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读书笔记(精选合集)

时间:2020-12-04 10:40: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读书笔记》。

第一篇:《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读书笔记

《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读书笔记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读书笔记1

我不信巧合,我信命,但命也只能决定我的出生与死亡。

特意搜索了下陈坤——1996年以专业第一名成绩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班。巧合报名下能获得这么好的成绩我是觉得不可思议的。整本书大部分以种种巧合运气来解释自己的星途还是过谦得让人有些反感的。遇到改变人生的“巧合”,如果自己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用什么来承接他的到来呢?我喜欢陈坤的那种自信的描述,不需要他人的认可,而是自己在心里相信自己可以,通过自信进一步衍生出自律的约束力。化身为一位灵魂行者,不在乎快与慢,倾听内心的节奏。

长路无尽,用世俗的眼光看,路边再美的景也会似曾相识,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用过去和未来看,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用心灵与世界之魂沟通,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不一样的是万物都多了一份俏皮的灵性。我修炼浅薄,没勇气去跋涉高原,几年前就有个想法,不在乎起点与目的地,就想单纯坐着公交走走停停,在这个已经生活了有三年的城市里穿行,走出大山看看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城市。难忘那百里徒步,百公里骑行,有时路过那些熟悉的建筑,熟悉的地标时,感觉这城市也是有温度的。

《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读书笔记2

有让人感受到行走的力量,都说进藏的人十个有八个是带着故事来的。隔着文字感受的力量,跟承载身体高压负荷,高反行进中,去体悟洗涤心灵的力量,肯定是有差距的。很佩服进藏的行者,带着故事,在行走中变坚强,与过往释怀,与自己和解,身体上的加法,确是人生的减法。

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行者,在行走的过程中慢慢变得坚强。

—行走的力量

“我是这样的人,在看起来并不那么阳刚的外表下,有一个非常强硬的、抗耐力的心。”

“我的人生故事只准确体现着“巧合”爱上我的奇迹。”

“回到朴素的状态,看着那些鲜活的情感的表达,很好。真的觉得很好。当你经历过许多,经历过贫穷,经历过富裕,经历过暗淡,经历过繁华,你就会觉得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差别,一切都很朴素。”

“自卑常常以骄傲的面目出现。人的自傲与自卑是一对孪生兄弟,有时候过于自傲反倒说明你是自卑的。”

““真实”并不能当作“暴躁”的借口,特别是,不能假借“真实”的名义去伤害爱你的人。你,我,他,每个人都是。”

“原来海拔这个东西也像酒一样,曾经让你吃不消的一杯酒,在你有了“酒量”之后,却只能让你微醺。”

“我相信,人的时间是有限的,我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做一些我更喜欢的东西。对,没有重要与否,喜欢是第一位的。只有喜欢,才能真正投入,才能不计结果地往前走。”

《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读书笔记3

偶然看到陈坤的《突然就走到了西藏》,以为书中是关于对西藏风景、风俗人情的描述。对于西藏,有种向往,大概是关于它的种种描述,风景如画,朝圣的圣地……有生之年,希望能用心去感受那里的一切。

像在自述的一本书,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书中没有对字词进行斟酌,就是简简单单地述说“行走的力量”这个活动,行走在西藏时遇到的问题及如何解决。重点不在于对于这次西藏活动的阐述,而是就活动期间出现的问题,陈述这样的态度的缘由,追溯到他的经历。

喜欢他的坦诚,对于小时候生活的.描述,迷失时的膨胀,重新找回自己后的他。没有人会是完美的,或许都有过自卑,对于不喜欢的过去,有的人选择逃避,将自己装扮得完美,认为现在的自己得配得上这样的自己,过去的就过去吧。我喜欢能正视自己,高傲、贫穷、自卑……如果不敢正视内心的自己,必然会很累,还要伪装,若然被别人提起那个自己,你的内心得挣扎一番。既然如此,不如学会接受,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坦然,就是和一切和解,这样的生活简单明了。

读这本书,感触颇深,一是对于亲情、友情的描写,二是对于自己的剖析。亲情跟友情不可估量,远比爱情重要,值得我们用力捍卫,而爱情可遇不可求,哪怕失去或者没有都可以。这一点,我感触颇深,二十又很多的我,仍然像个小孩,被亲朋好友宠爱着。而陈坤对于自己的剖析,那个自卑、自傲,甚至是在名利中迷失的自己,他都能正视,这一点真的有勇气。他说得对,要做自己,大众面前的他多多少少都有装扮的样子,但是也不忘做自己。

