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大国崛起的感触
读大国崛起的感触
纵观《崛起》,其重点介绍了历史上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国家: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东星资源网精心为大家整理了大国崛起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一个大国,它的标准当然是经济发达,社会稳定,民众与领导者之间的相互信任和互相尊重。可是一个大国的构成并没有这么容易。
荷兰和西班牙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国,它们临近海洋,能够便利地贸易、交流,可是仅有地理位置的独特优势,是不能让两个占地面进取小的国家成为世界性大国的。最重要的是,国家的强大凝聚力。荷兰的恩里克王子以国家的名义支持航海家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使葡萄牙的航海大发现不再是个人的孤立冒险,而是成为有计划有组织的国家战略;西班牙的伊丽莎白女皇在和哥伦布的谈判中,理解了一个有航海抱负的平民的要求,为了资助哥伦布的远航,女王甚至卖掉了自我皇冠上的珠宝。这就是一个民族、国家的凝聚力,自上而下的一股团结力量,使两个在欧洲边缘的国家成为了大国。
可是,在很多国外学者谈论大国崛起之谜时,都提到了思想文化的影响力。英国首相丘吉尔以往有这样一句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的确,莎士比亚的作品能够提高群众文化素养,也能提升国家人文精神,使当时的英国成为一个文化丰富的国家。英国的牛顿定律打开了英国走向工业大国之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英国展示了新的经济秩序。所以,一个国家良好的思想、文化能够使国家崛起,也能够影响世界。
当然,国家的崛起也有另一种答案,就是体制创新。17世纪,一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大的荷兰凭借一系列完整的商业制度,缔造了一个称霸全球的大国;英国靠推行自由贸易建立市场,使用自由市场经济模式,让经济腾飞;当美国这个新兴国家利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称霸了许久,而突然经济落寞时,则用政府无形的双手来干预,使经济渐渐回暖。所以体质的健全和创新能使一个国家长治久安,坚持稳定。
我们回头看一下我们的中国,在19世纪,20世纪,为什么中国屡屡遭到欧洲国家乃至亚洲国家的欺凌?我认为首先是咱们国家思想的问题,那时中国还处于封建社会,信奉封建思想,而这种思想让国家闭关锁国、不理解新的思想、文化、技术,让我们的经济发展停滞,与世界国家拉开了长长的距离。其次是体制问题,国家垄断经营,不给市场一个自由的空间,使得经济发展缓慢,无法入流,无法跟上世界其他国的脚步。所以打开国门,向发达国家学习,无疑是后发国家走上强国之路的开端。
大国崛起,是个漫长的过程,必须有一个经济与政治的现代化的过程。而仅有在不一样时期,根据自我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正确确定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大国之所以难解,因为每个大国的发展模式都是不能简单地复制和模仿的,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以前我们是学习苏联,学习它的计划经济等等,可是如今,我们必须走出一条适合自我发展的道路,中国还要走的路很长,我们要摸索出一条新的路是艰难且冒险的,可是只要我们中国人团结一致,上下一心,我们离成为强国的梦想也就不远了。
篇二
对九个大国的兴衰史作了一个扼要的、生动的介绍。我先谈谈个人的几点观后感,然后再把该片的简介附后,供您回顾。
本来西方大国还应当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和奥地利等,可能这些国家的历史还不够典型;而像荷兰那样的小国,却被列入大国行列,显然影片对大国的定义,并没有以国土和人口的大小或多少来衡量。
那么,该片所定义的大国,有什么共同点呢
一、以往有过(或正在经历)对外扩张的历史或现行;
二、以往或正在称霸世界、或进行殖民统治;
三、以往经历推翻封建王权或殖民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
四、在工业、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和社会改革方面有过突出表现。
五、对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以往发生过重大影响(包括正反两方面)。
影片所介绍的九个国家,基本上都具备上述的条件。相比之下,我们中国虽然是个东方大国,但却不能“入围”世界大国之列,连日本都不如。什么道理呢因为在过去的几百年间,我们几乎不曾具备上述大国标准中的任何一条,而只是大国列强的蹂躏对象和殖民地。
那么,为什么中国就不能像日本那样,学习西方、进而赶上和超过西方呢
有人说,我们的制度不行;有人说,我们的人才不行;有人说,我们的科技不行;有人说,我们的教育不行;甚至有人说,我们的人种和民族性格不行。“狼图腾”一书就指出,农耕社会使汉族人天生就养成了“羊”的性格,恐怕连山羊都不是,属于绵羊。别说像成吉思汗那样横扫欧洲了,一见到日本兵打过来了就哆嗦,当汉奸、伪军的中国人就多达几百万,比日本侵华军队人数还多(按照曹刚川文章的说法,当年被我军歼灭的日军和伪军的比例是一比二)。不仅仅如此,台湾还有不少中国人去充当日本兵,到东南亚为日本人卖命,李登辉的胞兄不就是当了日本兵、死在菲律宾的嘛!
