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原文、翻译及赏析(大全)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原文、翻译及赏析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出自 唐朝 韦应物的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译文
想当年客居他乡,飘零江汉;与你异乡聚首,携手醉还。
离别后如浮云飘流不定,岁月如流水一晃就已过了十年。
今日相见,欢笑融洽的情态一如从前,人已头发稀疏,两鬓斑白了。
为何我不与故人同归去?因为淮上风景秀美的秋山。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注释
淮上:淮水边。梁州:指兴元府(今陕西汉中市)。
流水:喻岁月如流,又暗合江汉。
淮上有秋山:言淮上风光可恋,伸足上“不归去”之意。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赏析
这首诗描写诗人在淮上(今江苏淮阴一带)喜遇梁州故人的情况和感慨。他和这位老朋友,十年前在梁州江汉一带有过交往。诗题曰“喜会”故人,诗中表现的却是“此日相逢思旧日,一杯成喜亦成悲”那样一种悲喜交集的感情。
诗的开头,写诗人昔日在江汉作客期间与故人相逢时的乐事,概括了以前的交谊。那时他们经常欢聚痛饮,扶醉而归。诗人写这段往事,仿佛是试图从甜蜜的回忆中得到慰藉,然而其结果反而引起岁月蹉跎的悲伤。
颔联一跌,直接抒发十年阔别的伤感。颈联的出句又回到诗题,写这次相会的.“欢笑”之态。久别重逢,确有喜的一面。他们也像十年前那样,有痛饮之事。
然而这喜悦,只能说是表面的,或者说是暂时的,所以对句又将笔宕开,写两鬓萧疏。十年的漂泊生涯,使得人老了。这一副衰老的形象,不言悲而悲情溢于言表,漂泊之感也就尽在不言之中。一喜一悲,笔法跌宕;一正一反,交互成文。
末联以反诘作转,以景色作结。为何不归去,原因是“淮上有秋山”。诗人《登楼》诗云:“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秋光中的满山红树,正是诗人耽玩留恋之处。这个结尾给人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绘画艺术中有所谓“密不通风,疏可走马”之说。诗歌的表现同样有疏密的问题,有些东西不是表现的重点,就应从略,使之疏朗;有些东西是表现的中心,就应详写,使之细密。疏密相间,详略适宜,才能突出主体。这首诗所表现的是两人十年阔别的重逢,可写的东西很多,如果把十年的琐事絮絮叨叨地说来,不注意疏密详略,便分不清主次轻重,也就不成其为诗了。这就需要剪裁。
诗的首联概括了以前的交谊;颈联和末联抓住久别重逢的情景作为重点和主体,详加描写,写出了今日的相聚、痛饮和欢笑,写出了环境、形貌和心思,表现得很细密。颔联“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表现的时间最长。表现的空间最宽,表现的人事最杂。这里却只用了十个字,便把这一切表现出来了。这两句用的是流水对,自然流畅,洗练概括。别后人世沧桑,千种风情,不知从何说起,诗人只在“一别”、“十年”之前冠以“浮云”、“流水”,便表现出来了。意境空灵,真是“疏可走马”。“浮云”、“流水”暗用汉代苏武李陵河梁送别诗意。李陵《与苏武诗三首》有“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一失所,各在天一隅”,苏武《诗四首》有“俯观江汉流,仰视浮云翔”,其后常以“浮云”表示漂泊不定,变幻无常,以“流水”表示岁月如流,年华易逝。诗中“浮云”、“流水”不是写实,都是虚拟的景物,借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表现一别十年的感伤,由此可见诗人的剪裁功夫。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诗人在淮上(今江苏淮阴一带)遇见了十年前在梁州江汉一带有过交往的故人,故有感而发此作。
