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建言新五年计划需要解决十大问题(含五篇)

时间:2020-10-15 13:00: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四五规划建言新五年计划需要解决十大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四五规划建言新五年计划需要解决十大问题》。

第一篇:十四五规划建言新五年计划需要解决十大问题

十四五规划建言-新五年计划需要解决十大问题

新的五年计划,是中国的登顶计划。五年计划实施,将会使中国成为世界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至关重要。如果不能充分发挥各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充分依靠人民群众,根据本地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需要,创造性地发展经济,那么,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将会面临极大的困难。

彻底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必须坚持统一领导,在政治上保持高度统一,在经济上强调协同发展。协同发展不是不要竞争,相反地,是在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实行良性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通过竞争发现价格,通过竞争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我国已经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及京津冀地区制定协同发展战略规划,协同发展将成为中国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总抓手,将成为各地区充分发挥竞争优势,实现国内大循环的主要表现形式。

点。只有彻底理顺我国价格体系,特别是国有企业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体系,我国各项改革才能顺利推进。反过来,如果价格改革停滞不前,价格改革过程中,迫于既得利益集团的压力,不敢对那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商品和服务价格实施强有力的改革,那么,国民经济的发展将会面临更大困难。

价格改革既要参照国际价格体系,同时更要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大刀阔斧实施改革。我国在一些能源基础产业领域,已经与国际接轨,但是,正如人们所看到的那样,由于期货市场的存在,国际价格体系非常复杂。期货价格、期权价格和现货商品价格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如果在价格改革的过程中,不能根据国际市场变化情况,随时调整我国的商品和服务价格,那么,我国价格改革有可能会成为既得利益集团维护既得利益的借口,价格改革不可能成功。

价格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价格改革过程中,应当通过增加透明度,加强社会监督,确保我国国有企业商品和服务价格改革真正做到一步到位。如果彻底改革我国垄断行业价格体系,民营企业将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我国许多民营企业之所以面临困境,一方面是因为市场经济生态环境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价格问题。正是由于

国有企业垄断价格存在,导致许多民营企业步履维艰。如果大幅度降低能源、通信、电力等行业价格,我国许多产业可能会迅速发展,民营企业的经营成本将会大幅度降低,我国民营企业将会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

国有企业改革没有考虑到监管体制的问题,那么,国有企业改革有可能会“按下葫芦浮起瓢”。

我国许多地方政府为了解决国有企业的问题,一方面寻求所谓的战略重组,依靠外部资本,把国有企业变成股份制企业甚至逐渐地变成外资企业。另一方面强调国有企业效率低下,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普遍存在“甩包袱”心理,没有充分发挥国有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群策群力,实现国有企业扭亏为盈。

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坚持民主原则,必须坚持公开原则。只有在社会各界的监督之下,依靠国有企业的职工,不断创新,才能使国有企业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如果国有企业患得患失,甚至把国有企业看作是弱势群体,那么,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方向性错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发展道路,在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法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国有企业法。

势。美国是利用外资最多的国家,美国也是对外投资最多的国家。与美国的经济体系相比,由于中国资本项目尚未完全放开,因此,中国不是利用外资最多的国家。

中国正在积极利用外资,发展中国经济。中国利用外资有一个明显的变化过程。上个世纪 80 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吸引外资中国制定了一系列优惠的条件,外部资金进入中国享受特别优惠的待遇,这种超过国民待遇的政策,客观上导致中国一些企业生存环境恶化。如今中国已经修改法律,颁布实施《外商投资法》,明确规定外资和内资享受同等待遇,外国投资者既可以在中国设立企业,也可以直接进入中国的资本市场,投资中国的上市公司,甚至可以在中国设立独资金融机构,从事经营活动。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中国在使用外资方面更加开放,中国在利用外资方面更加从容自信。

中国利用外资一方面是为了解决中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希望树立开放的国际形象,使更多投资者在中国寻找发展的机会。中国利用外资绝对不是敞开大门,而是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对外资进行适当引导,确保中国利用外资有利于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当然,中国利用外资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许多问题。美国在金融服务领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中美两国 方面强调商业银行必须高度重视金融风险,及时收回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贷款,另一方面,对中国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加强管理,防止民营企业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以海外投资的名义将中国资产转移到海外,严重损害中国人民的切身利益。

解决我国金融领域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必须牢牢把握金融主权,敞开大门,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另一方面必须彻底理顺财政与金融之间的关系。财政是国家的钱袋子,金融管理机构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发行货币,实施金融监管。财政与金融必须相互配合,绝对不能相互拆台。如果盲目地照抄照搬美国的财政金融结构,试图建立所谓独立的金融体制,那么,中国经济有可能会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在美国历史上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国依靠向法国贷款发动独立战争,因此,美国金融体系非常特殊,其他国家根本无法效仿。如果盲目东施效颦,那么,中国金融改革必然会误入歧途。

