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20年“十三五”指标完成情况及十四五规划建议和农村局“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开展总结汇报合编大全
0 2020 年 “十三五”指标完成情况及十四五规划建议 和农村局“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开展总结汇报 合编
县政府部署“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以后,我单位非常重视,立即开会研究,学习上级文件,认真组织规划,现将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成立领导机构
农业农村局成立了“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各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专班,实行责任分工,通过收集资料,下乡调研,征求意见,开门问策,进行科学谋划。
二、制定工作思路
根据县政府“十四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十四五”期间农业农村工作的规划思路是: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主线,以项目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特色产业发展、深化农村改革为重点,以“6 个提高”为目标(1、提高农产品质量,2、提高产业效益,3、提高生产效率,4、提高农民素质,5、提高市场竞争力,6、提高农民收入),以
“十大举措”为抓手(1、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行动。2、实施高效种养业发展行动。
3、实施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行动。4、实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培育行动。5、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行动。6、实施农业产业强镇培育行动。7、实施数字农业建设行动。8、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行动。9、实施新型经营主体提升行动。10、实施农业科技支撑行动。)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三、工作开展情况
目前,“十四五”规划初稿已出,全局集体讨论了 2 次,征求意见稿已改了 3 次,初稿紧密结合《河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河南省《关于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意见》,结合我县特色优势产业,结合乡镇、村、干部群众的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初稿共分五个部分(一)指导思想;(二)发展目标;(三)发展方向(6 化 1 布局区域化,2 生产标准化,3 经营规模化,4 发展产业化,5 方式绿色化,6 产品品牌化);(四)发展十大举措;(五)保障措施;共计谋划 58 个项目,其中动植物保护工程 7 项,农业生态环保工程 1项,蚕菌业 1 项,人居环境 8 项,水产品 2 项,农业病虫害防治 2 项,菜蓝子工程 2 项,中药材 1 项,现代农业 7 项,发展集体经济 2 项,高标准农田 2 项,农产品冷链物流 1 项等,总投资 78.69 亿元。
四、存在问题:
(一)由于规划编制涉及到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涉及内容多,时间紧迫,征求群众意见还不充分;(二)部门之间缺乏勾通,信息交换不及时全面,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合力;(三)五年规划编制是个大课题,还需县发改委统筹、指导、培训;(四)还缺乏省农业农村厅等上级业务部门的咨询及宏观指导等。
0 2020 年 “十三五”指标完成情况及“十四五”规划建议 议 0 6400 字范文稿
“十三五”以来,XXX 市民政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了 XX、省、市决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民政厅的具体指导帮带下,牢固树立“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努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和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坚持科学发展、改革创新、规划引领,不断提升基层民政服务水平,志愿服务、慈善事业和社会工作发展基础更加稳固、结构更加优化、后劲更加强劲,各项指标均超预期目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日益增强。
一、“十三五”指标完成情况
(一)志愿服务工作取得新进展。截至目前,全市共成立志愿服务队 XXX 支,实名注册志愿者 XXX 万余人(占全市总人口的 XXX%,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中志愿者注册比例 XXX%的目标任务),发布志愿服务项目 XXX 万余个,开展志愿服务时长 XXX 万小时,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作出了突出贡献。出政策。将志愿服务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引导、支持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先后出台《关于扎实推进志愿服务工作的通知》《关于规范志愿服务活动流程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落实了<关于加快推广和规范使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的通知>的通知》等文件通知,就加强和规范志愿服务工作作出细化明确。