对于社会的影响,做公益不是作秀,他有一颗善良的心,能体谅别人。在西藏盲童学校的那段描写,以及回忆自卑的那段文字,我懂这种感觉,或许有过自卑的人都会懂。不禁勾起我因为头发蓬松、枯燥而被笑话,因为有鼻炎打呼噜而被舍友叫醒的经历。那时候真的讨厌自己,为什么不是个正常的人,试过用剪刀胡乱剪头发,常常等别人睡着了才敢睡。不敢正视自己的那段日子过得有点痛苦,平时除了别人的玩笑,没有谁安慰自己,神奇得很,有一天自己想通了,目前我没办法改变,那就随意吧,之后常常自嘲,也过得自在。接受自己,跟不完美的自己和解,是对生活的一种尊重。

读这本书有共鸣,也会因为自己的经历而是维护别人的尊严,也希望能给别人一些启示,希望他们少走弯路。可是很少人会懂,甚至会被认为居心叵测,明明是一颗真诚的心,却被曲解,怎么办?没有勇气像陈坤那样坚持而有力,只能随意随心,能懂就好,不懂也罢了,而我不变。

做个善良的人吧。

《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读书笔记4

很早之前,就想看这本书,也想去西藏一趟。无奈,计划赶不上变化。

深夜里,无意间看到这本书,吸引我的依然是:西藏和陈坤。因为这两个都是我喜欢的。

我就是这样,遇到自己喜欢的书,一定要一口气读完,可以忘记吃饭,忘记睡觉,忘记上厕所。就像遇见喜欢的食物,我留不到明天一样。

怎么说呢,现在这个阶段,正是我人生迷茫的时候。成家了,有孩子了,我在纠结在哪里立业呢。在深圳呆了7年,没有房子,只有一份平凡的工作,如果没有孩子,我会依然继续留在这里。因为我喜欢深圳,喜欢这里的节奏,喜欢它的现代感。可是,现在我有了一个可爱的宝宝,我想给他一个家,一个完完全全属于我们自己的大房子,按照我们的想法装修,不需要经常搬家,不需要每个月交房租。那个城市有他固定的小伙伴,有触手可及的亲人和朋友,宝宝可以一直在那里上小学,初中,高中。不用像在深圳一样的漂泊无定,那是一个他长大以后可以称为故乡的地方。

最近一直在纠结留深圳发展还是回老家发展。很迷茫,很焦虑,很不安。突然,就看到了这本书。无论怎样,按照内心原本的想法去选择吧,想在哪里就留在哪里。我们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不也是拥有一颗对生活无畏的心吗?

第二篇:读《突然就走到了西藏》有感

人生路,莫慌张

---读《突然就走到了西藏》有感

王慧娟

也许问到旅行想去哪里,大多人都会说:我要去西藏转转。不知不觉,西藏就成了净化心灵的代名词,仿佛不向往布达拉宫,都不敢承认自己是个文青一般。

看一部韩剧,我会换一个“老公”,但熟悉的人知道,我唯一不变的“正室”,就是陈坤。或许是从七公子开始,我一下子就记住那个自带忧郁而又风骚气质的陈坤,开始关注,开始了解,开始读了这本书,开始发现这并不是一本游记,更多的是心灵的碰撞。

我们在如此快节奏的生活和城市里,在无数的诱惑和欲望面前,或膨胀,或萎靡,难免迷失自己,找不到坚持下去的理由,就像陈坤在书里述说自己一样,“我十几岁的时候是有计划的:我以后要租个房子,我要去赚钱,我要分期付款买一个房子,我要努力工作去还款。我要去旅行,我要去吃好吃的,我要吃涮羊肉……可是这一切突然间变得不一样了,突如其来的财富和名声打乱了我从记事以来对人生的计划,而且它们强大到足以消灭我作为一个普通人自我进取的希望和快乐。”

写这到这里,突然想起来,去年那最有情怀的辞职书: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我给自己安排了无数次的旅行,却只是安排,有时当工作达到了一个爆点,我只想摔桌撂挑子“丫的,爷不伺候了”,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当然,这又只是想想。当我们开始迷失,开始暴躁,要冷静下来,站在圈外看看圈内的自己,办法总是比困难多,尝试着去走走,去分散下自己,就像泰戈尔说过的:尽管走下去,不必逗留着,去采鲜花来保存,因为在这一路上,花自然会继续开放。当我们走出来,自然就会发现,那些琐事,就是just so so啦。

对于年轻的我们,这辈子,我们最大的野心不过就是成为更好的人,拥有更好的人生,得到更多的爱。而且,正因为我们年轻,我们以后的路还有很长,我们不必去慌慌张张,匆匆忙忙的安排自己,也不必刻意低调,压制浮躁,更不必去隐藏喜悦,在诸多繁华面前,笨一点,慢一点,二一点,傻一点,就这样刚刚好,就这样做一个简单的有梦想的年轻人。

