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基层社会治理创建文明城市小街巷环境治理之困探索调研经验做法研讨交流委员提案
寻常巷陌,百姓门前,关系城市形象,关乎民心冷暖。连日来,口深入主城区部分小街巷,寻找工作漏点,寻求解决痛点,把脉治理难点。街面建筑垃圾、背街卫生死角、道路基础设施等等,成为小街巷管理中较为突出的问题。面对治理之困,该如何破解?
建筑垃圾不好管
口走访发现,建筑垃圾问题是小街巷治理中由来已久的顽疾,究竟由谁来清,落实起来有点儿难,而监管也属于一个真空地带。
前一阵儿,口区口街内有两堆面积不小的建筑垃圾,最终由口街社区联系口口公司帮忙进行了清运。但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也明确表示,街巷里的建筑垃圾不属于环卫部门作业范畴。他介绍,该公司主要负责口区54条主次干道、260条小街巷、东外环道路的清扫保洁、生活垃圾收运等,及城郊九个行政村的卫生清扫和辖区内9个垃圾中转站的维修、养护,垃圾桶及果皮箱的清掏、清洗和维修等服务。
其实,街巷里的建筑垃圾也不归社区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物业管理条例》相关规定,有物业的小区,业主可与物业协商请物业帮忙清理;对没有物业的小区、楼栋而言,谁倾倒谁承担清运责任。但如果没人管,事儿发生在辖区内,最终只能社区接上这个烫手山芋。”
对此,居民同样有困惑。“不是不处理,是确实不知道往哪儿处理。像我们这种没物业的楼栋,居民有了建筑垃圾都是堆在楼下垃圾桶旁。”一位市民直言,“能不能在街巷里规划一个专门的建筑垃圾处理池,有了指定区域居民今后也不会乱倒。”
面对这种尴尬,表示,社区一直在摸索解决办法,一方面积极推动大型国有物业接管片区内老旧散楼,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让居民主动承担,一同监督,共同维护,可由于社区没有执法权,居民意识又薄弱,目前来看进展并不顺利。
死角卫生监管难
背街小巷尤其是位于拆迁区旁的街巷,其隐蔽的地理位置成为卫生死角形成的温床。垃圾常清常有成为这儿的常态。
区口厂后路是一条300多米长的老街巷,其连着一片拆迁区,巷内废弃房周围均有不同程度建筑垃圾混着生活垃圾堆放的现象。口街社区党委书记口介绍,2017年,口厂后路开始拆迁,由于多种原因目前项目暂缓建设,巷里平房区与拆迁区混合的情况持续多年。“街巷周围拆得七零八落,不少居民图方便悄悄把各种垃圾倒在拆迁区附近的背街小巷,大家相继效仿形成习惯,多年来这儿的卫生死角难以根除。”他坦言。
一些居民的话似乎也印证了问题的成因。一位老住户说:“好多建筑垃圾都是人们装房子扔出来的,找专人清还得花钱,反正都要拆迁就扔在这片附近了。久而久之,建筑垃圾上又堆上了生活垃圾。”
为了改善这条街巷周围的环境卫生,口街社区想了不少办法,可效果却不理想。去年,该社区在街巷卫生死角处安装了两个监控探头以示警示,起初发挥了一定作用,可没过多久问题又反弹了。社区还和相关执法部门进行过沟通,试图建立联合执法长效机制,但由于没有明确的权责划分和牵头部门,事后便没了进展。
目前,社区方面能做的就是加大宣传力度,倡导居民爱护环境,不要乱倒垃圾;依托网格化管理,加强日常巡查力度,加密垃圾桶数量,定期对这里产生的垃圾进行清理。但单靠社区一方力量确实有些弱。
各项机制不健全
近几年来,随着全市创城工作的持续推进,小街巷环境有了很大提升,但不可否认一些街巷中的基础设施仍不完善,而这也成为制约街巷日常治理的一个原因。
口区铁道东路多年来路面坑洼不平,裂痕、补丁、扬土成为这条路的代名词,附近居民盼望相关部门重修回家的“最后一里路”。但由于种种原因该条坑洼路迟迟得不到关注,影响了居民的居住环境,也降低了他们的幸福感。
垃圾成堆、卫生死角、坑洼路面、油污井篦……小街巷“面子”上反映出来的问题,实际折射出的是“里子”的管理问题,归根到底则是机制不健全所致。
采访中,不少市民抱怨:“既然有些路段有多个市政工程规划,为什么不能刨一次,多项目同时进行呢?”市民认为这是规划、沟通等机制不健全。在街巷中,特殊区域的卫生维护、个别路段的交通秩序等问题治理上,往往需要多部门协调出力,可实际经常是遇阻不畅,联动机制不完善。
小街巷治理中,社区承担着一大部分工作,尤其是在卫生环境方面。现实中,街巷只要在某个社区范围内,无论属不属于工作范畴,社区都成了各种问题的兜底部门。社区也有苦衷,日常工作繁杂,人少活多,难以对每个问题实现无缝隙、快速反应。长效机制有不足,治理必然会出现漏洞。
“精细化”上做文章
小街巷是一座城市的肌理,其中的“细碎小事”关系着百姓生活的大民生。街巷治理点多面广时长,破解治理之困需要在“精细化”上做文章,多方联合,多措并举。
调研中,许多业内人士也给出建议。首先,应推进顶层设计,在制度层面给予支撑。出台地方性的小街巷环境治理条例,制定背街小巷精细化管理指导意见,规范整治标准,明确各部门的权责范围、联合机制等内容。在治理中解放思想,从“街巷整治”走向“街巷更新”,打造出每条街巷独特的气质和品位。
其次,街巷环境精细化治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功夫要用在日常,最终还是要靠创新工作机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来实现。要搭建自上而下的管理构架,成立督办小组和各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席会,合力解决治理中的“疑难杂症”。
同时,还要借力好现有网络管理平台、社区网格员,实现线上线下“每日巡、经常访、随手做、实时报”,定期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健全街巷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巩固整治成效;在“共建共治共享”上下功夫,充分发挥热心居民、志愿者、社会团体等多方优势力量,探索全体居民参与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