第二篇:烛影摇红·题安陆浮云原文翻译及赏析
烛影摇红·题安陆浮云原文翻译及赏析
烛影摇红·题安陆浮云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
霭霭春空,画楼森耸凌云渚。
紫薇登览最关情,绝妙夸能赋。
惆怅相思迟暮。
记当日、朱阑共语。
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絮。
催促年光,旧来流水知何处。
断肠何必更残阳,极目伤平楚。
晚霁波声带雨。
悄无人、舟横野渡。
数峰江上,芳草天涯,参差烟树。
译文
薄雾茫茫,画楼高耸入云。昔年的紫薇郎曾将此楼登临。面对眼前的景物,他大发感慨,写下动人的诗篇。日暮时分,景象令人相思惆怅,记得那时我和她一起私语,多少幸福?不想她一去便没有消息,望断天涯也难有消息。只有岸边的柳树成林,使我的离愁仿佛飞絮,飞舞一片。节气催绕着年光流转,往日楼下的河水,如今不知流向哪里才停?并非日暮斜阳时才令人伤魂,看见宽阔的原野无边无际,同样让人极为伤心。晚来天气初晴,水波声中似乎还带着雨声。江上静悄无声息,只有一条小舟,在野外的渡口处静静地停放着。江边远处有几座墨色的.山峰。天边烟雾茫茫,几棵高矮不齐的树木立着。
注释
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浮云楼,即浮云寺楼。
霭霭:唐代中书省曾称紫薇省,故在中书省任官者可称薇郎。此处指杜牧,杜牧曾任中书舍人,故称。
紫微:星名,位于北斗东北,古人认为是天帝之座。
平楚:登高望远,大树林处树梢齐平,称平楚。也可代指平坦的原野。
带雨:韦应物《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赏析:
【评解】
这首词通过春日晚景的描写,抒发离别相思之情。上片写春日登楼的所见所感。春空霭霭,画楼入云。登高怀远,往事历历,相思之情,不能自已。下片写眼前景色。波声带雨,野渡无人。极目远望,惟见“数峰江上,芳草天涯,参差烟树”全词意境幽美,情景交融,婉曲新巧,词雅情深。
【集评】
况周颐《蕙风词话》:“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絮。”神来之笔,即已佳矣。
换头云:“催促年光,旧来流水知何处?断肠何必更残阳,极目伤平楚。晚霁波声带雨,悄无人舟横野渡。”语淡而情深,令子野、太虚辈为之,容或未必能到。此等词一再吟诵,辄沁人心脾,毕生不能忘。《花庵绝妙词选》中,真能不愧“绝妙”二字,如世美之作,殊不多觏。
上片首二句写时地。“霭霭”,云气密积貌。陶渊明《停云》诗云:“霭霭停云,蒙蒙时雨。”云层低垂,春雨迷蒙,词人登临安陆(今属湖北)浮云楼。“画楼森耸凌云渚”,画栋雕栏,凌耸入云,一写楼美,二写楼高。据杜牧《题安州(即安陆)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诗,“浮云楼”即“浮云寺楼”。因此,“耸”字前著一“森”字,以突出寺楼的庄严;同时也刻划出云气笼罩的氛围。次二句写登楼赋诗。“紫薇”,指杜牧。唐代称中书省为紫薇省,杜牧官至中书舍人,故又称杜紫薇。“登览最关情”,登高临远最能牵动情感,这一句为“惆怅相思”以下抒情张目。“关情”,即牵情之意。“绝妙夸能赋”,既称赞杜牧题安州浮云寺楼之诗写得绝妙,又隐约道出自己登高能赋的才情。
“惆怅相思迟暮”,此句上承“关情”,下逗追忆之语,过渡自然。时值日暮,登楼伤情,引起相思:“记当日、朱阑共语”;而如今,“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絮”,括用杜牧诗语,表达一种离别惆怅之情。
“塞鸿难问”,即人似冥鸿,一去无踪;“岸柳何穷”,即空余岸柳,别愁无限。杨柳最易牵惹人们的离愁别绪;而人的别愁,又如同无穷数的岸柳之无穷数的柳絮那样多,那样纷起乱攒,“别愁纷絮”之句,直抒胸臆。
