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共)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写写帮文库小编给大家分享几篇关于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一起看一下吧!
关于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篇1
近期,我们对我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情况进行了调研,专题听取了县综治办关于我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情况汇报,先后走访了柯桥街道和齐贤、夏履、安昌等镇,广泛征求意见。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综治办积极发挥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的牵头协调作用,及时出台制度、召集会议、落实任务、抓好成效,各成员单位和镇(街、开发区)认真领会和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具体文件精神,各司其职,抓好具体工作,我县社会管理整体格局逐步完善,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创新亮点不断涌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管理格局逐步完善。一是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更加巩固。明确规定镇级综治委主任由同级党委(工委)书记担任,综治办主任由党委(工委)副书记担任,确立了党委对社会管理工作的领导作用。二是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更加强化。成立了特殊人群、社会治安、公共安全等10个专项组,对社会管理职能进行了归纳和细化,每个专项组明确一个牵头单位,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各成员单位,做到职责分明、落实到位。三是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日益调动。我县社会管理工作初步呈现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生动格局。
(二)综合治理扎实推进。结合我县实际,牢牢抓住社会管理的15项重点工作,全面加强流动人口、特殊人群、“两新组织”服务管理,积极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社会矛盾化解、公共服务和网络舆论研判导控等重点工作,扎实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着力构建社会诚信体系、社会稳定指数评价体系建设,以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通过大量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规范社会行为,维护好群众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了良好的社会秩序。
(三)创新亮点不断呈现。从调研情况看,我县的社会管理工作由点到面、由上至下都不乏亮点。一是社会稳定指数评价体系。该体系通过科学设立社会稳定评价指标,定期通报和分类预警,制定不同的应对策略,第一时间掌控、分析和化解社会不稳定因素,化抽象为具体,化被动为主动。二是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这项工作目前已全面推开并日渐成熟,已成为收集民情民意、化解基层矛盾、方便服务群众、实现精细化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展现了新时期社会管理的主体多元化、内容多样化趋势,意味着社会管理将由政府管制为主向社会协调、多方参与转变。三是网络舆情研判导控服务平台建设。柯桥街道“一站到底”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建设、齐贤“1+_”大调解模式、夏履“一站二室三中心”村级社会管理创新机制、安昌的社团组织协同平台建设和村务监督积分管理等,都可圈可点、各具特色,成效也较为明显。
二、存在问题
我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认识仍需提升。各成员单位之间、各镇街之间在领导重视程度、工作举措力度、工作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不平衡性。少数干部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二是服务仍需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重心有所偏颇,重管理轻服务、重审批轻监督、重惩罚轻教育、重形式轻实质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管理方式上还比较习惯于采取行政手段和强制方式解决社会矛盾。三是基础仍需夯实。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还没有完全到位,公共财政投入社会建设的比重相对偏少,社会管理基层力量有待加强,专业化社会管理人才较为缺乏。
三、几点建议
(一)切实转变理念,进一步形成社会管理整体合力。要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和县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社会管理与经济发展一同部署、一起推动,加强组织领导,搞好统筹协调,加强督促检查,推动社会管理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要切实转变社会管理理念。不断树立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理念,从习惯“灭火”到注重“防火”;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改变政府“包打天下”的格局;树立统筹兼顾、协商协调的理念,正确反映和协调各种利益诉求;树立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的理念,从青睐硬性行政手段,到重视运用经济、行政、道德、科技等手段综合管理。要进一步形成社会管理整体合力。逐步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格局。县综治办要切实加强对社会形势的分析研判,统筹解决社会管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履行好组织协调、督导检查职责;政府有关部门要依法履行好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10个专项组牵头单位要充分发挥牵头协调作用,各成员单位要齐心协力、相互配合,共同做好社会管理相关工作;司法机关要创新司法工作机制,规范司法行为,严格执法程序,促进公正司法;各镇人大要适时把党委有关决策部署按法定程序转化为人民的共同意志,并履行好监督职能,努力营造社会管理良好的法治环境,各级人大组织要重视发挥好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整合各级代表力量,精心组织代表围绕社会管理创新、推动民生改善等方面开展活动,引导群众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
(二)更加重视民本,进一步提升社会管理服务效能。一是要立足民本抓好社会管理。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群众满意指数、幸福指数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社会管理,既是治理更是服务,既要维稳更要维权,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努力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二是要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建设。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着力解决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保护、社保、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民众。三是要优化服务提升工作效能。着力完善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实行“近距离、一站式、一条龙”服务,方便群众反映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尊重和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拓宽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切实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探索建立对群众求助、投诉的联动受理、快速处理和及时反馈机制,做到投诉必接、求助必应,加大力度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三)统筹社会资源,进一步夯实社会管理基础。社会管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希望也在基层。没有强有力的基层基础工作,再好的社会管理理念和机制也难以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夯实社会管理基础。一是要善于统筹社会资源。发挥好社会力量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自治、自律、他律、互律作用,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要继续加强“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配备必要的基层管理力量,实施精细化动态管理,使网格管理员承担起传递信息、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等职能,让社会管理服务工作做到群众身边。二是要建立健全基层组织。牢固树立固本强基的思想,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入到基层,巩固和健全基层组织,特别要加强社区、村级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力量,注重与群众的密切联系,建立健全社会管理长效工作机制,强化社区、村级自治和服务功能,构建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的基层组织体系。三是要扎实做好基础工作。紧紧围绕我县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15项重点项目,进一步加强和创新流动人口、特殊人群、“两新组织”服务管理机制,着力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网络舆论研判导控和社会应急联动救助,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建立健全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重视发挥好基层维稳“三道防线”的作用,把不和谐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进一步强化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关于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篇2
今年5月,市政协组织开展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专题调研活动,内容涉及动态人口管理、公共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公共安全、非公经济组织建设和各类社会组织管理服务、思想道德建设、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信息网络管理和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等八个专题。共有200余名政协委员参与,发放调查问卷1050余份,形成调研报告44份,意见建议54份。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市政协会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若干问题的建议案》。
一、我市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以来,我市在坚持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着力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在人民群众利益诉求反映、密切联系群众、推进城镇化建设、努力改善民生、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公共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社会管理有很多创新之举。
1、经济发展为加强社会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十一五”以来,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保持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期间年均增长率保持在两位数以上,不仅开始跟进全省的发展步伐,也有力地支撑了社会事业的同步发展,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和谐共进。
2、民生建设有了长足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将民生建设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下大力气,集中有限资源,积极推进文化教育、劳动就业、医疗卫生、住房、社会保障、移民搬迁等各项民生事业的发展,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有了极大改善,方便了群众就业、就医、上学、出行等,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公共服务领域得到充分体现。
