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2021年国有企业改革推进情况汇报
关于2021年国有企业改革推进情况汇报范文
“十三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全市国资国企改革成效明显,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持续深化,在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引导产业发展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顶梁柱”“压舱石”作用更加凸显。截至 XXXX年末,XX公司、XX公司、XX集团、XX集团资产超过百亿,全市XXX户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达XXXX亿元,居全X各XX第二位,市属企业负责人队伍建设、国资监管制度建设和监管基础工作走在前列。
一、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是先后出台《XX市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攻坚工作实施方案》《XX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行动实施方案》,采取整合一批、保留一批、退出一批的方式,将市级XX家一级及部分二、三级企业按照功能定位布局重组,打造X户国有资本运营公司、X户金融资本公司、X户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各县(市、区)、园区按分别保留X户国有企业推进改革重组。二是不断推进国有资本向传统优势产业集中,全市涉及投资与资产管理、市政设施管理、电力、房地产业四大行业国有企业资产总额占比超XX%。三是成立XX公司、XX集团、融资担保等企业,发展壮大了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十三五”以来,全市国有经济规模实力明显增强,支撑服务经济发展坚强有力,国有企业户数、资产总量、融资总量、投资总量指标年均增速超过二成,所有者权益总额、营业收入达XXX亿元、XX亿元;累计开展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项目投资XXX亿元,XXXX公司落实国家、X、市关于一般工商业和规模工业企业 以及水电硅材一体化产业用电优惠共计XX亿元;在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走在前列,全力保障电力、供水等重要基础民生行业正常运行,积极贯彻落实稳企惠企政策,XXXX年疫情期间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减免房租近X亿元。
二、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健全。一是推进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坚持和完善国有企业职工董事、监事制度,推动职工参与公司治理。目前市属企业XX名负责人纳入市管干部管理。二是推进市属企业工资总额预算、市属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分类确定、差异化调控市属企业工资总额,建立完善长效激励约束机制。三是市属各集团加快推进管理扁平化,将管理层级控制在 3 级以内,紧抓重点领域、重要岗位、重大风险核心环节内控工作,修改完善投融资、借款、担保、商务接待、债务风险防控等内控制度,建立健全法律顾问制度,大力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四是明确发展混合所制经济的重点、规范混改的操作流程和审批程序等内容,全市现有混合所有制企业XXX户,注册资本总额XX亿元。五是将党建工作总体要求纳入企业章程,通过强党建、夯基础、定标准、树标杆、抓落实,队伍活力不断增强,有力促进党建工作和生产经营融合推进。目前市国资委党委负责管理X户驻保央企、X企和 X户市属企业共XXX个党组织、XXXX名党员。“十三五”以来,全市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制完成率达XX%,三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市场化用工制度和薪酬体系更加完善,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取得决定性成果,“僵尸企业”全面出清,企业独立市场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市属企业集团层面董事会全部建立,董事会定战略、作决策、防风险功能作用有效发挥,企业党委(党组)权责和工作方 式更加明确,国企党建切实加强。
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一是出台《XX市国资委以管资本为主推进职能转变方案》等方案,重点管好国有资 本布局、规范资本运作、提高资本回报、维护资本安全。二是加强县(市、区)及园区国有资产监管指导和监督,全市国资监管人员较机构改革前增加XX人,增幅XXX%,国资监管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三是推进市级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将市级部门涉及的XXX栋(间)经营性资产、XX间闲置资产划转至国有企业管理;对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XX户经济实体整合重组,持续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四是制定出台市属企业投资、融资、担保、借款以及重大经营活动资金资产安全监督管理办法,深入开展“以案促改”,建立健全经营投资责任追究等制度。“十三五”以来,国企改革政策体系更加成熟,扎实推动“1+N” 政策落实落地,国资监管大格局初步建立,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和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不断走深走实,国企改革发展、国资监管的“四梁八柱”基本建成。
