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韩翃古诗)范文大全

时间:2021-02-21 00:20: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韩翃古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韩翃古诗)》。

第一篇: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韩翃古诗)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韩翃古诗)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韩翃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韩翃古诗)1

寒食城东即事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翻译

一条清澈溪流穿过桃李花林,水波荡漾着绿蒲滋润着白芷。

溪流旁边总共只有几户人家,落花多半都漂流在东流水里。

踢出的皮球屡屡高出飞鸟上,荡起的秋千争相飞出绿杨林。

年轻人分开日子每天来游玩,全不需要等候到清明和上巳。

注释

一道:一条。

穿:穿过。

演漾:荡漾。

涵:沉浸。

白芷:一种可入药的香草。

凡:总共,一共。

蹴踘:同“蹴鞠”,亦称“打毬”,即古代踢球的游戏。蹴,踢。踘,皮制球,球内充塞以柔软的东西。古时有在寒食蹴鞠的习俗,参见《荆楚岁时记》。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为古代游戏用具,相传是春秋齐桓公时期从北方山戎传入。

分日:安排好日期,计划好如何玩。一说犹逐日,意为一天天、每天。又说指春分之日。

清明:节气名。在夏历三月初,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春分之后谷雨之前。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上巳:节日名。古代以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节,有在流水边洗濯祓除、去除灾病的习俗。魏晋以后固定为夏历三月三日。

创作背景

此诗是王维早期的作品,当作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一个早春时节,其具体创作年份未详。当时王维在长安(今陕西西安)或洛阳(今属河南)。

赏析

此诗开头两句,写一道清澈的溪流,穿过桃李花丛;而溪水边荡漾的水草和被水滋润的白芷,安逸而柔静。古代习俗,三月上巳桃花水下时,王公以下,携眷聚于水畔洗濯,驱除不祥。这里表现的就是这个习俗,展现的是春天的力量。

三四两句,写溪流边的几户人家,落在流水里的桃李花,又是柔美宁静的意象,表现出浓厚的早春气息,有很强的画面感。

五六两句又转换为力量和青春的意象。古代秋千是在清明、寒食节前后才有所见,而且仅仅局限于豪门贵族家的红男绿女游戏之用。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寒食之时,造大麦粥,人们常以斗鸡、蹴鞠、打秋千为娱乐。这两句在前四句写清溪桃李的背景上又添几笔不时飞上高空的秋千与皮球,使整幅画面更加充溢这清新灵动的青春活力。尤其是“过”“出”二字用得好,分别写出了少年男女游玩时的热烈气氛,使人感受到年轻人沉湎于游乐中的景象,透露出无限的羡慕之情。

最后两句意谓青春年少的人,应该每天都有开心游玩的心态,无忧无虑,不用等到清明和上巳两个节日才出去游玩,含有及时行乐的意味。

在《寒食城东即事》中,作者表达了“及时行乐”的思想,人的青春,甚至生命,都很短暂。诗人认为,如果想要在短暂的时光中去建功立业、修身齐家、做学问,终究都不牢固实在,只有抓紧时间享受快乐才是真实的。全诗描绘出美丽的早春景象,交错着青春朝气的蓬勃力量和家常安宁的闲适气息,充分体现了王维诗“诗中有画”的特色。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韩翃古诗)2

《寒食》

作者:韩翎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原文注释】:

1、寒食:每年冬至以后的一百零五天,大概是清明节的前两天为寒食节。据左传所

载,晋文公火烧森林求介之推,没想到他却抱着大树活活被烧死,晋国人为了

悼念他,每年的这一天禁火,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2、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3、传蜡烛:虽然寒食节禁火,但公侯之家受赐可以点蜡烛。

4、五侯:后汉桓帝在一天之中封了五个得宠的宦官为侯,世称五侯。

【翻译译文】:

春天,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花;

寒食节,东风把御园柳枝研薄

黄昏时,宫中传出御赐的烛火,轻烟散入了,新封的王侯之家。

【赏析鉴赏】:

这是一首讽刺诗。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者,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

特权。诗是讥讽宦者的得宠。因此,蘅塘退士批注:唐代宦者之盛,不减于桓灵。

诗比讽深远。首二句写仲春景色;后二句暗寓讽喻之情。诗不直接讽刺,而只描摹

生活上的特权阶层,含隐巧妙,入木三分。据唐代孟姿撰的《本事诗》说:这首诗

颇为唐德宗赏识,御批提拔韩盼驾部郎中知制诰的要职。当时江淮刺史也名叫韩

牛又以同名同进。德宗便亲书春城无处不飞花全诗,并批道与此韩牛成为一时佳话,流传天下。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韩翃古诗)3

《醉太平·寒食》的者不直接宣泄自己的情感,而是采用融情于景、含藏不露的抒写手法,把对春天的喜悦之情完全融化在一片生机勃勃、情趣盎然的声光画面之中。下面一起来欣赏这首曲吧!

【原文】

声声啼乳鸦,生叫破韶华。夜深微雨润堤沙,香风万家。画楼洗尽鸳鸯瓦,彩绳半湿秋千架。觉来红日上窗纱,听街头卖杏花。

【译文】

一声声,小乌鸦不停地欢叫,硬是叫破了暗夜,迎来了春日光华。昨夜里微微春雨润湿了江堤软沙,阵阵香风溢满万家。把画楼的鸳鸯瓦洗得干干净净,还打湿了系着彩绳的秋千架。一觉醒来时红日已照着窗纱,听到街上有人在叫卖杏花。

【赏析一】

寒食在农历三月初,清明前一二日,此时春已过半。

王元鼎的这组《寒食》小令共存四首,此是其中第二首。另外三首主要描述流逝的春光在作者心里引起的丰富、复杂的感受,或惹动莫名的困倦,或撩拨缠绵的情思,或萌发及时作欢的欲念,主观色彩表现得比较浓烈。

【赏析二】

寒食在农历三月初,清明前一二日,此时春已过半。王元鼎的这组《寒食》小令共存四首,此是其中第二首。另外三首主要描述流逝的春光在作者心里引起的丰富、复杂的感受,或惹动莫名的困倦,或撩拨缠绵的情思,或萌发及时作欢的欲念,主观色彩表现得比较浓烈。

这一首却不同,作者不直接宣泄自己的情感,而是采用融情于景、含藏不露的抒写手法,把对春天的喜悦之情完全融化在一片生机勃勃、情趣盎然的声光画面之中。

【赏析三】

王元鼎(生卒年不详),曾任翰林学士。与阿鲁成同时代人。

孙楷第《元曲家考略》说他为西域人。天一阁本《录鬼簿》在“前辈名公”中列有其名称为“王元鼎学士”。《太和正音谱》把他列入“词林英杰”中,现存散曲小令七首、套数二套。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韩翃古诗)4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的一首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寒食》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这是一首讽刺诗,描绘寒食节景象,讽刺宦者的得宠。首二句写仲春景色;后二句暗寓讽喻之情。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者,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诗不直接讽刺,而只描摹生活上的特权阶层,含蓄蕴藉,入木三分。据《本事诗》记载,此诗在当时得到唐德宗赏识,成为一时佳话,流传天下。

原文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释

1、寒食:清明前一日谓之寒食,即禁烟节,汉制此日宫中钻新火燃烛以散予贵戚之臣。

2、御柳:御苑之柳,旧俗每于寒食折柳插门。

3、斜:音“霞”。古音为“霞”,今读为“霞”或“协”均可,如“入竹万竿斜”、“远上寒山石径斜”。

4、汉宫:以汉代唐,下句同。

5、传蜡烛:虽然寒食节禁火,但公侯之家受赐可以点蜡烛。《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6、五侯:汉成帝时,封他的舅舅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他们被人们称为五侯。

翻译

暮春的长安城里漫天舞着杨花,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宫中的柳树。

黄昏开始宫里颂赐新蜡烛,率先飘进五大侯爵的宫里。

赏析

从诗歌的内容上来看,这是一首政治讽喻诗,作者借后汉的朝政故事来讽剌唐肃宗、代宗朝宦官专权的事实。

起始两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描写出了春日长安城花开柳拂的景色。“无处”写出了花开得又多又广,“飞花”是写花开的盛况。时值春日,长安城到处是飞花柳絮,一派缤纷绚烂的景象。“东风”指春风,“御柳斜”是状摹宫苑杨柳在春风吹拂下的摇摆姿态。“斜”字用得巧妙,生动地写出了柳枝的摇曳之姿。这两句为我们展示了寒食节京城白天的景色。这里的景色由大而小,由全城而人宫苑,由全局到局部,描写细致、深人。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两句是写宫苑傍晚的景象。天黑时分,宫苑里皇帝恩赐给宦官的蜡烛正在一支支地传送着。蜡烛明亮地燃烧着,升腾起淡淡的烟雾,袅袅娜娜地萦绕在宦官家。这里不仅是写蜡烛的明亮情态,错烛弥漫的烟雾不正是宦官受宠时那种威福恩加的气势展现吗?这些使人如见他们受宠后专权一时的骄横神态。寒食节要禁火,在封建习俗的统治下,不要说全城百姓,就连那些不是宠臣的朝官之家,在禁止烟火的寒食之夜,恐怕也都是漆黑一片。但唯独这些宦官之家,烛火通明,烟雾缭绕。仅此一点,足见这些宦官平日如何倚势弄权,欺压贤良。作者在这里仅用两句诗,写了一件传蜡烛的事情,就把皇帝的厚待亲信宦官的可憎面目揭露无遗,达到了辛辣讽刺的目的。

本诗笔法巧妙、含蓄,在描述寒食节景象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强烈的不满情绪,语言简洁,寓意丰富。

韩翃,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作一首《寒食》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韩翃古诗)5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宋朝

李清照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译文

寒食清明时节,万物复苏,荡漾着明媚的春光。玉炉中的沉香即将燃尽,飘出的缕缕残烟仍是清香醉人。午睡醒来,花钿已掉落在枕边床上。

海燕还未飞回,邻家儿女们玩起了斗草游戏。江梅已经过季,绵绵的柳絮随风荡漾。黄昏时分下起了稀稀疏疏的小雨,打湿了院中的秋千。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注释

淡荡:和舒的样子。多用以形容春天的景物。

寒食:节令名。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介子推辅佐晋文公回国后,隐于山中,晋文公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抱树焚死。为悼念他,遂定于是日禁火寒食。

玉炉:香炉之美称。

沉水:沉香。

山枕:两端隆起如山形的凹枕。

花钿(diàn):古时汉族妇女脸上的一种花饰。

斗草:一种竞采百草、比赛优胜的游戏。

江梅:梅的一种优良品种,非专指生于江边或水边之梅。

柳绵:即柳絮。柳树的种子带有白色绒毛,故称。

秋千:相传春秋时齐桓公由北方山戎引入。一说秋千起于汉武帝时,武帝愿千秋万寿,宫中因作千秋之戏,后倒读为秋千。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赏析

此词以白描手法写了熏香、花钿、斗草、秋草等典型的少女时代的事物,借以抒发作者爱春惜春的心情。上片写春光骀荡,屋内香炉袅烟,人睡初醒;下片淡淡几笔,勾勒寒食节的初春景色与民间习俗,情韵全出。此词通过寒食时节景物形象探寻一位少女的感春情思,从而表达作者爱春惜春的心情。

上片写少女春睡初醒情景,用的是倒叙,头两句是第三句睡醒后的所见所感。“淡荡”犹荡漾,形容春光融和遍满。寒食节当夏历三月初,正是春光极盛之时。熏炉中燃点着沉水香,轻烟袅绕,暗写闺室的幽静温馨。这两句先写出春光的宜人,春闺的美好。

第三句写闺中之人,词中没有去写她的容貌、言语、动作,只从花钿写她睡醒时的姿态。“山枕”谓枕形如山。“梦回山枕隐花钿”是少女自己察觉到的,不是别人看出来的。暮春三月,春困逼人,她和衣而卧,不觉沉沉入睡,一觉醒来,才觉察自己凝妆睡去,自己也觉诧异。熏香已残,说明入睡时间已久,见出她睡得那样沉酣香甜。她梦回犹倚山枕,出神地望着室外的荡漾春光,室内的沉香烟袅,一种潜藏的春思隐约如见。这几句不事修饰,淡淡道来,却别有一番情致。

下片写少女的心曲。“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海已过柳生绵”。古人以为燕子产于南方,春末夏初渡海飞来,故称海燕。“斗草”是用花草赌赛胜负的一种游戏。时节已到寒食,为什么不见燕子飞来呢?女伴们斗草嬉戏,情怀是多么欢畅。江梅花期已过了,杨柳又正飞花。这里写的是少女眼中所见,心中所感种种景致说明春事已经过半,当此时少女的春闺寂寞、情怀缭乱,含有作者的惜春心情。这两句对仗工整,既有动态,更有细微的心理活动,极尽工巧之妙。

“黄昏疏雨湿秋千”,写的是另一种境界。秋千本是少女喜欢的游戏,尤其是当寒食时节更是无此不欢。这一句写的是黄昏时忽然飘起细雨,把秋千洒湿了,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的外现,同上两句所写的有精神上的契合,都是少女春日心情的写照。此句写春愁却不用“春愁”二句,只言雨中秋千,却道出愁绪万缕。

这首词以物写人,以景写情,把春日少女的姿态和内心世界写得活灵活现,有“无我之境”的妙趣。全词都是景语,仔细体味又都是情语,没有雕饰斧凿痕迹,隽秀自然,清新淡雅,充分表现了作者高雅的情趣和高超的写作技巧。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创作背景

这首词为作者早年所作。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李清照结识张耒、晁补之及同龄诸女友,《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等词当作于是年前后。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韩翃古诗)6

寒食

宋代:赵鼎

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径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参考释义

即使冷冷清清开着几扇柴门的村落里,也还是要插几根杨柳枝条,标志出每年的节令。寒食的传统虽然没有传到遥远的广东,但清明上坟奠祭祖先的礼仪还是和中原一样。时至今日,汉唐两代的王陵巨冢,已经没有人前去祭祀;而山边溪间的小路上仍生长着许多梨花。世代更替,非人力所能左右,不如喝上他一杯醉卧在青苔上,莫管关城门的号角声是否响起来。

赏析

诗中的“粤人国”,本指广东,因秦末赵佗曾建南越国,封为南越王。赵鼎曾被贬至潮州,因此此处“粤人国”应指潮州。赵鼎在潮州五年,即绍兴十至十四年(1140-1144),至潮州时是绍兴十年闰六月,故此诗应为绍兴十一年至十四年期间所写。

此诗虽题为《寒食》,但写的是从寒食到清明。前两联写的是当时民间风俗。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祭扫》记其时江南风俗:“清明前三日为寒食节,都成人家皆插柳满檐,虽小坊曲幽,亦青青可爱。……从人家上冢者……南北两山之间,车马纷然,而野冢者尤多”从此诗可得知,南宋时潮州民间在寒食节也有插柳的习俗,即使偏僻村落也不例外,只是没有禁烟寒食,而清明节却像东汉末襄阳隐士庞德公一样携带女儿上山扫墓(即“上冢”)。

后两联在记事中寄寓抒情。颈联写所见:汉唐帝王的陵墓连粗粝的麦饭也没有人祭拜,而山溪野径之间开满梨花。尾联写所感所闻:我还是开怀畅饮吧,醉后卧倒在青苔之上,不必去管城头上傍晚吹起的军号。

通过清明郊游,作者悟得了不少哲理:权贵、富贵不过是短暂的、无常的,而人间确实永恒的、常新的。我还是得醉且醉吧,天下世事我不能管,也不必去管。这种心态看似消极,但却是作者当时处于贬谪逆境中的苦闷、痛楚心情的反应。

其实,赵鼎是不屈的。他在由潮州移吉阳军的谢表中曾说:“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秦桧见了,说:“此老倔强犹昔!”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韩翃古诗)7

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唐代:窦巩

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

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

译文及注释

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

水面上薄烟散去,远远望见岸边许多户人家。

见:现,显露。

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

在这美丽的春天,却没有人陪伴我,只有我一人在河堤上独自纵马游览,马蹄踏着路上的泥里有一半裹着花瓣。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水面上薄烟散去,远远望见岸边许多户人家,在这美丽的春天,却没有人陪伴我,只有我一人在河堤上独自纵马游览,马蹄踏着路上的泥里有一半裹着花瓣。

注释

寒食:即寒食节,清明前一二天。

宇文籍:从诗的内容看应是作者的一位友人。

见:现,显露。

简析

此诗描绘了襄阳城的美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襄阳城四周环水,春来烟水朦胧,当艳阳高照,轻雾才退去,方现出参差人家。一个“见”字,十分生动。“东风吹柳”、“马踏春泥”,非常传神。马踏春泥半是花:点名季节;有“踏花归去马蹄香”的意境,写出春天的可爱。如此美景却只能独自消受,对友人的思念尽在其中矣。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韩翃古诗)8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翻译

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注释

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

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得到燃烛。

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赏析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会情况的印证,读者还是能了解诗的主题的。

赏析二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的节日,在清明前两天,是从春秋时传下来的,是晋文公为了怀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

据孟棨《本事诗》记载:德宗时制诰缺乏人才,中书省提名请求御批,德宗批复说:“与韩翃”,当时有两个韩翃,于是中书省又以两人的名字同时进呈。

德宗便批与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韩翃。这虽是一段佳话,但足见《寒食》这首诗的广泛流传和受到的赏识。

这是一首讽刺诗,但诗人的笔法巧妙含蓄。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作者怀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宦官进行了深刻的讽刺。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对此都极为愤慨。本诗正是因此而发。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这两句描写春日长安城花开柳拂的景色。“无处”指花开既多又广、“飞花”写花开的盛况,时值春日,长安城到处是飞花柳絮,一派缤纷绚烂的景象。“东风”指春风,“御柳斜”是状摹宫苑杨柳在春风吹拂下的摇摆姿态。“斜”字用得妙,生动地写出了柳枝的摇曳之神。这是寒食节京城的白天景色。景色由大而小,由全城而入宫苑。下面接着写宫苑傍晚的景象。“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是写天黑时分,宫苑里传送着一支支由皇帝恩赐给宦官的蜡烛。蜡烛燃烧通明,升腾起淡淡的烟雾,袅袅娜娜地萦绕在宦官家,到处弥漫着威福恩加的气势!使人如见他们那种炙手可热、得意洋洋的骄横神态。在封建习俗的统治下,不要说全城百姓,就连那些不是宠臣的朝官之家,在禁止烟火的寒食之夜,恐怕也都是漆黑一片。

唯独这些宦官之家,烛火通明,烟雾缭绕。由一斑而见全豹,仅此一点,足见这些宦官平日如何弄权倚势,欺压贤良。作者在这里仅用两句诗,写了一件传蜡烛的事情,就对皇帝的厚待亲信宦官,宦官的可恶可憎的面目暴露无遗,达到了辛辣讽刺的目的。

创作背景

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这仪式用意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有意见认为此诗正是因此而发。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韩翃古诗)9

长安寒食

春日照九衢。春风媚罗绮。

万骑出都门,拥在香尘里。

莫辞吊枯骨,千载长如此。

安知今日身,不是昔时鬼。

但看平地游,亦见摧辀死。

注释

九衢:四通八达的大道。

媚:讨好,爱恋,此处作牵动解。

罗绮:罗,轻软有疏孔的丝织物;绮,有花纹的丝织物。

万骑:许多骑马者。

香尘:春游者身上所带的香气和扬起的尘土混合在一起称为香尘。

摧辀:摧,折断;辀,车辕。

注释

寒食: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当天不举烟火。清明前后包括寒食日,各地多有踏青、扫墓的习俗。

九衢:四通八达的大道。屈原《天问》:“靡蓱九衢,枲华安居?”

