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乐亦悲的家国红颜情感堆叠优秀科研论文报告

2022-01-17 11:00: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亦乐亦悲的家国红颜情感堆叠优秀科研论文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亦乐亦悲的家国红颜情感堆叠优秀科研论文报告》。

亦乐亦悲的家国红颜情感堆叠优秀科研论文报告

摘要:白居易的感伤诗《长恨歌》写得缠绵凄婉哀伤,一曲成为千古绝唱。虽然诗以“李阳爱情”为主线,但一直以来对于主题和“长恨”的解读,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先总体对《长恨歌》进行了深入的阅读分析,又从四个不同的意蕴角度进行了赏析,最后就写作目的与“长恨”之理解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白居易;长恨歌;思辨阅读;

一、一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把李阳爱情升华;

在《长恨歌》中浓墨重彩情感渲染中,其实并不能简单的理解“红颜祸水”之偏见,这样的绝唱千古的唯美爱情本质上就是和家国情怀深深的联系在一起的,不分社会地位的高低贵贱,从高至天子的皇帝再到普普通通的个体,都通过爱情的唯美与一个社会的发展存亡关联了起来。有人说《长恨歌》也是一曲爱情的挽歌,到了国家危难之时,爱情再美好也将随之陨落,而陨落了的美好,最终不过是生离死别的思念。“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其实也是在发人省醒,怎么去思考这样一种多重寓意的堆叠,大至家国,微至每个人的的情感迸发与消亡。

回到白居易,他是与李白、杜甫一同去支撑和描绘了整个大唐王朝诗词文学天空的三大诗人之一。对与李白的评价往往集中在与他豪放不拘,而关于杜甫多评价他的文笔常常有着哀怨,但白居易的风格却更多的是淡然和洒脱。他的诗词其实会更有一种平易近人的感受,词句用语更为平实,常常描绘的事物也比较写实,更有史料中提及他完成诗作后都会给老婆婆读,而老婆婆听不懂、读不懂的时候,他就会再次反复的进行推敲,修改至她能听懂为止,这也是释惠洪《冷斋夜话》中“老妪能解”典故的来由。当然,白居易是一个“家国诗人”、“百姓诗人”,心怀家国之报复,也用于为百姓呐喊。《长恨歌》创作于元和元年,创作的引线则是在同好友陈鸿、王质夫一起游览仙游寺有感于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而发。作品本质上以爱情为主线,辅以叙事和抒情的手段,“先扬后抑”的描绘了他们美妙的爱情后,而又转折让这千古绝唱的生死恋引起深思,去探寻悲剧的原由线索。虽然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其实李阳的爱情也是,幻灭的盛世也是,有时无谓结局如何,只关乎这美好的爱情始终给人希望,就像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一般。

从《长恨歌》一边描绘了凄美的爱情,一边更重要的是“长恨”的意义,解读长恨,也是思辨阅读赏析的核心,就像是目前学术界对于这一作品本身就有:爱情说、隐事说、讽谕说等一系列不同的赏析和解读角度。因而本文也就将从不同的意蕴角度来漫谈《长恨歌》。

二、《长恨歌》其实总体上可以从几个不同的意蕴来赏析和思考:首当首当其冲的就是“爱情的唯美”,其次就是“君王功过”,再者是“历史沉思“,以及“浪漫想象”。

(一)李阳唯美爱情的意蕴

“爱情”和“死亡”是人类文学永恒的主题,《长恨歌》的唯美爱情发展,从唐玄宗的“寻美”过程开始,到“得美”之后的溺宠,从而引起的后果,最后“失美”之后的“长恨”。以爱情为题,去反思家国发展,又以爱情来为世人创造美好,创造了期待。

当然不仅仅是《长恨歌》中的李阳爱情,《西厢记》中的张生和崔莺莺,孔雀东南飞》里的焦仲卿与刘兰芝等等爱情故事都成为了經典。人们羡慕嫉妒那些唯美的爱情,总是期盼美好的结局;人们也总是惋惜那些悲情的故事,唏嘘有同情。不过《长恨歌》的爱情是复杂的,历朝历代的人们都有着褒贬不一的评价,这也和主题本身的故事一样,百转千回,安能分辨对错。而对于《长恨歌》的爱情说而言,最初还是白居易本人为这一主题下了定义,“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就是出自其《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

二十》,这也就成为了《长恨歌》爱情说的来由。的确,其实正是由于爱情故事往往起伏曲折又显露出忠诚,尤其是在整个作品中那种天上人间的忠诚和誓言不仅仅是唯美,也让人感动。因为对于一代君王而言,往往是“后宫三千”,但是在《长恨歌》,他却把这“三千宠爱”独放在了杨贵妃一人之身;对于一个卧榻前从不缺美女的君王,在爱人离世后却又“夕殿莹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如此的专一和忠诚,已是极其的难能可贵。这样的唯美爱情,先抛开其他的论调不说,其实也是在给世间注入一种期盼,对于美好爱情的期盼,是一种普世的憧憬;两情相悦是根基,而希望在这样的根基下都是盛世,当然也就是盛世才能够让美好的爱情成为生活的期盼。