四、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一是通过资产划转、股权划转等多种方式盘活资产资源,充实壮大市级投融资平台,壮大现金流,提高盈利能力,全市X户国企获得AA信用评级。在电力、投融资和交通安全技术服务等领域培育出一批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企业,XX公司年营业收入超XX亿元,XX集团年营业收入达XX亿元以上,XX公司、XX集团、XX公司年营业收入超X亿元,企业发展质量持续提升。二是全市国企紧紧围绕XXX大城市定位,全力实施“X校X院”“三个XX”“XX综合XX”、XX区开发等一批重大建设项目,与央企和X企采取股权投资合作、项目投融资、总承包等多种方式,在电力经营、基础设施、市政道路、污水处理等方面落地实施了XX多个项目,总投资规模超XXXX亿元,先后吸引XX建工集团、XX城投集团、清华XX、XX基因等多家上市公司落户XX,国有资本在城市建设和发展领域中的引领作用充分彰显。三是聚焦XXX生态旅游、XX园区“X中X”建设、商贸物流等产业布局,成立XX旅游、XX园区配售电公司、XX商贸等企业,稳步推进市属企业实体化转型发展,积极发挥国有资本在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中的带动作用。
第二篇:国有企业改革须分类推进
国有企业改革须分类推进
一、国企改革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
(一)过往国企改革缓解了当时面临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放权让利和政企分开阶段。为增加供给克服短缺,改革开放后大体上用了15年时间,通过扩权让利、承包经营责任制等措施,把国有企业引入市场。二是抓大放小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为解决国有企业自身困难,1993-2003年通过“抓大放小”、困难企业退出、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一系列措施,着力解决国有企业走向市场后暴露出来的结构不合理、机制不适应、社会负担重、历史包袱多等问题。其中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1998年实施的国企脱困 “三年攻坚”,为新世纪国企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三是股份制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阶段。为规范国企监管和提升企业活力,2003年以来按照所有者和出资人权责利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原则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积极推行股份制、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应该说,三轮改革有效缓解了国有企业当时面临的突出问题。经过改革国企布局结构优化,政企分开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明显进展,效益改善为经济社会做出很大贡献。目前国民经济39个工业子行业中,有18个行业国企产值占比低于10%。财政预算不再安排补充国有企业资本金支出,不再安排资金弥补企业经营性亏损,银行不再为困难企业输血。全国90%以上的国有企业完成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中央企业及其子企业已有52%引入非公资本形成混合所有制。截至2012年底,中央企业及其子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共378家,上市公司中非国有股权比例已超过53%。地方国有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681家,非国有股权比例已超过60%。世界500强中国有企业由2003年的6家增至2012年的54家,8年间全国国有企业净利润年均增长25.2%,累计上缴税金17.1万亿元,2011年占全国税收的38.4%。
(二)当前改革是为更好发挥国企双重作用近年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后,国有企业发挥了稳定经济的作用,同时一些问题也进一步凸显:国企大而不强、部分领域“国进民退”、部分行业垄断地位妨碍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难以更好发挥国有企业社会职能和保值增值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一是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公司治理结构中,母公司层面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步伐相对较慢,民营资本话语权缺失。董事会的考核和选任、评价机制还不完善,经营者的行政化管理色彩浓重,缺乏市场化退出渠道。一些国有企业人事劳动和分配制度改革有待深化,市场化选人用人和激励约束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二是国有企业总体上大而不强。目前大多仍分布在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较低。一些企业还在走扩大规模、增加投入的外延式道路,内涵式增长模式尚未形成。企业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与国际先进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研发投入有限,不少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国际化经营能力较弱,跨国经营指数远低于国际水平。