所以,别人敢于看不起我们、欺负我们,是因为我们自我太软弱、太缺乏民族气节。一个人,总想委曲求全、不敢得罪人,是不会有出息的;一个民族,不敢冲向世界、征服世界(经过合法途径),就不会强大起来。
说我们的制度不行,可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没有中断,国家没有分裂,证明历代的制度还是起到了维护主权和国家统一的作用。说我们的人才和科技不行,可是四大发明是中国的。没有火药,就没有热兵器和火箭,没有指南针就不能发现新大陆,没有造纸和活字印刷就无法产生信息产业,说明中国的古代礼貌是辉煌的。
那么,是否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和教育存在问题呢
我比较同意从这两个方面去寻找落后的原因。
首先,我们理解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是个不争的事实。无论是西方大国的崛起,还是德国、日本在战败后的迅速复原,都得益于教育基础的雄厚。而我们在这方面的差距很大,一是教育的普及率低,二是教育的效果不好。一方面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是落后地区缺乏人才。
其次,再教育水平低。“一招鲜、吃遍天下”、“隔行如隔山”,是我们的普遍就业观,我们的人才往往不是复合型的,一行干不下去,其他的就干不了,也不想再学习新的技能,只能下岗回家。我到过一些省份,无论是在城镇、还是乡村,图书馆都很少,麻将馆倒是比比皆是。打麻将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了,人们一有时间就去赌钱,却不愿意买两本书看一看。像这样下去,这个民族还有什么期望呢
文化是什么它好比是计算机中安装的软件。你的计算机硬件再好,但如果软件不行,甚至感染了病毒,也无法正常运行。同样,即使我们的物质条件再丰富,军队装备再优良;如果没有先进的文化,没有先进文化武装起来的人,我们的孩子就会去吸毒,干部就会腐败,军队就会打败仗。一百多年前,北洋水师的铁甲船并不比日本的差,水兵也是训练有素,为什么还打败仗因为清政府腐败,指挥官方柏谦临阵脱逃,这说明我们的文化、即“软件”不行,不是“硬件”不行。
这么说,阻碍中国成为世界大国、强国的主要原因是文化落后吗我认为是这样的。
我那里所说的文化,是“大文化”概念。它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更重要的是先进的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人文学、法学、宗教等广泛的领域,属于上层建筑。
过去,在欧洲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以往出现过“康梁变法”,但被顽固不化的“老佛爷”镇压下去了。之后,在西方“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思想的感召下,孙中山最终发动革命、为中国的封建社会划上了句号,并提出了“三民主义”提高思想。1919年的“五四运动”就是一场倡导新文化的运动,陈独秀提出要请“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来救中国,俄国“十月革命”又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中国革命。可见,这些“大文化”和先进思想是引领社会提高的火炬,也是驱动社会机器快速运转的“软件”。没有这些先进的文化,就不会有今日的新中国。
一般地说,自然科学是有价的,能够花钱买回来的,比如专利、knowhow以及机器设备。可是,社会科学则是无价的,无法用金钱买回来,更不能照抄、照搬。日本人当年从欧洲学了一些治理国家的法律、制度和理念,并不是拿回来就能用的,而是要结合本国的国情加以改造,才能付诸实施、发挥作用。
在辛亥革命到此刻的一个世纪当中,经过了几代人的牺牲和努力,中国最终开始走上了和平崛起的道路。与上述大国不一样的是,我们不可能再走他们的老路,经过对外扩张和侵略实现自身的强大。可是,我们作为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国家,没有理由不成为世界大国和强国。而中国的强大,只会有利于世界和平。
遗憾的是,我们今日距离成为大国的目标还很遥远。我们庞大的躯体里是空洞的,缺少先进的思想和文化基础,反而充斥着许多封建的、腐败的、落后的、愚昧的东西,也包括来自西方的垃圾。随着对“文革”的“全盘否定”(包括对“计划经济和苏式社会主义”的否定),人们的思想好像出现了“真空”。老的东西被否定了,新的东西还没有建立起来,甚至出现了“信仰危机”、“文化空白”。除了金钱以外,人们似乎什么都不相信了。不管是伏尔泰的启蒙思想,还是马克思的“资本论”;不管是过去的孔孟之道,还是今日的市场法规,人们似乎都不感兴趣。实用主义、钱权交易、急功近利、损人利己,却成为了不少人遵循的“潜规则”。连刚毕业的大学生,也迅速滑入了“传销”的团伙之中。