3、社区建设起步良好。全市建立城镇社区129个,覆盖人口50万人,农村社区365个、服务人口42.5万人。社区服务设施取得不断改善,服务内容不断拓展,服务队伍不断扩大,服务方式不断完善,社区管理服务工作制度环境初步形成,社区在服务群众、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4、公共安全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社会治安环境、经济发展环境、公共安全环境的综合治理,构建了以政法部门为骨干、以综治维稳责任体系为主体的社会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有力遏制了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加大了食品药品监管力度,基本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食品和用药安全。自然灾害风险防控能力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工作扎实有效。公共安全服务水平总体得到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增强。
5、社会管理改革创新引起重视。各县区都把改革创新社会管理作为建设和谐安康的主要抓手,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汉滨区建立便民服务中心,增强基层服务群众能力;汉阴县实施“6加1”惠民工程和“人民调解进万家”专项行动,受到基层群众普遍欢迎;石泉县加强社区管理与服务,提升基层社会管理服务水平;旬阳县出台户籍管理新规定,进一步放宽进城镇落户新条件,鼓励和引导农村居民有序向城镇转移;平利县开通“12348”法律援助专线拓展了法律服务困难群众的新渠道;白河县开展“四个好”活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宁陕县推出“连心工程”,实现干部群众连心结对的全覆盖;紫阳县推进城乡保障性住房建设,解决困难群众住房困难;镇坪县实施营养工程、高中免费教育惠民工程、高等教育学生资助等措施,使得全县教育事业出现了新局面;岚皋县把劳务输转、促进旅游业发展作为重点惠民举措,不断拓展就业渠道和规模,稳定就业形势。这些改革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举措,不仅受到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认可,也维护了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我市社会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市正处在一个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社会管理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社会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增加。调研认为,我市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九个方面:
1、动态人口管理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外来人口和农村居民不断流向城镇,他们在为城镇建设和经济繁荣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同时,因为群体的特殊性,也带来了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治安治理、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化教育、生态环境等社会管理问题,流动人口增加与城镇公共服务能力滞后的矛盾加剧。
2、公共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公共服务总量不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基本民生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看病难,上学难,就业难,老有所养难,物价上涨过快,群众公共健身场地、活动场地少等问题反映较为强烈;公共服务职能弱,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公共服务在城乡、区域和不同群体之间存在失衡现象,公共服务投入仍然偏低,适应服务型政府建设要求的公共财政体制尚需进一步健全;公务员队伍的服务意识和依法行政能力还不适应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要求等,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有待提高。
3、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方面。在大开发、大建设过程中,对于危害公共安全的风险评估还存在一定不足,如征地搬迁、工程建设、企业改制、地质灾害预测防范、各类纠纷处理、医疗卫生防疫、食品药品安全、公共交通安全、公共设施安全等方面,由于缺少深入细致地调查,或没有充分考虑群众利益,或麻痹大意,对有可能发生的问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由小问题引发大矛盾,致使一些问题引发进京、赴省、到市上访案件。
4、“两新”组织中党工群团组织建设和管理服务方面。在我市的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对党工群团组织建设认识还不到位,党工群团组织的发展管理和服务滞后。“两新”组织中党员队伍教育管理难度大,特别是在新经济组织中,党员分布零散,流动性大,给教育管理和培养发展带来较大困难,群团组织作用更是难以发挥。一些“两新”组织中党工群团组织不能按规定开展活动,有的即使开展了活动,效果也不明显,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难以发挥。组织活动经费得不到保障,组织运转难。
5、思想道德体系建设方面。一是一些人理想信念缺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模糊,意志消沉颓废,精神萎靡不振。二是道德规范缺失,少数人贪污受贿,损公肥私,唯利是图,尔虞我诈,道德失范,这些极少数的反面典型影响了整个社会的风清气正。三是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在不断发生作用,人情淡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重利轻义、不择手段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法制意识薄弱,执法不公现象时有发生,社会诚信缺失。
6、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目前我市社区功能难以发挥,作用甚微,社区“权随责走,费随事转”,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对社区工作研究不够,如社区与小区、小区与物业、物业与开发商的关系问题,还停留在自然发展状态,缺少有效的法律监督,导致业主委员会无法履行属于自己的权益保护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基层组织工作的开展。社区经费投入不足,相关工作难以开展;宣传不够,居民对社区认识程度不一。政府对社区工作指导不够,应服务的项目少而单一,社区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和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居民对社区工作认可度相对较低。
7、信息网络管理方面。信息网络管理主要缺乏规范、有序的安全监管。多头管理、配合不力,管理部门各司其职、各自为战,协同意识不强,缺乏统一的指导;主导不力、宣传不够,重建设轻管理,重形式轻引导,对虚假、炒作信息正确引导、主动出击不力;违规网吧屡禁不止,一些网吧为追求效益最大,接纳未成年人、超时经营、黑网吧等问题成为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
8、群众工作方面。主要表现在:一是公共服务部门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工作不到位,做好群众工作链条脱节。二是基层基础工作不牢固,作用发挥不充分,一些干部作风不扎实,左右扯皮,相互推诿,办事拖沓,方法不当。三是一些部门重视抓项目、抓发展,却忽视了投资环境和群众工作。四是社会管理机制不健全,矛盾化解、利益诉求渠道不畅,新旧政策不配套,政策之间相互脱节,没有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合理、和谐的社会管理机制。五是一些职能部门工作缺位,不作为、乱作为现象时有发生,在解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上做得不够。六是没有准确把握群众想法、情绪、将大量的社会矛盾处理在初期、化解在基层,导致违法上访、越级上访、群体上访,甚至无理取闹的案件增多,使本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9、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较弱。社会管理问题说到底是经济发展问题,是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带来的问题,这些问题有长期历史遗留的,也有社会深刻变革带来的;有社会建设滞后带来的,也有由于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不够造成的;有思想观念上的,也有体制机制上的,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在于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物质和制度保障。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建议
社会管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增加和谐因素;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优先,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各方,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结合我市实际,应突出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从影响和谐稳定和国计民生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入手,找准切入点和创新点,使社会管理更加有效。建议:
1、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一是强化政府监督和服务职能,树立服务为先的行政理念,科学设置社会管理体系,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尽快探索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管理模式,在教育引导提高人口素质和优化科学的管理组织体系上下功夫,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组织以及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明确政府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定位,形成以政府机构为主体的政权组织,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经济组织,以非营利机构为主体的社会组织三大管理组织体系。二是加大财政对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严格控制行政经费增长,提高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建立公共服务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把新增财政收入主要用于公共服务,逐步使公共服务支出成为财政支出的主体。三是创新公共服务方式,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各自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优势和作用,努力形成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广泛参与、方式灵活、效率较高的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体系。四是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实现管理和服务的有机结合,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2、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一是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把流动人口管理作为长期任务纳入城市管理总体规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不断改善管理和服务措施。二是循序渐进,有序引导,加快城镇化。结合我市“十二五”规划,抓住陕南移民搬迁这个历史性机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从安康实际出发,不下硬指标、不搞一刀切、不追求眼前成绩,科学指导,健康发展,达到通过城镇化建设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目标,解决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比较突出的农民增收较慢问题,在农业农村稳定的基础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三是完善配套机制建设,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投融资、移民搬迁等各种惠农政策,制定和出台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流动人口管理相关法规文件,把流动人口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四是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城镇服务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对流动人口加强宣传教育,促进城镇文明程度的提高。
