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关于精准扶贫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xx年工作要点安排,x月x日至x日,市人大常委会组成2个调研组,对全市xx年精准扶贫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x月x日,两个调研组共同听取了市扶贫办和财政局的情况汇报。x月x日至x日,第一调研组由预工委牵头,在xxx的带领下对xx县进行了调研;第二调研组由农工委牵头,在xxx的带领下对xx县进行了调研。调研组通过实地走访、现场观摩、个别交流、集中座谈等方式,共调研6个县(市区)、12个乡镇、20个村,实地查看了18个易地搬迁安置点和10个产业大户,召开座谈会12次,参与人数近100人。同时,委托茅箭区、张湾区人大常委会对此项工作同步开展调研,并提交了调研报告。现将此次调研的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领导高度重视、制度不断健全。市政府把扶贫作为当前首要的政治任务和“一号工程”来抓,层层压实责任,重点推进落实。市县(区)两级均成立了以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指挥长、四大家领导全体参与、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脱贫攻坚指挥部,高位统筹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全市上下凝聚起扶贫攻坚的强大合力,强力推动减贫工作。目前,建档立卡、精准识别等前期工作已顺利完成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扶贫资金的精准使用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进一步规范扶贫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资金安全,市政府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精准扶贫项目资金管理的实施意见》、《十堰市扶贫资金使用办法》、《十堰市统筹使用财政专项资金实施方案》等文件,各县市区也相继出台了具体操作办法,切实筑牢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高压线”。
(二)资金投入渠道多、规模不断扩大。当前,精准扶贫资金的来源渠道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财政拨。xx年,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共安排精准扶贫资金138566万元,其中:中央、省预算内安排我市精准扶贫资金45166万元。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施意见》规定:“市、县分别按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量的15%增列专项扶贫预算。各级财政当年清理回收可统筹使用的存量资金中的50%以上用于精准扶贫”的要求,xx年市政府按当年预算收入增量36000万元的15%安排扶贫专项5400万元,按清理回收存量资金50181万元的60%安排30000万元设立精准扶贫产业基金,拨付6个县市区各5000万元,支持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发展。各县市区共安排精准扶贫专项资金达58000万元,均高于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二是专项投。易地搬迁资金是采取封闭运行的管理模式。xx年湖北省出台了《易地搬迁资金管理办法》,指定省长江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作为省级层面的易地搬迁融资平台,各县市区也相应成立了本级的易地搬迁实施主体。省长江投对易地搬迁资金实行单独建户、物理隔离、封闭运行、台账管理、精细核算,其资金来源为中央预算内资金、农户自筹资金、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国家专项建设基金和金融机构贷款等5个部分。每户按搬迁总成本(含建房、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持)20万元安排,xx年共拨付我市易地搬迁资金97.3亿元。三是统筹整。按照