强调财政与金融相互配合,就是要在制定宏观调控政策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财政与金融的协同作用,不断强化财政与金融协作功能,确保中国的宏观调控不会出现相互抵消或者自相矛盾的现象。

进入工业社会之后,会出现许多资源要素配置的现象。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构成了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西方经济学分析资源配置现象的时候,提出了许多理论。这些理论对于工业社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但必须指出的是,人类文明发展脚步从来没有停止,人类文明形态始终处于变化之中。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人类大踏步地前进。从工业文明到网络文明,人类文明进入新的时代。从网络文明到数字文明,人类正探索新的生存发展模式。中国在处理各产业之间关系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之间协调发展问题,不能盲目追求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而应该鼓励各地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产业发展规划。如果过分强调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那么,有可能会导致一些地方盲目地发展旅游等服务产业,发展金融服务产业,结果导致中国经济出现严重的“空心化”或者“虚拟化”现象。

发展中国的经济,必须因地制宜,要求各地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发展重点产业。自然资源禀赋相对较好的地区,可以发展现代农业。工业基础相对雄厚的地区,可以把工业作为发展的主攻方向。不管是发展现代农业还是现代工业,都应该以数字技术增加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附加值。可以设想,如果没有人工智能,那么,农业现代化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如果没有现代化的数字控制技术,那么,数字机床和精密加工就不可能出现。当前中国金融市场监管仍然采用传统的监管模式,如果能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对中国所有金融市场主体实施有效的监管,利用区块链系统,及时发现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那么,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效率就会大幅度提高。可以这样说,无论是农业、工业还是服务业,都需要数字技术,只有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才能确保中国经济健康发展。

公共产品供给关系居民的日常生活,关系到中国的发展方向。中国一些学者担心,中国加大公共产品供给的力度,是否会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变成一个福利国家。少数决策者认为如果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有可能会导致中国劳动积极性下降,国家财政不堪重负。这种担心从理论上来说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如果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则是典型精英分子思维。

中国人民勤劳肯干,只要尊重他们的劳动,给他们以足够生存发展空间,他们愿意用自己的双手,改善自己的生活,为社会创造财富。中国应当增加公共产品供给,但是,中国在公共产品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应当尊重公共产品生产消费一般规律。

公共产品在生产阶段具有非竞争性,在消费阶段具有非排他性。中国在公共产品生产消费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公共利益和商业利益的平衡。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发展城市的出租车行业,制定了特殊的出租车特许经营制度。互联网络出租车出现之后,城市出租车特许经营制度受到严重冲击。如果地方政府及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那么,中国出租车行业有可能实现快速发展。可是,一些地方政府对于历史遗留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在既得利益集团相互掣肘之中,没有大力发展中国城市互联网络出租车业务,结果导致互联网络出租车行业很快进入垄

断状态,互联网络出租车行业发展出现严重问题。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为了修建高速公路,政府鼓励贷款修路,收费还贷,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这项政策变成了“万年收费高速公路”制度,到现在为止,中国高速公路仍然普遍亏损。究其原因就在于,虽然实行特许经营,但是,道路交通管理部门没有对高速公路实施全面审计,没有对高速公路的经营合同实施严格把关,结果导致高速公路经营时间越长,亏损现象就越严重。如果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彻底解决我国高速公路亏损问题,那么,我国高速公路有可能会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因素。

加快公共产品的供给,一方面必须把公共产品供给作为中国未来发展的主攻方向,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加快公共产品供给,确保公共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另一方面,必须着力解决我国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必要时可以采取政府赎买政策,将一些公共产品收归国有,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国公共产品供给不会成为少数既得利益集团损害人民利益的出血口。

国机构改革空间仍然相对较大。过去由于信息传递的原因,国家在机构设置过程中保留许多层级,中央设立省级、地级、县级、乡级行政机构。这种固化的行政管理体制,导致国家机构出现“叠床架屋”的现象。许多学者提出,应当按照宪法的规定,取消地级城市,恢复行政公署,地级城市不再设立人大、政协机构。但是现在看来,决策者更加重视地级机构,省政府直接管辖县一级政府改革寿终正寝。这样的改革,可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地区平衡发展和协调发展。我国《立法法》赋予了设区城市立法权,因此,未来国家机构改革很可能会把县一级政府变成城市的行政区。这种改革模式可能会使地方权力相对集中。不过,这样的改革仍然处于探索之中。

今后国家机构改革,既要考虑到数字经济时代信息传递的效率问题,同时又要考虑到稳定性问题。机构改革究竟采取何种方式,相信中央会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机构可以撤销或者减少,但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会变。今后各级国家机构将会广泛应用数字技术,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如果机构改革仍然强调稳定,而没有通过精简机构、工作人员下沉,更好地为人民服务,那么,这样的机构改革徒劳无益。