搭平台。依托社区志愿服务中心,以节日和重大突发事件为主轴,围绕扶贫、扶老、助残、助学、疫情防控等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鼓励支持社工机构建立志愿服务队伍,推广“社工+志愿者”模式,发挥社会工作人才专业作用;采取“志愿者+APP”模式,开设社区雷锋广场或志愿服务广场,广泛宣传志愿服务精神及活动内容,动员广大群众主动参与到志愿服务体系之中。抓规范。每年组织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操作培训会,开通志愿服务问题答疑热线,编撰发放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操作指南和常见问题处理规程;建立通报制度,不定期对全市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每月对各县(市、区)注册志愿服务组织数、志愿者人数、志愿服务项目数和服务时长等进行通报;严格开展社区及机关事业单位志愿服务队伍覆盖和党员注册审查评定,两项指标均达 100%。促长效。分区划片,明确标准,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常态化开展文明导乘、文明劝导、双捡等志愿服务活动;结合“学雷锋活动月”“党建带群建”,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和走访慰问困难群体等活动。组织“月评十佳”志愿服务先进典型评选,并在各类网络平台、报纸上公示;拟制志愿者兑换服务及褒奖激励方案,将志愿者服务时长统计汇总,换算成积分,可以到街道、村(社区)兑换米、面、油、香皂、毛巾等生活物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免费挂号等服务,激发志愿者工作动力。
(二)慈善事业发展步入快车道。XXX 获评第十届“中华慈善奖”慈善楷模。20xx 年以来,全市新成立慈善组织 XXX 家,有 XXX家社会组织(基金会)被认定为慈善组织。广宣传。充分利用宣传牌、小册子、“两微一站”等媒介,大力宣传慈善法、《慈善组织公开募捐管理办法》和《XXX 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办法》等各项政策法规,解读重点法律条款和群众关心关切热点;结合“中华慈善日”组织系列活动,开展优秀慈善典型事迹及个人宣扬,积极申报参加“中华慈善奖”等慈善表彰项目,推广我市先进慈善组织和慈善楷模,激发全社会慈善“内动力”。优服务。出台《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鼓励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培育慈善组织规范发展。制定慈善组织认定、公开募捐资格认定、公开募捐方案备案等事项的办事指南、服务规范和服务流程,配套《慈善组织认定申请书》《慈善组织公开募捐资格申请书》《慈善组织公开募捐资格证书申领表》《公开募捐方案备案表》等相关系列格式表格。严监管。严
格慈善组织资格认定和公开募捐备案、管理,要求慈善组织定期公布捐赠收入和支出明细,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并接受捐赠人和社会的监督;通过书面汇报、实地查看工作台账等方式,严密组织慈善组织年检年报。规范慈善资金使用,加强慈善组织自我监督和外部监督,及时通报、整改出现的各类问题;运用好通报、约谈等手段等加强慈善项目监管,依法履行职责,坚决依法查处、严厉打击骗捐、侵占和破坏慈善财产等违法行为。倡捐赠。积极动员慈善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动员社会力量、汇聚人民群众爱心,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依法有序参与新冠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定期开展扶贫济困、爱心捐助等慈善活动。20xx 年以来,全市各类慈善组织累计接收捐款XXX 余万元、各类物资 XXX 万余件(套)(不含疫情防控专项捐赠);疫情发生以来,全市各类慈善组织、各级红十字会累计接收疫情防控专项捐款 XXX 余万元、各类物资 XXX 万余件(套)。
(三)社会工作建设实现新突破。高度重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广泛采取出台政策文件支持、提高工资福利待遇、鼓励参加职业考试、加强培训培养帮带等方法,不断发展壮大社工人才队伍、提升社工人才专业水平,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服务需求。截至目前,全市共成立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XXX 家,取得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 XXX 人(助理社会工作师 XXX 人,中级社会工作师 XXX 人)。出政策强支撑。出台《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实施方案》《社区专职工作者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等文件,提出“同等条件下,优
先录用持有国家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人员”“每 350 户左右居民配备 1 名社区专职工作者” “对取得高级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助理社会工作师资格的社区工作人员,每人每月另分别增加岗位补贴XX 元、XX 元、XX 元”,并对社区专职工作者的人员组成、进入渠道、能力提升、发展空间等作出明确。重宣传强引导。结合“社工周”“雷锋月”等时机,举办社工主题宣传展示活动,加大对社会工作的宣传科普,扩大广大群众对社会工作者的知悉度,让群众了解社工队伍、参与社工活动、成为社工人才。组织专题培训,积极引导社区工作者等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考试和学历教育。提素质强能力。持续孵化培育新兴社工机构,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工机构开展活动,提高社工人才专业能力水平;组织社工专业人才参加“社工论坛”“社工专业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社工人才助力脱贫攻坚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等辅导培训班,提升社工队伍知识储备;开展“牵手计划”、“十百千”工程、“三社联动”试点工程建设等项目,与省内外优秀社工机构对接,协同开展活动,在实践中丰富服务经验、提高专业水平、开拓发展道路。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志愿服务发展方面。一是社会认同不够深入。部分群众对志愿者事业缺乏了解、存有偏见,误解志愿者是“出风头”“博取名利”,借服务“作秀”和吸引社会关注;有的把志愿服务当做“政府购买服务”,认为是“理所当然”,甚至有的志愿服务对象把志愿