3、加大社会公共安全监管力度。一是健全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形成维护社会长期稳定和有效处理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社会稳定机制,尤其要做好情绪疏导和情绪管理,尽量使一些有苗头性的上访案件化解在萌芽状态中。二是建立健全抗灾救灾减灾应急预案和应急突发事件处置体系,强化重大灾害抗灾救灾减灾综合协调机制,确保人身财产安全。三是不断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建设,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为着眼点,以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和满足度为标准,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决打击危害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的突出问题,严惩入室盗窃、偷盗车辆、抢劫财物、危害民众安宁的违法犯罪。四是强化安全生产监督和管理,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以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公共设施、建设工程、矿产开发等行业领域为重点,继续深化隐患排查治理和专项整治工作,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五是深入开展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立公共统一标准的有关信息发布制度,有效防范和应对重大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一步健全完善饮食、食品、药品、医疗安全监管机制,严厉查处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市场秩序。
4、切实发挥“两新”组织中党工群团作用。一是改变工作理念,找准党工群团组织工作与“两新”组织发展的切入点,把加强组织建设定位在沟通政企关系、协调劳资关系、维护职工利益、密切干群关系上;工作重点放在搞好服务,增强凝聚力,为职工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上,把党工群团组织建设好。二是创新运行机制,按照谁登记,谁管理,谁批准,谁负责的原则,努力探索“两新组织”中党工群团组织做好管理服务的体制机制和有效办法,把社会管理创新延伸到“两新”组织中,为其依法、有序、健康开展活动保驾护航。三要按照“党建带工建”、“党建带团建”、“党建带妇建”的原则,重点加强“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建设,提升党员队伍素质,加强队伍管理;按照分类施教的原则,加强对党员领导、管理层党员、一般员工党员的政治素质、党性意识教育,提升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按照分层、分类管理的办法,开展党员目标管理责任制,融党员管理于“两新”组织日常管理之中,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凝聚力、号召力和在社会管理中的影响力。
5、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一是以教育为基础,持之以恒地对全体公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紧紧抓住影响人们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方面,坚持不懈地在全体公民中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知识教育,为道德能力建设夯实基础。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发挥利用好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手机短信等现代传媒,大力宣传基本道德知识、道德规范和必要礼仪,完善有关规则章程、乡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等,让各行各业、各级各类人员行有参照,做有规范。二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好现有的各项创建活动,继续推动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县城、文明镇村创建活动,在各级党政机关中广泛开展创先争优、公正执法、做人民满意公务员等活动,建设阳光政府,树立国家机关和公务员的良好形象。三要以制度为保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传播法律知识,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建立和完善评优评先、检查督导、奖优罚劣制度,确保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6、强化社区管理服务功能。一是完善社区管理格局。建立和完善政府依法指导、社区依法自治、社会积极支持的社区管理体制,使社区真正实现自我管理。二是加强社区组织建设。建立和完善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以社区居委会为主体、以社区服务中心为依托、以社区社会组织为补充、驻社区单位和组织协同配合、社区家庭和居民广泛参与的现代社区治理结构,形成横向联系、齐抓共管的局面,构建社区党建、社区自治、社区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三是增强社区服务能力。建立和完善社区各项工作制度,逐步规范各项社区工作,着力解决社区行政化、机关化倾向问题,切实减轻社区负担,让社区居委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社区服务和居民事务管理工作,提高社区综合服务功能。四是提高社区群众自治水平。建立和完善居民代表会、居民议事会、居民委员会、居民议事小组等机构,探索建立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议事机构与执行相分离的工作机制。继续深化“四议两公开”,完善以居民会议和居民代表会议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制度。建立健全社区激励约束机制,规范社区工作考核制度,促进社区开展工作。
7、加强信息网络管理。一是正确引导网络舆情,积极收集民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快速了解网民的诉求,并在第一时间给予回应,主动邀请权威媒体对事件真伪实事求是地报道、评论,发布权威消息,起到释疑解惑作用。二是按照公开管理、依法管理、主动管理的原则,统筹公安、文化、工商、教育等政府职能部门形成综合有效的管理机制,加大对网络基础运营商忽视管理责任的行政监管,健全网上综合防控体系;把网吧管理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减少网瘾人群;积极引导舆论导向,将网上正面引导与网下落地查处结合起来,严厉打击网上造谣污蔑、恶意中伤、欺蒙诈骗和黄赌毒等犯罪活动,更好地保护好人民权益,维护网络秩序,净化网络环境,促进网络虚拟社会健康发展。三是加强阵地建设,做大做强各级政府及部门网站,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艺术类网站,加强校园网站建设,围绕我市独具特色的优势资源,创作优秀的网络文化原创作品,打造具有安康特色的网络平台,使网络成为宣传安康的重要窗口。
8、努力改进群众工作方法。一要强化群众观念,牢记做好群众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坚决反对群众观念淡薄,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对群众呼声诉求置若罔闻,对群众利益麻木不仁,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的做法,增强做好群众工作主动性。二要提高为群众服务、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克服遇事 “拖、躲、捂、推”的“惰”性思想,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三要坚决维护群众利益,把群众最关心的、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住房、医疗卫生、教育、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问题解决好。四要实施民主科学决策,用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决策的根本依据和衡量决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做到明显影响稳定的政策不出台、多数群众不支持的项目不立项、劳民伤财的事情坚决不干。把握好人民赋予的权力,做到严于律已,以身作则,在群众中树立良好的人民公仆形象。
9、强化责任落实。一是各级领导要切实增强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摆上党政领导班子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本地区、本部门总体工作中,做到同谋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党政一把手应担负起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第一责任,把任务分解量化,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度和奖评考核制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要突出重点,以典型引路,整体推进,通过各项工作的认真落实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三要完善机制,强化考核。以完善体制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规范工作标准,明确达标要求,将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年度考核中,作为综合考评的重要内容。综合运用多种督查手段,建立督查、评议机制,对基层工作的考核,要采取定期督查、随机抽查和跟踪检查等办法,加强对社会管理创新的过程管理。
关于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篇3
为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努力促进社会和谐,__县综治办于11月份对全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进行了工作调研。通过深入乡镇、村(居)调查研究、广泛召开调研座谈会等形式,全面了解该县社会管理工作情况,深入剖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广泛征集了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目前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由于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利益格局、思想文化、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管理工作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与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形势相比,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还存在以下的困难和问题。
1、社会管理工作机制仍不够完善。全市“一中心五网络”运行体系中规定:区县设立社会管理中心,与综合治理委员会、维护稳定领导小组三块牌子,一套班子,下设社会管理办和综合治理办。其中综治办为正科级单位,配备5名以上工作人员。由于原先的综合治理办公室是挂靠政法委工作,可以说是常设的“临时机构”,其编制受政法委编制的限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更名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后,县、乡综治办人员编制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社会管理是个大范畴,除了发展经济外,其余工作都包含在社会管理中,单靠一个挂靠部门去调度和考评难免心有余而力不足。
2、基层服务管理工作难度较大。一是基层政法工作力量严重不足。乡镇社会管理中心承担着综合治理、信访维稳、治安防控、安全监管等诸多职责和任务,工作任务重。就__县基层政法力量的配备来看,一方面由于年轻警力调出人员多,警力年龄结构偏高;另一方面由于受政法专项编制的限制,招录门槛高。政法机关人员很难得到及时补充,造成很多基层政法部门力量严重不足,2-3人的派出所还普遍存在。二是基层服务管理工作难以适应群众需求。社区工作机制尚未理顺,社区居委会趋于行政化,承担大量的行政部门工作,影响了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发挥。部分社区居委会选举工作不规范,居委会成员主动服务意识不够,导致居民对社区工作缺乏必要的关心和支持。部分楼道长能力不足,责任心不强,服务管理作用未有效发挥。部分居民小区没有成立业主委员会,对物业管理企业缺乏有效监督。一些老旧小区基础设施、绿化等损毁严重,小区配套设施不全,环境卫生差。部分小区因没有封闭,治安环境较差,入室盗窃案件频发。少数居民毁绿种菜、停车,私搭乱建,在小区住宅内开设家庭宾馆、饭店、棋牌室,在居民小区内开办加工厂,噪音、油烟污染扰民,并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群众反映强烈,却长期得不到解决。三是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还不够健全。突出表现在:一是部门之间推诿扯皮,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击鼓传花,群众跑了一圈,就是无人负责解决问题;二是少数部门责任意识不强,解决信访问题停留在形式上,甚至存在抵触情绪,未从根本上做到“案结事了”;三是对群众反映比较强烈、比较集中的信访问题,仍然采取个案处理的方式,没有从体制机制上根本解决问题,造成同一性质问题不同群众反复上访。同时,部分群众依法维权意识不强、能力欠缺,遇到问题不愿选择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维权方式,更多选择“零成本、快解决”的信访渠道,致使大量问题集中到信访部门,一些民商事纠纷甚至已经依法判决的诉讼案件也进入信访渠道。