三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欠完善影响国资保值增值。政企不分、政资不分问题仍然存在,应由企业自主决策的一些重大事项仍由政府审批。监管政出多门,规则不一,导致资源配置分散,经营效率低下。出资人职责和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存在交叉。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管理、资本经营预算、境外资产监管等方面的制度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四是体制差异造成国有企业社会负担重。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还没有完全分离。2011年底中央企业还有医院、学校等机构8000多个,每年费用补贴几百亿元。中央企业现有离退休人员524万人,困难职工100多万人,企业为此承担大量管理、补贴职能,加重负担。
(三)国企改革困难重重的原因经过多轮国企改革,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发达国家也曾不断探索国企改革路径,既有理论上的困难也有各国现实的原因。理论上,国有企业是国家所有,需要在发挥弥补市场失灵作用基础上,提高运营效率实现保值增值。但国有企业具有产权归属唯一性、产权经营的代理性和不可分性、使用权的排他性、收益权的确定性和剩余索取权的不可转让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导致国有企业常常面临平衡政府需求和企业盈利的关系问题。现实中,政企不分、政资不分,两权混淆,企业无法按照市场规律开展经营效率低下;委托代理由于信息不充分、内部激励机制不完善等,出现道德风险甚至国有资产流失;资源垄断导致不公平竞争和垄断行业发展滞后;国有企业凭借资金、技术实力和接近政府资源等优势进入竞争性行业,出现“国进民退”等问题。一是缺少对国有企业的完整分类和准确定位,社会利益和盈利增值等不同职能的企业混同管理和考核,影响各类企业的职能实现。二是“国资委—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下,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由政府任命,行政指令介入经营管理多,监管“指挥棒”异化企业行为,使得有效监督、国资保值增值和塑造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之间平衡十分困难。三是股份制改革不到位,国有股一股独大现象多,特别是母公司仍以国有独资或者国有股份制的集团公司身份出现,非国有股话语权和决策权不足,企业无法按经济规律经营决策。四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公平竞争难,国有企业与政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市场准入、资源占有、员工身份等方面与民营企业都形成不公平竞争。五是缺少员工持股计划,没有把股权激励与股权分散化结合起来,员工“大锅饭”、“铁饭碗”心理重,高级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无法充分发挥。六是国有企业历史包袱重,经营失败退出难。
二、三中全会后国企改革有进展有难点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以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按照这一要求,国家、地方和企业层面都进行了积极探索,有成效但关键问题尚未突破。
(一)改革进展和试点在国家层面,国资委已经启动混合所有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董事会授权改革和纪检监察四项改革试点。涉及中国医药、中国建材、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国节能环保公司、新兴际华、中粮等六家央企。试点的选取一定程度上是对上述企业前期改革成绩的肯定。未来,民营资本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的地位和话语权有望提升,国有资本出资人制度将发生变化,资本运作能力和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将获得提升。各地试验性推出一些方案,上海率先公布《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之后,陕西等地国企改革方案相继出台。截至目前,全国已有上海、甘肃、山东、江苏、云南、湖南、贵州、重庆、天津、四川、湖北、江西、山西、北京、广东、陕西等16个省市公布国企改革方案。内容涉及混合所有制、国资结构调整、产权制度、分类监管等多方面内容。中石化改革步伐加快,目前已经推出三大资产重组方案,主要是对集团存续资产和业务及上市公司的资产和业务进行专业化重组,推进市场化运营和差异化竞争。方式包括将现有资产装入上市平台,借壳重组部分资产,销售公司引进25家境内外投资者超千亿元的资产重组,润滑油和管道储运业务成立独立公司,酝酿分拆上市,下属上市公司的专业化重组改造,改善负债结构。已有的尝试以增量改革为主、存量改革为辅,以总结经验为主、新的探索为辅。更多的是对原有国企改革方向的重申和制度细化,在专业化和公众化方面进展较多,对国资委、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和国有企业关系,和国企分类等深层次问题没有更多涉及。目前情况下,没有国家层面的共识和制度设计,或特许授权,地方和央企也很难做出实质性突破。