者当作免费或廉价劳动力。在志愿者受到误解、斥责和责骂时,无处诉说,难以有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二是自主参与不够积极。志愿服务主要按照各级要求和工作任务开展,有强烈的行政色彩因素,没有吸引和汇聚民间资源和社会力量,欠缺富有活力的民间志愿组织,导致居民对志愿服务意识淡薄,参与积极性不高。三是服务人员不够专业。一方面,大多数志愿者不具备专业服务技能,只能从事比较简单、缺乏专业技术含量的“大众性”“劳力型”志愿服务工作;另一方面,部分具有专业技能的志愿者实际从事的也非本专业志愿服务。四是培育机制不够健全。目前,大多数志愿服务组织仅能完成志愿者的统一注册,尚未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培训机制、激励机制、项目机制和档案管理制度等,志愿服务团队凝聚力不够强;同时,部分未注册但也在开展活动的志愿者,因无固定组织管理、监督和引导,长期处于地下、游离、无序状态,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志愿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慈善事业发展方面。一是行政色彩浓厚。慈善事业的开展仍以政府主导为主,慈善组织和各级政府联系过于密切、对政府的依赖程度过高,有的慈善组织甚至就是从政府部门分离出来,由政府在职或退休人员主导的,以类似于政府部门的运作方式和思维逻辑来开展慈善工作,难以突破机关工作的固定套路,其组织机构、管理思想和理念长期得不到改善创新,缺乏专业人才,组织开展慈善活动的技能水平较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慈善组织的发展。目前全市 XXX 家慈善协会均由民政部门工作人员兼职负责运行管理,因精力有限,每年仅开展例行性的慈善活动,年接收捐赠金额均在 XXX 万元以内(不含疫情防控专项捐赠),同时还存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问题。二是政策不够清晰。慈善组织监管多以行政监督居多,尚未建立健全的行业自律机制,缺少捐赠资金物资使用方面的规范监督,缺乏对违规行为的具体惩处措施;没有激发出民众对慈善组织监管的积极性,除部分捐赠人和少数社会热心群体外,民众普遍对慈善组织正常工作缺乏兴趣,主动参与监督的热情不高,导致慈善组织在接收新闻媒体和公众监督上做的不够。同时,配套完善的慈善工作体系尚未形成,如“慈善组织的认定”“慈善公开募捐方案备案”等,仅有事项的办事指南,缺少政策文件予以明确规定具体流程,基层普遍反映对慈善工作了解的不够全面,不够深入,自然也不够支持。三是社会公信欠缺。一方面,浓厚的“官方”背景、行政手段和时而出现的负面新闻,降低了个别慈善组织的公信度,拉低了人民对整个慈善事业的支持力;同时,由于捐赠人不愿意自己捐赠的资金用于慈善组织管理运转上,部分慈善组织为了维持自身运转和吸引民众捐赠,可能会采取不公开信息、部分公开信息甚至“做假账”的行为。另一方面,部分慈善组织缺乏必要的内部监督、审计机制,其决策权往往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导致慈善组织内部结构失衡,制度章程“成为摆设”,造成少数慈善组织有时会做出一些违背公益慈善宗旨和捐赠人意愿的错误决定,在慈善捐助使用上随意性大,甚至可能出现侵占、挪用捐赠款物的现象,加之目前网络发达,稍有负面消息便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传遍全国”,使得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和效率经常被质疑。四是
资金来源有限。普遍的慈善观念尚未形成,除特殊时期和特殊事件外,民众主动了解慈善组织、参与慈善捐赠的积极性不高。据了解,目前大多数慈善组织捐赠收入的主要来源为企事业单位(组织)的赞助、慈善组织内部人员或亲朋好友的捐赠以及行政色彩的募集等,没有充分调动民众捐赠的积极性,难以广泛吸纳社会慈善资源,也缺乏慈善义卖、义演等多元化募捐方式的组织经验和实际行动。目前全市 XXX 家慈善组织中,年接收捐赠收入达百万的仅 XXX 家。五是管理经费制约。《慈善法》《关于慈善组织开展慈善活动年度支出和管理费用的规定》明确,“慈善组织中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基金会(社会团体和社会服务机构),年度管理费用不得超过当年总支出的百分之十(百分之十三)”,不具备公开募捐资格的,年度管理费用最高为不得高于当年总支出的百分之二十,并设置了 20 万元的下限。对部分小型慈善组织来说,因每年接收捐赠有限,没有公开募捐资格反而更“划算”。如,按年总支出 200 万元计,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年度管理费用最高为 20 万(26 万)元,没有公开募捐资格的年度管理费用最高可达 40万元。目前全市 XXX 家慈善组织中,仅 XXX 家慈善协会具有公开募捐资格,占比 XXX%。
(三)社会工作发展方面。一是认识不清。民众普遍不知道“社会工作者”是做什么工作、有什么条件要求的,或把“社会工作者”错误理解为“志愿者”,或片面理解为“社区工作人员”,或简单理解为“有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甚至连部分从事社会工
