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开发区20xx年工作计划和20xx年经济建设工作计划合辑
20xx年,xx新经济区将着力打造产业高端、配套完善、产城融合、土地集约、幸福宜居的特色新区,不断丰富xx城区门户内涵。
(一)夯实基层党建,筑牢工作根基
一是强化大局意识。以自身建设为抓手,示范带动领导班子成员、机关干部、村庄“两委”树立大局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凝聚发展合力,服务发展大势;二是加强党员管理。落实“党员证”制度,畅通党员转出通道,并制定明确的管理细则,对党员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情况进行监督。三是强化党性教育。开展“党员大讲堂”“党性大讨论”等活动,让党员更好地树立为民服务意识,自觉参与重点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自我锤炼、自我奉献、自我提升。四是完善群众自治。切实提升村风民风,制定《村风民风提升三年计划》,完善村规民约,注重对群众的思想道德引领,最大限度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社会活力,真正实现群众自治。
(二)高端定位产业,提升发展水平
高端化驱动产业发展,深刻把握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打造一个更符合城区发展水平的新城形象,实现与xx主城区紧密衔接、一体发展。以“四新”“四高”为招商定位,进一步改善区域招商引资软环境,吸引高端化企业入驻新区,保障新区在新旧动能转换中抢占先机,优势突出。
(三)高端开发建设,完善基础设施
严格按照多规合一的总体规划要求,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围绕辖区发展需要和居民生活需求,切实加强辖区路网,雨污水、供热、供气管网建设。切实提升教育品质,探索公立幼儿园布局、建设,打造高端、完整的教育链,减轻居民教育负担,切实提升发展潜能和居民生活便捷度,提升城市居住和建设品质。
(四)坚持群防群治,实现和谐稳定
整合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将自治手段、行政手段结合起来,坚持法治思维,下沉警务管理,警务人员定期到村庄、社区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和开展法治宣传,积极引导群众树立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制观念,确保社会治安大局持续稳定。
20xx年经济建设工作计划
(一)强化基层党建,夯实发展根基
1.稳妥做好村“两委”新老班子交接工作,突出抓好村“两委”班子特别是新进班子成员的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明确“两委”干部坐班、请销假、会议、述职等制度,加强村“两委”干部规范化管理力度;加强村庄民主化、规范化管理,深入推进“阳光村务”。
2.充分发挥社区党委联系群众最直接、最广泛的优势,广泛动员社区各方面力量,把服务群众工作做好、做实、做细。深入研究社区管理规律,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创新管理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切实发挥社区党委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
3.突出党建品牌建设,在童装小镇打造“童心向党”党建品牌、在退役军人服务中心打造“集结号”党建品牌,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以党建促发展、以党建促稳定,有效发挥党建品牌的辐射和示范带动作用。
(二)优化支柱产业,打造实力新区
1.着力打造中国·童装小镇。加大招商引资步伐,加强产业支撑;完善办公区、生活服务设施配套区等配套设施建设;稳妥推进土地调整,促进规划方案落地生根;办好创创商学院培训会、七彩节、七彩年会,形成高端节会品牌,扩大中国·童装小镇知名度和美誉度。
2.围绕已引进的石墨烯、海尔健康产业园、中通物流、卓英社背光模组用光电子器件、三菱重工海尔等项目,持续做好跟踪服务协调等工作,争取在谈项目早签约,签约项目早开工、开工项目早投产。
3.围绕区域产业发展需要,优化投资环境,营造“重商、亲商、安商”氛围,加大招商引资步伐,进一步改善区域招商引资软环境,吸引更多的厂商入驻新区。
(三)突出精品特色,创建智慧新区
1.积极推进九江路道路绿化工程及亮化工程、海尔路道路绿化提升、亮化以及南段贯通工程等20xx年第一批基本建设类政府投资项目,全面提升道路形象,优化市民出行环境。继续推进景观带建设,全面优化辖区群众居住环境。
2.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认真总结xx村精品示范村建设经验,重点抓好xx、xx两个村庄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
3.大力营造宜居环境,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配套;完成农村改厕工程,统筹做好村庄垃圾污水治理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快建设区域集中供热设施、天然气管网,切实改善群众人居生活条件。
(四)维护社会稳定,构筑和谐新区。
1.积极解决初访,努力化解老访,对矛盾纠纷进行每月排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促进辖区和谐稳定
2.探索研究治安管理新模式。通过推行“元庄治安管理模式”、打造社区警务室、设立社区“警长”等举措,进一步提升初始性治安问题的发现、化解、处置能力,使辖区社会治安得到根本好转,不断增强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加强群防群治,强化完善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有效消除社会治安隐患和治安乱源,净化了社会治安环境,确保社会治安大局持续平稳定。
3.着力提升群众满意度,通过入户走访、公开联系电话、开通政务热线和民意信箱、举办百日百场纳凉晚会等举措,加强与群众的交流沟通,增强与群众感情,畅通民意表达渠道,牢牢把握民情走向,使群众呼声和合理诉求得到充分的反映和解决,真正实现掌民情、解民忧、帮民难、顺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