3、社会管理工作面临诸多新问题。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需求日益提高,给社会管理工作带来许多新的挑战。如:城市规模、人口迅速扩张,人口流动性日益增强,现有的人口管理、服务工作已难以适应新形势需要;互联网虚拟社区、博客、即时通讯等迅猛发展,在“人人都是通讯社、个个都有麦克风”的情况下,如何提高网络舆情分析应对能力,成为社会管理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当前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如何加强规范、管理、服务,发挥其在参与社会管理服务工作中的作用,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社会管理工作面临的新任务;当前社会矛盾凸显,各种偶发事件都有可能迅速升级演变成对抗激烈、难以处置的群体性事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完善应急处突机制,成为当前社会管理工作的重点难点之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土地征用与房屋拆迁、房价过高与住房保障、劳动就业与分配不公、消极腐败现象、食品药品安全、环境资源保护成为当前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前几位因素。
二、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1、进一步健全工作体系、完善考评机制。一是抓好人员编制和工作职能的落实。建议将区县社会管理办单独设为党委或政府的常设部门,升级为副处级单位,上级社会管理部门专门下发文件对社会管理办明确具体组织机构、人员编制和经费保障等设置。以进一步整合社会服务管理职能和资源,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真正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各方参与的社会服务管理工作机制,切实解决一些领域多头管理、分散管理,特别是遇到难事推诿扯皮的问题,确保各职能部门形成运转协调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合力。二是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社会管理创新“创什么”、“怎么创”明确后,更需重视“怎么考”的问题。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项目,考核是保障、考实是要求。在考核上,一是要体现考核的激励性,要与经济建设一样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奖惩激励的力度要能有效调动基层的积极性。要将社会管理创新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分值不低于50%。二是要体现考核的导向性,紧紧围绕新理念、新目标、新要求进行绩效评价,要加大创新考核分值,不能把创新做法像金子掩埋在沙滩中。制定社会管理创新奖项评比奖励办法,激励探索创新。三是要体现考核的科学性,综治考核要坚持过程和结果相结合,但不能事无巨细,纷繁复杂,要突出重点,化繁为简,制定公平公正、易操作的考核措施。
2、进一步整合力量,建立多方参与的服务群众机制。一是加强政法服务管理工作力量的配备。建议上级部门能够适当增加警力编制的数量,尽快出台政法部门人员流动机制或招录工作机制,解决基层政法部门特别是派出所警力严重不足的问题。二是整合社会力量形成合力。各级社会管理组织要全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提高各级党组织引领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积极引导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志愿者团体等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协同作用。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扩大基层民主,依法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拓宽群众参与渠道,健全群众参与机制。三是强化源头治理,做到关口前移。把街道、社区作为源头治理的前沿,综合协调和引导各部门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地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为社会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3、加强统筹谋划,尽快解决社会管理中的新问题。
面对社会管理创新中的新问题,要加强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具体操作层面的分析研究,才能少走弯路,提高效率。但社会管理创新不能仅靠纸上谈“新”,关键在于落实,在于找准落脚点和切入点,千方百计集聚社会力量,引导群众参与,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的积极性,把上级精神具体化,把外地经验本地化,把理论研究务实化,既谋又干,既知又行。一是建立社会形势分析例会制度。要像分析经济形势一样分析社会形势,每月召集成员单位交流分析参与社会建设的工作情况以及掌握的影响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发展趋势、解决措施等,进行分析研判和研究部署,对重大复杂问题提请党委政府研究解决。二是建立基层社会管理指导员制度。推行市级机关结对联系区县,县级机关单位结对联系乡(镇)活动,从机关选派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热心从事群众工作人员,组建村居社会管理指导员队伍,在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指导基层做好服务群众工作。三是建立标本兼治机制。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比较多,仅在事发时疲于应付,而疏于事前防范、事后原因分析以及源头治理等措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立足标本兼治,想方设法从源头移走“火药桶”上下足功夫,实现被动“维稳”向主动“创稳”的转变。首先要积极完善稳定风险评估。对实施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和征地拆迁项目,规范评估程序,建立督查问责机制,做到“应评尽评”,防止因决策不当引发社会矛盾。其次要着力规范社会行为。通过深化法治建设,强化行政监督、执法监督和问责,提高法治政府建设水平和执法公信力;通过组织开展更丰富、更高频率、更深入基层的社会教育和文化活动,开展道德模范评选,出台严管干部工作规定,深化反腐倡廉,引导树立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再次要加强民意收集与信息反馈。扩大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程度和积极性,真正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同人民群众意愿和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努力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共同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第二篇:基层社会管理创新调研报告
关于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调研与思考
当前,我国正处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利益格局、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管理面临诸多新问题。基层社会管理如何加强?如何走出新的路子?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如何创新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进而达到维护社会平安、促
进社会和谐,带着这些问题,近期,我们对萍乡市安源区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认真查找和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就做好今后的社会管理服务工作做了有益的探索。
主要工作情况
强化组织领导,宣传教育更加深入人心。安源区委政法委高度重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制发了文件,明确了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工作格局,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各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宣传法制及政法综治社会管理工作。中央、省、市主流媒体刊载宣传文章、图片、音像资料200余篇;组织了50场政法综治“走基层、创平安”文艺团队在乡村社区巡回演出,观众达万人;发送短信20万条;走百村,入千户,深入村民家中关心帮扶。通过开展宣传教育等系列活动,公民法制意识、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进一步提升,广大群众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知晓度不断提高,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得到有效激发,形成了“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社会氛围。
强化关怀服务,特殊群体得到有效管理。打造出租房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模式,建立“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制度。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根据属地管理、地理布局、现状管理等原则,注重整合机关干部、基层党员、村(社区)两委班子等工作力量和资源,因地制宜配置每个格内服务团队。建立特殊人群常态化管控机制,扎实开展毒品打击专项行动,积极推进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对社区矫正等重点人群的管理、帮教和服务。深化“留守学生”关爱行动,加强未成年青少年管理和教育,“阳光学校”正积极筹建中,促进了青少年健康成长。
强化综合治理,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加大资金投入,推进“天网”工程建设,实现了重要路口、主要街道、重点部位的监控全覆盖;开展为期四个月的“安源暴雨”行动,进一步加强派出所巡防队伍建设,配齐人员,城区见警率大幅提高;广泛开展农村群防群治活动,农村治安防范能力进一步增强。强化治安突出问题整治,加大了对重点地区和治安乱点的整治力度,积极开展打击街面两抢、入室盗劫、打击非法传销、打击黄赌毒等专项整治行动,全区治安形势不断好转,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三季度人民群众公众安全感测评安源区在全省排33位,创历史最好成绩。
强化关键突破,重点难点工作有序推进。全面实施社会平安风险评估,建立健全群众利益诉求表达、维权、协调沟通和权益保障等机制,构建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整合调解工作力量,延伸调解网络,全区各类矛盾纠纷得到了及时有效化解,信访总量及进京、到省到市上访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下降,实现了信访形势的持续好转,保障了社会的和谐与平安。服务下沉,探索建立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城区街道选派责任心强的机关干部到社区,有效破解了居民办事难的问题。组建网评员队伍,加强对虚拟社会的管理,通过微博、社区论坛等形式,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及时掌控化解网上舆情,正确引导舆论走向。
存在问题
群众的利益诉求格局日趋多元。利益结构的深刻调整造成社会矛盾纠纷多样化,大量利益诉求以矛盾纠纷形式凸显出来,涉及领域不断扩大,矛盾主体多元化,主要为土地征用、拆迁安置、社会保障、涉法涉诉等方面,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相互作用、日益复杂,化解社会矛盾,预防、处置群体性事件的难度加大。特别是随着网络的兴起,群众越来越注重利用网络来表达利益诉求,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制度规范,网络信息真假难辨,网络恶炒、恶意中伤、散布虚假消息等现象逐步增多,严重影响着网络舆情的正确导向。
传统社会管理模式日趋滞后。一是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部门和乡镇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的现象仍然存在。二是缺乏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对传统社会管理资源和手段利用不足,硬管理有余,软管理不足,缺少柔性化的道德教化、沟通协调,公民主动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不强。三是基层政法保障力度不够。基层警力有限,基层政法综治工作人员兼职现象突出且变动频繁,难以保证专职专用,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
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社会化程度亟待提高。公共服务供给不仅总量有限,而且在城乡之间、群体之间的差距依然极大。一方面,群众对基础教育、就业培训及信息服务、公共
卫生服务、社会保障相关服务等的需求还无法得到充分满足。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居民居住相对分散,导致农村居民获得公共服务的成本随之提高。另外,由农民工引发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也开始凸现出来,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
建议对策
以保障改善民生为根本,夯实社会管理基础。改善民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一是建立健全民生保障机制。努力健全社会安全网,推进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机制建设,切实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不断提高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二是建立健全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努力创造平等竞争的社会环境,确保各利益主体在分配上机会平等。三是建立健全收入平衡机制。加大政府公共服务投入,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改革公共服务方式,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注重向社区、向农村倾斜,建立符合区情、统筹城乡、持续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机制,有效缩小城乡差距。