当我们安静下来,把心定下来,我们在面对诱惑和欲望时,心里就有清晰的方向,是前进,还是挥手再见,就像我一直坚信的那样,只要我们是积极的努力的,不管怎么做,它都是在变化的,或许结果来的并不快,但早晚它都会到来,告诉我们坚持是有结果的。就如顾城的诗写得一样:草在结它的子,风在摇它的叶,我们站着,什么都不说,就十分美好。当我们站定,明天会向我们慢慢靠近。

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突然就走到了西藏,去走那文青都爱的心灵之路,去感受行走的力量,只愿我们往前,往后,停下来的每一个脚印,都是坚定的,慢一点也无所谓,毕竟人生路,不必慌张。

第三篇:读《突然就走到了西藏》有感800字

读《突然就走到了西藏》有感800字

说到读书,不得提一下最近几年我一直都很喜欢的《突然就走到了西藏》,第一次知道这本书,还是在2013年的夏天,因为一场选秀节目,作为评委的陈坤会在节目中有意无意的推荐着他的这本书,出于对陈坤的喜爱,也出于对西藏的憧憬和好奇,买了这本书,而这本书一度成为我的枕边书。

首先,我要介绍一下这本书,与其说这是一本明星自传,不如说是一本心灵告白。书中不仅有陈坤关于童年,亲情,友情,学生时代,家庭,事业,信仰的心灵纪录,还有和十名大学生志愿者在西藏一起行走途中的所感所悟。陈坤组织“行走的力量 1+N 去西藏”公益活动,通过行走净化心灵,特别强调的是,陈坤在挑选这十位大学生的时候,除了要有一些过硬的身体素质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是他自己的粉丝,因为他只想这是一场最纯粹的行走。文中的内容很多,每个故事线都有些不同,我就简单的说几个内容。

在陈坤述说西藏之行的章节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那个盲童学校。在盲童学校里,有一个小男孩格外的引人注意,好像是这个男孩长得特别像小陈坤,陈坤很喜欢这个男孩,甚至在离开学校前产生了将男孩带走的想法,但是他并没有这样做,因为他觉得对待人生最好的态度就是“学会接受一切既定的事实。”

除了在文中分享的自己过去的种种经历,亲情、友情、梦想,以及在行走中的所见所闻,西藏的人文自热,陈坤更重要的是想传达了两个字,也就是整本书最核心的两个字就是“行走”.在西藏行走,其实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要忍受着高原反应,强烈的日晒。但是每个大学生志愿者都坚持了下来。从为梦想坚持不懈地“大强和小梅”,到最后部分十位大学生的“行走日记”,每个文字浸润着眼泪与心血,也洗涤了我的心灵!他们一路上有争吵,有沮丧,有悲伤,有误会,也有欢乐,他们互相争辩,不断的挑战自我,最后又团结在一起,真实而又动人!

看完整本书,对我的感触就是,行走不仅仅是一种肢体上的行动,更是心灵上的一种净化行为。不是所有人都能明白,如何在行走中,去寻找早已丢失的心;不是所有人都能知道,如何在行走中,将内心磨炼的强大;不是所有人都懂得,如何在行走中,去寻找那份最真的自我!

其实这本书还有许多内容,许多故事,每读一次就会有不同的感受。行走,虽然累的是身体,但净化的是心灵。

最后借用文中的一句话,“人生最伟大的意义就在于往前走。不走,你怎么能看见世界呢?不走,又怎么能看见自己?”

政治部 邢洋

第四篇:信仰一颗平常心--《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读后感

信仰一颗平常心

――《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读后感

不知从何时起,我突然对西藏有了感触,向往着那片净土。西藏的文化,宗教信仰,风景地理等等都是我所感兴趣的,但当我了解了一些之后我开始疑惑为什么我只对西藏有好感?自那时起我开始回忆我第一次接触关于西藏的是什么,这时才发现是一本电影“红河谷”,它体现了西藏人的淳朴,善良,热情和坚强。我向往的并不是西藏这种笼统的概念,而是西藏人所包含的一切。阅读过许多关于西藏的书籍,有散文,有介绍,有文章,这些都使我更加的了解西藏,也使我决定信仰,信仰西藏人。

信仰西藏人,信仰他们的淳朴,善良,热情,坚强,也信仰他们的信仰,信仰他们的执着。

《突然就走到了西藏》是我第一本明星所写的书,于我而言,这本书其实写的是作者一路行走透过西藏而反映出的人生思考。我当初在买这本书时曾经犹豫过,因为对于明星写的书,我十分的怀疑他们的文笔。但在看过这本书的简介后才发现,作者无论职业还是业余,写下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字都是他们的人生体悟的精髓,也许明星的文笔没有大师的好,没有大师的优美,但是同样能使人感动,同样能使人感同身受。