我们的民族急需建立和谐的、健康的、先进的文化,急需倡导科学的、理性的、法治的观念,否则就无法抵御和消除封建的、腐朽的、愚昧的文化和陋俗。旧中国不能强大,就是因为没有先进的文化;国民党反动派打可是共产党,就是因为没有健康的文化;之后我们出现了“大跃进”和“文革”的错误,也是因为缺乏科学和法治的文化。没有与时俱进的文化和文化教育,即使中国将来强大了,成为了世界大国,也会像过去的一些大国一样,再次衰落下来。
法治也是一种文化。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法治文化的基础之上。和谐社会,就是法治社会;和谐世界,就是法治世界。安南最近讲,伊拉克此刻已经陷入了内战,甚至比内战还要糟糕。这是他在即将离任之际,感到最遗憾的事情。他还说,如果联合国当初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也许这场战争就不会发生。
可见,世界需要法治,建立和谐世界更需要法治。任何国家的崛起和发展,都不能再经过武力扩张和超越国际法的途径去实现。
了解西方列强崛起的历史,一方面能使我们警觉,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了差距。电视片《大国崛起》,正是从这两个方面为我们供给了生动的历史资料,它不仅仅对我们成年人具有教育意义,并且也能够作为学校历史课的有益教材。
篇三
看了《大国崛起》这部历史篇,感触甚多。《大国崛起》说了些什么呢?
总的来说就是这些,《大国崛起》讲述九国历史,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霸权的欣赏。《大国崛起》不厌其烦地向观众展示:大国“拥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荣耀”和“丰富多彩”的称霸故事。《大国崛起》饱含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推崇。《大国崛起》始终贯穿着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褒扬,能够说到达了迷恋程度。(《大国崛起》给了《国富论》异常高的地位,着墨极为厚重,不仅仅很多引用亚当?斯密的原话,并且排出强大的专家阵容叠加赞赏。)《大国崛起》浸透着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赞扬。《大国崛起》充斥着美化殖民主义的言辞,对殖民人物往往赞赏有加。
让我们看一看尊重史实的学者们是怎样写的。“西部的开拓是在剥夺印第安人土地的过程中实现的。对特库姆塞领导的泛印第安人运动的镇压,结束了东部印第安人联合抵抗白人侵犯的历史。在1830年代,杰克逊总统实行强迫印第安人西迁的政策。中西部农业商品生产和南部棉花种植园经济的扩大使白人扩张主义者急切地夺取印第安人的土地。1830年国会经过了《迁移法》(RemovalAct)。这是强迫印第安人西迁的法律依据。印第安人部族如索克斯(Saux)和福克斯(Fox)人在酋长黑鹰领导下进行了反抗斗争,于1832年试图回到伊诺斯西北部的家园,遭到伊利诺斯州长派出的民兵的杀戮。住在佐治亚西部至密西西比河和向北到北卡罗来纳西部和田纳西东部的四大印第安人部族奇卡索人(Chickasaws)、克里克人、乔克托人(Chocktaws)和切罗基人进行了抵抗。佛罗里达的塞米诺尔人也一向顽强抵抗,但都遭遇到失败。1844年,美国东部的34的印第安人被迫迁往密西西比河以西,而未迁走的30000印第安人大多留在苏必利尔湖的偏远地区。印第安人在迁徙中约减少了13的人口。美国的大陆扩张是建立在印第安人的坟场上。”
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不客气地说,中国由于难以理解别人的教育思想,国民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的相比都不是一个等级。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21种在历史上以往出现过,之后相继消亡的礼貌。结论是这些礼貌死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不是他杀,而是自杀。他们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
1876年,美国庆祝独立100周年的时候,在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有37个国家参展,当时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览团。在这次博览会上,英国展出最新的蒸汽机车,美国展出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中国展出的是纯银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脚绣花鞋。
第二篇:读大国崛起有感
篇一:读大国崛起有感
次偶然的机会我去了书店,在那里我又偶然地看到了一本书—《大国崛起》。我一见到这本书就欣喜若狂,我终于找到了一本符合我胃口的书,从此以后我以惊人的速度读完了一本又一本。
下面我与大家分享这本书吧。