市场经济国家是否应当制定完整的产业政策,学术界曾经出现过争论。一些学者反对制定产业政策。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产业政策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实际上,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有自己的产业政策。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执政之后,提出再工业化的产业政策,要求大力发展美国的工业产业。特朗普总统入主白宫之后,更是把制造业作为主攻方向,通过大规模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试图促进美国制造业的发展。这充分说明,解决一个国家的就业问题,确保一个国家经济稳定发展,必须有清晰的产业政策。

但是,制定产业政策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就是说,如果人为地制定产业政策,而没有考虑到市场主体的作用,没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发展比较优势产业,那么,政府制定的产业政策有可能会导致资源配置严重浪费。正如一些西方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中国地方政府权力强大,如果地方政府决定发展一个产业,那么,很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产业集群。这是中国的制度优势。但是,这种政府主导的产业发展政策,有可能会导致决策失误给中国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制定产业政策过程中,必须集思广益,广纳善言,必须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绝对不能闭门造车。一

些地方政府委托高等院校制定产业政策规划,结果导致地方经济发展徘徊不前。历史经验教训值得高度关注。制定产业政策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政府制定的产业政策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地方政府制定的产业政策与其他政策相互协调而不是互相抵消。

制定产业政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高度重视比较优势,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必须考虑到产业政策与其他政策之间的关系,必须确保产业政策的实施,能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提高当地居民的福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必须坚持走城镇化发展道路,这与中国城市群发展政策并不矛盾。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建设若干中心城市,形成城市群,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考虑到中国仍然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因此,发展中小城市,走城镇化发展道路,就地解决农民安置问题,对于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中国在促进国内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强调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相互融合,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在国际竞争中发现自己的比较优势,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中国希望为国际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是,中国必须着力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如果忽视了中国国内市场存在的问题,那么,中国参与国际竞争一定会后劲不足。

中国对外扩大出口,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国家,并不能说明中国经济强大,只有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进口国,才说明中国是一个经济强国。这是一种经验主义的分析方法,不值得深入批驳。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如果扩大进口,意味着经济实力强大,那么,许多国家主要依赖进口食品维持本国人民的生活,这些国家是否是强大的国家?中国《对外贸易法》早已明确规定,中国不追求贸易顺差,中国更不会追求贸易逆差,中国坚持贸易平衡政策。中国对外出口和进口都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都是为了发展中国经济。如果放眼世界,而忽视了中国自身发展需求,那么,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一定会出现问题。

中国积极利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实现双循环,其最终目的仍然是发展本国经济,改善人民的生活。如果只看到经济指标,认为只要中国扩大进口,成为一个贸易逆差国家,中国就会顺理成章成为世界经济强国,那么,就是典型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是一种书斋里学问。美国之所以成为一个贸易逆差国家,原因非常复杂。美国货币是国际储备货币和支付货币,因此,贸易逆差对于维护美元的霸权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美国经济体系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经济体系,中国不能简单照抄照搬。如果为了追求人民币的国际化或者为了证明中国是一个经济强国,而扩大进口,甚至成为贸易逆差国家,那么,中国在对外贸易方面有可能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中国必须彻底摒弃传统的重商主义,把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对外贸易的目的。如果只是从贸易逆差的角度分析问题,把美国作为标杆,盲目地邯郸学步,那么,最终必然会导致中国经济“空心化”。

中国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以我为主,牢牢把握正确的方向,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作为自己奋斗目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中国经济健康发展。当前中国尤其要重视金融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努力避免出现类似于上个世纪 90 年代那样的亚洲金融危机。

第二篇:制定五五普法五年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五”普法即将结束,“五五”普法规划制定在即。为制定好全国“五五”普法规划,笔者略抒己见,抛砖引玉。

一、“五五”普法规划应当坚持的新理念

一要坚持依法治国的理念。自党的十五大以来,“依法治国”已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基本

治国方略,且已上升为法律规范,为宪法所确认。“依法治国”既然是治国的一种方略,理当成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首先尊崇的理念。坚持这一理念,有利于在全体公民中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营造依法治国的社会氛围。

二要坚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

群众利益的和谐社会,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的和谐社会,这一切都需要通过法治的手段才能得以实现。因此,“

五五”普法规划应将构建和谐社会确立为一个重要理念。通过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来提高全民的法律素质,提高全社会的法治化管理水平,促进社会和谐。

三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加强普法依法治理,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提高全

社会的法治化管理水平,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五五”普法规划应加强发展经济、公民权利义务和人口、资源、环境等可持续发[本文转载自[范文大全-http://www.xiexiebang.com找文章,到范文大全]展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强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专项依法治理,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坚持科学发展观也需要普法依法治理作保障,通过加强“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为树立科学发展观创造良好的法治基础,并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法制化,为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重要的法制保障。

四要坚持依法执政的理念。依法执政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我们党执政50多年的经验

表明,要代表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及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就必须加强法治,依法执政。公务员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体现者,他们的法律素质高低,能否依法办事和公正执法,直接影响着法律的实施。因此,“五五”普法规划应强调提高公务员的法律素质,提高其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这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实践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