作的人员也说不清自己的身份。二是支持不力。一方面,社会工作岗位开发不足,部分承担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机关、事业单位没有设置专门的社会工作岗位,也没有明确规定相关职位的从业者应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有的设立了社会工作岗位,但存在岗职不符、职责不清等现象。另一方面,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较少,社工机构规模小,难以与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形成紧密联系,社工机构生存存在一定困难,社工人才得不到培养锻炼。三是分布不均。从地域分布来看,社会工作人员主要集中在城市,而在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的农村,社会工作人才较少;从岗位分布看,社会工作人员大多集中在机关和事业单位,在社会组织工作的人员较少;从业务领域看,从事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卫生和社区建设的社会工作人员居多,从事医疗、司法、教育、婚姻家庭的较少。四是人才不多。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总量偏少,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基本没有专业毕业生,虽年年倡导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但通过率不高,一定程度影响了社会工作人才职业化的进程。五是激励不够。近年来,先后出台了一些政策文件,建立了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提出了关心关爱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办法举措,明确对取得证书的社区社会工作者给予 200-1000 元岗位补贴。但对社会工作师的引进和奖补不够明确,对未取得证书的社区社会工作者和不在社区工作或不属于社区的社会工作者没有相应的补贴,也未建立统一规范的考试补助机制,社会工作者普遍收入不高,职业吸引力不强。
三、“十四五”规划建议
(一)志愿服务发展方面。一是出台实施细则。健全认定、考核、激励、表彰等制度,对加强和支持志愿服务组织、优待志愿服务人员的具体举措作出细化,对侮辱、妨碍志愿服务活动的行为明确具体处罚措施。二是加强宣传引导。不断加大舆论引导力度,宣扬志愿服务精神,传播志愿服务理念,引导人们尊重和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营造有利于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三是建强专业队伍。优化人员结构,吸收专业人才参加志愿服务,积极鼓励广大志愿者参加各类技能培训和资格考试,合力安排服务时间和服务任务,提升志愿服务能力水平。四是完善培育机制。加强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监管,建立志愿服务社会评价体系,抓好志愿者基本常识培训和活动前专业技能培训,探索建立志愿服务资金募集、投入保障和人身保险等机制。
(二)慈善事业发展方面。一是摒弃行政色彩。打破现有部分慈善组织运行模式,推进“政会分开”,明确慈善组织与行政机关不得合署办公,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等领导职务不得由现职公务人员兼任,培育更多慈善公益主体。二是完善法规体系。出台相关文件,明确慈善组织认定、慈善公开募捐方案备案等具体程序,规范慈善资金使用,加强慈善组织自我监督和外部监督,建立慈善组织考核评估制度,及时通报、整改出现的各类问题。三是强化监督监管。严格落实了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制度规定,健全“民政部门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组织内部自我规范”的多元化监督体系,对款物募集、管理、使
用、增值等活动进行全方位监督,提高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信任度。四是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各种形式,积极宣扬慈善活动的意义、成效,弘扬慈善精神,营造浓厚慈善文化氛围,扩大慈善事业的社会影响,引导人们自觉参与慈善活动,主动支持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积极参与社会监督。五是统一经费标准。统一具有公开募捐资格和不具备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年度管理费用占年度总支出的比例(仍按上年末净资产确定不同比例),引导慈善组织主动申请公开募捐资格,推动发展慈善长效事业。
(三)社会工作发展方面。一是营造良好氛围。广泛利用各种时机、场合,大力宣扬社会工作的职责定位、价值意义和取得成就,引导广大群众尊重社会工作者、参与社工活动,扩大社会工作的影响力、号召力。二是加大支持力度。出台方案或实施意见,就进一步加强社会工作岗位设置、选拔晋升以及加大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力度作出细化明确,加大农村社区社会工作岗位设置比例,推动社会工作机构和社会工作人才健康发展。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多部门联动机制,明确各部门社会工作人才建设具体目标,推动各部门和组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加强本系统、本领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四是健全激励体系。坚持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加大人才引进和奖补力度,鼓励更多社会工作者报名参加职业水平考试,调动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篇:全市2020年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完成情况及“十四五”规划
全市2020年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完成情况及“十四五”规划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建设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底线思维,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统筹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保护环境、优化发展、维护权益为基本出发点,建设美丽灵武。