媚:讨好,爱恋,此处作牵动解。

罗绮:罗,轻软有疏孔的丝织物;绮,有花纹的丝织物。

万骑(ji):许多骑马者。

香尘:春游者身上所带的香气和扬起的尘土混合在一起称为香尘。

摧辀(zhōu):摧,折断;辀,车辕。

赏析

该篇为讽刺王孙公子春日郊游而作。诗人久居长安,熟悉京城风习,看不惯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诗中描写官家子弟穿着罗绮、骑着骏马春游的一番热闹景象之后,有意笔锋一转,劝他们不妨去吊唁野外的垒垒枯骨,因为说不定他们自身就是那昔时的鬼魂所转生。最后,以近于诅咒的“但看平地游,亦见摧辀死”之句,表示了强烈的愤恨。所谓鬼魂转生之说是虚妄的,但在表现手法上,仍是一种“幻想。服务于现实”的高招。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韩翃古诗)10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唐代·韩翃《寒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注释

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的燃烛。《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侯,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赏析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也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处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也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也是处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也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也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也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皇家。”“日暮”就是傍晚。“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皇”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皇的五个外戚。也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外戚。也两句是说寒食节也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也份恩处。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诗人对也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也首诗善于选取处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处故对外戚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处故的暗示,和中唐社会情况的印证,读者还是能了解诗的主题的。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韩翃古诗)11

琐窗寒·寒食

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洒空阶、夜阑未休,故人剪烛西窗语。似楚江暝宿,风灯零乱,少年羁旅。

迟暮。嬉游处。正店舍无烟,禁城百五。旗亭唤酒,付与高阳俦侣。想东园、桃李自春,小唇秀靥今在否。到归时、定有残英,待客携尊俎。

翻译

柳荫深处传出乌鸦的啼鸣,我掀起小帘,站在朱门之内,身穿单衫凝神伫立。半亩大的庭院里开满了桐花,静静地笼罩着庭院,阴雨阵阵更使人愁思万端。雨滴洒落在空落落的台阶上,竟彻夜未停。何时故友相逢与我在西窗下剪烛,谈心。今夜的孤零恰如往昔夜宿楚江之畔,江风吹得灯火昏暗,说不尽少年羁旅的无限凄惨艰难。

如今我已年老,时有垂暮之感。春游嬉戏的地方,旅舍酒店烟火不举,正巧是全城禁火过寒食节。酒楼上呼唤美酒的兴致一扫而光,姑且把这段豪情都交付酒徒料理。回想起故乡园中的桃李,必是迎春怒放,那如同美人嘴唇酒窝般的花朵,不知今天是否还挂在树枝?待到我归乡之时,一定还会有残存的花儿,等待着我与宾客举杯痛饮,一洗烦襟。

注释

剪烛西窗语:借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语,抒发怀乡之情。

百五:指寒食节。冬至后一百零五日为寒食。

旗亭:指酒楼。

高阳俦侣:西汉郦食其自称高阳酒徒。

靥:脸上的酒窝。

评解

本篇上片忆旧,下片伤今。题旨终是怀念旧日情人。篇末三句作伤心无奈语,最是可怜。俞平伯《清真词释》评论说:“‘想东园’以下直贯结尾,一气呵成,自为清真之惯技,固一篇之警策也。意谓春光晼晚,尚有残英可陪樽俎,而小唇秀靥则何如耶?着一‘否’字,又着一‘定’字,在有意无意间。‘定’字有‘或’、‘应’的意思,却较重,亦半虚半实也。”

句解

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

“暗柳啼鸦”写景,是大勾勒手法。“暗”字有两重意思,一则表明时令,暮春时节,柳丝已由嫩黄转为深绿;二则表明时间,黄昏之际,暮雨将至,远看柳树自然是昏暗一片。此时此刻,鸦、鹊之类的鸟儿自然急飞归巢,还要伴随惊叫之声。接下来,便写人以及人所处的环境。“单衣伫立”,从《西洲曲》中来。《西洲曲》里说“单衫杏子红”,又说“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是写女子痴情守望情郎归来。这《西洲曲》一样的痴情小女儿,在为谁伫立呢?“小帘朱户”,正与“痴小人家女”相配,秀而明媚。雨来了,种有桐树的半亩小院,便都在烟雨迷蒙之中了。“静锁”二字,将整个画面定格下来,好一副春日暮雨图。

洒空阶、夜阑未休,故人剪烛西窗语。似楚江暝宿,风灯零乱,少年羁旅

夜将残了,雨犹自下个不停。春愁在雨夜滋生,忽然便想起从前也是这样的雨夜,故人相伴西窗之下,剪灯夜话。“故人剪烛西窗语”,自是从唐人李商隐的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来。忽又觉得此情此境,竟与少年漂泊途中所遇到过的江风打灯的雨夜,何其相似。江在南方,故云“楚江”。“瞑宿”,即是夜宿。

迟暮。嬉游处。正店舍无烟,禁城百五。旗亭唤酒,付与高阳俦侣

上片都说从前,过片由“少年”转到“迟暮”,便说到如今了。当下身在何时、何地呢?“店舍无烟”,点明时令是在寒食节。“禁城”,指京城,即汴京。“百五”是唐宋人习惯说法,指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即寒食节。寒食节前后禁火三日,是当时习俗。“旗亭”,即卖酒之市楼。“高阳俦侣”,是说酒友。“高阳”,用的是“高阳酒徒”郦食(yì)其(jī)的典故。高阳,古地名,在今河南杞县西。据《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刘邦引兵过陈留,郦食其前往谒见,通报人说有个儒生来求见,刘邦说,我正忙着夺天下,没有时间见什么儒生。通报人对郦食其说了,郦食其瞠目按剑对通报人说:“去,再去向沛公通报,说我是高阳酒徒,不是什么儒生!”于是郦食其便闯了进去。此处的“付与高阳俦侣”,是说找几个酒友一起喝酒,借酒浇愁。

想东园、桃李经春,小唇秀靥今在否。到归时、定有残英,待客携尊俎

“想东园、桃李经春”,是用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之三“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的语典。“小唇秀靥”,形容意中人的娇小清秀。“今在否”,是疑问语气,无非是说物是人非。“到归时”,是自计归期。“携樽俎”,是带上酒具。“残英”,即是残花。残英所待之“客”,不是别人,正是词人自己。此“客”字,自“笑问客从何处来”化出。旧日东园,桃李一般的意中人早已不在了。所能知道的,是归去之日,唯有残花相待。虽是残英,然而毕竟曾是旧日桃李。篇末三句,慰藉而复酸辛。

赏析

这首词抒发的是词人的羁旅情怀,清真工羁旅行役之词,人所公认。词作的上片写暮春欲雨之时,由日转夜,从夜雨说到话雨,又从话雨想起昔年楚江暝宿时旅况,羁旅情味,由外及内使人深思。下片叙写寒食及节日思乡之情。寒食禁烟而饮酒,人到老年,回忆往事不胜感慨。

“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开首三句即点明时间和词人彼时所处环境。薄暮时分,柳色渐渐昏暗,乌鸦盘旋聒噪,词人正站在朱户之中,小帘之后凝神沉思。首三句虽为叙写眼前景况,但仍起着渲染气氛的作用。薄暮时分,天气渐暗,群鸦乱啼,单身一人置身其间,词人的愁思、烦乱心情,即已呼之欲出了。此外“暗”与“啼鸦”也有暗示欲雨的作用。“桐花半亩,静销一庭愁雨”,这两句词人继续叙写他伫立帘后所见之景,同时景中含情,词人的愁绪已经跃然纸上。这与“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所描写的意境相似。黄昏时节,再加上绵绵不绝的春雨,这种意境描写虽非清真所首创,却是古典诗词中描写愁绪时最常用的典型环境。这里词人用一“锁”字使得本为抽象无形的情绪形象化,从而突出了词人此时愁闷难堪的心境。“洒空阶、夜阑未休,故人剪烛西窗语”,这三句是说那滴哒的雨声洒落在空寂的台阶上,使得词人心绪更加烦乱愁闷,直到夜深仍不停息。面对此情此景,词人不禁思绪联翩,想到何时才能与故人相会。这里化用了李商隐《夜雨寄北》诗意:“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词作至此,愁绪的内含已渐渐明朗、具体化了。歇拍三句:“似楚江暝宿,风灯零乱,少年羁旅,”这一层词人宕开一笔,由眼前之景转而幻想从前,在变幻境界中感叹风灯零乱,少年羁旅,颇有不胜今昔之感。“楚江”,此当指长江,李白诗有“天门中断楚江开”,杜甫诗有“楚江巫峡半云雨。”“风烛”,此形容人生短暂,老年人如风前之烛。苏轼诗有“过眼百世如风灯”,杜甫诗有“风前春灯乱,江鸿夜雨悬”,所绘即此情景。

下片写节日思乡之情。“迟暮。嬉游处,正店舍无烟,禁城百五。”词作由上片末尾的少年羁旅,转入叙写迟暮情景,以前之虚幻,转入眼前之说实;前之遥远回荡,此则转入本题。章法大开大合。因寒食禁烟,故曰“无烟”,“禁城百五”,也是寒食节。《荆楚岁时记》:“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寒食。”“旗亭唤酒,付与高阳俦侣”,寒食禁烟不禁酒,故可去酒楼饮酒。“俦侣”,即伴侣。“高阳”,地名,在河南杞县。《史记》中郦生为高阳酒徒。李白诗有“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这句的意思是说,寒食节中,旗亭饮酒取乐之事,还是让高阳酒徒们去吧。这里用的是侧笔,实际上是叙说自己为愁思所缠绕,没精打采,对玩乐毫无兴趣。“想东园,桃李自春,小唇秀靥今在否”,对羁旅之愁与思家之情化成了具体的内容,那“东园”此时又是一番桃李争春,明媚春光,而那给自己留下美好印象的、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姑娘,如今是否还在?词人描述得越具体,越真切,说明其思念之情越铭心刻骨。此外,用一“否”字,词人的关切之情更显真切。歇拍三句:“到归时,定有残英,待客携尊俎,”词人归心似箭,未踏归途,心早已设想好归家时的情景。到那时,春意犹在,尚有残花挂在枝头,自己定要好好地款待自己一番。“客”字,表明词人始终未曾忘记自己的游子身分。

整首词很巧妙地将现实、回忆、设想结合起来,结构天成,含蓄而又细腻,意淡而气厚。周济称赞该词“奇横”(《宋四家词选》),黄蓼园则评:“前阕写宦况凄清。次阕起处,点清寒食。以下引到思家情怀,风情旖旎可想”(《蓼园词评》)。品评颇合实际。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韩翃古诗)12

蟾宫曲·寒食新野道中

柳濛烟梨雪参差,犬吠柴荆,燕语茅茨。老瓦盆边,田家翁媪,鬓发如丝。桑柘外秋千女儿,髻双鸦斜插花枝。转眄移时,应叹行人,马上哦诗。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柳树萌芽,像飘浮着一层嫩绿色的轻烟。梨花似雪,参差地交杂在柳枝中间。柴门外狗儿在叫,茅屋顶上燕了呢喃。一对白发的农家老夫妻正围着老瓦盆饮酒用饭。桑林外,一位梳着双丫髻的小姑娘头上斜插着花枝在荡秋千。她转眼注视多时,大概是赞叹我这个行路之人,坐在马上吟哦诗篇。

注释

寒食:我国古代的传统节日。在清明节的前一天(一说前二天)。新野:县名,今属河南省。

参差(cēncī):不整齐。

柴荆:柴门。用林木棍、荆条搭成的院门。

茅茨:茅屋的屋顶。这里指屋檐。

老瓦盆:指民间粗陋的酒器。杜甫诗《少年行》:“莫笑田家老瓦盆,自从盛酒长儿孙。”

媪(ǎo):年老的妇人。

柘(zhè):桑树,常绿灌木,叶可喂蚕。

髻双鸦:即双丫形的发髻。

转眄(miàn)移时:转眼斜视多时。眄,斜视。

哦(é):低声吟咏。

鉴赏

鬓发已白的夫妇,活泼天真的孩子;似雪的梨花,朦胧的柳树;还有荆门上的犬吠,茅茨上的燕语,一幅天然的没有任何雕饰的美丽画卷:人与人和谐,物与物相融,各安其位,自然和谐。更有意思的是那桑柘树上荡着秋千的孩子,梳着发髻,插着花枝,闲适、快乐,却被我这路人吸引,她好奇的顾盼,眸子里的疑问,只因我在摇头晃脑地吟诗。江山一片秀,温暖在心头。这是作者眼中的美,不仅美在景,更是美在一片和谐的人间之情。作者用清丽的笔法、温和的色彩,表现出曲中人陶然忘机的情怀和一片生机盎然的农家生活情趣。

这支曲子所写景象喜人,表现出作者对农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和浓烈的平民意识。此曲抒写作者于清明前的寒食节在新野道中看到的农村初春景象。开头三句是写农村的自然风光。接着是写农村老年人的悠闲生活。“桑拓”两句是写农村孩子们的快乐生活。最后三句是写作者看到这些迷人的景象后,感到无比的喜悦,情不自禁地“转眄移时”,在马上不住吟诗称颂。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韩翃古诗)13

沁园春·寒食郓州道中

十五年来,逢寒食节,皆在天涯。叹雨濡露润,还思宰柏,风柔日媚,羞看飞花。麦饭纸钱,只鸡斗酒,几误林间噪喜鸦。天笑道,此不由乎我,也不由他。

鼎中炼熟丹砂。把紫府清都作一家。想前人鹤驭,常游绛阙,浮生蝉蜕,岂恋黄沙。帝命守坟,王令修墓,男子正当如是邪。又何必,待过家上冢,书锦荣华。

翻译

十五年来,每逢寒食节,都是远离家乡,漂泊在天涯。在下雨的天气里,思念着坟墓上的柏树;在风和日丽的天气里,却又羞于见到飞花。寒食节自己不能供奉麦饭、纸钱、鸡和酒祭扫祖茔,林间的喜鹊乌鸦也空等了!老天笑道:这不是因为我,也不是因为元军的入侵。

自己早已深思熟虑,胸有成竹,如同鼎中丹砂炼熟,随时可以升天,以紫府清都仙界为家了。想以前仙人驾鹤常游于天上的绛阙;世俗之身如同蝉蜕壳一样被丢弃,岂能留恋于尘埃浊世?帝王命臣子守坟、修葺墓园,男子应当这样报效君王。又何必等到回家上坟,如同白天衣锦还乡一样显示荣华!

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东仙”“寿星明”“洞庭春色”等。郓(yùn)

州:北宋州名,治所须城,即今山东东平。这里用北宋旧名,以示不忘故国。

宰柏:坟墓上的柏树,又称宰树、宰木。

飞花:切寒食节。

只鸡斗酒:均指祭品。

几误林间噪喜鸦:祭扫过后,林间的鸦鹊就可来啄食这些祭品,由于自己多年末能祭扫,故耽误了鸦鹊。几,屡次。

紫府清都:道家称仙人居住之地为紫府;清都,指天帝所居的官。

绛阙:指神仙宫阙。

黄沙:意指尘埃浊世。

过家上家:回家乡上坟。此处非泛说,而是特指奉皇帝之命回家祭告先祖,显示皇帝的恩宠。

书锦:意指富贵还乡。

创作背景

该词是谢枋得当年过郓州时所作。宋朝灭亡之后,元朝不断南征。其间,作者一直隐居在闽中,直到至元二十六年(1289),元统治者强行逼迫词人北上,中途遇寒食节,遂作此词。词人四月到了燕京,但最终绝食而死,年仅六十四岁。

赏析

上片主要抒发了词人的思乡之情。已经十五年没有回家过寒食节,说明词人在外漂泊已久,“皆在天洲”是夸张手法,说明词人思乡情浓,也暗含当时国破家亡,百姓饱受流离失所之苦。“叹雨濡”四句写词人虽背井离乡,但无时无刻不在挂念家中。十五年都没有回家为祖茔扫坟祭墓,连“宰柏”都令词人思念不已。而在阳光明媚的时节,词人羞见飞花”,羞见的原因不想自知。“飞花”此处指热同繁盛之所,国破家亡之际,自己身为人臣,却无力挽大厦之将倾,实在羞愧。“麦饭”三句,写林中的喜、乌鸦原本可以食祭祀之物,但由于自己多年未祭,连它们都要空等了。表面词人在怜喜乌鸦,实则在为自己的不幸慨叹。最后一句,词人委婉地表达了对元统治者的愤慨。

下片一改上片悲痛沉郁之风,转而抒发豪情。起首两句,词人借用道家之说,流露出自己早已看破生死、愿与神仙天帝成作一家的想法,表明词人为坚守气节,视死如归。“想前人取”四句,进一步说明词人不恋红尘俗世,不愿荀且偷生,甚至渴望像前人一样,解脱之后驾鹤云游,逍遥自在。“帝命守坟,王令修墓,男子正当如是耶”三句,词人再次明志,表明自己誓死效忠宋朝,宁死不屈臣节的思想。正因为有了这种“忠臣不事二主”的思想,所以词人最后说此次北上,虽被元人逼迫,但自己心意已决,他们也不能奈何。再次强调自己的坚定信念。

该词由寒食节写起,词人先写自己的思乡之情,继而由家至国,表明自己决不愿做背信弃国的叛臣,即便舍弃性命也要保全臣节,从而升华了全词的思想境界,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韩翃古诗)14

菩萨蛮·阑风伏雨催寒食

阑风伏雨催寒食,樱桃一夜花狼藉。刚与病相宜,锁窗薰绣衣。

画眉烦女伴,央及流莺唤。半晌试开奁,娇多直自嫌。

翻译

风吹不停,浓云阴沉,雨时断时续,寒食节马上要来临了。昨夜风将樱桃吹得凌乱不堪。雨天阴冷潮湿,我也小病刚好,是该用炉子烘烤衣物了。

我想去唤女伴麻烦她来替我画眉,但又懒得动身,多么希望黄莺给捎个信儿。迟疑半晌才打开梳妆盒,镜中的容貌虽然娇艳,但还是嫌自己不够美丽。

注释

阑风伏雨:指风雨不止。

寒食:寒食节。旧俗在清明节前一日或二日,当此节日,禁火三天,食冷食。

狠藉:指樱桃花败落。

锁窗:雕刻有花纹图案的窗子。

薰绣衣:用香料薰华丽的衣物。

央及:请求、恳求。

流莺:啼莺,以其啼鸣婉转,故云。

半响:许久、好久。

奁:女子梳妆用的镜匣,泛指精巧的小匣子。

自嫌:自己对自己不满。

赏析

词的上片写由狼藉满地的樱桃花牵惹出思妇的一腔春愁。一阵阵的风雨将寒食节催来了,春天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窗外的樱桃花昨天还开得明媚娇艳,一夜风雨便将花儿吹打得散乱满地。由狼藉的樱桃花,她想到了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这飘零的春花“刚与病相宜”,恰好同自己多愁多病的身体一。多病而又寂寞无聊,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怎样也排遣不了这种思绪,只好关起窗户“薰绣衣”。“琐窗薰绣衣”句将闺中女子孤单寂寞、百无聊赖的心理状态表现得凄婉、含蓄,耐人寻味。

下片写这位少妇越是思念丈夫,越耐不住这种寂寥,强打精神为自己梳妆打扮。“画眉烦女伴”,她又想起了丈夫在家时闺房中的乐趣,可现在为她画眉的人远游他乡,她只得“烦女伴”了。“画眉”典出“张敞匦眉”。女伴不在身边,她又得央求侍女莺儿去请她来。紧接着,诗人用“半饷试开奁”这个极细微的动作描写,把人物的复杂心理表现得逼真而细腻。女伴来了,她多么急切地想把自己打扮得姣好动人,可又害怕镜中现出的自已是憔悴多愁的姿容,所以踌蹰半晌,才试着打开镜匣。没想到镜中人是那样柔弱娇美,她不免暗中欣喜,可是立即想到丈夫不在身边,为谁梳妆呢!于是更觉尢聊,连自己也嫌她“娇多”了。刚才的兴致一下被扫尽,心又冷下来了。

创作背景

词人在寒食节时,看到一位女子病起后又喜又悲,从而发出联想,所写的一首词。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韩翃古诗)15

寒食还陆浑别业

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翻译

洛阳城里,花儿已经开得如雪一般铺天盖地,而陆浑山中的花儿,如今才开始发芽。

早上刚刚辞别了河桥那掠过杨柳吹来的风儿,晚上又卧在这伊川桃李间的月色中。

伊川的桃李正是芬芳面新鲜的时候。在寒食节里,山中的酒也是醉香宜人的。

山野间的老人安居乐业,快活地唱上一曲,唱一唱这身在太平盛世中的人。

注释

陆浑:地名,在今河南嵩县。

别业:即别墅。

杨柳:柳与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俗。清明亦有插柳、戴柳之俗。

伊川:水名。即“伊河”。洛河支流,在河南西部。

酒复春:唐人名酒多用春字,如竹叶春、松醪春、烧春等。

创作背景

宋之问早年在洛阳为官期间,闲暇时,常到陆浑别墅游览,并时有诗作。《宋之问集》中咏陆浑别墅的诗共存四首,这首诗是其中之一。

赏析

起二句紧扣题目,谓值此寒食清明节候,洛阳城中已是繁英飘荡、缤纷如雪,而陆浑山中则花始绽放。其意并不在说明城中与山中气候景物之异,而是表现诗人追随春天的脚步,从城里转向山中寻觅春光的浓厚兴趣,和对春天由洛阳转至山中这一发现的诗意感受。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对照此诗首二句,可见宋之问早在白氏之先就感受并发现了春之转移这一诗材诗境,只不过白氏明白挑出自己的诗意感悟,近乎宋诗的表现理趣;而宋之问的这两句诗则仅客观展示这一现象,而将自己的感受含蓄于诗中而已。“今始发”,则山中春光方兴未艾,正可尽情享受,开启下文。

三、四两句紧扣题内“还”字,写自己清晨从洛阳出发,晚上已在陆浑别业。这点意思如果直白道出,则根本不成其为诗。诗人不说“早发洛阳”“夕至陆浑”,而说旦别河桥”“夕卧伊川”,这一“别”一“卧”,不仅表达了对洛阳春光的留恋,而且透出了卧赏山庄春夜美景的惬意与喜悦。将洛阳与陆浑改成“河桥”与“伊川”,也使干巴巴的地名有了具体可感的形象和诗意。尤为出色的是在“旦别河桥”与“夕卧伊川”之下分别缀以“杨柳风”和“桃李月”这两个全新的组合意象,不仅生动地展示了洛阳繁花飘雪之后“春风杨柳万千条”的幕春景象和陆浑山中月映桃李正芬芳的景象;而且由于用“杨柳”来形容“风”,用“桃李”来形容“月”,读者仿佛能闻到这“风”中飘送的杨柳的气息,这“月”下散发的桃李的芳香,造语新颖,意象优美。上下两句,对仗工整,又一气呵成,显得特别流丽圆转。两句诗就像是两幅情调意境很美的图画,完全可以用它们来作为两幅画的题目。音调的婉转流畅、圆转自如也同样非常突出。可以说兼有诗境美、绘画美和音乐美。虽不像“桃李春凤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那样凝练概括,但自有一种天然的风韵和流走的意致。

第五句用顶针格,重复上句“伊川桃李”,以突出陆浑山中春色正浓,蝉联中有流走之势。第六句点明“寒食”节令,应上“桃李正芳新”,并渲染春酒又正新熟。不但春色迷人,而且春酒醉人,花香之外更兼酒香。一“正”一“复”,相互勾连呼应,传达出一种顾盼神飞的神情意态。

七、八两句,以陆浑山中风物之美、生活之惬作收。“野老”指当地居民,也可兼包诗人自己。谓处此山中人无异于尧舜太平盛世的百姓,当酣歌一曲,终老此地。这个结尾,不无歌咏升平的意味。但话说得很艺术,很富诗情,并不是硬贴上去的颂圣尾巴,与全诗的内容风格也比较统一。武后统治时期,统治集团内部尽管矛盾斗争不断,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诗人所歌咏的“太平”,并非纯粹的粉饰之词。

全篇的突出特点是风调的自然流美。清新流丽的语言,一气流走的格调,圆转如珠的韵律,和贯串全诗的浓郁的春天气息,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第二篇:【精】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

【精】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1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翻译

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注释

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

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得到燃烛。

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赏析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会情况的印证,读者还是能了解诗的主题的。

赏析二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的节日,在清明前两天,是从春秋时传下来的,是晋文公为了怀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

据孟棨《本事诗》记载:德宗时制诰缺乏人才,中书省提名请求御批,德宗批复说:“与韩翃”,当时有两个韩翃,于是中书省又以两人的名字同时进呈。

德宗便批与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韩翃。这虽是一段佳话,但足见《寒食》这首诗的广泛流传和受到的赏识。

这是一首讽刺诗,但诗人的笔法巧妙含蓄。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作者怀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宦官进行了深刻的讽刺。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对此都极为愤慨。本诗正是因此而发。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这两句描写春日长安城花开柳拂的景色。“无处”指花开既多又广、“飞花”写花开的盛况,时值春日,长安城到处是飞花柳絮,一派缤纷绚烂的景象。“东风”指春风,“御柳斜”是状摹宫苑杨柳在春风吹拂下的摇摆姿态。“斜”字用得妙,生动地写出了柳枝的摇曳之神。这是寒食节京城的白天景色。景色由大而小,由全城而入宫苑。下面接着写宫苑傍晚的景象。“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是写天黑时分,宫苑里传送着一支支由皇帝恩赐给宦官的蜡烛。蜡烛燃烧通明,升腾起淡淡的烟雾,袅袅娜娜地萦绕在宦官家,到处弥漫着威福恩加的气势!使人如见他们那种炙手可热、得意洋洋的骄横神态。在封建习俗的统治下,不要说全城百姓,就连那些不是宠臣的朝官之家,在禁止烟火的寒食之夜,恐怕也都是漆黑一片。