以加强社区建设为重点,构建社会管理平台。一是大力加强社区建设。将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把能下放的职权下放到街道和社区,使其有权管事、有人做事、有钱办事。二是大力推进农村村级组织建设。依法加强对民主直选村委会干部选举的监督和领导,设定严格的干部候选人标准,严防一些地方宗族势力、黑恶势力插手选举,确保党对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有效维护农村社会长治久安。三是加大村(居)、社区资金和政策保障力度。着力解决村(居)、社区一级组织开展正常活动所需经费、场所的保障问题,有效提高村(居)干部工资待遇,进一步完善村(居)干部的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其后顾之忧。
以矛盾纠纷化解为突破,解决社会管理突出问题。紧紧围绕排查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管理各类矛盾,有力促进社会和谐平安。一是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源头治理机制。二是建立健全“大调解”工作机制。三是建立健全社会矛盾多元化调处机制。四是探索建立突出矛盾纠纷长效化解机制。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关键,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有效完善基础性、关键性社会管理制度,做到有用的硬办法要用好、软办法要有效、老办法不能丢、新办法要跟上。一是创新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二是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管理服务。三是创新虚拟社会综合管理机制。同时,建立网上、网下一体化联动管控机制,提高发现处置、侦查打击、防范控制的能力,严防形成由网上向网下传导的社会破坏力量。
以推进依法治理为载体,提升社会管理固本根基。一是强化政权法治意识。二是坚持依法施政办事。法治要有法,亦要执法,任何人都不得随意突破法律法规的边界。作为行政主体,要做到用制度行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努力形成尊重法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的良好氛围。坚持按法律法规办事,按规章制度办事,合情合理合法办事,决不盲目决策、随意行事,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的公信力和满意度。三是广泛深入进行法律宣传教育。四是加强依法治理社会痼疾。
基层社会管理问题将是我国当前乃至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的重大课题。基层社会管理需要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需要多方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我们必须结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密切联系社会发展实际,关注社会发展重难点,不断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以期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
第三篇: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
(一)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安居乐业。为进一步加强和创新我市社会管理工作,努力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幸福池州,市政协于三季度对全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通过举行创新社会管理学习报告会、开展理论中心组学习、深入实地调查研究、广泛召开调研座谈会、认真开展问卷调查、学习借鉴外地好的经验做法等形式,全面了解我市社会管理工作情况,深入剖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在反复调查研究、咨询论证的基础上,向市委、市政府建言献策。同时,通过学习、调研、座谈、问卷调查等一系列活动,有力推动了相关部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提升了公众对社会管理工作的关注度,为我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现将资政会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主要成效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强化工作举措,狠抓重点难点,积极探索创新,全市社会管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强化综合治理,“平安池州”建设成效显著
坚持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定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办法和实施细则,把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决策前置性程序,对池青九公交线路改造等89件重大事项进行了评估,决定暂缓或不予实施17件,从源头上有效预防和减少了不稳定因素。
深入推进基层综治平台网络建设。全面加强乡镇(街道)维稳综治办和村(社区)维稳综治工作站建设,配备专职人员,规范工作制度,加强管理考核,强化社会矛盾排查调处,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青阳县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在全市率先完成乡镇维稳综治办规范化建设,有效推进了基层维稳综治工作。
建立健全应急处突机制。建立公安机关全警快速应急处突机制,加强专业应急处突队伍建设,确保发生突发事件能够快速集结警力,及时反应、及时处置。贵池区、东至县率先建成专业应急处突队伍,其他各县也正在积极筹建之中,应急处突力量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大力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加强重点行业、重点场所和重点物品管理,加大人防、物防、技防投入。石台县首先实现县际出入口、主要街口、路口治安视频监控全覆盖,有效提升了治安防控能力。据省统计局调查统计,我市公众安全感和社会治安满意率连续4年位居全省前列,群众对公安工作满意度连续3年位居全省第一。2009、2010年,我市连续被评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并率先在全省实现平安县区全覆盖。
(二)夯实基层基础,社区管理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充分发挥城乡社区在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中的重要作用,按照“四有”(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地方办事、有章理事)标准,不断加大城乡社区建设力度,完善社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加快标准化社区用房建设,不断推进社区服务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社区居委会基本实现“一站式”服务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社区服务内容逐步向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计划生育、文化卫生、教育体育和社区安全等公共服务领域拓展。
全市建成社区服务站46个,贵池区建成区级社区服务中心,形成区、街道、社区三级服务网络。多数社区开设了便民服务热线和服务信息平台,整合政府、市场、社会资源,将居民需求信息与社会服务资源有效对接,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有效提升了社区服务水平。
(三)着力改善民生,社会事业不断发展进步
全面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全面启动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新建、改扩建一批城区中小学,有效缓解了教育资源不均衡、城区学校大班额等问题。加强就业技能培训,促进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提供公益性就业岗位6300多个,有效
帮扶弱势群体就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扎实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扎实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机制基本建立。大力实施“夕阳红”计划,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70%。建立专项孤儿救助制度,积极推进孤儿集中养育,孤儿集中、分散养育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1000元和600元。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上半年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7400余套。2007年省委、省政府部署实施民生工程以来,我市共投入资金35.7亿元,实施民生工程40项,人均受益2000多元。
(四)突出以人为本,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进一步加强
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牢固树立重视信访工作就是重视群众工作的理念,认真接待群众来访,及时办理群众来信、来电,着力解决群众合理诉求。今年1-7月份,全市信访总量、进京非正常上访、赴省上访、到市集体访批次同比分别下降24%、50%、36%和19%。九华山风景区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零上访”村居和“零上访”乡镇创建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四民”专题活动成效明显。去年12月起全市开展了为期半年的“访民情、听民意、解民忧、惠民生”专题活动,活动坚持把解决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接访、下访作为突破口,整个专题活动各级领导干部走访群众54000余户,收集各类意见建议近9000条,筹集解决问题专项资金4317.69万元,解决问题4300多件,一批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保护、劳动纠纷、特困群体生产生活等突出问题和矛盾得到有效化解。问卷调查显示,近七成调查对象认为“四民”活动是我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最有成效的工作。
(五)坚持与时俱进,社会管理工作不断创新
在群众工作领域,市委新成立群众工作部,建立群众工作联席会议、群众工作“访、办、考”等“一会三制”工作体系,创造性地开展群众工作;在社会建设领域,市政府在实施民生工程的同时,每年办好10件惠民实事,今年又将惠民实事扩展到19件,有效促进了民生改善;在社会治安管理领域,市公安局依托信息技术,打造了“一呼通”、“租信通”、“联防通”、“视讯通”四通工程,有效破解了家庭旅馆、出租房屋的流动人口管理以及重点要害单位、重点管理的行业场所的治安管理难题;在“大调解”工作领域,市综治委针对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拆迁拆违、劳资纠纷、医患纠纷、交通事故等矛盾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在市直有关单位组建了17个社会矛盾专门调处中心,有效提升了社会矛盾的调处成功率;在基层服务管理领域,全面实施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积极推进覆盖市县乡村的综合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一网通”工程。主城区按每60户选配1名楼道长,建成街道、社区、楼道三级基层服务管理网络,并在市政府网站开通“楼长建言”,直接受理来自楼道长的意见建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当前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利益格局、思想文化、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管理工作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与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形势相比,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一)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存在薄弱环节。市区治安巡逻主要集中在几条干道,案件易发的小街小巷难以见到巡逻警力。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点数量明显不足,主城区多数路口尚未安装闯红灯自动抓拍系统,部分出入市主城区的路口无治安卡点和视频监控。广大农村地区治安防控体系薄弱,人防、物防、技防严重缺乏,“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及儿童自我防范能力较弱,财产和人身安全易受侵害。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分散、监管不到位,食品安全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矿山、工地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特别是交通事故频发,成为影响群众安全感的重要因素。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赌博”、“盗窃”、“宾馆、洗浴等重点场所治理”成为我市社会治安管理的突出问题,调查对象认为“公共安全体系还不完善”的占59.99%。