一、“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完成情况
“十三五”期间,在灵武市委、政府的坚强的领导下,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快速发展,“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工作推进顺利,所确定的生态环境保护16项约束性指标到2020年底全面完成,中央环保第一轮环保督查和“回头看”期间,我市共受理转办投诉件74件81个款项,已全部办结,反馈督察意见涉及我市需整改问题36项,截至2020年5月底,应完成24项,已完成整改24项,按序时推进13项。再生园区占用白芨滩自然保护区企业完成拆除及清理任务,退出面积2197亩,完成生态整治2658亩。
但从我市整体生态环境状况来看,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在:生态环境依然脆弱,空气质量受大气影响较多,春季沙尘、扬尘不时发生;区域性水质长期不能满足地表水标准;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低;查办偷排、倾倒危废环保违法案件数量增多、难度增大。
1、全面完成“十三五”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
充分发挥列入自治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示范带头作用,全面落实“十三五”减排任务。
一是落实结构减排,加大对水泥、冶炼、印染、火电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技术改造,中科环保电力有限公司、宁夏东义镁业有限公司、宁夏瑞银有色金属科技有限公司等14家环保企业完成技术改造。
二是落实工程减排,完成第一污水处理厂、第二污水厂提标改造,新建第三、第四污水处理厂。完成全市农村污水处理终端进行提标改造,建成东沟人工湿地,建设白土岗规模化养殖基地,实现养殖集约化,粪污集中化处理。完成建成区和农场餐饮服务业燃气改造。
三是落实环境监察减排。淘汰老旧汽车(黄标车)2212辆,拆除燃煤锅炉349台;完成河东机场、双马煤矿、麦垛山煤矿12台锅炉脱硫脱硝;建成7个集中清洁煤配送中心。
“十三五”期间,全市完成减排项目21个。化学需氧量减排1895.17吨,氨氮减排110.15吨,二氧化硫9005.46吨,氮氧化物减排12289.63吨(以上数据出自《银川市“十三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
2.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十三五”期间我市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环境空气质量有明显改善,空气优良率逐年提升,优良天气2017年—2019年分别为300天、304天、323天,空气优良率分别达到87.1%、87.5%、91%,主要污染物PM10。完成全口径重点行业重金属以及工业能耗减排任务和农业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完成城市建成区燃煤锅炉的拆除和使用清洁能源的改造工作。水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基本控制,除大河子沟、边沟等区域为劣五类水质外,所辖银古黄河大桥水质稳定在Ⅱ类,所辖东沟入黄水质达到地表水Ⅳ类,崇兴水源地水质达到Ⅲ类标准。土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稳步推进。推进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移出和处置的全程监督,危废安全处置率为10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3%,规模养殖企业全部配套安装粪污资源化设施,利用率达到100%。
3.执法环境和环保宣传教育得到改善和加强
结合“六·五”世界环境日、科普宣传日、节能宣传周、法治宣传日等各种宣传契机,开展环境宣传和教育,倡导低碳出行,垃圾分类,推动绿色生活方式,树立节约资源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各部门、各单位、广大群众环保意识明显提高。
4.强化环境监测工作,水源地保护进一步加强
“十三五”期间,完成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为全市“十四五”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了有力的环保数据支撑;完成河道在线监测项目,实现对河道水质监测的“动态监管”;完成“智慧环保”信息平台建设,实行生态环保信息共享;完成常规大气、水、土监测工作;完成崇兴、大泉水源地和乡镇集中式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完成东沟人工湿地,灵武入黄水质稳定保持在地表水Ⅳ类标准。
5.强化生态环境执法工作,执法效能进一步提高
“十三五”期间完成了环境系统体制机制改革,生态环境执法力度不断加强,开展了中央环保督查及“回头看”生态环境问题专项行动、“散乱污”企业综合治理、大气保卫战、水保卫战和土壤保卫战等生态环境专项行动。对污水处理厂、重点企业、重点流域等工业企业进行集中整治。加大对重点污染企业的节能减排监察以及督促整改力度,有力促进了我市环境质量的好转。共查办环境违法案件96件,罚款493.6813万元。
二、“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污染物减排,抓环境治理,抓源头防控,一手抓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绿色生态产品。积极推动生态保护与修复,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大力加强对生态保护的监管力度,努力扩大生态空间和生态容量,维护生态安全。