唯独这些宦官之家,烛火通明,烟雾缭绕。由一斑而见全豹,仅此一点,足见这些宦官平日如何弄权倚势,欺压贤良。作者在这里仅用两句诗,写了一件传蜡烛的事情,就对皇帝的厚待亲信宦官,宦官的可恶可憎的面目暴露无遗,达到了辛辣讽刺的目的。

创作背景

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这仪式用意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有意见认为此诗正是因此而发。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2

小寒食舟中作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古诗简介

《小寒食舟中作》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五年(770年)漂泊潭州(今长沙)时所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表现了诗人暮年落泊江湖而依然深切关怀唐王朝安危的思想感情。首联概括了作者的身世遭遇,颔联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舟中的所见所感,颈联写舟中江上的景物,尾联总收全诗的思想感情。全诗语言自然凝炼,风格苍茫沉郁。

翻译/译文

小寒时节,勉强吃一点饭,靠着乌皮几,席地而坐,乌皮几已经破旧,缝了很多遍了,头上戴着褐色的帽子。春来水涨,江河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见蝶鸥往来自由,各得其所。站在潭州向北直看长安,像是在望天上的白云,有一万多里,蓦然生愁。

注释

⑴小寒食:寒食节的次日,清明节的前一天。因禁火,所以冷食。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

⑵佳辰:指小寒食节。强饭:勉强吃一点饭。

⑶隐:倚、靠。隐几,即席地而坐,靠着小桌几,见《庄子·齐物论》:南郭子綦隐几而坐。“几”在这里指乌皮几(以乌羔皮蒙几上),是杜甫心爱的一张小桌几,一直带在身边,在一首诗中还写道:“乌几重重缚”(《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意思就是乌几已经破旧,缝了很多遍了。鶡(hé)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仇兆鳌注:“赵注:鶡冠,隐者之冠。”清王端履《重论文斋笔录》卷五:“浑忘憔悴无颜色,翻笑他人戴鶡冠。”鹖,雉类,据说是一种好斗的鸟,见于《山海经》。

⑷“春水”两句:春来水涨,江流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诗人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

⑸“娟娟”二句:语含比兴。见蝶鸥往来自由,各得其所。益觉自己的不得自由。娟娟,状蝶之戏。片片,状鸥之轻。闲幔(màn),一作“开幔”。急湍,指江水中的急流。

⑹“云白”句:极写潭州距长安之远。这是诗人的夸张,实际上长沙距长安也就一千多公里。

⑺直北:正北。亦见“直北关山金鼓震”(《秋兴八首·其四》)。朱瀚注:蝶鸥自在,而云山空望,所以对景生愁。毛奇龄说:船如天上,花似雾中,娟娟戏蝶,片片轻鸥,极其闲适。忽望及长安,蓦然生愁,故结云:“愁看直北是长安”,此纪事生感也(《西河诗话》)。

赏析/鉴赏

从寒食到清明三日禁火,所以首句说“佳辰强饮食犹寒”,逢到节日佳辰,诗人虽在老病之中还是打起精神来饮酒。“强饮”不仅说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这个起句为诗中写景抒情,安排了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开端。第二句刻画舟中诗人的孤寂形象。“鹖冠”,点出作者失去官职不为朝廷所用的身份。穷愁潦倒,身不在官而依然忧心时势,思念朝廷,这是无能为力的杜甫最为伤情之处。首联中“强饮”与“鹖冠”正概括了作者此时的身世遭遇,也包蕴着一生的无穷辛酸。

第二联紧接首联,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舟中的所见所感,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天上坐”、“雾中看”非常切合年迈多病舟居观景的实际,给读者的感觉十分真切;而在真切中又渗出一层空灵漫渺,把作者起伏的心潮也带了出来。这种心潮起伏不只是诗人暗自伤老,也包含着更深的意绪:时局的动荡不定,变乱无常,也正如同隔雾看花,真相难明。笔触细腻含蓄,表现了诗人忧思之深以及观察力与表现力的精湛。

第三联两句写舟中江上的景物。第一句“娟娟戏蝶”是舟中近景,所以说“过闲幔”。第二句“片片轻鸥”是舟外远景,所以说“下急湍”。这里表面上似乎与上下各联均无联系,其实不是这样。这两句承上,写由舟中外望空中水面之景。“闲幔”的“闲”字回应首联第二句的“萧条”,布幔闲卷,舟中寂寥,所以蝴蝶翩跹,穿空而过。片片白鸥轻快地逐流飞翔,远远离去。正是这样蝶鸥往来自如的景色,才易于对比,引发出困居舟中的作者“直北”望长安的忧思,向尾联做了十分自然的过渡。清代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引用朱翰的话,也是指出了第三联与尾联在景与情上的联系。

尾联两句总收全诗。云说“白”,山说“青”,正是寒食佳节春来江上的自然景色,“万余里”将作者的思绪随着层叠不断的青山白云引开去,为结句作一铺垫。“愁看”句收括全诗的思想感情,将深长的愁思凝聚在“直北是长安”上。浦起龙说:“‘云白山青’应‘佳辰’,‘愁看直北’应‘隐几’。”这只是从字面上去分析首尾的暗相照应。其实这一句将舟中舟外,近处远处的'观感,以至漂泊时期诗人对时局多难的忧伤感怀全部凝缩在内,而以一个“愁”字总结,既凝重地结束了全诗,又有无限的深情俱在言外。

此诗有借鉴沈佺期诗句之处,如“人疑天上坐,鱼似镜中悬”(《钓竿篇》)、“云白山青千万里”(《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全诗在自然流转中显出深沉凝炼,很能表现杜甫晚年诗风苍茫而沉郁的特色。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3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翻译/译文

一条清澈溪流穿过桃李花林,水波荡漾着绿蒲滋润着白芷。

溪流旁边总共只有几户人家,落花多半都漂流在东流水里。

踢出的皮球屡屡高出飞鸟上,荡起的秋千争相废除绿杨林。

年轻人分开日子每天来游玩,全不需要等候到清明和上巳。

注释

寒食:即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或二日。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故称“寒食”。

一道:一条。穿:穿过。

演漾:荡漾。涵:沉浸。白芷:一种可入药的香草。

凡:总共,一共。

蹴(cù)踘(jū):同“蹴鞠”,亦称“打毬”,即古代踢球的游戏。蹴,踢。踘,皮制球,球内充塞以柔软的东西。古时有在寒食蹴鞠的习俗,参见《荆楚岁时记》。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为古代游戏用具,相传是春秋齐桓公时期从北方山戎传入。《太平御览》卷三〇引《古今艺术图》云:“寒食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越者也。”

分日:安排好日期,计划好如何玩。一说犹逐日,意为一天天、每天。又说指春分之日。

清明:节气名。在夏历三月初,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春分之后谷雨之前。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淮南子·天文》:“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上巳:节日名。古代以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节,有在流水边洗濯祓除、去除灾病的习俗。魏晋以后固定为夏历三月三日。

赏析/鉴赏

此诗是王维早期的作品,当作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一个早春时节,其具体创作年份未详。当时王维在长安(今陕西西安)或洛阳(今属河南)。

此诗开头两句,写一道清澈的溪流,穿过桃李花丛;而溪水边荡漾的水草和被水滋润的白芷,安逸而柔静。古代习俗,三月上巳桃花水下时,王公以下,携眷聚于水畔洗濯,驱除不祥。这里表现的就是这个习俗,展现的是春天的力量。

三四两句,写溪流边的几户人家,落在流水里的桃李花,又是柔美宁静的意象,表现出浓厚的早春气息,有很强的画面感。

五六两句又转换为力量和青春的意象。古代秋千是在清明、寒食节前后才有所见,而且仅仅局限于豪门贵族家的红男绿女游戏之用。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寒食之时,造大麦粥,人们常以斗鸡、蹴鞠、打秋千为娱乐。这两句在前四句写清溪桃李的背景上又添几笔不时飞上高空的秋千与皮球,使整幅画面更加充溢这清新灵动的青春活力。尤其是“过”“出”二字用得好,分别写出了少年男女游玩时的热烈气氛,使人感受到年轻人沉湎于游乐中的景象,透露出无限的羡慕之情。

最后两句意谓青春年少的人,应该每天都有开心游玩的心态,无忧无虑,不用等到清明和上巳两个节日才出去游玩,含有及时行乐的意味。

在《寒食城东即事》中,作者表达了“及时行乐”的思想,人的青春,甚至生命,都很短暂。诗人认为,如果想要在短暂的时光中去建功立业、修身齐家、做学问,终究都不牢固实在,只有抓紧时间享受快乐才是真实的。全诗描绘出美丽的早春景象,交错着青春朝气的蓬勃力量和家常安宁的闲适气息,充分体现了王维诗“诗中有画”的特色。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4

长安寒食

春日照九衢。春风媚罗绮。

万骑出都门,拥在香尘里。

莫辞吊枯骨,千载长如此。

安知今日身,不是昔时鬼。

但看平地游,亦见摧辀死。

注释

九衢:四通八达的大道。

媚:讨好,爱恋,此处作牵动解。

罗绮:罗,轻软有疏孔的丝织物;绮,有花纹的丝织物。

万骑:许多骑马者。

香尘:春游者身上所带的香气和扬起的尘土混合在一起称为香尘。

摧辀:摧,折断;辀,车辕。

注释

寒食: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当天不举烟火。清明前后包括寒食日,各地多有踏青、扫墓的习俗。

九衢:四通八达的大道。屈原《天问》:“靡蓱九衢,枲华安居?”

媚:讨好,爱恋,此处作牵动解。

罗绮:罗,轻软有疏孔的丝织物;绮,有花纹的丝织物。

万骑(ji):许多骑马者。

香尘:春游者身上所带的香气和扬起的尘土混合在一起称为香尘。

摧辀(zhōu):摧,折断;辀,车辕。

赏析

该篇为讽刺王孙公子春日郊游而作。诗人久居长安,熟悉京城风习,看不惯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诗中描写官家子弟穿着罗绮、骑着骏马春游的一番热闹景象之后,有意笔锋一转,劝他们不妨去吊唁野外的垒垒枯骨,因为说不定他们自身就是那昔时的鬼魂所转生。最后,以近于诅咒的“但看平地游,亦见摧辀死”之句,表示了强烈的愤恨。所谓鬼魂转生之说是虚妄的,但在表现手法上,仍是一种“幻想。服务于现实”的高招。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5

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

译文

切肤的轻寒刺面的风,梅花如飘雪,杏花正红。

夜深里,斜搭上的秋千索静静地悬着,烟雨朦胧之中,隐约可见那座楼阁。

注释

1.恻(cè):凄恻。这里作者含主观感情色彩来写对天气冷暖的感受。翦翦(jiǎn):指春风尖利,砭人肌肤,正是乍暖还寒的时节。

2.“小梅飘雪杏花红”句:仲春之际,梅花已谢,纷纷飘落,而桃杏花却刚刚盛开。一作“杏花飘雪小桃红”。

3.斜搭秋千索:据《古今艺术图》等资料记载,当时北方寒食节,有女子荡秋千为戏的习俗。斜搭:指秋千索斜挂在木架上。

赏析/鉴赏

据作者《香奁集》记载,诗人在往岁的寒食节,曾与一位女子有过一段情缘,但后来彼此分开了。在《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说得更加明显:“往年同在鸾桥上,见倚朱阑咏柳绵。今日独来香径里,更无人迹有苔钱。伤心阔别三千里,屈指思量四五年。料得他乡遇佳节,亦应怀抱暗凄然。”这首诗显然是因怀念那位阔别三千里的情人而作。

“恻恻轻寒翦翦风。”首句从寒食节的气候写起。“恻恻”,是形容轻寒的气候呈现凄切之感;“翦翦”,是形容风轻微而带有寒意。这句正点寒食节“乍暖还寒”的特点,借轻寒的微风,渲染一种凄迷黯淡,但又并不十分沉重的气氛。“恻恻”、“翦翦”两个叠字,声音轻细,符合描写对象的特点。

“小梅飘雪杏花红。”次句仍点时令,但转从花的开落角度写。梅花已经开过,正飘散着雪白的花瓣,杏花却开得正鲜艳。这句色彩的对比鲜明,画出寒食节明丽的春光,与上句的色调恰成对照。如果说上句多少透露出因怀人而产生的凄迷孤寂之感,那么这句则与记忆中的温馨亲切的往事不无关系。《寒食夜有寄》说:“云薄月昏寒食夜,隔帘微雨杏花香。”《偶见》:“秋千打困解罗裙,指点醍醐索一尊。见客人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可以证明梅、杏与往昔情缘的关系。夜间是看不见“小梅飘雪杏花红”的景象的,这正可以进一步证明这句所写的并非眼前实景,而是记忆中的景象。一、二两句的含义则是:身上感受到恻恻轻寒和丝丝寒风,闻到梅花和杏花的香味,于是才意识到,一年一度的寒食节又来临了,又是“小梅飘雪杏花红”的时节了。

正因为前两句在写景中已经暗暗渗透怀人的感情,因此第三句便直接联想起与这段情缘有关的情事。“夜深斜搭秋千索”,表面上看,似乎这只是写诗人夜间看到附近园子里有一座秋千架,秋千索斜斜地搭在架上。实际上诗人的这段情缘即与寒食节荡秋千的习俗有关。《开元天宝遗事》说,天宝年间,“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可见秋千之戏为寒食节特有的文娱体育活动,且以女子戏者为多。据《香奁集》记载推断,诗人与他所恋的情人,正是在寒食节的秋千架旁结下一段情缘。因此,夜间瞥见秋千架的暗影,便情不自禁地想到当年的情事。

往事如烟,现在对方“阔别三千里”,踪迹杳然,不可复寻。在怀旧的怅惘中,诗人透过朦胧的夜色向秋千架的方向望去,只见楼阁的暗影正隐现在一片烟雨迷蒙之中。这景色,将诗人思而不见的空虚怅惘和黯然伤魂,进一步烘托出来。

这首怀旧诗,通篇只点染景物,不涉具体情事,也没有一处直接抒写怀旧之情,全借景物暗示、烘托,境界朦胧。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6

原文:

和宋之问寒食题临江驿

唐代:胡皓

闻道山阴会,仍为火忌辰。途中甘弃日,江上苦伤春。

流水翻催泪,寒灰更伴人。丹心终不改,白发为谁新。

译文:

闻道山阴会,仍为火忌辰。途中甘弃日,江上苦伤春。

流水翻催泪,寒灰更伴人。丹心终不改,白发为谁新。

注释:

闻道山阴会,仍为火忌辰(chén)。途中甘弃日,江上苦伤春。

辰:1。地支的第五位,属龙。2。用于记时。3。时日:4。日、月、星的总称。5。古同“晨”,清早。

流水翻催泪,寒灰更(gèng)伴人。丹心终不改,白发为谁新。

寒灰:犹死灰。物质完全燃烧后留剩的灰烬。

赏析:

胡皓这一首有名的五排,其妙处在于,诗人以雄劲的笔触,描写和宋之问寒食题临江驿的艺术概括。他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7

原文:

蟾宫曲·寒食新野道中

卢挚〔元代〕

柳濛烟梨雪参差,犬吠柴荆,燕语茅茨。老瓦盆边,田家翁媪,鬓发如丝。桑柘外秋千女儿,髻双鸦斜插花枝。转眄移时,应叹行人,马上哦诗。

译文:

柳树萌芽,像飘浮着一层嫩绿色的轻烟。梨花似雪,参差地交杂在柳枝中间。柴门外狗儿在叫,茅屋顶上燕了呢喃。一对白发的农家老夫妻正围着老瓦盆饮酒用饭。桑林外,一位梳着双丫髻的小姑娘头上斜插着花枝在荡秋千。她转眼注视多时,大概是赞叹我这个行路之人,坐在马上吟哦诗篇。

注释:

寒食:我国古代的传统节日。在清明节的前一天(一说前二天)。新野:县名,今属河南省。参差(cēncī):不整齐。柴荆:柴门。用林木棍、荆条搭成的院门。茅茨:茅屋的屋顶。这里指屋檐。老瓦盆:指民间粗陋的酒器。杜甫诗《少年行》:“莫笑田家老瓦盆,自从盛酒长儿孙。”媪(ǎo):年老的妇人。柘(zhè):桑树,常绿灌木,叶可喂蚕。髻双鸦:即双丫形的发髻。转眄(miàn)移时:转眼斜视多时。眄,斜视。哦(é):低声吟咏。

鉴赏:

鬓发已白的夫妇,活泼天真的孩子;似雪的梨花,朦胧的柳树;还有荆门上的犬吠,茅茨上的燕语,一幅天然的没有任何雕饰的美丽画卷:人与人和谐,物与物相融,各安其位,自然和谐。更有意思的是那桑柘树上荡着秋千的孩子,梳着发髻,插着花枝,闲适、快乐,却被我这路人吸引,她好奇的顾盼,眸子里的疑问,只因我在摇头晃脑地吟诗。江山一片秀,温暖在心头。这是作者眼中的美,不仅美在景,更是美在一片和谐的人间之情。作者用清丽的笔法、温和的色彩,表现出曲中人陶然忘机的情怀和一片生机盎然的农家生活情趣。

这支曲子所写景象喜人,表现出作者对农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和浓烈的平民意识。此曲抒写作者于清明前的寒食节在新野道中看到的农村初春景象。开头三句是写农村的自然风光。接着是写农村老年人的悠闲生活。“桑拓”两句是写农村孩子们的快乐生活。最后三句是写作者看到这些迷人的景象后,感到无比的喜悦,情不自禁地“转眄移时”,在马上不住吟诗称颂。

作者介绍:

卢挚(1242—1314),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疏斋,又号蒿翁。元代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至元5年(1268)进士,任过廉访使、翰林学士。诗文与刘因、姚燧齐名,世称“刘卢”、“姚卢”。与白朴、马致远、珠帘秀均有交往。散曲如今仅存小令。著有《疏斋集》(已佚)《文心选诀》《文章宗旨》,传世散曲一百二十首。有的写山林逸趣,有的写诗酒生活,而较多的是“怀古”,抒发对故国的怀念。今人有《卢疏斋集辑存》,《全元散曲》录存其小令。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8

原文:

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译文

洛阳城里,花儿已经开得如雪一般铺天盖地,而陆浑山中的花儿,如今才开始发芽。

早上刚刚辞别了河桥那掠过杨柳吹来的风儿,晚上又卧在这伊川桃李间的月色中。

伊川的桃李正是芬芳面新鲜的时候。在寒食节里,山中的酒也是醉香宜人的。

山野间的老人安居乐业,快活地唱上一曲,唱一唱这身在太平盛世中的人。

注释

陆浑:地名,在今河南嵩县。别业:即别墅。

杨柳:柳与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俗。清明亦有插柳、戴柳之俗。

伊川:水名。即“伊河”。洛河支流,在河南西部。

酒复春:唐人名酒多用春字,如竹叶春、松醪春、烧春等。

赏析:

陆浑别业位于洛阳西南之陆浑县伊水之滨,是宋之问的别墅,公务之暇,他常前往消闲度假。山庄清幽秀美的自然景色和寂静安宁的环境,屡屡唤起这位宫廷诗人的山野真趣,故其诗集中有不少以陆浑山庄为题的诗作,大多风格清新秀丽,显示出一种远离尘世的纯朴幽雅气息,也抒发了诗人隐藏在“志深轩冕”背后的对大自然的热爱向往之情。

武则天执政时期,多居于东都洛阳,其近臣文士,亦常随行左右,诗由洛阳起笔,说明这是宋之问任居洛阳,偶返山庄时所作。“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起句先以洛阳的春意盎然与山中的姗姗来迟的春天对衬。“花如雪”,以雪喻花,形容洛阳满城飞花、春光四溢的美景,“今始发”三字,反衬出山野与闹市之别。一方面山间气候偏冷,花开较迟,另一方面也说明京洛风尘,热烈繁嚣,而陆浑山中,则清幽得多。起笔二句,似平铺直叙,字里行间却透露出诗人洋溢在心底的欢欣轻快的感情。接着,“旦别”句,写诗人清晨离开洛阳时在河桥一望,春风拂面,杨柳婀娜,在叙述事件的同时,融入洛城风光;“夕卧”句,则承第二句而发,补叙陆浑山中超凡脱俗的清幽景色。这一联对仗工稳,“旦别”对“夕卧”,点出诗人朝发夕至的行迹;“杨柳风”、“桃李月”,以都市繁华春色与山中水滨的月色清晖相对,极富诗情画趣;尤其一“月”字,既句中的夜“卧”字,又渲染出几分清寂离俗的环境气氛。

五六两句,以顶针手法,先重复“伊川桃李”,“正芳新”又承第二句“今始发”,具体表现山中迟来的春色。接着“寒食”句回应诗题。清明寒食节,能够远离京洛尘世的喧嚣,在山间别墅中度过春夜,本来已经很使人舒心畅快,更何况还有酒助兴。这两句绘出了寒食山中的迷人春夜,和诗人此刻举杯独酌、无所拘羁的自我形象。诗至此全是写景抒怀,山景清雅,其情怡然,似有田园牧歌风味。末二句“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诗人自称乡间野老,在开怀畅饮之际,歌咏太平盛世。

这首诗前四句处处围绕洛阳与陆浑山庄的不同来对比描写,写洛阳的花团锦簇,杨柳婀娜,是为了映衬山中明月清晖、桃李花发的幽雅,表现自己对清静山间的喜爱;在写景的同时,交代行踪,表现心境,语言形象性和概括力极强。后四句主要抒发诗人一旦摆脱京洛回到山野田园的欢欣之情。但通览全诗,风格清秀,语言轻松自然,与刻板冗滞的奉和应制诗比起来,令人耳目一新。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9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古诗简介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此词以白描手法写了熏香、花钿、斗草、秋草等典型的少女时代的事物,借以抒发作者爱春惜春的心情。上片写春光骀荡,屋内香炉袅烟,人睡初醒;下片淡淡几笔,勾勒寒食节的初春景色与民间习俗,情韵全出。全词都是景语,仔细体味又都是情语,没有雕饰斧凿痕迹,隽秀自然,清新淡雅,充分表现了作者高雅的情趣和高超的写作技巧。

翻译/译文

寒食清明时节,万物复苏,荡漾着明媚的春光。玉炉中名香将尽,残烟依旧飘出醉人的清香。午睡醒来,头戴的花钿落在枕边床上。

海燕还未归来,邻家儿女们抢先玩起了斗草游戏。江边的梅子已落,绵绵的柳絮随风荡漾。零星的雨点打湿了院子里的秋千,更增添了黄昏的清凉。

注释

⑴浣溪沙:词牌名。

⑵淡荡:舒缓荡漾之意。多用以形容春天的景物。寒食:节令名。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介之推辅佐晋文公回国后,隐于山中,晋文公烧山逼他出来,之推抱树焚死。为悼念他,遂定于是日禁火寒食。《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