过片“催促”二句,岁月如流,年光易失,旧时倚栏共语处的楼下水,谁知今日又流到何处了呢?含有无限感慨之意。此日登楼极目远望,只见连天芳草,平野苍然(谢朓《郡内登望》:“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不知何处是归路,已使人神伤下泪,又何必再增此“残阳”一景乎?杜牧《池州春送前进士蒯希逸》:“芳草复芳草,断肠还断肠。自然堪下泪,何必更残阳”,是此两句所本。翻进一层用笔,倍加凄怆入神“晚霁”二句,向晚破晴,波声似乎还夹杂着雨声。韦应物《滁州西涧》诗云:“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廖于“无人舟横野渡”前更著一“悄”字,索寞、孤寂的心境全出。结三句“数峰江上,芳草天涯,参差烟树”写雨后,江上数峰青青,芳草更在天涯之外,烟树参差凄迷;如此境界,反映了无尽怅惘之情。画面开阔,落笔淡雅,细玩词意,情味极佳。钱起《省试湘灵鼓瑟》云:“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苏轼《蝶恋花》云:“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云:“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廖词袭用并糅合以上三家诗词的语意,别出意境。
廖词熔裁前人诗词,又自出境界,有不尽之意,故妙。此词因题安陆浮云楼,又称道杜牧为此楼赋诗之绝妙,因此运用杜句之处亦特多。除杜牧诗外,此词还融合或化用多家诗词,语如己出。此词的另一妙处是语淡情深,优雅别致。周颐评“塞鸿”三句,以为“神来之笔,即已佳矣”;而“催促年光”以下六句,“语淡而情深”。
烛影摇红·题安陆浮云原文翻译及赏析2烛影摇红·题安陆浮云
廖世美〔宋代〕
霭霭春空,画楼森耸凌云渚。紫薇登览最关情,绝妙夸能赋。惆怅相思迟暮。记当日、朱阑共语。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絮。
催促年光,旧来流水知何处。断肠何必更残阳,极目伤平楚。晚霁波声带雨。悄无人、舟横野渡。数峰江上,芳草天涯,参差烟树。
译文
薄雾茫茫,画楼高耸入云。昔年的紫薇郎曾将此楼登临。面对眼前的景物,他大发感慨,写下动人的诗篇。日暮时分,景象令人相思惆怅,记得那时我和她一起私语,多少幸福?不想她一去便没有消息,望断天涯也难有消息。只有岸边的柳树成林,使我的离愁仿佛飞絮,飞舞一片。节气催绕着年光流转,往日楼下的河水,如今不知流向哪里才停?并非日暮斜阳时才令人伤魂,看见宽阔的原野无边无际,同样让人极为伤心。晚来天气初晴,水波声中似乎还带着雨声。江上静悄无声息,只有一条小舟,在野外的渡口处静静地停放着。江边远处有几座墨色的山峰。天边烟雾茫茫,几棵高矮不齐的树木立着。
注释
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浮云楼,即浮云寺楼。
霭霭:唐代中书省曾称紫薇省,故在中书省任官者可称薇郎。此处指杜牧,杜牧曾任中书舍人,故称。
紫微:星名,位于北斗东北,古人认为是天帝之座。
平楚:登高望远,大树林处树梢齐平,称平楚。也可代指平坦的原野。
带雨:韦应物《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点评
宋元词曲作家,多有用前人成语成句者。承袭熔裁,必须巧妙恰当,才能为已作增色。这首词因“题安陆浮云楼”,又称道杜牧为此楼所赋之诗绝妙,故运用杜牧诗句极多,且大多能熨帖自然,不见痕迹。杜诗以外,还融合化用了多家诗词,语气顺畅如同已出,十分不易。词上片写景,即描写浮云楼的欢乐气势。其中的“朱阑共语”、“别愁纷絮”、“塞鸿”、“岸柳”等,皆隐括杜牧诗句。但情词熨贴,了无痕迹,见出融裁之妙。下片换头“催促年光,旧来流水知何处?”一句由写景面抒情,令人有不胜古今与迟暮之叹。“断肠”四句进一步渲染愁人眼中的凄怆之景。“断肠”以下,写自己极目远眺,行人远在残阳芳草之外,而已之相思亦浩邈无尽。全词写景融情,古今叠映,化炼前人诗意,工巧自然,尤其结尾写景,境象空灵,情韵深婉。催促年光,旧来流水知何处?“催促”二句感叹时光匆促,已至迟暮,追怀旧日朱栏共语,沙渚水而今流向何处?颇有世事沧桑之感。“断肠”以下几句,精彩地描绘出暮春时节黄昏极目远望的凄迷景色,衬托无限怅惆的心情。运用前人诗句熨贴自然,灭尽痕迹,一片化机。况周颐赞此词曰:“真能不愧‘绝妙’二字,如世美之作,殊不多觏”(《蕙风词话》卷二)。