这本书讲了当代强国的过去的种种变故与发展,以其强大的CCTV 摄制组诠释了一个大国的辉煌历史。比如我看的系列丛书之一《日本》。
日本是一个岛国,在150年前,日本被迫开国,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这也是日本的一大转折点。这时,日本所学习了几千年的中国在鸦片战争中输给了英国,于是日本便开始学习欧洲列强,先后派出几百人去了法国、英国等国家。西方的工业、教育程度另他们震惊,于是他们回国后大兴教育,发展工业,后来重视军事,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列强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己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在明治维新百年之际,日本的经济总产值仅次于美国、苏联,现在,它已是世界第二大强国!
是什么力量让一个面积27万平方公里的一个岛国如此强大?我想是他们喜欢学习,他们懂得如何让国家发达。当清朝中国还在花巨资买舰船时,日本人已在学习如何造舰船。
是什么让日本人如此好学?我想是因为他们的国民有高素质,求知欲望强。
是什么让日本人有高素质?我想是因为他们政府重视教育,要知道,当时日本国民教育普及率达59%!对一个国家来说,着非常困难。
我想正是因为日本人好学习、求知欲和重教育成就了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现代强国
要想让中国成为世界性的强国,须从自我做起,认真学习,让中国成就大国之梦!
篇二:读大国崛起有感
对于中国的和平崛起,邓小平同志有一句振耳发聩的的警世缄言:“要多做实事,少说空话,不争一日之短长,不扛旗,不打头阵,不引火烧身,不将西方的矛盾集中在自己身上,而是一心一意搞好现代化建设。”对于一些民族主义者或者热血青年而言,是无法深刻领会这句话的内涵和良苦用心。近期,我认真阅读了人民出版社发行的《大国崛起》,从15世纪以来9个世界性大国的兴亡中,切身感悟到了这句话的玄机之处。
一、伊比利亚半岛的启示
创造历史有时非常平凡,一个在今天来说如此不起眼的胡椒、生姜等香料,却曾经是开拓世界历史的导火索,并引发了15世纪欧洲的殖民扩张,而这场扩张的序幕首先却是从葡萄牙、西班牙这两个小国拉开。
葡萄牙和西班牙成功的经验相似,都是通过发现通向东方和美洲航道,开始积累财富。16世纪的葡萄牙人口只有150万,既无资源,生产力也不发达;却凭借海上殖民之先机,瓜分世界,盛极一时。相对于这种不可复制的成功经验,他们的衰落更值得深思。
1、财富只有在不断增值中才会具有生命力。葡萄牙和西班牙在极盛时期什么都创造了,唯独没有创造和增加财富。财富只有于消费,不用于生产,结果财富不仅不能发展自己,相反还阻碍自己的进步。
2、国家精神消失之时便是梦想幻灭之日。当大量财富突然从世界各地涌来,葡萄牙人没有投资生产,而是全部投入到消费中,农业衰落、奢侈盛行。整个民族曾经那种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探险精神消失殆尽,国民缺乏追求、思想颓废相当严重,国家停止了前进。于是当欧洲其他国家崛起时,仅仅依赖于香料贸易的财富之源被阻断,衰落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篇三:读大国崛起有感
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对那个处在中欧的强大国家——德国有一种莫名的喜爱,那里的一切都在深深吸引着我。为此,我特意去借了《大国崛起》一书,能让我在字里行间探寻有关德国的前世今生。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是欧洲中部最大的国家。这个在20世纪的世界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国家,曾经是欧洲大陆上一个姗姗来迟者。”这段话真切地表明了19世纪德国的现状——四分五裂。伟大的德意志诗人席勒就发出过沉痛的呼喊:“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块地方。”由于各列强不愿看到一个强大的德意志的存在,希望能维持一种“欧洲均势”。在反法战争胜利之后,在“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废墟之上站起来的是松散的“德意志邦联”,分裂为38个小邦国,主要的两个是普鲁士与奥地利。分裂的德国仍看不到最终统一的希望。