二、“五五”普法规划应明确普法工作的性质

前四个五年普法规划都没有明确普法工作的性质,有的认为普法是社会公益事业,有的认为是政府管理行为,还有的认为是一项政府主导性的行为等。因为性质没有定论,导致各级党委、政府对普法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一,重视程度各异,因而全国各地普法工作发展并不平衡。大凡党委、政府重视程度高的地方,普法工作就搞得好些,反之普法工作做的就差。经过了20年的普法实践,已基本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实施、人大监督、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明确普法工作性质的条件和时机均已成熟,因此“五五”普法规划应对普法的性质作出定论。

三、“五五”普法规划应确定的目标

“五五”普法目标的确定要切合实际。从“一五”到“三五”普法,都是以提高公民的法律

意识为目标,“四五”普法提出的“两个转变,两个提高”,是在前15年普法基础上的重大跨越,是一次质的升华。虽然只是以“法律素质”取代“法律意识”的一词之差,可“法律素质”的内涵非常丰富,既包括法律知识的积累、法律意识的增强,又涵盖了运用法律的能力等等。建议在提高公民法律素质的后面增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五五”普法的重点对象

一是公务员尤其是领导干部。根据《公务员法》的规定,公务员是包括领导干部在内的所有

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据此,领导干部不宜与公务员、青少年等并列为一个独立的重点,否则在逻辑上是混乱的。而在公务员后面应加上“尤其是领导干部”,既反映了二者的相容关系,不致发生逻辑混乱,又体现了领导干部在公务员中的重要地位。公务员对人民群众来说,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公务员的法律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评价及依赖度,影响着党的依法执政能力,影响着社会的法治化管理水平。因此,要以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着力提高

他们依法行政、公政司法、严格执法、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所以,“五五”普法规划仍有必要将公务员列为重点对象。加强公务员学法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公务员学法的内容、方法、考试考核、组织管理等方面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管一级的格局,使公务员学法真正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二是青少年。青少年法制教育应以在校生为主要对象,因此要完善学校的法制教育制度。在“五五”普法中,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的普法教育应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纳入学校的教育大纲,编写好普法统一教材,开设好[本文转载自[范文大全-http://www.xiexiebang.com找文章,到范文大全]法制课,制定评估、检查的具体标准,定期考核,促使学校

法制教育制度化和规范化。

五、普法教育的方法要有所创新

传统的普法宣传教育形式多是单向灌输、简单说教,难以使受教育者相信法律、记住法律进

而服从法律、崇尚法治。让人们熟知法律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其身历其中,通过结合身边的所见所闻来学好、用好法律知识,才会内化为较稳固的法制观念,并逐渐养成和外化为崇尚法治的行为习惯。因此,建议“五五”普法规划将法庭开辟为新的法制教育基地,将法庭的公开审判列为法制教育课堂,有计划地组织重点对象到法庭旁听公开审判。这是最直接、最有效,也是最为经济的普法教育途径。

第三篇:制定五五普法五年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

制定五五普法五年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五”普法即将结束,“五五”普法规划制定在即。好范文版权所有,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为制定好全国“五五”普法规划,笔者略抒己见,抛砖引玉。

一、“五五”普法规划应当坚持的新理念

一要坚持依法治国的理念。自党的十五大以来,“依法治国”已被确定为

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治国方略,且已上升为法律规范,为宪法所确认。“依法治国”既然是治国的一种方略,理当成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首先尊崇的理念。坚持这一理念,有利于在全体公民中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营造依法治国的社会氛围。

二要坚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利益的和谐社会,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的和谐社会,这一切都需要通过法治的手段才能得以实现。因此,“五五”普法规划应将构建和谐社会确立为一个重要理念。通过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来提高全民的法律素质,提高全社会的法治化管理水平,促进社会和谐。

三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加强普法依法治理,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提高全社会的法治化管理水平,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五五”普法规划应加强发展经济、公民权利义务和人口、资源、环境等可持续发[本文转载自[展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强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专项依法治理,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坚持科学发展观也需要普法依法治理作保障,通过加强“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为树立科学发展观创造良好的法治基础,并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法制化,为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重要的法制保障。

四要坚持依法执政的理念。依法执政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我们党执政50多年的经验表明,要代表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及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就必须加强法治,依法执政。公务员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体现者,他们的法律素质高低,能否依法办事和公正执法,直接影响着法律的实施。因此,“五五”普法规划应强调提高公务员的法律素质,提高其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这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实践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

二、“五五”普法规划应明确普法工作的性质

前四个五年普法规划都没有明确普法工作的性质,有的认为普法是社会公益事业,有的认为是政府管理行为,还有的认为是一项政府主导性的行为等。因为性质没有定论,导致各级党委、政府对普法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一,重视程度各异,因而全国各地普法工作发展并不平衡。大凡党委、政府重视程度高的地方,普法工作就搞得好些,反之普法工作做的就差。经过了20年的普法实践,已基本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实施、人大监督、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明确普法工作性质的条件和时机均已成熟,因此“五五”普法规划应对普法的性质作出定论。好范文版权所有,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