(二)总体目标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基础上,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攻坚战、净土持续战,构建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导向,监管统一,执法严明、多方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到2025年,进一步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增强、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三)规划时限及范围
1.规划时限
规划期限为2020-2025年。
2.规划范围
《灵武市“十四五”环境保护规划》范围为灵武市管辖区域。
(四)生态环境功能区
1.环境功能区划分
灵武市在“十四五”期间按照银川市环境功能区划指标体系,遵循生态规律,立足于区域环境容量和资源保障能力,制定和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完成适宜灵武市发展的环境空气功能区划及水环境功能区划;调整和优化各河段水功能,完成适宜灵武市发展的环境空气功能区划及水环境功能区划;优化取水排水格局,调整和优化各河段水功能,实现高、低用水功能之间的有序协调,确立水环境总量控制目标,确保区域持续性供水安全;确立大气敏感区,根据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划定大气功能区;划定合理的城市噪声环境功能区。
2.生态功能区划分
根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的差异性等,将灵武市划分为平原农业灌溉开发区、河东台地风沙区等2个一级生态功能区。农村农业生态区、资源开发区、生态保护区和生态恢复区等4个二级生态功能区,黄河河滩治理区、灵武矿区沙化治理林草恢复区、白芨滩自然保护区、荒漠草原植被恢复区、灵武沙区防沙治沙区等5个三级功能区。
(五)“十四五”生态环境主要任务
1.坚持环境优化,全面推动绿色发展
——坚持环境优化。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同步协调发展。充分调动企业技术创新活力,带动生态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注重科学合理,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明确生态环境保护重点任务措施和重大治理工程,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实行生态环境工作考核机制,做到生态环境目标任务科学合理,考核有的放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贯彻于经济发展全局。
——优化产业布局。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强化环保引导和调控作用,严格落实环境空间管控,积极引导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严格执行差别化环境政策,推动形成与主体功能区相适应的产业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银川市高新园区实施更严格的环保准入标准,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先决条件,防止污染转移和过度开发,推动区域产业聚集化和绿色化发展。
——培育环保产业。大力培育以“低碳”为特征的节能环保、新能源、互联网、生物、新材料、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形成以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低碳产业体系。实施节能环保产业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工程,推动低碳循环、治污减排、监测监控等核心环保技术、成套产品、装备设备研发。推动节能环保技术咨询、系统设计、设备制造、工程施工、运营管理等专业化服务综合发展,推动环保产业链上下游整合,大力发展环境服务综合体。
2.坚持污染防治,全面改善环境质量
——全面推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以空气质量改善为目标导向,大力实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管理,树立生态环境先驱、先创城市,先行达到更高的空气质量标准。以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和精细化管理为重点,持续深化常规污染源治理,强化新型污染物协同控制。分类实施城市空气质量稳定达标管理,深化工业源污染治理与重点污染源脱硫脱硝,继续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加强银川高新园区、灵武建成区、马家滩等重点区域,冶炼、火电、煤炭等重点行业污染防治,积极推进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与面源污染的防治;强化工业窑炉治理,推进燃气锅炉低碳改造;强化建筑工地扬尘管理,推进裸露土地全覆盖;强化“散乱污”企业监察,推进VOC治理取得实效;统筹推进灵武应对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减排工作,确保灵武空气质量在90%以上。
——全面推进水环境质量稳定达标。全面贯彻《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抓两头促中间,带动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的治水策略,以黄河流域控制单元为基础推进精准治污。建立崇兴、大泉水源安全保障、水污染严格控制、治水管理一体化的保护与防控体系;加强重要河湖库水质保护,严格落实区域供排水通道保护要求,优化调整饮用水源布局;继续推进“河道在线监测站”动态管理,系统控制黄河流域污染水体;实施边沟、大河子沟流域生态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主要工业园区高耗水高污染企业的污水达标排放,提高中水回用水平;完善污水处理系统,生态环境监察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水、改厕、改圈,保护农村饮用水环境质量;加大农药、化肥使用的监管力度,控制农药污染;规划白土岗养殖区域生态环境蓝图,加快畜禽养殖的集中化分布和集中化处理,建设适合我市地域特点的养殖企业废水治污设施和处理技术,从源头降低养殖企业废物排放,确保银古公路大桥黄河段水质为Ⅱ类,东沟入黄口水质为Ⅳ类,消除城乡黑水臭体,主要河道水质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分类别、分用途、分阶段进行管控治理”的思路,实施《灵武市土壤污染防治方案》,以耕地土壤环境保护为重点,严控新增土壤污染,实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分级和分类管理,加快推进受污染土壤的治理与修复试点,解决一批土壤污染历史遗留问题。