⑶玉炉:香炉之美称。沉水:沉水香,一种名贵的香料。

⑷梦回:从梦中醒来。山枕:两端隆起如山形的凹枕。花钿:用金片镶嵌成花形的首饰。

⑸海燕:燕子的一种,冬天到南方过冬,春天回北方筑巢,又名越燕。斗草:一种竞采百草、比赛优胜的游戏,参加者多为青年妇女与儿童。一名斗百草。

⑹江梅:梅的一种优良品种,非专指生于江边或水边之梅。柳绵:即柳絮。柳树的种子带有白色绒毛,故称。

⑺秋千:相传春秋时齐桓公由北方山戎引入。在木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玩者在板上或坐或站,两手握绳,使前后摆动。技高胆大者可腾空而起,并可双人并戏。一说秋千起于汉武帝时,武帝愿千秋万寿,宫中因作千秋之戏,后倒读为秋千。参见《事物纪原》卷八。

赏析/鉴赏

此词通过寒食时节景物形象探寻一位少女的感春情思,从而表达作者爱春惜春的心情。

上片写少女春睡初醒情景,用的是倒叙,头两句是第三句睡醒后的所见所感。“淡荡”犹荡漾,形容春光融和遍满。寒食节当夏历三月初,正是春光极盛之时。熏炉中燃点着沉水香,轻烟袅绕,暗写闺室的幽静温馨。这两句先写出春光的宜人,春闺的美好。第三句写闺中之人,词中没有去写她的容貌、言语、动作,只从花钿写她睡醒时的姿态。“山枕”谓枕形如山。“梦回山枕隐花钿”是少女自己察觉到的,不是别人看出来的。暮春三月,春困逼人,她和衣而卧,不觉沉沉入睡,一觉醒来,才觉察自己凝妆睡去,自己也觉诧异。熏香已残,说明入睡时间已久,见出她睡得那样沉酣香甜。她梦回犹倚山枕,出神地望着室外的荡漾春光,室内的沉香烟袅,一种潜藏的春思隐约如见。这几句不事修饰,淡淡道来,却别有一番情致。

下片写少女的心曲。“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海已过柳生绵”。古人以为燕子产于南方,春末夏初渡海飞来,故称海燕。“斗草”是用花草赌赛胜负的一种游戏。时节已到寒食,为什么不见燕子飞来呢?女伴们斗草嬉戏,情怀是多么欢畅。江梅花期已过了,杨柳又正飞花。这里写的是少女眼中所见,心中所感种种景致说明春事已经过半,当此时少女的春闺寂寞、情怀缭乱,含有作者的惜春心情。这两句对仗工整,既有动态,更有细微的心理活动,极尽工巧之妙。

“黄昏疏雨湿秋千”,写的是另一种境界。秋千本是少女喜欢的游戏,尤其是当寒食时节更是无此不欢。这一句写的是黄昏时忽然飘起细雨,把秋千洒湿了,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的外现,同上两句所写的有精神上的契合,都是少女春日心情的写照。此句写春愁却不用“春愁”二句,只言雨中秋千,却道出愁绪万缕。

这首词以物写人,以景写情,把春日少女的姿态和内心世界写得活灵活现,有“无我之境”的妙趣。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10

寒食

孟云卿〔唐代〕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译文

二月的江南花开满枝头,在他乡过寒食节足够悲哀了。贫困的生活平常也是不生火做饭的,不仅仅是明天才吃子推这样的冷食。

注释

寒食:《荆楚岁时记》:“去冬(至)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后来即于清明前一日为寒食。二月:寒食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若冬至在十一月上旬,或是冬至到来年二月间有闰月,则寒食就在二月。无烟火:寒食节禁火,但穷人常常断炊,不禁也无火。明朝(zhāo):明天。子推:介子推,春秋时人。他曾随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十九年。后重耳回国,作了国君(即晋文公),赏赐功臣,竞忘了他。介子推即与其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文公遍寻他不见,便焚山求索,结果被烧死。后人为纪念他,于寒食节日不举烟火。

赏析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二月的江南花开满枝头,在他乡过寒食节足够悲哀了。

寒食节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当春二月。由于江南气候温暖,二月已经花满枝头。诗的首句描写物候,兼点时令。一个“满”字传达出江南之春给人繁花竞丽的感觉。这样触景生情,颇觉自然。与这种良辰美景相匹配的应该是赏心乐事,第二句却出人意外的写出了“堪悲”。作者是关西人,远游江南,独在他乡,身为异客;寒食佳节,倍思亲人,不由悲从中来。加之,这里的“寒食”,还暗含少食、无食的意味,一语双关,因此他乡“寒食”也就更可悲了。

诗中常常以哀景写哀情,即陪衬的艺术手法。而此诗在写“他乡寒食远堪悲”前却描绘出“二月江南花满枝”的美丽景色,在悲苦的境遇中面对繁花似锦的景色,便于常情不同,正是“花近高楼伤客心”,乐景只能倍增其哀。恰当运用反衬的艺术手法,表情也更有力量。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贫困的生活平常也是不生火做饭的,不仅仅是明天才吃子推这样的冷食。

此诗借咏「寒食」写寒士的辛酸,却并不在「贫」字上大作文章。试看晚唐张友正《寒食日献郡守》:「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就其从寒食断火逗起贫居无烟、借题发挥而言,艺术构思显有因袭孟诗的痕迹。然而,它言贫之意太切,清点了一番家产不算,刚说「堪笑」、「堪怜」,又道「惭愧」;说罢「断火」,又说「无烟」。不但词芜句累,且嫌做作,感人反不深。远不如孟云卿此诗,虽写一种悲痛的现实,语气却幽默诙谐。其三、四两句似乎是作者自嘲:世人都在为明朝寒食准备熄火,以纪念先贤;可象我这样清贫的寒士,天天过着「寒食」生涯,反倒不必格外费心呢。这种幽默诙谐,是一种苦笑,似轻描淡写,却涉笔成趣,传达出一种攫住人心的悲哀。这说明诗忌刻露过火,贵含蓄耐味。而此诗也正由于命意新颖,构思巧妙,特别是恰当运用反衬手法,亦谐亦庄,耐人咀嚼,才使它成为难以数计的寒食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11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唐代·韩翃《寒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注释

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的燃烛。《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侯,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赏析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也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处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也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也是处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也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也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也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皇家。”“日暮”就是傍晚。“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皇”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皇的五个外戚。也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外戚。也两句是说寒食节也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也份恩处。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诗人对也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也首诗善于选取处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处故对外戚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处故的暗示,和中唐社会情况的印证,读者还是能了解诗的主题的。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12

《寒食》

作者:韩翎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原文注释】:

1、寒食:每年冬至以后的一百零五天,大概是清明节的前两天为寒食节。据左传所

载,晋文公火烧森林求介之推,没想到他却抱着大树活活被烧死,晋国人为了

悼念他,每年的这一天禁火,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2、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3、传蜡烛:虽然寒食节禁火,但公侯之家受赐可以点蜡烛。

4、五侯:后汉桓帝在一天之中封了五个得宠的宦官为侯,世称五侯。

【翻译译文】:

春天,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花;

寒食节,东风把御园柳枝研薄

黄昏时,宫中传出御赐的烛火,轻烟散入了,新封的王侯之家。

【赏析鉴赏】:

这是一首讽刺诗。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者,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

特权。诗是讥讽宦者的得宠。因此,蘅塘退士批注:唐代宦者之盛,不减于桓灵。

诗比讽深远。首二句写仲春景色;后二句暗寓讽喻之情。诗不直接讽刺,而只描摹

生活上的特权阶层,含隐巧妙,入木三分。据唐代孟姿撰的《本事诗》说:这首诗

颇为唐德宗赏识,御批提拔韩盼驾部郎中知制诰的要职。当时江淮刺史也名叫韩

牛又以同名同进。德宗便亲书春城无处不飞花全诗,并批道与此韩牛成为一时佳话,流传天下。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13

长安寒食原文

作者:邵谒

春日照九衢。春风媚罗绮。

万骑出都门,拥在香尘里。

莫辞吊枯骨,千载长如此。

安知今日身,不是昔时鬼。

但看平地游,亦见摧辀死。

长安寒食注释

[1]寒食: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当天不举烟火。清明前后包括寒食日,各地多有踏青、扫墓的习俗。

[2]九衢:四通八达的大道。屈原《天问》:“靡蓱九衢,枲华安居?”

[3]媚:讨好,爱恋,此处作牵动解。

[4]罗绮:罗,轻软有疏孔的丝织物;绮,有花纹的丝织物。

[5]万骑(ji):许多骑马者。

[6]香尘:春游者身上所带的香气和扬起的尘土混合在一起称为香尘。

[7]摧辀(zhōu):摧,折断;辀,车辕。

长安寒食赏析

该篇为讽刺王孙公子春日郊游而作。诗人久居长安,熟悉京城风习,看不惯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诗中描写官家子弟穿着罗绮、骑着骏马春游的一番热闹景象之后,有意笔锋一转,劝他们不妨去吊唁野外的垒垒枯骨,因为说不定他们自身就是那昔时的鬼魂所转生。最后,以近于诅咒的“但看平地游,亦见摧辀死”之句,表示了强烈的愤恨。所谓鬼魂转生之说是虚妄的,但在表现手法上,仍是一种“幻想。服务于现实”的高招。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14

西夏寒食遣兴

春空云淡禁烟中,冷落那堪客里逢。

饭煮青精颜固好,杯传蓝尾习能同。

锦销文杏枝头雨,雪卷棠梨树底风。

往事慢思魂欲断,不堪回首贺兰东。

注释

禁烟:犹禁火。寒食不举火,故称禁火。

客里:旅居之中。

青精:植物名。一名南烛草,又称墨饭草。道家制作青精饭的原料之一。因其可染黑饭,道家称青精饭。

蓝尾:即蓝尾酒,也作婪尾酒。唐代饮宴时,轮流斟饮,至末坐,称“蓝尾酒”。

锦销:指杏花受雨。锦,花瓣;销,同“消”,蚀。

文杏:美丽的杏花。文,含有美的意思。

雪:形容洁白的(棠梨花)。

棠梨:亦作“棠棃”。可用做嫁接各种梨树的砧木。

赏析

这首诗选自《万历朔方新志》(《嘉靖宁夏新志》《乾隆宁夏府志》亦收录此诗)。此诗系作者旅途所作。寒食,节令名。在清明前一天(一说在清明前两天),禁火寒食。《乾隆宁夏府志·风俗》:“清明日,挈榼提壶,相邀野田或梵刹间共邀饮,曰‘踏青’。插柳枝户上,妇女并戴于首。”

禁烟:犹禁火。寒食不举火,故称禁火。

客里:旅居之中。

青精:植物名。一名南烛草,又称墨饭草。道家制作青精饭的原料之一。因其可染黑饭,道家称青精饭。

蓝尾:即蓝尾酒,也作婪尾酒。唐代饮宴时,轮流斟饮,至末坐,称“蓝尾酒”。

锦销:指杏花受雨。锦,花瓣;销,同“消”,蚀。文杏:美丽的杏花。文,含有美的意思。

雪:形容洁白的(棠梨花)。棠梨:亦作“棠棃”。俗称野梨,落叶乔木,叶长圆形或菱形,花白色,果实小,略呈球形,有褐色斑点。可用做嫁接各种梨树的砧木。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15

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唐代:窦巩

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

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

译文及注释

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

水面上薄烟散去,远远望见岸边许多户人家。

见:现,显露。

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

在这美丽的春天,却没有人陪伴我,只有我一人在河堤上独自纵马游览,马蹄踏着路上的泥里有一半裹着花瓣。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水面上薄烟散去,远远望见岸边许多户人家,在这美丽的春天,却没有人陪伴我,只有我一人在河堤上独自纵马游览,马蹄踏着路上的泥里有一半裹着花瓣。

注释

寒食:即寒食节,清明前一二天。

宇文籍:从诗的内容看应是作者的一位友人。

见:现,显露。

简析

此诗描绘了襄阳城的美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襄阳城四周环水,春来烟水朦胧,当艳阳高照,轻雾才退去,方现出参差人家。一个“见”字,十分生动。“东风吹柳”、“马踏春泥”,非常传神。马踏春泥半是花:点名季节;有“踏花归去马蹄香”的意境,写出春天的可爱。如此美景却只能独自消受,对友人的思念尽在其中矣。

第三篇: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1

菩萨蛮·阑风伏雨催寒食

清代纳兰性德

阑风伏雨催寒食,樱桃一夜花狼藉。刚与病相宜,锁窗薰绣衣。

画眉烦女伴,央及流莺唤。半晌试开奁,娇多直自嫌。

译文

风吹不停,浓云阴沉,雨时断时续,寒食节马上要来临了。昨夜风将樱桃吹得凌乱不堪。雨天阴冷潮湿,我也小病刚好,是该用炉子烘烤衣物了。

我想去唤女伴麻烦她来替我画眉,但又懒得动身,多么希望黄莺给捎个信儿。迟疑半晌才打开梳妆盒,镜中的容貌虽然娇艳,但还是嫌自己不够美丽。

注释

1、菩萨蛮: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阙两仄韵转两平韵。本篇守谱用四部韵,两仄两平相间,句句皆叶,两句一换。

2、阑风伏雨:指风雨不止。

3、寒食:寒食节。旧俗在清明节前一日或二日,当此节日,禁火三天,食冷食。

4、狠藉:指樱桃花败落。

5、锁窗:雕刻有花纹图案的窗子。

6、薰绣衣:用香料薰华丽的衣物,7、央及:请求、恳求。

8、流莺:啼莺,以其啼鸣婉转,故云。

9、半响:许久、好久。

10、奁(lián):女子梳妆用的镜匣,泛指精巧的小匣子。

11、自嫌:自己对自己不满。

赏析

词的上片写由狼藉满地的樱桃花牵惹出思妇的一腔春愁。一阵阵的风雨将寒食节催来了,春天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窗外的樱桃花昨天还开得明媚娇艳,一夜风雨便将花儿吹打得散乱满地。由狼藉的樱桃花,她想到了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这飘零的春花“刚与病相宜”,恰好同自己多愁多病的身体一。多病而又寂寞无聊,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怎样也排遣不了这种思绪,只好关起窗户“薰绣衣”。“琐窗薰绣衣”句将闺中女子孤单寂寞、百无聊赖的心理状态表现得凄婉、含蓄,耐人寻味。

下片写这位少妇越是思念丈夫,越耐不住这种寂寥,强打精神为自己梳妆打扮。“画眉烦女伴”,她又想起了丈夫在家时闺房中的乐趣,可现在为她画眉的人远游他乡,她只得“烦女伴”了。“画眉”典出“张敞匦眉”。女伴不在身边,她又得央求侍女莺儿去请她来。紧接着,诗人用“半饷试开奁”这个极细微的动作描写,把人物的复杂心理表现得逼真而细腻。女伴来了,她多么急切地想把自己打扮得姣好动人,可又害怕镜中现出的自已是憔悴多愁的姿容,所以踌蹰半晌,才试着打开镜匣。没想到镜中人是那样柔弱娇美,她不免暗中欣喜,可是立即想到丈夫不在身边,为谁梳妆呢!于是更觉尢聊,连自己也嫌她“娇多”了。刚才的兴致一下被扫尽,心又冷下来了。

创作背景

词人在寒食节时,看到一位女子病起后又喜又悲,从而发出联想,所写的一首词。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2

寒食

宋代:赵鼎

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径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参考释义

即使冷冷清清开着几扇柴门的村落里,也还是要插几根杨柳枝条,标志出每年的节令。寒食的传统虽然没有传到遥远的广东,但清明上坟奠祭祖先的礼仪还是和中原一样。时至今日,汉唐两代的王陵巨冢,已经没有人前去祭祀;而山边溪间的小路上仍生长着许多梨花。世代更替,非人力所能左右,不如喝上他一杯醉卧在青苔上,莫管关城门的号角声是否响起来。

赏析

诗中的“粤人国”,本指广东,因秦末赵佗曾建南越国,封为南越王。赵鼎曾被贬至潮州,因此此处“粤人国”应指潮州。赵鼎在潮州五年,即绍兴十至十四年(1140-1144),至潮州时是绍兴十年闰六月,故此诗应为绍兴十一年至十四年期间所写。

此诗虽题为《寒食》,但写的是从寒食到清明。前两联写的是当时民间风俗。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祭扫》记其时江南风俗:“清明前三日为寒食节,都成人家皆插柳满檐,虽小坊曲幽,亦青青可爱。……从人家上冢者……南北两山之间,车马纷然,而野冢者尤多”从此诗可得知,南宋时潮州民间在寒食节也有插柳的习俗,即使偏僻村落也不例外,只是没有禁烟寒食,而清明节却像东汉末襄阳隐士庞德公一样携带女儿上山扫墓(即“上冢”)。

后两联在记事中寄寓抒情。颈联写所见:汉唐帝王的陵墓连粗粝的麦饭也没有人祭拜,而山溪野径之间开满梨花。尾联写所感所闻:我还是开怀畅饮吧,醉后卧倒在青苔之上,不必去管城头上傍晚吹起的军号。

通过清明郊游,作者悟得了不少哲理:权贵、富贵不过是短暂的、无常的,而人间确实永恒的、常新的。我还是得醉且醉吧,天下世事我不能管,也不必去管。这种心态看似消极,但却是作者当时处于贬谪逆境中的苦闷、痛楚心情的反应。

其实,赵鼎是不屈的。他在由潮州移吉阳军的谢表中曾说:“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秦桧见了,说:“此老倔强犹昔!”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3

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唐代:窦巩

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

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

译文及注释

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

水面上薄烟散去,远远望见岸边许多户人家。

见:现,显露。

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

在这美丽的春天,却没有人陪伴我,只有我一人在河堤上独自纵马游览,马蹄踏着路上的泥里有一半裹着花瓣。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水面上薄烟散去,远远望见岸边许多户人家,在这美丽的春天,却没有人陪伴我,只有我一人在河堤上独自纵马游览,马蹄踏着路上的泥里有一半裹着花瓣。

注释

寒食:即寒食节,清明前一二天。

宇文籍:从诗的内容看应是作者的一位友人。

见:现,显露。

简析

此诗描绘了襄阳城的美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襄阳城四周环水,春来烟水朦胧,当艳阳高照,轻雾才退去,方现出参差人家。一个“见”字,十分生动。“东风吹柳”、“马踏春泥”,非常传神。马踏春泥半是花:点名季节;有“踏花归去马蹄香”的意境,写出春天的可爱。如此美景却只能独自消受,对友人的思念尽在其中矣。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4

原文

李清照〔宋代〕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译文

寒食清明时节,万物复苏,荡漾着明媚的春光。玉炉中的沉香即将燃尽,飘出的缕缕残烟仍是清香醉人。午睡醒来,花钿已掉落在枕边床上。海燕还未飞回,邻家儿女们玩起了斗草游戏。江梅已经过季,绵绵的柳絮随风荡漾。黄昏时分下起了稀稀疏疏的小雨,打湿了院中的秋千。

注释

淡荡:和舒的样子。多用以形容春天的景物。

寒食:节令名。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介子推辅佐晋文公回国后,隐于山中,晋文公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抱树焚死。为悼念他,遂定于是日禁火寒食。

玉炉:香炉之美称。

沉水:沉香。

山枕:两端隆起如山形的凹枕。

花钿(diàn):古时汉族妇女脸上的一种花饰。斗草:一种竞采百草、比赛优胜的游戏。

江梅:梅的一种优良品种,非专指生于江边或水边之梅。

柳绵:即柳絮。柳树的种子带有白色绒毛,故称。

秋千:相传春秋时齐桓公由北方山戎引入。一说秋千起于汉武帝时,武帝愿千秋万寿,宫中因作千秋之戏,后倒读为秋千。

赏析

此词以白描手法写了熏香、花钿、斗草、秋千等典型的少女时代的事物,借以抒发作者爱春惜春的心情。上片写春光骀荡,屋内香炉袅烟,人睡初醒;下片淡淡几笔,勾勒寒食节的初春景色与民间习俗,情韵全出。此词通过寒食时节景物形象探寻一位少女的感春情思,从而表达作者爱春惜春的心情。

上片写少女春睡初醒情景,用的是倒叙,头两句是第三句睡醒后的所见所感。“淡荡”犹荡漾,形容春光融和遍满。寒食节当夏历三月初,正是春光极盛之时。熏炉中燃点着沉水香,轻烟袅绕,暗写闺室的幽静温馨。这两句先写出春光的宜人,春闺的美好。

第三句写闺中之人,词中没有去写她的容貌、言语、动作,只从花钿写她睡醒时的姿态。“山枕”谓枕形如山。“梦回山枕隐花钿”是少女自己察觉到的,不是别人看出来的。暮春三月,春困逼人,她和衣而卧,不觉沉沉入睡,一觉醒来,才觉察自己凝妆睡去,自己也觉诧异。熏香已残,说明入睡时间已久,见出她睡得那样沉酣香甜。她梦回犹倚山枕,出神地望着室外的荡漾春光,室内的沉香烟袅,一种潜藏的春思隐约如见。这几句不事修饰,淡淡道来,却别有一番情致。

下片写少女的心曲。“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海已过柳生绵”。古人以为燕子产于南方,春末夏初渡海飞来,故称海燕。“斗草”是用花草赌赛胜负的一种游戏。时节已到寒食,为什么不见燕子飞来呢?女伴们斗草嬉戏,情怀是多么欢畅。江梅花期已过了,杨柳又正飞花。这里写的是少女眼中所见,心中所感种种景致说明春事已经过半,当此时少女的春闺寂寞、情怀缭乱,含有作者的惜春心情。这两句对仗工整,既有动态,更有细微的心理活动,极尽工巧之妙。

“黄昏疏雨湿秋千”,写的是另一种境界。秋千本是少女喜欢的游戏,尤其是当寒食时节更是无此不欢。这一句写的是黄昏时忽然飘起细雨,把秋千洒湿了,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的外现,同上两句所写的有精神上的契合,都是少女春日心情的写照。此句写春愁却不用“春愁”二句,只言雨中秋千,却道出愁绪万缕。

这首词以物写人,以景写情,把春日少女的姿态和内心世界写得活灵活现,有“无我之境”的妙趣。全词都是景语,仔细体味又都是情语,没有雕饰斧凿痕迹,隽秀自然,清新淡雅,充分表现了作者高雅的情趣和高超的写作技巧。

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5

原文:

壬辰寒食

宋代: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译文: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身居他乡的乡思像杨柳一样,被春风一吹就有千万条思绪。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尤其是到了清明的寒食节,自己的眼泪就更多了,流的泪就快要淹没冶城了。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自己的白头发像是要挣脱出头巾的束缚,镜子中自己的面容也已经显得苍老。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不想知道官位的快乐啊,只求自己能够在青山绿水做一个打渔和砍柴的农民。

注释: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客思:他乡之思。思:思绪,心事。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cháo)。

寒食:节令名,在农历清明前一日或二日。冶城:江南东道升州土元县:古冶城在今县四五里;本吴铸冶之地,因以为名,故址在今南京市朝天宫附近。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diāo)。

巾:头巾。雪:白发。朱:红色,常形容青春的容颜。

未知轩冕(miǎn)乐,但欲老渔樵(qiáo)。

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因以指代官位爵禄。老:终老。渔樵:渔人和樵夫,指代隐逸生活。

赏析:

王安石回江宁为父亲和长兄王安仁扫墓,不觉悲思万缕,泪若江潮,白发先出,朱颜早凋,因而发出了轩冕不足乐、终欲老渔樵的感慨。大概是从父兄虽然学问卓越、志节高尚,却穷老仕途、英年早逝的惨淡经历受到触动,引发了他潜藏于心中的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然而他也只能借诗抒怀,不能付诸于实际。

此诗一方面是表达了作者在扫墓时对父亲的沉痛哀悼之情,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推行新法时的艰难处境作了一番慨叹。

作者用“雪”与“朱”两个颇具色彩的字极其生动而且形象地描述了自己头发与容颜因操劳过度而出现的未老先衰的状况。当时王安石只有三十二岁,本该是黑发朱颜,但现在是“白发争出”“朱颜早凋”,显然是想表达自己内心的一种感慨:自己虽然身居官位,却丝毫没享受到当官本该有的乐趣,一心想推行新法,又遇到重重阻力,自己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以至于才过而立之年就华发早生、苍颜毕现,世事实在是太艰难了。“雪”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整首诗把思乡之愁、哀悼之痛、早衰之叹、为官之苦有机地串联,并用“雪”与“朱”这两个字把王安石内心的感慨与苦楚更加深沉地表达了出来。

王安石早年入仕,主要是为了养家孝亲,并非乐意官场,汲汲富贵。由于家中无田园以托一日之命,一家上下几十口人赖其官禄,他根本就没有条件依照自己的意志生活。在他早年的诗歌中,就表达了“收功无路去无田”的无奈,既然“人间未有归耕处”,他只得“窃食穷城”、任职地方,但这并非他的本愿,在《壬辰寒食》一诗中就表达了他的感慨。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6

长安寒食

春日照九衢。春风媚罗绮。

万骑出都门,拥在香尘里。

莫辞吊枯骨,千载长如此。

安知今日身,不是昔时鬼。

但看平地游,亦见摧辀死。

注释

九衢:四通八达的大道。

媚:讨好,爱恋,此处作牵动解。

罗绮:罗,轻软有疏孔的丝织物;绮,有花纹的丝织物。

万骑:许多骑马者。

香尘:春游者身上所带的香气和扬起的尘土混合在一起称为香尘。

摧辀:摧,折断;辀,车辕。

注释

寒食: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当天不举烟火。清明前后包括寒食日,各地多有踏青、扫墓的习俗。

九衢:四通八达的大道。屈原《天问》:“靡蓱九衢,枲华安居?”