三、“五五”普法规划应确定的目标

“五五”普法目标的确定要切合实际。从“一五”到“三五”普法,都是以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为目标,“四五”普法提出的“两个转变,两个提高”,是在前15年普法基础上的重大跨越,是一次质的升华。虽然只是以“法律素质”取代“法律意识”的一词之差,可“法律素质”的内涵非常丰富,既包括法律知识的积累、法律意识的增强,又涵盖了运用法律的能力等等。建议在提高公民法律素质的后面增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五五”普法的重点对象

一是公务员尤其是领导干部。根据《公务员法》的规定,公务员是包括领导干部在内的所有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据此,领导干部不宜与公务员、青少年等并列为一个独立的重点,否则在逻辑上是混乱的。而在公务员后面应加上“尤其是领导干部”,既反映了二者的相容关系,不致发生逻辑混乱,又体现了领导干部在公务员中的重要地位。公务员对人民群众来说,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公务员的法律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评价及依赖度,影响着党的依法执政能力,影响着社会的法治化管理水平。因此,要以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着力提高他们依法行政、公政司法、严格执法、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所以,“五五”普法规划仍有必要将公务员列为重点对象。加强公务员学法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公务员学法的内容、方法、考试考核、组织管理等方面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管一级的格局,使公务员学法真正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二是青少年。青少年法制教育应以在

第四篇:企业挂牌新三板需要提前解决的八大财务问题

企业挂牌新三板需要提前解决的八大财务问题

拟挂牌企业在适用会计政策方面常见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是错误和不当适用,譬如收入确认方法模糊;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不合规;长短期投资收益确认方法不合规;在建工程结转固定资产时点滞后;借款费用资本化;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年限;合并会计报表中特殊事项处理不当等。

在备战新三板的过程中,企业不仅要考虑主营业务重组、历史沿革梳理、治理结构规范、持续盈利保障等关键问题,还得重视财务问题。根据新三板挂牌的要求,参照拟上市企业IPO被否的原因分析,结合拟挂牌企业的普遍性特点,主要有以下八个财务问题需要企业提前关注并解决。

一、会计政策适用问题

拟挂牌企业在适用会计政策方面常见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是错误和不当适用,譬如收入确认方法模糊;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不合规;长短期投资收益确认方法不合规;在建工程结转固定资产时点滞后;借款费用资本化;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年限;合并会计报表中特殊事项处理不当等。另一方面是适用会计政策没有保持一贯性,譬如随意变更会计估计;随意变更固定资产折旧年限;随意变更坏账准备计提比例;随意变更收入确认方法;随意变更存货成本结转方法等等。对于第一类问题务必纠正和调整,第二类问题则要注重选择和坚持。

二、会计基础重视问题

运行规范,是企业挂牌新三板的一项基本要求,当然也包括财务规范。拟挂牌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在会计基础方面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有“规”不依,记录、凭证、报表的处理不够规范,甚至错误,内容上无法衔接或不够全面;另一方面是“内外”不一,由于存在融资、税务等多方面需求,普遍存在几套帐情况。这不仅让企业的运行质量和外在形象大打折扣,还势必影响好企业挂牌,当然更会影响企业今后的IPO。建议严格执行相关会计准则,充分认识到规范不是成本,而是收益,养成将所有经济业务事项纳入统一的一套报账体系内的意识和习惯。

三、内部控制提升问题

企业内部控制是主办券商尽职调查和内核时关注的重点,也是证券业协会等主管备案审查的机构评价的核心。从内部控制的范围来看,包括融资控制、投资控制、费用控制、盈利控制、资金控制、分配控制、风险控制等;从内部控制的途径来看,包括公司治理机制、职责授权控制、预算控制制度、业务程序控制、道德风险控制、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等。一般来说,内部控制的类型分为约束型控制(或集权型控制)和激励型控制(或分权型控制)。通常情况下,中小型企业以前者为主,规模型企业可采取后者。另外,内部控制不仅要有制度,而且要有执行和监督,并且有记录和反馈,否则仍然会流于形式,影响挂牌。

四、企业盈利规划问题

虽然新三板挂牌条件中并无明确的财务指标要求,对企业是否盈利也无硬性规定,但对于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客观需要来说,企业盈利的持续性、合理性和成长性都显得至关重要。因此,要对企业盈利提前规划,并从政策适用、市场配套、费用分配、成本核算各方面提供系统保障。盈利规划主要包含盈利规模、盈利能力、盈利增长速度三个方面,必须考虑与资产负债、资金周转等各项财务比率和指标形成联动和统一。从真正有利于企业发展和挂牌备案的角度来看,盈利规划切忌人为“包装”,而是要注重其内在合理性和后续发展潜力的保持。