“大类间统筹、大类内打通”的原则,市政府采取规划引导统筹、重点项目主导统筹、重点部门牵头统筹、奖补资金引导统筹等办法,除老百姓的救命钱、基本民生钱、刚性需求的政策钱不能整合外,将其它所有的“零钱”变成“整钱”,基本做到应统尽统。xx年全市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33.17亿元,用于精准扶贫资金达到89.32亿元,重点投向“六个一批”政策落实、重点村建设、产业发展和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四是银行融。市政府立足山区农村实际,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制定下发了《十堰市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构建了“政策引导、银行参与、农户贷款、政府贴息”的金融扶贫新模式,有效破解了扶贫资金短缺难题。近年来,各银行特别是农发行、农商行、邮政储蓄等涉农金融机构加大对特色产业的信贷投放,先后开发出“扶贫贷”、“助农贷”、“惠农贷”、“兴业贷”等12个信贷产品支持贫困户创业脱贫。xx年,全市扶贫贷款余额达到80多亿元,扶贫小额贷款突破10亿元,覆盖贫困户超过3.5万户。
(三)资金使用比较集中、扶贫效果日益显现。市政府将扶贫资金的使用与建档立卡结果相衔接,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实行产业发展扶持到村到户、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到村到户、致富能力提升到村到户,对贫困村的产业扶贫资金、整村推进项目等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直达项目主体;对涉及困难群众的个人补助,利用“一卡通”、“一折通”等手段直接支付到个人,确保资金精准使用,已取得明显成效。xx年,119956人实现脱贫。扶贫搬迁上。对生存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地方,以及居住过于分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难的地方,实施扶贫搬迁,xx年搬迁4.4万户、12.9万人。扶智脱贫上。通过开展就业技能培训、举办专场招聘、主动对接岗位、开展创业指导、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方式,促进13.78万贫困人口外出务工就业,实现就业脱贫。全面落实精准扶贫教育惠民政策,学前及小学生每生每年补助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补助1250元,普通高中每生每年2500元。保障供养上。对纳入低保7.8万人、五保3.1万人通过保障兜底,做到应保尽保,农村低保保障标准提高至3840元/年全。医疗救助上。xx年门诊统筹补偿封顶线从300元提高到400元;新农合住院政策范围内分段补偿比例分别提高5个百分点;大病保险起付从1.2万元降低至0.8万元,年封顶线不低于30万元。贫困户在各级医疗机构住院享受免门诊诊疗费、挂号费等优惠;在各级医院设立精准扶贫对象服务窗口,开辟绿色通道,推进医疗救助
“一站式”即时结算。健康扶贫政策增加核销费用达1312.37万元;各级医疗机构为精准扶贫对象减免费用589.32万元。
(四)资金使用较为规范、监管措施到位。市政府及各县市区政府在推进精准扶贫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科学规范的资金管理制度。一是严格使用程序。在扶贫资金的管理上,各地严格按照《湖北省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在财政局设立扶贫项目资金专户,实行全过程跟踪管理,全封闭专户运行。在项目申报、审批到资金下拨、使用的各个环节,主动接受审计、监察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审计和监督,始终做到专款专用,足额到位,防止挤占、挪用、截留现象发生。二是坚持阳光操作。严格执行资金公示制、竣工验收制,项目启动前,各乡镇、村、项目建设单位充分利用张贴公告、发放宣传单、在新闻媒体公示等形式,对项目审批程序、项目名称、实施地点、建设规模、社会效益、资金来源、资金总额等内容进行公示公告,确保扶贫项目和资金充分接受群众监督,提高资金使用的透明度。项目竣工后,扶贫办会同镇、村、驻村工作队及时组织验收。三是创新监管模式。为使扶贫资金项目与贫困村、贫困户充分对接,市政府积极探索
“村级决策实施、乡(镇)统筹审批、县级监管备案、市级备查、省级检查”的扶贫项目资金管理模式。扶贫项目由贫困村、贫困户据实申报;各乡镇党委政府负责项目审批、资金拨付,对项目实施、验收、报账、监管和资金使用成效负总责;县级负责各地项目资金的备案管理,对各地项目实施、资金使用不定期进行督办检查。四是开展巡回督查。市委、市政府采取“暗访—整改—约谈—追责”的模式,对扶贫领域的基层“微腐败”,下重手大力惩治,取得了良好成效。xx年,全市开展督查暗访4次,下发督查通报4期;开展了扶贫领域的“六个专项治理”,督查问责58人次,给予党纪政纪处分85人,依法处理22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统筹难度大。扶贫资金整合涉及农、林、水、交通、国土、发改等多个部门,各部门的涉农资金各自都有相关管理规定、特定的资金用途和具体的上级考核任务,既要实现资金的整合,又要兼顾项目的固有属性,工作量大,难度大。当前的资金整合基本上停留在数字上的“统筹”和项目上的“拼盘”,资金使用渠道并没有改变,仍然是“谁的钱归谁用,谁的事归谁管”,无法实现统筹整合,难以发挥资金的积聚优势和整合效益。