赏析
这首词上片写景,即描写浮云楼的欢乐气势。其中的“朱阑共语”,“别愁纷絮”、“塞鸿”、“岸柳”等,皆隐括杜牧诗句。但情词熨贴、了无痕迹,见出融裁之妙。《蕙风词话卷二》:“廖世美《烛影摇红》过拍云:‘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絮。’神来之笔,即已用矣!”
下片换头:“催促年光,旧来流水知何处?”一句度入同前,由写景而抒情,便令人有不胜古今与迟暮之叹了。“断肠何必更残阳,极目伤平楚。晚霁波声带雨,悄无人,舟横野渡。”进一层用笔益觉凄怆入神。真是“语淡而情深,令子野、太虚而为之,容或未必能到。”(《蕙风词话》)
唐代诗人杜牧,曾有一首写安陆浮云楼的诗作,在唐、宋时期曾传颂一时,原诗是《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郎中》:
去夏疏雨余,同倚朱阑语。当时楼下水,今日到何处。
恨如春草多,事与孤鸿去。楚岸柳何穷,别愁纷如絮。
(见《全唐诗》八卷五九三七页)
安州即安陆,同小杜的诗相比,廖世美的词则别有韵味。
这首词,声容娇好,情致蕴藉,自是名家手笔。正如况周颐所说:“一再吟诵,辄沁人心脾,毕生不能忘。《花菴绝妙词选》中,真能不愧‘绝妙’二字,如世美之作,殊不多见。”
第三篇:烛影摇红·题安陆浮云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烛影摇红·题安陆浮云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烛影摇红·题安陆浮云楼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
霭霭春空,画楼森耸凌云渚。紫薇登览最关情,绝妙夸能赋。惆怅相思迟暮。记当日、朱阑共语。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絮。
催促年光,旧来流水知何处。断肠何必更残阳,极目伤平楚。晚霁波声带雨。悄无人、舟横野渡。数峰江上,芳草天涯,参差烟树。
译文
薄雾茫茫,画楼高耸入云。昔年的紫薇郎曾将此楼登临。面对眼前的景物,他大发感慨,写下动人的诗篇。日暮时分,景象令人相思惆怅,记得那时我和她一起私语,多少幸福?不想她一去便没有消息,望断天涯也难有消息。只有岸边的柳树成林,使我的离愁仿佛飞絮,飞舞一片。节气催绕着年光流转,往日楼下的河水,如今不知流向哪里才停?并非日暮斜阳时才令人伤魂,看见宽阔的原野无边无际,同样让人极为伤心。晚来天气初晴,水波声中似乎还带着雨声。江上静悄无声息,只有一条小舟,在野外的渡口处静静地停放着。江边远处有几座墨色的山峰。天边烟雾茫茫,几棵高矮不齐的树木立着。
注释
①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浮云楼,即浮云寺楼。
②霭霭:唐代中书省曾称紫薇省,故在中书省任官者可称薇郎。此处指杜牧,杜牧曾任中书舍人,故称。
③紫微:星名,位于北斗东北,古人认为是天帝之座。
④平楚:登高望远,大树林处树梢齐平,称平楚。也可代指平坦的原野。
⑤带雨:韦应物《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赏析
宋元词曲作家,多有用前人成语成句者。承袭熔裁,必须巧妙恰当,才能为已作增色。这首词因“题安陆浮云楼”,又称道诗绝妙,故运用杜牧诗句极多,且大多能熨帖自然,不见痕迹。杜诗以外,还融合化用了多家诗词,语气顺畅如同已出,十分不易。词上片写景,即描写浮云楼的欢乐气势。其中的“朱阑共语”、“别愁纷絮”、“塞鸿”、“岸柳”等,皆隐括杜牧诗句。但情词熨贴,了无痕迹,见出融裁之妙。下片换头“催促年光,旧来流水知何处?”一句由写景面抒情,令人有不胜古今与迟暮之叹。“断肠”四句进一步渲染愁人眼中的凄怆之景。“断肠”以下,写自己极目远眺,行人远在残阳芳草之外,而已之相思亦浩邈无尽。全词写景融情,古今叠映,化炼前人诗意,工巧自然,尤其结尾写景,境象空灵,情韵深婉。催促年光,旧来流水知何处?“催促”二句感叹时光匆促,已至迟暮,追怀旧日朱栏共语,沙渚水而今流向何处?颇有世事沧桑之感。“断肠”以下几句,精彩地描绘出暮春时节黄昏极目远望的凄迷景色,衬托无限怅惆的心情。运用前人诗句熨贴自然,灭尽痕迹,一片化机。况周颐赞此词曰:“真能不愧‘绝妙’二字,如世美之作,殊不多觏”(《蕙风词话》卷二)。