五、资本负债结构问题

资本负债的结构主要涉及的问题有: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构成;股权结构的集中与分散;负债比例控制与期限的选择;负债风险与负债收益的控制等。以最为典型的资产负债率为例,过高将被视为企业偿债能力低、抗风险能力弱,很难满足挂牌条件,但过低也不一定能顺利通过挂牌审核,因为审批部门可能会认为企业融资需求不大,挂牌的必要性不足。因此,适度负债有利于约束代理人道德风险和减少代理成本,债权人可对当前企业所有者保持适度控制权,也更有利于企业挂牌或IPO融资。因此,基于这样的考虑,对企业的资产、负债在挂牌前进行合理重组就显得格外重要。

六、税收方案筹划问题

税收问题是困扰拟挂牌企业的一个大问题。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多采取采用内外账方式,利润并未完全显现,挂牌前则需要面对税务处罚和调账的影响。主要涉及的有土地增值税、固定资产购置税、营业收入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股东个人所得税等项目。如果能够通过税务处罚和调帐的处理解决,还算未构成实质性障碍,更多的情况是,一方面因为修补历史的处理导致税收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却因为调整幅度过大被认定为企业内控不力、持续盈利无保障、公司经营缺诚信等,可谓“得不偿失”。因此,税收规划一定要提前考虑,并且要与盈利规划避免结合起来。另外,在筹划中还要考虑地方性税收政策和政府补贴对企业赢利能力的影响问题。

七、关联交易处理问题

关联交易的正面影响反映在可提高企业竞争力和降低交易成本,负面影响在于内幕交易、利润转移、税负回避、市场垄断等。因此,无论是IPO还是新三板挂牌,对于关联交易的审查都非常严格。从理想状况讲,有条件的企业最好能够完全避免关联交易的发生或尽量减少发生,但是,绝对的避免关联交易背后可能是经营受阻、成本增加、竞争力下降。因此,要辩证的看待关联交易,特别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清楚认识关联交易的性质和范围;二是尽可能减少不重要的关联交易,拒绝不必要和不正常的关联交易;三是对关联交易的决策程序和财务处理务必要做到合法、规范、严格。

七、员工激励衔接问题

员工激励,既是一个人力资源方面的管理问题,也是劳动关系方面的法律问题,更是一个财务问题,主要体现在:股从哪里来?股价如何定?钱从哪里来?股往何处去?业绩如何考评?行权价可否调整?会计如何入账?税收怎么征收? 这些问题在企业发展初期多不被企业家所重视,或者无暇被顾及,但到了挂牌需要改制时,就自然会蜂拥而至,而往往这个时候的处理难度将瞬间加大。我们主张,企业在团队相对稳定后就应该考虑这个问题,并阶段性的设计相关法律方案和财务结构,并且预留出股份空间和资金周转余地。另外,还应该把员工激励与与业绩考核、收益预测等因素有机结合起来。

八、素质意识提高问题

在与拟挂牌企业接触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企业较为规范,人员配备较为齐整,现代化财务意识相对先进,大部分企业的财务人员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行政兼管型(即由办公室主任等行政人员代为处理日常帐目);二类是亲信操作型(即由企业老板的亲属和关系方担任财务人员);三类是简单执行型(即虽由专业财务人员担任,但实际财务决策均由老板掌握),这里面有重经营轻管理的思想在作怪,更有老板紧抓财权和人权的意识在起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这些想法都无可厚非,但如果长期以往,专业意识、现代意识、独立意识这三个财务工作的命脉将荡然无存,诸多财务问题将逐渐显现,因此,要真正解决财务的规划问题,还是要从财务人员的素质抓起,从老板的意识培养起。

第五篇:加强部队党组织能力建设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加强部队党组织能力建设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中央军委《关于加强军队党组织能力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新形势下加强党组织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从部队情况看,各级贯彻军委《意见》的认识是高的,行动是自觉的,从理论和实践上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可以说目标更明确,措施更有力。但是,加强党组织能力建设,必须根据我军所处的环境条件和肩负的使命任务,不断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创新方法。从当前部队实际情况看,有四个方面的问题需要下功夫解决好。

一、务必使党员领导干部确立起科学的政绩观

政绩观是领导干部对政绩的总的看法,直接反映领导干部为官从政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决定着领导干部的工作态度、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有什么样的工作追求和施政行为。追求什么样的政绩是衡量一级党组织、一名领导干部能力素质的试金石。

解决好怎样看待政绩的问题,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树立科学的政绩观,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必须引导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切实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政绩;树立理直气壮抓政绩的观念,把主要心思用到抓工作、搞建设上,积极推动部队改革与发展;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的根本价值取向,公正用权、恪尽职守,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坚持把基层和士兵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处理好近期效益与长远效益的关系,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宽阔胸怀,下大力抓好那些投入大周期长管长远的基础性工作。