还好,一位巨人站在了历史的转折点上,经济学家李斯特坚定的站了出来,正是他所提出的“全德关税同盟”推动了德意志统一的开始。他还竭力推动建设了德意志铁路系统,让德国在1872年,铁路总里程达到22426公里,超过了英国,成为欧洲第一。但这位忠贞的爱国者,却饱受那些诸侯的压力与逼迫,不得不放弃职业,清贫一生。但李斯特对德意志的统一与未来发展的前途做出了卓越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虽然德国在20世纪成为了一战与二战的发源地,给世界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二战后德国总理在纪念碑前的一跪就表明了德国民众对过去历史的忏悔。来到21世纪,德国在取得冷战后的统一以后,更是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先是与法国和解,驱散了弥漫在两国之间的仇恨阴霾。又倡导成立了欧洲煤钢联营体,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欧盟。它正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怀着对德国深深的喜爱,我要向大家推荐这本书。
第三篇:读大国崛起有感
读《大国崛起》有感
税务083班杨昌德2023508251
历史是一杯香浓的茶,必须用激荡沸腾的水才能品出其中的淡雅和悠长,必须经历法国大革命般的轰轰烈烈才能塑造出今日法兰西民族的热情和浪漫,历史是一盏幽幽的明灯,在白日里它隐匿于耀眼的日光中,但当黑幕降临时,它去坚韧的散发出暖人的光芒来照亮我们的脚步。在大三这一年,我在学业的空隙中又一次品读了历史,又一次回顾了《大国崛起》这部系列丛书,无事时,我会捧起他们,来领略西班牙的短暂辉煌,荷兰的金融智慧,英国的议会斗争,法国的民主热情,日本的赶超侵略等等,五百年的历史弹指间就灰飞烟灭,但留下的精神,留下的影响却深深改变我们的世界,这就是历史的魅力,它虽然已成为过去,但却会长存于后人心中,长存于发展的每一个角落散发光芒。这也是我读《大国崛起》这本书的原因所在。
喜欢一句话:历史便如黄河九曲,虽辗转颠簸,但终将汇入大海,五百年间,这些称之为大国的九个国家,都是经历了一系列磨炼才步入世界大国的行列。大国崛起者,可谓蔚为壮观,在大国崛起的过程中,往往夹杂着很多不为我们所知历程,大国因何而兴起,因何而又衰落,在偶然间有存在着必然,大国兴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我们人类社会在技术和制度创新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那一大国成功崛起则是以偶然的事件。其具备成为当时大国所具备的条件,可以说大国是历史的产物,经过历史的洗礼,大国间的兴衰更迭更是让我们浮想联翩,为什么葡萄牙,西班牙会崛起,为什么在经历了几
个世纪荷兰,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会成为新型的大国,而二战后的苏联和美国会上位,成为无与为敌的超级大国,而为什么大国间呈交替领导的地位,大国为什么在占据比较有事的情况下被新型的大国所超越,大国崛起究竟意味着什么,是人类的进步还是后退,下一个大国会是那个国家?我们对这些都心存疑问,都激励我们去思考大国兴衰背后的辛酸。
曾几何时,我们中国在几千年的文明积累后,在长达两千年的时间一直是世界的头号强国,不论是在生产技术还是在制度创新上都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从秦汉时期,经历了隋唐时代的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到后来的明清,我们都是世界的老大,这也是我们自居以天朝大国的原因,我们一直领先于世界各国,人口占世界的几分之一,创造了世界大部分的工农业产值,我们没理由不去兴奋,不去夜郎自大。然而在清朝的中后期,我们落伍了,被欧美国家先后追上,并超越,到后来的远远甩在后面。我们为什么会衰败,为什么在西方的坚船利炮在输的那么惨烈,我们不再是东方的雄狮,而成为列强宰割的羔羊。我们的这一倒下,到现在才勉强的站了起来,并且拄着拐杖走路,现在我们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会成为下一个大国吗,我们希望而不是期盼。
大国之所以能够在世界各国的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因为它具备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优势资源或者说是先决条件,我将他们基本归结为:制度的创新和技术的进步。当然在大国的崛起过程中还有很多重要的条件,但我认为以上两条是最为关键的。
首先是制度的创新。我们都知道我们人类社会基本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与之相对应就是社会制度,当然原始社会除外,在奴隶社会,虽然出现的国家,但由于生产力低下,不具备出现大国的条件,而在封建社会,我国作为封建社会的最早确立的国家,并且发育最为成熟的国家,在资本主义制度问世以来,我国具备了制度上的领先,在辅之以其他优势的条件,我们自然是世界上的大国,并且占据这个位子几个世纪,这就很能说明问题。
不单单是我国,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其崛起的过程中也是靠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推动实现的。在西欧各国还处于中世界的割据战乱的过程中,传统的的东西方贸易商路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的前提下,西班牙和葡萄牙最先开启新航路的大门,伴随新航路的开辟,美洲新大陆被发现和一个个殖民地的建立,通过对商路贸易的垄断和对殖民地的残酷掠夺,葡萄牙和西班牙最先走在大国舞台的前面,并长达两个多世纪。