(二)基层服务管理工作难以适应群众需求。社区工作机制尚未理顺,社区居委会趋于行
政化,承担大量的行政部门工作,影响了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发挥。部分社区居委会选举工作不规范,居委会成员主动服务意识不够,导致居民对社区工作缺乏必要的关心和支持。部分楼道长能力不足,责任心不强,服务管理作用未有效发挥。部分居民小区没有成立业主委员会,对物业管理企业缺乏有效监督。一些老旧小区基础设施、绿化等损毁严重,小区配套设施不全,环境卫生差。部分小区因没有封闭,治安环境较差,入室盗窃案件频发。少数居民毁绿种菜、停车,私搭乱建,在小区住宅内开设家庭宾馆、饭店、棋牌室,在居民小区内开办加工厂,噪音、油烟污染扰民,并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群众反映强烈,却长期得不到解决。
(三)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还不够健全。突出表现在:一是部门之间推诿扯皮,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击鼓传花,群众跑了一圈,就是无人负责解决问题;二是少数部门责任意识不强,解决信访问题停留在形式上,甚至存在抵触情绪,未从根本上做到“案结事了”;三是对群众反映比较强烈、比较集中的信访问题,仍然采取个案处理的方式,没有从体制机制上根本解决问题,造成同一性质问题不同群众反复上访。同时,部分群众依法维权意识不强、能力欠缺,遇到问题不愿选择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维权方式,更多选择“零成本、快解决”的信访渠道,致使大量问题集中到信访部门,一些民商事纠纷甚至已经依法判决的诉讼案件也进入信访渠道。
(四)社会管理工作面临诸多新问题。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需求日益提高,给社会管理工作带来许多新的挑战。如城市规模、人口迅速扩张,人口流动性日益增强,现有的人口管理、服务工作已难以适应新形势需要;如互联网虚拟社区、博客、即时通讯等迅猛发展,在“人人都是通讯社、个个都有麦克风”的情况下,如何提高网络舆情分析应对能力,成为社会管理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如当前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如何加强规范、管理、服务,发挥其在参与社会管理服务工作中的作用,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社会管理工作面临的新任务;如当前社会矛盾凸显,各种偶发事件都有可能迅速升级演变成对抗激烈、难以处置的群体性事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完善应急处突机制,成为当前社会管理工作的重点难点之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土地征用与房屋拆迁、房价过高与住房保障、劳动就业与分配不公、消极腐败现象、食品药品安全、环境资源保护成为当前我市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前几位因素。
(五)社会管理格局有待进一步完善。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部门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机制还不健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总体规划还未形成。各地、各部门还未就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进行系统研究和部署,有的地方、部门还存在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以及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社会公众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认知度还不高,参与社会管理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有效途径不多。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还不够完善。
以上是我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调研的基本情况,相关建议将以《建议案》的形式提出。
第四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报告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安居乐业。为进一步加强和创新我市社会管理工作,努力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幸福池州,市政协于三季度对全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通过举行创新社会管理学习报告会、开展理论中心组学习、深入实地调查研究、广泛召开调研座谈会、认真开展问卷调查、学习借鉴外地好的经验做法等形式,全面了解我市社会管理工作情况,深入剖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在反复调查研究、咨询论证的基础上,向市委、市政府建言献策。同时,通过学习、调研、座谈、问卷调查等一系列活动,有力推动了相关部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提升了公众对社会管理工作的关注度,为我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现将资政会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主要成效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强化工作举措,狠抓重点难点,积极探索创新,全市社会管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强化综合治理,“平安池州”建设成效显著
坚持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定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办法和实施细则,把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决策前置性程序,对池青九公交线路改造等89件重大事项进行了评估,决定暂缓或不予实施17件,从源头上有效预防和减少了不稳定因素。
深入推进基层综治平台网络建设。全面加强乡镇(街道)维稳综治办和村(社区)维稳综治工作站建设,配备专职人员,规范工作制度,加强管理考核,强化社会矛盾排查调处,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青阳县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在全市率先完成乡镇维稳综治办规范化建设,有效推进了基层维稳综治工作。
建立健全应急处突机制。建立公安机关全警快速应急处突机制,加强专业应急处突队伍建设,确保发生突发事件能够快速集结警力,及时反应、及时处置。贵池区、东至县率先建成专业应急处突队伍,其他各县也正在积极筹建之中,应急处突力量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大力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加强重点行业、重点场所和重点物品管理,加大人防、物防、技防投入。石台县首先实现县际出入口、主要街口、路口治安视频监控全覆盖,有效提升了治安防控能力。据省统计局调查统计,我市公众安全感和社会治安满意率连续4年位居全省前列,群众对公安工作满意度连续3年位居全省第一。2009、2010年,我市连续被评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并率先在全省实现平安县区全覆盖。
(二)夯实基层基础,社区管理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充分发挥城乡社区在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中的重要作用,按照“四有”(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地方办事、有章理事)标准,不断加大城乡社区建设力度,完善社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加快标准化社区用房建设,不断推进社区服务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社区居委会基本实现“一站式”服务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社区服务内容逐步向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计划生育、文化卫生、教育体育和社区安全等公共服务领域拓展。
全市建成社区服务站46个,贵池区建成区级社区服务中心,形成区、街道、社区三级服务网络。多数社区开设了便民服务热线和服务信息平台,整合政府、市场、社会资源,将居民需求信息与社会服务资源有效对接,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有效提升了社区服务水平。
(三)着力改善民生,社会事业不断发展进步
全面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全面启动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新建、改扩建一批城区中小学,有效缓解了教育资源不均衡、城区学校大班额等问题。加强就业技能培训,促进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提供公益性就业岗位6300多个,有效帮扶弱势群体就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扎实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扎实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机制基本建立。大力实施“夕阳红”计划,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70%。建立专项孤儿救助制度,积极推进孤儿集中养育,孤儿集中、分散养育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1000元和600元。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上半年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7400余套。2007年省委、省政府部署实施民生工程以来,我市共投入资金35.7亿元,实施民生工程40项,人均受益2000多元。
(四)突出以人为本,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进一步加强
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牢固树立重视信访工作就是重视群众工作的理念,认真接待群众来访,及时办理群众来信、来电,着力解决群众合理诉求。今年1-7月份,全市信访总量、进京非正常上访、赴省上访、到市集体访批次同比分别下降24%、50%、36%和19%。九华山风景区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零上访”村居和“零上访”乡镇创建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四民”专题活动成效明显。去年12月起全市开展了为期半年的“访民情、听民意、解民忧、惠民生”专题活动,活动坚持把解决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接访、下访作为突破口,整个专题活动各级领导干部走访群众54000余户,收集各类意见建议近9000条,筹集解决问题专项资金4317.69万元,解决问题4300多件,一批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保护、劳动纠纷、特困群体生产生活等突出问题和矛盾得到有效化解。问卷调查显示,近七成调查对象认为“四民”活动是我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最有成效的工作。
(五)坚持与时俱进,社会管理工作不断创新
在群众工作领域,市委新成立群众工作部,建立群众工作联席会议、群众工作“访、办、考”等“一会三制”工作体系,创造性地开展群众工作;在社会建设领域,市政府在实施民生工程的同时,每年办好10件惠民实事,今年又将惠民实事扩展到19件,有效促进了民生改善;在社会治安管理领域,市公安局依托信息技术,打造了“一呼通”、“租信通”、“联防通”、“视讯通”四通工程,有效破解了家庭旅馆、出租房屋的流动人口管理以及重点要害单位、重点管理的行业场所的治安管理难题;在“大调解”工作领域,市综治委针对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拆迁拆违、劳资纠纷、医患纠纷、交通事故等矛盾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在市直有关单位组建了17个社会矛盾专门调处中心,有效提升了社会矛盾的调处成功率;在基层服务管理领域,全面实施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积极推进覆盖市县乡村的综合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一网通”工程。主城区按每60户选配1名楼道长,建成街道、社区、楼道三级基层服务管理网络,并在市政府网站开通“楼长建言”,直接受理来自楼道长的意见建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当前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利益格局、思想文化、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管理工作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与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形势相比,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一)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存在薄弱环节。市区治安巡逻主要集中在几条干道,案件易发的小街小巷难以见到巡逻警力。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点数量明显不足,主城区多数路口尚未安装闯红灯自动抓拍系统,部分出入市主城区的路口无治安卡点和视频监控。广大农村地区治安防控体系薄弱,人防、物防、技防严重缺乏,“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及儿童自我防范能力较弱,财产和人身安全易受侵害。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分散、监管不到位,食品安全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矿山、工地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特别是交通事故频发,成为影响群众安全感的重要因素。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赌博”、“盗窃”、“宾馆、洗浴等重点场所治理”成为我市社会治安管理的突出问题,调查对象认为“公共安全体系还不完善”的占59.99%。