媚:讨好,爱恋,此处作牵动解。

罗绮:罗,轻软有疏孔的丝织物;绮,有花纹的丝织物。

万骑(ji):许多骑马者。

香尘:春游者身上所带的香气和扬起的尘土混合在一起称为香尘。

摧辀(zhōu):摧,折断;辀,车辕。

赏析

该篇为讽刺王孙公子春日郊游而作。诗人久居长安,熟悉京城风习,看不惯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诗中描写官家子弟穿着罗绮、骑着骏马春游的一番热闹景象之后,有意笔锋一转,劝他们不妨去吊唁野外的垒垒枯骨,因为说不定他们自身就是那昔时的鬼魂所转生。最后,以近于诅咒的“但看平地游,亦见摧辀死”之句,表示了强烈的愤恨。所谓鬼魂转生之说是虚妄的,但在表现手法上,仍是一种“幻想。服务于现实”的高招。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7

原文:

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译文

洛阳城里,花儿已经开得如雪一般铺天盖地,而陆浑山中的花儿,如今才开始发芽。

早上刚刚辞别了河桥那掠过杨柳吹来的风儿,晚上又卧在这伊川桃李间的月色中。

伊川的桃李正是芬芳面新鲜的时候。在寒食节里,山中的酒也是醉香宜人的。

山野间的老人安居乐业,快活地唱上一曲,唱一唱这身在太平盛世中的人。

注释

陆浑:地名,在今河南嵩县。别业:即别墅。

杨柳:柳与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俗。清明亦有插柳、戴柳之俗。

伊川:水名。即“伊河”。洛河支流,在河南西部。

酒复春:唐人名酒多用春字,如竹叶春、松醪春、烧春等。

赏析:

陆浑别业位于洛阳西南之陆浑县伊水之滨,是宋之问的别墅,公务之暇,他常前往消闲度假。山庄清幽秀美的自然景色和寂静安宁的环境,屡屡唤起这位宫廷诗人的山野真趣,故其诗集中有不少以陆浑山庄为题的诗作,大多风格清新秀丽,显示出一种远离尘世的纯朴幽雅气息,也抒发了诗人隐藏在“志深轩冕”背后的对大自然的热爱向往之情。

武则天执政时期,多居于东都洛阳,其近臣文士,亦常随行左右,诗由洛阳起笔,说明这是宋之问任居洛阳,偶返山庄时所作。“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起句先以洛阳的春意盎然与山中的姗姗来迟的春天对衬。“花如雪”,以雪喻花,形容洛阳满城飞花、春光四溢的美景,“今始发”三字,反衬出山野与闹市之别。一方面山间气候偏冷,花开较迟,另一方面也说明京洛风尘,热烈繁嚣,而陆浑山中,则清幽得多。起笔二句,似平铺直叙,字里行间却透露出诗人洋溢在心底的欢欣轻快的感情。接着,“旦别”句,写诗人清晨离开洛阳时在河桥一望,春风拂面,杨柳婀娜,在叙述事件的同时,融入洛城风光;“夕卧”句,则承第二句而发,补叙陆浑山中超凡脱俗的清幽景色。这一联对仗工稳,“旦别”对“夕卧”,点出诗人朝发夕至的行迹;“杨柳风”、“桃李月”,以都市繁华春色与山中水滨的月色清晖相对,极富诗情画趣;尤其一“月”字,既句中的夜“卧”字,又渲染出几分清寂离俗的环境气氛。

五六两句,以顶针手法,先重复“伊川桃李”,“正芳新”又承第二句“今始发”,具体表现山中迟来的春色。接着“寒食”句回应诗题。清明寒食节,能够远离京洛尘世的喧嚣,在山间别墅中度过春夜,本来已经很使人舒心畅快,更何况还有酒助兴。这两句绘出了寒食山中的迷人春夜,和诗人此刻举杯独酌、无所拘羁的自我形象。诗至此全是写景抒怀,山景清雅,其情怡然,似有田园牧歌风味。末二句“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诗人自称乡间野老,在开怀畅饮之际,歌咏太平盛世。

这首诗前四句处处围绕洛阳与陆浑山庄的不同来对比描写,写洛阳的花团锦簇,杨柳婀娜,是为了映衬山中明月清晖、桃李花发的幽雅,表现自己对清静山间的喜爱;在写景的同时,交代行踪,表现心境,语言形象性和概括力极强。后四句主要抒发诗人一旦摆脱京洛回到山野田园的欢欣之情。但通览全诗,风格清秀,语言轻松自然,与刻板冗滞的奉和应制诗比起来,令人耳目一新。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8

原文:

和宋之问寒食题临江驿

唐代:胡皓

闻道山阴会,仍为火忌辰。途中甘弃日,江上苦伤春。

流水翻催泪,寒灰更伴人。丹心终不改,白发为谁新。

译文:

闻道山阴会,仍为火忌辰。途中甘弃日,江上苦伤春。

流水翻催泪,寒灰更伴人。丹心终不改,白发为谁新。

注释:

闻道山阴会,仍为火忌辰(chén)。途中甘弃日,江上苦伤春。

辰:1。地支的第五位,属龙。2。用于记时。3。时日:4。日、月、星的总称。5。古同“晨”,清早。

流水翻催泪,寒灰更(gèng)伴人。丹心终不改,白发为谁新。

寒灰:犹死灰。物质完全燃烧后留剩的灰烬。

赏析:

胡皓这一首有名的五排,其妙处在于,诗人以雄劲的笔触,描写和宋之问寒食题临江驿的艺术概括。他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9

原文:

阑风伏雨催寒食,樱桃一夜花狼藉。刚与病相宜,锁窗薰绣衣。

画眉烦女伴,央及流莺唤。半晌试开奁,娇多直自嫌。

译文

风吹不停,浓云阴沉,雨时断时续,寒食节马上要来临了。昨用风将樱桃吹得凌乱不堪。雨天阴冷潮湿,我也小病刚好,是该用炉子烘烤衣物了。

我想去唤女伴麻烦她来替我画眉,但又懒得动身,多么希望黄莺给捎个信儿。迟疑半晌才打当梳妆盒,镜中的容貌虽然娇艳,但还是嫌自己不够美丽。

注释

1、菩萨蛮: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阙两仄韵转两平韵。本篇守谱用四部韵,两仄两平相间,句句皆叶,两句一换。

2、阑风伏雨:指风雨不止。

3、寒食:寒食节。旧俗在清明节前一日或二日,当此节日,禁火三天,食冷食。

4、狠藉:指樱桃花败落。

5、锁窗:雕刻有花纹图案的窗子。

6、薰绣衣:用香料薰华丽的衣物,7、央及:请求、恳求。

8、流莺:啼莺,以其啼鸣婉转,故云。

9、半响:许久、好久。

10、奁(lián):女子梳妆用的镜匣,泛指精巧的小匣子。

11、自嫌:自己对自己不满。

赏析:

这词里描绘了寒食节时候,一女子刚刚病起,乍喜乍悲的情态。起二句先绘寒食节候之景,风雨不止,一夜之间樱花零落。这是全篇抒情的环境、背景,以下便是描绘她在这景象下的一系列的行动。一是按节令而薰绣衣,一是打扮自己。但“半晌”和“自嫌”却透露了自伤的心情。这是摹其细节去刻画她的心理。小词可谓寄深于浅,寄厚于轻。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10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古诗简介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从当时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爱该诗,历来评价也很高。

翻译/译文

译文一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译文二

春天,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花;寒食节,东风把御园柳枝斜。

黄昏时,宫中传出御赐的烛火,轻烟散入了,新封的王侯之家。

注释

①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②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③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④斜:读(xiá),与“花”“家”押韵。

⑤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

⑥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得到燃烛。《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⑦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赏析/鉴赏

寒食春深,景物宜人,故诗中前二句先写景。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

由于后两句旨在描写宫庭生活,并且写得轻灵佻脱,所以历来颇受赏识。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11

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

译文

切肤的轻寒刺面的风,梅花如飘雪,杏花正红。

夜深里,斜搭上的秋千索静静地悬着,烟雨朦胧之中,隐约可见那座楼阁。

注释

1.恻(cè):凄恻。这里作者含主观感情色彩来写对天气冷暖的感受。翦翦(jiǎn):指春风尖利,砭人肌肤,正是乍暖还寒的时节。

2.“小梅飘雪杏花红”句:仲春之际,梅花已谢,纷纷飘落,而桃杏花却刚刚盛开。一作“杏花飘雪小桃红”。

3.斜搭秋千索:据《古今艺术图》等资料记载,当时北方寒食节,有女子荡秋千为戏的习俗。斜搭:指秋千索斜挂在木架上。

赏析/鉴赏

据作者《香奁集》记载,诗人在往岁的寒食节,曾与一位女子有过一段情缘,但后来彼此分开了。在《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说得更加明显:“往年同在鸾桥上,见倚朱阑咏柳绵。今日独来香径里,更无人迹有苔钱。伤心阔别三千里,屈指思量四五年。料得他乡遇佳节,亦应怀抱暗凄然。”这首诗显然是因怀念那位阔别三千里的情人而作。

“恻恻轻寒翦翦风。”首句从寒食节的气候写起。“恻恻”,是形容轻寒的气候呈现凄切之感;“翦翦”,是形容风轻微而带有寒意。这句正点寒食节“乍暖还寒”的特点,借轻寒的微风,渲染一种凄迷黯淡,但又并不十分沉重的气氛。“恻恻”、“翦翦”两个叠字,声音轻细,符合描写对象的特点。

“小梅飘雪杏花红。”次句仍点时令,但转从花的开落角度写。梅花已经开过,正飘散着雪白的花瓣,杏花却开得正鲜艳。这句色彩的对比鲜明,画出寒食节明丽的春光,与上句的色调恰成对照。如果说上句多少透露出因怀人而产生的凄迷孤寂之感,那么这句则与记忆中的温馨亲切的往事不无关系。《寒食夜有寄》说:“云薄月昏寒食夜,隔帘微雨杏花香。”《偶见》:“秋千打困解罗裙,指点醍醐索一尊。见客人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可以证明梅、杏与往昔情缘的关系。夜间是看不见“小梅飘雪杏花红”的景象的,这正可以进一步证明这句所写的并非眼前实景,而是记忆中的景象。一、二两句的含义则是:身上感受到恻恻轻寒和丝丝寒风,闻到梅花和杏花的香味,于是才意识到,一年一度的寒食节又来临了,又是“小梅飘雪杏花红”的时节了。

正因为前两句在写景中已经暗暗渗透怀人的感情,因此第三句便直接联想起与这段情缘有关的情事。“夜深斜搭秋千索”,表面上看,似乎这只是写诗人夜间看到附近园子里有一座秋千架,秋千索斜斜地搭在架上。实际上诗人的这段情缘即与寒食节荡秋千的习俗有关。《开元天宝遗事》说,天宝年间,“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可见秋千之戏为寒食节特有的文娱体育活动,且以女子戏者为多。据《香奁集》记载推断,诗人与他所恋的情人,正是在寒食节的秋千架旁结下一段情缘。因此,夜间瞥见秋千架的暗影,便情不自禁地想到当年的情事。

往事如烟,现在对方“阔别三千里”,踪迹杳然,不可复寻。在怀旧的怅惘中,诗人透过朦胧的夜色向秋千架的方向望去,只见楼阁的暗影正隐现在一片烟雨迷蒙之中。这景色,将诗人思而不见的空虚怅惘和黯然伤魂,进一步烘托出来。

这首怀旧诗,通篇只点染景物,不涉具体情事,也没有一处直接抒写怀旧之情,全借景物暗示、烘托,境界朦胧。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12

小寒食舟中作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古诗简介

《小寒食舟中作》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五年(770年)漂泊潭州(今长沙)时所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表现了诗人暮年落泊江湖而依然深切关怀唐王朝安危的思想感情。首联概括了作者的身世遭遇,颔联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舟中的所见所感,颈联写舟中江上的景物,尾联总收全诗的思想感情。全诗语言自然凝炼,风格苍茫沉郁。

翻译/译文

小寒时节,勉强吃一点饭,靠着乌皮几,席地而坐,乌皮几已经破旧,缝了很多遍了,头上戴着褐色的帽子。春来水涨,江河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见蝶鸥往来自由,各得其所。站在潭州向北直看长安,像是在望天上的白云,有一万多里,蓦然生愁。

注释

⑴小寒食:寒食节的次日,清明节的前一天。因禁火,所以冷食。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

⑵佳辰:指小寒食节。强饭:勉强吃一点饭。

⑶隐:倚、靠。隐几,即席地而坐,靠着小桌几,见《庄子·齐物论》:南郭子綦隐几而坐。“几”在这里指乌皮几(以乌羔皮蒙几上),是杜甫心爱的一张小桌几,一直带在身边,在一首诗中还写道:“乌几重重缚”(《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意思就是乌几已经破旧,缝了很多遍了。鶡(hé)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仇兆鳌注:“赵注:鶡冠,隐者之冠。”清王端履《重论文斋笔录》卷五:“浑忘憔悴无颜色,翻笑他人戴鶡冠。”鹖,雉类,据说是一种好斗的鸟,见于《山海经》。

⑷“春水”两句:春来水涨,江流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诗人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

⑸“娟娟”二句:语含比兴。见蝶鸥往来自由,各得其所。益觉自己的不得自由。娟娟,状蝶之戏。片片,状鸥之轻。闲幔(màn),一作“开幔”。急湍,指江水中的急流。

⑹“云白”句:极写潭州距长安之远。这是诗人的夸张,实际上长沙距长安也就一千多公里。

⑺直北:正北。亦见“直北关山金鼓震”(《秋兴八首·其四》)。朱瀚注:蝶鸥自在,而云山空望,所以对景生愁。毛奇龄说:船如天上,花似雾中,娟娟戏蝶,片片轻鸥,极其闲适。忽望及长安,蓦然生愁,故结云:“愁看直北是长安”,此纪事生感也(《西河诗话》)。

赏析/鉴赏

从寒食到清明三日禁火,所以首句说“佳辰强饮食犹寒”,逢到节日佳辰,诗人虽在老病之中还是打起精神来饮酒。“强饮”不仅说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这个起句为诗中写景抒情,安排了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开端。第二句刻画舟中诗人的孤寂形象。“鹖冠”,点出作者失去官职不为朝廷所用的身份。穷愁潦倒,身不在官而依然忧心时势,思念朝廷,这是无能为力的杜甫最为伤情之处。首联中“强饮”与“鹖冠”正概括了作者此时的身世遭遇,也包蕴着一生的无穷辛酸。

第二联紧接首联,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舟中的所见所感,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天上坐”、“雾中看”非常切合年迈多病舟居观景的实际,给读者的感觉十分真切;而在真切中又渗出一层空灵漫渺,把作者起伏的心潮也带了出来。这种心潮起伏不只是诗人暗自伤老,也包含着更深的意绪:时局的动荡不定,变乱无常,也正如同隔雾看花,真相难明。笔触细腻含蓄,表现了诗人忧思之深以及观察力与表现力的精湛。

第三联两句写舟中江上的景物。第一句“娟娟戏蝶”是舟中近景,所以说“过闲幔”。第二句“片片轻鸥”是舟外远景,所以说“下急湍”。这里表面上似乎与上下各联均无联系,其实不是这样。这两句承上,写由舟中外望空中水面之景。“闲幔”的“闲”字回应首联第二句的“萧条”,布幔闲卷,舟中寂寥,所以蝴蝶翩跹,穿空而过。片片白鸥轻快地逐流飞翔,远远离去。正是这样蝶鸥往来自如的景色,才易于对比,引发出困居舟中的作者“直北”望长安的忧思,向尾联做了十分自然的过渡。清代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引用朱翰的话,也是指出了第三联与尾联在景与情上的联系。

尾联两句总收全诗。云说“白”,山说“青”,正是寒食佳节春来江上的自然景色,“万余里”将作者的思绪随着层叠不断的青山白云引开去,为结句作一铺垫。“愁看”句收括全诗的思想感情,将深长的愁思凝聚在“直北是长安”上。浦起龙说:“‘云白山青’应‘佳辰’,‘愁看直北’应‘隐几’。”这只是从字面上去分析首尾的暗相照应。其实这一句将舟中舟外,近处远处的观感,以至漂泊时期诗人对时局多难的忧伤感怀全部凝缩在内,而以一个“愁”字总结,既凝重地结束了全诗,又有无限的深情俱在言外。

此诗有借鉴沈佺期诗句之处,如“人疑天上坐,鱼似镜中悬”(《钓竿篇》)、“云白山青千万里”(《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全诗在自然流转中显出深沉凝炼,很能表现杜甫晚年诗风苍茫而沉郁的特色。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13

菩萨蛮·阑风伏雨催寒食

阑风伏雨催寒食,樱桃一夜花狼藉。刚与病相宜,锁窗薰绣衣。

画眉烦女伴,央及流莺唤。半晌试开奁,娇多直自嫌。

翻译

风吹不停,浓云阴沉,雨时断时续,寒食节马上要来临了。昨夜风将樱桃吹得凌乱不堪。雨天阴冷潮湿,我也小病刚好,是该用炉子烘烤衣物了。

我想去唤女伴麻烦她来替我画眉,但又懒得动身,多么希望黄莺给捎个信儿。迟疑半晌才打开梳妆盒,镜中的容貌虽然娇艳,但还是嫌自己不够美丽。

注释

阑风伏雨:指风雨不止。

寒食:寒食节。旧俗在清明节前一日或二日,当此节日,禁火三天,食冷食。

狠藉:指樱桃花败落。

锁窗:雕刻有花纹图案的窗子。

薰绣衣:用香料薰华丽的衣物。

央及:请求、恳求。

流莺:啼莺,以其啼鸣婉转,故云。

半响:许久、好久。

奁:女子梳妆用的镜匣,泛指精巧的小匣子。

自嫌:自己对自己不满。

赏析

词的上片写由狼藉满地的樱桃花牵惹出思妇的一腔春愁。一阵阵的风雨将寒食节催来了,春天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窗外的樱桃花昨天还开得明媚娇艳,一夜风雨便将花儿吹打得散乱满地。由狼藉的樱桃花,她想到了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这飘零的春花“刚与病相宜”,恰好同自己多愁多病的身体一。多病而又寂寞无聊,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怎样也排遣不了这种思绪,只好关起窗户“薰绣衣”。“琐窗薰绣衣”句将闺中女子孤单寂寞、百无聊赖的心理状态表现得凄婉、含蓄,耐人寻味。

下片写这位少妇越是思念丈夫,越耐不住这种寂寥,强打精神为自己梳妆打扮。“画眉烦女伴”,她又想起了丈夫在家时闺房中的乐趣,可现在为她画眉的人远游他乡,她只得“烦女伴”了。“画眉”典出“张敞匦眉”。女伴不在身边,她又得央求侍女莺儿去请她来。紧接着,诗人用“半饷试开奁”这个极细微的动作描写,把人物的复杂心理表现得逼真而细腻。女伴来了,她多么急切地想把自己打扮得姣好动人,可又害怕镜中现出的自已是憔悴多愁的姿容,所以踌蹰半晌,才试着打开镜匣。没想到镜中人是那样柔弱娇美,她不免暗中欣喜,可是立即想到丈夫不在身边,为谁梳妆呢!于是更觉尢聊,连自己也嫌她“娇多”了。刚才的兴致一下被扫尽,心又冷下来了。

创作背景

词人在寒食节时,看到一位女子病起后又喜又悲,从而发出联想,所写的一首词。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14