之后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荷兰,在爆发尼德兰革命,荷兰基本上可以说是进入资本主义制度的大门,其建立民主开放的制度,确立私有资产不可侵犯的惯例,其最早确立股票融资制度,并建立股票交易所,实现了盈利与风险共存的股份制企业,创造了东印度公司的辉煌。荷兰在世界的对外贸易中逐渐取代葡萄牙和西班牙成为世界的头号贸易强国,而荷兰则凭借其商业地位成为下一个大国。
英国作为大西洋上的一个岛国,在经历资产阶级革命后,与1688
年实现了光荣革命,因此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的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确立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在其宪法中明确规设定国王的权利和义务,私有产权圣神不可侵犯。从此资本主义制度作为一种暂新的制度出现在世界面前,它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制度具备摈弃封建主度对生产力的抑制的不利方面,并促进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大机器生产。在英国的发展过程中,它逐渐确立自己各方面的制度创新,英国在进行工业革命的过程中,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专利法,作为鼓励创新的法律保障;亚当斯密发布深远影响后世的《国富论》,它提倡自由竞争的经济模式,鼓励社会分工;中央银行的创立与公司制度的建立对英国的崛起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可忽略的重大影响。自由竞争的经济模式造就了“日不落帝国“的辉煌。
二战后,美国正式确立其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领导权,成为两极中的一极。这与其在1929到1933年的经济危机过程中,时任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成功创立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型模式分不开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摈弃了自由增长经济模式的弊端,使美国走出危机,并逐渐赶上并超过老牌资本主义强国——英国,确立世界霸主的地位,至今仍是世界头号强国。
说到制度创新就不能不提苏联,在十月革命后,列宁和斯大林先后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位列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社会主义制度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和战后重建无疑都起着重大作用,并最终将苏联推上两极中的一极。
其次是技术进步,其主要体现在三次技术革命上。英国由瓦特发明的改良型蒸汽机开启工业革命的先河,它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跨越,它使我们的生产活动不再依赖于传统的人畜力与自然动力,使用人造动力,工业革命以来所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以前人类史上所有时间所创造的物质财富。英国也正是凭借其率先实行并最早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世界霸主地位,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在与荷兰的对决中取得胜利,并在与法国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是工业革命成就了日不落帝国的霸业。
当英国固守工业革命成果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落伍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和美国走在世界的前列,开启了电气时代,很多现在我们生产生活所用的器具都源于这次技术革命,德国两次世界大战的发动和美国霸主地位的奠定都源于此。
二战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技术等核心的。而美国和苏联则在战后凭借其政治经济和技术上的优势,在核能,人造卫星,高科技电子技术等方面占得先机,造就了美苏两极格局。