——深度推进声污染防治。合理进行城市规划布局,加强对建筑施工和社会生活、交通、工业企业噪声的监督管理,建成区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80%以上,区域环境噪声、交通干线噪声达标。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推进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管理。推进垃圾分类收运处理,建立区域分类处理体系,提高资源化水平;实行危险废物集中化处置,推进危险废物“运输——生产——处理”全程监察机制。利用我市各电厂粉煤灰渣,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污染物排放减量化。电子废物、废旧金属收购集约化、资源化,构成废旧电池、电子电器和废旧金属规模化收集网络。进一步提高畜禽废弃物处理率和农业秸秆综合利用率,降低直接排放比重。以推动强制清洁生产为抓手,提升固体危险废物中的重金属污染物治理水平,完成全口径重点行业重点污染物减排任务,为灵武经济发展扩大生态环境空间。
3.全面生态建设
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为指导,强化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意识,维护生态安全格局,加强生态系统建设,保护生态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完整性、稳定性和服务功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力推进黄河流域、白芨滩自然保护区保护和建设。
——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打造和谐黄河沿岸生态环境。以黄河沿岸农田防护林、沿防洪堤两侧宽幅林带、河滩地造林为主体打造线、带、面相结合的黄河沿岸防护林体系和农田防护林体系;加快排水沟环境综合整治及其入黄口滩涂湿地恢复工程建设,降低黄河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
——提高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的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保护生物多样性;建成荒漠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示范基地。切实做好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合理规划公路、铁路等线性工程走廊,不得穿越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保护区周围的工矿企业“三废”要完全达标排放,在保护区与工业活动密集地区建立防护隔离带,预防地表沉陷对生态保护区的不利影响。
——推进城乡环境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注重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进程,实施农村“改厕”和污水集中处理,提升村容村貌“颜值”。
——推广低碳经济运行模式,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全面实施排污申报登记动态管理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定期考核和公示制度。重点排污企业安装在线监控,实行企业、监控仪器、执法人员、群众、媒体共同监督检查制度。推行污染物全面达标排放,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许可范围内。
新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必须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设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并通过“以新带老”做到增产减污或增产不增污。建立一批共生型循环经济产业集群,以资源、能源、中间产品以及废物再利用为基本关系链,提高企业生态经济效益,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清洁生产目标。
加快我市高效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乡村休闲产业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提升农业综合效益,降低粗放灌溉农业耕作面积,提升精细生态农业种植面积比重,稳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效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畜禽养殖的规模化水平,积极开展农产品特色精品深度开发、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创新型农业生产模式的试点。
推广低碳经济增长模式,推进企业增值提效。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结构节能;通过开发推广节能技术,实现技术节能;通过加强能源生产、运输、消费各环节的制度建设和监管,实现管理节能。通过提倡绿色出行,绿色办公,实现低碳排放。
4.坚持改革创新,全面完善制度体系