(二)亟待明确和突破的改革难点一是混合所有制企业是否允许非公资本控股,以及经营决策是否按照股份说话。经过多年改革国企与非公资本混合的情况不断出现,但往往混合经济仍按国企规则运转,非公资本没有话语权,难以发挥非公资本积极性,无法实现优势互补,甚至部分非公资本萌生退意。二是高级管理人员怎么选,谁来管。与国有资本相比,非公资本一大优势是按市场规律行事,因此混合所有制企业特别是非公资本控股企业高管人员应由股东大会按市场规则选聘懂经营的人担任董事长和总经理,赋予足够自主权限,设置完备的激励约束机制。三是限定垄断行业和领域,确保混合所有制企业平等竞争。国有企业一直在能源、电信、铁路、市政等领域处在垄断地位,非公资本无法进入。不仅不利于非公资本公平竞争,也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和消费者利益提升。甚至连一些基本的市场信息也不充足。如果不能最大限度缩小垄断范围,改革效果也将大打折扣。四是国有资产监管目标要恰当合理。国有资产应保值增值,但并不是每一笔国有投资都只赚不赔。这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也必然导致国有企业为保值增值不顾市场规律,加剧与非公企业不公平竞争。改革应在确保国有资本总量不少的前提下,明确区分经营损失和违法侵占的监管。五是混合所有制企业要消除体制性身份待遇差别。长期以来我国有体制内外之别,也是国有企业积累重大历史包袱的原因。发展混合所有制,如果不统一人员身份待遇,难以制定实施对所有员工有效的激励约束制度。
三、科学分类推进国企改革
(一)国企改革基本思路一是科学分类。为发挥各种资本的优势,依据行业性质和地位不同,现在国有企业应分为四类:(1)涉及国家安全的少数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国有独资,政府运营;(2)涉及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如高科技和军工产业企业,保持国有绝对控股;(3)涉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行业的重要国有企业,保持国有相对控股;(4)国有资本不需要控制并可以由社会资本控股的国有企业,可采取国有参股形式或者全部退出。二是优势互补。基于上述分类使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国有资本的优势是:资金和科技实力较强,政府资源较多,信用等级较高,在融资方面有一定优势,市场整合能力和议价实力强;不足是:政企不分导致决策不能自主,盈亏无须自负导致预算软约束和效率较低行为异化,垄断削弱竞争压力和能力,观念落后包袱沉重。国内民营资本的优势是:机制(人事、劳动和分配)灵活,自主决策效率较高,对市场足够敏感,约束刚性,成本控制和管理完善;不足是战略和用人方面不够稳定,公司治理现代化程度不高,容易搞成家族企业,资金人才等方面实力不高。外资的优势是:具有相对较高的技术、管理经验,有品牌、销售网络、商业模式等国际视野,有全球技术和市场开发能力,但对中国市场和规则不够熟悉。(2)、(3)、(4)类企业改革方案设计要体现上述优劣势,比如同一个企业内部不同资本代表人按照优势进行分工合作。三是出资人差异。国资委作为出资人,负责(1)类企业的运转和国有资本增减调剂,同时负责(1)、(2)和(3)类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合规性监管。针对上述分类中的(2)、(3)、(4)类企业,各组建两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作为出资人,分别负责三类企业的投资运营和资本保值增值;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决定对部分行业和企业的进出和投资数量;在合规经营和国有资本总量不减少的情况下,国资委和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不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四是放手经营。完善(2)、(3)、(4)类企业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国有资本代表仅负责与政府沟通协调和及时向出资人反馈经营信息,业务经营全部放给非公资本。(1)类企业的生产经营信息公开,接受监督。五是总量增值。四分法基础上,国有资产只在本类企业内部保持总量保值增值,不求每个企业每项投资都盈利。第(1)类企业出现亏损或者扩大资本金时,由国资委出面协调(2)、(3)、(4)类企业对应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补亏或增加投资。
(二)具体改革建议一是组建国有独资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设定资本规模下限,(2)、(3)、(4)类企业出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和运营公司,介于国资委和实体企业之间,负责国有资产的投资经营和存量资产的流动重组,以及国有资本在市场上的投资、运营和总量增值,只从事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不从事具体产品经营。二是进一步明确国资委职能。国资委负责向(1)类企业派驻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并对其考核;同时负责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章程、预算和调剂管理,明确国资委和企业董事会之间的权责界限,审议批准公司预算,强化预算管理和约束;负责不同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之间的资本调剂和交易。国资委纪检和审计部门负责所有国有资本的合规交易。三是加快推进(2)、(3)、(4)类国有企业改革。推进母公司层面的公司化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多方式推进国有企业改制上市,暂不具备上市条件的通过引入投资者实现股权多元化。引入具有资金、技术、管理优势的战略投资者,引入社保基金、保险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按照资本市场的要求和规则运作,公开主要经营信息接受市场监督。