烛影摇红·题安陆浮云楼原文翻译及赏析2原文:
霭霭春空,画楼森耸凌云渚。
紫薇登览最关情,绝妙夸能赋。
惆怅相思迟暮。
记当日、朱阑共语。
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絮。
催促年光,旧来流水知何处。
断肠何必更残阳,极目伤平楚。
晚霁波声带雨。
悄无人、舟横野渡。
数峰江上,芳草天涯,参差烟树。
译文
薄雾茫茫,画楼高耸入云。昔年的紫薇郎曾将此楼登临。面对眼前的景物,他大发感慨,写下动人的诗篇。日暮时分,景象令人相思惆怅,记得那时我和她一起私语,多少幸福?不想她一去便没有消息,望断天涯也难有消息。只有岸边的柳树成林,使我的离愁仿佛飞絮,飞舞一片。节气催绕着年光流转,往日楼下的河水,如今不知流向哪里才停?并非日暮斜阳时才令人伤魂,看见宽阔的原野无边无际,同样让人极为伤心。晚来天气初晴,水波声中似乎还带着雨声。江上静悄无声息,只有一条小舟,在野外的渡口处静静地停放着。江边远处有几座墨色的山峰。天边烟雾茫茫,几棵高矮不齐的树木立着。
注释
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浮云楼,即浮云寺楼。
霭霭:唐代中书省曾称紫薇省,故在中书省任官者可称薇郎。此处指杜牧,杜牧曾任中书舍人,故称。
紫微:星名,位于北斗东北,古人认为是天帝之座。
平楚:登高望远,大树林处树梢齐平,称平楚。也可代指平坦的原野。
带雨:韦应物《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赏析:
【评解】
这首词通过春日晚景的`描写,抒发离别相思之情。上片写春日登楼的所见所感。春空霭霭,画楼入云。登高怀远,往事历历,相思之情,不能自已。下片写眼前景色。波声带雨,野渡无人。极目远望,惟见“数峰江上,芳草天涯,参差烟树”全词意境幽美,情景交融,婉曲新巧,词雅情深。
【集评】
况周颐《蕙风词话》:“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絮。”神来之笔,即已佳矣。
换头云:“催促年光,旧来流水知何处?断肠何必更残阳,极目伤平楚。晚霁波声带雨,悄无人舟横野渡。”语淡而情深,令子野、太虚辈为之,容或未必能到。此等词一再吟诵,辄沁人心脾,毕生不能忘。《花庵绝妙词选》中,真能不愧“绝妙”二字,如世美之作,殊不多觏。
上片首二句写时地。“霭霭”,云气密积貌。陶渊明《停云》诗云:“霭霭停云,蒙蒙时雨。”云层低垂,春雨迷蒙,词人登临安陆(今属湖北)浮云楼。“画楼森耸凌云渚”,画栋雕栏,凌耸入云,一写楼美,二写楼高。据杜牧《题安州(即安陆)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诗,“浮云楼”即“浮云寺楼”。因此,“耸”字前著一“森”字,以突出寺楼的庄严;同时也刻划出云气笼罩的氛围。次二句写登楼赋诗。“紫薇”,指杜牧。唐代称中书省为紫薇省,杜牧官至中书舍人,故又称杜紫薇。“登览最关情”,登高临远最能牵动情感,这一句为“惆怅相思”以下抒情张目。“关情”,即牵情之意。“绝妙夸能赋”,既称赞杜牧题安州浮云寺楼之诗写得绝妙,又隐约道出自己登高能赋的才情。
“惆怅相思迟暮”,此句上承“关情”,下逗追忆之语,过渡自然。时值日暮,登楼伤情,引起相思:“记当日、朱阑共语”;而如今,“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絮”,括用杜牧诗语,表达一种离别惆怅之情。
“塞鸿难问”,即人似冥鸿,一去无踪;“岸柳何穷”,即空余岸柳,别愁无限。杨柳最易牵惹人们的离愁别绪;而人的别愁,又如同无穷数的岸柳之无穷数的柳絮那样多,那样纷起乱攒,“别愁纷絮”之句,直抒胸臆。