陈坤在书中写到“我永远相信,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就是傻傻笨笨的人,傻人才有傻福。大家在这个社会上都在学聪明,都在学复杂,到最后我告诉你,都是自己玩自己,自己给自己徒增烦恼。”我一直知道这个世界有黑暗,但是只要这个世界还有一丝光明,我就坚信这个世界是光明的。人心是复杂的,我知道有些人的的接近带着欺骗,带着谎言,带着利用,但是这是本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来就是由各种各样的情感所联系起来的。只要他们是真心为了我,我愿意相信那是善意的谎言,是朋友该做的,是我的朋友。人们善良,热情,坚强,执着。而我亦是。

“我对老天给我的幸运一直都是保持警惕,我从不认为自己可以比任何人得到上天多一点点的优待。我总是把自己打到最低,把一切情况想到最糟糕,然后从最绝地的心境里不抱任何幻想地走我人生的路。”我在挫折中成长,挫折使我明白我与好运无缘,想要成功,我就必须要先学会习惯挫折,只有这要我才能在受到挫折时保持一颗平常心准备下一次迸发。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成功,但是只要我一直坚持不停地往前走终会有一天会成功。

西藏人教会了我很多,最重要的就是西藏人的本质。一颗平常心是我珍视的,也是我希望能够一辈子可以拥有的。在人生路上行走,有时我们需要的是挣扎,向着前方的荆棘前行,遍体鳞伤,但我们任然会选择前行,不会后退。

第五篇:到了每个学期末交读书笔记的时候了,让我着实忙了一番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读后感

最近拜读了叶澜等著作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这本书,从理论上给我洗了一次脑,也为我今后的实际教学工作指引了方向。它的特点在于把教师如何“育己”作为著作的重点加以阐述,把教师职业提高到具有对学校教育质量、教师生命质量决定性意义的高度来认识。作为一名普通的老师,此书引发了我如何定位教师角色的思考。

众所周知,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价值之一就在于促使教师确立课程意识。而教师课程意识的确立,首先有赖于教师在课程创生中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教师是课程的建构者,这样的课程强调和突出学习者作为主体的角色,以及在课程中的体验。它注重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和设计,学习者本人是课程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没有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就不存在课程。从心理基础而言,这样的课程比认知过程广泛,强调学习者个性的全面参与,即除了认知过程之外,学习者的其他心理成分同样是实施课程必须考虑的。

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开发者和课程的实施者,其自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与课本、学具、标本、挂图、音响和网络这些“冷冰冰”的课程载体相比,教师作为性情中人,最易于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使课堂、教学产生情境性和感召力,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教师能够创造有活力的、富有情感的学习氛围,这也是现代化的教学媒体不能取代教师的重要原因,因而教师的成长也就具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自己的阅读教学目的、阅读教学重点、阅读教学流程,我们再怎么强调阅读教学的生成性,也不能无视阅读教学的预设性。阅读教学目标、流程,不管是老师课前的精心预设还是教学过程中生成,往往由教师决定。教师需要规划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即使是以学生质疑为出发点的阅读教学,面对众多学生的不同疑点教师需要进行筛选,根据教学目的,学生阅读认知矛盾来确定阅读教学的方向与进程,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更需要根据学生的问答情形及时调整教学既定方向,及时作出符合当时学生的认知状况的问题对策,提出链

式问题,形成一个个新的问题。教师有时还需要通过转折性话语来推进教学进程。由此可见,教师合理组织引导对一堂课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而且,教师还应该是课程的评价者。教师作为评价者是指教师对学生阅读认知的合理性予以肯定或否定,对学生言语表达措辞的准确,表意的贴切作出判断,进而促进学生进行调整,对学生零星的思想火花进行引申、转换、生发或推进。对学生的学习策略给予表扬或点拨。吴康宁教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类别及其主要特征》一文中区分了教师在课堂中担任的正式角色与非正式角色,并进一步指出,评价者角色是教师课堂中的正式角色。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传递一些反道德的思想。教师这时必须作出自己的评判,亮出自己的观点,并努力急速寻找到学生发生误读的原因,调整自己教学。教师如果主动放弃评价者的角色,成为一个放任自流的旁观者和毫无价值倾向的中立者,导致明显错误的价值观没能及时纠正,进而积非成是,谬种流传,后果将不堪设想。

总之,以上对教师角色的零星思考,源于阅读叶澜先生主编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的一些感受,也生发于自己教学的实践。对于新课程,我觉得,阅读教育名著,主动接受教育圣贤思想和智慧的辐射,是教师提升专业化发展的理论基石。同时从亲身实践中丰富感性经验,总结理性经验,更是教师成长的实践关键。

下载《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读书笔记(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读书笔记(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