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以出资人身份派驻代表,负责反映经营信息供投资运营公司决策参考。四是完善企业考核和治理结构。第(1)类企业仍由国资委根据国家战略需要委派高级管理人员,以是否完成国家下达任务为考核标准,公开重要经营信息。国资委不直接干预第(2)、(3)类企业,由投资运营公司根据情况派驻出资人代表,考核兼顾国家任务和盈利,前者看国家任务基础上的盈利,后者则是各占50%平均。第(4)类企业由投资运营公司派驻代表,以利润最大化为考核标准。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确保混合所有制企业按市场规律运营。五是改革企业内部激励机制。第(1)类国企不以盈利为目的,收入和管理类似参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高管薪酬由国资委核定区间,非高管按照投资运营业绩取得收入。(2)、(3)、(4)类混合所有制企业所有员工完全按照市场机制获得收入,新老划断,消除新员工体制内外的身份差异,出台重点员工持股计划。国有企业既要承担社会职能和公共利益,又要提高企业效率实现保值增值。国企改革本质目的就是在上述两者之间找出最佳平衡点。结合当前我国国有企业面临主要问题、最新国企改革的探索、国企改革的关键问题,笔者认为,应分类推进国企改革思路,并由此重新理顺国资委、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为发挥各种资本的优势,依据行业性质和地位不同,现在国有企业应分为四类:(1)涉及国家安全的少数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国有独资,政府运营;(2)涉及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如高科技和军工产业企业,保持国有绝对控股;(3)涉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行业的重要国有企业,保持国有相对控股;(4)国有资本不需要控制并可以由社会资本控股的国有企业,可采取国有参股形式或者全部退出。基于上述分类使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第三篇: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
经过30年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已取得了巨大成绩,主要成绩有: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成效
目前,公司制已成为国有企业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产权改革、增资扩股、引进战略投资者、资本市场上市等途径,已经改制为多元股东持股或国家独资的公司制企业。
2.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趋于完善
一是实现了决策层和执行层的初步分开;二是建立健全了董事会运作基本制度,各专门委员会开始正常运行;三是外部董事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参与决策;四是企业管理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增强。
3.为加强企业管理和加快技术进步建立了制度基础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加强管理、技术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许多国有企业努力实施管理创新,加强产权管理、财务资金管理、投资管理、成本管理和战略规划管理,积极开展节能降耗活动。
4.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一度困难重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后,由于企业经营机制发生了变化,企业活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
5.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有所改善
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也加大了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的力度。近年来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也有改善。一是国有企业户数大幅减少。二是国有资产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集中。三是国有资产进一步向基础性行业集中。目前,国有企业在国防军工、石油石化、电力、电信、民用航空、航运、重要矿产资源开发等基础性行业的企业户数占全部国有企业户数的28.6%,资产总额占到55.6%,国有资产总量占到61.9%,实现利润占到67.7%。
6.保证和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在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非国有和非公有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发展,从而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有人认为,经过改革,国有经济比重降低了,现在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已经不起主导作用了。这种说法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改革以来国有企业数量虽然减少了,但国有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大大增强。截至2006年底,全国国有企业户数共计11.9万户,比2003年减少3.1万户,年均减少8%,但户均资产