过片“催促”二句,岁月如流,年光易失,旧时倚栏共语处的楼下水,谁知今日又流到何处了呢?含有无限感慨之意。此日登楼极目远望,只见连天芳草,平野苍然(谢朓《郡内登望》:“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不知何处是归路,已使人神伤下泪,又何必再增此“残阳”一景乎?杜牧《池州春送前进士蒯希逸》:“芳草复芳草,断肠还断肠。自然堪下泪,何必更残阳”,是此两句所本。翻进一层用笔,倍加凄怆入神“晚霁”二句,向晚破晴,波声似乎还夹杂着雨声。韦应物《滁州西涧》诗云:“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廖于“无人舟横野渡”前更著一“悄”字,索寞、孤寂的心境全出。结三句“数峰江上,芳草天涯,参差烟树”写雨后,江上数峰青青,芳草更在天涯之外,烟树参差凄迷;如此境界,反映了无尽怅惘之情。画面开阔,落笔淡雅,细玩词意,情味极佳。钱起《省试湘灵鼓瑟》云:“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苏轼《蝶恋花》云:“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云:“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廖词袭用并糅合以上三家诗词的语意,别出意境。
廖词熔裁前人诗词,又自出境界,有不尽之意,故妙。此词因题安陆浮云楼,又称道杜牧为此楼赋诗之绝妙,因此运用杜句之处亦特多。除杜牧诗外,此词还融合或化用多家诗词,语如己出。此词的另一妙处是语淡情深,优雅别致。周颐评“塞鸿”三句,以为“神来之笔,即已佳矣”;而“催促年光”以下六句,“语淡而情深”。
第四篇:瑶池原文翻译及赏析
《瑶池·瑶池阿母绮窗开》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商隐。古诗全文如下: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前言】
《瑶池》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借周穆王西游遇仙人西王母的神话,讥刺皇帝求仙的虚妄。全诗虚构了西王母盼不到周穆王重来,暗示穆王已故的故事情节,显示了求仙妄想与死亡不可避免的对立。
【注释】
⑴瑶池阿母:《穆天子传》卷三:“天子宾于西王母,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⑵黄竹歌:逸诗,也作《黄竹诗》
⑶八骏:传说周穆王有八匹骏马,可日行三万里。《列子》、《穆天子传》等记载不一
【翻译】
西王母在瑶池上把绮窗打开;只听得黄竹歌声音动地悲哀。八骏神马的车子日行三万里;周穆王为了何事违约不再来。
【赏析】
晚唐好几个皇帝迷信神仙之道,服食丹药,妄求长生,以至服金丹中毒死去。这首诗便是讽刺求仙之虚妄。
这首诗就是根据西王母与周穆王相约见面的传说来构思的。作者抓住西王母希望穆王“复来”、穆王也许诺复来这一点,虚构了一个西王母盼望穆王归来的情节:西王母推开雕镂彩饰的窗户,眺望东方,却不见穆王的踪迹,只听见《黄竹歌》声哀动大地。首句是仙境的绮丽风光,次句是人间的凄楚情景,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个对比兼含着两层意思:一是隐喻作歌之人已死,唯其歌声徒留人间,仙境虽美,怎奈无缘得去,暗含着对求仙的讽刺;一是用《黄竹歌》诗意,暗示人民在挨饿受冻,而统治者却在追求长生不死,希图永远享受,寄寓着对统治者求仙的斥责。
诗的末两句是写西王母不见穆王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穆王所乘的八骏飞驰神速,一天能行三万里,如果要来,易如反掌,可是他为什么还没有如约前来呢?西王母盛情邀请穆王重来,穆王曾许诺重来,而且来也方便,乘上八骏瞬息就到,可是穆王却终究没有来,不言穆王已死而其死自明。然而,西王母却仍在开窗眺望殷切守候。这就表明西王母希望周穆王不死,可是这个希望终于落空了。即令仙人如西王母,也不能挽救周穆王于一死,则人间那些所谓长生不老之术,自然更是靠不住的了,不信求仙之虚妄而其虚妄自见。