(二)基层服务管理工作难以适应群众需求。社区工作机制尚未理顺,社区居委会趋于行政化,承担大量的行政部门工作,影响了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发挥。部分社区居委会选举工作不规范,居委会成员主动服务意识不够,导致居民对社区工作缺乏必要的关心和支持。部分楼道长能力不足,责任心不强,服务管理作用未有效发挥。部分居民小区没有成立业主委员会,对物业管理企业缺乏有效监督。一些老旧小区基础设施、绿化等损毁严重,小区配套设施不全,环境卫生差。部分小区因没有封闭,治安环境较差,入室盗窃案件频发。少数居民毁绿种菜、停车,私搭乱建,在小区住宅内开设家庭宾馆、饭店、棋牌室,在居民小区内
开办加工厂,噪音、油烟污染扰民,并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群众反映强烈,却长期得不到解决。
(三)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还不够健全。突出表现在:一是部门之间推诿扯皮,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击鼓传花,群众跑了一圈,就是无人负责解决问题;二是少数部门责任意识不强,解决信访问题停留在形式上,甚至存在抵触情绪,未从根本上做到“案结事了”;三是对群众反映比较强烈、比较集中的信访问题,仍然采取个案处理的方式,没有从体制机制上根本解决问题,造成同一性质问题不同群众反复上访。同时,部分群众依法维权意识不强、能力欠缺,遇到问题不愿选择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维权方式,更多选择“零成本、快解决”的信访渠道,致使大量问题集中到信访部门,一些民商事纠纷甚至已经依法判决的诉讼案件也进入信访渠道。
(四)社会管理工作面临诸多新问题。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需求日益提高,给社会管理工作带来许多新的挑战。如城市规模、人口迅速扩张,人口流动性日益增强,现有的人口管理、服务工作已难以适应新形势需要;如互联网虚拟社区、博客、即时通讯等迅猛发展,在“人人都是通讯社、个个都有麦克风”的情况下,如何提高网络舆情分析应对能力,成为社会管理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如当前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如何加强规范、管理、服务,发挥其在参与社会管理服务工作中的作用,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社会管理工作面临的新任务;如当前社会矛盾凸显,各种偶发事件都有可能迅速升级演变成对抗激烈、难以处置的群体性事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完善应急处突机制,成为当前社会管理工作的重点难点之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土地征用与房屋拆迁、房价过高与住房保障、劳动就业与分配不公、消极腐败现象、食品药品安全、环境资源保护成为当前我市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前几位因素。
(五)社会管理格局有待进一步完善。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部门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机制还不健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总体规划还未形成。各地、各部门还未就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进行系统研究和部署,有的地方、部门还存在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以及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社会公众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认知度还不高,参与社会管理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有效途径不多。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还不够完善。
以上是我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调研的基本情况,相关建议将以《建议案》的形式提出。
第五篇:龙高镇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龙高镇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龙高镇创新社会管理调研小组
执笔
雷建国
社会管理关系到人民群众权益维护,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良好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之大局。遵照县综治委统一部署,从二月初至当月中旬,龙高镇成立了以党委副书记、镇长李忠存为组长的龙高镇社会管理工作调研小组,利用十天时间,采取进村入户走访、组织群众座谈、听取各方意见,归类梳理分析、制定对策建议的方法,实事求是的对全镇社会管理工作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龙高镇社会管理工作的现状和特点
(一)加强社会管理思想目标明确,创新社会管理大局意识增强。龙高镇地处彬、旬、淳三县交界,隶属革命老区,全镇有16个村、94个村民小组、1.7万人,流动人口较多,社会情况复杂,地理位臵偏远,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就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持镇域经济社会稳定协调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基于此,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从全镇实际出发,以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保持社会稳定为社会管理总体目标,充分发挥党委在社会管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 用,努力加强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落实,把群众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注重工作中的源头治理和动态协调,科学配臵社会管理资源,全面落实镇、村两级社会管理责任,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共同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初见雏形。
(二)创建平安示范镇工作稳步推进,镇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镇党委、政府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指导思想不动摇,按照县委、政府部署,积极开展平安示范镇创建活动。工作中牢固树立依法治镇意识,以创新平安示范镇为载体,坚持依法行政,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不断夯实基层治安基础建设,有效地推进了平安示范镇建设工作进程。一是社会治安资源得到合理配臵。去年以来,镇上将镇纪委纪检监察职能,司法所的司法调节职能,派出所的治安维稳职能,综治办的综合防范职能进行了资源整合,合理配臵,成立了龙高镇综治维稳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镇各项矛盾的排查调处和逐月通报;同时组建了16个村级维稳综治工作站,工作组由村两委会主要负责人、包村干部以及德高望重、说话办事威信高的村民和治安中心户长组成,力求零距离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组建以来,先后化解各类矛盾、纠纷84件,初步达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预期效果。二是安全防范工作得到加强,镇、村两级治安巡逻形成制度 化、经常化,镇上组建了镇区巡逻队,每村有5~7人组成的巡逻小组,队组配备红袖章100套,强光手电筒20个,每晚定期出巡,从不间断,并全面推行巡逻情况处臵登记制度,由综治办和村维稳工作治督办检查,签字盖章,逐月考核,使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三是平安示范镇组织管理机制和制度建设有效提升。镇党委、政府将综治维稳、创建平安示范镇工作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范畴,年初与各村委会、驻镇各单位签订综治维稳目标责任书,年终实行考核奖惩,日常工作中做到组织领导、专门班子、阵地建设、专人办公“四有四落实”,实现了运行机制、责任追究、矛盾分流、疑难问题协调处臵和跟踪问效五个机制健全,落实了首问负责制,不安定因素排查制,联席会议制、案件随时办结制、结案回访制、倒查责任制六项制度,在全镇范围内基本形成了镇综治办公室、村综治工作站、治安中心户、户户联防成网络,并和日常巡逻、重点防控、加强调解等相结合,成就了一个横到边、纵到底的社会管理大局,从而极大地推进了平安示范镇建设工作进程。去年,仅镇综治维稳中心排查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8起,接待信访6起,矛盾纠纷发生率和群众信访起数和2010年相比均呈下降趋势。
(三)社会管理措施得到基本落实。一是社会管理宣传到位。结合镇域实际,一年来,镇党委、政府不断加大强化社会管理,建设平安龙高宣传舆论工作,先后组装宣传车30台次,进村入户宣传持续不间断,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套,意见征询表4000余份,投资6000元购臵,印有“人人参与建设平安龙高”热水瓶320个发放给群众,利用集市贸易日摆放宣传版面并设店宣传咨询8期,组织中小学生开展安全防范演练2起,村级综治站坚持每天上午8时举办为期20分钟的加强社会管理,建设平安龙高专题节目,从而奠定了人人参与社会管理、切实增强防范意识、同心协力共建平安和谐龙高的群众思想基础。二是社会管理和平安建设的重点地域、重点时段、重点范围、重点人群应急预案和工作措施基本到位。镇上先后制定了学校周边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集贸日突发事件应对预案、各类利益矛盾引发的群访应对预案、宗族矛盾引发事件应对预案、群架群殴应对预案等,同时对习惯性缠访闹访者,有暴力倾向者,对社会不满者,打村骂舍有黑社会性质者等高危人员在全镇范围内进行了排查备案,对隐患控制和稳控人员基本做到了底子清、情况明、稳控责任落实,稳控措施到位。三是把高度重视和推行综合调解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方面和重要措施来抓,从而取得了较好的管理效果。在健全和完善矛盾纠纷排查机制、维稳信息定期上报制度的基础上,镇上不断加大矛盾纠纷调处力度,对不稳定因素实行防控前移、防范为主、及时化解、防微杜渐、避免事态恶化、扩大化。工作中以加强综合调解为重点,充分发挥司法调解,治安调解,人民调解各方职能,坚持情况早掌握、工作早到位、问题早解决、措施早落实,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在去年排查调解的28起矛盾纠纷 中,司法调解13起,治安调解2起,人民调解13起,加上16个村级维稳工作站调解的84起矛盾纠纷在内,仅调解化除各类矛盾112起,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得了平息矛盾、化解纠纷、消除积怨、打破隔阂,把问题和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的效果,维护了镇区和谐稳定局面。
(四)社会管理能力明显提升。突出表现在:社会矛盾化解及时有效。党政挂帅、综治协调、单位联动、依托基层,各方参与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格局初步形成,排查报告制度、责任追究制度、领导包案制度等得到落实,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力量有机结合,基层群众信访诉求基本得到合理解决,推进了镇区社会和谐稳定局面;综治管理得到加强,重点区域管理,重点时段管理,重点人口管理,责任措施双到位,打击违法犯罪力度不断加大,社会治安环境得到进一步好转,去年全镇刑事发案率和上年相比下降
%;镇村基层维稳网络逐步健全,镇综治维稳中心,村综治维稳工作站,重点区域警务室,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力量整合、工作协调、目标一致、责任落实、天网覆盖工程和警铃入户工程有序推进,治安联防举措落实有力,村民治安防范意识明显提高,社会治安满意率明显上升。在2011年10月全市测评中,龙高镇人民群众社会治安满意率在咸阳市260多个乡镇中名列全市第一,司法所满意度名列全市第一,派出所满意率名列全市第三,平安创建群众知晓率在全市排名十二。
二、社会管理工作存在问题较多,仍然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