2.4亿元,比2003年增长22.7%。国有资本向能源、原材料、交通、军工、重大装备制造和冶金行业集中的态势明显。2006年,基础行业的国有资本3.3万亿元,占全部国有企业占用国有资本总量的70.6%,比2003年提高5.4%。国有资本的控制力不断增强,国有资本直接支配或控制的社会资本1.2万亿元,比2003年增长1.1倍。目前,中央企业80%以上的国有资产集中在军工、能源、交通、重大装备制造、重要矿产资源开发领域,承担着我国几乎全部的原油、天然气和乙烯生产,提供了全部的基础电信服务和大部分增值服务,发电量约占全国的55%,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占全国的82%,水运货物周转量占全国的89%,汽车产量占全国的48%,生产的高附加值钢材占全国的60%,生产的水电设备占全国的70%,火
国有企业改革
1电设备占全国的75%。
国有企业改革是空前艰巨的事业,虽然改革已经取得的成绩是辉煌的,同时走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但是改革的任务尚未全部完成,还有很多任务包括一些难度很大的任务有待完成。
1.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有很多工作要做
一些国有企业尚未按照《公司法》的要求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名义上已经建成现代企业制度的,也往往“形似神不似”。由于央企改制大多在子公司层面进行,如果话语权最多的大股东不改制,也难以要求下面改制的企业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行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和内部人控制问题是普遍现象,多数按照《公司法》注册的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成员与经理人员高度重合,董事会的决策职能与经理层的执行职能事实上合一,与按照《企业法》注册、实行总经理负责制的国有独资企业一样,都是“一把手”负责制。其结果是大企业的兴衰成败系于一个人身上,风险极大。
2.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仍不尽合理
虽然经过多次调整,国有企业小而散的状况尚未完全改变。还有不少企业盲目扩张,债务风险很大。而且管理层级过多,资本链条过长,许多二三级企业业务重叠交叉,专业化发展能力薄弱,主业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有的企业资产不多,却有四级或更多的管理层级,层级过多使有些企业出现失控现象。
3.垄断企业改革任务艰巨
垄断行业是中国国有经济中最集中和控制力最强的领域,垄断行业中的主要大型骨干企业,几乎都是国有企业,都是国有中央企业。垄断行业大多数是具有一定自然垄断性的行业,如电力、铁路、邮电、民航、电信、邮政、天然气,但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理论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弱化了通过管制维持垄断的理由。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已对电力、电信、民航等行业进行了政企分离、政资分开、业务分离、引入新竞争者等方面的改革,如电力行业实行了“电网分开”,电信行业实施了“成立联通”“移动分家”“南北分析”等改革,改革取得了进展,但问题依然严重。总体上垄断行业改革仍滞后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现有改革偏重现有企业重组、忽视创造公平准入环境和引入新企业,没有形成真正竞争的市场结构。而且在产权改革和监管改革方面也相对滞后,难以避免垄断行业滥用垄断优势地位。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交织在一起,抑制了行业技术进步和创新,使外部资本面临很高的进入成本,造成了资源配置的扭曲和这些行业的低效率。
4.国有企业创新能力不强
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在获得科技资源方面具有优势,大量的科研人才集中在大型国有企业。过去几年,中国有企业自主创新活动也不断增强。尽管如此,我国国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较低,而且总体上自主创新的活跃程度还不如非国有企业。
5.改革遗留问题需要解决
一个问题是,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职工转换身份的经济补偿标准偏低,有时偏低的补偿标准都得不到严格执行。另一个问题是有些企业改制后陷入困境。如有的地方股份合作制不但没有发展起来,反而再次使企业陷入困难。
6.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有待改进
目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还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国资委在角色定位上,依然存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问题,对国有企业而言,基本上还是“婆婆”加“老板”的管理方式。第二,国资委在管控模式上,具有太多“淡马锡”的情结,具有把自
身建设成为全国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倾向,但是,这种做法既不符合中国的大国国情,也不符合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战略思路。第三,国资委在整体工作部署上,缺乏战略向导,没有从国民经济和国有经济的高度去思考国有企业的定位,重点只是关注企业之间的重组。第四,国资委在企业考核上,重视短期利益和对经济业绩的考核,忽略了对社会公共效益的考核,没有在考核上处理好国有企业本身具有双重职能定位的问题。第五,谁来监管国资委的问题?