原文:

蟾宫曲·寒食新野道中

元代:卢挚

柳濛烟梨雪参差,犬吠柴荆,燕语茅茨。老瓦盆边,田家翁媪,鬓发如丝。桑柘外秋千女儿,髻双鸦斜插花枝。转眄移时,应叹行人,马上哦诗。

译文:

柳濛烟梨雪参差,犬吠柴荆,燕语茅茨。老瓦盆边,田家翁媪,鬓发如丝。桑柘外秋千女儿,髻双鸦斜插花枝。转眄移时,应叹行人,马上哦诗。

柳树萌芽,像飘浮着一层嫩绿色的轻烟。梨花似雪,参差地交杂在柳枝中间。柴门外狗儿在叫,茅屋顶上燕了呢喃。一对白发的农家老夫妻正围着老瓦盆饮酒用饭。桑林外,一位梳着双丫髻的小姑娘头上斜插着花枝在荡秋千。她转眼注视多时,大概是赞叹我这个行路之人,坐在马上吟哦诗篇。

注释:

柳濛烟梨雪参(cēn)差(cī),犬吠柴荆,燕语茅茨。老瓦盆边,田家翁媪(ǎo),鬓(bìn)发如丝。桑柘(zhè)外秋千女儿,髻(jì)双鸦斜插花枝。转眄(miǎn)移时,应叹行人,马上哦(é)诗。

参差:不整齐。柴荆:柴门。用林木棍、荆条搭成的院门。茅茨:茅屋的屋顶。这里指屋檐。老瓦盆:指民间粗陋的酒器。媪:年老的妇人。柘:桑树,常绿灌木,叶可喂蚕。髻双鸦:即双丫形的发髻。转眄移时:转眼斜视多时。眄,斜视。哦:低声吟咏。

赏析:

鬓发已白的夫妇,活泼天真的`孩子;似雪的梨花,朦胧的柳树;还有荆门上的犬吠,茅茨上的燕语,一幅天然的没有任何雕饰的美丽画卷:人与人和谐,物与物相融,各安其位,自然和谐。更有意思的是那桑柘树上荡着秋千的孩子,梳着发髻,插着花枝,闲适、快乐,却被我这路人吸引,她好奇的顾盼,眸子里的疑问,只因我在摇头晃脑地吟诗。江山一片秀,温暖在心头。这是作者眼中的美,不仅美在景,更是美在一片和谐的人间之情。作者用清丽的笔法、温和的色彩,表现出曲中人陶然忘机的情怀和一片生机盎然的农家生活情趣。

这支曲子所写景象喜人,表现出作者对农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和浓烈的平民意识。此曲抒写作者于清明前的寒食节在新野道中看到的农村初春景象。开头三句是写农村的自然风光。接着是写农村老年人的悠闲生活。“桑拓”两句是写农村孩子们的快乐生活。最后三句是写作者看到这些迷人的景象后,感到无比的喜悦,情不自禁地“转眄移时”,在马上不住吟诗称颂。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15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翻译

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注释

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

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得到燃烛。

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赏析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会情况的印证,读者还是能了解诗的主题的。

赏析二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的节日,在清明前两天,是从春秋时传下来的,是晋文公为了怀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

据孟棨《本事诗》记载:德宗时制诰缺乏人才,中书省提名请求御批,德宗批复说:“与韩翃”,当时有两个韩翃,于是中书省又以两人的名字同时进呈。

德宗便批与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韩翃。这虽是一段佳话,但足见《寒食》这首诗的广泛流传和受到的赏识。

这是一首讽刺诗,但诗人的笔法巧妙含蓄。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作者怀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宦官进行了深刻的讽刺。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对此都极为愤慨。本诗正是因此而发。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这两句描写春日长安城花开柳拂的景色。“无处”指花开既多又广、“飞花”写花开的盛况,时值春日,长安城到处是飞花柳絮,一派缤纷绚烂的景象。“东风”指春风,“御柳斜”是状摹宫苑杨柳在春风吹拂下的摇摆姿态。“斜”字用得妙,生动地写出了柳枝的摇曳之神。这是寒食节京城的白天景色。景色由大而小,由全城而入宫苑。下面接着写宫苑傍晚的景象。“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是写天黑时分,宫苑里传送着一支支由皇帝恩赐给宦官的蜡烛。蜡烛燃烧通明,升腾起淡淡的烟雾,袅袅娜娜地萦绕在宦官家,到处弥漫着威福恩加的气势!使人如见他们那种炙手可热、得意洋洋的骄横神态。在封建习俗的统治下,不要说全城百姓,就连那些不是宠臣的朝官之家,在禁止烟火的寒食之夜,恐怕也都是漆黑一片。

唯独这些宦官之家,烛火通明,烟雾缭绕。由一斑而见全豹,仅此一点,足见这些宦官平日如何弄权倚势,欺压贤良。作者在这里仅用两句诗,写了一件传蜡烛的事情,就对皇帝的厚待亲信宦官,宦官的可恶可憎的面目暴露无遗,达到了辛辣讽刺的目的。

创作背景

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这仪式用意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有意见认为此诗正是因此而发。

第四篇:寒食诗原文翻译赏析

寒食诗原文翻译赏析

寒食诗原文翻译赏析1

沁园春·寒食郓州道中

十五年来,逢寒食节,皆在天涯。叹雨濡露润,还思宰柏,风柔日媚,羞看飞花。麦饭纸钱,只鸡斗酒,几误林间噪喜鸦。天笑道,此不由乎我,也不由他。

鼎中炼熟丹砂。把紫府清都作一家。想前人鹤驭,常游绛阙,浮生蝉蜕,岂恋黄沙。帝命守坟,王令修墓,男子正当如是邪。又何必,待过家上冢,书锦荣华。

翻译

十五年来,每逢寒食节,都是远离家乡,漂泊在天涯。在下雨的天气里,思念着坟墓上的柏树;在风和日丽的天气里,却又羞于见到飞花。寒食节自己不能供奉麦饭、纸钱、鸡和酒祭扫祖茔,林间的喜鹊乌鸦也空等了!老天笑道:这不是因为我,也不是因为元军的入侵。

自己早已深思熟虑,胸有成竹,如同鼎中丹砂炼熟,随时可以升天,以紫府清都仙界为家了。想以前仙人驾鹤常游于天上的绛阙;世俗之身如同蝉蜕壳一样被丢弃,岂能留恋于尘埃浊世?帝王命臣子守坟、修葺墓园,男子应当这样报效君王。又何必等到回家上坟,如同白天衣锦还乡一样显示荣华!

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东仙”“寿星明”“洞庭春色”等。郓(yùn)

州:北宋州名,治所须城,即今山东东平。这里用北宋旧名,以示不忘故国。

宰柏:坟墓上的柏树,又称宰树、宰木。

飞花:切寒食节。

只鸡斗酒:均指祭品。

几误林间噪喜鸦:祭扫过后,林间的鸦鹊就可来啄食这些祭品,由于自己多年末能祭扫,故耽误了鸦鹊。几,屡次。

紫府清都:道家称仙人居住之地为紫府;清都,指天帝所居的官。

绛阙:指神仙宫阙。

黄沙:意指尘埃浊世。

过家上家:回家乡上坟。此处非泛说,而是特指奉皇帝之命回家祭告先祖,显示皇帝的恩宠。

书锦:意指富贵还乡。

创作背景

该词是谢枋得当年过郓州时所作。宋朝灭亡之后,元朝不断南征。其间,作者一直隐居在闽中,直到至元二十六年(1289),元统治者强行逼迫词人北上,中途遇寒食节,遂作此词。词人四月到了燕京,但最终绝食而死,年仅六十四岁。

赏析

上片主要抒发了词人的思乡之情。已经十五年没有回家过寒食节,说明词人在外漂泊已久,“皆在天洲”是夸张手法,说明词人思乡情浓,也暗含当时国破家亡,百姓饱受流离失所之苦。“叹雨濡”四句写词人虽背井离乡,但无时无刻不在挂念家中。十五年都没有回家为祖茔扫坟祭墓,连“宰柏”都令词人思念不已。而在阳光明媚的时节,词人羞见飞花”,羞见的原因不想自知。“飞花”此处指热同繁盛之所,国破家亡之际,自己身为人臣,却无力挽大厦之将倾,实在羞愧。“麦饭”三句,写林中的喜、乌鸦原本可以食祭祀之物,但由于自己多年未祭,连它们都要空等了。表面词人在怜喜乌鸦,实则在为自己的不幸慨叹。最后一句,词人委婉地表达了对元统治者的愤慨。

下片一改上片悲痛沉郁之风,转而抒发豪情。起首两句,词人借用道家之说,流露出自己早已看破生死、愿与神仙天帝成作一家的想法,表明词人为坚守气节,视死如归。“想前人取”四句,进一步说明词人不恋红尘俗世,不愿荀且偷生,甚至渴望像前人一样,解脱之后驾鹤云游,逍遥自在。“帝命守坟,王令修墓,男子正当如是耶”三句,词人再次明志,表明自己誓死效忠宋朝,宁死不屈臣节的思想。正因为有了这种“忠臣不事二主”的思想,所以词人最后说此次北上,虽被元人逼迫,但自己心意已决,他们也不能奈何。再次强调自己的坚定信念。

该词由寒食节写起,词人先写自己的思乡之情,继而由家至国,表明自己决不愿做背信弃国的叛臣,即便舍弃性命也要保全臣节,从而升华了全词的思想境界,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寒食诗原文翻译赏析2

寒食还陆浑别业

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翻译

洛阳城里,花儿已经开得如雪一般铺天盖地,而陆浑山中的花儿,如今才开始发芽。

早上刚刚辞别了河桥那掠过杨柳吹来的风儿,晚上又卧在这伊川桃李间的月色中。

伊川的桃李正是芬芳面新鲜的时候。在寒食节里,山中的酒也是醉香宜人的。

山野间的老人安居乐业,快活地唱上一曲,唱一唱这身在太平盛世中的人。

注释

陆浑:地名,在今河南嵩县。

别业:即别墅。

杨柳:柳与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俗。清明亦有插柳、戴柳之俗。

伊川:水名。即“伊河”。洛河支流,在河南西部。

酒复春:唐人名酒多用春字,如竹叶春、松醪春、烧春等。

创作背景

宋之问早年在洛阳为官期间,闲暇时,常到陆浑别墅游览,并时有诗作。《宋之问集》中咏陆浑别墅的诗共存四首,这首诗是其中之一。

赏析

起二句紧扣题目,谓值此寒食清明节候,洛阳城中已是繁英飘荡、缤纷如雪,而陆浑山中则花始绽放。其意并不在说明城中与山中气候景物之异,而是表现诗人追随春天的脚步,从城里转向山中寻觅春光的浓厚兴趣,和对春天由洛阳转至山中这一发现的诗意感受。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对照此诗首二句,可见宋之问早在白氏之先就感受并发现了春之转移这一诗材诗境,只不过白氏明白挑出自己的诗意感悟,近乎宋诗的表现理趣;而宋之问的这两句诗则仅客观展示这一现象,而将自己的感受含蓄于诗中而已。“今始发”,则山中春光方兴未艾,正可尽情享受,开启下文。

三、四两句紧扣题内“还”字,写自己清晨从洛阳出发,晚上已在陆浑别业。这点意思如果直白道出,则根本不成其为诗。诗人不说“早发洛阳”“夕至陆浑”,而说旦别河桥”“夕卧伊川”,这一“别”一“卧”,不仅表达了对洛阳春光的留恋,而且透出了卧赏山庄春夜美景的惬意与喜悦。将洛阳与陆浑改成“河桥”与“伊川”,也使干巴巴的地名有了具体可感的形象和诗意。尤为出色的是在“旦别河桥”与“夕卧伊川”之下分别缀以“杨柳风”和“桃李月”这两个全新的组合意象,不仅生动地展示了洛阳繁花飘雪之后“春风杨柳万千条”的幕春景象和陆浑山中月映桃李正芬芳的景象;而且由于用“杨柳”来形容“风”,用“桃李”来形容“月”,读者仿佛能闻到这“风”中飘送的杨柳的气息,这“月”下散发的桃李的芳香,造语新颖,意象优美。上下两句,对仗工整,又一气呵成,显得特别流丽圆转。两句诗就像是两幅情调意境很美的图画,完全可以用它们来作为两幅画的题目。音调的婉转流畅、圆转自如也同样非常突出。可以说兼有诗境美、绘画美和音乐美。虽不像“桃李春凤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那样凝练概括,但自有一种天然的风韵和流走的意致。

第五句用顶针格,重复上句“伊川桃李”,以突出陆浑山中春色正浓,蝉联中有流走之势。第六句点明“寒食”节令,应上“桃李正芳新”,并渲染春酒又正新熟。不但春色迷人,而且春酒醉人,花香之外更兼酒香。一“正”一“复”,相互勾连呼应,传达出一种顾盼神飞的神情意态。

七、八两句,以陆浑山中风物之美、生活之惬作收。“野老”指当地居民,也可兼包诗人自己。谓处此山中人无异于尧舜太平盛世的百姓,当酣歌一曲,终老此地。这个结尾,不无歌咏升平的意味。但话说得很艺术,很富诗情,并不是硬贴上去的颂圣尾巴,与全诗的内容风格也比较统一。武后统治时期,统治集团内部尽管矛盾斗争不断,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诗人所歌咏的“太平”,并非纯粹的粉饰之词。

全篇的突出特点是风调的自然流美。清新流丽的语言,一气流走的格调,圆转如珠的韵律,和贯串全诗的浓郁的春天气息,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寒食诗原文翻译赏析3

寒食诗

作者:云表

朝代:宋朝

寒食时看郭外春,野人无处不伤神。

平原累累添新冢,半是去年来哭人。

译文

清明前夕,春光如画,田野上到处都是心神忧伤的扫墓人。仔细望去,平原之上又新增了众多新坟,这些新坟的主人一定有一半都是去年的扫墓人吧。

注释

①郭外春:城外的春光美景。郭指外城。野人:田野中扫墓的人。伤神:心神忧伤。②累累:众多、重叠、联贯成串貌。冢:坟墓。

赏析

这首诗出自《全唐诗》,是其中作者惟一的一首诗。寒食为节令名称,指“清明”前一天或两天,相传起源于前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之事,因介之推为避官而抱树焚死,晋文公便定于此日禁火寒食。云表的这首七绝便描绘了这幅城郊墓地的情景。作者从佛家的生死轮回和避世思想出发,指出今年躺在新坟中的便有很多是去年扫墓的人,言外之意是今年来祭扫墓的人也必定有不少明年将被埋入坟墓。这种消极颓废的思想不可取,然而也客观地道出了人生代谢的自然规律,而此诗也写得流畅,准确生动,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寒食诗原文翻译赏析4

琐窗寒·寒食

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洒空阶、夜阑未休,故人剪烛西窗语。似楚江暝宿,风灯零乱,少年羁旅。

迟暮。嬉游处。正店舍无烟,禁城百五。旗亭唤酒,付与高阳俦侣。想东园、桃李自春,小唇秀靥今在否。到归时、定有残英,待客携尊俎。

翻译

柳荫深处传出乌鸦的啼鸣,我掀起小帘,站在朱门之内,身穿单衫凝神伫立。半亩大的庭院里开满了桐花,静静地笼罩着庭院,阴雨阵阵更使人愁思万端。雨滴洒落在空落落的台阶上,竟彻夜未停。何时故友相逢与我在西窗下剪烛,谈心。今夜的孤零恰如往昔夜宿楚江之畔,江风吹得灯火昏暗,说不尽少年羁旅的无限凄惨艰难。

如今我已年老,时有垂暮之感。春游嬉戏的地方,旅舍酒店烟火不举,正巧是全城禁火过寒食节。酒楼上呼唤美酒的兴致一扫而光,姑且把这段豪情都交付酒徒料理。回想起故乡园中的桃李,必是迎春怒放,那如同美人嘴唇酒窝般的花朵,不知今天是否还挂在树枝?待到我归乡之时,一定还会有残存的花儿,等待着我与宾客举杯痛饮,一洗烦襟。

注释

剪烛西窗语:借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语,抒发怀乡之情。

百五:指寒食节。冬至后一百零五日为寒食。

旗亭:指酒楼。

高阳俦侣:西汉郦食其自称高阳酒徒。

靥:脸上的酒窝。

评解

本篇上片忆旧,下片伤今。题旨终是怀念旧日情人。篇末三句作伤心无奈语,最是可怜。俞平伯《清真词释》评论说:“‘想东园’以下直贯结尾,一气呵成,自为清真之惯技,固一篇之警策也。意谓春光晼晚,尚有残英可陪樽俎,而小唇秀靥则何如耶?着一‘否’字,又着一‘定’字,在有意无意间。‘定’字有‘或’、‘应’的意思,却较重,亦半虚半实也。”

句解

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

“暗柳啼鸦”写景,是大勾勒手法。“暗”字有两重意思,一则表明时令,暮春时节,柳丝已由嫩黄转为深绿;二则表明时间,黄昏之际,暮雨将至,远看柳树自然是昏暗一片。此时此刻,鸦、鹊之类的鸟儿自然急飞归巢,还要伴随惊叫之声。接下来,便写人以及人所处的环境。“单衣伫立”,从《西洲曲》中来。《西洲曲》里说“单衫杏子红”,又说“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是写女子痴情守望情郎归来。这《西洲曲》一样的痴情小女儿,在为谁伫立呢?“小帘朱户”,正与“痴小人家女”相配,秀而明媚。雨来了,种有桐树的半亩小院,便都在烟雨迷蒙之中了。“静锁”二字,将整个画面定格下来,好一副春日暮雨图。

洒空阶、夜阑未休,故人剪烛西窗语。似楚江暝宿,风灯零乱,少年羁旅

夜将残了,雨犹自下个不停。春愁在雨夜滋生,忽然便想起从前也是这样的雨夜,故人相伴西窗之下,剪灯夜话。“故人剪烛西窗语”,自是从唐人李商隐的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来。忽又觉得此情此境,竟与少年漂泊途中所遇到过的江风打灯的雨夜,何其相似。江在南方,故云“楚江”。“瞑宿”,即是夜宿。

迟暮。嬉游处。正店舍无烟,禁城百五。旗亭唤酒,付与高阳俦侣

上片都说从前,过片由“少年”转到“迟暮”,便说到如今了。当下身在何时、何地呢?“店舍无烟”,点明时令是在寒食节。“禁城”,指京城,即汴京。“百五”是唐宋人习惯说法,指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即寒食节。寒食节前后禁火三日,是当时习俗。“旗亭”,即卖酒之市楼。“高阳俦侣”,是说酒友。“高阳”,用的是“高阳酒徒”郦食(yì)其(jī)的典故。高阳,古地名,在今河南杞县西。据《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刘邦引兵过陈留,郦食其前往谒见,通报人说有个儒生来求见,刘邦说,我正忙着夺天下,没有时间见什么儒生。通报人对郦食其说了,郦食其瞠目按剑对通报人说:“去,再去向沛公通报,说我是高阳酒徒,不是什么儒生!”于是郦食其便闯了进去。此处的“付与高阳俦侣”,是说找几个酒友一起喝酒,借酒浇愁。

想东园、桃李经春,小唇秀靥今在否。到归时、定有残英,待客携尊俎

“想东园、桃李经春”,是用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之三“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的语典。“小唇秀靥”,形容意中人的娇小清秀。“今在否”,是疑问语气,无非是说物是人非。“到归时”,是自计归期。“携樽俎”,是带上酒具。“残英”,即是残花。残英所待之“客”,不是别人,正是词人自己。此“客”字,自“笑问客从何处来”化出。旧日东园,桃李一般的意中人早已不在了。所能知道的,是归去之日,唯有残花相待。虽是残英,然而毕竟曾是旧日桃李。篇末三句,慰藉而复酸辛。

赏析

这首词抒发的是词人的羁旅情怀,清真工羁旅行役之词,人所公认。词作的上片写暮春欲雨之时,由日转夜,从夜雨说到话雨,又从话雨想起昔年楚江暝宿时旅况,羁旅情味,由外及内使人深思。下片叙写寒食及节日思乡之情。寒食禁烟而饮酒,人到老年,回忆往事不胜感慨。

“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开首三句即点明时间和词人彼时所处环境。薄暮时分,柳色渐渐昏暗,乌鸦盘旋聒噪,词人正站在朱户之中,小帘之后凝神沉思。首三句虽为叙写眼前景况,但仍起着渲染气氛的作用。薄暮时分,天气渐暗,群鸦乱啼,单身一人置身其间,词人的愁思、烦乱心情,即已呼之欲出了。此外“暗”与“啼鸦”也有暗示欲雨的作用。“桐花半亩,静销一庭愁雨”,这两句词人继续叙写他伫立帘后所见之景,同时景中含情,词人的愁绪已经跃然纸上。这与“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所描写的意境相似。黄昏时节,再加上绵绵不绝的春雨,这种意境描写虽非清真所首创,却是古典诗词中描写愁绪时最常用的典型环境。这里词人用一“锁”字使得本为抽象无形的情绪形象化,从而突出了词人此时愁闷难堪的心境。“洒空阶、夜阑未休,故人剪烛西窗语”,这三句是说那滴哒的雨声洒落在空寂的台阶上,使得词人心绪更加烦乱愁闷,直到夜深仍不停息。面对此情此景,词人不禁思绪联翩,想到何时才能与故人相会。这里化用了李商隐《夜雨寄北》诗意:“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词作至此,愁绪的内含已渐渐明朗、具体化了。歇拍三句:“似楚江暝宿,风灯零乱,少年羁旅,”这一层词人宕开一笔,由眼前之景转而幻想从前,在变幻境界中感叹风灯零乱,少年羁旅,颇有不胜今昔之感。“楚江”,此当指长江,李白诗有“天门中断楚江开”,杜甫诗有“楚江巫峡半云雨。”“风烛”,此形容人生短暂,老年人如风前之烛。苏轼诗有“过眼百世如风灯”,杜甫诗有“风前春灯乱,江鸿夜雨悬”,所绘即此情景。