解决好创造什么样的政绩问题,始终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提高部队战斗力上。部队是要打仗的,部队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要用战斗力标准来检验。各级党组织应当而且必须把加强战斗力建设、提高打赢能力作为最高追求,强化使命意识和忧患意识,以对部队战斗力建设高度负责的精神,把战斗力标准贯彻到本职工作中,落实到具体岗位上,才能创造出令人信服的政绩。应着眼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做好现实军事斗争准备,把工作重心放到研究解决影响和制约战斗力建设的紧迫问题上,不断提高部队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水平,切实做到政绩在抓战斗力中体现,能力在抓战斗力中提升。

解决好创造政绩的思路问题,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是树立科学政绩观的前提,只有把求真务实思想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才能创造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群众检验和历史检验的政绩:坚持求真务实,就必须坚持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有机统一,把执行上级指示与本单位实际结合起来,既不能对上级指示生搬硬套,也不能为了本单位的小团体利益另搞一套.;坚持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大力精简会议、文件,严格规范和控制各种检查、评比、考试等活动;健全领导干部联系基层、联系群众制度,下部队以蹲点为主,控制单项、跑面工作组,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基层的干扰,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推进工作进步。

解决好创造政绩的方法问题,善于吸取失败的教训。创造政绩的方法很多,其中吸取失败的教训是一种重要的而往往容易被忽视的方法:然而,有的单位领导总结工作往往先总结成功的做法,对失误则轻描淡写,错失了许多改进工作、提高能力的机会。有的演习像“演戏”,只许成功,不讲失败:把演习变成演戏是对部队建设极不负责的表现,劳民伤财,还不如不搞。我们应树立发现问题是能力、揭露问题是党性、解决问题是政绩的观念,深刻研究工作中“走麦城”的教训,增进对工作规律的把握,时刻保持清醒头脑,避免重蹈覆辙。做好这一点,既需要智慧,也需要勇气,关键是勇气。必须克服怕丢面子的心理,勇于正视那些不可回避的矛盾和问题,在战胜自我、否定自我中提升能力。这是党组织和领导干部成熟起来的标志。

二、务必使党员领导干部养成按法规制度办事的习惯

制度是科学精神和工作规律的总结?按法规制度办事,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现代领导的必备素质,也是一种官德:不按法规制度办事,职务越高,危害越大。当前有的单位领导对己有利的就照着办,不利的就随意变通,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绕开制度盲目蛮干,甚至酿成血的教训,给部队建设带来重大损失。这些有碍能力建设的恶劣作风必须坚决克服:

强化按制度办事的意识。现在部队政治工作和党委建设都有条例,管理工作有条令,军事训练有大纲,基层建设有纲要,方方面面的制度规定日趋完备。只要老老实实按照条令法规办事,就能保证各项工作有序运转、协调发展:能否按制度办事,关键是思想方法问题,实质是党性问题,核心是能不能破除私心杂念。加强党组织能力建设,一定要引导各级真正把按制度办事当成一种信仰,当成一种能力,当成为人处事的道德标准,当成一种新的领导理念,切实树立依法办事是开展工作基本方式的观念,落实法规制度是党委领导基本职责的观念,切实养成按制度办事的良好习惯。

提高按制度办事的能力。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趋于多元,落实制度的矛盾越来越多,阻力越来越大。这就决定了要把制度落实好,既要有良好的愿望,更要有过硬的素质。要加强法规制度的学习。领导干部既应掌握法规制度的主要内容,也应掌握法规制度的立法依据,更要研究落实法规制度的措施办法,在学习和研究法规制度中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要注重把制度建设渗透于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工作实践中提高用法规制度教育、引导、管理部队和协调处理各种矛盾的能力,坚决摒弃工作中的随意性,防止和克服凭经验办事、用土办法和土政策抓部队建设的现象,切实维护法规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做带头落实制度的表率: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落实制度规定既是一种能力,也是重要导向。领导干部只有带头学法、懂法、守法、执法,真正做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才能带动和引导广大官兵自觉学法、用法、守法,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领导水平和管理能力。要带头落实民主集中制。党委书记的最大本事就是按民主集中制办事。只有坚持党委统一的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按照“十六字”原则和《党委工作条例》,完善党委内部议事决策机制,才能充分发挥“一班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保证党委决策的科学正确和有效实施。要带头落实处理敏感问题的规定。在敏感事务上做得如何,最能体现一级党组织、一名领导干部的原则性战斗性,最能体现党的形象,广大官兵看重的也是这个问题。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对敏感事务必须坚持按制度规定处理,做到不干预、不插手,以公开公正的良好形象,赢得官兵支持和信赖。要带头运用制度加强自身建设。自身建设制度是否完备、落实是否严格,也是检验一级党组织建设质量的重要尺度。当前最基本的应建立并落实好个人学习检查考核、重要工作履职报告、述职述廉、失职渎职责任追究、诫勉谈话等制度,切实靠严格的制度提高党组织建设质量,实现党组织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三、务必使党员领导干部增强创新意识

创新是现代领导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也是反映和体现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关键所在。我们在加强党组织能力建设过程中,应当把提高改革创新能力作为重要一环突出出来,引导各级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陈旧思想观念、领导方式和工作套路中解放出来,形成推进部队建设的巨大力量。