龙高镇近年来加强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稳定平安示范镇工作虽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对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伟大进程,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仍然存在着许多棘手问题和薄弱环节。第一,确保社会稳定和谐的物质基础不够坚实。镇域经济总量偏低,经济社会发展和先进地区、富裕地区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突出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增长速度仍然缓慢,主导产业不稳,一村一品发展优势未能充分形成,农民群众经济收入相对较低,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薄弱,特别是工业发展严重滞后,甚至处于空白状态,旅游资源未能充分利用和发挥,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缺乏坚实牢固的物质基础,这是引发社会管理矛盾的根本症结。第二,引发社会管理深层矛盾的各类因素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各级社会管理层的权利异化,导致依法行政不公,政策执行不公,司法处臵不公,利益分配不公,行业管理不公,奖惩处罚不公,群众权益享受不公,就业机遇、台阶、条件不公等因素或多或少都有存在。不公则怨,不平则鸣,倘合理诉求再得不到公正解决,势必引发矛盾、引发纠纷、引发群信群访,稍有不慎,则会酿成事态扩大加剧之趋势。第三,社会维稳压力较大。尽管全镇治安形势总体稳定,但不容乐观,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各种传统的非传统的、自然的和社会的风 险矛盾交织并存,打架斗殴、寻衅滋事、抢劫偷盗时有发生;流动人口、文化娱乐场所及预防青少年犯罪方面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手段;镇村综合巡逻在发现问题,寻找苗头,跟踪监督方面缺乏责任意识和主动态度;信访工作形势仍然十分艰巨,无序非理性缠访上访比较突出;积案化解难度较大,震惊省、市、县三级的徐家村灭门案历时十多年仍未破获,群众至今心有余悸。第四,社会保障能力仍不能满足群众需求。就业矛盾突出,社会保障覆盖面小,社会救助范围狭窄,特别是公民道德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社会公共设施被盗时有发生,环境卫生保持难度较大,见义勇为行为淡化,诚实守信观念淡薄,尊老爱幼、赡养老人等传统美德严重缺失。全镇16个村中,村村都有那样一些典型人物,志学之年不思进取、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只知享受不讲奉献、吃喝玩乐、迷恋网吧,无尽止向家庭索取、明拿暗偷、挥霍无度,稍不顺心则恶语相向、辱骂长辈甚至殴打家人,成为法律不犯、小恶不断、危害家庭、影响社会的害群之马。第五,信仰危机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和普遍性。这是引发社会深层次矛盾的土壤基础和滋生温床,加大了社会管理工作的难度。据调查,八零后,九零后的年轻一代人中,相当一部分存在信仰危机,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严重异化背离,视一切都是无所谓,看一切都不满意,表现出一种满不在乎的神气,唯我独尊的傲气,语言放肆,毫无顾忌,不满社会,不满现实,思想偏激,行为失衡,信口攻击社会制度,肆意 攻击党政领导,这已经成为一种潜在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其危害程度不亚于洪水猛兽,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警惕。
三、创新社会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紧紧抓住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机遇,推进镇域经济跨跃式发展,为创新社会管理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首先要以大力实施农业规模化经营为目标,继续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试点工作,引导群众改变传统观念,树立大产业,大发展意识;通过招商引资、合作经营等方式,吸引和鼓励农户或商户创办农业专业化发展园区,最大限度提高土地经营效益;二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在巩固和壮大绿色有机苹果示范基地建设步伐的基础上,继续壮大食用菌经营规模,使食用菌生产成为镇域经济发展的新兴主导产业,成为农村致富,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三是继续调整镇域产业发展结构,推动农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延伸,使镇域经济由主靠农业向第二、第三产协同并进转变。充分利用龙高镇被评为全省环境优美乡镇的高知名优势和人文自然景观优势,制定优惠政策和措施,吸引二、三产业向镇村延伸,有重点地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旅游观光企业、商贸物流企业,同时在人文自然景观点兴办一批集食宿游为一体的“农家乐”型农户服务企业,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崛起,从而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进而形成城、镇、村相互促进,农、工、服三业联动的发展路子和经济与社会协同发展的大格局,实现龙高 镇域经济实力跨跃式增长,为创新社会管理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关注弱势群体,在消减社会管理深层矛盾上实现防微杜渐。实践证明,群众只要有一线生机,就不会铤而走险。因此,关注弱势群体是确保社会和谐的重要方面。工作上首先要千方百计统筹好镇村新增劳动力就业,失地农民就业,劳动力转移就业,大学毕业生和退伍军人就业的指导和服务,以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各种类型服务业为重点,使经济结构调整和扩大就业相衔接;第二,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完善低保政策落实措施,扩大低保覆盖面,实现应保尽保;第三,积极开展扶贫和社会救助,整合易地搬迁、移民搬迁、安居工程、危房改造、三告别等项目资金,改善弱势群体人居环境;认真落实困难群体救助制度和办法,设立困难家庭子女上学救助、大病医疗专项救助、加强对遭遇突发事件导致生活困难家庭应急救助,落实特殊扶助制度措施,逐步形成弱势群体救助长效机制;第四,做好特困群众救助工作,重点加大残疾、智障、鳏寡孤独老人等无劳动能力的特困群体扶持力度,改善其生存条件,使之能够维持生计,享受党和政府的阳光温暖,从而减少和消除引发社会危机的潜在因素。
(三)加大综治工作力度,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继续深入推进依法治镇进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稳定。以创建平安龙高为载体,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增强人民群 众安全感。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夯实基层治安基础,发挥镇村两级综治组织作用,提高群众建设平安龙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善社会风险评估机制,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纳入决策审批程序,按照“谁建设谁评估、谁主管谁评估、谁审批谁评估”和属地管理原则,建立社会矛盾排查、预防、化解动态工作机制,切实抓好社会决策和经济决策的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以容易引发矛盾的领域为重点,明确风险评估的责任主体,工作程序和预警对策,从源头上预防和应对可能产生的社会隐患风险,以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完善大调解工作格局,继续坚持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配合的工作模式,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无缝衔接,全面覆盖的组织网络,建立调解管理、工作考核和评比奖惩机制,加强调解人员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使人民调解在维稳和谐中发挥第一道防线作用;建立行政调解统筹协调机制,积极探索全程、全员、全面的立体司法调解格局;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调解工作,发挥社会组织和各类行业协会优势,引导支持其直接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实现矛盾纠纷调解工作进镇区、进市场、进景区、进农村、进家庭,力争各类社会矛盾和纠纷化解在调解一线。完善镇村两级信访接访和下防工作机制,畅通听取群众意见、解决群众诉求的工作渠道,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全面落实领导干部包案下访制度,完善公开听证,案件终结,信访救助等制度和办法,严格区分缠访、闹访、非法访和正常访的界限,对非法信访人员旗臶鲜明的予以严肃处理,断绝其侥幸心理和无理要求得以实现的企图,以维护正常的信访秩序。加强社会治安
防控体系建设。坚持不懈地积极配合公安部门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始终对各类违法犯罪保持高压态势;巩固和完善镇村两级巡防队伍,壮大群访群治力量,构建辅警守点,综治巡线、民警锁边的防控格局,实现岗点巡查阵地化,街巷巡逻动态化,镇区巡控专业化,外围堵截堵屏障化,考核奖惩定期化;建立治安问题和社会矛盾排查机制,集中排查重点部位和高发案地区,定期不定期明察暗访,及时掌握和着力解决影响社会正常秩序和人民群众安全感的突出问题,做到治安面貌不改变不放过,人民群众不满意不放过,以全面推进平安龙高建设实施进程。
(四)完善应急管理机制,提高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应急管理主要针对危机事件。突发性和紧急性、危害性和不确定性,影响的社会性、以及决策到非程序性,是危机事件的显著特征,要求社会管理机构和人员在有限的信息,人力和时间内快速反应,科学决策、打破常规,寻求正确的处臵方案。因此,必须提高直接处臵危机事件的镇村两级党政组织,综治机构,司法、公安派出所及相关人员的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一是提高见微知著能力,善于及时捕捉带有倾向性和潜在危机的苗头,通过综合分析和科学判断预测出苗头和倾向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做好应对危机的思想和工 作准备;二是要具备快速反应能力,对来势猛、规模大、发展快的突发危机,不能有半点迟缓和拖延,必须快速反应,立即行动、果断处臵、迅速控制;三是要增强组织协调能力,能够正确处理各方关系,组织协调各方面力量,形成应对突发事件的合力,使处臵工作高效有序,各项措施相互衔接;四是要提升随机处臵能力,把原则性和灵活性想结合,因地制宜采取控制措施,以收平息事态果断、化解危机及时之效果。增强上述四个能力,除实践经验积累外,关键要加强学习,坚定立场,提高政治鉴别能力和政治敏锐感,要掌握辩证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提高危机认识的准确性、决策处臵的科学性和平息过程中谋略艺术水平。具体实施落实上要从健全组织体系,落实领导责任入手,加强应急管理值守信息分析处理,搞好应急预案制定和措施落实,强化应急防控预演预练,健全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加大应急管理硬件投入,使各类危机及时消弥化解。
(五)强化思想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消除信仰危机引发社会深层矛盾的滋生温床。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完善与社会管理体系相适应的道德秩序,诚信体系和行为规范;提倡和发扬爱国爱民、忧国忧民、自尊自俭、自强不息、忠孝仁爱、崇尚礼仪、重诺守信、先忧后乐、百折不挠、顾全大局、乐于奉献、见义勇为、克己奉公、清正廉洁、忠诚老实、实事求是、尊老爱幼、救弱扶困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把弘扬传统美德与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与各类创建 系列活动相结合,开展传统美德进机关、进学校、进镇区、进村组、进企业、进家庭的主题实践活动,提升公民特别是年轻一代的道德文化素质。继续加大普法力度,增强群众法制意识和学法、知法、用法的自觉性,引导群众理性表达诉求,以维护自身权益,全面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同时提高镇村两级法制化管理水平。
弘扬传统美德,开展普法教育,都要从镇村实际出发,清醒认识思想教育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注重联系实际,防止用办实事代替思想教育,力求教育内容上突出针对性,教育对象上区别层次性、教育方法上坚持灵活性,教育选材上注重典型性,教育进程上坚持长期性,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传统美德以及法制教育,消除信仰危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创新社会管理奠定思想基础,在化解社会潜在的深层矛盾上做到未雨绸缪。
(六)全面提升社会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推进社会管理机制的加强和创新。历史经验和调查实践证明引发社会矛盾甚至社会危机,除自然灾害、地质灾害,重大疫情等人力不可抗拒因素外,大量的、普遍的、直接的诱发原因在于权力异化和缺乏公平正义。因此,作为社会管理最基层的镇村两级党政组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根本的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树立人本观念、不折不扣的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群众路线,在社会管理每个层次和环节上都做到公平正义、合理合法,推进社会 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良好社会秩序。结合镇村实际,在日常工作中要自觉坚持依法行政公正,执行政策公正,司法处臵公正,行业管理公正,利益分配公正,诉求处臵公正,就业安臵公正,矛盾纠纷化解公正。具体工作中,特别要注意低保指标确定、救助对象确定、特困人员确定、项目补贴确定、征地拆迁补偿分配确定、各类减免确定、直至生育指标、参军名额等,都要坚持政策,坚持标准,公正公平,公开透明,坚决杜绝暗箱操作和优亲厚友,杜绝徇私枉法和见利忘义,杜绝办事不公和偏差失衡,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利益问题着力解决好,减少和消除引发社会矛盾的土壤和基础,推进龙高镇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社会和谐、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经济发展实现跨跃。
二○一二年二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