(二)资金使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资金监管存在薄弱环节。近年来,大量的精准扶贫资金拨付到乡镇,由乡镇负责组织项目实施及资金监管,而乡镇的监管力量薄弱,资金使用上存在招投标不规范、合同内容不完整、项目验收不及时等问题,个别地方还出现多头申报、虚报冒领、套取资金的现象。二是资金滞留现象比较普遍。由于项目立项申报或工程实施进度缓慢等原因,资金无法及时拨付,造成大量扶贫资金长期滞留、闲置,xx年底滞留资金达16000万元。在财政收支矛盾日益加剧的形势下,一方面表现为扶贫资金的短缺,另一方面是资金“趴”在帐上睡大觉,严重影响了扶贫资金效益发挥。三是资金使用存在不够精准的现象。在建档立卡环节,按照政策规定,一部分“因懒致贫”的人也纳入贫困对象,同等地享受到精准扶贫政策和资金补助,逐渐养成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有田不种,有事不做,得过且过,不思脱贫。一部分中间贫困户(介于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为了改善住房、发展产业而背负债务,反而没有纳入贫困对象,心理不平衡,相互攀比,经常上访。四是少数地方存在一定的形象工程。有些村多年前就已经脱贫,目前还在“锦上添花”,继续投入,极力打造各级检查考核的样板村、典型户。在易地搬迁、危房改造和产业扶贫等方面,少数地方追求“看相”,搞“路边花”式的扶贫。
(三)资金投向不平衡、产业扶贫形式单一。从资金投向上看,各级政府的主要精力放在解决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易地搬迁扶贫上,更多的是一种“救济式”、“给予式”扶贫。由于易地搬迁“看得见,摸得着”,操作简单,易出成绩,所以推进速度快,资金投入也比较大。而产业扶贫尚处在摸索阶段,还没有真正破题,缺少配套政策,尤其对产业大户、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扶持各地都非常谨慎,普遍存在“怕出问题、不敢扶”的矛盾心理。产业扶贫的形式主要局限于对一家一户养几头牛、几头猪或几十只鸡进行定额奖补,零敲碎打,形式单一,难以实现持久稳定脱贫。
(四)金融扶贫成效不明显。当前金融扶贫普遍实行财政贴息的办法,由财政在商业银行存入一定数额的贷款风险基金,要求商业银行按存入资金的约定倍数发放扶贫贷款,一旦出现贷款无法收回的风险,政府、银行各承担50%。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制约因素多,效果并不明显。一是银行“不愿贷”。目前商业银行普遍实行“四包一挂”(包发放、包管理、包收回、包赔偿、与绩效工资挂钩)的管理办法,并终身追责,而符合贷款条件的全是贫困户,缺技术、缺市场、缺抵押物、缺企业做依托,出于风险考虑,银行普遍存在“惜贷”、“惧贷”思想,多数为了完成上级行的考核任务而被动发放贷款。二是农户“不敢贷”。多数贫困户思想保守,满足于
“无债一身轻”,缺乏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产业发展信心不足,贷款意愿不强。小额贴息贷款虽然实行“二免一补”(免担保、免抵押、财政贴息补助)政策,但贷款周期多为一到两年。贫困户投资种养殖业,养牛、养羊一般在3年左右出栏,种核桃、种茶叶、种中药材一般要在5年以上才能挂果见效,农业投资回报周期长与小额贴息贷款周期短之间产生了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户贷款的积极性。三是大户“不易贷”。产业大户必须与贫困户“绑定”才能享受贷款贴息政策,但有的贫困户担心企业倒闭风险,不愿合作。调研中了解到,有企业想联系贫困户申请分贷统还,存在无人推荐、无部门联合审查和无部门与贫困村、贫困户联系对接等问题,缺少“牵线人”,想贷的贷不到,金融扶贫还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以郧西为例,xx年县政府注入扶贫风险金2400万元,要求商业银行按照1:10向建档立卡贫困户或市场经营主体发放金融扶贫贷款,截止目前,各商业银行仅发放贷款8852万元,占36.8%。
三、意见建议
(一)进一步增强对扶贫资金重要性的认识。扶贫资金是国家为改善贫困地区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而专设的财政专项资金。扶贫资金,既是贫困群众的“保命钱”,也是精准扶贫的“助推剂”,承载着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的重要使命。市、县、乡各级政府及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工作,增强对扶贫资金