切实增强更新观念的紧迫感。我们一再强调解放思想,但部分同志却始终难以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这里面恐怕主要是观念问题。新形势下加强党组织能力建设,应当而且必须引导党员领导干部进一步增强“观念恐慌”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吸纳科学理念,敢于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观念,不断实现思想观念的吐故纳新、与时俱进。

必须站在履行新使命的高度思考创新。新的历史使命把我军职能由应对传统安全威胁,延伸到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由维护国家生存利益,延伸到维护国家发展利益;由维护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延伸到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发挥积极作用。这些职能作用的拓展,对党组织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在履行职能任务上,不仅应具备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能力,还应具备应对危机、维护和平的能力。加强党组织能力建设,一定要引导各级自觉站在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前沿,着眼适应新使命的要求思考问题,认清我军与世界军事强国的差距,摆脱传统思维定势的束缚,敢于突破自我,超越前人,真正以新的思路和办法研究解决制约部队建设与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真正使我们的改革走出低层次、取得新突破,在不断创新中提高党组织的能力。

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中深化创新。随着部队信息化建设进程加快,新情况新问题将不断涌现。能不能真正推进创新发展,关键取决于能否抓住和解决阻碍部队发展的“瓶颈”问题。通过改革创新解决问题,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素质的体现。现在有的单位抓工作、搞建设,往往避难就易,喜欢把功夫下在费力小、见效快的工作上,不愿意花气力去解决那些影响全局的重点难点问题;有的组织大项活动、完成大项任务不注意发现问题、找出差距、总结教训,而是满足于单纯完成任务,甚至热衷于争彩头、出经验。这些做法不仅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推动发展,而且也无助于能力素质的提高。我们在加强党组织能力建设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各级树立盯着问题进行改革创新的思想,始终扭住部队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不放,集中力量、合力攻关。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以重点问题的突破带动整体跃升,使部队建设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四、务必使党员领导干部保持最佳精神状态

精神状态是领导干部能力素质的重要体现,同时也影响党组织能力建设的整体水平。缺乏良好的精神状态,能力再强也没有用。现在有的同志学历、经历、素质都很好,但精神状态却不够振奋,在位不尽职,谋职不谋事;有的职务提不起来埋怨组织,职务提升了不感激组织,认为理所应当;有的作风漂浮,不踏踏实实干工作抓落实,整天忙于做表面文章;有的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甚至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种精神状态,是加强能力建设的严重障碍。

树立事业为重的奉献精神,戒埋怨情绪。部队中常常反映出这样一种不良情绪:有的同志看到别人进步了,就埋怨自己没有机遇,或者认为组织用人不公;看到别的单位发展快,就埋怨自己单位基础差,或者认为上级关注和投入不够;看到地方工作条件优越,就埋怨部队环境差、工作苦、待遇低,或者认为自己吃了亏,等等。埋怨是一种缺乏进取精神的消极情绪,如果任由这种情绪滋长蔓延,不仅影响工作动力和能力,还将极大地损害干部队伍形象、危及我们的事业。戒除埋怨情绪,关键要树立以事业为重的奉献精神。个人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正是在敬业奉献的不懈奋斗中不断得到提高的。各级党组织在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中,应教育引导党员领导干部,多一份责任感,少一份吃亏感;多一份奉献心,少一份索取心,以对党的事业负责、对工作负责、对官兵负责的精神,埋头苦干,无私奉献,努力在本职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

树立迎难而上的进取精神,戒满足现状。盲目自满、不思进取是制约能力提高的大敌,更是干事创业的大敌。当前,世界新军事革命发展日新月异,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任务紧迫而繁重,给我们做好领导工作,加强部队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少数领导干部对此认识不足,缺乏应有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有的遇到难题绕道走,前怕狼后怕虎,缩手缩脚,不愿做艰苦的努力。干部的能力素质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清自己肩负的历史重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勇于担当重任的气魄、开拓进取的精神,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在积极进取中锻炼提高能力素质,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辉煌业绩。

树立一抓到底的求实精神,戒漂浮作风。从一定程度上讲,浮躁、漂浮是当今社会的通病,部队有的领导同志在抓工作中也有这个毛病。能否真抓实于是精神状态好坏的重要标志。部队各项工作的落实、质量建设的提高,是一件一件干出来的。领导干部能力是在实干中提高的。在加强党组织能力建设中,必须把真抓实干作为重要的工作指导思想。抓工作必须抓全过程,从谋划、部署、落实、检查,到成效反馈,形成落实的闭合回路,不能敞着口子。搞指导越具体越好,坚持深入到工作落实的终端跟踪问效,不能大而化之、浮光掠影,真正以求实扎实的工作推动部队建设与发展。(吕民松,现任济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下载十四五规划建言新五年计划需要解决十大问题(含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四五规划建言新五年计划需要解决十大问题(含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