(二)君王功过的讽喻意蕴

“乐天因为《长恨歌》,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

。”是陈鸿在《长恨歌传》中对于李阳爱情以及一个君王沉溺于爱情的思考,其实也是讨论“尤物”导致祸乱,将来也需要以此为戒的思考,同时这也是讽喻说的最早来由。

其实从此面意思看,“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这不就是明显的表露了唐玄宗皇帝形象的转变,曾经的盛世之君,开始了超乎寻常的去追寻爱情,甚至有了一些“骄奢淫逸”的味道其中,那也可以从一定的程度上说,他对于爱情的奢靡也就是从此开始的,而开始的表面上是一段令人感动的爱情,背后也对历史进行了对标,比如白居易把唐玄宗称作汉皇其实就是一种对标的隐喻,汉武帝同样是开启了文武之治的一代君王,最后因为宠陈阿娇导致了倾国之下场;唐玄宗作为开元盛世的开启者,也因对于佳人杨贵妃的过度宠溺,对政事失了重心,最后导致马嵬之变。这是否就是诸葛亮《出师表》中“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之

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之倾颓也”所提及的忠告。时代的变迁和朝代的更迭,究其根本,也许不能就说李阳爱情就是一切悲剧的根源,但是“安史之乱”与“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之间也不能说不无关系。并且同时,在当时的男权社会背景下,因为李阳爱情所导致的“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之社会风气,确实是引起了一定的社会问题和矛盾的,就是这表面无可挑剔的爱情,放到一个时代或是文化背景中,可能就是埋下的地雷,在时光的流逝中一步一步的逼近了坍塌的边缘。虽然在当时的男权时代背景下,女性就是爱情的牺牲品,但唐玄宗牺牲一个时代的代价,也是后人的“前车之鉴”。

(三)历史沉思之意蕴

其实在《长恨歌》中,从头至尾并没有明显直接的描述“安史之乱”就是因为帝王“重色思倾国”导致的,甚至于全篇的重点都在描绘李阳之间情感的交织,就算是到了生离死别,也是详细的去描绘了马嵬坡前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那种爱情的纠葛,更多的是在凸显这样一种悲剧的色彩。从“看朱成碧思纷纷”到了后来的“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入梦来”,这正是对思念的无限放大,一边思考历史,一边是刻骨的思念。白居易对“安史之乱”的轻描淡写,对“李阳爱情”的思念唯美却重笔浓彩,就是在明赞暗讽。不刻意的、深层次的去明显的讨论历史,没有去“刨根问底”的分辨历史“孰对孰错”,其实就是在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让读者去“替”君王所沉思,去考量。

(四)浪漫想象之意蕴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的浪漫对比起李白“海客谈瀛洲,烟波微茫信难求”的浪漫也毫不逊色。纵观《长恨歌》的爱情主线,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让人能够感受到李阳爱情的忠诚,其实就是创造了一个浪漫的氛围环境,“一切景语皆情语”,不过就是用整个环境,把当时人们或许期待的浪漫感情寄托到一个难以触及的“仙境”中去了。就像是皇帝于普通人而言就是触不可及的“仙人”,仙人又用了人间的难能可贵的忠诚和坚守,去展开了一场或唯美,又或悲情的爱情“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这或许就是又寂寞、又善感的悲情色彩。

三、从古至今,对于《长恨歌》的赏析和讨论就从未停止过,在过去传统的儒家思想环境中,其实君主圣上已经是无可触及的尊身,更多的态度是“仰望”。

而爱情凌驾于尊身之上就是不应该所表露宣扬的,就算是唐玄宗于严贵妃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也只是集中在批评唐玄宗“沉溺感情”,甚至于白居易有些许的“无礼”。但是到了当代学者,更多的争论是在这一作品的主题,甚至于也提出了一些“无主题”或事“泛主题”的学说。本文作者笔力有限,并不对这些不同的学说评论做更多的评价,以下仅仅从写作的方面去思考整个作品。

(一)多行并举的写作手法

在《长恨歌》的写作中,可以明显的看出不同的写作手法并举,如叙事、抒情、议论。白居易本人对待作品的看法也如“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一般,通过循序渐进又平易近人的手法,一点多一点推进。在《长恨歌》整个作品中,其实看不到什么说教或是评论的意味,反倒是更多的在合理的叙事,就像一开始“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一般,通过叙事来展开。同时又在全诗中重视“根”,将抒情贯穿始终,联系起了每一个环节。而文体本身作为“苗”,也都进行了最为合理且唯美的修饰,最终保证了韵律感,体现了他语言的独特性和音乐美。可以说《长恨歌》合理的写作,合理的言辞调配,也体现了多重写作手法并举的极高水准,一曲成为千古绝唱。