下片写节日思乡之情。“迟暮。嬉游处,正店舍无烟,禁城百五。”词作由上片末尾的少年羁旅,转入叙写迟暮情景,以前之虚幻,转入眼前之说实;前之遥远回荡,此则转入本题。章法大开大合。因寒食禁烟,故曰“无烟”,“禁城百五”,也是寒食节。《荆楚岁时记》:“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寒食。”“旗亭唤酒,付与高阳俦侣”,寒食禁烟不禁酒,故可去酒楼饮酒。“俦侣”,即伴侣。“高阳”,地名,在河南杞县。《史记》中郦生为高阳酒徒。李白诗有“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这句的意思是说,寒食节中,旗亭饮酒取乐之事,还是让高阳酒徒们去吧。这里用的是侧笔,实际上是叙说自己为愁思所缠绕,没精打采,对玩乐毫无兴趣。“想东园,桃李自春,小唇秀靥今在否”,对羁旅之愁与思家之情化成了具体的内容,那“东园”此时又是一番桃李争春,明媚春光,而那给自己留下美好印象的、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姑娘,如今是否还在?词人描述得越具体,越真切,说明其思念之情越铭心刻骨。此外,用一“否”字,词人的关切之情更显真切。歇拍三句:“到归时,定有残英,待客携尊俎,”词人归心似箭,未踏归途,心早已设想好归家时的情景。到那时,春意犹在,尚有残花挂在枝头,自己定要好好地款待自己一番。“客”字,表明词人始终未曾忘记自己的游子身分。

整首词很巧妙地将现实、回忆、设想结合起来,结构天成,含蓄而又细腻,意淡而气厚。周济称赞该词“奇横”(《宋四家词选》),黄蓼园则评:“前阕写宦况凄清。次阕起处,点清寒食。以下引到思家情怀,风情旖旎可想”(《蓼园词评》)。品评颇合实际。

寒食诗原文翻译赏析5

菩萨蛮·阑风伏雨催寒食

阑风伏雨催寒食,樱桃一夜花狼藉。刚与病相宜,锁窗薰绣衣。

画眉烦女伴,央及流莺唤。半晌试开奁,娇多直自嫌。

翻译

风吹不停,浓云阴沉,雨时断时续,寒食节马上要来临了。昨夜风将樱桃吹得凌乱不堪。雨天阴冷潮湿,我也小病刚好,是该用炉子烘烤衣物了。

我想去唤女伴麻烦她来替我画眉,但又懒得动身,多么希望黄莺给捎个信儿。迟疑半晌才打开梳妆盒,镜中的容貌虽然娇艳,但还是嫌自己不够美丽。

注释

阑风伏雨:指风雨不止。

寒食:寒食节。旧俗在清明节前一日或二日,当此节日,禁火三天,食冷食。

狠藉:指樱桃花败落。

锁窗:雕刻有花纹图案的窗子。

薰绣衣:用香料薰华丽的衣物。

央及:请求、恳求。

流莺:啼莺,以其啼鸣婉转,故云。

半响:许久、好久。

奁:女子梳妆用的镜匣,泛指精巧的小匣子。

自嫌:自己对自己不满。

赏析

词的上片写由狼藉满地的樱桃花牵惹出思妇的一腔春愁。一阵阵的风雨将寒食节催来了,春天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窗外的樱桃花昨天还开得明媚娇艳,一夜风雨便将花儿吹打得散乱满地。由狼藉的`樱桃花,她想到了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这飘零的春花“刚与病相宜”,恰好同自己多愁多病的身体一。多病而又寂寞无聊,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怎样也排遣不了这种思绪,只好关起窗户“薰绣衣”。“琐窗薰绣衣”句将闺中女子孤单寂寞、百无聊赖的心理状态表现得凄婉、含蓄,耐人寻味。

下片写这位少妇越是思念丈夫,越耐不住这种寂寥,强打精神为自己梳妆打扮。“画眉烦女伴”,她又想起了丈夫在家时闺房中的乐趣,可现在为她画眉的人远游他乡,她只得“烦女伴”了。“画眉”典出“张敞匦眉”。女伴不在身边,她又得央求侍女莺儿去请她来。紧接着,诗人用“半饷试开奁”这个极细微的动作描写,把人物的复杂心理表现得逼真而细腻。女伴来了,她多么急切地想把自己打扮得姣好动人,可又害怕镜中现出的自已是憔悴多愁的姿容,所以踌蹰半晌,才试着打开镜匣。没想到镜中人是那样柔弱娇美,她不免暗中欣喜,可是立即想到丈夫不在身边,为谁梳妆呢!于是更觉尢聊,连自己也嫌她“娇多”了。刚才的兴致一下被扫尽,心又冷下来了。

创作背景

词人在寒食节时,看到一位女子病起后又喜又悲,从而发出联想,所写的一首词。

寒食诗原文翻译赏析6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翻译

乌鹊啼叫发出聒噪的声音,在昏暗的高大树木下,是哪家在清明寒食的节日里哭泣?

风吹动空旷野外中的纸钱,纸钱飞舞,陈旧的坟墓重重叠叠,上面已经长满了绿草。

海棠花与梨花掩映着白杨树,这都是生死离别的地方啊。

亡者在昏晦的黄泉中听不到我们的哭声,来祭奠的人在傍晚萧萧的雨声里回去了。

注释

乔木:高大的树木。

寒食:节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两日。

垒垒:众多的,重重叠叠的。

尽是:都是。尽,皆也。

冥冥:昏晦的样子。

重泉:黄泉,九泉,是人死后的归处。

萧萧:象声词,指雨声。

赏析

清明扫墓之风在唐代十分盛行,人们会在寒食节到清明节这几天,祭扫坟茔,慎终追远。其实清明节与寒食节原本是两个不同的节日,扫墓原是寒食节的内容,因为两节相连,渐渐的扫墓改在清明节进行。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下达诏令:将扫墓祭祀活动编入“五礼”,使得清明扫墓活动更加深入人心。

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诗就描写了寒食扫墓的情形。诗人笔下的清明,旷野苍茫,古墓累累,凄风劲吹,纸钱纷飞,说尽了生死离别。黄土之上,人在哭泣,九泉之下的亲人却寂静无声。道尽生离死别的苦痛。

寒食诗原文翻译赏析7

原文:

寒食时看郭外春,野人无处不伤神。

平原累累添新冢,半是去年来哭人。

注释:

①郭外春:城外的春光美景。郭指外城。野人:田野中扫墓的人。伤神:心神忧伤。

②累累:众多、重叠、联贯成串貌。冢:坟墓。

翻译:

清明前夕,春光如画,田野上到处都是心神忧伤的扫墓人。

仔细望去,平原之上又新增了众多新坟,这些新坟的主人一定有一半都是去年的扫墓人吧。

赏析:

这首诗出自《全唐诗》,是其中作者惟一的一首诗。寒食为节令名称,指“清明”前一天或两天,相传起源于前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之事,因介之推为避官而抱树焚死,晋文公便定于此日禁火寒食。云表的这首七绝便描绘了这幅城郊墓地的情景。作者从佛家的生死轮回和避世思想出发,指出今年躺在新坟中的便有很多是去年扫墓的人,言外之意是今年来祭扫墓的人也必定有不少明年将被埋入坟墓。这种消极颓废的思想不可取,然而也客观地道出了人生代谢的自然规律,而此诗也写得流畅,准确生动,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寒食诗原文翻译赏析8

长安寒食

春日照九衢。春风媚罗绮。

万骑出都门,拥在香尘里。

莫辞吊枯骨,千载长如此。

安知今日身,不是昔时鬼。

但看平地游,亦见摧辀死。

注释

九衢:四通八达的大道。

媚:讨好,爱恋,此处作牵动解。

罗绮:罗,轻软有疏孔的丝织物;绮,有花纹的丝织物。

万骑:许多骑马者。

香尘:春游者身上所带的香气和扬起的尘土混合在一起称为香尘。

摧辀:摧,折断;辀,车辕。

注释

寒食: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当天不举烟火。清明前后包括寒食日,各地多有踏青、扫墓的习俗。

九衢:四通八达的大道。屈原《天问》:“靡蓱九衢,枲华安居?”

媚:讨好,爱恋,此处作牵动解。

罗绮:罗,轻软有疏孔的丝织物;绮,有花纹的丝织物。

万骑(ji):许多骑马者。

香尘:春游者身上所带的香气和扬起的尘土混合在一起称为香尘。

摧辀(zhōu):摧,折断;辀,车辕。

赏析

该篇为讽刺王孙公子春日郊游而作。诗人久居长安,熟悉京城风习,看不惯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诗中描写官家子弟穿着罗绮、骑着骏马春游的一番热闹景象之后,有意笔锋一转,劝他们不妨去吊唁野外的垒垒枯骨,因为说不定他们自身就是那昔时的鬼魂所转生。最后,以近于诅咒的“但看平地游,亦见摧辀死”之句,表示了强烈的愤恨。所谓鬼魂转生之说是虚妄的,但在表现手法上,仍是一种“幻想。服务于现实”的高招。

寒食诗原文翻译赏析9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翻译

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注释

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

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得到燃烛。

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赏析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会情况的印证,读者还是能了解诗的主题的。

赏析二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的节日,在清明前两天,是从春秋时传下来的,是晋文公为了怀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

据孟棨《本事诗》记载:德宗时制诰缺乏人才,中书省提名请求御批,德宗批复说:“与韩翃”,当时有两个韩翃,于是中书省又以两人的名字同时进呈。

德宗便批与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韩翃。这虽是一段佳话,但足见《寒食》这首诗的广泛流传和受到的赏识。

这是一首讽刺诗,但诗人的笔法巧妙含蓄。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作者怀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宦官进行了深刻的讽刺。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对此都极为愤慨。本诗正是因此而发。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这两句描写春日长安城花开柳拂的景色。“无处”指花开既多又广、“飞花”写花开的盛况,时值春日,长安城到处是飞花柳絮,一派缤纷绚烂的景象。“东风”指春风,“御柳斜”是状摹宫苑杨柳在春风吹拂下的摇摆姿态。“斜”字用得妙,生动地写出了柳枝的摇曳之神。这是寒食节京城的白天景色。景色由大而小,由全城而入宫苑。下面接着写宫苑傍晚的景象。“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是写天黑时分,宫苑里传送着一支支由皇帝恩赐给宦官的蜡烛。蜡烛燃烧通明,升腾起淡淡的烟雾,袅袅娜娜地萦绕在宦官家,到处弥漫着威福恩加的气势!使人如见他们那种炙手可热、得意洋洋的骄横神态。在封建习俗的统治下,不要说全城百姓,就连那些不是宠臣的朝官之家,在禁止烟火的寒食之夜,恐怕也都是漆黑一片。

唯独这些宦官之家,烛火通明,烟雾缭绕。由一斑而见全豹,仅此一点,足见这些宦官平日如何弄权倚势,欺压贤良。作者在这里仅用两句诗,写了一件传蜡烛的事情,就对皇帝的厚待亲信宦官,宦官的可恶可憎的面目暴露无遗,达到了辛辣讽刺的目的。

创作背景

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这仪式用意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有意见认为此诗正是因此而发。

寒食诗原文翻译赏析10

杂诗·近寒食雨草萋萋

作者:佚名

朝代:唐朝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

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注解

1、著:吹入。2、等是:为何。3、杜鹃:鸟名,即子规。

翻译

时令将近寒食,春雨绵绵春草萋萋;春风过处苗麦摇摆,堤上杨柳依依。这是为什么呵,我却有家归去不得?杜鹃呵,不要在我耳边不停地悲啼。

赏析:

这是歌咏游客居外不得返乡的游子思乡之情的诗;意思是在说寒食、清明将到,客居不能返乡,却听得杜鹃悲泣,更为伤感,大有“每逢佳节倍思亲”之慨;诗的节奏独特,首两句节拍为“一、二、三”,然而却谐绝句平仄韵,这是绝句中少见的;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寒食诗原文翻译赏析11

寒食城东即事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翻译

一条清澈溪流穿过桃李花林,水波荡漾着绿蒲滋润着白芷。

溪流旁边总共只有几户人家,落花多半都漂流在东流水里。

踢出的皮球屡屡高出飞鸟上,荡起的秋千争相飞出绿杨林。

年轻人分开日子每天来游玩,全不需要等候到清明和上巳。

注释

一道:一条。

穿:穿过。

演漾:荡漾。

涵:沉浸。

白芷:一种可入药的香草。

凡:总共,一共。

蹴踘:同“蹴鞠”,亦称“打毬”,即古代踢球的游戏。蹴,踢。踘,皮制球,球内充塞以柔软的东西。古时有在寒食蹴鞠的习俗,参见《荆楚岁时记》。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为古代游戏用具,相传是春秋齐桓公时期从北方山戎传入。

分日:安排好日期,计划好如何玩。一说犹逐日,意为一天天、每天。又说指春分之日。

清明:节气名。在夏历三月初,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春分之后谷雨之前。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上巳:节日名。古代以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节,有在流水边洗濯祓除、去除灾病的习俗。魏晋以后固定为夏历三月三日。

创作背景

此诗是王维早期的作品,当作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一个早春时节,其具体创作年份未详。当时王维在长安(今陕西西安)或洛阳(今属河南)。

赏析

此诗开头两句,写一道清澈的溪流,穿过桃李花丛;而溪水边荡漾的水草和被水滋润的白芷,安逸而柔静。古代习俗,三月上巳桃花水下时,王公以下,携眷聚于水畔洗濯,驱除不祥。这里表现的就是这个习俗,展现的是春天的力量。

三四两句,写溪流边的几户人家,落在流水里的桃李花,又是柔美宁静的意象,表现出浓厚的早春气息,有很强的画面感。

五六两句又转换为力量和青春的意象。古代秋千是在清明、寒食节前后才有所见,而且仅仅局限于豪门贵族家的红男绿女游戏之用。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寒食之时,造大麦粥,人们常以斗鸡、蹴鞠、打秋千为娱乐。这两句在前四句写清溪桃李的背景上又添几笔不时飞上高空的秋千与皮球,使整幅画面更加充溢这清新灵动的青春活力。尤其是“过”“出”二字用得好,分别写出了少年男女游玩时的热烈气氛,使人感受到年轻人沉湎于游乐中的景象,透露出无限的羡慕之情。

最后两句意谓青春年少的人,应该每天都有开心游玩的心态,无忧无虑,不用等到清明和上巳两个节日才出去游玩,含有及时行乐的意味。

在《寒食城东即事》中,作者表达了“及时行乐”的思想,人的青春,甚至生命,都很短暂。诗人认为,如果想要在短暂的时光中去建功立业、修身齐家、做学问,终究都不牢固实在,只有抓紧时间享受快乐才是真实的。全诗描绘出美丽的早春景象,交错着青春朝气的蓬勃力量和家常安宁的闲适气息,充分体现了王维诗“诗中有画”的特色。

第五篇:寒食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寒食诗原文翻译及赏析9篇

寒食诗原文翻译及赏析1

长安寒食

春日照九衢。春风媚罗绮。

万骑出都门,拥在香尘里。

莫辞吊枯骨,千载长如此。

安知今日身,不是昔时鬼。

但看平地游,亦见摧辀死。

注释

九衢:四通八达的大道。

媚:讨好,爱恋,此处作牵动解。

罗绮:罗,轻软有疏孔的丝织物;绮,有花纹的丝织物。

万骑:许多骑马者。

香尘:春游者身上所带的香气和扬起的尘土混合在一起称为香尘。

摧辀:摧,折断;辀,车辕。

注释

寒食: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当天不举烟火。清明前后包括寒食日,各地多有踏青、扫墓的习俗。

九衢:四通八达的大道。屈原《天问》:“靡蓱九衢,枲华安居?”

媚:讨好,爱恋,此处作牵动解。

罗绮:罗,轻软有疏孔的丝织物;绮,有花纹的丝织物。

万骑(ji):许多骑马者。

香尘:春游者身上所带的香气和扬起的尘土混合在一起称为香尘。

摧辀(zhōu):摧,折断;辀,车辕。

赏析

该篇为讽刺王孙公子春日郊游而作。诗人久居长安,熟悉京城风习,看不惯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诗中描写官家子弟穿着罗绮、骑着骏马春游的一番热闹景象之后,有意笔锋一转,劝他们不妨去吊唁野外的垒垒枯骨,因为说不定他们自身就是那昔时的鬼魂所转生。最后,以近于诅咒的“但看平地游,亦见摧辀死”之句,表示了强烈的愤恨。所谓鬼魂转生之说是虚妄的,但在表现手法上,仍是一种“幻想。服务于现实”的高招。

寒食诗原文翻译及赏析2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翻译

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注释

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

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得到燃烛。

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赏析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会情况的印证,读者还是能了解诗的主题的。

赏析二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的节日,在清明前两天,是从春秋时传下来的,是晋文公为了怀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

据孟棨《本事诗》记载:德宗时制诰缺乏人才,中书省提名请求御批,德宗批复说:“与韩翃”,当时有两个韩翃,于是中书省又以两人的名字同时进呈。

德宗便批与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韩翃。这虽是一段佳话,但足见《寒食》这首诗的广泛流传和受到的赏识。

这是一首讽刺诗,但诗人的笔法巧妙含蓄。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作者怀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宦官进行了深刻的讽刺。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对此都极为愤慨。本诗正是因此而发。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这两句描写春日长安城花开柳拂的景色。“无处”指花开既多又广、“飞花”写花开的盛况,时值春日,长安城到处是飞花柳絮,一派缤纷绚烂的景象。“东风”指春风,“御柳斜”是状摹宫苑杨柳在春风吹拂下的摇摆姿态。“斜”字用得妙,生动地写出了柳枝的摇曳之神。这是寒食节京城的白天景色。景色由大而小,由全城而入宫苑。下面接着写宫苑傍晚的景象。“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是写天黑时分,宫苑里传送着一支支由皇帝恩赐给宦官的蜡烛。蜡烛燃烧通明,升腾起淡淡的烟雾,袅袅娜娜地萦绕在宦官家,到处弥漫着威福恩加的气势!使人如见他们那种炙手可热、得意洋洋的骄横神态。在封建习俗的统治下,不要说全城百姓,就连那些不是宠臣的朝官之家,在禁止烟火的寒食之夜,恐怕也都是漆黑一片。

唯独这些宦官之家,烛火通明,烟雾缭绕。由一斑而见全豹,仅此一点,足见这些宦官平日如何弄权倚势,欺压贤良。作者在这里仅用两句诗,写了一件传蜡烛的事情,就对皇帝的厚待亲信宦官,宦官的可恶可憎的面目暴露无遗,达到了辛辣讽刺的目的。

创作背景

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这仪式用意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有意见认为此诗正是因此而发。

寒食诗原文翻译及赏析3

琐窗寒·寒食

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洒空阶、夜阑未休,故人剪烛西窗语。似楚江暝宿,风灯零乱,少年羁旅。

迟暮。嬉游处。正店舍无烟,禁城百五。旗亭唤酒,付与高阳俦侣。想东园、桃李自春,小唇秀靥今在否。到归时、定有残英,待客携尊俎。

翻译

柳荫深处传出乌鸦的啼鸣,我掀起小帘,站在朱门之内,身穿单衫凝神伫立。半亩大的庭院里开满了桐花,静静地笼罩着庭院,阴雨阵阵更使人愁思万端。雨滴洒落在空落落的台阶上,竟彻夜未停。何时故友相逢与我在西窗下剪烛,谈心。今夜的孤零恰如往昔夜宿楚江之畔,江风吹得灯火昏暗,说不尽少年羁旅的无限凄惨艰难。

如今我已年老,时有垂暮之感。春游嬉戏的地方,旅舍酒店烟火不举,正巧是全城禁火过寒食节。酒楼上呼唤美酒的兴致一扫而光,姑且把这段豪情都交付酒徒料理。回想起故乡园中的桃李,必是迎春怒放,那如同美人嘴唇酒窝般的花朵,不知今天是否还挂在树枝?待到我归乡之时,一定还会有残存的花儿,等待着我与宾客举杯痛饮,一洗烦襟。

注释

剪烛西窗语:借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语,抒发怀乡之情。

百五:指寒食节。冬至后一百零五日为寒食。

旗亭:指酒楼。

高阳俦侣:西汉郦食其自称高阳酒徒。

靥:脸上的酒窝。

评解

本篇上片忆旧,下片伤今。题旨终是怀念旧日情人。篇末三句作伤心无奈语,最是可怜。俞平伯《清真词释》评论说:“‘想东园’以下直贯结尾,一气呵成,自为清真之惯技,固一篇之警策也。意谓春光晼晚,尚有残英可陪樽俎,而小唇秀靥则何如耶?着一‘否’字,又着一‘定’字,在有意无意间。‘定’字有‘或’、‘应’的意思,却较重,亦半虚半实也。”

句解

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

“暗柳啼鸦”写景,是大勾勒手法。“暗”字有两重意思,一则表明时令,暮春时节,柳丝已由嫩黄转为深绿;二则表明时间,黄昏之际,暮雨将至,远看柳树自然是昏暗一片。此时此刻,鸦、鹊之类的鸟儿自然急飞归巢,还要伴随惊叫之声。接下来,便写人以及人所处的环境。“单衣伫立”,从《西洲曲》中来。《西洲曲》里说“单衫杏子红”,又说“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是写女子痴情守望情郎归来。这《西洲曲》一样的痴情小女儿,在为谁伫立呢?“小帘朱户”,正与“痴小人家女”相配,秀而明媚。雨来了,种有桐树的半亩小院,便都在烟雨迷蒙之中了。“静锁”二字,将整个画面定格下来,好一副春日暮雨图。

洒空阶、夜阑未休,故人剪烛西窗语。似楚江暝宿,风灯零乱,少年羁旅

夜将残了,雨犹自下个不停。春愁在雨夜滋生,忽然便想起从前也是这样的雨夜,故人相伴西窗之下,剪灯夜话。“故人剪烛西窗语”,自是从唐人李商隐的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来。忽又觉得此情此境,竟与少年漂泊途中所遇到过的江风打灯的雨夜,何其相似。江在南方,故云“楚江”。“瞑宿”,即是夜宿。

迟暮。嬉游处。正店舍无烟,禁城百五。旗亭唤酒,付与高阳俦侣

上片都说从前,过片由“少年”转到“迟暮”,便说到如今了。当下身在何时、何地呢?“店舍无烟”,点明时令是在寒食节。“禁城”,指京城,即汴京。“百五”是唐宋人习惯说法,指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即寒食节。寒食节前后禁火三日,是当时习俗。“旗亭”,即卖酒之市楼。“高阳俦侣”,是说酒友。“高阳”,用的是“高阳酒徒”郦食(yì)其(jī)的典故。高阳,古地名,在今河南杞县西。据《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刘邦引兵过陈留,郦食其前往谒见,通报人说有个儒生来求见,刘邦说,我正忙着夺天下,没有时间见什么儒生。通报人对郦食其说了,郦食其瞠目按剑对通报人说:“去,再去向沛公通报,说我是高阳酒徒,不是什么儒生!”于是郦食其便闯了进去。此处的“付与高阳俦侣”,是说找几个酒友一起喝酒,借酒浇愁。