讽刺求仙,本来是颇费议论的主题,但此诗却不着一字议论。作者的用意,完全融化在西王母的动作和心理活动中,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来表达,构思极为巧妙。末句是西王母心中的问号,而不是由诗人直接提出的反诘之辞。因此,诗的讽刺虽然犀利尖刻,但表现方式却是委婉曲折的,不是直截了当的挖苦嘲笑。
纪昀评此诗说:“尽言尽意矣,而以诘问之词吞吐出之,故尽而未尽”(《李义山诗集辑评》)。正是由于末两句不作正面指斥,所以此诗于明白酣畅中又具含蓄蕴藉之致,读之觉余味无穷。叶燮称“李商隐七言绝句,寄托深而措辞婉,可空百代”
第五篇:《泊秦淮》原文翻译及赏析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huái)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作品注释:
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历代均为繁华的游赏之地。
烟:烟雾。
泊:停泊。
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
作品译文:
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还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作品赏析:
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艺术构思颇具匠心,写景、抒情、叙事有机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诗人以冷眼看事,以醒目观醉者,以历史讽现实:多少王朝的衰败,就是在人们醉生梦死、无忧无虑的享乐声中不知不觉酿成的。
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近酒家”,就显得很自然。但如果就诗人的活动来讲,该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不过要真的掉过来一读,反而会觉得平板无味了。诗中这种写法的好处是:首先它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很符合艺术表现的要求的。其次,一、二句这么处理,就很像一幅画的画面和题字的关系。平常人们欣赏一幅画,往往是先注目于那精彩的画面(这就犹如“烟笼寒水月笼沙”),然后再去看那边角的题字(这便是“夜泊秦淮”)。所以诗人这样写也是颇合人们艺术欣赏的习惯。
“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却很值得玩味。这句诗内里的逻辑关系是很强的。由于“夜泊秦淮”才“近酒家”。然而,前四个字又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个性,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后三个字又为下文打开了道路,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和“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因此,从诗的发展和情感的抒发来看,这“近酒家”三个字,就像启动了闸门,那江河之水便汩汩而出,滔滔不绝。这七个字承上启下,网络全篇,诗人构思的细密、精巧,于此可见。
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诗说“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创作背景: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泊秦淮》。
作者简介:
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