所以说在大国崛起的过程中,它迫使制度进行创新,并推动技术大进步,推动了整个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可以说大国推行的强国之路造就了今天世界的总体格局,它影响了我们原有社会制度和社会观念,促进了世界各民族的融合与交流,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客观的说大国是人类发展的使然,大国的兴衰则是带给我们无尽思考,吸取经验教训的先行者,大国带给我们的是模仿与跟随,实现自我。
然而,众所周知,每一个大国的崛起都需要一定的物质和资本积
累,这些资料的积累都是建立在对弱小国家的掠夺基础上的,拿日本的崛起来说,甲午惨败,二万万两白银流入了大和民族工业起步的原始积累,日俄战争又无故从中国拿走了三千两白银,并在占领东北后,三个月大肆砍伐大兴安岭树木资源350万吨,煤炭资源230万吨,这么多资源,源源流入日本工业崛起的雄厚基础中,可见,一个帝国的崛起,是建立在压榨和掠夺弱小国家的基础上的。英国殖民帝国的灿烂辉煌不也是建立在超越其本土面积数十倍的殖民地掠夺之上的,美国的崛起更是有西进运动中印第安的鲜血铸成的,等等,大国的崛起,资本的积累,市场的拓展,都离不开对他国资源的需要。所以,大国崛起辉煌的背后,也是有其血腥一面的。
作为正在起步,并且终将崛起的中国,何时崛起,如何崛起,崛起后如何维系,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历史作为一面镜子,正可以为我国所面临的问题提供参考和经验。我们崛起是否也会走前者的前路,是否也需要一定市场开拓,如何能以不欺压其他国家来自己崛起,都是我们所需要思考的。《大国崛起》这套系列丛书,告诉我了五百历史的辉煌,告诉我了大国崛起的风风雨雨,从兴起到衰落,从高潮到危机,以史为鉴,让我们从那五百年的兴衰过往中,来探索适合我国崛起的最佳方式。
第四篇:读大国崛起有感
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对那个处在中欧的强大国家——德国有一种莫名的喜爱,那里的一切都在深深吸引着我。为此,我特意去借了《大国崛起》一书,能让我在字里行间探寻有关德国的前世今生。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是欧洲中部最大的国家。这个在20世纪的世界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国家,曾经是欧洲大陆上一个姗姗来迟者。”这段话真切地表明了19世纪德国的现状——四分五裂。伟大的德意志诗人席勒就发出过沉痛的呼喊:“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块地方。”由于各列强不愿看到一个强大的德意志的存在,希望能维持一种“欧洲均势”。在反法战争胜利之后,在“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废墟之上站起来的是松散的“德意志邦联”,分裂为38个小邦国,主要的两个是普鲁士与奥地利。分裂的德国仍看不到最终统一的希望。
还好,一位巨人站在了历史的转折点上,经济学家李斯特坚定的站了出来,正是他所提出的“全德关税同盟”推动了德意志统一的开始。他还竭力推动建设了德意志铁路系统,让德国在1872年,铁路总里程达到22426公里,超过了英国,成为欧洲第一。但这位忠贞的爱国者,却饱受那些诸侯的压力与逼迫,不得不放弃职业,清贫一生。但李斯特对德意志的统一与未来发展的前途做出了卓越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虽然德国在20世纪成为了一战与二战的发源地,给世界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二战后德国总理在纪念碑前的一跪就表明了德国民众对过去历史的忏悔。来到21世纪,德国在取得冷战后的统一以后,更是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先是与法国和解,驱散了弥漫在两国之间的仇恨阴霾。又倡导成立了欧洲煤钢联营体,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欧盟。它正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怀着对德国深深的喜爱,我要向大家推荐这本书。
第五篇:我读《大国崛起》
读《大国崛起》有感