——改革环境管理体制。实施省级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明确环境监测监察机构的事权划分。完善总量控制制度,实施差异化管理,环境质量状况较差的企业要承担更多的减排任务。实施核查核算,优化增量核算方式,大力推动行业减排、工程减排、自主减排。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健全生态补偿制度。建立财政补助、异地开发、协议保护等多渠道保护与补偿方式,进一步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支持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强化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深化跨界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标考核,选择有条件的重点跨界流域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建立流域生态补偿与污染赔偿双向机制。
5.坚持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治理水平
——完善环境监测网络。整合优化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建设涵盖大气、水、土壤、噪声、生态、辐射环境等要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生态环境质量立体监测网络。开展“点、线、面”结合的移动源污染监测技术体系研究,构建“点面结合、地空一体”的移动源污染立体监测技术体系与监测示范区。
——健全环境监察体系。建立环保督察工作机制,对有关部门贯彻落实环境保护决策部署、处理突出环境问题、履行环境保护责任等有关情况开展督察。推进联合执法、区域执法、交叉执法,全面实施环境监管网格化、全覆盖管理。强化污染源日常环境监管,推动环保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高效衔接,建立跨行政区划环境资源审判机构,推动环境案件集中管辖与审理专业化。
——加快科技创新。积极开发、引进和推广在清洁生产、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与废弃物资源化、生态产业等方面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建立生态环境信息网络,完善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网络,利用好环境普查“大数据”,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监测资料综合集成。
三、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工作将坚持统筹兼顾,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以环境督查为抓手,坚持精准治污,做到问题精准、时间精准、区位精准、对象精准和措施精准,为各项工作推进提供有力的保障。履行党委、政府生态环境“一岗双责”,以科学决策、科学监督、科学治理的有力举措,保证灵武“十四五”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的实现。
1.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建设
一是完善大气、水、土、噪声污染、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自然生态保护、资源节约、清洁生产审核等配套制度;二是强化生态环境执法,提高环境执法水平和能力。健全完善各项执法制度,强化执法监督管理,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专项行动,加大环境污染案件的查办力度。三是完善综合决策机制,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协调解决重大环境问题,减少和避免重大政策、规划和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四是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明确环境保护规划对其他发展规划的基础地位。五是完善领导干部考核机制,把污染减排、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以及公众满意度等指标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
2.创新生态环境激励举措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激励机制,推行排污权交易和生态补偿制度;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和公众参与环境监督制度,推动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完善公众参与环境监督制度,推动生态环境监督大众化,对污染治理成绩突出的企业,可以通过差别税收、信贷优惠、给予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支持。
3.强化生态环境能力建设
建立覆盖全市的空气、河道水质自动监测站,实现环境质量“动态监测”的全覆盖。建立应急监测系统,配备应急监测设备,提升对突发污染事故快速应急监督监测的能力水平。进一步整合环境执法队伍,推进环境监察机构规范化建设,全面执行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认证制度。自动监测、无人机等手段得到广泛运用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治理污染,提高科学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支持作用。
4.拓宽生态环境资金渠道,加大环境保护投入
积极争取各类生态环保专项资金,用于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通过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力度,逐步提高生态环保投入占公共支出的比例,保障生态环境监测、执法监察等各项生态环境的开展。
四、“十四五”期间计划项目
1.华电集团灵武电厂30万吨煤堆场封闭项目;
2.银川中科环保电力有限公司焚烧发电机组脱硫脱硝项目;
3.灵武边沟(水洞沟)流域环境综合治理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