应该指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问题,很多是和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有关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还指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并提出了原则要求。我们一定要把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更好地结合起来,加快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步伐。这样做,我们一定能胜利完成国有企业改革尚未完成的任务。
①将进一步深化国企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将成为这方面改革的重点;
②国有经济布局将进一步优化,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③将对垄断行业改革,禁止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同时会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并且对垄断企业的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将会加强;
④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将会日趋完善;
⑤出于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中央企业的规模化经营程度将会大为提高目前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的规模化经营程度还比较低,还远远不能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以炼油业为例,我国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家央企都进入了世界500强(2008年营业收入总计约3000亿美元),但其规模之和还抵不过美国埃克森美孚石油一家(2008年营业收入约3700亿美元)。
第四篇:国有企业改革
人民网北京11月11日电(记者 曹华)“国有企业改革将根据十八大报告的要求,不断调整,向经济安全和民生上集中,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应该是更加市场化,不断增加活力、影响力。”十八大代表、国资委主任王勇,在和记者一起分享学习十八大报告体会时作出如上表述。
王勇说,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这为今后国企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国企改革的方向应该是更加市场化,不断增加活力、影响力。
王勇表示,加紧推进国企市场化改革。首先就要更加市场化地选聘人员,人员要能进能出,干部要能上能下,收入要能高能低。要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国有企业现在存在的一些管理粗放、改革不到位的问题。国有企业要向国际上的跨国公司学习,包括要向一些私营企业学习,建立更好的市场机制,转变国有企业的发展方式,使得国有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能够更好地轻装前进,创造更好的效益和更多的利润。
此外,国有企业改革也将加紧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王勇说,多年来,国有企业是按照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发展的要求,是从计划经济时代不断深化改革发展而走过来的。由于历史原因,国有企业既要按照所有企业追求利润和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去行事,又要承担很多本来社会应该承担的责任。拿中央企业来讲,目前还有8300多个医院、学校等社会机构,国企办社会的现象依然存在。国有企业也将加紧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国有企业办社会”的现象要有所改变。按照这次十八大报告的精神,“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企业将向经济安全和民生上集中,要
第五篇:加快推进市、县属国有企业改革
市、县属国有企业改革亟需加快推进
当前,从中央企业、省属企业层面来讲,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进入整合重组、规范治理、做强做大的阶段,但在市、县属企业层面,仍然停留在产权转让、关闭破产阶段,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两个置换”的问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一是企业丧失了发展机遇,由于没有及时解决“职工多、包袱重、外欠大”等历史遗留问题,难以引进战略合作伙伴,难以实现转型跨越发展;二是引发了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由于企业经营困难、职工生活困难,产生了一系列问题,由此引发职工上访不断;三是加大了政府改革成本,随着《劳动合同法》、《企业破产法》等一批法律的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有关政策逐步规范,职工维权意识逐步增强,国企改革成本也逐步增大。从2006年到现在,短短五年时间,职工经济补偿金标准从10468元增加到现在的29361元,职工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从537元增加到现在的1766元,而且最低工资标准逐年提高,企业改制成本增年增大。以2011年为例,平均每名职工改制成本达到10万多元。
目前,我市国有企业改革工作进入了一个困难时期,各种各样的问题层出不群,不同利益群体的需求错综复杂。面对转型跨越发展的大潮,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更加关注民生,加快推进市、县属国有企业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