《大国崛起》从多个角度阐述了五百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等九个世界性大国的兴衰历程。作者根据历史发展及各个国家自身情况等因素,阐述了9个国家崛起的原因。虽然各个国家的崛起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宜”的规律和公式,但是正如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样,历史演进的一些细节,同样能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世界历史波澜壮阔,大国兴衰构成了其中重要的篇章。15世纪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这九个先后崛起的国家,在历史兴衰和发展方面具有典型的意义。阐述其发展历史,探寻其发展轨迹,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今天的中国尤其大有裨益。在书中介绍美国的崛起时有这么一段描述来说美国“从蚂蚁到大象”的过程:美国崛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利坚民族并不是北美大陆首批开辟者,但经过一百余年的开拓却构建了美洲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虽然美利坚合众国不是第一个实现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但到19世纪末工业产值位居世界第一。美国作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大约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赶上并超过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并由此而崛起、发展、壮大起来。除去其“天然”具备的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外,其中还有很多的经验可供我们借鉴和学习:
1、必须维护国家主权完整;
2、必须推进和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3、必须建立顺畅的法律机制;
4、必须争取国际资源的支持。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有一些基础性因素决定了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辽阔的疆域、众多的人口以及具有强劲生命力的战略传统决定了中国无法不显示其重要性。尤其从现有实力和发展潜力上看,中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不同领域具有综合实力和潜力的国家之一,由此也决定了中国必然具有长期的国际政治抱负。如果再考虑到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快速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及引起的各种连带效应,中国的实力得到迅速提高,发展的潜力越来越多地显现出来,受到世界日益增多的关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长期直线发展,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期间甚至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而在国际体系中,尤其在政治、安全和思想领域中国远非处于主动地位,甚至还需要去努力化解所谓“崛起困境”。因此可以理解,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保持了比较积极但相对低调的外交姿态,那就是邓小平反复告诫中国人要谦虚谨慎,“要多做实事,少说空话,不争一日之短长,不扛旗,不打头阵,不引火烧身,不将西方的矛盾集中在自己身上,而是一心一意搞好现代化建设。”同时“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就能够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独立积极作用”。
那么关于中国未来的崛起前景又如何呢?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理解:战略思考需要立足于消除威胁并寻求达成目的的有效途径。我们当然愿意看到中国未来可观的前景,但是中国现代化的困难并不仅仅是前进过程中的伴随品,而是稍微松懈就随时可能酿成严重的危机,其中经济和社会的结构性问题尤其值得高度警惕。比如有分析认为:“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占世界GDP总量比重将达到22%,高于美国所占比重(20%),中国的人均GDP水平相当于美国的1/4,属于中等发达国家。”不论这种分析是否过于乐观,在我们看来,前景固然光明,但过程也许更重要,对于可能出现的经济结构性危机、对于可能的世界性经济动荡,我们做好充分准备。
《大国崛起》一书值得我们学习,不但我们要学,也要让更多的职工进行学习,通过学习来了解其他国家崛起的经验,吸取他们的长处,去其糟粕,使中国能够迅速成为世界大国。往小的方面说一个企业同样要发展,就需要我们每名职工在工作中努力学习、不断创新,为了使首钢发展的更快、更强,立于全国领先地位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