“高压线”的认识。严格按照市政府制定的精准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管好用好扶贫资金,实施好扶贫项目,坚持“项目跟随规划走,资金跟随项目走”的原则,不随意调整项目,不截留挪用、虚报冒领扶贫资金。要不断分析总结精准扶贫资金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及时修订完善扶贫资金管理办法,促使扶贫资金管理与项目实施步入更加规范的轨道。市县两级政府对因各种原因导致的滞留资金,要进行分类清理,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时限和要求,及时进行化解。
(二)进一步加大扶贫资金的整合力度。虽然各部门的职能不同,但扶贫目标基本一致,资金用途大同小异。市政府要切实按照“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思路,打破部门、年度、层级界限,统一项目规划,统一项目实施,统一资金拨付,统一项目验收,统一绩效评价,以扶贫攻坚规划和重大扶贫项目为平台,整合以扶贫资金为主的各类扶贫资源,统筹安排,形成合力,集中力量解决突出贫困问题。建议市级层面在省政府【xx】63号文件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整合涉农资金支持脱贫攻坚的办法,列出财政涉农资金整合的负面清单,赋予县级政府统筹各级、各类扶贫项目更加灵活的操作办法,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确定项目推进实施的优先顺序、资金投放时间安排与横向调配,增强县级在扶贫工作中的主动性,全力提升扶贫资金使用效率。
(三)进一步创新产业扶贫的投入方式。产业扶贫是脱贫的必由之路,长久之策,市政府要尽快将精准扶贫的重点由“输血式”向“造血式”方向转变。一是要进一步完善产业扶贫奖励激励办法,坚持“以奖代补、先干后补”,“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等原则,最大程度调动广大贫困户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其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二是要不断创新产业扶贫的投入方式,在确保利益到贫困户的前提下,集中财力扶持产业大户做大做强,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致富能手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把贫困群众的利益联结起来,引导其通过土地流转,资产入股分红等形式,增加租金收入和务工收入,实现长效脱贫。三是要建立大户帮带贫困户的考核机制,对受扶企业的竞争力、带动贫困村产业发展和贫困群众增收等要素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考核,建立进入退出机制,避免产业扶贫与脱贫致富“两张皮”。既要扶持“能人大户”,更要帮助“千家万户”,让广大贫困群众切身感受到产业扶贫的实际成效。
(四)进一步发挥金融在精准扶贫中的助推作用。一是要加强金融政策宣传力度。各金融机构、基层网点要充分利用乡村广播、电视、手机信息等工具,与宣传新农合、农村医保、发放各类补贴等工作结合起来,逐一入户进行宣传,最大程度让贷款政策及时、高效传达给贫困户。二是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围绕贫困户生产、养老、消费等各类金融服务需求,积极探索创新适合贫困群众特点的贷款产品,不断完善精准扶贫产品体系,让贫困户贷得到、用得好、还得上、能致富。三是积极探索金融扶贫新模式,充分运用
“金融+”思维,将金融机构自身优势与扶贫政策、财政资金相结合,积极探索推广丹江口市“银行+地方优势产业+精准扶贫”信贷扶持模式,用信贷资金和扶贫资金为贫困村投资光伏发电,以投资收益帮扶贫困户,形成以点带面、以强带弱的扶贫新模式。
(五)进一步落实扶贫资金的监管责任。市政府及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对扶贫资金监督检查,进一步明确和落实扶贫资金监管主体和监管责任。明确各级党政一把手为监管第一责任人,项目组织实施部门要承担资金使用的监管责任,财政部门要承担资金合规性审查和拨付责任,审计、监察部门要负责违规违纪问题的查处,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提高扶贫工作的整体水平和效益,让扶贫资金在阳光下运行,确保资金使用管理的精准性、安全性、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