想东园、桃李经春,小唇秀靥今在否。到归时、定有残英,待客携尊俎

“想东园、桃李经春”,是用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之三“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的语典。“小唇秀靥”,形容意中人的娇小清秀。“今在否”,是疑问语气,无非是说物是人非。“到归时”,是自计归期。“携樽俎”,是带上酒具。“残英”,即是残花。残英所待之“客”,不是别人,正是词人自己。此“客”字,自“笑问客从何处来”化出。旧日东园,桃李一般的意中人早已不在了。所能知道的,是归去之日,唯有残花相待。虽是残英,然而毕竟曾是旧日桃李。篇末三句,慰藉而复酸辛。

赏析

这首词抒发的是词人的羁旅情怀,清真工羁旅行役之词,人所公认。词作的上片写暮春欲雨之时,由日转夜,从夜雨说到话雨,又从话雨想起昔年楚江暝宿时旅况,羁旅情味,由外及内使人深思。下片叙写寒食及节日思乡之情。寒食禁烟而饮酒,人到老年,回忆往事不胜感慨。

“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开首三句即点明时间和词人彼时所处环境。薄暮时分,柳色渐渐昏暗,乌鸦盘旋聒噪,词人正站在朱户之中,小帘之后凝神沉思。首三句虽为叙写眼前景况,但仍起着渲染气氛的作用。薄暮时分,天气渐暗,群鸦乱啼,单身一人置身其间,词人的愁思、烦乱心情,即已呼之欲出了。此外“暗”与“啼鸦”也有暗示欲雨的作用。“桐花半亩,静销一庭愁雨”,这两句词人继续叙写他伫立帘后所见之景,同时景中含情,词人的愁绪已经跃然纸上。这与“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所描写的意境相似。黄昏时节,再加上绵绵不绝的春雨,这种意境描写虽非清真所首创,却是古典诗词中描写愁绪时最常用的'典型环境。这里词人用一“锁”字使得本为抽象无形的情绪形象化,从而突出了词人此时愁闷难堪的心境。“洒空阶、夜阑未休,故人剪烛西窗语”,这三句是说那滴哒的雨声洒落在空寂的台阶上,使得词人心绪更加烦乱愁闷,直到夜深仍不停息。面对此情此景,词人不禁思绪联翩,想到何时才能与故人相会。这里化用了李商隐《夜雨寄北》诗意:“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词作至此,愁绪的内含已渐渐明朗、具体化了。歇拍三句:“似楚江暝宿,风灯零乱,少年羁旅,”这一层词人宕开一笔,由眼前之景转而幻想从前,在变幻境界中感叹风灯零乱,少年羁旅,颇有不胜今昔之感。“楚江”,此当指长江,李白诗有“天门中断楚江开”,杜甫诗有“楚江巫峡半云雨。”“风烛”,此形容人生短暂,老年人如风前之烛。苏轼诗有“过眼百世如风灯”,杜甫诗有“风前春灯乱,江鸿夜雨悬”,所绘即此情景。

下片写节日思乡之情。“迟暮。嬉游处,正店舍无烟,禁城百五。”词作由上片末尾的少年羁旅,转入叙写迟暮情景,以前之虚幻,转入眼前之说实;前之遥远回荡,此则转入本题。章法大开大合。因寒食禁烟,故曰“无烟”,“禁城百五”,也是寒食节。《荆楚岁时记》:“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寒食。”“旗亭唤酒,付与高阳俦侣”,寒食禁烟不禁酒,故可去酒楼饮酒。“俦侣”,即伴侣。“高阳”,地名,在河南杞县。《史记》中郦生为高阳酒徒。李白诗有“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这句的意思是说,寒食节中,旗亭饮酒取乐之事,还是让高阳酒徒们去吧。这里用的是侧笔,实际上是叙说自己为愁思所缠绕,没精打采,对玩乐毫无兴趣。“想东园,桃李自春,小唇秀靥今在否”,对羁旅之愁与思家之情化成了具体的内容,那“东园”此时又是一番桃李争春,明媚春光,而那给自己留下美好印象的、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姑娘,如今是否还在?词人描述得越具体,越真切,说明其思念之情越铭心刻骨。此外,用一“否”字,词人的关切之情更显真切。歇拍三句:“到归时,定有残英,待客携尊俎,”词人归心似箭,未踏归途,心早已设想好归家时的情景。到那时,春意犹在,尚有残花挂在枝头,自己定要好好地款待自己一番。“客”字,表明词人始终未曾忘记自己的游子身分。

整首词很巧妙地将现实、回忆、设想结合起来,结构天成,含蓄而又细腻,意淡而气厚。周济称赞该词“奇横”(《宋四家词选》),黄蓼园则评:“前阕写宦况凄清。次阕起处,点清寒食。以下引到思家情怀,风情旖旎可想”(《蓼园词评》)。品评颇合实际。

寒食诗原文翻译及赏析4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翻译

乌鹊啼叫发出聒噪的声音,在昏暗的高大树木下,是哪家在清明寒食的节日里哭泣?

风吹动空旷野外中的纸钱,纸钱飞舞,陈旧的坟墓重重叠叠,上面已经长满了绿草。

海棠花与梨花掩映着白杨树,这都是生死离别的地方啊。

亡者在昏晦的黄泉中听不到我们的哭声,来祭奠的人在傍晚萧萧的雨声里回去了。

注释

乔木:高大的树木。

寒食:节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两日。

垒垒:众多的,重重叠叠的。

尽是:都是。尽,皆也。

冥冥:昏晦的样子。

重泉:黄泉,九泉,是人死后的归处。

萧萧:象声词,指雨声。

赏析

清明扫墓之风在唐代十分盛行,人们会在寒食节到清明节这几天,祭扫坟茔,慎终追远。其实清明节与寒食节原本是两个不同的节日,扫墓原是寒食节的内容,因为两节相连,渐渐的扫墓改在清明节进行。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下达诏令:将扫墓祭祀活动编入“五礼”,使得清明扫墓活动更加深入人心。

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诗就描写了寒食扫墓的情形。诗人笔下的清明,旷野苍茫,古墓累累,凄风劲吹,纸钱纷飞,说尽了生死离别。黄土之上,人在哭泣,九泉之下的亲人却寂静无声。道尽生离死别的苦痛。

寒食诗原文翻译及赏析5

沁园春·寒食郓州道中

十五年来,逢寒食节,皆在天涯。叹雨濡露润,还思宰柏,风柔日媚,羞看飞花。麦饭纸钱,只鸡斗酒,几误林间噪喜鸦。天笑道,此不由乎我,也不由他。

鼎中炼熟丹砂。把紫府清都作一家。想前人鹤驭,常游绛阙,浮生蝉蜕,岂恋黄沙。帝命守坟,王令修墓,男子正当如是邪。又何必,待过家上冢,书锦荣华。

翻译

十五年来,每逢寒食节,都是远离家乡,漂泊在天涯。在下雨的天气里,思念着坟墓上的柏树;在风和日丽的天气里,却又羞于见到飞花。寒食节自己不能供奉麦饭、纸钱、鸡和酒祭扫祖茔,林间的喜鹊乌鸦也空等了!老天笑道:这不是因为我,也不是因为元军的入侵。

自己早已深思熟虑,胸有成竹,如同鼎中丹砂炼熟,随时可以升天,以紫府清都仙界为家了。想以前仙人驾鹤常游于天上的绛阙;世俗之身如同蝉蜕壳一样被丢弃,岂能留恋于尘埃浊世?帝王命臣子守坟、修葺墓园,男子应当这样报效君王。又何必等到回家上坟,如同白天衣锦还乡一样显示荣华!

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东仙”“寿星明”“洞庭春色”等。郓(yùn)

州:北宋州名,治所须城,即今山东东平。这里用北宋旧名,以示不忘故国。

宰柏:坟墓上的柏树,又称宰树、宰木。

飞花:切寒食节。

只鸡斗酒:均指祭品。

几误林间噪喜鸦:祭扫过后,林间的鸦鹊就可来啄食这些祭品,由于自己多年末能祭扫,故耽误了鸦鹊。几,屡次。

紫府清都:道家称仙人居住之地为紫府;清都,指天帝所居的官。

绛阙:指神仙宫阙。

黄沙:意指尘埃浊世。

过家上家:回家乡上坟。此处非泛说,而是特指奉皇帝之命回家祭告先祖,显示皇帝的恩宠。

书锦:意指富贵还乡。

创作背景

该词是谢枋得当年过郓州时所作。宋朝灭亡之后,元朝不断南征。其间,作者一直隐居在闽中,直到至元二十六年(1289),元统治者强行逼迫词人北上,中途遇寒食节,遂作此词。词人四月到了燕京,但最终绝食而死,年仅六十四岁。

赏析

上片主要抒发了词人的思乡之情。已经十五年没有回家过寒食节,说明词人在外漂泊已久,“皆在天洲”是夸张手法,说明词人思乡情浓,也暗含当时国破家亡,百姓饱受流离失所之苦。“叹雨濡”四句写词人虽背井离乡,但无时无刻不在挂念家中。十五年都没有回家为祖茔扫坟祭墓,连“宰柏”都令词人思念不已。而在阳光明媚的时节,词人羞见飞花”,羞见的原因不想自知。“飞花”此处指热同繁盛之所,国破家亡之际,自己身为人臣,却无力挽大厦之将倾,实在羞愧。“麦饭”三句,写林中的喜、乌鸦原本可以食祭祀之物,但由于自己多年未祭,连它们都要空等了。表面词人在怜喜乌鸦,实则在为自己的不幸慨叹。最后一句,词人委婉地表达了对元统治者的愤慨。

下片一改上片悲痛沉郁之风,转而抒发豪情。起首两句,词人借用道家之说,流露出自己早已看破生死、愿与神仙天帝成作一家的想法,表明词人为坚守气节,视死如归。“想前人取”四句,进一步说明词人不恋红尘俗世,不愿荀且偷生,甚至渴望像前人一样,解脱之后驾鹤云游,逍遥自在。“帝命守坟,王令修墓,男子正当如是耶”三句,词人再次明志,表明自己誓死效忠宋朝,宁死不屈臣节的思想。正因为有了这种“忠臣不事二主”的思想,所以词人最后说此次北上,虽被元人逼迫,但自己心意已决,他们也不能奈何。再次强调自己的坚定信念。

该词由寒食节写起,词人先写自己的思乡之情,继而由家至国,表明自己决不愿做背信弃国的叛臣,即便舍弃性命也要保全臣节,从而升华了全词的思想境界,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寒食诗原文翻译及赏析6

菩萨蛮·阑风伏雨催寒食

阑风伏雨催寒食,樱桃一夜花狼藉。刚与病相宜,锁窗薰绣衣。

画眉烦女伴,央及流莺唤。半晌试开奁,娇多直自嫌。

翻译

风吹不停,浓云阴沉,雨时断时续,寒食节马上要来临了。昨夜风将樱桃吹得凌乱不堪。雨天阴冷潮湿,我也小病刚好,是该用炉子烘烤衣物了。

我想去唤女伴麻烦她来替我画眉,但又懒得动身,多么希望黄莺给捎个信儿。迟疑半晌才打开梳妆盒,镜中的容貌虽然娇艳,但还是嫌自己不够美丽。

注释

阑风伏雨:指风雨不止。

寒食:寒食节。旧俗在清明节前一日或二日,当此节日,禁火三天,食冷食。

狠藉:指樱桃花败落。

锁窗:雕刻有花纹图案的窗子。

薰绣衣:用香料薰华丽的衣物。

央及:请求、恳求。

流莺:啼莺,以其啼鸣婉转,故云。

半响:许久、好久。

奁:女子梳妆用的镜匣,泛指精巧的小匣子。

自嫌:自己对自己不满。

赏析

词的上片写由狼藉满地的樱桃花牵惹出思妇的一腔春愁。一阵阵的风雨将寒食节催来了,春天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窗外的樱桃花昨天还开得明媚娇艳,一夜风雨便将花儿吹打得散乱满地。由狼藉的樱桃花,她想到了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这飘零的春花“刚与病相宜”,恰好同自己多愁多病的身体一。多病而又寂寞无聊,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怎样也排遣不了这种思绪,只好关起窗户“薰绣衣”。“琐窗薰绣衣”句将闺中女子孤单寂寞、百无聊赖的心理状态表现得凄婉、含蓄,耐人寻味。

下片写这位少妇越是思念丈夫,越耐不住这种寂寥,强打精神为自己梳妆打扮。“画眉烦女伴”,她又想起了丈夫在家时闺房中的乐趣,可现在为她画眉的人远游他乡,她只得“烦女伴”了。“画眉”典出“张敞匦眉”。女伴不在身边,她又得央求侍女莺儿去请她来。紧接着,诗人用“半饷试开奁”这个极细微的动作描写,把人物的复杂心理表现得逼真而细腻。女伴来了,她多么急切地想把自己打扮得姣好动人,可又害怕镜中现出的自已是憔悴多愁的姿容,所以踌蹰半晌,才试着打开镜匣。没想到镜中人是那样柔弱娇美,她不免暗中欣喜,可是立即想到丈夫不在身边,为谁梳妆呢!于是更觉尢聊,连自己也嫌她“娇多”了。刚才的兴致一下被扫尽,心又冷下来了。

创作背景

词人在寒食节时,看到一位女子病起后又喜又悲,从而发出联想,所写的一首词。

寒食诗原文翻译及赏析7

寒食城东即事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翻译

一条清澈溪流穿过桃李花林,水波荡漾着绿蒲滋润着白芷。

溪流旁边总共只有几户人家,落花多半都漂流在东流水里。

踢出的皮球屡屡高出飞鸟上,荡起的秋千争相飞出绿杨林。

年轻人分开日子每天来游玩,全不需要等候到清明和上巳。

注释

一道:一条。

穿:穿过。

演漾:荡漾。

涵:沉浸。

白芷:一种可入药的香草。

凡:总共,一共。

蹴踘:同“蹴鞠”,亦称“打毬”,即古代踢球的游戏。蹴,踢。踘,皮制球,球内充塞以柔软的东西。古时有在寒食蹴鞠的习俗,参见《荆楚岁时记》。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为古代游戏用具,相传是春秋齐桓公时期从北方山戎传入。

分日:安排好日期,计划好如何玩。一说犹逐日,意为一天天、每天。又说指春分之日。

清明:节气名。在夏历三月初,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春分之后谷雨之前。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上巳:节日名。古代以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节,有在流水边洗濯祓除、去除灾病的习俗。魏晋以后固定为夏历三月三日。

创作背景

此诗是王维早期的作品,当作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一个早春时节,其具体创作年份未详。当时王维在长安(今陕西西安)或洛阳(今属河南)。

赏析

此诗开头两句,写一道清澈的溪流,穿过桃李花丛;而溪水边荡漾的水草和被水滋润的白芷,安逸而柔静。古代习俗,三月上巳桃花水下时,王公以下,携眷聚于水畔洗濯,驱除不祥。这里表现的就是这个习俗,展现的是春天的力量。

三四两句,写溪流边的几户人家,落在流水里的桃李花,又是柔美宁静的意象,表现出浓厚的早春气息,有很强的画面感。

五六两句又转换为力量和青春的意象。古代秋千是在清明、寒食节前后才有所见,而且仅仅局限于豪门贵族家的红男绿女游戏之用。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寒食之时,造大麦粥,人们常以斗鸡、蹴鞠、打秋千为娱乐。这两句在前四句写清溪桃李的背景上又添几笔不时飞上高空的秋千与皮球,使整幅画面更加充溢这清新灵动的青春活力。尤其是“过”“出”二字用得好,分别写出了少年男女游玩时的热烈气氛,使人感受到年轻人沉湎于游乐中的景象,透露出无限的羡慕之情。

最后两句意谓青春年少的人,应该每天都有开心游玩的心态,无忧无虑,不用等到清明和上巳两个节日才出去游玩,含有及时行乐的意味。

在《寒食城东即事》中,作者表达了“及时行乐”的思想,人的青春,甚至生命,都很短暂。诗人认为,如果想要在短暂的时光中去建功立业、修身齐家、做学问,终究都不牢固实在,只有抓紧时间享受快乐才是真实的。全诗描绘出美丽的早春景象,交错着青春朝气的蓬勃力量和家常安宁的闲适气息,充分体现了王维诗“诗中有画”的特色。

寒食诗原文翻译及赏析8

寒食还陆浑别业

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翻译

洛阳城里,花儿已经开得如雪一般铺天盖地,而陆浑山中的花儿,如今才开始发芽。

早上刚刚辞别了河桥那掠过杨柳吹来的风儿,晚上又卧在这伊川桃李间的月色中。

伊川的桃李正是芬芳面新鲜的时候。在寒食节里,山中的酒也是醉香宜人的。

山野间的老人安居乐业,快活地唱上一曲,唱一唱这身在太平盛世中的人。

注释

陆浑:地名,在今河南嵩县。

别业:即别墅。

杨柳:柳与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俗。清明亦有插柳、戴柳之俗。

伊川:水名。即“伊河”。洛河支流,在河南西部。

酒复春:唐人名酒多用春字,如竹叶春、松醪春、烧春等。

创作背景

宋之问早年在洛阳为官期间,闲暇时,常到陆浑别墅游览,并时有诗作。《宋之问集》中咏陆浑别墅的诗共存四首,这首诗是其中之一。

赏析

起二句紧扣题目,谓值此寒食清明节候,洛阳城中已是繁英飘荡、缤纷如雪,而陆浑山中则花始绽放。其意并不在说明城中与山中气候景物之异,而是表现诗人追随春天的脚步,从城里转向山中寻觅春光的浓厚兴趣,和对春天由洛阳转至山中这一发现的诗意感受。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对照此诗首二句,可见宋之问早在白氏之先就感受并发现了春之转移这一诗材诗境,只不过白氏明白挑出自己的诗意感悟,近乎宋诗的表现理趣;而宋之问的这两句诗则仅客观展示这一现象,而将自己的感受含蓄于诗中而已。“今始发”,则山中春光方兴未艾,正可尽情享受,开启下文。

三、四两句紧扣题内“还”字,写自己清晨从洛阳出发,晚上已在陆浑别业。这点意思如果直白道出,则根本不成其为诗。诗人不说“早发洛阳”“夕至陆浑”,而说旦别河桥”“夕卧伊川”,这一“别”一“卧”,不仅表达了对洛阳春光的留恋,而且透出了卧赏山庄春夜美景的惬意与喜悦。将洛阳与陆浑改成“河桥”与“伊川”,也使干巴巴的地名有了具体可感的形象和诗意。尤为出色的是在“旦别河桥”与“夕卧伊川”之下分别缀以“杨柳风”和“桃李月”这两个全新的组合意象,不仅生动地展示了洛阳繁花飘雪之后“春风杨柳万千条”的幕春景象和陆浑山中月映桃李正芬芳的景象;而且由于用“杨柳”来形容“风”,用“桃李”来形容“月”,读者仿佛能闻到这“风”中飘送的杨柳的气息,这“月”下散发的桃李的芳香,造语新颖,意象优美。上下两句,对仗工整,又一气呵成,显得特别流丽圆转。两句诗就像是两幅情调意境很美的图画,完全可以用它们来作为两幅画的题目。音调的婉转流畅、圆转自如也同样非常突出。可以说兼有诗境美、绘画美和音乐美。虽不像“桃李春凤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那样凝练概括,但自有一种天然的风韵和流走的意致。

第五句用顶针格,重复上句“伊川桃李”,以突出陆浑山中春色正浓,蝉联中有流走之势。第六句点明“寒食”节令,应上“桃李正芳新”,并渲染春酒又正新熟。不但春色迷人,而且春酒醉人,花香之外更兼酒香。一“正”一“复”,相互勾连呼应,传达出一种顾盼神飞的神情意态。

七、八两句,以陆浑山中风物之美、生活之惬作收。“野老”指当地居民,也可兼包诗人自己。谓处此山中人无异于尧舜太平盛世的百姓,当酣歌一曲,终老此地。这个结尾,不无歌咏升平的意味。但话说得很艺术,很富诗情,并不是硬贴上去的颂圣尾巴,与全诗的内容风格也比较统一。武后统治时期,统治集团内部尽管矛盾斗争不断,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诗人所歌咏的“太平”,并非纯粹的粉饰之词。

全篇的突出特点是风调的自然流美。清新流丽的语言,一气流走的格调,圆转如珠的韵律,和贯串全诗的浓郁的春天气息,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寒食诗原文翻译及赏析9

原文

寒食时看郭外春,野人无处不伤神。

平原累累添新冢,半是去年来哭人。

译文

清明前夕,春光如画,田野上到处都是心神忧伤的扫墓人。

仔细望去,平原之上又新增了众多新坟,这些新坟的主人一定有一半都是去年的扫墓人吧。

注释

①郭外春:城外的春光美景。郭指外城。野人:田野中扫墓的人。伤神:心神忧伤。

②累累:众多、重叠、联贯成串貌。冢:坟墓。

赏析

这首诗出自《全唐诗》,是其中作者惟一的一首诗。寒食为节令名称,指“清明”前一天或两天,相传起源于前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之事,因介之推为避官而抱树焚死,晋文公便定于此日禁火寒食。云表的这首七绝便描绘了这幅城郊墓地的情景。作者从佛家的生死轮回和避世思想出发,指出今年躺在新坟中的便有很多是去年扫墓的人,言外之意是今年来祭扫墓的人也必定有不少明年将被埋入坟墓。这种消极颓废的思想不可取,然而也客观地道出了人生代谢的自然规律,而此诗也写得流畅,准确生动,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下载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韩翃古诗)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韩翃古诗)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荐】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共五则)

    【荐】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1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古诗简介《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

    寒食雨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范文]

    寒食雨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寒食雨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1寒食雨二首苏轼〔宋代〕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古诗望天门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古诗望天门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欢迎阅读。原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

    壬辰寒食原文,翻译,赏析(精选多篇)

    壬辰寒食原文,翻译,赏析壬辰寒食原文,翻译,赏析1壬辰寒食作者:王安石朝代:宋朝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韩奕原文翻译及赏析(最终5篇)

    韩奕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韩奕原文翻译及赏析1韩奕佚名〔先秦〕奕奕梁山,维禹甸之,有倬其道。韩侯受命,王亲命之:缵戎祖考,无废朕命。夙夜匪解,虔共尔位,朕命不易。榦不庭方,以佐戎辟。......

    寒食全诗及意思翻译赏析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译文] 寒食节这一天,长安城里到处花在飞舞,皇宫的御苑里春风也吹拂着柳絮。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官传蜡烛, 轻......

    己亥杂诗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己亥杂诗》共三百一十五首,或议时政,或述见闻,或思往事,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复杂,大多借题发挥,抨击社会。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己亥杂诗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己亥杂诗清......

    《菩萨蛮·阑风伏雨催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可选)

    《菩萨蛮·阑风伏雨催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菩萨蛮·阑风伏雨催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阑风伏雨催寒食,樱桃一夜花狼藉。刚与病相宜,锁窗薰绣衣。画眉烦女伴,央及流莺唤。......