定一个时期为选择自主择业的最后期限,便于不愿计划安置的转业干部有一个机会改为自主择业。不然就因为单位或岗位不适应,给转业干部造成心理的压抑,甚至直接影响军转干部的形象。
三是加强开辟自主择业干部教育培训的多种途径。突出“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紧扣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择业要求和市场需求,以公共科目和专业技能多方面开展教育培训。自主择业的转业干部只有尽快就业,才能进一步发挥作用,增加收入。其就业培训不同于计划分配的转业干部,由于每个人的就业需求不同,对培训内容的要求也不同,很难集中组织。根据《国转联[2001]8号》文件规定的:“个人自愿,按需培训,依托社会,政府协力”的原则,可由个人自主选择培训时间、地点和内容,拓宽就业空间,充分开发利用好自主择业军转干部这一人才资源,吸引更多的转业干部选择自主择业,所需经费由安置地政府予以补助。
四是加强完善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管理服务工作体系。各区(县)可设军转安置工作部门,指导乡镇、街道开展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日常管理服务工作。安置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的街道乡镇,应有专人从事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日常管理服务工作,加强与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勾通和联系,了解他们的思想、生活、就业情况,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就业等方面遇到的种种困难,把政府的关心、厚爱和温暖送到自主择业干部的身边,化解可能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另外出台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管理服务有关规定,目前,针对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流动性大、地域分布范围广的特点,国家要对异地就业的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要性作出明确规定,促进自主择业干部开拓创业和有关培训及工作经费。再则是部队的有关部门对每
年的自主择业干部要主动上门关心,帮助他们解决就业,购房、子女转学和看病等特殊原因造成的生活困难,使这个特殊群体享受到党和组织的温暖。
五是加强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随着自主择业军转干部人数的逐年增加,各级管理部门,尤其是基层管理部门必须探索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时效性,有针对性地开展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管理教育工作,要按照中组部、人事部、总政治部《关于加强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做到哪里有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党员,哪里就有组织的管理教育,要使他们始终处在道德法律的约束之中,成为遵纪守法的模范,始终处在各级职能部门、各级党组织的管理之中,发扬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不忘军人本色,发挥其特长作用,更好地为当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第五篇:调研报告格式
目录
一、标题页
1、调研报告标题
2、调研报告提交对象
3、调研报告撰写者
4、发布日期
二、前言
三、正文
1、调查研究的目的2、市场调查背景资料介绍
3、市场调查过程以及调查方法的说明
4、提出结论
5、局限性
6、意见和建议
四、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