(二)“多主题”并行

“多主题”的特色也是导致《长恨歌》这一作品从创造至今已是都被文人墨客、学家学者所津津乐道,争论不休的内核。这一作品的修饰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了多个主题,在白居易叙述整个李阳爱情故事的过程中,巧妙的添加了不同的主题线,让一切看起来都极其自然,不生硬。忠贞爱情的赞美与评述,帝王的功过,虚拟与现实,都像是作者在平和的娓娓道来,没有任何刻意去引导的意味,也没有刻意的去放大某一个主题让读者一定要朝着哪一个主题前进。浪漫的情节设置,也留给了读者很多的空间,让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作者达成共鸣。

(三)现实与虚拟并重

纵观《长恨歌》其实就是现实与虚拟所并行的,一方面是在前半部分中对君王与贵妃爱情的忠诚缠绵的浓重描写,一方面又是后半部分“天上人间”这样的相思相盼之凄苦,都没有孰轻孰重的感受。这就把这种虚实结合的感受传递给了读者,难以去分辨这种“天上人间”。当然《长恨歌》作品也是白居易吸收了民间的传说,又基于史实之后的创作。前半部分的写实都是李阳爱情的唯美和悲怆,而后半部分的虚拟则是那种想象之中的思盼,同时用了同一条爱情主线,虽然出现了多元化的解读讨论,但不妨碍这种虚实并重的浪漫主义,让人能够感受至深,又有遐想的空间。

四、(一)有關写作目的之思考

《长恨歌》其本质上可以看作是是一首咏史诗,因为咏史诗“借古讽今,劝谏今人”的意味在作品中也是有了体现的。亦如陈鸿在《长恨歌传》中的评价一样,其实就是在说白居易写此作品的主要目的就是希站在能够维护唐朝的长治久安的愿景为基础,望能够通过整个故事和感悟来警示后来的君上,不要再一次踩在错误上。白居易心怀家国大志,又出身于“世敦儒业”之家。在安史之乱评定以后,有志之士对于事件的反思与评判是必然。而通过一个简单的评判去给出自己的思考算是初级的,像《长恨歌》一般,不仅仅是作者借此反思了安史之乱的深层次原因,而是他能够借此作品给予后人空间,引起了更多人去共同思考。

(二)“长恨”之谈

1.“国恨”——亡国之危

在整部作品中开篇就是“汉皇重色思倾国”,皇帝作为一国之君本应该是去用尽心思寻找良臣大将,栽培爱国志士的,但是唐玄宗却“不同寻常”去寻得佳人并且就此“春宵苦短日高起”,而“佳人”也“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并且由于寻得佳人,皇帝还“爱屋及乌”,更是“姊妹兄弟皆列士”,让杨贵妃的兄长做宰相,三姐妹韩国夫人、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都生活的极致骄奢淫逸。所以一国圣上的“表率下”,社会的风险都发生转变,开始了“不重生男重生女”。显而易见的是,由于李阳恩爱有加,杨贵妃的家族在朝中也是飞扬跋扈,但背地里其实百姓的负担是会必然加重的,社会的阶级矛盾就会在这样的时刻积蓄力量。虽然说安史之乱并没有直接的导致亡国,但是“女色亡国”的社会偏见也不可避免的成为了标签;在那之后,唐朝的盛世就已经遭到了重创,不可避免的导致了王朝的陨落。唐玄宗万年“失政”,虽然也有社会发展各方面矛盾相互冲突的原因,但是“李阳爱情”为代表的骄奢淫逸、不顾朝政,那也不正是一系列社会问题的“长恨”之处么?

2.“家恨”——失去方知珍惜

其实在《长恨歌》中的长恨,其实不仅仅包含了情感上灵魂分隔的伤痛,也包含了理智清醒的反思。一方面唐玄宗是皇帝,一方面他在这一段爱情中也是丈夫的角色,所以“翡翠衾寒谁与共”透露出的不仅是浓浓的相思之情,也有着深深的自责之意味在其中。但是当时也已经是“六军不发无奈何”,所以佳人不得不“宛转蛾眉马前死”。旁观者清,但是当局者在大是大非面前也不见得迷,正是由于唐玄宗给了杨贵妃他能够给予的一切;无论是无限的恩宠,还是她整个家族的权势,不都是唐玄宗自己给自己埋下的祸根。当然他明白,所以他也只有牺牲“佳人”最后来保住了自家江山。虽然他回宫后不断寻觅杨贵妃,想要寻找一点慰藉,但是他由于独宠杨贵妃,最终给王朝盛世带来无法估量的伤害,而又给自己的“佳人”也制造了悲剧。无论后来如何的去思念,再如何去反省自悔,也都是无法复得的“长恨”罢了。

下载亦乐亦悲的家国红颜情感堆叠优秀科研论文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亦乐亦悲的家国红颜情感堆叠优秀科研论文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